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15 17:13:2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

第1篇

一、以文化自覺指引文化自信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來自于多元文化視角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而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自我創建。”文化自覺意味自我思考,反思“傳統”的重要性,并在現代化語境中認識傳統文化,打通傳統文化和現當代文化。當代學者多從中國文化發展能力的角度界定文化自信的本質、內涵、對象,或思考中國文化自信建設的路徑。陳先達教授提出:“文化的本質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載體中內在蘊藏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的總體性理解基礎上的。它體現在中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中,貫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要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培養其文化認同感。要建立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就要理清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淵源、內涵精髓和發展方向,幫助大學生增加文化知識儲備,明晰文化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客觀、辯證的文化理解力和文化判斷力。

二、推進文化自信的多維度教育

通過對衡水學院大學生的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共性特點: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較高,文化實踐參與度較高,但文化知識儲備極少,認知程度不高;二是雖然西方文化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學生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比較理性,70%參與調查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西方思想對自身思想行為產生了影響;三是大學生獲取中西方文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雖然對現有的中國文化類課程和活動較為滿意,但對高校文化自信培育方式提出較高的期許。

目前高校都形成了較完善的通識課體系,課程內容集科學性、系統性和理論性于一體,有助于大學生增加文化知識的儲備,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但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上,應當考慮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特點,結合當代大學生追求個性、自主意識強、注重自身感受和體驗的思想特點,注重從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流價值及時代內涵進行梳理,既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將文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正確把握文化的發展脈絡,增強文化傳承、傳播的創新力;結合大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探討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表述方式,注重教學內容與社會現象的結合,教學內容的易吸收性和教學方式的靈活性相結合,開展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辯論賽、演講比賽或“時事大講堂”等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知,提高其文化理解力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夠客觀且深入地分析社會文化現象,正確評判文化價值,自覺增強文化認同感。

注重增強專業教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將專業教育的知識性與人文性相融合,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素養的培養,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和認知,注意了解學生的文化需求,排解學生的思想困惑和文化焦慮,提高其文化理解力和思辨能力。結合專業課程的建設,挖掘專業知識內容中的文化因素,促進文化研究成果向課程資源的轉化,如建立董子文化教學基地;設立具有區域特色文化專欄或網絡資源板塊,邀請校內外學者進行學術成果的大眾化表達。同時結合傳統文化進校園、第二課堂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等,用優秀文化滋養大學生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強化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的文化引導意識,強化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和創新情感,又要自覺地將中國優秀文化融入創業創新理念,啟迪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引導學生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表達出發,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如數字文化資源的開發、傳統服飾文化地藝術創作等。

三、培育地域認同感下的文化自信

地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將地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易直觀地獲得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高校所在地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對高校的認同感,自覺體悟優秀文化,培養自身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結合地域特點和應用需求,進行生本地域文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將地域文化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對接,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開設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體驗課、中華才藝課和思想文化專題研究類課程,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同步增加與地域文化有關的內容,并拓展到學生的第二課堂;采取多元聯合教學模式,既“請進來”,又“走出去”。“請進來”,邀請地域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或文化傳承人進課堂,以更加專業的視角、直觀的手法展示傳統地域文化的魅力;“走出去”,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開展民間創業故事和史料的整理,建立革命文化教學基地、志愿服務基地,加強和深化學生的文化實踐活動,重參觀重體驗,增強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度,“潤物細無聲”般地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自信。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將地域文化的體驗與第二課堂、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結合起來,將校企合作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相結合,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合作、協同引導,加強資源整合和共享,建立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基地和產業創新基地,吸納更多的學生參與文化傳承與創新,利用專業知識進行地域文化的創意表達,將大學生外在的文化體驗內化為思想和實際行動引導相關的專業和學生開展地域文化體驗與教育產品創制類課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通過多層次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學生的地域文化自信,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文化體悟的基礎上形成高度自覺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四、創新文化傳播方式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簡單,進入微時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的講授不再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網絡等獲取大量的多元化信息,學生文化認知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削弱自身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教育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創新了文化的傳播途徑,當代大學生更樂于接受“文化+數字”語境下的表達方式。

在文化自信的培育中,既要注重傳播方式和途徑的新穎性,又要注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形式上的整合和創新。依托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研究成果,建立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平臺,利用新媒體或自媒體進行微文化數字資源的開發,制作適合互聯網或手機客戶端的傳統文化微視頻、微課程、微圖書館;利用社交媒體的聚眾效應和互動性,建立具有高校地域特色的文化公眾號,拓寬學生獲取文化的渠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打造多層次、鮮活立體的傳播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設立大學生文化傳播工作坊,打造導師制下的學生創新團隊,基于學生的視角進行優質文化數字資源開發和建設,如傳統文化微動畫的制作等。

第2篇

【關鍵詞】文化自信 青年群體 文化弱化 重構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4.014

文化自信作為一種信念和信心,涉及到個體、民族或國家對本身文化價值的接受、信任、肯定和推崇。培育當代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需要達到以下目標:自覺傳播、繼承和維護本民族的優秀文化與歷史傳統,使之在認同和傳承的過程中不斷發揚光大;通過對全人類文化和文明成果的接觸、比較和借鑒,為本民族文化的進步汲取力量;通過對自身文化的反思,重構更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體系,重新成就文化建設的新高度。

文化自信的概念結構與弱化表現

文化自信的概念結構。作為民族的DNA,文化深入民族的骨髓,深刻記錄著她的過去和現在,推動著民族的發展和繁榮。從這個角度講,文化自信便是一個多維度的系統,涉及意識層面與行為層面。首先,在意識層面上,文化自信以對傳統文化的自我認知為第一要素,指的是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界定非本土傳統文化的心理過程。對青年群體來說,唯有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被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才會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自信。第二個要素便是多元文化意識,指的是人們對待文化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態度,在這一過程中,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通過包容和吸收他國優秀文化,正面評價其價值,完成自我修正與自我完善。第三要素是文化憂患意識,指的是人們一方面要意識到資本主義主流文化的沖擊和破壞力,另一方面要重視本土文化安全,將其視作國家安全的保障;其次,在行為層面上,文化自信的第一要素為跨文化交流活動的體驗。人們只有主動參與到跨文化交流行為中,才能切身感受到我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點與差別。第二個元素是文化傳承。在文化自信的推動下,人們會產生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而借助對文化傳承行為的參與,優惠積累和強化文化自信。第三個要素是文化創新。人們在批判與繼承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基礎上,要對其加以優化、調整和創新,并保證文化創新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青年群體文化自信弱化的表現。第一,盲目跟從和復制外來文化。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要素的跨國傳播也越來越迅速,這為我國文化在全世界傳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擴大了西方國家對我國文化體系的滲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而一些青年在對比之后,認為中國的物質富足程度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中國的文化思維與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差距,繼而難以對中國文化形成正確認知,文化自信顯得底氣不足。第二,對本土文化缺乏認知。對當代青年來說,由于接受教育的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相對缺位。相關調查表明,很多青年在被問及成語典故、歷史事件和古典文學以及傳統禮儀和傳統藝術時,顯得十分無知,他們將這一結果歸于“不感興趣”“不了解”和“沒有用處”。這樣不但無法實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也會在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下,逐漸喪失對中華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追求和堅守。當代青年擔負著創造歷史和引領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時代重任,需要時刻關注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成果,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內涵,樹立文化自信。

當代青年群體文化自信弱化的反思

當代青年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在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這一群體對中國文化是否形成自信,不但涉及到他們對中國道路等關鍵問題的認同和堅守,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和繁榮。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代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弱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需要對此加以深刻反思,以期發現對其進行重構的思路和方法。

文化自覺的缺位。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當代青年具有強烈的愛國心,他們性格開朗、充滿熱情和自信,具有明顯的創新意識。但同時青年群體的心理素質并不成熟,在抗壓能力方面尚顯不足,對傳統文化中的艱苦奮斗精神缺乏理解與堅守,集體觀念較為淡薄。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更愿意接觸西方文化,對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社會和風俗、生活等有著十分深入的了解,甚至習慣了西方國家的語法體系與思維方式。不得不說,這種文化自覺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青年群體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也降低了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自信力和自信心。

社會風氣的影響。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在發展完善中,市場經濟中出現的“不誠信”和倫理道德“軟約束”現象,讓部分青年的信念出現了動搖,甚至出現了異化的趨勢,而對精神和文化的追求卻相對缺乏。這是因為,隨著西方文化對青年群體的滲透,一些青年主動融入那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自由主義和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之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對中國先進文化的未來發展也沒有信心。

家庭氛圍的熏染。在文化自信的諸多影響因素中,家庭氛圍的熏染無疑是“距離最近”的。在青年群體面對文化自信這一問題時,他們父母應該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任務,以免發生代際之間的文化失傳和傳遞斷層。但是,一些父母并未對子女學習傳統文化給予支持和鼓勵,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子女的學業方面,而這顯然不利于青年群體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樹立文化自信。

當代青年群體文化自信的重構

營造適合文化自信錘煉的良好氛圍。無論是對青年學生所處的大學校園還是對其他青年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都應在教育、培養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營造適合文化自信錘煉的良好氛圍。同時,還應培養當代青年成長成才所具有的能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認同我們自身的文化根基,在不斷創造先進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過程中,最終成為擔當文化強國使命的人才。

借助文化實踐重塑文化信心。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感受文化的力量。為了實現這一點,通常有兩個途徑:第一,間接途徑。該途徑雖然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但是存在不足與限制;第二,直接途徑。為了提升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可以組織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通過必要的形式保護與宣傳傳統文化,使青年能夠參與其中。

借助新媒體對文化資源進行提煉和整合。在新媒體時代,構建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在遭遇前所未有挑戰的同時,也為文化自信的提煉和整合提供了契機。為此,應借助移動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向青年群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御和屏蔽不良信息與惡俗文化。

第3篇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社科名家莫礪鋒如何留住文脈的根?

什么是文脈?文脈是息息相通的文化血脈,也是滄海桑田中打造出來的民族發展的根本。文是江蘇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脈就是江蘇人的生命。

中華文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許多燦爛的古代文化例如巴比倫文化、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等已經消失。中華文化一直屹立不倒,是因其內容蘊含著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夠像鳳凰涅一樣不斷獲得新生。

今天,隨著信息時代和全球一體化浪潮的出現,中華傳統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傳統文化?文化是民族生長的烙印,在形成一個民族的眾多因素中,地緣、血緣因素等都不如文化來的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鄔書林

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傳承文脈應該與時俱進,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把文脈傳承推動創新發展自覺注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中去考量。為我們文脈傳承和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是我們傳承文脈、創新發展的歷史機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傳承文脈要推動創新發展,聚焦經濟技術革命進步的領域,利用新的技術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當前新型技術革命性的進步,特別是互聯網、云技術的應用,使文脈傳承的創新吸收古今中外精華,為文脈傳承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只有創新成果才能成為文脈的一部分,文化成果只有創新才能作為成果,只有創新才能傳承。中華書局總經理、中國出版協會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徐俊

用文脈工程構建時代話語體系

文脈既是文化傳承、文化基因,又是文化延展的文化程序。我以為文脈主要在這三個方面:第一是物質的文化遺產;第二是文字記載的古代典籍;第三是隱藏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精神世界,包括觀念、思維、文學藝術和風俗習慣。

將古代典籍整理放在文脈傳承與創新背景下,文脈工程為江蘇文化歷史進行全面整理,是一項基礎工程。通過系統梳理江蘇的文脈資源,保存江蘇集體記憶,從而推進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彰顯江蘇文化對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貢獻。文脈工程既要對江蘇歷史文化典籍進行集中整理成卷,又要對江蘇文化歷史精神做系統提煉和挖掘,凸顯江蘇文脈的主體。文化傳承必須建立當代文化建設,否則不能實現傳承意義。

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應當實現我們的目標。能夠全面把握江蘇歷史文化資源,構建最能體現江蘇文脈豐富性的新的文獻體系.能夠從時代高度構建最能表達江蘇文化系統的話語體系,為研究傳承江蘇文化確立新的學術標準。

知名作家、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葛亮

東方氣質、精神可與西方文化對接

近代性的價值需要放在中國經驗中加以檢驗,反之也是一樣,對傳統的吸收、消化、反芻而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過程,對中西方都是互相借鑒的,對當下時代的變動構成一個全球化實驗場。這個場包括中國和西方文化相互間的歷史。在小的層面,東方以及東方文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作為東方人怎么界定?在當下有一個新的空間,這個空間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呈現?

中國美感是一種自我認識,和西方有所不同,東方人是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的,中國作品具有中國人長期所自知的東方精神。中華名片進入西方人的視野當中,東方氣質和精神也可以和西方文化對接,不僅僅在于語言,也是構造民族家國穩定的所在。

美國威廉帕特森大學版畫系和中國藝術中心主任、教授,全美華人美術教授協會主席叢志遠

要自信地把中國文化對外發揚光大

江蘇的文化在歷史上很能令我們自豪的.在史記里面曾多次提到江蘇,從宋元明清以來,很多的名家都來自江蘇,在中國藝術史上江蘇一直是文化大省,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我們自己有這么好的傳統文化、這么深厚的文脈,更應該認真整理、研究和宣鰲

談到文脈,這幾年在西方,例如現代藝術也在整理他們自己的文脈和創作背景。西方沒有傳統,但是他們要整理傳統,西方有識之士同樣注重整理西方文脈。我們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幾千年的文脈延綿不絕,我們要把自己的藝術往海外推,要自信地把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對外發揚光大。要積極傳承我們的文脈,把中國的藝術推向世界。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李向民

文化傳承本質在創新

創新這個概念,進入經濟學,最早是1912年,哈佛大學的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在其《經濟發展概論》中首先提出的,用以解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及其周期。熊彼得把創新定義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結合。經濟增長將越來越依賴創新,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

在當今時代,我們正看到文化創新的作用。文化傳承如同火炬接力,文化的火種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奔跑,才能持久傳承。在這樣的接力中,每一代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這種努力.其本質就是創新。無論是哲學、文學、科學、藝術,還是其他學科,都是在不斷的創新中,留下自己的歷史年輪。作為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文化和文脈,所以能傳承到今天,其重要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我們的歷史有多悠久,而在于我們一直保持有文化創新的活力。回顧中華文化史,我們一直存有著保守與變革的爭論,而這種爭議并沒有禁錮我們的思想,反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雙螺旋結構,通過波浪式的振蕩,推動我們的文化走向新的時代高峰。

創新和傳承重要的是價值觀,藝術和文化作品所承載的品格、理想、擔當、愛國主義精神等。文化創新是在文化交流與碰撞中產生的,在傳道與問道的過程中,應堅持文化自信,發揚中華美學精神,為人類文化做出持續的貢獻。

創新和傳承植根于教育,發展于傳承。江蘇地處大江人海的平原,歷來經濟富庶,文教昌明,江南才子成為江蘇的獨特名片。江蘇人為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江蘇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方面繼續勇猛精進,涌現出一批文化大家、精品力作和文化企業瘭團。人才的培養是文化創新生生不息的源泉。

當前人類正進入精神經濟時代,文化業態面臨重大變革,文化創新的理念和方式也有需要進一步轉換。如何實現文化創新,是關乎江蘇文脈生生不息的關鍵,也是從高原走向高峰的關鍵。文化創新在于低姿態,不懈努力和扎根于生活與大地。

江蘇省作協副主席畢飛字

文學的奇跡源于生活

大批80后乃至90后的新銳作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以及一批老作家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春天。趙本夫、范小青、黃蓓佳、周梅森,把江蘇的文學帶^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新天地。

趙本夫年近七旬,卻令人出乎意料地再次完成他的敘革。在新作《天漏邑》里,在堅實的寫實主義的基礎之上,帶上了魔幻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多重格調。

范小青新作《桂香街》的創作歷程可以借用老話來表達: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這里的“下去”,不是走秀,而是作家的內心動態和價值取向,以及作家的自我要求。范小青的敘事策略自《女同志》開始變得厚實而從容,這是脫胎換骨的。有兩件事是她做得極為出色的:一是小說的現實感;二是小說的時代性。

黃蓓佳這樣一個中國最好的兒童文學作家,對自己依然是不滿意的,她在一次會議上說:“我越來越不喜歡把兒童文學作品寫得過于兒童,把孩子簡單化、臉譜化。”與其說黃蓓佳對自己的寫作有愿景,不如說,她對孩子們的成長環境有愿景,對生活自身有愿景。

周梅森睦淳筒皇且桓鍪檎里的作家,他是雙棲的。他的一只腳在書房里,另一只腳在尋找大地的脈動。一部《人民的名義》宣告了20版的周梅森滿血復活,告訴我們一件事:文學的奇跡從來不能靠文學去創造,只有生活才可以讓文學變得不可思議。

劉海粟美術館藝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江蘇理工學院兼職教授、劉海粟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劉蟾

藝術家應當有追求、有理想、有擔當

我的父親劉海粟是一個教育家,他一直提倡美術史方面的傳承和創新。他雖然不說希望我來繼承他的事業,但他看到我繪畫的時候,是非常高興的。

他說,做一個藝術家,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具備完美的品德,要追求真善美;第二要有理想,有志向;第三要有擔當。

走進南藝的校園,能夠感受到一種文化教育傳承的底蘊。百年南藝,是中國藝術教育開先河者;更應是文化創新的排頭兵。教育,不僅是教室里的授課,更是一種文化積淀的熏陶。南藝已經培養出非常多的優秀畫家、音樂家,但是這條路還很長,希望南藝在現有的成績上更上一層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文化傳播需要一張臉、一顆心、一個魂

創作有中國氣派的文藝作品,首先要有中國文化的自信,這自信來自于深厚博大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當代文化。

中國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是創作作品的核心。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中國精神是基于深厚傳統文化的改革開放創新精神,是中國人自主自強的獨立精神,是中國人的追夢精神。以中國精神為靈魂,以中華民族精神為理想,必定有底氣、有骨氣、有正氣、有大氣。

中國氣派作品不僅僅是中國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因為它是文化的重要組成。文化傳播需要一張臉、一顆心、一個魂。這張臉是中國文化的面貌,這是辨別度很高的臉,在世界潮流中體現中國氣派的臉;―顆心指的是包容心、真誠的心、溫柔的心;一個魂是中華民族之魂。中國氣派是融入在作品中、深入在靈魂中、概化在形象中、體現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中國自信。―個文藝工作者只有將中國精神融入自己的靈魂,才能再涌入愛國主義的血液,進而激發藝術創造。中國文化最核心、最根本的內容是愛國主義,它體現在人和事,體現在文化中。傅抱石之女,水墨畫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傅益瑤變古擇新才會千年不衰

第4篇

Abstract: In China''s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all the peoples and regions had formed a colorful, different styles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s. With its unique talent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ea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 using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actively guiding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關鍵詞:高校;地方傳統文化;十七屆六中全會;傳承;創新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ixth meeting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heritage;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9-0220-02

0引言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也是國家軟實力發展的戰略基礎。文化傳承與改革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直面的使命。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鮮明地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在這其中,作為保存、傳承、傳播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大學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我國在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歷史中,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燦爛奪目和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熾熱的思想感情、獨特的人文情結。地方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地方傳統文化深刻體現著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精神、觀念、習俗、情感以及審美情趣,是當代大學生了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最好的文化資源。因此,高校是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

1高校在地方傳統文化中的傳承與創新功能

1.1 大學生是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佳主體當今世界是個多元文化并存的時代。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構成了當今世界的文化主題。在過度注重經濟發展、社會轉型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較偏遠地區的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護現狀不容樂觀。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涌入,中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潛移默化地發生了一些變化,對西方文化的過度推崇,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地方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培養、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銳意進取的精神和勇于創新的熱情,讓他們接受地方傳統文化必然引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民族自信心,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關注,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愛國愛家的情懷,也逐步培養起地方傳統文化藝術的欣賞群體和傳承者,這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上的巨大潛力所在,也是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大學生是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佳主體。

1.2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重要力量

文化是國家的根脈,高校在人才培養、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高等教育工作者是高層次文化主體,他們生產方式和勞動成果就是在傳承和創新文化,因此決定了大學具有引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的足夠資源和實力。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大學本身就是社會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最集中、技術和科學密集度最高、文化主體水平最高、社會影響力最強的重大文化平臺之一。高校既是培養高級文化管理及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智力、技術密集型的文化產業資源聚集地,也天然決定了高校具有發展文化事業的直接關聯和優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導者、優秀文化的倡導者,也是文化研究的引領者,所以他們具有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具有優越的條件,因此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重要力量。

1.3 校園文化環境是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優秀場所高校的校園文化是學校歷史傳統、環境、氛圍、校風、道德規范、規章制度、人際關系及行為方式等因素的總和。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校園環境同時具有傳承地方傳統文化的功能。因此,端正學生地方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學校環境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地方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的優秀場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具有生命力的成分,經過提煉,加以發揚光大;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宏揚創新的精神,積極開發創新,讓地方傳統文化在的校園特色文化中體現新的時代氣息。

2高校在地方傳統文化中的傳承與創新途徑

第5篇

關鍵詞 出版;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6)156-004 3-01

1 出版與文化

出版,《世界版權公約》1971年修訂版第六條的解釋為:“可供閱讀或視覺可以感知的著作以有形復制并向公眾普遍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和《辭海》的解釋為:“將作品編輯加工后,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

文化,《辭海》的解釋為:“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

出版記錄并傳播人類文化、記錄時代思想,并體現文化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出版史即文化史。出版活動,積淀文化,培育人類文明,例如,古代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的美譽世人皆知,卻不知世界上最早的出版中心也是誕生于此。出版中心的形成,文化它們早早就形成了便是世界上最早擁有出版的中心,由此形成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美國著名編輯小赫伯特.S.貝利認為,“出版社并不因它經營管理的才能而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書出名”,“杰出的出版社是杰出的書造就的”。因此,高質量的出版物是出版企業的魂,而高質量的出版物必蘊含文化于其中。縱觀古今,名留青史的出版單位和出版人,必是以文化為先,古有,劉向父子收集校理《戰國策》、晉郭璞注《山海經》、明人解縉等編《永樂大典》、紀昀纂修《四庫全書》、司馬遷修《史記》-他們著書立說,記錄所屬時代的人和事,致使古代文化傳承至今,熠熠生輝。近代有張元濟、魯迅、茅盾、鄒韜奮、鄭振鐸……他們對古今中外優秀文化進行整合,以求開民智、強國家;更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光華書局、讀書生活出版社……他們于亂世中艱難求生,依舊固守出版大業,傳承中華文化。

出版必須堅守文化,堅持“內容為王”,即使在市場化浪潮風起云涌的今天,面對a轉企改制的大勢、面對市場利益的驅動,出版依舊不能棄文化而動,而是更應該從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高度理解文化對于出版的深刻意義,并用以指導出版的實踐活動。

2 新時期出版與文化的背離

新時期,面對轉企改制、出版產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涌現。出版固守的“內容為王”受到挑戰,內容變得不再重要,文化品位更無從談起。甚至有人主張“跳出出版辦出版”,并且認為,在出版企業成為市場主體之后,資本最重要,文化可以淡化。“一個黑眼睛只認得白銀子的出版企業,往往視品位為笑話,看文化為迂腐,選題策劃、經營管理,只問目的,不擇手段,而且越是野狐禪越以為是創新之作”。市場經濟,風潮洶涌,一些出版企業身在其中,逐漸淡化了自己曾經肩負的文化責任和使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無視出版物的文化品質,只想著賺個盆滿缽滿,致使文化向利益投降的現象頻出。

近年來,出版物的質量令人堪憂,錯字疊出、語言失范,邏輯混亂,一本新編的《世界地圖集》,竟將經度118錯標為18,將經度80錯標為88;更加駭人聽聞的是2013年5月,320萬冊《學生新華字典》,被發現質量問題相當嚴重,差錯率高達萬分之二十,是國家規定標準的20倍,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字典沒有作者名,原版作者否認主編。而且,這批字典是由湖北省教育廳為農村中小學免費提供,其影響之惡劣,觸目驚心!

我們每個人童年記憶里,一定有那么一幅溫馨的畫面,放學回家,讓媽媽給自己買一本《新華字典》,從此便開始了學習語言之路。字典里,那一條條看似簡單的字條,閃耀的卻是人類古今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濃縮與精華,體現的是對文化的傳承和尊敬。而今,連《新華字典》都錯誤百出,不堪入目,學生可是祖國的未來。悲乎哀哉,出版與文化背離若此,出版便不再是出版,文化更無從談起。

因此,新形勢下,必須要認真面對出版與文化的背離現象,切實解決堅守與轉型的兩難困境。雖然形勢艱難,挑戰巨大,但文化是出版之魂,不得背離,只有做有文化的出版,出版才能真正突破當今的生存困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蛻變式發展。

3 讓出版繼續堅守文化

踐行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名學者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而“文化自信”,是指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

對于出版而言,文化自覺意味著出版主體必須意識到自己身上所承載的文化傳播重任,勇于擔當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堅守懲惡揚善、強國利民、積淀文化的科學出版理念。只有具備對歷史使命和出版理念的文化自覺,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下,不為單純利益所誘惑,自覺傳承文化。而文化自信則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從未中斷的文明,“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坐擁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我國出版應充滿百倍自信地以“內容為王”,傳承優秀文化,增強中國軟實力。

提升出版編輯人員的素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編輯之“收集與詮釋、整合與開拓、創意與造新”的累世之功不可沒。自古以來,編輯家便與理想主義、社會良知等美好的詞匯融為一體,正是無數編輯家的辛苦,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在當今大文化、大媒體時代,編輯更應該堅守文化傳承,恪守職業信念,崇尚高文化品位,不隨波逐流、不急功近利,心存敬畏,以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參與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做真正的文明薪火的傳承者。

第6篇

文化生產力形態主要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大類。文化事業是政府的規定動作,體現社會公平,強調統一性、普惠性;文化產業是企業的自選動作,提倡市場競爭,注重原創性、差異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轉化,構成了文化生產力的兩個側面。

文化生產力概念是中國領導層和理論界根據中國社會實踐進行創新而形成的理論成果,是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的體現。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用巧實力概念對他自己提出的軟實力理論加以修正,而文化生產力理論則是對軟硬結合的綜合實力作出的科學概括。概念是話語權,概念后面緊跟的往往就是戰略部署。為推動我國現階段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我們要深化對文化生產力理論的研究,進一步明確文化發展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把握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動關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從四個方面彰顯文化生產力的作用。在物質符號方面,強調文化建設與歷史傳承的關系,對可傳承、可物化的文化形態進行梳理,以求流傳;在精神價值方面,進一步提煉民族精神、塑造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認同感與向心力;在行為規范方面,針對一些人文明素質缺失和道德水準下降的問題,從法律、行政和道德等不同層面進行引導;在制度設計方面,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探索有效、可行的文化制度設計。

全面梳理與用好我國傳統文化資源。重視我國傳統文化資源,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元素庫,促進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本元素的產品開發和服務貿易;鼓勵在文藝創作、影視生產、裝幀設計等方面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文化資源;借助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和科技平臺進行內容開發,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時尚文化、流行文化相結合,激發全社會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第7篇

國家文化安全研究,大致從概念界定、文化安全現狀、我國的應對措施、外來文化對我國文化安全的影響以及文化安全與國家軟實力構建五個角度展開。本文主要涉及前三個角度,故本文重點關注前三個角度的研究現狀。國家文化安全概念界定。喬納森•弗里德曼認為,文化安全是建構自我認同的自由。劉躍進認為,文化安全的本質是一個國家文化傳統的保持與延續,實質是國家社會特征的保持與延續,關鍵在于文化的先進性。國內學者對我國文化安全現狀基本達成了一致。認為我國國家文化安全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一是國際上政治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二是國內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淡漠。很多學者提出了保護國家安全的措施。包括積累文化勢能;增強文化的創新能力;增強文化傳播力;推動構建國際文化新秩序;克服對西方文化的依賴;提高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影響力。

2國家文化安全的具體內容

本文認同劉躍進對于國家文化安全的定義。筆者認為,國家文化傳統主要包括民族自豪感、語言思維習慣、知識觀念體系、制度法律、生活方式、吸納創新能力等六個方面。民族自豪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來源。每一個華夏子孫都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自豪,這樣的自豪感有著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對于國家文化安全意義重大。文化自豪感所形成的巨大的凝聚力,在潛移默化中抵御文化入侵與內部異質文化的顛覆與侵蝕。語言和思維習慣。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文化傳播的工具。語言與文字相輔相成,共同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思維邏輯。文化入侵往往從語言滲透開始。所以,保護好本民族的語言是保護本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徑。知識觀念體系。各民族生存地域、經歷、發展狀況的差異,形成了迥異的民族知識觀念體系。民族特有的知識觀念體系得不到保護,就會喪失了區別于別文化的特質,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合理性。制度與法律。各民族根據生產關系,在觀念體系影響下,逐步產生出獨特的制度與法律。制度法律體系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如果采取了不適當的制度體系,則會對社會生產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深刻體現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傳統中國的家族聚居、建祠堂、祭祖先、慶佳節,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重倫理、重家族、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特征。這也是中華文化區別于他文化的表現。吸納創新能力。吸納創新能力事關民族文化發展與壯大。一文化能否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能否更好地吸納其他文化中的優秀資源為己所用,往往成為該文化發展走向的標志。

3外來文化侵略與內部文化顛覆

一般來講,國家文化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外來文化入侵;內部文化顛覆。外來文化入侵的典型形態是文化帝國主義。席勒和薩義德從不同角度批判了文化帝國主義。盡管有時并非強勢文化國家有意為之,文化入侵往往使弱勢文化失去傳承的合法性,使弱勢民族喪失自我。一些在強勢文化看來是正確、合理的原則,往往是弱勢文化的獨特成分。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原文化的獨特性逐步喪失,對其社會、生活造成巨大沖擊。當然,對于外來文化影響,要善于甄別,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要堅決清除,有益于我的合理成份則要合理借鑒。內部文化顛覆常與外來文化入侵相輔相成。當弱勢民族遭遇民族危機時,會放棄文化顛覆危險的警惕而大力引入所謂的先進文化,進而迷失自我,隨之而來的便是自我文化滅亡。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明傳承了下來,而其它文化則在遭遇外來文化滲透時喪失了自我的獨特性。就我國而言,這兩方面的威脅均存在,需要我們關注。

4國家文化安全保護措施

第8篇

【關鍵詞】苗族;侗族;傳統工藝;開發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252-03

苗侗民族傳統工藝是苗侗民族特有的工藝,其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并代代相傳,有完整工藝流程,采用自然界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鮮明的苗侗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苗侗民族傳統工藝是苗侗歷史和文化的載體,蘊涵了苗侗工藝文化,是苗侗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苗侗民族傳統科學技術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不僅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同時還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等。苗侗民族豐富的傳統工藝文化資源,廣泛滲透在苗侗民族世代生活之中。

一、苗侗民族傳統工藝文化資源現狀

苗侗民族是兩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在貴州省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以及黔東南一帶,苗族侗族分別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由于生活習慣、語言、服飾的不同,傳統工藝又各有特色,因此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資源,其物質和精神文化形態完整、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特點鮮明、底蘊深厚。苗侗民族傳統工藝文化多為族群集體潛意識行為,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傳,并在族群中約定俗成。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主要是指苗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苗侗民族基本的識別標記和文化基因,是維系苗侗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源泉之一。

聚居于貴州省東南部的苗族,多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種植棉、麻,自己紡織。苗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主要有刺繡、挑花、蠟染、剪紙、銀飾制作等。苗族服飾多達二百多種,其艷麗的色彩、繁復的裝飾承載了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內涵,顯示出鮮明的本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內容上,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具有表意及識別族類、支系的重要作用;制作技藝上,苗族服飾中至今保存了中國服飾發展史上的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等五種類型;用色上,對比強烈,色彩濃郁、厚重艷麗,一般為黑、紅、白、黃、藍五種。苗家銀飾的工藝精美、華麗、考究,一直以“大、重、多”影響著自身民族的審美觀,組合部件多的有數百種,繁復重疊,呈現出繁縟之美。

苗族蠟染風格古樸、粗獷、奔放,紋樣多以變形的動植物為主,既抽象又不失具象。蠟染除大量用于服飾外,還用做被面、床單、枕巾、帳沿、手巾和掛包中。丹寨地區的苗族祭祖時,穿著特制的蠟染衣并挑起數丈長的皤,皤上的蠟染紋樣多為復雜的龍紋。黃平地區苗族蠟染工整、細密、精致,構圖嚴謹,面積較小,圖案是由經過高度提煉和程式化處理的人物、動植物以及幾何紋樣相互組合而成,記錄了苗族祖輩們對原始生活的認識和理解,表達了苗族祖先對本民族圖騰標志的特殊情結。這些圖案上幽遠、神秘的符號記錄了苗族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精神。

F州省的黔東南州也是全國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侗族的傳統手工藝文化豐富多彩,民間手工藝主要有刺繡、織錦、彩繪、剪紙、藤編、竹編等。刺繡圖案花紋形象生動,色彩絢麗;侗族銀飾有頸圈、項鏈、耳環、手鐲、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侗族擅長建筑,木結構建筑精巧,形式多樣,鼓樓、風雨橋、吊腳樓是侗族的主要建筑。鼓樓下部分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高聳于寨中,飛檐重閣形似寶塔。

苗侗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文化,體現了苗侗民族獨特的審美價值、藝術情趣和文化心理,由此折射出苗侗民族原生態文化特質。

二、苗侗民族傳統工藝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面臨的問題

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承載著苗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由于社會發展,苗侗族人民很多生活習慣發生了變化,傳統手工藝的地位也跟著發生變化,在傳承與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后繼乏人。苗侗傳統手工藝產品歷來是自然經濟形態下廣大苗侗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然而,隨著各種工業產品的出現,在性能和價格等方面的種種優勢,使苗侗傳統手工藝品受到沖擊。當今多數苗侗傳統手工藝人收入不高,市場前景不好,無法靠技藝謀生,一些傳統手工藝人的子女不愿繼承老行當,很多工匠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像他們一樣靠手藝吃飯,因此,苗侗傳統手工藝普遍出現后繼無人的狀態,面臨著傳承困境。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泥哨代表性傳承人吳天和,自幼隨父學習泥哨技藝,并獨具特色,由于泥哨技藝無法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他的兒子和孫子都不愿像祖輩一樣傳承技藝,老手藝苦于后繼無人;再如雷山土陶、三穗竹篾等傳統手工藝也面臨著技藝傳承的困境。由于缺少繼承人,市場逐漸萎縮,手工藝作坊從以前的上百家縮小到現在的寥寥幾家。

家庭傳承曾經是苗侗傳統手工藝傳承的重要形式,但現在這種方式越來越少,家族傳承斷檔情況嚴重。有的手工藝非常復雜,學起來費時費力,當今的苗侗青年也一樣追求高效快速,不再自覺喜愛,他們情愿放棄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傳統技藝,離開家鄉進城務工或外出求學,很少有年輕人再愿意繼續跟老藝人學習和從事傳統手工技藝。

在調研中筆者發現,苗侗民族傳統社會中曾經作為衡量一個女子是否優秀的刺繡、織錦或蠟染等傳統手藝,在如今已經顯得不再重要,大多數80、90后苗族侗族女孩已經不再跟隨母親、外婆、奶奶學習刺繡、蠟染了,除了少部分在大學學習外,多數苗侗族女孩初中畢業便離家外出打工。這些因素讓苗侗傳統手工藝瀕臨失傳的險境,令人擔憂。

(二)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社會地位不高,文化不自信。因為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收入低,地位不高,還很辛苦,加之外來文化的滲入和影響,很多苗侗手工藝人內心不自信,覺得是過時的技術,迫于生計,在日復一日的生產中變得有些麻木,對自己的手藝已沒有了感情,他們只注重傳統的技藝,而技藝背后的民族文化內涵卻沒有認真了解,只知道是祖輩傳下來的。不夠了解自己所從事的手工藝背后的文化價值,所以當他們遇到現代文化的沖擊時,就盲目地效仿,放棄了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和傳統。一個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其后果不堪設想。

(三)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生產上面臨的窘境。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作坊具有生產規模小、加工時間長、產品生產周期慢等特點,與機器生產相比造價高昂,隨著現代制造業的飛速發展,大量價廉物美的新產品涌現在苗鄉侗寨,如苗侗群眾生活必須的各種竹編、土陶器件已經被不銹鋼、塑料器件代替了。傳統手工藝人因生意不好紛紛轉行,目前只剩一些苗侗老傳統手工藝人還在堅守,他們有的是對自己的手藝充滿激情,將它作為一種樂趣延續下去。如丹寨楊武的土陶,曾經的輝煌已不復存在,現在只剩幾家土爐生產作坊,勉強維持生計,老工匠們也不愿開發新產品。而銀飾行業的年輕工匠既想發展保護好自己祖傳的技藝,又想賺錢謀求更大發展;刺繡行業大量引進繡花機,使得手繡產品與機繡產品的價格相差了很多倍。面對傳承與發展,這些因素往往使苗侗民族傳統工匠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長此這樣下去,傳統的文化資源就會慢慢丟失,也將喪失一個弘揚苗侗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市場。

三、加強苗侗民族傳統工藝文化資源保護的措施建議

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作為蘊含獨特的文化藝術,是苗侗族先祖們勤勞智慧的體現,作為后人有必要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在快速消費、破壞式創新的今天,如何保護、傳承和發揚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不讓它們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失傳,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要提高民間手工藝人自身素養和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間手工藝人的社會地位,重新審視其價值,充分利用好苗侗民族手工藝文化,重視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弘揚其藝術和文化內涵,將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保護和經濟發展相結合。

(一)多形式的保護發展方式,建立有效的扶持和激勵機制,加強州、市、縣有關部門、行業的聯系。苗侗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文化保護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協調配合,近年來盡管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對苗侗民族傳統工藝保護發展做了許多工作,但是面對日漸消失的民族傳統工藝文化,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協同工藝行業協會、企業、家庭作坊、傳承人等,根據苗侗民族傳統工藝瀕危程度和歷史文化價值,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應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全局出發,對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研究,深入挖掘,從整體性、搶救性、生產性出發,把傳承、經營與產業化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探索多種有效方式,建立完善的保護發展體系,遵照市場規律要求,形成科學規范的管理和高效的運營機制,進行保護、合理開發。借助專業協會和專家力量,加大挖掘、整理、研究、宣傳力度,讓保護工作成為苗侗民族人民自覺的行動,使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建立相關扶持和激勵機制,采取一定的補助、扶持措施,保護好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優秀項目、傳承人和優秀作品,挖掘培養傳承人,進行搶救性保護。

政府對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生產、經營企業和傳承人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鼓勵苗侗青年傳承人創業,他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愿意接受新鮮事物。這樣既能推動苗侗民族文化產業的繁榮,又能促進苗侗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二)做好宣傳教育傳承,開展豐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民俗節慶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因為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但是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技藝,為不讓它們失傳則需要我們去保護。加強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教育,讓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后繼有人。一是把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引入學校教育,組織民間手工藝傳承人進校園,開設民間手工課程,滲透到一些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之中,對學生進行民族素質教育;二是利用傳習所、文化站、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知識講座,讓苗侗年輕一代了解和欣賞本民族的民間工藝,延續苗侗民族信念,維系苗侗民族感情,參與傳統手工藝保護工作。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培養苗侗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潛力,在苗侗傳統節日中,利用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開展有價值的慶祝活動,使之成為了解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絕活、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窗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

(三)爭創文化品牌,保護苗侗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文化的多樣性,走產業化發展之路。苗侗文化是苗侗民族的身份象征,保護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對于正在逐漸消失的苗侗傳統手工藝,我們應保持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對有價值的苗侗民間傳統文化項目進行保護的同時,開發其歷史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創造條件,使其成為村、鎮、縣的一個文化品牌。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時,進一步挖掘苗侗特色鮮明的文化藝術形式,推出適當的文化活動、文化宣傳、文化旅游的項目,促進品牌的形成。

苗侗民族民間傳統工藝雖然具有原生態和本真性,但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引導傳承人,讓傳統手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盡可能發掘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讓某些不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手工制品重新適應人們的需要,有的項目可以從實用性向觀賞性轉變,從而打開市場。用傳統技法、純手工做出來的產品雖然價格昂貴,但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如果被社會廣泛認可,使傳承人獲得高額報酬,他們就能將苗侗傳統技藝傳承下去。同時引導年輕手工藝傳承人與現代科技、工藝元素、流行時尚相結合,在圖案的造型、設計、原材料運用和制作技藝方面努力創新發展,在生產中不斷調整,研發出與現代生產生活相適應的產品,被市場認可,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

以品牌為基礎,向民族產業化發展,與苗侗傳統村落及旅游景點相結合,促進苗侗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消費。整合資源,產銷結合,廠店合一(前店后廠),集中傳統工匠和產品,以門店為依托,集中展賣形成規模,激活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的創新精神和市場意識,提高民間傳統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和效應。

當然,在手工藝生產中,必須保持苗侗手工藝產品的特點,不能盲目追求機械化生產。苗侗民族有很多傳統技藝項目生命力比較強,只要把握創新和市場就能做到繼承傳統、追求創新和推進產業化。

四、結語

苗侗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文化有著苗侗民族的精神特質和獨特的藝術氣息。創新乃苗侗民族傳統工藝文化保護、發展的必由之路,長期的思想禁錮和種種束縛,使生活在貴州邊遠山區的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人缺乏創新意識、創新意愿和創新的能力。合理開發和利用苗侗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文化資源,不斷總結傳統民間工藝保護與利用的經驗,挖掘一批傳統民間工藝項目,將其發展為民族特色手工藝產業,尋求有現實意義的保護措施以及創新發展的策略,培養苗侗民族傳統手工藝創新傳承人才,為地處邊遠山區的苗侗族人民提供在當地就業的機會和條件,不用為了生存而M城打工,從而也避免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這對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有一定的作用,引導他們向創新和振興傳統工藝方面做努力,創造更多、更好的展示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關注苗侗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正文.苗族服飾文化[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張錦華.苗族民間美術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

[3]張建世,楊正文.西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資源的保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4]曾夢宇,胡艷麗.黔湘桂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跨區域保和傳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5]龍佑銘,吳建偉.貴州傳統村落與文化遺產保護文論集[D].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

第9篇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可以傳下去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成果。傳統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精神意識的總體表現。如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我國各族人民世代傳承,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具有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地域性的特點;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優秀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核心都是精神文化。

2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作用

一是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廣大師生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進一步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發展和弘揚。廣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國、了解了家鄉,激發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國學教育能使廣大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二是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通過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些學校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扎實推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教育,都使學生能夠有機會反復品味優秀傳統藝術的內涵,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進一步提升。還有的一些學校舉辦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營造儒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提高文學藝術鑒賞水平的同時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對于提升校園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學生形象乃至提升學校形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保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僅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也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國學教育、道德行為養成教育使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傳統體育、傳統文化理念等在校園生根發芽,使大量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可以代代相傳、蔭澤后人,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使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發揚和光大。

3讓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互溝通,形成共識

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頭腦,就是要用中華民族積淀幾千年的優秀文化熏陶、感染、影響學生,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切實提升校園文化體系的整體建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開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要途徑。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真正做到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學生頭腦。

3.2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一是積極倡導國學教育,培養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底蘊。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加強國學教育對于傳承中華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準,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學教育活動,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蘊。二是組織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開展社會實踐,培養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挖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實踐活動,著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3創建學生傳統文化社團,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載體。

學生社團組織是改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學校應組織指導學生依托傳統文化活動項目創建學生社團,不斷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載體。

3.4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搭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平臺。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 | 午夜动作片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a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m码色帝国 | www.亚洲天堂网 | 五月天婷婷在线视频 | 可以免费的视频网站大全 | www.色五月|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 米奇777第四影视盒 迷人的保姆韩剧 | 色女生影院 |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 婷婷六月丁香色婷婷网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在线播放 | 姑娘3完整版在线观看 | 国产99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亚洲另类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人成小说 | 福利一区在线视频 | 扫毒3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软件 |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 97se在线观看 | 日韩一中文字幕 | 久草小视频 | 久久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经典大片爱情片 |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五月 |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视频网站 | 精品一区国产 | 2020久久国产最新免费观看 | 奇米在线影视 |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 欧美无专区 |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版 | 埃及艳后1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