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08:0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兒童健康管理現狀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1 前 言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鄉,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監護人照顧的年齡在16歲以下的兒童。留守兒童現象是中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并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兒童心理健康與否和父母是否長期在場監護和照顧有非常重要的關系。本文通過對泰順縣九峰鄉小學部分留守兒童的調查,旨在了解該地區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并探討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2 調查對象及方法
2.1 調查對象 人物:泰順縣九峰鄉小學三年級-六年級學生。地點: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九峰鄉全鄉總面積40.3平方公里,屬于山地地區,轄7個行政村,6154人(2005年),耕地面積2296.3畝。鄉政府駐西地村,轄7個行政村(新和、九峰、半崗、西地、頭、前坪仔、石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教育程度不高。
2.2 研究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使用少兒心理健康量表(MHS-CA)。少兒心理健康量表是在借鑒目前國內外兒童心理健康評定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心理測量學原理編制的,從24個方面去觀察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既反映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過程,也反映他們的心理特征。其內容歸屬于5個領域①認知:包含感知覺、注意、記憶、智力、學習與工作5個條目。②思維與語言:包含思維過程、思維內容、思維自主性、語言表達、語言理解5個條目。③情緒維度:包括焦慮體驗、愉快體驗、情緒反應3個條目。④意志行為:包括行為、活動、興趣、人際交往、健康關注5個條目。⑤個性特征:包括自信與自尊、安全與信任、責任感、活潑性、仁慈心、需要滿足6個條目。
此次調研分發了100份問卷,回收經整理后有85份數據可用,有效率85%,其中男生43人,女生42人。
2.3 問卷的信度指標 健康量表總分的重測信度為0.713,5個領域分的重測信度分別為認知(0.517),思維與語言(0.633),情緒(0.466),意志與行為(0.611),個性特征(0.477)。全量表的a系數為0.847,分半信度為0.800.學生與父母報告的一致性分別為認知(0.785),思維與語言(0.835),情緒(0.627),意志與行為(0.717),個性特征(0.750),總分的一致性為0.874[1]。
3 數據分析
3.1 九峰鄉留守兒童的認知維度健康狀況特征 所謂認知是指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即個體對感覺信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2]簡言之,指通過心理活動獲取知識。認知維度即從多方面認定認知水平。如圖1,疾病狀態所占比例為0,高健康狀態為12%,一般健康狀態為48%,較好健康狀態為36%,亞健康狀態為4%。說明大部分留守兒童的認知維度處于中上水平,可能由于國家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逐年增加,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認知維度并未出現明顯缺陷。
3.2 九峰鄉留守兒童的思維維度健康狀況特征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系,而思維維度=思維過程+思維內容+思維自主性+語言表達+語言理解[2]。在本次調查中,留守兒童的思維維度健康情況如圖2,高健康狀態12%,較好健康狀態28%,一般健康狀態44%,亞健康狀態12%,疾病狀態4%。我們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的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分別為12%和4%,留守兒童在思維維度方面的健康問題較為嚴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李根壽指出,留守兒童目前的監護狀況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爺爺、奶奶等監護人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難以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使他們長期處于無人管束狀態[3]。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得不到好的家庭教育,導致思維遲緩,語言表達能力下降。學校優秀老師的缺失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
3.3 九峰鄉留守兒童的情緒維度健康狀況 所謂情緒維度包括,焦慮體驗、愉快體驗、情緒反應。在調查中(圖3),疾病狀態占4%,亞健康狀態占16%,而較好健康狀態僅占16%,高健康狀態為0,說明在情緒維度留守兒童的缺陷也較明顯。蔣平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有2714% 有焦慮心理,27.16% 有抑郁心理,24.15% 有恐懼感心理,22.17%有易怒心理,57.16%有過失行為,35.12%有說謊行為,71.4%有偷竊行為,30.16%有攻擊行為,41.13%有破壞行為[4]。王良峰指出學習成績和學習困難程度對留守兒童的孤獨感有一定影響,學習成績差往往會受到父母的責罵,可引起恐懼、焦慮、激越等不良情緒[5]。
3.4 九峰鄉留守兒童的意志行為健康狀況特征 意志行為包括行為、活動、興趣、人際交往、健康關注5個條目。在此次的調查研究中(圖4),一般健康狀況占本次調查的76%,亞健康狀態占20%,疾病狀態占4%,而高健康狀態與較好健康狀態卻占0%。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留守的意志行為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現出孤僻、膽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際交往能力也往往較差。極度焦慮和自卑的同時害怕與人交往,表現出社會交往行為退縮,從而出現對人焦慮問題[6]。
3.5 九峰鄉留守兒童的個性維度健康狀況特征 所謂個性就是個別性、個人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于外就是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個性的,也只能是一種個性化的存在,個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2]。而個性維度就是人在其性格方面所表現的程度。
個性研究對于學齡兒童的培養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發育都有重要意義,兒童身心健康狀況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與其個性關系也較為密切[7]。
就此次我們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個性方面上,留守兒童沒有一個是處于疾病狀態的,更有多數達到了高健康狀態,可見,學校對于兒童的個性方面培養是有不錯的成效的。不過,雖然如此,亞健康的留守兒童也不少,說明對于留守兒童的個性教育仍不可放松。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由統計可得,泰順縣泗溪鎮九峰鄉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問題,尤其是在思維,情緒,意志行為三個維度上較為嚴重。可能是(1)由于學校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現在大多數的學校、老師十分關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成績差”的學生,在心理問題方面,老師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給予及時的引導,使其心理問題更為嚴重。(2)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不在子女身邊,由于工作繁忙也很少與子女聯系,缺乏交流和溝通,缺少應有的關愛。
4.2 建議
4.2.1 盡快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種種歧視性政策。雖然許多進城務工人員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城鎮學校高額的擇校費使他們無力承擔,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農村。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門應當針對留守兒童在城市入學難問題制定優惠政策,使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到同等就學待遇,這樣可以較大程度減少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同時也使得留守兒童獲得父母的關心與愛護,也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有助于他們身心發展。
4.2.2 加強農村中小學校的建設。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加強農村中小學校建設,使教師隊伍和學校設施得到大幅度改善。農村學校要摸清本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制定出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具體措施,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考核內容,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來完成。學校應開設各種娛樂活動,增進各年級,各班的交流,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修建學校素質拓展中心,開設學生素質拓展課程,引導學生心理向健康方向發展。
4.2.3 加強家庭教育。一是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有農村現實生活環境的影響,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認識和觀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認為,只需給子女足夠的物質基礎,就是對孩子的負責。這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念,“留給子女財富,不如讓子女成為財富”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二是盡可能的與子女保持密切的溝通與聯系。在溝通中,盡量全面了解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對于孩子的情感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都會存在的現象,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區以及政府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留守兒童“ 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這是留守兒童教育的最終目的[8]。
參考文獻
[1] 戴曉陽編:《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版.
[2] 認知 思維 個性 百度百科.
[3] 李根壽,廖運生.農村/ 留守子女0 教育問題及對策思考[J].前沿,2005(12):13-165.
[4] 蔣平.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問題及對策[J].理論觀察,2005(4):79-81.
[5] 王良鋒,張順,孫業桓,等.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現況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7):639-640.
[6] 黃應圣,劉桂平.農村“ 留守孩子” 道德品質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教書育人,2004(22):27-28.
關鍵詞:流動兒童 保健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568-01
兒童保健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中心工作,兒童衛生保健指標成為衡量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我國人口素質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兒童的健康狀況。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我國步入了人口流動遷移最活躍的時期,大量流動兒童涌入城市,兒童衛生保健問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兒童衛生保健問題與城市文明進展的進程緊密相關,流動兒童保健管理得到了政府的重視。
據調查表明,在2010年初中國流動人口高達2.11億[1],其中流動兒童占25%左右,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未來十幾年都將是我國人口流動快速增長的時期,導致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1 兒童保健國內狀況及必要性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日新月異的改進,兒童保健受到的重視日趨廣泛。目前社會的顯著特征,表現為人口的頻繁流動和遷移等。流動兒童保健應該更加具有優質、多層次的特征,預防保健專家在分析兒童保健工作現狀時指出,兒童保健服務主要存在經濟取向、專業導向與基本保健需求的矛盾[2],導致流動兒童的健康狀況比戶籍兒童差。流動兒童的居所無法集中,管理的難度比較高,由于居住環境、家庭經濟條件、撫養人文化程度之間的差異,導致對撫養兒童的觀念也各不相同。絕大部分撫養人沒有掌握科學的喂養方式,很多人都以為兒童主要吃飽、睡好就可以,認為兒童說話走路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黃金時期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所以開展流動兒童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2 流動兒童保健現狀
流動兒童看護人的文化程度比較低,大多只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普遍不高,缺乏全面的健康知識。大部分看護人在添加輔食、純母乳喂養、補鈣等方面的知曉率相當低,甚至對相關政策及流程的了解也比較少。流動兒童發生多種營養性疾病、感染疾病、貧血、缺乏維生素、死亡現象非常多。陳剛[3]等人對國內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進行調查,得出46%的調查對象家庭月平均收入在800~1500元之間,看護人在添加輔食、純母乳喂養、補鈣等方面的知曉率為44%,流動兒童的貧血檢出率為20.91%,明顯高于戶籍兒童的11.83%,流動兒童與本地兒童的死亡原因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3 流動兒童保健影響因素
流動兒童保健影響因素多種多樣,比如: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區域政策無法協調、衛生服務管理無法提供有力的扶持、無法控制非法接生現象等。流動兒童保健比較明顯的問題為[4]:經濟收入、保健信息缺乏、流動性比較大、忽視兒童保健措施等,以上的原因導致流動兒童衛生保健利用率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建立“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員管理”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社區流動兒童免疫建證及接種率。
4 流動兒童保健問題的解決方法
4.1 加強社區醫師的日常工作。作為社區醫師應該掌握兒童的流動情況,為散居的流動兒童建立完善的保健檔案,落實每一項日常醫療服務工作,通過不同的渠道在社區中宣傳兒童保健知識,使兒童監護人可以認識到兒童保健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到其中,配合醫學人員做好育兒知識健康教育,不斷提高育兒知識水平。
4.2 各級政府部門加強管理工作。兒科醫師與保健專業人員,應該發揮領導作用,在各個地方區域實施國家與政府提供的政策。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流動兒童的管理力度,落實健康教育工作,幫助流動人口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提供更多的流動兒童保健服務經費,了解流動兒童的真正情況與需求,使流動兒童與戶籍地兒童享有相等的保健服務。充分利用醫療資源,不斷建立與完善流動兒童電子檔案,并將流動兒童保健服務納入醫療衛生工作考核中。
4.3 提高全科醫生的專業素質。在兒童社區保健工作中,全科醫生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作為全科醫生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正確診斷兒童疾病,提高基層保健服務水平。針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兒童保健宣傳方法,提高流動兒童保健的積極參與程度,使社區、教育各個工作部門為加強醫療衛生而共同努力。
5 體會
流動兒童的分布失去平衡,大多分別在經濟比較發送的大城市,家庭收入、居住環境等關鍵因素,使兒童保健狀況與戶籍兒童存在很大的差異。流動兒童的建卡率、兒童保健服務遠遠比不上戶籍兒童,出現多種營養性疾病、感染發病等不良現象也多于戶籍兒童。監護人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母親的工作情況組成了影響流動兒童系統保健服務的關鍵因素,特別是父母的語言能力、文化差異、經濟條件、醫療保險對移民兒童的保健服務水平影響更大。
我們應該幫助流動人口形成正確的健康觀念、家庭兒童保健與計劃免疫意識,合理降低兒童健康體檢與系統保健管理的費用,為兒童提供經濟、良好的衛生保健服務,將流動兒童衛生保健當作兒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以提高流動兒童衛生保健服務的利用率。通過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掌握我國兒童健康知識普及的現狀,分析關鍵的流動兒童保健因素,從而不斷創新健康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 高春梅,杜亞平.流動兒童保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3,11(08):967-970
[2] 金春華,楊慕蘭.新世紀城市兒童保健服務模式探討[J].中華兒科雜志,2011,09(02):283-285
【關鍵詞】托幼機構;兒童體檢;結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594―02
托幼機構是學齡前兒童集體生活的場所,是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加強托幼機構兒童健康管理,是提高兒童保健水平的重要環節。為了掌握縣城幼兒園入園兒童的健康狀況,了解入園兒童患病情況,為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以便更好的開展托幼機構兒童疾病預防和兒童保健工作. 我們對2012年秋季學期涇源縣城區所有幼兒園(所)3~6歲的兒童進行健康體檢,現將健康體檢結果統計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對縣城所有托兒所、幼兒園2012年秋季入園的3-6歲兒童進行健康體檢。 1.2方法: 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兒童保健工作規范》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對2012 年秋季學期涇源縣城區所有幼兒園(所)3~6歲的兒童進行健康體檢, 然后按照《兒童保健技術規范》進行綜合評價、統計、分析。
2 結果
2.1疾病檢出率:本期應體檢3-6歲入園兒童578人,實際體檢545人,體檢率94.30%;身高評價在中上15 人,占總數的2.75%,評價中522人,占總數的95.79%,評價中下8人,占總數的1.46%;體重評價中上7人,占總數的1.28%,評價中527人,占總數的97.81%,評價中下5人, 占總數的0.91%;檢出患有各種疾病的262例,患病率48.07%。其中:男童259名,檢出疾病的124例,患病率47.88%,女童286名,檢出疾病的138例,患病率48.25%。 2.2年齡段患病情況:3歲組68名,患病人數22例,檢出率32.35%;4歲組84名,患病人數37例,檢出率44.04%;5歲組156名,檢出疾病人數72例,疾病檢出率46.15%; 6歲組237名,檢出疾病人數131例,疾病檢出率55.27%。
2.3疾病組成:齲齒124例,患病率 22.75%,疾病比例47.33%;視力不良46例,患病率8.44%,疾病比例17.56%;貧血32例,患病率5.87%,疾病比例12.21%;上呼吸道感染28例,患病率5.14%,疾病比例10.69%;生長發育遲緩13人,患病率1.46%,疾病比例3.05%;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8,患病率1.46%,疾病比例3.05%;肥胖7人,患病率1.28%,疾病比例2.67%;乙肝表抗陽性3人,患病率0.55%,疾病比例1.15%;先天性腦癱1人,患病率0.18%,疾病比例0.38%。
3討論
3.1 統計顯示本次體檢身高評價在中上15 人,占總數的2.75%,評價中522人,占總數的95.79%,評價中下8人,占總數的1.46%;體重在評價中上的7人,占總數的1.28%,中的527人,占總數的97.81%中下的5人, 占總數的0.91%;身高和體重是兒童發育的主要指標,是兒童營養狀況主要表現,近年來,隨著我縣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體格發育呈現了新的變化。 學齡前兒童體重身高均較十年前增高,城鄉差異在縮小,但仍低于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狀況對身體發育的影響決定著整個人群的發育水平[1]。
3.2 通過對體檢結果統計分析,在本次縣城幼兒園入托545名兒童健康體檢中、檢出患有各種疾病的262例,疾病檢出率48.07%,高于其他地區;男童疾病檢出率47.88%,女童檢出率48.25%,女童疾病檢出率高于男童;3歲組疾病檢出率32.35%,4歲組疾病檢出率44.04%,5歲組疾病疾病檢出率55.27%,疾病檢出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提示我縣幼兒園兒童疾病檢出率較經濟發達地區高,因此0-6歲兒童保健工作十分重要,尤其大年齡組的兒童(托幼機構兒童保健)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3.3統計顯示:齲齒、視力不良 、貧血 、上呼吸道感染 、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為我縣托幼機構兒童患病率前六位的疾病。因此,兒童口腔保健、科學用眼、眼科保健、良好的生活習慣、平衡膳食、適量室外活動和運動、計劃免疫對兒童健康十分有益和必要[2]。
3.4本次體檢營養性疾病導致生長發育遲緩13人,患病率1.46%,疾病比例3.05%;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8,患病率1.46%,疾病比例3.05%。統計顯示我縣入園兒童營養狀況明顯改善 , 營養不良患病率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經濟發達地區,是我縣影響兒童健康主要因素,應引起足夠重視。
3.5本次健康體檢貧血32例,患病率5.87%,疾病比例12.21%,統計顯示我縣兒童缺鐵性貧血患病率仍然很高,屬于我縣兒童常見和多發疾病,嚴重影響兒童健康水平。
3.6單純性肥胖7人,患病率1.28%,疾病比例2.67%。近年來,隨著我縣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洋快餐的進入,以及不吃早餐、不喝牛奶、少吃蔬菜等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兒童單純性肥胖癥呈逐漸上升趨勢,我縣與全國其他地區相同,肥胖也成為危害兒童身心健康因素之一,應引起社會各層高度重視,早采取干預措施。
4建議
4.1加大托幼機構的監管力度,嚴格托幼機構準入標準,提高托幼機構保健醫務人員的素質和專業水平。建立并落實托幼機構衛生保健管理制度。托幼機構要為兒童提供適合年齡特點的衛生保健和生活環境,一切保健措施必須以保護兒童身心健康為主要內容和出發點,
4.2加強全縣0-6歲兒童保健工作,加大兒童保健知識的宣傳力度,對存在影響兒童健康的因素和疾病及時進行干預,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全縣兒童健康水平。
4.3各級政府、衛生、教育部門、婦幼保健機構、托幼機構和兒童家長高度重視兒童的健康保健, 定期對兒童進行健康體檢,針對兒童的疾病情況,加強對體弱兒的管理,對所有篩查患有疾病的兒童進行個案管理,進行指導治療,采取預防保健措施,并將健康體檢結果及時告知家長,向家長介紹兒童常見疾病預防,從而引起家長的重視,配合兒童保健工作。
4.4教育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持早晚刷牙(用兒童保健牙刷、含氟牙膏),飯后漱口,多吃蔬菜、水果,進食要定時、定量,戒絕偏食、挑食、零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少吃零食、甜食,多吃新鮮瓜果蔬菜、蛋、奶及肉類食品,科學合理定制幼兒食譜,積極調整飲食,合理補充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4.5重視兒童體質鍛煉,增加室外活動,應注重利用水、日光、空氣浴鍛煉,增強兒童體質,并按程序進行兒童計劃免疫是預防貧血 、上呼吸道感染 、生長發育遲緩、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肥胖 、乙肝等疾病主要措施。
4.6教育和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正確的讀寫姿勢,減少電視電腦手機游戲接觸時間,做到科學用眼,已患有屈光不正或視力不良患兒,及時到醫院眼科復查,及時糾正。
4.7患有乙肝或其他傳染性疾病兒童,應暫緩入園,積極治療原發病,定期復查,待傳染性疾病痊愈或無傳染性后,方可入園。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試點;兒童保健團隊;作用
[中圖分類號] R17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07(a)-122-04
Analysis of child health care team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LI Jing, YU Xinguo, ZHAO Peng
Xixiang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hild health care team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 the pilot wa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nagement connotation. Methods: Yikangy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Shenzhen city was chosen as study fields by formulating the construction, working task and process of child health care team and a sampling survey to 430 children before pilot project and 436 cases after pilot project for 1 year for investigation, the relevant situation of the children were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pilot and after pilot project, the rate of EPI standard among the permanent, temporary and floating children were 32.55%, 28.02%, 9.49% and 53.33%, 45.41%, 30.47%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EPI regulated were 23.26%, 36.71%, 32.12% and 45.56%, 50.46%, 61.72%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pilot project (P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Pilot project; Child health care team; Effect
深圳市寶安區衛生局根據衛生部《關于開展社區衛生服務適宜技術試點的通知》的要求,選定寶安區西鄉人民醫院頤康園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簡稱社康中心)為試點研究現場,在社康中心成立兒童保健團隊,希望通過試點和運營,探討全面落實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途徑和運營模式,以便更好地體現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通過社康中心兒童保健團隊的1年試點運營取得了較好的兒童保健作用,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為更科學的掌握兒童保健團隊試點前后的效果,筆者分別在團隊試點前和試點1年后采用自擬兒童保健團隊效果調查表進行調查統計。兩次調查參入的工作人員均經過統一培訓,統一調查要求和標準。為保證調查結果的可靠性,調查表中內容由0~36個月的兒童父親或母親填寫或回答。試點前發放調查表452份,回收有效調查表430份,有效回收率為95.13%,試點1年后發放調查表465份,回收有效調查表436份,有效回收率為93.76%。試點前后調查兒童的年齡和戶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79,P>0.05),具有可比性。兩次調查兒童人數統計見表1。
1.2 方法
1.2.1 兒童保健團隊的建設
西鄉人民醫院以深圳市寶安區社區健康服務運行機制改革試點及衛生部社區衛生服務適宜技術工作規范試點驗證為契機,以小樣本社區的支持體系建設來探索適合寶安區特點的社區健康服務的發展方向,根據頤康園社區兒童的生活現狀和社區兒童的實際衛生保健需求,在頤康園社康中心建立兒童保健團隊。該團隊由1名高資歷并有多年兒科臨床診療經驗的高級職稱的醫師作為兒童保健團隊的團隊長,1名有資質的公衛醫師、2 名有執業資格的全科醫師和 2 名注冊的社區護士組成團隊成員,主要負責和管理社區兒童的健康體檢、計劃免疫接種和兒童監護人的育兒保健指導[1]。通過建立兒童保健團隊,達到建立人員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工作流程清晰、協調性強的專業工作團隊,以有利于推動社區健康服務向深層次發展。
1.2.2 兒童保健團隊的任務
1.2.2.1 建立兒童保健網絡信息庫 通過本底調查,建立整個社區的兒童保健網絡信息庫,利用電腦系統建立社區內常住、暫住、流動的0~36個月的兒童及其監護人的個人和家庭健康檔案,并詳細記錄兒童保健團隊為其所做的各種衛生保健服務內容,包括兒童計劃免疫、適宜技術體檢、兒童專檔管理、兒童在社康中心內的診療服務等。
1.2.2.2 育兒保健指導 根據衛生部社區衛生服務適宜技術[2-3]工作的要求對社區新生兒進行家庭訪視及產婦進行育兒保健指導,宣傳母乳喂養好處,鼓勵母乳喂養,指導正確的混合喂養和人工喂養方法,傳授新生兒扶觸技能,引導產婦培養良好的睡眠、飲食、衛生及戶外活動等生活習慣。
1.2.2.3 定期給兒童做健康體檢 定期對社區0~36個月兒童進行健康體檢,并對兒童生長發育進行個體評價,同時將各項信息輸入電腦系統,建立兒童專案管理信息。對體弱兒童如患有小兒貧血、佝僂病、營養不良、肥胖、肢體殘疾和神經-精神發育遲滯等健康問題的兒童進行重點關注,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轉診、及時管理,實現對體弱兒童發現、轉診、追蹤、隨訪、結案的連續管理。
1.2.2.4 兒童基數管理 按上級管理規定要求,對社區的0~36個月兒童基數進行動態化、連續性管理,動態掌握轄區0~36個月兒童變動情況,及時登記兒童遷入、遷出數量變化和死亡登記報告,分析各類兒童保健服務需求,明確社區0~36個月兒童的主要健康問題,制訂相應干預計劃和落實措施。
1.2.2.5 兒童計劃免疫工作 針對本社區0~36個月兒童開展計劃免疫工作。按《深圳市兒童計劃免疫程序表》的要求,實行有計劃、適時地給兒童進行脊髓灰質炎(糖丸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卡介苗、乙型腦炎、乙肝等疫苗預防接種,并將兒童接種的資料全部登記入冊、歸檔。同時通過社區宣傳欄,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充分利用4月25日全國預防接種宣傳日的宣傳,普及計劃免疫預防接種的健康知識。
1.2.3 兒童保健團隊工作流程
①兒童保健團隊成員均進行統一的培訓,熟悉掌握社區衛生服務技術規范叢書中“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2]。②為提高了管理效率,將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與計劃免疫工作捆綁實施。相對于兒童健康管理工作,社區的計劃免疫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和讓居民接受,所以在家長帶兒童到社康中心進行免疫接種時,社康中心的兒童健康管理人員給予健康教育,對每個來接種的孩子建立健康檔案,在每一次接種前均進行兒童體檢,以減少漏檢現象。③所有上級醫院分娩的轄區新生兒,通過醫院轉到社康中心。社康中心的產后訪視人員進行兩次新生兒訪視,將建立的兒童健康檔案交給兒童健康管理人員進行后續的管理。社區兒童健康管理人員發現異常兒童、高危兒童后,及時填寫兒童保健雙向轉診聯系卡,及時轉往上級醫院診療,同時社康中心的兒童保健人員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追蹤和管理。④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對管理的兒童及時通知體檢和計劃免疫接種。社康中心的計劃免疫系統可以設置和打印預防接種預約時間,根據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的要求和時間間隔,把兒童體檢預約時間同時設置在預防接種預約時間表和預防接種預約時間表同時打印交給家長,并通過計劃免疫系統的短信群定期發給家長,以利于及時提醒和督促家長按期為兒童進行兒童體檢和計劃免疫接種。兒童保健團隊工作流程見圖1。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2.0統計軟件統計,對相關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兒童計劃免疫接種情況比較
試點前后常住、暫住和流動兒童計劃免疫規范接種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2.2 兒童健康體檢情況
從表3中可知,試點前后常住、暫住和流動兒童體檢達標和基本達標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兒童保健團隊的運營有利于兒童保健與計劃免疫工作有序開展
兒童保健團隊的成立,改變了團隊成員的服務理念、真正體現了現代社區醫學以社區為基礎、以社區居民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的服務模式,保證兒童保健流程的暢通,減少了漏檢、少檢的機率[4]。社區適齡兒童到社康中心后,經過初步篩查-規范-體檢-規范疫苗接種,保證了社區兒童健康體檢和兒童計劃免疫的有序進行。暫住、流動兒童的保健是兒童保健工作中的重點、難點、盲點,由于加強暫住、流動人口的宣傳與管理,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管理率。通過試點運營發現,兒童保健以團隊協助方式服務社區居民,能較好地滿足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能真正體現全科醫生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有效地提高了兒童的系統管理率和健康保健覆蓋率。
3.2 兒童保健團隊的運營保證了新生兒連續性管理
根據兒童保健團隊工作要求,在社康中心主任協調下,根據工作開展情況合理安排中心內全科醫生及護士加入本團隊工作,形成全員積極參與的局面。婦女保健醫生在接受到新生兒信息后按時完成新生兒產后訪視,及時將新生兒相關資料登記入冊,安排滿月兒童到社康中心進行兒童健康體檢和疫苗接種,同時其轉給兒童保健醫生進行管理,確保婦女保健和兒童保健的無縫銜接。同時全科醫生在診療同時適時提醒和督促贊助和流動兒童進行健康體檢和疫苗接種,更加體現了團隊內外互相協助的重要性和兒童保健團隊服務的可延伸性[5]。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3 兒童保健團隊的運營改善了醫患關系
兒童保健團隊的連續服務,擴大了社康中心在居民中的影響,不少社區兒童家長與兒童保健人員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式醫患關系,同時居民在社康的就診率也明顯增高[6]。另一方面,通過每次社區兒童體檢時兒童保健醫生對兒童家長傳授育兒護理知識和開展一些宣傳活動,使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的知曉率明顯提高,豐富了社區居民的育兒護理知識和兒童保健意識,更加有效地提高了社區兒童保健的系統管理率和覆蓋率。
3.4 兒童保健團隊的運營促進了社區人才隊伍的建設
為適應社區兒童衛生保健多元化需求,為不斷提高兒童保健團隊的服務技能和服務水平,在全科醫護人員全員崗位培訓的基礎上,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培訓機制,建立了一支技術過硬的全科型社區兒童保健隊伍,從而能夠更好地為社區兒童提供衛生保健服務。
3.5 團隊式服務體現了社區衛生的公益性和必要性
通過實施兒童保健團隊式服務,為社區兒童提供體檢、預防、管理、評價、健康教育、家庭養育“六合一”的綜合衛生服務,為社區兒童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提高社區居民對衛生服務滿意度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防病關口前移目標的重要舉措[7]。
頤康園社康中心兒童保健團隊試點的實踐證明,對社區兒童實行團隊式保健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創新,充分體現了團隊服務的優越性、可及性和服務能力的綜合性,有利于推進社區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進一步落實,有利于促進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余信國,李靜,趙鵬,等.西鄉頤康園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兒保團隊建設的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8):77.
[2] 陳博文,藤紅紅.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試用)[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3-76.
[3] 查曉梅,曾德秀.兒童保健的開展關鍵――對嬰幼兒家長的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導報,2009,4(22):236-237.
[4] 李梅.影響城市流動兒童計劃免疫的因素及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0,5(13):201.
[5] 王麗杰,趙鵬,徐志浩.一站式兒童保健服務模式與兒童保健質量的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0,27(3):184-185.
[6] 翁麗芬,黃梅,鄒黛莉,等.做好社區健康服務促進兒童保健事業發展[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5,19(2):34-35.
[7] 韓幼平,陳繼根.新型全科團隊運行機制探討[J].實用全科醫學雜志,2006,4(6):709.
【關鍵詞】5歲以下;流動兒童;保健現狀;干預方法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404-02
隨著城市的進化和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隨著打工人員進入城市,其子女也跟著在大城市居住,這也導致流動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因為城市流動兒童的監護人一般存在文化水平低、經濟能力差等狀況,所以國家對于城市流動兒童的衛生保健問題非常重視[1]。本文就5歲以下流動兒童保健現狀和相應的干預方法進行討論和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三階段分層抽樣法,在本市人口較為密集的社區分為街道-鄉-村的層次進行抽取,并且保證年齡為0-1歲、2-3歲、4-5歲的兒童比例大致相等,各占三分之一。共選得流動兒童1032例,所有兒童的戶口均不在本市,且年齡未滿5周歲,在本市居住的時間大于半年。對其監護人進行一對一的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兒童家庭狀況、保健狀況以及監護人對兒童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等。
1.2 質量控制:本次抽樣調查的調查員主要由本地的婦幼保健人員來擔任,在進行調查之前先接受統一的上崗培訓,并且由省、市專家建立質量控制小組,進行有效的、規范的、科學的現場質量監控。由區級專員對于所有抽樣調查問卷進行二次審核,以查出是否存在邏輯性錯誤,以此來保證抽樣調查問卷的可行性和科學性[2]。
1.3 建議干預方法:①建議干預方法由小到大,從街道到社區再到城市,由固定醫院為流動兒童提供定期的免費身體檢查,以此來保證兒童的身體健康,起到早檢查、早發現、早預防的目的。②由于流動兒童的監護人一般工作較忙,所以讓其參與健康講座的可能性較小,所以建議具有針對性的對流動兒童的監護人發放健康手冊,內容主要包括兒童的健康保健知識、科學的體檢流程和自檢方法等。③在街道、社區、城市設立相應的健康知識宣傳欄,以醒目的方式宣傳流動兒童健康教育知識,讓兒童及其監護人能夠注意到這些內容,鼓勵其參加定期體檢和健康知識培訓。④在每個社區衛生站配置相應的健康檢查設備,定期檢修,保證兒童可以隨時進行體檢,在發現問題時可以得到及時的治療和幫助。⑤對于免費接種的疫苗,社區衛生服務站要監督每一位兒童的監護人帶領兒童前來注射,對于付費接種的疫苗,則根據流動兒童家庭自身情況,建議但不強制其接種。若流動兒童家庭情況困難,則要考慮進行愛心幫助,免費為其接種疫苗[3]。
1.4 統計學方法:對所有數據使用EXCEL建立數據庫,并且對數據進行糾錯和檢驗,再使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 流動兒童資料:本次共調查5歲以下流動兒童1032例,其中男孩564例,女孩468例,平均年齡為(3.45±0.99)歲。對流動兒童的監護人進行文化程度篩查得出,文盲共107例,小學文化為569例,初中文化為209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為149例。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者占總數的15.7%,1000至2000元者占總數的55.2%,2000-3000元者占總數的21.1%,3000元以上占總數的8.0%。
2.2 衛生保健現狀:根據對1032例5歲以下流動兒童的近期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僅有68.2%的兒童建立了保健檔案,而僅有67.2%的兒童在過去1年的時間內接受過健康體檢,而在這45.5%的兒童中,過去一年健康體檢次數小于4次的占了85.9%,超過4次的僅為14.1%。根據我國對流動兒童的體檢合格率的規定來看,僅有45.5%的兒童體檢次數合格。1032例流動兒童中,共896例兒童建立了免疫接種卡,占總數的86.8%,共966例兒童接受過疫苗接種,占總數的93.6%,完成國家規定的五苗接種(糖丸、麻疹疫苗、百白破、卡介苗、乙肝疫苗)者共732例,占總數的70.9%。共有12.8%的兒童在過去2周內有腹瀉表現,在發病后去醫院接收治療的兒童占腹瀉兒童總數的42.4%,共有35.1%的兒童在過去2周內有咳嗽表現,在發病后取醫院接收相應治療的兒童占咳嗽兒童總數的39.8%。
3.討論
5歲以下流動兒童的數量在城市中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逐漸呈現一種上升的趨勢,國家對于兒童保健十分重視,而流動兒童的監護人因經濟與文化水平有限,往往會忽略兒童的保健問題。本文就對5歲以下流動兒童的保健現狀以及相應的干預方法進行研究與探討,發現流動兒童的體檢達標率、健康資料建檔率均比城市兒童低得多,這也說明其監護人的健康意識不強[4],導致兒童在患病后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也無法確保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成長。
對5歲以下流動兒童的保健干預主要著重于兒童的監護人的健康知識教育與體檢倡導,社區以及相關的衛生組織要起到監督和引導作用,普及并嚴格管理兒童健康檔案的成功建立,并且鼓勵流動兒童監護人攜帶兒童到指定醫療服務點進行健康體檢,保證盡早發現問題、盡早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對于家庭有困難、工作繁忙的家庭還需要進行上門服務,保證每一個流動兒童都可以接種國家指定的疫苗。醫療機構可以定期進行兒童健康知識咨詢以及講座,讓監護人可以更加詳細地了解一些關于兒童保健的有效措施和科學的方法。總之,大范圍而深入的保健知識的宣傳、完善的衛生檢查設備、貼心的服務是提高5歲以下流動兒童保健狀況的最好措施,各級衛生服務人員要著重關注流動兒童的保健問題,為兒童的茁壯成長付出一份努力。
參考文獻
[1] 丁文清,趙美蘭,李瑛.銀川市5歲以下流動兒童衛生保健現狀及影響因素[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4):504-506.
[2] 閆淑娟,陳欣欣,段建華,等.北京市5歲以下流動兒童保健狀況與需求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5):542-543.
1我市兒童保健工作的現狀:
近年來我市兒童保健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兒童保健服務覆蓋率達100%,開展了新生兒疾病篩查和聽力篩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效地控制了出生缺陷兒童的致殘率,為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城市區,通過對兒童的系統化管理,使兒童的常見病多發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城區兒童的健康水平。但是農村的兒童保健工作相對滯后,對我市婦幼保健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產生負面影響。以往我市農村兒童保健管理模式為村醫負責制,即兒童體檢由村醫負責。由于諸多原因致使農村的兒童保健工作不能健康開展,甚至有些行政村這項工作形同虛設,兒童保健工作普而不及的現象普遍存在。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1.1村醫本身不具備兒童保健專業知識和技能,直接影響兒童體檢質量,致使體弱兒和小兒四病不能及時篩查出來。
1.2村衛生所受到醫療衛生市場化的影響,目前大部分衛生所是以個體形式存在,單純以經濟利益為重,不做或不愿意負責公共衛生工作,94年文件規定的保健保償提供的服務費,僅僅是現在物價規定的服務費的五分之一,各級政府又不給足夠的補貼,造成村醫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1.3村級保健服務機構從服務場所到保健設備、輔助檢查等都不能滿足兒童保健服務需要。
1.4村醫普遍存在保健意識和大局意識淡化,對群眾的保健知識宣傳不夠,也造成了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差。
經過多年實踐看,在村級推行兒童保健工作難度大,成本高。究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模式的不合理,造成農村的保健服務不到位,保健服務質量低,保健工作失去實際意義。
2建立新的農村兒童保健管理模式,規范保健管理
鑒于目前農村兒童健康保健服務不到位,工作質量低的現狀,2008年我們決定改變原有的農村兒童保健管理模式,把原來由村醫承擔的兒童健康檢查集中到鄉鎮衛生院由專業科室承擔。并使其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可使農村兒童保健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充分保證。具體要求如下:
2.1在農村衛生院設立婦幼保健科,工作職能是負責轄區內婦女兒童保健管理工作。具體為:
(1)對孕產婦系統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
(2)負責本地區7歲以下兒童的健康檢查(包括集體兒童和散居兒童);
(3)負責轄區托幼園所的衛生保健管理;
(4)負責“三網監測”、“三項報告”和婦幼工作數據的統計.整理.上報工作;
(5)負責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篩查的管理工作;
兒童的健康檢查集中到鄉鎮衛生院的婦幼保健科后,村醫生的工作職責:
(1)負責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的上報工作;
(2)負責孕產婦的上報工作;
(3)協助婦幼保健科完成兒童健康檢查工作;
2.2人員配備
需要2-3人從事這項工作,要求中專以上學歷,獲得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格,熱愛婦幼保健工作的人員擔任。
2.3配齊必要的保健設備。
2.4對居住偏遠的兒童,婦幼大夫定期深入到村進行體檢。
3改變模式,集中管理的優勢分析
3.1政府可以由分散投入轉變成集中投入,即減少了開銷又解決了實際問題。
3.2為兒童保健服務的主體由村醫變成了鄉鎮級醫生,保健服務質量會大幅度的提高。
3.3在衛生院設立保健科,可以使保健和臨床相結合,充分體現保健服務的實際意義,使群眾受益。
3.4各鎮區衛生院領導認識到通過開展保健工作,能提升醫院的社會形象,提高社會效益,同時也能帶來經濟效益。
4新的管理模式的試點實踐
為使這項工作開展的穩妥、有序并收到預期效果,我們選擇通遠堡、四門子、寶山、邊門做試點單位。通遠堡醫院是個綜合性醫院,年分娩量較大,交通條件較好,代表大的鄉鎮 ;四門子醫院較小,不是助產單位,交通條件不好,是小鄉鎮的代表。寶山和邊門為各片區代表,有助產單位,分娩量不大。試點工作得到了鄉鎮政府和鄉鎮衛生院的支持和配合,試點工作開展順利。
5結果
2008年年底,我們對基層保健工作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結果比較見表1、表2。
【關鍵詞】集居兒童 健康體檢 分析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4-367-01
為了解遠安縣集居兒童健康狀況的動態變化,找出兒童健康的群體性變化趨勢,降低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率,全面提高兒童整體健康水平。對遠安縣2006~2010年集居兒童健康體檢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
受檢對象為我縣2006-2010年集居2-7歲兒童,共檢查3 359人。
1.2 方法
每年5-6月由縣婦幼保健院有經驗的兒童保健醫師對集居兒童進行健康體檢,參加檢查人員均經過統一培訓,填寫統一表格。
1.3 評價方法
貧血:取無名指末梢血,經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法測定,hb<11g/l為貧血;齲齒:按全國牙防組織制定的標準診斷;其它:按臨床診斷標準診斷。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x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5年間共計檢查集居2-7歲兒童3 359人,其中:2006年588人,2007年603人,2008年583人,2009年786人,2010年799人。在受檢兒童中分2-3歲、3-5歲、5-7歲三個年齡組進行統計,輕度沙眼總發生率為30.52%(1025例),乳牙齲齒總發生率30.04%(1009例),輕度貧血總發生率為4.38%(147例)。
2.2 兒童輕度沙眼發生率5-7歲組明顯高于2-3歲組和3-5歲組,各年齡組間呈顯著性差異(x2=23.16 P<0.01)。
2.3 兒童乳牙齲齒發生率5-7歲組最高,2-3歲組較低,各年齡組間差異極為顯著(x2=177.36 P<0.001)。
2.4 兒童輕度貧血發生率2-3歲組最高,5-7歲組最低,其發生率小年齡組明顯高于大年齡組(x2=32.95 P<0.01)。(詳見表1)
3 討論
3.1 隨著年齡的增長輕度沙眼發生率明顯增加的原因:在集居兒童中,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兒童接觸玩具、餐具等兒童公用器具的機會增多,交叉感染的機會相應增加; 部分農村集居兒童沒有完全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一日一消毒,沒有養成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的衛生習慣;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兒童接觸面增大,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也增多,從外界感染的機會增多。預防輕度沙眼的傳播的主要措施:加強農村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監管,做到一人一盆一巾,注重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改善環境衛生,嚴格加強消毒管理,對兒童公用的玩具、桌椅、餐具、毛巾等要做到一日一消毒;對兒童定期進行沙眼檢查,一經發現沙眼患者,要進行徹底治療。
3.2 乳牙齲齒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遞增的原因:兒童食物多為軟質食品,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發酵且缺乏氟、鈣、維生素D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使牙齒抗齲性降低;兒童自我保健意識不強,未養成飯后瀨口、早晚刷牙的衛生習慣,食物軟垢易滯留在牙面上與細菌、唾液中的粘蛋白混合形成菌斑等成為齲齒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宣教,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齲齒對兒童健康的嚴重危害,對患齲齒兒童的治療配合不積極,且縣級兒童保健機構中,口腔病防治專業人員和設備匱乏,未建立完善的口腔保健網絡,以致使兒童患齲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齲齒防治的措施:大力宣傳齲齒的危害以及口腔衛生知識,讓全社會都重視兒童齲齒的防治工作;改善兒童膳食結構,在兒童三餐一點中多食含糖量少、粘稠性低、含氟、鈣、維生素D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改善口腔環境,使用含氟牙膏,養成飯后瀨口、早晚刷牙的衛生習慣,減少和消除菌斑;兒童保健機構要加強口腔科建設,采取口腔氟化泡沫護齒等有效的防齲齒方法定期為集居兒童進行齲齒防治,對已患齲齒的患兒要盡早治療,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降低齲齒的患病率。
3.3 輕度貧血隨年齡增長發生率逐漸下降的原因: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兒童食物的品種由單一到多樣化,兒童對食物的需要量由少增多,兒童攝取的各種營養成分逐漸增多;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消化系統的消化、吸收功能逐漸增強,使兒童對鐵、維生素C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攝入量增多;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兒童生長速度逐漸變慢,對鐵元素的需要量相對減少,患貧血的機會相應減少;近年來,我們逐漸加強了集居兒童保健工作,逐步完善了對貧血等缺點的防治,尤其在兒童膳食上注重科學指導,合理搭配,對貧血患兒實行專案管理,做到了早發現、早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縣兒童輕度貧血的發生。輕度貧血的主要防治措施:加強對兒童的營養指導,改善兒童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合理膳食,不偏食、不挑食,多食含蛋白質、鐵、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大力開展兒童保健工作,加強集居兒童系統管理,定期做好集居兒童貧血的普查工作,以便早期及時治療輕度貧血患兒。
3.4 為了促使我縣集居兒童輕度沙眼、乳牙齲齒和輕度貧血發生率盡快、盡早降低,衛生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兒童保健工作的領導,婦幼保健機構要切實加強對集居兒童保健工作的管理,加強兒保基礎設建設,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宣傳疾病、缺點對兒童健康和生長發育的危害。對兒童家長及幼教人員進行健康教育知識培訓,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兒童的身心健康,都來支持兒童保健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衛.桂林市區集體兒童2000~2004年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1):91~93.
[2]吳娟,周淑紅.不同性質幼兒園兒童營養狀況比較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18(4):274-277.
[3]孫雪萍,唐新紅.1999-2004年金山區幼兒園兒童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2):182.
[4] 閆淑娟,藤紅紅.北京市0~5歲兒童2004年體格發育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3):226-228.
[5] 張淑芳,陳曉艷. 唐山市路北區0~6歲兒童查體結果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6):2178-2179.
[關鍵詞] 托幼園所;兒童;體格發育;健康狀況
[中圖分類號] R1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09-012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condition of children from nurseries and kindergartens in Xixiangtang district. Methods Physical examination data of children from 2 to 6 years old in nurseries and kindergartens from 2010 to 2015 were vertically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Over the 6 years, the height (length of body), weight, and qualified rate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2-6 year-old children in Xixiangtang showed a significantly ascending tendency (P
[Key words] Nursery and kindergarten; Children; Physical development; Physical condition
一個地區托幼機構兒童的健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該地區經濟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水平[1]。為了解西鄉塘區集體兒童體格發育、健康狀況的變化趨勢,為兒童保健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現將2010~2015年南寧市西鄉塘區2~6歲在園集體兒童健康體檢資料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來源于2010~2015年南寧市西鄉塘區24所托幼園所2~6歲在園兒童每年健康體檢資料,包括身高(身長)、體重、視力、齲齒、血紅蛋白等。
1.2 方法
1.2.1 測量方法 每年9~11月由兒保醫生對在園兒童進行體檢,體重、身高(身長)的測量參照WHO推薦的兒童身高、體重測量標準統一測量。血紅蛋白測定采用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比色法。視力篩查采用美國偉倫Suresight手持式自動篩選(驗光)儀,對兒童屈光狀態進行檢查。利用口鏡及探針口內直視進行齲齒檢查。
1.2.2 評價標準 體格評價標準采用WHO推薦的2006年0~6歲兒童身高、體重參考值及評價標準。其中年齡比體重(身高)大于或等于平均值(x)分別為體重(身高)達均值。
1.3 診斷標準
1.3.1 肥胖 依據WHO推薦的標準,超過按身高(長)所測標準體質量>20%即視為肥胖,且排除繼發性肥胖[4]。
1.3.2 營養不良 ①低體重:年齡別體重(W/A)小于兩個標準差(x-2s);②發育遲緩:年齡別身高(H/A)小于兩個標準差(x-2s);③消瘦:身高別體重(W/H)小于同年齡同性別的兩個標準差(x-2s),式中W-體重;A-標準值;H-身高[5]。
1.3.3 貧血 以6個月~
1.3.4 齲齒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1997)齲齒的診斷標準,齲齒:牙齒、窩溝點隙或光滑呈明顯的黑色或棕黑色,表面可有粗糙感 ,釉質下有明顯的破壞或明確的可探及軟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損計為齲病[7]。
1.3.5 視力不良 視力不良包括弱視、斜視及屈光不正(遠視、近視和散光)等,判斷屈光異常參考標準:S表示眼的球鏡屈光度:2~3歲≤-1.0或≥3.0,4~5歲≤ -1.0或≥2.5,6歲≤-1.0 或≥2.0;C表示眼的柱鏡屈光度:C>1.0[8]。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體格發育狀況
身高、體重超均值率由2010年的47.80%、35.75%上升到2015年的52.82%、42.17%,身高超均值率增長了10.50%,體重超均值率增長了17.95%,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79.708,32.042,P
2.2 兒童營養狀況
本區托幼園所兒童營養狀況逐年改善,各類營養不良患病率逐年下降,低體重、生長遲緩、消瘦患病率分別由2010年的4.08%、3.10%、3.51%下降到2015年的2.91%、1.13%、1.64%;肥胖率逐年增高,由2010年的1.95%上升到2015年的3.56%,上升了82.5%,上升幅度較大(χ2=24.93,P
2.3 兒童健康狀況
2.3.1 兒童貧血患病率 兒童貧血患病率呈下降趨勢,以輕度貧血為主,貧血患病率由2010年的7.94%下降到2015年的6.11%,下降了23.05%(χ2=11.45,P
2.3.2 兒童主要健康問題排序 居前5位的是齲齒、視力不良、貧血、肥胖、低體重。齲齒患病6年來穩居首位,2014年達52.11%。視力不良、肥胖患病率逐年增高,2011年視力不良超過低體重排在第3位,2014年超過貧血排在第2位;2012年肥胖超過消瘦排在第5位,2014年超過低體重排在第4位。低體重、消瘦、生長遲緩逐年下降,6年來分別下降了41.66%、53.27%、63.54%。見表2、3。
3 討論
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是衡量人群健康狀況的最敏感指標,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身高、體重等檢測指標是評價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是兒童營養狀況的重要反映[3]。
3.1 兒童體格發育、營養狀況明顯改善
隨著南寧市經濟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及家長保健意識增強,不斷規范和加強兒童保健服務,尤其是從2011年5月1日開始南寧市大力推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兒童保健工作落實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統一體檢項目,其中免費范圍有:免費做常規體檢、兒童營養評估和血紅蛋白(Hb),體檢資料完整,統一建檔,統一審核,為全市兒童提供標準、方便、可及的兒童保健服務,能按指定檢查時間及時監測兒童生長發育狀況,兒童體格生長發育水平逐年上升趨勢,營養狀況逐年改善。
3.2 營養不良與肥胖并存,肥胖問題突出
2011年兒童肥胖率為2.28%,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4],2015年達到3.56%,低于北京市兒童(4.59%)[5]。肥胖不僅與成人期代謝綜合征的發生密切相關[6],兒童易患呼吸道疾病、誘發脂肪肝、免疫功能低下、性早熟等疾病,成為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主要問題。大量研究表明,許多成人肥胖始于兒童,學齡前肥胖兒童在成年期發生肥胖的危險性是非肥胖兒童的20~26倍,學齡肥胖兒童是非肥胖兒童的3.9~5.6倍[7]。因此對肥胖兒童應積極進行干預。生活上制定平衡膳食和適當的有氧運動,提高家長科學喂養。定期對兒童測量身高體質量,發現有超重和肥胖兒童,建立超重、肥胖兒個案記錄及健康檔案,及時追蹤,專人管理。而對肥胖兒應注意改進飲食行為、規范飲食內容和生活方式結合的一系列綜合干預措施,特別對正處于身體生長發育時期的兒童,制定每天營養配餐(控制吃的數量、講究吃的營養質量和合適的飲食方式)與配合適宜的運動量等,定期對其進行監測[8,9]。2015年營養不良率為5.67%,低于2007年甘肅省隴西縣報道的7.85%,但明顯高于北京報道的0.78%,表明不同地區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存在顯著差異,特別與經濟發達的地區比相對落后。
3.3 高度重視學齡兒童齲病預防
齲齒也是目前影響兒童身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特別是乳牙期和換牙期后如果防治不當可引發兒童多種疾病。由表2可見西鄉塘區托幼園所兒童齲齒平均檢出率為45.69%(8496/18594),明顯高于深圳市兒童(8.74%)[8],而低于麗水市兒童(53.1%)[9]。乳牙齲病與口腔衛生差、高頻率攝入高糖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雖然本區從2012年以來對部分托幼園3~6歲兒童進行氟化泡沫防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預防齲齒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10]。
3.4 重視兒童視力篩查工作
由表2可見6年來西鄉塘區集體兒童視力不良患病率增加了153.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5 防治兒童貧血
兒童營養性貧血是全球四大營養缺乏病之一,而缺鐵性貧血是中國兒童貧血的主要因素,6年間,本區通過加強托幼園所的營養管理、科學喂養知識的普及,兒童貧血患病率呈現下降趨勢,但患病率仍比發達城市高(麗水3.0%,深圳3.20%),低于本市江南區集體兒童貧血患病率(13.21%),提示兒童貧血的預防工作仍應保持并加強。合理膳食和強化健康教育工作是預防貧血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西鄉塘區集體兒童健康水平逐年提高,但齲齒發病率較高,視力不良率及肥胖率有上升趨勢。應繼續關注兒童營養問題,加強托幼園所兒童健康管理,對齲齒、視力不良、肥胖和貧血的預防與干預是今后托幼機構保健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曹菊華,呂玉娥,徐石玉. 曲靖市2995名幼兒園兒童體檢結果分析[J]. 中國校醫,2011,25(11):828-829.
[2] 劉湘云,陳榮華. 兒童保健學[M]. 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94-753.
[3] 陳光虎,王甜甜,王慶. 荊州市市直托幼機構兒童健康狀況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35):5555-5557.
[4] 劉湘云. 我國兒童保健工作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11):465.
[5] 閆淑娟. 1998-2007年北京市0-6歲兒童健康狀況變化趨勢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3):336-338.
[6] 李輝. 小兒肥胖的流行病學[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 19(3):129-130.
[7] 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 公共營養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M]. 第2版.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443.
[8] 謝淑嫻. 2009-2012年深圳市龍崗區某街道托幼兒童體檢資料分析[J]. 預防醫學論壇,2013,19(10):785-786.
[9] 周小燕. 麗水市城區2003-2012年幼兒園兒童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3,29(5):689-690.
[10] 韋雪香. 南寧市江南區2-6歲兒童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1,12(6):539-540.
[11] 和玉琴. 麗江市農民工幼兒圓兒童體檢結果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0):1495-1496.
[12] 沈朝霞. 象山縣0-6歲兒童體格現狀調查[J]. 浙江預防醫學,2010,22(12):75-76.
[13] 楊明勇. 3~6歲幼兒園兒童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 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4,27(1):45-46.
[14] 劃恩慶,王偉,王志,等. 天津市城鄉46357名7歲以下兒童體格調查[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6):619.
關鍵詞 社區 兒童保健 建議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6
社區是兒童生長的主要場所之一,社區兒童保健工作的好壞,與兒童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息息相關[1]。通過對民勝社區2008~2010年保健系統管理兒童的結果分析,了解兒童保健工作現狀,提出建議,使今后的工作有所提高。
社區是兒童生長的主要場所之一,社區兒童保健工作的好壞,與兒童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息息相關[1]。通過對民勝社區2008~2010年保健系統管理兒童的結果分析,了解兒童保健工作現狀,提出建議,使今后的工作有所提高。
資料與方法
資料與方法
2008~2010年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的兒童193人,男97人,女96人;2010年出生68人,2009年出生64人,2008年出生51人,2007年出生10人;常住兒童164人,流動兒童29人。
2008~2010年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的兒童193人,男97人,女96人;2010年出生68人,2009年出生64人,2008年出生51人,2007年出生10人;常住兒童164人,流動兒童29人。
方法:整理健康檔案,檢查各項記錄,統計分析數據。
方法:整理健康檔案,檢查各項記錄,統計分析數據。
結 果
結 果
2008~2010年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的兒童得到新生兒訪視180人,訪視率93.3%,但有23人在新生兒期訪視達不到3次;實施母乳喂養126人,母乳喂養率65.3%;接受“4.2.1”體檢178人,體檢率92.2%,但3歲以后兒童有體檢記錄的很少;體弱兒專案管理只有2人,這不符合自然情況。
2008~2010年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的兒童得到新生兒訪視180人,訪視率93.3%,但有23人在新生兒期訪視達不到3次;實施母乳喂養126人,母乳喂養率65.3%;接受“4.2.1”體檢178人,體檢率92.2%,但3歲以后兒童有體檢記錄的很少;體弱兒專案管理只有2人,這不符合自然情況。
討 論
討 論
建議:目前兒童保健工作主要開展系統管理建檔,母乳喂養指導,健康體檢,新生兒訪視,體弱兒專案管理,但還需提高、加強,針對兒童保健工作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建議:目前兒童保健工作主要開展系統管理建檔,母乳喂養指導,健康體檢,新生兒訪視,體弱兒專案管理,但還需提高、加強,針對兒童保健工作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提高現有工作成績:以社區衛生服務為依托,進一步完善兒童系統管理模式,做細、做實兒童保健工作。如及時為適齡兒童建立健康檔案,便于跟蹤管理;將母乳喂養的宣傳和指導提前到產前健康教育,從醫院、疾控中心、社區等多個層面為每位母親或準母親提供宣傳教育,使其從觀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養[2],認識到母乳喂養的好處,提高兒童母乳喂養率;配合完成新生兒疾病篩查,確保兒童健康成長;切實開展新生兒訪視并指導育兒方法;認真做好兒童“4.2.1”體檢,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干預,積極指導,降低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生,必要時及時轉到上級醫院進行診治,回到社區后及時進行隨訪,發揮“雙向轉診”優勢;做好體弱兒專案管理,做好防治工作;及時進行疫苗接種,預防傳染病的發生;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和檢查,及時改進,提高兒童系統管理質量。
提高現有工作成績:以社區衛生服務為依托,進一步完善兒童系統管理模式,做細、做實兒童保健工作。如及時為適齡兒童建立健康檔案,便于跟蹤管理;將母乳喂養的宣傳和指導提前到產前健康教育,從醫院、疾控中心、社區等多個層面為每位母親或準母親提供宣傳教育,使其從觀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養[2],認識到母乳喂養的好處,提高兒童母乳喂養率;配合完成新生兒疾病篩查,確保兒童健康成長;切實開展新生兒訪視并指導育兒方法;認真做好兒童“4.2.1”體檢,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干預,積極指導,降低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生,必要時及時轉到上級醫院進行診治,回到社區后及時進行隨訪,發揮“雙向轉診”優勢;做好體弱兒專案管理,做好防治工作;及時進行疫苗接種,預防傳染病的發生;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和檢查,及時改進,提高兒童系統管理質量。
提高人員工作能力:目前兒保科僅有軟尺、體重計、聽診器、臥式身高測量儀等簡單儀器設備,有些工作的開展受到限制,需補充儀器設備,擴展服務范圍;兒保醫生要努力學習,提高專業知識,積極參加培訓,提高專業技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與家長交流溝通,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人員工作能力:目前兒保科僅有軟尺、體重計、聽診器、臥式身高測量儀等簡單儀器設備,有些工作的開展受到限制,需補充儀器設備,擴展服務范圍;兒保醫生要努力學習,提高專業知識,積極參加培訓,提高專業技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與家長交流溝通,提高工作能力。
加強流動兒童管理:流動兒童住處多為租住,更換頻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長留的電話已經更換,不及時通知,容易失去聯系;有些家長文化層次低,保健意識差,不好溝通;這些情況最終限制了兒童保健工作的連續性。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保健知識,社區醫生要深入到社區,摸清流動兒童底數,了解其去向,保證他們得到優質、連續的兒童保健服務。
加強流動兒童管理:流動兒童住處多為租住,更換頻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長留的電話已經更換,不及時通知,容易失去聯系;有些家長文化層次低,保健意識差,不好溝通;這些情況最終限制了兒童保健工作的連續性。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保健知識,社區醫生要深入到社區,摸清流動兒童底數,了解其去向,保證他們得到優質、連續的兒童保健服務。
多方密切配合,搞好社區兒童保健工作:兒童保健工作內容瑣碎,跨科別,跨年齡,涉及范圍廣,周期長,需要不同科室的臨床醫生、兒童家長、托兒所、學校的支持,共同關注,人人參與,相互配合,促進兒童保健工作順利開展,提高兒童保健工作質量。
多方密切配合,搞好社區兒童保健工作:兒童保健工作內容瑣碎,跨科別,跨年齡,涉及范圍廣,周期長,需要不同科室的臨床醫生、兒童家長、托兒所、學校的支持,共同關注,人人參與,相互配合,促進兒童保健工作順利開展,提高兒童保健工作質量。
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是宣傳普及衛生保健知識,提高家長對兒童保健工作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兒童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保健的內容不同,教育的內容就有側重。比如新生兒期,應注重開展母乳喂養,保溫保暖,保證睡眠,預防感染的健康教育;嬰幼兒期應注重開展合理養護,輔食添加,早教開發,衛生習慣的健康教育;大一點兒后應注重開展眼保健、口腔保健,防止意外發生,培養生活能力,加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健康教育等。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比如舉辦知識講座,觀看光碟,開展咨詢,出板報,發傳單等。
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是宣傳普及衛生保健知識,提高家長對兒童保健工作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兒童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保健的內容不同,教育的內容就有側重。比如新生兒期,應注重開展母乳喂養,保溫保暖,保證睡眠,預防感染的健康教育;嬰幼兒期應注重開展合理養護,輔食添加,早教開發,衛生習慣的健康教育;大一點兒后應注重開展眼保健、口腔保健,防止意外發生,培養生活能力,加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健康教育等。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比如舉辦知識講座,觀看光碟,開展咨詢,出板報,發傳單等。
積極探索,嘗試開展特色服務: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豐富了,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兒童多了,可以為肥胖兒童建立專項健康檔案,進行個案分析,了解營養狀況和飲食結構,觀察體重,及時干預,進行指導,比如指導他們在飲食上要多樣化,多吃蔬菜、水果,選擇瘦豬肉、牛肉、雞、魚、海鮮、豆制品等蛋白質含量較豐富的食品,不要吃肥肉、喝油湯,吃雞鴨不要吃皮,少吃甜食,少吃煎炸食品,宜用蒸、煮、涼拌的方法烹飪食物。指導他們有良好生活習慣,適當參加體育鍛煉等。
積極探索,嘗試開展特色服務: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豐富了,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兒童多了,可以為肥胖兒童建立專項健康檔案,進行個案分析,了解營養狀況和飲食結構,觀察體重,及時干預,進行指導,比如指導他們在飲食上要多樣化,多吃蔬菜、水果,選擇瘦豬肉、牛肉、雞、魚、海鮮、豆制品等蛋白質含量較豐富的食品,不要吃肥肉、喝油湯,吃雞鴨不要吃皮,少吃甜食,少吃煎炸食品,宜用蒸、煮、涼拌的方法烹飪食物。指導他們有良好生活習慣,適當參加體育鍛煉等。
關注現代兒童出現的新問題:現在的年輕家長多重視孩子的飲食起居,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發展。掌握兒童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根據兒童個體差異,開展兒童心理保健,預防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生;關注兒童心理發展方向,及時發現兒童的心理問題,如與大多數同齡的孩子相比表現為任性、抱怨、行為偏異、過分害羞、攻擊傾向、進食行為異常、注意力不集中等,要找出原因,把握時機,及時干預,盡早矯正,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不僅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更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從而提高兒童整體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
關注現代兒童出現的新問題:現在的年輕家長多重視孩子的飲食起居,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發展。掌握兒童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根據兒童個體差異,開展兒童心理保健,預防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生;關注兒童心理發展方向,及時發現兒童的心理問題,如與大多數同齡的孩子相比表現為任性、抱怨、行為偏異、過分害羞、攻擊傾向、進食行為異常、注意力不集中等,要找出原因,把握時機,及時干預,盡早矯正,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不僅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更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從而提高兒童整體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保健衛生服務日益受到社會、家長的廣泛關注和重視[3],因此需要基層醫務工作者通過優質、熱情、周到的服務做好兒童保健工作,并確保安全、方便、有效,為保障兒童身心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保健衛生服務日益受到社會、家長的廣泛關注和重視[3],因此需要基層醫務工作者通過優質、熱情、周到的服務做好兒童保健工作,并確保安全、方便、有效,為保障兒童身心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蔡虹.社區兒童保健情況調查分析[J].醫學信息,2009,1(5):247.
1 蔡虹.社區兒童保健情況調查分析[J].醫學信息,2009,1(5):247.
2 徐志浩,曾艷紅.廣州市頤康園社區兒童保健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6):36-37.
2 徐志浩,曾艷紅.廣州市頤康園社區兒童保健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6):36-37.
3 王清秀.完善社區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的思考[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5,19(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