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21:2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對心理學的建議和意見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健康是人類生命延續的基礎,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健康的詮釋是不同的,如今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健康觀的重要內涵,擁有健康的心理是當代學生成長及成材的重要保證。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48年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方面都完好的狀態”,在這個定義中已經明確包含了心理健康的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衛生組織又于1989年提出,健康不僅僅是軀體沒有疾病,而且還應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備了上述四個方面良好狀態的人,才能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其實,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中,又不同程度地包含或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無疑,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當今國際社會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則是心理素質的競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祖國的希望,是否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能否適應新世紀的各種挑戰,都會對國家的未來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就人類自身來講,重大的挑戰是心理危機。學生正處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多發時期,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角度看,學生處于青少年向成年轉變的年齡階段,這個階段是學生思維、情感、意志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會出現自豪感與自卑感的矛盾沖突,強烈交往的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沖突,情感與理智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交錯等一系列問題。學生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建設骨干,作為未來的主人,既要有健康的體魄,又要有健全的精神,這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應得到各界的普遍重視。
2 學校體育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新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心理健康教育已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并明確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學習目標:了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認知身心發展與體育活動的關系;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和自信的關系;學會通過體育活動調控情緒;培養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
體育運動的功能,也就是體育運動對人的影響,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即:教育功能、競技功能、健康功能和休閑娛樂功能。過去,學校體育課對于體育運動的競技功能予以了充分的開發,但對于健康功能和休閑娛樂功能則缺乏足夠的重視。健康功能當然也包含促進心理健康的功能,而休閑娛樂功能似乎更加突出地表現了體育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首先,休閑娛樂活動中,學生的情緒是積極的、快樂的。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容易釋放壓力,體驗積極情緒帶來的愉悅;其次,休閑娛樂體育活動中常常是近乎游戲的集體活動,因而在活動中學生有機會體驗團隊合作、交流,公平競爭和合理處理勝利與失敗。這對學生的人際溝通與人際交往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培養。
3 學校體育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游戲性、挑戰性、團體性等特征使得學生從中能夠體驗到滿意、歡樂、緊張、興奮、焦慮等多種不同程度的情感體驗。體育教學的團體性以及同學之間的互助互學等,能啟發學生的社會意識,增強自尊、自信以及責任感。體育教學的競爭性,能激發學生進取心,鼓舞意志,使各種情感體驗更加深刻。
關鍵詞:理性思考;教學建議;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151-02
從學習數學的角度看:一方面,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對數學主題建構不充分,學生自己不能通過實踐活動獲取知識,甚至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一味地追求正確標準并不利于學生發散的創新思維。在短暫的課堂活動中,學生很少有時間和空間進行獨立的思考,這就會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層次不深,理解不透徹。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師只關注書本知識和運算,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時間去思考,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和心理態度。另一方面,數學和其他學科不同,很難在本學科中進行新的發現。由于在數學教材中,概念、公式、法則等內容互相聯系起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學生“再發現”的難度,使得學生很難把握邏輯推理和抽象概括。
從數學教學的角度看:有很多老師只是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和成果照抄照搬,不能結合自身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這會造成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很模糊。但是有的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積極響應號召,否定了所有的傳統教學方法,這會使得教學活動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在教學活動中,要衡量一下本班的實際情況再進行教學。
從學生認知的角度看,初中生正處在青少年的時期,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都趨于成熟,他們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對新知識有很強的好奇心。有時候學生的想法很奇特,會向老師提出很尖鉆的問題,這就要求廣大的數學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教學與學習達到雙方的平衡,由“學生跟著老師轉”變成“教師伴隨學生走”的教學模式,從根源上改變學生不會學習的狀態。從改革課程趨勢的角度看,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潛能,開發他們的智力,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師不能把學生單純的當作教學對象,應該把它們看成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改變傳統觀念上的思想,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想法和建議,改變原來只注重學科體系的教育,忽視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自我認知的能力。教師應該從實際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審美生活,在課堂教育中賦予數學生活的意義和生命價值,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數學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實際應用,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覺學習數學知識。
課堂上的數學教學稱之為教學活動。這里的活動廣義上指,所有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狹義的指,在課堂教學中盡心的指導、啟蒙、解說、教育的活動。一堂有效的數學教學課,要想講得很成功,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發現學生錯誤并及時的糾正錯誤。經研究發現,當初中生的實際生活和數學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活生生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一步步引領學生走進數學,走入生活中,帶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迫不及待地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應用的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定理,更容易讓學生印象深刻,并且牢牢的掌握。如果在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學生很自然的就會想起相關的數學概念,很容易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選取現實中的教學情境和題材給學生進行講解,也可以鼓勵學生做實驗性的數學作業。
在數學課堂中,要注重教學的過程,注意學生的種種舉動,關注學生的思維轉變。課下總會聽到不少老師在說:這堂課學生表現不錯,講得也很流暢。但是有的時候也會聽到教師這樣的抱怨:這課堂效果不好,學生不好好配合,東西講得不透徹,講起來很費勁。其實,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在課堂教學前,教師預先設計好教學方案,在講課過程中只希望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學習,如果學生沒有跟著老師走,教師就會感覺課堂效果不理想。但是我們知道,中考前的總復習是畢業班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復習課教學中如果不改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得不到充實,僅僅是重溫一遍概念,重做一遍習題,學生必將感到乏味無趣,這樣就達不到好的復習效果。在這一階段,教師就要改進教學方法,抽出一些時間參考一些教學資料,找出不同類型例題的多種解題方法,打開學生解題思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認真設計復習期間的每一節課,使復習課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到像學新課一樣新鮮。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這樣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歷史性的改革,不僅對教材進行了改革,還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過去的傳統教學已經不能再應用到現在的課堂中,教師也要創新,跟隨新課程一同成長。由于以上問題,教師應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新舊觀念有所認識,還要重新認識數學教學過程。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關鍵詞:農村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73-04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是指個體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同時又能夠使自身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具體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質外在表現為,個體能夠勝任與其身心發展水平相對應的任務與要求,能夠隨著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以滿足外部環境的要求,反應方式恰當;其內在表現則是個體能夠在調節行為方式、適應環境、滿足環境的外部需要的過程中,進行主動的自我心理調節,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由于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不同,農村學生相對于城市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狀況有一定差距。為了了解我省農村學生心理素質狀況,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河北省部分農村地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并對數據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提升我省農村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供若干對策。
一、河北省部分農村地區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我們的調查范圍主要是河北省部分農村地區的中小學,調查地區主要分布在石家莊、邯鄲和衡水,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896份。調查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了解調查對象主要的心理問題,調查方式包括請調查對象匿名寫出自己感到有壓力感的主要問題以及對教師的訪談,請教師介紹學校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一部分是采用SCL-90量表調查部分學生與心理健康狀況有關的軀體狀況方面的表現。
(一)調查結果
1.關于主要心理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齡階段(年級)的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是有一定差異的。具體而言:
小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為:①自卑。部分學生感覺老師不喜歡自己、同學瞧不起自己,因而在學習、與同學交往等方面表現出消極、退縮等特點;②學習壓力大。部分學生感覺有比較大的學習壓力,很難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同時擔心自己學習成績不夠好,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或影響整個班的成績;③不愛學習。部分學生表示厭惡學習,覺得學習很無聊。④不能恰當應對挫折。有的學生在遭遇挫折時,過度焦慮,不知如何應對,也有的則完全無動于衷,缺少改進的動力。⑤人格障礙。調查中也發現,從行為表現看,極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屬于人格障礙。具體結果及發生率見表一。
表一 小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及其發生比例
初中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包括:①感覺不能被理解。6.55%的調查對象感到自己不能被老師、家長理解,自己的觀點、看法沒有機會表達;②不知道如何與異性相處、交往。12.30%的調查對象表示因不知道如何與異性同學相處、交往而煩惱;③孤獨感。6.60%的調查對象因為找不到理想的交流對象而充滿孤獨感。④自制力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6.50%的調查對象表示為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而感到煩惱;⑤學習壓力大,難以應付。10.25%的調查對象表示在完成學習任務方面有壓力。⑥極個別學生存在人格障礙問題。具體結果及發生率見表二。
表二 初中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及其發生比例
高中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包括:①家庭經濟壓力。10.50%的調查對象表示家庭經濟狀況差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到自己的學習;②學習壓力大。15.30%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感覺學習壓力較大;③對未來發展感到迷惘。5.60%的調查對象表示不知道自己的將來會是什么樣子。見表三。
表三 高中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及其發生比例
2.關于主要軀體癥狀的調查結果。調查的第二部分是使用SCL-90量表了解部分學生(高中學生)的軀體狀況,結果顯示,各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在SCL-90各因子的分數超過常模值。并且,在各癥狀的得分方面,存在一定的性別、年級差異,其中,男生的強迫癥狀、抑郁、偏執的得分高于女生;高三年級學生各癥狀的得分高于高一、高二年級學生的得分,家庭經濟狀較差學生的得分高于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具體結果見表四。
表四 部分高中生SCL-90檢測結果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
分析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現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
1.在農村學生中,確實有一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但是,這些所謂的心理問題,從心理健康診斷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屬于學生正常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困擾,而且這些心理困擾是可以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解決的。真正存在嚴重人格障礙,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與矯正的,只是極少數。這恰恰構成了心理素質教育的基礎,因為心理素質教育恰恰是以心理健康人群為對象的,嚴重心理問題的矯正與治療,需要的是專業的精神衛生人員與專門的技術和方法,已經不屬于心理素質教育應對的問題。
2.不同年齡階段的農村學生,具體的心理困擾問題有所不同。這種差異的產生與其生活環境及自身生理、心理的變化以及其面對的具體環境要求有緊密聯系。比如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多數與其對學校生活的適應不良有關,而初中生、高中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則與其青春期生理、心理的發展變化以及其面對的壓力、挑戰有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時,要注意結合學生具體的年齡、心理發展階段特點,以及具體的心理困擾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
3.通過調查、走訪有關的教師、家長,我們還了解到,農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還與其生活環境因素有一定聯系,比如家庭因素中,經濟條件差、家長受教育程度低、親子間缺乏交流與溝通,往往與學生較多的心理困擾、心理壓力相聯系;值得注意的是,學校中個別教師的不當做法(比如,只注重對學生的單向灌輸而忽視雙向的交流、以成績好壞區別對待學生、歧視成績落后學生,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有過失行為的學生等)實際對學生心理困擾問題的產生客觀上起到了加劇的作用,甚至成為學生心理困擾的直接起因。因此,改善學生的家庭環境、尤其是加強家庭成員間的交流,改進教師管理學生的方法等,也應該成為解決或緩解學生心理困擾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我省農村地區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通過對我省部分農村地區學校的調查發現,相比于以前,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意義和作用正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這方面的工作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專業化程度低、人員數量不足,工作實際效果不明顯。通過調查,我們發現,60%以上的學校沒有專職的心理教育教師,從事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師也大多數(70%以上)沒有參加過專業的心理學學習和訓練,專業知識、能力的掌握和發展與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間差距較大。與此相聯系的是,這項工作的實際效果不明顯。
2.在對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認識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局限性。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看待和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這是對心理素質教育工作認識上的偏差之一,具體表現為,在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方面,存在以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學習代替心理素質教育的傾向,某些心理素質教育教材,其基本內容全部是系統的心理學知識,這樣的心理素質教育實際是心理學知識的教育;在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方面,以為就是在傳統的、已有的學科課程之外增加新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心理素質教育是專門的心理學教師的責任。
而實際上,學習心理學知識雖然與人的心理素質發展有一定的聯系(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會對人的心理發展產生影響),但掌握心理學知識與提高心理品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僅僅以學習心理學知識為主要的心理素質教育內容是不夠的,人都是生活在具體的現實環境中的,心理素質典型地表現為應對環境、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具體背景的學生其心理發展特點、面臨的主要心理困擾各不相同,忽視上述因素進行的心理素質教育,很難取得實質效果。
另外,從具體實施的角度看,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當然需要專業的心理學教師的努力,但其他課程的教師在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方面同樣也可以、也應該發揮重要作用,因為不論具體到哪一種課程的實施,其直接指向的、影響的首先是學生的心理狀態,改進傳統課程在實施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對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同樣重要。目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傳統學科的個別任課教師缺乏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知識,在日常教學中,過分注重以課本為中心,忽視學生的心理發展,教學、管理措施違背基本的心理學規律、違背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有關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支持不力的問題。相對于傳統的學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心理素質教育在內容和開展形式方面都具有一些新的特點和要求。要取得實質性成效,必須對其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而實際上,目前至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個別領導存在對此認識不足的問題,以傳統的觀念和方法對待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很難使這項工作取得實際效果性。這樣的結果又使其產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無用、甚至還增加教師工作、學生學習負擔”的看法,進而更不重視心理素質教育工作,也不可能給予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有力的支持。
4.從學生家庭的角度看,多數農村學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具有高中畢業學歷的學生父母占調查對象總數的比例低于20%),一方面自身教育學生的能力不足,不容易建設一種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另一方面也缺少與學校配合、共同促進學生發展的意識與能力,甚至存在一些不恰當的、乃至有害的教養方式。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學生更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發展方面的困擾與問題,這無疑對心理素質教育工作也是一種挑戰,增加了這項工作的難度。
三、提升我省農村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建議
農村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面臨的上述問題和挑戰,影響著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有效進行,農村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環境都有密切的關系。為了提升我省農村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更新觀念,重視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對這項工作給予更大力的支持。要達到這一目標,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自身必須加強學習,深刻理解、認識有關心理素質教育的基本問題,理解、認識心理素質教育在學生的全面發展方面的意義和作用,理解、認識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在教學內容與形式等方面的新特點、新要求,這樣才能在觀念上重視,在行為上更有效地指導、更有力地支持學校的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比如配備專業的心理學教師及設備、為教師提供參加專業學習、進修的機會等),促其取得更好的效果。
2.在各級、各類學校普遍開展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目前,我省基本上所有高校都對大學生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也都采取了預防性、干預性措施,但在小學、中學階段具備配套措施的學校還較少,農村中小學相關性教育措施更是少得可憐。因此,在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學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而且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教育方法的改善。
(1)對農村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和途徑: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號)明確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二是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由此可見,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不僅是要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給予特殊關照,體現其特殊性;而且是要對全體學生開展,體現其普遍性。而目前我省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非常令人擔憂,絕大部分學校都是在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采取一定的事后補救措施,而這樣造成的后果是:由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性措施很難被及時發現,等到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再去采取補救措施效果甚微,這不僅限于師資力量的匱乏,而且由于錯過了最好的時機而造成積重難返,從而使這種特殊性教育所達到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預防,也就是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原則。這需要我們農村中小學都要建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并使這個機構真正運轉起來,而不能簡單地以德育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在農村學校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與途徑主要有:①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滲透到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要與學校德育、班主任工作和學校整體管理工作緊密結合。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普及心理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常識。③建立較為完善的預防機制,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干預。④學校設立心理輔導站,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個別心理咨詢和輔導。
(2)澄清認識,形成合力,提高全體教師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不能簡單認為僅是專門的心理教育教師的責任,每一位任課教師都有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責任,也都有可能通過自己所任科目的教學取得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的效果,因此要注意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提高教師的心理問題的預防意識和教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目前所欠缺的是教學觀念、方式的調整,這才是對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正確看法。要提高這項工作的實際效果,全體教師都要學習、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理解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及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教學活動,在這樣的前提下,不同具體內容的教學活動,都可以起到促進學生心理品質提升的作用。這也就是所謂的“以學科滲透的方式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教師在進行常規的學科教學時,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這樣的工作再與專門的心理教育課程、班主任管理工作結合起來,對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3)在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方面,關注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及實際生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典型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v向來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心理發展的水平及特點不同,需要重點發展的心理品質以及重點解決的有關心理方面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必須關注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而從橫向來看,不同的學生個體具體的個性特點、微觀的生活環境(比如家庭環境)以及其面對的具體的心理發展方面的問題也存在差異,所以,關注學生的具體問題開展工作,施行點面結合、個別教育與具體教育相結合,也是開展這項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
3.重視家庭教育對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著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的作用。相比城市來看,農村家庭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教育理念、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同子女接觸時間等同城市都有較大差距,因此,農村學生心理素質問題同家庭教育狀況的關系相比城市也更直接。
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也包括聘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的教育。美國一位教育專家總結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的七個:居高臨下、冷嘲熱諷、絕對否定、言過其實、人身攻擊、威脅恐嚇、冷若冰霜,這七種情況在農村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因此,改善家庭教育,首先是改善父母的教育理念。建議如下:
第一,普及推廣家長學校。目前,我省已經普遍建立起家長學校,但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家長沒有真正參加過家長學校甚至不了解家長學校的存在,這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和推廣力度,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家長學校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中小學校要切實擔負起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的責任,通過面授、網絡等方便家長的方式普及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使家長學校真正發揮其作用。
第二,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的作用。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由專家組織提供個別咨詢,或提供小組交流,相比家長學校層次更高。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的主要任務是整合教育資源,建立家教網絡,舉辦家長學校,普及家教知識,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交流的平臺,實現三者的良性互動。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要在加強學校與學生家庭、家長的聯系上起促進作用,在更大的范圍內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提升。農村學生的家庭、家長一定程度上是廣義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的一個薄弱環節,對其他形式的教育起到的支持作用不明顯。為了形成合力,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就要在學校與學生家庭、家長的聯系上起到促進作用,取得學生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提高。
4.借助社會力量,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可以與部分高校聯合開展諸如怎樣緩解學習壓力、高考前心理放松、健康人際交往技巧等方面的專題輔導。借助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動員有相關學科背景的大學生對個別有心理健康問題的農村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心理問題咨詢并形成長期幫扶機制。
一、暑期社會實踐有利于激發醫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醫學生由于學科限制,課程緊張,課余時間欠缺,活動范圍窄小,創新和實踐能力相當較低。暑期社會實踐給了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給他們提供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平臺,同時彌補了第一課堂的枯燥無味,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充分結合,將知識傳遞與能力培養融為一體,成為醫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意識的培養重要途徑。
二、暑期社會實踐有利于促進醫學生理論知識的轉化與拓展
經過系統的課堂教學,醫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而將這些間接的、系統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依賴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中的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社會實踐為醫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機會,使大學生接近社會和自然并從中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和有價值的新知識,使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進行對照、比較,逐漸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實踐中拓展新的理論和知識。
三、暑期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醫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在社會實踐中,醫學生廣泛接觸、了解社會,不斷動手、動腦、動嘴,在培養和鍛煉自身實際工作能力的同時可以有效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進提高,以適應今后臨床工作的需要。同時,社會實踐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場所和對象,面對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環境以及不斷變化的對象,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也成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他們要自行組織活動,獨立面對各種問題,并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這都非常有利于醫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雖然很多醫學院校在運用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方面積累了不少的經驗,然而客觀分析新時期的高校社會實踐活動,不難發現,在取得了巨大成績的情況下仍然暴露了一些不足之處。很多社會實踐僅趨于一種形式,機制不健全,管理不統一,缺乏有針對性的設計和組織實施,部分資源分散,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停滯,缺乏社會各界的支持等等,最終結果都適得其反。針對此現在,
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明確職責,建立高效協調的長效機制
在醫學高校內,針對現在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解決“政出多門”的情況,明確職責。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要建立在以教務處和學生處的為主的基礎上,由主管的校領導負責并協調校內各方資源參與,從根本上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杜絕走形式、走過場的實踐活動,要在一定的經費保障和制度保障下將培養大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落實下去,最終實現提高高效學生實踐能力,為學生走出校門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社會實踐的教學內容,增強創新的理論基礎
醫學院校應根據專業特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實踐形式,豐富學科內容,增強學生理論水平,引導學生由參觀、調查、訪問為主轉向結合專業、發揮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開展科研攻關、技術服務、產品開發、高科技產品推廣等形式,逐步使社會實踐活動走向專業化,為大學生創建知識創新的平臺。
(三)聘請專業指導人員,指導實踐活動的實施
許多高校內的教師多以研究型和授課型為主,缺乏實踐經驗和社會工作經歷,。因此,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就需要引進具有一定實踐經驗和工作經歷的課外指導老師,輔助高校內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高校可以嘗試與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效反饋機制,運用校內外多元化教師指導方式,培養出良好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一、災后災區中學生心理概況
1.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經歷過這次特大地震人民在身體、心理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悲痛和陰影,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健工作更是重建家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在大地震中,不僅災區很多孩子成為孤兒,而且在異地讀書的部分學生也失去了親人。對于這些比成年人相對脆弱的孩子,如果心理疏導跟不上,恐怕對今后的成長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2.中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發展,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個體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發展階段。中學生身心發展的可塑性大,表現出極大的不平衡性。心理的急劇變化和生活環境的日益復雜,給學生的心理發展帶來很多的困惑,極易出現心理問題。此次地震后不少青少年中學生面臨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在心理上造成很大創傷。
3.關于災后青少年心理重健的方法和途徑具體可以通過心理專家疏導、適當的心理干預等、但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所蘊藏的堅強、樂觀、拼搏、永不放棄、百折不撓、再接再厲等精神內涵,對于災區孩子們身體機能和心理的恢復調整都會有很大幫助。體育運動也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培養認知、情感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元素,對于在災難中遭受深重身心創傷的孩子們而言,也是幫助其減輕壓力、恢復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治療活動。
二、體育活動介入對中學生心理重建的影響分析
在災后援建三年計劃進行到階段性勝利階段,在災后心理干預和專家學者對心理關注漸行漸遠時,筆者認為依然不能忽視災區災后心理方面的重建問題!筆者身處綿陽重災區從事教育事業。在感受國家和人民大力援建恩情的同時,通過了解、調查及相關研究認為:體育活動作為人類身體和精神相結合的一項高級活動,對人類災后心理康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尋求可行性強的介入模式和簡單易行便于推廣的活動項目,體育活動在幫助災區青少年學生走出心理陰影有一些具體措施與方法,體育在災區學生身心健康恢復過程中采取相應措施是可行性的。并找出相關合理易行的介入方式和活動開展形式,加以實施、總結、改良,以期更好地幫助災區學生盡快走出心理陰影、消除恐懼心理、撫慰他們的生理、心理創傷。為今后相關事件和研究提供相應的參考和支撐。
筆者災后初期通過對災區中學生SCL――90量表相關因子抽樣調查及相關研究得出:災區青少年中等程度以上心里障礙者比例較高。SCL――90量表各相關因子均值較全國常模比較均相對偏高,說明災區中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經進一步研究得出不同的體育活動設計方式在介入災區中學生心理重建干預方面對各心理因子的影響效果不同;包括體育活動的動機態度、體育活動的內容、活動的時間頻率、活動的項目、活動的運動量及活動時間和意愿都不同程度相關因子產生作用。具體分析如下:
在災區中學生中,地震前后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情況有較大差別,總體來說地震后體育活動參與率呈下降趨勢,但少數學生卻加強了體育鍛煉,甚至較地震前有巨大提升。而且運動項目的參與情況也相對發生較大改變。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震后教學學習條件的改變,身心狀況的變化,體育活動條件的惡化導致多數學生參與熱情下降,由于災區多處山區經濟欠發達地區,體育發展水平不高,相關專業知識人才匱乏,體育氛圍不濃,中學生體育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夠,主觀能動性不強,對體育活動認識不夠全面,還陷于傳統鍛煉身體的層面,體育知識的傳播和普及遠遠不夠。少部分形成鮮明對比的學生通過改變項目的選擇改變鍛煉方式,選擇更簡單易行的體育鍛煉方式,身心健康狀況與少運動或無運動的學生亦形成鮮明對比。
在震后災區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中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越高的,身體鍛煉效果和心理恢復越明顯,相關心理因子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參與頻率在每周3次以上的,刺激效果越顯著,心理陰影遺忘和淡忘越快,心理狀況越好;選擇集體類體育活動項目的較自己或單獨參與體育鍛煉的效果越好;中度體育運動量相比較過大或過小運動量大效果更好;選擇在下午或傍晚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較早晨和中午效果更好;另外學生參與意愿也與心理恢復有著相關影響,有著興趣的主動參與與被動參與體育活動鍛煉有著較大區別。
三、綜上所述筆者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1.多開展體育專業知識普及活動和身心健康講座,強化災區中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動機,促進學生參與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善體育活動參與環境(場地、器材等)。
2.發動組織災區就近地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及體育教師為志愿者為主導,加強對體育活動的引導和設計,以體育課為理論和技術支撐,培養學生體育活動能力和參與活動的熱情。
3.加強對項目的選擇,以集群味活動和便于開展的球類活動為主;設置活動時的情景和氛圍,激發鍛煉熱情,努力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體育活動。
4.設置不同的體育活動參與小組,利用下午課外活動時間,每周選擇固定的日期和時段開展體育活動,根據不同的群體情況,引導學生保持相應的運動量。
5.定期開展不同項目的運動會或以知識和體育活動為主的體育節,強化運動會和體育節的參與性、趣味性和知識性,弱化競技性,從而增強體育活動目的和動機,提供學生間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董惠娟 李小軍: 地震災害心理傷害的相關問題研究.自然災害學報[J] .2007,16(1):153-158
[2] .劉洪全:體育運動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 (1)
〔關鍵詞〕積極感情;幸福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5-0024-04
塞里格曼認為積極的情緒和感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關鍵元素,這種情緒和感情擴大并且組建孩子的智力、社會與肢體發展的資源,它就好像孩子們的銀行儲蓄,是他們一生都要不停借鑒和使用的。當孩子們感到安全他們就會感受到積極情緒,這時他們才可能把注意力轉到旁邊和外界世界里去玩,去探索。如把一個10個月大的寶寶和媽媽一起放進一間擺滿玩具的房間里,寶寶在開始玩新鮮玩具之前會去看媽媽是否在他身邊,如果媽媽在,他就會開心地開始玩玩具,如果這時媽媽走開,他會鬧、哭,直到媽媽回來。所以小孩子們需要安全感才能去感受積極的情感,才能積極地去探索周圍的大千世界,收集他們以后所需的智力、社會和肢體資源與本領。
積極感情引領著孩子們更積極地去探索,更快更好地掌握新技能,更容易感受到積極感情。這是塞里格曼所稱的積極情感的“螺旋式上升”(Upward Spiral),這種感情的積極循環和擴展意味著孩子們會經歷不同的邏輯過程,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和開明的頭腦,他們的行為會變得富有冒險和探索精神。這個過程同認知療法中的“螺旋式下降”(Downward Spiral)恰恰相反?!奥菪缴仙笔沟煤⒆觽兝米约核陌踩?、堅不可摧的資源來建立自己堅固的內心城堡,這樣一旦遇到挫折他們會有個安全的港灣來避開風雨,而且風雨過后他們會有能力和動力走出安全港灣,重新探索世界。
塞里格曼強烈建議家長和老師們認真對待孩子的積極感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一樣都是他們品質的一部分。通常大人們容易更關注孩子的缺點,更注重矯正這些也許對孩子的未來有傷害的弱點。但孩子的優點與這些缺點一樣真實,所以優點也要被家長和老師們重視。這是塞里格曼所稱的“雙方面論”(Dual-Aspect View),也是積極心理學最基本動機的前提。
在《真正幸福論》中,塞里格曼寫到了八種建立孩子積極感情的方法。這些方法應該在孩子出生后至七歲左右這個期間使用,以便探索和分析孩子的天生優秀品質。因為對七歲以后的孩子采取以下方法,顯得太幼稚,對此,塞里格曼另有推薦。
方法一:從孩子出生后就和父母一起睡
這樣長大的嬰兒會更直接和容易地感到父母的愛和家庭中的安全感,不會感到被遺棄。與此同時喂奶也自然而然地延長了爸爸媽媽和寶寶在一起的寶貴時間。這些對孩子以后的發育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當然這種方法惟一的問題可能會是當孩子需要自己一個人睡的時候,孩子會吵鬧,但孩子有安全依賴感做后盾,需要單獨睡時,很快會適應的。
方法二:與孩子玩同步游戲(Synchrony Games)
這些游戲很基本,很初步。如,孩子在幾個月時學會用手或用玩具敲打桌子,大人同時也跟著孩子敲打桌子。這樣孩子知道他的行為影響到他人的行為,并且感到自己的重要性。為孩子買玩具時根據同步游戲的原則來選擇,如搖鈴。塞里格曼認為搖鈴對孩子來說很有趣不僅僅因為它會出聲音,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可以導致它出聲音,所以任何對寶寶的行為有反應的玩具都會幫助寶寶增長自信心。
有的家長會覺得這樣會寵壞孩子,使得孩子產生太多的自信,這些家長認為孩子也需要失敗。塞里格曼的觀點是,玩同步游戲不會讓孩子控制所有,總會有很多事情發生讓孩子在某些方面失敗,而且失敗總是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而增多。所以塞里格曼辯論說,既然可以通過這些簡單的游戲和玩具來為孩子建立以后所需的自信,我們大人為什么不做呢?孩子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會需要面對和體驗失敗,作為家長需要盡可能地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孩子的自信,而不用擔心這樣做會把孩子寵壞。
方法三:大人要關注自己對孩子所說的“行、可以和好”與“不行、不可以和不好”
當孩子做不該做的事時對他說“不、不行或不好”通常是大人的第一反應。這是設置限制的表現,告訴孩子什么標志著限度和危險。這從理論上講是可以的,但大人們很容易過多地用“不、不可以或不行”來作為對孩子行為的反應。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孩子抓住大人擺在桌上的茶杯,與其對孩子喊“別拿那個,不行”而不如大人只需把茶杯拿開而已,反復幾次孩子便漸漸知道這個不該拿?;蛘弋敽⒆硬恍⌒氖箘啪緦櫸镄」返亩?,與其家長對孩子喊“不能這樣”不如簡單地告訴孩子要輕輕地拍小狗,教孩子如何正確對待寵物。對待同樣的事件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對待方式,“不”的方法只會使孩子知道這個“不行、不可以或不好”,而后面那個“應該怎樣”的做法不僅能使孩子知道這個“不行、不可以或不好”,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導和告訴孩子在“不行、不可以或不好”的情況下“應該怎樣”就能“行、可以或好”。
有人提出,這樣可能會寵壞孩子,因為對孩子沒有設置足夠的限制,但塞里格曼和他太太對此的解決方式是,如果孩子要做某件事或要某個玩具時,告訴孩子他可以得到,但是要等,并告訴他為什么要等,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自己有個愿望清單。為此,不但給孩子設定行為限制,還間接地培養了孩子的未來的胸襟(Future-mindedness)和對沖動感情的控制。
方法四:一定要有選擇性地表揚和批評孩子
這和給予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持不同。表揚應該設立在孩子做出杰出行為或取得優秀成績的基礎上,而不能過多地、不分場合和情況地無意義贊賞。過分的表揚會導致孩子變得被動,因為他會感到不論他做什么都會得到贊賞,以后對有意義的表揚孩子也無法真正去享受。
批評會阻擋積極感情的培育,因為被責備通常是痛苦和充滿恐懼感的,孩子們一般很難懂或知道他們為什么被批評和處罰。孩子天性喜歡新奇的事物,有新奇的想法,但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并非一定都與大人所希望的一樣,這時大人就會認為孩子做得不對而批評或指責孩子。事實上,被責備讓人產生痛苦和充滿恐懼,責備他人的人自身也一定不愉悅、不快樂,其內心一定也是充滿痛苦和恐慌的。所以,要盡量避免批評和處罰孩子,如果必須要批評或處罰孩子,大人首先應檢討自己是不是做得好,是不是曾經給予孩子明確的要求,是否曾經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同時在給孩子做出清楚說明的同時,還要明確說明此次批評或處置的是行為而不是孩子的品質和人格。
方法五:兄弟姐妹競爭
由于國內的計劃生育體制,現在的孩子基本不會經歷兄弟姐妹競爭,但現在獨生子女的后代會有機會經歷。塞里格曼認為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不可代替的特殊性和是被大人信任的。當這三點中的任何一點被挑戰,就可能挑起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塞里格曼和他夫人對此的解決方式是讓姐姐或哥哥幫助大人照顧妹妹或弟弟,如幫助換尿布或喂奶。這樣意味著給大一點的孩子一些責任,讓他們感到家長對他們的信任和他們自身在大人眼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這能減少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塞里格曼認為,當分配家務活兒時一定要細心考慮孩子的優點和性格,想方法讓分配的家務符合孩子的優秀品質,讓孩子的優勢在干家務活兒中體現出來。以塞里格曼的女兒妮克(Nikki)和勞拉(Lara)為例。妮克很有愛心,喜歡和懂得關心與呵護他人,所以在家她的責任是照顧小寵物。勞拉是個完美主義者而且很有干勁,所以父母給她的任務是每天起床后幫大家收拾鋪床。塞里格曼認為如果分配的責任和孩子的優點互相吻合并富有象征性,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就會適當減少。
方法六:和孩子玩睡前游戲
塞里格曼舉了兩個例子,一是“最佳時光”(Best Moments)。關燈后,和孩子躺在床上,父母問孩子今天最快樂的事是什么,讓孩子們想他們一天所干的事情,哪件他們最喜歡,哪件最不喜歡,然后由大人來總結好事和壞事的比率,希望好事會遠遠超過壞事。塞里格曼認為個人本身的好壞思想的比率影響心理健康。有研究結果顯示,患有抑郁癥的人的“自身壞”思想的數目遠遠超出自認為“自身好”的數目。所以從小培養孩子們的“自身好”的思想尤為重要。在五歲左右,塞里格曼推薦可以在同孩子玩這個游戲時加入對下一天的期待,培養孩子對未來的胸襟。
塞里格曼推薦的第二個睡前游戲叫“夢幻世界”(Dreamland)。躺在床上時父母讓孩子在腦海里幻想一幅很高興的畫面,讓孩子描述這幅畫面并給它起個名字,在孩子墜入睡夢中時讓他們反復地想著這個名字和那個畫面。這樣會提高孩子做個美夢的機會,使他們在睡夢中有好的思想和感受。玩睡前游戲的惟一短處就是花費時間,父母要每天拿出10至15分鐘的時間和孩子玩這些游戲,但塞里格曼認為這是值得的。
方法七:做交易
這是在孩子已有未來的胸襟后使用的――大約在四五歲后。如果孩子有某些不良習慣需要矯正,大人可以適量地使用這種方式。以塞里格曼女兒妮克為例,有段時間她很愛做捉迷藏游戲,總是在大家要出門時找不著她,怎么叫她也不出來。塞里格曼和夫人沒有辦法阻止妮克的這個毛病,只好和她談判,做個交易。父母告訴妮克如果她停止這樣的捉迷藏就可以得到她最想要的芭比娃娃,但如果她還把自己藏起來芭比娃娃會被沒收并且被募捐。就這樣妮克停止了捉迷藏,從此以后妮克一叫就到。這種用特別積極正面的驚喜來打破壞毛病的螺旋式下降趨勢是很常用的,它會使好的習慣繼續因為孩子不想讓新得到的獎品被沒收。這樣孩子知道如果他的壞毛病重復就會打破對父母的承諾,同時也會失去新得到的獎勵。在沒收獎品這點上家長一定要說到做到,這樣在孩子的眼里才有信譽、威嚴。但塞里格曼警告家長們,這種方式最好只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并且不可以使用于小事和小毛病上,而且一定不能虛張聲勢。
方法八:作出新的一年的決議
新的一年的決議是西方的一個風俗習慣,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許多人會作出決議,決定在新的一年里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如加強鍛煉、多和孩子一起玩等。塞里格曼建議一家人一起做新的一年的決議,決議應是積極的,成果要可以使你更好地發揮你的優秀品質,塞里格曼的兒子達瑞爾(Darryl)決定要自學彈鋼琴,妮克說要好好練習芭蕾舞并爭取得到獎學金,勞拉決定要寫作并要投稿到不同兒童雜志,塞里格曼的夫人曼蒂(Mandy)要學習弦樂理論并教給孩子們,塞里格曼自己的決議是要在一年內寫一本關于積極心理學的書并享受寫書的過程。做完決議后,一家人在夏天時要做一個夏季回顧,看看大家的決議都進行到什么程度了。
以上介紹的培養積極感情和情緒的做法是美國積極心理學最基本的理論和一些實際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教師要和孩子們一起積極努力去探索孩子的性格優勢,培養和鍛煉孩子們的優秀品質和素質,想盡辦法使得它們得到發揮,使孩子們努力爭取得到積極向上的心理與態度。
對于七歲以上的兒童,塞里格曼推薦采用凱瑟琳•達斯加德(Katherine Dahlsgaard)的幼兒優點問卷(Children’s Strength Survey)(見附表,省略可見英文原本問卷)。
附表:幼兒優點問卷(Children’s Strength Survey)
說明:每個優秀品質均有兩個相應問題,每個問題的答案均有五個選項,即:a非常像我(5分);b像我(4分);c中等/無所謂(3分);d不像我(2分);e非常不像我(1分)。特別標明的除外。
把每項總分都加完后,結果會有五個以下的總分數是九分或十分(總分是九分或十分的一般只有五個左右,這些是孩子的優秀品質)。在四到六分之間的總分數項目是孩子的弱點。調查問卷的結果會清晰地指出孩子身上的優秀品質,加上家長已經在孩子身上觀察到的優點,可以肯定地分析出孩子的強項和實力,家長和孩子也可以找到發揮這些優勢的途徑,使孩子擁有積極、幸福的生活。
一、Wisdom and Knowledge (智慧和知識)
1.Curiosity(好奇心)
A“就算我自己一個人待著,我也不會覺得無聊”這句話
B“與同齡人比,如果我想知道什么,我更會去從書里或電腦上找”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2.Love of Learning(熱愛學習)
A“當我學到新的東西我會很興奮”這句話___________
B“我不喜歡去博物館”這句話___________
a非常像我(1分) b像我(2分) c中等/無所謂(3分)
d不像我 (4分)c非常不像我(5分)
總分___________。
3.Judgment(判斷力)
A“如果在和朋友們玩游戲時出現問題,我會找到它發生的緣由”這句話___________
B“我父母總說我沒有好的判斷力”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4.Ingenuity(獨創性)
A“我總會想出新的好玩兒的主意”這句話___________
B“我比同齡人更富有想象力”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5.Social Intelligence (社會智能)
A“不論和什么樣的同學玩,我都能融入進他們當中”這句話
B“如果我感到高興或不高興或者生氣,我會知道為什么我有這種感覺”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6.Perspective(視野)
A“大人們常說我比我的實際年齡要成熟的多”這句話___________
B“我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二、Courage(勇氣)
7.Valor(英勇)
A“盡管在我很害怕的情況下,我也會維護我自己”這句話
B“盡管我會被別人取笑,我也會去做我認為是對的事”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8.Perseverance(堅定)
A“我父母總表揚我做事有始有終”這句話___________
B“我能得到我想要得東西是因為我很努力學習或工作去得到它”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9.Integrity(誠實)
A“我從不偷看別人的日記或信件”這句話___________
B“我會撒謊以便幫自己擺脫責罵或處罰”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三、Humanity (仁慈)
10.Kindness (友善)
A“我對新來的同學們很友好”這句話___________
B“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我自覺地幫助過爸爸媽媽或鄰居們”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11.Loving(愛)
A“我知道在某些人的生活中我是最重要的”這句話___________
B“就算我和家人經常吵架,但我依然很關心他們”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四、Justice(正義)
12.Citizenship(成員精神)
A“我很喜歡作為課余或校外活動組織的一員”這句話___________
B“在學校里,我可以很好地與團隊組織合作”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13.Fairness(公平)
A“盡管我不喜歡某個人我也會公平的對待他”這句話___________
B“如果我做錯了什么,我總會承認”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14.Leadership(領導能力)
A“我和朋友們玩的時候他們總讓我帶頭”這句話___________
B“作為帶頭人我獲得了朋友們和同學們的信任或贊賞”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五、Temperance(自制)
15.Self-Control(自律)
A“如果需要的話,我可以很容易地停止玩游戲機或看電視”這句話___________
B“我總是遲到”這句話___________
a非常像我(1分) b像我(2分) c中等/無所謂(3分)
d不像我(4分) c非常不像我(5分)
總分___________。
16.Prudence(謹慎)
A“我盡量避開會給我找麻煩的事或人”這句話___________
B“大人們總說我總能做出很好的決定,尤其是該說的和該做的”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17.Humility(謙和)
A“與其說我自己,我情愿讓別人去說說他們自己”這句話
B“有人說過我是一個喜歡炫耀賣弄的孩子”這句話___________
a非常像我(1分) b像我(2分) c中等/無所謂(3分)
d不像我 (4分)c非常不像我(5分)
總分___________。
六、Transcendence(超越自我)
18.Appreciation of Beauty(欣賞美)
A“與同齡人比,我更喜歡音樂或跳舞或看電影”這句話
B“我很愛看秋天樹葉變顏色”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19.Gratitude(感激)
A“想想我的生活我能找到很多值得我感激的東西”這句話
B“老師幫助我后,我總忘記說‘謝謝您’”這句話___________
a非常像我(1分) b像我(2分) c中等/無所謂(3分)
d不像我 (4分)c非常不像我(5分)
總分___________。
20.Hope(希望)
A“如果我得了不好的成績我會去想下一次我會得到比這次要好的成績”這句話___________
B“等我長大了,我想我會是一個很幸福的人”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21.Spirituality(信仰)
A“我相信每個人都很特別,在這世界上有重要的使命”這句話___________
B“在我遇到困難的事時,我的信仰會幫助我感到一點安慰”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22.Forgiveness(寬恕)
A“如果有人傷害了我,我不會去報復”這句話___________
B“我會原諒別人所做過的錯事”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23.Humor(幽默)
A“朋友們和同學們說和我在一起玩很有樂趣”這句話___________
B“如果我的朋友或同學不高興或者我不高興,我會說搞笑的話或做幽默的事來點亮處境”這句話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24.Zest(熱情)
A“我熱愛我的生活”這句話___________
B“每天早上起床時我會為開始新的一天而感到興奮”這句話
__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
將各項得分從高至低按順序排列,排在前五個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1]Seligman, M.E.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2]Seligman, M.E.P.,Rashid, T., and Parks, A.C. (2006). Positive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st, November 2006, 774~788.
[關鍵詞] 臍血血氣分析;胎兒血流動力學;新生兒窒息
[中圖分類號] R72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12(a)-004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gas analysis combined with fetal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n the diagnosis of perinatal neonatal asphyxia. Methods 100 puerperants with fetal distress and other 100 healthy puerperants underwent cesarean section from July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Fetal hemodynamic monitoring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gas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in both group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values of umbilical artery S/D, RI, PI, P
[Key words] Umbilical cord blood gas analysis; Fetal hemodynamics; Neonatal asphyxia
新生兒出生后常以Apgar評分法評定新生兒窒息情況,但誤診及漏診多見。為此,選擇合理的監測方法及時診斷新生兒圍生期窒息尤為重要[1]。該研究隨機選取2012年7月―2014年12月期間在該院分娩的100例胎兒窘迫者和100例非胎兒窘迫者作為研究對象,行臍血血氣分析結合胎兒血流動力學監測,以評估此兩種監測方法在圍生期新生兒窒息診斷中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在該院分娩的孕周在37~41+6周的孕婦200例,其中臨床診斷為胎兒窘迫并行剖宮產者100例作為觀察組,平均年齡(31.2±2.3)歲;平均孕周(40.5±0.8)周;同期選擇健康剖宮產者100例作為對照組,平均年齡(30.7±2.4)歲;平均孕周(40.2±0.5)周。排除對胎兒血氣情況造成影響的疾病。兩組孕婦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胎兒窘迫診斷標準:參照謝幸等主編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婦產科學第8版新生兒窒息診斷標準:新生兒出生1minApgar評分≤7分。
胎兒血流動力學監測標準:臍血流正常:S/D
臍血動脈pH值標準:pH
1.3 方法
兩組均于產前行胎心監護和胎兒血流動力學監測,于胎兒娩出后進行臍血血氣分析,具體操作如下。
1.3.1 胎兒血流動力學監測 采用IU Elite飛利浦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0~5.5 MHz。協助孕產婦取仰臥位和左右側臥位,探頭放置于孕產婦腹壁上移動或更換,超聲束與血流方向夾角60°,取樣容積2 cm×2 cm。待常規產前超聲檢查后,選取4~6個清晰、穩定的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多普勒頻譜圖,測量臍動脈S/D、RI、PI值和MCA S/D、RI值。
1.3.2 臍血血氣測定方法 在胎兒取出后開始呼吸前,用兩把止血鉗快速鉗夾靠近胎兒端,長約15 cm一段臍帶,剪斷后用肝素化注射器抽取臍動脈血1 mL,封閉針頭,立即應用OSmetech OPTI CCA便攜式干式多參數血氣分析儀進行檢測,檢測臍血pH、動脈氧分壓(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水平。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 t 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臍血血氣分析比較
觀察組臍血pH為(7.08±0.02)、PaO2為(20.7±4.2)mmHg,分別低于對照組的(7.29±0.04)和(24.5±4.8)mm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957、5.958,P
2.2 兩組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觀察組臍動脈S/D值(3.51±0.39)、RI值(0.78±0.12)、PI值(1.74±0.24);對照組臍動脈S/D值(2.45±0.36)、RI值(0.61±0.13)、PI值(1.15±0.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971、9.909、18.121,P
觀察組MCA血流S/D值(3.92±0.31)、RI值(0.59±0.13);對照組MCA血流S/D值(4.35±0.34)、RI值(0.79±0.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346、11.304,P
3 討論
新生兒臍動脈血是胎兒流向絨毛間隙的循環輸出血,直接來源于胎兒,從臍動脈抽血樣行血氣分析檢查,可直接反映胎兒氣體代謝及酸堿狀況,可作為判斷圍生兒窒息的重要檢出指標[4-5]。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臍血pH、PaO2均低于對照組,PaCO2水平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臍動脈血血氣分析能客觀、快捷地反映圍生兒氣體代謝和酸堿狀況。
臍動脈是胎兒與胎盤循環的重要血管通道之一,若胎兒因胎盤絨毛血管痙攣、梗死等病變,常使胎兒和胎盤的循環阻力增加,使臍動脈舒張末期血流量減少,引起臍動脈S/D值、RI值、PI值增高[6]。該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臍動脈S/D、RI和PI值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大腦中動脈S/D、RI和PI值均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觀察組臍動脈各指標增高,大腦中動脈各指標降低,常提示,胎兒宮內血液循環動力變化異常,有胎兒窘迫和新生兒窒息的風險。
據馮小艷和周抒等[7-8]相關研究報道,監測胎兒腦血流及臍動脈血流阻力指標均有助于預測胎兒宮內缺氧,該文研究結果與上述兩個研究均證實,胎兒血流動力學監測可有效預測胎兒宮內缺氧狀況,在產前加強監測,有助于及早發現異常;臍血血氣分析可迅速判斷圍生期新生兒的缺氧狀況。
綜上所述,臍血血氣分析聯合胎兒血流動力學監測用于評估圍生期新生兒窒息,有助于評估胎兒宮內缺氧及新生兒的缺氧狀況,對臨床及時處理可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依據。
[參考文獻]
[1] 熊麗.新生兒臍血血氣分析與新生兒圍生期窒息關系[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4):19-20.
[2] 崔新紅,鈕彬,張淑紅.胎兒臍動脈血流S/D值與圍產兒預后關系的研究[J].實用醫藥雜志,2014,31(1):42-43.
[3] 倫尼.羅伯頓新生兒學[M].4 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256.
[4] 梁燕云,翁郁玲,譚建萍,等.110例圍生期高危因素與臍血血氣分析對新生兒預后的預測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5, 12(17):6-8.
[5] 馮勝武.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指標與FGR關系研究[J].中外醫療,2014,33(22):180-181,183.
[6] 張真,曹利敏.新生兒臍血血氣分析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7):191-192.
[7] 馮小艷,卿爽,潘春燕.新生兒窒息與血氣分析指標間的相關性研究[J].西部醫學,2014,26(9):1197-1198,1201.
【關鍵詞】血液透析;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治療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234―02
血液透析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維持生命的主要治療方式,許多患者因對疾病治愈不抱希望產生強烈的抗拒情緒,拒絕繼續治療[1]。因此,恰當的心理引導及相關健康知識的宣教對于患者的治療順利進行及療效顯效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臨床效果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廣東省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均有明確的腎臟疾病診斷且符合血液透析治療指征。根據接受的護理干預措施不同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及接受針對性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每組各49人。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臨床常規護理,關注其生命體征變化,出現意外事件及時告知主管醫師。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定期開展健康講座,組織患者和家屬對血液透析相關知識進行學習,使其了解血液透析的重要價值,積極主動配合治療[2]。心理護理:了解患者在血液透析過程中所出現的緊張、焦慮和抑郁情緒,運用專業的護理知識對其負面情緒進行疏導,使其能夠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治療過程。
1.3 觀察指標
1.3.1治療依從性
自行設計《血液透析治療依從性調查研究問卷》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行調查研究,包括按不擅自停止治療、不隨意調整治療和濫用藥物、飲食合理、控制水分攝入、規律作息、戒煙戒酒、保持積極心態,家庭成員支持八個方面,能夠執行7項或以上者為完全依從,執行6項或以下者為不完全依從。
1.3.2 負面情緒評分
采用HAMD量表評價患者的抑郁情緒、HAMA量表評價患者的焦慮情緒,分值越高、負面情緒越劇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所得結果按P
2 結果
2.1治療依從性
觀察組患者接受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后其透析治療完全依從率93.88%,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
2.2 負面情緒評分
觀察組患者接受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后HAMD評分(26.31±3.57)分,HAMA評分(18.09±2.36)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
3 討論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臨床腎功能衰竭患者的最常見治療方法,其在有效改善患者癥狀的同時,也存在著較多問題。由于血液透析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許多患者在此期間會出現情緒的波動,逐漸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部分患者甚至對治療過程產生厭惡、抗拒等消極情緒,拒絕配合治療,造成臨床治療中斷率的上升[3]。還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對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缺乏了解,導致其日常生活的某些習慣對透析過程不利,損害其總體治療效果。
以上存在的這些血液透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均提示我們,恰當的護理干預在這一長期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針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不良情緒及對治療相關知識的匱乏,給予積極的心理疏導及基本的健康知識教育是十分必要及重要的[4]。有效的心理溝通可以了解患者的真實想法,并引導其走向樂觀積極的方向,給患者及時的鼓勵使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基礎的健康教育可以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樹立何種習慣,如何妥善保護內瘺以延長其壽命等等,均有益于血液透析的有效開展[5]。
為了明確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臨床效果的影響,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使用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后發現,其治療過程中的完全依從率大幅高于對照組患者,可見在良好的心理溝通及對健康常識的了解后,患者更加愿意配合臨床治療,且具有更大的戰勝疾病的信心。因此,在我們后續對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進行檢測后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負面情緒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可見心理溝通對改善患者情緒狀態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采用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且降低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厲淑榮,肖合存,林興鳳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從性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2):1081-1083.
[2] 陳金霄,施素華,梁萌.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液體攝入依從性的影響[J]. 全科護理,2010,8(9):2353-2354.
[3] 郭澤麗.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膚并發癥的臨床特點和護理對策[J]. 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3):423-425.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將重心放在研究和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積極體驗和積極行為上,摒棄了傳統心理學過度關注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消極模式,營造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有效提升高校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業務能力。
1.1積極心理學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次詮釋
運用積極心理學核心理念指導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有模式,豐富和擴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優化并配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和資源,改善及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和效能。
1)培養積極品質,強化主動預防。積極心理學認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只把目標定位在心理疾病的修復和治療,而應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塑造上。通過重建學生的積極力量激發學生潛在的積極因素,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從而強化學生內心對各類心理問題的主動預防能力,消解各類心理問題的發生。
2)重建師生關系,提高幸福指數。積極心理學認為,教師和學生應當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關系,而不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對立關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用積極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出現的心理困惑,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提出鼓勵和贊揚,強調積極向上的一面,建立學生自信,讓學生體驗積極情緒,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程度。
3)擴展目標設定,關注大眾幸福。按照積極心理學的觀點,所有學生都具備積極品質的潛力,都擁有主觀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積極心理學主張優化配置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的各種資源,培養和發掘所有學生的積極品質,增強學生積極體驗,完善學生自我完整人格塑造,讓學生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積極地面對未來。
1.2積極心理學提升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積極心理學核心思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普及已然成為一種趨勢,其所倡導的積極品質、積極體驗以及積極系統對從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線輔導員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高校輔導員應及時調整方法策略,重塑自身形象,關注積極層次,釋放正向能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1)踐行積極生活,樹立學生榜樣。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主動尋找和發掘自身的積極品質,提升個人修養,以自信、樂觀和陽光的態度感受生活、面對工作,給學生樹立榜樣。在與學生溝通交流過程中,輔導員應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以飽滿、熱情、謙和的形象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消解學生內心疑慮,用積極的心態和樂觀的形象感染學生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2)學習積極理論,更新教育方法。高校輔導員要時刻保持對先進心理理論的學習和理解,了解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掌握與學生溝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輔導員需要深入理解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和核心思想,嘗試運用其指導下的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方法設計并舉行相關活動,構建學生成長積極環境,增強學生積極體驗,培養學生積極品質。
3)建立積極信任,貼近學生實際。建立與問題學生之間的信任和平等的咨詢關系是高校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礎的一項環節。輔導員在層層遞進的交談中,從積極正面的方向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肯定學生優點,并有技巧、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意見,彼此敞開心扉,深入交談,促使學生主動地描述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掌握最本質的信息,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繼續進行。
2積極心理學對高校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啟示
積極心理學為高校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將積極心理學理念運用到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直接體現是一切從積極角度出發,用積極的方式解讀學生心理問題的積極方面,用積極的態度培養學生積極的品質,用積極的言行影響學生積極的心靈,用積極的途徑塑造學生積極的人生。
2.1積極測量,增強積極體驗
積極心理學利用現有成熟的心理測量技術,結合積極正面指標,形成用于測量快樂感、幸福感等多方面的測量體系。輔導員通過積極心理測量問卷評估學生的積極和消極方面,能夠較為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并建立相應的學生心理檔案。輔導員在獲取學生基礎信息之后,能夠充分地就學生性格的積極因素進行挖掘和培養,比如在言談中夸贊學生在演講方面的突出表現,及時給予適當的肯定等,增強學生的愉悅體驗。
2.2積極干預,培養積極人格
實施有效地積極心理干預,客觀調動學生的積極潛能,逐步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用心塑造學生的積極人格,能夠較好地緩解學生的心理危機,并化解問題心理引發的危險行為。輔導員在學生管理中一旦發現某些學生的異常行為,應立刻采取積極心理干預,包括以往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諸如定期約談、舉辦心理知識講座、團體心理輔導等,并擴展至校園廣播、報刊等校園媒體以及網絡平臺等,擴大影響范圍,讓學生參與其中并從中獲益。在積極心理干預工作中,培養學生用積極的態度來解讀生活的本質,用自身的積極潛能預防和化解心理問題。
2.3積極引導,構建積極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