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經濟學分析方法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25 16:39:1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經濟學分析方法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經濟學分析方法

第1篇

關鍵詞:商業方法;商業方法專利;制度變遷

中圖分類號:F0;D9 文獻標識碼:B

一、問題的提出

自專利法出現以來,商業方法一直被排除在專利客體之外?!吧虡I方法專利除外”原則被絕大多數的國家專利法所接受。然而,自1998年State Street案以來,商業方法①逐漸越過了專利適格性這一門檻。而且隨著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加入,盡管各國在商業方法專利授予條件上還存在著較大差異,商業方法的專利適格性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默認。商業方法專利申請和授權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以美國為例,2010年第705類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分別達到17 231件和3 649件②。這一戲劇性的變化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和思考。一個重要而又為既有的研究所忽略的問題是:如果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是合理的,那為什么在漫長的專利制度發展歷史中,商業方法卻一直被忽略?也就是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變遷背后的推動力量是什么?

上述問題可以從很多角度進行解釋③。考慮到專利制度本身是一種經濟制度。其本質在于通過賦予發明人對客體的壟斷權來推動發明人對于客體的公開,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福利水平的增進。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的變遷,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第一,商業方法能夠帶來社會福利水平的增進,這是賦予它專利適格性的必要條件;第二,這種增進作用是有條件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或者某種條件下可能不存在或者不明顯,因而會被專利法所忽略;而在另外的時間內,在另外的條件下,則可能出現,從而產生了賦予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的必要。本文正試圖運用兩人生產交換模型,來論證商業方法在社會產出和社會福利方面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對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變遷進行解釋。

二、相關文獻綜述

由于商業方法專利案例出現在前,因而既有的研究主要是對賦予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進行爭論。Bradley(2003) 認為,商業創新,為創新者提供了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其本身創造的經濟激勵能夠充分地鼓勵商業活動中的創新和發展;Nicholas(2003)運用先行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對商業方法發明者的激勵進行了進一步說明。Olswang(2004)指出,商業方法過于抽象以至于法律不能對其壟斷權的范圍進行限制以適當平衡對創新的回報和自由競爭的需要,商業方法專利的成本與其他專利的成本要高得多。Michael Likhovski(2001)認為,如果為商業方法提供專利保護,意味著競爭的焦點應該從服務的價格和質量轉向對商業方法專利權的擁有上,這樣對消費者顯然不利。另外,相當一部分研究對既有的商業方法專利質量進行了批評。Bagley(2001)和Lunney(2001)指出在審查計算機所實施的商業方法發明時,已經存在的商業方法并沒有充分考慮。這個缺陷就產生了使眾所周知的商業模式僅僅通過計算機來實施就能夠獲得專利保護的現象。Meurer(2002)、Hall等(2003)指出,低質量的商業方法專利可能會導致“反公地悲劇”(tragedy of anticommons),帶來社會福利的下降。

Allison和Tiller(2003)、Hunter(2003)從實證的角度研究了商業方法專利性問題,認為商業方法專利與其他專利相比,并不是具有更低的質量和價值。Allison和Tiller(2003),Wagner(2004)關于美國和歐盟商業方法專利的各種研究,設法找出商業方法專利在專利特性方面,如專利質量、范圍和價值等與普通專利相比是否有不同支出。但從統計學的觀點來看,這些實證研究并未找到商業方法專利與其他一般專利不同的明確證據。從更微觀的層面,Martin(2002)通過對信息技術領域商業方法專利的實證研究,認為軟件商業方法專利是信息技術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Soininen(2005)研究了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商業方法專利的戰略運用問題。Kretschmer和Soetendorp(2001)分析了商業方法專利權利人在專利訴訟中對于商業方法專利的戰略運用問題。

既有的研究已經表明,商業方法專利無論是從專利特性還是對整個社會福利的影響等方面都與其他普通專利之間并不存在明顯差異,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論證了賦予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是合理的。但這種論證是針對商業方法被賦予專利后的經濟表現,并沒有說明對商業方法進行專利保護的必要性。此外,既有的研究并沒有解釋商業方法在社會產出和社會福利方面的作用機制,更沒有解釋這種作用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區別。因而也就無法解釋在漫長的專利制度發展中,技術創新一直被保護而具有同樣作用的商業方法創新卻被一直排除在外?在實踐中,這種含糊不清也直接導致了試圖將商業方法按照技術專利的標準進行審理,造成專利制度本身運行的混亂。

三、商業方法專利制度變遷的經濟學分析

(一)模型的設定

1.商業方法的界定。由于商業這一概念本身的外延過于廣泛,很難對商業方法進行清晰的界定。而且在一般意義上講,這種界定也是不必要的。商業方法專利的出現要求對商業方法進行“可操作”意義上的界定。2000年美國專利商標局的《自動化商業方法專利白皮書》,將商業方法正式列入美國專利第705分類,將商業方法定義為:“裝置及對應的方法,用于商業運作、行政、企業管理或者財務資料報表的產生,其能夠使資料在經過處理后有顯著的改變或者完成運算操作;本分類也包含作為資料處理或者運算操作的裝置及對應的方法,它用于決定貨物或者服務的費用”。這種列舉的方法實際上是對商業方法這個概念的狹義化,而忽略了商業方法的本質特征,進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帶來了對于“商業方法”理解上的混亂。

商業方法的界定應該考慮以下幾方面:首先,商業方法指向交換領域而不是生產領域。商業方法往往不直接涉及到實物的生產,而更多的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易過程。指向生產領域的各種方法則能夠施加于實物領域而產生特定的有形效果。其次,商業方法是一種制度安排而不具備實物形式。商業方法通常指各種交易規則。包括契約的達成、契約的實施、信息的傳遞等等。其背后都有理論支撐,這些理論是人們智力勞動的成果,是人們對于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總結(黃毅等,2004)。再次,商業方法本身能夠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費用。在一個交易可以完全無成本的環境中,交易方式不影響最優資源配置的實現。而一旦交易費用存在,則不同的初始產權界定、不同交易機制的設計就會影響到最終的產出。某一種商業方法之所以被采納,正在于它能夠有效地降低交易費用,增加最終的產出。由此,將商業方法界定為:能有效降低交易費用的制度安排④。運用交易費用這一概念,能夠將它納入到生產函數中來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2.交易費用的假定。在商業方法的界定中已經引入了交易費用,但沒有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闡釋。交易費用這一概念最早由科斯提出,并將其定義為“發現相關價格的工作”。威廉姆森從有限理性、投機主義、不確定性與復雜性、少數交易、信息不對稱、氣氛這六個方面歸納了交易費用產生的原因(盛洪,2009)。交易費用可以從外生和內生兩個方面進行區分。外生的交易費用是指在人們作出決策之前就可以看到的,例如交通運輸、存儲等等費用。而內生交易費用則指那些只能在人們作出決策之后才能看到的交易費用,它與交易的次數和交易數量均相關。在我們的模型中討論的是內生交易成本,因為是否交易、交易多少數量是個體最優化決策的結果。我們采用冰山交易費用的處理方法。1單位的商品經過交易,買方最終只能夠獲得k(0k1)單位的產品,其中有1-k單位將作為交易費用被消耗掉。

3.經濟環境界定。本文構建一個兩人兩種產品的生產交換經濟模型。兩人(i:i=1,2)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和稟賦。不失一般性,我們假定其效用函數為Ui(x,y)=xiyi,i=1,2,其中xi,yi表示個體i消費X,Y兩種商品的數量。每人擁有1單位的勞動稟賦。由此lx+ly=1,lx,ly分別表示該勞動力分別在X,Y兩種商品生產上的勞動投入,且滿足0lx1,0lx1。因為只有一種生產要素,我們假定兩種產品的生產函數為x=lax,y=lay。其中a代表了個體的生產技術水平,且滿足a>0。整個經濟環境為一個物物交換的環境,不存在貨幣債券等金融工具,并且商品不可儲存(unstorable goods)。

(二)不存在交易條件下的產出

若不存在市場交易行為,也就是在自給自足的生產消費模式(我們簡記為A)下,個體將通過分配自己在兩種商品上的勞動時間從而獲得相應的產品效用最大化。

個體的最優決策由以下決定:

max[DD(][]lxi,lyi[DD)] Ui=xi·yi

s.t. xi=laxi,yi=layi,lxi+lyi1

解此規劃問題,能夠很容易地得到:當且僅當lxi=lyi=1/2時,個體i效用達到最大化。我們將這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定義為模式A,此時個體i能夠獲得最大化效用為UAi=2-2a。

(三)存在交易條件下的產出

如果允許兩個個體進行交易,那么每個個體都除了可以選擇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外,還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來實現自身效用的改善。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和絕對優勢理論,這種交易是不存在的。因為二者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資源稟賦上都無差異。但是,在沒有交易費用的條件下,我們能夠很容易看到,如果雙方都按照自給自足的模式進行生產和消費,則整個社會的產出X,Y的數量分別為:(21-a,21-a),而如果雙方采用分工的模式,則其產出會是(1,1)。如果限定a>1,也就是假定存在規模效應的話,雙方就可以通過交易來獲得效益的增進,自給自足將不在是最優生產消費模式。

更進一步,我們引入交易費用,即通過交易。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除了a>1限定,還需要其他的條件來使得雙方進入到分工交易的模式。

此時,對于任一個體,其決策將是個體最優化決策所需考慮的因素,由(xi,yi)增加到(xi,yi,xsi,xdi,ysi,ydi),分別表示X,Y商品的生產數量,購買數量與出售數量。文定律表明最優決策不會買賣一種以上的產品,不會同時買和賣同種商品,不會買和生產同一種商品(楊小凱,2003)。由此,在存在交換的前提下,某個個體要么從事X商品的專業化生產,并通過出售Y來購買y;要么專業化生產Y,并通過出售Y來換取X。由于模型的對稱性,現假定其中個體1專業化生產x,由于勞動投入方向是唯一的,因此其決策只是在于多少用于交換,而多少用于消費。其決策變量變為(x,ss,yd),其決策為:

解這個最優規劃,得到:

當且僅當xs1=x1=1/2時,個體效用最大化。我們將兩個個體分別進行專業化生產并進行交易的模式稱為模式B,那么專業化生產x的個體將獲得最大化效用水平為UB1=kpx/4py。同理可得,另一個體2專業化生產Y而通過出售Y來獲得X。其最優生產模式為:ys2=y2=1/2,其效用水平為UB2=kpy/4px。

雙方的交易模式為:個體1生產1單位的x,并將其中的一半用于出售,而同時個體2生產1單位的Y并將其中的一半用于出售。雙方各自的效用為:

UB1=kpx/4py

UB2=kpy/4px

(四)商業方法在產出增進中的作用

我們將兩人在兩種生產模式下的效用水平進行比較。如果UB1UA1或者UB2UA2,那么雙方將會停留在自給自足模式下進行生產和消費,不存在交換。而如果出現UB1>UA1且UB2>UA2。那么分工就會出現,而且帶來雙方效用的增進⑤。分別代入計算結果可得,交易的產生必須同時滿足:

px/py∈[22(1-a)/k,2-2(1-a)k]

由于在模型中不存在貨幣,同時商品也不可保存。由此交易只能是1/2的X商品同1/2的Y商品。因必須滿足px/py=1,這意味著2-2(1-a)k121-a/k,由此:k22(1-a)且a1。

此條件表明在技術保持在a水平時,交易費用1-k足夠小,即k超過了k0=22(1-a)這個臨界水平后,兩個體經濟就會實現從自給自足的模式向專業化分工模式的轉化,整體產出增加。也就是說,當商業方法帶來顯著的交易費用水平下降,并小于1-k0時,兩個體經濟系統就會實現自給自足向分工的轉變。兩個體的效用水平都會得到提升。

(五)商業方法經濟作用對技術水平的依賴

如上所述,商業方法能夠以另外一條路徑實現產出的增長和個體效用水平的提升。但是這種效應嚴重依賴于既有的技術水平。

1.只有在a>1滿足時,才可能出現上述經濟作用。條件a>1實際上要求生產具有邊際報酬遞增效應。這與新古典經濟環境中通常邊際產量遞減的假設不一致,因而這里所描述的經濟促進作用在新古典的經濟環境中也就不存在。

然而,實際上新古典經濟環境中a1的條件似乎更多地為了使得利潤最大化條件下的解出現在內點而進行的一個技術性的假設。在現實中,a>1這一條件具有相當的現實性。“Learning by doing”的現象就廣泛地出現在計算機工業、國際貿易、技術引進等等領域。這些企業的產出會隨著投入(產量)的增加而不斷增加。由此,商業方法專利所具有的作用并不因為要求a>1這一條件而失去一般意義。

2.商業方法作用實現的交易費用臨界水平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升高。k0是商業方法經濟作用實現的臨界水平。由[SX(]k0[]a[SX)]=-23-2Aln2

因此能夠得出結論,在技術水平很低時,特定的商業方法代表的低交易費用并不能實現生產消費結構從自給自足向專業化分工的演進。產出的增進只能夠依靠技術水平的提升來實現。而當技術水平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時,特定商業方法代表的低交易費用水平就能夠實現這種生產消費結構的演進,進而在技術水平沒有進步的情況下實現產出的增加和效用水平的提升。

四、結論

專利法的立法宗旨決定了專利法客體適格性是以其對社會產出和社會福利的影響為依據的。商業方法之所有一直以來被專利客體所忽略,而在20世紀90年代為世界所接受,除了軟件技術發展帶來的商業方法表現形式的變化外,更多的應該從商業方法的經濟作用角度進行解釋。

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的獲得,根本原因是它能夠增加產出和社會福利。在技術不變的前提下,它能夠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降低交易費用提升交易效率,同時還會帶來整個生產消費結構向專業化的方向演進,增加社會產出水平和福利水平。

商業方法的經濟作用依賴于技術水平的發展,一是必須有邊際報酬遞增技術存在,二是技術的進步能夠使商業方法通過降低交易費用進而實現生產消費結構專業化演進變得更加容易。當技術水平處于較低水平時,商業方法的經濟作用很難實現;而當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商業方法的經濟作用將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第一,必須對商業方法創新給予專利保護。盡管其他的方式如商業秘密等也可以對商業方法給予保護,但保護的力度顯然不如專利;第二,商業方法創新應立足于商業方法本身,而不應該試圖通過對其實現形式的技術創新來進行判斷;第三,商業方法專利在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商業方法創新出現,并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 嚴格意義上講,在商業方法專利這一概念中,商業方法并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而是指通過計算機系統實現事務處理或者商業經營的方法,純粹的商業方法依然不具備可專利性。然而,計算機軟件化并不是商業方法專利的本質,其實質創新之處在于從事某種商業活動的方法(劉筠筠等,2008)。

② 數據來源:http://uspto.gov/patents/resources/methods/applicationfiling.jsp。

③ 比如從軟件技術發展的角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商業方法借助于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而使其本身得以客觀化、穩定化。其實施雖然仍需要人工的干預,如對信息的輸入、對繼續執行步驟的選擇等,但這些步驟與傳統商業方法下所需要的智力活動有根本的區別。他只是一些簡單的或常用的選擇,對人腦的依賴程度大大弱化,在一般情況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這就保證了商業方法實施過程的穩定性和可區別性,為商業方法成為財產權客體提供了條件。此外,在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條件下,商業方法的穩定性和可區別性又保證了其在應用上的可重復實施性,這也符合了專利法對專利的實用性要求。

④ 由于交易費用本身的內涵比較寬泛,能夠降低交易費用的途徑除了商業方法的采用外,還包括交通、通訊等等。此外,在制度方面,法律的完備、特定意識形態的形成、政治運行效率等都具有這一特征。本文的結論并不排除其他制度和技術在此方面的作用。一個更加技術性的說明應該是:本文的結論更多是充分性的,而不是必要性的。

⑤ 在“=”時我們的處理是假定個體并不會嘗試改變。這點在存在交易費用時,必然會成立。

參考文獻:

[1] Allison, J.R. , Tiller, E.H. The business method patent myth[J].Berkel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2003, 18:5-27.

[2] Bradley, C. Business method patent: are there any limits[EB/OL].[2003-11].Http://jmls.edu/ripl/vol2/issuel/wright.pdf.

[3] Bagley, M. A. Internet business model patents: obvious by analogy[J].Michigan Tele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Law Review,2001(7):253-288.

[4] Grandstrand, O.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wards intellectual capitalism[M].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999.

[5] Hall, B.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innovation and policy. Working paper[EB/OL].[2003].Http:///papers/w9717.pdf.

[6] Kretschmer, M. & Soetendorp, R. The strategic use of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a pilot study of out of court settlements. Journal of e-Business,2001,2 (1):9-38.

[7] Martin, N.L. The strategic value of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octoral Dissertation,2006.

[8] Meurer, M.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and patent floods[J].Washingt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Law and Policy,2002(8):309-340

[9] Michal, L. Fighting the patent war[J].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 2001(6):272.

[10]Nicholas, A. Smith. Business method patent and their limits[EB/OL].[2003-11].http:///voline/Smith.pdf.

[11]Olswang. The first mover monopoly[EB/OL].[2004-07].http://oiprc.ox.ac.uk/EJWP0500.pdf.

[12]Soininen, A. The software and business method patent ecosystem: academic, political, legal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s in the U.S and Europe.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05.

[13]郎貴梅.專利客體的確定與商業方法的專利保護[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14]張玉蓉.金融商業方法專利策略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15]陳健.商業方法專利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第2篇

關鍵詞:碳排放權交易;京都議定書;外部性

一、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概念

(一)碳排放權交易含義

碳排放權交易即由國家依據環境容量制定碳排放總量的控制目標,然后把碳排放總量目標分解成若干碳排放配額,分配給各區域的減排參與者,碳排放配額被允許在專門的交易市場上買賣,調劑余缺。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是旨在限定污染物或者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前提下,溫室氣體排放參與者之間從自身需求出發,達成協議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轉移交付,國家則利用市場交易機制配置環境資源,實現環境資源高效公平利用的制度安排。

(二)碳排放權的交易類型

根據法律框架、交易動機、交易層次、交易機制等不同劃分標準,碳排放權交易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市場。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劃分方法是根據交易機制不同分為基于項目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基于配額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另外就是根據交易動機不同分為強制履約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1]

1.按照法律框架劃分。可以分為京都市場與非京都市場。全球范圍內的碳減排國際法框架是《全球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盡管美國和澳大利亞相繼退出《京都議定書》,但它們在國家范圍內都己經形成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因此,根據國家是否受《京都議定書》管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可以劃分成京都市場與非京都市場。

2.按照交易機制劃分??梢苑譃榛陧椖康奶寂欧艡嘟灰资袌雠c基于配額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機制下存在三個溫室氣體減排合作機制,分別是國際排放貿易機制(IET)、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履行機制(JI)。根據這三個不同的機制,可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劃分為基于配額的市場和基于項目的市場。

3.按照交易動機劃分??梢苑譃閺娭坡募s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強制履約碳市場是在《京都議定書》規制下,各國為履行約定進行強制減排而建立的市場。自愿減排碳市場指在《京都議定書》范圍以外的,不以完成國際強制減排義務為目的,自愿進行交易的市場。例如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以及我國天津排放權交易所,近幾年自愿減排碳市場的發展速度迅猛。

4.按照交易層次劃分??梢苑譃槎鄥^域合作市場(如歐盟)、國家級市場(如日本)、區域(州市)級市場(如美國州級碳市場)和零售市場。[2]

二、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基礎

(一)法律規則

隨著全球變暖和氣候異常現象越發嚴重,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由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環境問題。在1992年聯合國召開的環境與發展會議上,155 個國家聯合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承擔國際減排義務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即來自此公約, “各締約方應當在公平的基礎上,并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后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 因此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當率先對付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①該規定使《公約》成為其后《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京都議定書》)中清潔發展機制的根本母法。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在日本京都通過了旨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為了平衡國際減排義務并且考慮到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京都議定書》在保證全球范圍內碳排放總量不變或減少的思路指導下,創造性地引入了三個靈活機制:聯合履行機制(JI)、②清潔發展機制(CDM)、③排放貿易機制(IET)④。JI和CDM機制便是基于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合作的機制,均由附件一⑤國家和企業購買具有額外減排效益項目所產生的減排量,再將此減排量作為溫室氣體排放權的等價物抵消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3]這兩種機制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而后者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機制。IET機制則是由管理者確立、分配或拍賣排放配額的機制:即環境管理者制定總的排放額度的上限,然后將排放總額度依據一定的科學標準分配成若干份,給在該體系中的每個排放企業。

(二)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學分析

碳排放權是排放主體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由國際條約賦予的向大氣排放一定數量溫室氣體的權利,其實質是權利主體獲取的一定數量的氣候環境資源使用權。這種權利與傳統的權利不同,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權利的本質上不僅是權利,更是義務。碳排放權形式上表現為國際條約允許某個國家(地區)或國際組織溫室氣體排放的指標,實質上是重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即只有在該指標規定的數量范圍內排放溫室氣體才是合法的,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4]

第二,權利的主體范圍廣泛。氣候資源無法為任何國家獨占使用,是公共物品,全人類都有權使用,所以碳排放權的主體是全人類。但碳排放權經過分配后,其主體包括國家、國際組織、自然人、法人等。

第三,權利的客體是大氣環境的溫室氣體容量資源。碳排放權概念是在大氣環境容量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該權利以大氣環境容量為客體。人類的早些時期,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大,并沒有超過大氣環境的自凈能力或一定的溫室氣體含量,也就沒有將大氣環境的溫室氣體容量作為一種資源。只是由于化石燃料大量使用,溫室氣體的排放增長太快,嚴重超過了大氣環境的自凈能力,使得大氣環境的溫室氣體容量日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這種資源不具有特定性和排他性,與傳統物權法中的客體有所不同。

第四,權利的內容是主體對若干大氣環境溫室氣體容量資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具體而言,權利主體可以占有其擁有的排放指標而不做任何使用,也可以自己排放一定數量的溫室氣體,或者將盈余的排放指標贈予、出賣給其他主體。但權利主體一旦使用,或以其他方式處分了排放指標,這種權利就予以消失。

三、碳排放權交易的環境經濟學原理

從環境經濟學角度出發,環境問題實際上是外部性問題。所謂外部性(Externality),即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造成了影響,而又沒有將這些影響計入市場交易的成本和價格中。[5]外部性理論是環境經濟學的基礎。對于如何解決外部性問題,經濟學家主張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對于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方法,經濟學上存在兩大理論,即庇古理論和產權理論。庇古理論主張用稅收解決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問題,即向污染者征稅,征稅的額度為一個邊際凈社會產品與邊際凈私人產品的差額,即征收庇古稅,從而將外部成本內部化,以達到控制污染排放、保護環境的目的;二是產權理論,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為英國經濟學家科斯,他認為在產權明確并且交易成本較小的前提下,無論最初產權屬于哪一方,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狀態。無論初始的產權配置狀態如何,供需雙方都可以通過交易獲得利益。要使外部成本內部化,通過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行為就能有效地解決。在科斯定理的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提出了排污權交易理論,即污染排放總量不超過環境容量允許的前提下,明確排污權的產權主體,各主體之間通過交易調劑排污量,進行排污權交易,政府、受污染者和環保組織等市場參與者都可以購買污染權,促使污染排放總量降低。《京都議定書》是碳市場的最重要強制性規則,它促進了國際碳交易的產生?!毒┒甲h定書》引入了經濟學的原理,以排污權交易原理為基礎,衍生出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主要內容的交易制度。生產者擁有一定的排放配額,體現了其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如果排放量超出限額生產者則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明確碳排放配額的產權,把企業的碳排放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一方面能促使企業改進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工藝、開發利用新技術,以達到減少碳排放量的目的,減少大氣污染;另一方面碳配額所有者之間根據自身需求通過市場交易進行買賣,可以使環境資源容量被合理配置和利用。京都議定書下的三項機制,在國際環境法領域中引入經濟杠桿進行國際減排,避免了減排義務承擔者任務過重的問題。由于各減排國之間國家發展水平、技術水平以及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參差不齊,同樣的減排行動在不同的國家之間成本會有較大的差異。因為存在這種差異,為了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更多的減排效益,減排成本高的國家具有強烈意愿到低減排成本的國家完成減排計劃,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尤其是《京都議定書》中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它是包括發展中國家的彈性機制,開創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減排量交易:一方面,發達國家有愿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金、技術,降低減排成本,提高他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也樂于通過參與CDM 項目,提高自身能源利用率,優化產業結構。[6]

四、結語

隨著碳排放權交易日益繁榮,國際碳交易市場也逐漸成熟。金融機構參與到碳排放權交易中使得碳市場的范圍更加廣泛,市場流動性以及透明度都得到加強。在一些金融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洲等已經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歐洲氣候交易所(ECX)、,甚至出現了碳排放權證券化的衍生金融工具,如歐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體系下的歐盟排放配額期貨。2013年6月18日,我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在深圳啟動,標志著中國碳市場建設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此后,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重慶、廣東等省市作為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相繼啟動。掌握碳交易話語權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至關重要。雖然目前碳捕捉、儲存技術等高端技術的運用主要依靠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但通過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和碳金融產品創新,進行市場交易實現價值發現,在企業層面大量展開后,技術創新的激勵和規模效應就能顯現,中國在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的被動局面就能迅速改變。

(一)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條。

(二)《京都議定書》第六條:“附件一所列任一締約方可以向任何其他此類締約方轉讓或從他們獲得由任何經濟部門旨在減少溫室氣體的各種源的人為排放或增強各種匯的人為清除的項目所產生的減少排放單位?!?/p>

《京都議定書》第十二條:“清潔發展機制的目的是協助未列入附件一的締約方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有益于《公約》的最終目標,并協助附件一所列締約方實現遵守第三條規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減少排放的承諾。”

(三)《京都議定書》第十七條:“《公約》締約方會議應就排放貿易,特別是其核查、報告和責任確定相關的原則、方式、規則和指南。為履行其依第三條規定的承諾的目的, 附件二所列締約方可以參與排放貿易。任何此種貿易應是對為實現該條規定的量化的限制和減少排放的承諾之目的而采取的本國行動的補充?!?/p>

(四)為實施“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用附件把國家進行了分類。附件一包括富裕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成員國以及“正向經濟轉型的” 國家。(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 剛等. 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國道路――國際實踐與中國應用[M]. 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2] 朱家賢. 碳金融創新與中國排放權交易[J]. 低碳經濟. 2010,(1):15

[3] 陸靜. 后京都時代碳金融發展的法律路徑[J]. 國際金融研究. 2010,(8):36

[4] 牛慧. 碳金融發展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碩士學位論文][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16

[5] [美]巴利?菲爾德,瑪莎?菲爾德. 環境經濟學[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0.121

[6] 唐躍軍,黎德福. 環境資本、負外部性與碳金融創新[J]. 中國工業經濟. 2010,(6):10

注解:

①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條。

② 《京都議定書》第六條:"附件一所列任一締約方可以向任何其他此類締約方轉讓或從他們獲得由任何經濟部門旨在減少溫室氣體的各種源的人為排放或增強各種匯的人為清除的項目所產生的減少排放單位。"

③ 《京都議定書》第十二條:"清潔發展機制的目的是協助未列入附件一的締約方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有益于《公約》的最終目標,并協助附件一所列締約方實現遵守第三條規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減少排放的承諾。"

第3篇

論文摘要:當代經濟學出于對主流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反思,日益重視對制度及其經濟績效的研究。本文從方法論與史的角度考察不同時期制度分析的方法與內容,并設想將傳統制度分析的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融為一體,以促進制度分析的進一步發展。

一、古代先哲的制度思想萌芽

“制度”在中文中的基本內涵為:以法令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規則和以財產權讓渡為內容的規定(張宇燕,1992)。如《禮記·禮運》日:“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敝劣谥贫鹊钠鹪?,孔子認為是上天授權圣王設立:“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茍子則從“禮”的角度,從人的利己本性出發,論述人對自身利益的追逐導致沖突和產權規則的形成:“禮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工,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是禮之所起也。”他也視制度為“先王”所定,與孔子一樣,認識到制度產生于人的行為,為人而設。在制度結構中,古人以“禮”作為綱紀和核心,而以“法”和“德”作為約束自身行為的強力手段和道義手段,這一方面尤以茍子為代表。顯然,這是把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則結合起來考察制度的功能。制度思想的另一源泉是古希臘思想家。他們主要關心經濟和組織的效率,色諾芬、柏拉圖對組織、專業化與分工的論述,可以說是古典經濟學的思想淵源。古羅馬學者則把制度的視角集中到法律方面,其財產法和合同法后來成了西方世界民法體系的思想源泉,而現代公司制度則可以追溯到羅馬法。

古代思想中的制度分析,一般是融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思想,并且服務于其他理論分析;也就是說,制度分析并不占居主導地位。他們的分析大體上是一種經驗與歸納式的,從整體出發,不太注重邏輯演繹。他們對制度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有深刻了解,但未能提出關于制度的系統理論。

二、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的制度

思想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首先對組織生產的規則——分工作了系統論述,并進一步分析了不同制度對財富生產的影響,同時從經濟史的角度分析了某些制度的演化。在斯密的體系中,生產以分工為特征,分工起源于人類相互交換的傾向。分工與專業化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并且分工的演化會受市場制度的制約(或稱“斯密定理”)。但這一思想為新古典主流經濟學長期忽視,直到20世紀20年代揚格深化和發展了斯密的思想(AllynYoung,1928)。近年來的發展主要反映在內生增長理論和新興古典經濟學上,如楊一博蘭德模型("fangandBorland,1991)和貝克爾一墨非模型(BeekerandMuyphy,1992)。這些理論重新發揮了斯密的分工制度思想,將人們對經濟增長源泉的注意力再度引向制度,從而克服了主流經濟學的某些缺陷。

在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體系中,既有對以“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為標志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分析,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古典經濟學的一條副線(周小亮,1999);同時又有對社會法律制度的分析,后者實際上論證了前者的制度環境。在《國富論》中斯密試圖證明一套特定的規則如何比另一套規則更有利于國民財富的增長,這屬于比較制度分析。他所推崇的制度結構,是個人對經濟資財擁有排他性私人權利的結構(埃格特森,1996)。這論證了一種貫穿整個古典經濟學和經濟自由主義的經濟制度,而斯密從“經濟人”的自利和無意識增進社會利益來論述這一自由市場經濟制度,這種分析方法為后人所遵循并成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出發點。

在斯密的制度分析中,市場制度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它通過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自利之人實現自身需要并通過“是非的意識”促使整個社會不斷地道德進步。

從現代經濟學的基本人性假設——經濟人看,制度背景寓于其中。斯密并未提出“經濟人”這一概念,但他確實分析了其基本含義。然而,他分析的行為者,一方面是超歷史的自利的個體,另一方面又具有資本家、工人、地主的階級差異,是處于特定經濟制度之下的實實在在的個體。這同后來經濟學中的“經濟人”應該是有本質的差別的。斯密還分析了資本主義起源的制度演化。這既可以看作制度演進理論的先驅,又可以看作新經濟史理論的發端。在《國富論》上卷的第三編“論各國財富增長的不同途徑”中,分析了城市與商業文明的起源,也就是歐洲由中世紀的農業社會向資本主義的工商社會的演化。

三、斯密繼承者的兩個發展方向

斯密之后,因為對價值創造及源泉的不同看法,經濟學主要分成兩大流派:以勞動價值論為核心的經濟學和否定勞動價值論而尋求斯密其他價值源泉解釋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即新古典經濟學。二者之間除了價值論上的分歧外,在經濟分析方法上也有極大的區別,表現為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制度分析與非制度分析的分流。

西方主流經濟學視制度為既定的外生變量,或假定制度不影響經濟績效,研究“黑板經濟學”(科斯,1994),致力于模型化斯密那只“看不見的手”,局限于分析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設計一套能達到這種理想狀態的競爭規則。傳統的微觀經濟學雖然作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但它所面對的一直是一個無“磨擦力”從而是非現實的世界。不過,認為主流經濟學完全不注意制度分析并不十分公平。在它的體系中,有對作為資源配置機制的計劃與市場效率的比較分析,這相當于制度分析(青木昌彥等,1999)。但它的制度分析也僅僅到這一層次;它承認政治、法律、貨幣和其他制度的存在,但對它們的分析過于膚淺。

馬克思繼承了斯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思想,并充分注意到李嘉圖思想中的利益沖突,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尤其是經濟制度作了深人徹底的剖析。制度被視為一系列總括多方面的規則,其核心是所有制,并分作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要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必須采用抽象的歷史的方法,結合利益沖突、文化習慣來考察資本主義制度。由此,馬克思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揭示了人類社會制度的基本演變規律。由于方法論的整體主義,馬克思分析的是宏觀上的整體制度,而且是作為制度特殊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它確實從一個角度對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成功的研究,而且在理論基礎、關注對象和價值判斷上皆不同于其他制度分析,最終成為經濟學分析中爭議最大影響也最大的一朵奇葩。

四、當代西方向主流挑戰的兩個異端:新老制度主義

當代制度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新老制度主義者的對立,盡管這種對立已引起了有關學者的不安和力圖協調它們(參考盧瑟福的一系列著作);學者們目前的研究尚在對比二者異同階段。另一個問題有人也提出來了,即國內的研究對老制度主義重視不夠,而且有所誤解(張林,2001)。

(一)老制度主義

老制度主義傳統可以追溯到以凡勃倫、康芒斯、米切爾為代表的美國制度主義。新近的發展既來自加爾布雷斯、繆爾達爾等的新制度學派,又同費斯特、格羅錫、圖爾等的主張一致。它有兩大研究綱領:一是凡勃倫一阿里斯綱領,強調商業或金錢經濟與實業經濟的基本二分法(盧瑟福,1999),更一般地表達成思想和行為的制度方式與技術方式二分法或禮儀方式與工具方式二分法(瓦勒.1982;芒克斯,1988);二是康芒斯一塞繆爾斯一施密德綱領,它關注法律、產權和組織,它們的演變及其對法律和經濟權力、經濟交易和收人分配的影響(盧瑟福,1999)。后一研究綱領更接近于新制度主義。

對于老制度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被明確地集中到制度上,相應地采用制度、結構和演進的整體分析方法,并結合哲學、法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方法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及存在的問題。

老制度主義對經濟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不懈的追求與堅持,影響了西方經濟理論甚至其他社會科學的發展;相比于主流經濟學的數學化模型,確實是獨辟蹊徑,別開生面,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二)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強大的挑戰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一般認為發軔于科斯對企業性質所作的開拓性研究,主要代表為科斯、諾思、威廉姆森、布坎南等,包括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法經濟學和新經濟史學等。按其內核整理,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契約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二是交易費用經濟學,三是制度演化理論

從基本方法上,可分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向主流經濟學靠攏,包括契約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它們用正統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當作稀缺資源的制度,因而不過是“利用正統經濟理論去分析制度的構成和運行,并去發現這些制度在經濟體系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斯,1994),方法論方面并無任何創新,只是擴展了傳統經濟學的適用范圍,這又依賴于對其基本假設的批判與修正:在現實經濟世界中充滿了風險、不確定性,信息是不完全的,人是有限理性和無知的;這就需要制度來規范、引導人的行為并協助人實現其利益目標。這是一個正交易成本的經濟,由此引人交易成本分析方式,使制度研究能夠在經驗實證層面進行,因而能接近科學地研究問題(周業安,2001)。由于這一方向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人假定、最大化公理和邊際分析的運用,它已同主流經濟學有效融合而成為新古典框架內的制度選擇模型。

二是向社會學、管理學靠攏,包括交易費用經濟學和制度演化理論。在交易費用對經濟的解釋中,盡管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一些根本問題也隨著研究的深人而凸顯出來,主要是在于交易費用概念本身的界定和無節制的使用上。這使它已經得到了罪有應得的壞名聲(費雪,1977)。積極的態度不是拋棄而是發展它。在威廉姆森的一系列研究中,機會主義傾向和契約人的概念更進一步受到強調,而理性與非理性、正式規則與傳統習慣等得到調和。由于正統的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相對靜態性,迪屈奇試圖把它動態化,充分重視了權力和組織演進的動態特征(迪屈奇,1999)。也是由于傳統制度分析的靜態缺陷,更多學者強調對制度演化進行動態分析,以超越新古典的制度框架和交易成本理論,例如過渡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所作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博弈論方法已在制度的動態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分析制度演進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

五、結語:對制度分析方法的反思

制度分析的總體特征是把制度作為考察對象,但在具體考察方式及結論上又各具特色,由此而形成了各種流派。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整體還是個體、宏觀還是微觀研究制度,都暴露出各自的缺陷。

一方面,繼承正統分析方法的流派以理性人假定為出發點,采用最大化框架和邊際方法分析最優制度選擇,實際上是從人類個體行為出發來解釋和說明制度問題;然而制度如果被當作一系列規范和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那么它只能是集體選擇的結果,從而被深深地打上集體的烙印,單純考慮個體是無法認識到制度的本質的。另一方面,如果從整體結構的思路去研究制度,由于制度形成的邏輯起點在于個體,如何從個體過渡到整體就成為一個問題,換言之,就是制度宏觀分析缺乏一個微觀基礎。

通常,老制度主義者自稱是方法論的整體主義者,新制度經濟學則被限定在經濟學的個體主義方法上。根據盧瑟福(1999)的歸納,方法論整體主義方法是指:①社會整體大于部分之和;②社會整體制約其部分的行為與功能;③個人行為只能由整體來解釋。方法論個體主義則指:①目標和利益源于個人;②社會制度的變遷形成于個體行為;③一切制度只能通過個人行為加以合理解釋。

其中①與②只是事實陳述,③則代表了研究綱領,所以爭議更多地集中于③上。這也是新老制度主義分歧所在。我們以為,追本溯源,制度最初形成于人的需要,即制度是人類行為產物;然而每個人一生下來就面臨既定的制度環境,并受其制約與影響,在相對價格的變化(或收益與成本比較)作用下參與新的規則形成或維護舊的制度,這又是眾多個體決策相互影響的過程(進化博弈論正是據此研究)。

第4篇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進入了“全球性大規模競爭的時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引人注目?!妒澜缃洕耪摗返慕虒W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世界經濟的基本理論,了解世界經濟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的規律,特別要了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還應結合中國的具體問題,從全球經濟的角度出發,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更好地為發展中國經濟服務。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確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深化《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據筆者多年教學工作的體會,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此與學界同仁交流,試圖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二、《世界經濟概論》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與時俱進法

世界經濟是發展中的學科,新的事物、新的現象會不斷出現,而教材的更新難以跟上實際的變化。所以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時,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實新內容、新數據資料,緊跟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比如,在講授世界貿易組織一章時所采用的課本中關于成員國家與地區數量的問題時,就應該采用最新的數據;又如,講到歐盟一體化進程這個問題的時候,歐洲債務危機是當前的熱點,作為教師,應該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再比如,在講到區域經濟一體化時,教材中歐洲聯盟成員國的數據是2004年5的1日,只有25個成員國,而實際上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在2007年1月1日零時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已增加到27個。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新知識的傳授,學生會感到知識陳舊。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正確的思維方法、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的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夠集思廣益,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案例要真實可靠,具有典型性,且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為此,要求教師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合理加工,選出適用于教學的素材進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適合于世界經濟教學的要求。這從另一方面使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二是案例要具備生動性,可激發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世界經濟概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理論學科。因此,教師應適當采用案例教學,讓學生身處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世界能源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三次世界石油危機,并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會爆發石油危機?現如今的石油價格猛漲,會不會爆發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機?等等。

(三)課堂討論法

課堂講授與討論并行,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它改變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呆板,豐富了課堂的信息量,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網絡結構。教師根據教學安排,選擇一些熱點問題作為討論的題目布置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撰寫發言提綱,然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發言,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通過討論發言,提高同學們的搜集資料、分析解決問題、門頭表達和組織能力。例如當講到反傾銷問題時,結合我國近年來頻繁遭遇反傾銷的案例,針對中國遭遇反傾銷的原因及對策組織大家展開討論;又比如在產品周期理論教學中,提供電子產業的發展歷程,學生通過個人分析和小組討論,探究發現袖珍計算機電子產品從研發到成長在到成熟,基本遵循從美歐日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國內地和東盟的產業轉移途徑,產品的比較優勢從技術優勢資本優勢勞動力優勢轉移的過程,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產品周期。

(四)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因其直觀性,突破視覺的限制,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同時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加上可重復性,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和克服遺忘,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逐步打破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眾人聽”的授課方式,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另外,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為了避免用多媒體教學感覺像放電影的現象,在《世界經濟概論》課的教學中,要把握好多媒體的使用時機,正確處理多媒體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特別要考慮時間因素,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時間與適時的課堂講解、板書、交互、反思時間的關系。例如把幾句話的結論板書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燈片效率低,因為它節約了操作時間。在復習課的時候,多媒體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須注意中間的停頓,保證學生把要點記下來?;蛘?,事先把需要學生做筆記的知識打印出來,課后發給每一個學生,這樣就更能提高復習課的效率。另外,在網絡時代,教學方法也可以網絡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向學生提供一些學習素材,如多媒體課件上傳到網上,便于學生自學和課后復習;教師在講授后,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網站,讓學生去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此外,教師將有關的素材放上去,讓學生閱讀。這些都為學生加深對課堂講授知識的理解,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五)聯系實際法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在講《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時,應適當聯系中國經濟的實際,這樣聽者更愛聽,教學效果也更好。真正做到:要實學不要空學,要活學不要死學,要真學不要假學。例如講“對外貿易依存度”這一概念時,可以聯系實際談談中國過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存在的原因以及影響;又如講美國的GDP、失業率、通脹率等時,最好對比一下中國的相關情況。這樣更具說服力,也使學生能看清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位置,也更好地體現出世界經濟的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國經濟騰飛。

(六)多元考核方式法

《世界經濟概論》課程傳統的考試方法是采用“一卷定乾坤”方式,即到學期末舉行一次性的考試。它不能了解平時學生學習的情況,也容易助長學生的惰性,甚至到學期末由于考試的科目多而復習時間少,不得不請求老師劃考試范圍甚至考試期間抄襲作弊……如此種種使得學生向著高分低能而努力。因此,對本課程考核制度進行改革顯得十分必要。設置多種考核評價方式,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平時表現,建立從學習過程、作業練習到期末考試,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多視角、多元化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如:在一學期中,針對所學的每章課程內容布置作業并進行檢查;布置一次學習論文、平時的到課率、平時提問發言等都可以作為期末考試成績的一部分。這種考試方式使學生不處于被動狀態,而是積極主動地學習。既能多學知識,也能活躍課堂,使學生的口頭表達、寫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第5篇

關鍵詞:微積分;教學方法;專業

應用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數學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步發現數學不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思維模式;不僅是一種知識,而且是一種素養;不僅是一種科學,而且是一種文化。作為眾多教育者中普通的一員,我深深意識到了在培養高素質經濟管理人才的過程中數學教育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那么,下面我將從自身教學經驗和所接觸到的教學現狀等方面去談一談三大數學基礎理論課之一的微積分課程在經濟管理專業中的教學教法。首先,微積分課程是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也是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數學科目的考查內容之一,其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其次,在經濟管理領域微積分課程所研究的理論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那么為了讓學生有效地學習好這門抽象的課程,下文將結合自身的課堂教學經驗和目前教學現狀,從以下幾點給出該課程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連貫性,突出重難點

在首次課堂教學時向學生簡要地介紹微積分這門課程,要讓學生明白其所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及整個教學內容的主線———研究函數的微分、積分及相關方程等問題。因為大家在中學數學階段已經學習過函數、導數、簡單的積分等內容,所以可以從這些點入手幫助學生很輕松地打開學習的大門,并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入課堂,因為他們會想這些新的內容與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點會有哪些異同?同時我還強調學生要通過應用將這門抽象的課程變得形象化,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夯實基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持之以恒,因為微積分這門課程教學一般會貫穿整個學年。在嚴格遵循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快地掌握住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我制定了與教材配套的教學順序是函數———極限與連續———導數與微分———中值定理與導數的應用———不定積分———定積分———多元函數微積分———無窮級數———微分方程與差分方程簡介。雖然每一年的微積分教學順序是保持不變的,但教學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每一年我都會參考最新頒布的“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數學考試大綱”和“經濟管理類本科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來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做到與時俱進。從函數出發引出極限與連續,通過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接受理解。由導數的變形得到“微分”的內容,并進一步給出微分中值定理,最后通過應用的講解,讓學生對“微分”這一塊內容有了系統的了解。根據對導數逆運算的思考,引出不定積分,再由實例的求解給出定積分,通過牛頓———萊布尼茨公式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系,因此采用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積分”的內容有所認知和了解,并通過其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案例,體會其的重要性。最后,在學生掌握微分學和積分學的基礎上,進行剩余內容的教授———其中,采用類比、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去教授多元函數微積分這一塊的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并歸納出多元函數在概念、偏導數與全微分、復合函數與隱函數微分法、極值與最值、二重積分等方面與一元函數的異同,從而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這部分的要點;由中學的數列知識引出“級數”的概念,然后分類介紹常數項級數、正項級數、任意項級數、冪級數等內容,并給出其在經濟應用中的經典案例,可以讓學生與自己所學的相關專業相聯系,達到強化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對于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來說,從概念入手,讓學生先從表象理解這類抽象方程的構成,然后重點講解一階線性微分方程和二階常系數線性微分方程,讓學生體會微分學在其中的應用,最后再補充給出方程在經濟學中的簡單應用,掌握如何用方程去建立對應數學模型的理論思想,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整個學年的教學進程由簡入繁、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這樣可以連貫流暢地突顯出這門課程內容的整體性,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突破并掌握其中的重難點,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

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我會在教材內容的基礎加以其他相關教學資源(比如MOOC、微課等),使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從而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并同時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會向學生介紹不同的學習資源,使他們能夠接觸到一些教材以外的內容。在每次授課之前,我都會給學生下達預習通知,要求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所了解,讓其帶著問題走入課堂進行聽課,以便于課上快速接受;在課堂教學的進程中,我會采取多媒體和板書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穿插數學史的介紹,讓學生體會到微積分不是想象中那么枯燥無味,并在詳細講解完概念、性質、定理等之后,通過例題應用練習等方式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可以提高掌握新知識的效率;在課下,我會布置多種多樣的教學任務,并且要求學生做好復習工作,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高效地鞏固已學的知識點,又可以為下次課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這種混合式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效輕松地接受新內容,而且可以實現前后內容的融會貫通,輕松掌握重難點。

三、習題練習的層層深入

微積分身為一門數學類課程,與之配套的習題是不可或缺的。我采用以下形式給出不同類型難度的習題:一是當堂練習和課后作業,這部分習題全是定義和定理的直接應用,沒有太大的難度,與期末考試內容相近,可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獨立完成,達到及時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布置之后采取抽查的形式及時批改作業,對于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會在下次課上進行講解。二是自選習題作業,因為整個教授學生群體的個人數學水平都參差不齊,所以我會布置一些有難度的習題,供學生選擇性去作答。對于這種做法,肯定有人會有一個疑問———是不是只有數學基礎好的學生才會去做題?其實不然,與此同時我建立了相關的獎勵制度,并建議各班成立學習小組,使得每一位同學都加入到了難題的思考中,因此學生的參與度較高。這樣不僅進一步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養成了團結合作的精神。當然對于這些題目,我會在線下通過如微信或QQ等平臺對有問題的習題向學生進行講解。三是考研題目,在結束每章內容授課之后,我都會進行一次復習,和學生一起歸納出主要知識點的框架圖,進而引入相關考研真題。這些題目大多較難,在講解之前,我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其自行嘗試完成。這樣既能鍛煉數學能力,又能發散思維,并且讓學生提前與考研數學內容接觸,深受學生的歡迎,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如果學生解答出來,那么大家彼此交流做題思路方法,尋求確定一個最優解;如果學生沒有解答出來,那么我會給予一定的提示,引導做題,讓其在求索結果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四、強調知識在經濟管理類中的實際應用

如果光有枯燥的理論教學,卻沒有與之相關的應用舉例很顯然是遠遠不行的。因此,在講透微積分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舉例給出與經管專業相聯系的實際應用,以提高學生學習微積分的興趣和應用微積分知識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利用導數可以解決“邊際”和“彈性”問題;無窮級數應用于“商業銀行通過存貸款業務創造貨幣”和“勞資合同問題”等案例;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在價格調整模型、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存款模型等當中的應用。最后,學生不僅會發現微積分在經管專業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更加意識到微積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從而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為將來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6篇

【關鍵詞】誠實信用原則;經濟分析;博弈機制;帕雷托最優

在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重要的原則,該原則常常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合同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或帝王條款。一直以來,法學界對于誠信僅僅是一個道德規則抑或同時還具有法律上的意義爭論不休,形成了“道德的誠信”與“法律的誠信”兩派觀點。即使主張法律誠信的一方,也往往認為負載誠信要求的法律規范體現了更高的道德標準。如施坦姆勒(Stammler)認為誠信原則體現了法律愛人如己這一人類最高理想。徐國棟認為“普通的法律規范往往體現了‘勿害他人’的要求,而誠信原則體現了‘愛你的鄰人’的要求”。但是,脫離具體時代背景而抽象地就道德來探討誠信原則的法律意義并不能充分揭示誠信原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本文將借助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來說明誠信觀念逐漸法律技術化的基礎和必然,以此深化對誠信原則這一特殊法律現象的研究。

一、從制度變遷看誠實信用原則

以經濟學的視角和方法觀察分析法律制度,就是探求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法律制度運行成本)取得最大程度的收益(社會總福利),這種觀點被稱為效益觀。在經濟學理論中,影響最大首推交易成本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不同的制度安排,因交易成本各異,將會帶來不同的資源配置。因之,制度也由此變得至關重要,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對交易成本的考察來把握各種制度的運行情況,而且還可以進行以降低交易成本為目的的制度創新。這種用交易成本理論對制度進行研究的方法也被稱為制度分析法(Institutional Approach),又稱新制度經濟學或制度觀。由于法律是一種制度安排,不同的法律也同樣會產生不同的經濟效果,影響到社會的總收益,因此在制度分析法的基礎上發展了用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法律制度的經濟分析法學。

對于法律制度的經濟分析,首先是對制度變遷的研究。誠信在法律上的興衰實際上是與商品交換的興衰完全一致的,誠信與商品交換有著內在聯系。羅馬時代的誠信制度來自于羅馬發達的商品交易,是羅馬人在商品交往中的理性抉擇。英國的普通法主要是通過吸收早期的商人法而形成的,而商人法是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之間自發形成的一種習慣法(深受羅馬法的影響),它強調了交易中的誠信原則。

以上可見西方的經濟發展史同時也是法律制度演進的歷史,這說明西方社會在近代的發達也同樣要歸功于法律制度的變遷而并不是僅僅得益于其技術的先進。

二、誠實信用原則是建立重復博弈機制的制度選擇

在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奉行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制度,而誠信制度的重要性則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凸現出來。在工業革命最初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過于理想化,相信市場機制能夠完善地引導著經濟運行,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后將達到全社會最優——經濟學稱之為“帕雷托”最優(帕雷托佳境)。因此,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規則是以平等和自由為核心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市場經濟制度并不是完美的,19世紀開始頻頻發生的經濟危機以及寡頭壟斷市場的形成都表明自發的市場經濟“失靈”。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有三個:外部性、壟斷行為和信息不對稱,其中信息不對稱卻是誠信原則在合同法上得以確立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對稱指交易雙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私人信息。這些私人信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稱為隱藏知識,非由當事人的行為造成。另一類稱為隱藏行動也稱為道德風險。這實際上是一種內生的信息,取決于當事人行為本身。對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市場阻礙及效率損失,博弈論用經典的“囚徒困境”的例子作了說明。這一例子是說在信息不對稱及信任無法建立的前提下,出賣對方而不是忠誠于對方是當事人理性的選擇,否則如果對方出賣了自己而自己保持忠誠就會讓自己更為不利。要想讓自己的損失可能最小化,理性的選擇是出賣他人,盡管保持忠誠可能讓雙方的利益都最大化。從“囚徒困境”中得出的結論是悲觀的: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相互拆臺比相互合作可能性更大,在當事人自己看來不合作更符合自己的利益?!扒敉嚼Ь场庇兄鴱V泛而深刻意義,這一研究結果解答了為什么在現實交易中自利的行為并不能產生帕雷托最優這一理想狀態,為什么采取誠信的對策常常不如采取投機的對策。事實上,亞當·斯密有關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這一觀點是建立在信息對稱的假定之上即博弈雙方保持誠信。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產生不了最優。

合同法上的誠信原則恰恰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產物。博弈論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如果能將單次博弈的情形轉化為重復博弈,人們就傾向于選擇合作,建立信任,實現雙贏。這就是說,如果同一人群需要多次作相同的交易,那么投機行為就會減少,而誠信行為會增多,這是因為利用信息不對稱投機牟利的次數是有限的,交易相對人被騙后就不會與同一個惡信交易人再進行交易,也就是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對惡信交易人進行制裁。惡信交易人失去信譽的結果是喪失了繼續交易可能性。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原先的惡信交易人在交易可能多次發生的情況下也會改變原來的策略,樹立自己的信譽,逐步變為誠信交易人。

因此,建立信用是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有效策略,如果我們通過法律制度支持和保證重復博弈機制,便于當事人建立信用,就可能促進交易,實現市場的功能。因此,誠信原則實際上是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就當事人行為規范所作的制度創新,是市場重復博弈的內在需要。可以說,誠信原則是為了克服信息不對稱避免效率損失的一種現實的制度選擇。誠信機制的建立就是要通過建立誠信標準和誠信規則使當事人產生行為后果的確定預期,從而引導當事人的行為選擇,并確保當事人會在法律強制力這樣一種“法律陰影”下對法律予以遵循。正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獨特功能,法律的不同安排將產生不同的博弈結果,我們不僅可以通過風險分擔和義務分配將單次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而且也可以通過強化重復博弈條件下的制裁機制引導誠信行為規范的建立,促進合作交易的達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市場扭曲。

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對誠信制度進行觀察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誠信制度一方面增加了惡信交易人的違法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所有交易人的高昂的防范成本,加快共同預期的形成,由此而促進了交易。因此,誠信制度實際上是用法律的方式建立起來的一種低成本交易機制。因為有法律的保障,人們得以建立長期,避免短期投機行為。

三、誠信原則是社會利益最大化的明智選擇

通過上述的經濟學分析證明,堅持誠信是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實施惡信行為的一方所多獲得的效益,抵償不了誠信一方所遭受的損失。交易的過程實際上是利益分配的過程,當惡信一方可以通過非生產性活動(實施惡信行為)而獲利時,生產性活動的激勵就會減弱而導致資源轉向追求非生產性活動(如防止惡信行為),這必然導致交易的減少,社會總財富的減少甚至市場的消失。因此,堅持誠信才是任何交易的明智選擇,誠信是交易的內在需要。

經濟學假定每個人都是經濟人,而市場中每個經濟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是不可能實施利他主義行為的。因此,傳統的看法是,如果需要人們作出利他主義行為,那么這一要求就超越經濟人的標準而上升為更高層次的標準(如道德標準)。但傳統的這一觀點是建立在市場本身完美的假設下,因而并不切合實際。當產品或者服務不能分割并且很難加以度量,任何個人都很難排他地占有并能與他人交換時,這種產品和服務就具有了外部性,讓市場難以發揮作用。如果誰都對外部性問題置之不理,那么,最終受害的將是所有需要參與交易的人。因此,在外部性很強的領域施行利他主義對實現帕雷托最優是不可缺少的,這種利他并非純粹的只有利于他人,而是為了共同的利益,甚至可能主觀上是為了利己,客觀上造成了利他。

因此,市場經濟中利他主義的存在仍然是一種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并不一定是更高尚的行為。這表明,含有利他因素的法律誠信標準仍然是以經濟人為原型的制度設計,只不過更強調交易目的和市場功能的實現。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早期,堅持誠信可能因對方不守誠信而遭致損失,因此在這一階段堅持誠信確應視為在追求一種“道德理想”。

當長期的多次博弈使得絕大多數市場交易方都形成了誠信的觀念時,曾經作為道德理想的“誠信”實際上已演變為法律了。因此,法律上的誠信原則實際上是將這一長期博弈得到的經驗以及市場經濟的自律基礎加以肯定,發揮法律的獨特功能來防止惡信對交易和市場的損害。由此可見,誠信原則在法律上的出現并非簡單地將道德法律技術化,將道德提升為法律,而是利用獨特的法律功能來促進交易,維護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堅持誠信原則可以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誠信原則反映了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交易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具有深刻的社會經濟內涵。

參 考 文 獻

[1]史尚寬.債法總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M].三聯書店.2001

[3]張維迎.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J].經濟研究.200(10)

[4]徐國棟.誠實信用原則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柯華慶.合同法基本原則的博弈分析[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6]林立.波斯納與經濟分析法學[M].上海三聯書店.2005

第7篇

1.1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不能滿足教學內容的要求

經濟法涵蓋的知識點非常多,需要學生要具有豐富的知識理論體系,但是高職院校對經濟法的開設一般是在學生入學之后的第二年,學生對法學的前期基礎知識幾乎空白。因此學生只是熟讀了課本,卻不能吃透該法律的內涵。導致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談不上靈活運用相關法律來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出現的實際問題了。

1.2傳統應試教育制約教學手段創新

教師重理論知識教學、輕實踐能力培養;重考試成績提高、輕創新思維拓展。具體到實踐中就是教師采取應試的教育模式,結果導致教學手段被限制,例如基于課時的限制,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得不得采取講授的方法,而不能應用多種教學策略的方法,結果忽視了向學生闡述相關立法的原則與初衷。學生學到的知識永遠離不開課本,離不開教材,一旦走向社會就會力不從心,不能將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1.3教材混亂,教師不精

教材是支撐整個教學體系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但是結合當前高職院校經濟法教材的現狀發現,目前存在教育體系中經濟法教材種類比較多,截止到目前為止有十幾種版本的教材,過多的教材版本會給教育教學帶來系列的問題:一是過多版本的教材,導致高職院校在選擇教材時缺乏針對性,使得教育目的不明確。二是教材內容的繁瑣,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我院校使用的教材為例,我院應用的教材多則500多頁,大量的內容依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學生通過自學進行,而由于經濟法具有非常專業的知識結構,因此學生的自學又很難得到應有的效果。三是教材的內容比較落后。近些年我國相關法律在不斷更新,但是教材的內容卻沒有及時更新,結果導致學生學到知識具有滯后性。經濟法教學內容豐富、抽象,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要求教師知識全面。然而,教經濟法的教師主要是從相關院校畢業之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的,他們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因此該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也會忽視實踐教學。

2將案例教學融入到經濟法教學中的意義

2.1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積極性的調動

經濟法教學中艱深晦澀的法律條文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抵觸的心理,典型案例則具有生動性、真實性和具體性的特點,兩者的有機結合能讓課堂變得活躍、愉快,激發學生深入鉆研的求知欲望和自覺思索、主動創新的熱情。而興趣是學習的第一老師,能夠由內而外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習變成一件主動的事情,實現從“讓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成績。

2.2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經濟法教學區別于其它課程的一個重要表現。選擇恰當的案例,讓學生自行組織信息,運用已學的知識再現真實的情景,優選出最佳的解決方案,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對案例的印象。這樣經濟法理論知識才真正轉化為動手操作能力,才真正體現出其課程設置的意義所在。

3經濟法教學應采取的措施

基于高職院校經濟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工作經驗以及參考相關文獻,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3.1創新教學方法

經濟法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因此在進行經濟法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之外,還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建立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并且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比如在進行概念教學時需要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即重點進行講解式,而在進行相關立法方面的知識時,需要教師采取案例教學法,通過真實的案例將相應的知識融入進去,以此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力。

3.2選取合適的案例

案例可以是來自教師的司法實踐活動,也可以來自查閱資料。在選取案例的時候,應遵循的原則:一是典型性原則。典型就是要求教師選擇的案例要具有時代代表性,能夠體現出經濟法的核心內容。教師選擇典型案例需要教師要多關心社會中發生的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案例,通過典型案例的引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提升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二是針對性原則。案例的選擇必須要具有服務教學任務的性質,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考慮如何通過案例引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以此達到教學的目標。三是啟發性和疑難性原則。啟發性是案例引入的最終目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強調通過案例引入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并不是案例教學的真實目的,而是要求通過案例引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質疑能力,提升他們獨立分析案例的能力。

4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4.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要講好經濟法這門課程,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1)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實施案例教學除了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之外,還要求教師要更多的掌握其他專業知識,尤其是要具有將多種學科綜合應用的能力。例如基于高職經濟法教學需要,很多金融知識、會計知識以及文學知識等都會應用其中,因此需要教師要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總之經濟法包含的知識點比較多,如果教師的綜合素質不夠其勢必會影響教學的效果,最終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對經濟法有聯系的其他知識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知識的滲透力不足,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愿望,打開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及時的教學反思能力。教師在實施案例教學時,首先應當明確司法實踐中的審判方式、方法和過程,才能靈活、熟練地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并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4.2明確的教學理念

在經濟管理學院給學生講法律應立足管理、結合管理講法律,這又不同于給法學專業的學生講法律。課堂內容的組織要結合教材,緊貼企業管理實踐,多講企業經營中法律誤區和盲點,以往企業所犯錯誤和付出的代價。這就要求案例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多選擇失敗型、教訓型案例,對學生有舉一反三作用。

4.3課堂講授中加強互動,并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

第8篇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課程特點;教學方法

1《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和存在問題

1.1課程具有系統性、課時安排相對較少

在微觀經濟學中,所涉及的內容實際上非常廣泛,微觀經濟學中的核心理論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以及分配理論等,同時還還包括一些微觀的經濟政策。

1.2理論體系具有綜合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學生實踐能力有待提高

在實際過程中,學生因為經歷較少,缺少實踐經驗,面對很多理論概念,所以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微觀經濟學中的相關概念。

1.3使用較多的定量、圖形分析

在進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主要是應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同時也結合了定性分析的方法。所以在對于很多經濟學理論進行求證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數學知識,通過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來進行定量的分析,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對于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和知識加以理解。

2《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

2.1設計和豐富課堂內容

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內容相對復雜,所以在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對于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每一堂課都要經過仔細的設計,要善于話題的提出和重點的突出,要學會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還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問題。教學內容要由淺入深,逐步深入,不能一上來就拋出較難理解的理論知識,教學過程要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在對于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掌握的同時,又能夠對其真正的含義加以理解。因此在對于知識進行講授的過程中,要注意對主要內容的把握和次要內容的補充,使學生明確所學內容,加快對其理解。

2.2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

隨著經濟發展和互聯網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眾多高校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有效應用,通過包含動畫、短片、圖片等內容的多媒體文件引入課堂內容,能夠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直觀清晰的認識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微觀經濟學在教學過程需要展示大量的圖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經濟現象,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這一點。同時,多媒體教學能夠使得課堂互動得到有效的加強,同時還能夠使得課堂內容得以豐富。因為微觀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現實經濟中的熱點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從這些問題出發來對其中的微觀經濟學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對于學生自主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而且還能夠使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提高。

2.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微觀經濟學學習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注重理論的分析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在教學活動中,教室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案例,借此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不可否認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當前國內的熱點問題加以引進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從而有效地改善教學效果,使得學生對于微觀經濟理論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同時教師要注意講授西方經濟學理論時,要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觀點對問題合理分析,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近況和趨勢。

3結束語

總的來說,微觀經濟學作為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學生后續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所以教師必須要注重對于教學方式的改進,使得學生對于微觀經濟學的興趣得到有效地提升,并且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以培養,使學生在經濟學道路上越走越遠,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舒燕.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可實驗性和實驗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0):206-209.

[2]李晶,田丹丹.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在教學上的區別與聯系[J].時代教育,2015,(7):188-188.

第9篇

    問題1:以日常生活對某個經濟學概念的理解取代經濟學本身的理解

    在許多人看來,經濟學是比較容易學的,因為這門學科非常貼近生活,許多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這個想法既對又不對,要小心對待。的確,經濟學是關于我們日常生活的科學,講的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道理。因此,學好經濟學基本理論的訣竅之一就是,如果您碰到那些抽象高深的、難以理解的經濟學原理,千萬不要緊張,往往只需要想想這些原理講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哪種現象,就可以借助這些生活經驗很好地理解它們。但麻煩的是,生活也會對我們準確理解經濟學知識帶來障礙,因為經濟學對不少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的理解。然而,有些中學任課教師由于缺乏扎實的經濟學基本功訓練,一旦碰到自己不理解的經濟學概念,就想當然地以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取代經濟學本身的理解。

    例如,比較優勢(又稱相對優勢)理論是經濟學解釋分工與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最基本的理論,這個理論是在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生活》教材第十一課第一框第一目在討論貿易全球化時設計了一個內容如下的探究活動:甲國生產糧食的勞動生產率是800千克/人,生產肉類的勞動生產率是600千克/人;乙國生產糧食的勞動生產率是1000千克/人,生產肉類的勞動生產率是1200千克/人。教材借助例子讓學生思考按照各自的比較優勢,這兩個國家應該如何分工和貿易。顯然,按照比較優勢,甲國應該主要生產糧食,乙國應該主要生產肉類,然后兩個國家進行糧食與肉類貿易,兩個國家都會從這場分工與國際貿易中獲利。可是,在這個經濟學基本理論教學中卻發生了不少啼笑皆非的事。某省的一位教師就曾告訴筆者,說他以及他們省的不少教師懷疑教材把數字印錯了,他們和學生比來比去,發現不管生產糧食和肉類,乙國都比甲國有優勢,怎么也得不出上述答案。于是,他們就斷定教材出了錯,并做如下修改:甲國生產糧食的勞動生產率是1000千克/人,生產肉類的勞動生產率是600千克/人;乙國生產糧食的勞動生產率是800千克/人,生產肉類的勞動生產率是1200千克/人。他非常高興地告訴筆者,這么一改,任課教師及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一比較,在糧食生產方面,甲國比乙國有優勢;在肉類生產方面,乙國比甲國有優勢,應該按答案所說的模式進行分工貿易??墒枪P者以為,這樣的改動,是在探討絕對優勢理論。筆者就耐心地向他解釋了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區分,可解釋了半天,他還是認為比較優勢就是兩者比較之下的優勢,絕對優勢是無需比較也能夠看出來的優勢,他還說平時生活中人們都是這么理解的。這就是他們犯錯誤的原因,碰到自己不理解的經濟學概念就以為可以按日常生活的理解來理解。其實,不管絕對優勢還是比較優勢,都是相互比較的結果,只是比較的內容不同,前者比較的是兩者(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后者比較的是兩者機會成本的高低。

    在《經濟生活》教學中,這類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想當然地去理解經濟學理論概念的例子還有不少,如對市場、公共物品的理解也經常是如此。

    問題2:把經濟學不同分支學科、不同場合對某個概念的定義混為一談

    學習經濟學的困難不僅來自于經濟學對某個概念的理解不同于日常生活,還來自于不少的經濟學概念在經濟學內部的不同分支學科、不同場合有著不同的定義。但是,從一些教師的授課及編制的習題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在平時經常把經濟學不同分支學科、不同場合對某個概念的理解混為一談,給學生準確理解和運用經濟學知識制造了不少的麻煩。

    “投資”是經濟學最常見的概念之一,《經濟生活》有一課專門介紹投資的基本知識;每個教《經濟生活》的教師都會向學生提及“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要做到準確理解、使用“投資”這個概念還真是不容易。

    筆者曾經在許多新課程培訓場合問過這樣一個問題:投資者買入二手的機器、廠房和設備屬不屬于“三駕馬車”所說的投資?有些教師往往不能準確回答。其原因就在于不少教師弄不清楚“投資”在經濟學不同的分支學科之間有著大不相同的含義。只要學過宏觀經濟學的都應該知道,“三駕馬車”所說的“投資”是指社會生產能力的新增加,如形成新的機器、廠房和設備。買賣二手的機器、廠房、設備自然就不屬于什么投資,因為它沒有為社會帶來新的生產能力,只是社會已有生產能力的重新配置而已。顯然,《經濟生活》第六課所說的“投資”與“三駕馬車”所說的“投資”大不一樣,它是投資學與微觀經濟學意義上的,是指一切追求價值增值的行為。

    經濟學還有不少概念也是如此,在不同分支學科和不同研究場合的定義會大不相同,如“長期”、“短期”、財政收入這些概念。

    問題3:教學和命題時不注意理論表述上的數學嚴謹性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數學化程度最高的學科。雖然目前《經濟生活》的學習并沒有涉及數學,但對許多理論的理解和表述往往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否則,命題或觀點的表述就容易出現科學性錯誤。

    大家都知道,某個因變量通??偸且艿蕉鄠€自變量的影響,如果研究者要分析其中某個自變量的變化對該因變量有何影響,就得假定其他自變量統統保持不變。這是科學研究的常識,所以在教材中經常會見到“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提法。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容易忽略這一點。若干年前,一位教師向筆者訴苦說,她在課堂上講述居民收入水平、物價總水平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時,這么表述:假設居民收入水平保持不變,物價總水平越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就會越低。這個表述是非常嚴謹的,卻遭到了科組長的嚴厲指責:現實生活中居民收入水平是不斷變化的,你怎么能夠作出這種不符合現實的錯誤假設,并指責這位教師誤人子弟。其實,是這位科組長理解有誤。

    有的教師也許會私下認為,中學政治教師不具備上述知識,也不會過多地影響教學。誠然,上述知識看起來并不重要,可是一旦教師不具備上述知識或忽視了這一點,他的教學就有可能出現科學性問題。筆者曾經見過這樣一道題目:

    某同學通過調查某雞蛋市場的銷售情況,獲得了如下調查數據:

    請問該數據反映了什么樣的經濟生活規律?

    答案是說這些數據正好反映了經濟學中著名的需求法則,題目還據此要求學生畫出需求曲線。其實謬之大焉,需求法則是有前提條件的。要考查商品價格的變化對該商品需求量的影響,必須假設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均保持不變。這道題的問題就出在影響雞蛋需求量變動的因素不是一個,而是多個:除了雞蛋價格的變動以外,還有時間的變化。這樣一來,雞蛋銷售量的節節下降,也許與雞蛋價格上漲關系不大,可能恰恰是隱藏在時間背后的其他因素的變化導致的,如消費者的偏好變化等。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 久久99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 多哥 电影 | 最新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六月爱 |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 日韩午夜在线 | 色婷婷综合激情 | 99福利视频导航 | 激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欧美 | 日韩在线视频第一页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蜜月 | 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99热最新|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 色婷婷在线影院 | 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18 | 蜜臀国产| 久久ai | 看黄大片app蝴蝶影院 | 丁香花在线电影小说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本亚洲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 黄色污污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麻豆成人免费视频 | 日本不卡视频免费 | 日本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人人看人人草 | 在线99热 | 国产偷久久|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网 | 四虎精品在线视频 | 九七97影院理论片手机在线观看 | 激情五月婷婷小说 | 欧美国产高清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牛牛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