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淺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選九篇

時間:2023-10-13 16:07:4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淺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淺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第1篇

關鍵詞:農村道路 高標準基本農田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

中圖分類號:U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b)-0115-01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進一步重視,提出加快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隨著中央加大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土地整治項目、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不斷的開展,在這些項目的設計內容中,農村道路占的比重隨著項目的不斷開展而比率加大,為更好的完成道路部分規劃設計,使其合理、便民利用,該文結合相關項目淺談其設計思路和要點。

1 農村道路特點

昌圖位于遼寧省東北部,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東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全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畜禽生產加工基地。因其農業占經濟比重之大,所以對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也更高,隨著土地整治項目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開展,其中田間道路的設計和實施成為項目順利開展的重中之重。而設計的成敗在農村地區來說,首先要因地制宜,為達到這個要求,首要是需要了解農村道路現狀和土地利用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規則性:所謂不規則,即在成片耕地內存在不規則田間道路,有的還存在現有斷頭路,多條不規則道路交叉等情況,使部分農田不能達到集中連片,且部分道路的不規則占用浪費了耕地,也不一定能達到道路通暢的最優狀況。

(2)不規律性:所謂不規律性,即是指農民進地耕種及運輸等路線不規律,呈現出隨意性,前一年的路線,第二年種植莊稼且另開新路,不僅影響耕作層的使用效用,且破壞了設計初期規劃的思路,因其后期不必要的變更工作,降低了設計和施工效率,也難以達到高標準農田設計的標準。

(3)用地矛盾多:即在昌圖乃至遼寧大部分農村地區,在已劃定原有砂石田間作業路的紅線邊界出現耕種占用情況,當地俗稱“拱地頭”,使得已規劃的道路路面變窄,甚至斷路等情況,且在準備規劃設計的時候,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尤其在施工過程中,因此現象所產生的矛盾較多。

(4)農用車輛利用率高:因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農用車輛、機械的利用率不斷提高,使得早年設計的道路承載能力降低,需要在設計中著重考慮。

(5)道路隔水性:部分田間道因其舊有路基多年壓實,承載能力較高,可重復利用,增加面層之后,提高了原路面標高,使得道路影響兩側耕地的過水暢通,甚至雨季形成水體淤積,設計時應給與考慮。

以上五點是農村道路存在的普遍現象,在規劃設計的現場調查、編制圖件過程中應多考慮此多方面的影響。

2 規劃設計思路

按照公路工程設計的規范的要求,農村田間道路屬于四級路,對其標準要求較低,傳統意義上對其規劃設計只需要滿足通行要求即可,細節上沒有特別的說明,這樣就容易造成設計人員忽視上述幾點農村道路的特殊性,使得設計、施工銜接過程中產生很大不調和,最后導致變更發生,甚至對投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該研究者結合多年設計工作經驗,總結出一條農村道路設計的工作思路。

(1)以調查、咨詢為主的工作思路:因農村土地利用的特殊性、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等因素,深入設計區域調查和咨詢、請教當地村民成為設計初期的關鍵工作。

(2)結合規范因地制宜的設計思路:道路工程的設計首先應遵循規范的要求,而在設計道路的局部細節應進一步符合當地的情況,比如用工用料、機械使用的要求,路基處理對周邊農田的影響,當地村民出行方式的不同都是導致設計成敗的因素。

(3)合理有效利用資金的設計思路:因農村土地范圍廣大,道路使用率較低,投入資金的有限等問題,合理的利用資金達到預定的道路使用效能也是完成好設計的重要工作。對于昌圖地區來說,增加主干田間道路的設計力度,對于路面3m寬以下生產路減少投資或不進行設計,把有限資金用到關鍵道路上,而生產路由村民隨自身耕種方式的不同自行調整,以免因耕種結構的變化使得已修建生產路形成阻礙或者遭到破壞,導師資金的浪費。

3 規劃設計方案

根據以上對農村道路特點和規劃設計思路的闡述,結合相關規范的要求,對昌圖地區農村道路規劃設計方案進行簡要介紹。一般情況下,田間道路分為起主干道作用的田間道和支線作用的生產路,規范中要求田間道寬度為3~6 m,生產路為3 m以下,在昌圖地區大多數是以3 m寬田間道為主,2 m寬生產路為主,大多采用砂礫石、山皮石為主材。結合上述的一些農村道路特殊性,設計中也曾采用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在處理利用舊路基改建田間道時,如何解決隔水問題,主要采用埋設進地涵管的方式,而新建田間道隔水問題,主要采用開挖路床的方式降低路面標高以方便過水。在部分利用率較高的田間道采用級配砂石做路基、水泥混凝土做面層的水泥田間道,但根據經驗,為過車方便,水泥路寬度不得小于4 m,且應設置土路兼以保證路面結構穩定且可留有錯車空間,而及特殊情況下要設計3 m寬水泥路時,應按規范在一定距離內設置錯車道,以方便村民出行、運輸。

4 建議

本文結合遼寧昌圖地區農村道路使用的特點和筆者在此區域參與設計工作的經驗,簡要分析和總結了農村道路規劃設計的思路和方案要點,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對于農村道路的設計工作,設計人員應多參與現場調查,且多聽取當地村民的建議和意見,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變動。

(2)有關部門應制定地區級別的相應標準,規范地區道路設計和實施的要求,減少設計工作的隨意性,以提高國家資金利用的合理有效。

(3)因農村交通設施嚴重缺乏的現狀是有目共睹的,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道路的專項投資。

參考文獻

[1] 廖宇峰.探討農村公路設計[J].建材與裝飾,2011(4):350-351.

第2篇

關鍵詞:高效設施農業;城郊;發展

近年來,**市新浦區把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要突破口,緊緊抓住當前國家擴大內需、沿海大開發的良好機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強勢推進高效設施農業建設的步伐,使現代高效農業成為拉動新浦區農業快速增長的新動力,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新浦區高效設施農業取得的成績

(1)取得了“三個提高”。一是高效農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區產值4.5萬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塊達1.08萬hm2,占耕地面積的54%;其中產值7.5萬元/hm2以上的高效農田占15%;產值15萬元/hm2以上的特高效農田占5.3%。二是設施農業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區設施農業面積達1253.3hm2,占耕地面積的6.3%。三是規模養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豬飼養量達14萬頭,家禽飼養量350萬只,奶牛存欄580頭。畜禽規模養殖比重較2008年提高7個百分點。

(2)實現了“五個突破”。一是設施農業規模化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建成萬畝連片高效農業基地1個,千畝連片23個。新建市級千畝連片設施農業基地5個,草舍西紅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達680hm2,其中新建千畝以上日光溫室栽培生產基地4個,面積達600hm2,設施農業發展規模之大,速度之快,為歷年之最。二是農業項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在建農業項目22個,項目總投資6570萬元,已完成投資5584萬元。西紅柿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設、設施蔬菜基地建設、日光溫室鮮切花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項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應有了新的突破。全區涉農商標達15個,無公害農產品33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食品1個。建立了1.53萬hm2無公害生產基地,制定了25個地方標準和產品操作規程。“云盛”牌番茄獲江蘇名牌產品和**市知名商標。四是農業產業化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現有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9家。野仙云霧茶、馨源鮮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農業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已培育建成高效農業特色村12個,示范基地23個。鄉鎮都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新增土地流轉面積482hm2。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高效農業規模較小,農業園區建設層次不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二是土地流轉步伐不快,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存在農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發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約因素。三是優勢資源缺乏整合,品牌帶動效應微弱。新浦區的農產品遠沒有東海大米、贛榆泥鰍那樣遠近聞名。野仙云霧茶、草舍西紅柿等品牌僅在區內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帶動效應微弱。四是鄉鎮之間在高效設施農業發展上還存在不平衡。

三、發展對策

(1)優化產業布局,建設三大高效農業區。一是積極申報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浦南、崗埠片區以包青路為軸線,規劃建設面積6666.7hm2,發展鮮切花、生態富硒米、高效水產、設施蔬菜四大產業園,形成一區四園格局,2010年新發展鮮切花133.3hm2、設施西紅柿333.3hm2、生態富硒米666.7hm2、高效水產養殖133.3hm2,確保成為江蘇沿海開發后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二是高標準建設省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園區。以云臺片區已通過省級驗收的花果山外向型農業園為核心,建設4000hm2出口創匯農業園區,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設施蔬菜66.7hm2,新擴洋蔥、甘藍等創匯蔬菜333.3hm2,建成萬畝淺水藕基地、萬畝出口蔬菜基地,成為全市最大的省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園區。三是積極創建省級農業生態園區。充分利用云臺山山場資源,新建茶園266.7hm2、新植果園266.7hm2,建成萬畝云霧茶基地、萬畝鮮雜果基地,申報省級森林公園,加快建設櫻桃谷采摘園、花果山云霧茶文化園、城隍廟生態休閑農業園。建立園區管理機構,成立園區管委會和園區投融資主體。

(2)明確目標任務,實施農業農村六項工程。一是農業園區工程。除了申報創建省級三大園區以外,每個鄉鎮新建一個66.7hm2以上的高效農業園,每個村結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創建,新建或擴建百畝以上的特色農業示范園或養殖小區,每個村民小組至少培育10戶種養大戶。二是設施農業工程。設施化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是現代農業的標志,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2010年要新增設施農業666.7hm2,各類農業政策性資金將重點扶持設施蔬菜、工廠化育苗等設施農業項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霧茶每年新擴266.7hm2,截至2012年全區云霧茶面積要達到1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畝連片的櫻桃、葡萄、冬棗等特色鮮雜果園2個以上。打造出深具影響力的采摘休閑園,推進農業休閑旅游業快速發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擴大鮮切花種植規模,每年新增133.3hm2,到2012年鮮切花面積要達到1000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場建設,將新浦區建設成為區域性鮮切花生產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為滿足城鄉綠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hm2。五是規模養殖工程。大力發展規模畜禽養殖、規模水產養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給。生豬規模養殖15萬頭以上,家禽育雛飼養量1000萬羽以上,高效水產養殖發展到1333.3hm2。六是農民康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完成3個市級康居示范村建設任務。每年重點建設5個康居示范村,將新村莊建設與村莊土地復墾、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相結合,盤活土地存量,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園區和農村二、三產業。

(3)改善發展環境,健全三大農業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農業科技指導直接到戶、科普宣傳直接到田、科技服務直接到人的農技服務網。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每個村至少有1名農技員。加快引進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完善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積極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推進土地向種植大戶、農業龍頭企業法人集中,實現集約化生產。每年流轉土地面積666.7hm2。三是建立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制定新浦區優勢特色農產品和原產地農產品的地方標準。新創無公害農產品10個、綠色食品3個。

參考文獻:

[1]黃真國,黃秀敏.對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思考[J].河南農業科學,1999(7):16-17.

[2]何潔,張和廣.固原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1):17-18.

第3篇

【關鍵詞】 大通縣 水土保持 淤地壩 經驗

青海省大通縣水土流失相對比較嚴重,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在水土流失的影響下,給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障礙,影響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大通縣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群眾的參與下,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作,諸如坡改梯、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等,在淤地壩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大通縣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的背景分析

1.1 縣域概括

大通縣位于青海省東部湟水流域,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四副區,其地貌分為河谷階地、高原丘陵地、中山和高山四個地區,海拔2280—4622mm,總土地面積3090km2,水土流失面積1978km2,占總面積的64%,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年均氣溫2.8℃,多年平均降水量508mm,70%的降水集中在7—9三個月,無霜期平均103天。境內氣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年均侵蝕模數3000—5000t/km2.a。

1.2 背景分析

青海省大通縣位于黃土丘陵溝壑地區,一直以來,水土保持工作淤地壩建設是骨干工程,在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有全面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是在落實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各項政策上,實行溝道與溝坡雙重治理,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泥沙下滑,調節徑流,更好的實現在淤地、防止水土流失的綜合作用,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綜合模式,促進流域生態的良性發展循環模式。

2 大通縣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的現狀與成果

2.1 坡改梯工程建設成效顯著

一直以來,大通縣在水土流失方面是存在一定問題的,流失相當嚴重,尤其是在跑水、跑土、跑肥這樣的背景下,造成糧食產量的總量不高,近年來,在縣委政府以及干部群眾的努力下,梯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實行梯田建設,并在人工修建的基礎上,針對標準低、地塊小的不足,每年完成梯田建設呈現加強的趨勢,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全面建設水土保持淤地壩的梯田建設,出臺相關政策,建立責任狀,層層明確責任,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改梯建設的步伐,實現大量的坡耕地建設成為了高效穩定增產的基本農田,并實現農田梯田化與水利化的模式,提高整個出產效率,更好的促進整體效率的提升。

2.2 淤地造田改善生態

據統計,洪水溝流域累計淤出高產穩產田0.32km2,同時流域內依托淤地壩建設,坡耕地退耕還林草2.17km2,發展舍飼圈養1575個羊單位,既長期穩定地解決了群眾的生計問題,又為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條件,流域內林地面積上升了22%,草地面積上升了30%。

2.3 水土流失得到治理

按照“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選擇地域上連續、水土流失相對集中、需要迫切治理的水土流失區域,以縣域為單位,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支流為骨干,以梯田建設為重點,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支持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目標,按照生態優先、預防為主和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相統一的原則,以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和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配套的治理、開發、保護“三結合“防治方式,開展水土保持工作。通過對項目區的水資源進行綜合評價,結合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特點,對流域內的天然次生林以封育為主進行保護,部分局域采取人工補植、補種的方法,改造林相;在以農業為主的人口密度集中項目區內,努力調整農業生產方向和農業產業結構,把以農為主的農業發展為自給型農業、經濟型林業和商品型牧業,在多余的坡耕地上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進行生態修復,輔助推廣沼氣池、節柴灶等節能技術,提高燃料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對項目區管理粗放的經濟林,通過更新改造措施改良林木長勢,提高項目區的植被覆蓋率,增強土壤抗蝕強度,減輕項目區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3 大通縣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的主要經驗

3.1 樹立群眾觀念,狠抓流域綜合治理

全縣始終把調動群眾生產積極性放在突出位置,在流域治理上實行大兵團作戰,以鄉或聯村為單位,以梯田建設為項目實施的主體工程,大搞流域治理攻堅戰,利用春、夏、秋三季農閑時間,以梯田示范工程為樣板,采取機修與人工整修相結合的措施,統一組織規劃,統一調配機器和勞力,統一組織檢查驗收,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到梯田建設上來,大搞流域綜合治理。

3.2 做強壩系工程項目,整體推進治理水平

通過嚴把工程質量關,建立工程質量監督檢查制度,加強對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每處工程開工前,由建設單位和駐地監理工程師共同對工程質量及施工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技術方案、開工條件等進行嚴格審查,確保工程優質、高效運行。施工中,對重要關鍵部位及時進行跟蹤檢查,督促施工企業嚴格按照技術規范要求施工,同時,加強對施工日志、干容重的化驗記錄,加強對施工企業資料的檢查和管理,通過對工程施工的各項記錄及技術資料嚴格審查,加大對承建企業的監管力度,嚴格要求承建企業落實“五制”管理制度;推行工程建設公示制度,及時將項目投資規模、群眾投勞數量、工程進度、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情況及時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增強工程建設的透明度。

3.3 技術上的全面運用

在項目建設中,始終把引進推廣應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創建精品示范工程,提高科技含量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精心施工,在旱作造林中推廣應用FA旱地龍、根寶二號、保水劑、ABT生根粉等抗旱科技產品,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坡改梯”工程建設中,嚴格按上規模、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要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施行集中治理、規模治理,形成萬畝以上梯田地塊7片,淺山地區8個鄉(鎮)已基本實現了梯田化。

3.4 監督上的整體推進

在項目建設中,以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生態型水保旅游業為突破口,強化監督,加強管理,全面做到管護人員落實、管護地塊落實、管護責任落實、管護報酬落實的“四落實”;對開發建設單位進行監督檢查,狠抓“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制度的落實,共編報審批水土保持52個,依法處理水土保持違法案件24起,鞏固了流域治理成果,為生態建設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4 結語

大通縣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取得了更大的實效,在全民突出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自然狀態下,進一步結合地域特點,將生態管理作為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砝碼,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充分發揮全社會投入水土保持工作的力量,形成強大的優勢,因地制宜,更好的實現地方經濟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張東梅,肖群,王艷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東北水利水電,2008年01期.

第4篇

【關鍵詞】攀枝花;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對策措施

攀枝花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結合部,金沙江、雅礱江在此交匯,是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是古“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萬里長江上游第一城。1965年建市,轄三區兩縣,面積7440平方千米,總人口121.99萬,其中城市人口75.19萬。2012年1月攀枝花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獲得農業部批準,這標志著我市農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筆者通過分析我市農牧業生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就如何加快我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提出思路、對策和措施。

1 攀枝花市農牧業生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建設滯后。

(2)農業產業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和調整。

(3)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不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帶動不強。

(4)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夠健全,科技創新能力不夠。一些原有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被弱化或撤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夠健全;現有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中專業技術人員編制少,科技推廣力量薄弱;現代農業中的新科技推廣力度不夠,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較低;我市的科研機構在一些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突破方面研究不夠等。

(5)特色農產品質量不高,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建設方面存在單打獨拼、各自為陣的現象。六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 攀枝花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發展思路

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創新發展機制,轉變發展理念;以科學發展為指導,因地制宜,進一步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突出我市特色農業的發展;以科技為支撐,進一步加快我市農業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提升我市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牌效應;以效益為目標,推動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和農民的增收。

3 加快攀枝花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對策和措施

3.1 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是一個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大力配合和協作,細化分工,強化責任,進一步創新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機制和體制,組建運轉高效、推進有序、管理科學的現代農業推進機構,切實為我市現代農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3.2 制定推動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各種優惠政策,促進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除國家、省上安排的各類項目和資金重點向示范區傾斜外,在金融、土地、稅收、產業等政策方面,也應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進一步增強我市對外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從而為加快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3.3 科學編制規劃,為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在綜合考慮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中的農業功能區劃、流域生態類型、環境承載能力、生產技術條件、優勢農產品集中度、產業鏈內在聯系及市場等因素的前提下,突出我市特色水果、早市蔬菜、優質烤煙、茶葉等優勢農產品的發展,在示范區建設的規模上,應根據我市的地理環境特點,因地制宜,采取多點布局,點、面結合的方式,科學編制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規劃。

3.4 創新發展機制,轉變發展思路

進一步統籌協調各方參與主體,并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積極探索既符合本地區特點又順應發展規律的現代農業建設模式,在生產模式、經營方式、土地流轉、合作社培育、利益聯結、社會化服務以及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要始終堅持以發展方式轉變和機制體制創新促進制度完善。推進示范區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民專合組織、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建立龍頭企業、農民專合組織與農民緊密聯系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公司+農戶”、“專合組織+農戶”、“公司+專合組織+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同時,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暢通流轉渠道,創新流轉模式,積極推進示范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3.5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設施化水平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因此,應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化水平、設施農業和良繁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6 加強科技推廣與成果轉化,為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進一步加強對我市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科技創新,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通過深化“市校”、“市院”合作機制,形成科研、推廣、生產“三位一體”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特色農業發展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我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大各種農村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力度,通過陽光工程、農民田間學校、新型農民技術培訓、科技“三下鄉”等措施,大力培養有技術、善經營、懂管理的新型農民。同時,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和轉化,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示范區的農業,促進我市農業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科技對示范區建設的貢獻率。

3.7 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我市農業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斷增強我市農村發展活力,使發展現代農業成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途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加快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加快完善我市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機制體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3.8 強化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積極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進程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結合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特色,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我市農業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一是積極培育、扶持和壯大龍頭企業,增強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帶動能力;二是積極鼓勵和扶持發展農村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部管理,創新發展機制,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利益聯結、組織、服務和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農民專合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三是加強市場營銷體系的建設,暢通產品銷售流通渠道,提高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和競爭力;四是實施品牌戰略,加強我市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專”的品牌意識,在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的同時,加大對我市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宣傳力度,積極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和品牌。

3.9 學習和借鑒國內先進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加快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在起步階段,應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既不照搬照抄,又不失發展現代農業的科學內涵,結合我市農業生產實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制定我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加快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聶文彥.淺談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J].河北農業科技,2006(07)

[2]聶文彥.淺談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J].河北農業科技,2006(07)

[3]聶平太.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J].農村發展論叢,2000(Z2)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hd | 99这里只有 | 欧美极品欧美日韩 |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 久久久久久综合成人精品 | 久久艹精品 | 久久久久亚洲日日精品 |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 欧美日韩午夜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久久精品99视频 | 亭亭五月天激情 |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台湾 | 国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综合网激情五月 | 2022麻豆福利午夜久久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一区 | 三上悠亚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 大片免费35分钟观看视频 | 久久精品www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2021人人莫人人擦人人看 | 日韩欧美在线一级一中文字暮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拍 | 欧美成人七十二式性视频教程 | 潦草电影网 | 久青草国产手机在线观 | 国产色网址| 欧美污视频网站 |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干夜夜爱 | 国产精华av午夜在线观看 | 丁香5月婷婷 |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 | 国产桃色精品网站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拍 |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 国产亚洲一级精品久久 | 开心春色激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