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32:2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傳統經濟與數字經濟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目的比較傳統剝除術與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方法采用隨機方式將8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剝除術治療,試驗組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對2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比較。結果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具有微創、術后恢復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子宮肌瘤;傳統剝除術;腹腔鏡;臨床效果
子宮肌瘤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腫瘤之一,30歲~50歲女性是子宮肌瘤的主要發病人群[1]。手術剝除術是現階段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方式,傳統開腹剝除術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進而對患者術后恢復造成影響。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2]。本研究比較了傳統剝除術與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滿足《婦產科學》中關于子宮肌瘤的臨床診斷標準[3],同時經過病理診斷確診。采用隨機方式將8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4歲~51歲,平均年齡(36.6±3.4)歲;其中21例為多發肌瘤,19例為單發肌瘤。試驗組患者年齡22歲~47歲,平均年齡(36.1±3.2)歲;其中23例為多發肌瘤,17例為單發肌瘤。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剝除術治療:采用硬膜外麻醉,選擇頭低腳高位,常規皮膚消毒,之后進行傳統經腹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試驗組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采用全身麻醉,選擇膀胱截石位,給予常規氣腹穿刺,壓力控制在13~15mmHg,在患者腹部選擇4個穿刺點,在主操作孔臍部置鏡。腹腔鏡引導時,應放置舉宮器對子宮進行固定。給予催產素20U子宮肌壁注射,讓子宮肌肉組織更好收縮,之后按照肌瘤的具置來選擇合理的手術操作方式。肌瘤切除后,采用電凝對創面止血,提起肌瘤,并對其進行鈍性分離,將肌瘤粉碎后取出,沖洗盆腔,同時吸凈,沒有活動性出血后,放出腹腔內的氣體,取出穿刺鞘,縫合傷口。2組患者均在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同時肌內注射適量的催產素。
1.3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的臨床體征、癥狀完全消失,月經量顯著減少,肌瘤剝除完全,病情沒有發生反復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體征、癥狀改善顯著,月經量減少超過45%,肌瘤沒有殘留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體征、癥狀以及月經量沒有變化,肌瘤存在一定殘留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在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時,手術切除是最常用的方式。現階段臨床中在對手術方案進行選擇時,應嚴格遵守個性化的原則,也就是在保證手術質量的基礎上,考慮患者的實際需求[4-6]。以往臨床中主要采用傳統經腹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但是傳統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大,而且術中患者出血量較大,會增加患者的痛苦[7]。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不會嚴重干擾患者的腹腔,從而讓患者手術的機體內環境穩定性得以有效保證[8]。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下剝除術和傳統剝除術的治療效果相近,與臨床相關研究報道結果相似[9]。由于腹腔鏡手術的傷口小,不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機體內環境,所以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恢復更快,進而縮短了術后恢復時間和住院治療時間,能有效減輕患者的術后痛苦,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10]。但是因為腹腔鏡手術的操作更加復雜,所以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具有微創、術后恢復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田勤.傳統剝除術與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8):23-24.
[2]唐蕾.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臨床體會[J].醫藥衛生(引文版),2015,1(9):230.
[3]薛小芳.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18):75-76.
[4]洪漫.傳統剝除術與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對比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8):1133-1134.
[5]陳靜.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臨床術式對比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4):123-124.
[6]王玉.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9):44-45.
[7]徐火榮.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比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5):650-651.
[8]李戰娜.腹腔鏡治療婦產科子宮肌瘤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36):179-180.
[9]李莉.腹腔鏡手術和開腹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6):66-67.
關鍵詞:船舶消防監測與報警;ZigBee技術;CC2530核心板;IAR
中圖分類號:TP39;TN91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7)07-00-03
0 引 言
船舶火災在世界上被公認為是最難撲救的火災之一,它是船舶海灘中較常見且危險性較大的一種事故。機艙作為船舶的動力源,相當于船舶的心臟。機艙內裝有大量運轉的機器和電氣設備,有大量油料及其他可燃物,如若不慎很容易導致火災。機艙內一旦著火,由于通道狹窄,設備管路眾多,極易失去控制而造成重大損失。目前船舶的各種監控模式基本為有線式集中監控,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線路極易受到腐蝕、磨損等,且線路維修、更換不易。因此采用基于ZigBee技術的無線傳感網絡構建船舶機消防系統,對火災進行實時監控,具有成本低、功耗低、自組網等特點,符合無線火災報警系統的要求,能解決有線制火災報警系統存在的問題。
1 ZigBee技術概述及特點
1.1 ZigBee技術概述
ZigBee技術以IEEE802.15.4標準為基礎,是一種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信技術。主要適用于自動控制和遠程控制領域,可嵌入各種設備。
1.2 ZigBee技術主要特點
(1)低功耗:這是 ZigBee技術的一個顯著特點。由于工作周期較短、收發信息功耗較低且采用了休眠模式,可以確保兩節五號電池工作長達六個月到兩年的時間。
(2)低成本:協議簡單且所需存儲空間小,極大地降低了ZigBee的成本,每塊芯片價格僅2~5美元,且ZigBee協議免專利費。
(3)時延短:通信時延和從休眠狀態激活的時延都非常短。設備搜索時延為30 ms,休眠激活時延為15 ms,活動設備信道接入時延為15 ms。
(4)數據傳輸速率低:傳輸速率范圍為10~250 kb/s,主要用于低傳輸。
(5)數據傳輸可靠性高:采用碰撞避免機制,為需要固定帶寬的通信業務預留了專用時隙,避免了發送數據時的競爭和沖突。MAC層采用完全確認的數據傳輸機制,發送的每個數據包都必須等待接收方的確認信息。
(6)網絡容量大:網絡包含星狀、樹狀和網狀網絡結構。一個ZigBee設備可與其他254個設備相連,一個ZigBee網絡最多可容納一個主設備和65 536個從設備,一個區域至少可同時存在100個ZigBee網絡。在有節點加入和撤出時,網絡具有自動修復功能。
根據ZigBee技術的顯著特點,發現該技術適用于組建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的船舶消防系統。
2 基于ZigBee技術的船舶消防監測系統架構
本文設計的依靠ZigBee技術對機艙重要設備如主機、輔機、主機燃油系統、輔機燃油系統、電氣設備等火災發生率高的設備和區域進行監測和報警。系統分為終端無線傳感器節點、ZigBee協調器、上位機,整個系統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和船舶局域網連在一起,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機艙消防監測與報警系統。圖1所示為船舶機艙消防系統的整體結構。
ZigBee無線數據采集網絡分布在主機、輔機等系統中,主要完成終端的機艙環境數據采集并通過ZigBee技術與上位機的數據傳輸組建網狀結構的網絡拓撲結構,利用ZigBee的溫度傳感器、煙霧傳感器采集機艙環境的數據信息。分布在機艙內的各終端節點采集到的數據上傳至協調器節點,以便進行再次傳輸。
ZigBee網絡協調器作為整個系統的中間環節,可以完成ZigBee網絡的組建,完成ZigBee網絡和船舶局域網之間的相互連通工作,同時還可將上位機的命令傳輸給現場的傳感器節點,并將機艙分布的傳感器節點采集的數據傳輸到上位機中。
集控室中的上位機是船員操作機艙消防監測系統的重要平臺,可對機艙中運轉裝置的消防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和報警,將現場溫度傳感器和煙霧傳感器采集到的設備參數通過文本、曲線等形式顯示出來,存儲采集到的數據,方便查詢。
3 基于ZigBee技術的消防監測與報警系統硬件設計
要進行ZigBee技術的船舶機艙消防系統設計離不開硬件的支持,硬件設備主要包含ZigBee協調器、路由器和終端節點。這些設備選擇CC2530-EB核心板,主要包括CC2530單片機、天線接口、晶振及I/O擴展接口,CC2530-EB的核心板是一款完全兼容8051內核,同時支持IEEE 802.15.4協議的無線射頻單片機,使用單周期訪問特殊功能寄存器SFR、數據DATA和主SRAM。當CC2530處于空閑模式時,任何中斷可以把CC2530恢復到主動模式。Flash容量為128 KB,以保證程序代碼和常量等數據在設備重啟后可用。
3.1 ZigBee協調器
ZigBee協調器負責建立機艙網絡及完成網絡的相關配置,是整個網絡的核心。系統上電后,協調器會自動選擇一個信道與一個網絡號,建立網絡。網絡建立后,該設備就相當于一個路由器。協調器的節點主要由CC2530芯片、電源模塊、射頻天線模塊、晶振電路、串口模塊組成,串口模塊主要用于實現CMOS/TTL電平到RS 232電平的轉換。由于終端傳感器節點位于機艙的復雜環境中,要求能量消耗低,因此在設計電源電路時用5 V電源通過DC-DC變換器得到3.3 V工作電壓,也可采用2節5號電池供電的方案。RF模塊主要用于無線數據的發送和接收。晶振模塊采用兩種不同頻率的晶振,分別用于無線收發數據和休眠狀態。協調器節點設計如圖2所示。
3.2 路由器和終端節點
路由器的主要功能包括允許終端節點加入網絡,負責數據包的路由選擇。該模塊同協調器模塊組成相似,只是路由節點沒有串口模塊。在船舶機艙消防系統中,終端節點分布數量最多。終端節點模塊包含CC2530處理器模塊、電源模塊、射頻天線模塊、晶振電路模塊及傳感器單元等模塊。它們分散在船舶機艙內被監控設備附近,主要對機艙內高溫設備、重要電氣設備、燃油等部分的溫度和煙霧濃度進行信息采集,并將采集到的數據利用相應算法進行計算,完成機艙環境火災的預先判定。若有可能發生火災則將信息通過協調器發送至上位機,由上位機響應報警。終端溫度、煙霧探測器是整個終端節點的基礎部分,其性能好壞對之后的船舶火災判斷具有直接影響。
3.2.1 溫度傳感器模塊
本系統的終端傳感器DS18B20能夠將測量到的溫度數據經內部轉換且無需外部模擬數字轉換器轉換就可直接輸出二進制的溫度數據,只需一條線便可實現與CC2530芯片之間的連接,轉換速度很快,能夠在1 s內完成溫度轉換。
3.2.2 煙霧傳感器模塊
本系統采用MQ-2氣體傳感器,當傳感器所處環境存在可燃性氣體時,傳感器的導率隨空氣中可燃氣體濃度的增加而增大,使用簡單的電路即可將電導率的變化轉換為與該氣體相對應的輸出信號。MQ-2傳感器電路圖如圖3所示。
4 基于ZigBee的消防監測與報警系統的軟件設計
ZigBee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各種操作都需要利用Z-Stack協議棧,軟件開發時,協議棧就是一個函數庫,相當于用戶和協議的接口,通過函數庫里的函數來實現數據或控制命令的無線傳輸,開發該協議棧時,使用IAR公司提供的IAR for MCS.518.10.3版本作為軟件的開發環境。
中心協調器創建ZigBee網絡,等待其他節點加入。對于節點而言,能夠接收上位機的控制命令,并將檢測到的環境及采集的數據通過ZigBee網絡反饋至上位機。若需要加入某一個網絡則需要確定周圍是否存在ZigBee網絡。若存在,則向網絡發送分配地址的請求,協調器收到后,可以為該節點設置地址,并發送確認信息給該節點,完成加入網絡的過程。若不存在網絡,則該節點設定一個協調器,查找是否有入網的請求信息。若有,則繼續進行,并記錄該節點的數據信息。若沒有則返回協調器的設定狀態。使用ZigBee協議棧開發時,將傳感器檢測函數放在協議棧App目錄下。傳感器測量模塊包含Sensor.h和Sensor.c兩個工程文件。在發送傳感器數據時,先對數據進行均值濾波,在一個采樣周期內,對AD通道內的數據進行10次采樣。將10個數據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去掉,對剩余數據進行均值濾波,可有效提高數據采集的可靠性。網絡組建流程如圖4所示,終端節點實物連接圖如圖5所示。
圖4 ZigBee網絡組建流程
圖5 終端節點實物連接圖
傳感器采集數據關鍵程序如下:
Void GenericApp_Send_DATA_Message(void)
{myApp_ReadTempLevel();//
myApp_ReadFogLevel();//
SendData[0]=’T’;
SendData[1]=Data_temp[0];
SendData[2]=Data_temp[1];
SendData[3]=Data_temp[2];
SendData[4]= ’F’;
SendData[5]=Data_fog[0];
SendData[6]=Data_fog[1];
SendData[7]=Data_fog[2];
AF_DataRequest(&GenericApp_DstAddr,&GenericApp_epDesc, GenericApp_DEVICE2_CLUSTERID,12,SendData,&GenericApp_TransID,AF_DISCV_ROUTE,AF_DEFAULT_RADIUS);
}
5 結 語
本文根據船舶機艙內部的復雜情況,將CC2530芯片作為核心,設計了一個基于ZigBee組網的船舶消防系統。能夠有效解決現有有線網絡擴展性差、布線難等問題,可基本滿足中小型船舶機艙的消防要求。
參考文獻
[1]劉福濤,陳科明,蘇政偉,等.基于ZigBee技術的RFID讀寫器網絡設計[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2,32(4):102-105.
[2]周武斌.ZigBee無線組網技術的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3]王風.基于CC2530的Zigbee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設計與實現[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
[4]劉春陽,周海峰,李宇飛,等.基于ZigBee的船艙環境參數監控系統研究[J].應用能源技術,2015(7):40-44.
[5]解迎剛,楊曉芬.基于ZigBee的地下室環境監測預警系統[J].物聯網技術,2016,6(3):12-14.
[6]沈雪微,馮寧,張玲玲,等.以WiFi和ZigBee聯合定位的消防滅火救援系統[J].物聯網技術,2015,5(1):32-35.
關于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指出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這一理論原則一直為中國經濟史研究者所尊奉。人們對什么是自然經濟什么是商品經濟似乎也沒有深究。但中國戰國以后商業較發達,各類市場較活躍,是明顯的事實。這豈非與上述理論原則相左?新時期經濟史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多的探討,提出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依其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試圖對原來的理論原則進行修正,認為封建經濟不一定都是自然經濟。代表人是經君健。他把自然經濟解釋為使用價值的自給自足,并根據馬克思對西歐中世紀莊園的論述,提出“自然經濟平衡律”,即一個單位內生產品和消費品品種和數量的一致,是為自然經濟的前提。中國地主制經濟下無論地主經濟或農民經濟,都存在使用價值形態收入的單一性和需求的多樣性的矛盾,不能滿足“自然經濟平衡律”的要求,而必須與外單位進行商品交換。他的結論是中國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有本質的聯系,實際上是把地主制經濟納入商品經濟的范疇。[1]
這與上述趙岡關于中國戰國以后已有市場經濟的觀點有某種相似之處,但前者認為當時的商品經濟尚處于簡單商品經濟階段,是為地主制經濟服務的;后者否認戰國以后社會封建地主制的性質。在三十年代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有人主張戰國以后是商業資本主義社會。七十年代末傅筑夫提出“變態封建制”說,認為戰國西漢商品貨幣經濟的突出發展已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把各地區聯結成一個整體,形成“國民經濟體系”。這樣看來,傅氏實際上把封建地主制經濟看作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故有人認為從中可以看到商業資本主義說的影子。但傅氏自己撰文否定這種說法,認為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仍屬自然經濟。……
第二種,是對自然經濟作比較寬泛的理解,承認地主制經濟仍屬自然經濟范疇,但可包容較多的商品經濟成分。其中又有各種不同的側重和表述。吳承明對“自然經濟”作了“引申”,把農民家庭的自給性生產、為剝削者直接消費的生產、在地方小市場上的余缺調劑性的交換,廣而言之,凡以使用價值為目的的生產和交換,都包括在自然經濟的范疇中。在此思路指導下,他算出前糧食商品率為10%上下,未脫離自然經濟范疇。他又指出,馬克思和西方經濟學都談到歷史上市場體制轉變的時期,只有這個轉變完成了,才能稱之為市場經濟。中國十六世紀已有市場轉變的端倪,但起伏跌宕,至民國尚未完成轉變,或不能把中國歷史上的商業繁榮等同于市場經濟。[2] 李根蟠指出自然經濟有不同的歷史類型,并非西歐莊園經濟的單一模式。中國地主制經濟是一種“不完全的自然經濟”,其中包含了商品生產的成分,流通已成為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必要環節,但仍未控制整個流通過程,價值規律作用有限,商品生產仍以自給生產為基礎和依托,仍受制于自然經濟的原則和機制。這是自然經濟中的一種類型,而不是意味著自然經濟的解體[3] 。林甘泉認為自然經濟的本質特征是自給性生產,而不是“自給自足”。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雖包含一些商品經濟成分但對各類經濟單位的分析表明,它在總體上仍屬自然經濟范疇。[4] 方行認為我國封建經濟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結合,從總體看自然經濟仍占主要地位[5] 。信從這種觀點的學者不乏其人。持這類主張的學者,都認為封建地主制的形成發展以商品經濟的一定發展為前提,都重視對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研究。如李埏把地主階級和地主制的形成看作商品經濟沖毀了古老村社制的結果他認為封建地主制時代商品經濟經歷了戰國漢初和宋這兩個高峰而?i?i高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因素[6] 。
第三種,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屬“偽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其實很強固。這以秦暉為代表。在他看來,自然經濟與其說是“自給自足”經濟,勿寧說是不自由的“自然人”經濟,就運行機制而言,則是“命令經濟”。中國封建時代的“商品經濟”,實際上不受或很少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和調節,而只受或主要受人身依附關系中權力意志的支配與調節,這就是“偽商品經濟”。總的說,我國封建社會決不是商品經濟發達早于或興盛于西歐,而是相反,自然經濟、包括“命令經濟”及披著商業外衣的變種比西歐中世紀典型時期頑固得多[7] 。
秦氏的觀點未必能為學界所普遍接受,但中國封建時代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并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政治權力嚴重地干預以至遏制商品經濟的發展,則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有所分析。例如郭正忠通過對唐宋茶葉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專賣對茶商資本的遏制的分析指出,在我國傳統社會中,類似“市場經濟”的某些因素只是在自由通商政策下出現,但這是局部的、短期的、表象的、偶然的。而基于專制政體強大和民間私有權發展不充分的專賣政策的推行則是全局的、本質的、絕對的。它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主要特色,而使市場經濟體系不可能有真正的發展[8] 。
關于傳統市場
與對封建社會商品經濟、自然經濟的不同認識相聯系,人們對中國傳統市場性質、特點和發展程度也有不同的估計。
吳承明考察了中國封建社會各級市場的基礎和內涵,提出了自己的市場史理論。他指出,經典作家以分工為市場的前提,質之歷史,卻不盡然。如地方小市場,即?村集市,是小生產者之間的品種調劑和余缺調劑,屬自然經濟范疇的交換;城市市場是貴族地主以其剝削收入換取消費品,是農村農副產品流入城市的“單向貿易”;區域市場則可視為自然經濟的延伸,真正有意義的是跨地區的長途販運,但宋以前主要是土特產品和奢侈品的貿易,仍然不是基于社會分工之上的市場。他認為馬克思所說的作為市場基礎的分工,實際上是指“表現為交換價值的分工”。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有多大市場,只要沒有專業戶,即沒有生產交換價值的分工,就不算本來意義上的商品經濟。他又指出,總的來說是生產決定經濟,但不能低估交換的作用,交換的積累也能引起分工和專業化,市場理論應建立在生產和交換這兩極上。根據這一理論,吳承明指出中國明中葉以后長途販運貿易才轉以民生日用品為主,即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地區生產分工基礎上。但直到前,我國國內市場仍然是一種以糧食為基礎以布和鹽為主要對象的小生產者之間交換的市場結構[9] 。關于中國國內統一市場何時形成,學術界有西漢說、唐宋說、明清說等不同認識,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種市場直到近代尚未形成。論者多著重商品流通自身規模,而吳承明則從生產的社會分工和與此相聯系的長途販運的內容進行考察,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吳氏這一理論頗有影響,如包偉民即以這一理論分析宋代的糧食貿易和區域市場。方行在這基礎上以明清為例分析了中國傳統市場的基本特征,指出傳統市場是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市場;封建社會發達的商品市場是一種以民生日用品為主要對象的小生產者之間交換的市場模式;要素市場,包括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市場,也有某種程度的發育;農業中的土地勞力等資源的配置并不取決于市場,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仍有一定作用,其作用大小視不同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程度而異[10] 。
有些學者對此持不同看法,如經君健不同意把地方小市場的交換歸入自然經濟范疇。他認為地方小市場是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經濟細胞(地主經濟、佃農經濟、自耕農經濟)的生存需要(解決小生產產品單一性和需求多樣性矛盾)所產生的,個體小農在市場上以小商品生產者身份出現,生產關系性質、生產目的性以及購買者目的性均不能改變商品交換的性質。地方小市場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區域市場、區域間經濟聯系及城鎮商業形成不可分割的體系,這是以自然經濟為基本經濟單位的西歐看不到的現象[11] 。
對中國傳統市場發展的一些具體問題,認識也有歧異。如農村集市,許多學者追溯到唐宋或南朝的“草市”,也有學者提出,戰國時代已存在農村集市[12] 。明清時期農村集市的發育程度,有的認為它雖有從地方小市場向初級市場轉化的趨勢,但基本上仍是在狹小范圍內彼此獨立的一種市場;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已經轉化為初級市場,成為整個市場網絡的一部分。還有的學者把以市鎮貿易和墟集貿易為主體的農村市場劃分為保障供給市場、商品集散市場和多功能全面發展市場等不同層次(類型)[13] 。
對宋以后特別是明清興起的市鎮,學者多強調它在促進城鄉、工農業交流、鄉村城市化和培育資本主義萌芽的作用。趙岡則認為是人口快速增加、人地比例變化、人均占有糧食數和余糧率下降所導致的城市人口向農村靠攏的?果是城市化的非正常道路[14] 。
注釋
[1] 經君健:試論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本質的聯系,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2]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市場·近代化·經濟史理論》,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3] 李根蟠:《自然經濟、商品經濟與封建地主制》,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4] 林甘泉:《秦漢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1期。
[5] 方行:《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
[6] 李埏:《經濟史研究中的商品經濟問題》,經濟問題探索1988年第3期。
[7] 秦暉:《田園詩與狂想曲》,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
[8] 郭正忠:《從飛錢預購到納榷請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2期。
[9]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市場·近代化·經濟史理論》,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10] 方行:《中國傳統市場的特點》,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1] 經君健:試論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本質的聯系,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2] 李根蟠:從《管子》看小農經濟與傳統市場,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三世界國家期。
關鍵詞:子宮肌瘤;腹腔鏡手術傳統統開腹手術;效果
子宮肌瘤是臨床較為常見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病癥,臨床發病率較高,患者并發癥較多,診治不及時將引起患者出現癌變,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及時清除患者病灶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本院對5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組后分別采取腹腔鏡手術及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手術治療狀況存在較大差異。以下對患者的具體研究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6年8月作為此次研究的時間段,在此時間段內選擇本院收治的50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采取超聲檢查、常規婦科檢查、病理檢查等相關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患者;良性患者;行手術治療患者;自愿配合此次研究過程患者。排除標準:手術禁忌患者;存在其他子宮疾病患者。采取拋骰子單雙法將患者分為開腹組(n=25)和腹腔鏡組(n=25),開腹組患者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33.5±7.7)歲;病程2~20個月,平均價病程(11.7±7.1)個月;腹腔鏡組患者年齡23~48歲,平均年齡(33.6±7.7)歲;病程2~20個月,平均價病程(11.7±7.3)個月。將開腹組與腹腔鏡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基線資料進行對比無差異,可進行研究比對,P>0.05。
1.2方法 開腹組患者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常規全麻,采取膀胱截石位,取患者下腹正中,行直切口,逐層暴露患者子宮,并行子宮肌瘤切除術治療,切除后使用可吸收線進行8字縫合。腹腔鏡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行常規全麻,取患者臍緣正上部位,行縱向切口,將患者皮膚切開,切口約為1 cm,為患者建立氣腹,維持患者氣腹壓力為12~13 mmHg,在患者臍周部位穿刺,置入10 mm套管針,沿套管置入腹腔鏡,并另行3個穿刺點,置入相關手術器械,術中給予患者電凝止血,將患者子宮肌層行縱切口,將假包膜分離,保證切口長度保持肌瘤3/4左右,深入肌瘤,使用齒抓鉗輔助,將患者瘤體進行鈍性分離,術后常規沖洗盆腔,并將瘤腔肌層、漿肌層等縫合,術后留置引流管。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狀況。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9.0軟件實施數據分析處理,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及住院時間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以t進行檢驗。患者并發癥發生狀況用率表示,以χ2進行檢驗,P
2 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與開腹組相比明顯較高,但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與開腹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出現劇烈疼痛1例,開腹組患者出現劇烈疼痛8例,腹腔鏡組患者術后劇烈疼痛發生率4.0%與開腹組3.2%相比明顯較低,χ2=6.640,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良性腫瘤,臨床發病率約為20%~40%。當前臨床對于子宮肌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其致病因素較多,激素分泌紊亂是引起子宮肌瘤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子宮肌瘤患者早期癥狀不顯著,多出現白帶增多、月經增多、子宮出血、疼痛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導致不孕、流產及癌變[2]。
手術治療是當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治療方式。當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常用治療方式包括腹腔鏡手術及傳統開腹手術兩種[3]。本次研究中腹腔鏡組患者治療后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劇烈疼痛發生率與開腹組相比明顯較低,說明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手術指征更優。采取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時,其手術操作較為簡單,手術時間較短,但患者切口較大,手術創傷較大,使得患者出血量較多,術后恢復較慢,且極易出現粘連、疼痛等癥狀,影響患者預后。而腹腔鏡手術是在微創基礎上形成的術式,其手術切口小,可減少患者瘢痕,滿足患者美觀需求;手術創傷較小,可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腹腔鏡術野清晰,可就減少患者損傷,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減少患者住院時間,也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此外,實施腹腔鏡手術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及盆腔結構完整,有效改善患者預后[4]。
綜上,子宮肌瘤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治療效果更優,患者手術指標更優,且能減少患者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早日恢復,臨床推廣運用價值更高。
參考文I:
[1]閆利弘.58例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剔除子宮肌瘤的臨床對比[J].中外醫療,2014,33(10):53-54.
[2]樵.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剔除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吉林醫學,2013,34(16):3136-3137.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傳統開腹術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operation and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fibroids. Methods: 126 cases with uterine fibroids in our hospital were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60 cases)and the contrast group(66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laparoscopic operation, contrast group used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Some indexes in the operation and post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ast group, 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 were lesser than the contras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analgesic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wound healing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ere both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words: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s;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于30~50歲的婦女[1]。目前子宮肌瘤主要的治療方法有腹腔鏡下子宮剔除術與傳統開腹術。本文選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確診為子宮肌瘤的12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兩種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26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的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66例)與對照組(60例),觀察組平均年齡(35.63±2.52)歲,單發性肌瘤36例,多發性肌瘤7例,肌壁間肌瘤15例,漿膜下肌瘤3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6.03±1.37)歲,單發性肌瘤27例,多發性肌瘤12例,肌壁間肌瘤11例,漿膜下肌瘤8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
1.2 治療方法
1.2.1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
手術前對患者全身麻醉,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在臍下開1cm的切口并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并在左側下腹選擇輔助切口,在肌瘤蒂部或者肌瘤假包膜層將垂體后葉素注入,進而減少組織出血,等待相關組織出血較少或者變白后,在肌瘤突出部位橫行切開肌瘤,同時將肌瘤包膜切開,直到切入肌瘤組織,然后對肌瘤包膜進行分離,成功分離肌瘤后,用1號可吸收線將子宮肌瘤腔縫合。
1.2.2傳統開腹術,
囑患者取仰臥位,消毒后直接開腹進入腹腔,在子宮肌瘤突出的部位上將子宮漿肌層切開,逐步剔除子宮肌瘤,待剔除干凈后,對殘存的肌層進行縫合止血,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最后逐層縫合腹腔。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鎮痛藥使用率、切口甲級愈合率及術后3年的復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的基本情況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比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后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鎮痛藥使用者少,切口甲級愈合率高,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術后隨訪情況比較
結果顯示,術后3年,兩組的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3 討論
子宮肌瘤的常用治療方法主要有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下子宮剔除術。有研究顯示,腹腔鏡下子宮剔除術能夠減少不孕率和改善妊娠結局[2]。
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顯示腹腔鏡下子宮剔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的優點,這與張慶霞[3]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觀察組鎮痛藥使用率低于對照組,切口甲級愈合率較對照組好,這一結果與閆莉[4]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本文的術后3年的隨訪結果顯示,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的手術并未增加子宮肌瘤復發率,這與張暉[5]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子宮剔除術與傳統開腹術相比,具有創傷小、干擾少、手術后恢復快、療效好的優點,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崇移,周秀萍,吳兵,等.TRAIL及其受體與子宮肌瘤發病機制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5):771-772,834.
[2]張暉,吳云燕.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12):1077-1079.
[3]張慶霞,朱蘭,劉珠鳳,等.開腹與微創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結局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4):278-281.
關鍵詞:數字經濟市場變革企業發展
一、數字經濟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潮流趨勢
(一)數字經濟概念及特征概覽
數字經濟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業策略大師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題為《數字經濟:網絡智能時間的希望和危險》的著作。在書中泰普斯科特詳細論述了互聯網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他也因此被認為是第一個提出“數字經濟”概念的人。盡管人們逐步認識到數字經濟對經濟的意義,但長期以來對數字經濟并沒有給出統一的定義。2017年杭州G20峰會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對數字經濟做出權威定義。該倡議提出,“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ICT)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根據這一定義的界定,可以看出數字經濟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是數字經濟興起的基礎,同時也是數字經濟良好運轉的重要保障;其次,數字經濟具有智慧性、創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數字經濟是新行業、新形式創新與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并舉的經濟形式。
(二)互聯網應用普及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技術發明的動力與國際格局的變化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聯網技術正是在國際格局的變化之下誕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進入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為爭奪世界霸主地位,展開軍備競賽。美國基于軍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聯合的軍事指揮方案:即為防止單個軍事指揮點被破壞而導致軍事指揮的中斷,建立多個分散的軍事指揮點,同時各個軍事指揮點能夠互相聯通,以提高軍事安全度,避免戰略風險。于是,將這一構思交由ARPA(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展開研究。1968年,拉里羅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報告《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絡》中提出張華博士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歐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圖分類號:F015文獻標識碼:A了實現計算機互相聯結的方案。根據這個方案,各個分布的節點既可以獨立運轉,節點之間又能夠信息交換。美國根據這份研究報告建立了應用于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網”。這就是著名的阿帕網。1969年,阿帕網正式投入應用。阿帕網的誕生被看作是互聯網的起源。盡管阿帕網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軍事、國防的需要,但這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飛躍,使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互聯網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技術。以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現狀為例,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8年的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互聯網用戶已達7.72億人,應用普及率達55.8%。這一普及率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普及,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技術能力和消費基礎,為社會向數字經濟轉型創造可能性。
(三)數字經濟影響經濟社會的方式
作為以創新為驅動力,技術與各個部門相結合的經濟形式,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發揮著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影響。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數字經濟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獲取經濟信息的渠道,促進提高經濟效率。互聯網連接與溝通特征,使人們能夠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阻隔。通過使用互聯網瀏覽信息、收發電子郵件、開展社交、休閑娛樂,人們能夠準確把握經濟脈絡,保持對實時資訊的敏感度。其次,數字經濟能夠實現交易模式多樣化,為經濟發展創造新的機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電子商務、在線支付等應用得到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式不斷涌現,為經濟、生活帶來便利,同時創造更多的商機。最后,數字經濟通過激勵探索,為實現技術的價值助力,帶動經濟社會共同發展。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行業融合,如互聯網+農業、物聯網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應用,開拓智慧型社會的發展方式,為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謀福利。
二、數字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的變革
(一)市場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在傳統經濟中,廠家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導地位。消費者從已有商品中進行選擇,相對廠家來說,處于被動從屬地位。在數字經濟中,情況則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消費者的作用和影響力變得重要,不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參與到生產過程中。首先,消費者能夠在消費之前,通過社交網絡和網絡評價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關信息,選擇能夠滿足需要的目標商品;其次,在消費中,消費者能夠通過網絡與生產者進行溝通與洽談,使定制化、個性化成為潮流和趨勢;最后,消費者能夠將使用體驗通過更多渠道反饋給生產者或分享給其他消費者,將商品信息、使用價值及效用進一步推廣。在數字經濟中,消費者是生產靈感的來源、生產設計的參與者和產品宣傳的推廣者。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消費者能夠參與到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主動性。
(二)市場格局發生改變
經濟形勢猶如為市場主體提供表演的舞臺。市場主體融入其中,在經濟浪潮的變遷中拼搏、壯大,同時促進經濟格局的形成、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形式,帶動市場主體調整、改進,推動市場格局的變化。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提供更加開放、自由的市場氛圍,因此市場的進入壁壘在降低,中小企業能夠獲得更加均等的參與機會。另一方面,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與上、下游企業共同打造產業價值鏈,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目標的實現。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傳統經濟中流線型的產業價值鏈向矩陣型產業價值鏈升級,促進整個行業效率的提升。
(三)數字商品形成促進交易模式改變
信息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具有與土地、資源等傳統生產要素同等意義的作用。在互聯網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數字進行表達、存儲和傳輸。基于信息技術使得如在線音樂、視頻、體育節目、網絡直播等數字表現形式的產品構成數字經濟中商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穎、時效和創新的數字商品對交易模式產生影響。不同于傳統商品,數字商品具有可復制、可傳遞、可重復消費的特征。這些特征使得數字經濟突破傳統經濟的購買-消費模式,即支付費用獲得商品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模式成為可能。在數字經濟中,體驗-支付-消費三環節的體驗式消費模式成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廠商向消費者提供部分的數字產品免費試聽、試用,消費者對滿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邊產品支付以獲取所有權或使用權模式。
(四)數字技能成為社會要求
數字經濟的蓬勃興起,對人們進行生產與實踐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們需要掌握更多滿足現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適應各種變革所帶來的挑戰。一方面,數字經濟既是創造力的體現,同時也是對原有經濟形態的革新。經濟中交易規則和運轉方式發生轉變,職業類型也將隨之發生更迭和轉換。只有具備數字技能才能更好適應職業發展的變化。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已向經濟、社會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推廣、滲透,提升在龐雜的信息中獲取、辨別和利用資訊的能力,避免形成與他人之間的數字鴻溝,是找到通往未來的鑰匙,開啟人們在數字經濟中發展之路的有效途徑。數字經濟數字技能成為人們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具備更多的數字技能,才能夠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三、數字經濟給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數字經濟給企業帶來的機遇
1.激發經濟增長動力,提供市場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動蕩波及全球,傳統經濟陷入長期的低迷狀態。與傳統經濟不同,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實現快速的增長,呈現出繁榮景象。數字經濟正在從政策、投資和需求等方面為經濟轉型提供動力,使企業獲得寶貴的發展機遇期。首先,政策支持為企業的創新、創造提供寬松的環境。作為蓬勃興起的經濟形式,數字經濟展現良好的發展前景,各國將數字經濟提升到戰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政府制定激勵政策,構建鼓勵創新開拓的市場環境,能夠給企業更大的前行動力。其次,數字經濟建設帶動投資的活躍,增加市場活力。在數字經濟的建設中,各項基礎設施和前沿技術如寬帶高速網絡、5G技術等的研發與實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數字經濟的預期收益將帶動投資的增加,促進資本流動,為市場的繁榮增加活力。最后,更優的消費條件促進消費增長。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時間更加碎片化,對消費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數字經濟的快速、便捷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帶動消費的增長。電子商務、電子競技等新型的消費、娛樂、休閑模式的需求正在實現突破性的發展。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消費需求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待開拓領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間。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數字經濟的發展打破時空的阻隔,使全球化進一步深化,世界聯結成為更大的市場。經濟交流更加密切,經貿往來更加易行,這將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互聯網作為開放的平臺,跨境貿易變得更加便利、企業面對更具有吸引力的發展前景。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技術,消費者通過搜索、點擊鼠標便可暢享全球市場的商品和服務。這種消費習慣的變化為企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企業所面對的市場不再囿于某地區,而是全球性的市場,這為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另一方面,提供個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補市場空白,開發新的市場。在傳統經濟中,企業往往從大眾化的觀點出發向市場提供商品,這導致個性化、小眾化的需求難以滿足。數字經濟中,企業能夠更加精準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滿足消費者的喜好,獲得寶貴的市場份額。3.技術應用提高企業的效能。企業在保持持續的規劃、運轉和調整中實現既定的目標,獲得收益和成長。數字經濟的出現,為企業的運營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機遇。通過現代技術的革新,能夠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學化、現代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企業提高效率。首先,企業能夠實現更加靈活多樣的辦公方式,移動辦公、異地辦公等方式可以使企業能夠大力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其次,組織結構變化使企業信息的送達和回饋通路暢通。在數字經濟下,企業的組織結構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轉變,這樣能夠避免層級繁復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業信息傳遞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環節之間銜接流暢,能夠使企業降低溝通與協調的管理成本。
(二)數字經濟給企業帶來的挑戰
1.面臨向數字經濟轉型的陣痛。得益于新技術的應用,數字經濟能夠更加精準地提供服務。這對企業提供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業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變幻莫測。作為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分水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破”與“立”更替和變換的推手。一方面,傳統企業面臨被淘汰、被替代的風險。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的應用,能夠提供甚至優于傳統經濟中企業提供商品和服務,這使傳統企業面臨艱巨的挑戰。從當前來看,傳統實體商超正呈現出消費額大幅下降的態勢,從長遠來看咨詢業、信息服務業等相關服務性企業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風險。另一方面,數字經濟跨界、融合的特點加劇競爭格局的變化,使之更加復雜化。與傳統經濟企業往往在相關領域探索拓展不同,數字經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聯網企業開發地圖、導航、無人駕駛等新領域、新應用,使數字經濟的競爭更加白熱化。2.復雜的信息環境影響企業戰略制定和信息反饋。市場發展瞬息萬變,風險與機遇并存。企業唯有通過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斷環境的變化,來規避風險把握機遇。數字經濟中,信息傳遞速度加快,范圍擴大使信息環境變得更加神秘,這對企業的反應能力、辨別能力和信息可獲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負面信息傳播速度更加快,對企業形象的樹立與維護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傳統渠道的一點對多點式信息傳播模式,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具有多點、多角度、多維度聯結的特點,使負面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影響范圍遠超從前。這對企業的應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虛假、失真的信息干擾,降低經濟環境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在數字經濟中,開放的互聯網環境由多種信息構成,這其中也充斥著大量的失真、不實的信息。信息的扭曲與失真不僅不利于企業分析經營環境,更有甚者會導致企業制定錯誤的戰略。最后,信息獲取遲滯,導致錯失發展機遇。企業進行前瞻性的戰略規劃與決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斷信息為基礎,立足于未來為發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經濟社會信息,才能更加準確地制定戰略。市場機遇稍縱即逝,如果企業不能及時掌握信息,存在錯失發展良機的風險。3.權力與義務調整與改變。數字經濟中,企業角色變得更加多樣化,從原來單純的產品生產者和提供者向服務提供者、平臺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護者轉變。這不僅是對企業運營能力和關注焦點的考驗,更是對企業承擔責任和義務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務提供內容和類型的轉變,需要企業擔負起監管和維護的責任。在互聯網中,網絡平臺需要對產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進行監督和管理。這在平臺經濟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現。作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業作為平臺的搭建者和維護者,為交易雙方提供經濟交易的橋梁。盡管平臺企業不是最終商品與服務的提供者,但是對商品及服務的質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監管和維護責任。這對企業任務和角色的調整和轉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業需要肩負盡職保管信息、確保存儲和使用安全的責任。在數字經濟中,信息具有寶貴的價值,是人們能夠享受便利的基礎。與此同時,龐雜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的不當流出會給消費者帶來風險,甚至造成損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隱私權的保護對企業提出新的要求。企業需要對信息進行妥善保管、保護和維護,確保企業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濫用和被不當獲取。
四、新環境下企業建設的應對之策
(一)提高技術應用的能力
首先,擴大技術應用,提高辦公效率。通過新技術的使用幫助企業進行各業務單元的協調與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學管理的能力。其次,運用互聯網手段,實現宣傳推廣手段的現代化。互聯網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企業應當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等應用,直接與消費者溝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費需求變化,建立良好的消費者關系。最后,增強企業的信息獲取、分析與反應的速度與能力。市場競爭中,充分、完備的信息有利于企業科學地制定發展戰略,確定發展方向。企業應當通過正式渠道獲取官方信息,剔除雜音和干擾,為企業的戰略制定提供準確、客觀的依據。
(二)提高互聯網應用的安全系數
首先,企業應當加強對信息安全的管理與監督。一方面,企業可以將信息采取分級管理機制統一管理,既將企業的信息分為:宣傳信息/公開信息、保密信息和機密信息三個等級。對企業人員與外界進行聯系時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級和內容具有明確的界定和規范。另一方面,加強內部人員保密意識的教育和監督。通過提高人員網絡風險識別與防范的意識與能力,從信息的源頭進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網絡使用過程中信息的不當外泄。其次,企業應當加強網絡接入設備安全性能的維護與監測。一方面,對需要接入互聯網的設備安裝殺毒軟件、設置防火墻。通過對設備安全措施的管理、維護和監測,確保網絡接入設備的運行狀態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設置專門的設備維護、監測與保障人員,及時發現網絡設備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異常情況進行修改與更正。從設備設置和應用維護兩個方面入手識別和干預接入設備的非法入侵,增加網絡使用安全性。最后,企業應當加強網絡運營環境的凈化。盡管互聯網環境是復雜的,企業難以進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過網絡區分和訪問控制,提高網絡的安全程度。企業可以嚴格區分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的建設、規劃和使用權限。根據業務的需要和要求規范網絡訪問的范圍,對于機密的、核心的部分劃分為內部網絡,對需要經常外界聯系的部分劃分為外部網絡。通過技術手段在內部網絡與外部網絡之間建立安全的隔離機制。同時,嚴格限制內部網絡的訪問權限,禁止移動存儲介質在內部網絡的讀取功能。通過網絡隔離和訪問權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凈的網絡使用空間。
(三)競爭優勢的重塑
在傳統經濟中企業在長期經營和發展中形成特色和優勢,具有相對成熟的客戶群體。這使得企業進入相對穩定的生存和成長時期。當今數字經濟條件下,發展環境、消費習慣和產品需求都在發生變化,傳統經濟中企業的優勢難以滿足競爭的需要。裹足不前將使企業已有的優勢消失殆盡,最終導致企業的失敗,因此企業需要主動變革,塑造數字經濟中新的競爭優勢。善用技術手段,能夠使企業適應數字經濟的需要,為自身變革助力。一方面,企業應當調整組織架構,實現職能的優化和組合。在組織結構上應當基于互聯網思維剔除陳舊的機構、組合重復機構,通過結構重組,提高企業的反應速度和運行效率。對傳統生產部門進行機械化、智能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數字經濟的需要。另一方面,企業應當以網絡化、智能化為基礎,提品的功能。通過建立網絡化產品生態系統,實現產品覆蓋的集成化,提高消費忠誠度。
【關鍵詞】ICTs 傳統經濟微博 溝通功能
一、引言
微博為各種行業和個人所運用,來達到各自的營運和消費目的。從明星微博到企業微博,主動關注滿足了民眾對一些信息的渴求心態。在很短的時間內,它又成為民眾參與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自下而上的基層表達渠道,官方機構微博有著信息的實效性、服務性,也因此成為政府機構宣講政策、形象營銷和即時進行社會公共管理的新平臺。
(一) ICT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的三個單詞首要字母組成了ICT,通常翻譯做信息、通信、技術。ICT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展,已經涉獵到政府、商業、醫療、網絡通信、教育等領域。經過數字化的信息,包括文字、聲音和動態影像等數據,利用ICTs并通過鋪設網絡可以直接傳遞。
ICTs這項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范圍,這項技術有著無限量的應用功能,在未來,它可以融合各行各業多種服務。所以對于各國的信息科技,ICTs技術是一個新的競爭力量。
(二)傳統經濟微博
傳統經濟對微博這種新型媒體形式與價值的高度關注和嘗試利用,傳統經濟微博在互聯網微博世界開始興起,同時也形成了新興媒介。
對于本文所指的傳統經濟微博,它其實是由傳統媒體本身組織的名義在門戶網站開設的微博服務,就是傳統媒體本身利用微博來有關于組織自身的經濟新聞和經濟節目等內容。
傳統經濟媒體微博就是指在經濟領域,對于微博屬性的現實應用。它不僅有微博的靈活形式,又有關于經濟媒體的豐富信息。
二、傳統經濟微博的特征分析與比較
(一)與傳統媒體網站、傳統媒體博客比較
我國傳統媒體網站受到網絡技術的限制,處于一個相對簡單的狀態。在2002年以后才逐漸走向成熟。與此同時,信息的互動、多媒體化、超文本檢索、即時性、全球化等優勢和特點也是傳統媒體得以更好地推廣。由于新型傳播方式微博在2006年的誕生,使得傳統媒體又以新的方式投入新的經濟競爭當中。
(二)傳統媒體微博與媒體從業人員微博的比較
對于個人微博來說,在微博重視最常見的。因為微博的不需要苛刻的條件,所以普通網民、名人明星也都相繼開通了個人微博。對于草根微博、名人微博等等稱謂也是屢見不鮮。同時因為微博的流行趨勢,有些在媒體機構工作的人員也開通了微博,對于這些以個人名義開通微博的我們統稱為媒體從業人員微博。但是這些開通的微博的媒體從業人員同樣也會有名人、知名記者等,他們的微博有可能關于工作,或者有一些對生活的感悟。所以對于媒體從業人員的微博來說,就是“草根微博”“和名人微博”的綜合體。
三、傳統經濟微博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探究
一是微博內容的同質化。在一件經濟新聞發生之后,傳統經濟微博蜂擁的對此事件報道,但是信息多是源自于一些權威經濟媒體的信息或者直接標題和網址鏈接便完成了“轉發”。因為對于越重大的經濟新聞,受眾比較會關注權威的傳統經濟媒體的報道。所以傳統經濟微博再作如此的“轉發”,對于受眾來說就是信息的重復閱讀。二是把關作用的缺失。面對網絡海量的信息源,傳統經濟微博要對微博的內容嚴格把關。但是許多傳統經濟微博多轉發個人微博,雖然其中微博內容多和經濟工作有關,但也會有摻雜個人情感的表達。雖然個人微博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并且都使用了實名認證,但是個人微博畢竟代表的個人言論,且內容也是多次轉發來的,微博的真實性和權威性都不能保證。
對于一個有營養的微博,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內容個性化的傳播。因此,傳統經濟微博在保持所屬母經濟微博立場、價值判斷,服務于傳統母經濟微博新聞報道的同時,也要清晰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特定的微博風格。
對于傳統經濟微博的內容來講,有著圖片、視頻等大量信息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同時為了讓受眾能對于微博內容的印象深刻,對于內容編輯所述事實需要更為犀利。微博可以選取一些與流行文化、網絡文化相關的新聞,這些新聞更容易影響到受眾,使他們產生分享、討論這些行為的沖動。所以編輯寫作上對于事實關鍵的細節,同時也是影響受眾對與微博內容態度的關鍵。
四、結語
傳統經濟微博要謀求長遠的發展,要依賴于微博實踐。在依據傳統母經濟媒體的原資源,利用微博靈活的特性和形式,讓傳統經濟微博得以快速發展。發現和獲取第一手的新聞線索、靈活運用新聞素材、權威的信息傳播渠道,經過各方互動,判斷微博的價值,改善傳播的效果來實現經濟新聞信息最大的傳播價值,對傳統經濟媒體的新聞傳播都產生了積極作用和影響。
傳統經濟微博作為一種新生的新聞媒介形態,傳統經濟微博更多的開發和使用還多停留在比較直觀的層面上,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的微博實踐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化管理來不斷完善和解決。
參考文獻
[1]胡泳.微革命:從推特到新浪微博[J].新周刊,2010(02).
關鍵詞:數字產品;網絡經濟;差別定價
中圖分類號:F40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10-0068-05
一、引言
產品定價是企業最重要的決策之一,這種看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一方面,價格的高低對需求具有重要影響,另一方面,在市場競爭中,企業的價格策略同其他競爭策略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任何經濟體制中,產品(包括數字產品)價格都扮演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價格影響了銷售量、市場占有率及獲利性。在營銷組合中,價格與其他營銷手段相比是唯一能產生收入的因素,同時也是營銷組合中最靈活、最易變的因素。
數字產品是網絡經濟的核心,是指在網絡經濟中交易的可以被數字化,即編碼成一段字節,并且可以以比特流的形式通過網絡來傳播的事物。信息產品是數字化的首選,如數據庫、計算機軟件等。網絡時代的信息產品往往轉化成數字產品并在網上迅速傳播。但信息產品并不是數字產品的唯一來源。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和滲透,原來的一些傳統的非信息產品也開始進入信息產品的范疇,并進一步轉化為數字產品。也就是說,只要具有信息內容的產品都可以被數字化。數字化發展的趨向是不但物質產品可以數字化,而且服務業也可以數字化,事實證明:人們不僅需要免費信息,也愿意為他們所需要的專業信息付費。數字產品的范圍非常廣闊,而且還在迅速擴展。隨著可數字化的產品越來越多,數字產品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中主要有數字產品的定價問題,數字產品的版權問題等。而數字產品的定價問題一直是個難題。
二、數字產品定價中傳統定價方法失靈的原因分析
Internet帶來的市場環境與實物環境不同。數字產品的特殊性和網絡環境的變化使數字產品的定價變得復雜。首先,數字產品定價的經濟學基礎同傳統產品定價的經濟學基礎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其次,數字產品特殊成本結構的特殊性使傳統定價理論不再適用。一方面,數字產品的成本特性、產品多樣性(差別化)給廠商的定價策略的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另一方面,其特殊性也給其定價帶來困難。在數字產品的定價中,數字產品本身的特性使得傳統的供求平衡的經濟學規律難以適用,或者說不再起決定性作用。數字產品定價中傳統定價方法失靈的原因主要有:
(一)數字產品的網絡外部性
所謂網絡外部性是指當一種產品被更多的人使用時,它的價值就會增大。網絡外部性并不是網絡經濟所獨有的特征,事實上,只要是網絡系統都存在網絡外部性。如電話系統,如果沒有人使用電話,它的價值就很低,但如果大家都用它,它的價值就很大。
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e Law)就描述了網絡外部性這種經濟學現象:“網絡的成本會隨著網絡的規模呈直線型擴張,而網絡的價值以節點數平方的速度增長”。即網絡對每個人的價值與網絡中其他人的數量成指數型增長,用公式表示為:V=n2。數字產品網絡外部性的客觀存在使得顧客在購買前就受到了約束。如在選擇辦公軟件時,大多數人會傾向于購買微軟提供的Office辦公軟件,而不選擇其他商家的產品,即使其他商家的產品更具價格優勢。此外,如E-mail、電腦游戲等數字產品都具有外部性。網絡外部性的存在極大地影響消費者的行為和選擇,成為數字產品定價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二)數字產品成本結構的特殊性
數字產品的易復制性的優點集中在數字產品能被輕易的復制、儲存或傳輸,使得數字產品的生產形成其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特殊成本結構。生產第一份數字產品花費的成本非常高,但以后生產(或復制)此產品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傳統產品的成本結構如圖1所示,數字產品的成本結構產生了巨大的規模經濟效益,供應商生產的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數字產品的成本結構如圖2所示)。
數字產品的生產廠商面對的是一個下滑的平均總計成本曲線,若生產廠商將價格定成與邊際成本相等將蒙受經濟損失,因而是不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數字產品的定價顯然無法按邊際成本曲線向上攀升的原理來加以確定。新古典經濟學的供給曲線在這里失去了作用(見圖3、圖4)。顯然在生產數字產品的短期規模經濟表現中,邊際成本定價不是市場中可行的結果。
(三)數字產品需求曲線及供給曲線的變化
傳統經濟學中,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消費者對某一商品的需求是隨著價格的降低而增加的。而由于網絡外部性的存在,某個數字產品對消費者的效用隨著該產品的其他使用者的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強調價格與數量的正相關性。事實上兩者并不矛盾。傳統的需求曲線描述了一個靜態的單期行為,反映了價格對需求數量的影響。而網絡外部性的存在使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該產品時,不僅要考慮該產品現有的用戶規模是否足夠大,而且還要據此預測該產品未來的用戶規模是否會繼續擴張。
考慮到網絡外部性的作用,數字產品的需求曲線是不能像傳統市場那樣由個人需求曲線簡單疊加而得到。數字產品的價格是由數字產品的預期量所決定的(見圖5)。可用函數表達式P=f(Qd)表示。
對包含了所有消費者的整個市場而言,網絡外部性的影響是一種內生變量。并且某個消費者的消費所導致的其他消費者效用的增加,抵消了該消費者的邊際效用遞減,從整個市場上來說是邊際效用遞增的。因此,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市場上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也隨之提高,由此可以推出數字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因此,隨需求量的增多,市場的價格是遞減的。由此可以得出數字產品市場需求曲線(如圖6所示,Q*表示臨界市場需求量)。
傳統經濟學中,供給曲線朝右上方傾斜,是由于邊際成本遞增的原因。然而,在邊際成本遞減和不變(如數字產品)的情況下,產品的供給曲線是什么樣的呢?
數字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數字產品供應商的平均成本無限接近于0。因此,對廠商來說,價格對其愿意提供的產品數量的影響十分有限,即使產品售價很低,只要要出售的數量足夠多,廠商也能得到補償。這樣,可以假設在數字產品的市場中,價格不再是自變量,供給量才是自變量。因為在任一價格下,廠商都有一個至少要銷售的產品數量的預期。對于價格是供給量的函數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由于數字產品網絡外部性的存在,對某產品使用的人越多,該產品對消費者的效用就越大,價格就可以越高;相反,消費者對低市場規模的產品只愿意出較低的價格。另一方面,由于數字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隨著產量的增加,產品的平均成本逐漸下降。
如果以供給量為自變量,價格為因變量,可以仿照傳統經濟學中的供給曲線推導出數字產品的供給曲線(如圖7)。由于數字產品市場中供應量(市場規模)對價格的影響作用,所以可歸納為:隨著產量的增加,網絡價格的售價越來越低。正如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所言:在網絡經濟中,供給曲線下滑而不是上揚。
(四)數字產品市場供求均衡的打破
均衡理論是傳統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經濟學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均衡思想。如傳統產品市場上價格、數量的決定就是供求均衡分析的一種結果。由于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所以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而邊際成本遞增效應又使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市場均衡點是唯一的、確定的,它就是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點。可見均衡原理產生的實質是消費者的邊際效用遞減和廠商的邊際成本遞減,它產生的是一種負反饋機制,使產品的市場移動和市場份額最終能達到一種可以預見的均衡。
而在數字產品市場中,通過前面對市場中供給與需求的分析已知傳統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在數字產品市場中都不存在。在網絡經濟學下,占主流地位的是規模報酬遞增現象,它會導致正反饋,使經濟中出現了許多可能的均衡點。首先在需求方面,由于網絡外部性的作用存在需求方規模經濟;同時在供給方面,高固定成本和低邊際成本使供給方規模經濟在更大市場上延續下去。這樣,需求方規模經濟和供給方規模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結果形成了超強的正反饋效應。
三、數字產品的定價策略
(一)產品差異化與差別定價
產品差異化是指對同種類的產品根據消費者的偏好進行特性或質量的區別,從而使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偏好和選擇。銷售商進行差異化的最初動機是減少產品間的替代性,從而避免基于價格的競爭。盡管在實物市場上也存在產品差異化,但它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更為廣泛。
產品差異化可以減少用戶的抵制情緒和調節差別價格,它同時還能防止或使用戶套利減少至最小。對市場劃分的分析和消費者需求信息的分析形成了產品差異化的分析。如網上銷售商可以通過版本區分來實現差別化的價格。以每個軟件為例,為了吸引不同的用戶,提供商可能會賣兩種不同版本的產品:基本的和改進的,向兩個不同的消費者群體銷售(如圖8所示)。
(二)免費策略
從經濟學上理解,免費是有依據的。數字產品特殊的成本結構使其復制成本幾乎為0,而且數字產品絕大多數成本是沉淀成本,因此網絡企業間的價格博弈會使數字產品的價格向邊際成本靠攏,而數字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這就使數字產品的價格趨于0。從另一角度,這一成本結構也使網絡企業有能力或免費贈送或低價銷售產品。在傳統的物質產品競爭中,免費策略也是常見的營銷策略手段,但遠遠沒有數字產品普遍和持久。
網絡營銷企業面臨很大的向下價格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很多企業不得不以此作為吸引顧客的一種手段。為了在未來市場中占有先機,獲取利潤,免費定價策略是很有效的手段。首先,網絡中有不收費的傳統,消費者往往認為網絡信息應該是免費的;其次,由于因特網的開放性、互動性以及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也給網絡營銷定價帶來了向下的壓力。
(三)捆綁銷售
由于對侵犯版權的擔心和實物市場的影響,一些在實物市場上的定價方式也可以用在數字產品的定價中。如捆綁銷售、訂購、許可、租賃等。捆綁銷售指把兩件或更多的產品按固定的比例包裝在一起銷售。
在數字產品中捆綁銷售的策略更有誘惑力。因為廠商開展業務的運作成本(包括網絡、數據傳輸以及信息存儲)跟提品、服務的數量沒有太大關聯。也就是說,廠商提供一種產品跟提供10種產品的捆綁沒有太大的成本差異。可見,這種成本優勢激勵廠商將產品、服務捆綁銷售,從而降低成本和進行歧視定價[21]。
設一個消費者對A產品的支付意愿是等概率的,則根據中心極限定理,所有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支付意愿V1服從正態分布。同理,B產品的支付意愿V2也符合正態分布。
假設兩種產品的支付意愿滿足獨立正態分布,支付意愿的均值為μ,方差為σ2。數學表示為:
V1――N(μ,σ2);V2――N(μ,σ2)
則V1,V2捆綁后的平均支付意愿滿足:(V1+V2)/2――N(μ,σ2/2)
如果消費者對所有產品的支付意愿都滿足N(μ,σ2),捆綁產品的數量為n,那么對此捆綁后的產品的平均支付意愿為:
―N(μ, )
可見,隨著捆綁數量的增加,正態同分布的產品的支付意愿將更加集中分布在均值的區域。換句話說,具有過高支付意愿和過低支付意愿的客戶被捆綁平均化,從而客戶對捆綁產品的支付意愿更加中等化。圖9、圖10分別表示捆綁前單個產品的支付意愿分布和n件產品捆綁后的單位聯合分布。
從上面的推論中可以看出,隨著捆綁的組件數量的增加,消費者對捆綁產品中各個組件估價的平均值越來越接近于對各個組件估價的期望值,從而捆綁銷售將使銷售商定價更為容易。而與單獨出售數字產品相比,銷售商因為銷量增加會獲得更高的利潤。
(四)兩段收費
當銷售商不能識別不同的消費者群體的時候,同樣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實施價格差別化,如兩段收費就是其中之一。企業通過引導消費者在公司提供的價格體系中進行自由選擇,企業通過觀察消費者在不同的兩段收費中所作的選擇來判斷消費者所屬的群體。消費者通過選擇公司提供的不同價格體系,自動分為不同的群體來實現消費者的選擇。
兩段收費指企業先向消費者收取一筆更大費用,然后再收取每單位使用費。可用等式T(q)=A+pq來表示。T(q)是企業制定的非線性價格,A代表固定費用并且通常是大于0的,p表示邊際價格,q為購買量。公司通過向消費者提供雙重價目表即可完成消費者識別。例如:某個提供實時軟件服務的公司,面對由兩種類型的消費者組成的群體。一組希望每天都有相當長的時間來使用該公司的實時軟件服務,稱為H組;另一組在其余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通常希望在一天中只用很短的一段時間來使用該公司的實時軟件服務,稱為L組。
公司可以對H組的消費者登錄網站收取較高的固定費用和較低的每分鐘收費制度;而對L組消費者登錄網站收取較低的固定費用,以鼓勵他們使用網站服務,但應該對其制定較高的每分鐘價格。由于公司不能提前分辨出這兩組消費者,所以它可以提供兩種收費的方案:(A1,p1),(A2,p2),其中A1>A2,p1
四、結束語
由于數字產品的生產、傳送、支付和消費都與實物市場有很大的差別,而定價不能忽略市場的每個環節,所以以對待實物產品的方式來對待數字產品是不合適的。由于對侵犯版權的擔心和受實物市場的影響,一些非銷售模式,如許可、租賃、訂購等定價方式和非線性定價方式一起在數字產品的定價中得到廣泛應用。以上介紹的定價策略是針對數字產品的特征,從最一般的意義來探討的定價策略。由于價格會隨著不同的環境條件靈活地變化,因此新的定價方法會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Choudbary, Ghose. Personalized Pricing And Quality Differenti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7).
[2]BENO T LELOUP. Dynamic Pricing on the Internet:Theory and Simulations [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01,(1).
[3]9. Ravi Bapna, Paulo Goes. Pricing and Allocation for Quality-Differentiated Online Services[J], 2005,(5).
[4]【美】埃弗雷姆.特伯恩.電子商務管理新視角[M].王理章,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摘要:按照傳統經濟學的邊際分析方法,網絡產業繼續向低端市場擴張,勢必造成利潤下降甚至全面虧損;如果不繼續擴張,由于資源、能源的約束,傳統工業化道路難以為繼,整個經濟還可能陷入停滯。要擺脫這種境地,深入研究并進行一場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可能是一條重要出路。文中探討了傳統經濟學理念在當前電信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應通過建立普遍服務機制,形成“服務窮人也有利可圖”的制度安排,把先進的信息生產力直接向大眾市場滲透。
關鍵詞:普遍服務;大眾市場;利潤;價值;網絡均富
1高端市場和大眾市場
傳統經營者都千方百計把有錢人的腰包當作主要市場目標,因為賺富人的錢更容易。于是就有了專門為少數有錢人建造的總統套房和幾百萬元的高級轎車。隨著技術和社會的發展,這種高端市場策略在許多領域越來越遇到麻煩。因為物質資源是有限的,資源不可能沿著物質生產的直線模式無限增長。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市場從短缺經濟進入了全面過剩,經濟蕭條可能是未來社會長期的表現形式。當高端消費者的物質需求獲得滿足以后,社會生產力還要不要繼續發展?朝哪個方向發展?這是有遠見的經濟學家和企業家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網絡產業領域,從高端市場向大眾市場的轉變趨勢更加明顯。根據網絡經濟法則,網絡的使用價值與用戶的平方成正比。根據信息流通規則,如果一個信息網絡只有少數有錢人使用,談何信息流量?有差異才產生信息流通的勢能。在電信發展史上,已經有過不少采用高端市場戰略而失敗的教訓。像可視電話、“銥星”系統和新加坡的CDMA等等,僅靠少量高端用戶難以支撐一個必須覆蓋全國甚至全球的網絡,其結果是要么公司破產,要么把新建的網絡全部拆除!
2資源稀缺和欲望無限
傳統經濟學是建立在資源稀缺、欲望無限前提下的理論體系,基礎資源是鋼鐵和能源。網絡經濟的基礎資源是沙子(硅)和信息,資源不再稀缺,欲望也不再無限。網絡服務的成本構成與價值實現形式正在給傳統理論帶來嚴重的挑戰。
雖然早就有人提出過生產的根本目的不是為占有更多的物質財富,而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但是直到20世紀末,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才使人類真正意識到過去的“康壯大道”已經不能再走下去了。
經濟實踐證明,未來社會不是物欲無限膨脹的社會。因為人類的理性遲早會認識到,傳統經濟的病根主要在于金融資本盲目投資生產大量物質產品,反過來遭受資源耗盡、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雙雙惡化的嚴重報復。人類最終只能依靠網絡生產力對物質資源的代替效應,以更低廉的社會成本直接投資全民科技、教育和社會保障。
3經濟個人主義和網絡協同精神
市場經濟的鼻祖亞當·斯密在200年前就提出一個悖論:人類在追求私人目標時,會在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操縱下,實現社會資源最優配置和增進社會福利。也就是相信人類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市場規律又天然具有一種平衡約束力,使每個利己的經營者和消費者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后被西方經濟學稱作帕累托最優狀態。但是這個最優狀態在整個西方經濟實踐中并不存在,傳統市場經濟在多數情況下不能導致資源的最優配置。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指出,完全依靠市場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情形具有“幾乎可以說是奇跡般的偶然性”。假如經濟生活中僅有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話,那末自由競爭結果更多的是低效率。前美國總統顧問斯蒂格利茲指出:“市場原教旨主義認為,市場本身會帶來有效而公平的結果,華盛頓將這些觀點奉為神明。其實,亞當·斯密那只看不見的手之所以看不見,原因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場的確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但是取消一切管制,市場同樣無法運行”。
199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納什用數學方法證明了人們在非合作博弈中的平衡狀態。最后的結論是,在人們的相互交往過程中,每個行為主體的完全利己主義決策結果肯定是低效率的。它實際上證明了亞當·斯密200年前提出的每個人自私自利就可以實現公共福利最大化的假設的不可實現性。
隨著網絡技術進步和信息的日益透明,擺脫這種困擾的機會終于來臨。人們在多次交往或者重復博弈后發現,遵循平等合作規則要比通過欺詐獲得少數幾次不義之財更有利。一個新的經濟學觀點正在形成,那就是:樂意給予者自己將獲得最多,只有為他人謀利益,自己才能獲得合理利益。
與過去不同的是,網絡創造了平等、協作的剛性氣氛,網絡協同精神受到青睞。也就是說,在網絡環境中,唯利是圖者越來越沒有市場,損人利己者會很快得到報復。只有持平等合作態度,并為他人提供了有用價值者才能得到合理的回報。
4利潤最大化和價值最大化
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一直是傳統經濟教科書的一條剛性定律。“企業目標就是創造超額利潤”,“辦企業就是要為股東賺錢”等口號也被寫進我國許多企業家們的施政綱領。在這樣的理論氛圍和經營模式中,企業家最關心的是年度利潤指標,所謂利大大干,利小小干,無利不干,導致企業短視。甚至不顧本企業實際條件,看到人家干什么賺錢就要干什么。當一種業務利潤下降,就盲目轉向另一種業務。
從近期的產業實踐來看,往往越是急于獲取高額利潤,越是離利潤更遠。為了賺取更多利潤,經營者很可能降低產品和服務質量,為了賺取更多利潤,經營者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對稱(甚至制造信息不對稱),在價格上大做文章。結果,國內外有許多企業由剛成立時的超額利潤,到若干年后走向虧損和破產,就是因為沿襲傳統經濟的企業目標,急功近利而陷入困境。
隨著信息越來越透明,社會越來越進步,現代企業目標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在股份制的初期階段,股東大會是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股東就是要賺取利潤,利潤率越高,越能吸引股東們的進一步投資。在中期階段,股東越來越多,董事會成為實際的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主要是由一些經營專家組成,這些經營專家最關心的是企業品牌和企業業績,股票升值還是貶值。股票持有者也希望股票升值而不是利潤分紅。發展到第三階段,一個重要標志是股權繼續分散,監事會成為企業的實際最高權力機構。監事會的首要責任是約束企業為社會創造價值,并在不污染環境、不危害社會的情況下得到合理的經濟回報。
網絡經濟一個重要規律是梅特卡夫法則,就是網絡價值與網絡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換句話說,就是網絡創造的價值遠遠高于財務收益。所以一個有遠見的企業家要首先認識到微利時代的到來,進而還要以價值最大化為企業的首要目標,合理利潤只是實現價值最大化的自然結果。
5收益遞減和收益遞增
傳統經濟受資源、能源和交易費用的約束,單位生產成本總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時一個消費者占有實物財富越多,每增加單位財富對他的使用價值也會下降,從而形成收益遞減效應。網絡經濟較少受資源、能源和交易費用約束,單位服務成本總是隨著服務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時,一個人占有的信息越多,每增加一條信息對他的有用性才越大,因而形成收益遞增效應。收益遞增會造成某些小企業快速無邊界擴張,形成新的集中壟斷,比如微軟公司、英特公司。在新經濟領域,壟斷可以看作是收益遞增規律的邏輯性結果,但它又是破壞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產生和企業內部非效率性的罪魁禍首。因此各國在產業實踐中一方面實行政策性管制,一方面培育競爭對手以限制這種壟斷的力量,以寡頭形式實現有效競爭。現在看來,過于分散的小企業和過度集中的大企業都是工業時代的產物,網絡時代的最后贏家是大型、分布、具有專業化優勢的企業集團。
6數字鴻溝和網絡均富
由于網絡經濟具備一種正反饋效應,也就是先期占有網絡資源者將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后進入者則難以立足從中獲利。換一個角度,一個人已經獲得了大量信息,再增加一條信息對他產生的價值概率就高,相反,一個不掌握任何信息近乎的人,給他一條重要信息也毫無價值。也就是更容易造成新的貧富懸殊。
另一方面,許多落后國家和地區,因為優先發展網絡產業,利用信息均富效應,很快縮短了與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據聯合國在落后國家的調查,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高級網絡服務在邊遠貧困地區的價值遠比大城市高,那里的居民在特定情況下愿意支付高于城市的通信價格。當大運營商們對廣大農村電信市場還不屑一顧的時候,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已經看到這里孕育著重要的潛在市場。
從自然屬性看,工業商品在于內部性和獨占性,信息服務在于外部性和共享性。也就是說,信息價值與價格(趨于成本)取向是相背離的。所以總體上講,工業經濟容易產生兩極分化,網絡經濟更能促進共同富裕。目前出現數字鴻溝的主要問題在于按照傳統市場經濟規則使價格與價值脫節,要想使農村的潛在市場變成顯在市場,社會尚缺少一種為窮人服務也有利可圖的制度安排和機制。
各國的普遍做法是建立普遍服務基金制度,以專項基金方式貼補邊遠地區網絡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過高部分,也就是形成一種服務窮人也不吃虧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