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18:3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心理健康研究方向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歸因方式,心理健康,歸因干預。
分類號R395.6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1958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Heider首先把歸因問題理論化并提出了“恒常原則”(principle of invariance),認為行為總是由多種原因決定的,而人們常常通過若干不同條件尋找一個特別的結果和一個特別的原因之間的聯系。自Heider的開創性工作以來,歸因理論的研究蓬勃發展并在實際中得到廣泛的應用。1965年,Jones和Davis充實和發展了Heider的歸因思想,提出了“相應推斷”論(correspondent inference),探討個體如何根據他人的意圖相應地推斷其內在的認知特征;1967年,Kelley則用“協變原則”(covariation principles)的邏輯分析模式,對歸因過程作出了比較全面、細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釋,認為特定的行為結果和原因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種相隨共存、相應變化的關系;20世紀70年代以來,Weiner創立并不斷完善了動機和情緒的歸因理論,把歸因(原因思維)、情感和行為緊密聯系起來,成為當代歸因理論的杰出代表。盡管這些理論所涉及的問題和側重面各不相同,或偏重于歸因的前提,或傾向于歸因的后果,但他們都主張按行為結果解釋原因,以及覺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在抉擇后繼行為上的重要作用,強調個體的認知活動與行為反應之間的特定關系:S(刺激)C(個體的認知)A(情感反應)和E(期望)R(行為反應)[1~3]。基于這種合乎邏輯并得到大量研究支持的認知―行為模式,歸因研究者們從基本概念的研究走向實際的應用研究,并同人們的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
1 歸因方式與歸因干預及其研究
歸因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對自己和他人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般看法,它是人們個性特征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對人們的行為發生深刻的影響。Weiner等學者將歸因方式區分為特定歸因和歸因維度:前者乃指具體的、個別的原因,如能力、努力等;而后者則指原因的性質,如穩定性、控制性等。許多學者就特定歸因和歸因維度與情感反應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3種可能的模式[4]。一種稱為歸因―情感的初版模式(attribution-affect script model),這種模式假定特定歸因與各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有直接關系,而歸因維度對情感的影響不明顯。第二種模式稱為原因維度中介模式(causal dimension mediation model),即假定歸因和情感之間的關系來自于歸因維度的中介作用。例如,成功后的能力歸因與勝任感有關,是因為能力歸因代表一種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原因。第三種模式由Weiner等人提出,稱為歸因維度附加模式(attribution-dimension addition model),它認為特定歸因與歸因維度各自獨立地影響情感。就歸因維度而言,原因源、穩定性、控制性的3維分類及其與特定情感反應的聯系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證實和支持,為心理學家所接受,并在實際中得到廣泛的應用[5]。自Abramson等人1978年提出正常人的歸因方式的某些特征是導致人們抑郁的因素之一這一假設以來[6],學者們就歸因方式對抑郁等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證實:傾向于把壞事件歸結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體的原因,而把好事件歸結為他人的、暫時的和局部的原因的個體,較之傾向于把壞事件歸結為他人的、暫時的和局部的原因而把好事件歸結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體的原因的個體,表現出抑郁癥狀的可能性更大[7]。Seligman,Peterson,Kaslow等人也在以兒童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兒童的歸因方式與抑郁具有顯著的相關[8];Lewis的研究則探討了歸因方式與羞恥感的關系,認為易羞恥者具有與抑郁者類似的歸因模型[9];而Eslea的研究發現,歸因方式與兒童的某些嚴重行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10]。近年來,國內的學者們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驗證性研究。張雨新等以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證實了Abramson等人的抑郁理論模型,并指出事件的好壞性質和可控性也是影響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11];魏立瑩等人也在抑郁癥患者與正常人的對照研究中得出相同的結論,并發現二者歸因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負性事件上[12];施承孫等人的研究結果則證實了Lewis的假設,且發現易羞恥者與不易羞恥者歸因方式的差異還受事件可控性程度的影響[13];李占江等人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對負性事件發生的原因作穩定的和整體的歸因者,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抑郁、焦慮和強迫癥狀[14]。
歸因干預是以歸因理論的整體模式為基礎,在不同的理論觀點指導下,通過一定的訓練程序,糾正或改善不適當的歸因方式,從而進一步改變情緒和行為的訓練舉措。自Ross等人將歸因的原理應用于臨床上的心理治療而首次提出“歸因療法”(attribution therapy)以來[15],歸因干預被廣泛地應用于心理學的各個領域。Forstling區分了歸因干預的兩條途徑:誤歸因訓練(misattribution training)和再歸因訓練(reattribution training)[16]。誤歸因訓練以Schachter和Singer的情緒兩因素理論為基礎,通過由不同生理喚醒狀態下的認知解釋,引起所期望的情緒歸因,改變患者的消極情緒,達到治療的目的。其訓練的著眼點通常是有關內部狀態的原因認知(如喚醒、抑郁、失眠),方法集中在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維度(內部和外部)。大量的實踐結果表明,誤歸因訓練在焦慮、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和抑郁等的治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再歸因訓練是在Weiner的動機和情緒歸因、Bandura的自我效能說和Seligman的習得性無助等理論觀點指導下,將認知、情感、行為設想為一個人對周圍事件和行為結果的原因推斷而進行的訓練,其訓練的著眼點是試圖改變行為結果的原因認知(如成功和失敗),方法通常是在原因源、穩定性和可控制性維度上進行分析的。再歸因訓練在教育、管理、運動、臨床等心理學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應用,最先用于解釋成就方面的動機,后來也探索助人行為、社會往、罪犯的假釋宣誓、抑郁、活動過度、戒煙等臨床方面的問題。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再歸因訓練在增強行為的堅持性和積極性上大都是有效的。近年來,歸因訓練已引起國內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7~19]。隋光遠的研究表明,努力歸因和現實歸因相結合的歸因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動機水平,改善其成就行為[20]。劉世奎的研究證實,歸因訓練可以改變學生的傾向性成就歸因[21]。謝曉昱的研究表明,歸因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但對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22]。胡勝利的研究則表明,wiener的歸因訓練模式和策略指導相結合的再歸因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和學業成績[23]。韓仁生的研究證實,歸因訓練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和行為的堅持性[24,25]。成云等人的研究證實了歸因訓練在學生個性發展中的有效作用[26]。魏希芬的研究表明歸因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有潛力但缺乏自信或確實努力不夠的學生的學習成績[27]。王重鳴的研究則表明,團體歸因訓練對提高工人的工作績效具有積極的影響[28]。羅湘林等人和王斌等人探討了歸因訓練在體育領域的應用[29]。劉永芳等人則將歸因訓練的研究應用于心理治療領域[30]。
2 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已有的理論和實踐為歸因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完善及其廣泛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有益的啟示,但這方面的研究在內容和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從歸因方式與身心健康關系的研究來看:(1)絕大多數的研究僅從歸因維度來揭示個體的歸因方式對身心健康的影響,而忽視了特定歸因的作用。(2)僅探討歸因方式與某種特定的心理障礙(如抑郁等)的關系,并未從整體上系統地考察兩者間更為廣泛的內在聯系。(3)生活事件性質的好壞都是由研究者事先主觀確定的,忽視了被試對生活事件的好壞性質評價上存在的個體差異。(4)僅從原因源、穩定性、整體性、控制性來度量個體的歸因方式,原因的其它維度(如特殊性、有意性)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就歸因干預的實踐而言:(1)以個體的某種心理疾患的治療為目的的研究多,從整體上改善和提高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少。(2)以改變個體對具體行為結果的原因知覺的研究多,涉及歸因維度的研究少。(3)以單一的方法(如強化說服、示范學習)進行研究的多,多種方法融合的研究少。(4)國內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成就動機或體育領域,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還是一項空白。
我們認為:(1)生活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但人們對它的知覺卻是主觀多變的、可以更改的。原因思維通過影響期望和情感為中介,進而驅動行為。影響人們心理生活的是他們對原因的主觀知覺,而不是原因本身。因此,人們的歸因方式與身心健康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2)人們對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生活事件的原因歸因是不同的,用于解釋某一生活事件的原因并不適應于解釋另一個生活事件,即使對于相同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覺察到的原因也是不盡相同的。但任何生活事件發生的原因都可以在原因源(自身―他人的)、穩定性(持久―暫時的)、整體性(整體―局部的)、控制性(可控―不可控)、特殊性(個人―群體的)5個基本的因果關系維度上作特征性的比較。這些維度分別與特定的情感和行為相聯系,也必然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因此,揭示這種影響的特點和規律,對于心理障礙的治療和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以及人們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3)原因的特殊性(個人―群體的)是影響人們心理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同一個事件,如果僅發生在某個個體身上,較之發生在群體身上,對于個體而言,其影響更為深刻。(4)歸因維度是在特定歸因的基礎上進行思維加工的結果,已形成的穩固的維度歸因必然影響著人們對具體事件的特定歸因。但就其對人們情感和行為的影響而言,歸因維度的影響更為久遠而深刻。(5)原因知覺導致情緒行為反應,原因維度與特定的情緒行為相聯系,原因知覺的改變會影響情緒行為的改變。因此,人們對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作出錯誤的、不精確的原因歸因會導致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如果采取一系列干預法,糾正或改善不適當的歸因方式,隨之能改變情緒和行為,從而提高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3 未來的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的看法,未來的研究應著眼于:(1)揭示個體對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生活事件在特定歸因和維度歸因上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特點、規律及其心理機制,著重解決已往研究所忽視的事件性質評價的客觀性和個體差異、特定歸因的影響、原因的特殊性等其它維度以及歸因方式對健康更為廣泛的影響等問題。(2)針對個體的歸因實際,運用誤歸因訓練和再歸因訓練結合的方法,從特定歸因和維度歸因入手,通過歸因干預提高個體與群體健康水平。著重解決已往的歸因干預輕視歸因維度、方法單一,且僅局限于心理治療和成就動機領域,而忽視歸因干預在改善和提高群體的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即從社會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融合的視角,循著以下思路:
對下列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1)個體對各種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生活事件的歸因特點及其年齡和性別差異;(2)個體對各種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生活事件的特定歸因特點及其對不同心身癥狀的影響;(3)個體對各種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生活事件的歸因維度特點及其對不同心身癥狀的影響;(4)不同性質的事件在特定歸因和歸因維度上對個體各種不同心身癥狀的交互作用;(5)個體特定歸因和歸因維度對心身健康影響的年齡和性別差異;(6)通過歸因訓練提高和改善個體與群體健康水平的方法、途徑、策略及其效果檢驗。以期在理論上為歸因理論的深入和完善及其廣泛的應用提供實證依據,同時豐富心理治療方法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上為個體精神疾病的治療和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為學校針對學生的歸因特點進行歸因訓練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指導性的意見,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新視野。
參考文獻
1 Weiner B著, 林鐘敏譯. 動機和情緒的歸因理論.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
2 孫煜明. 動機心理學.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3 劉永芳. 歸因理論及其應用.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8
4 Russell D, McAuley E. Causal attribution, causal Dimensions,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gychology, 1986, 50(6): 1174~1185
5 Xenikou A, Furnham A, McCarrey M. Attributional Style for NegativeEvents: a proposition for a more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 of attributional styl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7, 88: 53~69
6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and Teasdale J D. Learned help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 49~74
7 Abramson L Y, Metalsky C I, Alloy L B. Hopelessness depression: A theory-based subtype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 358~372
8 Kaslow N J, Rehm L P, Siegel A W. Social-cognitive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84, 12: 605~620
9 Lewis H B. The role of shame in symptom formation. In: Clynes M & Panksepp J (eds). Emo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8
10 Eslea M. Attributional styles in boys with severe behaviour problems: A possible reason for lack of progress on a positive behaviour programm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 69, 33~45
11 張雨新, 王燕. 歸因方式和抑郁. 心理學報, 1989, 21(2): 141~147
12 魏立瑩, 趙介城, 巫善勤. 抑郁與歸因方式關系的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999, 7(4): 213~215
13 施承孫, 錢銘怡. 易羞恥者的歸因方式和應對風格.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8, 12(4): 193~195
14 李占江等. 青少年歸因風格及其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的研究.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1, 15(1): 6~8
15 Ross L, Rodin J and Zimbardo P. Towards an attribution therap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9, 12(3): 279~288
16 Forstling F. 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 98(3): 495~512
17 王重鳴. 因訓練與學習動機. 心理發展與教育, 1986, (2): 28~31
18 王斌, 馬紅宇. 歸因訓練研究的理論綜述. 體育科學, 2000, 20(3): 79~82
19 齊冰. 歸因訓練的若干研究綜述及思考. 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3, 16(1): 76~78
20 隋光遠. 中學生學業成就動機歸因訓練研究. 心理科學, 1991, 14(4): 21~26
21 劉世奎. 課堂情境中學生競爭對其成就歸因和成就行為的影響. 心理學報, 1992, 24(2): 182~189
22 謝曉昱. 中學生“能力”“努力”“方法”歸因訓練的實驗研究. 社會心理研究, 1994, 1: 25~32
23 胡勝利. 小學生不同課堂情境的成就歸因及再歸因訓練. 心理學報, 1996, 28(3): 268~276
24 韓仁生. 小學生歸因訓練的實驗研究. 心理科學, 1997, 20(5): 461~463
25 韓仁生. 中小學生歸因訓練的實驗研究. 心理學報, 1998, 30(4): 442~451
26 成云, 盧青, 馬長青. 歸因訓練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研究. 四川師范學院學報, 1998, 4: 108~112
27 魏希芬. 通過歸因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實驗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 2001, 4: 29~33
28 王重鳴. 責任制改革與團體歸因訓練對于工作績效的影響. 應用心理學, 1988, 13(3): 7~14
充分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性,能夠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傳輸給孩子對孩子的態度與由父母行為表達出來的情感氣氛的一個集合。相關調查報告顯示,父母教養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不好,那么就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所以,本文對于父母教養方式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性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探索。
1 采用的方式
1.3 關于齊性檢驗
這個分析要對于來自多個報告的效應量開展異質性檢驗,從而決定每一個報告的獨立效應量是不是來自一個總體。此次研究使用Q的檢驗方式,其計算公式就是Q=∑Wi(Zri-)2。Q檢驗值需要服從自由度(df)=K-1的X2分布,所以能夠采用X2檢驗來確定納入研究的異質性狀況,而K是研究報告的個數。最終按照異質性檢驗結果運用對應的固定效應模型,并且用經FisherZ轉化以后的有關系數來表示平均效應量和其百分之95的置信區間。
2 結果分析
2.1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方式關系分析
通過研究分析表示,除了父母的懲處、嚴格以外,其平均效應量的顯著性檢驗的P值都是小于0.01的,這也證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方式關系是非常顯著的。在這個研究分析當中,父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應量絕對值就是r=-0.153,其明顯比母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應量絕對值r=-0.124要大一些。
2.2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親教養方式關系分析
在研究報告顯示當中,各因子得分當中,平均效應量在父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值是負數,其波動范圍就是-0.176到-0.108,其具備了統計學的意義。而平均效應量在父親懲處、父親嚴格、父親過于干涉孩子、父親偏愛被試、父親拒絕和父親否認、父親過于否認值都是正數,其波動單位就是0.071到0.217,其同樣具備了統計學的意義。
2.3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母親教養方式關系分析
在研究報告中顯示的各因子分析得分當中,平均效應量在母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值是負數,其波動范圍就是-0.158到
-0.099,其具備了統計學的意義。而平均效應量在母親過于干涉、母親保護、母親拒絕、母親否認、母親懲處、母親嚴厲、母親偏愛被試值都是正數。其波動范圍就是0.072到0.244,并且平均效應量的百分之95置信區間當中是沒有包括0的。所以,其具備了統計學的意義。
3 研究結論分析
通過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方式關系顯著,而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這也證明了父母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父親是大學生成長當中的重要客體,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可是母親不良教養方式和孩子心理健康關系更加大,母親比較傾向對大學生行為參與,因為母親和孩子互動大于父親,且和孩子相處時間也大于父親。如果母親使用了不好的教養方式,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健康發展。除此之外,過度的父母保護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并且在生活當中遇到了事情不能夠單獨處理。大學生心理健康也受到多方面影響。比如說人格特點、家庭、社會環境、學校環境等等。而在這之中,父母教養方式占有比例最大。
父親情感溫暖以及理解效應量絕對值高于母親,就證明了父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教養方式和大學生心理健康關系更加大。而在母親的過于干涉、拒絕、否認、懲處嚴格、偏愛被試、父親過于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過于否認都是正數。這表明父母不良教養方式,這不益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并且結果還表明,母親不良教養方式效應量高于父親不良教養方式效應量,這就說明了母親不良教養方式和大學生心理健康關系非常大,且非常有可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
【關鍵詞】父母養育方式;高職生;心理健康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家庭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受到持續關注,并且逐漸由中小學階段延伸到大學階段。本文探討了父母養育方式與高職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1.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隨機選擇某高職院校446名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12人,女生234人;城市戶口68人,縣城33人,農村345人;獨生子女203人,非獨生子女243人。
1.2 調查工具
父母養育方式評定量表(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1993年由岳冬梅等修訂的中文版,共66個項目,父親養育方式包括6個因子:溫暖理解、懲罰嚴厲、過分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過分保護;母親養育方式包括5個因子:溫暖理解、過分干涉和過分保護、拒絕否認、懲罰嚴厲、偏愛被試。
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共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9個癥狀因子,采用1~5分5級記分。
1.3 統計分析
應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相關分析。
2.結果
2.1 男女學生的父母養育方式比較
男生和女生在父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母親拒絕否認因子上無顯著差異。父親對男孩的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過度保護與女孩比較有顯著差異;母親對男孩的過分干涉、保護、懲罰嚴厲與女孩比較有顯著差異。
表1 男女學生的父母養育方式比較
注:p<0.05,p<0.01,下同
2.2 SCL-90低分組和高分組的EMBU各因子比較
以SCL-90的總分均值1.9為界將學生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低分組和高分組在父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因子上無顯著差異。父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過度保護和母親過分干涉、保護、懲罰嚴厲在低分組和高分組之間有顯著差異。
表2 SCL-90低分組和高分組的EMBU各因子比較
2.3 SCL-90總分與EMBU各因子的相關分析
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過分干涉與SCL-90總分負相關;父親拒絕否認、過度保護與SCL-90總分正相關。表示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父親拒絕否認、過度保護,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母親各因子與子女心理健康相關性不顯著(見表3)。
表3 SCL-90總分與EMBU各因子的相關分析
3.討論
許多研究已證明父母養育方式與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關。良好的父母養育方式和家庭環境可促進人格正常發育,而長期不當的父母養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影響其心理健康。
本研究中,測試被試的父母的文化程度都比較低,大多是小學、初中的文化水平。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更易對子女采取過度保護、干涉、懲罰或是嚴厲等消極的教養方式。不健康的教養方式很容易使子女產生異常心理。這同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本研究顯示男女學生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方面無差別,說明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溫暖理解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均是同等的,這與以往的一些研究報告類似。在男女生的比較中發現,父母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保護,父親拒絕否認對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更大。有研究發現,男生比女生更自律謹嚴有恒,有較強的適應成長能力,說明男生的獨立意識更強,更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因此,因此父母親的過分干涉、過度保護更易使青少年形成敏感、多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父親情感溫暖與子女心理健康正相關,父親拒絕否認、過度保護與心理健康負相關。母親的因素明顯少于父親,母親的因素與心理健康相關不顯著,這也與以往的一些研究報告類似。近年來父親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父親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有研究發現,父親對兒童性別角色、人格發展,社會性發展和認知發展都有重要影響。Wallerstein指出,對于男孩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父親影響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
4.結語
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父母給子女一個情感溫暖、理解的環境,施予理智的愛,子女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越小,而對子女采取不當的教養方式和表達負性情感越多,越會增大子女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可能性。因此,做父母,特別是父親的應積極改進教養方式,為子女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曹書麗.家庭教養方式與中學生心理發展狀況相關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11(2).
關鍵詞 自我妨礙 成就目標 心理健康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Dependence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Achievement Goal and Mental Health
CUI W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rrelation dependence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achievement goal,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realize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to testify whether this conclusion of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from foreign countries could get universe meaning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e. The research has got 128 college students for subjects by the method of scale, which is designed for uncov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 The result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evasion achieving-goal are related, with grasp achievement goal the inverse correlation whi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approaching achievement goal is not significant. When it comes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 it is significant in 9 items of SCL-90 except the factor hostility.
Key words self-handicapping; goal-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ly-health
1 自我妨礙、成就動機、心理健康等概念的研究淵源
1.1 自我妨礙的研究背景
Berglas 和Jones最早將自我妨礙定義為“在行為情境中,個體為回避或降低不佳表現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一切能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①這些策略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行動式妨礙, 如酗酒、減少練習的時間等個體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歸因而事先采取的行為策略;二是自陳式妨礙, 如緊張、焦慮,身體不適等個體在任務前,主動聲稱有影響自己發揮水平的因素存在。②
1.2 成就目標的研究
掌握目標取向和成績目標取向是傳統的成就目標理論認可的兩種主要目標取向,掌握目標取向的學生重在學習、理解,成績目標取向的學生重視與別人比較,想優于他人。③
近來有人提出加入掌握―回避的維度,形成掌握―趨近目標、掌握―回避目標、成績―趨近目標和成績―回避目標的2*2成就目標體系。④有研究表明,不適應的學習模式和成績回避目標相聯系,然而,如果排除成績目標中的“回避”成分,聚集于“趨近”成分的成績目標,不適應學習模式會不會由成績―趨近目標導致尚不明朗,而近期有研究發現成績―趨近目標比掌握目標對成績效果更佳,而成績―回避目標對成績無正向作用,指出全面地研究成就目標與成績之間的關系仍是必要的,并注意考慮情境、成就任務等的特征。⑤
一般來說,測量成就目標,可以采用Elliot & Church(1997)編制的“成就目標問卷”。
1.3 自我妨礙與成就目標的相關研究
前人有不少研究結論顯示,學生使用學業自我妨礙策略與個人成績目標和成績目標結構有關,國外有研究也發現,教師報告的成績目標,學生知覺到的成績目標導向,均預測了自我妨礙策略的使用,且無論個人目標如何,老師的目標導向都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⑥
后來引申開的研究又得出了新結論:個體的實證性目標不能積極預測自我妨礙,同時個體的成績目標卻可以積極預測自我妨礙,個體任務目標則能對自我妨礙進行消極預測,成績目標結構可以積極地預測自我妨礙,同時獨立于個體目標的任務目標結構能夠消極預測目標結構,另外,無論任務目標如何,成績回避程度低的學生,比成績回避性程度高的學生,更不傾向于使用自我妨礙策略,低程度成績回避性目標與高任務性目標的學生比兩種目標都低的學生更傾向于較少使用自我妨礙策略。⑦
1.4 心理健康的研究及其與自我妨礙的相關研究
心理健康的界定,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指的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與積極的社會功能。而第二種,則是心理的健康狀況,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負向。本研究取的是后一種意思。而心理健康的研究,即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成為熱點。就國內而言,近十年來僅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獻就幾千篇之多,而冠以心理健康的教材、讀物、專著和論文集更是林林總總。
但是自我妨礙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國內外資料很少,一般研究的是歸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而正如李曉東教授所說的“自我妨礙是歸因的基礎,而不是歸因的本身 ”。歸因作為自我妨礙與心理健康的中介而發揮作用,但是自我妨礙與心理健康的直接關系仍然值得研究。
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量可以使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和過程
以南京財經大學4個隨機抽取的班級的同學為被試。共發放問卷128份,廢卷17份,共111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35人,女生76人;大二39人,大三34人,大四28人。
2.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測量工具合成了三份問卷:
(1)自我妨礙問卷。采用了SHS自我妨礙量表,1984年由Rhodewalt編制,用來檢查個體的自我妨礙趨勢,含25 個項目(8 個項目反向記分),5 級記分,自我妨礙的特質越明顯得分越高,國外運用廣泛。相關的研究顯示,量表信效度良好:1990年報告的內部一致性系數0.79,一個月后的重測信度為0.74;2002年報告的內部一致性系數0.76;2003年報告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62。
(2)成就目標定向問卷。采用1997年徹奇編制的成就目標問卷,有掌握目標、成績接近目標和成績回避目標三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6個項目。2003年報告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7(趨近型成績目標)、0.89(回避型成績目標)、0.89(掌握目標)。
(3)心理健康問卷SCL-90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癥狀自評量表(王征宇修訂,1984),共90 個題目。量表包括10 個癥狀因子,它們是:軀體化(F1)、強迫癥狀(F2)、人際關系敏感(F3)、抑郁(F4)、焦慮(F5)、敵對(F6)、恐怖(F7)、偏執(F8) 、精神病性(F9)、其他(F10)。
統計處理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
3 結果
3.1 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成就目標的相關
經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趨近型成就目標與自我妨礙沒有表現出顯著相關,而回避型成就目標與自我妨礙表現出顯著正相關,同時掌握目標與自我妨礙呈負相關顯著。結果如表1所示。
3.2 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心理健康的相關
經統計分析,自我妨礙與心理健康的十個維度中,與除敵對之外的所有其他九項維度相關顯著。軀體化維度相關最高,達到0.463,抑郁維度的相關也達到0.435,其余強迫、人際敏感和其他維度均在0.4以上,而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則在0.3至0.4之間。
表1 自我妨礙與成就目標三個維度的相關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3.3 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的年級與性別差異
對不同性別和年級的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的差異進行了檢驗,并對自我妨礙因素進行了3(年級)x 2(性別)的被試間方差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和年級的都沒有表現出顯著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
4 討論
4.1 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成就目標的關系
結果顯示,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成就目標三個維度的關系不盡相同,與趨近型成績目標沒有顯示顯著相關,與回避型成績目標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掌握目標的負相關顯著。這個結果與已有研究的結論相似。因此回避型成就目標和掌握目標對大學生的學業自我妨礙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基于先前的許多研究,這兩種成就目標與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的預測作用幾乎可以確定。不過對于趨近弄成就目標來說,與前人研究相似,未能發現與學業自我妨礙有顯著相關,還是需要進一步考量的。
4.2 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結果顯示,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心理健康關系十分密切,除了與敵對這一個子項目沒有顯著相關外,與其他九項均有顯著的相關。這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他們學業自我妨礙還是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的。
而本研究的結論是大學生的學業自我妨礙,與SCL-90中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包括睡眠、飲食、死亡觀念、自殺觀念)這九項都有顯著的相關,這樣的結論應該來說還是很能夠引起重視的。對于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諸如抑郁和偏執等情況,還是有很大的解釋意義的。
正如之前很多研究歸因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提出的那樣,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到心理健康狀況,從而可以進行歸因訓練來改善這種狀況。自我妨礙本與歸因關系密切,類似地,我們也許也可以通過對自我妨礙狀態的覺察和修正,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4.3 性別和年級與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的關系
在性別變量中,學業自我妨礙的男女差異不顯著,在年級變量中,二、三、四年級的差異也都不顯著。國外有研究表明自我妨礙策略的使用存在性別差異,而國內有研究表明自我妨礙策略的使用卻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中性別變量的研究結果,與國內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相似,說明不論男生和女生,在使用自我妨礙策略方面是沒有差異的,不管性別如何,都不能預測是否比異性更可能使用該策略;而關于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年級差異的研究,此前未見,沒有前人數據可供參考,只有一些研究做出中學生高低年級是有差異的,高中用學業自我妨礙用得比初中多,而初二、初三用得比初一多。這次研究,并未發現這三個年級的大學生在使用自我妨礙策略方面有顯著差異。
注釋
① 肖丹華.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成就動機、成就目標定向的關系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② 李春方.中學生的學業自我妨礙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③ 楊秀君.國外成就目標研究的新進展.心理科學,2007.16(4):78-81.
④ 楊秀文.大學生自我妨礙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⑤ 錢淑紅.自我效能、考試焦慮對自我妨礙影響的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相關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關注情緒智力,教育界越來越注重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1990年Salovey和Mayer將情緒智力定義為“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Salovey和Mayer認為,情緒智力包括四個成分,即情緒的覺知、情緒的調節、情緒的理解和利用情緒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情緒智力包含四大技能,即覺察、評價和表達情緒的能力、情緒促進思維過程的能力、理解情緒與情緒知識的能力、調節情緒以助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
應對是個體面臨應激情境時為減少壓力或傷害而做出的認知或行為努力,是對情境變量、時間因素以及從影響適應結果的一系列事件中得來反饋的反應。Lazarus 和Folkman 等提出,應對主要有兩種機能,即處理問題(“注重問題的應對”) 和減輕情緒痛苦(“注重情緒的應對”)。黃希庭等人的研究發現,存在應對方式的年級差異,但隨年齡而變化的趨勢則不明顯。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美國心理學家杰哈塔(Jahoda,M.)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它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自我認知的態度,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安定的人格,自我調控能力,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和積極改善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感知現實和各種行為,且能積極向上地改善和控制自身的行為,保持心態平衡的狀態。根據健康心理學觀點,個體心理健康主要表現為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充分了解自己和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確的判定、自我調節與控制能力,這些要素與情緒智力理論的內容有許多重疊,這也使得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和情緒智力的研究密切相關。
當今社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初中生。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萌芽期,自我意識已初步完善,對自己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初中生在學習壓力和父母的期盼下,壓力會越來越大,他們的身心健康會隨之改變。
Ciarrochi和Deane等人對情緒智力、壓力和心理健康三者的關系做了研究,發現情緒知覺高的個體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有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癥狀。
以往的學者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情緒智力、應對方式都分別進行了研究,其中有重點中學學生、大學生及高職生,卻忽略了農村學生。農村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家庭環境、成長環境不同,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和關注更是不同,他們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狀況是怎樣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地方。那么,初中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是否相關呢?鑒于此,我對農村初中生做了初步調查。
一、方法
1.被試
以江蘇省海安縣老壩港初中和江蘇省海安縣角斜鎮角斜初級中學的初一、初二學生為被試,共發放480份問卷,收回有效試卷363份,其中初一學生80名,初二學生80名,男生80名,女生80名。
2.測量工具
(1)王才康譯的“情緒智力量表”。
(2)“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3)“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
3.調查方法
隨機抽取學生,將男生和女生分在兩間教室,采用團體施測,請被試按照指導語作答,沒有時間限制,當場收回問卷。
4.統計分析
使用SPSS16.0進行相關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農村初中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與性別、年級、父母在家情況相關分析。由表1可見,農村初中生的情緒智力與性別和年級無顯著相關,與父母在家情況有顯著相關;應對方式與年級呈顯著相關,與性別和父母在家情況無顯著相關;心理健康與性 別、年級、父母在家情況皆無顯著相關。
(2)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情緒感知與強迫癥狀、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呈顯著負相關;自我情緒調控與強迫癥狀無顯著相關,自我情緒調控與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都呈顯著負相關;調控他人情緒與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呈顯著負相關。
(3)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情緒感知與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積極的合理化解釋呈顯著正相關,與逃避呈顯著負相關;自我情緒調控與問題解決、積極的合理化解釋呈顯著正相關,與逃避呈顯著負相關;調控他人情緒與問題解 決、尋求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
(4)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問題解決除了與偏執呈顯著負相關,與心理健康的其余9個維度無顯著相關;積極的合理化解釋與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心理不平衡呈顯著負相關;忍耐與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呈顯著正相關;逃避與敵對、人際關系敏感呈顯著正相 關;發泄情緒與強迫癥狀、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適應不良、心理不平衡呈顯著正相關;幻想與強迫癥狀、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都呈顯著正相關。
三、討論
1.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本研究表明,高的情緒智力可以引導個體的心理更健康;相反,情緒智力低,會導致個體心理出現一些癥狀。可見能夠進行自我情緒調控和調控他人情緒時,可以調節好自己的人際關系,降低心理不平衡、偏執、抑郁、焦慮的發生率,從而保持良好的心態。
2.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1997 年以色列心理學家巴昂提出,情緒智力是影響個體應付環境需要和壓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際能力的總和。農村初中生所處的環境、所受的壓力與城市小孩都不同,他們的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與城市小孩可能也不同。本研究表明,情緒感知和自我情緒調控的能力越強,問題解決、積極的合理化解釋的能力就越好,也不會去選擇逃避。農村初中生的應對方式在年級方面呈顯著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應對方式也會隨之改變。
3.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應對方式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為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性,應對方式也不例外。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消極的應對方式則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為了農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校和家庭應適當地引導他們在遇到挫折時學會使用積極的應對方式。
4.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的關系
面對壓力,可以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調節自己的情緒并加以緩沖,從而使心理健康。可見農村初中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則可以調節和保持心理健康。對于心理健康來說,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社會應注重培養農村孩子的情緒智力,改善他們的應對方式,從而促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四、結論
(1)農村初中生的情緒智力與父母在家情況呈顯著相關。
(2)農村初中生的應對方式與年級呈顯著相關。
(3)農村初中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與性別無顯著相關。
(4)農村初中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是心理健康的有利因素。
(5)當今教育應重視農村孩子,不能忽略了他們,農村的孩子家境貧寒,父母又長期不在身邊,比起城市孩子,他們更缺少關愛,更缺少關注。為了不使教育界兩極分化,當今社會應當改善農村教育,多注重培養農村孩子的情緒智力,改善他們的應對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讓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使社會更和諧。
參考文獻:
[1]楊曉嵐.情緒智力理論簡介[J].廣州師范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9(5):64-68.
[2]井世潔.初中學生的應付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3(4): 1-5.
[3]陳樹林,鄭全全,潘健男,等.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11-214.
[4]黃希庭,余 華,鄭 涌,等.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1):1-5.
[5]徐光興.臨床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0-61.
[6]薛海珊.情緒智力的研究研究現狀及其展望[J].社會心理科學,2009(5):15-18.
[7]CarolL.Gohm Moving Forward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COMMENTAR IES,2000(5):222-227.
[8]劉雄英.高職生應對方式、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29(8): 101-105.
【關鍵詞】貧困生 心理健康 應對方式
1 研究方法與過程
1.1調查對象
選取來自河南省6所高校的本科生為調查對象,抽樣比例考慮在校生的男女、年級、專業、生源、籍貫等的實際分布,以使樣本結構有充分的代表性。獲取有效問卷1488份,其中貧困生728人,非貧困生760人,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在年級、專業等方面無明顯統計學差異。
1.2調查的方法與程序
由課題組成員分別與被試所在的學校聯系,向被試講清調查的意義和需要注意的事項,然后由被試根據問卷要求作答,限時45分鐘,要求當場回答完所有的問題。
2 結果與分析
2.1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較
由表1可得出,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相比較,除了軀體化和敵對維度外,其它七個維度分值都高于非貧困生,其中恐怖、偏執維度差異顯著(p<0.05),強迫、敏感、抑郁、焦慮維度差異十分顯著(p<0.01)。結果顯示,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比非特困生差,其中抑郁、焦慮、強迫和敏感、精神病性尤其明顯。
2.2貧困大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
由表2可見,前4種方式的使用程度兩者一致。但貧困生在“尋求工具性與情感性社會支持”、“心理與行為解脫”上的得分顯著低于非貧困生(p<0.05)。
注:*p<0.05
2.3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用貧困生在各種應對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與scl-90的各因子分作相關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之間存在著選擇性的相關,說明應對方式的使用與某些心理癥狀的形成存在內在的聯系。
2.4心理健康狀況對應方式的多元回歸分析
用scl-90總癥狀指數作為評定貧困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求其對應對方式的多元回歸。結果顯示,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對心理健康影響較大的應對方式主要(標準回歸系數、逐步回歸)是尋求社會支持(0.458, 0.486)、心理與行為解脫(0.468,0.452)、逃避與否認(0.216,0.178)和克制忍耐(0.172,0.146),其中只有尋求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具有較明顯的積極性評價意義。
3 分析討論
第一,因學習壓力較大而產生的焦慮和緊張心理。貧困大學生把取得高學歷作為日后提高就業水平,從而讓家庭和自己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他們希望通過發奮學習而努力成才,徹底改變現實命運,所以在求學過程中承載著比非貧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壓力。
第二,自卑心理嚴重,自尊心強烈。自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不滿、鄙視等否定的感情,是對個體的得失、榮辱過于強烈的一種心理體驗。面對經濟貧困的現實,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從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具體表現為很少與同學交流,不常參加集體活動,消極地對待人生,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與自尊的矛盾性是貧困生的心理特點。
第三,因人際交往困難而產生的抑郁、孤僻心理。在目前教育體制中對一個中學生的評價主要依據的是學習成績。這樣,無論是城市貧困生還是農村貧困生,都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優異的成績,從而贏得同學的羨慕和老師的喜愛,得到較高的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然而步入大學后,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讓貧困生的成績相應地失去了明顯的優勢,且社會的貧富差距在校園中凸顯,而同學間的人際交往、感情的溝通,常伴隨著一些物質聯系,對于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的同學可能出手闊綽,交際面廣泛,而貧困生由于經濟匱乏難以支付這類額外開支,如果不能另外開辟人際交往空間,易導致一部分貧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閉”,失去與他人交往的熱情。
第四、虛榮、嫉妒心理。少數貧困生好攀比、講究衣著打扮,追求享樂與高消費,生活上不勤儉節約,也不愿參加稍微艱苦的勤工助學勞動,他們雖然也屬于貧困生,但卻由于圖虛榮,往往打腫臉充胖子擠入闊人之列,想讓大家刮目相看,常用資助的錢或者父母辛苦借來的錢大肆擺闊,而對家庭經濟困難視而不見。還有些貧困生自尊心極強,且心胸狹窄,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從而因不滿、不服氣或者羨慕對他人產生嫉妒情緒。
綜上可見,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當強烈的自卑感,極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謹壓抑的性格,尷尬的人際關系,因期望值過高而產生的學業壓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時候,就會引發問題行為。因此有必要一步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濤.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對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版),2002,(3).
[2]吳幼珍.高校德育工作必須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中南林學院學報,2003,(6).
[3]張亞林.精神挫折后不同人群應對方式的比較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3,(1).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因素解決方法
我們生活在科學與技術發展迅速的新時代,梁啟超云:少年強則國強。是的,作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新生力量,新時代的建設者的稱號無疑落在我們中學生的頭上,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不可完全消除,但是我們要努力探究,找出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并針對各種問題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法,盡可能降低心理健康問題帶來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
一、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
1.社會。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群體里,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社會的大風向也決定著我們的發展方向。在如今這個網絡信息時代,我們每天都接收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學校也不再是真正的象牙塔了,社會各個層面對中學生的影響更加深入。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正是形成自身人格與認知的關鍵時期。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知,但認識很淺薄,沒有客觀的,成熟的理念,對外界的一切充滿了好奇而且性格有叛逆的傾向。這時的中學生對社會充滿好奇,希望能在社會中找到存在感,便想著做點比較社會的事情。這時,若是社會上的一些惡劣風氣披著挑戰刺激的外衣傳到學生眼里,學生便很容易跟著他們的引導判斷事情,從而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中學生的思想在接受從幼稚到成熟的轉變過程中,也有著或好或壞的成長方向,當他們發現自己與社會的某些方面發生沖突時,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態度,這就是心理健康問題的開始了。
2.學校。學校作為學生生活的一個主要場所,我們每天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的接觸非常多,對學生的影響自然是不容忽視的。學校里,我們以接受教育為主,但如今中國的現狀,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都很大,而且,中國教育目前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我們過于專注課程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其實,中考高考所帶來的繁重學業任務,在青少年時期學生們都不太會正確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及情緒的情況下,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情緒,以致產生心理問題。學習上產生問題、老師求全責備、同學之間的摩擦帶來的壓力,久而久之都會讓一個人變得郁悶。尤其,在我們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經常的煩躁、各種矛盾的激化、內心憂郁,都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嚴重的會抗拒與人接觸,限制自己的人際交往,我們都知道,有效的溝通與傾訴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當我們失去了與人交往的能力,或者說是對周圍的一切產生厭煩與抗拒的情緒,我們便很容易看不到問題。隨之而產生的不良后果就是我們自身的發展受限,心理問題得不到排解,就會產生一系列嚴重的后果。人,是一種感性生物,很多時候人的行為都被情緒、情感操縱著,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覷。
3.家庭。家庭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為重要的,同樣,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家庭的幸福與否,自己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方式,家人之間的關系是否健全,都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舉個例子,在調查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報告中發現,留守學生比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比例更大。我們知道,留守學生與父母相處時間都很少,更別說交流了,所以生活中要是出現了問題,他們不能與家人很好的溝通,漸漸地變得內向怕人。很多留守學生,在見到別人完整的家庭的時候,都會產生羨慕的情緒,久而久之,就變得自卑。自卑就是心理健康問題的開始,不自信讓他們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都不敢表現自己,從而失去很多人生的機遇。一個被愛包圍的人才會愛人,而他們沒有得到過太多父母的關愛,更多時候,他們或許懂得與別人之間的情誼,但長期的獨立,也讓他們失去了與人交往的能力。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民主的家庭,父母與孩子都會有一種適合他們的相處模式,他們會交流,會一起討論自己的問題。家人之間相互關心,由家人引導中學生正確的行為與思想行為。所以,家人之間,一定要學會理解與溝通,及時解決問題,防止問題的惡化。
4.學生自身。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性格與世界觀,我們解決問題,看待事情的觀點都有差異,不管別人怎么疏導,最主要的,還是靠個人的理解與行為。中學生,最大的影響便是對自己的了解還不到位,以及屬于青春期的沖動與意氣用事。經歷過青春期的人都知道,青春期是我們在身體與心理上的二次發育,身體上的變化也讓我們覺得興奮與新奇。我認為,這個時候,最大的問題便是脆弱。中學生正在從幼稚轉向成熟,隨之而來的有更大的挑戰與失敗,在青春期,我們寸土必爭,有著一股沖勁兒與活力,但是激情過后,往往會碰壁,會失望。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發生的。對別人失望,亦對自己懷疑,懷疑自己就會不自信,成為自閉的第一步。比如這時我們第一次感知到愛情,對感情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但這時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一不小心,就會嘗到情感帶來的痛楚與失望,有的人,或許會因為這些而留下傷痛,形成心理問題。人的感情固然美好,但很多時候,我們也不能防御有些虛偽的感情。這會讓中學生可能仇視社會,將自己封閉起來,或者做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行為,這時,心理健康問題就會形成了。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方法
1.家庭。我們始終相信,家庭幸福的孩子會成長的健康許多,被愛的人才會愛別人、愛自己,父母應為孩子做好榜樣,為孩子樹立好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中學生不因外界的誘惑而迷失自己。家長也應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朋友,知無不言,在孩子對自身產生懷疑的時候鼓勵他們,在中學生感到學業與生活壓力的時候開導他們,在他們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教他們如何平復心情,如何放掉壞心情,將自己的負能量釋放出去。
2.心理健康教育。我們的教育機構也應當多開設心理健康教程,并將其份額加大,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錄用專業的心理老師,開設心理健康角,開設一些舒緩心情的運動設施,讓中學生在學習之余釋放自己,找到正確科學、適合自己的方法,引導他們健康地成長與發展。
3.學生自身。作為學生本身,一定要學會釋放自己的壓力,除了學習之外,培養一兩個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憂郁的時候利用自己的小愛好排解不良情緒。有自己的小愛好,也會讓學生覺得生活不止是學習那樣枯燥無聊,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中學生要時刻提醒自己,在心里確立一條明確的標準,也要時刻反省自己,找出自己在處理問題上的不足之處,并不斷改進,讓自己發展得更好。
三、結語
開放教育旨在促進個體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服務與社會支持是開放教育的重要內容。本研究運用《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和《社會支持量表》,對上海開放大學系統587名在校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需求處于中間水平,并不強烈(M=2.58),在年齡、婚姻、戶籍、工作年限等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總體較弱(M=34.87),在性別、年齡、婚姻、戶籍、工作年限、經濟收入等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性正相關(r=0.199,P=
【關鍵詞】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社會支持;開放大學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6)01―0051―06
一、問題提出
開放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推進教育公平、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任,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優秀“當班人”。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傳統的校園式封閉教育而言的,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育思想的開放、教育對象的開放、入學條件的開放、學籍管理的開放、教育時空的開放、教育內容的開放、教育媒體的開放和選修專業的開放等,旨在促進每一位學習者充分而全面的發展[1]。開放教育學生大都是成人,相比普通全日制學校的學生,他們承擔著工作、家庭、學習等多方面壓力。研究顯示,開放教育學生存在年齡跨度大、背景差異大、心理壓力大、工學矛盾突出、學習的堅持性不夠等現象[2],對心理健康服務有一定的需求和期待。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就是建立在對自我心理健康感知基礎上所迸發出的對心理健康服務的內容、途徑、人員等的需要,這并非是對已有心理健康程度的評價,而是為將要達到的心理健康目標進行評定和規劃[3]。
社會支持,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支持,包括來自各種人群或組織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與幫助[4]。大量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個體社會技能、工作績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著顯著正相關[5],良好的社會支持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際溝通、經常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對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程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著很大的幫助[6]。
根據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現有研究,可以推斷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必然存在一定關聯。目前,學者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以及學習支持等開展了一定數量的研究,但尚未有學者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以及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本研究擬建立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虛無假設,通過標準化量表,在上海開放大學在校生中隨機取樣,通過差異顯著性檢驗、回歸分析等方式推斷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以此豐富開放教育的理論研究,為開放教育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二、方法與工具
(一)被試樣本
在上海開放大學在校生中隨機發放問卷620份,回收有效問卷587份(回收率為94.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348人,平均年齡24.93歲,平均工作年限4.62年。
(二)研究工具
采用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7]和社會支持量表(SSRS)[8]。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共有37題,包括需求服務意愿、公眾服務需求、親緣服務需求、需求服務途徑、需求服務內容和需求影響因素6個維度。量表采用Likert5點法記分,按照“毫無需要”“很少需要”“可能需要”“比較需要”“非常需要”的強度進行排列。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79,分半系數為0.892。各維度的系數在0.874-0.969之間,分半系數在0.795-0.927之間,符合心理測量學標準。社會支持量表共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量表的總分是10個條目計分之和,其中客觀支持是第2、6、7項之和,主觀支持是第1、3、4、5項之和,對支持的利用度是第8、9、10項之和。量表的重測一致性為0.92,各條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間,具有較好的重測信度。
(三)施測過程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隨堂進行問卷施測。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在授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協助下,由被試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填寫。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數據類型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皮爾遜相關分析以及線性回歸等方法進行處理,顯著性水平取α=0.05(雙側檢驗)。
三、結果與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分析
1. 總體服務需求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總體需求平均分為2.58,處于“可能需要”的水平。量表各個維度的得分在2.21-2.91之間,得分最高的是需求服務內容(2.91±1.06),得分最低的是公眾需求服務(2.21±0.98),具體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開放教育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但是程度并不強烈,處于中間水平;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內容占據重要地位,如職業發展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家庭關系問題等,其需求的表達具有明顯的實用取向;在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各維度中,公眾需求服務尚未引起開放教育學生的認同。
表1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總體情況(N=587)
[維度\&均值\&標準差\&排序\&需求服務內容\&2.91\&1.06\&1\&需求影響因素\&2.84\&1.15\&2\&需求服務途徑\&2.57\&0.98\&3\&親緣服務需求\&2.45\&1.02\&4\&需求服務意識\&2.23\&0.91\&5\&公眾服務需求\&2.21\&0.98\&6\&]
進一步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各維度進行差異檢驗,結果發現,在需求服務意識方面,開放教育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有較高的期待(2.37±1.224),但是對于專業的服務需求較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認為身邊的親人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程度高于自己,這可能與量表作答時的社會贊許性有關,從側面反映開放教育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服務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存在一定的排斥和羞怯心理。
在公眾服務需求方面,開放教育學生更多傾向于向私人健康專家(2.30±1.18)以及專職教師(2.27±1.67)進行求助,而對于醫生、精神衛生專家等與醫院相關的人員需求較低。與公眾服務需求相比,開放教育學生更愿意找具有親緣關系的人員為自己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但是,消極處理又是開放教育學生對待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方式,他們在遇到心理困惑時,自我消化(2.63±1.26)以及任其發展(2.39±1.26)是最常見的方式。對于父母家人,開放教育學生更多采取回避的態度,并不希望他們為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與服務,這可能與中國內斂的家庭文化以及傳統的父母觀有一定關聯。
在需求服務內容上,開放教育學生認為人際關系(3.16±1.26)是他們最迫切需要提供輔導與支持的問題,而職業與自身管理(3.14±1.28)的需要也較為強烈。有學者在對沿海大中城市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調研時,也發現個人情緒、人際關系等問題是社區居民最為關心的問題[9]。由于開放教育學生大都是成人在職學生,因此職業發展問題也是這一群體較為關心的內容。
在需求服務途徑方面,開放教育學生最愿意通過書籍(2.74±1.17)來獲取心理健康服務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面談,網絡服務也受到開放教育學生較高的青睞;而傳統的電話、書信等方式,已經不再成為其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方式,這一點在開放教育學生以外的學生群體中也有所體現[10]。
在需求影響因素方面,費用問題(2.90±1.29)是開放教育學生尋求心理健康服務首要考慮的問題,便利性和有效性也是影響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因素,而個人的觀念意識,并不成為主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實用性與實際性是影響開放教育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因素,這點與學者對國民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的調查基本一致[11]。
2. 人口社會學變量差異檢驗
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戶籍、工作年限、經濟收入等方面的檢驗,發現在各個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總需求在服務需求意識、服務內容、服務途徑以及影響因素上,均呈現顯著增長(F=2.009,P=0.01
在婚姻方面,未婚群體的總需求得分最低,已婚尚無子女的群體得分位居第二,已婚有子女的群體得分位居第三,選擇其他選項的總需求得分最高,且呈現顯著性差異(F=8.735,P=0.00
在戶籍方面,不同戶籍的學生在總體需求上呈現顯著差異(F=3.144,P=0.25
在工作年限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學生在總體服務需求、需求服務意識、公共服務需求、需求服務內容、需求服務途徑、需求影響因素上均存在顯著差異(F=2.561,P=0.000
(二)社會支持現狀分析
1. 社會支持總體情況
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總體平均分為34.87。其中,客觀支持平均分為6.18,主觀支持平均分為21.57,對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為7.13,具體如表2所示。與已有學者的調查相比[15],開放教育學生相較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社會支持相對較弱。
表2 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總體情況(N=587)
[維度\&極小值\&極大值\&均值\&標準差\&總分\&12\&61\&34.87\&8.629\&客觀支持\&1\&18\&6.18\&3.504\&主觀支持\&8\&35\&21.57\&5.499\&對支持的利用度\&3\&12\&7.13\&2.121\&]
2. 社會支持在各個因素上的差異
對開放教育學生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態、戶籍、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方面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發現在各個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性別方面,開放教育學生的女性組得分普遍高于男性組,其中對支持的利用度方面達到顯著性差異(t=-2.617,P=0.009
在年齡方面,不同年齡段的開放教育學生在社會支持的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F=22.368,P=0.000
在婚姻狀態方面,不同婚姻狀態的開放教育學生的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也存在顯著性差異(F=28.551,P=0.000
在戶籍方面,非上海農村戶籍與上海戶籍在客觀支持與對支持的利用度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F=4.746,P=0.03
不同工作年限的被試群體在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F=15.250,P=0.000
在經濟收入方面,不同收入的被試群體在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與對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F=4.518,P=0.001
(三)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
1.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相關關系
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心理健康服務總體需求與總體社會支持相關系數為0.199(P=0.000
2.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回歸模型
對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線性回歸分析,以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為因變量,社會支持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總分=69.012+0.698[×]社會支持總分。
進一步細化社會支持各維度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回歸模型,刪除第一次模型中尚未達到顯性的主觀支持維度,建立方程: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總分=72.499+1.117[×]客觀支持+2.025[×]對支持的利用度。
四、對策與建議
為開放教育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與社會支持,可以統一劃入學生支持服務的范疇。為此,學校需要在部門建立、工作開展、途徑拓展、隊伍健全等方面有所作為,提升學生支持服務工作的品質。
(一)設置相關部門,重視內在需求
無論是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還是社會支持需求,都是學生內在的需求,它既不同于外在的、直接的學習需求,又與學生的學習、成長密切相關。調查發現,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較為明顯,且社會支持現狀并不樂觀,學校需要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建立專門的機構或部門,如設立學生支持服務中心、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等機構,專門服務于學生各類需求。這些專門的服務機構,需要在充分了解開放教育學生的前提下開展工作,做好研究調查,聽取學生心聲,關注學生思想,不斷健全相關部門的職責與功能,將學生的需求與學校的發展有機結合,努力創造雙贏共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豐富工作內容,關注各類群體
一方面,開放教育學生屬于大學生群體,有著與普通高校學生相似的需求,如學習、交往、自我管理等需要[22];另一方面,開放教育學生又大都是成人在職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普通高校學生有所區別,如增加了職業發展、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開放教育領域的學生服務大都集中在入學報名、招生咨詢等功能上,忽略了對學生非學習性的支持,如技術支持、就業輔導等[23]。開放教育學生不僅關注職業發展,還關注人格健全、家庭建設、親子關系等主題。除了這些普遍性的服務內容以外,學校還需關注特殊群體,如前文調查中所指出的女性學生、非上海農村戶籍學生、18-23歲的學生,等等,應針對特定群體開展特色服務工作,深化工作內容,注重支持服務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創新工作載體,拓展服務渠道
學生支持服務的載體,除了學校提供的各類正式渠道以外,還需重視學生非正式自治組織,如社團、協會、興趣小組等。非正式群體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觀點為基礎,以情感為紐帶,除了完成工作和學習的任務,還有交友、娛樂等各種功能,幫助成員獲得某種需要,有較強的內聚力和較高的行為一致性[24]。這些非正式自治組織較正式組織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合作性社會資源,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務目標。因此,學校應當鼓勵并提倡學生自治組織的建設,鼓勵志愿者團隊的建設,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心理援助等情感支持,幫助不同班級、院系的學生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心理上的關照以及資源上的共享。此外,調查也發現,開放教育學生較為傾向于通過網絡尋求各項服務。因此,開放教育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技術手段,開展網絡支持服務,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及時互動,提高服務效率。
(四)建立師資隊伍,提升工作質量
開展學生支持服務工作,師資隊伍成為各項政策措施貫徹的重要抓手。鑒于此,開放教育應該重視學生支持服務工作的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專、兼、聘等多種方式,建設一支以少量精干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的開放教育學生支持服務工作隊伍。對于專職教師應給予教學、科研、資格認定、職稱評聘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為他們提供發展的空間與平臺。與此同時,要積極開展專、兼職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其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技能。
綜上所述,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是學生支持服務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和成才不可或缺的部分。開放教育應開展各項舉措,整合各方資源,發動各方力量,為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環境,為每一個學生的夢想綻放提供機會。
[參考文獻]
[1] 全德. 關于開放教育概念界定研究之研究[J]. 教育探索,2004,(6):38-40.
[2] 張幼芳. 遠程開放教育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創新[J]. 中國遠程教育,2011,(12):74-76、80.
[3] 黃希庭,鄭涌,羅鳴春,蘇丹,陳本友.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與評估[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5、198.
[4] 林初銳,李永鑫,胡瑜. 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研究[J]. 心理科學,2004,(5):1116-1119.
[5] 王雁飛. 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關系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2004,(5):1175-1177.
[6] 李慧民. 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關系[J]. 中國學校衛生,2004,25(03):263-264.
[7] 傅蕾.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的編制[J]. 中國遠程教育,2015,(3):46-49、80.
[8] 戴曉陽. 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90.
[9] 劉影,張靈聰. 中國沿海大中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調查[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6):88-91.
[10] 羅鳴春.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分析[D]. 重慶:西南大學,2010:53.
[11] 江榮光,李鳳蘭. 國民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研究[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5):81-88.
[12] 李彩娜,鄒泓,段冬梅. 幼兒母親育兒壓力的特點及其與婚姻質量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2):136-138.
[13] 王桂新,蘇曉馨. 社會支持/壓力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上海外來人口與本市居民的比較[J]. 人口與發展,2011,17(6):2-9.
[14] 鄭先如. 職業倦怠研究在我國的回顧與思考[J]. 龍巖學院學報,2005,(4):123-125.
[15] 劉陳陵. 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02:38.
[16] 施建鋒,馬劍虹. 社會支持研究有關問題探討[J]. 人類工效學,2003,(1):58-61.
[17] 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7.
[18] 李樹茁,楊緒松,悅中山,靳小怡. 農民工社會支持網絡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7-76.
[19] 陸學藝.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8-9.
[20] 和紅,智欣. 新生代流動人口社會支持狀況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分析[J]. 人口研究,2012,(5):37-46.
[21] 余秀蘭. 貧困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研究[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1):33-42、118.
[22] 黃希庭,鄭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3.
[23] 靳會峰. 遠程教育學生支持服務的學生滿意度測評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0,(4):93-98.
[24] 樂國安. 社會心理學教程[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233.
收稿日期:2015-07-20
論文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初中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孩子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學到基本的社會規范,還可以從父母、長輩那里學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初中生面臨中考及其他各種考試的壓力,每天的任務除了學習就是學習,與外界的人際交往幾乎為零,他們進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識增強,對外界事物敏感,存在要求獨立與不能完全獨立的矛盾。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對其健全人格的培養及個體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一、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現狀
美國心理學家steinberg(1993)曾指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子女情感的一種組合形式,這種組合形式是相對穩定的,不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它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的行為風格。
國內研究者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涉足家庭中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領域,最初的研究從兒童心理衛生及兒童性格入手,探尋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教育模式。[1]隨著心理學的發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父母教養方式進行了研究。
1.父母教養方式研究對象的年齡范圍擴大
國內學者研究父母教養方式的對象從最初的學齡前兒童逐漸發展到現在的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以及社會上的各類群體成員,填補了我國某一年齡段或特殊群體的父母教養方式的空白。張春興指出教養是指后天環境中學到的經驗。兒童從家庭步入學校,到小學、中學、大學中去學習和生活,其周圍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都在影響他們的發展。
2.關注父母教養方式與孩子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家庭的氣氛、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家庭結構、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少數民族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職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等都成為研究者對家庭教育中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重點。
彭文濤(2007)《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中顯示,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具體來說,父親的教養方式對男生在懲罰嚴厲、拒絕否認維度上顯著高于女生;在父母拒絕否認、懲罰嚴厲、父親過分干涉、母親過分干涉、過保護等消極維度上,初中三個年級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存在顯著差異。
3.多學科參與,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父母教養方式進行研究
孩子的心理健康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從事于心理學、教育學、醫學、社會學的研究者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對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影響進行了縱深的研究。如曹蓉(2009)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對初中生自立人格的研究表明,正向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人際自立人格有顯著的正相關,負向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自立人格有顯著負相關。林春湖、劉滿芬等人(2010)從醫學角度對服用鹽酸曲馬多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中顯示,初中生鹽酸曲馬多濫用者的父母教養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父母多理解、關心孩子,孩子對生活各方面的滿意度就高,總體幸福感就強;父母對孩子放任不管或管教過于嚴厲苛刻,孩子的幸福感則弱。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初中生家庭經濟環境越來越好,在物質得到基本滿足的條件下,初中生面對精彩的世界,接受新知識的途徑多了,自尊心及競爭意識更強了,但他們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了,可能出現無法正視和同學的矛盾,甚至對老師的教育置之不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面對以升學為目的的考試,初中生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國內學者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的影響
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教養方式、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和家庭中的人際關系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父母的關系、父母之間的感情融洽程度都與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父母較高的期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較高的成就動機,但父母的期望過高,對孩子過分苛求,就會導致初中生因為達不到父母的期望而產生自責、焦慮、逆反和擔心,這就直接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2.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是初中生生活的主要環境,初中生平均每天在校時間至少為8小時,以中考為指揮棒,主要抓學生的學習成績,升學率成為現在初中生在學校的目標。只有孩子上了重點高中,才能上大學,這樣孩子才叫人才。在21世紀的今天,初中生似乎又回到孔子的“學而優則仕”時代,在升學率的要求下,學校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學校模擬、月考、期中、摸底、期末等高頻的考試為學生帶來沉重的學習負擔,緊跟考試后的是排名、按名次編排班級,在一些學校出現的“火箭班”又使學生產生學習壓力過大、考試焦慮等心理問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3.自身影響因素
初中生的性別等自身因素也是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原因。女孩在10.5歲開始進入青春發育加速期,到12歲時達到高峰,13~13.5歲回落到較慢水平;男孩13歲時開始進入青春發育加速期,14歲達到高峰,16歲回落到一個較為緩慢的速度。與青春發育加速期同時開始的是生殖系統的發育,我國的初中生多處在這一年齡階段,身體發育的速度過快或過慢都會讓女生產生比較消極的身體意象,男生在外形上接近成人,但心理發展上卻未表現出成熟。心理的幼稚與生理的成熟相矛盾,追求自我的獨立與對父母、他人的依賴的矛盾都是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與父母教養方式關系的研究及解決途徑的探索
謝蓓芳等人(2008)研究表明,因父母雙亡而成為孤兒寄養在別人處,父母一方喪偶而另一方又嚴重病殘,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無力照顧自己的孩子,孩子從小未能享受安全、溫暖、輕松的家庭教育環境,這對正處于人格形成關鍵期的青少年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涂敏霞(2006)研究發現,家庭支持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關系數為0.453,朋輩支持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關系數為0.294,學校支持(教師情緒支持)與精神健康水平的相關系數是0.256,相對來說,家庭支持的影響水平較高。
眾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無法替代的。
1.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環境
孩子的言行是對父母言行的投射,父母為孩子提供安全、溫暖、健康的家庭氛圍,使正處在身心發展關健時期的初中生能把父母作為自己最信賴的朋友,在遇到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個體成長等方面的困惑時有情感上的依賴感,他們可以和父母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指導。而不是背離父母,害怕父母是知道他們“秘密”的人。在父母與初中生平等交流的同時,更應該尊重自我意識漸漸增強的初中生。父母在和孩子民主交流的過程中,把中國傳統父母命令式的語氣換成討論、交流式的語氣以體現對孩子的尊重,這會對孩子性格形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2.父母應該和初中生一起成長
很多初中生的父母覺得孩子在小時候吃飽、穿暖的滿足感沒有了,他們對父母的要求更多了。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勢必要求父母能跟上孩子的身心發展,這樣父母才是真正從“身”、“心”上對子女關心、照顧。如果學校能為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學生家長分別設立父母的成長課堂,針對每一年段、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對父母的教養方式進行指導,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有指導教師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案,這樣父母才能真正隨孩子一起成長。這是中國目前關注教育中忽視的一個方面。
3.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父母的教養方式
在社區中,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健康知識等的宣傳隨處可見,這些宣傳中如果能再增添家庭教育這一特色,讓所有的父母與子女在他們生活的小環境就可以得到“心”的知識儲備,或是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中設立專欄,為一些初中生父母提供教育指導,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會讓孩子獨立、樂觀、自信地站在社會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