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4:3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社交媒體時代的特點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社交網絡時代;網絡營銷;營銷模式
一、消費者愿意接受社交網絡營銷的原因
(一)解決了信息不對稱
社交網絡時代以前,由于地域等外界因素的限制,消費者了解企業產品只能去附近的商場或通過媒體硬性廣告等,信息嚴重不對稱,因此只能被動的接受企業定價,自身沒有很大的選擇權,但隨著社交網絡時代的到來,其可以通過多種社交媒體渠道收集企業與產品真實信息,決策準確度更高。
(二)滿足其個性化需求
社交網絡時代下,通過與企業的雙向信息互動,消費者已不再只是產品、服務的購買者,也成為了產品的創造者,企業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媒體上消費者發表的評價、感受,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心理、以及對產品的各方面意見,有針對性的進行產品設計,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二、企業社交網絡營銷較于傳統營銷的優勢特征
(一)成本低、傳播速度快
傳統營銷需要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借助廣告、促銷等營銷方式進推廣,其傳播范圍有限,且成本過高,就算真正實施,也并不一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不需要產房、設備,只一臺簡單的電腦或者手機就可以將消費者與企業聯系起來進行營銷推廣,大大減少了營銷成本,擴大了傳播范圍。
(二)營銷準確率高
社交網絡時代下,用戶在注冊時會填寫真實、可靠、精準的客戶信息,比如職業、性別、LBS定位等,再加上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散布表達情感、心情、興趣愛好等信息,更有利于企業從中獲得有價值的數據,進行用戶識別,實現精準市場定位。[1]
(三)用戶參與度提高、可不斷完善產品
社交網絡時代的到來,消費者可以參與到企業產品制造的過程的當中,完善產品。例如小米公司就專門在微博等平臺上設置溝通官網,所有消費者都可以隨意提出產品使用感受、未來期望、建議等,后臺人員會進行專業性信息整理,設計人員結合這些意見,再進行到下一輪新產品設計。
(四)增強消費者信任感、挖掘潛在用戶
相比較于企業廣告宣傳,消費者更愿意相信身邊或者用過產品的人給自己的推薦與建議,而社交網絡正好可以滿足這一點。通過在論壇、微信、微博上利用一定手段促使用過產品的消費者產品相關信息,對于用戶粘性強,決策越來越相互信賴的消費者來說,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強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信任感以及挖掘潛在用戶。[2]
三、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特點與營銷優勢
由于社交媒體平臺具有成本低、準確度高、覆蓋面廣、值得信賴等特點,已經成為了大中小企業關注的亮點,但是不同社交媒體由于其本身特點與自身定位的不同導致其適用范圍也不盡相同。
(一)微博
微博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若即若離、相對陌生,但是信息交流度很廣,對于企業提高產品、品牌知名度有很強的效果,有利于企業進行口碑營銷。
(二)微信
微信是以交流、溝通為主的社交平臺,所以可以用來組建線上客服平臺,實現一對一及時溝通,再加上朋友圈中廣告的投放可以根據用戶資料分析、公眾號可以對用戶類型分細管理,有利于企業實現精準營銷。
(三)論壇、社區
以興趣、共同點集聚而成的論壇、社區可以集聚大量具有相同興趣的消費者,例如粉絲群、母嬰、教育社區等,他們可以在社區、論壇中針對興趣點發表言論、分享產品,且由于具有相同興趣觀點,很容易引起共鳴,所以企業可以從興趣點出發設置信息內容、進行產品推廣。
(四)抖音短視頻等
以短視頻為載體的創意設計,使得普通人也樂于效仿、參與。比較于傳統的“硬廣告”病毒式營銷,更容易貼近用戶的內心深處,使用戶感受到親切感、歸屬感、參與感、所以有利于企業進行廣告、品牌軟傳播。
四、社交網絡時代下企業營銷策略建議
(一)激發消費者情感、刺激其共享行為
二十一世紀屬于共享經濟時代,其特征是“使用但不擁有,分享代替私有”,要想充分的利用好社交網絡媒體平臺,就一定要借助一系列方式激發消費者的共享行為,例如通過刺激消費者發朋友圈進行集贊打折等促銷方式來實現消費者與企業的共贏互利。[3]
(二)重視負面消費者聲音
社交網絡時代下,消費者參與度大大提高,每一個個體用戶都是一個自媒體,很可能一個不起眼的事件在社交媒體的作用下就被發展為一個爆炸性的事件,所以企業務必關注消費者在社會化媒體下的各種“聲音”。
(三)重視軟營銷
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了“以顧客為中心”的新時代,消費者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所以要充分將顧客心理變化納入到企業考慮的因素當中,從消費者立場出發,注重客戶心理需求變化,尊重消費者的感受與體驗,淡化在消費者心中的商業活動,以顧客能接受的方式進行營銷。
到那時,互聯網信息將更具針對性,以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會投資做這些事情,總之將來我們面對的肯定不是海量的信息,而是所需信息。
當然,未來社交媒體的重大意義不僅局限在信息方面,屆時,現實與數字世界的連接將比以往更加緊密。
當我們在公園跑步時,可利用iPhone應用將身體狀況與Facebook和Twitter的個人資料相關聯,用戶可追蹤自己的信息,還可以與好友共享相關數據。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將變成“社交儀表盤”,大體而言,Facebook和Twitter是一種社交渠道,其他公司可以在上面發展自己的技術和業務。例如,Stocktwits、Tweetdeck和Zynga等公司已經通過這兩大平臺獲得了巨額利潤。
社交媒體還將體現更多的特點,例如:將來移動技術將占支配地位,近距離無線通信(NFC)技術進一步發展,允許商家根據消費者的地理位置和興趣而提供促銷信息;人類關系將不再依靠傳統的現實交往,一個人可與全世界的人交朋友,無論職業、種族和信仰,最終形成一個世界性的大熔爐;人類也將不再是被動的媒體消費者,媒體將以動態方式在所有平臺上與我們互動,如同今天的《魔獸世界》玩家一樣,每個人都將成為虛擬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擁有自己的化身。
怎樣看待社交媒體
王冠雄:社交媒體如火如荼,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矩陣正在誕生。社交媒體營銷下一站是自定義品牌社區?1、自定義URL,與用戶分享更簡便;2、可以詳細分析用戶;3、可以據此獲得聯系方式等信息;4、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分布廣告;5、可以根據興趣或位置來社區,互動更有效。
宋寧波:李開復說,社交時代真的來臨了,而且很快很猛。西方的廣告預算,快速地從其他地方(線下廣告、搜索廣告、Display Ads等)轉移到了社交媒體。可口可樂擁抱社交媒體我并不驚訝,但是GE(通用電氣)都在做這方面的品牌營銷。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的空間發展。
戚祥:我們對網絡要重新定義,網絡不再會是以網頁為主了,也不一定只是超鏈接的,網絡可能是微博的數據流,可能是YouTube的視頻數據流。超鏈接依然還會是超鏈接,網頁也不會消失,但是可能不再是主流的了――凱文•凱利針對“社交媒體是否會全面替代網頁”的提問如此回答。
在社會化媒體和移動互聯時代,網絡信息更加碎片化,實時化,個人化。社會化媒體與電商的奇妙結合,顛覆了傳統的營銷模式,讓營銷更實效更精準。對社會化媒體和移動互聯數字營銷電子商務探究基礎上,大膽提出數字營銷擁抱社會化媒體和移動互聯,社交網絡搭載社會化媒體的新興營銷模式,對未來的社會化媒體整合營銷發展趨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社會化媒體營銷;移動互聯;自媒體;數字營銷
1 移動互聯時代的社會化媒體營銷
1.1 社會化媒體營銷基本含義
社會化媒體營銷(Social Media),是一種新型的媒體方式,主要通過互聯網技術不斷的交互和提煉實現信息的分享和廣泛而深遠的傳播。社會化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商業平臺,利用時下最流行的互動溝通工具,使生意建立在關系的基礎之上,企業直接跟客戶互動交流,將本來的弱關系轉為強關系。營銷工具一般包括論壇、微博、微信、SNS社區、twitter、博客、facebook和youtube等,通過自媒體平臺或者組織媒體平臺進行和傳播。
1.2 社會化媒體營銷的發展現狀和主要特征
1.2.1社會化媒體營銷發展現狀
社會化媒體營銷方興未艾,發展勢頭強勁。《社會化媒體營銷發展報告(2012—2013)》顯示2012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達到753.1億,調研機構eMarketer的數據顯示,美國有80%的企業參與社會化營銷,facebook正準備把5億用戶轉變為在線購物者。企業越來越意識到應該把關系當作一筆重要的生意來做,越來越重視通過社會化媒體與潛在消費者互動,搭建社會化媒體平臺,進行社會化營銷。
1.2.2社會化媒體營銷主要特征
(1)移動性與及時性
目前移動互聯網已逐漸成為網民購物、社交、娛樂、媒體的綜合性平臺,企業社交、社會化電子商務等新興社會化媒體平臺不斷崛起,而附身于手機媒體上的移動社交工具便有了移動性的特點。社交媒體的及時提醒服務,在離線狀態下也可以及時接收,具有及時性特點。
(2)服務性與個性化
社會化媒體帶給用戶是全方位的服務體驗,用戶可以轉發、評論、隨意@,并且以社交關系為基礎,消息開放,社會化營銷是一種對話式的營銷,它與傳統營銷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動。所以要結合具體用戶的行為特點,有個性化針對性開展。
(3)自媒體化與整合性
自媒體是通過數字技術鏈接全球知識,從而提供一種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經歷和新聞的途徑,即個人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向他人傳播。社會化媒體可以廣泛分享用戶體驗,做到以個人為起點的傳播。社會化媒體整合了各種社交工具的應用,使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2 移動互聯數字營銷
社會化媒體和移動互聯是數字營銷趨勢,在智能終端和移動網民規模的推動下,移動互聯網經濟快速增長,移動互聯也相應推動商業價值變現以及許多新生事物的發展等。
2.1 推動數字化“超媒體”出現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有三個層次,最底層以產品為中心,其次以平臺為中心,而最高層則是以社區為中心。每隔一百年,媒體就會發生一次變革,上一百年被定義為大眾媒體的百年,而在下一百年里,信息將不僅是被推銷給人們,而且是在人們所處的無數個鏈接中被分享,所以基于關系的“信任推薦”將是未來網絡營銷的圣杯。社會化媒體、社區網絡建立的是關系搜索引擎,而移動互聯則推動數字化“超媒體”的出現。它不僅解構了傳統媒體,還重構了當代的媒體環境。
2.2 催生O2O商業模式
O2O就是生活消費領域通過線上虛擬世界和線下現實世界互動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即Offline to Online的離線商務模式(線上交易到線下消費體驗、線下營銷到線上交易)。AlexRampell在2010年首次提出O2O概念時指出:移動互聯網模式下的O2O商務規模至少是目前互聯網模式下電子商務規模的10倍以上。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中國電子商務規模達到5.4萬億元,增長38.5%。未來的十年,無論是線下的零售企業,還是線上的互聯網企業,在這個“虛實互動的O2O新商業模式”引領下,將出現新商業時代的營銷、支付和消費體驗革命。
2.3 變現社交關系鏈商業價值
在終端、應用、平臺、管道等要素的輪番驅動下,移動互聯網應用迅猛發展。根據Gartner的報告,到2015年,企業的網絡銷售有一半是通過社會化網絡和移動產生,預計到2015年,人們通過社會化電子商務的花費將達300億美金。企業應該明白,移動互聯和社會化媒體提供了一個社交關系鏈商業價值變現的渠道,可以讓他們直接接觸到潛在或現有客戶,直接跟他們進行互動交流,聆聽他們的聲音,把本來的弱關系轉為強關系。在社會化媒體主流化的時代,需要把傳播力轉化為營銷力,將虛擬的ID過濾為真實的個體,以實現社交關系鏈商業價值變現。
3 未來社會化媒體移動互聯發展趨勢
移動互聯網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過去的十年是互聯網爆發式增長的十年,而未來則將屬于移動互聯網,據EnfoDesk易觀智庫數據庫最新數據顯示,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1500個億。網民從個人電腦到移動端的遷移帶動互聯網進入移動時代。
社會化媒體正在改變人與媒體、信息的創造傳播模式,社會化的變革正在改變著營銷環境。自媒體時代正在降臨,社會化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商業平臺,通過人際傳播的社會化營銷逐漸瓦解舊有的營銷格局。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足以改變每一個人和世界各行各業的行為方式。數字營銷已經成為整個營銷傳播領域的主要趨勢,未來營銷和傳播顯現出數字化趨勢。在社會化媒體和移動互聯時代,讓數字營銷擁抱社會化媒體和移動互聯,社交網絡搭載社會化媒體的新興營銷模式,打造全新數字營銷平臺,無疑將在數字營銷的市場中據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社會化媒體營銷發展報告(2012-2013).2013.02.05
[2]社會化媒體營銷,網絡營銷,企博網.2012.10.26.
[3]李高廣.呂廷杰:電信運營商移動互聯網運營模式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4]企業實施社會化媒體營銷.中國廣播網2013.10.20.
[5]胡世良、鈕鋼、谷海穎:移動互聯網:贏在下一個十年的起點.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關鍵詞 微信時代;信息傳播;社交媒體;分眾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2-0090-02
2011年1月微信之初,僅具備即時通訊和分享照片等簡單功能,即便如此,一直到2011年4月,微信也達到了400多萬的注冊用戶。同年5月新增voice?message的功能,使微信的使用人數有了首次較為明顯的增長。2012年4月,微信新增朋友圈的照片分享功能,2014年初開始新增部分商業化功能。至此,微信正逐漸變為一個越來越完善的“信息傳播系統”。
微信在信息傳播方面綜合了許多社交媒體的特點,但微信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廣泛流行,還是因為它把握住了目前移動互聯的發展脈絡,在綜合其他平臺優點的同時,又進行了進一步優化,那么,微信的信息傳播究竟具有哪些特點呢?
1 即時性
社交軟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社交”,而社交最注重的就是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即傳播者可以隨時傳遞信息,只要接受者在線,就可以立即接收信息,并給出反饋。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在信息傳播的即時性方面整合了微博、QQ的功能,做到了信息的即時、即使傳遞、即時接收。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即時性應當不僅僅停留在信息的傳播過程,還包括信息量的即時傳遞。微信主打的語音消息功能克服了以往文字消息可能造成的理解偏差。語音消息可以完整還原信息者傳播信息時的語氣、心情等狀態,這大大拓展了傳遞內容的信息含量,這種信息傳遞類似于“現場直播”,傳者和受者幾乎能夠同時、同步地獲取整個傳播過程中的全部信息。此外,微信的實時對講、網絡視頻等功能,也實現了真正意x上的即時性。目前,在快銷時代,受眾越來越渴望在最短時間,以最快速度獲得最大信息量,微信的這種“即時性”相較于微博、人人等社交平臺更能夠滿足受眾的這種需求。
2 交互性
交互性的概念范圍十分廣泛,如果單看字面意思,它可以理解為交流性、互動性。事實上,交互性往往主要被應用在計算機及多媒體領域。將交互性拓展到新聞傳播,它既可以指媒介與使用者之間的交互性,又可以指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交互活動。根據唐思和麥克米倫的理論:“交互性是一種變量,當媒介使用者發現自己對媒介的控制感越強,互動目的是知會而不是勸說時,交互性隨之增加。”
在微信中,無論是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還是使用者與相當于“大眾傳媒”的微信公眾平臺之間,交互性都很強。實際上,微信為使用者創立了一個平等的交互環境,使用者微信好友之間的交流不具有任何門檻,同樣,使用者與公眾號的交流也是彼此平等的。與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不同,用戶想要與公眾平臺交流的內容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發送,公眾平臺管理者也可以在后臺及時查看。微信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信息傳、受者的關系,在他們之間,信息的傳播是雙向的。隨后微信又推出信息兩分鐘之內可撤回的功能,這讓信息者可以選擇信息交流的開始、暫停和中止,在某種意義上,這里的信息接受者進一步掌握了主動權,于是,交互性隨之增加。
3 發散性
與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形式相同,微信也經歷了從“點對點”到“點對多”的發散性轉變。目前,微信的信息傳播是這兩種形式相融合的復雜結構。
由于微信使用者與其微信好友之間大多在現實生活中也具有社交關系,相比于陌生人,他們之間的信任度要高得多,再加上彼此之間的強烈交互性,所以好友之間點對點的信息傳遞,以及群聊中點對多的信息分享都能夠達到比較好的傳播效果。在彼此信任的狀態下,他們很少會對信息來源以及信息可信度產生懷疑,更容易產生評論、分享等行為。
此外,即便微信使用者與他的某些好友并不具有現實中的社交關系,但兩人能夠成為好友也一定是出于共同的興趣、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利益等原因,所以,他們之間傳播的信息往往能夠引起彼此共鳴,進而引發轉發、分享。
一旦以上這些“點對點”的傳播行為開始產生,信息也隨之廣為擴散。而除了“點對點”以外,微信公眾平臺、朋友圈和群聊則更集中的體現了“點對多”的傳播方式。在微信中,信息傳播的趨勢是具有明顯發散性特點的“樹枝形”。
4 分眾化
所謂“分眾”,可以簡單理解為“細分受眾群體”。在信息爆炸到信息過載的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的節奏正逐步加快,受眾進行信息篩選的時間迅速縮減,但是,受眾的需求又是多種多樣的,于是,“分眾傳播”正成為新媒體抓住受眾群體的關鍵。隨著互聯網話語權的下放,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的一個最重要特點就是簡單化、碎片化、分眾化。這也是對傳播學中“使用與滿足”理論的進一步延伸,媒體越來越重視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
微信中的信息分眾傳播主要表現在微信公眾平臺方面。微信公眾平臺采用使用者主動訂閱的形式,訂閱后也可隨意取消關注,給予了使用者主動選擇權。訂閱號傾向于資訊傳達,服務號定位于服務交互,企業號專注于內部通訊。在平臺創建之初,開發者就已經將公眾平臺進行了精細劃分。除此之外,可以說,能夠獲得廣泛關注和認可的公眾平臺,諸如“嚴肅八卦”“新聞傳播學研”“know?yourself”等分別專攻娛樂、學術、心理等領域。一個信息過載、信息過雜的賬號,很難引發受眾的關注欲望。
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代表的“分眾傳播”形式,可以精準定位到具體受眾,進而篩選信息,對信息進行進一步優化處理,從而達到傳播效果最大化。
5 工具化
微信信息傳播的工具化其實與微信的商業化相輔相成。微信已經從僅僅具有單純社交功能的軟件變成連接使用者與入駐商家的一款重要工具,也成為了使用者和商家進行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
微信的工具化主要體現在了它的支付功能。2013年8月,微信正式與財付通進行合作,開通微信支付,這是微信實現工具化的重要一步。自此之后,微信用戶只要綁定銀行卡,就能夠實現轉賬、交易等基本功能。2014年1月,微信團隊又開發出“微信紅包”功能,依托于廣大的用戶群體,在新年期間,“微信紅包”幾乎已代替“實體紅包”成為聯系使用者社交關系的工具,而今,微信紅包也正超越其開發之初的原有意義。
目前,打開微信錢包,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轉賬、手機充值、生活繳費、信用卡還款等功能,用戶可以足不出戶地進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支付。隨著微信支付功能愈加健全,越來越多的商戶入駐微信,“快滴打車”“同程旅游”“京東商城”“微票兒”“大眾點評”等都與微信保持著長期合作。微信的工具化幾乎已經囊括使用者吃、穿、住、行的各個方面。騰訊在《2015年度微信白皮書》時,已經將微信定義為一種“生活方式”。
對微信信息傳播特點的研究也為分析微信時代的信息傳播趨勢提供了依據,以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把握新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傳播規律,促進傳統媒體的轉型和新媒體的革新。
參考文獻
[1]黃璜.微信傳播的問題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4.
1、策略選擇
社交媒體成為2012倫敦奧運的媒體策略既是客觀的時代潮流,同時也是主觀的媒介選擇。一方面,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相比,2012年倫敦奧運會所面臨的媒體環境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四年間,社交媒體Facebook和Twitter的用戶數量呈現幾何級增長。Facebook的用戶數量從2008年的1億增長到2012年的9億;Twitter的用戶數量從2008年的600萬增長到2012年的1.4億。社交媒體策略同樣也是倫敦奧運會的主觀選擇。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一個重要主題特點是關注青少年。這無論從倫敦奧運會的口號“激勵一代人”(Inspire a generation),還是從開幕式七名象征未來的孩子點燃主火炬都可以看出來。倫敦在申辦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曾做出承諾:使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感受到奧運會鼓舞人心的力量,激勵他們積極參與運動。具體目標群體為20個國家的1200萬青少年。而關注青少年、吸引青少年最好的媒介選擇就是社交媒體。當下,世界上超過50%的人口是在30歲以下,其中96%的30歲以下的年輕人已加入社交媒體。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最新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將瀏覽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作為首選的娛樂消遣方式,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樣最注重看電視。正因如此,倫敦奧運會選擇了社交媒體。
2、具體策略
倫敦奧運會選擇社交媒體的具體策略體現在以下三點:
鮮明地擁抱社交媒體。擁抱社交媒體是2012倫敦奧運會的鮮明態度。國際奧委會社交媒體主管霍特曾說:“如果說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微博還只是一片雪花,那么到了倫敦奧運會,它就成了一個大雪球了。”倫敦奧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也表示:“置身事外消極被動看比賽,這樣的歷史過去了。”國際奧委會早在2011年6月份就了社交媒體使用指南。指南中明確指出,國際奧委會積極鼓勵并支持運動員和其他授權人員參與社交媒體,、分享、傳播他們的經歷和體驗。
其次,設立奧運官方社交媒體平臺。在奧運會開幕倒計時100天的時候,倫敦奧委會正式開通奧運官方社交媒體平臺,建立了“奧運運動員中心”。該網站匯集了奧運會2000多名運動員,提供了奧運會運動員的社交網站信息,只要鍵入他們的名字進行搜索,所有信息都全部會出來。除此之外,該網站還根據社交網站的關注度列出了最受歡迎的運動員排行榜,方便粉絲關注。
最后,與世界著名社交媒體合作。倫敦奧組委與Facebook、Twitter、Goegle+、MSN、Foursquare、Tumblr和Instagram等諸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交媒體進行合作,在社交媒體網站上開設倫敦奧運專門網頁或頻道。Facebook上開設了倫敦奧運的專門網頁/Iondon2012;Twitter上設立了倫敦奧運的專門網頁/Iondon2012;Youtube上設立了倫敦奧運的專門網頁/Iondon2012。中國主要的社交媒體網站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優酷等也設立了倫敦奧運的專門網頁。
傳播效果
1、助力倫敦奧運成首屆“社交媒體奧運會”
奧運會與媒體從來都有不解之緣。從1896年舉辦第一屆奧運會起,報紙一直是此后幾十年中人們關注奧運的媒介方式。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因為首次廣泛使用收音機(包括28種語言2500個廣播)實現信息傳播,因此也被稱之為“廣播奧運會”。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因為首次使用電視衛星直播,根據統計全球40個國家收看到比賽,因此東京奧運會也被稱之為“電視奧運會”。從2000年到2008年,奧運電視觀眾從37億激增到43億。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首次奧運會官方網站,將互聯網作為傳播渠道新聞、照片,網頁點擊量達1.89億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使用何種媒體進行奧運傳播本身就是一屆奧運會成功與否的一個標志。也正因如此,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下斷語稱,“衡量一屆奧運會是否成功的標尺是媒體。”
由于倫敦奧運會對社交媒體的積極態度以及有力的社交媒體營銷與傳播,倫敦奧運會開始之前就被國際媒體預言社交媒體是倫敦奧運的一大看點。美聯社認為,倫敦奧運會社交媒體上的“#”標簽、“@”符號以及“喜歡”標記將和國旗、奧運徽章一樣流行。“一些運動員花在推特和臉譜網站上的時間也許比花在運動場上的時間還要多”。美國《紐約時報》直接將2012倫敦奧運會定義為首屆“社交媒體奧運會”,同時創造了“社交媒體奧運會”
(Socialympics)新詞匯。
2、成為倫敦奧運會的重要信息傳播媒介
社交媒體成為倫敦奧運會的重要信息傳播媒介。Twitter為射擊、射箭、游泳等26個倫敦奧運會項目全部開通了專門賬戶,第一時間傳遞賽場信息。同時,由于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傳統媒體也不得不選擇社交媒體進行整合傳播。美國廣播公司社交媒體指南,告訴用戶如何在各種社交媒體上關注美國廣播公司奧運會相關報道。
根據筆者的統計,奧運期間,社交媒體上的奧運信息也極為豐富。截至2012年8月13日,Youtube上以“2012 olympics”為主題的相關視頻數量為363,000條;Youtube London 2012訂閱者數量49,429;視頻觀看數量達到11,412,021。Facebook上“London 2012”群組訪問人數達到944,382個;Twitter@London2012粉絲數量達到1,571,482個。Twitter上的奧運相關信息超過5000萬條。Google+倫敦奧運群組粉絲數量達803,932個。中國新浪微博共計開通三個奧運群組,其中“倫敦奧運頻道”粉絲數量達到880,585,微博4187條;“倫敦奧運速遞”粉絲1,009,459,微博2795條;“倫敦奧運新聞”粉絲1,065,857微博4567條。
3、成為運動員與粉絲互動平臺
由于社交媒體及時、互動的特點,社交媒體成為運動員與粉絲互動的平臺,粉絲們可以及時在社交媒體上為自己喜歡的運動員加油,對奧運發表評論,粉絲與運動員之間、粉絲與粉絲之間的親密、及時互動成為新的奧運觀看習慣。加拿大報紙稱社交媒體正改變觀看奧運習慣。
社交媒體在滿足粉絲的觀看、討論、交流的欲望同時,也成就了一大批體育明星。根據統計數據,奧運會期間英國跳水運動員戴利、美國游泳運動員菲利普斯、中國游泳運動員孫洋、步槍選手易思玲、體操運動員馮哲都成為社交媒體人氣之王。
4、創造奧運會社交媒體新記錄
社交媒體在成就倫敦奧運會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奧運會創造了社交媒體新的記錄。根據Twitter數據,2012年8月10日,博爾特在倫敦奧運會男子200米決賽中以19秒32成功衛冕200米冠軍,成為奧運會歷史上連續兩屆衛冕100米和200米冠軍的第一人,Twitter每分鐘的微博數量超過8萬,從而刷新了Twitter新的紀錄。
根據新浪微博數據中心的統計,劉翔參加倫敦奧運會使得新浪微博這一平臺創造了記錄:在劉翔賽問,平均每秒有19,183條微博發出,新浪微博官方統計證實,這“創造了體育競賽間的新記錄”。而在賽后的一個小時內,新浪網民共發出7410萬與此話題相關的微博。截至8月7日21點,新浪微博劉翔話題討論2724萬;劉翔相關視頻總播放量2890萬。開賽1小時內微博發送峰值達到191183條/秒,創體育賽事最高紀錄;開賽1小時內網友劉翔比賽相關微博410萬。
受眾的媒體消費習慣呈現出新特點
多屏時代到來,人們獲取多元、即時新聞資訊和享受娛樂的途徑越來越多,受眾的媒體消費習慣呈現出以下新特點。
第一,受眾對不同類型的終端消費更加碎片化。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受眾接收信息的時間呈現碎片化的特點,某一單個媒體已經無法再集中準確地定位目標受眾群的“收看時間”,完成信息的有效傳播。受眾在一天內隨意使用多個屏幕接收信息,這種組合可能是電腦和手機,或者電視、平板電腦和手機等。受眾碎片化的時間黏連起來,哪怕幾秒鐘、幾分鐘,也可以刷新一個微博、搶拍一個視頻……“碎”時的拼接黏連,使受眾接收信息的時間得以無限延伸。調查數據表明,在這個碎片化的消費過程中,無論從使用頻次還是從每日有效使用時長來看,如今用戶使用移動終端都已明顯比電腦要長。而從上網起點看,過去傳統互聯網時代上網的起點主要以電腦為主,但現在,無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用戶每天上網的起點是移動終端,接下來才會向電腦轉移。
第二,跨屏消費已成為多屏時代受眾最常見的消費行為。人們在消費數字內容的時候,通常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和電視混在一起使用。你也許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生活場景:周末下午在家收看熱播的電視劇,20分鐘后趕路參加朋友聚會,途中不急不慢地拿出手機,打開視頻終端,搜索到這部電視劇并觀看;到了聚會地點,與大家分享觀劇感悟,并打開平板電腦大家圍坐欣賞……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一個個屏幕構成了炫麗多姿的多屏時代,大家時時體驗著資訊更新帶來的和視覺享受。在提供內容消費服務上,多屏之間是一種聯動關系,當這幾類產品被聯合在一起使用時,能發揮出更大的效力。
第三,智能手機通常作為電視的跨屏搭配。一項針對我國城市網民的跨屏行為調查顯示,86.3%的網民在看電視時會使用智能手機作為電視的跨屏搭配,而在看電視時,人們使用手機最常進行的活動為聊天(如使用微信等)、查詢信息、上微博、使用社交網站等。這充分說明,人們即使還坐在電視機前面,但眼球已經不只在電視屏幕上,尤其是年輕人群。在社會化媒體上的實時分享是電視必須關注的場景,這給電視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比如,很多中國人除夕開著電視機,但是并不完整地看春節聯歡晚會,而是用手機發微博,或者看微博上針對春節聯歡晚會的吐槽,從這個層面看,因為社會化媒體的存在,春晚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長,關注度得到提高。
電視節目的傳播策略
多屏融合改變著媒介產品的消費方式和生產模式,不同媒介的邊界被打破或模糊,這不但改變著受眾的消費習慣,也使媒介的傳播形態重新布局。但無論怎樣發展,“尊重受眾需求”、“用戶至上”、“個性化服務”等理念都是媒介亙古不變的制勝法寶。只有以受眾為中心,與受眾高度切合,電視傳播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向前發展。
第一,提高節目的社交化傳播水平,滿足觀眾跨屏收看、多屏互動的需求。在移動互聯與社交平臺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視的社交化成為中國電視行業的關注熱點。與早期的觀眾發短信互動不同,如今電視媒體借力網絡社交媒體與網民互動,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實時討論與意見分享形成活躍的互動圈。受眾與節目的互動程度往往與節目的收視率呈“正相關”關系,新浪微博的數據顯示,2013年夏季的“瘋狂綜藝季”吸引了77檔節目參與,在新浪微博上的總討論量約5億條,其中《中國好聲音》的討論量高居榜首,其收視率也始終領先。龐大的網民關注使電視節目在互聯網聚集起大批觀眾,論壇、微博、APP等成為電視傳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社交應用APP成為電視與觀眾互動的新渠道,電視APP不只是把視頻搬到手機上,而是圍繞節目內容提供互動服務,不僅符合觀眾跨屏收看、多屏互動的收看特點,還為受眾帶來更具專屬性的節目互動體驗。電視節目APP實現了電視與手機等新媒體的多屏聯動,也被視為傳統電視媒體布局移動互聯網的方式之一。當離開電視屏的人越來越多,未來誰對社交媒體的特性理解得準確、特質抓得好、與電視的兼容強,誰就能引領社交電視節目的潮流。
第二,轉化移動思維,延長節目的生命周期。多屏時代,媒體的競爭力取決于多屏思維的媒體人夠不夠多、執行力夠不夠堅決,給用戶帶來的多屏體驗夠不夠好。電視媒體如果不隨著這股移動化的浪潮前進,受眾將流失得越來越多。節目創作人員要有移動思維,推送的內容要針對不同的屏幕有所不同。以馬航失聯事件為例,在電腦和手機上推送的內容就有所差異,手機屏適合頻繁切換,可以推薦一些電視臺最新的新聞資訊,而電腦屏比較大,更適合推送適合長時觀看、避免頻繁切換的內容。如果希望電視節目在移動端表現出色,那就需要解決好用什么樣的表現方式、用戶在什么時段看、會看多久等問題。編輯和創作者只有具備新的移動思維,才能適應小屏時代,延長電視節目的生命周期。
第三,用好大數據,助力節目研發和推廣。收視率怎樣和大數據手段結合深入廣泛傳播?不妨看看國外的經驗。美國的做法是,使受眾的參與更加科學化和專業化。2013年Netflix推出自制劇《紙牌屋》,挑戰了傳統的電視劇生產模式。可以說,這是一部用大數據“算”出來的電視劇,公司對后臺存儲的3000多萬用戶的大數據行為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包含了用戶的收視選擇、400萬條評論、300萬次主題搜索等。最終,拍什么、誰來拍、誰來演、怎么播,全由數千萬觀眾的喜好決定。用戶搜索哪個、推薦哪個、回放哪個、哪個地方回放了等,一系列因素結合,帶動Netflix盈利大增,并獲得電視劇格萊美專業獎的肯定。在我國,運用大數據做節目的研發和推廣剛剛起步,但基于多屏模式,將大數據和社會化營銷相結合,是當前的大趨勢。
結 語
關鍵詞:社交媒體;大數據;品牌;傳播;關鍵節點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7000702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工廠”,因為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民族品牌,在國際競爭中走的彎路眾所周知。那么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隨著社交媒體興起,品牌該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傳播,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1相關文獻回顧
Mc Phee(1963)提出市場上存在雙危險效應,即大品牌或更加受歡迎的品牌可以享受更多的好處,擁有更多顧客和更高的顧客忠誠。20世紀70年代開始,Ehrenberg等人將雙危險效應與品牌的研究聯系起來進行研究。Philip Kotler認為,品牌可以從資金、屬性、利益、價值、文化、個性這6個領域給顧客提供商家及所售產品的信息。
社交媒體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具有巨大的流量和相對透明和公平的規則。社交媒體最常見的基本形式主要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微博、微信、APP、QQ和論壇社區等。Antony Mayfield(2007)認為社交媒體是一個給用戶提供參與空間的新網絡媒體,這意味著媒體讓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交流。張引等人(2013)認為,從社交媒體大數據的應用中可以把握社會和經濟活動的變化規律。徐藝欣(2013年)認為社交媒體強調了人際關系和信息傳播方式的融合。馬斌(2014)認為,通過社交媒體朋友圈之間傳播的品牌形象將更容易被朋友之間認同,具有口碑傳播的鮮明特點。人們比較愿意相信來自認識的朋友們分享的體驗,無疑這會提升顧客參與度和滿意度(王曉展,2014)。
在大數據時代,基于社交媒體,鮮為人知的新創品牌以及信息傳播點能夠得到更加精確的定制和傳播。在品牌傳播的過程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選擇目標受眾,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準確的識別目標受眾的興趣點(胥琳佳,2013;路雪珂,2014)。
2基于社交媒體品牌傳播的問題
本研究走訪了成都高新區創業園的37家入駐孵化的企業,其中有35家擁有自己的品牌,有31家企業準備使用社交媒體傳播品牌,有12家已經建設或在建自己的社交媒體傳播平臺。我們通過對這些企業進行分析,總結出基于社交媒體傳播品牌具有以下問題:
(1)數量太大,價值密度低。社交媒體的基本特點是大范圍的不同的數據類型在同時交互式傳播,龐大的數據量,超出了一般企業的控制能力;低密度數據價值,比如視頻安全監控,在持續監測下具有重大價值的信息可能只是一兩秒的數據流。
(2)時效性強,傳播跟不上更新速度。社交媒體環境的變化多端,需要監控并及時迅速作出反應。企業在傳播過程中都希望信息傳播速度變快、范圍變廣。但是,目前企業掌握的數據挖掘技術還不夠,不容易時刻關注到高速運轉、隨時在更新的社交媒體。
(3)安全性低,私密性弱,監管難。社交媒體中充斥著大量虛假信息,要想輕易讓社交媒體的成員相信品牌,聚集旺盛的人氣,并且建立忠誠度和美譽度,這讓品牌的傳播倍感棘手,借助專業性的工具和平臺又要增加成本。因此,信任度、忠誠度和美譽度不容易提高。
(4)話語權低,負面消息難控制。社交媒體作為供給網友自由發表輿論的平臺,并不掌握太多數據的社交媒體中單個成員,面對負面新聞,缺少輿論話語權,又必須在第一時間將其解決,不然會很快擴散到很大范圍,造成無法控制的影響。
(5)容易遭受復制仿冒等不正當競爭侵害。數據公開是一把雙刃劍,公開數據會引來模仿復制,從而導致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出現。
3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經過對走訪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導致問題出現主要有以下原因:
(1)品牌自身存在個性、特色、定位等問題。內因是基礎,要內容為王,練好內功,分享有價值的內容,特色鮮明,才會被廣泛關注。應著眼于顧客需求,在品牌定位中強調品牌的特點,使產品更加個性化。否則,在社交媒體大數據中會被淹沒。
(2)品牌自身存在是否能精準地滿足顧客需求的問題。精準傳播的實現依賴于大數據的應用,對顧客畫像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促銷的時候,可以針對大數據預測結果,來發現顧客、創造新的顧客、挖掘顧客更大的購買力、增加顧客的購買數量和購買頻次。
(3)缺少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傳播推手。傳播推手是關鍵節點,建立與具有話語權的關鍵人物的良好關系,這些人物是社交媒體傳播的重要節點。與高昂的廣告成本花費相比,通過和關鍵人物默契的合作,利用關鍵人員和他們的粉絲無限配合和有效溝通之間微妙的融合,會取得廉價、高效、精準的傳播效果。關鍵節點的媒體傳播價值被凸顯了出來,但是,目前這種傳播方式路徑還未成為企業的首要選擇。
(4)缺少知識產權保護。既然開放和復制已經不可避免,為了防止品牌在傳播中被人肆意截取仿冒,先行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是必要的,比如預先申請注冊商標、外觀設計專利、發明專利等。
4解決問題的對策模型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設計了關鍵節點傳播路徑模型,以期解決上述問題。
圖1社交媒體中關鍵節點傳播路徑模型(刺猬模型)圖1的橫坐標表示傳播的空間,縱坐標表示傳播的時間,箭頭表示傳播路徑的方向。通過社交媒體,新的信息很快就能傳播到遙遠的空間,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整個路徑模型外形酷似一只刺猬,所以也可稱為“刺猬”模型。
圖1中淺色的圓形節點是一般節點,深色的方形節點是關鍵節點。深色的方形節點能將收到的信息轉發到關注自己的新的更多節點。這種能將有效傳播數量超過接收數量的若干倍以上的節點,我們就稱為關鍵節點。關鍵節點人物一般是社會公眾人物,擁有眾多的粉絲,具有較好的影響帶動作用。而一般節點并不具有這樣的傳播價值。
上述路徑反過來,各關鍵節點能接收到眾多目標顧客的信息反饋,這些數據集中到品牌傳播者那里,能夠更加精準地分析潛在的消費需求,從而提出更多精準的市場預測,實現精準的傳播。這種方式還能通過關鍵節點實現有效的風險控制,解決了監管、話語權等諸多問題。
表1關鍵節點傳播路徑與傳統路徑的區別
區別傳播受眾傳播途徑傳播效率傳播費用輿論控制傳統的
傳播路徑面向不特定的大眾主要依靠媒體刊載低,不知道哪部分浪費了廣告費依靠傳媒關鍵節點
傳播路徑面向已經被關鍵節點聚類的小眾主要依靠關鍵節點的朋友圈分享高,能夠精準地投放到已聚類的目標顧客關鍵節點
公關費依靠粉絲對關鍵節點的信任表1比較了本研究提出的關鍵節點傳播路徑與傳統傳播路徑的區別。從表中不難看出,基于社交媒體的關鍵節點傳播在傳播受眾、傳播路徑上更加精準了,傳播效率提高了,傳播費用降低了。
因此,對品牌傳播者來說,一方面要注意品牌自身的內容,如品牌的個性、特色、與顧客需求的契合度、是否獲得知識產權保護,使其更適合社交媒體傳播;另一方面,要認真培養自己的關鍵節點,比如行業內的大師、名人、明星等。獲得關鍵節點的支持,將比傳統商業廣告更加精準和高效。
參考文獻
[1]胥琳佳.大數據對于傳播學研究內容和方法的影響[J].中國出版,2013,(09).
[2]岳瑩.品牌、自媒體與大數據的未來:當代傳播語境下川北燈戲發展策略論析[J].寧夏社會科學,2014,(01).
[3]徐藝欣.基于社會化媒體的精準營銷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3,(05).
[4]馬斌.社交媒體在企業市場營銷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4,(07).
[5]蓋宏偉,佟林杰.網絡時代中小企業云品牌發展戰略創新[J].商業時代,2014,(05).
關鍵詞:社交媒體;企業營銷;消費者
近年來,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企業的市場營銷工作范圍也逐漸向社交媒體擴展,社交媒體營銷工作的重要性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知,未來的企業營銷必將會以社交媒體營銷作為營銷的主要方式。社交媒體由于平臺的廣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約性等優勢特點,為企業社交媒體營銷工作的開展及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最堅實、最便捷的基礎。通過社交媒體,企業能夠實現與客戶、潛在消費者的雙向溝通,可實現即時溝通交流互動,增強彼此的依賴性。此外,社交媒體還在塑造品牌形象,進行產品宣傳,進行危機公關等多個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社交媒體的定義與分類
社交媒體的原始技術是web2.0系統,該系統包含了大量的與網絡相關的應用。主要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移動平臺技術實現公司組織機構、政府機構、社區和個人之間的溝通聯絡,用戶可以達到創建、交流、消費等目的。Wikipedia網站上對于社交媒體是這樣定義的:社交媒體其實是一個虛擬的社區和網絡平臺,用戶借此來實現創作、交流彼此觀點和意見。相較于一般常見的社會大眾媒體,社交媒體的顯著特點是可以讓用戶享有自己的創作權及言論自由權,自由進行各種編輯創作工作,并可以進行相互交流、分享。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日趨成熟,社交媒體可以以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當今國內比較流行的社交媒體的形式十分眾多,諸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支付寶、微信、QQ等。國外比較流行的社交媒體的形式主要有Facebook、Twitter、Line、Google+等。
根據奧美中國對社交媒體類別進行的研究,社交媒體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專業社交網絡(professional SNS);移動聊天(Mobile Chat);即時消息(Instant Messaging);在線交易(Online Trade);微博(Micro-blogging);博客(Blogging)圖片分享(Photo Sharing);視頻分享(Video Sharing);知識問答(Q&A);百科知識(Wikis);在線音樂(Online Music);簽到(Check-in);留言板(Message Board)等。
2.企業社交媒體營銷的特點
企業社交媒體營銷通常以微博、微信、支付寶等平臺為基礎,通過社交媒體企業需求或企業產品信息,從而達到市場營銷的目的。企業社交媒體營銷通主要有以下特點:
2.1自媒體化
企業的客戶不再只是局限于受眾群體,客戶同樣可以參與產品的營銷。
2.2互動化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可以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互動交流。
2.3全媒體化
企業、客戶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對產品進行描述、營銷。
2.4信任化
社交媒體特有的性質使得企業和消費者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
2.5關聯化
在互聯網時代的環境下,社交媒體可以實現多種媒體之間的相互關聯。
3.企業社交媒體營銷的實際應用
3.1展示企業品牌
口碑傳播的力量是在營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口碑傳播更貼近于日常生活,是人際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形式的廣告,而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因此,相比于廣告的信息,我們更傾向于相信口碑,尤其是來自親朋好友的推薦。當我們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上有人曬出自己使用的并且覺得很好的某種產品或服務時,我們大多數人如果自己有需要都會去進行購買或嘗試。所以說通過社交媒體可以廣泛展示企業品牌、營銷企業產品或服務。
3.2 創建忠實用戶群
企業可以依靠社交媒體的營銷方式檳勘昕突Т罱ㄒ桓齬餐的交流平臺,即忠實用戶群,使目標客戶群能夠從中得到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比如企業相關的行業新聞、企業動態、生活小貼士等信息內容。從而企業可與目標客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及時進行溝通交流,消費者可以快速準確的獲得企業相關消息。忠實用戶群的創建有助于企業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尊重。
3.3 提升企業服務水平
社交媒體平臺使得企業與客戶間的交流更為透明化,客戶可以對企業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使得企業可以對自身進行及時改正和產品升級優化,提升企業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3.4 提高企業銷售業績
企業中一個合格的銷售人員不可能離開社交媒體的幫助。每個銷售人員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并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潛在客戶,不斷提高企業的銷售業績。
3.5 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廣告費用的投入是企業進行產品服務宣傳必不可少的,而通過社交媒體軟文、廣告等信息內容可以幫助企業節省大量的廣告宣傳費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和回報。因而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廣告宣傳具有低投入、高回報的特點。
結語
社交媒體由于平臺的廣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約性等優勢特點,為企業社交媒體營銷工作的開展及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最堅實、最便捷的基礎。因此,未來的企業營銷必將會以社交媒體營銷作為營銷的主要方式。
參考文獻:
[1]張淼.社會化媒體在市場營銷中的應用研究――以消費電子行業為例[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彭蘭.社會化媒體與媒介融合的雙重挑戰[J].新聞界,2011(01)
[3]斯科特 斯特萊登.強關系――社會化媒體營銷制勝的關鍵[M].魏微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鄒立清.論社會化媒體發展趨勢下的營銷變革[J].科學科技社會,2012(01)
[5]唐興通.社會化媒體營銷大趨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3.
所以移動媒體的成長空間是巨大的:
移動媒體分析家對移動媒體潛力不斷看漲;明智的公司像Facebook近來收購了Instagram, Glancee, and Karma這一系列的移動公司;獨獨廣告商們還沒把他們的眼球投過來,要立即看清這個趨勢,讓我們從移動興起的幾個特點來分析:推廣渠道、廣告質量、創新性、嘗試力度、社會影響力。
1.推廣渠道數量驚人
廣告商有很多的移動工具選擇來投放廣告信息,包括移動搜索、移動應用、移動網頁、SMS等,任何一個渠道都已被證明是有效的品牌宣傳渠道。
2.廣告質量高
在2012年的設計和技術頒獎會上,Nike+ Fuelband產品向我們展示了它的移動應用Nike+ Fuelband App對移動設計、藍牙集成、3D動畫高質量的影響力;最近戛納廣告節新增加的移動獅子獎項對提高移動廣告的質量也添了非常漂亮的一筆。
3.創新性強
每一個新移動產品都會引發一系列的新移動產品跟隨,過去的一兩年,Uber、Clear、Path都迅速崛起,其他的開發者從地理定位、手勢、UI方面推出類似卻有區別的應用。接著語音控制、應用個人化特點將繼續跟進以提高移動產品的體驗。廣告商們屆時只要擔心自己怎么好好利用這份創新資源來最大化廣告宣傳就好了。
4.敢于嘗試、進步快
最近在影視音樂互動大會上亮相的Highlight和Sonar應用,兩個都是社交挖掘應用,可以實時實地監控周圍與你有共同愛好的人。剛開始,這兩個應用都在如何粘住用戶,如何消除用戶對社交交友的忌憚上遇到瓶頸,但隨后與GPS、開放圖譜技術地結合,加上認識到社交網站人們結交的方式并不是全都直接明顯的,這些社交發掘應用正在重建基于個人的“個人Web”。
5.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