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9:1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實際上,低碳經濟提出的理論基礎的很大一部分是可持續發展。換句話說,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在很大程度是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相一致的。科學發展觀所要實現的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盡量降低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的程度,盡量減少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源消耗量,這與低碳經濟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低碳經濟,就是通過不斷的開發新能源、創新低碳技術和發展低碳產業等來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從而降低碳排放,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這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途徑。因此,可以說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經濟是相輔相成的,低碳經濟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和核心內容,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具體表現為:
(1)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就是低碳經濟。從發展的目標上來看,低碳經濟通可持續發展一樣,都是為了實現發展過程中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雙贏,維護社會生態的平衡,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低碳經濟是在社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能源短缺或浪費的情況下所誕生的,其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理念引導者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達到改善環境、節約資源并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2)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發展低碳經濟。現如今,我國面臨的而不僅僅是資源、能源等的短缺,同時還要面對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在思考如何轉變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發展模式,降低碳以及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時,作為一種綠色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強有力的武器。
(3)低碳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了發展低碳經濟,人們會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技術上的革新,通過低碳城市、低碳產業的建立等來實現經濟的零碳增長或是低碳增長,從而不斷的改善目前的社會生態環境。此外,從內容上來說,低碳經濟作為對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在發展中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條明確的發展路徑。
二、必然之路———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必然之路。在目前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正面臨著能源資源以及環境污染等關系到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并且還要不斷的提高這些能源的使用效益,通過轉變經濟發展增長方式和優化目前的能源結構來不斷的降低碳排放量,而低碳經濟正是目前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所需要的一種發展模式。具體來說,低碳經濟對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為:
(1)是調整我國產業結構一個重要途徑。如今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正需要大量的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而這些建設基本都屬于“高碳”產業之列,并且無法通過國際市場的拓展來滿足目前的需求,因此唯一的選擇就是不斷的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不斷的促進我國目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2)是優化我國能源結構的一個有效措施和手段。長久以來我國的資源總體狀況都是以依賴煤炭為主的一種結構,這種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降低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而低碳經濟的發展卻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低碳經濟能夠通過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等來改善社會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3)是我國國際戰略的需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解決目前能源危機、控制碳排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我國能夠實現脫穎而出,并大力提高國際地位一個良好的選擇和機遇,因此可以說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施國際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語
[關鍵詞]森林 林業 低碳經濟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1-0096-01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領導之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在報告里提出了我們應致力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并且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既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優劣往往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
一、森林是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匯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二、森林銳減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毀林面積為730萬hm2。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4%,僅次于能源和工業部門,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三、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產品與林業生物質能源具有固碳減排
增加木質林產品使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長木材使用壽命等都可增強木制林產品儲碳能力。中國林科院專家研究得出: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磚材料,約可減排0.8 t二氧化碳。這既節約能源又減少污染。
【關鍵詞】低碳經濟 技術創新 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挑戰。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工業化進程滯后、低碳技術創新不足、對外引資的戰略等決定了高碳經濟的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
一、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
世界各國盡管對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認識不一,但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特點: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即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謂的低碳經濟,是與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高碳經濟相對應,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顯著降低的經濟。低碳經濟實質是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實現能源低碳或無碳開發。
二、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低碳經濟的提出,預示著一場國際新工業革命來臨。將來的經濟必然是低碳經濟,將來各國經濟體的競爭必然是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規則的競爭,甚至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將可能形成“低碳壁壘”。因此,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刻不容緩,意義重大。
但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社會經濟發展與節能、氣候變化的多重任務,這種低碳經濟新模式的提出給中國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
首先,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中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長期制約因素。中國的能源結構一直呈現高碳結構。長期以來,中國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為基礎的技術系統,以及由此基礎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統,決定了隨后的技術系統與利用系統,是一種路徑依賴過程。它在不斷追隨的技術創新與相應的制度創新中獲得遞增的規模收益,路徑依賴過程不斷得以強化,形成了“碳鎖定”狀態。因此,中國能源結構的高碳鎖定的路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中國經濟短期內難以走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其次,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之中,高碳氣體排放的大量增加難以避免。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實現,21世紀上半葉我們仍然以發展為主,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會經濟發展態勢不可避免,都會對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尚處于起步時期。如何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繼續履行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責任,是中國政府面臨的較大挑戰。但無論是從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履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責任角度考慮,中國都必須抓住這一場低碳工業革命的新契機,處理好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快發展低碳經濟。
(1)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建立低碳型社會。結合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盡快開始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近、中、長期規劃。當前,要大力開展低碳宣傳,引導低碳社會生活方式,倡導公眾節能減排、低碳消費、低碳經營的理念,引導公眾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對于企業,則要推行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提倡消費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健全發展各種環保組織與協會、低碳經濟協會。
(2)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引領經濟發展正成為世界潮流。中國應以此為契機,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加快建立以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服務業為核心的新型經濟體系。關于能源結構的調整,中國要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通過結構調整,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3)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低碳技術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是否能順利實現低碳經濟發展。需要研發的低碳技術包括節能和清潔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潔汽車技術、農業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通過把替換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聯合起來,可以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4)推進低碳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對于中國來說,當前,應該大力加強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體系,促進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確立能源中長期規劃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法等相關法規,進一步強化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制定與可再生能源法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通過經濟、法律等途徑引導和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加快推進中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推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機制建設,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與制度創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農業;策略與方法
1農業中低碳經濟發展的阻礙
1.1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源
根據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對相關部門和基層實際走訪,發現了關于二氧化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產生原因。可以將其歸納到農業發展的投入、加工、售賣、清理這四個過程。首先在投入方面,其中包含了各類化學農藥試劑、人工肥料的生產和施放及各類輔助農用薄膜。加工方面,主要是來自農機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售賣過程中則會消耗大量包裝用品,比如各式的保鮮膜、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這些包裝物的生產無疑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農業廢棄物的清理上,大多數農業生產過程中諸如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都是被直接焚燒,這一過程也是環境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之一。
1.2各類碳及氮的化合物的生成
除了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主要造成結果外,還有各類碳及氮的化合物也是罪歸禍首之一。甲烷對于溫室效應的作用結果為二氧化碳的28倍,以及各類氮的化合物也是二氧化碳作用結果的數倍甚至是數百倍。這些結果大部分是由于人類對土地應用方式的變化所造成的,因為相對于傳統農業的耕種方式不同,現代農業已經進行了集約化改造,化肥被大量施用,諸如尿素等。將會直接導致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各類溫室氣體的生成。根據相關專業數據表明,施加尿素的田地與未施加尿素的田地的結果是,兩種田CO2平均排放量分別是262mg•m-2•h-1和177mg•m-2•h-1。而各類氮的氧化物的生成也是因為,各類化肥農藥中的有機或者是無機硝酸鹽被土壤里的微生物轉化后形成了各類亞硝酸鹽,但是在這一過程里,或伴隨生成一氧化二氮以及各類氮的氧化物,大部分都會對溫室效應產生重要的影響。僅在過去的十年中數據統計顯示,農業中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占據了中國整體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實現農業低碳經濟發展的策略
2.1灌溉技術改良
目前在中國,農業集約化不發達的地區,采取的灌溉技術依然是傳統的地面灌溉方式,這種灌溉方式雖然操作簡單,成本低廉。但是依然屬于較為落后的灌溉方式。根據發展調查,這類灌溉方式依然是今后相當長時間里的我國主要灌溉方式。但這類灌溉方式對水的利用率很低,耗水量極大。不再符合低碳經濟的相關先進理念。應當從田地改造以及灌溉方式的改良這兩個方面對灌溉技術進行優化處理。土地改造方面,農戶應當被鼓勵去對其田地進行平整化處理。根據實際實驗表明,平整化土地的單位面積用水量僅為普通土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在澆灌技術上,應當鼓勵農戶采用噴灌和滴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方法。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基礎上,也糾正了農戶對于水澆灌的越多越好的錯誤思想。做到積極響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理念。
2.2耕作技術優化
相對于現代農業,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對于環境的改善則不太友好。由于過度的耕作,導致耕作土地里的碳元素被釋放。既然造成了各類碳的化合物過量排放。在未來的農業耕作方式中,可以采用免耕方式進行。這樣的好處在于可以保有土地里的碳元素,加強土地對碳元素的固定。免耕方式的最大好處也在于免去了農機的過度使用,這也意味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免去了因為農機使用化石燃料對大氣層造成的傷害。其二也在于免耕的方式在保有土地碳元素的同時,也增強了土地的肥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杜絕了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這對于農戶來說實際的收益就是農機雇傭費用及化肥購買費用的縮減,這也意味著農戶的收入資金將會得到增加,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
2.3施肥及施藥
雖然相對于新式的化肥傳統的糞肥可能會起效慢,但是就目前的形式來看,糞肥的合理施用也會獲得極大的成效。關鍵在于低碳經濟的推行上,糞肥的施用比化肥更加契合低碳主體。通過有機肥料的釋放,可以減緩田地里有機物的消耗速率,改善土地的水分管理結構。相對于化肥,糞肥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會比前者大大降低。另外通過糞肥的沼氣收集池,可以獲取大量的甲烷氣體,可以利用這些氣體作為農戶的日常燃料,而非之間將其排放至大氣。最后,配合氮肥硝化還原抑制劑等,可以減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改善土地結構。
2.4秸稈的新式處理方法
雖然秸稈是一種廉價的農業生產“廢棄物”。但是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概念中,它則是一種廉價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它的含硫量不足百分之零點五。但是熱值卻能達到標準煤的百分之五十。應當學習國外的先進做法,增加秸稈還田率,使用秸稈來做飼料、發電、以及碳化。這樣能夠避免因為秸稈的直接焚燒而帶來的空氣污染以及土地肥力的下降。切實的將碳經濟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張麗光.滅茬旋耕深松全層施肥玉米精播機功能評測與綜合農藝效應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3.
[2]陳相芬.變量施肥的環境效率測算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07.
2009年召開的聯合國第15次全球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哥本哈根協議》,決議大幅度減少碳排放。面對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美國著力開發清潔燃料,英國提倡“低碳經濟”模式,日本提出建設低碳社會。
3.4 堅持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是發展低碳經濟和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行動和內容。
此外,還要重視國際合作、加強低碳技術創新,加強教育宣傳、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公眾低碳意識,在有條件的地方構建低碳經濟試點。
關鍵詞:低碳經濟 特點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9-204-01
一、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
世界各國盡管對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認識不一,但歸結起來的特點是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即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謂的低碳經濟,是與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高碳經濟相對應,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顯著降低的經濟。低碳經濟實質是在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實現能源低碳或無碳開發。
二、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低碳經濟的提出,預示著一場國際新工業革命來臨。將來的經濟必然是低碳經濟,將來各國經濟體的競爭必然是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規則的競爭,甚至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將可能形成“低碳壁壘”。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刻不容緩,意義重大。
但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社會經濟發展與節能、氣候變化的多重任務,這種低碳經濟新模式的提出給我國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
首先,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我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長期制約因素。我國的能源結構一直呈現高碳結構。長期以來,我國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為基礎的技術系統,以及由此基礎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統,決定了隨后的技術系統與利用系統,是一種路徑依賴過程。它在不斷追隨的技術創新與相應的制度創新中獲得遞增的規模收益,路徑依賴過程不斷得以強化,形成了“碳鎖定”狀態。因此,我國能源結構的高碳鎖定的路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我國經濟短期內難以走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其次,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之中,高碳氣體排放的大量增加難以避免。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實現,21世紀上半葉我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會經濟發展態勢不可避免,都會對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繼續履行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責任,是我國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但無論是從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履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責任角度考慮,我國都必須抓住這一場低碳工業革命的新契機,處理好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快發展低碳經濟。
1.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建立低碳型社會。結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盡快開始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近、中、長期規劃。當前,要大力開展低碳宣傳,引導低碳社會生活方式;倡導公眾節能減排、低碳消費、低碳經營的理念;引導公眾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對于企業,則要推行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提倡消費節能減排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健全發展各種環保組織與協會、低碳經濟協會。
2.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引領經濟發展正成為世界潮流。我國應以此為契機,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加快建立以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服務業為核心的新型經濟體系。關于能源結構的調整,我國要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通過結構調整,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3.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低碳技術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是否能順利實現低碳經濟發展。需要研發的低碳技術包括節能和清潔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可再生能源、節能清潔汽車技術、農業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通過把替換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聯合起來,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4.推進低碳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當前,應該大力加強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體系,促進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確立能源中長期規劃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應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法等相關法規,進一步強化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制定與可再生能源法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通過經濟、法律等途徑引導和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加快推進我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機制建設,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與制度創新。
5.促使企業承擔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責任。出臺鼓勵企業進行低碳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采取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措施引領企業開發先進的低碳技術,研究和實施低碳生產模式。作為企業,要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社會責任的一種自覺行為,建立起低碳經濟的責任制度。只有低碳經濟成為企業的一種“集體行動”,更多企業自覺地轉化為低碳企業時,我國向低碳經濟的轉型才有現實的基礎。
總之,我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我國應該盡快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建立鼓勵低碳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機制,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曉波,趙文華.論低碳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8)
關鍵詞:低碳經濟;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3)03-0002-02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資源的巨大消耗和環境的嚴重污染,低碳經濟是隨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是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其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低碳排放,這一核心對于當今人類社會的工業生產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關鍵的指導意義。通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能夠緩解資源和能源面臨的巨大壓力,使得生態環境的污染減少,使得生態環境能夠得到美化,這樣人和生態環境才能夠和諧發展,并且進行生產技術創新和新能源結構的推行,使得人類社會工業生產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都能夠有煥然一新的進步。
一、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低碳經濟的關系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下,低碳經濟是一種十分超前的發展理念,并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此外,低碳經濟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當前全球都存在著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巨大矛盾,所以低碳經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從某個層面上來說,低碳經濟要求國家從資源和產業的結構上進行很大的調整,進行脫胎換骨,還要進行技術和生產制度的創新,但是中國的工業發展一直是采取高碳經濟模式的,這對于中國的發展來說必然還要傾注很大的心血,但是這么長時間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使得中國在環境、資源和能源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陷入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巨大矛盾之中,所以,低碳經濟模式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能夠順應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潮流,也能夠進行環境的保護,還能夠使得綠色經濟發展和中國的轉變經濟模式相適應,使得我國的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出現的困難
實行低碳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未來全球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以低碳經濟模式為核心,隨之而來的就是市場競爭核心的轉移,低碳產業和低碳技術必定成為炙手可熱的市場競爭重點。在國際貿易的發展過程當中低碳壁壘逐漸會發展成型,對于現在的中國社會來說,實行低碳經濟已經是一項迫在眉睫的要求了,但從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我國的能源消耗和經濟發展都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使得中國經濟發展形式變得十分嚴峻。首先,我國的能源結構多年來都是以煤炭為主要的能源結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要求的是使得這種能源結構得到徹底的改變,這樣就使得我國的煤炭企業、研究煤炭生產技術的相關企業和以煤炭為主要生產能源的相關企業面臨著一次徹底的技術改造,使得以煤炭為中心的能源結構變成低碳能源為主的結構;改革的過程當中需要很大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這對于發展了多年的企業來說是一次十分艱難的轉變,低碳經濟的發展就會陷入艱難的境地。其次,我國當前正處于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發展的飛速進步時期,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高碳氣體的產生是不能避免的,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和工業發展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低碳經濟模式的推行和我國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根本上的利益沖突,但是低碳經濟模式的推行是世界趨勢,低碳經濟的實行無可避免,這樣自然就會影響到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發展,低碳能源結構的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礙,這樣就會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陷入兩難之中。
三、倡導低碳經濟,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現在,我國的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還尚在雛形之中,我們要實現的,就是在能夠保障經濟發展不會受到影響的前提下,進行節能減排,對我國的生態環境負起應負的責任,這是中國政府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從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來看,我國不管是為了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還是為了對生態環境負起責任,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和低碳經濟都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一定要在現在就對于環境、經濟、能源幾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科學策略,探索出低碳經濟改革的新技術,使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能夠進一步加快。
(一)以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為中心進行低碳社會的建設
資源型社會的建設是我國目前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國一定要結合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和不同時期的不同計劃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國對于低碳經濟模式要進行大力宣傳,能夠使得人們從多個層面全方位進行低碳生活模式的認識和了解,將節能減排工作提上日程,使得公眾能夠傾向于低碳生活方式。對于企業來說,就要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要推出相關政策和制度,在生產技術創新方面要以低碳經濟為主,制約企業的碳排放,引導消費者盡量消費低碳產品,進而能夠加快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速度。
(二)加快能源和產業的結構改變和調整
現在,全球的氣候變暖是一個大的趨勢,因此低碳經濟已經是全球關注的一個大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就是對于能源和資源的節省,與低碳經濟的概念不謀而合,因此中國經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推行低碳經濟,使得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使得工業、服務業和農業等產業當中都能夠形成新的資源和能源結構,使得煤炭不再是能源結構的主體,能夠更多地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比較環保的能源,使得節能減排的政策能夠落到實處,進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促進低碳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快速發展。
(三)提高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水平
要使得低碳經濟的發展行之有效,就要進行低碳高新技術的創新,所以,對于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就要進行大力投入研究,這其中還包括對于煤炭資源的高效利用,對于可再生資源以及清潔能源的研發,研究清潔能源和替換燃料的生產技術的創新,使得能源的利用率能夠得到不斷地提高。
(四)提高低碳經濟的法律和制度完善水平
對于當前的中國社會來說,對于資源和能源保護方面的法律保護還遠遠不夠,我國哦應該加強相關立法工作,加強能源法律體系的建設,使得能源發展戰略得以實施,能夠使得能源計劃具有很高的法律地位。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對于相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減緩的相關能源法規進行完善和修訂,對于低碳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政策上的鼓勵,制定與可再生能源法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通過經濟、法律等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國內外的各類經濟主體進行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活動的參與,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加快推進中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
(五)促進國際間合作
首先就是促進與國際上的低碳城市和低碳企業的合作。歐美地區的很多發達國家都是以服務行業為主的,他們在節能減排方面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我們要和這些組織進行合作,學習對方的技術和經驗,其次就是和周邊的國家構成低碳產業供應鏈,當前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的成本不斷提高,中國的原材料價格也在不斷上漲,中國的制造業應該將上下游產業鏈做
好,產業鏈的那些中間環節要轉移到成本比較低的周邊
國家。
(六)進行人工造林補償基金的建立,使得人工造林能夠充分發揮其功能
森林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碳匯,進行人工造林補償基金的建立,使得人們將造林面積和消費行為進行捆綁,將植樹造林和工業節能減排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將植樹造林工作進行不斷地發展。
(七)降低火力發電的比重,提高核電和水電的比重
和傳統的火力發電相比較,核電比較清潔和環保,而和核電相比較,水電是一種十分安全的清潔能源,水力發電不用擔心核輻射的危險,還能夠有效地節省能源,減小碳排放量。
(八)構筑“以鐵路為骨干”的現代化環境保護型的交通體系
和其他的交通工具來比較,火車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少,環境污染也比較嚴重,在以后的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當中,對于鐵路運輸應該大力發展,應該構建以鐵路為骨干的環境保護型的現代化交通體系。
(九)對于大型超市以及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進行重點控制
要減少大型超市的建設,盡量鼓勵群眾進行就近購物;盡量降低公差和國際間飛行。要盡快建立碳排放的標示制度,還要引導對于碳排放敏感的消費方式。在超市商品上要明確進行碳排放含量標簽的標示,是在發達國家當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標示制度。中國應該盡快建立碳排放含量的標示制度,并將此作為科普知識進行群眾里的推廣,以此在全社會倡導合理地物質消費,反對進行攀比的生活方式。
四、結語
當前,低碳經濟是世界上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中國如果想在競爭十分激烈的國際市場下能夠獲得一定的位置,就一定要向著低碳經濟的方向進行發展,在中國過去的很長一段歷史里面,中國的工業生產當中高碳能源一直是行業消耗能源和資源的主導,如果要實行低碳經濟一定需要一個十分徹底的過程,很多方面的生產制度和結構都要進行轉變,向著低碳模式進行發展,在制度和技術上都要實現低碳模式,才能在低碳產業結構上進行不斷地發展,進而能夠使得我國的可持續經濟戰略能夠有效實行,使得我國社會經濟和自然能夠和諧發展。本文對于低碳經濟和中國可持續性戰略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為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何靜.中國的環保政策:探討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2] 畢鳳翔.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因素——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A].中國未來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
[3] 孫繼玲.低碳經濟時代的綠色環保會計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
[4] 趙芬.探討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視野,2013,(5).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石油企業;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190-02
低碳經濟是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綠色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綠色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是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的一個重要思路和解決辦法,它是不同于傳統模式的經濟發展模式[1]。當前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重,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作為高碳行業的石油企業,應當順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總趨勢,實施綠色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內涵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是實現人、自然、經濟三方面協調、平衡、持續狀態的過程,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性、人與經濟社會關系科學發展的重要性、人類自身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性[2]。而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經濟發展、自然界發展、人類社會發展有機統一的過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具有三個特征,首先,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體現人、自然、經濟三方面和諧發展的思想;其次,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不損害資源的恢復再生能力,正確處理了經濟發展與自然界環境保護的關系,體現了經濟發展與自然界發展的協調統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減少,不僅能夠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引導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綠色生活、綠色消費,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體現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協調統一的思想。
總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所體現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兼顧了“低碳”和“經濟”的一種發展模式。“低碳,意味著經濟發展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停止對碳基燃料的依賴,實現能源利用轉型和經濟轉型;經濟,意味著要在能源利用轉型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和可持續性”[3],所以石油企業要走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道路,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管理機制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清潔能源技術,優化產品結構,重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模式。
二、中國石油企業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建立石油企業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主要產業結構、政策措施、傳統觀念、技術水平四個因素制約中國石油企業綠色低碳經濟發展。
1.產業結構單一。未來的能源結構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為主,雖說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相對比較環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維持現狀。作為石油企業,要對可再生新能源進行研發,不能緊緊停留在常規能源的產業鏈上,并且這方面石油企業也投入相對較為落后。面對當前國際低碳經濟發展趨勢以及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業要能夠加快結構調整,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走向規模化、一體化、產業集群化的集約化發展之路,轉變生產方式,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清潔燃料的生產,提高單位石油的產品效益[4]。
2.政策措施不健全。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解決能源利用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廢物處理及回收利用等問題,具有很強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政策進行保駕護航。作為高碳產業的石油企業來說,低碳經濟發展應首當其沖,應當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規來進行制約,但當前中國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不健全,缺乏專門的針對低碳經濟的專項法律法規,沒有較好地執行體系,沒有法律化、制度化,監督監管不嚴,造成了一些企業碳排放量招標、廢棄廢物亂排亂放的現象,嚴重污染了周圍的生產生活環境。
3.傳統觀念滯后。同國際公司相比,中國石油企業管理理念還處于粗放型階段,管理理念和水平還相對落后,特別是在節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過減少資源利用、關閉高耗能裝置等比較直接性的生產管理方式獲得的,對于利用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相對比較落后。
4.總體技術水平落后。中國低碳技術研究起步比較晚,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是剛剛起步。中國低碳技術落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術系統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經濟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落后,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資源消費高。所以,石油企業在進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同時,要對總體技術進行改進創新,為建立高效節能低排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礎。
三、建立中國石油企業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對策
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針對制約中國石油企業建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因素,為中國石油企業實施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提出相應的對策,引導中國石油企業向綠色、低碳、高效的經濟發展方向發展。
內容摘要: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必然趨勢,任何國家和地區都無法回避。本文從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出發,分析了我國“高碳經濟”的傳統外貿發展模式在低碳經濟背景之下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提出應以低碳經濟理念構筑綠色貿易體系,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 對外貿易 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內涵及特征
(一)內涵
2003年,英國在其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白皮書指出,低碳經濟是為減緩氣候變化,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通過能源革命建立起來的一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隨后,各國學者圍繞低碳經濟這一概念,從技術可行性、實現可能性等方面分別進行闡釋。Johnston(2005)分析了英國大量減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術可行性,認為利用現有技術到本世紀中葉能夠實現1990年基礎上減排80%的目標。Shimada(2007)構建了一種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經濟長期發展情景的方法,并應用到日本滋賀地區。學者們的研究角度雖各不相同,但都在結論中表達出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即在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條件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能源低碳或無碳開發,推動區域清潔發展,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二)特征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區別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傳統高碳經濟,表現為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含碳氣體(主要指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術創新是直接手段;開發利用新型清潔可再生能源是有效途徑;圍繞低碳技術創新和發展新型清潔能源進行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外貿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能源環境瓶頸日益嚴重
隨著我國外貿的快速增長,我國已逐步成為“世界工廠”,為國際市場提供物美價廉消費品的同時,也在承受著高能耗和高污染。高能耗主要表現在能源消費總量高,而能源利用率較低。根據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2008年的《中國能源報告》,我國能源消費量30年間上升了291%,占全球消費總量的10.8%,成為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但是,我國1噸煤產生的效率僅相當于美國的28.6%。能耗的持續增加使得出口產品成本也會上漲,一方面將弱化我國產品的成本優勢和國際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對國際能源資源市場的依賴,進口資源依存度增高而抗風險能力減弱。
高能耗往往伴隨著高污染。高耗低效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巨額貿易順差的背后是龐大的資源環境逆差。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造成的CO2逆差約為1.2億噸,占我國當年工業排放量的約23%;SO2逆差約為550萬噸,占我國當年SO2工業排放總量的近39%;水資源逆差約為615億噸,占我國當年工農業耗水總量的近12%。然而,現階段我國正處于人均2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工業化中期,經濟高速增長至少還要持續20-30年,環境庫茲涅茲曲線處于上升狀態,環境污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都處于上升狀態,與節能減排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能源與環境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二)貿易結構不合理
貿易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強度大的商品出口多,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強度小的商品出口少。譬如,礦物燃料、化學產品、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屬制品及一般低端機械設備等產品占出口的比重較高。2002年以來,我國出口商品的能源強度年均增長8%,強度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產業鏈低端商品出口多,產業鏈高端商品出口少。我國出口商品多為低端加工產業鏈中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初級加工產品、低附加值和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而我國進口商品多為高端加工產業鏈中的計算機、電子儀器等資本和知識密集型高科技產品。
傳統產業出口多,高新產業出口少。我國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紡織、輕工、采掘、鋼鐵、煤炭、石化、冶金、電力、建材等傳統產業,這些傳統產業相對于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新興高技術產業,呈現出能耗增長過快、資源利用效率低、排放總量大、結構性污染突出等特點。
貨物貿易出口多,服務貿易出口少。在我國的外貿結構中,貨物貿易所占比重較大,而服務貿易所占比重較小。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服務貿易出口大幅下降,導致服務貿易逆差顯著增加,逆差額為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4.3倍。服務貿易發展滯后不利于我國外貿結構的優化升級,并且限制了貨物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三)出口商品環境效率低下
我國出口總量大約以每年20%-30%的速度快速增長,這種高速增長大大拉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據專家初步估算,在“十五”期間,若忽略生產結構與出口結構的差異性,出口總量增速對SO2排放的貢獻占20%左右,而出口結構變化的貢獻為5.5%,但生產效率提高貢獻了-5%。目前,我國貿易的絕大多數出口商品的污染強度均高于發達國家,出口商品的環境效率低下。而且,我國出口商品的平均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強度普遍大于進口商品的相應指標。據測算,我國每年出口的高能耗商品的能源消耗占國內能耗總量的1/5,依賴傳統能源生產出口商品所引起的環境污染將越來越嚴重,并且與“十二五”期間優化產業結構的升級目標相悖。
(四)綠色貿易壁壘增多
面對復雜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我國對外貿易的外延式增長將日益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制約,同時貿易摩擦不斷。當前,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是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它們大多是“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的成員國,其環境限制十分嚴苛。譬如,2007年8月歐盟推出《用能產品生態設計指令》,要求我國出口的用能產品須提供包括原材料和能耗等指標的“生態學檔案”。 2008 年第一批實施細則涉及辦公設備、冰箱、空調、機電和音像五類產品,2009年擴大到家庭照明、電視機、鍋爐、熱水器、洗衣機、家用冰箱和電扇等產品。隨著綠色壁壘的增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新一輪貿易競爭中,更是以“低碳”為名行新貿易保護之實。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該法案設置了未來幾十年內美國減少碳排放的框架目標,并提出了具體的減排方案。而且還規定,從2020年起美國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未實施碳減排限額的國家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旨在利用“碳關稅”增加我國出口商品成本,打壓我國低端出口產業,削弱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以低碳經濟理念促進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貿易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對外貿易總量的持續增長和對外貿易結構和質量的提升,還是貿易與資源、環境、人口、社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我國“高碳經濟”的傳統外貿模式嚴重影響了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必須以低碳經濟理念構筑綠色貿易體系,形成貿易、資源、環境、社會的共贏局面。
(一)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打破能源環境瓶頸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是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僅僅關注外貿總量的增速和增長已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變化,最終應由單一出口創匯拉動經濟增長向提升國家整體經濟競爭力和確保宏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
針對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能源環境約束,一方面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則是積極開發新能源和替代品。根據國家的22項工業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各地應利用專項資金,加大終端耗能設備的研發力度,嚴格要求企業從改進整個生產鏈開始,最大限度地使用節能材料,優化生產流程。同時,按照國家出臺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和企業應積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廢棄物能等非化石能源,從而打破能源環境瓶頸。
(二)優化貿易結構,發展服務貿易
優化貿易結構是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針對外貿結構的不合理之處,我國必須建立起有利于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的合理進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環境效率。一是利用高新技術和低碳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品,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產業和產品,減少污染程度較高的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出口。二是堅決禁止從國外進口有害的生活垃圾和有毒廢棄物,但鼓勵進口有利于改善生態與環境的產品,尤其應該引導外商在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等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的領域中進行直接投資和技術合作。
我國優化貿易結構還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特別是優先發展生產業。生產業與制造業聯系緊密,加快發展生產業,推進服務業現代化,可以提升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和產品質量,進而帶動貨物貿易的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出口商品科技含量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我國應在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過程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節能、環保、高效的新興產業,擴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出口,進而創造出中高端產品或生產環節的比較優勢,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根據產業結構現狀,我國主要應從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的制造環節向產業價值鏈的上下游延伸,例如,上游技術與資本密集環節、下游信息與服務密集環節等。圍繞低碳技術創新,進行自主研發和設計,不斷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從而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歷史轉變。
(四)完善環境政策措施,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
完善環境政策措施是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我國應該遵循WTO規則及入世承諾,綜合運用環境管理政策手段來優化貿易結構、調控貿易總量、提高貿易環境效率,促進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從政策內容的分類看,主要包括產品出口的資源環境關稅、進出口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市場準入與準出的環境要求,投資的資源環境導向等手段;從政策實施的層面看,主要包括產品、企業、行業三個層面;從政策執行的方式看,依據環境影響程度,應采取禁止、限制、允許、鼓勵等形式。
國際經驗表明,國際分工帶來的結構性污染也需要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來解決。在我國完善自身環境政策措施之時,還應積極開展國際環境合作,參與國際碳交易。通過碳交易,既有利于地方和企業獲取國際交易信息,申請到更多的CDM合作項目,吸收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又能夠使企業因碳排放權的買賣而獲利,從而增強節能減排的主動性,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 Energy Policy, 2005(33)
2.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 Kei Gomi, 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 Energy Policy, 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