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5:54:0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醫學的基本治療原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其實,中醫單純的辯證論治是不能真實地反應中醫學的本質。那么當我們去說中醫學的特征時,首先要明確是相對誰而言。凡說特征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其共性的東西。很明顯,我們講中醫學的特征,是相對西醫學而言,辨證論治是我們的特色,但前提是辨病論治是二者的共有。但現在我們只講異,不求同,甚至于揚言中西醫無法結合,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辨病論治不是西醫的專利,也是中醫學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 從中醫學的發展史,看辯病證治的重要性
1.1 中醫學雖以“辯證論治”為診療特點,但臨床上從來就存在著“辯病施治”的方法。特別是在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之初,證候的概念尚未從疾病中分化出來,就是以“病”作為辯析目標的,治療也就依據病來施行。如《內經》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為治療靶點的;《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等著作也多以具體疾病作為治療目標,如以“常山截瘧”、“黃連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醫學在注重“辯證論治”的同時,也仍在運用辯病思維。如對肺癆、肺癰、腸癰、濕疹、瘧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蟲、絳蟲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辯病的思維。因此,中醫學的辯病思維與辯證思維是同時存在的,交織在一起而綜合運用的[1]。
1.2 中醫學從誕生便開始了辨病與辯證的結合。早在《黃帝內經》里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辯證。比如《咳論篇》、《痿論篇》等章,都是先說這種病,然后再去辯證。之后,在《傷寒雜病論》、《諸病源候論》等書,無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癥,病、癥、脈、證合參而治。以《金匱要略》各篇之題最能說明,如《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都是病名。
1.3 中醫辨病論治在之后的發展過程當中從未終止。茲舉倆例最能說明。其一,清初溫病大家余師愚在其《疫疹一得》書中,僅論及清瘟敗毒飲一個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藥即中病,鮮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復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臨床大家程國彭,在其《醫學心悟》一書中,運用大量篇幅講述如何辯證傷寒。在太陽經癥條下,直言麻黃湯與桂枝湯辯證之繁瑣,療效之有限,辯證少有失誤則災害險生。乃自創加味香蘇散一方,說: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黃湯、桂枝湯)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夏、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實現了從辯證論治到辨病論治的一次飛躍。這是中醫走循證醫學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醫在與疾病“非典”的抗爭中,充分發揮了辯證論治的優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了辯證論治的優越,而在于對“非典”疾病的認知隨著辯證論治的進程而不斷深化,這同時也是“辯病”的認知過程。我們采用兩種方法相結合,我們的認知就愈趨深刻,我們的治療就更趨完善。
2 辯病用藥的優勢
2.1 在辯病用藥方面,每一種疾病都有其獨特的病理特點。因此,每一種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療原則或治療大法。除證選用不同的藥物外,頭痛可適當地配合應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藥物;癃閉病按照“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應著于通利為主;遺尿應按照“固攝止遺”的原則去配伍組方。如腸癰一般可用大黃牡丹湯治之;如肺癆雖有肺陰虧損、陰虛火旺、氣陰耗損等不同病證,但感染癆蟲是其共同病因,補虛殺蟲是治療肺癆的根本原則,在抗癆殺蟲的基礎上再結合辯證,分別予以滋陰潤肺、滋陰降火、益氣養陰諸法,辯病與辯證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2 在臟腑辯證中:肺系病證主要按肺氣失于宣發肅降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肺主氣、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證主要按中焦氣機升降失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脾主運化、升清降濁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證應按血脈運行障礙和神明失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論治,還要結合心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證主要按肝氣疏泄不暢、肝陽升發太過、肝風內動等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肝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腎系病證主要按腎陰、腎陽不足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腎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腎主生長、發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辯病論治與辯證論治的關系
3.1 關于辯證論治與辯病論治的根本區別是什么?筆者以為,辯證論治的主要著眼點是放在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病理層次的本質的認識上的。一個病理層次就是一個證候,一個湯證是一個證候辯證論治的結果。辯病是對疾病的辯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區別在于一為確立證候,一為確診疾病。辯病論治則是著眼于對疾病全方位的考察,從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質的聯系,把這個疾病和其他疾病區別開來,進而針對各種病的特殊性,采取相應的治療。一般說來,辯病論治從對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確定“這一個”而非“另一個”,從一般性對癥治療到確立針對性極強的治療,是對疾病的認知階段。只有經歷了這個階段后,辯病論治才有了基礎,換句話說,辯病論治是建立在對疾病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知基礎之上的。
3.2 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沒有層次上的高低之分。它們各有優勢,也各有其局限性。辯證論治雖然不能達到對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認知的層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療的方藥。然而,辯證論治對疾病發展過程中病理層次本質聯系的認識卻遠比辯病論治要深刻。從而,在針對疾病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具體治療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比辯病論治“優越”。辯證論治的又一個優勢是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包括對人類尚未認識的疾病,這在人類認識和戰勝疾病的過程中,其意義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醫內科臨證時既要辯證,亦要辯病。其中辯病論治,是認識和解決某一疾病過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對中醫辯證的必要和有益補充,有利于進一步對疾病性質的認識,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發展、轉歸[2]”。
總之,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只有相互為用,相互結合,才能不斷深化中醫對疾病的認知和提高治療疾病的能力。中醫學是辨病論治和辯證論治的完美結合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
因此要發揚中醫學的辯證論治的診療特色,要提高中醫的診療水平,提高辯證的準確率,必須堅持辯病與辯證相結合的診療思路。運用辯病思維來確定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辯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辯析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其當時的“證候”,然后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理遣藥。此即通常所說的“以辯病為先,以辯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對某些難以確診的病證,可發揮辯證思維的優勢,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辯出證候,隨證施治[1]。
參 考 文 獻
中醫學的特質內涵毋庸置疑是中醫學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醫結合的根基所在。故中西醫結合教學理應準確把握和充分體現中醫學這一特質,方可科學地優化教學的內容結構,完成教學目的。
1 中醫學的自然觀—天人相應
東方文明主張“道法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相應關系,所以說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天人關系問題。中醫學的天人相應學說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和文化母體之上,從而構成了中醫學有別于西方醫學的一大特質。中醫學把天人相應的觀念滲透到中醫學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人全形論》)強調欲想健康長壽,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靈樞·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大恐”(《靈樞·口問篇》)。凡此種種,無不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
西方文明卻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們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醫學必然也是將人與自然看作是各自獨立的實體對立存在,故生物醫學模式的形成則是將征服自然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科學成就應用于醫學領域的結果。
2 中醫學的整體觀—形神統一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把握 “道”,就能夠明察萬物,從而奠定了中醫學的整體觀。這種以察同為特點的思維模式不會重視差異的實體,而是強調通過體驗、靈感、頓悟、直觀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體間共同擁有的規律性關系,彰顯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形神統一、身心一元。在對疾病的認識、預防、治療、轉歸、預后等方面,非常重視“神明”、“情志”的狀態,注重形神統一、身心和諧的整體。
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察異,在對事物的認識上著力尋求事物間的本質區別,故原子論、還原論是西方科學研究的立論基礎,分析法、歸納法成為西方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將人視作一個普通的機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實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無疑是西醫學的核心。所以察同察異各有側重。
3 中醫學的治療觀—辨證論治
中國文化歷來重感覺、重表象、重動態。所以,中醫學是從整體、宏觀、動態、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機、靈活處治。如八綱、六經、臟腑、經絡、三焦、氣血津液、衛氣營血等多種獨具特色的辨證方法,顯然是中醫理論精華之所在。中醫學講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體體現為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標本兼治、內外兼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因勢利導、因異制宜等豐富的辨證論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靜態。故西醫學強調概念,注重邏輯與分析,分門別類、窮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質、結構的狀況,研究細胞、分子、基因的變化,追究細菌、病毒的來龍去脈,疾病分類、辨病論治遂是西醫學優勢。
4 中醫學的預防觀—治未病
中國文化主張適應、順應自然?!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是中醫學預防思想的集中體現;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及“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則又強調身心健康狀態的重要性。
西方文化要求探索世界的本源、本質、變化。西醫學進入了實驗醫學階段,追求對疾病溯源的探索,重治療而輕預防。
5 中醫學的調理觀—陰陽自和
中國文化強調順應而不是抗爭,側重主觀而不是客觀。因此,中醫學在強調辨證論治的同時,重視通過扶持人體的“正氣”去戰勝“邪氣”,更注重治療過程中的自我調節作用。如 “凡病……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傷寒論》,就是中醫學典型的自我調理觀。他如針灸、推章、氣功、食療、音樂療法等的非特異作用,都是基于調其 “自和”,而達其“自愈”為宗旨的。
西方文化則強調抗爭和對抗,側重征服。故西醫的醫療方向是以對抗性為基本原則的,重視借助理化手段改變病理,強調直截了當的結構修理。
6 中醫學的功能觀—司外揣內
《易傳》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是重視“形而上”,輕視“形而下”的。所以中醫學重“道”輕“器”,重“神”輕“形”,重規律輕實體,重功能輕結構。如中醫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均疏于其結構形態的論證,卻重視其功能價值的闡述。
西方文化側重物質性探求的實體中心論。故西醫學對大到肌肉、骨骼,小到細胞、分子,所有可被認知的部件形態均被逐一解剖觀察。誠然,結構決定功能,了解結構才能準確把握功能,而死的結構卻不能盡顯活的功能。所以中西醫學對于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各具特色。
7 中醫學的思維觀—取類比象
中國文化強調通過假物取譬去“心悟”、“體認”的認知方法。 “醫者意也,善于用意,即為良醫”(孫思遂·《千金翼方》)就是取類比象。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四氣五味以及整體觀、辨證觀、功能觀等思想都是取類比象的結果。用模糊學等現代宏觀科學知識來衡量的話,取類比象這種思維觀也是一種思維科學,甚至不失為是一種高級的思維科學。
西方文化重視憑借工具、實驗手段以還原的思維模式。故西醫學對人體進行了極其細微的分析與實驗,比較精確的掌握了人體基本構造、理化性質、致病因素、治療手段的特異性,逐步完善了西醫學的學科體系。
8 中醫學語言觀—哲學意蘊
中國文化以注重整體、直覺、感悟、辯證、動態、功能、察同而見長,其語言就帶有先驗、類比、愈向、思辨的文學和哲學的特征。中醫學的語言每每既有文學之美,又有哲學意蘊。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王冰·《素問·至真要大論》注釋),淺顯而不乏生動,通俗卻寓意深刻,抽象需會意揣摩。
關鍵詞:中醫病名;診斷;標準;病證結合
病名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重要概念,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辨病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內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機可究、規律可循、證候可辨、治法可用、預后可測,臨床治療的目標主要也是針對病。但目前中醫病名幾乎處于被取消的狀態,臨床診斷、論文著作、科研課題等,大部分都使用西醫病名,中醫病名被棄而不用,或僅稱屬中醫“范疇”。因此,必須制定中醫標準病名,作為國家標準加以頒布實施,以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維持中醫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病證結合是中醫診斷學的精髓
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最早即是確定病種,并賦予病名。《黃帝內經》所記述的病名逾200種,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無論是《傷寒論》論外感病,還是《金匱要略》論內傷雜病,都是以病為綱,病脈證治并重。此后歷代醫著如《諸病源候論》、《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證治準繩》等,以及近代臨床各科的中醫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癥)為綱,進行辨證論治。因此,繼承中醫學的病名及診斷十分必要。
病證結合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基本方法,診斷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證候又能準確地把握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主要矛盾。對病和證的分層認識,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二者的關系猶如經緯縱橫交錯,使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在病位的表里上下與臟腑經絡,病性的陰陽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進退深淺3方面達到3維統一。中醫病名融于中醫理論體系,能正確引導臨床辨證與施治。與證名診斷一樣,病名診斷是中醫臨床診療不可或缺的內容,取消中醫病名不僅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病證結合診斷特色也沒有了,更談不上中醫的優勢、生命力和發展。
2中醫臨床必須使用中醫病名
就臨床診療的目標來說,中醫與西醫所針對的都是疾病,在這一點上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但由于認識論和方法學的不同,所導出的病名體系必然不同。中、西醫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狀相互組合而構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醫的概念基本不同,中醫的風寒濕熱、痰飲瘀血、陰陽虛實、勞癉痹厥、脹脫痿痛、癌瘤瘕、癰疽翳障等,西醫稱之為細菌、炎癥、變態反應、免疫紊亂、功能亢進、減退、衰竭等等,而氣、血、水、膿、毒、火(炎)等概念,中、西醫則都將其視作基本的病理改變。在病位方面,雖然中、西醫的解剖名稱基本相同,但中醫學的認識相對籠統而西醫學的概念以精細為特征,由于中、西醫對各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關系的認識上有所不同,因而對疾病的命名診斷,西醫有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功能診斷、臨床綜合征診斷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而作出完整診斷,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較冗長而復雜。與之不同,中醫學病名極為精當簡煉,每個病名實際用詞一般只有2~4個字,不一定將每個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質屬性概括無遺,而可通過辨證診斷使之得到補充。正是由于病名診斷與辨證診斷之間的這種互補性,使中醫學的病證診斷完整地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并具有中醫之特色。可見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既有關聯而又不等同,中、西醫病名的對應關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醫臨床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使用準確而規范的中醫病名。中、西醫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對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某些中醫病名目前尚不為廣大群眾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醫病名的沖擊,加之近代中醫一味地強調辨證而不重視病名診斷所致,而不是中醫病名脫離了實際,導致廣大群眾不能接受。只有規范中醫病名,堅持并強化中醫病名診斷,方可使中醫病名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醫學的發展,也有利于發揮中醫學的優勢。
3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
中醫的許多病名,如破傷風、托盤疔、胬肉攀睛、鵝口瘡、舌菌、痄腮、陰吹等,精煉簡捷,見名知義,易于掌握。中醫有不少好的病名,如歷節風、破傷風、感冒、紅絲疔、纏腰火丹、蛇頭疔、乳巖、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風、鼻淵等,其命名科學確切,名實相符,正如宋·張杲《醫說·疾癥》所謂“古之論疾,多取象比類,使人易曉”。因此,這些中醫病名一直沿用至今,為人共曉,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亂、傷寒、破傷風、風濕熱、感冒、麻疹、癲癇、子癇、白喉、痔、癰、痛風、風疹、云翳、腳氣病、牛皮癬、梅毒等,在西醫傳入中國時,便為西醫所引用。
中醫強調辨證,并多以癥為病。但辨證畢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階段的情況,癥則只是疾病本質的外在表現,而通過診斷所確定的病名,代表著對疾病最本質的認識。病名診斷在中醫醫療實踐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過程的一般規律,有利于臨床施治,這是中醫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藥?!闭f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專方、專藥、專法治療,如肺癆若不治癆殺蟲,則辨證治療效果欠佳。雖然異病同證時應當同治,但治療也應根據病而有所區別,如胃瘍、久泄均可見脾虛證候,在補脾益氣同時,胃瘍者常結合理氣止痛,久泄者則常兼利濕止瀉。同時病名診斷亦可指導辨證,因為每個病演變過程的一般規律往往可體現為不同的“證”,各證出現的頻度也不一致,如風眩最常見的證型為肝陽上亢,而陰陽兩虛則較少見,有時病人可能僅有血壓增高,而其他癥狀不明顯,以致無癥而出現無證可辨,此時則可根據風眩而首先考慮為肝陽上亢,采用平肝潛陽的治法。
4取消中醫病名必將導致中醫學的滅亡
有學者提出,中醫病名改革應大部分采用西醫病名,或中、西醫病名并用,這樣方有利于中醫現代化,并能成為中醫走向世界的橋梁[2]。也有人認為“取消中醫病名中醫滅亡不了”。這些觀點顯然都是不對的。中醫臨床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中醫學需要與國際接軌,但絕不能用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因為中、西醫學是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論,把西醫的病名搬過來,套在中醫學的頭上,則名實不相符,無異于穿西裝戴瓜皮禮帽,這無疑會給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思維方面的負面效應。
中、西醫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認識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種“西病中證”式的診斷無異于“人頭馬、美人魚”之類,似是優勢互補、強強相合,但實際上只會使中醫學走向滅亡。因為用西醫學理論來衡量中醫學,不僅只是病名不科學,中醫學的陰陽五行、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之類病因,肝之開竅于目,脾主運化與統血,經絡的解剖結構,以及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藥理論等等,統統都無科學可言,都應在廢棄之列。堅持中醫病名是保持和發揚中醫學體系的要害所在,是中醫學生死攸關的大事。設若中醫學取消了病名,則說明中醫學對“病”沒有認識,中醫只知辨證施治,不會診病治病,那么中醫學還有何“術”可言呢?取消病名,就會使中醫學術一潰百潰,一發不可收拾。
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優秀的部分,由于西學東漸,中國人已逐漸遠離自己的民族文化主體,出現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對中醫的知識財富不相信,甚至抵觸,這并不足為奇。癀瘕、卑傈、旭痹、癉等字都不認識,這是由于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學帶來的負面影響。落葉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醫學術消亡的前兆,面對日漸遠離傳統文化的中醫,如何恢復昔日中醫與傳統文化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如何使中醫能夠按照其自身發展規律良性發展,這或許是今天有志于振興中醫藥事業的人們所應當迫切思考和解決的問題”[3,4]。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否認中醫理論體系,妄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必然失敗。1933年下發的《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統一病名建議書》、《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錄》,之所以遭到反對而沒有實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斷的認為中醫病名不科學,要統一則必以西醫病名為標準,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處。現在雖然時過境遷,中醫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可以斷言,取消中醫病名只會是重蹈復輒的命運。惲鐵憔在《論醫集·對于統一病名建議之商榷》說:“今若以西名為主名,不廢中醫學說,則名實不相符。若廢中醫學說,則中醫即破產,不為此,則為彼,更無回旋余地。例如《傷寒》一書,包括支氣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諸名色,初步,《傷寒論》本文,將漸次無人研讀;進一步,必《傷寒》方無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講究注射滅菌。如此,則中醫消滅、中藥消滅。是故用中醫病名為統一病名,在此必爭,是非得已,不止名從主人而已?!毕荣t之見在當代中醫界已被印證,這不正是廢棄中醫病名之惡果嗎?
我們應從病證結合的角度,站在發展中醫理論與保持中醫特色的高度,堅持中醫病名診斷,并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摒棄“重證輕病”、“西病中證”等錯誤觀點,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深入開展對“病”的研究,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5規范中醫病名體系
任何學科都是在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病名學術也不例外。中醫病名規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則,必然也只能是繼承性原則,要從蘊藏前人豐富經驗和理論的歷代醫籍中整理、挖掘中醫病名,切合臨床實際者用之,不符合臨床實際者改造之。在此基礎上本著特色性、實用性、創新性、準確性等原則,全面系統地開展病名體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規范的中醫病名學術體系。近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5]疾病部分即是本著繼承和發展中醫學理論的宗旨,采用繼承、挖掘、引申、創新、引進等方法對病名進行分化定義,從而使中醫病名學術在相對完整的意義上形成體系。
現代醫學制定有國際疾病分類(1CD)等國際標準和國內的《疾病分類與代碼》。但中醫學是具有獨特理論和豐富經驗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它與西醫學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來名詞規范中醫疾病名稱?,F在臨床上中醫的病名被棄用,沒有中醫的病名體系,這將使中醫學術處于滅亡的境地,因而必須加緊中醫病名的標準化、規范化研究,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中醫學者開展中醫標準病名的研究,建立中醫標準病名體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內容,另一方面彌補前段標準化研究的不足。中醫標準病名研究應按照中醫理論體系,嚴格區分病、證、癥概念,在繼承原有病名的基礎上,參考西醫病名,按中醫學的理論創新、分化、擴展中醫的病名。該研究可為中醫學術提供全面標準的“原件”,不斷完善中醫疾病體系,并能對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起到指導作用,也有利于保護中醫學的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朱文鋒,賀澤龍.論堅持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2):50-52.
[2]蘇玉侖.中醫病名應改革[J].中國中醫藥報,2000,5:31.
[3]劉理想,張其成.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報,2006,10(13):8.
醫生也絕不是泛泛地認得幾味藥,記得幾個方就是中醫?!睂τ诜侵嗅t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的目的就是在學習現代醫學的同時,了解祖國醫學的淵源、歷史傳統,熟悉祖國醫學的基本特點、基本理論、發展狀況以及目前中西醫結合成就,為今后從事醫學技術工作奠定基礎。因此重在了解,對學生不能要求過高過深,只要求他們熟悉簡單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病治療方法,了解中藥的作用及組方原則和常見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所以教學過程中應把握中醫理論的精髓,圍繞以臟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津液為核心的生理與病理;以六氣、七情為主的病因與預防;以四診八綱、辨證論治為中心的診法與治則;以及基本的中藥、方劑理論等,引導學生步入中醫藥學的殿堂。
2講好開篇,激發學習興趣
通常緒論在很多課程中都是以概述、簡介的形式出現,一般都不作為學習的重點,但在中醫學的教學中緒論的作用卻不可忽視,它會形成學生對中醫藥學的第一印象,講得好壞會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講解時可以醫學發展的歷史軸線為綱,詳略得當地向學生講述中國醫學史:如漢末之前的四大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體系;神農氏嘗百草著成《神農本草經》,扁鵲切脈斷生死被譽為神醫,華佗自制麻沸散行剖腹手術堪為外科鼻祖,張仲景勤求古訓、拯救生靈而為醫圣;金元四大家開創了中醫學術爭鳴的新局面;李時珍赴深山、訪千家、三易其稿而著成《本草綱目》;明清溫病學派開拓創新、使溫病學自成體系。這一幅幅生動的醫史畫卷向學生展示出中醫學的科學性及歷史價值,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醫學的探索欲望,為今后學習中醫學做好心理準備。
3借助現代醫學,闡述中醫理論
中醫學的形成發展特點決定了其理論的抽象性,加之其文字專業性強、術語多,對于初學中醫的學生來說,理解上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中醫教學應盡可能通俗易懂,教學過程中以中醫學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用以解釋中醫基礎理論,會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上海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經過研究初步闡明了腎陰虛和腎陽虛本質上與機體皮質醇量的高低相關;熱證時在病人和動物模型中發現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兒茶酚胺類的排出量亦有明顯增多,而寒證則相反;中醫血瘀與現代醫學循環和微循環障礙之間的關系等,這樣生動具體的成績和實例,會使學生感受到中醫學的奧妙和神奇,從而提高他們探索中醫理論的積極性,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并且開闊了思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意識。
4突破傳統模式,改革教學方法
1淵源與發展
《周易》是中國經典文化的“原體”有“群經之首”之稱,她通過卦的形象變化來尋求自然、人化的規律。生動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而豐富的辨證法思想,極大地深化了中華民族的理論思維。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通過進取諸身、遠察諸物、取類比象的方法而建構的,這正是《周易》所創,所以說醫源于易。明代張介賓的“醫易同源”論曰:“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中醫學#而變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醫易同源,不僅是指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一致,更重要的是指理論形態的合一。
中醫發源于先秦,其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經歷了三次發展,第一次出現于戰國到秦漢時期,此期《黃帝內經》的產生標志著以整體觀念為基本特征的中國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該書基于秦漢以前的天文、歷法、氣象、數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的重要成果,在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總結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和理論源泉?!饵S帝內經》與確立辨證論治原則的《傷寒雜病論》、系統總結藥物學的《神衣本草經》以及《難經》和《黃帝內經》被歷代一家奉為四大經典,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第二次為唐、宋、金、元時期,此期各種專科和綜合性論著層出疊見,金元四大家學術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創見,均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第三次為明清時期,吳又可提出治療傳染病的學術見解,創立了溫病學說,與傷寒學說相輔相成,成為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兩大學說。此期,李時珍《本草綱目》問世,而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標志著古典形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成熟。
中醫學以“氣一元論”為指導思想,以藏象經絡學說為核心,以陰陽五行學說為說理工具,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疾病的病理變化;運用望、聞、問、切四診手段,診察病情;運用八綱、臟腑、經絡、精氣血津、衛氣營血“六經”和“三焦”等多種辨證方法,根據病情表現,辨明疾病的癥候,確定相應的治則治法,采用中藥、針灸、推拿等多種治療手段治療疾病。在治療疾病時,強調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
西醫源于古希臘文明,最早創造醫學體系的是愛奧尼亞地區柯斯島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左右),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集成《希波克拉底文集》是有關西醫的第一本著作。希波克拉底創建了體液理論,認為人身上有4種體液,即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這四種液體的流動維系著人的生命,它們相互調和、平衡,人就健康;如果平衡破壞,人就生病。希臘化時期,蓋倫(公元130-200年)總結了希臘醫學自希波克拉底以來的成就并基于大量的解剖實踐和臨床實踐,創立了自成體系的醫學理論。蓋倫的醫學理論在歐洲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迎來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大發展,16-17世紀,維薩留斯通過人體解剖校正了蓋倫的人體生理結構,出版了偉大的著作《人體結構》》標志著解剖學的誕生。哈維等則發現血液循環理論,將物理學、化學的概念引入生物醫學中。顯微鏡的發明不但確立了“細胞”概念而且認識了微生物。18-19世紀,細胞學、實驗生理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的建立標志著現代醫學的誕生。巴斯德滅菌法的發明使手術死亡率降到15%,而疫苗的發明使傳染病有效控制,標志著現代醫學走向成熟。20世紀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的出現使現代醫學完全進入了實際應用時代。5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奠定了7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使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生命的探索、操作和創造成為可能。西醫學發展達到了巔峰。
西醫學把人簡化為生物學客體,注重人的組織器官、細胞、分子屬性,是通過解剖尸體,用實驗做出生物學等指標來解釋人體的生命現象和規律。把人的疾病與健康問題還原為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問題。認為疾病是由某些生物、化學、物理等致病因子,對人體某一部分的損害,或人體缺乏某些必需物質所致。因而一旦特定病因被查出來了,診斷便確立。治療上,西醫是依靠藥物等治療手段,針對致病因素進行對抗治療,強調消除人的病。
量子中醫學是中醫理論現代化的科研成果,它是基于在科學、哲學層面的充分比較中醫之氣與量子的本質特性特征,提出“量子表征中醫之氣”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利用量子理論、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理論論)、特別是機體電磁輻射的相干性理論,揭示中醫理論的陰陽、五行、藏象、經絡、天人相應、藥性等學說的科學內涵。擬用量子理論等現論轉化中醫理論,建立現代的中醫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其基本思想是以整體觀和辨證唯物論為哲學思想,以量子理論等現代學科為理論基礎,基于機體電磁輻射場表征中醫人體之“氣”的觀點,運用微觀狀態的電磁輻射光(量子)輻射、能量(熱)等量子形式,研究闡述中醫理論關于人的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科學。概括的講,量子中醫學就是在機體電磁輻射層面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一門學科。當然,量子中醫學目前還僅僅是個概念,形成一個完整學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理論和實驗層面的支撐。但隨著中醫理論科學內涵的揭示,量子中醫學的雛形已經形成。
2科學哲學觀
中醫學的哲學觀同中國古代哲學觀,為辨證、有機唯物主義,主要以取象思維為主。其方法論為思辨。中醫藥學是采用模型建構、整體認知、直覺觀測、動態把握的方法來看問題。其特點為:①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生理病理轉化,人類在能動的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②功能性,中醫學在認識解剖形體的基礎上,特別重視人體的功能活動,常常從這一角度分析和認識人體的生命規律。③恒動性,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不斷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維系著形氣相互轉化過程的機體,人的生理和病理過程是機體氣的動態平衡和失衡的過程。
西醫學的哲學觀為機械唯物主義,以還原分析論為其方法論,其思維方式為邏輯思維,西醫學是采用物質分析、數學定量、實驗實證的方法來看問題^其特點為①將人體視為各個零部件的組合。主要從病灶局部出發,用微觀的、分析物質結構的方法及實驗手段,來研究和認識人體的病灶一一人的病。②注重結構忽視功能,以解剖學為基礎,著重研究人體的形體器官和化學構成,認為人是一臺機器,只有物理的關系,而沒有情感的融通。缺乏對人的整體生命的考察。③注重人體生理、病理的靜態、局部忽視其變化、動態及整體。
量子中醫學的哲學觀與中醫學相同,為有機、辨證唯物主義,其思維方式則以邏輯思維為主,方法論以還原、綜合并重。量子中醫學是中醫學理論框架下,利用量子理論等現論轉化構建而形成的。其特點與中醫學有諸多相同點,①整體觀,量子的通訊聯系性可以將具有電磁輻射的萬物聯系起來,具有整體觀外,量子組成的電磁場在宇宙的空間中伸延且沒有邊界,表現為整體性;量子的糾纏性、非定域性、超距作用等特性,更深刻的刻畫出量子的整體觀的屬性,②功能性,機體的量子是機體內非分子型的通訊信使,機體電磁輻射是生命現象基礎特征,其形成的電磁輻射場具有高度相干性,與生命體系相互關聯,是調節生命功能和生命狀態的有效途徑。③恒動性,電磁輻射都是恒動的、永無靜止的。④量子可以通過基于光電效應的儀器,定量的測知機體輻射的量子的數目、頻率及量子統計,從而分析生物體系(如:人)的狀態。與中醫氣的可察性相比,量子的可測性更客觀更縝密,這是量子中醫學建立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的基礎。
3支撐學科
中醫學的支撐學科是中國古代哲學,以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作為其思辨工具。這是目前唯一的不但以哲學作為其指導思想而且以哲學作為其說理工具的自然科學范疇的學科。造成了中醫理論抽象化、概念模糊化、診察方法主觀化,缺乏現代科學的清晰性、嚴密性和可證性等基本特征,使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顯現,而且難以理解和掌握。
西醫學的支撐學科為16-19世紀發展起來的經典物理學、化學等近代科學體系,西醫學以經典的物理學、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為基礎,建立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病原生物學等為基礎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診察及實驗研究體系,形成了西醫的生物醫學模式。具備現代科學的清晰性、嚴密性和可證性等基本特征。
量子中醫學的支撐學科是量子理論、自組織理論、機體電磁輻射的相干性理論以及電磁理論等現代科學體系。量子中醫學是用量子理論等現代科學轉化中醫學的陰陽五行、氣等哲學思辨工具形成的學科,是在機體電磁輻射層面上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基于量子的強度、頻率及量子統計等建立起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的。
綜上可見,中醫學、西醫學、量子中醫學的支撐基礎學科不同,決定了其研究層面不同,中醫學是以人體之“氣”這一抽象的物質概念為研究對象,西醫學是以機體的器官、細胞、分子為其研究對象的,量子中醫學是以機體的量子、(電磁輻射)為研究對象的。
4臨床診治
中醫理論是基于“氣一元論”思想建立起來的,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整個宇宙都是由氣構成的,人的生理、病理轉變也是氣的使然,氣的陰陽平衡是衡量機體健康與否的標準尺度,氣的狀態是由醫者通過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等四診之診察方法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利用八綱、臟腑、病因、病機等中醫基礎理論,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即氣的狀態。然后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方劑、針灸、推拿等,這一過程中醫稱為辨證論治。
四診診斷方法依據有三條:①司外揣內。意為通過觀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現,測知其體內的病理變化。②見微知著,通過觀察局部的、微小的變化,測知整體的、全身的病變。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任何一部分都與整體或其它部分密切聯系,因而局部可反映整體的生理、病理信息。③以常達變,即以正常的狀況為標準,通過對比發現太過或不及的異常變化。意為以健康人體的表現或狀態去衡量病人,即可發現病人的異常之處及病變所在,從而為做出正確的診斷提供線索和依據。
中醫主要應用源于天然的中藥和以疏通經絡為主的各種非藥物治療,用中醫藥理論對藥物進行復方組合,對人體進行有重點的整體治療。在大量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先者們根據不同的癥候總結出大量的相應的藥方,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智慧結晶,有是證用是方是中醫的重要醫則。中醫主要是通過調整機體的狀態恢復患者的健康的,以治未病為主的,所以其治療的范圍有限。
西醫在診斷疾病過程中,根據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并借助于各種實驗儀器設備及檢查技術對疾病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等方面。
西醫主要應用化學藥品和手術治療,消除病原體的侵襲和彌補機體的代償功能。隨著技術的發展,西醫治療還有放射治療,介入治療,透析治療,物理治療等等。在治療疾病的不同階段,西醫可能會采用一種治療方法,或一種方法為主同時采用多種治療方法。
西醫學的治療原理是針對病變的特異性病因、病理,運用藥物的化學作用性質和方式,形成特異性地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的治療。治療思想是針對病因、病理、病位以直接控制的逆施性對抗療法。治療手段的選擇和設計是以能夠特異地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為標準,治療活動就是運用這種手段去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的過程。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向更低的微觀層次深入,越來越趨向于在分子水平的層次上理解疾病和醫學現象。
量子中醫學是在傳統中醫的框架下,用量子理論轉化傳統中醫哲學內容構建的,認為量子可以表征中醫之氣。其診斷方法是用生物光子分析系統或其他檢測生物超微弱發光、電磁、熱能等儀器檢測機體的量子行為,定量確定機體的狀態,通過建立機體量子的行為與方劑、針灸等的定量數理關系,實施治療的。量子中醫學的治療方法和治療理念與傳統中醫學一樣,最大的區別在于量子中醫學實現治療的定量化,中醫學則是定性的。
5討論
中醫理論源于東方文明,西醫理論源于西方古希臘文明,量子中醫學卻是用源于西方文明的量子理論轉化來自東方文明的中醫理論而來的。他們有相同的目的性即抵御人的疾病保障人的健康。
中醫學是建立在人體之“氣是構成并維持人生命活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物質”這一哲學抽象概念之上的,量子中醫學是建立在人體之“氣是機體電磁輻射場”這一具體物質概念之上的,中醫學“氣”的概念是哲學層面的概念是徹底的、絕對的,量子中醫學“量子”的概念是物理層面的概念,是實在的、可定量檢測的。量子中醫學認為量子與氣具有同構性,而西方傳統的思想文化以原子和還原論為代表,認為“原子”是世界萬物的本原;量子中醫學是以中醫學為實踐基礎,以量子理論等現代科學為理論基礎建立的學科,同中醫學一樣強調人體生命的功能變化規律,西醫是以經典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近代科學為支撐建立的學科,強調人體生命的結構變化規律,強調征服自然。中醫學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支撐學科,以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哲學思辨工具為其說理工具。中醫學和量子中醫學重視機體的整體性、恒動性、功能性,形神統一,西醫則重視臟器和細胞組織分析、強調局部、靜態、結構,排斥精神因素;中醫學重唯象研究,強調陰陽平衡,而量子中醫學和西醫學則重實證研究,注重實證分析、綜合。量子中醫學從機體電磁輻射層面研究人體;西醫學從分子水平研究人體,中醫學則從整體水平來研究人體的變化;中醫學的診斷擅長司外揣內的功能觀察法,辨證邏輯和定性分析,量子中醫學和西醫學的診斷盡可能運用一切科學技術發明,以定量檢測為主;治療上中醫學和量子中醫學是以天然的中藥、針灸、拔罐等通過調整機體的狀態,調動機體的抗病潛能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并用多種藥物配伍,多種方法并用來提高療效,側重于治未病,西醫治病則主要是以化學藥物、手術等為主要工具,通過對抗局部病灶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側重于治已病。
量子中醫學剛剛形成,是基于中醫現代化研究的結果,其理論性實踐性都是初步的、尚未完善的#需要大量的長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中醫學和西醫學已分別誕生了兩千多年和四百多年,理論成熟,臨床實踐豐富。
【關 鍵 詞】 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中醫醫學模式;天人整體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medicai model)是人類對健康與疾病總體認識的高度概括,也是對醫學本質、醫學思想的高度概括。醫學模式是在醫學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每當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醫學模式也必然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轉變,這種轉變的終極目標是運用醫學模式思想的指導,最大可能地滿足人類對健康的追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提高,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日見端倪,它割裂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用孤立、靜止的觀點考察人體,把人體看成一架精密的儀器,越來越精細的分科,無法看到作為疾病的人的整體。所以,它無法解釋有些疾病的心理、社會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身心反應,無法解釋生物學和行為學的相關性。研究發現,各類致病因素中自然因素、環境因素、行為因素、心理因素等產生疾病的諸多因素構成比例已超過70%,生物因素不到20%。
中醫學在其理論體系形成的同時樹立起“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的醫學觀念,但是后世并沒有將其總結為某種醫學模式。但在《黃帝內經》中明確提出了“醫道”,是指導中醫學發展方向和實踐方法之意,其意義等同于醫學模式。隨著近年來關于西方醫學模式變更的討論及對中西醫結合問題的探討,中醫學的醫學模式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普遍認為中醫學的醫學模式具有以下幾個主要內涵。
一、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重要特點之一。整體論不僅強調事物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而且認為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一個整體,各個部分都是由整體分化而來的。中醫學一貫遵循“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認為雖然疾病從表面上看是身體上的不良現象,但疾病的發生還與所處的環境、心理等因素相關。要順應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溝通、相互協調,達到“天人相應”,和諧平衡。因此,中醫學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十分重視自然、社會、心理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二、以人為本
中醫學的整體觀是以“人”為核心的整體觀,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人作為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思想屬性的統一體來對待,把人的健康與疾病問題置于時間、空間、社會這個大環境中的核心來認識和考慮,即從人的生命、心神(包括心理和思維)、環境(包括社會、自然、精神環境)相統一上來認識和調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強調認識病要先認識人,治療上主要依靠人體自身的康復能力,用藥不過是借以調動人體自身組織的康復能力,調整重建體內外的平衡協調關系。從這個角度講,中醫學是“人醫學”模式,注重的是人的健康,而不僅僅著眼于對“病”的防治。這種模式在發展水平上雖然還是樸素的,但在性質上比其他醫學模式更符合人的實際。
三、個體辯證
中醫學模式將“人”置于自然、社會整體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體共性,又注意區分個體差異,形成“辯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模式。證是中醫學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依據,是疾病本質的反映。而導致證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體對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體質。重視人的體質以及差異性是中醫學治療疾病的特色?!端貑枴と烤藕钫摗氛f:“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蓖ㄟ^對個體的靈活辯證,確立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治療觀。所以,中醫學模式不是就病論病、就人論人的孤立、呆板的醫學觀,而是以聯系、發展、變化的觀點來指導醫學實踐的。
四、取法自然
在治療上,現代醫學執掌的是“極端式思維”,追求的是“對抗性”策略,要么抑制“病灶”“撲殺”病源;要么“阻斷”異變,“挖出”病變組織。中醫學對待醫學問題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取法自然。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藥為主,也包括針灸、推拿、食療、心理、體育等療法,這些方法都是從自然著手來解決人的問題。其中中藥以天然植物、動物、礦物為主,而其他療法如針灸、推拿等,既不損害人體的自然結構及形態,也無明顯毒副作用,屬自然療法范疇。中醫治病并非著眼于病本身,而是運用自然之理、自然之法,以恢復人體的平和協調狀態。
綜上所述,中醫學模式構筑于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及其方法論之上,其中蘊含著豐富而合理的科學內涵。以上四點基本涵蓋了中醫學模式的主要精神?;谏鲜鎏攸c,筆者認為中醫學模式可以概括為“天人整體醫學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從宏觀和整體上運用聯系、辯證、綜合的方法把握健康與疾病問題。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在西方醫學模式由單一轉向復合的整體醫學模式背景下,中醫學的整體醫學模式將顯現出巨大的生命力,為人類生命科學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那么,中醫學模式究竟是什么樣?衛生部長為什么要說中醫有望對現代醫學模式帶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特別采訪了我國著名醫學家、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教授,試圖對這些問題作一全面解答并進一步闡述。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何裕民教授就對中醫學模式進行了系統研究,他的《中醫學模式及其現實意義》率先發表在1983年第8期《醫學與哲學》雜志上,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隨后,在《中醫學導論》、《中醫學方法論》等專著中,何裕民教授對中醫學模式與現代醫學的關系均有諸多精辟論述。
中醫學模式究竟是什么樣?
記者:您曾在多個場合多次談論過醫學模式問題。那么,什么是醫學模式?中醫學模式又是什么樣呢?
何裕民:醫學領域內,由基本觀念所組成的,可供參照的模式,就叫“醫學模式”。探討醫學模式,事實上就是分析整個學科的核心內容。
《內經》中,中醫學模式的基本精神已被奠定,這一基本精神是建立在東方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和方法論基礎之上的,體現出中醫學的一系列特點。
中醫學歷來認為,它所探究的對象,不是光具身軀形質的“人體”,而是“形神合一”、“形神相即”的“人”。也就是說,是形(生物形質),神(精神心理)活動有機結合的人。由于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時空之內,形神機能活動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圍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置人于自然、社會環境的變化中,以分析考慮其機能狀態;并結合環境變化諸因素,進行診斷、治療、預防等一系列醫學實踐活動,是中醫學的最基本原則。如將這原則的基本精神解釋成現代術語,即可以說,中醫學具有環境――形神醫學模式。
中國古代學術界中,形神問題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它有著多層含義。中醫學模式中,形神含義是比較確定的,形指形體機能,包括氣血津液、臟腑經絡、軀體肌肉等生物機體或生命物質及其聽進行的機能活動,可粗略地視為生物因素;神在這里泛指精神魂魄、感覺思維、性志等各種心理活動過程,意即心理因素。中醫學對種種精神心理活動有著豐富的論述,并對形神關系也有著辯證的認識。這一認識的基點是“形具則神生”,“形神合一”而為人。它使得歷代醫家在實踐中能夠確切地把握形與神的關系。
《內經》認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強調人的機能活動與自然環境影響,形神狀態與自然界的眾多變化相對應。 中醫學還發現社會環境對人之心身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所以《內經》諄囑,凡為醫,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等概指自然環境中種種影響因素及其變化,“人事”則泛指社會人際之事。其涉及甚為廣泛,大至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地域性習俗風尚等;次則涉及病者的政治經濟地位、個人經歷和處境遭遇等;小則與人情事宜、文化修養、勇怯動靜等個體因素有關。因此,醫家必須從環境變化對人的機能影響和人的機能活動與環境的適應,以及心身活動之間的辯證關系中,去分析認識個體機能狀態和不同病癥的病因病機,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研究探討和預防診治等社會實踐活動。這些就是中醫學的基本看法,它主導著歷代醫家的醫學實踐活動,因此,逐漸演變成中醫學模式的基本精神。
環境――形神醫學模式在中醫學中的體現
記者:我們知道了,中醫學模式其實就是環境―一形神醫學模式。那么,這種模式是如何在中醫學中具體體現的呢?環境一形神醫學模式又是如何使整個中醫學緊密、有機地融合成一體的呢?
何裕民:環境――形神醫學模式的基本精神貫穿于整個中醫理論體系之中,就病因理論分析,外因、內因、不內外因的三因學說中體現了上述模式的基本精神。其中外因主要是討論自然因素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內因、不內外因則涉及到社會、心理、行為等多方面。特別值得重視的是,中醫病因理論中,把情志內傷、飲食失節和勞逸過度(包括勞力、勞神和房勞)等主要與社會心理和行為相關的因素視為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
中醫診斷中的望、聞、問、切四診和辨證過程,事實上就是在這種原則指導下,對患者所進行的較為全面的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并在系統層次上作出判斷的過程?!秲冉洝贩磸鸵筢t家診病時:“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凡診者,必知終始,又知余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并指出:“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何病能中?!边@些論述中都含有環境――形神醫學模式的基本精神。
中醫治療學也為這種基本精神所主導,中醫理論強調治療須順應天時地勢等自然因素,并考慮這些因素的變化。如《素問?八正神明論》主張:“天寒無刺,天溫無疑?!痹S多醫家指出春夏用藥慎投收斂之劑,秋冬用藥少給發散之品;須注意“用寒遠寒”,“用熱遠熱”,嚴寒隆冬,少用石膏,大熱酷暑,附桂減量;……所有這些,都兼顧了時間季節等因素。
中醫學模式的基本精神還體現在確定具體治則時,應兼顧患者的社會經濟狀況、政治地位、文化素養、地區習俗風尚及個人經歷遭遇、喜樂好惡、起居飲食等因素。金元四大家中,生于戰亂動蕩之時的李東垣,見時人疲于奔命,多致脾胃虛損,故治療著眼于培補脾胃元氣。生于中原的張子和,目睹當時百姓喜補惡攻,縱然服補藥致死,終不覺悔,遂倡導以汗、吐、下三法祛邪安正;生于江南魚米之鄉的朱丹溪,見南方之民多陰虛濕熱之體,卻又好用辛燥之藥,便力陳辛燥之弊,諄囑東南之人以滋陰降火為主……中醫辨證論治中強調審因論治,即包含審辨社會、人事和心理等各種因素在內。
上述基本精神促使歷代醫家重視對患者精神異常、情感波動等心理病態的調治,并創造了豐富有效的一整套身心調治手段和方法,如語言疏導法、祝說病由法、轉移情感法、以習平驚法、厭惡反勝法、藥物調理法等等。其中,大多數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如關于語言疏導,《靈樞?師傳》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即強調治療中配合運用語言疏導等方法的重要性。
中醫學模式中,人被視為形神合一,生理和心理活動相互協調、統一、健全、完整的“人”。這一精神促使人們認識到醫患之間建立和保持密切配合的良好關系,調動患者本人健康精神心理活動,對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都有著積極作用?!秲冉洝分赋觯骸安?患者)為本,工(醫生)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辈⒅赋鲇袝r治病所以不能獲得滿意療效,是由于“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醫家的努力)內(病人自身因素湘失。”也就是醫患之間配合不密切,醫家未能調動患者內在積極的精神心理因素。重視醫患關系和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正是環境――形神醫學模式的基本精神的重要體現。
1疾病譜變化的客觀要求
一項由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協和醫科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等機構對中國疾病負擔進行的評估表明城市化、收人增加和老齡化等原因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突增,導致中國人死亡(2010年)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腦卒中、缺血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交通意外傷害、肺癌、肝癌、胃癌等,如將惡性腫瘤合并,則導致中國人死亡前三位的原因分別是惡性腫瘤、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因這些疾病的多病因性,發病與患者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行為模式等關系密切,僅靠臨床治療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述問題可以通過對比中美兩國心、腦血管病發病和死亡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得以展示,據《美國醫學雜志》(JA MA)報道,從1970-2002年約30年,美國心臟病及腦中風導致的死亡率分別下降了大半(中風下降63%,心臟病下降53 % )。同期我國全國的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統計數據未檢索到文獻公開報道,但從個別地區的文獻報道結果也能大體推斷出其變化趨勢,如王文化等對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腦出血和腦血栓發病率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后,發現腦血栓的發病率和構成比均在增加;吳桂賢等發現北京部分地區1984-1998年15年期間冠心病死亡比例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年均0. 52%);最近的相關報道更加觸目驚心:據2014年8月8日《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報道,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農村為38.7%,城市為41.1%;中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導致心血管病的發病人數持續增加,而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數仍將快速增長。導致中美兩國這兩類疾病發展趨勢完全相反的根本原因,不是兩國的臨床治療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也不是美國在心血管病的臨床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是20世紀70年代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吸煙、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等,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隨即實施了全民教育,號召醫生帶頭戒煙、控制血壓、加強鍛煉、降血脂等,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近150%的驕人成績。
上述例子一方面證明了普及預防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從另一方面講,如果我國也采取相似的措施,并在加強鍛煉方面引人傳統醫學的健身方法,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將取得更好的健身和防病效果。
2完善現代醫學理論體系的客觀需要
現代醫學在近百年取得了長足進展,但這并不能說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得盡善盡美,它在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防治上就沒有那么得心應手,而傳統醫學則在養生、飲食和運動等許多方面值得現代醫學借鑒。例如,2009年7月,《科學》( Science)刊登了一項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將恒河猴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減食30的減食組,當對照組恒河猴只有50%存活時,減食組恒河猴則有80%存活,更重要的是減食組恒河猴糖尿病、癌癥、心血管病和腦萎縮等疾病的發病時間明顯延后,發病率顯著降低?!犊茖W》刊登該研究結果,表明該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當然,如果大家對中醫學熟悉的話,就會發現這只是用實驗動物證實了早在我國北宋時期的醫學家錢乙就提出的“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饑與寒”論斷的一部分而已。再如,現代醫學研究非常注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如都是同一種屬、年齡、體重基本一致的大鼠等,否則得到的結論會受到質疑。但是現代醫學絕大多數大規模的人群研究,除考慮性別、年齡、行為習慣等因素外,很少對人群按體質特征進行進一步的細分,而不同體質類型的人很可能對同一藥物、環境毒物的反應差異很大,甚至相反,如有研究報道,痰濕質、陰虛質和氣虛質的人更容易患原發性高血壓。
3醫學生的需要
中醫學是建立在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基礎上的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核心的醫學體系,它有著敬千年的歷史,是一門典型的經驗醫學。盡管如此,中醫學中依然包含著部分循證醫學的理論和觀點。中醫學重視文獻的收集與整理,重視運用前人的經驗,重視個人經驗的總結,強詞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強調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強調治療疾病與改善生活質量的統一性。由此可見,中醫學與循證醫學研究的本質同樣是注重證據,同樣注重治療的安全性與整體療效。
然而,由于時代的局限,傳統的中醫學缺乏前瞻性的研究,更多的是療效總結,療效缺乏量化,可重復性差,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以致許多臨床有效的方法得不到承認和推廣,一些療效不確切的方法卻被反復用于臨床,產生不良后果,嚴重束縛了中醫學的發展。
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有關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然而近二千年過去了,中醫藥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中的地位依然沒有得到普遍承認,究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麗的,但缺乏科學的試驗方法和客觀的評價方法是最主要的。筆者瀏覽了近2年來的相關文獻,體會是有喜有憂,憂多于喜。可喜的是有部分研究者已經自覺地在研究過程中運用循證醫學的觀點和方法,試驗中有足夠的樣本量,有對照組,有客觀、量化的評價指標,注重患者的自我評價,更有部分研究將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既重視四診所得,也重視證型與生化、病理、免疫等指標問的聯系,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令人擔憂的則是大部分文獻的內容仍然停留在個案報告、病例總結、不可比的對照試驗以及缺乏大樣本、多中心和嚴格隨機對照的試驗,所用的評價指標單一或局限,缺乏系統的評價方法。目前的情況是,在國內雜志中,有關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文章很多,但能夠在權威雜志上刊登和能夠在有影響的學術會議上宣讀的文章卻極為罕見。因此,要提高中醫藥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除了需要做很多大量的工作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自覺地盡可能遵循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的原則,使研究工作真正具有價值。
在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研究中如何應用循證醫學?
首先,應盡快出版立足于中醫或中西醫結合的風濕病雜志。循證醫學的根本目的是將證據用于臨床實踐,絕大部分證據來源于權威雜志,而目前國內僅有西醫方面的風濕病雜志,沒有中醫或中西醫結合的風濕病雜志,與中醫風濕病研究有關的文章只能在綜合的中醫雜志上發表,這種狀況制約了中醫風濕病研究論文質量和水平的提高,也不能真實反映中醫藥在風濕病研究中的地位。因此,出版立足于中醫或中西醫結合的風濕病雜志,培養具備專科基本知識和循證醫學基本理論的編輯人員,是提高中醫風濕病研究人員的科研素質,保證研究論文質量和水平的前提條件。
其次,開展對證型規范化、客觀化的研究。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辨證又是其中的關鍵。傳統的中醫是通過醫生塒患者的“望聞問切”,經過綜合分析與歸納,確定疾病的最后屬性,判斷的結果既受患者陳述的干擾,也受醫生臨床經驗的影響,因而缺乏重復性。如果沒有統一、規范的證型,就不可能進一步開展療效的研究。閱讀近年相關文獻,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分型可渭五花八門,雖然國家中醫藥局曾頒布過6種證型作為研究規范,但由于缺乏大樣本的流行病學研究,且疾病本身存在臨床表現復雜多變的特點,因此常出現6種證型以外的其它證型,如寒熱錯雜型、虛實夾雜型等。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開展以地區為單位,多機構參與的大樣本的證型研究,經過評價分析,確定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證型與次要證型。要使證型客觀化,就必須制定類似西醫診斷標準的辨證標準,在辨證時嚴格參照辨證標準進行辨證,這樣才能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第三,提倡多個單位的協作,協定卡¨統一的對照組。循證醫學認為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所得出的結果可靠性最高。這樣的試驗是目前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研究中比較缺乏的。因此,對于一些臨床報道較多,有一定療效的方劑或成藥,如桂枝芍藥知母湯、雷公藤制劑等,采取多個單位參與,收集盡可能多的病例,設計出隨機對照試驗進行臨床研究,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對照組的設置是評價研究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筆者認為,在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中,不必回避與西醫療法的直接對照,原因之一是中醫藥治療的療效是肯定的,其次是為了與世界醫學接軌,使中醫療法得到國際公認。所以在需要設置對照組的研究中,國內可以協定將國際上普遍承認的治療方案作為對照組的治療方法,如NSAIDS+MTX或NSAJDS+MTX+ SAS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