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優選九篇

時間:2023-07-28 16:42:5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1篇

關鍵詞:貴州省 農業現代化 發展評價 政策選擇

我國當前已經進入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階段,同時我國也處于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歷史階段。在這“四化”中“農業現代化”的任務最為艱巨,尤其是對我國經濟不發達西部地區的省份來說,農業現代化發展更為關鍵。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是全國唯一以山地為主的農業省份,又是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頻發的省份(廖婧琳等,2008)。貴州農業生態脆弱,農業生產條件較差,農業人口所占比例較高。貴州農業一直處于薄弱狀況,2011年貴州農林牧漁業產值為1165.5億元,僅占全國總產值的1.43%,與周邊省份相比,明顯低于四川、湖南、廣西、云南和重慶。推動貴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有助于促進農業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型、改善農村村容村貌、促進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業在縣域經濟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張文紅,2009),加快貴州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任務更加緊迫。

貴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

為了科學準確評價貴州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應當選有一套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擬根據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指標按照嚴密的邏輯性構建一個指標體系。成熟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較多,例如國際上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內學者蔣和平等(2009)。有些學者研究發現,荷蘭、以色列等農業生產條件并不理想的國家,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生產組織化程度的提升都有效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劉曉燕,2009)。還有學者研究發現資本投入、科技進步、政策與自然災害等因素對農業經濟波動起到直接影響,而農村居民收入、農業貸款、市場價格與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經濟波動的間接影響因素。本文設計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業就業占比、每畝機械總動力、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等,貴州農業現代化不同年份不同指標的具體數值如表1所示。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照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一般一個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美元,就意味著該地區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貴州省2011年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701.84元人民幣,2006-2011年平均每年為3833.56美元,差距還很大。

農民人均純收入。該指標直接反映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回報。2011年貴州農民純收入為4145.35元,沒有超過3000元,貴州農民純收入水平相對較低。

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效率。2011年貴州勞動生產率為5623.36元/人,從2006年到2011年表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2011年比2006年增長1.02倍,但是2006-2011年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仍然沒有突破5000元/人,僅為4106.04元/人,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

土地生產率。衡量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標為土地生產率,計算公式為農業總產值/耕地面積。2011年貴州土地生產率達到2489.41元/畝,2006-2011年平均每年土地生產率為1866.05元/畝,仍然沒有突破2000元/畝,土地生產率相對較低。

農產品加工率。農產品加工率可以反映農業生產出的產品轉化、加工的程度。其計算公式等于農副產品加工產值/農業總產值,該比率越大,農產品加工率則越高,說明農產品加工的程度越高。2011年農產品加工率達到22.38%,從2006年至2011年,農產品加工率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2006-2011年平均每年的農產品加工率為14%。

農業機械化率。機械化率是衡量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的重要指標。這一指標按照每畝耕地上使用的機械總動力數進行計算,即貴州全省機械總動力/全省耕地面積。2006年每畝耕地使用的機械總動力為0.46千瓦,2011年每畝耕地使用機械總動力為0.70千瓦。

農村勞動力就業率。農業勞動力就業能衡量農業勞動有效投入的情況。隨著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呈現逐漸下降趨勢,說明農業有效勞動投入不斷減少,農業勞動力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率等于鄉村勞動力就業數量/全社會就業人數。2006年貴州農村勞動力就業率為75.48%,2011年下降至69%。2006-2011年貴州農村勞動力就業率平均為72%。

綜上各項指標可以看出,貴州農業現代化發展總體相對緩慢,發展還存在較大的潛力。

貴州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評價

從表2可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貴陽市以3.56萬元/人水平、人均純收入水平處于首位,說明貴陽市農業現代化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背景。農村勞動力就業來看,黔西南州農業就業比例所占最高,為63%,其次為六盤水市和安順市。其他各地農業就業比例均在60%以下,其中貴陽市和畢節市就業比例都在52%。農業機械化方面而言,貴陽市、六盤水市、黔南州、銅仁市的機械化水平較高,每畝農業機械總動力都在0.9千瓦/畝以上,而遵義市、畢節市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不足0.5千瓦/畝,其他各個地級市的機械化程度在0.5-0.9千瓦/畝之間。從土地生產率看,貴陽土地生產率最高,每畝土地產值超過4000元,其次為銅仁市,每畝土地產值超過3000元,除了六盤水市每畝土地產值低于2000元之外,其他各個地級市的土地生產率都在2000元/畝以上。從勞動生產率來看,貴陽勞動生產率最高,每人農業產值超過1萬元,其次為遵義市和銅仁市。六盤水市和安順市的勞動生產率較低,每人農業產值都在4000元以下,其他各個地級市勞動生產率在4000-5000元/人之間。

為了更加準確分析貴州各個地級市農業現代化程度,本文采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中的聚類分析方法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所謂聚類分析,指將研究對象的集合分成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聚類分析的基本步驟包括:第一,確定相似性;第二,選擇合并的計算方法;第三,確定類數。在合并的計算方法選擇上,系統聚類分析是常用的聚類分析方法之一。可以根據Ward法確定類與類的距離。采用系統聚類分析Ward法對貴州不同地級市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數據進行處理,得出結果,聚類的樹狀圖如圖1所示。將聚類分類成四類,可以發現貴州農業現代化程度的差距(見表3)。第一類為貴陽。貴陽市是貴州省經濟最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較好,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背景。無論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土地生產率,還是農業占就業比例,都體現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的比較優勢,屬于綜合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第二類是遵義市和畢節市。這兩個地級市的經濟發展狀況處于中下水平,勞動生產率較高,但是土地生產率較低,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屬于勞動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第三類是黔東南州、黔南州、銅仁市,這三個地級市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土地生產率較高,但是勞動生產率較低,農民人均純收入較低,屬于機械土地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第四類是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安順市,這三個地級市農業機械化程度、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相對其他地區來說都比較低,農民人均收入不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較低,屬于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地區,亟需政府扶持。

加快貴州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不難看出,貴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明顯存在區域差距。加快貴州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縮小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差距的過程。因此,本文從如下五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加快貴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貴州農業發展滯后的很重要原因就是科技進步貢獻率不足。貴州省農業科技任務艱巨,加快科技進步的要求緊迫(張建,2010)。貴州農業生產條件差,科技改善農業生產的空間就越大。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從本文分析結果看,只有貴陽、銅仁市、黔東南州、黔南州土地生產率相對較高,其他地區的土地生產率仍然偏低。政府必須加強基本農田改造,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將農業不利的生產條件轉變為有利的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產出率提高。

促進農民技能提高,增強勞動生產率。現代經濟學已經證實,教育和培訓在人力資本基本上的重要作用。實現農業現代化,已經不是代價和投入的問題,而是勞動主體轉換的問題,即必須培育適應現代化農業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錢津,2010)。從本文分析的結果看,貴陽、遵義市、畢節市的農業勞動力生產率較高,其他各個地級市勞動生產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貴州省應當對農業發展薄弱地區進行有效的財政支持,同時加強基礎教育和農民生產技能培訓,提高貴州農民人力資本。

逐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近年來,貴州農民收入不斷增長,反映了大量農民進城務工,成為城市的主要勞動者,供給城市就業隊伍,對城鎮建設發揮了積極的貢獻。由此也帶來農村人口減少,農村勞動力缺乏的現象。而農業機械化程度是對勞動力的一個替代。提高貴州農業機械化水平,一方面要落實國家關于促進農民購置各類農機具補貼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率。

積極落實中央惠農政策,加強地方政府政策支持。貴州省各級政府除了嚴格落實國家惠農政策之外,要有針對性地結合各地發展實際,對率先能夠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領域實施重點支持,促進種植業、畜牧業等具體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在貴州少數貧困和經濟發展落后地區,要聯合出臺扶持政策,促進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增收,促進農民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做出實際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建.農業科技進步評價體系的建立及其在貴州農業的應用初探.西南農業學報,2010(1)

2.向清華.貴州省屬農業科研機構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貴州農業科學,2011(9)

第2篇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機械設備可以大幅度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并能夠提高整體的生產效率。而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受制于地域環境的影響,類似山區、丘陵等地形嚴重影響機械設備的使用??傮w來說,農業機械化是我國推動農業生產改革的大方向,是解決不斷激化的農業發展矛盾和困難的“利劍”,也是確保我國經濟穩步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強大動力。

1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

1.1 發展現狀

農業機械設備得到廣泛的應用,也逐步讓大中型農機設備的優勢得到展現。然而我國各地區環境、經濟水平等因素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各地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還要結合工業、資金、勞動力以及科技等狀況。此外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全程、全面深入推進,對于農機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急迫,而我國目前的整體狀況是“缺人才更缺師資”。2015年召開的全國農機化工作會議,提出目前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已經達到了10.76億千瓦,超過1.5億畝的土地完成深松整地作業,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目標。目前我國已經實現61%的農機化率,代表我國農業化生產方式正式以農業機械化為主。

1.2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近些年我國大力扶持農業機械化,各地區的農業機械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機械化資金等投入比例還是很少,國家出臺的補貼政策,雖然緩解了農民的部分壓力,也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但是仍然難以滿足農民的巨大需求,特別是部分農戶經濟基礎弱,而機械設備的維修、油費、保養等支出還是極大的降低了農民購置農機設備的積極性。

農機設備整體結構配比矛盾大,主要表現在大中型機械少、小型多,且多以動力設備為主,而配套輔助農具很少。其次目前機械設備主要針對糧食農作物,而在農產品加工、養殖業等領域的機械化的投入很少。

農機設備生產企業的快速擴大,特別是以聯合收割機為代表,跨區收割作業的競爭日益加重,從原本高利潤的賣方市場逐步走向了買方市場,跨區作業的利潤被進一步壓縮。

農民的基礎知識能力、科技水平均偏弱,特別是缺乏足夠強的科技種田思維意識,無法形成有效機械化作業的產業鏈條,或者盲目的投放農機設備,導致大量資金、設備的浪費,農業機械化的抗風險能力非常弱。

2 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的對策和建議

2.1改變傳統農業生產觀念,強化農業機械化意識

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務,需要漫長時間的積累,一是農業機械廠家、管理部門等方面要努力提升相關推進工作中的服務意識,不斷圍繞地區農業特征調整機械化推廣的主題,滿足廣大農民特定的農具需求;二是積極研發和推出更多品種的農機設備、輔助工具,滿足農民的播種、收割直至加工的各個領域農機設備的需求,這其中還可以包含農產品分類、挑選、運輸、存儲和保鮮等后續處理設備,穩步提升農業機械化的產業鏈發展水平;三是狠抓農民的科技素養,基于農村科技教育事業去提升他們對機械化的認知,從而實現農業機械化推廣的順利進行。同時還要提升各地區的農機干部及農機操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農業生產的管理水平,進而實現整體效益的穩步增加。

2.2推動創新技術的應用,強化實用性和高效率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作為原始推動力,國家農業發展戰略就明確強調狠抓農業機械化的科技創新,讓其成為我國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標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正處于不斷調整的過程,離不開大膽的創新,通過多研究開發、多實踐,讓更多的創新技術能夠走向農業生產的第一線。農業機械化的創新需要從實用性、多種類、一機多用和小型化等方面著重考慮,不斷的降低農民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第3篇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現代農業;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4.028

農業機械化指農業從使用手工工具、畜力農具轉變為普遍使用機械,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主要總結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總結出如何進一步做好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的具體做法。

1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史上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

農業機械化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農業生產史上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解放了大量勞動力,用機械化替代大量的勞動力和畜力,不但解放了勞動力,還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使大規模、高效率生產成為現實,大大加快了我國農業發展步伐。同時農業機械化可以保證農業生產更加標準化,避免了傳統的人力開展農業生產,由于多人多次操作帶來的不標準問題,而人力開展的農事活動無法達到農業機械的標準,因此農業機械化不但可以保證操作快捷、標準,還有利于保證農產品質量。

2 農業機械化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2.1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現代農業發展不同于以往的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發展要從廣度和深度上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F代農業發展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改變,尤其是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地域和季節限制的問題,使農業生產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同時也有利于發展特色農業和開發特色農產品。

2.2 農業機械化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運用到現代農業發展中正是科技不斷發展的表現,農業機械化的蓬勃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進一步轉化。同時科技的發展及創新也促進和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步伐。

2.3 農業機械化發展有利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新的歷史時期對農民有了新的要求,農民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新的歷史時期土地要交到會種田、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民手中,而農業機械化發展有利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農業機械化發展要求農民懂得新型農機具的操作,保養及維修,這就要求農民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并且要經過培訓和操練,在整個過程當中給農民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創造良好條件,在農業機械化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可以培養出更多的農機專業人才,造就高素質農民,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助力。

3 多措并舉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3.1 加強政策引領,全方位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

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發展得到更多的重視,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農民購買農機的熱情逐漸高漲。政策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還應針對農機具抵押貸款、財政貼息、重點環節作業費用補貼、信貸優惠、用地支持、投資補助、用油保供、免費上牌、免費年檢等出臺一些鼓勵技術政策。農業機械化發展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以全方位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

3.2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機科技水平

要大力推廣成熟、實用的農機化新技術,保證這些技術為農民所用,農民有所收益。例如深松整地技術、精量播種技術、機械收獲技術及秸稈還田技術等。以技術推廣促進農機推廣,實現良性循環,取得更大的效益;要圍繞區域優勢產業,抓好特色產業機械化的推廣示范工作,要重視示范工作,示范作用會讓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直觀地意識到先進農業機械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促使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達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同時也能夠大大地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質量,以增加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以規模化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為平臺,積極創建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大力開展適應性試驗和機具配套化研究,集成和融合機具、品種、栽培等農機農藝技術,探索全程機械化的合理生產模式,通過示范基地的示范效應,讓農民對農機化工程技術看得見、信得過、學得會,并迅速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實際中去,使之轉變為現實生產力。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多渠道農機技術人才培訓機制、資金投入機制、科技人才項目承包機制,努力提高農機科技示范水平。

4 結語

要想進一步做好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就要加強政策引領,全方位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要加大科技推廣力度,不斷提高農機科技水平。同時社會各界可以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中給予幫助與支持,共同為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朝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影響分析[J].南方農機,2016,(10).

第4篇

我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也是一個農業人口眾多的國家。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水平及其農村風貌有了顯著的改變,但目前中國農業仍然面臨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益、資源高消耗和過度利用、生態退化、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瓶頸問題,現階段的農業總體上還處在近代農業階段,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1]。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糧食需求也出現大幅增加,不少國內農產品供求基本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外依存度大幅提高,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有待提高[2]。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意義深遠。但是,迄今為止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并不多,對農業現代化的量化評價還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標準。因此,如何科學的闡述評估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構建合理有效的農業現代化評價體系,對推進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意義重大[3]?;谵r業現代化的內涵、特征,以及我國農業生產現狀,并借鑒國內外現代化研究中所建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評價指標和相關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構建衡量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定量分析。

2研究方法

目前相關文獻對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廣泛應用的評價方法有兩種:一是單項指標評價法通過單項指標的對比,評價單項指標的發展狀態及所處的地位,由此綜合判定分析整體水平;二是綜合評價法,通過對單項指標進行加權,并進行綜合合成得分,以評價對比不同區域的等級次序。由于單項指標評價法對各區域的綜合評判不夠科學全面,且該方法不能對不同區域間的狀況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因此,本文采用兩種方法的結合形式來構建農業現代化評價體系[4][5][6]。

2.1指標選取

根據科學性、實用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和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并參考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構建了農業現代化系統發展評價指標體系。[7][8]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農業社會系統,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業從業人口百分比、恩格爾系數、農業技術人員、農業管理人員、鄉村醫療和衛生人員6個指標;農業經濟系統,包括人均糧食產量、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第一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3個指標;農業資源系統,包括有效灌溉面積、人均耕地面積和農業機械擁有量3個指標;農業環境系統,包括森林覆蓋率、化肥施用折純量和農村用電量3個指標。本研究利用層次分析法(AHP)對評價指標賦以權重,具體結果見表1。

2.2標準化處理

由于農業現代化系統評價的指標性質各不相同,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各項指標值為參照值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具體分為2種類型:

3實證分析

根據上述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方法,得到我國進入21世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況(見表2)。

3.1農業現代化系統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分類系統發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別為:農業經濟系統(2.0045);農業社會系統(1.7394);農業環境系統(1.5862);農業資源系統(1.3161)。

第一,2000―2013年期間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中農業經濟系統發展水平提高最快,農業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年均增長率為7.18%,遠遠高于農業現代化平均增長率。表明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低于農業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進入21世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貢獻最大,農業經濟系統的高速發展也將會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有著更高的要求。

第二,農業社會系統發展水平稍高于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其年平均增長率為5.28%,農業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均是正向指標,表明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綜合發展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農業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發展水平的拉動作用。

第三,農業環境系統發展水平與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相似,其年平均增長率為4.19%,稍低于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的年平均增長率。

第四,農業資源系統發展水平是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系統中增長最為緩慢的,2006年之前都在1左右波動,2006年之后稍有提高。農業資源系統年平均增長率大大的低于農業現代化綜合年平均增長率。

3.2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分析

2000―2013年我國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呈現較為穩定的增長趨勢,其年均增長率為4.6%,2013年我國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是2000年的1.6434倍。

4政策建議

第5篇

Abstract: Around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analysis of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describes the focu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nd urbanization on "peo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advanced stag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the problem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farmers' citizenization problem,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ncoordinated should take positiv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黨的十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但在四化中,農業現代化嚴重滯后于其它三化,成為四化建設的短板。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城鎮化的互動支持,因此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是對“新四化”背景下工農關系及城鄉關系的深刻解讀,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蘭州市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及少數民族聚居區于一體,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一,分異明顯,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是建設西部節點城市的根本途徑,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中之重。筆者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分析了在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體現出的“人”的城鎮化與現代化的思想,闡釋了在注重“人”的現代化這一前提下,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1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本質

“人”的城鎮化和“人”的現代化相互依存,彼此影響,二者的核心是“人”。也就是說,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依靠“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讓“人”更好地生活。城鎮化是“人”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高質量的城鎮化。

城鎮化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刺激農副產品消費,推動農業技術改革創新;城鎮化的進程推動農村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交通、住房、生活質量以及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改善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為實現“人”的城鎮化和“人”的現代化創造條件。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土地、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伴隨農業現代化產生的“職業農民”有利于推動城鎮化的進程和建設高質量的城鎮化,這部分人相較一般的農民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素質,他們在城鎮生活,在城鎮消費,一方面為城鎮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支持;另一方面由“職業農民”創辦的鄉鎮企業吸納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城鎮化的發展。

2 蘭州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蘭州,甘肅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地處黃河上游,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征。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提出于2020年將蘭州發展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大都市。蘭州市土地面積為139 995 3 hm2,常住人口為366萬,戶籍人口322萬,其中,建成區內非農業常住人口261萬,外來流動人口50余萬。

2.1 蘭州市城鎮化現狀

2015年蘭州市總人口366.49萬人,城鎮人口為296.6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80.95%。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75.86萬人)相比,2015年全市城鎮人口增加20.81萬人,5年增長7.04%,年均增長1.71%。2015年蘭州市的城鎮人口比重(80.95%)分別高出全國25.57個百分點、全省38.66個百分點,在全省14個市州中排名第二(低于嘉峪關市),2010―2015年蘭州市城鎮化進程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5.56個百分點)快1.18個百分點。

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進入城市型社會,按人口城鎮化率進行階段劃分,城鎮化率51%~60%為初級城市型社會,61%~75%為中級城市型社會,76%~90%為高級城市型社會,大于90%為完全城市型社會。從圖1可以看出,蘭州市城鎮化水平從2005年的64%上升為2015年的80.95%,表明蘭州市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進入高級階段或者稱之為高級城市型社會。

據甘肅省統計局2014年底的《蘭州市城鎮化建設中的就業現狀分析與研究》指出,蘭州市三縣五區的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呈現出“不均衡”的局面。圖2數據顯示,蘭州市安寧區、城關區、西固區城鎮化率率先突破90%進入完全城市型社會階段,七里河區和紅古區邁入高級城市型社會階段,而皋蘭縣、永登縣、榆中縣3個遠郊縣還處在初級城市型社會(城鎮化率在51%至60%之間)以下,鄉村人口比重大于城鎮人口。

2.2 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現狀

參考已有文獻,結合蘭州市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界定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參考值,如表1所示。

2004年到2013年,分別從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這5個方面,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做了趨勢圖。

據圖3可以看出,蘭州市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均在逐漸上升。其中波動最大的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2009年以后逐漸趨于緩和;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其它4個方面的發展水平,處于較高水平;相反,農業科技處于最低水平,說明農業科技水平是目前制約蘭州市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據圖4可以看出,從2004―2013年,蘭州市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屬于起步階段(0.5以下),說明蘭州市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2005年以后,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呈階梯狀平穩上升狀態,年均增長率達到4.5%,說明在過去的10年里,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其中,2005年農業現代化指數為0.535 5,明顯高于前后幾年,呈現井噴式發展,對照表1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參考值,農業現代化首次達到初步實現階段。這是由于2005年,調整引大入秦供水結構、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基地建設以及“三北”四期、天然林保護工程等農業水利工程的完善與建設,確保了農業灌溉與增收。

3 蘭州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的困境

3.1 人地矛盾加劇

蘭州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為一體,加之黃河穿城而過,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少。在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又過度注重眼前發展,重工輕農,忽略城鎮化的建設質量以及城市發展的長遠規劃,導致城市空間規模不斷擴大,房價快速攀升,造成城鎮“空心化”和“半城鎮化”問題。尤其是在蘭州市周邊的一些地區,房地產開發商新建了很多住宅區,但是目前這些住宅區由于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的缺失,而成為“空城”長久地空置下來。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房價依然很高,住房依然很緊張,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依然住不起房,巨大的生活壓力使得農民無法融入城市生活,人地矛盾加劇,抑制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2 農民“市民化”問題

蘭州市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潛在資源豐富。人既多又少,“多”是勞動力總量多,“是”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少。農民的文化水平和認知水平使農民在“市民化”的過程中面臨巨大困難,主要有農民進城后的權利與義務問題、就業問題、養老問題、子女的受教育問題以及住房問題,還有農民在城鎮生活的尊嚴問題。在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我們注重的不僅僅是“物質”的現代化以及城鎮化的“數量”,而更加關心的是這一過程中“人”的城鎮化與現代化問題,因此,在實現蘭州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過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為核心問題。

3.3 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

蘭州市是一個工業城市,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工業和農業的比較利益差距,使蘭州市城鄉發展失衡,從上文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蘭州市目前已經進入高級城市型社會,但是農業現代化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成為制約蘭州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的中心問題。而城鄉發展失衡問題是由于長期以來實行的二元經濟體制所導致,這樣的體制造成“孔雀東南飛”的局面,使一部分優秀人才外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缺乏人才,久而久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相較于城市越來越落后,城鄉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從而嚴重制約了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4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和容納能力,解決“人地矛盾”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為此蘭州市城鎮化規劃要將重心放在“人”的城鎮化以及“人”的現代化規劃上。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和容納能力,著重解決“人地矛盾”,合理規劃土地,解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半城鎮化”問題,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完善城鎮基礎設施,保障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的衣食住行,讓農民在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與自身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上無后顧之憂,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4.2 培育“職業農民”,實現農民“市民化”

開展農民培訓活動以及科技下鄉活動,加大農村的科技推廣力度,重點是對農民素質的培訓,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讓農民在城市生活,在農村上班。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認知水平和文化水平,讓農民和市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使農民這一職業成為新時期“四化建設”中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鼓勵優秀人才回流到農村,為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帶動農民非農就業,促進農村發展,實現農民“市民化”。

第6篇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勞動力轉移;實證分析;VAR模型;測算

中圖分類號:F320.1;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4-642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4

Abstract: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for reference, by using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78 to 2012, and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n the VAR model was built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long run, labor transfer positively promoted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abor transfer; empirical research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農業現代化又是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基礎。黨的十報告指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根據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國現代化發展報告2012》,2008年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比中國現代化水平低10%。農業現代化發展滯后必然導致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滯后,使得中國現代化進程不能協調有序發展。馬克思認為“超過勞動者個人所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特征便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根據《中國現代化發展報告2012》顯示,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世界平均值的47%,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成為制約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而勞動力的轉移又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關鍵所在。因此,從勞動力轉移視角分析其對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前人關于農業現代化的研究卓有成效。國外對現代農業的研究由來已久,最具代表性的是舒爾茨對改造傳統農業的研究,提出要把傳統農業部門改造成一個高生產率的部門,其后速水佑次郎、神門善久及其合作者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比較、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對現代農業的研究不斷深入。首先關于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體系的構建,一般采取層次分析法(AHP)、專家評判法、數據包絡法(DEA)和多指標綜合測度法。如徐星明等[1]構建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和農業保障水平兩個子體系對農業現代化進行測評;辛嶺等[2]通過專家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AHP)對各地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了測評;孫燕[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從農業勞動力資源;農業產出;農業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生態化發展程度;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農業投資等6個方面,利用30個統計變量分析了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就目前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來說,存在較為繁瑣、過多、過細,指標不突出等問題。近幾年從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生產率方面結合研究農業生產的文獻還較少,郭熙保[4]通過生產率的對比研究發現,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最為重要。汪小平[5]利用1952 ― 2003年的有關數據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特點和路徑進行了實證分析。高帆[6]采用邏輯分析方法推演出結構轉化與資本深化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方式。然而,眾多學者在分析農業時只是針對與農業的某個方面來分析,很少有學者分析勞動力轉移對中國農業現代化整體水平的影響。

擬通過構建一個科學測定農業現代化的指標體系,衡量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并且分析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和提高路徑。

1 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

1.1 指標體系的選取原則

關于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但要遵循以下原則:①指標的系統性。所選取的指標最好全面地反映農業系統的各個方面。②指標的綜合性。典型性指標與關聯性指標兼顧。③指標的重點性。重點選取能夠反映所研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側重點。④指標的可比性。指標設置要符合各地實際又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比性。⑤科學性原則。所選指標要有經濟學和數學意義,保證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⑥易操作性。數據來源應該權威、易得。各種統計年鑒和其他統計資料具有權威性并且較易獲取。

1.2 指標的選取和數據來源

根據以上原則,借鑒國內學者的一些研究,參照數據的可得性,選取農業生產水平、農業投入水平、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5個一級指標,5個一級指標又包括12個二級指標,數據樣本區間為1978-2012年,數據均來自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農業生產水平指標:農業勞動生產率(X1),以GDP中第一產業總值作為農業產值(GDP1),第一產業從業人數(L1)作為農業就業人數,X1=GDP1/L1;土地生產率(X2),耕地面積(A),X2=GDP1/A。

農業投入水平指標:人均農機總動力(X3),單位播種面積施肥量(X4),有效灌溉率(X5)。

農業經濟結構指標: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X6)、林牧副漁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X7)、農業從業人員比重(X8)、城鎮化水平(X9)。

農民生活質量指標:農村恩格爾系數(X10)、農民人均純收入(X11)。

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農業成災率(X12)是度量農業防災抗災能力的指標。農業成災率(X12)=農業成災面積/農業受災面積×100%。

2 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指數測算

主成分分析法主要對具有相關關系的多個指標進行降維處理,轉化為相互獨立的幾個綜合變量。彼此相互獨立的多個變量保留了原始數據的絕大部分信息(一般為80%以上),極大地簡化了原本復雜的評價問題。進行提取后的綜合指標就被成為主成分。

首先,利用SPASS 17.0對樣本數據進行Bartlett球體檢驗,KMO為0.766>0.7,Sig小于顯著水平0.05,說明變量之間具有相關性,適合作為因子分析。通過因子分析簡化數據,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響因子,根據1960年Kaiser提出的Kaiser準則,提取出2個主成分,其方差累計貢獻率已達95.167%(表1),且特征值均大于1。主成分1主要載荷X1-X11一共11個指標,主成分2主要在X12指標上載荷較大(表2)。根據SPASS 17.0得出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表3)建立因子得分模型如下:

在主成分分析中出現了負數情況,由于在后面的動態計量分析中需要正數作為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實證分析,利用廖進中等[7]的處理方法對結果F根據統計學中的3σ原則進行非負化處理。

3 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現代化水平動態計量分析

3.1 變量和數據的選擇

勞動力轉移數據用第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人數的比例X(%)來表示,比重越高代表農業勞動力轉移人數越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農業現代化水平采用非負化后的綜合指數Y來表示。為了減少數據的波動和異方差的存在,在進行實證分析時均采用了對數化處理數據。

3.2 單位根的檢驗

由于時間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穩性問題而產生偽回歸現象,因此首先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中國采用ADF檢驗數據的平穩性水平。

由表5可知,LNY、LNX時間序列在1%的水平上均是非平穩序列。其一階差分在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了非平穩的原假設,說明DLNY、DLNX是平穩的,均為一階單整序列I(1),兩者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3.3 基于Johansen檢驗的協整檢驗

Johansen檢驗是基于VAR(向量自回歸)模型來進行的,首先建立VAR模型。綜合考慮AIC、SC和LR準則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為3。中國采用Johansen的“跡”檢驗確定模型的協整關系。在5%的顯著水平下只存在一個協整關系,選擇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指數的對數形式(LNY)為因變量的協整方程為:

LNY=1.547 662LNX (1)

由式(1)可知,系數在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因此,通過方程可知勞動力轉移在長期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正向的影響。勞動力轉移每提高1個百分點,對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帶動作用為1.547 662%。這種情況符合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情況。關于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眾多學者的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一種觀點認為農村勞動力流動是有利于農業生產的。蔡P[8]認為農村勞動力流動不僅不會使農業減產,而且對緩解地區間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陳吉元等[9]認為勞動力流動有利用農地的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會降低農業生產。李琴等[10]指出農村家庭成員的流出不僅使農村老年人的農業勞動參與率發生變化,而且參與農業勞動的時間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中西部的勞動力跨省流動顯著增加了老年人參與農業勞動的時間。這種農業勞動力年齡的老化不利于新技術和新品種推廣。夏莉艷[11]認為勞動力的大量流動使得農民兼業化嚴重,農村青壯年的大量流出使得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無人解決,威脅農業的發展。蓋慶恩等[12]通過對2004-2010年全國固定調查點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男性和壯年女性的轉移會降低農業產出增長率,已經對農業生產產生了負面影響,進而推斷出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

結合協整方程和眾多學者的分析,勞動力轉移盡管可能短期內對農業生產的某一方面可能存在不利影響。但長期來看,勞動力轉移對整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是起促進作用的。

3.4 格蘭杰因果檢驗

因為已經通過單位根的平穩性檢驗,可以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以確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表6)。

由表6可知,X是Y的格蘭杰原因,即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現代化水平存在因果關系,可以認為勞動力轉移是農業現代化水平變化的原因。

3.5 脈沖響應與方差分解

協整分析只是顯示了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脈沖響應是反映一個內生變量的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對VAR模型中其他內生變量的影響。圖1為農業現代化對勞動力轉移的響應路徑。可以看出,在初期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現代化是基本沒有影響的,證明中國存在邊際勞動生產率為0的剩余勞動力,隨后勞動力轉移開始對農業現代化起促進作用,在第四期達到峰值,隨后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現代化影響逐漸減弱并趨于平穩。由于農業勞動力轉移,釋放了多余的勞動生產力,提高了中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使中國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隨著農業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和劉易斯拐點的到來,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趨于穩定。

從圖2可以看出,不管是在短期還是在長期農業現代化對勞動力轉移都具有正向作用,并且逐年提高,在第五期左右達到峰值,之后趨于平穩。這說明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相應提高,不斷釋放出多余的農業勞動生產力,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隨著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農業現代化對勞動力轉移的促進作用趨于穩定。

方差分解方法就是衡量VAR系統中的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從表7可以看出,農業現代化剛開始就受到自身波動的影響,且影響為100%,隨后所受影響逐漸下降,最后穩定在91.365%;農業現代化水平受勞動力轉移波動的影響逐漸增加,在第五期達到最大值12.766 71%,最后穩定在8.635 00%。

4 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測算,隨后建立VAR模型,對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勞動力轉移在長期對農業現代化水平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因此,提出如下建議。

4.1 不斷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2013年中國第一產業總值為56 957億元,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10%,然而中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為24 171萬人,占整個就業人口的31.4%。農民純收入最高的上海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 595元,其中工資性收入高達12 239.4元,占整個收入的62.5%,然而收入最低的甘肅省農民工資性收入僅為上海的18%。這充分說明了中國依然需要不斷地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第一產業人員的轉移,不斷提高第一產業人員的勞動生產率,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中國農業現代化、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4.2 完善土地流轉制度

土地的流轉和集中是實現中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根本途徑,也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而要實現土地的流轉和集中,首先還需要農村人口的轉移和流動。隨著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土地流動大多數朝著“散戶-散戶”的方向流動,而不是以實現土地規?;洜I為目的的“散戶-大戶”的土地流轉。因此,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的土地流轉制度,建立全面的養老保障體系,削弱土地對轉移勞動力的基本保障功能,促進以規模經營為目的的土地流轉形式。

4.3 推進新型城鎮進程

中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2013年以城鎮人口衡量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3.73%,然而中國的城鎮化還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中國非正式轉移的農民工總量為2.63億,他們更多處在一種邊緣化狀態,并沒有真正融入到城鎮生活。高質量的城鎮化必然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切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也是中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基本保證。

參考文獻:

[1] 徐星明,楊萬江. 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評價[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5):276-282.

[2] 辛 嶺,蔣和平.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6):646-650.

[3] 孫 燕.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信陽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13(22):14-17.

[4] 郭熙保. 農業剩余勞動問題探討[J]. 經濟學家,1995(3):63-69.

[5] 汪小平. 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特點與路徑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4):14-25.

[6] 高 帆. 結構轉化、資本深化與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以上海為例的研究[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2):66-73.

[7] 廖進中,韓 峰,張文靜,等. 長株潭地區城鎮化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30-36.

[8] 蔡 P. 勞動力遷移的兩個過程及其制度障礙[J]. 社會學研究,2001(4):44-51.

[9] 陳吉元,胡必亮. 農村人口流動與農業及農村的可持續發展[J]. 經濟縱橫,1995(11):4-13.

[10] 李 琴,宋月萍. 勞動力流動對農村老年人農業勞動時間的影響以及地區差異[J]. 中國農村經濟,2009(5):52-60.

第7篇

【關鍵詞】 縣域經濟 “四化”發展 主成分分析 聚類分析

縣域經濟主要指建制縣域及縣級市域的經濟,它是國民經濟中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和支撐點,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縣域土地遼闊,約為18.0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96.3%;縣域人口數達1918.2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70.4%;縣域GDP為5346.5億元,占全省GDP的56.5%??梢?,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吉林省整體經濟的振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吉林省的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只有延吉市能夠進入全國百強縣。2012年,黨的十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四化’統籌發展的道路,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因此,本文基于“四化”統籌的視角,運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等多元統計方法,對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吉林省縣域“四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1、指標體系的選取

根據可行性和可得性原則,本文選取下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工業化指標:包括工業化率、人均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貢獻率、人均GDP;城鎮化指標:包括城鎮化率、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貢獻率;農業現代化指標:包括機耕面積比重、第一產業增加值貢獻率、財政支出用于農林水事務、人均農業增加值;信息化指標:包括人均信息消費額、人均電信產業、人均郵政業務。

2、“四化”發展現狀

本文根據《吉林省統計年鑒2012》選取相關數據,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出吉林省40個縣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水平結果如下。

(1)工業化發展現狀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工業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為前郭縣、琿春市、乾安市等礦產資源和石油資源豐富的縣市,而洮南、柳河、輝南縣等地區的工業基礎薄弱,工業資源欠缺,工業化程度低。

(2)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延吉市、圖們市、臨江市等地區的城鎮化排在了前列,這些地區的城鎮基礎設施較好,鎮賚縣和通榆縣被評為國家級貧困縣,柳河縣和扶余縣地處山區,城鎮基礎設施較差,城鎮化水平低。

(3)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分析。從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排名表(見表3)中我們看到:榆樹、德惠、九臺、農安這些農業大縣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高,而延吉市和圖們市雖然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但是由于其農業投入不夠,農業發展水平落后。

(4)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從表4中可以看出,延吉市、琿春市和圖們市的主成分得分較高,這些地區的科技發展水平比較快,而梨樹縣和通榆縣等地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較低。

二、“四化“綜合發展水平聚類分析

為了了解各地區“四化”統籌發展水平的現狀,本文利用SPSS軟件,根據以上40個縣的“四化”主成分得分進行系統聚類,結果如下。

第一類地區:包括前郭縣、乾安縣、樺甸市、磬石市,此類地區的工業化和農業化發展水平較城鎮化發展水平要高一些,信息化發展水平一般。

第二類地區:包括延吉市、琿春市、集安市、圖們市、臨江市、長白縣、通化縣、撫松縣、靖宇縣,此類地區的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水平發展較高,但是農業現代化發展較落后。

第三類地區:包括通榆縣、和龍市、洮南市、龍井市、安圖縣,這些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較好,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較落后。

第四類地區:包括榆樹市、德惠市等剩下的22個縣,此類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好,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較落后。

三、促進縣域經濟“四化“協調發展的建議

通過對吉林省縣域地區“四化”發展水平的綜合分析,我們看到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根據“四化”發展的不同狀況,下面對以上四類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第一類地區,如前郭縣和磬石市的工業化發展水平較高,但卻沒有帶動城鎮化的發展,這主要是由于其工業化的發展布局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所以要將分散的小型工業區集聚起來,增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收,進行廠房聯建和標準廠房建立,以此來帶動城鎮化的發展,將信息化與工業化充分融合,促進信息化的發展。此外,地域相鄰的縣與縣之間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差異小,交通便利,所以要充分利用這種相鄰優勢,加強交流和地區間的合作,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第二類地區,此類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落后,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協調發展不能積極地帶動和促進農業化發展。所以,要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提高農業的組織化水平,加強市場的緊密對接,供其所需。同時,政府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和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加強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發展,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對農業化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工業化的動力作用。

第三類地區,此類地區城鎮化的發展水平較好,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水平落后。如通榆縣地處吉林省西部干旱區的縣市,自然環境不利,所以要改善生態環境,加強鹽堿地的治理和植被的恢復,改善灌溉條件,發展節水型的特色農業,以此來提高農業化的發展水平。此外,要充分利用地區的工業資源,來提高自身工業的發展水平。向農業和工業引進先進的科學設備和技術,發揮城鎮化和信息化對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推動作用。

第四類地區,對于此類地區,首先要繼續推動農業化向較高的水平發展,因為這是本地區具有的較大的優勢,而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此外,這些地區的工業化發展水平雖然較低,但是工業基礎比較好,所以要充分利用資源,制定有效的發展政策。要加強對人才的吸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信息化的發展,以此來提高生產率,這樣也會提高工業化發展水平,從而帶動城鎮化的發展。

(注:本文是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縣域經濟“三化”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編號12YJC790139);吉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三化”統籌推動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編號:2013158)的中期成果;吉林省社科基金,吉林省“四化”同步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編號2013B221)。)

【參考文獻】

[1] 蔣北崗: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以云南省為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2] 龔署明:宏觀經濟統計分析[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3] 劉國富、劉靜: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思考[J].東北亞論壇,2006(2).

第8篇

作為世界上較為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關系到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關系到農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甚至關系到綜合國力提升以及國家長治久安。近年來,雖然農業現代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我國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還存在著較大差異,有些地區的農業技術裝備還較為落后,農業現代化水平處于初級階段。分地區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有利于認清問題的癥結所在,促進我國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均衡發展。近年來國內有很多學者開始著眼于研究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因素。杜江、王雅鵬認為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中心環節,可以給農業生產力帶來質的飛躍。他們認為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存在、農民人均收入過低、農業經營規模狹小等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1]。王國敏詳細分析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瓶頸,如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等,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2]。丁謙、孟衛東從內生增長理論入手,利用協整檢驗法對1990—2007年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得出農村財政支出對農業發展有促進作用的結論[3]。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針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前人很少進行分地區的詳細研究,可能會使結論有些模糊。另外,對于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慣性效應進行實證研究的現有文獻甚少,有待充實。本文運用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具體分析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及所產生的慣性效應,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政策參考。

二、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通常情況下衡量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程度應該綜合各方面指標來對其進行評價,但是有些衡量指標難以量化,有些指標量化后難以整合起來綜合反映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同時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原因,本文選取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性指標———機械化水平作為研究對象。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和標志,綜觀世界農業發達的國家,無一不是機械化程度很高的國家,因此農業機械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程度[4]。影響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因素源于諸多方面,但是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以及本文的研究特點,我們將選取以下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直接或重要作用的五方面因素進行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財政支農政策及力度

1994年中國實行分稅制改革后所確定的財政分權體制給地方政府在財政事務處理上以較大的自由空間,改變了以往中央經常隨意變更與地方政府分享財政收入比例的做法[5]。地方政府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更自由的分配各項財政支出。對于以農業經濟為主且農業發展緩慢的省份來說,可以通過提高財政支農支出來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從2004年開始我國已經連續幾年實行惠農政策,不斷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投入,其中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金額、農機具購置補貼金額等在逐年增加。這些政策使各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保障,確保了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6]。因此各地方政府的財政支農政策及力度會對本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二)地方政府的稅收政策一般來說,經歷過發達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國家,對農業投資者的征稅都是很低的,而其國內的總體福利水平都較高,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人們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促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對于我們這類農業大國來說,政府通過相應的政策扶持增加農民的收入、減少農民的稅收負擔,無疑會調動農業生產者利用先進設備的積極性,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7]。

(三)地區農業人力資本的豐裕程度

一個地區農業人力資本的豐裕程度對于其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地區農業人力資本越豐裕,其對現代化的機械設備運用就更嫻熟,甚至一些優秀的設計人員會發明并生產一定量新型機械以用于農業生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在這里我們以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來反映一個地區農業人力資本的優劣情況[8]13。

(四)農產品出口占地區總出口比重

通常情況下,一個地區總出口貿易中的農產品出口份額能夠反映其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但是對于中國各地區所出口的農產品來說,大部分是仍處于低附加值的初級農產品或中間產品,相反大部分地區進口的是經過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產品,這種情況反映了我們的農業發展及農產品加工技術還處于較低的水平,精深加工還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因此農產品出口占地區總出口的比重較高的地區,恰恰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而第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居于主導地位的地區。因而農產品出口占地區總出口的比重可能對一個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產生負面影響。

(五)地區農村經濟的相對發展規模和實際發展水平

一個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不僅要依靠公共資金的注入,還要依賴于本地區農村經濟的相對發展規模和實際經濟發展水平。本地區農村經濟收入相對于該地區總產值的水平越高,表明農業經濟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所發揮的作用越大。而農村相對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基礎,只有農村相對經濟規模不斷壯大,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才能有所提升,農業現代化才能不斷發展。在這里我們以農村相對經濟收入來反映一個地區的農村相對經濟發展規模。

另外,一個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還要依賴于本地區農村經濟的實際發展水平而不斷推進。只有農村經濟充分發展,農民才能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去購置先進的設備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因而我們以農村每人實際年純收入來反映農村經濟的實際發展水平,試圖檢驗這一指標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作用是否顯著。

三、數據說明及模型的構建

(一)數據來源及說明

由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農業機械化水平能夠充分反映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可作為本文實證模型中的被解釋指標。而財政支農力度、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各地區出口的農產品比重、農村相對經濟收入、農村每人實際年純收入、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重和農林牧漁業產值占地區總產值比重是影響本地區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的相關因素。本文選取2004—2009年的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各種指標的選取、數據來源及相應處理過程如下:

第一,各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以該地年末農業機械擁有量來表示,其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

第二,我們利用各地區財政支出中農業支出所占比例來反映該地區的財政支農力度。這一指標我們是通過《中國農業年鑒》和《中國區域經濟年鑒》查得的各地區財政支農金額與該地區總財政支出金額作比算得。其中各地區財政支農以財政支出中農林水事務支出金額來衡量。

第三,各地區農業人力資本的豐裕程度以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來反映,具體來說是通過《中國農業年鑒》查得的各地區農村教育水平處于高中及中專以上的勞動力占總勞力比重來衡量。

第四,一個地區總出口貿易中的農產品出口份額是由《中國農業年鑒》獲得的各地區農產品出口額與通過《中國統計年鑒》查得的各地區總出口額作比算得。

第五,農村相對經濟收入和農村每人實際年純收入兩個指標的原始數據均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其中農村相對經濟收入這一指標是由各地區農村經濟總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作比求得,地區生產總值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經濟年鑒》。

第六,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重是由各地區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金額與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作比算得,二者數據均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第七,農林牧漁業產值占地區總產值比重是由各地區農林牧漁業產值與地區生產總值作比求得,其中農林牧漁業產值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而地區生產總值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經濟年鑒》。

(二)靜態和動態面板模型的構建

由于面板數據模型含有橫截面(個體)、時間和指標三維的信息,因此利用面板模型可以構造和檢驗比以往單獨使用橫截面數據或時間序列數據更為真實的行為方程。因此本文首先利用上述指標構建靜態面板數據模型,其一般形式可表示為:Yit=αit+X/itβit+μiti=1,2,…,N;t=1,2,…,T(1)其中:Xit是k×1維解釋變量向量(k表示解釋變量個數),βit表示對應于解釋變量向量Xit的k×1維系數向量,αit為常數項向量,μit是隨機擾動項向量。這里假設隨機擾動項相互獨立,且滿足零均值、等方差為σ2μ的條件,i、t表示面板數據的兩個維度(橫截面和時間)。

根據所選擇的被解釋變量及解釋變量的相關指標,結合靜態面板數據模型的一般形式,所建立的模型具體可表示為:LAMit=αit+β1FSAit+β2ERLit+β3APEit+β4RRIit+β5PIPit+β6RTSit+β7APSit+μit(2)式(2)中,LAMit表示第t期地區i的農業機械化水平;FSAit表示第t期地區i的財政支出中農業支出所占比例;ERLit表示第t期地區i的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APEit表示第t期地區i的總出口貿易中農產品出口份額;RRIit表示第t期地區i的農村相對經濟收入;PIPit表示第t期地區i農村每人實際年純收入;RTSit表示第t期地區i的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重;APSit表示第t期地區i的農林牧漁業產值占地區總產值比重。

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往往存在慣性效應,因為物質資本的積累能夠促進以后各期物質資本更加豐富。這樣一來我們綜合考慮時期數和慣性效應,把滯后一期因變量加入模型中作為解釋變量,構造動態面板數據模型來研究以上幾種因素以及慣性效應對我國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模型的具體形式可表示為:LAMit=αit+β1FSAit+β2ERLit+β3APEit+β4RRIit+β5PIPit+β6RTSit+β7APSit+β8LAMit-1+μit(3)其中,LAMit-1表示滯后一期因變量,其他變量同靜態模型中各變量。

四、模型的估計及結果討論

由于我們的面板數據中包括30個橫截面和6個時間點,屬于“寬而短”的面板數據類型。一般情況下,對于這種數據結構,大多不進行單位根檢驗,偽回歸現象基本不存在。但是為了保證模型設定的準確性,我們仍然對模型中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面板單位根檢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察面板數據殘差序列的平穩性,不存在單位根的情況表明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協整的,構建回歸模型的合理性得以驗證。變量的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在各檢驗方法中,所得到的統計量相伴概率都比較小,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因此本文面板模型中變量的殘差序列是平穩的,不存在共同單位根和個體單位根問題,變量之間是協整的關系。

在我們所建立的面板數據模型中,由于解釋變量數超過時期數,不具備采用變系數模型的條件。下面,根據F檢驗來確立變截距模型與等截距模型的選擇問題。在等截距模型中,通過計算得到殘差平方和RSS*=7.11E+08,而在變截距模型中,殘差平方和RSS=8293659,故F=(RSS*-RSS)×(NT-N-K)/RSS×(N-1)=4.18E+02,其中,N-1表示受約束回歸的約束個數,T表示面板數據的時期數,NT是截面數和時期數的乘積,即觀測量的總個數,K為模型中變量的個數。F統計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為F0.01(29,143)=1.8463,故拒絕原假設,采納變截距模型。

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固定效應模型冗余性檢驗和隨機效應模型Hausman檢驗來判斷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具體結果見表2)。固定效應冗余性檢驗的零假設為固定效應模型是冗余的,由表中的P值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原假設被拒絕,于是摒棄混合模型,即認為固定效應模型優于混合模型。而由Hausman檢驗的結果可以判定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最終可以確定所應建立的模型為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

對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靜態面板模型)采用OLS估計方法,得到各參數的估計結果見表3中的第二列。表3顯示,一個地區財政支農程度、總出口貿易中農產品出口份額、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重幾個變量的系數估計值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解釋變量系數為0的原假設,而農村每人實際年純收入在5%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此可以判斷這四個指標是影響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由各變量的系數估計符號可以得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地區財政支農力度越大,農村每人實際年純收入越高,該地區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越高;而一個地區總出口貿易中農產品出口份額和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重越高,地區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越低。其中農產品出口份額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負向影響可能是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大多集中于初級產品,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很低,這種現狀同時反映了農產品出口份額較大的省份,也正是以農業為主而第二、第三產業很不發達的農業大省和貧困地區,其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反映出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落后,這些地區應加強經濟發展來促進農業實現現代化。

在動態面板模型中,由于以因變量的滯后項作為解釋變量,這可能引起解釋變量與隨機誤差項的相關性和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如果仍然使用傳統的估計方法,將會導致參數估計的非一致性。Arellano和Bond建議采用一階差分矩估計方法(first-differencedGMM)來克服上述兩個問題。DIF-GMM估計方法的優點在于通過差分來控制未觀察到的時間和個體效應,同時利用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克服內生性問題[9]。但由于在很多情況下變量的滯后值并不是一階差分方程的理想工具變量,因此我們選擇Blundell和Bond提出的系統GMM估計(systemGMM)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估計結果見表3中的第三列[10]。

表3中第三列AR(2)的P值反映出,在采用系統GMM估計動態模型時,均不存在二階序列相關。而Sargan檢驗為過度識別約束檢驗,測定了動態面板估計中工具變量選擇的適宜性,由Sargan檢驗得到的P值(0.6618)可知,工具變量的選擇是合理的,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同時我們給出了Wald檢驗,它常用來檢驗聯合系數是否有效,表中Wald統計量設定檢驗顯示該假設不被拒絕,即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聯合影響具有統計意義。由各變量系數估計的結果可以看出,一個地區財政支農程度越大,農林牧漁業產值占地區總產值比重和滯后一期農業機械量幾個變量的系數估計值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解釋變量系數為0的原假設,而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例在10%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此可以得到這三個指標對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各變量的系數估計符號可以得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地區財政支農力度越大,農林牧漁業產值占地區總產值比重越高,該地區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越高;而一個地區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重越高,該地區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越低。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其前一期農業機械化水平對當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證實了慣性效應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前一期物質資本的積累能夠為當期資本的擴大奠定基礎,使物質資本更加豐富。

綜合以上兩種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一個地區財政支農力度、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例和滯后一期農業機械量幾個變量對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地區財政支農力度越大,該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一個地區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重越高,該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越低。而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其前一期農業機械化水平對當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前一期物質資本的積累能夠為當期資本的擴大奠定基礎,使物質資本更加豐富。

五、結論及政策含義

本文使用靜態和動態面板模型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考察了影響各省(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綜合因素。由系數估計結果所得到的結論為:一個地區財政支農力度、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例和滯后一期農業機械量幾個變量對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地區財政支農力度越大,該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一個地區農村可分配凈收入中國家稅金所占比重越高,該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越低。而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其前一期農業機械化水平對當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前一期物質資本的積累能夠為當期生產條件的改善提供一定基礎,使相應物質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第9篇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4-380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5

Abstract:The article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wuli”,“shili”,“renli” which was based on“Wuli-shili-renli” systemetical methodology. Then the author establishes the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will be obtained by comprehensive scoring method.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basic role of physical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human factors throughout th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article also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too much emphasis on physical factors which is advantageous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ree aspec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Wuli-shili-renli”(WSR) systemetical methodology;the evaluation of index system

“三農”問題是國家關注的重點,而農業現代化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早在1949年總理就提出發展現代農業,1961年對農業現代化內涵做出了初步界定,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內涵也不斷豐富[1]。江蘇省既是經濟大省,又是農業大省,全省人均占有耕地0.063 hm2,是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此外,江蘇省水資源十分豐富且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品種齊全。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經過三次擴大,已將江蘇省大部分城市納入其中。因此,研究江蘇省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具有指導意義[2]。

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現代化是指狹義的農業領域,然而現階段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并不應局限于此。本研究討論的是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視角的廣義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物理”)、農業現代化(“事理”)以及農民現代化(“人理”)。農業、農村、農民是一個全局性、整體性的概念,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統籌協調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發展,否則農業現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現代化。在三方面協調發展的同時,要分別按三部分在農業現代化運行機制中所起的不同作用進行分析。從現有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得知,指標設計偏重于“事理”方面,即農業的生產發展水平以及科學技術,對于農村現代化重視程度不夠,對于農民的現代化僅僅側重于收入指標,關注范圍存在局限性。因此,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視角對廣義農業現代化發展進行分析,突出了三方面發展缺一不可,對于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為準確地監測農業現代化水平,需要一套兼具合理性與全局性的指標體系對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量化分析。關于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制定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徐星明等[3]認為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應涵蓋現代農業生產子系統、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子系統以及農村社會經濟與環境子系統三個層面的內容。辛嶺等[4]從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投入產出率、農民收入、農田水利化、操作機械化、經營產業化、經營主體現代化、生態良性化等方面構建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張淑英等[5]在《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研究》中根據五個原則構建了由農業產出效益、農業設施裝備、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產業經營、農業支持保障等組成的指標體系。就目前的現代化指標體系來說,仍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指標數量偏多;部分指標數據獲取困難,部分量化指標不能直接從相關統計資料里獲得,只能通過復雜的計算過程得到;指標大多關注的是農業的生產發展水平,對于農村的現代化發展以及農民的生活關注較少。針對上述不足之處,本研究將基于“物理”、“事理”、“人理”三個維度建立江蘇省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使其更能體現全局性和合理性的特征。

1 WSR系統方法論基本原理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是一種東方傳統的哲學方法論,當時的系統方法論只包含“物理”和“事理”兩個方面[6]。此后,人們逐漸意識到,由于許多問題都存在人的干擾因素,于是美國系統工程專家李耀滋提出建議,加上第三個方面“人理”[7]。WSR方法論的理論核心在于分析問題時,對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應通盤思考,首先考慮“物理”方面,即客觀存在的研究對象以及可以作為硬件為系統服務的基礎設施;其次考慮“事理”方面,即怎樣合理運用客觀存在的事物以及現有的外部條件,制定出解決問題的運行機制、法律法規為人類服務,具體表現為現代科技的運用、提高效率的方法以及現代化經營理念等;而最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理”方面,人類對于社會問題的影響貫穿于社會經濟的始終,人類作用于客觀事物以及運行機制所產生的影響,包括人與人的溝通協調,也包括人與事物的協調機制。

2 基于WSR視角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

過去人們普遍認同的農業現代化指的僅是“三農”中農業方面的現代化,是狹義的農業現代化,而非本研究的廣義的農業現代化[8]?;赪SR視角將廣義的農業現代化進行三個維度的劃分。

2.1 物理―農村現代化

首先,農村的生態環境至關重要。耕地、水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需要對土壤、水資源等進行保護,同時減少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對環境的污染。其次,農村的交通、通訊、住房、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指標[9]。再次,農村的社區環境以及村委會的服務效率是農村是否適宜居住的充分條件。最后,生活以及生產污染需要及時處理,以便農業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生產需要農村的現代化。

2.2 事理―農業現代化

狹義的農業現代化,是將現代工業產品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利用于農業生產,輔之以科學的管理辦法,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及資源利用率,具體表現為農業產出最大化、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等。

2.3 人理―農民現代化

人是最積極的生產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系統管理方法運用于農業的生產實踐,需要勞動者具備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基礎素質、專業技能、現代市場經濟觀念及法律道德積累[10]。除了關注農民在生產方面的素質,農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提升也是農民現代化的體現(圖1)。

本研究將基于WSR三個維度進行指標體系的構建,得出中國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表1)。

3 江蘇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測度

3.1 指標權重的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體系的權重。

3.1.1 構造層次分析結構 在深入分析廣義農業現代化內涵之后,基于“物理”、“事理”、“人理”三個維度建立江蘇省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將有關因素自上而下分成四個層次,分別是目標層――江蘇省農業現代化U;維度層――“物理”Y1、“事理”Y2、“人理”維度Y3;準則層――主體指標U1至U7;方案層――群體指標u11至u74。

3.1.2 構造判斷矩陣 邀請多位專家將主體指標中的群體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對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做出判斷,建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判斷矩陣的標度采用常用的“1~9”標度法[11]?;诒狙芯康闹笜梭w系,共形成7個準則層相對于方案層的判斷矩陣,1個目標層相對于準則層的判斷矩陣,1個維度層相對于準則層的判斷矩陣。

3.1.3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根據矩陣理論對矩陣求特征根,利用判斷矩陣特征根的變化來檢驗判斷的一致性程度。

1)用CI=檢查決策者思維的一致性。CI值越大,判斷矩陣偏離一致性的程度越大,CI越小(接近于0),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好。

2)利用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R。當CR=

經計算可知矩陣特征根?姿max=3.038 5,經一致性檢驗可得CI=0.019 3,CR=0.033 2

W2=(0.117 8 0.055 0 0.563 8 0.263 4)

W3=(0.75 0.25)

W4=(0.3 0.3 0.3 0.1)

W5=(0.166 7 0.833 3)

W6=(0.637 0 0.104 7 0.258 3)

W7=(0.125 0.125 0.125 0.625)

W=(W1,W2,W3,W4,W5,W6,W7)

=(0.072 5 0.072 5 0.317 1 0.317 1 0.155 4 0.032 7 0.032 7)

Y1=(y1,y2)=(0.166 7 0.833 3)

Y2=(y3,y4,y5)=(0.428 6 0.428 6 0.142 8)

Y3=(y6,y7)=(0.25 0.75)

3.2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由于指標量綱不同,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得數據便于分析比較。對于數值越高越好的正向指標,標準化計算公式為:

式中,Vki表示標準化后數值;Xi表示第k個主體指標中第i個群體指標的實現值;Ui表示第k個主體指標中第i個群體指標的目標值。

對于一些越低越好的逆向指標,其標準化計算公式為:

3.3 評價指標綜合得分法

1)每個主體指標的綜合得分為:

式中,A為每個主體指標的綜合得分;Wki為第k個主體指標下的第i個群體指標的權重;Vki為第k個主體指標下的第i個群體指標的標準化數值,mk為第k個主體指標里的群體指標個數。

2)指標體系總得分為:

式中,Y為江蘇省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總得分;Wk為主體指標相對于準則層的權重;Ak為每個主體指標的綜合得分。經上述模型計算后,得出江蘇省農業現代化結果(表3)。

3.4 評價結果分析

江蘇省2013年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值為0.847 5,根據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標準參考值,江蘇省農業現代化已基本實現,已基本具備全面推進現代化的社會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

從表3可以看到,“人理”指標的分值最低,只達到了“物理”指標和“事理”指標的35.8%,處于嚴重落后狀態。此類指標分值低的原因在于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專業素質均與農業現代化目標有很大差距。其中在農民生活水平方面,農民人均收入達標比例僅有10.2%。該指標較低的原因有多方面,耕地面積有限,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較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若想獲得高額的利潤,僅出售原料是遠遠不夠的,在農民專業素質方面,農技人員占農業勞動力的比重實際值僅達到目標值的5%,數量和質量均嚴重不足。農民屬于風險規避者,尤其在單戶農民自主經營的情況下,農業技術的推廣存在巨大障礙。此外,由于農民整體素質偏低,對于農業技術的重視度不足,導致農業技術需求不足,因此當前農業技術的推廣仍然依靠基層農技人員。

“物理”指標分值高于“人理”指標,與“事理”指標不相上下。農村生活環境指標中,達標率最低的是農村信息化覆蓋率。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首先在于農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礎設施落后,這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其次有關部門本身對于農業信息的采集能力及數據加工處理能力存在問題,這不僅降低了信息實用價值,也影響了運行效率;最后農民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質的局限,對于信息的需求程度不高,信息意識淡薄。在農村生態環境指標中,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其施用量已經超過安全上限的1.93倍[12]。

“事理”指標分值較高。說明“三農”現代化中農業的現代化實現程度較高,然而此類指標中,糧食收儲現代化水平仍然較低,只達到了53.7%。提高糧食收儲水平包括提高糧食收購能力、儲備水平、倉儲水平、物聯網糧庫建設水平以及糧油質量監管能力。此外,單位農用地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與農業機械化水平達標率低于90%。

4 結論

本研究闡述了在新形勢下的廣義農業現代化內涵,并基于WSR視角從三個維度建立了中國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完整性。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證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與代表性。對江蘇省2013年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測度,測度結果表明“事理”指標實現程度最高,“物理”指標次之,“人理”指標最低。從“人理”角度,為提高農民人均收入,一方面要加快發展農業加工產業,增加利潤空間;另一方面要利用生物技術增加單產以壓低不斷上升的成本;最后鼓勵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向二、三產業流動,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12]。在提高農民純收入的同時,也會使農村恩格爾系數進一步降低,有利于農民幸福感上升。為增加農技人員數量,必須解決他們的工作經費以及醫療待遇問題,以使他們全心全意投入到本職工作中。在質量方面,政府也應將人才培訓和知識更新納入預算范圍,健全培訓機制,更新管理模式,打破重學歷、輕貢獻的傳統觀念,引進具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從“物理”角度,為提高農村信息化覆蓋率,首先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努力實現“村村通”;其次要加強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建立信息化系統平臺,引進既懂農業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帶領農民學網用網,推動互聯網在農村的直接應用。此外,應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有機肥料利用率,力爭在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從“事理”角度,需要在提高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同時減少中間消耗,而增加總產值的途徑包括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糧食品種結構以及提高單產等。減少中間消耗包括降低勞動力成本、依靠政府的減稅增補等。為解決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的問題,首先要對農機的技術升級換代,同時加快生產可靠性強、操作方便的大型機械。此外可建立農業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引導廣大農民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集約化水平。

為做到“三農”現代化齊頭并進,必須努力加快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的建設,早日實現真正的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蔣和平,崔 凱.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及發展水平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1(6):646-651.

[2] 劉顯清,李世民.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及發展趨勢[J].現代化農業,2013,34(4):42-44.

[3] 徐星明,楊萬江.沿海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0,15(1):26-34.

[4] 辛 嶺,蔣和平.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1006個農村勞動力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09,27(6):19-25.

[5] 張淑英,夏心F.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調研世界,2012,24(7):41-47.

[6] 王先甲,張 熠.基于AHP和DEA的非均一化灰色關聯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30(7):1222-1229.

[7] 姜長云.中國農民收入增長趨勢的變化[J].中國農村經濟,2008,23(9):4-12.

[8] 周雪松,劉 穎.中國農民收入結構演變及其啟示[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4):210-213.

[9] 劉潤秋.城鄉統籌發展的一個新視角:農村住房產權改革[J].經濟體制改革,2006,23(2):114-118.

[10] 朱紅波.我國耕地資源生態安全的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8(2):194-197.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 婷婷综合网站 | 九九激情网 |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免费观看a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 99国产情在线视频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首页 | 欧洲性开放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精品aaa久久久影院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 久青草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 久久国产自偷自免费一区100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日韩一级欧美一级一级国产 | 久久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最新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直 | 国产一级视频 | 久久网免费视频 | 国产自偷自拍 | 国产在线视频www片 国产在线色视频 | 1314免费观看完整版 | 国产亚洲视频网站 |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 青草视频.com | 青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 奇米视频第四色 | 色婷婷六月天 | 99国产在线| 久久e| 色综合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 日韩成人精品 | 国产一级性生活片 |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播放 |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国产在线视频www片 |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高清一区 | 免费永久观看美女视频网站网址 | 五月亭亭激情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