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15:45:0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初中生物學科知識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初中生物;應用策略
情景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為了高質量落實教學目標,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創設有助于提升學習興趣、可產生情感共鳴、能深度理解知識點的教學環境。大量的研究實踐表明,將情景教學法應用到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還可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應用情景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是教師急需思考的問題。
一、借助實物教具創設情景,提高知識的形象性
生物學科知識普遍具有微觀、抽象等特點,而初中生的思維仍舊以形象思維為主,這就使得學生想要全面而精準地掌握教材主要內容還有較大難度。在這種情況下,為真正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學效率,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實物的教具作用,盡可能用實物為學生創設出有助于他們直觀理解教學內容的教學情景,以加快學生對生物學科知識的理解速度與掌握程度。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的為學生創設實物教學情景的教具有掛圖、動物模型、植物標本、自然實物等,借助感官觸摸及視覺沖擊可使學生借助多種感官感知與體會生物知識,從而有效提高他們對教材內容理解的精準性。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把植物體的各個結構層次真實地展示給學生,并提問他們“這種植物的名稱是什么?”“大家看到它有多少個層次了嗎?”以逐步引導學生一個個認識植物體結構各個層次的名稱、特點及作用。另一方面,教師還可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親自到大自然中觀察與研究各種植物,使學生在與各種植物接觸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探究植物結構層次知識的積極性。教學實踐表明,初中生在教師用實物創設的教學情景中,可通過直觀的、細致的觀察獲得更真實、豐富的生物知識,有助于教學效率的大幅提升。
二、借助實驗過程創設情景,加深知識理解程度
初中生物是一T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所有內容都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與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材理論知識的內涵,就需要教師積極為學生創設實驗情景,盡可能激發學生探究生物知識奧秘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依照具體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引導學生參與到生物實驗方案的設計中,共同創設出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實驗情景,從而為構建生物學科高效課堂奠定基礎。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植株的生長”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用實驗的方式為學生營造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親自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更加明確、詳細地掌握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都有哪些,從而為他們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實踐問題創造有利條件。教學實踐表明,在教師創設的實驗教學情景中,學生因享有了親自參與實驗的機會,顯得學習積極性很高,并且通過實驗他們都能更加透徹地理解教材內容,有助于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
三、借助技術設備創設情景,靈活選用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被普遍應用到生產與生活的各個環節中,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初中生物教師也與時俱進地將多媒體引入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情景教學法在豐富教學形式、拓展教學內容方面彰顯出多種優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在互聯網上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內容作為教學輔助素材,涵蓋網絡視頻、教學圖片、文獻資料等,可大大豐富教學資源的內容與形式,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教材知識點,最終顯著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級下冊“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從互聯網上搜集一些與“嚴禁近親結婚”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并搜索一些親近結婚的凄慘故事播放給學生,使學生對導致近親結婚產生不良后果的根本原因進行積極的探究,從而通過大量的分析與思考使他們都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為什么嚴厲禁止近親結婚事件的發生。教學實踐表明,在多媒體營造的教學情景中,學生對新課內容有很強的好奇心,以便驅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最終精準獲得問題的答案。
總之,生物教學是初中生認識自然、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有效和主要途徑。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深度解讀教材內容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恰當選擇與設計具體的情景教學形式,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情景,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興趣,最終切實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彩霞.初中生物課情景教學法研究[J].中學生物學,2013(11):26-28.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研究性學習;實踐
1.研究性學習對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作用
(1)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是一項以學生為主體,具有較強的主動性的教學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將研究性學習引入到課堂中,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學生一起動手,將以前單調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變成學生實踐的樂園,讓學生得到鍛煉,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共同學習,讓學生更加喜愛自己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讓教師與學生能夠共同學習,一起研究生物學科。在傳統的中學生物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忽略了他們的創造和研究能力,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們能夠自己動手進行研究,并在過程中發現問題,最后在實驗中得出結果,找出問題的癥結方法,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夠與教師一起學習,共同進行研究,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拉近距離的同時還在學習效率上得到了提升。
(3)增強了學生在生活中對于生物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學到的生物知識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從生物學科在生活中的運用以及日常的實驗中,學習到學科知識的規律和在生活中的作用,與傳統的生物教學方式相比較,研究性學習更能夠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在生活中的運用能力,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實現學科本身的使用價值。
2.研究性學習的模式
(1)實驗探索型。所謂的實驗探索型就是從實驗著手,教師針對學科知識點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實驗。
(2)情景創設型。教師針對于當天所學的內容,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其中包括許多環節,比如列舉出背景資料,延伸對知識的闡述,提出相關的問題,展開相應的學生研究活動等。
(3)調查研究型。所謂調查研究型,就是教師根據本節課學習的需要,找出要解決的問題,與學生共同進行探討,明確研究的方向,然后共同進行調查研究,利用調查中所獲取的資料,再進行一定的實驗與討論,最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4)社會課題型。教師針對學過的學科知識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將其與現代的科技知識結合起來,并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社會型的教學模式旨在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綜合和聯系,加強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3.初中生物實行研究性學習的實例
在進行生物教學中,隨著大量的課題研究的進行,能夠充分感受到學生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明顯活躍起來,下面就利用我們曾經研究的“糖尿病”進行舉例。
目的:對血糖調節的知識進行研究掌握,對糖尿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步驟:①對有關血糖調節的知識進行學習;②對糖尿病的診斷進行了解;③調查大家對糖尿病的認識;④總結糖尿病發病的原因以及醫學界對其治療手段的研究。
研究結果: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原因:①腎性糖尿。由于某些腎病引起的腎小管對于糖的吸收機能降低。②病理性糖尿。比較常見的原因就是由于胰島B細胞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胰島素分泌不足,進而引發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癥狀:多飲多食、尿多、體重下降。糖尿病所造成的危害:容易導致血栓、糖尿病高滲昏迷以及高血脂等并發癥。糖尿病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的同時,病人必須控制飲食方法。
學生們通過對糖尿病的研究性學習,對糖尿病以及人體內血糖的調節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對其做出了總結討論,提出了很多關于治療糖尿病的建議。
總之,研究性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能夠激發學生們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在平時的課堂中更加認真,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對知識的運用更加熟練,大大增強了學生在研究分析以及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海芬.研究性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J].東西南北?教育,2011(11).
[2]方志勇.研究性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3(09).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
初中生物教學主要是探尋生命活動規律和生物現象的一門學科,如果能學好初中生物,就能為學生今后學習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但生物學科知識的來源多從自然和生活這兩方面著手。因而,初中生物中生活化教學措施的推行,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更能培養學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本文從情境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課后作業這幾個方面入手,細致的探尋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學途徑。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場景
初中學生在初中階段首次接觸生物學科,因而在學習中需要熟悉整個學習過程,為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生物這門課程,教師需在教學中給學生導入熟悉的事物,讓學生能進入到全新的感知世界內,這是為學生創設生活化場景的必要前提。為讓學生對生物學科有良好認知,教師要求學生將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就能從生活情境逐步過渡到生物學習,這不但有利于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各類事物,也會增強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生處于生活化的情境學習中,要將生活中的發展規律、現象和生物學科知識進行密切聯系,這將有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有良好認知。與此同時,通過學習生物知識,解釋生物現象,學生對生物有更好的了解,也就能對生物有更多的探知欲望。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的時,教師為讓學生對生物遺傳和變異有更好的理解,可以在教學初期引入中國的一句俗語: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然后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遺傳現象,比如兩只白貓能生出兩只黑貓,兩個父母皮膚比較白,但是卻能生出一個黑皮膚的孩子,讓學生了解這些現象都是受到生物學知識的影響,也是生物基因變異的一種類型。教師在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引用較為常見的生活事物,因而需要解釋生物學的各類知識,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生活場景,使學生運用現實的形象理解知識的抽象,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初中生物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的時候,可以適度的添加相生物現象讓生物課程更為形象,之后借助生物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各類現象,讓教學內容更為貼近實際生活,滿足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要求,初中學生在學習中能感悟、領悟和經歷生物教學的過程,是學生體驗生物知識的過程,了解如何用生物知識解釋現實生活的種種現象,學生看到知識學生的實用性,就會對知識有深入的認知和了解,也能真正的探究知識本質,更能進一步探尋自然生活與社會生活的不同之處。如,我們在學習《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這課內容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人們為何喜歡在大樹下面乘涼,并能利用生物學知識給學生詳細的解釋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會散發部分水汽然后收到霧化影響,就會不斷的吸收周邊熱量,所以夏天在樹下納涼會感覺很涼爽,學生通過這個知識點了解到夏天在樹下納涼涼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樹枝遮住陽光,另外一方面是樹本身會吸收周邊熱量。教師為讓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提升,就要運用生活中的生物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但學生在學習初期不知道應從哪個方面思考問題。因而,初中生物教師應需重視生物課外活動,盡量讓課外活動趨向生活化,更要引導學生將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知識融合在一起,做好融匯貫通,這樣生物知識就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使教學活動更為科學。除此之外,教師也要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展開實際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應用相關的生物知識。比如,教師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拓展學習層面,尋找生活中能運用生物的知識點和知識內容,如學生將食品保存看成是學習的內容,教師在上課之初讓學生先進行預習,然后搜集家中食品保存的方法和保存過程中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翻閱資料,也可以詢問父母搜尋保存方法,對于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觀察,與父母一到共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掌握觀察現象,也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上課之前,教師可借助自由發言的方式讓學生將自己搜尋處出來的結果分享給其他同學,并引導學生用現有的生物知識解釋提出的問題。課堂以外,生物教師也需利用現有知識引導學生做食品保鮮的相關實驗。借助于課外實踐,學生可以嘗試運用不同的存儲方法對同一類食物進程存儲,也可以通過觀察各類不同的食物保存效果選擇高效合理的保存方法?;诖?,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開設不但能拉近生物學科與實際生活間的距離,也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布置生活化練習和作業
給初中學生布置練習和作業是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知識點,也是通過練習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探究轉化過程中的遺漏部分,然后進行二次鞏固,達到強化知識點的目的。為讓學生喜愛練習和作業,也可以在此過程中融入更多的實際生活內容,讓初中學生通過完成作業,滿足學習實踐要求。通過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練習和作業,能將學生從枯燥的書面知識學習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能更多的參與生活實踐,進而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和動手能力,并讓學生對學習有更多的嘗試,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敢于實踐,并培養學生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困境,力爭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我們在學習課文《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這課內容的時候,可以先給學生布置有關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類相關題目,可以讓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實際考察,將各個小組不同的研究成果綜合在一起,全班同學統一討論,然后形成完整的調查后提交報告。
四、結語
總之,生物知識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極為密切,初中生物教師不但要重視生活化生物教學方式的運用模式,更要通過各類方式讓學生合理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并將這些知識都應用到實際的生活和生產中,造福于人。除此之外,通過生物知識與人們生活的聯系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能引導當代初中學生樹立健康的生物學習理念。
作者:唐素萍 單位:廣西賀州市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校本實驗課程 研究 開發 有效途徑 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159-01
《生物課程標準》對生物學科的闡述中有這樣兩句話:“生物科學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既是一類探究活動,也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對生物實驗教學在生物科教學中作出了明確的定位。實驗教學是生物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落實生物學科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更是當前生物學科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和重要的課程資源。
生物課程資源是指依據生物課程標準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生物課程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工具與場所。具體說來就是教材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中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與自然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質上就是探尋一切有可能進入課程,能夠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
1.研究與開發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價值與意義
由于生物學科的獨特性,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同時又具鮮明的地域性,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資源的研究與開發正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區豐富而獨特的教學資源,來更好地為初中生物教學服務?!渡镎n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廣泛利用學校周圍的自然環境資源,自然環境資源是生物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闊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學教學的天然實驗室,依靠自然界可以開展許多科學探究活動?!蔽覀兩镄1緦嶒炚n程本著立足于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分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價值與意義:
1.1“激活”課堂
可以幫助師生超越狹隘的教材內容,讓學校、社會和自然的教育素材以及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
1.2體現新課改理念
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生物探究實驗課能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通過簡單易懂的實驗來加深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
1.3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可以引發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實踐的真諦,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明顯增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由于生物實驗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比較符合中學生的特點。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動人進行創造思維的內部動力,是創造能力培養的前提和關鍵。
1.4開拓教師的教育視野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的研究與開發校本實驗課程。生物學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開發出適合本校、本地區實際情況和發展狀況的校本實驗課程,能夠彌補現行中學生物學教材的不足,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精神的生物校本實驗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2.研究與開發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有效途徑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初中生物,親身體驗科學、技術和社會。校本課程開發正是以國家及地方制定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生物校本實驗課程是運用生物學科為主要知識,輔以其他基礎學科知識進行的有關觀察、考察、種養、實驗、研究等實踐性很強的學習課程。對于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長,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就必須面向社會,面向自然,超越書本,超越課堂,將我們的視線投向更廣闊的空間。
2.1以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課程素材
淮安地處我國北方南端,南北氣候、文化的過渡地帶, 淮安是物產富饒的淮河明珠。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 東有盛產魚蝦蟹的高郵湖、白馬湖。土地資源類型比較豐富,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類,面積較大。其中水域面積達31.26萬公頃。園林眾多,有比較著名的鐵山寺森林公園,第一山公園 ,缽池山公園 ,清宴園等園林,這些資源可作為生態系統、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鳥類的調查等實驗課程的最好素材。
2.2充分挖掘當地動植物資源
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就是要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選取本地最佳的實驗材料,設計合適的實驗方案,對部分課本實驗進行替代或補充,開發出一系列頗具地方特色的校本實驗課程。
3.研究與開發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實施過程
基于以上的認識,對于生物校本實驗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必須立足課本,密切聯系本地資源和特點,這樣才能開發出富有鮮明特色的校本實驗課程。在研究和開發校本實驗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本著這樣的原則,按照以下三個步驟來推進:
3.1梳理教材,選擇可供開發的校本實驗課題項目
首先對初中生物4冊教材中實驗進行分類和整理,逐一進行分析、歸納,最后將能夠作為校本實驗課題進一步開發的實驗挑選出來,深入研究,進行改造和加工,使實驗能夠更好地利用本地區的資源。
3.2聯系實際,研究可供校本實驗利用的本土資源
聯系淮安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根據不同的實驗課題,選擇能夠利用的,同時又比較便利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物教W;實際問題;優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76-01
生物這一學科在初中階段對于初中生來說是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對于初中生學習來說更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基礎性階段,這個階段中的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到日后學生的生物學習。所以對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已然是必不可少的步驟,這樣能夠有效的幫助提高生物教學效果。
1.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1 初中學生缺乏對學習生物的了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對每一個未知事物都存在著較大的好奇心,而在這個階段中每個學生都對生物充滿了好奇,也擁有極強的興趣和熱情,特別是在生物實驗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放大鏡中的事物和現象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然而,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較大的問題,主要就是初中生對整個實驗的認識單單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通過表面現象實現對生物原理的學習和掌握。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出現學生僅僅對趣味性較強的實驗有熱情,而不再對一些變化較小的實驗表現出關注和重視。
1.2 初中學生缺乏對生物抽象概念的探索興趣。隨著對生物學科的學習,學生們慢慢意識到在學習生物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抽象概念,隨著這一情況的發生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便有所削弱。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就在于,日常生活中學生們主要接觸到的多數都是真實存在的內容和現象,都是能夠自身看得到摸得到的內容,但是對于生物學科中出現的許多抽象內容,如DNA、克隆技術等名詞,這些內容和技術雖然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學生們卻不能真實的感受到的,這是因為學生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因此初中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沒有對這些抽象概念得到掌握,還很難做到通過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出這些物質的形狀,多數學生都是對生物中存在的一些概念有一個大體上的認識,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學生們失去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并且會降低學生的求知欲,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很有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惡性循環。
2.有效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策略
2.1 培養初中生從實驗表象深入到對認識本質的能力。根據對當前初中生學習初中生物的實際狀況進行的調查,不難發現的是,學生們多數僅僅會關心到生物實驗過程中所看到的現象,而在觀看實驗的過程中也單單是出于自身觀看的趣味性,并沒有實際做到對實驗背后中實際存在的理論知識與本質的探索與研究。學生們會出現這樣的實際情況,還需要初中生物教師對其做到正確的引導與指引。作為生物教師,應當著重培養學生們對生物實驗的觀察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們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背后的本質的探索,還要加強對整個過程中問題的解決等。舉例來說,當學生們通過顯微鏡對洋蔥鱗片葉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可能會看到一些細胞是重疊在一起的現象,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即第一個原因可能是蔥鱗片葉表皮沒有在水中平整的展開;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學生自身在制片過程中沒有處理好。這樣一來,便可以實現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培養自身治學嚴謹的態度。另外,教師還可以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們主動提出問題,并以此來引導學生們主動思考,促進學生們更好的完成對當堂內容的學習和掌握,久而久之便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通過生物實驗的表象,意識到生物學科背后的本質內容與原理。
摘要: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沒有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果是否顯著,是當前衡量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有效教學成為教師不斷追求和奮斗的目標。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簡要談一談如何提升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物 有效教學 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質教育,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包括生物學科教學在內的每個豆芽學科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升學考試,更重要的是為將來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基礎,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通過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的強化生物學科的重要性,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一、引言
提高課堂教學高效已成為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投入相同時間和精力的條件下,能夠獲得較高的工作效益和學習效益,形成師生共同發展、主動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應該成為教師教學追求的目標,因此值得所有教育的參與者特別關注。本文從初中生物教學方面,談談高效課堂的幾點實踐和思考。
二、提高初中生物高效的建議
(一)豐富生物學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
教師的專業知識,常被圈外人誤解為單純的學科知識。其實,學科知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還應包括:科學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識,以使教師具有較為開闊的知識視野,以便適應各種教學情境,并能在必要時融會貫通;教育學知識,常言道:“學者未必是良師”,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傳授某一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隨著科學的發展,生物知識得到不斷的更新,同時由于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學知識的增多,思考問題的層面不斷的得到提升,教師在課堂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不地更新知識。教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任,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理論水平,與時俱進,一步步從教學技能的研究發展到教學模式的探索直至教學境界的追求,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養,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接班人。教師除了對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知識的掌握外,還要注意心理的更新。
(二)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的內在動力就是對新事物的興趣,因此只有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從而使學生的觀念從“要我學”逐漸的變成為“我要學”,這樣就可以在根本上使學生對生物課產生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談到生物學的緒論時,要將生物學的最新發展,以及生物現實生活中應用,如:螢火蟲的生物應用,克隆技術,生物反應器等,運用圖片和多媒體的形式進行演示,通過圖片使得學生在視覺感官上受刺激從而使得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使得學生對生物產生的好奇心,進一步激勵其好好的學習,且能夠更愿意學習。與此同時,要運用生動的動物的圖片,進一步讓學生在學習的氣氛中成為的大自然愛好者,能夠更加的珍愛生命,以及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所以,只有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濃厚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樣也能夠幫助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從而樹立良好的教學和學習方法。
(三)優化教學課堂,向課堂要效率
1.充分發揮生物學科的教學特色,激發學生興趣。
(1)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根據初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必須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挑戰自我的熱情,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到生物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來。
(2)借助實驗進行實驗教學。我們都知道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借助實驗還可以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如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充分開展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能豐富課堂教學,給學生形象、生動、真實感,提高課堂的效率。
(3)借助投影、視頻等有效教學。生物教學中為了避免枯燥,教師可以利用實物、標本、模型等直觀教具,也可以利用投影、視頻等,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處于一種快樂的學習情緒中,從而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重視生物教學語言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及作用。
我們知道生物教學語言是指生物學語言和一般課堂教學語言這兩種語言的有機結合。雖說初中生物主要講呈述的是學生最熟悉的動植物和人體生理衛生有關的淺顯知識??捎捎谌粘I钪谢厮娝劦挠绊?,在初中學生的腦海中儲存著很多不完整、不系統、似是而非的生物學知識,這就造成了許多學生在學習生物時會遇到“理伐解容易,表達困難”的麻煩,南這個問題嚴重地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慧績。要進一步的改善這種狀況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是注意使用正確的生物教學語言。
3.優化反饋練習,提高教學效率。
初中學生學習任務比小學要重,加上生物學科分值不高,所以我們的大部分學習都盡量放在課堂。無論是新知識學習,還是舊知識的復習,都離不開一定量的練習,通過練習能反饋學生學習的信息,所以反饋是學生知識輸出并不斷矯正的認識過程,是認知的重要環節之一。反饋練習的題量要適中,題型要新穎,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遷移、及時補償教學、拓寬知識面;練習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個人筆答、個人口答、可以是小組競賽等。
三、結束語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的生物課堂教學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只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正視并認真研究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勇于探索和嘗試,善于反思并尋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相信我們的教學一定會取得更好的實效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林雯.巧用兒歌簡圖讓血液在快樂中循環[J].中學生物教學,2012(3).42.
[關鍵詞]:初中生物 參與式教學法 應用分析
一、前言
初中是重要的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只有在考慮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不斷地改進教學模式,才能使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經過不斷的實踐與總結,教師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實際需求的參與式教學法,將其應用于生物課堂后,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初中生物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生物學科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性,對于學生來說帶有一定的神秘性,多數的初中生本身就對該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生物特性,從而認識到大自然的奧秘與趣味,與此同時還可以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應用參與式教學,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滿足初中生的學習需求。另外,應用參與式教學法完全符合當前形勢的要求,新課改革要求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這就需要生物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性的教學手段。同時,目前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大,人類急需與自然和諧相處,而生物教學中就需要涉及相關的內容,此時應用參與式教學法就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大自然的偉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1.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
參與式教學法具有靈活多變的特性,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因此在應用參與式教學法的過程中,生物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賞識教育技巧,通過設立問題的方法,給學生創造學習情境,從而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每一個學生都加入到課堂討論與學習中。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教材中的“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內容時,生物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的方式使學生觀賞所有種類的綠色植物,進一步了解學習這些綠色植物,然后再向學生提出不同種類綠色植物的具體特性等問題,進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與研究,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快的認識與了解生物知識,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實現高效課堂。
2.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價值觀還沒有形成,他們對于外界以及社會存在很強的好奇心,非常喜歡模仿他人的行為方式。所以,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其心理發展特點,靈活改變課堂形式,可以通過玩游戲或者講故事的形式,當然還可以通過表演等形式,摒棄呆板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到“種子植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種子植物知識的特點,編一個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從而以故事的形式展開教學,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生物學科知識,充分發揮參與式教學法的作用。
3.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
在運用參與式教學法的時候,生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生物教材內容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它具有很多的探究性活動,主要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生物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的動手實踐,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拓展知識。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嫁接實踐操作,將在課堂中學習到的嫁接知識指導實踐。
四、結束語
對于學生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習非常重要,而生物知識可以使學生更深入的認識大自然,而生物教師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參與式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生物教師不能只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根據學生的需求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持與時俱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翟如俠.參與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2013,08(05):79-82.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反思
一、課程理念學習之反思
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經常開展教學反思,不斷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初中生物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因此對教學行為的反思也要建立在一定生物知識教學理論以及專業學識基礎之上。
教學理念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理論支點,而課堂教學活動是建立在“教”與“學”基礎上的平等互動活動,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因此,教學理念對于課堂教學活動有著直接的作用和影響。傳統的教學理念顯然已不適應現代教學需求。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求生物教師經常學習新課程理念,不斷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和完善生物教學理念,從而有效指導教學實踐。隨著現代生物學的快速發展,應當增加一些生物技術方面的講授。這樣做,既可以提升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又可以實現學科內的知識整合。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生物科學正處在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及時向學生介紹生物學發展的新動向和新成就,能激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也能夠豐富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例如,在學習新課標七年級生物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來”第二節“人的生殖”時,可以給學生介紹試管嬰兒、雙胞胎和多胞胎的由來,節育、避孕的常識等,這樣既滿足學生渴求新知的愿望,同時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在學習八年級第七單元第二節“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時,通過制作精美的課件讓學生認識和了解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特點,此外還補充介紹了農業上生物防治的方法和優勢,讓學生體會到STS教育,體驗并享受將科學、技術和社會融為一體的教育教學活動。
二、實踐教學學習之反思
初中生物課程對于生物教師的要求較高,由于生物學科知識面寬,掌握難度大,涉及范圍廣,其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語文、政治等各方面知識內容都有涉及,因此普通專科教師很難達到理想要求,而學校安排兼教生物的教師又變化頻繁,這給生物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有時可以從其他教師的得失成敗中得到一些反思,學習其他教師在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吸取其失敗的教訓,以免再走彎路。聽課不失為提高自己教學技能的良好途徑之一。例如實施生物新課程改革以來,教研活動就由稚嫩逐漸發展到成熟,現在每學期教師都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和意愿隨時聽取不同學科的教師上課,通過教師間的這種學習與互動,可以在短時間相互交流教學理念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特別是教研小組集體備課和錄像課是促使教師教學技能和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有時,為上好一節錄像課會累計耗時幾十個小時,但收到的學習效果顯而易見,因為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為平時的課堂教學積累了寶貴經驗。
三、教學基本策略之反思
初中生物教材的新體系正從以學科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學生已經成為學習的主體。初中生物教學中,生物學作為一門不參加中考的“副科”,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強,但學生喜愛生物的天性和生物學科本身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連,又使很多初中學生對生物有著獨特的興趣。這就需要生物教師從生物學教材的實踐性和直觀性出發,盡量挖掘教材的內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合作,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引導學生和自己一起成為生物學科學習的主人,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下生物教師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進行教學反思,應當注意以下基本教學策略的反思:
1.教學設計之反思
教學設計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對新課標要有深入的理解,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認真分析并加以整合,形成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目標意識、課程意識、問題意識、探究意識、情感意識、人文意識和評價意識。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并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
2.教學方法之反思
初中生物課程本身就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課程,教師要想方設法讓生物學科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學生,維持學生的興趣。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注意維護學生整體的興趣,同時反思能否提高學生參與意識,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思考、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從而鍛煉學習思維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做好自身角色定位,以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身份出現,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為主,教師引導和啟發為輔,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學方式之反思
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手段,能夠提高教學效率,為現代教育提供更多教學平臺,為傳統教學模式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提問和分組討論等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課件來直接形象地表現復雜生命現象等,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打破傳統教學手段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將傳統教學手段無法表現的現象和過程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隨時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輔助教學,雖然備課強度增大了,但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4.課程資源之反思
新課程要求形成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觀,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時刻有著新的課程資源觀念。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教學的傳統做法,而且還要利于學生順利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生物學相關知識。例如:在學習新課標七年級生物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第三節“開花和結果”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和解剖花的結構。但要注意所解剖花的種類和數量,此外在秋末時節提前上這一課就不會錯過校園或小區等即將凋謝的花資源??傊?,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生物學科資源,并且要合理開發利用校外的生物學資源讓學生走進自然,進入社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究生物問題的興趣。
四、課堂教學課后之反思
通過課后全面反思,能夠有效彌補課堂教學中反思時間不足問題,可以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感想,從中總結得失,為今后教學提供寶貴經驗。從而達到自我提升,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課后反思還包括對本節課的引言,知識點的過渡等看哪方面處理得較好,哪方面處理得不好,盡量使課堂教學環節緊湊,學生思維流暢,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接收,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的積極、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初中生物教師要緊緊抓住教育教學改革的契機,反思自身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學和實踐中不斷創新,把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拓展學生綜合素質落實到生物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成為真正的學習型、研究型、發展型、復合型的教師。
[關鍵詞]生物教學 問題 初中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160-02
一、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不能全面地看待生物實驗現象
由于初中學生剛剛接觸生物學科,仍然處于一個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的狀態,因此對生物學科充滿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與興趣。尤其是在進行生物實驗的過程當中,學生對顯微鏡下的每一個實驗現象都充滿了好奇,然而無論是整個實驗過程還是最終的結果,他們都僅僅將目光停留在一個比較淺顯的狀態之下,而忽略了與生物學科知識以及相關原理的結合。換一句話來說學生僅僅由于內心的好奇心才對生物實驗充滿興趣,然而卻沒有能夠深究實驗內在的深層含義,對于那些不好玩的實驗他們就失去了熱情,甚至連動手操作的愿望都沒有了。
(二)學生對生物抽象概念熱情度不高
生物是初中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興學科,也正因如此在開始學習的時候學生都抱著比較積極的態度,對于生物學科體系當中的新鮮知識也十分地樂于接受。然而隨著學習的進一步深入,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生物抽象概念,結合個人多年的實踐工作經驗發現在這個時候學生對生物學科知識學習的熱情度就會大大降低。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的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是可以用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感受得到的,然而對于學科知識當中這些比較抽象的東西,比如說生物工程、遺傳、染色體等等知識,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用感官來察覺的,因此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尤其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仍然處于一個思維認知能力在不斷成熟的時期,因此對于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很難能夠開動腦筋來與現實生活當中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由于缺乏對這些抽象的生物概念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認識,許多學生就會感覺到學習起來比較吃力,久而久之就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三)教學模式單一乏味
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發現,當前的生物教學模式當中課堂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永遠都是老師在講臺上拼命地向學生灌輸大量的學科知識,學生在底下不斷地記筆記,這樣被動的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并且這樣的教學方式最終的教學效果卻并不樂觀,因此新課程改革的標準下,我們應該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提升學生在教學活動當中的主觀能動性。另外一個方面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僅限于課堂的方式也是造成教學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僅僅要讓學生對生物只是擁有一個比較清晰明了的架構,讓學生了解到細胞的組成,并學會用放大鏡來觀看生物體。然而一切理論知識都離不開實踐作為依托,生物教學活動同樣如此。因此在教學活動當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到課外進行生物考察,理論結合實際才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
二、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初中生物教學的建議
(一)培養學生對生物實驗現象的全面分析能力
結合個人多年的實踐工作經驗發現,學生在進行生物實驗的過程當中,過分地將注意力放在了實驗的表面現象上,卻忽略了與生物理論知識的結合,無法看到生物實驗的本質現象。新時代的背景下,為了能夠有效地提升生物教學質量,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學生對生物實驗現象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不斷地思考實驗當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地引導學生去觀看實驗的重難點內容,有意識地讓學生學會思考。比如說在做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當中,我們會在顯微鏡下觀看到細胞重疊在一起的現象,因此不能夠很清楚地觀看到細胞的形態。這個時候教師要認真幫助學生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具體的哪個環節出了錯誤,讓學生自主探討分析后找出原因,究竟是洋蔥片表皮的細胞沒有在水中很好地展平開來,還是在制作壓片的過程當中出現了錯誤。除此之外,在同樣的一個實驗當中我們也會出現顏色過淺的現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是否是因為染色的時間沒有掌握好的原因,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嚴謹的學習態度。除此之外在實驗當中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探索興趣,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夠很好地鞏固課堂內所學的知識。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會擺脫由于好奇心而真正地熱愛生物學科知識,從而幫助他們在腦海當中構建一個十分清晰的生物知識架構。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生物知識充滿了興趣才能讓他們主動地去掌握更多的知識。對于初中生物教學工作而言,培養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并制作生物實驗的方式來增加他們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或者在班級內組成生物學習興趣小組,定期組織生物知識競賽等方式,一方面能夠拓寬學生的生物知識面,另外一個方面還可以有效地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關于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我們可以借助生物實驗作為輔助工具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會顯得單調乏味,抽象模糊的知識點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抵觸情緒,因此我們在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當中,加以適當的實驗課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也能夠很好地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構建和諧課堂,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式僅僅只是教師、黑板、學生之間的單一組成,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奮筆疾書地記著筆記,這樣是不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學生僅僅只是記錄老師話語的機器,學習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我們在實際的授課過程當中要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活動,帶動課堂的學習氣氛,在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當中才能夠點燃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的熱情。再次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實踐當中,將學生帶出課堂,走到生活當中感受到生物知識的樂趣,讓他們在自己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當中有效地運用生物知識。最后我們應該要充分地認可并且欣賞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到實際的實驗操作過程當中的時候,教師應該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并且認可學生的勞動成果,在不斷的鼓勵當中培養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的自信,讓他們能夠擁有更大的學習熱情。
(三)將理論聯系到實踐當中
我們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要充分地認識到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們要通過精心的備課以及組織教學讓學生掌握好書本上的基本生物原理知識,另外一個方面我們還要讓學生學會將知識進行合理的運用,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只有在實踐當中才能夠不斷地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應該要在適當的時候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當中有效地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知識。比如說我們在講述種子萌發的知識點的過程當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讓學生認真地觀察種子萌發過程當中的生物現象,并及時地記錄下來,通過認真對比分析自己所記錄下來的實驗數據,讓學生分析出萌發理論。
三、小結
本文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就初中生物教學問題展開的探討,具體的分析了當前生物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別是學生不能全面地看待生物實驗現象,學生對生物抽象概念熱情度不高,教學模式單一乏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意見,首先要培養學生對生物實驗現象的全面認識能力,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將理論聯系到實踐當中。然而由于個人所學知識以及閱歷的局限性,并未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夠憑借本文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劉紅星.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導言設計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