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7 16:12:1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大氣污染的特征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制造業;大氣污染;環境規制;廣東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9)112-0073-05
近年來,在廣東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全省污染排放總量也呈上升趨勢。2007年廣東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6%,工業增加值增長19.8%,增速創近八年新高。但2000―2006年《廣東省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顯示,2006年廣東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13584億m3,年均增長10.2%。廣東省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等主要污染物濃度有所下降,但由于燃燒廢氣的排放上升,導致空氣質量略有下降。2006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126.7萬t,比1990年增長3倍。煙塵、粉塵排放在樣本期的后半段呈下降態勢,這說明廣東的環境規制是有一定成效的。
由于總體污染排放尤其是sch排污量居高不下,廣東部分城市空氣污染不斷加重,全省多數地區酸雨污染仍然嚴重,其中酸雨酸度最強的是佛山市,酸雨量占總降水量的43.6%。廣東省氣象局公布的《2007年廣東省大氣成分公報》顯示,2007年廣東全省灰霾日數達75.7天,比常年顯著偏多,這表明廣東省各大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大氣污染日趨嚴重。2007年是近50多年來廣東灰霾日最多的年份,全省有27個市、縣的年灰霾日數破歷史最高記錄。其中尤以珠三角灰霾較重,年灰霾日普遍在100天以上,其中東莞、新會分別達到213天和238天。灰霾嚴重表明廣東大氣尤其是城市大氣污染加劇。研究顯示,珠三角地區大氣中的光化學污染嚴重,尤其是大氣中的細粒子顆粒物比重在增加,造成灰霾天氣時能見度明顯下降,同時對人體危害更大,造成人體呼吸道、心腦血管、肝、肺等內臟受損。因此,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需要理解產業特征、環境規制與污染排放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機理。
以往有關環境規制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產業區位布局、生產率減污支出的效應,而幾乎沒有關注產業特征,如產業的資本密度、產業規模、產業能源消耗和R&D支出與污染排放的關系。例如,Gary和Shadbegian(2003)檢驗了造紙行業環境規制活動與空氣和水污染的排放關系,發現減污支出和受污染影響居民的特征會減少污染排放。本文以廣東省制造業為例,集中研究產業特征、環境規制和污染排放強度的相互關系,從而有助于評價污染排放的各個決定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并為政府制定有效的節能減排政策提供理論與經驗依據。
1 基于產業特征的污染排放機制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世界銀行Pargal和Wheeler(1996)的研究模型,考察產業的污染排放機制。該模型認為,污染排放相當于一種商品,其均衡水映了各產業對環境服務的需求及社會對環境服務的供給的相互作用關系。
1.1污染需求
決定產業環境需求的因素包括能源、要素密度、產業規模、生產效率、現代生產工藝的采用以及技術創新。
(1)能源投入。大多數空氣污染物來自礦物燃料的燃燒。我國產業結構重型化趨勢明顯,對原材料和能源的需要也增多。而產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礦物燃料越多,對污染的需求也越多。因此,高能耗的產業往往是污染產業。
(2)要素密度。①物質資本密度與污染。最近的一些研究顯示,美國和英國單位產值減污成本最高的產業同時也是物質資本密集型產業(Antweiler等,2001)。因此,依賴機械設備的產業比依賴勞動投入的產業產生的污染較多,部分原因是產業的物質資本密度與能源密度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②人力資本密度與污染。人力資本密度與污染的關系較為復雜。一方面,與低技術產業相比,高技術的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往往是效率較高、污染較少的清潔產業。另一方面,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可能較為清潔,因為污染產業通常需要較高的人力資本(熟練勞動)來維持。因此,人力資本密度與污染排放強度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
(3)企業規模。企業規模是指產業中單個企業的附加值。一方面,產業的總產出與污染排放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產出的增加使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下降,這說明資本使用以及污染控制可能存在規模經濟。另一方面,規模大的企業更容易成為政府環境管理機構監控的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規模收益。因此,企業規模與污染排放強度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
(4)效率。污染排放與效率呈負相關關系。具有效率的產業往往是單位產出污染排放較少的產業。
(5)現代生產工藝的采用。新建企業或采用現代生產工藝的企業更為清潔。由于環境規制不斷提高,現代的生產工藝往往更加節約資源,因此,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也較少。
(6)技術創新。產業的技術創新會減少污染需求。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目標就是實現工藝創新。而工藝創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廢物循環利用,減少原材料投入,從而減少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
1.2污染供給
環境規制包括正式規制和非正式規制。正式規制是指政府代表公眾利益對污染實施控制,包括傳統的命令和控制方法以及經濟手段,如污染稅和排污權交易。發展中國家由于正式規制較弱甚至缺失,因此,公眾通過談判或游說的非正式規制更為明顯(Pargal and Wheeler,1996)。
2 計量模型與數據說明
被解釋變量E表示單位產值的污染排放,本文使用空氣污染物中三種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強度(s02、煙塵和粉塵)對方程進行估計。變量ai和di分別表示產業和年份的特定效應。本文使用19個制造業和7年(1999―2005)的面板數據進行估計。所有的貨幣單位都以1990年為基期進行折算以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這19個制造業分別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水泥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與食品加工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塑料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制品業、紡織服裝、鞋和帽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印刷業、記錄媒介
的復制、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本文的污染排放數據來源于相關年份的《廣東省統計年鑒》和廣東省環保局提供的環境統計數據。其他變量的數據均來自相關年份的《廣東省工業統計年鑒》和《廣東省統計年鑒》。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根據污染物的不同,工業內部的不同產業污染排放強度的差別很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的變動幅度分別為7861.67:1(煙塵排放強度)一60 921.00:1(粉塵排放強度)。這就意味著,即使是產業結構發生的變動很小,產業平均污染密度也可能發生較大的變動。因此,本文以廣東省制造業為例,集中研究產業特征、環境規制和污染排放強度的相互關系。
2.1對需求變量的說明
如上所述,廣東的大氣污染嚴重,因此本文側重于對大氣污染產業特征的研究。Nit表示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包括煤、焦炭、原油、柴油、煤油、汽油、天然氣和電力的消耗。物質資本密度PCI以單個工人創造的附加值的非工資部分衡量,即,(產業附加值一工資)/就業人數。人力資本密度HCI以單個工人創造的附加值中支付給熟練工人工資的比重衡量,即工資/產業附加值一非熟練工人工資×就業人數。規模變量SIZEit以單個企業的附加值衡量,即某一產業的附加值/該產業的企業數目。現代生產工藝CAPit是產業的資本支出占附加值的比重,本文以《廣東省統計年鑒》中“按行業分城鎮固定資產建設和投資總規模”衡量資本支出。產業的資本建設投資越大,產業的機械設備就會越新,因此該數據是衡量產業采用新工藝的較好指標。RDit以《廣東省統計年鑒》的新增固定資產衡量。
2.2對供給變量的說明
方程中的REG是一組反映正式和非正式規制的向量。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三條規定,國家采取措施,有計劃地控制或者逐步削減各地方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制定規劃,采取措施,使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準。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對國家沒有制定標準的項目有權限自行設定地方標準。因此,當地方政府實施這些環境標準時就會考慮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條件。
由于環境規制具有地方性特征,因此需要分析正式規制和非正式規制的地方層面的影響因素。衡量正式規制的指標如下:第一,地區的污染投訴率。其含義是地區的污染投訴數量/該地區的產值。第二,地區的失業率。由于地方政府實施正式規制取決于當地的社會問題,因此使用失業率衡量地區的社會狀況。失業率影響地方環境規制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一個地區的失業率越高,投入污染治理的資源就越少;第二,如果污染企業能提供就業機會,地區的公眾會容忍這些企業的存在,這種效應在高失業率地區尤其明顯。因此,高失業率會導致寬松的環境標準和吸引更多的污染企業。
衡量非正式規制的指標如下:第一,收入。相關研究表明,收入與規制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Daspupta等,2001),收入越高的地區,對清潔環境的需求越強。富裕地區對污染影響的關注程度高于貧困地區。同時,一個地區的就業機會越多,向政府進行游說以反對污染企業的集體行動的力量越大。本文使用失業率衡量地區收入。
第二,人口密度。一方面,地區的人口密度越高,意味著受污染影響的人口越多,因此反對這些污染企業的公眾也越多。另一方面,高人口密度地區的排污效應與人口密度低的地區相比,不易引起公眾的注意。因此,人口密度對污染排放的影響并不確定。
第三,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包括年齡結構和受教育程度。年輕人口比重高的地區更為關注污染問題,對污染企業進行游說的可能性也越大。本文以15歲以下人口衡量年齡結構這一變量。另外,如果一個地區的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對環境污染的后果意識就不強。而且,這些地區可能對現有的正式規制渠道的使用也非常有限。因此,污染企業傾向于布局在教育程度較低的地區。本文以地區獲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衡量受教育程度。
由于本文的污染數據和產業特征數據要求產業層面而非地區層面的數據,而上述衡量規制指標的變量都是地區層面的數據,因此,需要把地區層面的規制數據相對應轉化為產業層面的數據。下面以污染投訴這一變量為例說明如何進行轉換。
其中,下標i、r和t分別表示產業、地區和年份,s表示地區r的產業i的產出占全國該產業的比重,PROSit表示地區r的污染投訴占該地區總產出的比重。因此,某一產業占該地區的產出比重越高、污染投訴率越大,PECoprns的值越大。其它變量如地區失業率(REG)、人口密度(REGm)、人口年齡結構(REGagepop)和教育水平(REC-edu)的計算方法相同。這些變量用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數據計算而得。
3 計量結果
表1是使用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方程的估計結果。通過對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豪斯曼檢驗(HausmanTest),結果顯示,對SO2而言,Hausman檢驗的概率值為0,000,因此可以拒絕原假設,即解釋變量與誤差項存在一定的關系,使用固定效應模型更優。對于煙塵和粉塵而言,Hausman檢驗的概率值分別為0.754和1.000,因此無法拒絕原假設,使用隨機效應模型更優。所以,對于SO2本文側重于討論固定效應模型,對于煙塵和粉塵側重于討論隨機效應模型。
3.1污染需求變量的估計結果
表2顯示,三種污染物的排放強度作為被解釋變量的估計結果表明,能源密度與污染排放強度呈正相關且統計上顯著。另外,煙塵和粉塵的排放強度作為被解釋變量的估計結果中,物質資本密度、人力資本密度與煙塵和粉塵的污染排放強度呈正相關,這說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密度高的產業同時也是高污染密度產業。人力資本密度的符號在理論預期上是不確定的,但估計結果表明,高人力資本產業往往污染密度更大。這一結果與美國和英國的產業特征一致,這一觀點在國內首次提出。
表2還顯示,煙塵和粉塵作為被解釋變量的估計結果中,企業平均規模與煙塵和粉塵的排放強度呈負相關。但是,資本支出作為現代生產工藝替代變量在統計上并不顯著。SO2和粉塵估計方程的結果中,R&D與SO2和粉塵的污染排放強度呈顯著的負相關。
3.2污染供給變量的估計結果
表2顯示,SO2作為被解釋變量的估計結果中,人口密度與SO2的排放強度呈正相關,這說明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區,產業的污染排放量越大。這是由于人口密度高的地
區,污染企業不易發現,因此規制壓力小,產業的污染密度高。另外,教育程度與SO2、煙塵和粉塵的排放強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這說明地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環境規制越嚴格,污染排放越小。人口密度與各污染排放物的關系不顯著。
4 結論和政策建議
4.1結論
由于產業特征與污染排放之間的聯系緊密,因此對于政府部門和企業而言,理解影響產業污染排放強度的產業特征至關重要。本文使用廣東省19個制造業2000―2006年的數據對產業污染排放強度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污染排放強度與能源使用、物質資本密度和人力資本密度存在正相關關系。另一方面,污染排放強度與企業規模和R&D支出呈正相關關系。污染排放強度與資本支出呈負相關,但統計上并不顯著。
就環境規制變量而言,本文使用污染投訴率衡量正式規制,估計結果顯示,該變量對污染排放強度的影響為負且統計上顯著。地區人口密度、失業率、年齡結構和受教育程度對污染排放強度有影響但不顯著,這說明非正式規制的作用還不是很明顯。
4.2政策建議
(1)根據能源使用密度與污染排放的關系,提出區別污染產品與清潔產品的污染稅。本文的結果表明,如果規制指向能源使用,成效將會較為顯著。盡管能源使用的下降將會減少污染密度,但根據能源的污染含量而征收不同的能源使用稅對一些污染物(例如SO2)將起到明顯的作用。因為產業不但具有減少能源使用的動機,而且還具有轉向使用清潔能源的動機。例如,轉向低硫排放的煤炭或者從煤炭轉向天然氣。
(2)根據物質資本密度與污染排放的關系,需要輔之以其他政策來抵消物質資本密度不斷提高導致的污染排放上升。如果我國制造業的資本累積密度不斷提高,這意味著物質資本密度和人力資本密度也隨著不斷提高。由于這兩個產業特征變量會增加污染排放強度,這是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需要接受和克服的難題。盡管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FDI的流入加快了資本的累積進程,這意味著資本密集型產業將逐步獲得比較優勢。因此,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污染排放必呈上升態勢。
關鍵詞:大氣有機污染物;顆粒物;相關性
大氣有機污染物會影響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的正常生長,干擾或破壞生態平衡。文章利用蘇州的大氣有機污染物觀測資料和顆粒物資料,分析了有機污染物的日變化特征、季節變化特征及其與顆粒物濃度之間的關系。
1 有機污染物的日變化特征
如圖1所示,苯、丙烷、丙烯、BC、甲苯、間,對二甲苯、鄰二甲苯、EC、OC、異丁烷、正丁烷日變化基本上呈現“雙峰雙谷”分布,峰值分別在上午與下午/夜間取得,谷值則分別在中午和凌晨取得。由此可見,有機污染物的日變化與人類活動和大氣層結穩定度是緊密相關的。
2 有機污染物的季節變化特征
圖2為蘇州市苯、丙烷、丙烯、BC、甲苯、間,對二甲苯、鄰二甲苯、EC、OC、異丁烷、正丁烷的季節變化圖。丙烷、甲苯、鄰二甲苯、EC、OC、異丁烷和正丁烷在秋季取得最大值;苯、丙烯、BC、間,對二甲苯則在冬季取得最大值。秋冬季節出現高值與PM2.5、PM10、SO2、NO2、CO的最大值類似,但是這些污染物的最小值大部分不在夏季取得,與PM2.5、PM10、SO2、NO2、CO差異顯著。
3 有機污染物與顆粒物濃度之間的相關性
圖3為PM2.5與苯、丙烷、丙烯、BC、甲苯、間,對二甲苯、鄰二甲苯、EC、OC、異丁烷、正丁烷的相關性圖,發現均為正相關,其中PM2.5與EC高度相關,與苯、丙烷、丙烯、BC、甲苯、間,對二甲苯為顯著相關,與OC、異丁烷、正丁烷低度相關。正相關性表明PM2.5與這些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同時這些污染物是光化學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有利于PM2.5的生成和濃度的增加。
圖4是PM10與上述這些污染物之間的相關性圖。圖中顯示均為正相關,但與PM2.5相比,相關系數明顯減小。這主要是由于PM10中的大粒子來源主要是揚塵等,并非來自這些污染物參與的化學反應。
4 結束語
蘇州市大氣污染中的苯、丙烷、丙烯、BC、甲苯、間,對二甲苯、鄰二甲苯、EC、OC、異丁烷、正丁烷濃度日變化基本上呈現“雙峰雙谷”分布,峰值分別在上午與下午/夜間出現,谷值則分別在中午和凌晨出現。由此可見,有機污染物的日變化與人類活動和大氣層結穩定度是緊密相關的。
上述特殊污染物均在秋或冬季出現最大值,這與PM2.5、PM10、SO2、NO2、CO的最大值類似,但是這些污染物的最小值大部分不在夏季出現,與PM2.5、PM10、SO2、NO2、CO濃度的季節變化存在差異顯著。
根據相關性分析可知,PM2.5與苯、丙烷、丙烯、BC、甲苯、間,對二甲苯、鄰二甲苯、EC、OC、異丁烷、正丁烷均為正相關,其中PM2.5與EC高度相關,與苯、丙烷、丙烯、BC、甲苯、間,對二甲苯為顯著相關,與OC、異丁烷、正丁烷低度相關。正相關性表明PM2.5與這些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同時這些污染物是光化學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有利于PM2.5的生成和濃度的增加。
【關鍵詞】大氣污染;現狀;成因
引言
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城市酸雨以及溫室效應等問題所帶來的后續反應已經逐漸加重,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存等都帶來了很大威脅。加強對城市大氣污染的問題治理就新的比較關鍵,這也是當前城市化發展當中比較重要的課題。通過從理論層面對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的分析探究,就能有助于從理論層面為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提供理論支持。
1.城市大氣污染的特征以及現狀分析
1.1城市大氣污染的特征體現分析
城市化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大氣污染問題在城市化發展中愈來愈突出。從大氣污染的主要特征來看,在細菌的含量方面相對比較高。由于城市的人口相對比較密集,在綠化的面積上比較小等,這就使得大氣當中有著大量細菌存在[1]。特別是在工業區的細菌量是比較大的,然后就是在城市的商場以及街道等領域的細菌含量比較高。這就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
城市大氣污染的特征還體現在,總懸浮顆粒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的含量相對比較高。對大氣污染的成分分析來看,其中在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方面的濃度是比較高的。這些物質是對人體有著嚴重危害的。大氣污染當中的煤煙型是比較主要的污染類型。這就和我國對煤炭資源的應用有著緊密聯系,在對經濟發展的同時,煤炭的使用也對大氣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大氣污染中的新興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大氣污染是比較嚴重的。
1.2城市大氣污染的現狀分析
從當前我國的城市大氣污染的現狀來看,主要的污染是以煤炭污染為主。我國作為煤炭能源消耗大國,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煤炭資源的消耗。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下,家用汽車的增多,在汽車尾氣的增加下,對城市大氣的污染就有了加重。而這些大氣污染最為主要的源頭就是煤炭資源的消耗所致[2]。再者,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問題相對比較嚴重,以及在新興的城市污染方面有了加重。在這些層面的污染方面,就對城市大氣污染的嚴重性有了加強。
城市大氣污染重的揚塵污染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城市的迅速發展期,由于對房屋的拆遷以及施工建筑等,就造成了大量的揚塵,對城市的大氣環境有了很大影響,使得整體的大氣環境質量大大降低。這就不利于城市環境的保護。對于這些層面的問題就要能充分重視,并要能找到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從根本上進行有效解決。
2.城市大氣污染的成因以及防治的措施探究
2.1城市大氣污染的成因分析
造成當前的城市大氣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人們在環境保護的意識層面沒有加強,以及在環境保護執法過程中沒有加強,這就使得大氣污染的問題比較嚴重。城市化進程中,政府的只能發揮是比較重要的,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推動有著重要責任。但是一些政府為了當地經濟的增加,對環境保護的問題就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對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方面沒有加強,這就必然會影響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
另外,由于在對產業結構方面沒有注重優化,在對能源資源的利用方面沒有合理化實施,這就造成了大氣環境的污染問題愈來愈嚴重。工業能源的消耗方面,主要是煤炭為主,在當前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沒有充分注重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在產業結構方面沒有注重優化等,這就造成了大氣污染問題的出現[3]。還有就是在對大氣污染的防治技術層面相對比較缺乏,這也是造成大氣污染問題存在的重要因素。
2.2城市大氣污染的防治的措施探究
為能有效防治城市大氣污染,就要注重多方面措施的實施。筆者結合實際的情況,對大氣污染的防治方法進行了探究,通過相應的方法研究,就能有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
第一,加強居民的環保意識。對城市化進程中的大氣污染問題進行防治,就要能充分注重讓全民的環保意識得到加強,在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控能力方面不斷加強。環境問題在當前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愈來愈重要,加強大氣空氣的問題解決,就要從思想觀念上進行及時性的轉變。政府方面要將自身的職能充分的發揮,對大氣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妥善實施,能結合具體的大氣污染問題的嚴重程度來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空氣監測管理體系。注重對城市居民在大氣環境保護層面的教育工作實施,從基礎做起才能有利于保障大氣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
第二,加強法律層面的制度完善制定以及執行。大氣環境的污染問題解決,要能從法律層面進行著手加強。通過法律體系的完善實施,注重城市大氣污染的法律體系完善化建立,才能真正有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在當前的法治化進程中,在法律方面的加強就能有效對大氣污染問題得以解決[4]。這就需要按照《21世紀議程》以及《中國21世紀議程》當中的環保原則加以執行,并要充分重視對大氣污染防治的法規原則加以嚴格的遵循。只有在這些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真正有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
第三,注重從產業結構方面科學化調整,對顆粒物的排放量最大化控制。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就要能從根本上進行解決,在產業結構層面能夠及時有效的調整。其中在重工業的污染源問題上就要針對性解決,對環保型以及技術型的重工業發展進行加大扶持,并對嚴重污染的工業發展進行整改以及關停等措施的實施,要能使得廢棄污染物的排放量達到相應的標準。工業企業自身要在社會責任感方面良好樹立,并能對自身的環保措施的實施有著使命感。只有在產業結構層面得到了優化調整,才能真正有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
第四,注重城市揚塵以及機動車污染源的解決。城市大氣污染的成因中,揚塵以及車輛尾氣的排放是重要的污染源,這些都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著很大威脅。這就需要能夠注重將城市揚塵的污染治理工作得以完善化實施。在建設工程中的施工,就要在施工中設置圍擋墻,防止揚塵的大量擴散造成空氣環境的污染[5]。并要在汽車尾氣的排放方面加強技術的應用,注重對汽車的環保檢驗的工作良好實施,對不達標的車輛要采取相應的手段進行解決,在尾氣排放量方面能夠達到一定標準。這些方法都是對大氣污染問題解決的有效措施。
第五,對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要能在資金投入上能充足化的呈現,在環境監測的工作上能得以完善化實施,以及注重植樹造林的工作實施。通過多方面的手段方法實施,就能有助于大氣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
3.結語
總而言之,對城市大氣污染的問題解決,就要能注重多樣化措施的綜合性利用,在技術層面以及管理層面和政策上等,都要能和當地的環境問題相結合,針對性的解決才能有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希望能通過此次理論研究,能為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鄭娟,郭治敏,李剛.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方法探討[J].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5(11).
[2]王海云.城市大氣污染的特征及其防治研究[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6(03).
[3]張越,張國峰,佟霽坤.試論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方法[J]. 科技展望. 2016(06).
[4]喬晶晶.我國城市大氣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研究[J]. 企業技術開發. 2016(02).
[5]杜慶萍.淺析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J]. 綠色科技. 2014(02).
關鍵詞:大氣污染 環境影響評價 研究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大氣污染問題也越發的突出。我國目前是以顆粒物和so2為代表的傳統煤煙型污染問題,疊加so2和nox其形成的二次污染物pm2.5、o3、細粒子等為特征的復合型污染。
一、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現狀
當前,我國大氣污染主要呈現為復合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氣環境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全國形成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多個酸雨區,以華中酸雨區為重。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現狀如下:
(一)二氧化硫排放現狀
2012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17.6萬噸,比上年減少2.0%。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781.2萬噸,占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84.1%,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36.4萬噸,占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15.9%。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隨著煤炭消費量的增長而增加。
(二)煙塵、粉塵排放現狀
2012年煙塵排放量817.3萬噸,比上年減少3.2%。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578.7萬噸,占煙塵排放總量的70.8%,生活煙塵排放量238.6萬噸,占煙塵排放總量的29.2%。工業粉塵排放量584.9萬噸,比上年減少16.3%。工業污染物排放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三)機動車排氣污染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經濟增長的推動,我國機動車數量增長迅速。2012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接近2.33億輛,同比增長7.66%。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排放總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運輸量相對大,機動車排氣污染在城市大氣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斷上升。
二、我國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現狀及不足
目前,我國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已初步形成獨立的管理和技術體系,包括相關的政策、法規、導則、排放標準和質量標準等內容,為預防大氣環境污染和促進污染物減排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和法律保障。但我們也應看到在大氣環境評價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評價模式體系、新型污染物研究等方面還需完善。
(一)缺乏對新型污染物的系統研究
國內評價標準體系包括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兩大類,雖然目前國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規定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指標的限值,但缺少pm2.5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的環境質量標準,排放標準中缺少對pm2.5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硫化氫、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難以對建設項目的污染物排放進行最直接的控制。目前國內針對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及高校,應用性研究很少。
(二)大氣環境模式體系仍不完善
大氣環境模式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為空氣質量模式體系不完善、相關理論和方法學研究滯后,缺少風險評價模式、人體健康評價模式等方面的導則模式,難以滿足日趨復雜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需求。
目前,北美和歐盟國家以技術導則形式國家空氣質量模式,空氣質量模式的研究制定成為大氣環評的重要內容,通過空氣質量模式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成為國際大氣環境評價的發展趨勢。我國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仍然主要延續粉塵污染時期的大氣環境評價思路,已經難以客觀反映新型復合空氣污染類型,特別是細粒子污染的情況,對大氣污染控制與溫室氣體減排、臭氧層保護的研究仍顯不足。
三、大氣環境評價研究展望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仍處于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升階段,經濟結構轉型正在進行中,一些落后的產能還在逐漸淘汰,這些都對大氣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研究應當增加前瞻性、宏觀性,加強對產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大氣環境影響的預測和評價,對可能導致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和大氣污染物輸送機制進行研究。
(一)開展戰略性大氣環境評價
大氣環境問題的區域性特征日趨明顯,與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應加強對大空間尺度和長時間尺度下大氣環境污染源的識別,對重點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氣環境影響進行預測評估,分析區域中長期典型大氣環境問題的生成與區域大氣環境及污染排放之間的關系,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劃分大氣污染重點
區域提供依據,有助于協調解決區域和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重大問題。
(二)關注城市化進程的大氣環境影響
城市化發展帶來熱島強度和范圍越來越大,城市區域小風面積增大,風速減小,從而引起城市內大氣污染物不斷積累,加重城市的大氣污染。目前,機動車排放污染物成為我國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之一,大中城市武器污染已經呈現出煤煙型和汽車尾氣復合型污染的特點,增加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難度。應當關注珠三角、長三角等大城市群地區的區域性大氣污染,開展氮氧化物、有機污染物等復合污染問題,逐步加強對臭氧及pm2.5等新型復合污染物指標的研究。
(三)重視大氣污染物輸送機制研究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大氣污染也呈現出區域一體化趨勢。由于大氣污染的擴散性,解決單獨某個城市的空氣污染問題已不能完全不受外部地區污染物的影響。研究得出,相鄰地區污染源的中遠距離輸送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越來越大,外部輸入性污染會加重區域的大氣污染。目前對平原地區污染物擴散的問題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對城市的研究也成效顯著。但是在工礦企業和建在河谷、丘陵、海陸交界等復雜地形之中的城市,這種復雜地形上的大氣擴散規律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為解決這些地區的空氣污染問題,還應更加系統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段飛舟,杜蘊慧,李時蓓.我國大氣環境形勢及大氣環境評價研究展望[j],2012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3)
[關鍵詞]大氣污染治理 環境評價 作用
中圖分類號:X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8-0323-01
近年來,霧霾天氣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成為當前環境熱點問題,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我國部分地區酸雨、灰霾、等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比較嚴重,對人體的危害也在逐漸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當務之急就是做好大氣污染治理的工作,其在環境評價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一、 大氣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 如今實行的減排政策不重視大氣質量管理,更重視控制一次污染物減排數量
1. 總量控制無法顧及到質量管理
從目前看來,大氣污染的控制政策基本上是圍繞著污染物總量控制展開的,大氣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標設定為污染物減排量,并不是以大氣環境質量為主的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不會按照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濃度的標準來進行推算和管理。
2. 大氣污染物額減排不重視協同減排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大氣污染控制的重點主要是二氧化硫、煙塵、粉塵等一次污染物。就拿燃煤電力行業來說,其主要對環境政策的作用對象都是二氧化硫,而燃煤電廠同時也是氮氧化物、細顆粒物、汞和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來源,在“十二五”期間,國家才開始逐漸治理氮氧化物等其他的大氣污染物,在前一階段的大氣污染治理中,并沒有重視協同減排。
(二) 大氣污染相關的排放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空氣環境標準有待提高
1.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太低
我國在1982年頒布并實施了首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經過三次修訂之后,在1996年頒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一直持續使用到現在,這些標準在特定的時期中,發揮出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2. 大氣污染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
在1996年頒布的標準《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沿用到現在,已經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污染排放標準體系,其中包括了綜合與行業兩類、國家與地方兩級排放標準。可是,現有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還是運用了在粉塵污染時期的大氣環境評價思路,這樣很難應對新型復合空氣污染情況。
(三) 大氣污染治理的法規不健全,執法和監管的力度不強
1. 大氣污染防治法還有待完善
雖然我國在大氣污染防治法規上的建設有著不錯的成績,但是一些相關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還不完備。
2. 大氣環境監管力度有待提升
從一方面看,地方政府缺少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的約束和動力,而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因為各地環境監測機構受到了經費和條件的限制,無法開展對大氣污染源的經常性監督監測,也就導致了環保部門對污染源的日常監督管理變得更弱。
(四)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有待提高,環境空氣信息公開有待改進
1.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有待提高
大氣環境監測、統計基礎薄弱,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指標不全,大部分城市沒有進行臭氧、細顆粒物等大氣污染物的監測,數據質量控制薄弱,從而導致無法全面反映出當前大氣污染的情況。揮發性有機物、揚塵等沒有被納入環境統計管理體系,底數不清,現有的城市空氣自動監測系統還有待完善。在《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確定的一百十三個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當中,一些城市的空氣自動監測系統的子站數并沒有達到計劃的要求,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離要求還很遠。
2. 城市空氣環境信息公開有待改進
從目前看來,城市空氣質量公開工作已經無法滿足公眾對空氣質量的知情訴求。
二、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現狀及不足
(一) 大氣環境模式體系還不完善
大氣環境模式體系還不完善的主要表現就是空氣質量模式體系不完善、相關理論及方法學研究之后,缺少風險評價模式、人體健康評價模式等各方面的導則模式,從而使得無法滿足日漸復雜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需求。我國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還是以粉塵污染時期的大氣環境評價思路為主,已經很難以客觀反映新型復合空氣污染類型,尤其是細粒子污染的情況,對大氣污染控制與溫室氣體減排、臭氧層保護的研究還有所欠缺。
(二)新型污染物相關研究基礎較薄弱
在我國的評價標準體系中包含了兩大類:環境質量標準和排放標準,目前為止,我國環境標準中規定了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的限值,可是還缺少了PM2.5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的環境質量標準,在排放標準當中,缺少了對PM2.5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硫化氫、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從而導致很難對建設項目的污染物排放進行最直接的控制。早在1982年就制定了大氣環境質量標準,之后1996年和2000年進行了修訂,但是沒有包含PM2.5指標,所以現行各種環評技術導則和監測規范中都沒有對PM2.5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提出要求,就目前,我國針對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當中,應用性研究比較少。
三、 大氣環境評價研究展望
目前為止,我國大多數的省份依舊處于二氧化硫排放的上升階段,經濟結構的重型化趨勢給大氣環境質量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研究應該增加前瞻性和宏觀性,強化對產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大氣環境影響的預測及評價,對可能導致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和大氣污染物人體健康風險進行分析和識別。
(一)開展戰略性大氣環境評價
大氣環境問題的區域性特征日漸凸顯,這種特征與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顯現出了壓縮性的特征。應該加強對大空間尺度和長時間尺度下大氣環境污染源的識別,對重點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氣環境影響進行預測評估,對區域當中長期典型大氣環境問題的生成與區域大氣環境及污染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劃分大氣污染重點區域提供依據,有利于協調解決區域和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問題。
(二)加強對城市化進程的大氣環境影響的關注
城市化發展提升了熱島強度和范圍,城市區域風速減小,小風面積增大,也就導致了城區中大氣污染物的累積,大氣污染更加嚴重。最近幾年來,機動車排放污染物已經成為了我國大氣污染主要的來源之一,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空氣污染,已經顯現出來煤煙型和汽車尾氣復合型污染的特點,加大了大氣污染質量的難度。
(三)重視大氣污染物輸送機制的研究
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大氣污染也開始呈現出了區域一體化的趨勢,因為大氣污染有著向外部擴散的特性,單個城市已經很難徹底解決空氣質量的問題。經過研究發現,周邊地區污染源的中遠距離輸送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是不可以被忽視的,外源輸入極有可能讓區域大氣污染變得更加嚴重。在目前平原的條件下,擴散的問題已經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對城市的研究也有不錯的成果,可是還有很多工礦企業和城市都建在河谷、丘陵、海陸交界等比較復雜的地形當中,由此看出,為了能夠解決這些地區的空氣污染問題,加強對復雜地形上大氣擴散規律的研究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四、 結語
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氣污染問題開始顯現出來,這對人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所以大氣污染治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大氣污染質量來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是一個長期又艱巨的過程,可能需要20年或是更長的時間。
地衣荒漠背后的城市污染
早在19世紀末,就有人開始注意到敏感植物的傷害癥狀與大氣中二氧化硫之間的關系,并用植物來判別是否存在大氣污染。如法國人尼蘭德1866年在巴黎、英國人史特頓1874年在格拉斯哥,分別研究了地衣對大氣污染的指示性,他們也因此成為開展大氣污染指示植物研究的先驅人物。
地衣受大氣污染的影響很明顯,地衣的消失與二氧化硫的濃度之間存在很大的關聯性。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很難看到地衣,就是這個原因。人們將因城市污染不能生長地衣的現象稱為城市“地衣荒漠”。在自然界中,地衣是最耐受干旱瘠薄的類型,就是在嚴酷的荒漠中甚至的巖石上,也可以存活。但在不少城市里,地衣卻消失了。可見,相對于自然環境,城市環境中的大氣污染是客觀存在的。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人與生物圈(MAB)計劃,其目的是尋找人類生存環境受環境污染以及自然資源枯竭后的解決之道。當時的人們已經覺察到越來越嚴重的土壤、水和大氣污染問題,并一直在尋找適當的環境變化指示生物,這項研究也成為生態學家最感興趣的課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陸續開展各項利用綠色植物指示大氣污染的研究。
利用葉片指示大氣污染
從20世紀中葉以來,利用葉片典型癥狀指示大氣污染研究得到眾多生態學家與環境學家的青睞。他們發現,對大氣環境污染敏感的植物,一旦處于污染環境中,受到污染物影響后,葉片上往往表現出傷害癥狀。如果大氣污染物濃度很高,但污染持續時間很短,植物葉片會表現出急性受害癥狀,如葉片壞死,葉片顏色由綠變黃、變白等。當大氣污染物濃度較低且污染持續時間較長時,葉片則會表現出慢性受害狀態,比如葉片由綠變棕黃、脫綠、早熟落葉等。
這兩種情況均屬于葉片受到污染物傷害的典型癥狀,它們的不同之處僅僅在于植物對大氣污染程度的反應狀況不同。因而,利用綠色植物的典型癥狀,尤其急性癥狀,可以指示大氣中是否存在某種污染物。例如,煙草對于臭氧非常敏感,它們受到臭氧污染后產生的傷害癥狀表現為葉片干枯,表面上出現斑點。對臭氧濃度敏感的植物還有大豆、葡萄、白皮松等。
甜菜、萵苣、早熟禾等,對光化學煙霧有一定的指示性。進行該項研究最多的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地區,因為人們最早在該地區發現了光化學煙霧污染。
植物受光化學煙霧傷害的癥狀表現為,下表皮泛白。科研人員還發現,煙草、蕓薹(油菜)等,對氮氧化物污染有較好的指示作用。
許多植物在自然狀態或實驗狀態下,受二氧化硫影響后都表現出典型的受害癥狀,這些癥狀包括:葉脈之間及葉緣變成白色、組織細胞脫水死亡,葉片焦枯、脫落。人們研究后發現,春季的楊樹、樺樹、紫花地丁,夏季的苜蓿、大麥,晚秋時的松樹等,可以很好地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情況。
同受到二氧化硫污染一樣,氟化氫在高等植物的葉緣及葉尖聚集時,會使闊葉植物葉片邊緣或先端出現壞死區,葉片還會逐漸變色――由正常的綠色變為淺褐色,甚至是褐紅色。但氟化氫一般不引起植物出現落葉的情況。針葉植物受到氟化氫危害后的癥狀從葉子先端開始,爾后逐漸擴到葉基,葉子顏色則由綠色變為黃紅色,最后呈現為棕色,并出現大量落葉的情況。
利用附生植物指示大氣污染
附生植物之所以能較好地指示大氣污染,主要源于以下理由:
一是附生植物分布很廣,可以出現在各種自然環境甚至工業區和城市中;二是附生植物無表皮和角質層,污染物包括重金屬離子很容易通過體表進入其體內,它們也極易因此受到傷害甚至死亡;三是附生植物無吸收器官(沒有根),其所需要的礦物質主要通過大氣的干濕沉降(降塵 、降水)這條途徑實現。換句話說,附生植物受到的污染來自天上,因而它們能較客觀地反應出大氣污染狀況;四是附生植物缺少微管組織,污染物在植物體內的轉移很微弱,人們由此可以借助儀器定量地監測大氣污染情況;五是附生植物的細胞大多為單層結構,污染物可以從背腹兩面進入植物體,每個細胞所承受的污染物濃度高于其他高等植物受到的污染傷害。也就是說,附生植物和其他植物相比,對大氣污染更敏感。如果周圍的大氣污染非常嚴重時,還會造成自然環境中附生植物的消失。從這一點來看,附生植物是以生命為代價指示大氣污染物的存在的。
鑒于以上原因,地衣和苔蘚植物被大量用來指示和監測大氣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關于附生植物指示大氣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一是對污染地區附生植物群落類型、種類組成與分布進行調查;二是移植附生植物于污染地區觀察其受害直至死亡所需時間;三是利用附生植物群落學特征計算大氣潔凈度指數,進行環境評價;四是用物種的豐富度或種類數量特征繪制大氣污染分布圖。如歐洲從1955年注意到城市污染和地衣種類分布的關系,科學家吉爾伯特于1969年在英國首次發現市中心已成為地衣荒漠,以后他又進行了苔蘚類調查,結果發現了同樣的規律。
利用樹皮指示大氣酸度
樹皮常年暴露于空氣中,對于大氣污染尤其是累計性大氣污染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當空氣中的酸性污染物增加時,樹皮的酸堿度(pH值)會下降。1973年,有兩位科學家研究了某地區落葉樹樹皮與大氣酸度的關系,并繪制了樹皮酸度中的硫含量。1977年,科學家格羅津斯克研究了波蘭5種落葉樹樹皮pH值及其緩沖容量,并指出,利用樹皮能夠較好地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影響所引起的酸度變化。
筆者也曾經利用樹皮pH值的變化指示了城市大氣污染狀況。1991~1993年,筆者在河北省承德市5個大氣監測點測定了油松、國槐、白蠟、刺槐、毛白楊、旱柳、垂柳、榆樹這8種常見綠化樹種樹皮的pH值變化情況。結果表明,8種樹皮的pH值為3.5~7,平均值為5.7。不同功能區中樹皮的pH值從大到小依次為:公園區>工業區>生活居住區。這表明,樹皮酸堿度的變化與大氣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的污染有關。同種植物的樹皮浸提液的硫酸根含量在不同地區亦不同,清潔區為2.561毫克/克,生活區為5.342毫克/克,樹皮pH值與硫酸根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這些樹種中,榆樹等4種落葉闊葉樹樹皮對大氣中二氧化硫的變化較敏感,可以用來作為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的適宜指示與監測植物。
利用植物指示和監測重金屬和降塵
粉塵中包括一些相對不活躍的物質,如來自石灰礦的一些堿性物質,以及諸如鉻、銅、鐵、鉛、汞、鎳、鋅等重金屬元素。這些顆粒既能被風吹走,也能停留在葉表皮上,進而通過氣孔或葉片上的受損部位進入葉內。利特爾和馬丁這兩位國外學者采集了冶煉廠附近的榆樹葉和山楂樹葉片,分析后發現其中含有較高的鎘、鉛和鋅,其濃度值與風向有關,即迎風向的葉片內重金屬含量更高,這說明污染來自上風向的冶煉廠。還有人發現在污染環境中,草本植物紫羊茅葉的重金屬含量較高,并由此斷定表土和草本植物可以用來指示大氣中的重金屬污染情況。
對重金屬指示性較好的植物還是附生植物,此類植物被大量用于環境監測中。人們除了可以觀察附生植物的生長狀況,并由此判斷環境污染輕重之外,還可以利用苔袋等方法指示大氣污染。所謂苔袋法,指的是將來自于清潔區的地衣或苔蘚移植于污染區內,然后定期取樣測定其體內的重金屬含量。
在對粉塵指示植物的研究中,英國科學家曼寧研究了鐵杉蒙塵狀況,他在觀察鐵杉葉片的蒙塵形態,并進行理化分析之后,得出了所研究地區受到石灰性物質及水泥的影響情況,并發現鐵杉葉片生物量會因受粉塵污染而降低的現象。
利用樹木年輪指示與監測大氣污染歷史
樹木的壽命很長,甚至可達數千年。在樹木生長過程中,一些環境信息也被記錄在了樹木年輪中,其中就包括環境污染物。在做博士畢業論文的時候,筆者就曾利用采集于避暑山莊的油松年輪,對承德市自1800年以來的大氣污染歷史進行了研究。承德是先有避暑山莊,其后才有城市的,環境污染也是從近代工業革命之后才逐漸出現的。筆者研究后發現,避暑山莊油松年輪內的硫含量自20世紀初開始升高,該數值比19世紀初增加了1~2倍,及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該比值達到了3~5倍,在20世紀末的8~10年則達到10倍以上。其中避暑山莊碧峰門古松木質部年輪內的硫含量,由40~50微克/克達到20世紀末的572.9微克/克,從而指示出承德市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由城市化初期的
樹木年輪還可以指示溫室氣體的變化過程。利用上述油松年輪,我們測定了穩定性同位素13C值自工業革命以來的變化,揭示出我國北方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規律。結果發現:承德市油松年輪中的同位素13C值自1810年以來平均下降了0.839‰,下降范圍0.682‰~1.120‰,指示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的特點。穩定性同位素13C值與歷史時期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應用樹木年輪穩定同位素13C值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之間的關系式,我們推測出我國北方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以前的約278.4ppm(ppm為百萬分比濃度)上升到20世紀末的340ppm。
結語
關鍵詞:太原大氣污染 健康損失 經濟評價一、大氣污染的主要類型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一)大氣污染及其類型
大氣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并因此危害了人體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污染的現象。它的主要類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一氧化碳。
(二)各種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的氣體有:二氧化硫,吸入濃度為1-5ppm,可聞到臭味;吸入氮氧化物,對肺的損害比較明顯。吸入降塵和飄塵顆粒物對人體的也有很大危害。
二、太原市大氣污染現狀和原因
太原是中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城市之一,是我國北方煤炭工業的重鎮。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本市的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所以有必要分析太原市大氣污染的現狀并且尋找它產生的原因。
(一)太原市大氣污染現狀
據我國環境監測部門所公布的資料,將一些重點城市最近一年的空氣污染指數進行了統計整理,并按照這一年平均空氣污染指數由小到大排列,把我國污染最嚴重的10個重點城市用直方圖表示出來(圖一)。結果表明,在西安、天津、銀川、北京、石家莊、西寧、太原、烏魯木齊、呼和浩特、蘭州這1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太原市近一年空氣污染指數平均達190,排在大氣污染最嚴重10個城市的第4位,污染程度高于西安、天津、銀川、北京、石家莊、西寧六市。
圖一:中國空氣污染最嚴重十大城市空氣污染指數
另外,與國家空氣污染指數的分級標準(表一)對比,可以看出,太原市空氣污染指數雖然處于輕度污染的范圍,但是已經瀕臨中度污染的邊緣。如果不采取措施積極減少大氣污染,該市大氣污染將會對人民生活、經濟發展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失。
表一 國家空氣污染指數的分級標準
(二)太原市大氣污染原因
太原市的工業能源主要是煤,煤的消耗占總能源消耗的99.5%以上。由于所用的煤炭大多是高硫、高灰分的煤炭,直接燃燒就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致使城市大氣中的三項污染指標長期居高不下。近些年來,每年春季我國北方都要發生數次大規模沙塵暴揚沙天氣,能見度低,空氣質量差。城市地表粉塵二次揚塵污染,也是造成該市大氣質量狀況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太原市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失
(一)人力資本法
人力資本法評價的不是人的生命價值,而是在不同環境質量的條件下人因為發病或死亡對社會貢獻的差異,以此作為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人力資本法的基本步驟如下:1)識別環境中可致病的特征因素(致病動因); 2)確定致病動因與疾病發生率和過早死亡之間的關系;3)評價處于風險之中的人口規模。4)估算由于疾病導致缺勤所引起的收入損失和醫療費用。5)估算由于過早死亡所帶來的影響。
(二)太原市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損失的估算
本文運用環境經濟學中人力資本法的理論和方法對2009年太原市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了估算。
有關大氣污染導致的人體疾病,本文選取氣喘、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作為估算對象。另據世界銀行研究人員估計,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造成的死亡率和發病率影響的劑量—反應函數關系(PM10濃度每增加1μg / m3,每100萬人每年的額外死亡人數、病例數、受限制活動天數)見表二。由于我國尚未開展大氣污染造成人體健康影響的劑量-反應函數研究,故可采用表二的結果進行估算。[1]
表二 PM10的劑量-反應關系
參考薛慧芳、馬義娟《太原市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損失的定量估算》,對因PM10污染物的平均剩余壽命取值為5年。[2]參考苗愛梅在《太原地區主要污染物的氣象特征》的研究結果,PM10值為0.2mg/m3 [3]。另據《太原統計年鑒2009》數據表明,2009年太原市區人口 350.18 萬人,可將此人口數作為大氣污染所涉及到的人口數,2009年太原市人均職工年工資為33141元,即人均日工資92.1元,勞動人口率74%。[4]
PM10引起人體健康的經濟損失V由三部分組成:V1過早死亡的工資損失、V2因病造成的醫療費用支出和V3因誤工造成的工資損失。
①V1因死亡造成的工資損失受PM10污染增加的死亡人數=與國家二級標準濃度差×額外死亡率×大氣污染人數
=(0.2-0.1)×1000×6×3.5
= 2100人
其中,PM10濃度需換算成1μg/m3,即1mg=1000 μg =>0.1mg=0.1×1000 μg,大氣污染人數以百萬計,即3.5百萬=3.5×1000000元=3500000元=350萬=350×10000元
因死亡造成的工資損失=增加的死亡人數×平均剩余壽命×人均年工資
=2100×5×33141
=34798.1萬元
②因病造成的醫療費用支出
參考2009年太原市民患氣喘、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的醫療費用分別是101元,302元,402元 。
因病造成的醫療費支出=增加的患病人數×人均醫療費=與國家二級標準濃度差×額外發病率×大氣污染人數×人均醫療費
=(0.2-0.1)×1000×(23×302+2068×101+61×402)×3.5
關鍵詞:大氣污染;治理;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動了我國城市化進程以及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使我國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應當加強煙氣污染物治理、顆粒污染物治理以及氣態污染物治理等新時期我國大氣污染治理,不斷提高空氣質量,促進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1、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產業的發展現狀
大氣污染治理產業是指為大氣污染控制、污染清理等方面提供設備和服務的行業,主要是進行大氣污染物基金項目:福建省科技廳項目“福建省節能環保產業技術與裝備發展研究”(2012R0046),福建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福建省環保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圖研究”。的“末端治理”。近些年,我國對大氣污染治理越來越重視,大氣污染治理產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且形成了產業競爭格局,產業成熟度在不斷提高。據有關研究統計,截至2012年,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產業規模已經接近千億元,并且總量以較好的勢頭保持增長。
大氣污染治理產業鏈分析:根據領域層面來區分,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分為脫硫、脫硝、除塵三大領域。近幾年隨著汽車使用量的急劇上升,汽車尾氣對大氣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尾氣防治也逐漸在大氣污染治理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大氣污染治理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脫硫、除塵、脫硝、尾氣污染治理領域的設備和原料產業,下游主要是相關領域的主要運營產業(見圖1)。“十一五”規劃期間,大氣污染治理重點發展脫硫領域,電力脫硫設備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得到發展,市場達到一定程度的飽和狀態,未來脫硫領域的重心主要是對現有的火電脫硫機組進行改造或重建火電機組,“建設-經營-轉讓”模式有望成為該領域的主要發展模式。“十二五”期間,大氣污染治理的重心轉向脫硝領域,脫硝設備及其運營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高峰期。
圖1大氣污染治理產業鏈
2、大氣污染治理的形勢
2.1在控制常規大氣污染物方面有很大進展
據調查與分析,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的二氧化硫、煙塵、粉塵等常規性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2.2大氣污染類型變化,灰霾等問題愈發嚴重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我國的大氣污染類型正從煤煙型污染向機動車尾氣污染類型轉變,并且暫時出現了兩種類型并存的局面;另外,區域性灰霾天氣和光化學污染日益突出,尤其是京津冀、珠三角以及長三角等區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最為嚴重。最后,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各個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而工業企業的外遷,同樣影響了農村的環境質量。
2.3非常規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大,治理工作面臨巨大挑戰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氮氧化物、細顆粒物(PM2.5)、揮發性有機物以及大氣重金屬等非常規性污染物的排放量顯著增加,給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3、大氣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
3.1重視減排數量,忽視質量管理
外界大氣不僅影響著環境質量,更是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而且很多時候一次污染物的排放會產生二次污染。然而,在目前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中,注重的是減少一次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不是把減輕污染物的損害程度作為重點,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3.2相關法規不健全,執行和監管力度不夠
首先,雖然我國有關大氣污染防治的法規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仍然不完善,比如缺乏有關顆粒物等污染物的防治法規。其次,由于部分政府有關環境質量的約束機制和動力機制的缺乏以及經費和條件的限制,對大氣環境的監測和執行受到了很大影響,監管和執行力度亟待加強。最后,在部分領域如機動車污染、揚塵污染等防治方面的管理機制仍不健全。
3.3屬地模式的環境管理,降低了管理效率
目前,我國大氣污染狀況呈現出區域性特征,而屬地模式的管理方式阻礙了區域間的合作。一系列大氣污染治理策略的提出,關注到了政策的可行性與持續性,部分減排政策有待完善與健全。
3.4空氣質量監測能力不足,沒有及時公開環境信息
目前,我國的空氣質量監測和統計基礎十分薄弱;部分項目的監測指標不夠齊全,比如缺乏臭氧、細顆粒物等項目的指標;不能有效地控制一些數據質量,使得對大氣污染情況的反映程度不夠全面;部分城市人為地“操縱”環境質量的相關監測數據,嚴重影響了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
4、大氣污染治理的策略
對大氣污染的治理,我們可以借鑒滄州渤海新區的“四大工程”來實現,包括深度治理工業企業、治理建筑工地的揚塵、防治運輸揚塵以及建立綠化工程這四個方面,從控制污染源方面與防止污染物的傳播方面治理大氣污染。
4.1限期治理工業污染源,實現工業企業的深度治理
一方面,國家可以通過監測和檢查節能熱力企業中有關機械設備,保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處理好鍋爐的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在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中,制定好治理方案,安裝好治理設備,盡可能地提高治理效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4.2控制燃煤源污染物的排放,實現建筑工地揚塵的治理
第一,拆并、改造分散的燃煤鍋爐。針對熱電聯產覆蓋范圍內的鍋爐,盡可能地實現并網;第二,全面落實相關規定。防治好施工工地的揚塵污染,還可在采取在施工現場設置圍擋,硬化并清潔工地的主要道路等措施。
4.3防治機動車尾氣,實現運輸揚塵的防治
國家可以采用簡易工況法來實現對機動車的尾氣治理,定期檢驗機動車的排氣污染;此外,通過黃綠標制度來管理機動車,保證行駛在路上的只有滿足標準的車。
4.4擴大綠化面積
通過擴大綠化面積,更大程度地吸附空氣中的飄塵等大氣污染物;整治好河流,實現林網、水網以及路網的融合與統一。
4.5健全大氣污染的法制建設,加大監督和執行力度
通過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具體地規定好行為規范、法律責任等;加大執法與監督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對給環境造成巨大污染的企業進行嚴肅的處理。
結語:總而言之,面臨著大氣污染如此嚴重的情況,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工作,及時發現并改正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健全大氣治理的政治、法律和經濟體系,不斷提高空氣質量。
參考文獻:
[1]張世秋.通過制度變革推進區域復合型大氣污染的防控與管理[J].環境保護,2012,06:73-76.
[2]寧淼,孫亞梅,楊金田.國內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管理模式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05:11-18.
[3]徐靜,李然,李理,賈黎春.高職大氣污染治理技術課程教學改進探討[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5:79-81.
[4]施明F,周留煜.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概況及防治對策研究[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醫學版),2012,04:62-69.
[5]徐健,馮濤.大氣污染的幾大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3,21:125+127.
[6]陳健鵬,李佐軍.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形勢與存在問題及若干政策建議[J].發展研究,2013,10:4-14.
關鍵詞:大氣污染;現狀;危害;防治對策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city of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remarkable problem. Atmospheric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which is a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oused people's attention. Air pollution not only affects people's health, but also inhibits the p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o the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main hazard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status quo, air pollution in china.
Key words: air pollution; present situation; harm;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R12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環境要素之一,然而隨著工業文明和城市發展,人類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把數十億噸計的廢物排入大氣中,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大氣污染造成臭氧層破壞,酸雨和“溫室效應”,危害人類健康,影響植物生長,給人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 “空氣污染已成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
1 我國大氣污染現狀
當前,我國大氣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主要呈現為煤煙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氣環境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全國形成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多個酸雨區。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生產和生活用燃煤,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煙塵。在某些城市除燃煤污染外,還有與當地工業污染和氣象地理條件密切關聯的地方特點。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時空分布特征明顯,大氣污染冬季最嚴重,其次為春秋季節,夏季最好;污染總體上北方重于南方。城市大氣污染由人類活動及當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綜合影響形成,沙塵天氣加重了北方大氣污染。
2 造成大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
2.1 能源結構和工業布局不合理。由于我國大多城市工業布局、工業結構、能源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落后,導致大量煙塵、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進入大氣。目前,我國的能源結構主要以煤炭為主,能源的總消耗量中煤炭占72%。
2.2 機動車尾氣排放管理滯后。近幾年我國主要大城市機動車的數量大幅度增長,而道路建設相對滯后,導致交通擁擠。機動車輛尾氣污染程度加大,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2.3 環境監管乏力。環境監管力度不足是我國在環境治理中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根源。例如: 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環保部門執法,批準建設短期經濟效益好但能源資源消耗量大、對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
2.4 缺乏實用的治理技術。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的研制、開發、推廣和使用方面,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與大氣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還較大,資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實用技術商品化的程度遠不如發達國家。比較薄弱的領域是潔凈煤技術; 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的工業窯爐和生產設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
術; 機動車機內凈化技術等。實用技術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進程和效果。
3 大氣污染的主要危害
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工業排放和機動車尾氣排放,目前人們談論的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總懸浮顆粒物。
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主要來源于各類工業排放氣體,在工廠比較集中的地區,二氧化硫的濃度往往較高。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在適當的氣候條件下(如逆溫、微風、日照等)極容易形成硫酸霧和酸雨,從而對人體健康(尤其是損害呼吸系統和皮膚等)和農作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本世紀五十年代初發生的"倫敦煙霧"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排放到大氣中的硫化物。在這次事件中,約有4000 余人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于呼吸器官疾病和心臟病,死亡者多是嬰兒及45 歲以上的成年人。1948 年美國多諾拉鎮由于工廠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大量積累致使6000余人受害。上述二事件均被列入世界公害事件之列。
大氣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來源于汽車尾氣和煤的燃燒。在交通繁忙的市區,氮氧化物的濃度往往超標。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由于機動車數量的增加,城市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呈明顯增長趨勢。作為大氣主要污染物并對人體健康有嚴重損害的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這兩種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的壽命都不長(一般不超過一周)。從危害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氮氧化物污染的最大的問題是二氧化,它是形成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光化煙霧的罪魁禍首。本世紀40 年代初發生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當時有白色變為青灰色的薄霧籠罩在整個城市上空,多數居民眼睛灼熱感、疼痛,咽喉有刺激感等,重者出現眩暈、嘔吐和痙攣等癥狀。這次事件也曾使幾千人受害,幾百人喪生。
煤的不完全燃燒和汽車尾氣是大氣中一氧化碳的主要來源,在一般城市的中心區域,一氧化碳幾乎全部都是汽車尾氣排出的。大氣中的一氧化碳能迅速進入人體的肺部而被血所吸收并與血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由于后者會大大降低血液的載氧能力,從而導致血管疾病的發生。可見,我們決不能忽視大氣中的一氧化碳污染,那些已有心臟疾病、貧血等癥的患者以及孕婦等盡量少在一氧化碳濃度較高的地區停留。
大氣環境的不斷惡化,其后果之一是人們自身的健康受到嚴重威脅,造成某些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斷上升。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20 萬人成為新的皮膚癌患者,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業呈增加趨勢。我國十大城市癌癥的死亡病人調查結果顯示,肺癌的死亡人數居首位。誠然,所有這些不能全部歸咎于空氣污染,但有理由認為,這無疑與當前的大環境惡化密切相關。這就提醒人們,在盡情享受大自然恩惠和現代化成果的同時,也該冷靜而認真地思考一下由于人類自身行為而惡化大氣環境、損害自身健康的嚴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