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農業發展的模式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23 16:35:0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農業發展的模式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農業發展的模式

第1篇

一、生態農業及生態農業模式

1.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2.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 。

二、當前我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方向和目標

1.當前我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方向

我國目前共有13億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必須依靠農業。同時,農業還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和戰略產業。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對農業發展產生著非常嚴重的影響。在當前形勢下,大力加強技術變革,進行機制改革,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維護和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完全改變原來的糧食安全狀況,協調各相關行業的發展,不斷增加農村地區的收入,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活條件,實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2.當前我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特點

生態農業是根據當前我國的具體發展情況提出的,完全符合我國發展特點的現代化農業。從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來看,它具有以下特點:

2.1綜合性特點

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業生態系統基礎之上,協調發展系統整體功能的現代農業,是將大農業發展作為出發點,進行全面規劃,協調優化農業結構,確保各相關行業的綜合發展的現代農業。

2.2多樣性特點

我國各地的自然條件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加大對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的吸收力度,結合現代農業科技,通過創建多種生態模式與生態工程,通過多種技術手段裝備現代農業,確保各個地區發揮自己的特長以及區位優勢,協調各產業都能夠按照社會的需求協調發展。

2.3可持續性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水平,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將農業發展與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相結合,不但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需要,而且還可以不斷促進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不斷增強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

1.生態農業發展的空間協調模式

所謂生態農業發展的空間協調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地域范圍內,認真分析該空間和地域范圍內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并嚴格按照農產品的生長特征,將農林牧副漁等各類生產項目,在一定的平面或者立體范圍內完成科學的搭配,并進行合理的布局,從而確保土地資源在使用方向上達到最大化,并保證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農作物生產的載體,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按照種植、養殖等發展目標,生態農業發展的空間協調模式又可以分為生態農業發展的空間養殖模式、生態農業發展的空間種植模式和生態農業發展的空間種養殖模式等,其目的就是根據不同生物的生活特性以及互利共生關系,建立多層次空間、多序列時間的產業結構,并通過這種產業結構獲取遠高于種養殖模式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2.生態農業發展的時間利用模式

生物都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這是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性特征。生態農業發展的時間利用模式就是按照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按照生物的季節性特征,使用各種現代化手段,恰當利用自然因素中的時間和季節變化,從而在時間上對生物進行合理搭配,從而確保農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生態農業發展的時間利用模式主要包括三種模式:時間結合模式。該模式是將不同的生物或者不同的生物品種,按照各自不同的生長發育時間進行合理搭配,確保前后茬緊密結合,從而保證多季度多次數地生產產品,從而充分發揮土地的效能。時間輪換模式。該模式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范圍內,按照生物生長的季節性特征,多次輪換種植多種生物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可以使土壤快速獲得休養生息,提高作物的產量與品質。人工環境調控模式。該模式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人工調控生物的生長環境,創造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從而滿足人們在不同的季節或者時期對生物的不同需求。這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可以在自然條件無法滿足生物生長的條件下保證生物的生長,并且能夠增加生物的產出量,保證市場的需求。

3.生態農業發展的循環模式

生態農業發展的循環模式是根據生物在生長過程中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原理設計的,這種模式可以實現系統內外的各種物質與能量轉化,保證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生態農業發展的循環模式主要包括種植業的生物鏈循環、養殖業內部的生物鏈循環和種養殖業內部的生物鏈循環等三種模式。其中種植業的生物鏈循環是指在農作物和食用菌在整個循環體系中的物質和能量往復循環流動;養殖業內部的生物鏈循環是利用一些動物養殖中的廢棄物(包括糞便),作為另外一些動物養殖的飼料,這樣可以形成廢物利用的良性循環。種養殖業內部的生物鏈循環是發生在種植和養殖業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也可以實現廢物利用,實現廢物利用循環。

4.生態農業發展的要素集約模式

生態農業發展的要素集約模式主要是在綜合考慮土地、資金、技術、勞動等各要素或者多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實現各個生產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生態系統的發展能力,促進生態的高效發展,努力提高生態農業的多元化水平。

5.生態農業發展的功能拓展模式

生態農業發展的功能拓展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農業的生產、生態以及生活功能之上的一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產品經營的多樣化,農產品市場日益萎縮,在這種情況下,即要求擴大農業生產,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維護生態環境,這就要求農業生產的功能不斷拓展。當前生態農業發展的功能拓展模式最主要的方式是依托原來就存在的現代化的農業園區以及高效生態生產基地等優美的自然空間,增設旅游、觀光等休閑娛樂設施,開發各種游樂活動,在滿足人們興趣的基礎上,提供各種休閑娛樂服務。

盡管我們劃分出來那么多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但模式的劃分并不是有絕對的標準,而是人們根據科學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的方向和目標而設置的標準,同時,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也不是固定而單一的,它是以每一種或者幾種模式為主要組成,其他模式相輔助的多種模式,并且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隨著我國社會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無論是什么樣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農業資源配置的合理化,農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群生 卞有生.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國信息報.2008.01.18.

[2]程渭山.浙江省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與推進機制.政策隙望2006.03.

[3]李傳華 王宜強 黃躍東.福建省山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探析——以建陽市為例.亞熱帶水土保持.2011.09.

第2篇

關鍵詞:沿海;生態農業;蓬萊市

蓬萊市土地總面積1128.6平方公里,其中常年耕地面積55.5萬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6.38萬畝,糧食總產量13.28萬噸;全市果園面積52.3萬畝,果品總產量120萬噸。獲得山東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先進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和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單位等榮譽稱號。蓬萊的種植業和漁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良好基礎條件,以此為契蓬萊市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機,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打造沿海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將有力提升蓬萊市生態文明水平。

蓬萊市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最近幾年,蓬萊全面實施“生態立市”戰略,進一步加大了綠色生態農業的示范推廣力度,把推廣“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成幫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大事來抓。發展生態農業的理念已深入蓬萊農民的心頭。截至2015年底,蓬萊市已有19萬畝耕地吃上“營養套餐”,年減少不合理施肥1萬多噸,節本增效百萬元;全市建設水肥一體化面積達13萬畝(滴灌4.5萬畝),其中果樹面積達12萬畝(蘋果8.2萬畝,葡萄3.8萬畝),蔬菜1萬畝,涉及農戶3200個,共有節水示范點12個,示范方4個,示范村1個,示范面積達6400畝;蓬萊鑫園保鮮食品有限公司有機食品蘋果、劉家溝鎮墟里玫瑰香葡萄專業合作社綠色食品玫瑰香葡萄、蓬萊市福聚萊果品專業合作社綠色食品蘋果獲得了“三品一標”認證,完成15萬畝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續報申請和驗收工作,“十二五”期間,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品一標”認證企業22個、認證產品50個、認證面積208341.5畝;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4處,共計1329畝;發展物聯網系統應用技術示范園2處,共計510畝,示范帶動周邊近萬畝果園,同時抓好已有的7個矮砧集約栽培示范園和4個有機蘋果精品示范園;綜合運用沼液施肥、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技術、果園生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等生態環保技術,建設適合休閑觀光的生態基地3萬畝;建成沼液綜合利用示范村24個,建設成方連片沼液綜合利用示范園3萬畝,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劉家溝鎮馬家溝村、南吳家村,大辛店鎮川李村、清河屯村和村里集鎮王莊村等。此外,還充分發揮山東民和牧業、山東華臻重工、蓬萊和圣農業、蓬萊利源集團等龍頭企業作用,抓住全球化的歷史機遇,緊跟國際市場變化,優化資源配置,引領全市現代生態農業向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發展。

蓬萊沿海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選擇與構建

通過對蓬萊生態農業發展現狀的分析,考慮到農業生態環境容量與發展布局,在沿海生態農業模式的選擇上,應立足當地資源環境條件,堅持既要突出重點、有所選擇,又要多方兼顧、各業并舉的原則,以高效特色種植業為主體,以生態旅游業和生態村建設為補充,以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和生態設施農業為支撐,“種一養一加一游”相互聯結,農、林、牧、漁各業同時并舉的綜合發展模式,通過實行優化的系統調控,使農業經濟發展與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在較高層次上達到良性循環。具體地說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建設:

(一)大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自蓬萊市開展“美麗鄉村”活動以來,文明生態村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并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例如蓬萊市馬家溝村的生態旅游規劃,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為了扎實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建設更多更好的像馬家溝村一樣的生態村,以后的發展方向上具體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對于一些已經具有較高參觀訪問價值的生態村和美麗鄉村,可以作為觀光產業進行統一經營管理。二是將發展經濟與資源環境保護并重。生態村工業涉及面較廣,在生產中要十分重視環境保護,使三廢排放合乎國家排放標準。同時還要注重土地資源保護,一方面嚴格控制耕地面積,保證耕地不減少,另一方面注意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三是發展循環型農業,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計劃,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發展農村沼氣工程、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等。四是因地制宜形成生態產業。生態村環境優美,污染少,有充足的有機肥,使用化肥、農藥少,為生產安全的綠色農產品提供了良好條件。

(二)依托本地的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農業蓬萊是歷史名城,也是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依托本地的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農業成為可能。蓬萊生態旅游農業建設應著重抓好以下幾點:一是對農業生態觀光園和觀光基地的環境進行全方位、大規模的綠化、美化、凈化,營造優美舒適的生態環境,吸引大眾走上生態之旅;二是繼續精心打造農業生態旅游基地,開發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區,建設葡萄、大櫻桃、蘋果等優勢產區特色農業觀光園,通過提供特色美食(如抹直口特色菜館、潮水羊湯、蓬萊小面、碗等)、農事活動體驗、民居生活體驗(特色小草房、小木屋等)、生態空間享受等不同主題的旅游農業產品,構建富有“鄉村特色”的體驗式景點體系;三是開發名牌農業產品,舉辦節慶活動,開通旅游專線。如通過舉辦“葡萄節”、“櫻桃節”等活動,帶動游、購、玩的樂趣;四是加強管理與營銷,鼓勵發展專業的旅游開發、服務和管理公司,增建一些為旅游服務的配套設施,促進高科技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例如,蓬萊市利源集團,是一家集綠色農牧與旅游觀光產業、果蔬保鮮儲藏、種養殖建設、地產開發、酒店餐飲于一體的多元化發展的公司,著力發展綠色產業項目,打造農業產業化、規范化、生態化、旅游化的升級路線。

(三)大力發展生態設施農業,將設施農業與旅游業、餐飲業及健康養老產業有機結合蓬萊的設施農業規模比較小,多是一些中小棚、大棚,大部分由散戶經營,沒有形成規模化、現代化、智能化,科技含量比較低,一般都是農民自己憑經驗種植作物,與市場對接不及時,那種由公司統一經營的現代化的連棟智能日光溫室和大棚基本沒有。我認為蓬萊生態設施農業的建設,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發展節約型、循環型的高效農業發展模式,在設施農業中大力推廣微灌施肥和測土配方施肥,積極開發新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性、環保型新能源,促進農業各種能源的循環利用。例如蓬萊和圣高效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項目,該項目擬利用種植的農作物玉米、大豆、牧草及形態不合格的水果、蔬菜進行畜牧養殖,利用畜牧糞便生產沼氣發電,利用畜牧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生產有機肥,沼氣發電用于畜牧養殖場照明及有機肥加工用電,有機肥施用于農作物田地、果園、蔬菜種植園,形成了種養一體化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又例如山東華臻重工有限公司的“生物質氣爐”項目,主要從事生物質氣化爐產品生產,生物能可替代傳統能源。二是積極引進“太陽能光伏溫室大棚項目”(太陽能光伏溫室大棚:棚頂安裝有單晶硅發電板,幾個大棚就相當于一座小型發電站,發電自用,多余的可并入國家電網,增加收入。而且,棚里還有LED燈夜間光照系統,能延長植物的光照時間,提升大棚內的溫度,作物增產效果明顯。),或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自主建設光伏大棚(如君頂酒莊,和圣農業)。將光伏大棚與旅游業和餐飲業相結合,如果種植條件允許,可以在溫室大棚中種植南方特色水果、養殖花卉、立體蔬菜栽培等;也可以將大棚內打造成具有南方特色的園林景觀,設計“主題餐廳”,提供特色美食,營造鳥語花香的“特色大棚”,即可以依靠種植、觀光、餐飲創收,又可以作為教育示范基地吸引人氣,填補旅游淡季,打造集“觀光旅游、餐飲、采摘、示范、教育”五位一體的綜合經營模式。三是可以將日光溫室項目與健康養老產業結合。當下城市中的很多老人晚年十分向往田園生活,希望有一畝三分地種點菜,養點家禽,遠離城市有一個清新安靜的養老環境,所以是否可以打造一個“生態健康養老園區”,園區內設計不同規模、不同用處的日光溫室,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要。溫室一側的房子統一設計,統一裝修,另一側的溫室則用來種植農作物,也可以設計成種養結合的模式,園區內還配備醫療衛生服務,餐飲服務,生活、技術服務等,日光溫室可以采用出租或賣的形式經營。

總結

第3篇

【關鍵詞】甘肅;循環型農業;模式

引言

循環型農業是一種以循環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運用生態工程學的方法,強調以資源循環利用為主,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主要目的,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協調統一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這不僅要求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形成基于全社會的大循環,更要把與農業關聯的產業組織成“自然資源一農產品一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通過優化農業生產至消費的整個產業鏈結構,實現物質的多級循環使用,將農業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有害影響降到最低程度,最終實現農業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1]

一、甘肅省發展循環型農業的現實基礎

(一)地貌類型

甘肅省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復雜的地貌形態,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隴南山地:這里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隴中黃土高原:位于甘肅省中都和東部,東起甘陜省界,西至烏鞘嶺。這一地區有豐富的石油、煤炭資源。甘南草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高3000米,是個典型的高原區。是甘肅省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河西走廊:斜臥于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起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是甘肅省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祁連山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荒漠、草地、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河西走廊以北的地帶:這塊東西長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帶,這里靠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高沙大,山巖,荒漠連片。[2]

(二)土地資源

甘肅省土地資源豐富,但可以利用的面積比較小。甘肅全省總土地面積45.44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7位。[3]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國第五位。其中,耕地面積為462.4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18%;園地面積為20.5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45%;林地面積為518.2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41%;牧草地的面積為1410.8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1.05%;其它農用地129.69萬公頃,占土地面積的2.8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面積為87.8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93%;交通用地面積為6.51萬公頃,占土地面積的0.14%;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2.8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06%;其余的為未利用土地,面積為1849.99萬公頃(包括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巖石礫地等)占土地總面積的40.71%;其它土地58.76萬公頃,占土地面積的1.29%。[4]

(三)氣候條件

甘肅地跨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3個氣候帶,既有季風氣候區,又有干旱氣候區和高寒氣候區,水平地帶和垂直分異性相互疊交,氣候類型復雜多樣,這種復雜的氣候類型和特點是全國少有的,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

(1)氣溫年差和日差大。河西走廊氣溫年差大約為30―34℃,隴中和隴東大約為25―30℃,其余地區在25℃以下。全省氣溫日差在10―16℃之間,河西為12―16℃,河東為12―15℃之間。(2)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全省年太陽輻射量大約為4800―6400MJ/m2,年太陽輻射量一般由東南向西北遞增:隴南大約為4800―5000MJ/m2,河西走廊大約為5800―6400MJ/m2,甘南高原大約為5800―6200MJ/m2,省內其余地區大約為5000―5800MJ/m2。(3)熱量條件較好。全省除甘南高原和祁連山地的部分地區因海拔高,氣候寒冷,熱量條件不能滿足種植業的發展要求外,其余地區均可因地制宜地發展多種種植業。[5](4)風能資源豐富,河西的肅北、安西、金塔、民樂、永昌、古浪、景泰、天祝以及其他縣的高山峽谷,河東地區的會寧、通渭華家嶺和甘南州的部分山地等,年平均風速達3―5m/s。

(四)水資源狀況

水資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系生態系統的控制要素,同時又是戰略性經濟資源為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6],甘肅省水資源主要分屬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個流域,9個水系。黃河縱貫全省東部、中部以及甘南大部分區域,省內流域面積14.45萬平方千米,黃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黃河干流、渭河、涇河等5個水系;長江流域地處甘肅南部,包括隴南山地全部及甘南南部省內流域面積3.843平方千米,長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內陸河流域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流域面積27.11萬平方千米,約占甘肅省總面積的60%,內陸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個水系。全省河流年總徑流量415.8億立方米。其中,1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條。黃河流域除黃河干流縱貫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條;該流域面積大、水利條件優越。但流域內絕大部分地區為黃土覆蓋,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長江水系包括省境東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龍江和西漢水,水源充足,年內變化穩定,冬季不封凍,河道坡降大,且多峽谷,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內陸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個水系,有15條,年總徑流量174.5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河流大部源頭出于祁連山,北流和西流注入內陸湖泊或消失于沙漠戈壁之中。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淺,水量小,河床多變等特點,但水量較穩定,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7]

鑒于上述復雜而嚴峻的生態環境現實,甘肅省農業只能走循環型發展道路,既要用好自身的地理條件、氣候與資源優勢,又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手段,走生態建設與農業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二、甘肅省發展循環型農業的模式

根據甘肅省各區域農業生態現實與基礎,結合各地區地理條件與氣候特點,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模式中的一種或幾種。

(一)立體復合型發展模式

該模式就是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各生物物種的特點,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內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物生長的“時間差”與“空間差”,合理的利用光、熱、水和土地等資源而建立的多物種共生,多層次配置的立體種植高效的農業生產系統。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的各生物類群(如:林木、農作物、魚和藥材等)在該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該模式是探索節約農業資源,防止生態破壞和保護生態平衡的一種循環型農業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林牧結合型模式

以牧業為中心,通過開發草場資源,適度發展各種林木(生態林、經濟林、用材林),實現林牧并舉,以牧促林,以林保牧,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良好結合。這種模式適合在甘南、臨夏、河西等地的部分地區推廣。

2.農林牧結合型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以林業為基礎,以農牧業為中心,適合于一些山區和荒山荒坡較多的地區。荒山、荒坡植樹造林,林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直接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為農業和其它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從根本上促進糧食生產及其他農業的發展。這種模式尤其適合于我省中部一些干旱缺水的地區以及天水、隴南、平涼、慶陽等地市。

(二)“生態家園”型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利用農村庭院有限的空間,建立高效農戶生態系統,以構建家庭內部“種植―養殖―家庭生活”循環鏈為主,目的是以減量化和資源化來解決生活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和生活污水。循環體系中以沼氣為紐帶,把種植業―農民生活―養殖―沼氣―堆漚肥5個不同的子系統組成一個有機體的物質能量的循環體系,有助于減少種植和養殖產業的投入,提高經濟效益、改善家庭環境衛生狀況。甘肅省農村基本都是家―戶―院,而且每家的庭院都不小,發展庭院型發展模式具有很大的潛力。

(三)農產品加工企業耦合型發展模式

該模式就是強調規模化生產,利用農業產業模式之間的鏈接關系來實現對能量與物質的高效循環利用。這種循環模式具有較長的產業鏈接,資源循環呈現多層次的特點。通過對種、養初級產品的加工,多層次利用,使產品多次升值,提升農產品生態經濟效益。該模式是循環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歸宿。

1.種―養―加生態型(一)

以養殖業為主體,種、養、加相配套的生態農業園模式。該模式實施主體單一,類似工業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形式。生態農業園內的廢物已經在內部形成封閉循環。既保持了循環內各環節的動態平衡,又獲得了較高的產出效益。這種模式適合在甘肅隴南、天水和張掖的部分地區推廣。

2.種―養―加生態型(二)

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實施主體為農戶+公司;種植業+加工業;養殖業+加工業;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這種模式與前一模式相比,更加注重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環節。不但促成了農副產品的增值,而且有利于消化吸收大量的農村富足勞動力,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全面發展。這種模式在甘肅具有普遍的適應性和推廣價值。

(四)生態恢復型模式

生態恢復型發展模式是把現代化技術和傳統農業通過合理的投入,使農業生態系統得以恢復,保持良好的物質能量循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主要包括土壤改造、退耕還林,還草、防治沙漠化、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土地復墾。

甘肅省地表植被覆蓋度低,干旱多災,自然環境惡劣,荒漠化、沙化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傳統農業中長期的不科學施用化肥、農藥,使農產品也由于藥物殘留受到污染。通過大型農業機械進行深耕、測土施肥等措施,減少化肥揮發,提高耕地質量;通過靜電噴霧、低量噴霧、控滴噴霧等技術精密噴灑農藥,提高藥液在植物葉片上的有效沉淀率,減少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通過秸稈還田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養分,達到肥田和防治污染的雙重效果。這種模式適合與甘肅省中部一些干旱缺水的地區以及天水、隴南、平涼、慶陽等地區。

參考文獻:

[1]方杰.四川循環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慶廣.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蘭州大學博士論文.甘肅:蘭州大學,2007,46.

[3]劉潤萍,陳炳東,岳云.關于甘肅省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9.

[4]2009年《甘肅省統計年鑒》.

[5]吳新年.甘肅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探討[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0,21(9):16.

[6]劉昌明.中國水資源現狀評價和供需發展趨勢分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第4篇

The Jiusan Society has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that concluded problems of large resource consumption, serious wasting and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xist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ost parts of China. First, the wasting of fresh water is severe. As for the deficient irrigation equipment, the coefficient of the usage of irrigation water is merely 0.46, far below the standard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is 0.7 to 0.8. Second, energy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The larg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hat have exceeded the age of scrapping account for 30% and small machinery account for 50%. Third, pollu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According to recent years’ typical survey and positioning and monitoring work b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he national cultivated lands contaminated by heavy metal are more than 16% and the situation is severe in big cities and surrounding areas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regions.

So we must alter the extensive mod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to resolve these issues.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projects such as soil testing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increase the use of organic fertilizers, strengthen the purchase of agricultural plastic films, subsidize farmers for buying degradable plastic films, vigorously promote water-saving projects and use policies to support water-saving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今年,九三學社中央提出的《關于加強綠色農業發展的建議》成為兩會“一號提案”。該提案中指出,我國農業發展模式粗放,污染日趨嚴重,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在16%以上,大城市、工礦區周邊污染情況更為糟糕。提案同時強調,中國耕地面積僅占全世界的7%,卻施用了全世界40%左右的化肥與農藥。因此,發展綠色農業已刻不容緩,以確保農業生產和餐桌安全。

第5篇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業發展;模式選擇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02-0052-05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農村問題是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學術界對于農村問題的研究非常多,形成了大量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說來,這些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農村落后的原因和解決農村落后的方案。

通常認為,農村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政策限制、資源瓶頸、農業投資不足、農民負擔沉重、農民權利缺乏、十地產權不明、農村政府機構膨脹,等等。更為深入地分析則認為農村的落后主要是小農經濟與現代的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也有人認為現有的農村干部存在素質低下的問題。

針對這些原因,研究者們提供了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有效利用人才、引進智力,大力發展農村工業,推廣農村經濟組織,進行農業科技創新,促進新技術的轉化,轉移過剩勞動力,以及消滅小農經濟,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等等。

我們認為,通過農村金融發展來促進農業發展也是一個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理論界對這方面的討論較少,而且現有的討論多是集中在如何獲得發展資金或者構建金融體系之類的問題上。對我國農村金融與我國農業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目前探討還不夠。本文試圖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我國農業發展和金融與投資之間的關系,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一、農村發展滯后的經濟邏輯

農村發展滯后的直接原因是農村人口的收入過低,而農村人口收入低的原因在于農村的主要產業農業的投資回報率低。

工業可以憑借技術進步,使產量得到幾何倍的增加。而農業的發展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不可能獲得工業那樣巨大的進步。隨著工業的發展和農業技術手段的提升,工業需要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而農業可以釋放出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其結果就是城市化。農業的產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逐漸下降,而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也在下降,如果兩者的下降速度能夠協調,就平均水平看,從事農業的人口的平均收入并不會低于經濟中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口的平均收入。但城市化過程是一個緩慢而持續的歷史過程,若工業發展速度非常快,以至于城市化的步伐跟不上工業的發展步伐,農村的發展就會出現滯后。在我國就存在著這種問題:工業的迅速發展,超過了城市化的步伐。因此,素質較高的農業人口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進入城市,以滿足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勞動力留在農村而沒有轉移到城市。但當土地的數量等要素被固定以后,不斷追加的勞動力將造成每單位追加勞動力的邊際產量很低,甚至每追加一單位新的勞動力就會帶來平均產量的下降。因此,從事農業人口的收入很低。

造成農村人口收入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剪刀差。農村人口將作為原料的農產品出售給工廠,并以一個更高的價額從工業獲取需要的工業品。其結果就是農村人口的收入被轉移到工業生產者手中。

按照這樣的觀點,要解決農村發展問題,一方面需要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業進行補貼。

但這種邏輯并不是完美的。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農民,另一個是工人,農民生產糧食,而工人生產工業品。很顯然,農民在沒有工業品的情況下可以生存,但工人卻無法離開糧食。那么,上面的邏輯就有問題了。

首先,即使那個農民的生產率遠遠低于工人的生產率,但他的收入可能并不低于那位工人,因為工人對農民的依賴要大于農民對工人的依賴。

其次,在這個假設下,剪刀差的現象即使存在,那也是農業對工業的剪刀差――212人可能會付出全部的工業產品來換取其生存所需要的糧食。我們認為,很多人在討論農村落后問題的時候都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工業化實際上是建立在農業產品剩余的基礎上而不是相反,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掩蓋了這個事實,至少在一個國家里,工業應該是農業的附庸。有一些文章曾經指出過這個“特別的原因”:

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國采用了一種剝奪農業剩余的辦法來促進工業化,這導致了工業化過程中農村經濟始終處在一種低水平的狀態――因為農業沒有剩余可以用于提升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

20世紀80年代早期在農村進行的經濟改革使農業剩余的支配權回到了農村人口手中,使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但當城市也開始經濟改革以后,高速發展的工商業使得農村和城市的生活水準再次拉開。有人認為,這種生活水平差距的拉大,是因為我國現有的福利政策過多地考慮了城市人口而不是農村人口,并認為這也是農村人口生活質量無法得到改善的原因。

但事實上,在過去的20多年里,國家從農業中獲取的稅收數量并不構成稅收的主要部分,因此,基于稅收而列支的財政開支,即使是更偏向于城市而不是農村,也僅僅是一種道義上的不應該。農村存在的亂攤派之類的問題,也應屬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正因為農村發展滯后,農村的基層行政單位才無法通過合理的手段獲得足夠的經濟資源,而這正是亂攤派的原因。

我們認為,目前農村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現有的市場制度。市場制度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但農業在現有的市場制度下卻必定處于一種不利地位。農產品市場是一種最典型的完全競爭市場,而農產品本身又是一種需求價格彈性極低的商品。因此,在現有的市場機制中,農業注定處在一個極為尷尬的地位上:降低產量將導致整個社會對生存問題的擔憂,但提高產量必定會導致“谷賤傷農”的問題。

如果在這個程度上認識到造成農村經濟落后的原因,我們就可以發現,城市化和農業補貼并不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落后問題的好方法。城市化從理論上講可以使分散的小農逐步轉化為現代化的大農場,但城市化進程很慢,必須把絕大多數的人口轉移到城市,大農場才會出現,而城市是否能容納如此之多的農業人口還是個問題。農業補貼并不會改變市場上農產品所處的地位,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而且以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進行大規模的補貼,并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建立農產品卡特爾也是一個思路:把全國的農產品按照類別或者區域建立農產品卡特爾,壟斷農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價格。這無疑將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全面提升,把貧困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基于農村人口的立場,這樣的結果的確令人滿意,不過,從整體經濟的角度看問題,問題只是轉移而沒有解決。更何況,這

樣的卡特爾會造成經濟效率上的損失,維持組織的難度也很大。因此,農業卡特爾僅僅是一個以鄰為壑的方案。

“城鎮化”是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一個更好方法:通過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程度,使農村逐步升級為城鎮,從而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二、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發展機制分析

金融按照功能分類可以分為兩類:生產性金融與消費性金融。當一個借貸者借入資金進行生產時,就發生了生產性金融行為;當借貸者借入資金用于消費,就發生了消費性金融行為。按照一般的觀點,只有生產性金融對于農村的發展是有價值的。在他們的構想里,生產性的金融可以帶來產品,并且以此用于償還借款;但是消費性金融只能幫助陷入資金困難的人解決燃眉之急,當資金用完之后,因為沒有新的產品出現,一旦貧困借款者的收入無法償還借款,就會出現“欠錢不還”的現象。

我們認為,金融的功能并不是分裂的,生產性金融與消費性金融是統一的金融的兩面。金融的本質功能是利用資金的流轉將潛在的生產能力轉化為現實產品并最終在市場上被消費。“生產―交換―消費”是現代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簡化。生產性金融的結果可以使潛在的生產能力得到釋放,變為實際的生產的生產能力。

在現有的經濟制度下,生產僅僅是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而不是全部。如果產品不能在市場上出售并被消費,那么生產的結果僅僅是不被認可的產品,生產就沒有最終完成。如果生產不被認可,那么生產的回路就會中斷。但不被認可的產品并不一定是不被需要的產品。如果存在著對區域外的經濟交流,那么,產品可能會通過對區域之外的出口來解決產品的銷售問題。此時,生產的回路就會完成。

因此,在一些以對外出口為導向的地區,僅僅依靠生產性金融也往往會帶來很好的發展結果。但如果出口的收入大部分被用于進口或者用于本區域外的消費,那么,生產性金融將只會在某個地區生產出一些富人而不會促進當地的發展。

消費性金融的功能則不同,它往往能直接幫助不那么富有的人獲得生活上的改善。但消費性金融無法直接帶來產品,也就不能直接產生償還借款的希望。消費性金融的還款必然來自于借款人的其他收入。當借款人的收入很低時,償還的希望就會比較小。通常向低收入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往往要求有抵押或者擔保,但低收入的借款人通常不能提供這些抵押或者擔保,因此也就很難獲得資金。有人認為從社會福利或者公平的角度出發,還是應該向低收入者提供消費性金融。的確,保證低收入者通過金融的渠道獲得消費資金改善生活是一個社會運行良好的體現。不過,如果消費性金融僅僅有這樣的功能,那么,消費性金融給整個經濟運行帶來的還是一種低效率。消費性金融存在的理由在于消費性金融還能創造本地市場。和富有的人比起來,低收入的借款人會購買更多的日常用品,而這些日常用品通常可以由本地區提供。

所以,消費性金融就能增加當地的市場需求。一個地區的市場需求增加后,當地的進口替代就會隨之興起。因此消費性金融往往會較大的促進本地產品的生產。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更高的收入以及更高的發展水平。而且這種促進作用很可能是一個循環的作用過程,每單位的消費性金融可以帶來多倍的產出。

當然,此時如果生產性金融數量不足,潛在的生產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釋放,那么最終可能還是會導致本地生產受到限制。因此,如果僅僅只強調生產性金融或者消費性金融,那么,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都很難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所以,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金融的這兩個方面協調發展。

有研究表明,農村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如果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農村經濟可以在一個低水平下達到穩定的均衡。有些研究者認為,要打破這種均衡就需要為農村提供生產性資金,來擴大當地的生產能力。

但從另一方面看,如果當地人口沒有能力消費,當地的市場就不會形成。因此,農村也必須獲得消費性金融。從下面一個虛擬的例子里就可以看出生產性金融與消費性金融相協調后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

假設存在一個沒有利息的世界。如果向某地區投入1單位的資金用于消費,而這個地區一般的消費結構為:有1/7的產品需要從區域外進口,6/7的產品來自于本地生產。那么這1單位的消費資金最終會帶來7單位的本地消費和l單位對外地產品的消費。如果向生產領域每投入1單位資金能產牛1.2單位的產品,而且產品中有1/6用于作為上資從而償還消費資金,1/6用于償還生產資金,其余的2/3用于繼續投資生產,那么,最終將會產生l單位工資和1單位的生產資金。同時產生足夠多的產品用于本地消費。很顯然,沒有消費性金融就沒有市場的形成,沒有生產性金融則沒有產能的出現,而如果二者的比例不協調,就會出現供不應求或者產品滯銷,或者造成借款無法得到歸還。如果比例協調,我們可以從這個最簡單的例子里發現,1單位的消費資金和1單位的生產資金最終導致了8單位的消費和7單位的產品。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我們很容易把這個過程和一個地區農村的城鎮化過程聯想在一起。

我們認為,通常的意見往往僅偏重某個方面,而很少注意到兩類金融之間的比例協調問題。

所以,在現實的操作中,常會出現某個地區領到大量的扶貧款卻沒有足夠的生產性資金。扶貧的結果就是“輸血”后仍然“貧血”。而另一些地方盡管建立了一定的工業設施,但居民的生活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其實,這都是因為忽視了兩類金融之間的協調而對金融資源構成的浪費。

三、農村金融制度壓抑及解決措施

農村居民難以獲得資金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農村居民的收入低。

其次,農村居民的財富存量低。

收入低意味著農村居民很難憑借其收入償還融資的成本,財富存量低意味著農村居民無法對融資提供有效的擔保。按照現有的金融理論,這兩個原因都將直接導致農村居民無法獲得較大數額的融資。這是由農村的投資回報率太低造成的。農村投資同報率低則是因為農村的主要產業足農業。

前文分析過,在現有市場條件下農業處于不利的地化,農業的投資回報很低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所以在支持農村發展的金融支持上,須另辟蹊徑。

我們認為,在支持農村發展的問題上,至少存在著如下三種金融突破模式。

(一)低息貸款+扶貧救濟模式

這一模式的立足點在于通過低息貸款為農村發展提供生產資金,通過扶貧救濟為農村發展提供消費資金。現在的情況是貸款和扶貧救濟款都存在,但是卻由不同的部門發放,很難把握發放的比例。

前文已指出,僅有生產性金融或僅有消費性金融或者兩者比例失調都無法促進一個地區的發展。因此作為消費資金的扶貧救濟款與作為生產性資金的貸款應該按照一定的比率發放才能提高效率。

所以,這一模式需要相關各方的協調或者有一

個統一的部門從事這個工作。此外,貸款應該是低息的貸款。因為農村可以經營的生意通常盈利不多卻經營穩定,如果貸款的利息很高,往往就不會有人來貸款,或者只有那些準備承擔高風險的人才會來貸款。

因此,從邏輯上看,對于農村的貸款而言,是利息水平決定了風險而不是相反。但是,這樣的貸款應該是小額的、了解使用方向的貸款,較多的貸款數量可以充分的分散風險。不過,這可能增加放貸的難度,如果能夠和扶貧救濟款發放工作同時進行,建立每一個村莊居民的經濟狀況數據庫,就可以同時為兩方面的資金發放提供依據。

(二)農業補貼模式

農業補貼的價值在于提升農業的投資回報率。農村的投資回報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村的主要產業農業的投資回報率低,針對農業的補貼可以提高農業的投資回報率,從而使一些不可能進入農業的資金進入農業,進而實現農業的技術升級,提高農業的技術含量,提升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最終提升農業的投資回報率,實現一個良性的循環。

不過,農業補貼實際上是一種財政的轉移支付,需要各級財政的大量投入。在我國現有的經濟狀況下,有限的財政不足以支持普遍而大規模的農業補貼。但是,如果對于具有潛力的某個地區或者某個部門,則可以考慮提供一定數量的農業補貼以提升該地區或該部門的競爭力。

(三)小額信用貸款模式

按照銀行業的常識,對收入低且資本存最少的農村居民直接提供信用貸款是不安全的。但孟加拉格萊珉銀行的實踐卻證明,只要方法適當,向窮人提供信用貸款有著極高的還款率。格萊珉銀行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向農村居民提供小額信用貸款的思路。按照格萊珉銀行的經驗,這種小額信用貸款應該有以下兩個特點:

首先,借款人會按照居住區域形成一個小規模的組織,每位借款人都屬于某個組織。當組織里的某位借款人出現違約,其他的成員就會在借款時受到更嚴格限制。這就會在組織成員內部形成一種相互監督的機制。

其次,借款人從一個很短時間后便開始償還貸款,而且還款次數非常頻繁。這樣,借款人每次還款量就非常小,在不知不覺中便逐步償還了貸款。

但如果完全按照格萊珉銀行的經驗向我國農村人口提供小額信用貸款,就需要大量的人員從事發放貸款和收回貸款的工作。考慮到小額信用貸款的數量通常會很小,用這種方法提供貸款可能成本過高。

上述三種可能的金融突破模式并不是彼此獨立的,它們都可能是促進農村城鎮化的重要金融手段,混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單獨的一個小村落基本上不可能建成一個小城鎮。小城鎮應該是多個小村落聚合而成的。而這種聚合的依據無外乎是生活習慣近似,產業的聚集和交易的便利。如果能夠獲得農業的補貼,就很有利于一個地區的農業形成集團化生產,從而使該地的農業人口的勞動力得到釋放。低息貸款和扶貧資金可以使該地區的生產能力和消費水平向一個更高的水平躍遷。至于小額信用貸款可以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提供周轉的資金。三種模式如果在同一個地區內出現,還可以歸并到同一個部門,節省運作成本。

當然,可能的突破模式應該有多種,針對不同的客觀情況,都可能取得成功。農村現有問題的關鍵原因是對農業的投資回報率太低。只要認清這個問題,對癥下藥,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克服。

四、結論

第6篇

關鍵詞 固城湖生態區;低碳循環農業;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2-0258-02

低碳循環農業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利用先進的技術,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使物質和能量在循環系統中多級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循環農業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碳農業為基本特征的發展模式。循環農業是低碳農業經濟的載體,是農業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低碳農業,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農業,即所謂的“三低一高”農業[1]。

固城湖位于江蘇省高淳縣西南部,是高淳縣唯一的大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原為水陽江的過水性湖泊,官溪河建楊家灣節制閘后,轉變為相對封閉的水庫型湖泊,湖底高程5.5~6.5 m。當固城湖達到正常水位8.0 m時,湖泊面積24.5 km2,平均水深1.56 m,蓄水量3 800萬m3。20世紀90年代以前,固城湖水質為Ⅱ類水標準,水體營養貧乏。近年來,固城湖水環境質量明顯下降[2]。2005年固城湖水質為Ⅳ類,水體達輕度富營養狀態,水質的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磷元素進入水體直接導致淡水水體的富營養化。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活動的不斷發展,污染逐漸加劇,對農業活動污染治理亟需加強。在湖區,由于化肥和農藥的濫施濫用,農村生活污水不經處理隨意排放,加之過度圍網養殖尾水直接排入湖庫,為湖庫提供了營養物質[3]。

在固城湖生態區進行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勢在必行,吸取同類湖區的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根據固城湖生態區農業發展特點,提出以下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期望進一步探索研究,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模式。

1 水產業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水產養殖,尤其是螃蟹養殖已經成為固城湖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漸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帶和國內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養殖污染問題,影響固城湖水質,由此針對性制定水系生態修復方案。

1.1 高密度水產生態養殖廢水減排技術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規模化、高密度水產養殖逐漸成為養殖業發展的熱點。但該養殖方式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污染物質,大多數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為了減少污染,要推廣高密度水產生態養殖廢水減排技術模式。該技術通過合理搭配養殖品種、精準投喂飼料、科學管養,結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達到養殖池塘廢水有效減排、提高養殖成活率、增加產量與經濟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該模式,在同樣的養殖條件下,能夠減少70%的污水排放,增產率達到20%。該方式還具有簡單易操作、投入較少的優勢,可在實際生產中大面積推廣。

1.2 水產養殖廢水人工濕地處理與循環利用模式

為了解決固城湖周邊大規模、集約化養殖發展中養殖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水質富營養化的問題,將人工濕地技術同水產養殖有機結合,構建水產養殖廢水的人工濕地處理及循環回用系統(圖1)。

通過該模式處理后,出水的各項指標都低于漁業水質標準,達到回用要求,實現了水產養殖廢水零排放,節水效果明顯,并提高池塘產量25%,形成小環境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1.3 種草養魚凈化水質生態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齒眼子菜,這種水草不但漁業利用率低,還會產生季節性腐敗污染水質。對于湖中現有的微齒眼子菜要定期收割,以免腐爛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營養化。養殖處于食物鏈底層的魚類,如鲴屬魚類、銀鯽魚和鰱鳙魚等,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為食。最近2年,在固城湖里放養了細鱗斜頜的環保魚,這類魚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質和藻類為食物,能清除殘餌凈化水質,實現截污減排,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質的金魚藻、黑藻、苦草等優質水草,共同構建綠色屏障,有效緩解水質的營養化和藍藻的問題。

2 種植業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固城湖生態區以種植稻麥、油菜為主。并將油菜與旅游有機結合在一起,2012年舉辦了第四屆高淳國際慢城金花旅游節,置身綿延萬里的油菜花海中,讓人如在畫中游。在種植業方面利用以下模式,加強低碳循環農業發展。

2.1 淤泥整治養地

淤泥沉積在河溝和河道中,不但堵塞河道、河溝,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營養物質,還會影響水體水質。定時清除淤泥,將其作為肥料還田,不僅有效處理淤泥,還提升了土地肥力,不但有利于生態環境維持,而且能夠提高傳統農業的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

2.2 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控制農業污染,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施用技術,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作物生長情況和土壤基礎肥力,確定施肥量和施肥時間,避免濫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廣施用有機肥。有機肥不但能夠增加作物產量,還能夠培肥地力,具有生態環保等優點,可在實際生產中推廣。三是改革化肥施用過程中的鼓勵施用政策,改為區別化、鼓勵節約施用和科學平衡施用的政策[5]。

2.3 秸稈綜合利用

在我國,經常可以看到農民焚燒大量秸稈,既污染環境,又浪費了寶貴的秸稈資源。焚燒秸稈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秸稈沒有較好的利用方式。農作物秸稈用途廣泛,既是一種廉價、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又可作為反芻動物的飼料。固城鎮利用稻秸稈作為食用菌栽培基質,是稻秸稈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南京市農科所現代農業研究室正在研究麥秸稈替代稻秸稈作為食用菌的栽培基質,并在固城湖生態區推廣應用,擴大秸稈的使用量。秸稈還可以還田(包括過腹還田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保護大氣環境,降低碳排放,增加農民收益。

3 建設最美鄉村低碳循環發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國際慢城”稱號,無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區的最美鄉村建設。最美鄉村不僅是一個概念,也不僅是一個目標,而是一種理念,一種意識,一種相對系統的發展思路。在建設最美鄉村的過程中,可充分發展以下模式。

3.1 建設最美鄉村技術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長江之濱最美麗的鄉村”,把“最美麗鄉村”的愿望變成現實,固城湖生態區現階段的重點就是做好“七大工程”,分別是產業轉型升級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藍天碧水寧靜工程、植樹造林綠化工程、城鄉環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和文化保護發展工程。在具體實施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大對環保資金投入。每年安排環保專項資金,確保財政對環保支出增幅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同時大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經營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著力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全面實施“綠色高淳”工程和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構建“兩橫兩縱”生態網架。三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切實提高項目環保準入門檻,對未經環評項目、不符合環保法規和技術標準項目,不予審批和核準立項,禁止批準新建任何化工項目,強制淘汰關停搬遷污染嚴重的企業和項目。四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設立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循環經濟示范工程、污染企業改造及搬遷、清潔生產審核等,年內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5.5%。

3.2 以戶用沼氣池為紐帶的養分循環技術集成模式

農村污染既有點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污染源既來自農村日常生活,也來自農業生產。在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清潔生產等原理的基礎上,以戶用沼氣池為紐帶進行技術集成研究,實現了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固碳減排的目的。研究表明,興建沼氣工程不但能夠充分利用資源,促進生態農村建設,而且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一是沼氣能夠作為農村日常生活的能源,減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節約燃料費。二是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能夠作為肥料施入農田,減少化肥污染,節約化肥、農藥用量。以戶用沼氣池為紐帶的養分循環技術集成見圖2。

3.3 農村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

對農戶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改善之間的矛盾分析表明,以農村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固城湖生態區的綜合治理必須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生態治理與經濟開發相結合的原則。為此,提出固城湖生態區農村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圖3)[6]。

4 結論

研究針對固城湖地區目前普遍存在的生態退化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以及最美鄉村建設進行了集成研究與示范,形成了一批生態治理與資源利用技術模式。經過進一步的完善,將可在固城湖區及其他類似地區進行推廣應用。推行固城湖生態區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確保固城湖“一湖清水”。

5 參考文獻

[1] 黃國勤.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農業的發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6):178-180.

[2] 王蘇民,竇鴻身.中國湖泊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93-294.

[3] 于忠華,黃文鈺,舒金華.南京市主要湖庫水環境現狀與演變趨勢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4):37-39.

[4] 黃亦武,趙富山,吳建明.把脈高淳螃蟹產業發展[J].江蘇農業經濟,2009(8):43-45.

第7篇

石林縣常年種植菜用玉米3335hm2,利用菜用玉米采收后青稈這一特性,把玉米秸稈青儲變成優質的飼料,規模化飼養牛羊;牛羊產生的糞便集中發酵處理形成沼液和有機肥,用于農作物種植。變廢為寶,農民和養殖者都增加了收入,既解決了農民燃燒秸稈污染大氣的問題,又解決了養殖場環境污染的問題,走出了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好路子。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村耕種逐步由機械代替了大牲畜,導致農村各家各戶用于養殖大牲畜的秸稈變成了農業廢物,每到收獲季節,大量秸稈燃燒污染了大氣環境,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禁止仍然無濟于事。為保護藍天白云下的世界自然遺產———石林,從1999年開始研究菜用玉米加畜牧養殖的發展模式,初步構建出鮮秸稈粉碎青儲形成優質畜牧飼料,畜牧糞便經發酵形成優質有機肥、畜牧尿液發酵成沼液作肥料供給作物種植的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1菜用玉米

全縣常年種植菜用玉米3335hm2,生產鮮玉米棒7.5萬t,其中5萬t鮮玉米棒銷往全國各地,2萬t經加工形成速凍產品銷售,鮮秸稈8萬~10萬t經粉碎青儲后飼養牲畜。

1.1栽培模式

菜用玉米—菜用玉米—蘿卜(大白菜)。第1茬菜用玉米667m2產玉米棒(帶包葉)1.5t,單價2.5元/kg,產值3750元,產鮮秸稈2t,單價0.2元/kg,產值400元;第2茬667m2產玉米棒1.5t,單價1.5元/kg,產值2250元,產鮮秸稈2t,單價0.2元/kg,產值400元;第3茬蘿卜667m2產5t,單價0.7元/kg,產值3500元;白菜667m2產5t,單價0.8元/kg,產值4000元。667m2年產值10000元以上。

1.2茬口安排

第1茬菜用玉米1~3月分批播種,4~7月上市;第2茬5~6月播種,8~9月上市;第3茬蘿卜、白菜9~10月播種、移栽,11~12月上市。

1.3栽培技術

①品種選擇甜玉米選擇臺珍、新珍、金卡311、金卡668等品種,糯玉米選擇石糯一號。②播種育苗采用育苗栽培的1月中旬開始穴盤育苗,用50℃溫水浸種攪拌30min后,再浸8~10h,催芽后播種,15~20天即可移栽。移栽前結合整地667m2施有機肥2000~2500kg、復合肥25kg作底肥。采用直播栽培的于1月底2月初開始播種,大行距8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穴播種1~2粒。甜玉米種子破土能力較弱,應先澆透水后再播種,覆細土1~2cm后覆膜。③田間管理直播的1葉1心時破膜,引苗后用土將膜口封好壓實,4~5葉時定苗,667m2留苗4000株左右為宜(最低不少于3500株,最高不超過4500株)。拔節期667m2用15kg尿素追肥,大喇叭口時667m2施15~20kg復合肥作穗肥。④病蟲害防治菜用玉米地下害蟲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玉米螟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5000倍液防治;蚜蟲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大、小葉斑病選用40%異稻瘟凈乳油1000倍液防治。

1.4采收

鮮銷菜用玉米授粉后25天,花絲變成黑褐色,籽粒乳熟時即可采收上市;加工速凍用玉米可適當延遲采收;由于石糯一號乳熟期較短,采收期只有5~7天,作鮮棒銷售時應考慮分批少量播種。玉米棒采收后應及時收割鮮秸稈交售給養殖場。

2牲畜養殖

圭山黑山羊是石林縣受國家保護的一個地方品種,石林彝族人養殖規模上千只的山羊養殖場有1家,石林縣現有上千頭奶牛養殖場2家,上千頭肉牛養殖場1家。僅這4家養殖場每年需要青玉米秸稈達11萬t。

2.1秸稈青儲

①青儲窖的準備養殖場或養殖戶根據養殖規模建好大、中、小型青儲罐、青儲窖。石林本地圭山黑山羊成年羊按每年每只1.8t青玉米稈,成年肉牛、奶牛按每年每頭8t進行青儲。每1m3青儲窖可青儲粉碎的玉米秸稈450kg。青玉米秸稈用粉碎機粉碎后放入青儲窖中層層壓實,裝滿密封。②青儲原理青儲原理是利用自然界的乳酸菌、醋酸菌等有益微生物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乳酸、醋酸,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使青儲料不發生腐敗而得以貯存。青儲初期由于空氣存在,醋酸菌大量繁殖產生醋酸,隨著氧氣的減少,厭氧性乳酸菌快速繁殖,大量產生乳酸,酸度急劇升高,高酸、缺氧條件下有效抑制和殺死腐敗細菌等有害微生物。鮮秸稈通過青儲后營養物質被破壞較少,更適宜保存且保存時間較長。③青儲的技術要求a.水分。秸稈含水量65%~75%(判斷方法:將原料搗碎,用手握緊,指縫有水珠而不滴下為宜)。水分過少,青儲料難以壓實,料中空氣過多,造成好氧菌大量繁殖,飼料易發生霉變;水分過多,飼料易結塊腐臭變質。b.粉碎。青玉米秸稈必須經過粉碎,長度以1~2cm為宜,過細易炭化,過粗乳化程度差。c.壓實。粉碎料放置于青儲窖過程中邊放邊壓實,堆一層料壓實一層,盡量排出料中的空氣,降低窖中的空氣含量。d.密封。青儲窖裝滿料壓實后應及時封閉,青儲過程中做到不漏氣、不漏水。

2.2牲畜糞便無害化處理

①扶持規模以上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池。大型沼氣池每座補助180萬元,中型沼氣池每座補助160萬元,全縣已建成大、中型沼氣池5座。牛羊糞便、污水經發酵形成沼液用于蔬菜、花卉、果樹的追肥。②牛糞、羊糞集中到有機肥生產廠,添加煙末、鋸末用機械攪拌發酵后制成生物有機肥還田。全縣已建成生物有機肥生產廠3個,年生產有機肥4.4萬t,其中粗制有機肥4萬t、精制有機肥0.4萬t。

3循環機制

4幾點思考

第8篇

關鍵詞: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探討;西北部

遼寧西北部地區包括遼寧省的朝陽、葫蘆島、錦州、阜新、鐵嶺5個地級市,轄30個農業縣(市、區),鄉鎮725個,村委會7 214個,農村居民282.7萬戶,擁有土地資源6.37 km2,占遼寧省的43.1%,既是國家和遼寧省重要的旱作農業類型區,又是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地區。長期以來,嚴重的干旱和水資源短缺已成為該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以及糧食安全供給的障礙性“瓶頸”。同時,遼寧西北部地區地形復雜,土地貧瘠,風蝕、水蝕、沙化嚴重,生態系統脆弱,農業生產不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等問題突出,造成了區域性食物供應的不穩定。在該地區大面積發展灌溉農業又受到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必須尋求一種有效辦法和措施,即科學制定和實施一種可使該地區從根本上解決長期抗旱避災、恢復生態、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使遼寧西北部地區徹底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

1 遼寧西北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

1.1 自然條件制約因素

一是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是制約該地區農業發展的核心因素。特別是遼寧西北部的阜新、朝陽等地十年九旱,年年春旱,年年抗旱,影響農作物適時播種,種植計劃難以完成,年年依賴雨養農業,豐歉年波動較大。同時,雨熱同期(6-8月),蒸發量大,自然降雨有效利用率低;再者,地下水資源有限,可持續利用有效期短,影響農業穩定發展。2009年,遼寧西北部地區年降雨量達420.6 mm,比全省平均降雨量少156 mm,其中,阜新、朝陽年降雨量為359 mm和382 mm,比全省平均降雨量少218 mm和194.5 mm[1]。遼寧西北部地區水資源總量約占全省的20%,干旱缺水日趨嚴重,旱災頻繁,農田水分利用率約為40%左右。

二是農用耕地質量退化與規模減少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該地區由于地形復雜,耕地貧瘠面積大,并在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在長期農田耕作中用地與養地失衡的條件下,風蝕、水蝕、沙化嚴重,導致耕地質量退化;同時,隨著經濟建設包括工業、鐵路、公路、城鎮、村屯非農產業大量占地和農田水利設施、退耕還林還草及因災廢棄耕地大量增加,也客觀影響農業穩定發展。

三是農業生態系統脆弱失衡,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干旱、風沙、冰雹、洪澇、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不斷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對該區農民生活用能源來說,至少有2/3的農戶依賴于薪柴、秸稈等生物能源。這意味著人們在年年進行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同時,又在不自覺地破壞著農業生態環境建設。

1.2 經濟與社會條件制約因素

一是耕作方式落后,耕地資源利用不盡合理,這是影響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該地區的阜新、朝陽等地受其干旱的影響,大多采取廣種薄收、資源掠奪式的耕作方式,年年耕種,資源利用效能低,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平衡。

二是抗旱避災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這是制約農業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該地區在過去不同時期內,開展抗旱避災設施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但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仍相差甚遠。

三是農業科研、推廣服務手段落后,發展農業后勁不足。該地區現有農業科研、農技推廣人員6 442人,占全省的52.3%,每萬人中擁有農技人員4.6人,高于全省1.6人。但是,科技人員素質、水平普遍低于全省其他地區。

四是農業教育落后,從事農業生產的產業工人文化素質低,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上述分析表明:制約遼寧西北部地區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資源短缺、避災設施脆弱和耕作方式落后。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人為破壞,失去平衡,資源利用不科學不合理,與本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相比,基礎條件差、手段落后、后勁不足、投入少。

2 遼寧西北部地區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

針對當前遼寧西北部地區農業現狀,其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首先要解決的是耕地上的避災問題,并從長遠考慮解決生態問題。這是一個綜合模式,是各項旱作節水措施的集合。其核心點:一要對耕地資源提出科學合理的使用比例;二要以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實施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為首要條件;三要體現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大。下面以遼寧西北部地區的阜新縣為典型例子,來說明遼寧西北部地區的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對遼寧西北部的其他地區來說,其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就解決該地區農業生產主要限制因素來講,出發點和核心點是普遍適用的。

2.1 阜新縣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

根據阜新縣旱作節水農業的自然資源條件和農業生產現狀,從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的角度出發,對阜新縣耕地資源提出1∶4∶3∶2的利用模式,即阜新縣耕地有20萬hm2,10%的耕地(2萬hm2)用于發展保護地生產,使每一農戶擁有1棟溫室大棚;40%的耕地(8萬hm2)用于發展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30%的耕地(6萬hm2)用于種植牧草,發展草食畜牧業;20%的耕地(4萬hm2)用于植樹造林,大力發展速生林和果(梨、杏、棗)業。

2.2 阜新縣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效益評價

2.2.1 經濟效益評價

2.2.1.1 用10%的耕地發展蔬菜保護地設施農業(或四位一體模式),可以不受干旱少雨的影響,讓農民有穩定的收入,以最小的面積取得最大的收益。如阜新縣有19.5萬農戶,68.3萬農業人口,戶均1棟大棚,即19.5萬棟大棚,每棟大棚年均純收入按1萬元計算,可獲純收入19.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 782元,相當于2007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6.6%。經營1棟大棚的純收入與種植玉米相比較,相當于種植0.6 hm2玉米的效益。

2.2.1.2 用40%的耕地(選擇自然條件較好的,受干旱影響小的耕地),采取農業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建設高產穩產農田,種植耐旱的糧食和高效的經濟作物。據調查,平均每667 m2純收入可達到700~1 200元。保守一點測算,以每667 m2純收入600元計算,阜新縣農民人均獲純收入1 050元(阜新縣人均耕地面積1 167 m2)。這不僅提高了農田的經濟效益和農民的收入,而且解決了農民的吃糧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減少了大面積的農田設施建設,減輕了長期抗旱壓力和資金投入的壓力。

2.2.1.3 用30%的坡耕地種植牧草。按每667 m2產青干草1 t計算,每667 m2純收入為600元;按每667 m2載畜量3只羊單位計算,每只羊純收入200元,每667 m2純收入600元。阜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960元(人均牧草面積1 067 m2),種植牧草每667 m2純收入是種植玉米的3倍。

2.2.1.4 用20%的坡耕地種植經濟林和果樹。按速生林收益計算,每667 m2純收入5 000元,8年1個采伐期,年均每667 m2純收入600~650元。阜新縣農民人均林地面積(包括果樹)727 m2,人均純收入680元左右,每667 m2經濟林純收入比種植玉米高1倍以上。

綜上,若按這種模式利用耕地資源,依據當地現有農業人口計算,僅種植業1項收入,阜新縣農民人均收入可達到5 472元,比本縣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 000元增加1 472元,增長36.8%,且超過2007年遼寧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若按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種植業收入所占比例為40%計算(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這塊比例會下降),實施這個模式5年時間將初見成效(部分林業收入不計在內),預計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7 000~9 000元。

2.2.2 生態效益評價

2.2.2.1 增加林草地面積,提高林草地覆蓋率。就阜新縣而言,實施這種模式可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積10萬hm2(林地4萬hm2,草地6萬hm2),對恢復該地區生態平衡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經過30~50年的長期建設,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會逐漸恢復平衡。

2.2.2.2 增強農村能源生態保護能力。通過“四位一體”等農村能源(如沼氣、節能炕灶)開發利用措施保護生態設施建設,可加快生態條件改善和恢復。

2.2.2.3 節約和有效利用水資源。實施這種模式,一方面不再把寶貴的水資源浪費在效果不明顯的抗旱工作上;另一方面采取現代的節水措施,使水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特別是有效利用地下水資源,可使該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2.2.2.4 可以使耕地資源高效化生產。通過這種模式,將使阜新縣農業生產實現水、土壤、肥料資源利用模式的“3個轉移”:即水資源從低效利用型向高效利用型轉移;耕地資源從粗放型經營向高效開發、培肥改良、集約經營型轉移;肥料使用從經驗低效型向高效精準型轉移。將實現水、土壤、肥料資源利用效果的“4個提高”:即農田用水效率提高20%以上;土壤基礎地力提高一個等級;肥料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份額提高30%以上。

2.2.3 社會效益評價

這種模式實質上是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的調整,應用這種模式將促進該地區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一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耕地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本身是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這個模式的核心點,也就是在這個地區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規模化經營方式。這種經營方式一經形成,隨之而來的就是加工、包裝、流通、運輸等二、三產業的發展;牧草種植面積增加,促進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畜產品加工、牧草加工、流通、運輸、服務等二、三產業相互而生;林業規模擴大,林產品、果產品產量增加,加工也隨之興起。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自然形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二是促進農業專業化生產發展,促使社會分工更加合理。實施這種模式,將加快農業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格局的形成,生產經營環節越來越多,現代的、社會的專業化生產分工發展更加趨向合理。

三是促進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實施這種模式,將加快小城鎮化建設與發展,使城鄉互動,增加農民就業門路和就業機會,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脫離出來,走進城鎮,走向二、三產業將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綜合上述的評價,這種模式是以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為切入點,以建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方式為重點,以追求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大為目標的綜合模式。

3 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建設的保障措施

就阜新縣“1∶4∶3∶2”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而言,是以數字比例作為一種模式,看似簡單,但實施起來涉及千家萬戶,觸及整個農村,是一項龐大、復雜、牽動性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組織推動實施,需要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增加認識、主動配合實施等。為此,特提出如下保障措施。

3.1 增加農業投入

設施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類型的農業,沒有投入作保障,就不能談及發展問題。一方面要增加國家、省級政府的引導、補貼性投入;另一方面要增加低利息、償還期長的借貸資金投入,建議借鑒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的貸款辦法。發展設施農業是“模式”中的核心,是要優先發展建成的,否則,較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是不可能的。這項措施對整個遼寧西北部地區來說,是一項長期發展的戰略性措施。

3.2 制定相應的特殊政策

在“模式”實施過程中會涉及到許多問題,如劃片造林,統一種草,建設大棚區,產業化經營,移民動遷等,還要涉及到土地流轉問題、承包土地調整問題,這些都直接涉及到農民的利益,必須事先制定相應政策,以保證農民利益,保證該“模式”的順利實施。

3.3 實施移民計劃

對于生態環境條件差、人畜飲水困難地區和不宜耕作的地區,應該結合扶貧開發,實施移民計劃。讓條件稍好的地區通過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騰出一部分耕地用于移民,移出地區通過自然和人工的方法恢復生態平衡。

3.4 科學有效利用地下水資源

對于遼寧西北部地區來說,只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才能使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該地區地下水資源儲量少,是尤為寶貴的資源。因此,地下水資源的利用應該有長遠的考慮,應該主要用于恢復生態的工作中。當前生產所用地下水資源,必須采用現代的節水措施,并且要用于高效作物生產。絕不能只顧當前,不顧長遠發展,將本地區不可再生資源用盡取竭。

3.5 制定科學的建設規劃與實施計劃

要做好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模式的科學建設規劃與實施計劃的編制工作,就要從本屆政府開始啟動實施,用5年或更長時間實施該項計劃,初步達到恢復生態,實現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第9篇

7月5日,中外農業大學校長高層論壇在河南農業大學舉行,30多位中外農業大學校長圍繞“高等農業教育與現代農業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厲無畏在題為《農業的文化創意化發展》的主題報告中指出,創意農業是農業的新型發展模式,應把科技、文化、產業、市場和生態環境等結合起來,創新農業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發展創意農業對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本刊特將厲無畏關于創意農業的精彩論述摘編刊發,以饗讀者。

創意農業是農業的新型發展模式,對于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都有極大的推進作用。

在廣大的鄉村區域提出農業文化創意化的思路,其實質內涵在于從單純的關注農業的產能,轉向全面挖掘農業的潛能和創新農業業態。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日臻成熟,其理念和模式為城市乃至鄉村區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

在世界經濟步入創意經濟時代的今天,通過發展創意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模式,構建一個持續健康的農村產業體系,將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一條創新之路。

創意農業的新思維

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并舉的“雙創”戰略是發展創意農業的新思維,是驅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兩大引擎

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是驅動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雙引擎。文化和科技的有機融合所產生的巨大引擎作用將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帶來新的變化,創造出新的價值。

安徽汪芳生茶業創造工藝型茶,把茶葉編成各種花樣,不僅市場價提高了七八倍,還被用做國禮。浙江武義“壽仙谷”利用大棚種植靈芝和鐵皮風斗等中草藥發展生物醫藥,取得良好效益。

要強化文化創意的新理念,運用文化創意的新力量,實施科技與文化并駕齊驅的“雙創”戰略,在科技創新的同時注重開發文化創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推動新農村全面發展。

創意農業的新模式

以創意產業的思維整合各類社會文化資源為農業生產服務,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以創意產業的手法將資源轉化為推動農村發展的資本

以創意產業的滲透融合功能建設農業產業鏈

創意農業不僅僅是指生產若干創新農產品,而是要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相對于目前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產業發展模式,創意農業的特色和優勢在于能整合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構筑多層次的全景產業鏈。

通過創意把文化藝術活動、農業技術、農產品和農耕活動、市場需求有機連接起來,形成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開辟全新的空間,并實現產業價值最大化。

在利用生物科技手段改變農產品形狀、色彩和口味等物理功能時,融入文化元素,增加農產品的文化藝術含量。根據市場需求,運用新理念把農產品變成藝術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利用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資源,充分發揮人的創意、創新構想,設計出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創意農產品、農耕文化博覽館和各種相關文化活動,擴大市場知名度,促進發展。

發展創意農業要活化文化資源,將其轉化成能為農業帶來增值的資本。此外,還可以結合節慶活動、紀念活動、生產活動等,以“秀”吸引消費者,秀出古往今來的農耕文化、秀出新農村新風貌,從而起到吸引旅游者、塑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擴大市場銷售的作用。

創意產業具有很強的滲透力,能以多種形式與不同的產業相融合,形成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產業系統和價值實現系統。

就創意農業而言,以特色農產品和農業園區為核心,可以形成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的產業群,通過創意農業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讓人們充分享受農業價值創新的成果。

在整個創意農業產業體系中,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有效嫁接,文化與科技緊密融合,傳統的單一的農業及加工食用的農產品成為現代時尚創意產品的載體,發揮引領新型消費潮流的多種功能,可開辟新市場,拓展新的價值空間。

目前國內創意農業一些項目僅停留在發展特色農產品和良種上,或是以開發觀光農業為主,有待進一步增加文化含量,完善產業鏈,形成創意農業龐大的產業體系。

發展創意農業的思路

應調整思路,轉變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式:確立發展創意農業的新戰略,制定創意農業發展的綜合規劃和發展的新機制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改變農業發展局限于單一的生產功能,進一步全面挖掘農業的潛能,把科技、文化、產業、市場和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創新農業業態,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

創意產業是無邊界產業,只有突破工農業和服務業的界限,才能充分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轉變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式。

發展創意農業的關鍵在于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發揮創意,整合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資源,構建起較完善的產業系統,從而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因此需要事先做好綜合規劃和具體項目的策劃。

創意農業的發展需要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而農村不僅缺人才,還缺投資,這就需要城市大工業的支持。為此,需要制定一套鼓勵工業企業、文化企業、科技企業投資和支持創意農業發展的政策。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国产免费久久久91 | 男女一进一出免费视频 | aaa级精品久久久国产片 |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观看 | 男人天堂网www | 国产视频你懂的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五月情网 | 男人午夜天堂 | 人人草人人爽 |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 福利一区二区视频 | 成人短视频在线 | 久久久婷婷亚洲5月97色 | 天天爽夜夜爽精品视频一 | 日韩午夜免费 | 伊人天堂网 | 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 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 午夜美女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 不卡一区 | 婷婷九月丁香 | 综合精品在线 | 99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 国内成人自拍视频 | 成年在线视频免费视频观看 | 久久久青青久久国产精品 | 激情播播网 | 日本不卡一二三区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品爱网 | 日韩一级在线 | 精品国产91 | 欧美性专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 97av在线视频| 激情小说婷婷 | 久久艹国产 | 免费网站在线观看国产v片 免费网站视频 | 福利在线一区 | 四房开心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