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34:0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社會經濟區位因素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引言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對象。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斷加大,土地資源的消耗隨之增加。社會經濟因素對土地資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強烈的影響。當我們評價區域土地資源或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時,必須全面考慮土地資源的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技術因素,把潛在的土地資源生產力合理地組合在最佳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影響土地資源的社會經濟屬性的十分廣泛,各種因素的影響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有必要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下面將就土地資源的區位條件這個主要特性做重點分析。
1.土地資源的區位特性
土地區位是自然要素區位、經濟區位和交通區位在空間地域上相互作用、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不僅指陸地上某一地塊的空間位置,還包括多種土地自然要素與社會經濟要素相互影響所形成的整體組合效應在空間位置上的客觀反映。
1.1.自然區位
土地的自然區位主要是指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包括土地位置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組合特征,以及與自然環境的空間位置關系。自然區位直接影響交通區位和經濟區位的形成,是土地形成與發展的重要保證。
1.2.經濟區位
土地的經濟區位指土地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所表現的人地關系和社會物化勞動投入。主要指不同區域土地在經營、社交、工作、娛樂等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相互關系。土地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影響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處的經濟區位決定的。
1.3.交通區位
土地的交通區位是指區域土地或某地段與交通線路及設施的相互關系。經濟區位產生的影響能否轉化為實質性的效益受到交通區位的制約,此外,它的優劣還影響到土地聚集效益、市場演變、結節點產生及擴大等。知識經濟時代交通運輸對區位選擇產生重要影響,包括核心生產要素發生變化,以及技術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全球范圍的經濟活動成為可能。
自然區位、經濟區位與交通區位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間,從而決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選擇和空間布局。
2.區位論與土地分區利用
區位論是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中的相互關系的學說。屠能的農業區位論研究的是農業土地資源的利用、農業生產的區位選擇——農業土地利用類型及配置問題。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研究的是工業企業的選址問題,亦即一定區域土地上的工業企業布點問題。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區位論更是著眼于一定區域的土地資源利用問題,研究一定區域下城市的分布及城市間的相互關系。寥什的市場區位論把生產區位和市場結合起來,從市場區位的概念入手,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個起點。近年來,區位論的發展十分迅速,在解決生產布局的理論與實踐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事實上,我們不僅要學習國外區位理論的先進經驗,同時也要學習區位論的技術要求、技術程序以及整套的科學工作方法,力求減少失誤,因為生產布局工作的失誤,會造成巨大浪費。
土地區位利用理論是從區域整體出發,考慮區域內動態利用問題,以確定城市體系及各部門、行業的空間布局和結構關系,是融合全部社會經濟細胞的綜合理論。土地所處的經濟區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間競爭顯得格外顯著。土地區位利用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是土地資源區位利用不斷深化的理論體現。
3.土地利用的區位過程
人們的的生產活動與土地的利用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不斷加深。這一變化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利用表現出不同的區位過程。
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區位分化過程。城市各業用地區位過程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1)商業用地的區位特點
為滿足方便人們生活的要求,商業用地多聚集于市中心、繁華街道兩側、交通路口以及大型公共設施的周圍。商業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初是推進城市形成的一個重要動力,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又進一步推動商業繁榮。
(2)工業用地的區位特點
工業是城市進步的直接動力。就世界范圍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的現實來看,工業發展能夠推動城市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從而推進整個城市的發展。因此,工業用地具有不斷向市區邊緣遷移和自動集結成團傾向的區位特點。
4.土地資源的區位效益
土地區位效益的實質是位置級差地租。土地位置級差地租是指由于距離產品消費中心位置不同而產生的大小不同的土地純收益。區位效益理論在支配著城市中各項用地的空間安排。由于集聚效益的影響,人口和工業會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區集聚。但是,有目的地利用區位效益理論可以改變這種趨勢。合理的級差地價政策,還可以促進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進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總結
土地區位的差異與各項用地特定的區位要求是土地資源的自然空間結構和人類社會經濟利用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我們知道土地面積是有限的、稀缺的,區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積就更有限,因此土地利用結構合理調整是我國所有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都必須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要求我們在進行土地資源配置時,自覺利用區位理論,確定各種區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徑及方式,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總體經濟效益。(作者單位: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參考文獻:
[1]馮長春,巴特爾.城市土地資源經濟的理論與應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01:163-167.
[2]金相郁. 20世紀區位理論的五個發展階段及其評述[J]. 經濟地理,2004,03:294-298+317.
[3]楊勇,郎永建. 開放條件下內陸地區城鎮化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及區位差異[J]. 中國土地科學,2011,10:19-26.
[4]趙小汎. 區位熵模型在土地利用變化分析中的新運用[J]. 經濟地理,2013,02:162-167.
例1 圖中A所在區域如今已成為“陜西蘋果”綠色果品的主要產區。讀圖,曲線表示年等降水量線,回答(1)、(2)題。
(1)過去A區域常年種糧常年薄收,自然原因是( )
①降水不足 ②光照太強蒸發旺盛 ③水源缺乏 ④風沙嚴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下列表述不屬于“陜西蘋果”綠色果品產區主要區位的是( )
A. 夏季光照強,氣溫的日較差大
B. 土壤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
C. 遠離工業區,環境無污染
D. 地廣人稀,土地遼闊
解析 第(1)題,A是渭北黃土高原區,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雖然光照、熱量比較充足,但降水不足和水源缺乏,不適宜糧食的種植。第(2)題,抓住題干“綠色果品”品質,判斷環境無污染;夏季光照強,氣溫的日較差大,有利于蘋果糖分積累;黃土層深厚富含礦物質養分;地廣人稀,土地遼闊是大范圍種植且商品率高的條件。
答案 (1)C (2)D
點撥 判斷某地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的基本思路:
評價某地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必須綜合考慮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自然條件首先要從當地氣候(光照、熱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去分析,并確定影響當地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自然因素,其次考慮對自然因素的改造是否有可行性,并根據當地的經濟技術條件以及投入與產出比,對農業區位選擇作進一步的考慮。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從市場、交通及其發展變化去分析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對農業生產有利的因素而且起決定作用的區位因素為主導因素,不利因素則為限制性因素。如珠江三角洲甘蔗生產的主導因素為高溫多雨的氣候,大城市的“菜籃子”工程的主導因素是城市的發展和分布。
二、區位因素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例2 青藏高原地區的氣候是一種特殊的高原氣候,但利用大棚技術可使得拉薩的瓜果蔬菜供應充足。據此完成(1)、(2)題。
(1)拉薩利用大棚技術種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了當地的( )
A. 光照條件 B. 熱量條件
C. 水分條件 D. 土壤條件
(2)拉薩原來不產西瓜,引種后發現,直接“鋪”在地上生長的西瓜生長不好,只有將西瓜藤蔓架空,西瓜“掛”著才能結果。原因是( )
A. 可以減少葉子對西瓜的遮掩,增強光照,促進光合作用
B. 可以充分利用立體空間,節省土地、節省大棚面積,減少農業投入
C. 土壤的濕度不夠,直接“擱”在地上,容易使西瓜的水分蒸發
D. 大棚內的地面溫度比空氣溫度低,不利于西瓜的發育成熟
解析 第(1)題,通過溫室大棚,可以改善熱量條件,滿足瓜果蔬菜對熱量的需求。第(2)題,地面溫度比空氣溫度偏低,在地上生長溫度不夠。
答案 (1)B (2)D
點撥 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條件在不斷變化中,其將通過對地形、光熱、土壤的改造或對市場、交通等因素的影響,間接或直接影響農業發展,具體分析如下:
[土壤][地形][玻璃溫室][光、熱、濕度][人工培育土壤][沿等高線修筑梯田][自然環境][科技發展][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種][擴大種植范圍,影響生長時間、季節][市場影響的地域范圍擴展][交通條件改善,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城市工礦業的發展][市場變化][生產經營規模和地域類型發生變化][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三、開放性問題的綜合分析
例3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阿拉爾在維吾爾語里是“綠色島嶼”的意思。阿拉爾原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萬古荒原,195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奉命進駐阿拉爾屯墾戍邊。他們借助那里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經過幾代兵團人的努力,阿拉爾現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細絨棉和最大的長絨棉生產基地,長絨棉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量的65%。且具有前衛魅力的彩色棉、生態棉相繼在此落戶。
材料二
(1)簡述阿拉爾地區棉花生產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區位因素。
(2)阿拉爾地區大規模發展棉花生產,你認為是否合理?試簡述理由。
解析 第(1)問,從自然區位、社會經濟區位方面全面分析。自然區位主要抓住光照、水源、土壤條件;社會經濟區位主要抓住政策、市場、技術等。第(2)問,是開放性設問,首先要有明確的表達,合理的理由,從該地區優勢條件(耕地資源、勞動力等)簡答;不合理的理由從該地區劣勢條件(生態環境脆弱、水源有限、大量灌溉帶來環境問題)簡答。
答案 (1)該地光照充足;位于多條河流交匯處,水源充足;地處山麓沖積扇地區,土壤肥沃;政策支持;農業技術的進步;消費市場的拓展。
(2)答案一:合理。 理由:耕地資源較為充足;接納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答案二:不合理 。理由:氣候干旱,生態環境脆弱;大規模發展棉花生產消耗大量水資源,水源枯竭導致荒漠化;不合理灌溉易導致土壤鹽堿化。
點撥 開放性試題解答對策:
(1)注意審題和信息解讀。審題,一要細審題干,包括文字材料、圖像材料等。二要細審設問,包括問題的角度、限制性條件、關鍵詞語(如,問“是否合理?”、“提出你的看法”) 等。
(2)注意信息獲取及解讀。在提取信息全,解讀信息準的基礎上,運用信息要活,要能夠進行知識遷移、思路拓展,辯證分析問題。
(3)講究語言表達技巧。開放性試題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著想怎樣答就怎樣答,而是在開放的同時還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表達要注意三點:一是要注意有問必答,問什么答什么,怎樣問怎樣答。二是要先“亮”觀點,再述理由;觀點要清,敘述要明,做到“自圓其說”。例如,回答某種做法“是否合理,并說明原因”, 首先要明確表示出“合理”或“不合理”,再說明理由,不能含糊其辭。三是對于類似“提出你的看法”這種設問的開放性試題,要盡可能多地把你所想到的答出來。
1. 讀下列經緯網圖,回答(1)、(2)題。
[125°][130°][50°][45°] [110°][115°][25°][20°] [105°][110°][35°][25°] [85°][90°][50°][45°] [A B C D]
(1)下列關于四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A地區要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B. B地區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發展以出口為主的農業
C. C地區要大力發展機械化生產,提高糧食產量
D. D地區要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2)圖中四地區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與其主要限制性條件組合正確的是( )
①A―熱量條件 ②B―土壤條件
③C―光照條件 ④D―水源條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下圖是我國兩大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讀圖回答問題。
[115°E][125°E][45°N][30°N][A][B][C][D][平原][平原][鐵路][鐵路][甲 乙]
(1)下表反映甲、乙兩區域平原地區農作物的差異性,試分析這一差異產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區域\&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甲\&水稻\&油菜、棉花等\&乙\&春小麥、玉米\&甜菜、大豆等\&]
(2)從自然角度考慮,圖中乙區域C、D平原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么?該如何解決?
(3)甲、乙兩商品糧基地所屬的農業地域類型甲是 ,乙是 。甲區域的農業發展與乙區域相比,有哪些優勢區位條件?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logistic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unity,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role of promoting of modern logistics can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system, to make an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paper, it takes the example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mand and GDP and regional freight.
關鍵詞: 區域物流;區域經濟;物流需求
Key words: regional logistics;regional economy;logistics demand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5-0091-02
0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物流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數據顯示,2007 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45406 億元,同比增長18.2%,增幅比2006年提高4.7個百分點。正因為物流業對經濟的巨大拉動作用,我國各地區都在大力促進現代化物流園區的建設。但是我國地區產業結構雷同、物流園區重復建設嚴重,又沒有形成規模優勢,造成運營成本過高,因此,各地區如何依托資源、區位優勢從事物流園區的合理建設,形成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協作,合理推動我國區域物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區域物流的發展條件分析
1.1區域經濟發展對物流的促進分析
現代物流被認為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個國家的物流業的發展狀況與這一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經濟越發達越有可能為物流業發展提供比較厚實的物資條件,同時對物流的需求也就越高[1]。
1.2 淮海經濟圈區域物流業發展的必要因素分析
1.2.1 淮海經濟圈地理位置條件淮海經濟區于1986年3月成立,由江蘇、山東、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個地、市組成,十五年后的今天已發展到四省的二十個地級市。包括江蘇省的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菏澤、濟寧、臨沂、棗莊、日照、泰安、萊蕪;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中心城市為徐州。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公里,200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占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
1.2.2 淮海經濟圈經濟基礎條件分析2002年,淮海經濟區實現GDP729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2%,人均GDP6060元。絕對額、增幅和人均值從高到低排列依次均為魯南、蘇北、豫東、皖北。實現GDP最大的市是徐州市794.9億元;淮北和萊蕪實現GDP最小,分別為117.9、141.9,這與其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有關。當年增速最快的濟寧達到14.0%,最緩的市只有4.1%,快慢相差近10個百分點,反映出本地區發展不夠均衡。人均GDP最高的萊蕪達到11467元,其他市都沒有超過萬元,最低的市僅有2342元。
1.2.3 淮海經濟圈交通區位條件分析淮海經濟區處于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承南啟北,該區東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擁有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的突出區位,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并面向大海背靠華中經濟區,由于主要依靠四省二十個地市行政推動合作,缺乏市場的依存度,活力不夠,整體經濟比其他沿海區域經濟落后,成為中國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軟肋。淮海經濟區發展相對落后,令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兩大區域中間出現落差。淮海經濟區交通便利,區內京滬、京九、隴海、新石二縱二橫鐵路干線形成“井”形框架,京福、京滬、連霍、日東高速公路及國道干線構成密集運輸網絡。連云港、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魯寧輸油管道縱貫南北,航空線路基本覆蓋經濟區,便捷的交通使本區具有貨暢其流、人便其游的優勢條件。
2淮海經濟圈物流需求預測
物流需求預測是根據淮海經濟圈物流市場過去和現在的需求狀況,以及影響物流市場需求變化的因素之間的關系,利用一定的統計分析方法,對物流需求的變化及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總結國內外關于物流需求預測的方法,以及考慮具體數據的可獲得性問題。
本文的思路是:第一步對淮海經濟圈未來的GDP進行預測;第二步根據GDP與貨運量的線性關系對貨運量進行預測。通過貨運量來初步反映淮海經濟圈的物流量情況。
2.1 淮海經濟圈 2008~2010 年GDP預測物流需求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相關性,社會經濟發展是影響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這種影響在短期內是穩定的,長期看其發展變化也符合一定規律[2]。因此,對物流需求的預測,首先就必須分析和預測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加以衡量。
根據淮海經濟圈2003~2007年每年GDP的總量,如表1所示。
根據直線方程:YC=a+bt 對2008年至2010年GDP(億)總量進行預測,通過計算得出直線趨勢方程計算表,見表2。
結果算得:a=13178.696 b=2191.316,將a,b代入方程得:
YC=13178.696 +2191.316t
從而算出預測結果如表3所示。
2.2 淮海經濟圈2008~2010年貨運量預測本文主要采用貨運量對淮海經濟圈未來幾年物流需求進行預測。貨運量雖然不能全面反映物流綜合需求量,但是在特定區域內,一定時期的貨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綜合需求量。因為在整體物流中,運輸是貫穿始終的活動,貨運量決定了其他物流活動的作業量,其變化也反映了物流綜合需求量的變化。
2.2.1 預測方法的確定由于貨運量與GDP之間存在著統計關系,并呈線性相關關系,因此選用一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進行淮海經濟圈貨運量預測。
2.2.2預測結果利用回歸預測模型進行預測,將武漢市[3]2008年至2010年預測GDP總量代入回歸方程,得到淮海經濟圈2008至2010年貨運預測量,如表4所示。
用最小二乘法求回歸系數的模型:yi=a+bXi+ei
得出GDP與貨運量回歸方程計算表,如表5所示。
根據表格:求出a、b的值,可得到貨運量關于GDP的回歸方程為:
y=24448.443+6.867x
相關系數檢驗。
求得相關系數=0.99,
說明武漢市綜合貨運量與GDP高度線性相關,對貨運量的預測有一定意義。
3結論
貨運量是一個總體規模性指標,是從總量上反映物流需求。這種方法雖然比較粗略,在分析物流需求及變動趨勢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但對物流需求的宏觀把握,制定宏觀的物流發展戰略還是頗具價值。
根據預測可以看出,淮海經濟圈2008~2010年貨運量將呈逐年增長的態勢,貨運量總量將從2007年的149377.7萬噸增長到2010 年的190185.383萬噸,年均增長速度為6.22%。
參考文獻:
[1]童孟達.論區域現代物流發展評價指標體系[J].現代物流.2002,(9):11-12.
[2]汪波,楊天劍,趙艷彬.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J].工業工程.2005,(1):83-86.
在高考中,地理區位因素與區位條件的分析應用是基礎知識和能力考查的重要體現,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地理復習中區位條件應用與分析的策略與技巧。
一、 以高考試題為基礎,感悟命題方向
研究高考試題是高考備考復習中的重要方法,同學們可以通過對真題的研究與分析,明確考試重點,進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復習。
通過對高考真題的研究可以看出,高考中區位條件的分析多通過某具體區域地理事物或現象作為實例,雖然實例不同,但考查方向基本為農業條件、工業布局、城市形態、交通線布局、產業轉移、區域差異比較等。同學們在復習時應加強對以上幾種區位類型的分析與研究,例如:農業的區位分析中自然要素起主導作用,而工業區位主導作用則是社會經濟因素。在進行區域差異比較時,自然與社會經濟要素都要作詳細對比或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比較。
區位分析仍會是今年高考地理的主角,其中農業、工業、城市、交通等內容的實例分析會通過熱點地區來呈現,如我國的成渝經濟區、喀什經濟特區、高速鐵路建設、中東地區及波斯灣地區能源、交通、自然、經濟等因素。但“萬變不離其宗”,同學們只需把握住地理區位條件的基本組成,結合試卷提供的信息組織專業用語、準確評價就可以完成題目要求。
二、 分析考點,預測高考命題趨勢
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始終是高考復習的立足點。對于考試說明不涉及的內容,同學們可以大膽舍棄,不必浪費精力和時間,從而降低復習強度,提高效率。地理區位內容的復習方式應該通過梳理考點、整合知識來實現,通過找尋聯系和區別,運用地理學區位的基本理論進行知識體系的建立,從而達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以下是我根據高頻考點歸納出的區位分析的主干實例:
1. 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分析(圖2)
【例1】 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中國務工經商流動人口規模較大,其成因是什么?
解析 主要是城鄉和地區之間經濟收入的巨大差異這一社會經濟因素導致的。
2. 城市區位因素分析(圖3)
【例2】 試分析重慶市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
解析 ①地理位置優越:位于長江和嘉陵江匯合處,水源充足、水運便利;②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水熱充足,地勢低平,土壤肥沃;③農業發達,物產富饒;④工業基礎雄厚;⑤科技教育較發達,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⑥國家政策優惠,有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等。
3. 農業區位因素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分析(圖4)
【例3】 影響亞洲水稻種植業的農業區位特點是什么?
解析 影響亞洲水稻種植業的區位因素(表1)
4.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 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圖5)
(2) 五種指向型工業類型(表2)
【例4】 舉例說明典型工業生產廠家的主導工業區位因素。
解析 (1) 普通家具廠為市場指向型,而東北林區家具廠的主導因素則是原料;(2) 新疆地區的棉紡織工業屬于原料指向型,而上海的棉紡織工業則屬于市場指向型;(3) 南京、北京的石化工業屬于市場指向型,而東北大慶、遼陽的石化工業則屬于原料指向型;(4) 內蒙呼和浩特的伊利生產基地屬于原料指向型,而北京、南京、上海的液態奶基地是為了接近市場。
5. 產業轉移對遷入地、遷出地的區位分析(表3)
【例5】 江蘇省內的蘇南地區產業向蘇中和蘇北地區轉移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蘇中蘇北地區相對于蘇南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勞動力豐富且廉價,人口眾多,市場廣闊,資源豐富,有政策支持,所以稱為吸引產業轉移的遷入區。
6.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中調入區和調出區的區位分析
我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工程,除了西氣東輸,還有北煤南運、晉煤外運、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我國資源和能源空間布局存在較大的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而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又進一步從需求上拉大了這種差異,這種供需矛盾是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基本成因。而調出區和調入區的區位分析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熱點。
【例6】 南水北調工程成因分析是什么?
解析 南水北調是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水資源的一項帶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結構調整工程。其建設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具體分析如下(表4):
7. 綜合分析某生態問題的成因分析
針對生態問題,要分析其綜合成因,一般應按以下思路展開。(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狀況、封閉狀況等);②氣候原因(熱量、降水、風力等);③土壤條件(土壤組成、肥力、質地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狀況、季節變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蝕強度或沉積強度等)。(2)人為原因:包括當地農業結構、居民能源消費結構、生產技術、政策導向等。要注意的是,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都展開說明,應針對性地對某生態問題的有關方面進行分析說明。
【例7】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是什么?
解析 自然條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過渡,坡度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為暴雨,沖刷力強;植被稀疏,覆蓋率低;土質由粉沙顆粒組成,疏松且有節理發育。人為原因包括:對植被的破壞,尤其是對森林的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輪荒等;露天開礦的采礦方式等。
8. 流域開發的區位分析
流域既是一個自然區域,又是一個經濟區域,區域內自然因素之間、自然因素與經濟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流域的整體性,在做流域的區位分析時,必須在對該河流域內的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特征以及農業、工業、交通、文化等人文特征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并預測綜合開發對該河流域產生的多方面影響。
【例8】 試分析長江流域的區位條件。
解析 如下表所示(表5):
9. 能源礦產開發區域的區位分析
能源和礦產開發區域多為傳統工業區,其區位分析應結合工業區位分析理論,突出社會經濟條件對區域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一般從交通、礦產、水源、市場等方面分析。
【例9】 試對山西省與德國魯爾區發展區位條件進行比較。
解析 如下表所示(表6):
10. 經濟發達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區位分析
經濟發達的地區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與當地的地理區位有著密切關系,這樣的地區一般都位于自然條件優越、社會經濟條件優勢明顯的區域,但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應忽視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例10】 試對中國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進行區位分析。
解析 如下表所示(表7):
三、 關注熱點問題,提升解題能力
1 運輸經濟區域
1.1 定義
運輸經濟區域屬于專項經濟區域,其研究的對象是交通運輸產業在地域范圍上的分布特征。運輸經濟區域的劃分,是中觀層面的交通運輸規劃的前提,也是行業實施管理的基礎。目前,國內對于運輸經濟區域的相關研究極少,王建偉教授從經濟區域的同質性、內聚性、比鄰性、利益共同性和運輸系統自身的基礎性和依附性出發,給出運輸經濟區域的定義是:以交通地理空間上的比鄰性為前提,以社會經濟資源的同質性或內聚性為標準,具有相似的交通特征和運輸聯系的不同層次的經濟區域。此定義從運輸經濟區域的產業內在涵義出發,結合經濟區域的共性,深刻的揭示了運輸經濟區域的含義。
1.2 研究現狀
目前對運輸經濟區域劃分的研究卻極少,僅見的文獻是張文嘗等學者主編的《交通經濟帶》一書和管楚度教授編著的《交通區位論》一書中有闡述。張文嘗研究員提出:“為了準確地對運輸通道進行命名和分析,必須劃分運輸經濟區”。他從交通地理的角度,依據各區相似的交通地理特征和經濟聯系,結合區際運輸通道的布局現狀與今后發展,將全國劃分為五大運輸經濟區(即東北區、東部北方區、東部南方區、西北區和西南區)。管楚度教授根據交通區位線的類型,在全國區域內,根據自然條件和主要節點(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按照節點的層次等級,提出兩種類型交通區位線的區劃草案。
從運輸經濟區劃的研究現狀來看,運輸經濟區劃的研究尚停留在定性研究階段。如上述張文嘗研究員的研究僅僅從主觀定性的角度給出了運輸經濟區的劃分,并沒有給出劃分的具體依據和方法,而且這種劃分也顯得過于粗糙;管楚度教授主要側重于交通區位線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嚴格角度講,不屬于運輸經濟區劃的研究范疇。因此有必要對運輸經濟區劃進行更深入、細致的研究。
2 劃分背景
進入21世紀后,區域經濟一體化、新型工業化以及城市化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其發展趨勢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因此,滿足區際、區域內以及都市圈等區域經濟發展的交通規劃與政策正成為交通發展的重點。但目前建立區域交通發展規劃與政策一般都依托于綜合經濟區域,如,西部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建立在這些區域基礎上的交通規劃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這些綜合經濟區域的劃分原則及方法不同,勢必影響全國及相關區域的交通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二是這些規劃的制定是基于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僅僅體現了運輸的適應支撐功能,而忽略了運輸的引導功能。因此,有必要從國家層面研究運輸區域的劃分等重要命題。
而另一方面,我國交通運輸經過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高速發展,交通運輸對國民經濟的瓶頸作用大大緩解,以高速公路為例,至2003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2.98萬公里,國家規劃的五縱七橫國道主框架也初成規模。但是,當交通運輸基本能擔負起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功能后,其應更強調對國民經濟的引導功能,交通運輸業在長期的量上的建設后,面臨一個質的突破,因此,交通運輸通過長久的形態建設后,現在關鍵的在于其完成功能建設,即如何發揮交通運輸對國民經濟建設的引導功能。而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都市圈化的經濟發展趨勢背景下,以區域的視角來進行交通運輸的研究、分析,顯得十分重要和大勢所趨。
3 劃分原由
要在現有的經濟區域劃分存在的情況下,進行運輸經濟區域的劃分,基于以下考慮:
(1)從交通運輸發展的技術經濟特征看,空間上的運輸要求和運輸活動由經濟社會和自然特征及政策限制所共同形成。其與區域的產業結構與布局、資源特性和運輸對象的經濟效益的空間范圍所決定,而與行政區劃上的省與省之間的界限并無多大關系,而目前交通運輸的發展規劃、運作以行政區劃的省為基本單元并無充分理由。
(2)從交通運輸規劃、管理的層次體系來看,缺乏管理上的層次性。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由交通部、鐵道部等進行全國性的交通運輸規劃,如交通部的公路“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規劃,水路的“兩縱三橫”共5條水運主通道規劃,鐵道部的“十五”及2010年鐵路發展規劃。再往下一層次就是各個省確定自己的省道建設。而交通運輸的內在要求卻如上所述,并不以行政區劃上的省份做依托,其要求按照交通運輸發展內在的要求進行比行政區劃的省份更大或者更小 (這決定于區域運輸特征)運輸區域來進行規劃管理,換言之,在國家層面和行政區劃的省份層面間缺乏一個運輸區域層面,因此,如此的規劃、建設、管理難免會在定位上和目標管理上有所錯位,影響效益的最大發揮和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從交通運輸規劃、管理的價值體系來看,由于運輸區域與行政區劃的區域的不一致性,導致利益主體與決策主體管理邊界上的錯位,這種管理邊界上的錯位必然導致價值體系的非一致性。而價值是決策的靈魂,沒有統一的價值體系,又必然會導致決策思路的非一致性。各決策主體 (行政區劃上的管理主體)根據自己的區位特點、資源優勢等來進行本區域內的決策,而忽視了運輸區域的整體性,導致運輸區域功能的缺陷與功能的最大發揮。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中部某省和西部某省在行政區劃邊界上的高速公路短短幾公里的聯接線,居然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最后在交通部的協調下才得以完成兩省高速公路的銜接。
(4)從交通運輸的協調發展來看,由于利益主體與決策主體的非一致性,由此而出現的不顧行業發展的長遠利益而進行的省與省之間的無序競爭,如場站的盲目建設、運營車輛的無序投放、運價的無序變動,甚至人為的設置外來者的進入障礙,以政府競爭取代市場競爭,以政策優惠競爭取代服務競爭等等,嚴重影響交通運輸的協調發展。因此,建立統一管理、有序協調的交通運輸管理體制尤為迫切,其要求從交通運輸經濟的內在聯系、特征出發,以運輸經濟區域為基礎建立交通運輸管理體制。
因此,從全國層次的交通運輸長遠發展與效益的最大化來看,進行運輸經濟區域的劃分是現實的要求,同時亦具有長遠的意義。
4 劃分操作思路
4.1 劃分原則
(1)可行性原則
其包含如下含義:首先所用的指標所需數據必須可得。劃分運輸區域,涉及面及其廣泛,需要有各個方面的極其豐富的數據支撐。因此,在選取指標時必須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其次,區域劃分所用的技術路線、方法方案應該可行,能夠在現有的數據上準確地進行運輸區域的劃分,做到全國內區域不重不漏,而且能充分體現運輸經濟區域的特征。
(2)綜合性原則
在運輸經濟區劃的過程中,雖然進行的是運輸經濟區域的劃分,但由于運輸的派生性,其劃分與人口分布、礦產區域、某類產品區域等有著莫大的關系,需綜合考慮各種對運輸有較大影響的因素。首先,采用的指標屬性應是綜合性的,所有指標除涉及運輸外,還應涉及社會、經濟等與運輸有內在聯系的指標,其次,采用的指標類型是綜合性的。既要有反映一定時間、地區條件下,某種現象總體的規模和絕對水平的總量指標,也要有抽象化的數值來表明相互關系的相對指標;再次,運輸區域的劃分亦不是僅僅單一的按照技術方法進行劃分,還得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結合實際限制條件進行區劃結果的調整,以強調其實用性。
(3)指向性原則
能夠反映運輸、經濟的指標有上千種,各個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重點、學術觀點、研究目的等選擇不同的指標。在進行運輸經濟區域的劃分時,我們所作的各種指標的選擇、技術方法的確定,皆是由我們的目的所確定。所作的選擇直接指向就是關注于運輸的內在區域聯系。
4.2劃分技術路線
在運輸區劃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技術路線:
首先,通過考察運輸自身的內在特征及其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口增長等相關因素的關系,在考慮目的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盡可能的選擇與運輸發展相關的指標群,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搜集數據。以便進行數據的處理。
其次,考慮到眾多的指標中,其對區域劃分的解釋量貢獻是不一樣的,并且眾多的指標之間,肯定會存在大量的高線性相關性,而這種指標間的高線性相關性可能會對區劃方案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影響方案的適用性。因此,必須對選定的全部指標數值進行主成份分析,以便確定個數較少且相互無關的主成分指標,在盡可能多保留信息的前提下以較少的指標來代替眾多的指標進行下一步分析。
第三,按照運輸經濟區域的特征,以區內相似性、區間差異性為標準對全國以行政省份為基礎的區域進行聚類分析,在此基礎上將全國初步劃分成幾大運輸區域。若香港、澳門、臺灣由于數據的缺乏,或者由于數據統計口徑上的差別,可以暫時不進行考慮,或者直接單獨劃為一個區域。
農業區位選擇是歷年高考的重要考點,在選擇題和綜合題中都經常出現。從試題的設問角度和答題的思維角度分析,農業區位類試題主要分為要素分析型、對比分析型、利弊評價型、描述論證型。農業區位分析的思路和技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明確農業活動的主要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農業技術、政策)。
2.結合試題要求提取區域(或材料)相關區位信息。
3.運用正確的觀念分析農業活動的合理性或偏差性評價農業區位因素優勢。
4.用動態的眼光來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從而抓準主導因素,全面回答問題。
在解題時還應該注意:
1.農業區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對穩定,而社會經濟條件多變,其中市場是最終決定要素。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很多,對于具體的某種農業生產來說,往往是一個或幾個因素是最重要的,即為影響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
2.在解題時要結合具體區域,在抓住關鍵信息、關注動態因素的基礎上,分清農業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把握農業的“主導因素與次要因素、靜態因素與動態因素”,才能夠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評價。
3.在綜合題中,由于設問的角度不同,考查農業區位的內容不同,因而在同一大題的不同小題,會涉及“要素分析型、對比分析型、利弊評價型、描述論證型”等不同的答題類型,在解答同一大題的不同小題時,應分清類型,靈活應用。
二、分類解答
題型一 要素分析型
此類試題要求從農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綜合分析,也有些試題只要求從自然條件(自然條件中的某個因素或某幾個因素)或者社會經濟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某個因素或某幾個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如、試題只要求回答出有利條件(優勢區位因素)、不利條件(限制性條件)或指出區位選擇的原因,此類試題在選擇題和綜合題中均有出現,而如果出現在綜合題,常見設問詞有“解釋”“分析”“說明”“歸納”“簡述”“指出”等。
例1 (2016年高考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Ⅰ)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溫,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開放的最佳溫度。喜光。根系發達。生長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過濕不利于其根系發育。開花季節,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開放吐香時間從20時左右至次日10時左右,是將茶葉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時間。
廣西橫縣種植茉莉花歷史悠久。改革開放后,茉莉花茶市場需求旺,橫縣開始擴大茉莉種植規模。1983年,在廣西首次舉辦的茉莉花茶評比中,橫縣茉莉花茶一舉奪魁。至20世紀90年代,我國茉莉花茶生產重心開始從東南沿海地區向橫縣轉移。2000年,橫縣獲“中國茉莉之鄉”的稱號。目前,橫縣的茉莉鮮花和茉莉花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80%以上,占世界總產量60%以上。圖1示意橫縣在廣西的位置和范圍。
橫縣地形以河流沖積平原為主,茉莉主要種植在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上。試解釋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種植的原因。
【參考答案】(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種植;排水良好,土壤不會過濕;離河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襲;土層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發育;沖積平原土壤肥沃。
【解題思路】結合區域圖,可知廣西橫縣的經緯度位置,因而容易理解橫縣種植茉莉花的氣候條件,解答時,根據文字信息“茉莉喜高溫,生長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過濕不利于其根系發育”,可推知地勢較高的旱地便于排水,土壤不會過濕,進一步結合橫縣區域圖,從有利于茉莉花種植的自然區位(水源、土壤)等方面進行分析,容易得出結論。
【試題評述】本題以文字和區域圖為載體,考查農業區位因素@一主干知識,考查學生對區域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試題要求考生能夠結合農業區位原理,分析影響茉莉花的有利區位因素,試題以能力立意,有較好的區分度。
題型二 對比分析型
此類試題,常在選擇題和綜合題中出現。試題要求從農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中,找出兩者的相同與不同的區位因素。如:試題只要求回答出兩者的相同與不同的有利條件、不利條件或指出兩者相同或者不同的自然或社會經濟區位,常見設問詞有“分析”“指出”“說出”“歸納”等。
例2 (2016年高考浙江文綜卷) 根據下列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圖2為某區域略圖,圖3為圖2中甲地和丁地的氣候統計圖。
材料二 圖2中所示道路沿線自然帶類型多樣,從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帶,變為丁地的熱帶季雨林帶。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帶來的2億噸的泥沙,圖2中戊區域形成了面積8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圖2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區,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兩地糧食生產自然條件的異同點。
【參考答案】青稞(小麥) 水稻 相同點: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熱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緯度低,兩地光照充足。不同點:甲地海拔高,熱量不足;丁地緯度低,海拔低,熱量豐富;甲地處于背風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風影響,降水量多;甲地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有機質積累。
【解題思路】讀區域圖,可判斷出甲和丁的區域位置,甲在雅魯藏布江河谷拉薩附近,丁在南亞恒河平原中部,從而可判斷出甲是高原地區河谷農業,糧食作物為青稞(小麥),丁為典型的季風水田農業,糧食作物為水稻。結合農業區位原理,根據試題要求,從自然條件角度即從氣候(光、熱、水)、地形、水、土壤等角度去比較分析,不難得出甲、丁兩地的糧食生產自然條件的異同點。
【試題評述】此題以能力立意,有較好的區分度。試題通過甲、丁兩地的糧食生產作為地理要素來考查相鄰相近區域某一農業區位要素的分布異同,在能力目標上考查學生的基本區域定位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和調用農業區位原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題型三 利弊評價型
此類試題,針對特定區域,從“有利(優勢因素)”和“ 不利(劣勢、制約性因素)”兩個方面,分析其區位條件的特點和表現。常見設問詞有“評價”“指出”“說出”“歸納”“簡析”“簡述”等。在解題時應結合具體區域,從利弊兩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此類試題在2016年高考試題中沒有出現,但在過去有些省份的各類考試中有出現過,因而也值得重視。
例3 (2014年東營市高三二模文綜地理檢測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家,有“鮮花王國”的美稱,鮮花生產多在大中型溫室中,人們利用電力為溫室提供熱量和照明。荷蘭每年利用冷凍技術銷往世界各地的鮮花和盆栽植物分別占到世界市場的60%和90%。
鮮花種植在荷蘭已實現了高度專業化研究、培育、種植、管理銷售等一條龍生產銷售方式;政策規定,凡是直接從事花卉生產的公司,花卉產品的增值稅由17.5%降到6%;降低花卉業公司的能源使用費用,此外政府每年還從預算中撥款補助公司建造節能設備,對質量控制、新品種培育也都給予適當補助。
材料二 荷蘭圖(圖4)。
評價荷蘭發展鮮花種植業的自然條件。
【參考答案】利:低地平原,地形平坦;降水豐富,水源充足。弊:緯度較高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光照不足,熱量不足;土地資源總量不足;土壤易鹽堿(漬)化。
【解題思路】讀區域圖和文字資料,根據試題的要求只要評價區域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即可,因而在解答時,主要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分析。結合文字材料“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家”可分析地形條件,并結合區域圖可分析其氣候條件(氣溫、降水、熱量、光照)、土地資源和土壤條件,并從利弊方面辯證思考可得出正確答案。
【試題評述】此題以能力立意,試題以圖文為載體,考查農業區位問題。試題考查區域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要求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此題難度和區分度較大,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讀圖分析能力、辯證分析能力和調動運用農業原理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題型四 闡述論證型
前些年各省份自主命題,有些省份對開放性試題進行過嘗試。從2016年全國卷和各省自主命題的試卷來看,沒有出現這類試題,但這類試題值得大家的關注。
此類試題,具有開放性,主要出現在綜合題中。試題要求考生先選擇對某種農業活動的支持或反對態度,然后結合具體區域,并根據農業區位原理,全面闡述和論證支持或反對的理由。
例4 (四川省綿陽2016屆三診)馬鈴薯原產于的的喀喀湖附近,后傳播至歐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 5 為馬鈴薯原產地位置與地形圖,圖6為歐洲部分地區地形與河流圖。
材料三 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 60 193.5 萬噸,其中馬鈴薯產量為 8 892.5 萬噸。 馬鈴薯單產為稻谷、小麥、玉米的 2~3 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2013 年我國進口糧食總量約 1 億噸。有人認為,馬鈴薯主糧化將成為我國必然的選擇。
你是否贊同我國擴大馬鈴薯種植,使之成為稻米、小麥、玉米外中國人的又一主糧。說明你的理由。
【參考答案】贊同: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及消費水平的提高,糧食需求量將增加;我國山區面積廣,多種氣候條件適宜種植馬鈴薯(或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小,或生長條件要求不如水稻和小麥高);馬鈴薯單產高,擴大種植能夠減少糧食進口,有利于我國糧食安全。
不贊同:馬鈴薯多生長在自然條件較差(地勢較高)的地方,耕種所需要的勞動力較多,(而如今農村勞動力短缺突出);國內糧食缺額比例較小,可以向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國(如美國)進口;以馬鈴薯為主糧與南北方居民的飲食習慣不符合,(或我國農民沒有具有大面積精耕細作種植馬鈴薯的經驗與技術)。
【解題思路】先表明自己的態度“支持”或“反對”,再結合區域圖和文字材料,并結合試題的要求,從自然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科學技術”等方面進行分析,由于我國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且各地自然條件和飲食習慣差異大,因而在解答時,還應該進一步考慮擴大種植馬鈴薯的制約條件、糧食安全和飲食習慣等因素,從而可比較全面地闡述和論證是否贊同這一舉措的理由。
【試題評述】此題以圖文材料為載體,考查農業區位,對學生讀圖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闡述和論證問題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題要求先選擇對“我國擴大馬鈴薯種植,使之成為稻米、小麥、玉米外中國人的又一主糧”這一舉措采取支持或反對態度,然后結合圖文信息,分析我國種植馬鈴薯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區位因素,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試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難度和區分度大。
四、能力測試
讀世界某區域農業地帶分布圖(圖7),回答1~2題。
1.埃及是傳統農業國,小麥、大米等農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其種植業的發展優勢條件主要是( )
A.灌溉條件好、土壤肥沃、熱量充足
B.灌溉條件好、土壤肥沃、降水多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土壤肥沃、降水多、交通便利
2.甲地區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棉花產區的主導因素是( )
A.光照強 B.熱量足
C.水源多 D.土壤肥
農業的區位選擇應該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需要,結合農業區位的相關知識,回答3~4題。
3.下列農作物的生產區位因素與下圖中順序相符合的是( )
A.①花生 ②水稻 ③蔬菜 ④冬小麥
B.①棉花 ②桑樹 ③亞麻 ④冬小麥
C.①油菜 ②花卉 ③水果 ④棉花
D.①甘蔗 ②棉花 ③花卉 ④甜菜
4.最終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的區位因素是( )
A.氣候 B.地形
C.市場 D.政策
青田縣地處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游,地形崎嶇,以山地和丘陵為主。青田縣傳統農業技術――“稻田養魚”技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西班牙馬德里,1斤左右的田魚每條能賣到40歐元。結合以上材料,回答5~6題。
5.青田縣發展水稻種植的有利自然因素和限制性自然因素主要是( )
A.熱量豐富;降水少
B.夏季雨熱同期;地形崎嶇
C.光照充足;土壤貧瘠
D.雨熱同期,水源不足
6.田魚能出現在西班牙人的餐桌上得益于( )
A.光照強
B.熱量足
C.水源多
D.冷藏保鮮技術和交通運輸
讀美國和中國東北地區農業分布示意圖(圖9)和表1,回答7~8題。
7.以下關于影響兩個地區小麥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敘述正確的是( )
A.熱量豐富;降水多
B.夏季雨熱同期;地形平坦
C.光照充足;水源充足
D.夏季溫暖多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勢平坦
8.美國玉米單產高于我國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玉米種植區( )
A.無霜期長;降水略多
B.熱量條件優,降水略多,農業科技水平高
C.光照充足;地形平坦
D.雨熱同期,水源充足
9.花椒,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實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調料、藥材。武都(位置見圖10)素有“千年椒鄉”之稱,古書有“蜀椒出武都”的記載。據此完成以下問題。
(1)簡述武都盛產花椒氣候條件優越的主要原因和四川盆地種植花椒不利氣候條件的主要原因。
(2)指出目前花椒生產成本攀升最可能的社經濟因素,并簡析其原因。
10.哥倫比亞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鮮切花生產國。讀圖11,完成下列問題。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明農業生產受氣候因素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也反映了各地區具有限制性因素和區域優勢條件,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
黃淮平原有這樣一句農諺:“清明早,立夏遲,谷雨種棉正當時。”江淮平原有“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的農諺。這都說明了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特征,農業生產要遵循農作物的習性應時制宜。
因地制宜和應時制宜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高考命題的出發點,主要是對區位因素(包括優勢條件和限制性因素)分析、農作物習性(見二維碼)及其分布區、農業地域類型等方面的考查。
1.農業區位分析
農業區位有一定的套路,可構建區位分析的模式,下面以“影響黃淮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自然因素”和“影響我國東北平原發展商品糧生產的條件有哪些”為例進行區位分析及建模。
影響棉花種植的因素分為有利和不利因素兩方面,有利條件——①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于棉花生長;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長和收摘;②地形:黃淮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大規模生產;③土壤:土質疏松,適于棉株根系向深處伸展。不利條件——氣候: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因此進行自然區位分析時要從地形、氣候、土壤和水源等角度入手,從“地形、氣候、水源和土壤”等利弊兩方面展開,一般主要羅列有利的區位條件、不利條件,點到即止。同理,對社會經濟條件的分析,則從“市場、交通、政策、科技、勞動力和生活習慣、地價”等利弊兩方面進行。
有的區位分析題既要分析自然區位又要分析社會經濟區位,比如:“影響我國東北平原發展商品糧生產的條件有哪些?”設問中沒有具體問自然區位,也沒有問社會經濟區位,因此這兩方面都要分析。
自然優勢區位: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② 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③ 黑土廣布,土壤肥沃;④ 水網密布,水源充足。社會經濟優勢區位:①市場廣闊;② 交通便利;③國家政策扶持;④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⑤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⑥工業比較發達。存在不足:①緯度高,熱量不足;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③冬季易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
由上面的兩個例子可歸納出區位分析模式。
自然地理:從地形、氣候、水源和土壤等利弊兩方面進行分析;
社會經濟:從市場、交通、政策、科技、勞動力和生活習慣、地價等利弊兩方面進行分析。
另外,審題時要注意,有時設問只問有利的自然條件,在答題時則不必答不利條件,也不必答社會經濟條件。
2.農業地域類型
(1)農業地域類型和典型分布區
需熟記以下六種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典型分布區。①混合農業分布于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②地中海式農業分布于地中海氣候區。這兩種都是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的農業地域類型,前者以牧羊和小麥種植為代表,谷物和牧草輪作,略偏重畜牧業,種植業的比重則根據市場的需求作調節;后者是特殊的混合農業,略偏重種植業,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等糧食作物和煙草、葡萄、橄欖、無花果、柑橘、檸檬等亞熱帶園藝作物。③熱帶種植園農業,種植椰子、咖啡、可可豆、橡膠、香蕉的熱帶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美和非洲熱帶氣候區;④商品谷物農業,農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多分布于地廣人稀的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國;⑤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草原面積較大、大牧場經營的新西蘭、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亞等國的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如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的牧牛業舉世聞名;⑥乳畜業(區別于肉畜),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和中歐等發達地區,如美國東北部的乳畜帶。
(2)經典重現
十八世紀墨累—達令盆地開始種植小麥,飼養綿羊,現已成為澳大利亞主要的農產品輸出地。讀圖1(粗箭頭代表主要流向,細箭頭代表次要流向),完成1~2題。
圖1
1.墨累—達令盆地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
A.混合農業 B. 地中海式農業
C.大牧場放牧業 D.商品谷物農業
2.下列農業經營模式中,最能說明上述農業地域類型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本組題的第1題考查墨累—達令盆地農業地域類型,第2題考查混合農業的特點。從圖1中能看出墨累—達令盆地是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的農業地域類型,是典型的混合農業,故第1題選A;墨累—達令盆地的混合農業是商品農業,其產品羊毛和小麥都供應市場,故第2題排除AB,澳大利亞混合農業是小麥和牧草輪作,種植的東西除了小麥還有牧草,其牧草可以供給畜牧業,而C為天然草場,故排除,答案選D。
關鍵考點二·關注農業生態問題
1.抓住農業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關鍵
要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關注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農業生態問題已經成為高考試卷中最常見的熱點問題。每個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都不一樣,成因不同,對策也相異。復習備考時不僅要認識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采取相應的對策。下面以“我國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農業發展中的問題、成因及措施”為例說明生態問題的差異性。
西北和東北的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西北屬干旱、半干旱氣候區,東北則屬于濕潤、半濕潤氣候區,自然環境不同,人類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干預也不同,故西北和東北的環境問題類型不同。近現代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造成的,故我們在分析時要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入手,著重分析人為原因。如西北地區的“過牧、過樵、過墾”造成植被破壞,以及流域上游引水過量造成流域下游缺水是西北荒漠化的主因。東北地區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的主因是沼澤地過度開墾和開發。原因分析準確了,治理對策就容易了:西北地區荒漠化對策——保護植被、植樹造林和合理用水等;東北則采取退耕還沼澤等對策。因此說抓住農業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關鍵,抓住了原因就抓住了本質,其他問題都迎刃而解。
其他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如黃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區的水土流失問題等都可以按這個思路進行分析,考生不妨一試!
2.考題舉例
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是著名的出口小麥和羊毛的地區,隨著農場規模、數量的擴大與墨累河河水引用過多,墨累—達令盆地陸續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該盆地最有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是( )。
①土壤鹽堿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蝕作用增強
③湖中的水生植物大量繁殖
④濕地萎縮,牧草生長不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答:大量引用河水會導致地下水位升高,土壤鹽堿化,牧草生長不良,排除②③。大量引用河水還會導致河流下游水源減少,濕地萎縮。故答案選A。解答本題關鍵是要抓住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順利選出正確答案。
關鍵考點三·
對“農業事物的空間分布”的描述
農業生態問題分布和農業空間分布的描述題,成為近幾年的高考常考題型。該類題型要求考生能夠根據圖表提供的信息,用簡潔的文字語言描述。
1.農業生態問題分布
【經典重現】圖2所示區域中,水土流失地區分布規律是什么?
如何描述呢?我們先來研究參考答案:面積較大,大部分在第二地形階梯上;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最嚴重的地區集中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參考答案中的“面積較大,第二地形階梯上”是描述“分布面積和主置”;“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是描述“延伸方向”;“最嚴重的地區集中分布在黃土高原”是點出“極值”。因此本題的描述角度有面積、主置、延伸方向、極值,從面(前三個角度是面上的總體描述)到點(極值是描述局部地區)進行描述。
2.農業空間分布
【經典重現】根據圖3分別歸納南疆、北疆綠洲農業空間分布特征。
(一)企業區位選擇的內涵
區位一詞來源于德文“standort”,英文譯為“location”,意指經濟活動單位(包括企業和區域)在以地理空間為背景,由相關經濟活動所構成的經濟空間中的位置。企業區位選擇,是指企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通過選取某種評價策略對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進行綜合評價,選取出最優的投資、經營的地理位置。其中,既有經濟區域的選擇,也有廠址的確定。現代企業的區位選擇,更主要的是企業經濟區域的選擇。微觀經濟活動主體理性的區位選擇導致經濟活動在某一優勢區位聚集和擴散,在中觀和宏觀上就表現為一個區域的產業集聚和經濟發展。
(二)傳統理論關于企業區位選擇影響因素的研究
企業區位選擇影響因素是區域單位的企業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區位因素的地域空間差異直接導致各經濟區位的優劣。傳統區位理論認為,這些因素主要包括運輸費用、勞動力成本、市場需求、要素稟賦、集聚要素等方面。
1、運輸費用。關于運費對企業區位選擇有著重要影響,最早由杜能提出,杜能認為,運費最小是最佳農業區位選擇要素。此后,韋伯提出工業運輸成本最小化是廠商最優區位因素。
1826年,古典區位理論的奠基人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在《孤立國與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一書中。創立了農業區位論。杜能提出,農業生產利潤取決于農產品的成本、價格和農產品產地到消費地的運費。在市場價格與生產成本不變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利潤是市場距離的函數,決定利潤的只有運費,而運費又由距離和運費率來決定。每一種農產品運費率不同,因為各種農作物都有最遠可運距離,因而在什么地段種植什么農作物,要視其與城市的距離而定。
1909年,工業區位理論奠基人德國經濟家阿爾弗雷德·韋伯發表了《工業區位論》,探討了工業區位的移動規律,論述了影響工業區位的各種因素及其作用大小。韋伯假定,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其他因素如政策、政治制度、民族、氣候、技術發展差別等不起作用,則工業區位的理想位置就是使生產和分配過程中所需要運輸的里程和貨物重量為最小的地方。
2、勞動力費用。關于勞動力費用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最早主要是韋伯提出并論證的,后得到其他經濟學家的普遍認同。韋伯認為,假定沒有其他因素影響工業區位,實際對區位作用的因素主要是運輸費用和勞動力成本。企業首先選擇在運費最小地點生產,然后,勞動力成本的節約大于運費增加時,企業會選擇在低勞動力成本的區域內生產。運費隨著空間距離的變化,表現出一定的空間規律性,而勞動力費用則不具有這種特性,它是屬于地區差異性因素,是導致運費形成的區位格局發生變形的因素。
3、市場需求。關于市場需求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主要有美國經濟學家費特爾提出的市場需求論、德國地理學家克斯泰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論、地理經濟學家勒施提出的市場網絡論。其核心觀點在于,任何工業企業的競爭力取決于銷售量,取決于消費者數量與市場空間的大小。但是最基本的是運輸費用和生產費用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強弱,并且這兩種費用的高低與市場空間大小成反比,運輸費用和生產費用越低,市場空間就越大,市場競爭力就越強,工業企業的生存和獲利的空間就越大。
4、資源稟賦。資源稟賦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源于瑞典經濟學家俄林的國際分工與貿易理論。由于學界認同資源稟賦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而俄林的資源稟賦論被看作是一般區位理論。俄林認為,由于各國和各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同,決定了國際分工和國內工業區位的形成。在資本和勞動力可以在區域范圍內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工業區位取決于產品運輸的難易程度及其原料產地與市場之間距離的遠近;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工業區位取決于各地人口工資水平、儲蓄率和各地區價格比率變動等。工業區位的移動既與已經形成的資本和勞動力配置的歷史格局有關,也是生產要素在各地區之間重新配置和均衡關系變動的結果。
5、集聚因素。集聚因素指許多企業由于地理上的鄰近而具有的經濟效應,是單個企業孤立地在某個區位生產所無法獲得的優勢,包括專業化分工、交易費用的節約、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信息共享、知識與技術的擴散等。關于集聚因素對區位選擇的影響,韋伯、馬歇爾、格斯特等人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韋伯較早就研究了運輸費用、勞動力費用以及集聚分散幾種最重要的因素對工業區位的作用,指出了集聚帶來單位生產成本下降和利潤的增加。之后,“新的產業空間”學派的斯哥特、斯多波等也認為,現代企業生產應采取彈性專精的生產方式,強調企業之間建立在一體化基礎上的物質聯系,集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節約運輸成本,取得外部規模經濟。“新產業區”學派的巴格那斯科等認為合作創新影響企業集聚,從而影響企業區位選擇。
6、多因素復合作用。從20世紀40年代末起,美國學者埃德加·M·胡佛、艾薩德等人,綜合了韋伯、俄林、勒施等人的論點,提出了對工業區位的多種成本因素綜合分析,即認為最大利潤原則固然是確定工業區位的基本條件,但最大利潤原則的實現必然同自然資源、運輸成本、工資成本、地區居民的購買力、工業品銷售范圍和渠道等等有關。
此外,也有學者從國際投資角度論及區位選擇應考慮東道國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因素、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因素、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等方面。
綜上所述,傳統企業區位理論是區域經濟理論的基石,對現實工業布局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傳統企業區位理論對創新與企業區位選擇關系的研究非常缺乏。盡管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傳統企業區位理論都沒有考慮創新問題,各個流派也都呈現出對創新的漠視。事實上,創新是最深層次的區位選擇影響要素,創新對傳統區位理論中的區位選擇影響因素中每個因素都有本質的、決定性的影響。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雖然也在發生著變化,但是,這些變化都是表層意義上的,它們都是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的結果。
二、問題的提出
區域經濟學傳統區位理論認為,企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運輸費用、勞動力費用、市場需求、資源稟賦因素、集聚因素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經濟政策環境等其他因素。通過對人類經濟發展歷程中區位選擇實踐的總結,我們發現,傳統區位理論討論的各種因素對企業區位選擇的作用失于膚淺,而真正影響企業區位的決定性要素是創新。當前,區域經濟發展與企業區位選擇有著相輔相成的內在聯系,如何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區位環境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追本溯源地從根本上探討企業區位選擇的本質性決定因素,不僅對于區域經濟理論而言有其理論進步意義,而且對于指導區域經濟發展也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三、創新對企業區位選擇的作用機制
(一)創新及其構成
1921年,創新理論的開創者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A·熊彼特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創新”這個經濟學概念。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人生產體系。此后,關于創新也出現了不同角度的界定。本文沿用熊彼特對創新的界定。但與熊彼特以企業為出發點的創新又有所不同。第一,熊彼特強調創新是企業家行為,而本文的創新則既討論主要由企業推動的技術創新、生產組織創新,也探討主要由政府實行的制度創新。第二,創新有豐富的內容,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由于研究角度的需要和資料所限,本文僅探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技術創新是指與新產品的制造、新工藝過程或設備的首次商業應用有關的技術、設計、制造及商業活動。它包括:(1)產品創新;(2)過程創新;(3)擴散。制度創新,即社會游戲規則的改變,是指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社會經濟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變革,從而產生一種更有效益的制度變遷過程。制度經濟學討論的制度創新雖然可以兼論企業和政府,但其“經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前提也隱含著該概念是針對企業而言的涵義。本文在探討制度創新對企業區位選擇影響時主要討論政府宏觀的制度創新問題。這也是本文的創新概念與傳統的創新概念的不同之處。組織創新就是通過調整和變革組織結構及管理方式,使其能夠適應外部環境及組織內部條件的變化,從而提高組織活動效益的過程。
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已得到世人公認,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顯在的主要動力。
(二)創新對企業區位選擇因素的作用
如前所述,創新是最深層的企業區位選擇因素,創新對企業區位選擇有著重要影響和作用。創新對區位選擇的作用機制,在其對傳統企業區位選擇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中有充分的體現。
1、創新對運輸費用因素的作用機制。如前所述,運費因素在早期的區位理論中占據重要地位。而隨著產業技術的進步,運輸手段、運輸方式、運輸企業管理方法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創新在運輸費用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機制中的作用也逐漸凸顯出來。第一,技術創新使運輸手段日益先進,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運輸效率不斷提高,也使得運輸費用對區位選擇的影響作用變小;換言之,技術進步使得同等運費條件下運距更遠,運量更多。這種趨勢使得企業在區位選擇時越來越少地考慮運費對其盈利目標的影響,而轉向考察其他因素。第二,社會制度的創新或經濟政策的變更也對運輸要素有重要的影響。中國的改革開放把中國導人世界經濟體系之中,也在政策上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了國際運費最省的沿海地區。這不僅使國內企業在區位選擇上傾向于國際運費最省的沿海地區,也使得國際企業在對華投資上也順理成章地選擇沿海地區以兼收政策優惠和運費節省之利。第三,企業的組織創新,特別是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企業通過將物流部分的職能轉移到專門的物流企業,實現了組織結構的精簡和自身經營范圍的專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這和技術創新一樣,具有使運費對企業區位選擇作用減少的效果。
2、創新對勞動力費用因素的作用機制。勞動力費用曾是企業區位選擇的主要決定因素。而創新對勞動力費用也有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第一,技術創新對勞動力費用在企業區位選擇中的影響有兩重作用。一方面,機器設備的技術革新,生產技術的自動化、無人化,排除勞動力,降低了勞動力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因而也削弱了勞動力費用在企業區位選擇中的影響程度。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同時也要求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這給企業增加了勞動力培訓費用的負擔。但企業還是愿意選擇熟練勞動力豐富的地區,特別是創新型企業,對高水平勞動力供給能力的區位仍然有較強的選擇傾向。第二,制度創新,特別是教育制度的進步對勞動力費用的區位意義有著削弱的作用。隨著教育普及,一國國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基本達到了一般產業工人所要求的知識水平,這種趨勢使得一般產業的勞動力費用選擇意義越來越受到削弱。特別是隨著社會勞動力的高學歷化,勞動力費用的選擇反而出現了悖論,即社會勞動崗位不需要那么多的高學歷,于是要么企業選擇一般學歷偏低的區域,要么出現就業者的學歷使用浪費現象。第三,組織創新普遍具有節省勞動力費用從而降低勞動力費用對區位選擇影響強度的效果。例如,跨國公司把選擇低廉勞動力市場作為其總體戰略之一,所以選擇投資發展中國家。但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區位選擇則可能不再主要受勞動力價格約束,而選擇政策、市場等條件較好的區域。以學習功能為主要目標的創新組織的企業集群,通過知識溢出效果,就可以節省研發過程中的人力成本,而不必專門選擇勞動力低廉的地區。
3、創新對市場因素的作用機制。傳統區位理論關于市場因素的分析,主要討論了企業生產成本與市場空間大小的關系。但是,傳統區位理論基本上討論了區位選擇對市場劃分的作用而非市場對區位選擇的意義。客觀上,市場的確是企業區位選擇的重要參考因素,市場是否成熟和豐厚決定了企業區位選擇的成敗。而其中,創新更起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第一,市場要素對企業區位選擇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企業區位是否貼近市場上。這里,具體表現在運距以及運輸成本的區位意義上。因此,前文論及的關于創新對運費的作用問題對于市場同樣有意義。即,運距越短、運費越少,就越是可以視為滿足市場要素的區位選擇目標。而創新對運費在區位選擇中作用程度的削弱,同樣也降低了企業區位選擇中對市場要素的要求。第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在一國內部受到削弱的市場要素在國際貿易受到關稅壁壘及非關稅壁壘限制之后成為跨國公司區位選擇時的重要動因。企業為了進入進口國市場,主動選擇在進口國設廠進行生產。進口國采取的關稅壁壘及非關稅壁壘等進出口制度是跨國公司選擇投資區位的制度創新前提。而跨國公司這種生產組織創新的產生本身則是企業區位選擇中市場作用的結果,而且進一步使得跨國企業選擇進口國市場的方式大行其道。第三,創新對市場的生成有重要的培育作用。在理論上,技術創新可以培育一般市場。而一國的制度創新可以培育政策優惠區域的市場,如中國的改革開放使得深圳、上海等東南沿海地區成為政策優惠市場。同樣,企業的組織創新也可以培育一個區域的產業優勢市場,例如,美國的硅谷這種產業集群方式培育了這個區域的IT產業優勢,使得IT類企業愿意選擇這種市場來作為企業區位。
4、創新對資源稟賦因素的作用機制。資源稟賦理論解釋了國際分工的生產原理,亦解釋了生產據點在國際間的分布問題,同時也解釋了整個世界的廠商區位選擇問題,因而,資源稟賦理論才具有解釋區位選擇的一般性意義。在資源稟賦理論看來,土地(包括與土地天然附著而不可移動的自然資源)、資本、勞動是決定生產區位的關鍵因素。但是,俄林的理論以世界平均生產技術水平一致為前提,排除了技術創新這一根本性創新的作用,因而在解釋現實問題時遭遇“里昂惕夫之謎”而不能自圓其說。事實上,在資源稟賦對區位選擇的影響問題上,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都在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第一,技術創新決定了自然物質成為資源。回顧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所有自然物質被發現為有用的經濟資源都源于人類對世界認識的進步,源于人類掌握了某些技術,發現了某個自然物質的用途并賦予它經濟價值,這個自然物質才成為資源。沒有技術創新,稻谷只是雜草,礦物只是石頭而已。所以,技術創新使得人們認識到自然物質是經濟資源,才使其產地成為自然資源優勢的區位供企業選擇。第二,制度創新對可流動資源(勞動力、資本)具有集聚效果。這是因為,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制度的優惠或苛刻必然令企業避害趨利,于是大量資本涌入政策優惠區位,使得該區位成為資本要素豐度較高的地域。而同樣由于政策的優惠,使得企業在同等技術條件下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利潤的擴大必然帶來勞動力需求的增長、勞動力價格的上升,從而導致勞動力資源的集聚,使政策優惠區位成為勞動力資源豐裕程度較高的區域。這使得企業在區位選擇時愿意選擇資本、勞動力豐度高的區域。第三,技術創新、組織創新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資源豐裕程度先天地決定于一個區位資源的擁有數量和質量,后天地取決于資源的利用方式。就企業而言,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就是在同等資源前提下創造出更多利潤的過程。在此,技術創新可以通過生產技術的進步,實現原材料、勞動力的節省,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推出新產品獲取超額利潤。組織創新則可以通過生產組織的改良節省勞動力成本,提高勞動效率,使得擁有技術創新優勢和組織創新優勢的企業能夠在資源豐裕程度既定的前提下進行區位選擇。
5、創新對集聚要素的作用。企業在區位選擇時對集聚因素的考慮,既有產業鏈帶來的必然要求,也有共享基礎設施以節省交易費用、共享知識以降低研發成本、保持企業技術優勢的需要。第一,技術創新是產業集聚形成的根本原因。技術創新的產業集聚效果,源于技術創新為一個產業帶來相關的技術需求,使得這些資源為滿足已有產業的技術需求而集聚起來。一方面,隨著社會分工要求產業間的合作,要求產業鏈的形成,而這個產業鏈的形成就源于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所能夠認識到的自然物質。譬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煉鐵需要熱能,而人類認識到的熱能提供物質則是木炭或煤,于是煤鋼生產往往集聚在一起。這種產業鏈的緊密聯系要求技術上的相關企業必須選擇這種區域來設廠。企業的集聚,帶來勞動力的集聚,從而帶動服務部門的發展、城市化的進步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這種區位環境的不斷完善過程,進一步推動企業愿意選擇這種區域來共享基礎設施,并直接進入市場。第二,制度創新促進產業集聚。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對宏觀經濟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轉為間接調控,國家硬性配置產業區位的現象逐步得到改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開始逐步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使得企業逐步向區位優勢強的地域集中。同時,區域經濟主體的地位得到確立,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紛紛出臺優惠政策,也成為吸引企業投資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得沿海開放地區成為政策優勢非常顯著的區位,造成了全國資源大量向沿海流人的極化現象。第三,組織創新推動企業選擇集聚區位。這種現象突出體現在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中。彈性專精企業,通過加工組裝企業系列的建立,逐步形成了穩定的產業加工配套企業的集群。以IT產業為代表的企業群,為了獲取不斷的技術創新成果,享受知識溢出好處,形成了很多創新網絡。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這種產業集群區域作為設廠區位。
四、結論
總之,以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創新活動不僅對一個經濟區位的產生有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也決定著一個區位優勢的形成過程,進而決定了不同經濟區位之間區位優勢的此消彼長。由此,使得企業在區位選擇過程中認識到一個區位的經濟價值,判斷一個區位的優勢并對自身的區位選擇做出決策。因此,可以說,創新對企業區位選擇有著本質性的決定作用。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全面開放,市場化、國際化、綜合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銀行業發展將直接面臨國際大銀行的挑戰,所面臨的市場競爭趨勢日益激烈。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正處于十分關鍵的轉型期,區域化經濟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正逐漸顯現。我國的商業銀行,特別是一些中小商業銀行,在組織與治理結構方面缺乏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經營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與外資銀行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如何選擇正確的市場定位和發展戰略,提升銀行的區域競爭力,將決定我國銀行業能否健康發展。
一、經濟區位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基本要求
所謂經濟區位,是產業、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經濟活動最適合的空間位置,是關于經濟過程的一種相對區位。具體地說,是指地理范疇上的經濟增長帶或經濟增長點及其輻射范圍。區位是資本、技術和其他經濟要素高度積聚的地區,也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我們通常所說的美國的硅谷高新技術產業區就是經濟區位的典型例子。經濟區位的興起與發展將極大地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
銀行業與當地經濟發展相互依存,區域經濟和區域金融的發展特征決定了商業銀行的發展空間,并要求商業銀行的發展與之適應。經濟區位化帶來的巨大經濟后發優勢和發展前景,為商業銀行拓展新的市場、保持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機遇的同時,也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把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化升級與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在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做到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相協調,在發揮銀行投資融資作用的同時,及時調整優化信貸結構,提高抵抗經營風險的能力。
2.配合地方區位經濟發展政策,利用金融服務把處于產業鏈中的上下游企業聯系起來,提高產業間的關聯度;通過產業鏈融資,重點支持產業鏈條中的重點企業和中心環節。加大對自主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快重點企業的跨區域、跨行業的聯合、兼并、重組,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3.把推進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與商業銀行調整優化資產質量相結合,實施多元化投資戰略,深入了解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和需求,多途徑吸收民間資本,拓寬投融資渠道,放寬信貸資本,積極參與地區大中型基礎建設項目,發展中小企業的優質客戶,實現經濟區位化與銀行自身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銀行區域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
銀行具有現代企業的性質,它是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企業,不同于一般的企業,銀行經營的是貨幣,以經營工商業融資、轉賬結算和居民存貸款為主要業務。
銀行的區域競爭力是指,在具有相同的金融生態要素區域內,通過多方向的市場開拓、積極有效的風險控制管理、更加優化的金融產品組合以及全方位的客戶服務,獲得比區域內其他同類競爭對手更多的市場份額和經營利潤的能力,通常表現為銀行經營能力及商業利潤的提升和經營目標結果的實現。
根據銀行的“三性”,即流通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來看,商業銀行區域競爭力最終體現為銀行是否取得預期的經營結果,包括利潤的實現與否、市場份額的變動大小、不良貸款的增減情況等等。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區域競爭力過程的研究,我們發現有如下幾方面影響因素:
1.經營模式與管理體制
由于中國區域經濟與金融具有高度相關性,這就導致銀行機構的設立基本與行政區域劃分相同,造成了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定位方面普遍存在雷同現象,經營業務重疊。
2.金融技術和金融產品創新
創新能力是構成銀行競爭力的核心,也是商業銀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我商業銀行在改革發展過程中,由于對金融創新有許多政策性的約束,金融壟斷格局始終沒有打破,這就限制了金融業的良性競爭,使得銀行的缺乏足夠的創新動力,經營的金融產品匱乏。多數商業銀行依舊以存貸款、轉賬結算等傳統業務為主,金融衍生品等中間業務較少,且存在技術含量低、成本高、收益低等問題,盈利渠道單一,難以提升銀行自身的競爭力。
3.風險控制能力
風險管理是提升商業銀行區域競爭力的中心環節,也是商業銀行健康發展的保障。商業銀行應該把評估、識別、控制風險作為銀行的關鍵職能。在金融市場激烈競爭中,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不斷推出品種各異的金融衍生品,這些金融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在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蘊含著高風險。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正是由于金融監管不力,使得某些投資銀行進行高風險的金融杠桿操作,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引發了自1929年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出現深度衰退。
4.宏觀經濟形勢和外部金融環境
商業銀行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從國際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尚未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復蘇疲軟,而近期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使得未來歐洲經濟走勢不甚明朗,有可能引起新一輪的經濟衰退;美國新一輪的量化寬松政策也有可能導致新興經濟體的通貨膨脹。受外圍環境的影響,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持續出現下行風險,盡管央行連續降低銀行法定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但是仍未扭轉地方經濟放緩趨勢,這對銀行投資造成很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