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8:58:4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護理和醫學影像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護理學 臨床醫學 就業 影響因素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以濟南市、泰安市共三所醫學院高校護理本科生和臨床本科生各100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2.方法。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護理與臨床本科生的基本資料、就業意向、影響就業的主導因素、就業前景、就業指導等部分,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3.統計分析。所有問卷均建立EXCEL 數據庫,采用IBM SPSS V2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
1.護理和臨床本科就業意向。從表1可以看出,護理和臨床本科生就業意向主要集中在二級、三級醫療機構和考研或繼續深造,分別占84%和80%,其中對于考研或繼續深造,護理和臨床分別各占10%和30%,臨床本科學生較高,僅有極少數愿意去基層社區醫療機構、民營醫院從事護理工作。 表1
就業意向
護理本科(n=100)
臨床本科(n=100)
三級醫療機構
59
40
二級醫療機構
15
10
考事業編
8
9
創業
2
3
基層社區醫療機構、民營醫院
4
7
考研或繼續深造
10
30
其他
2
1
2.影響護理和臨床本科就業的主要因素。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護理和臨床本科學生都把工資待遇和穩定性作為自己就業考慮的首選,分別各占79%和82%,其次是個人發展前景,僅少數人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決定就業意向。
表2
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
護理本科(n=100)
臨床本科(n=100)
工資及待遇
59
55
個人發展前景
14
13
穩定性
20
27
自己的興趣愛好
4
2
其他
3
3
3.護理和臨床本科就業信息渠道。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學校、社會招聘會及網站是護理和臨床本科就業的最主要渠道,分別各占79%和78%,其次是父母或親朋好友推薦。
表3
就業信息的渠道
護理本科(n=100)
臨床本科(n=100)
學校招聘會及網站
52
53
社會招聘信息
27
25
父母或親朋好友推薦
12
13
導師推薦
7
6
其他
2
3
4.護理和臨床本科就業形勢評估。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出,護理和臨床本科就業形勢認為比較困難和很難的分別占61%和78%,臨床本科認為就業形勢比護理本科更加困難。大學擴招使得學生就業越來越難,醫院對臨床專業學生學歷要求更高,更使得臨床本科學生就業更加嚴峻。
表4
就業形勢評估
護理本科(n=100)
臨床本科(n=100)
很容易
15
5
還好
24
17
比較困難
41
43
很困難
20
35
三、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為提高護理和臨床本科就業率,我們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分析。
1.學生自身方面。第一,對自身定位不準。護理和臨床本科生應積極調整心態,準確定位,張春梅等的研究發現患者和家屬的評價會直接影響護士的職業認同。對于護理和臨床本科畢業生要學會揚長避短,個性化地擇業,把握好就業期望與就業現狀之間關系的平衡。同時也要降低就業層次,對于“經濟欠發達,缺醫少藥”的邊遠山區、基層單位或專業不對口,但相近或相關的工作都可以試著去了解去接受。近年來國家開始采取了“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體制,很多護理、臨床本科畢業生仍停留在傳統的就業觀念上,過高地估計就業期望值,盼望高工資、高福利、環境好、不艱苦的工作崗位,去選擇有發展前途的三甲醫院,忽略了民營醫院、私立醫院等,而一些大的醫院人員已經出現飽和,就業更難。第二,護理和臨床本科學生就業心理準備不足。當前不少本科畢業生認為就業的成功率與學習的成績有很大的關系,從而對有效信息的收集以及推銷自己的方法和策略重視不足,還有一些人以為不需要努力學習,只靠人際關系就可以解決自己的就業。此外,有的畢業生把希望寄托在學校就業指導部門與輔導員身上,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其實就業準備要貫穿學生整個大學生活,日常生活中就該鍛煉自己的能力,融入社會,敢于展現和表現自我才藝,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為自己以后的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2.學校方面。據有關調查顯示,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國家高等教育的擴招,高等護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經超過護理教育年招生總量30%,招收學生越來越多,加劇了學生就業的難度。有些學校就業指導工作還有待改進,就業指導是指學校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給他們介紹職業知識解答詢問,提供職業選擇意見,輔導他們規劃、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學校應當多舉辦各種形式的就業指導座談,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加強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在面試過程中,會經常碰壁,從而出現心煩、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學校應及時幫助學生調整心態,正確進行自我評價,分清當前的就業形勢,保持健康良好的就業心態。構建與社會需求以及護理學發展相適應的護理道德體系, 培養德才兼備的現代護理和臨床人才。
3.社會方面。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護理和臨床本科畢業生喜歡去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這些城市交通便利、醫療設備先進、環境優美,但是這些城市就業異常的激烈。對于廣大農村的地區來說,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偏遠山區急需大量的醫學人才,但是很少會有學生去考慮這些地方。醫療衛生單位也應該深化改革,改變用人觀,加強人才儲備,目前高校擴招后護理和臨床畢業生充足,單位選擇的余地大,這樣可以積極的儲備各層次的畢業生,同時把握衛生機構改革的良好時機,不要忽略人才培養與結構對醫院發展的長期效應,給每個學生提供公平的環境,實行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優化配置。目前有些單位抬高了學生的學歷等方面的標準要求,使得護理和臨床本科生就業更加困難。社會就業體制也不完善,我國衛生醫療機構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機制改革的步伐相對緩慢,缺乏人才流動機制,就業中就會出現“關系競爭”而不是“素質競爭”,滋長了畢業生“一次擇業定終身”的思想觀念,這也是畢業生就業難的的間接原因。
4.政府方面。對于大學生參加基層就業項目,國家應大力支持,服務期滿后畢業生享有更多的優惠政策。對到基層就業、“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三支一扶”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等服務期滿的畢業生,優惠可以體現在公務員的招錄、事業單位的招聘、升學、國家補償學費和代償助學貸款;對于服務期滿自主創業者,享受到的優惠是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和貼息等有關政策以及各基層就業項目服務年限計算工齡;對于服務期滿到企業就業者,享受到的優惠就是按照規定轉接社會保險關系等。還要充分體現政策的調控功能,當它形成一定的氣候后,不僅能解決護理和臨床學生在大城市的撞車,更能幫助國家合理配置醫療人才資源,帶動衛生欠發達地區的公共衛生發展。同時還應積極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基礎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使護理和臨床本科畢業生這一資源的合理配置,畢業生自己的觀念要發生轉變,但是還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為畢業生就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林樺,1978―,男,漢族,山東泰安人,研究生學歷,文學碩士,山東省泰山醫學院講師、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晁毓菡,1984―,女,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山東省泰山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張圓圓,泰山醫學院2012級護理學本科學生;柳瑩穎,1980―,女,山東泰安人,泰安市實驗學校中教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傅蓉.同輩群體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J].思想理論教育,2008(7):78-82
[2]藺桂瑞.職業自我概念與大學生職業指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增刊):107-109
[3]肖池平.論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全程化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73-74
[4]楊運秀.從護理學發展談現代護理道德教育[J].護理學雜志,2005,20(5):76-77
[5]宋泳紅.護理專業畢業學生在就業應聘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9):832-833
[6]陳巖松.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7(4):85-90
[7]Bet z N E, Hackett G. T 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related self- efficacy expect at 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 ions in college w omen and men[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28(5):399-410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綜合護理干預;依從性;血壓控制
高血壓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老年時期由于各器官功能發生退行性變,心腦血管等慢性病高發,且在一個老年朋友身上常合并出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種慢性病,所需服用藥物種類較多,服藥時間較長,老年人記憶力減退或行動不便,忘服、漏服、錯服現象時有發生,服藥依從性較差,使血壓控制不理想,導致腦卒中等嚴重并發癥,不僅降低了老年朋友的生活質量,更加重了子女的負擔,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1]。本院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有效提高了服藥依從性,患者血壓控制較為理想?,F將研究結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2年3月~2013年12月,來我院門診救治的21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年齡均超過65歲。采用數字表法將216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護理組和綜合護理干預組各108例。常規護理組:男76例,女32例;年齡67~80歲,平均年齡(71.9±7.68)歲;病程8~14年,平均病程(10.6±2.59)年。綜合護理干預組:男68例,女40例;年齡68~81歲,平均年齡(73.1±7.45)歲;病程7~16年,平均病程(11.4±2.6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常規護理組實施心血管內科常規護理,綜合護理干預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預:老年高血壓患者由于病史長,且合并其他慢性病,疾病困擾加上對預后的擔心,常容易產生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僅不利于疾病恢復,還極易導致血壓波動,引發不良后果[2]。護理人員應主動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精神情緒變化,用積極的語言安慰患者,用身邊血壓控制理想的事例鼓勵患者,為患者提供正能量,幫助患者樹立血壓必控的信心。并請家屬配合治療。②用藥干預:正常人的血壓會在一定水平波動,一天內血壓會在上午6點~10點、下午16點~20點2個時間段處在波動高峰。因此服用抗高血壓藥物應具備科學性。護理人員應詳細告知按時、準確、足量服用抗高血壓藥物的必要性,并指導患者在血壓波動高峰的前30min服藥,以達到最佳降壓效果[3]。嚴肅告訴老年患者不可為了圖省事而在睡前服用降壓藥,以免造成嚴重低血壓反應。③行為干預:煙酒刺激可加重血壓升高,因此應鼓勵老年高血壓患者戒煙限酒,合理飲食,少吃肥肉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飲食宜清淡,限制鹽的攝入,減少菜肴中烹調油的用量。多食芹菜、香蕉等,保證膳食纖維攝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用力大便加重心臟負擔引發腦出血。運動可改善心血管功能,鼓勵并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運動。④出院干預:高血壓是慢性病,患者癥狀控制后大多居家休養。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出院指導干預,告訴患者按時服藥,定時測量血壓,定期復診,并養成將平時測量血壓做好記錄的習慣,以便醫生根據血壓控制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1.3效果評價 參照1999年WHO/ISH高血壓治療指南[4]標準,評價兩組患者血壓控制情況及用藥、行為依從性。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用藥、行為依從性觀比較 見表1。
干預組患者在用藥依從性(90.74%)、戒煙戒酒(77.78%)、適當運動(72.22%)、合理飲食(73.15%)等行為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常規組(P
2.2兩組血壓控制情況 護理前兩組血壓無顯著差異性;護理后兩組血壓均有所改善,但干預組血壓顯著低于對照組(P
3討論
我國正快步進入老年化社會,老年高血壓容易導致腦卒中等嚴重心腦血管并發癥,死亡率和致殘率非常高,因此,老年高血壓的防治工作是全社會關注的話題。患者情緒激動時可導致血壓劇烈波動,如果本身血壓較高,但沒有按要求服用降壓藥物,可導致血壓不穩定,二者是高血壓腦出血的誘發因素[5]。因此,控制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應從穩定患者情緒和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著手。
正常情況下,人的血壓在一天中會有小幅的波動,日間血壓一般135/85mmHg,夜間血壓相對較低(120/75mmHg),根據這個血壓波動規律,應指導患者在白天服用降壓藥物,以免夜晚血壓降幅過大,重要臟器供血障礙。徐娟[6]指出,老年時期各器官功能衰退,行動遲緩、記憶力減退,且常合并糖尿病、慢阻肺等其他疾病,服用藥物種類較多,造成降壓藥物忘服、漏服甚至錯服,服藥依從性較差,使血壓控制不達標,是老年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致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本院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首先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支持,對患者服藥進行正確的指導,告知患者不按時、準確服用降壓藥的危害,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并對居家修養的患者進行指導和跟蹤隨訪,將血壓控制效果擴大化。結果顯示,干預組用藥依從性高達90.74%,隨訪6個月血壓控制理想程度較高。
高血壓病史長,終身服用降壓藥物是一個治療方面,另外患者的日常行為也對血壓產生極大的影響。煙酒刺激、高鹽、高脂食物、缺乏運動可升高患者血壓。楊偉民[7]認為,干預患者血壓,改進患者日常行為是一個關鍵的輔助治療。同時,在行為干預過程中發揮家屬及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通過家屬提醒和督促,讓患者改變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和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行為依從性,主動幫助并提醒患者按時服藥,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壓。本研究結果中,干預組日常行為依從性明顯高于常規組,因而血壓控制更為理想。
綜上,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服藥、行為依從性,對控制血壓有積極的影響意義。
參考文獻:
[1]程婧,何非,王麗姿,等.老年高血壓患者達標率與知識、行為依從性及生活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2):117-120.
[2]黃冬巖.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03):155-156.
[3]袁向芳.護理干預對高齡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4,07:221-222.
[4]Guidelines Subcommittee.199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 1999,17(2):151-183.
[5]趙學軍,高俊嶺,傅華,等.社區高血壓群組干預對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1):1181-1184.
關鍵詞:綜合護理;采血;穿刺;血液標本質量
采血室工作是臨床工作的主要場所之一,具有人員流動性大、患者所患疾病輕重不同、工作強度大等特點,患者極易發生急躁情緒,或對工作的不理解,增加護患矛盾。因此,熟練掌握正確的采血方法,以及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護理質量的關鍵。常規的護理措施一般以提高護士工作技能為主,缺忽視了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以及在采血前、采血中以及采血后的細節護理。另一方面,獲得合格的血液標本是得到臨床準確檢驗結果的前提條件,能為臨床提供準確的實驗依據[1]。合格血液樣本的獲得在于護患之間的信任與配合,以及后期血液標本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對采血患者實施綜合護理,提高護理質量,以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和良好血液樣本的保障。綜合護理是全過程的護理,即包括采血前、采血中以及采血后操作期間的護理,也包括在各個環節的心理疏導,以及后期的血液樣本管理。我院于2016年1月~7月在需采血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獲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7月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需采血的患者50例,排除標準:有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年齡小于16周歲;多次穿刺未成功患者;無法配合治療及實施護理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25例,其中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16~60歲,平均(42.1±4.1)歲;已婚10例,未婚15例;急診患者6例,非急診患者19例;收醫?;颊?0例,非醫?;颊?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16~65歲,平均(43.7±5.1歲);急診患者8例,非急診患者17例;已婚12例,未婚13例;急診患者8例,非急診患者1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婚姻、疾病狀態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次研究由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健康宣教、操作護理與對癥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具體如下:
1.2.1采血前血管準備 護士在操作進行前,再次檢查采血需要準備的物品,包括采血針、采血管、止血帶、消毒棉簽,觀察患者采血部位,進行比較,選取適合患者的采血點,并予以向患者說明確認。
1.2.2采血時護理 采血時快速綁扎止血帶,動作迅速,全身保持鎮定,消除環境干擾,再次核對采血點,快速進針,盡量保證一次性穿刺成功。當出現突況時,護士要保持冷靜,快速分析原因,及時糾正偏差,并給與患者鼓勵。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進行采血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鎮定,排除外界干擾,盡量保證一次性抽血成功。當出現各種突況時,護理人員要沉著冷靜地應對,并對患者進行鼓勵和安慰。
1.2.3拔針護理 在采血完成后,護士迅速解開止血帶,拔除針頭后用拇指按壓穿刺點,并指導患者準確按壓,避免用力,避免揉搓,輕壓3~10 min。若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或服用藥物對凝血功能造成影響時,則指導患者延長按壓時間[2],并觀察至不出血為止。
1.2.4血液標本管理 在穿刺前,操作者使用消毒液對穿刺點周圍皮膚進行消毒,待消毒液完全干燥后進行穿刺。穿刺過程不要用力在血管周圍進行拍打及揉搓,護理人員進行選擇粗大血管進行穿刺采血。采血成功后,對血液樣本進行柔和震蕩,使血液樣本分布均勻。準確收集樣本,將同類血樣本統一裝入密閉容器內,專人送入化驗室待檢。
1.2.5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貫穿采血過程的始終,采血前全面了解患者的個人信息,包括疾病病史,服藥史,飲食情況等,每部操作前,提前告知患者將要進行的操作以及目的,消除患者緊張情緒。
1.3觀察指標 完成操作后,嗜芳鍬劑階榛頰叩拇壇曬β剩1次穿刺成功且40 s內完成即穿刺成功[3],同時跟蹤兩組患者血液標本,其質量由化驗室反饋結果。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PS 19.0統計軟件錄入及分析數據,結果采用(n/x±s)表示結果,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穿刺成功25例,穿刺成功率為 100.00%;對照組穿刺成功23例,失敗2例,穿刺成功率為 92.00%,觀察組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血液檢驗是臨床主要的輔助檢查措施,也是診斷、判斷疾病進展以及預后的主要方法,也是疾病診斷以及健康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在血液常規檢測中,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以及各自比率,以及血紅蛋白計數、平均濃度等,成為其他檢查項目的基礎,為臨床治療提供根本依據。比如在細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其他微生物感染過程中,在檢測血液樣本都能夠直接體現,因此血液樣本的質量成為成功檢測的關鍵問題。因此,有必要采取綜合護理措施以保障血液樣本的質量。我們采用采血前血管準備、采血時護理、拔針護理、血液標本管理、以及心理疏導等綜合護理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穿刺成功率為 100.00%,對照組穿刺成功率為 92.00%,觀察組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陸海波,胡玲玲,張益紅.護理工作對血液標本分析前質量的影響 [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8):2279-2280.
摘要目的:探討協同護理模式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維持性透析患者58例,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則應用協同護理模式,3個月后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協同護理模式可以提高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協同護理模式;維持性血液透析;依從性;生活質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04
近年來,終末期腎病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高趨勢,而維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療終末期腎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因此,維持性透析患者的人數也每年遞增[1]。據相關文獻報道[2],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低,生活質量較差,導致病死率較高,因此,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成為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關鍵。協同護理模式[3](collaboration care model,CCM)是在Orem自理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它建立在責任制護士基礎上,充分發揮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家屬的主動參與能力,是一種集責任護士-患者-家屬為一體的整體、協作式護理干預方式。本文旨在以CMM理論框架為基礎,構建適合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干預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維持性透析患者58例為研究對象,男27例,女31例。年齡18~64歲,平均(50.10±6.30)歲。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年齡均≥18歲。(2)血液透析時間均在3個月以上,且每周2~3次。(3)具有中學以上文化知識水平,能讀懂并同意接受調查問卷。(4)無急性病和精神性疾病。隨機將患者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對其發放調查問卷,評估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心理護理、透析過程的護理、并發癥護理、營養指導、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CCM干預。其實施步驟包括評估患者、制訂CCM干預方案、知識指導、技能培訓和效果評價。具體內容如下:
1.2.1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并制訂CCM干預方案責任護士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主動與患者進行交談,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給予信念支持,消除患者的病情恐懼感。交談過程中,要做好對患者疾病知識需求、自我護理能力和心理狀況知識的收集評估工作。同時,向患者和家屬講解CCM的護理方法和重要性,引導患者和家屬共同參與CCM護理計劃,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家屬照顧能力。在全面評估后,由責任護士、患者、家屬三方共同完成CCM干預方案的制訂。
1.2.2患者和家屬知識指導通過向患者和家屬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視頻講座光盤等,向患者傳授血液透析的基礎知識、主要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飲食控制的重要性、過量水分攝入的危害等知識;幫助患者理解醫師制訂的治療方案,讓其明白規律透析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嚴格遵守服藥時間、服藥劑量和服藥方法,禁止服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指導患者認識各類化驗結果(如尿常規、腎功能、心電圖等);告知患者血液透析會造成體內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流失,同時向患者發放食物營養表,讓患者選擇食用高蛋白質以及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讓患者和家屬養成每天記錄飲食的習慣;指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提高身體免疫力。
1.2.3患者和家屬技能培訓教會患者和家屬正確測量腹圍、體重和記錄尿量/進出量以及生命體征(脈搏、呼吸、血壓以及體溫等)的方法;現場模擬培訓患者及家屬內瘺穿刺處的護理、培訓患者和家屬檢查內瘺有無顫音或血管雜音的技巧,以判斷內瘺是否通暢,禁止內瘺側手臂提重物、受壓、測血壓、輸液以及輸血等;向患者和家屬模擬演示透析結束后壓迫帶的松解方法(15~20 min后稍松-1 h后再松-2 h后如果不出血完全松開),在松解過程中如果一旦發生出血立即采用壓迫血管方式止血。
1.2.4其他指導措施指導協調家屬對患者的監督輔助作用以及患者自我護理管理工作,充分發揮CCM護理干預措施的優勢;做好患者和家屬的心理指導工作,樹立患者和家屬面對疾病的信念,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定期召開“病友會”,邀請血液透析時間較長、日常生活中自我護理能力較強的患者,或聘請專家進行專題講解和討論,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管理能力。
1.3評價指標3個月后從依從性、生活質量2個方面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具體評價內容如下:(1)依從性。治療依從性評價指標自行設計,包括飲食依從性、液體攝入依從性、透析治療的依從性、用藥依從性4項指標。其中,飲食依從性以患者3個月后血鉀水平>5.5 mmol/L,血磷水平>2.0 mmol/L作為不依從依據;液體攝入依從性按照透析間期體重增加相對值(即透析間期體重增加值與干體重的比值)以>5.7%作為不依從標準;透析治療依從性以透析期間,有違背醫囑作為不依從依據;用藥依從性以是否遵從醫囑服藥、是否忘記服藥、是否擅自增減藥量為依據。(2)生活質量。應用簡明健康調查表(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測定。該表共包括8個維度,36個條目,其中8個維度為生理機能、生理健康問題導致的角色受限、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狀況、生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問題導致的角色受限和精神健康。各個維度的得分在0~100分之間,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3個月后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表1)
2.2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表2)
3討論
隨著血液透析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血液透析的重點也開始轉向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現實社會中,大部分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長期病休在家、社會角色轉變、經濟負擔繁重、長期服用藥物等各種原因導致患者情緒低落,消極對待治療,進而造成患者依從性差,病情加重,生活質量遠低于常人。有學者研究表明[2],提升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從性對于延長患者生命時間,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依據相關文獻統計,維持性透析患者中不依從現象的發生率高達48.9%,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治療效果[4-5]。因此,探討如何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就成為維持性護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CCM模式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它建立在責任制護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患者的自我護理管理能力,并最大限度地鼓勵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健康護理工作中。該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和“單向護理模式”,將護士的傳統角色轉變為教育者、信息支持者和協調者,并吸納了患者和家屬的參與,從而將護士、家屬、患者三方協調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護理支持體系,充分體現了護理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5-6]。在本研究中,3個月后兩組患者在依從性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CCM護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
總之,CCM護理模式改變了傳統的護理方式,充分發揮了患者和家屬的積極性作用,顯著提高了維持性透析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高芳,吳恩亮,劉玉芳,等.綜合護理干預對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22(34):104-105.
[2]田群芝,鄭芳,張彩云.護理干預對維持性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11):31-32.
[3]趙雪萍,薛小玲,盧玨,等.協同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64-1666.
[4]劉艷艷,劉秀玲.協同護理模式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0):224-225.
[5]向秀芳.協同護理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瓢妫?,2011(15):51-53.
[6]蘆慧,駱燕芳,孫張瑜.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效能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3):24-25.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穴位治療聯合護理干預對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康復療效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住院的320例肝癌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各項常規治療護理,觀察組采取中醫穴位治療聯合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排氣、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后不良反應情況。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術后腸鳴音恢復、排氣、排便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穴位治療聯合護理干預能促進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康復。
關鍵詞 中醫療法;肝癌;術后護理;康復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29
作者單位:530021南寧市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劉琴:女,研究生在讀,護士
通信作者:龐永慧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立項課題(gzzc1060)
Effect of Chinese med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LIU Qin,CHEN Ling,YOU Xue-mei,et al(Affiliated Tumor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53002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med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urativ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cancer.Methods:A total of 320 patient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care,whil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hinese med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ime to the start of recovery of bowel sounds,time to anus deaeration,time to ambul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Resuts:There was statis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wel sounds recovery,anal exsufflation defecation time,ambulation time and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untoward effects(P<0.05).Conclusion:Chinese med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accelerate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herapy;Liver cancer;Postoperative care;Rehabilitation
原發性肝癌是指發生于肝細胞和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腫瘤,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年齡40~50歲,男女比例約為2∶1,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2位[1]。肝切除術仍是治療肝癌首選方法,由于手術操作過程中刺激腹腔和胃腸道、麻醉藥物的應用、術后切口疼痛等因素使肝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受到抑制,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2]。為縮短患者術后排氣、排便時間,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防止術后腹脹等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我科應用中醫治療足三里穴維生素B1注射加白細胞增長儀電刺激雙側足三里穴和內庭穴,術后早期進食,早期活動及非藥物疼痛干預等措施,促進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康復,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9月我院肝膽外科首次住院并行手術治療的肝癌患者320例,男153例,女167例。年齡27~78歲,平均(49.32±13.32)歲?;颊呷虢M條件:(1)肝癌的診斷符合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的原發性肝癌規范化診治專家共識診斷標準[3]。(2)首次入院手術治療的患者。(3)既往無肝膽胰疾病手術史。(4)患者手術前肝功能分級Child-Pugh A級或B級經積極的護肝治療后肝功能轉為A級。(5)術前、術中均未行肝動脈栓塞化療和射頻消融等治療。排除標準:(1)手術前肝癌結節破裂出血。(2)手術前合并感染或術后嚴重腹腔感染。(3)手術前曾患胃腸道疾病史。(4)術后消化道出血或腹腔大出血。(5)手術后出現肝性腦病。隨機將320例患者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術中出血量、術中肝門阻斷時間、手術時間和腫瘤最大直徑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術后常規給予心電監測48 h,吸氧48~72 h,血壓平穩后給予半臥位,協助患者翻身、叩背,保持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通暢,持續胃腸減壓待詢問患者排氣后拔除胃管再進食。
1.2.2觀察組
1.2.2.1中醫穴位治療(1)電刺激雙側足三里和內庭穴。定位具體方法:患者取平臥位,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一橫指外,內庭穴位的定位是在足背第2趾與第3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足三里穴和內庭穴處的皮膚用95%乙醇脫脂后待干貼上電極片,接上白細胞增長儀的導聯線,頻率20~24 Hz,電壓18~28 V以患者能接受的最強刺激為宜,每天2次,每次治療時間為40 min。(2)雙側足三里穴位維生素B1封閉治療:常規消毒雙側足三里穴位,用2 ml注射器抽取50 mg注射用維生素B1按肌內注射的方法進行穴位封閉注射。
1.2.2.2護理干預(1)早期活動。術后6 h協助患者變換,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深呼吸,翻身拍背促進排痰,指導患者主動活動四肢,術后第2天鼓勵患者床旁活動,活動時間與強度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定;每天制定活動計劃與目標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2)早期進食。術后24 h拔除胃管給予流質飲食如米湯、魚湯等,每2 h 1次,每次20~50 ml,術后48 h后飲食從流質、半流質逐漸過渡為普食。(3)非藥物干預鎮痛?;颊呖人詴r用雙手保護切口以減輕因咳嗽引起的疼痛,通過選聽音樂、有節律按摩、深呼吸、指導想象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疼痛。(4)與患者進行交談,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動,給予安慰和鼓勵,使其保持樂觀自信。
1.3觀察指標腸功能恢復指標:(1)腸鳴音恢復時間的觀察,術后聽診腸鳴音,每4 h 1次,具體方法是用聽診器在腹部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各聽診1 min,在正常情況下,腸鳴音1 min內聽到4~5次為腸鳴音恢復。(2)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以患者主訴為準,按小時計算。(3)術后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喉部不適、腹脹。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表2)
3討論
從中醫辨證角度分析,患者因手術創傷元氣受損,氣滯血瘀,氣血阻于臟腑經絡之間使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足三里為多氣多血之經脈,具有振奮脾胃陽氣、調節臟腑氣機之功能,激發被抑制之氣機從而改善臟腑功能,恢復麻痹的胃腸道蠕動,促使腸腔內積氣排出。內庭穴專治鼻衄、齒痛、咽喉腫痛等實熱性五官病證;吐酸、腹瀉和便秘等腸胃病證[4]。
針刺足三里能夠提高血漿胃動素的含量而影響胃腸運動;維生素B1能抑制膽堿酯酶活性,減少乙酰膽堿水解,興奮胃腸道平滑肌,經足三里穴位注射維生素B1結合穴、針、藥三者之功效,通過腧穴、經絡、臟腑的特殊作用,達到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目的[5]。馬順茂等[6]研究表明,維生素結合穴位注射能有效促進腹部手術后的腸蠕動,緩解腹脹。龐永慧等[2]研究顯示術后行足三里穴、內庭穴電刺激和維生素B1足三里穴位封閉注射促進了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加快了術后康復。本組觀察組采用白細胞增長儀電刺激雙側足三里和內庭穴,維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結果顯示,觀察組腸功能恢復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
術后長期臥床休息會增加胰島素抵抗,降低肌肉張力、肺功能及組織氧合能力[7]。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能增強上呼吸道生理性防御功能,預防肺部感染,促進患者體力恢復;還可增加腸蠕動,促進消化功能恢復,增進食欲,促進營養素的吸收,增強抵抗力,同時加快創傷部位的血液循環,促進創口愈合[8]。運動干預還可提高癌癥患者心肺、骨骼肌功能從而使整個機體代謝向有益的方向發展[9],曾小燕[8]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縮短了首次排氣、排便及住院時間,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因此,肝癌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是可行的。龍麗珍等[10]研究顯示,肝癌患者術后1 d拔除胃管理論上是可行的,患者在術后第1天晨即拔除胃管,減少了由胃管引起的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的發生,術后進食時間和排氣時間均提前,說明肝癌術后可提前拔除胃管,且大多數肝癌患者都存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拔除胃管可減少因胃管與食管摩擦引起的出血,從而保障手術安全。早期經口進食,食物的刺激興奮迷走神經,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進食量的增加和患者抵抗力的增強減少了術后液體、抗生素及靜脈營養的應用,不僅避免輸入過多的液體導致腸功能恢復遲緩,避免菌群失調,還可縮短住院天數,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任碧芬等[11]研究表明,患者禁食時間過長易發生口渴、饑餓、焦慮、緊張等不良反應,術后早期飲水可緩解口渴,滿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增加水的攝入量促進患者早排尿、多排尿,加快患者血液中的化療藥物、造影劑和代謝產物的排泄,減輕化療藥物和造影劑對機體的毒性反應,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早期拔除胃管進食,惡心、嘔吐、喉部不適、腹脹明顯少于對照組。
4小結
肝癌術后采用中醫穴位治療電刺激雙側足三里和內庭穴,維生素B1足三里穴位封閉注射,術后早期拔除胃管進食,早期活動及非藥物疼痛干預,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觀察組明顯早于對照組,且術后惡心、嘔吐、咽喉部不適、腹脹明顯減少,中醫穴位治療聯合護理干預能夠促進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韓詩卉.原發性肝癌手術患者的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2011,4(3A):135-136.
[2]龐永慧,馬良,茅傳蘭,等.中醫穴位治療聯合四磨湯口服對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3,20(3A):53-55.
[3]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委員會·中化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肝癌學組.原發性肝癌規范化診治專家共識[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9,14(3):259-269.
[4]郭麗霞.腹腔鏡腸道手術后不同方法促進腸蠕動恢復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11,25(8B):2078-2079.
[5]陳月琴,任迎彬,謝秀霞.穴位注射并中藥腹部熱敷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20):2146-2149.
[6]馬順茂,孟繁杰,劉紅磊,等.維生素B1足三里注射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7):1615-1616.
[7]Lassen K,Soop M,Nygren J,et al.Consensus review of optimal perioperative care in colorectal surgery[J].Arch Surg,2009,144(10):961-969.
[8]曾小燕.肝癌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及進食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7A):1199-1200.
[9]Galvo DA,Newton RU.Review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Studies in Cancer patients[J].J Clin Oncol,2005,23(4):899-909.
[10]龍麗珍,黎秀綠,劉娟.肝癌術后早期拔除胃管后的護理觀察和并發癥防治[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3):90-91.
[11]任碧芬,譚李軍,蔣春,等.早期進食對預防肝癌介入栓塞術后并發癥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1):1033-1034.
更年期高血壓是因女性更年期時的性激素水平會有所改變,引發內分泌紊亂致使血壓上升[1]。患者常伴有情緒煩躁、失眠等癥狀,使其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本文為探究更年期高血壓患者的有效護理對策,對于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患者實施中醫綜合護理干預,現將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 基礎資料及方法
1.1 基礎資料信息
此次研究對象均為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更年期高血壓患者,共計82例,所選取的時間為2014年5月--2015年4月?;颊呔鶠榕裕挲g在42--5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2±2.9)歲;病程在6個月--4年之間不等。按照就診順序單雙號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1例。將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P>0.05可以進行臨床對比。
1.2 護理方法
參照組患者接受藥物指導、健康教育等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予以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情志護理: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尋找出患者焦躁的原因,并鼓勵患者發泄內心想法,便于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情志護理。護理人員也可采用“移情”法,使其注意力得以分散[2]。
飲食干預:護理人員鼓勵更年期高血壓患者多進食銀耳、西芹、甲魚、木耳等食物,也可多飲茶、枸杞茶或玉米須茶,在控制血壓的同時,還可為患者降濁理氣,改善睡眠[2]。告知患者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水果及蔬菜,控制煙酒。
足底按摩:每日為患者進行2次足底按摩,同時可將茱萸粉用醋調和后,敷貼于患者的雙足涌泉穴位,配合足底按摩,利于大腦反射及血液循環,使患者的身心得以放松。
耳穴壓豆:可對患者使用王不留行籽進行耳穴按壓,每日2--3次,對患者的血壓及睡眠質量均有改善效果。
1.3 觀察指標
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PSQI(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3]評分對患者的焦慮情緒及睡眠質量進行評價,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態、睡眠質量越佳。
采用我院自擬自用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滿意度評價,評價結果分為三個標準,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以及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占比+一般滿意占比。
1.4 數據整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SAS評分、PSQI評分采用均數±表示,護理滿意度采用百分比(n,%)表示,結果行t檢驗或卡方檢驗,將P
2 研究結果
2.1 SAS評分、PSQI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PSQI評分比較不存顯著差異,均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PSQI評分均優于參照組,統計學分析P
2.2 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更年期高血壓患者經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后,非常滿意33例,一般滿意7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為97.56%(40/41);參照更年期高血壓患者經常規護理后,非常滿意15例,一般滿意19例,不滿意7例,護理滿意度為82.93%(34/41);實驗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參照組更高,且P
3 討論
6月收治的急性腦出血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不良情緒,比較兩組治療依從性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治療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SAS、SD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綜合護理干預; 腦出血; 不良情緒; 依從性; 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6-0084-02
doi:10.14033/ki.cfmr.2016.6.045
腦出血是神經系統常見的疾病之一,多發生于老年人群,該病發病急、病情進展快、病情危重、并發癥較多,對患者的生活和生命均造成嚴重的威脅[1]。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該病的發病率逐漸增加。由于該病致殘率和病死率較高,因此患者多存在比較嚴重的不良情緒,對治療和康復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2]。對收治的55例腦出血患者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實施了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觀察其對患者不良情緒、治療依從性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腦出血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學術第四次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3],均經過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其中干預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41~83歲,平均(65.6±8.6)歲。對照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39~80歲,平均(65.1±9.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主要包括降顱壓、營養神經細胞、改善腦組織血液循環、抗感染等。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1)心理干預。患者患病后,由于病情較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心理十分恐懼,產生緊張、焦慮、絕望的情緒,對于康復十分不利,有的患者甚至拒絕治療。護理人員要在患者清醒后,采用輕柔的語氣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2)健康宣教。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對于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欠缺,導致對治療和護理措施不配合,影響康復。護理人員要在患者比較舒適的時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并重點介紹后期的治療方法、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以及康復訓練等;向患者解釋經過后期的治療和康復訓練,能夠取得顯著的效果,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3)康復鍛煉。腦出血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需要進行功能訓練以恢復肢體的功能。初期,可以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咳嗽訓練,以增加膈肌的活動。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練習坐起、翻身、扶床行走等;患肢進行被動訓練,比如上肢伸展、下肢彎曲、肩外展等??梢灾笇Щ颊卟捎媒≈茨贾?,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可以指導患者加強生活自理練習,比如穿衣、吃飯、喝水等,在生活自理的同時鍛煉了肢體功能。在進行功能訓練時,應循序漸進,避免患者過度勞累,且要有家屬的陪同,以免發生跌倒等意外。(4)預防并發癥。由于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導致多數患者長期臥床,發生較多的并發癥。指導患者家屬每隔2 h為患者翻身1次,使用氣墊,衣物保持舒適、干燥、清潔,防止壓瘡的發生。為患者勤拍背排痰,防止喂食過程中的嗆咳,以免發生吸入性肺炎和墜積性肺炎。對于導尿的患者要定時更換引流袋、定時消毒,防止逆行感染。禁止在患肢上進行靜脈輸液和穿刺,密切觀察輸液部位有無紅腫,防止深靜脈血栓(DVT)的發生[4]。(5)生活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清淡飲食,多進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少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少食多餐,多飲水,戒煙戒酒。減少探視,以免交叉感染的發生。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的面對治療。
1.3 觀察指標
(1)不良情緒。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兩個量表均共20項,每項分1~4級,最高80分,得分越高表示情況越嚴重。(2)治療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及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3)并發癥。主要包括便秘、墜積性肺炎、應激性潰瘍、壓瘡、尿路感染及DVT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SAS、SD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5-014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Methods Atotal of 64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 from 2013 January to 2014 January,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n=32) and control group (n=32),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random symptomatic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underwent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mplementati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ate of compliance, quality of life score, th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efficien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compliance rate was 96.87% (31/3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5.00%),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Comprehensive care; Compliance; Quality of life
原發性高血壓病是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發病率在我國逐年升高,且日趨年輕化[1]。但高血壓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病程較長,多數高血壓患者遵醫行為較差,不能嚴格遵循醫囑服藥,致使疾病反復,導致血壓控制效果不好,產生心、腦、腎等靶器官的并發癥,甚至致殘,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在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控制血壓、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性護理干預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確診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共計64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學會(WHO/ISH)制定的關于高血壓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者,且無語言障礙,無精神疾病史,無嚴重心肺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其中男37例,女27例;年齡40~76歲,平均(53.6±8.3)歲;病程1~10年,平均(6.2±1.7)年。所有入選患者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干預組(n=32)和對照組(n=32),所有患者均對治療方案及研究目的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臨床表現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隨機對癥護理,干預組實施全面的、系統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2.1 心理干預 患者常因病情反復、不能治愈,多存在焦慮、恐懼、抑郁等負性心理,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予患者心理支持,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及護理,以利于患者血壓穩定。
1.2.2 用藥指導 指導患者先從小劑量開始服藥,嚴格掌握藥物劑量。囑咐患者服藥期間如果血壓降至正常范圍后不可擅自停藥,尤其是老年患者。
1.2.3生活方式干預 ①飲食干預 指導患者在飲食方面以低鹽、低脂、低膽固醇、優質蛋白的清淡飲食和富含維生素、纖維素高的蔬菜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濃茶、咖啡等,戒煙限酒。②運動干預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可選擇幾種運動方式交替結合進行,以患者不感到疲憊且達到鍛煉目的為原則[3]。
1.2.4 健康宣教 采用病房張貼高血壓病知識宣傳畫、發放高血壓病的健康手冊、護理人員“一對一”講解高血壓健康知識、組織專家講座、患者觀看視頻講座及分小組討論等多種健康教育形式進行宣教。
1.3評價指標
1.3.1遵醫行為評定[4] 設計調查表進行遵醫行為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堅持服藥、合理飲食、適當鍛煉、健康行為(戒煙戒酒、規律作息、情緒穩定、自我監測血壓等)、定期復查等方面。分為完全遵醫:1年內可以完全堅持上述5個方面內容;部分遵醫:1年內堅持3個方面或3個方面以上內容;不遵醫:只能堅持以上2個方面或2個方面以下內容??傋襻t率為完全遵醫率和部分遵醫率之和。
1.3.2 生活質量評價[5] 干預后采用簡化的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與軀體疼痛 4個維度,中間值為117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3.3 血壓控制效果[6] 顯效:舒張壓下降>2.0kPa(或降至正常);有效:舒張壓下降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遵醫率比較
見表2。干預組患者遵醫率96.87%(31/32),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
見表3。干預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與軀體疼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血壓控制效果比較
見表4。干預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有效率達87.50%(28/3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8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我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逐年增加,據統計,目前高血壓發病率高達l1.26%。高血壓屬于慢性疾病,病程較長,長期發病可引起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遵醫行為是指患者在求醫后的服藥、節食或生活方式等行為與臨床醫囑的符合程度,為遵循醫囑的執行活動[7]。相當一部分高血壓患者血壓一旦降下來就不再遵照醫囑進行治療,最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高血壓患者在治療的同時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真誠關心患者,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同時患者制定飲食控制計劃、運動計劃、血壓監測計劃及采用面談、示教、通信、電話聯系、建立患者記錄單等形式為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運動指導等綜合性干預措施[8-10]。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通過實施包括心理護理、用藥指導、生活方式干預、健康教育等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后,表2~4結果證實,干預組患者遵醫率96.87%(31/3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P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8-0114-02
腦出血具有不易治愈性,同時該病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與手術并發癥,因此多數患者在治療期間會出現負性情緒,治療信心不足,從而增加了治療的困難。對于該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而言,降低其手術并發癥,消除治療期間的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信心尤為關鍵[1-2]。本院給予腦出血患者綜合性護理,觀察該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8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52~81歲,平均年齡(64.32±2.63)歲;出血量12.67~38.24ml,平均出血量(25.66±3.05)ml。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54~79歲,平均年齡(63.84±2.27)歲;出血量13.80~40.15ml,平均出血量(27.03±2.72)ml。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手術治療,在性別、年齡及出血量等一般資料上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包括心理護理、急救護理及康復鍛煉。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采用和藹的語氣、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時講解本院的醫療水平及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獲取患者的信任,增強其治療的信心;急救護理:如患者處于急性期,給予患者靜脈滴注甘露醇并給予降壓藥與凝血劑類藥物;如患者疼痛或者不受控制,適當給予其鎮靜劑穩定其情緒等;康復鍛煉:指導患者床上、床下的運動方法。
1.2.2觀察組給予患者綜合性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采用和藹的語氣、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時說明本院的醫療水平及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獲取患者的信任,增強治療信心;②急救護理:指導患者采用平臥姿勢同時將枕頭適當墊高15~30°;如患者出現惡心、嘔吐情況,將患者頭部偏向病床的一側;如患者處于急性期,給予患者靜脈滴注甘露醇并給予降壓藥與凝血劑類藥物;如患者疼痛或者不受控制,適當給予其鎮靜劑穩定情緒等;③環境護理:每天巡查病房,保持病房的通風、地面及床上用品的清潔情況;將病房的溫度控制在28°,光線適宜;④并發癥護理:為患者留置導尿管,保持尿管的順暢;叮囑患者排便時不要用力,必要時給予其緩瀉劑、開塞露;定時為患者翻身,清洗身體并按摩受壓肌肉;定期更換病號服與床上被褥等用品;⑤康復鍛煉:為患者制定康復鍛煉計劃,早期的康復鍛煉以床上運動為主,可幫助患者活動關節病并指導患者開口說話;患者病情好轉后,可嘗試性下床鍛煉,練習拄杖行走;后期鍛煉患者獨立行走的能力,并進行自主穿衣、喝水等日常生活能力的鍛煉。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治療依從率與并發癥發生率。負性情緒的評分包括焦慮與抑郁評分,焦慮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3]進行評定,而抑郁評分則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DS)[4]進行評定,分數越低表示患者負性情緒越輕。治療依從性根據患者的治療配合情況進行評定,分為積極、一般、消極3個等級:①積極:患者完全配合醫護人員治療工作;②患者基本配合的醫護人員的治療工作;③消極:患者完全不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④治療依從率=(積極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研究中的數據資料均運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 檢驗檢驗,P
2結果
2.1兩組護理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對比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治療依從率對比對照組積極9例,一般15例,消極10例,治療依從率為70.59%;觀察組積極11例、一般21例、消極2例,治療依從率為94.12%。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對照組尿路感染3例、再次腦出血1例、肺部感染3例、壓瘡2例、便秘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2.35%。觀察組肺部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1例、再次腦出血1例、尿路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1.76%。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