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教育類的法律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28 09:21:2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教育類的法律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教育類的法律

第1篇

1.1隨機事件的關系運算與集合的關系運算的類比由于事件可以看成由某些樣本點構成的集合,因此可將二者類比學習。例如:集合A∪B表示其中任意一個元素x僅屬于A或者僅屬于B或者屬于A和B的公共部分,我們可以形象地用韋氏圖來表示。此時若將A和B看作是事件,則事件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個發生”,記作A+B,即概率論中事件的和等同于集合論中集合的并集。同樣的類比方法,我們可將集合論中集合的交集類比到概率論中事件的積中去。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先回顧集合之間的各種關系運算,隨之再引出相應的事件間的關系運算,最后歸納總結。此外,事件運算的性質如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均可對照集合的相應性質進行類比學習。

1.2離散型隨機變量與連續型隨機變量的類比對于離散型隨機變量,學生感覺較容易,但對于連續型隨機變量,往往學生感覺抽象難理解。由于分布列在離散型隨機變量中的地位與密度函數在連續型隨機變量中的地位等同,因此對于離散型隨機變量中的邊緣分布列與聯合分布列的關系可以過渡到連續型隨機變量中邊緣密度函數與聯合密度函數的關系中去,此外諸如隨機變量的獨立性的充要條件以及期望與方差的計算均可輕松過渡。具體我們可通過“把連續的問題離散化”這種方法,實際是將對離散型隨機變量中對分布列的求和變成對連續型隨機變量中的密度函數求積分即可。表1我們將對其中的部分性質及計算作一個簡要的類比。

1.3一維隨機變量與二維隨機變量的降維類比任何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的,一般來說低維空間的知識相對簡單,容易被學生接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從低維空間向高維空間過渡學習。降維類比法是將高維空間中的數學對象降低到低維空間中去觀察,利用低維空間中數學對象的性質類比歸納出高維數學對象的性質。通過上面的類比得知抽象的二維隨機變量的分布函數與一維隨機變量有著一致的表達式,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此外,二維離散型隨機變量的聯合分布列與連續型隨機變量的密度函數的性質與計算均可借助一維隨機變量的相關知識引入。

2類比法在習題教學中的應用

第2篇

關鍵詞:預警探測雷達模擬器;目標分辨率模型;空情想定設計;模型的校核和驗證

中圖分類號: TN945.12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4.022

Research on the Validation Method for the Target Resolution Model of Warning Radar Simulator

JIaNG Miao, YaN Liao-liao, MeN Xing-huo, XU Yi-nan

(He Nan,Luo Yang 471003)

【Abstract】Simulator resolution settings of early warning radar affect the detection of target number,and resolution errors cause both

the false alarm and missed alarm, which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real Radar system.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aspects of the validation model for the simulator resolutions,then we investigate an effective method based on air surveillance imagination to verify the simulator resolutions.By simulations, our proposed method can successfully improves the simulation effectiveness.

【Key words】warning radar simulator; target resolution model; air surveillance imagination; Model validation

0 引 言

仿真模型是對真實世界的抽象,它將需求轉譯為模擬功能和模擬行為能力,模型的逼真程度直接關系到模型的可信性和模型的生命[1]。校核、驗證技術可以促進仿真模型的測試評估工作,并可以大大提高仿真結果的可信度,因此在建模仿真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目前,預警探測雷達模擬器已成為電子對抗仿真領域中的重要裝備,而作為預警探測雷達模擬器探測目標信息的重要組成,目標分辨率模型的精確度直接影響到預警探測雷達模擬器上報情報信息的可信度。因此,本文研究了對預警探測雷達模擬器目標分辨率模型進行校驗的方法。本文首先從理論上分析了對目標分辨率模型的校核方法,然后研究提出了測試驗證目標分辨率模型的空情想定設計方法。在目標分辨率模型校驗過程中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將模型分解為若干個子模型,對每個子模型進行單獨驗證,分析驗證結果,在每個子模型都滿足精度要求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整個模型的精度是否符合要求。這個過程反復進行,逐漸逼近,直到全模型的精度達到要求[2]。

1 模型校核

預警探測雷達模擬器作為整個仿真模擬系統的情報源,情報信息的準確性直接影響上級指揮機構是否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而預警探測雷達模擬器中目標分辨率模型的精度,則是直接影響雷達模擬器上報情報正確性的重要因素之一[3]。因此,對目標分辨率模型進行校核十分必要。圖1是預警探測雷達模擬器及目標分辨率模型仿真的一般流程圖。

美國DoD5000.61指令[4]對校核的定義如下:校核是確定仿真系統是否準確體現開發者的概念描述和技術要求的過程。對預警探測雷達模擬器目標分辨率模型進行校核的目的和任務就是要確定在實裝轉換為模型的過程中,模型的行為與被仿真對象的行為在滿意的精度下一致。

依據仿真模型的VV&A理論,對目標分辨率模型進行校核通常需要考慮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5]:

1)基于需求的理論依據

模型的建立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實際需求之上。因此,校核初期通常將概念模型與開發需求進行對比,決定所需過程及其聯系是否充分;實體,包括相應的屬性、組件是否準確定義,與其他對象的動態、靜態關系是否準確描述;輸入數據需求和權威來源是否確定;逼真度要求是否詳細說明。保證概念模型理論充分的前提下,以此建立仿真實現模型。

2)假設和簡化合理

假設是用來確定概念模型適用的條件,與很多因素有關并且與算法聯系緊密。它的物理意義也應該被闡述清晰,并在具體算法中聲明,這對理解算法很重要。正確和完備的假設關系到模型是如何運轉的、信息和數據的來源、模型不同部分的逼真度和重要性,不完備的假設會給今后的仿真應用帶來隱患。

根據仿真測試系統需求,確定模型是對真實對象的功能進行模擬,并不需要實現其所有功能,只要滿足需求即可。因此,設計實現模型時可以進行必要的簡化,與需求無關的模型不需要模擬。

3)結構和邏輯關系正確

模型應盡量按真實設備的物理結構劃分模塊,這樣模塊的物理意義清晰,并能方便模型的理解和程序的糾錯。模塊劃分在結構上應具有層次化,上層模塊可以通過下層基本模塊構建,頂層模塊即是模型,整個模型呈樹型結構。

各個模塊的邏輯關系清楚,輸入、輸出變量明確,才能夠便于系統的集成。按照概念設計的固有邏輯檢查物理表達(如通信、過程執行)和行為表達之間的動態關系。另外,對含有聚合與解聚的模擬模型還應評估其適應性與敏感性。

4)算法合理正確

算法定義了實體或過程的運作方式及其如何與其它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應盡可能使用科學和技術符號來表示。在校核這項內容時,應首先確定所有算法及與之相關的實體和過程,算法的表示可以用行業術語,也可以采用傳統的代數學方法。追蹤所有確定的算法的來源及與其它相似算法之間的關系和算法的假設、數據元素,如果不能提供數據元素的精確值,就應給出期望的數據來源并提供數據的假想值。

5)模型參數設置合理,參數取值正確

第3篇

1 問題的提出

旅游是人們外出旅行與游覽的綜合,是游客在地域空間的流動。無論是往返于常住地和目的地之間,還是在目的地內各景區之間的旅游活動,都必須借助良好的交通設施和工具,因此,便捷的交通成為溝通旅游者和目的地的橋梁和紐帶。改革開放30余年來(特別是近20年),我國交通運輸網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8年年底,全國交通運輸線路總里程達到639.45萬千米,是1985年的4.62倍,其中,民航通航里程248.16萬千米,是1985年的8.88倍。民用機場數翻了一番,民航旅客構成多元化,私人出行增長迅猛,旅客吞吐量比1985年增加了18504萬人次,年均增長高達14.50%,北京、上海和廣州3大樞紐機場均進入全球機場前50強行列。鐵路通車里程7.97萬千米,是1985年的1.44倍,高速鐵路從無到有,既有線路改造成效顯著,電氣化里程是1985年的6倍多,新增91座現代化鐵路客站,旅客運輸能力大為提升,鐵路客運總量是1985年的1.3倍,高速鐵路日發送旅客達到92.5萬人。公路通車里程373.02萬千米,是1985年的4倍,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2。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5萬千米,居全球第2,與歐盟27國相當。公路客運量是1985年的5.63倍,年均增長7.47%。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的快速發展。1985~2008年,入境客流量增加了1.14億人次,年均增長8.63%;國內客流量增加了14.98億人,年均增長8.53%。

有關旅游與交通運輸的關系,國外相關研究開展較早。倫德格倫(lundgren)、皮爾斯等(pearce,etal)對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倫德格倫、斯圖爾特等(stewart,et al)對旅游者空間行為和遷移規律進行了分析。德斯蒙德(desmond)、托馬斯(thomas)、丹尼爾(daniel)、蒂亞戈(tiago)分析了包機旅游及航空運輸的作用。國內該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汪正元分析了交通對旅游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保繼剛認為,現代旅游業的發展與交通運輸緊密相連,交通運輸的便利程度是衡量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劉南分析了杭甬高速公路開通對杭州、寧波和紹興旅游發展的影響。張濤認為,旅游交通是發展旅游業的命脈,是旅游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鳳君等認為,鐵路客運提速對城市間旅游業的分工與合作十分有利。繆婧晶、王勁松分析了旅游交通成本對旅游業的影響及對策。何調霞等、馬麗君等研究了中國旅游業與航空運輸業的關系。張文嘗等對北京、成都和大連城市居民出行交通方式和結構進行了分析。王兆峰分析了旅游交通對張家界旅游的影響。陳曉、李悅錚探究了城市交通系統和旅游系統之間的協調模式。周蓓研究了四川省航空旅游網絡空間特征及其結構。朱茲、張明等分析了鐵路建設對旅游業的影響。

國內外學者關于旅游與交通運輸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某種交通方式對旅游需求的影響及對旅游目的地發展的影響。國外學者較關注航空和公路(私家車)交通對旅游的影響,研究具有較為明顯的深度和廣度。國內學者注重理論的探討,對于重大的鐵路和公路工程建設的旅游效應較為關注。但在研究方法方面,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研究層次上著眼個別區域或個別線路的個案分析,而忽視整體的宏觀研究,且研究的交通方式也較單一。由于不同的交通方式具有不同特點,在游客運輸中擔負著不同的角色,以及國內旅游與入境旅游對交通方式的不同選擇,因此,上述研究既不能提供航空、鐵路、公路等運輸的發展對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產生何種影響及具有什么邊際彈性,也不能從地區差異上提供各省區交通運輸對旅游業發展的適宜性特征。本文嘗試運用宏觀的時空結合方法:首先,利用1985~2008年時間序列數據,分析旅游客流量與交通客運量的協整關系;然后,依據2006~2007年30個省區截面數據,分析旅游客流量與交通客運量的統計規律,并劃分其依賴一偏好類型,從時空變化上定量分析交通運輸業對旅游業的拉動作用,對于認識交通運輸與旅游發展的關系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概念模型、數據說明與研究方法

2.1概念模型與基本假設

張文嘗等認為,交通運輸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對于旅游業的發展來說,交通運輸更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從旅游客源地來說,旅游交通連接著旅游目的地和景區,幫助游客實現外出旅游;從旅游目的地來說,旅游交通聯系客源地、組合旅游產品,使旅游接待和景點旅游得以實現。根據抽樣調查和問卷調查資料,依據空間尺度將旅游交通劃分為兩個層次,如圖1所示。第一層是大中尺度的長途交通,主要是航空和鐵路,一般運送空間尺度大于100千米,主要承擔從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大中尺度空間移動,包括入境旅游和跨省區旅游。航空旅游具有快捷、直達、舒適等特點,但價格比較昂貴;鐵路旅游具有運量大、價格低廉等特點,但速度較慢。這兩種交通運輸方式對于旅游業的發展來說,主要解決游客“進得來”和“出得去”的問題。第二層是中小尺度的短途交通,主要為公路旅客運輸,一般運送空間尺度小于100千米,是游客在目的地(中心城市)到風景區之間交通,省內旅游和市內交通以公路為主。因公路運輸快捷靈活,主要解決游客在目的地“散得開”的問題。

基于上述認識,本出如下兩點假設:(1)入境旅游及客流量在30個省區的分布主要受航空運輸和鐵路運輸的影響。因為,入境旅游客流量在各省區的分布主要是大中尺度的旅游流,入境游客可支配收入高、旅游時間寶貴、活動范圍大,航空和鐵路是長距離旅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至于人境旅游者在各城市內的交通運輸,多由旅行社專配旅游車輛來完成,一般不計入公共交通系統。(2)國內旅游客流量在30個省區的分布,主要受公路交通和鐵路運輸的影響。因為國內旅游一部分是本省游客在本省區內的旅游(大約占20%~40%)①;另外,跨省區的國內旅游,因國內居民收入較低,航空運輸票價較為昂貴,2000年之前乘坐飛機手續復雜,鐵路成為國內大中尺度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

2.2數據說明

本研究所選用的基礎數據包括兩個序列:(1)1985~2008年中國旅游客流量和交通運輸客運量數據,共包括3個子序列:①入境客流量,反映入境旅游業發展狀況,記為tf;②國內旅游客流量,反映國內旅游發展狀況,記為td;③航空、鐵路、公路客運量,反映陸路交通運輸系統的運輸能力,分別記為al、rw、hw。這些數據均來自1986—2009年《中國旅游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交通年鑒》等官方統計資料。(2)30個省區的截面數據。為了分析各省區入境旅游、國內旅游與航空運輸、公路運輸的關系,本文還選取2006年全國30個省區的截面數據(西藏除外),分別以上述時間序列分析中的關鍵因素,采用截面數據分析入境客流量與航空客運量、國內旅游客流量與公路客運量的關系。

旅游業是環境敏感的脆弱產業,極易受到各種危機事件的影響。1989年的政治風波、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sars危機、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均對中國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產生較大影響,為了在較平穩的序列中分析旅游客流量與交通客運量的關系,本文依據本底趨勢線理論,對1989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的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數據進行了內插訂正。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結合的方法,分析交通運輸對旅游業的影響。首先,利用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方法,對交通運輸巨變與旅游業發展的長期穩定關系進行檢驗,在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誤差修正模型進行短期均衡關系調整的檢驗;然后,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對交通運輸與旅游業因果關系進行檢驗,從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中認識交通運輸與旅游業發展的因果關系;最后,利用2006年30個省區的截面數據,分析入境旅游客流量與航空客運量、國內旅游客流量與公路客運量的統計相關性,依據相對偏差劃分依賴一偏好類型,尋找旅游客流量與主要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空間差異。

3 時間序列分析與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3.1時間序列的穩定性檢驗

要分析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并建立var模型,首先需對變量進行是否具有單位根平穩性檢驗。只有變量在同階平穩的條件下,才能對其進行協整分析。常用adf方法來驗證,該方法可以通過對如下3個模型進行檢驗:模型1-不含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模型2-含有常數項而沒有趨勢項,模型3一含有常數項和趨勢項。如果其中任何一個adf值大于麥金農臨界值,則可以認為該序列沒有單位根,是平穩的時間序列。因此,本文對取自然對數后的變量以及它們的差分序列作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在1%顯著性水平下,所有變量水平值都是非平穩的。經過一階差分后,在5%顯著性水平下,國內客流量(ltd)、入境客流量(ltf)、公路客運量(lhw)、鐵路客運量(lrw)和航空客運量(lal)為平穩性變量,即為一階單整序列。

3.2協整檢驗

協整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由恩格爾(engle)和格蘭杰(granger)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盡管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中每個都是非平穩的,但其線性組合有可能相互抵消趨勢項的影響,成為一個平穩的變量。協整檢驗的常用方法是e—g兩步法,對于多個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可以使用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的約翰森(johansen)檢驗法。為分析變量ltd、ltf與lrw、lhw、lal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本文采用約翰森模型對其進行協整檢驗。選擇方程中含有截距項,根據aic和sc準則,將滯后階數確定為2,檢驗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在5%顯著性水平上,人境客流量與公路、鐵路、航空客運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采用ols方法,其協整方程如下:

ltf=-0.350486lrw +(1. 51442)

1.121560lhw 0.348604lal+(-2.43182) (1.92863)-22.04167 (1)

從方程的系數可以看出,各時間序列變量都顯著地進入了協整方程,反映了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趨勢。從長期來看,鐵路客運對入境客流量的彈性為-0.350486,公路客運對入境客流量的彈性為1,121560,民航客運對入境客流量的彈性為0.348604。王海江和苗長虹認為,我國客運交通聯系具有明顯的距離衰減規律,公路、鐵路和航空客運最佳營運距離為150千米、700千米和1300千米。入境游客由國外進入中國及在中國大區之間移動的空間距離較大,依賴長途交通,主要以航空客運為主;而在各省區內部,大部分省區內航班班次少,加之高速公路網發達、快捷等優勢,游客在省區內部移動主要由公路運輸承擔,一個人境游客在省內的移動,可產生10~20個公路客運人次,導致公路客運彈性系數很高。對入境客流量而言,鐵路客運產生的負效應是由于航空客運、公路客運部分替代效應和鐵路客運距離衰減雙重作用所致。

從表3可以看出,在5%顯著性水平上,國內客流量與公路、鐵路、航空客運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采用ols方法,其協整方程如下:

ltd=1.049012lrw+0.881197lhw-00.172383lal-24.06571

轉貼于

(-2.0803) (-1.96406) (-2.13556) (2)

從方程的系數可以看出,各時間序列變量都顯著地進入了協整方程,反映了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趨勢。從長期來看,鐵路客運對國內客流量的彈性為1.049012,公路客運對國內客流量的彈性為0.881197,民航客運對國內客流量的彈性為0.17383。中國地域遼闊,國內游客在超過150千米的省區之間主要由鐵路客運承擔,或鐵路客運和公路客運交替承擔。各省區十分重視公路網絡的建設,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公路較鐵路網絡密集和完善,筆者依據國內游客抽樣調查數據估算,約有20%~40%的游客在本省區內發生。因此,在省區內旅游移動主要由公路客運完成。航空客運對國內客流量增長貢獻相對較小,是因為在省區之間或省區內空間位移,航空客運較鐵路客運和公路客運費用高,加之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較低,航空客運不是國內大多數游客出行首選交通方式,以及早期航空客運比重較小等因素所致。

3.3誤差修正模型

上述協整分析分別給出了ltf、ltd與lrw、lhw、lal之間的長期穩定均衡關系,而這種長期穩定關系是在短期動態過程的不斷調整下得以維持的。根據granger定理,一組具有協整關系的變量具有誤差修正模型的表達形式。因此,在協整檢驗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建立包括誤差修正項在內的誤差修正模型,以此來研究模型的短期動態和長期調整特征。將長期關系模型中的各變量以一階差分形式重新加以構造,并將長期關系模型所產生的殘差序列作為解釋變量引入。作為解釋變量引入的長期關系模型的殘差,代表著在取得長期均衡過程中各時點上出現“偏誤”的程度。分別建立ltf與lrw、lhw、lal以及ltd與lrw、lhw、lal如下形式的修正模型:

3.3.1 入境客流量(ltf)短期波動向長期均衡調整的誤差修正模型

dltf=-0.716022ecm-0.280582dltf(-1)+0.548099dltf(-2)-0.017133dlrw(-1)+0.015559dlrw(-2)-1,171688dlhw(-1)+0.893335dlhw(-2)+1,022703dlal(-1)+0.029439dlal(-2)+0.0329289

r2=0.618536 (3)

誤差修正方程(3)中各參數的系數,可分別看作是各滯后量對dltf的彈性系數,可對其進行彈性分析。其中,dltf(-1)和dltf(-2)為入境客流量的1期和2期滯后,系數分別為-0.28058和0.548099,說明前1年或前2年客流量每增長1%,將促使下年客流量下降0.28058%或第2年增長0.548099%;dlrw(-1)和dlrw(-2)為鐵路客運量的1期和2期滯后,系數分別為-0.017133和0.0155589,說明前1年或前2年鐵路客運量每增長1%,將促使下年客流量下降0.017133%或第2年增長0.0155589%;dlhw(-1)和dlhw(-2)為公路客運量1期和2期滯后,系數分別為-1.171689和0.893335,說明前1年或前2年公路客運量每增長1%,將促使下年客流量下降1.171689%或第2年增長0.893335%;dlal(-1)和dlal(一2)為航空客運量1期和2期滯后,系數分別為1.022703和0.029438,說明前1年或前2年航空客運量每增長1%,將促使下年客流量增長1.022703%或第2年增長0.029438%。從彈性分析可看出,入境客流量增長對自身發展的推動作用不顯著,而交通客運量增長對下年入境客流量增長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航空客運量增長貢獻最大。ecm項系數反映了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當修正系數為l時,入境客流量和鐵路、公路、航空客運量均衡的誤差,將在下年就可以調整到均衡狀態。方程(1)中ecm系數為-0.716022,說明入境客流量與鐵路、公路、民航客運量之間的均衡關系,對當期非均衡誤差的修正能力較強,符合反向修正機制原理。

3.3.2國內客流量(ltd)短期波動向長期均衡調整的誤差修正模型

dltd=-0.243782ecm+0.576056dltd(-1)+0.269367dltd(-2)-0.348364dlrw(-1)+0.083713dlrw(-2)+0.510915dlhw(-1)+0.654979dlhw(-2)+0.260907dlal(-1)+0.093286dlal(-2)+0.113737

r2=0.517116 (4)

方程(4)中,dltd(-1)和dltd(-2)為國內旅游1期和2期滯后,系數分別為0.5760和0.2694,說明上年或前2年國內客流量每增長1%,將使今年或明年國內客流量增長0.5760%和0.2694%;dlrw(-1)和dlrw(-2)為鐵路客運量1期和2期滯后,系數分別為-0.3484和0.0837,說明上年或前2年鐵路客運量每增長1%,將使今年國內客流量下降0.3483%和第2年增長0.0837%;dlhw(-1)和dlhw(-2)為公路客運1期和2期滯后,系數分別為0.5109和0.6550,說明上年或前2年公路客運每增長1%,將使今年和第2年國內客流量增長0.510915%和0.654979%;dlal(-1)和dlal(-2)為航空客運l期和2期滯后,系數分別為0.2609和0.0933,說明上年或前2年航空客運量增長1%,將使今年和第2年國內客流量增長0.2609%和0.093286%。彈性分析結果顯示,國內客流量1期和2期滯后都對自身發展有推動作用,這是國內發展的慣性或稱為系統的記憶性。而公路、鐵路、航空的l期滯后對國內客流量有明顯的推動效應,2期滯后的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相比較而言,公路客運對國內客流量增長貢獻最大。而偏差調整項ecm系數為-0.243782,說明國內客流量與公路、鐵路、民航客運量的均衡關系對當期非均衡誤差調整能力不強,當國內旅游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會以(-0.244)的調整能力將其拉回均衡狀態。

3.4格蘭杰因果檢驗

通過協整檢驗,表明變量ltf,ltd分別與lrw、lhw和lal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但是,這種長期的均衡關系究竟是旅游客流量引起交通客運量變動的結果,還是交通客運量引起旅游客流量的結果?旅游客流量和交通客運量在波動中孰為因孰為果還是互為因果?這需要對旅游客流量和交通客運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張曉峒認為,滯后期數的選取是任意的,以xt和yt為例,如果xt-1對yt存在顯著性影響,則不必再做滯后期更長的檢驗,否則應該再做滯后期更長的檢驗。因此,本文按照這一原則選擇格蘭杰檢驗的滯后期為2,結果如表4。

表4表明,在10%顯著水平下,入境客流量方面,公路客運量與入境客流量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概率為0.06571,因此,拒絕原假設,表明公路客運能夠促進入境客流量的增長;入境客流量與航空客運量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概率為0.08605,因此,拒絕原假設,即入境客流量增長對航空客運量具有拉動效應。我國地域遼闊,省區之間的距離相當于歐洲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入境旅游者從境外入境中國大陸及在大陸較遠各省區間進行旅游,基本上都屬于大尺度上的空間位移,對長距離的交通工具飛機和火車依賴較大,因此,入境旅游對航空客運拉動作用明顯。鐵路客運量與入境客流量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概率為0.01962,因此,拒絕原假設,表明我國鐵路提速和高鐵的建設對入境旅游者的增長和其在境內中尺度上空間位移產生了積極作用。國內客流量方面,公路客運量與國內客流量為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概率為0.10026,因此,拒絕原假設,即公路客運對國內客流量增長具有促進效應。短距離的省區間及省區內,因汽車具有靈活、方便和快捷等優勢,加之通向旅游景區高等級公路的修建,旅游者出行主要以汽車為主。航空客運量與國內客流量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概率為0.05458,因此,拒絕原假設,即航空客運發展對國內客流量增長能起到一定的推動效應,航空運輸的特點能較好地滿足經濟實力強和對時間要求高的部分旅游者的需求。

檢驗結果還顯示,在10%顯著水平下,入境客流量不是公路客運量和鐵路客運量的格蘭杰因概率分別為0.52387和0.20404,接受原假設,即入境旅游對公路客運和鐵路客運推動作用不大。國內客流量與鐵路客流量之間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概率為0.47319和o,28107,接受原假設,即國內客流量與鐵路客運量無顯著互相推動效應。國內客流量與航空客運量和公路客運量的格蘭杰因概率分別為0.20358和0.39884,接受原假設,即國內客流量對航空客運和公路推動效應不明顯。這些檢驗結果都與事實有出入,但這并不代表旅游客流量對交通運輸客運量沒有促進作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只是基于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是在特定顯著性水平的定量判斷,并不能完全排除理論上的質性分析。質性分析可以發現,交通運輸是旅游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是連接客源地與目的地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無論是入境客流量,還是國內客流量都是交通運輸客流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交通客運量增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旅游客流量在交通客運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就表明了這一點。隨著《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綱領性文件的出臺,這一比重還將進一步上升。這也說明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格蘭杰因果性檢驗是時間上的“先后次序”(或前因后果)關系,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它要求變量必須是平穩的(無趨勢項)。若原始變量的時間序列不平穩,就要對變量作對數變換或多級差分處理,這種處理有可能會扭曲原始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所以才得出“不是因果關系”的結論。

4 交通客運量與旅游客流量關系的統計分析及地域類型劃分

時空互照,旅游客流量與交通客運量非線性時間序列的規律,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空間差異反映出來。我國東部北京、上海、廣東是3個最大的入境口岸,國際航空客運和國內航空客運都十分發達,成為人境旅游的三大高地;而浙江、江蘇、河南、四川、廣東、山東等省區,人口眾多、公路運輸發達,國內旅游居于全國領先地位。下面著重以入境旅游與航空客運、國內旅游與公路客運為對象,采用30個省區截面數據,分析交通客運量與旅游客流量的關系并劃分其地域類型。

4.1入境客流量與航空客流量關系的統計分析

入境旅游是大尺度、高消費、高選擇的高層次旅游。因受旅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國外旅游者往往選擇經濟發達、基礎設施較好的熱點城市和級別較高的景點旅游。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大,各省區在交通區位和旅游資源豐度上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各省區接待的入境游客有較大差別。依據國家旅游局抽樣調查資料,外國旅游者入境中國及在各省區之間的流動,50%依靠民航運輸,20%依靠鐵路客運,而公路主要承擔城市內部和旅游景點之間的短途運輸①。本節以航空客運為關鍵變量,分析各省區入境客流量與航空客運量的關系。以2006年30個省區截面數據為依據,以入境客流量為因變量,航空客運量為自變量,制作x—y關系散點圖,結果表明,入境客流量與民航客運量呈明顯的線性相關。其中,廣東、上海、北京航空客運量位居前三名,入境客流量排全國前3名,并且遠遠超過其他省區;中西部的陜西、云南、四川、重慶航空客運量較高,入境客流量也領先其他省區。本文采用ols法進行回歸分析,其回歸方程如下:

tf=0.1079al+61.765 (5)

可決系數r2=0.758,擬合效果較好,符合預測要求。由方程(5)可知,航空客運量的邊際彈性系數為0.1079,即航空客運量每增加1萬人次,入境客流量將增加0.1079萬人次。

仔細觀察圖中散點分布,可以發現各省區在入境旅游與航空客運上存在較大差異。為了分析這種散點分布對回歸方程的偏差,本文借用孫根年早期提出的依賴一偏好指數模型,分省區比較入境客流量與航空客運量的地區差異。依賴一偏好指數計算公式為:

轉貼于

εi=[sti/tti]

其中:sti為入境客流量統計值,tti為回歸方程的預測值。依據對依賴一偏好指數的計算和偏離程度,得到全國30個省區入境客流量對航空客運量的偏離指數類型。結果見表5。

表5表明,在所統計的30個省區中,強依賴或偏好省區有4個,占13.33%;較強依賴或偏好省區有8個,占26.67%;中等依賴或中等偏好省區有9個,占30%;較弱依賴或偏好省區有7個,占23.3%;弱依賴或偏好省區有2個,占6.6%。內蒙古、上海、山東、廣西依賴指數高于1.45,內蒙古和廣西地處邊陲,上海是出入境口岸,江蘇和浙江經濟發達,對航空需求大;天津、江蘇、河北、遼寧、黑龍江、安徽、福建、云南依賴指數處于1~1,45,多處于邊陲或內陸,對航空依賴明顯;北京、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依賴指數處于0.7~1,北京和廣東是出入境口岸,陜西、四川和重慶則地處內陸,對航空有依賴;山西受北京影響,吉林受遼寧影響,江西受上海、江浙等影響,航空依賴指數較小;青海和寧夏地處邊緣地區,旅游資源豐度不高,入境旅游客流量較小,對航空需求低。

4.2國內客流量與公路客運量關系的統計分析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國內旅游已進入大眾化階段,旅游人數屢創新高。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國內旅游仍達到19.3億人次,出游率達到1.5次/人,較2008年增長16.3%。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所限,國內旅游仍具有低消費、中近距離等特點,30%以上游客為本省區內旅游。因公路運輸靈活、方便,鐵路運輸票價低廉,此兩種方式是國內旅游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本節以公路客運量為關鍵變量,分析各省區國內旅游與公路客流量的關系。以2006年30個省區截面數據為依據,以國內旅游客流量為因變量,公路客運量為自變量,制作x—y散點圖,結果發現,回歸方程可決系數很低,方程擬合效果不理想。分析發現北京、上海和天津國內客流量大,但公路客運量小,與其是中國最大的直轄市有關,影響了方程的回歸,隨后剔除三者,做新的散點圖,結果表明,國內客流量與公路客運量呈明顯的二次函數關系。其中,東部沿海的浙江、山東和江蘇國內客流量很大,中部安徽國內客流量排在第l位,西部地區四川國內客流量位居首位。本文采用ols法進行回歸分析,其擬合的二次曲線回歸方程如f:

td=-0.0055hw2+0.193hw-0.121 (6)

可決系數r。=o,7673,擬合效果較好,符合預測要求。根據依賴一偏好指數公式,得到各省區國內旅游客流量對公路客運量的依賴一偏好指數類型。結果見表6。

表6表明,在所統計的27個省區中,強依賴或偏好省區有2個,占所統計省區的7,41%;較強依賴或偏好省區12個,占44,44%;中等依賴或中等偏好省區9個,占33,33%;弱依賴或偏好省區4個,占14,81%。青海和寧夏多山,地形復雜,航空與鐵路網絡少,國內旅游主要依賴公路運輸;浙江、山東和四川等省境內公路網絡密度大,尤其浙江和山東不僅高等級公路比例高,而且四通發達,出行十分方便。遼寧、河南和陜西不僅公路網絡發達,更重要的都是我國鐵路交通樞紐,高速列車和動車組較多,航空線眾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公路運輸的需求。中度依賴一偏好型的省區9個,占33.33%,這些省區中,廣東和湖北省鐵路與航空網絡發達,基本已形成了民航、鐵路和公路運輸三位一體的交通網絡。因此,國內旅游對公路運輸依賴適中。而甘肅、湖南、廣西、重慶等省區大部分鐵路網絡不發達,高等級鐵路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且境內多山,因此,國內出游主要以公路為主。弱依賴一偏好型的省區4個,占14.81%,依賴一偏好指數在0.6以下,這些省區都地處我國邊疆地區,地形復雜、多山,且距離遠,與外界聯系以鐵路和航空運輸為主,對公路運輸需求很小。

5 結論

盡管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但是交通運輸功能巨大,并非完全是為旅游業服務的,因為貨物運輸、國內外非旅游者的運輸,也是交通運輸的重要任務。在旅游業發展之前,交通運輸已經存在,并在客貨運輸中擔負著重要的功能。20年來,隨著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航空客運逐漸普及,鐵路提速、高速鐵路的修建,公路和高速公路的發展,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利用1985~2008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和2006年全國30個省區的截面數據,分析了旅游客流量與交通客運量的關系。結果發現:

(1)基于時間序列的協整分析發現,長期內,旅游客流量與交通客運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彈性系數表明,交通運輸業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明,航空客運量和公路客運量與入境客流量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航空客運與公路客運對入境旅游的推動作用很大。入境客流量與航空客運量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即入境旅游能推動航空客運的增長。航空客運量和公路客運量與國內客流量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即公路客運和航空客運的增長促進了國內旅游的發展。

(2)誤差修正模型分析發現,對于入境旅游,短期動態內,航空客運量、鐵路客運量和公路客運量的1期和2期滯后效應中,航空客運量對入境客流量增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鐵路客運量和公路客運量1期效應不顯著。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系統將以-0.716022的調整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對于國內旅游,短期動態內,航空客運量、鐵路客運量和公路客運量的1期和2期滯后效應中,公路客運量和航空客運量對國內客流量增長具有較大推動效應,鐵路客運量1期滯后效應微弱。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系統將以-0.243782的調整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

(3)基于對全國30個省區截面數據的分析,發現入境客運量與航空客運量呈明顯的線性相關,航空客運量的邊際彈性為0.1079,即民航客運量每增加1萬人次,入境客流量將增加0.1079萬人;國內旅游與公路客運量呈明顯的二次函數關系。這種基于主導因素的分析,忽略了鐵路客運的空間再分配作用。

(4)依據各省區入境客流量對航空客運量的依賴一偏好差異,本文將全國30個省區劃分為5種類型。其中,內蒙古、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西依賴指數高于1.45,天津、河北、遼寧、黑龍江、安徽、福建、云南依賴指數處于1~1.45,北京、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依賴指數為0.7~1,而青海和寧夏對航空需求低。

第4篇

[關鍵詞] 不穩定型心絞痛;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白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預后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2(a)-0054-03

Impact of Atorvastatin and Clopidogre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on IL-6 and hs-CRP and prognosis

WANG Zhi LIU Ye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208th Hospital of PLA,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torvastatin and Clopidogrel for the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an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n IL-6,hs-CRP and prognosis. Methods All 6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Atorvastatin and Clopidogrel) 36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32 patients (conventional treatment),and after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degree of angina symptoms and ECG and IL-6, hs-CRP changes and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angina symptoms which improved (91.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8.13%).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ECG respons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4.4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1.25%)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 of TC, TG, IL-6, hs-CRP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The to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id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5.56%)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1.88%) (P < 0.01). Conclusion Atorvastatin combined Clopidogrel in unstable angina has good efficacy and low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idence, and may be considered by blocking the generation of hs-CRP, lower serum hs-CRP, IL-6 levels and inhibit pro-inflammatory effects, thereb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 words] Unstable angina; Atorvastatin; Clopidogrel; IL-6; hs-CRP; Prognosis

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斑塊不穩定,包括血管內皮功能低下、斑塊局部炎癥、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系統異常等[1-2]。其中炎癥反應增強是導致冠脈內結構易損斑塊破裂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研究發現,白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均是反映機體炎性活動精確而客觀的指標。阿托伐他汀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 A還原酶抑制劑,除具有降脂作用外,還具有改善內皮功能、穩定粥樣硬化斑塊、防止血栓形成及抗血管內皮炎性反應等作用[3]。但關于阿托伐他汀與氯吡格雷聯合應用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IL-6和hs-CRP及預后的影響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對UAP患者的療效及二者聯用對UAP患者IL-6、hs-CRP及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觀察對象為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6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關于《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的診斷標準[3],經心電圖和心肌酶學證實,除外有出血傾向,凝血機制障礙及其他使用抗凝藥物禁忌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58~85歲,平均(59.7±7.2)歲。6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2例)兩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平均年齡、危險因素及臨床表現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休息、鎮靜、吸氧,并應用硝酸酯類及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及活血化瘀藥物等,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氯吡格雷(波立維),首次300 mg口服,后75 mg口服,1次/d,連用14 d;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 mg/片,每晚1次,療程3個月。治療前后分別檢查兩組患者的血脂、24 h動態心電圖、肝腎功能,并比較兩組的心絞痛癥狀改善程度及治療后心電圖改善情況、IL-6、hs-CRP變化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1.3 療效標準[4]

①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減少80%以上;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減少50%以上;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減少低于50%。②心電圖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消失,心電圖復查ST段及T波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減輕,心電圖復查ST段低平,T波倒置有所糾正;無效:癥狀基本與治療前相同,心電圖復查ST段低平或T波倒置沒有好轉。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檢測方法

分別于入院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集外周靜脈血10 mL,3 500 r/min離心3 min,置-70℃冰箱待測。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hs-CRP和 IL-6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改善程度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改善的總有效率為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78.13%)。觀察組36例患者心絞痛持續時間平均達(10.1±1.2)d,而對照組32例患者心絞痛持續時間平均達(26.1±2.0)d,觀察組患者心絞痛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 < 0.05)。服藥期間兩組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無肝腎功能損害等。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改善程度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8.527,*P <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94.44%(34/3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1.25%)(P < 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及IL-6、hs-CRP變化

兩組TC、TG、 IL-6、hs-CRP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治療后上述各指標均明顯降低,且分別與治療前比較有差異(均P < 0.05)。其中治療后觀察組TG、TG、IL-6、hs-CRP分別與對照組比較,也均有差異(均P < 0.05)。見表4。

2.4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3個月后,無一例發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其中觀察組總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5.56%,而對照組總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21.88%,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5。

表 5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除經典的硝酸酯類藥物、β受體拮抗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ACEI類藥物外,多主張應用抗凝酶、抗血小板、調脂及保護血管內皮等綜合治療[5]。

他汀類藥物不僅能降低血三酰甘油及膽固醇,同時具有改善血管的內皮功能、抗炎、穩定斑塊,減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為HMG-CoA還原酶選擇性抑制劑,通過抑制肝臟內的HMG-CoA還原酶,從而降低TC、TG及升高HDL-C的作用[6]。氯吡格雷是一種新型抗血小板制劑,主要通過抑制二磷酸腺苷(ADP)所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不可逆地修飾血小板ADP受體而起到抗血小板作用[7]。二者聯用,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改善的總有效率(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78.13%)。且觀察組患者心絞痛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 < 0.05)。治療后觀察組心電圖的總有效率(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81.25%)(P < 0.05)。

Hs-CRP是一種炎癥反應時相蛋白,主要由細胞因子刺激肝臟產生,炎癥反應時顯著升高。hs-CRP能夠誘導內皮細胞分泌多種炎癥介質,并且促使單核細胞向內膜下浸潤,也參與到心肌梗死的發病過程,對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二者聯用,結果顯示,兩組TG、TG、IL-6、hs-CRP治療后均明顯降低,且分別與治療前比較有差異(均P < 0.05)。其中觀察組治療后TG、TG、IL-6、hs-CRP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 < 0.05)。

研究證明,在心肌梗死和(或)心絞痛病史伴輕到中度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中,長期服用阿托伐他汀能顯著降低冠心病總死亡率和冠脈事件的發生率。UAP預后比較復雜,少部分患者雖經嚴格的藥物治療癥狀仍難以控制,有些甚至發展至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心臟意外[8]。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總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5.56%,明顯低于對照組(21.88%)(P < 0.01)。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確切,治療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考慮可能是通過阻斷hs-CRP的生成,降低血清hs-CRP、IL-6的水平,抑制其促炎效應,從而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35-236.

[2] 黎秀武.聯合三種藥物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6):143-144.

[3] 葉登菊.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5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3):117-118.

[4]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2,28(6):409-412.

[5] 吳桂杰.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0):1199-1110.

[6] 陳永東,施德毅,周魚,等.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43例臨床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9,31(6):976-977.

[7] 李靖,何照國.阿托伐他汀對60例不穩定心絞痛患者血清hs-CRP、MMP-9、ET-1水平影響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0,39(4):444.

第5篇

我國《高等教育法》第30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民辦教育促進法》第5條規定:“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辦教育促進法》第9條規定:“舉辦民辦學校的社會組織,應當具有法人資格。舉辦民辦學校的個人,應當具有政治權利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民辦學校應當具備法人條件。”因此,由教育部審批設立的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具有法人資格。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將學校的性質定位為事業單位,并規定:事業單位是指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或其他組織舉辦或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上述對學校的定位和定義同樣適用于高等院校,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然而,民辦高校的辦學資金來源廣泛,并不僅限于國有資產或國家財政撥款,如依上述定義,則民辦高校不能被界定為事業單位。為進一步對民辦高校進行定位,國務院頒布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首次提出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概念,即“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后民政部制定的《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辦法(試行)》也將民辦高校定性為“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

二、現有制度缺陷

(一)民辦高校自身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使其難以保持法人地位的獨立性

在具體操作中,民辦高校從成立到運行的各個階段都無法獨立開展活動。在整體運轉過程中,投資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高校管理層等都會施加影響,在招生、人事、教學、財務等方面都會存在無法協調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是國家教育政策的執行者,當然要對其進行監督,只是在監督過程中容易“越位”。[1]目前設立民辦高校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捐資和投資。捐資是財產贈與行為,行為完成后,學校便與捐資者脫離關系,捐資者不參與高校的直接運轉管理工作,也不求回報;而投資指有關個人或組織將資金投向所設立的高校,并憑借其對資金的所有權享有高校運轉帶來的收益權。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35條規定:“民辦學校對舉辦者投入民辦學校的資產、國有資產、受贈的財產以及辦學積累,享有法人財產權。”法人財產權是法人享有的以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全部財產權利的總和。這種財產權實際上就是高校擁有的對其法人財產的絕對支配權。這就要求民辦高校與投資者之間就財產所有權完成一個轉讓程序,以確保雙方的財產權是完全分離的。現行法律制度僅僅規定民辦高校對投資者的投資享有法人財產權,但并未規定如何保障該項權利的實現。實際上,無論是企業法人還是事業單位法人,其實現財產權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構架作支撐,而民辦高校在民法上模糊的法律地位,致使其很難真正享有法人財產權。

(二)民辦高校法人地位的系屬性質界定模糊

我國《民法通則》在設立自然人、法人雙元結構的同時,將法人細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在上述四類法人中,最難界定的是事業單位法人。事業單位為我國獨有的一種法人類型,雖設立已久,但內涵與外延仍然比較模糊,與“事業”、“單位”等概念的區別仍然撲朔迷離。[2]上文提到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對事業單位已經給出明確定義,實際上是依據設立主體、公益特性、資金來源和行業分類四種要素綜合界定事業單位的。依據該四種要素來判斷,公辦高校當然屬于事業單位,而民辦高校因其資產來源的多元化而很難被定義為事業單位,以致有關的規章制度將民辦高校定義為“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從字面含義上理解當屬于非企業法人類別。上文已提到,《民法通則》規定了三種非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依照目前的法律制度規定,民辦高校這種所謂的“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無法歸類于這三種非企業法人。我國民辦高校身份界定的種種缺陷,在實踐中自然會產生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民法通則》締造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其既不屬于企業法人,又無法被納入非企業法人。民辦高校以何種身份和地位出現、相關的權利義務如何明確界定等諸多問題和矛盾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三、完善民辦高校民法地位的制度建議

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為了確保民辦高校的健康發展,必須明確其法律地位。名正則言順,實際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及障礙都能得到合理解決。結合我國現有的法律制度規定和事業單位的發展方向,建議在民法上確立民辦高校事業單位法人的法律地位,同時完善其作為事業單位法人的相關法律制度。

(一)擴大事業單位的含義,將民辦高校納入其中原有界定事業單位的四要素為舉辦主體、公益屬性、資產來源和行業屬性:舉辦主體為國家機關或其他組織,建議對“其他組織”作擴大解釋,將企業和自然人納入其中;公益屬性即指事業單位成立的目的是為了社會公益,這也是民辦高校的成立目的;資產來源原為國有資產,建議對其作擴大解釋,將其他資產來源納入其中,允許資產來源多元化;行業屬性包含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民辦高校顯然符合這一規定。當前,事業單位改革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將實行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人事管理制度。這與目前民辦高校的體制已日益趨同。由此可見,民辦高校被列為事業單位是有一定實踐基礎的,僅需將資產來源的國有屬性限制取消即可。

第6篇

論文摘要:構建符合國情的、穩定的、多層次、多類別和開放的高職教育類型體系,是基于現實存在的合理內核和發展要求:需要從政策上保障高職教育類型結構的自主性;明確高職教育合理的層次結構;構建“雙線制”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發展體系;加強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的銜接和溝通。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一個完整的體系來為社會服務的,這個體系由功能各異而又相互依存的部分構成,并以此來適應社會的多樣化需求。提出建構高等職業教育類型體系轉型的制度安排,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來設計一個理想框架的制度體系,而是基于現實存在的合理內核和發展需要,來整合由于人為的局限與割裂的有機部分,也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符合國情的、穩定的、多層次、多類別和開放的類型體系。

一、完善高職教育類型結構自主性的政策保障

(一)強調教育層次中的教育類型,是不同類型教育賴以生存的基礎

教育類型劃分的第一標志在于培養目標的不同。無論是中等職業教育,還是高等職業教育,都是就業導向的教育。即,對職業教育來說,就業導向這一培養目標是顯性存在的。同樣,不管是普通中等教育,抑或是普通高等教育,就業導向這一培養目標,卻是非顯性存在的。這表明,培養目標指向一致的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是同一類型的教育,都遵循基于職業屬性的教育規律:融職業性的社會需求與教育性的個性需求于一體。由這一目標決定的教育規律,既體現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宏觀層面,又體現在專業建設的職業分析、課程開發的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實施的行動學習、實習實訓的職業情境、學習評價的需求定向和師資培養的“雙師”素質等微觀層面。

教育類型劃分的第二標志,在于課程內涵的不同。職業教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動態的課程結構,不同于普通教育基于學科知識系統化的靜態的課程結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推出的“國際教育分類”,將高等教育階段面向“理論基礎、研究準備、進入需要高技術要求專門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稱之為5A教育,與之相應的是基于知識儲備的課程;而將面向“實際的、技術的、職業的”,即“定向于某個特定職業的”高等職業教育,稱之為5B教育,與之相應的是基于知識應用的課程。這兩類教育是以課程為依據分類的。

模糊不同教育類型的培養目標,混淆不同教育類型的課程內涵,將會導致處于發展中的職業教育的衰落。在現代化教育資源還不十分豐富的情況下,如果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普通高等教育沒有區別,那就意味著學術性大學可以替代職業技術學院。換句話說,如果普通高等教育可以取而代之,則高等職業教育就沒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類型定位,使職業教育在系統特征上成為無法替代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才能夠生存。

(二)保障高職類型結構自主性是發展的內在要求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院校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性質和地位,已經從法律上得到認可,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比以往更加深刻。教育部長周濟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一方面,豐富了高等教育體系結構,完善了職業教育體系框架,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順應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迎合了現代化建設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適應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1]這些觀點,是對若干年來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實踐與理論研究成果的概況總結。

目前在理論界,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和界定,盡管還存在爭論,但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職業教育類型,而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某一層次,已基本達成共識。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在法律上和理論上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轉化為現實政策,從而提供實際支持和保障條件。現實的情況表明,由于觀念的偏差和理論的誤導,導致了高等職業教育在政策支持和待遇上的不公,這種不公不僅表現在不同教育類型的政策上,如教育經費分配不公和教育評估標準單一,也同時表現在對待接受不同教育類型學生的態度上,如招生政策、生源撥款和學生收費政策等[2]。另外,職業教育并未被看作一個整體,高職教育同其他層次職業教育分屬不同部門管轄,完整的職教系統被人為割裂。高職教育的依附性和缺乏自主性是社會對其持鄙薄態度的重要制度和政策根源。高等職業教育以至整個職教系統要真正實現與普通教育的并行、并立和并重,必須首先在政策上獲得應有的位置和強力扶持。

二、進一步明確高職教育合理的層次結構

(一)專科層次始終是我國高職教育的主體

從我國的國情和人才需求來看,高職高專不僅肩負著培養大量應用性或緊缺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且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途徑。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堅持以專科層次為主的“短學制、低重心”的長期發展方針,這是高職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決不能動搖。專科層次的高職教育要立足于辦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養上,要探索獨立自主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要走出“本科壓縮型”的誤區,又要與中職教育相區分。在學制上,要逐步把高職教育學制由三年過渡為二年。學制改革不單純是一個年限問題,還是一個導向和機制問題。因為高職三年制和本科四年制在學制上很接近,容易給學校和學生帶來許多誤導,客觀上助長了學校和學生“升本”之風。通過縮短學制,有利于高職院校明確辦學方向和定位,推動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突出職業教育的靈活、快捷和適應性強的特點,辦出特色。

(二)適度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

教育類型和教育層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一類教育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同一教育層次可以包含不同的教育類型。1999年,陳至立同志在第一次全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議上指出,“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舉辦四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也是對培養應用性人才的重要探索。”近年來,一些教育研究人士也提出本科教育應劃分為不同類型,需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自主形成系列,并通過對高等學校的分類使部分確屬職業教育的本科院校回歸本來的定位和職能。因此,筆者提出要適度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不是要討論高職高專應不應該升格為“高職本科”的問題,而是探討在本科層次中如何發展職業教育類型的問題。盡管受到政策上的嚴格限定,但是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已經開始了試辦,一些省市選擇的模式也不盡相同。在眾多的試辦模式中,筆者認為兩種模式較為可取:其一,試辦四年制的技術本科,培養技術精英,并使之能與國際上同類人才匹敵;其二,以招收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為主的兩年制“專升本”,以滿足少部分優秀專科學生繼續學習深造的需要。應當指出的是,試辦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應以培養高層次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而不是盲目地迎合人才的高消費。

(三)探索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的實現途徑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研究生教育在招生方式、招生對象和培養過程等各方面具有明確的分類和規定。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如MBA、MPA、工程碩士、教育碩士、法律碩士、建筑學碩士和臨床醫學碩士等,側重于培養從事某一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能力,具有應用性特征,有理由歸入職業教育的系列和范疇。

三、構建“雙線制”高職教育人才教育體系

(一)“兩分法”理論指導下的高等教育分類調整

在中國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變過程中,現有的“h”型人才政策表現出一種不平衡性:傾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與使用,而對應用型人才不夠重視。要改變我國教育體制和人才政策的“h”型跛行現狀,需要從人才分類理論上進行改進和完善。采用社會人才“二分法”,從工作職能的屬性,將社會人才分為應用型與研究型,賦予這兩個領域的人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這就避免了對人才屬性的人為分割,片面強調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這種人才分類方法不僅能為人才政策制定部門提供科學的依據,更是應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并行發展的理論基礎。

(二)發展“雙線制”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滯后,高級實用性人才匱缺的現狀,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改善現行過于側重于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單一辦學思路,構建“雙線制”的高等教育模式,加大職業教育的投入和發展。其中,“職業教育體系”應允許設置中專、大專、本科、碩士,甚至是博士的培養層次,并可與“普通高等教育體系”在專科以上層次交叉,即職業教育大專可以升入普通高校讀本科(學分也可以部分帶入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高校大專亦可升入高等職業學校讀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見圖1)。

四、加強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的銜接和溝通

(一)與中等職業教育的銜接

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不可能替代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以中等職業教育的充分發展為前提。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學校數量多,學生規模大,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直承擔著培養各類職業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辦學經驗。加強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有利于改善職業教育的結構體系,使職業教育從單一的就業準備教育,即終結性教育,調整為培養職業技能與繼續學習并重的開放式教育,并成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形式。從外部看,要加強中、高職的學制接軌,改革高職教育的招生考試模式和招生辦法,擴大中職對口升入高職的學生比例;從內部看,要加強中、高職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合作辦學等方面的銜接,優勢互補,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在管理上,要改變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彼此孤立的狀況,統籌規劃、積極探索中高職教育一體化管理和一體化辦學的新路。

(二)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溝通

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兩大組成部分,共同承擔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專門人才培養任務。在社會對人才需求和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選擇日益多樣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靈活開放的教育制度和互通機制,架設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實現普通教育體系與職業教育體系相互之間的橫向溝通,實現兩個體系各層次之間的縱向銜接。具體表現在:其一,要打破教育類型和學校類型的單一對應關系,不同的教育類型可以在同一所學校并存,或者說同一所學校可以實施一種或幾種教育類型。據此,要充分依托和鼓勵一些有條件的普通本科院校舉辦高等職業教育。其二,要改變兩類教育之間彼此割裂的狀況,通過學分互認機制和考試選拔制度,在兩類教育的不同層次之間形成交互通道,特別是滿足一部分高職教育學生繼續學習的需求。其三,借鑒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彈性學習制度,適應普通高校學生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要求,把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文憑有機結合起來。如在澳大利亞即使是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必須取得TAFE(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的培訓證書,才能在某些行業就業。我國有關部門也提出,鼓勵高等學校畢業生參加職業資格考核鑒定,進一步拓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并為高職院校擴大服務范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總的說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決不僅僅是職業教育的事,它的發展不僅有賴于高職教育自身的不斷改革和完善,而且有待于整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田發,周琛影.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J].安排成人教育,2007,(6).

[2]楊金土.教育公平與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4,(7).

第7篇

法律是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規章制度,保障社會秩序的有效運作,調解人們生活之間矛盾的法治體系,對于以法律來說,是一種比較有科學性質的一門課程,其理論知識不僅專業程度較強且在實踐中涉及的專業性也是比較強的,以此作為法學中的服務法律和法學實踐的實質。以此作為基本條件來對法學進行了分類,第一,直接服務于法律研究與法治研究,其主要的意思就是講的法學中的實務研究。而在實務研究中又包含了兩層意思,即(1)借助于法學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相關理論來對法律的制定實施有效的措施;(2)將法學理論作為法律運行的基礎條件,以此來達到法律的完整性。第二,利用間接的形式來達到法律和法治在法學中的分析類別,其主要指的內容就是在法學研究中對原理的分析。這一種形式上的分析代表了法學實質上的理論構成,從中提出了法律和法治在社會中運用的一些法律依據。這兩種類型的關系就像砍柴與磨刀的關系一樣,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法學教育的類型。在法學研究中,既需要注重對人才的培育還需要注重培養專業人才。由于砍柴與磨刀都是法律和法治實踐中所必須的,所以對于法科人才的培育就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1)重點培育有專業性質的實務人才和理論人才,從而能夠形成兩種法學教育類型。對于實務型人才的培育目的是在于實務工作崗位。對于理論型人才的培育來說,需要明白:要加強對學生書本知識的學習,使其能夠熟練的掌握書本中的一些法律概念,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這有這樣才能在運用時做到脫口而出,這樣才符合培育理論型人才的目的與需要。從培育課程的內容上講,需要加強學生兩方面的知識,即一方面,對于以后打算就業于法學理論事業的學生來說,必須掌握全部的法學科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業單位對人才需求的滿足。(2)對于法律實務工作崗位來說,其自身帶有的研究性要求實務人才要具備實務研究能力,對于培育實務型人才對學生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就是研究能力。在校法科學生和法學老師是法學理論工作中最能反映法學教育的過程,對于社會中那些工作于法律實務的人員和工作于法學教學的理論者來說,其主要形成了法學知識的教育體系。但是,對培育類型進行具體的區分并不是代表了在法學理論型人才和學科型人才中某一個可以從事于理論工作崗位,而是要求這兩種類型的學生都必須掌握理論知識,因為這無論對于理論類型的人才還是學科性的人才都是進行深入學習的基礎知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均需要結合法律實務中的實際問題,因為在教學內容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重合與交叉。所以,對于不同的教育類型僅僅是在法學研究的取向上有所側重。

二、法學研究類型是構筑法學教育體系的基礎坐標

在一些學校中對法學知識的教育對法學類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校教育體制的完善和師資力量的雄厚都代表了這個學校中學生學習的好壞程度,無論是對于老師還是社會來說,最終的目的就是培養出擁有高知識含量、高素質的法學人才。與國外的一些法學人才培育機構來說,主要運用的教學方式是: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這兩種模式各有不同,卻都是以兩種法學研究作為內在依據的。

第一,根據其研究目的上的差別,需要對法學人才進行劃分,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能力進行劃分,因為在不同的國建中對法律教育的規定也是不同的,有的偏向于對學生實務研究的培育,有的偏向于對學生理論性的學習,所以,在這兩種模式上,第一種更重視對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培育,比較注重于法律實務與理論的結合。

第二,從兩種研究能力出發,設定不同培養層次。每個國家都設置了不同層次的本科、碩士、博士等,而培育出來的法科人才類型是要有不同層次的學歷的。實際上,從事于法律實務的必須是科班出生的,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等高學歷學位人員都集中在法學理論工作崗位上。

三、法學研究類型為法學教育調整提供指引

根據目前我國一些學校對法學人才的培育來說,知識在一些重點本科院校才會設置與法律相關的專業,對于一些職業院校來說,根本沒有設立與法律相關的專業,因為法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需要具有一定的資格才可以從事于本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以至于在中國的法律崗位上出現了對人才的大量空缺,造成了法律人才難找的現象。即使有一些學生獲得了法學學習的資格。但其學習的成果不理想,而造成了在一些本科院校內學習法學專業的學生不能從事于法律事業。在社會中對法律在形式上設立了不同的學位,有研究生學位,還有碩士生學位,這二者的確立代表了我國法學教育的主要差別。對于解決法科人才的短缺是當前培育能夠培育人才的師資需要,以法學二級學科為專業的法學是建設開始,形成了培育各門法學課程教師的理論人才品種。在之后出現的博士就是對此的延伸,而法學本科將培育任務轉變成了培養實務人才。我國法學教育針對人才的缺失做出了重新的定位和調整。第一,將兩種法學研究能力作為標注,對社會法律中人才嚴重空缺的現象有以下幾種解決辦法:(1)將原來存在的本科院校法學教育作為學生學習實務法律的院校,將本科院校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取消掉。(2)將非法學背景的法律碩士作為實務型品種來進行保留,將法學碩士和博士作為理論型品種,取消法學背景的法律碩士和法學本科。第三,將兩種法學研究能力作為一種門檻,清楚這兩種崗位人才的準人資格,若是沒有受過實務型法學教育的法學博士是不允許進入實務崗位的。

第8篇

管理類:行政管理、工商企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會展管理、物業管理、商務管理、金融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現代企業管理、采購與供應管理、國際旅游管理、銷售管理、鄉鎮企業管理、物流管理等;

理工類: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及應用、動漫設計與制作、財稅、會計電算化、電子技術、電子商務、建筑工程、財務會計與審計、農村機電工程、金融、電子政務等;

語言文學類:語言文學、新聞學、商務英語、英語、日語、法律、廣告學等;

師范教育類:教育管理、美術教育、英語教育。

第9篇

摘要:本文通過對內蒙古地區六所師范院校的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提出了地方高師院校信息素養培養類課程群的構建方案。

關鍵詞:信息素養;課程設置;師資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高師院校是培養符合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的中小學合格師資的基地,培養出能夠勝任基礎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中小學教師是高師院校的重要職責。根據綜合分析,筆者認為,在必設的“學科專業”課程群外,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群是體現高師院校師范教育專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課程群包括培養師范生將來在基礎教學崗位上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技能和能力的所有課程。

2內蒙古地區高等師范院校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現狀

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間,筆者對內蒙古地區現有的六所師范院校的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現狀進行了調查,分別是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內蒙古民族大學、呼倫貝爾學院、赤峰學院、河套大學。整個調查過程采用電話訪談方式獲取課程設置現狀資料。訪談力求在自然狀態下進行,以期所獲資料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通過調查資料分析發現,我區師范院校的信息素養教育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相關課程的目標定位還不能全面反映信息社會對師資的信息素養的要求。至于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基本上還是以計算機教育為中心,以信息獲取的操作技能訓練為主。在信息意識、信息倫理道德、信息法律法規以及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方面還是相當欠缺的。具體課程設置現狀如表1。

3高師院校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群的設置建構原則

課程設置是學校人才培養總體規劃的核心和具體表現,一切教學改革最終都將落實到課程體系的構建乃至具體實施這一關鍵環節上。為適應信息社會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體現內蒙古地區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我區高師院校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突出師范性。體現師范教育的特點,強化教師職業基本技能訓練,使學生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工作的能力。

教學內容的發展性。要關注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重視實踐性。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過程中要為學生創造查詢信息、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必要條件,為學生創設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科實際教學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鍛煉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技能。

拓寬適應性。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要求師范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才能在與日俱增的新型教育軟件與應用軟件面前從容不迫,得心應手。

具有地方特色。我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信息化還處在起步階段,在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方面與發達地區更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須從本地的實際狀況出發,找出適合和方法和途徑,不能照搬經濟發達地區已有的模式。做到“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

4我區高師院校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的構想方案

目前我國高師院校的課程設置按課程類別一般可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科專業基礎課和教育理論與教學技能訓練類課程。其中,公共基礎課包括政治理論、思想品德修養、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體育和實習、實踐等。專業基礎課依據各學科專業教學內容而不同。教育類課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教法等。然而培養目標的實現不是僅僅靠一門或幾門課程所能奏效的,而是依賴于所有課程的協調和配合。因此,高等師范院校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的改革應該是全方位的,多維度的。“全方位”是指該項改革要涉及到高等師范院校的每一類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師范類特有的教育類課程。“多維度”是指該項改革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多角度進行。

本文只從課程設置這個角度來討論,關注的重點主要在信息素養培養類課程群的構建上。由于專業課程群依各專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課程體系,因此不可能籠統地提出各專業的專業課程群應該怎樣設置,但這也并不是意味著信息素養培養類課程群的構建與專業課程群無關。在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也應滲透信息素養方面的培養教育,把專業課程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筆者認為,作為師范院校的信息素養培養類課程群,應參考我區現有師范院校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的狀況和我區中小學師資的實際需求,依據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的原則來構建。具體如表2。

由表2給出的提出的課程設置體系可以看出,該課程體系的設置力求以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從信息基本知識和能力、信息意識、信息倫理這三個維度來構建信息素養培養的課程群。而這三個維度,恰恰是目前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所認同的信息素養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因此筆者把它稱為是“信息素養培養類課程群設置模式”,希望對其他兄弟院校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高悌主編. 新世紀高師課程的研究與實踐[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一 | 色综合久久综合 | 日韩综合在线视频 | 久青草国产在线 | 国产第一自拍 | 蜜臀网址|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 | 成人在线小视频 |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 久久国产视频网站 |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麻豆 | 一色桃子在线精品播放 | 日产国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男人网 | 日韩欧美在线一级一中文字暮 | 毛片在线观看地址 | 天天激情 |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 大香大香伊人在钱线久久下载 |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 狠狠干天天爱 | 欧美视频一二三区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动漫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 五月网婷婷|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 | 久草综合网 | 久久精品免费全国观看国产 | 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 | 伊人五月在线 | 爱爱视频欧美 | 第四色在线电影 | 欧美性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