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28 09:21:0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第1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現狀;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的發展已經不再滿足于解決溫飽問題,為了適應不斷膨脹的社會需求,農業發展以多元化方式發展起來。而發展生態農業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生態農業和經濟的和諧發展。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我們依然不得忽視,生態農業發展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通過以下幾方面分析當前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在生態農業理論研究方面,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有著一套復雜的系統理論,它包含農、林、畜、生態、資源、環境等多種學科的支持。與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針對某一學科的。所以大多數人只是對這套理論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沒有深入研究生態農業的內在聯系。看待生態農業需要以一個綜合的思維角度,對各學科進行分類,整合,評價,模糊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態農業體系。

在生態農業技術條件方面,生態農業有著一個復雜的系統關系,它包含各種組成充分,這些成分也相互影響。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各種組成成分的發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說,在一個整體的生態農業環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組成充分,受到技術條件的制約,主要成分發展緩慢。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而簡單依靠一些經驗,實現生態農業發展是非常困難的。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的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的引進等問題。

在生態農業產業化方面,生態農業滿足了一個遠大的目標,它可以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效益的統一。目前許多農村地區的發展目標依然是實現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標的手段太過單一,根本無法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效益的統一。隨著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生態農業的發展遇到嶄新的機遇,同時也面對新的挑戰,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方向。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的實驗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許多生態農業試驗點不斷涌現,并創造出較為理想的生態農業模式。基塘式水陸結合模式以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為典型代表。

通過這些現狀的分析,發現當前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

一、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生態平衡,實現生態與農業的相互融合。生態農業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最顯著的標志就是能力轉換,相互組合,適應優化,依靠現代化技術支持,發揮可持續能源的效率,實現多樣性優勢, 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技術推廣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一方面,新技術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改進生態農業發展的不足,豐富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理論。談到將生態技術與生態農業的有效整合,可以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發揮事物內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內部能夠和諧有效地開展開,有利于整體的全面發展。生態技術與生態農業的整合就是讓生態技術存在于生態農業中,又有效推動技術的發展。兩者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為生態農業發展創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強農業生態技術應用和推廣,以盡快解決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

三、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發展思維

生態農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發展思維。轉變傳統的生態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也需要大眾的認可與支持。生態農業可以滿足人們對生態產品的需要。也可以這么說,實現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生態農業產業化投入,這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大市場動力。利用技術的手段使得生態農業理論更加豐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相關理論鋪天蓋地,可謂是層出不窮。可是它們真正的價值卻是參差不齊的。當下可持續發展是時代主流,每天都有新的發展問題在出現和發展,大多數人通過各種方式學習著先進的理論。通過理論的學習,尋找適合生態農業的給養,可以這么說,沒有這些過程的總結,是無法孕育出新的發展方式的。沒有正確的理念的支持,就沒有正確的發展目標。而理念還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和認識的深入而不斷變化。過去的理念,到現在可能已經過時了。而一旦理念與現實不符,任何努力都只是徒然。

第2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推廣;制約因素;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1-0007-2

所謂生態農業是把農業生產、經濟發展以及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有機結合的一項新型綜合農業體系,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一項龐大而又復雜的工程,它的涉及范圍廣泛,并且會隨著經濟和環境的改變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在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制約因素,而這些制約因素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來說是迫切需要解決的。

1 生態農業推廣過程中的幾點制約因素

1.1 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意識淡薄

由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投入大,獲效時間長等特點,大部分的農民只重視眼前的經濟利益,根本不愿意去開發新的農業資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現狀,也就是說那些能速見成效的措施是農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資源保護和環境污染的措施卻很難得到應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農民的意識不夠到位。

1.2 農村科技實力不足

眾所周知,科技是一種生產力,農業的發展當然也主要依靠于農業科技的開發和利用,也就是說農業科技的實力越強,生態農業的發展就會越快。目前對于我國來說,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夠完善,導致我國農業科技的整體實力不夠強大,對于生態農業這一系統性的項目,連簡單的照貓畫虎去借鑒經驗對農民來說都是十分困難,更不要談什么成功了,所以說農村的科技實力不足,直接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推廣工作的有效進行。

1.3 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國生態農業尚處于發展階段,由于其具有見效周期長這一特點,往往會在資金方面出現短缺的現象,這時候就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財政支持,但是有一點要知道,政府的財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時支持很多的項目,不能做到資金的準確到位,這就導致了生態農業因資金不足而難以繼續進行下去。資金缺乏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沒有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生態農業都將會遇到困難。

1.4 組織建設不足

在我國生態農業的推廣過程中,組織建設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在面對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面前,組織機構不夠完善,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會出現困難,還有些組織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獨立的進行,不顧全大局,這樣往往會造成某些項目的決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進度,對于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而言,這種組織建設不足的現象很是凸顯,而且嚴重影響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

1.5 生態農業政策不夠完善

各個項目的實施和發展都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謂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說幫助項目建立有效的保障體系。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實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農民對農業資源的認識不夠,導致資源不能有效的保護和利用,還有就是在農產品的價格方面,有時候也能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所以對政府而言,要嚴格發揮其政策措施,控制好農產品的價格,保障生態農業快速穩定的發展。

1.6 農業推廣人才匱乏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已經邁入了關鍵的歷史時期,在新的時期要面臨新的挑戰,也就對我國生態農業的推廣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態建設不僅需要高素質、高能力、高技術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強有力的推廣團隊,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比較久遠的歷史,政府方面對此也是非常重視,但是生態農業仍然沒有在全國得到有效推廣,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生態農業的推廣人才匱乏,缺乏好的推廣團隊,也就缺乏了發展的基石,也就是說生態建設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廣人才的培養和利用。

2 加大我國生態農業推廣的幾點措施

2.1 提高對生態農業發展的認識

農民對傳統農業的認識往往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其實社會效益的低迷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都會導致經濟效益的降低,只是農民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要加大這一點的宣傳力度,大力開展農民意識教育活動,通過思想教育使農民在認識上得到提高,從而增強對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在全面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提供動力,為生態農業的發展營造好而適合的氛圍,最終實現讓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到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設中去。

2.2 完善生態農業的保障體系

完善生態農業保障體系可以有效的提高發展政策,從而增加發展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對進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廣組織奠定基礎,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開發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管理體系的完善,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2.3 加快農業新技術開發和利用

生態農業注重的是生態環境的循環利用,在提倡農業發展信息化的基礎上,充分的開發新技術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態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也就是說研發新科技是實現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保障,要想更進一步的大力推廣生態農業,一定要重視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

2.4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目標就是將農業產業化發展,這也是推廣生態農業的有效途徑之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在于全方位的籌集資金,結合當地農業資源和環境資源優勢,重點培養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有利于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生態農業同時也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所以說將兩者有效結合,共同發展,才能真正的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

2.5 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

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優異的成果,因此對于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而言,可以有選擇性的吸收國外的成功經驗,特別是那些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技術方法,并結合我國生態農業現狀,制定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生態農業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羅強,劉剛,愈菊生,等.上海生態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研究[J].生態經濟,2010,(5).

[2] 孫浩然.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理論前沿, 2008,(4).

第3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對策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較為緩慢,其既有外部因素限制,也有內部因素限制,為此,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對策,以此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生態農業發展意義

1.1提高了綜合生產能力。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生態系統整體管理非常重要,應以農業為基礎,全面規劃農業生產,并調整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此加強農業各環節的密切配合,提高綜合生產能力。1.2提高了生態系統穩定性。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改善生態環境是重中之重,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盡量提高農產品安全性[1]。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加強生態農業發展,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還可以在滿足人們實際需求的基礎上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

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2.1推廣形式單一。現今,我國大部分生態農業推廣依然采用示范、試驗等傳統形式,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將關鍵農業技術運用到實際農業生產中。即這些推廣形式只重視推廣過程,未對生態環境保護予以關注,導致農業生產產量與生態環境關系協調不當。2.2資金緊張。生態農業發展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更加突出,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會出現資金緊張等問題,使得生態農業發展成為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程。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比較少,由此導致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效果不佳,進一步阻礙了生態農業發展。2.3缺少專業人才。在生態農業發展中,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應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但現今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整體素質還比較低,加之培訓學習機會較少,未能及時了解相關新技術與新成果,進一步影響了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落實。2.4推廣機構限制。目前,農業推廣工作由政府機構直接領導展開,并且進行統一管理,農業科研成果由鄉鎮示范點予以實驗推廣及培訓。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并未實現統一結合,致使教學、科研與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出現了協調困難的現象,無法形成協同效應。同時,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忽視了環境保護,尤其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工作停滯不前的現象,致使推廣功能只是一種形式,多以種子、農藥銷售等為主,無法積極、全面展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所以,在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應加強推廣機構的建設,完善推廣機制,以此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3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對策

3.1健全技術推廣管理創新體系。農業科技水平發展程度是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前提與基礎,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須重視科研機構的建設,強化合作農業技術管理,實現農民與最新技術的結合,以此解決傳統模式下推廣與技術之間的脫節問題[2]。此外,一定要重視農業科技體系的建設,逐漸增強農業成果的開放性、穩定性,以此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全面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3.2加強資金扶持。應加強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制訂補助方案,從而實現生態農業的穩定、長遠發展。尤其針對技術性突出的生態農業推廣工作,政府部門必須增加資金投入,積極落實各項推廣工作,從而建立有效的投資管理機制,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全面展開提供可靠保障。3.3加強人員素質培養。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因為缺少專業人員,導致推廣工作開展不到位,未能達到預期的工作目標,因此,一定要加強對人員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在實際工作中,可定期組織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并且予以相應考核,有效提高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業務能力[3]。此外,在管理中,還可采取激勵機制,不斷提高人員工作積極性與熱情,健全獎勵制度,對貢獻突出的人員予以嘉獎,全面調動人員主觀能動性,保證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全面落實。3.4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建設。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很多區域之間的生產模式、自然條件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不同形式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以此解決不同區域之間差異性問題,促進生態農業技術得以提升[4]。在建設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時候,應做到以下2點:一是宣傳與培訓。在實際工作中,應加強對生態農業技術的宣傳,讓農民了解生態規律,并加以利用,同時引導農民合理、科學利用土地資源,實現農村生態體系的平衡、持續發展;二是設立新型農業信息發展網絡互動平臺,國家農業政策、農業科研成果,以此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支持。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深入的形勢下,生態農業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均較為突出。在實際工作中,政府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給予一定的政策、措施支持,保證資金投入充足,并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以此為生態農業的長遠、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穆洪海 李玉麗 單位:1.五蓮縣農業局蔬菜站 2.五蓮縣中至鎮經管站

參考文獻

[1]呂悅.關于科學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技術體系的思考與探索.北京農業,2015,(9):303

[2]華志剛,王德剛,唐萬林,等.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對策探析.農民致富之友,2016,(1):198

第4篇

關鍵詞 生態農業;建設;現狀;問題;建議;安徽涇縣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態質量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健康消費、綠色消費正成為人們的消費主流。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解決長期以來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帶來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004年涇縣被列為省級生態農業建設示范縣。經過幾年的建設,涇縣生態農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一些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還有待解決,需進一步完善措施,加快發展。

1 涇縣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涇縣縣委、縣政府非常關注生態農業發展,確定了“生態立縣”的發展目標,2005年11月,《涇縣生態農業發展總體規劃》通過省農委組織的專家組論證,2006年4月涇縣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批準實施,從制度上保證了涇縣生態農業建設的實施,使涇縣在生態農業建設工作中呈現出了認識上逐步統一、治理上逐步科學、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

以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環境和農產品質量跟蹤監測等環節為重點,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行動”,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推廣平衡施肥技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病蟲草綜合防治技術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強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為2006年的295 kg/hm2,病蟲綜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農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縣建成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15個,面積1.7萬公頃,其中2 666.7hm2茶園被授予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生產基地達標縣,有16個農產品取得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質量認證。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農產品產地編碼卡試點,制定農產品生產技術及操作規程9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年均抽檢樣品500份,合格率97%。

1.2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通過實施“國家公益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長江防護林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4.2萬公頃,有林地總面積12.8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5%;圍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完成綜合治理面積3 800hm2;制定實施了《涇縣土地資源利用發展規劃》《涇縣礦產資源利用規劃》,對無證開采礦企業實行了關停并轉,涇縣的礦產資源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1.3畜牧業和農村沼氣建設發展加快

畜牧業作為我縣農業發展的支柱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5年涇縣畜牧業總產值達到3.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0.5%,農村沼氣新能源建設日新月異,至2005年底全縣共建沼氣池586口。新農村建設示范村16個,其中查濟(星吾公)村被列為農業部鄉村清潔工程建設示范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在全市處領先地位,綜合利用率達到49%,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龍頭企業成為引領生態農業建設的典范

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業企業開始涉足生態農業建設,為生態農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以種、養、加為一體的安徽祥泰公司,開發荒山荒坡種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產加工、生豬養殖、沼氣建設和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園。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涇縣生態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一是破壞生態的現象依然嚴重,部分基層干部群眾生態意識、責任意識不強,化肥、農藥使用嚴重超標,亂砍濫伐林木、亂占濫用林地資源的現象屢禁不止。二是體制不順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由于涉及多個部門,工作上缺乏協調,職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態建設投入不足,雖然縣財政在生態農業建設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

3 對策與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根據建設要求和發展方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涇縣生態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己批準實施,要嚴格按照規劃目標組織實施,減少隨意性,做到整合資源、統籌發展。要建立生態農業建設專門機構,明確職能部門的責任,加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指導和監督,做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生態農業建設的強大合力。

3.2拓寬融資渠道

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證財政預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采取財政貼息、投資補貼等手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生態農業,逐步形成政府投資為導向,農民與企業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補充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生態農業建設投入新機制。

3.3抓好示范點建設

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在點上求突破,在質上求提高,要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結合涇縣的環境特點,重點做好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試點建設,開發觀光農業,完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為生態農業建設的整體推進提供經驗。

3.4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生態農業建設的根本,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根據我縣的特點,要把發展沼氣建設作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中的關鍵環節來抓,圍繞沼氣建設,推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大力引導畜牧業的發展,推動種植業由二元種植結構向三元種植結構轉變,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豬-沼-茶(糧、蔬、果)等生態循環模式,促進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農民在生態鏈條中增效。

第5篇

所謂生態農業是把農業生產、經濟發展以及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有機結合的一項新型綜合農業體系,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一項龐大而又復雜的工程,它的涉及范圍廣泛,并且會隨著經濟和環境的改變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在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制約因素,而這些制約因素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來說是迫切需要解決的。

1生態農業推廣過程中的幾點制約因素

1.1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意識淡薄

由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投入大,獲效時間長等特點,大部分的農民只重視眼前的經濟利益,根本不愿意去開發新的農業資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現狀,也就是說那些能速見成效的措施是農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資源保護和環境污染的措施卻很難得到應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農民的意識不夠到位。

1.2農村科技實力不足

眾所周知,科技是一種生產力,農業的發展當然也主要依靠于農業科技的開發和利用,也就是說農業科技的實力越強,生態農業的發展就會越快。目前對于我國來說,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夠完善,導致我國農業科技的整體實力不夠強大,對于生態農業這一系統性的項目,連簡單的照貓畫虎去借鑒經驗對農民來說都是十分困難,更不要談什么成功了,所以說農村的科技實力不足,直接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推廣工作的有效進行。

1.3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國生態農業尚處于發展階段,由于其具有見效周期長這一特點,往往會在資金方面出現短缺的現象,這時候就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財政支持,但是有一點要知道,政府的財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時支持很多的項目,不能做到資金的準確到位,這就導致了生態農業因資金不足而難以繼續進行下去。資金缺乏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沒有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生態農業都將會遇到困難。

1.4組織建設不足

在我國生態農業的推廣過程中,組織建設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在面對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面前,組織機構不夠完善,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會出現困難,還有些組織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獨立的進行,不顧全大局,這樣往往會造成某些項目的決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進度,對于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而言,這種組織建設不足的現象很是凸顯,而且嚴重影響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

1.5生態農業政策不夠完善

各個項目的實施和發展都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謂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說幫助項目建立有效的保障體系。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實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農民對農業資源的認識不夠,導致資源不能有效的保護和利用,還有就是在農產品的價格方面,有時候也能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所以對政府而言,要嚴格發揮其政策措施,控制好農產品的價格,保障生態農業快速穩定的發展。

1.6農業推廣人才匱乏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已經邁入了關鍵的歷史時期,在新的時期要面臨新的挑戰,也就對我國生態農業的推廣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態建設不僅需要高素質、高能力、高技術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強有力的推廣團隊,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比較久遠的歷史,政府方面對此也是非常重視,但是生態農業仍然沒有在全國得到有效推廣,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生態農業的推廣人才匱乏,缺乏好的推廣團隊,也就缺乏了發展的基石,也就是說生態建設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廣人才的培養和利用。

2加大我國生態農業推廣的幾點措施

2.1提高對生態農業發展的認識

農民對傳統農業的認識往往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其實社會效益的低迷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都會導致經濟效益的降低,只是農民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要加大這一點的宣傳力度,大力開展農民意識教育活動,通過思想教育使農民在認識上得到提高,從而增強對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在全面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提供動力,為生態農業的發展營造好而適合的氛圍,最終實現讓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到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設中去。

2.2完善生態農業的保障體系

完善生態農業保障體系可以有效的提高發展政策,從而增加發展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對進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廣組織奠定基礎,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開發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管理體系的完善,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2.3加快農業新技術開發和利用

生態農業注重的是生態環境的循環利用,在提倡農業發展信息化的基礎上,充分的開發新技術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態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也就是說研發新科技是實現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保障,要想更進一步的大力推廣生態農業,一定要重視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

2.4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目標就是將農業產業化發展,這也是推廣生態農業的有效途徑之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在于全方位的籌集資金,結合當地農業資源和環境資源優勢,重點培養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有利于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生態農業同時也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所以說將兩者有效結合,共同發展,才能真正的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

第6篇

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3個重要歷史階段。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這種發展是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礎上實現的,這種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弊端日益顯著,并引發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點的生態環境問題[1~4]。化肥、農藥的使用對提高農業生產率以及產量,解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危機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農藥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一系生態環境問題,這種依賴于消耗大量森林、濕地、動植物資源為代價的高產出農業模式以逐步受到人們質疑,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來我國在生態農業發展方向上取得的成就,生態農業結構和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但仍存在理論基礎不完備、產業化水平不高、組織建設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5]。

2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2.1國外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生態農業最早興起于歐洲,早在20世紀30~40年代在英國、瑞士、日本等得到發展;20世紀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的生產模式已經逐步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也開始初步探索生態農業;至20世紀90年代,生態農業在世界各國得到了較大發展,形成了較大的規模[6~8]。最早開展生態農業試驗示范的國家是英國,生產者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有針對性的生產某種產品。此理論是由英國農學家A.霍華德提出的。但這時的生態農業發展過于保守,大多的形式為自我封閉式的生物循環生產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發展較為緩慢[9]。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由于工業化發展的持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環境污染加劇,農業發展受到極為嚴重的威脅,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在歐美快速興起了保護農業生產的生態農業新浪潮,在此形勢下,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成立。1975年在國際生物農業會議上許多發達國家肯定了有機農業的優點,有機農業在歐美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發展[9]。日本生態農業的建立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側重點在于減少農田的鹽堿化、農業面源污染(農藥、化肥)等突出問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9]。東南亞地區菲律賓是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9]。菲律賓的瑪雅農場是國際生態農業的典范,大規模結合農工生產企業,最大限度降低從外部購買生產資料卻能保持高額效益,從而有效的減少了廢料和污染[10]。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態環境的破壞,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全球所接受。可持續農業的地位得到了確立,該階段生態農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無論是在發展規模、推進速度還是在發展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在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經濟實力和人均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使得其生態農業發展著重追求生態效益,不再將農業的產量作為終極目標,發達國家生態農業用地比例逐步升高,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數據顯示,世界上實行生態農業管理的土地約1055萬hm2,其中,生態農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澳大利亞,擁有約529萬hm2,約占世界總生態用地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國[10]。截至2000年,全球194個國家中有141個國家開始或已經開始發展生態農業[11~14]。進入21世紀后,生態農業模式的耕地面積進一步增加,生態農業市場進一步擴大,據德國生態與農業基金會提供的統計數據,截至2001年末,世界經過認證的有機農場約有40萬個,世界有機農業土地面積已經接近2300萬hm2,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阿根廷、意大利等國家[15]。

2.2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中國具有良好的農業文化傳統,并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但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業的弊端逐步顯露出來,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破壞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和農藥的過量施用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農業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導致水資源匱乏;過度開墾和森林植被破壞、濕地資源破壞、超載過牧等行為導致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化現象嚴重[16,17]。基于此,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在我國開始逐步引入。我國生態農業是在針對中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下產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是一項政府引導和大力扶持、農民自發創造、科技人員積極主動參與的偉大生產實踐,生態農業在我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18]。1993年,國家各部委聯合組織開展了全國51個生態農業試點建設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環境、社會、生態效益[18]。經過6年的建設,51個試點縣在1999年通過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驗收,取得了試點成功。各生態農業縣的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均有顯著提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別達到73.4%和60.5%,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7%,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顯著[18,19]。到目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面積約1000萬hm2,占我國農業耕地面積的12%,目前我國生態農業包含了生態農戶、生態農業村、生態農業縣乃至生態農業省等,遍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我國現有的生態農業模式大致可分為物質多層利用模式、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模式、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模式等。生態農業建設的推進加快了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步伐,有效的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已經創造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模式,并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態農業配套體系。初步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投入相結合的市場運作方式[18]。

3中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傳統農業思想觀念、技術的不完善、缺乏資金以及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影響。中國農業的歷史悠久,中國傳統的農業具有刀耕火種、靠天吃飯的特點,自身發展的封閉性和對自然的依賴性使其排斥外部沖擊,造成了生態農業推廣受阻。另外,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的時間比較短,加之科技水平較發達國家落后,造成了技術上的不完善,為生態農業發展帶來了阻力。資金投入短缺一直是長期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雖然保持著絕對量不斷增加,但其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卻在保持著逐年下降[10]。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而農民對市場經濟缺乏認識,對其認可度不高,因此不會按需生產,帶來了推廣的阻力。

4展望

第7篇

 任何理論在實踐層面的推行落實都必須注重從現實的主客觀條件出發,主客觀條件小充分、小統一,勢必會影響到實踐的效果。就生態農業的發展而言,也必須注意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性,在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如何將生態農業推向大發展。    

其一,從客觀條件角度來講,當前限制并阻礙生態農業發展的小利因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問的矛盾運動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根本性限制條件。生態農業是超越石化農業、部分回歸傳統農業發展理念的現代化發展思路,其發展依據以及動力均在于對石化農業生產方式的揚棄,如果社會生產力水平并沒有達到石化農業所達到的階段,而貿然、自目發展生態農業只能是拔苗助長、事倍功半。這是由現實條件以及農業本身的特有性質所決定的,即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其在現階段的定位和導向依然是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社會發展小充分,生產力小能得到充分發揮,而只注意到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一面,小僅失去了發展生態農業的初衷,生態環境勢必也得小到足夠有力的保護。因而,必須結合社會發展程度和具體社會各種條件,進行準確定位,以認清當前適小適合發展生態農業以及適合發展什么模式的生態農業。其次,發展生態農業的科學技術條件小夠成熟。這一小成熟并小是指當前的科學技術小夠發達,而是指沒有足夠的支持農業發展的高新技術和技術支撐體系。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于技術進步,尤其是生態農業更需要高新技術作為龍頭帶動的同時普及效益好、易推廣的專項生態農業技術,另外還要注意挖掘和改善傳統技術才能真正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①然而現在兩大問題的存在卻限制著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當前生態農業中的技術現狀依然側重于挖掘和改進傳統農業技術,針對尖端技術更多的是跟進,而最為嚴重的是,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技術都沒有在農業發展中得到應用和普及;另一方面,有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并未建立起來。生態農業系統相當復雜,必須依靠龐大的技術體系才能支撐,而并小是若干單獨技術所能夠支撐運轉的。而目前,中國既缺少自主研發適合中國農業特色的技術,也沒有就現有技術進行有效結合以形成適合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再次,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能力落后,在廣大農村,無論是在為生態農業提供資金、設備還是人才方面都存在困難。最后,農業產業的發展環境薄弱,這集中體現在農村經濟、農民素質、基礎設施等方面。   

其二,就主觀條件來講,主要是認識小夠、意識小足限制著生態農業的發展,這其中包括學界和農民兩方的問題。一方面,學界對生態農業的認識還存在很多自區和誤區,即關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理論體系并小完備,最重要的是尚未摸清生態農業發展的獨特規律,從而難以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科學有力的指導。這是因為,生態農業作為一種新的農業形態所依靠的是多學科理論的共同支撐,而就如何超越單一的學科理論,實現多學科理論的有機結合,世界范圍內也沒有形成比較好的思路。再有,各國雖然迫切需要構建符合各自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生態農業理論,以尋求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平衡點,以打造適合在本國推廣的生態農業模式。但是,苦于時問、資金、人才等諸多條件尚未完備,特色理論并未形成。另一方面,作為發展主體的農民本身受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限制,小能及時轉向接受新的綜合生產理念。大多數農民仍然局限于眼前經濟利益的誘惑,而并小真正考慮今后的長遠利益。同時,多數農民依然習慣于傳統的耕作方式,而對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認識小足,同時應用現代科技的積極性小高,小重視環境污染問題,生態保護意識較差。這些都嚴重限制著生態農業的發展,是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卜大力加以扭轉和改善的條件性要素。    

第8篇

[關鍵詞] 生態農業 耕地資源 園區建設 農業技術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5-0093-01

引言

發展生態農業能緩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盡量降低甚至避免對周圍環境帶來污染,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但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相關政策措施不完善,農民綜合技能不高,導致生態農業發展中仍然存在不足之處。今后應采取改進和完善措施,從環境保護、技術推廣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的采取改進對策,推動生態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1 發展生態農業中遇到的問題

生態農業發展中,由于政策措施不完善,管理和引導不到位,再加上多數農民綜合素質不高,導致生態農業發展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

1.1 土壤污染。例如,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對農藥、化肥的使用未能做出嚴格控制,殺蟲劑、除草劑的使用容易導致殘留物過多,加劇土壤污染問題。一些農藥的重金屬停留在土壤中,難以分解,引起較為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對瓜果的質量和產品安全帶來威脅。此外,農村生活垃圾任意堆放、生產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農膜任意丟棄等,也會導致土壤污染,給生態農業種植帶來不利影響。

1.2 耕地面積減少。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各種工業園區建設不斷加快,企業數量在進一步增加,導致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耕地面積一旦被占用,很難在短時間內再恢復,對生態農業種植環境也帶來不利影響,進而引發生態失衡和環境污染。

1.3 水資源短缺。一些地區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較少,尤其是農業灌溉用水更加緊張。再加上工業發展和人口數量增多,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淺層地下水位在下降。另外水污染現象比較普遍,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很多地區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形式,蒸發量大,滲漏較為嚴重,導致大量水資源浪費。

1.4 生產成本增加。化肥、農藥、種子等的價格在不斷上漲,農業生產機械設備價格也在不斷增長,成本過大,農業投入效益下降。此外,受到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農業生產成本還會繼續增加,影響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對生態農業種植也帶來不利影響。

1.5 農民科技水平和環境意識不強。由于多數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對先進的農業技術掌握程度不夠,在生態農業種植中,現代農業技術應用不足,再加上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制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綜合效益提高。

2 發展生態農業中遇到問題的應對措施

為應對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不足,根據其目標和任務,結合實際工作需要,筆者認為今后應該從資源保護、生態園區建設、技術推廣等方面采取改進和完善對策。

2.1 治理土壤污染。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要注重對土壤污染的預防,根據生態農業種植需要,合理施加化肥和農藥,嚴格控制殺蟲劑、除草劑的使用量,避免對土壤帶來污染。同時還要重視周圍環境保護,保護水資源,嚴格控制水源污染,做好生產生活垃圾、廢棄農膜的處理,防止污染土壤。

2.2 保護耕地資源。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在發展鄉鎮企業、建設工業園區過程中,要全面做好規劃工作,盡量減少對耕地的占用,重視耕地保護,為發展生態農業準備耕地資源。同時還要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率,防止浪費耕地資源現象發生。

2.3 充分利用水資源。合理開采地下水,保護地下水資源。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避免水資源出現浪費現象。重視水資源保護工作,防治水污染,為發展生態農業創作條件,滿足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水資源。

2.4 重視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做好生態農業園區規劃建設工作,為發展生態農業創造良好條件,要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將園區建設成為生態農業展示區、主導產業發展樣板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要立足長遠,加強規劃設計,突出生態發展主題,促進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統一。重視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實施無公害認證,建立市場準入制度,重視農產品安全檢驗,確保產品安全可靠。

2.5 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要重視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例如,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重視太陽能和沼氣技術應用,科學施肥,采用田間套種等農業種植方式,利用無公害農藥和生物技術措施防治病蟲害。采用秸稈還田等技術措施,推廣“種植-養殖-沼氣”模式,實現對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另外,通過推廣和利用這些技術措施,不僅能實現對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還能將種養、加工、貯運、銷售、服務巧妙結合起來,促進服務水平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生態農業種植效益。加大生態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力度,綜合本地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園,讓更多農戶接受和應用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2.6 提高農民環保意識。注重生態農業技術、環境保護等方面知識宣傳,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形式和渠道推廣新技術。注重對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提倡使用沼氣、太陽能等節能環保技術,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現有效保護周圍環境的目的。

3 結束語

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應該明確其目標和任務,根據具體工作需要,采取相應的改進和完善對策。從資源保護、農業技術推廣、農民素質提高等方面入手,綜合采取有效措施,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保障,從而更好滿足當地人們需要,提高生態農業發展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晨鋼.當前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障礙及應對措施[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6(5),7-9

[2]喬桂銀.生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12),95-99

第9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現狀;發展思路;廣西上思縣

建設生態農業是促進傳統農業轉變成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其自身不但與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相符合,還能夠增加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現階段,上思縣已經被列為我國國內建設生態農業的示范縣,這為上思縣區域生態經濟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機遇。為了促進該縣生態農業可以得到進一步發展,根據上思縣的農業發展現狀,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思路,具體如下。

1上思縣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狀況

上思縣位于廣西南部,被外界稱作天然的氧都。該縣工管轄4個鎮、4個鄉,總面積為2816km2,耕地面積高達5.87萬hm2,其中有3.26萬hm2種植甘蔗,種植作物品種非常的單一,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農藥及化肥,致使上思縣面臨著嚴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態破壞等眾多問題。所以,當務之急應該制定一套合理的農業發展方案,以促進上思縣農業持續發展。

2上思縣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2.1沒有建立先進的農機基礎設施

很多蔗區都不存在灌溉設施,有的蔗區雖然建立了干渠網絡,但卻沒有支渠通向各個田間地頭,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因此甘蔗種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農戶本身沒有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備先進的農業設施以及較大的高產農田建設比例、較高的耕地產出率以及質量。同時,甘蔗的實際生產未實現機械化,依舊應用人工進行施肥、除草及種植與噴藥,且應用機械收獲甘蔗還在試驗的階段。此外,由于上思縣在基礎設施方面不能抵御較強的臺風及干旱等眾多自然災害的能力,所以這些問題的真實都阻礙上思縣生態農業的發展腳步[1]。

2.2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大型企業不但少且還不是非常強

就上思縣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投資方面不具備良好的投入渠道,投入和需求間存在的差距較大,尤其是市及縣政府在農業方面的投入較為有限。再加上這些年農藥以及肥料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使甘蔗種植成本逐漸升高,農民負擔越來越重。而在上思縣范圍內,只有上上糖與昌菱公司具有較大的規模,其余企業規模相對較小,且還沒有充足的生產資金及先進設備和技術人才的支持,因而只能生產一些初級產品[2]。同時,很多企業都未與農業產業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聯系,并且與農戶間一直是買賣關系。所以,企業便沒有較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沒有充足的精力應對市場競爭,慢慢地就被市場所淘汰了。

2.3調整農業結構較慢

2015年上思縣農林牧漁業之中,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65.83%,比2013年下降了1.36%,筆者對上思縣近3a的農業結構進行了調查,詳細變化趨勢見表2。由此可知,農業結構的實際調整速度相對較為緩慢。長久以來,廣大農民一直都應用傳統的模式進行種植與養殖,且還沒有充分應用當地的特有資源,依舊使用單家獨戶以及分散式的方式進行生產經營[3]。農業生產主要把農戶分散經營作為主體,且規模不大,節約化程度也非常低,致使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以及科學技術難以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進而促使農產品單價和效益得不到明顯提升,生產能力無法提高,難以形成規模化的經濟效益。

2.4農民沒有較強的生態農業生產意識

上思縣生態農業的建設才剛剛起步,因此還未向廣大農戶宣傳生態農業的發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規與科技支持等眾多體系,且投入機制以及市場機制也沒有完全建成,生態農業對于農業增效以及經濟增長也沒有較大的貢獻。所以,社會對其未加重視,導致農業生產者不能樹立起節約生產及安全生產與清潔生產的意識。再加上農業人口大多數都是50~60歲的人,且他們還沒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以及較強的專業技能,極容易被傳統觀念所約束,不能順利進行生態農業生產。

2.5農業產業化化相對較低

現階段,上思縣的農業生產模式依然在使用較為傳統且粗放型的模式進行生態經營以及管理。其實際專業化與標準化水平都相對較為低下,市場占有率不足,缺少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龍頭型企業對其進行帶動。現階段上思縣中還不具備能夠具有良好競爭力農業加工企業,農業產品等加工產值長時間得不到上升,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還存在嚴重的欠缺,使上思縣大部分農產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進行交易。再加之農業合作社會社水平相對低下、資金鏈支撐不足、農民自身組織化欠缺、生產加工技術嚴重不足等,這些問題都會使農民和市場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聯系不貼切,進而使生態農業連接機制較為不完善,不能將產業有效的轉化成經濟優勢。

3發展思路

3.1發展生態農業

加強對沼氣、發電以及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機具研究和開發,并將其納入農業發展規劃之中,農業技術研發人員還必須重點研究生態農業的實際應用技術。同時,將提高資源的具體應用效率作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核心,將節水、節種及節肥與節地作為發展重點,向廣大種植戶推廣節約型播種、耕作、施藥、施肥、沼氣利用、養殖、灌溉和廢棄物利用等眾多技術的應用與實際示范[4]。加強生態農業技術的服務以及培訓工作,定期組織開展生態農業技術發展的服務、推廣、信息與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保障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之上獲得更高的社會以及經濟效益。

3.2生產“三品一標”農產品

大力支持由發展產業帶動高技術含量及生態效益明顯與強動力的生態農業發展企業。倡導各大企業應用工程與生物等眾多高新技術,開發、加工農產品、有機廢棄物與農副產品等,擴大其加工規模,增加生產總值,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以生態農業發展為依托的企業,使生態農業可以持續發展。應用先進的環保以及節能技術,提倡節能、綠色生產,把以前污染后期處理生產模式轉變為生產全過程的嚴格控制,真正做到“零”排放生產[5]。同時,政府應用大力支持生產基地的建立,從產品的生產源頭進行有效控制,打造綠色、無公害、有機與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既“三品一標”產品,進而促進產業帶動力得到提升。

3.3建立生態農業的激勵機制

加強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以及體制環境建立,應用政策來帶動生態農業不斷向前發展。同時,要對生態農業技術的具體開發以及示范與應用加強重視,倡導農民購買能夠進行施肥與秸稈還田等先進機械,并給予他們一定資金補貼,引導一些農村金融機構制定貸款制度,以使各大企業和農戶能夠獲得充足的貸款資金來發展生態農業。針對那些需要建立大規模生態農業發展基地的企業,必須給予他們充足的資金補貼或者投資,同時對于一些節能產品還需要制定相應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以使上思縣生態農業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

3.4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發展

集中全縣所有的力量,應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以及方法,對有關政策、法規以及知識進行全面宣傳,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業發展氛圍,一一解決廣大人民在農業方法方面存在的眾多認識問題。把生態農業的發展企業以及生態示范農戶與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有機載體,豐富生態農業的宣傳內容,擴大眾多典型影響的范圍,讓廣大人民可以實實在在的看到生態農業給他們帶來各項收益,真正積極主動的沿著明確的生產方向進行農業生產[6]。對于生態農業的教育宣傳應該重點向農戶介紹以下內容:處理畜禽的糞便及農藥空瓶與塑料薄膜等農業廢棄物的知識與方法;指導廣大農戶對垃圾、沼液及秸稈和糞便進行再利用,并把它們當作成農田肥料,進而促進生態農業穩定發展。

3.5建立健全的市場以及土地經營制度

一直以來,規模經營的問題都為阻礙上思縣生態農業發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環經濟為規模性的經濟,如果沒有相應的規模,那么就不會獲得到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根據依法、自愿及有償的原則和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倡導一些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經濟能人、大型企業及農民合作社與工商企業等眾多的經濟主體,應用轉租、轉讓、轉包和互換等方式來流轉農村的土地,促進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應該對村上的干部進行培養,使他們成為林場主或者是農場主,并通過集中示范,全體農戶參與的方式,形成“由一戶帶動全村,由一村帶動眾多村,再由多村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產基地”的新生態農業發展格局。與此同時,根據“共同承擔風險,一同分享利益”的發展原則,建立農戶與大型企業的利益關系,使農業市場的實際經營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結語

上思縣生態農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始,其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所以,應該重點開設典型的培育模式,并從種植、養殖等單向產業向多業組合的生態農業方向上發展,最終促使整體朝著生態農業方向不斷發展。

作者:黃志勇 單位:廣西上思縣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

參考文獻:

[1]王歐,張燦強.國際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發展政策與啟示[J].世界農業,2013(1):48-52.

[2]季凱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樣型地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4):125-128.

[3]黎振強,楊新榮.生態農業投入產出的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2014(12):104-110.

[4]李倩瑋,張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廣東省生態農業發展水平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5(28):338-340,343.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使的性在线观看 | 久久网免费视频 |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小视频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高清 | 国产成人爱情动作片在线观看 | 色婷婷激情五月 |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色视频 | 另类在线视频 | 天天爱天天做久久天天狠狼 | 久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99精品免费在线 | 全国男人的天堂天堂网 | 国产精品成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 毛片福利视频 |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久久一级c片免费 欧美成人久久久免费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高清欧美一级在线观看 | 成人黄色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麻豆 | 国产视频入口 | 免费色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久久高清 |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 视频一区免费 | 成 人 亚洲 综合天堂 |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 | 欧美日韩亚洲高清老妇性 |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 天天拍夜夜爽 | 国产色av| 奇米激情网 | 久久婷婷激情综合中文字幕 | 77777影视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狠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