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9 10:44:5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孫子兵法中的哲學思想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一、樸素的唯物論思想
(一)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世界。在戰爭中,他竭力反對用迷信的方法去預測勝負,主張“禁祥去疑”(《九地》),“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薄跋戎摺?,“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用間》),重視人的作用,認為軍隊出現任何失敗和錯誤,都不能怨天尤人,要從人的因素中找原因,表現出鮮明的無神論思想。(二)實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正確認識事物。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保ā吨\攻篇》)要正確認識自己和敵人,不能盲目的自信和自卑。要知道,在決對的實力之下,任何陰謀詭計都是蒼白無力的。(三)透過現象看本質。孫子在《行軍篇》中有云:“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者;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這里所說的“樹動”、“草障”、“鳥起”、“獸駭”是現象,而“來”、“疑”、“伏”、“覆”才是本質,通過分析表面的現象來揭示敵人的處境和意圖。用假象調動敵人,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反用。(四)實踐出真知?!短搶嵠分姓f:“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睂O子認為:通過戰爭實踐,即試探性地進攻,可以獲取敵人的真實情況。(五)充分利用客觀物質條件。孫子在《火攻篇》中說:“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苯柚鞖?、氣候等條件攻擊敵人。孫子在《九地篇》、《地形篇》中專門對地形地勢進行了分析,以及對行軍作戰的影響。強調物質的重要性,要求人們要做好物質的儲備。(六)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孫子說:“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虛實篇》),也是講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作戰中取得主動,避免被動。他認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認清形勢、科學決策、正確指揮,運用戰爭規律指導作戰,是能夠取得戰爭主動權的。孫武把認識和運用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這就可以避免機械唯物論的錯誤。
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中滲透了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梢哉f,辯證法是《孫子兵法》的靈魂。書中提出了幾十對相互對立的的范疇,如死生、存亡、奇正、虛實、險易、廣狹、勝負、鈍銳、利害、速久、陰陽、智愚、攻守、動靜、眾寡、飽饑、得失、短長、朝暮、輕重等。孫子對事物進行了一分為二的觀察,貫穿著對立與統一的思想,雙方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一)事物對立與統一的規律。“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九變篇》)這句話是孫子認識和解決戰爭的關鍵?!秾O子兵法》對于虛實的分析深刻而精辟。他指出,無論攻守、強弱、虛實、遠近等戰爭中對立的雙方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是對立與統一的。(二)永恒發展的觀點。孫子指出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中。孫武把這些變化比作“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勢篇》)。他在《虛實篇》中形容說:“夫兵形象水”,“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爭象流動的水,時刻處于動勢之中,水沒有固定的形態,戰爭也沒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地變化著。軍隊的士氣是“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軍爭篇》),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戰爭需要的物資和進行的時間也在不斷變化著,“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虛實篇》)總之,戰爭及與戰爭相關聯的事物,一切皆變。他強調一切都在變化,要根據形勢調整好自己,使形勢有利于自己,充分利用變化。(三)普遍聯系的觀點。孫武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又曰:“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保ā蹲鲬鹌罚┛梢娨粓鰬馉?,對于國家財力的消耗是何等之巨!如何能夠在戰爭時期避免國力過度消耗,使得百姓免受貧困之苦,這是需要著意解決的問題。孫子認為世界萬物存在普遍聯系。分析事物要全面,要從各個不同的地方觀察、思考,了解彼此之間的影響與聯系。
結語:可見,《孫子兵法》不單是一部軍事著作,其中也蘊涵了豐富的哲學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抽象思維、樸素的整體性思維和辨證思維,在這部軍事專著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由于孫子對瞬息萬變的戰爭規律進行了高度抽象的概括,因此提出的謀略思想,不僅可以適用于軍事活動的領域,而且可以適用于政治、外交、商業等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各種領域。對于這樣一種高度概括和高度哲理化的謀略思想和豐富的哲學智慧,有人將其稱之為謀略哲學。
關鍵詞:交際翻譯;孫子兵法;軍事文化
作者簡介:吳海燕(1986-),女,江蘇南京人,理工大學外訓系,助教。(江蘇 南京 210042)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6-0231-02
軍事著作作為宣揚一國軍事理論,展現一國軍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已被廣大學者所學習。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一大批軍事著作,更是老一輩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軍事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孫子兵法》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最富哲理性和具有深遠影響的兵法。然而,如何通過翻譯工作傳播這些寶貴的軍事思想和文化?運用何種翻譯策略能最大程度保留原著作的思想精髓,不僅保留源文特色又使目標語讀者感受中國的特色軍事文化?這些都是翻譯工作者亟待研究和挖掘的問題。
一、《孫子兵法》翻譯現狀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掀起了“孫子熱”,也出現了眾多的《孫子兵法》英譯本,國內外學者對《孫子兵法》的英譯研究也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景象?,F今已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其中英譯本就有至少十余種。
“它不僅內容博大精深,說理透辟,而且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十分講究,行文簡潔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1]著名翻譯家袁士檳也曾表示:“《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久負盛名,被西方推崇為‘兵學圣典’”。然而要將一部在理論上和文字上都很有特色的軍事著作譯成外文,讓外國人讀起來也有中國讀者同樣的感受,是一件很不容易辦到的事情。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化,從深層次上更意味著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變通。通過翻譯中語言轉換的過程,讓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們在知識、思想、情感上得以交流。奈達表示“對翻譯而言,掌握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重要”;[2]“翻譯意味著交際,而這過程中則依賴于人們如何通過聽和看到的翻譯”。[3]《孫子兵法》是孫吳對自己軍事生涯以及前人軍事思想經驗的總結,蘊含了大量的軍事戰略精華,體現了他的軍事戰略思想和中國傳統軍事文化。因此,在著作翻譯中如何保留源文中的文化含義,傳播源文化是翻譯時所要重點把握的地方。
在諸多英譯本中,本文選取目前使用較多的袁士檳[6](以下簡稱“袁譯”)和林戊蓀[7](以下簡稱“林譯”)《孫子兵法》英譯本作為對象,基于交際翻譯視角,節選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強調孫子軍事思想和辯證哲學思想的語句進行比較,探索更適合目標語讀者思維的譯本,從而達到傳播軍事文化思想的目的。
二、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理論
交際翻譯是紐馬克提出的兩個翻譯模式之一。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1981年出版的《翻譯方法》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兩個概念?!罢Z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是一般性翻譯理論的主要觀點?!盵4]語義翻譯以源文本為基礎,盡量保持源語言特點和源語言文本的表達方式,然后組織形成目標文本,與源文本非常接近,從而重現作者的語義意義。這樣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源文本。[4]交際翻譯則是以目標語讀者作為中心,其目的是“努力使譯文對目標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5]這種翻譯模式忠于讀者,便于讀者接受。它主張根據不同的文本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交際翻譯的關鍵是傳遞信息,讓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動,為目標語讀者“量體裁衣”,發揮了語言傳達信息以及產生效果的功能。在進行交際翻譯前,深入分析了解源文的特征是幫助譯者采取翻譯策略從而達到效果對等,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最有價值的軍事典籍,該書總結了春秋時代的戰爭經驗,強調“慎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等軍事思想,解釋出戰爭的本質和一些重要規律,對后世的政治、軍事、哲學思想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巨大影響。因此,軍事思想文化的解讀和傳播是該典籍的精髓,在翻譯時需最大程度上展現?!秾O子兵法》的軍事文化特性可大致歸納為軍事思想和辯證哲學思想的傳播。
三、交際翻譯在《孫子兵法》中的運用
1.重戰、慎戰、備戰的軍事思想
例1:“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計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軍隊生死的所在,國家存亡的途徑,不能不認真考察。
袁譯:War is a matter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 a matter of life or death,the road either to survival or to ruin. Hence,it is imperative that it be studied thoroughly.——《Estimates》
林譯:War is a matter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the road to survival or ruin. Hence,it is a subject which calls for careful study. ——《Making Assessments》
“不可不察也”這一雙重否定的表達表示充分肯定,袁譯使用“imperative”一詞表示勢在必行、必要的,語氣與源文相符;而林譯則使用“call for”,表示要求、需要,語氣稍弱。此外,《計篇》的翻譯袁譯直譯為“Estimate”,表示預測、謀算的含義;而林譯則使用“Making assessment”這一動賓詞組來表示,更具有動作性。
例2:“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p>
孫子說:國家亡了就不能賦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明智的國君要慎重,賢良的將帥要警惕。
袁譯:A state that has perished cannot be restored,nor can the dead be brought back to life. Therefore,the enlightened ruler is prudent and the good general is warned against rash action.——《Attack by Fire》
林譯:A state which has perished cannot be restored,nor can the dead be brought back to life. Therefore,the enlightened sovereign approaches the question of war with utmost caution and the good commander warns himself against rash action.——《Attacking by Fire》
“明君”、“良將”的翻譯袁譯使用“enlightened ruler”及“good general”是對源文國君、將領的直譯;而林譯則使用“enlightened sovereign”及“good commander”這兩個照顧西方讀者思維的交際翻譯的方法,向讀者傳達本句的內涵。
例3:備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薄毒抛儭?/p>
孫子說:用兵的法則,不要寄望于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要寄望于敵人不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擁有力量使敵人無法進攻。
袁譯:It is a doctrine of war not to assume the enemy will not come but rather to rely on one’s readiness to meet him,and not to presume that he will not attack but rather to make oneself invincible. ——《The Nine Variables》
林譯:It is a rule in war that you must not count on the enemy not coming,but always be ready for him; that you must not count on the enemy not attacking,but make yourself so strong that you are invincible.——《Varying he Tactics(jiu bian)》
袁譯對法則的翻譯使用了“doctrine”一詞,而林譯則使用了大眾常用的“rule”一詞,考慮了目標語讀者的理解能力。此外,兩譯者對《九變》的翻譯大有不同,袁譯直接通過直譯的方式將其譯為”The Nine Variables“,這樣模糊的翻譯顯然沒有將源文含義表達出來,讀者會感到陌生;而林譯則是在深入理解語義后利用交際翻譯方法將其譯為“Varying he Tactics”,并結合拼音的方式向讀者傳達源文的含義。
2.辯證哲學思想
例4:“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虛實篇》
孫子說:五行沒有哪一個固定獨勝,四季沒有哪一個固定不變,白晝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
袁譯:Of the five elements(water,fire,metal,wood,and earth),none is always predominant; of the four seasons,none lasts forever; of the days,some are long and some short,and the moon waxes and wanes. This is also the law of employing troops. ——《Void and Actuality》
林譯:None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nature(wuxing 五行)is ever predominant,and none of the four seasons lasts forever. Some days are longer and some shorter. The moon waxes and wanes.——《Weakness and Strengths》
袁譯翻譯“五行”時運用了直譯加解釋說明的方法,并在譯文中明確指出是哪五行;而林譯則使用了腳注的方法并在翻譯后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說明,“wuxing,a terminology first used by philosophers of the yin-yang school to characterize the universe……”。如果只運用英語中文化接近的表達來翻譯,那么源文中文化特性可能會流失,為了準確闡述源文中的文化含義,林譯采用了直譯、腳注、與拼音結合的方式,全面的傳達并保留了源文文化內涵。此外,“虛實”表示弱勢和優勢的意思,漢語中是一對反義詞,在翻譯時應保留其原有特性,林譯用了“weakness”和“strengths”這一對互為反義的英文詞語表達;而袁譯則就字面意思直譯為“void”(空虛)和“actuality”(現實),這明顯沒有將源文中的文化內涵及深層含義表達出來。
四、結束語
從以上《孫子兵法》兩英譯本的比較中不難發現,袁譯大部分采用了語義翻譯的策略,而林譯則運用了交際翻譯結合腳注、解釋說明等方式進行。著作的翻譯在做到忠實于原作的基礎上更要保留和傳達源文的文化特征。語義翻譯要求忠實于原作,但也不能忽視向目標語讀者傳達原文的信息。由于著作翻譯的特殊性在于向目標語讀者傳遞信息并使譯文對目標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源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譯文的成功與否在于讀者的反應和精神認同。
翻譯是一門跨文化交際的活動,這一活動不僅要譯出源文的內容和思想,更要傳達源語有的文化特質。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軍事著作翻譯是對外介紹中國軍事思想,傳播軍事文化的有效途徑。通過分析對兩英譯本《孫子兵法》中重點語句的翻譯,可發現交際翻譯在著作翻譯中是一個可用又有效的策略,在介紹中國文學、傳播思想文化方面作用顯著。然而翻譯中有時也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種方法,常常原作的某些部分用交際翻譯,其余部分用語義翻譯,二者結合使用,只是側重和所用語境不同而已。
參考文獻:
[1]鮑世修.形神兼備,功力不凡——讀林戊蓀譯孫子兵法[J].中國翻譯,1996,(3).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22,39.
[5]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2001.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關鍵詞:《孫子兵法》 現代戰爭 應用價值
近年來,科學技術因素在戰斗力體系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知識與信息成為戰爭的重要因素,使當代軍事理論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新的戰爭概念向傳統戰爭理論發出了挑戰。如何認識《孫子兵法》在現代戰爭中的價值,成為值得探索的問題。
一、重戰慎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薄秾O子兵法》開篇的第一句話便說明了戰爭的重要性,而重視戰爭的最重要體現就是慎戰。書中幾乎每篇都體現著這種“非利不動,非危不戰”的慎戰思想。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以上是孫子從戰爭對國家消耗極大的角度來說明慎戰的重要性。在以高技術戰爭為主的現代戰場上,昂貴的高科技武器裝備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戰爭對國家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影響更為明顯。
二、不戰而勝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衢地則合交……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p>
在慎戰思想的前提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追求便是戰略運籌的最佳選擇?!胺ブ\、伐交”是這種戰略思想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謀略、外交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對于現代戰爭來說,謀略、外交斗爭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尤為突出,軍事行動帶有鮮明的政治、外交色彩。因此,在軍事行動的選擇方面,不僅要確保軍事斗爭的勝利,更要適應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利用“伐謀、伐交”思想創造良好戰略環境。
海灣戰爭中,當伊拉克不斷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導彈時,以色列為了爭取美國和多國部隊的支持,一反過去對阿拉伯國家采取的立即報復方式,對導彈襲擊采取克制忍讓態度。由于以色列的忍讓克制,為美國和多國部隊的集中打擊伊拉克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美國副國務卿伊格爾伯格訪問以色列期間,以色列財政部長向他開列了在海灣戰爭中遭受損失的一大串清單,堂而皇之地要求美國為以色列所受的損失補償100億美元。美國不但答應了這個要求,還提供武器裝備。以色列用心開展“伐謀、伐交”的活動。它“先知”各國的圖謀,在衡量利弊得失后采取明智果斷的行動,從而保全了自己并取得巨大的利益。
可見,運用這種“伐謀伐交”的戰略,看清各國的目的和動向,結交眾多的戰略友好伙伴,則會使本國的聲望日益提高,在國際關系中處于有利地位,如此既保證了戰場直接軍事目標的實現,又可以有效實現政治、外交斗爭的目標;反之,如果不重視“伐謀、伐交”,妄自尊大,缺乏誠意,則將使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在國際糾紛或戰爭中處處被動。
三、備患先勝
“……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致人而不致于人……”
老子說:“將欲弱之,必姑強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將欲奪之,必姑與之?!币馑际且胂魅跛仨毠室饧訌娝O胍羲?,必須故意交好它。想要奪取它,必須故意給予它。這一主張,充分體現了辯證法與唯物論,從直觀上看是說不通的,也違反人們的正常思維。為什么要奪取的先要給予呢?老子的思維與常人不同,他的奧妙之處就是促使事物向極端的方向推進,最后,導致事物向對立面轉換,達到我們的目的。下面舉一個實例來印證這個道理。
春秋戰國時,齊國打敗了魏國,覆軍殺將,尸橫千里,齊國趾高氣揚,不可一世。魏國國王羞辱萬分,決定傾全國人力拼死一搏。有一謀臣說:“萬萬不可,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我們要除掉齊國,就得先卑躬屈漆,割地稱臣,這樣齊國必然歡喜萬分,傲視群雄,這樣必然引起列國的不滿,這就會招來諸侯聯軍討伐,齊國必然傾覆”。果然不久,秦、楚、韓聯軍把齊國打得一敗涂地。這一例證更證實了老子一句名言“以其強而強之也”。我們仔細研究孫子兵法幾乎整篇都有老子的哲學思想。例如孫子兵法所云:“富,未為安也。貧,未為危也。寡,未為敗也。眾,未為勝也。決定安危勝負者,道也?!边@里的“道”,就是事物轉換的內在規律,孫子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只有掌握“道”,一切勝敗安危都在掌握之中。“道”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然而確實存在。要掌握“道”不容易,需要千思萬慮仔細觀察,知彼知己,冷靜分析。譬如三國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東晉淝水之戰都是以少勝多、至弱勝至強的最好例證,也正是掌握了“道”的具體表現。
老子的人生哲學是“清心寡欲,清靜無為”。做人要如流水,永遠向下,低下低調。他認為水至弱也至強,水性柔弱,并不威武剛烈,譬如盆中杯中的水,然而海嘯來襲,水的威力卻兇猛無比。一個人的行為“無為”指的是什么?無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干,無為是指不要人為地做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事,只要順從自然發展,一定會事業興旺蓬勃,所以無為實際的結果是“無不為”。
最能代表老子哲學中辯證法的是下面一段話,“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大辯如訥。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圓滿的好似殘缺,它的作用就永遠不會衰敗。最充實的卻好似空虛,它的作用就永遠不會枯竭。最平直的東西卻好似彎曲,極其靈巧的卻好像笨拙,極其有余的卻像不足,極其善辯的其言語卻好像遲鈍。疾走可以戰勝寒冷,安靜可以戰勝暑熱,清涼無為可以成為天下的統治者。
【關鍵詞】傳統武術;價值;價值觀
On the Values Embodi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YANG Ying-y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exercising value, mor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wushu, the author hopes to make som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Keywords】 tradition wushu, value, values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朵奇葩,它深深地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是中華民族一項優秀寶貴的文化遺產?!?〕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詩中。武術強烈地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武術的運動形式分為套路運動和格斗運動兩大部分,武術的拳理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武術之道體現了傳統的倫理觀念;武術的基本理論和中國傳統醫學、養生學密切相關。
中國傳統武術具有哪些價值?不同的專家與學者的觀點存在較大的差異。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專家與學者認為其價值主要集中在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健身價值與技擊價值。
1 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它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和浸潤,如中國傳統哲學、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古代兵法等,無論是運動形式、技術要領、習練過程,還是拳理、拳法、道德規范(武德),都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芒。蘊含豐富文化精髓的傳統武術,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藝術,而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一種“軟力量”〔2〕
1.1 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
中國古典哲學推崇“天人合一”,所謂“天”并非是神靈主宰,而是指自然。“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指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即一切人事皆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天人合一”的自然價值觀不僅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和自然觀,而且也影響到中國武術發展的方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和諧、重整體的思維特點,這種思維特點表現在武術中則是追求動作的“合”?!昂稀本褪钦f明動作的和諧、協調。最為典型的是所謂“內外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實際上是要求演練時由內在的心思對動作理解而產生的精神和意念聚成的武術意識,以意主導控制氣息隨意流注,控制勁力隨意氣運轉,控制各部位肢體,以內引外,以外倒內,意識、氣息、勁力、肢體達到相互協調??梢哉f,“合”是中國傳統武術特有的技術要求和獨具特色的理論。
1.2 中國古代兵法與中國傳統武術思想
武術與兵法早在先秦時代就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肚f子?說劍》的著名擊劍理論,如誘敵來攻,因敵應變,后發制人等,即體現了先秦兵法之道?!秴窃酱呵铩酚涊d越女關于劍道的動與靜、攻與防、虛與實、內與外等方面的論述,也與兵法倫理相通?!秾O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兵法著述精品,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著名軍事家孫武提出“知己知彼”這一最為重要的戰爭指導原則,被直接汲取為武術技擊的指導思想,古今拳家均極為重視這一原則,強調“知己知彼”在實戰技擊中的重要性,并對如何做到“知己知彼”有不少獨到精辟的論述。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強調“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只有在交手中,達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引進落空,粘連粘隨,立于不敗之地。
《吳子》和《紀效新書》等兵法著作中注重“膽氣”的培養,同樣,膽氣也是武術技擊臨敵制勝的重要因素。拳家講“一打膽、二打眼、三打身法四打閃”。即是對武術技擊中膽氣為先的強調。還有《孫子兵法》所倡導的“兵之情主速”和“先發制人”、“避實擊虛”的戰術方法在武術技擊中有著比較突出的體現。
2 傳統武術的健身價值
武術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涵攝了我國傳統醫學、養生學、仿生學的諸多精華,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健身項目之一?,F代競技武術在健身價值上與傳統武術不可同日而語,是因為現代競技武術被賦予了更多的體育競技成分,是以“發揮運動員的最大潛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獲取最佳運動成績為目的”的競技項目,殘酷而又激烈。相反傳統武術在演練的過程中十分注重“氣血”的運行,講究“動靜結合”或“內外兼修”,從而達到練養結合,去病延年的目的。太極拳則柔和、緩慢、均勻,演練起來自然流暢、圓活連貫,用意不用力,韻味無窮,引人入勝,是內外兼修、抗老益壽、怯病健身東方式健身的運動。它的健身思想、動作規律、運動方式,可謂民族傳統武術文化中的精品之作。〔4〕
3 傳統武術的道德價值觀
“武以德立”,“德以藝先”。歷來習武之人把武德放在首要位置,甚至成為終生恪守的信條。傳統武德規范的內涵十分豐富,它是以孔孟儒家的“仁學”為倫理核心,這種“仁”的思想貫穿于習武、用武、授徒乃至武術技術的創造與運用之中。歷來武術大家無不注重習武與修身的統一,內外兼修,倡導以愛國、俠義為內涵的英雄主義的人生理想,獻身于國家民族之大義,除暴安良,扶正抑邪。傳統武德規范還崇尚信義忠誠、尊師重道、孝悌守禮、儉樸謙遜的高尚品德與作風。
3.1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武林信條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傳統武術的特色之一,帶有比較濃郁的親情成分。具體表現為在傳統武術道德規范里,將老師稱之為“師父”,對武術老師要“事師如父,執役如子”。老師的同輩人稱之為“師伯”或“師叔”,老師之師稱之為“師爺”,眾弟子之間,年長者稱“師兄”,年幼者稱之為“師弟”,或者以投入師門先后順序稱兄道弟。
3.2 “憂國憂民”、“精忠報國”的社會責任感
武林中人受傳統武德及傳統文化倫理觀念的影響,一般都具有“憂國憂民”和以“弘揚中華武術”、“精忠報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粼子?909年創辦精武體育會時,以“愛國、修身、正義、助人”作為辦會的宗旨,并明確以“不準以我拳頭加以同胞身上”為根本戒律,被武林譽為“精武精神”。
3.3 “修身”養性的修養理念
歷來武林人物十分注重培養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這種行為謂之“修身”。儒家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個人的道德修養對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具有重要的作用。習武者要成為“一方仁者”或希望做出“兼濟天下”的業績,絕非一蹴而就,其中不但要精練武功,更重要的是須經長期的“修身”,在刻苦練功的過程中,努力履行武德規范,不斷修正謬誤,認真思索,從而悟出做人處世的哲理。
4 傳統武術的技擊價值
4.1 傳統武術的技擊價值觀
傳統武術所推崇的技擊價值觀是“止戈為武”,是達到“和平”的最終目的,而不是征服或者殺戮。張藝謀的大片《英雄》的主題是對傳統武術技擊價值觀最完美的注解,即真正的武林英雄應該是“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是對天下蒼生的仁愛之心。這和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文化及社會政治結構有著必然的聯系。中華民族對本民族的勞作生息強調的是“安居樂業”,以“耕讀傳家”為自豪,所以人們希冀的是“孝治天下”、“貴一道而同風”。傳統武術的技擊價值觀的另一個表現是注重“防身”而不是“進攻”。
4.2 實戰技擊中“以弱勝強”辯證觀
武術大家一生“行走坐臥、不離這個”,其中的“這個”即練功,使練功具有日常生活化的特點。特別在傳統武術的太極拳體系中,這一價值觀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揚。王宗岳《太極拳論》中說:“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正是在這種武學價值取向的影響下,“小巧功夫”受到推崇,而技擊中憑蠻力勇武制勝的往往為武術大家所不齒?!端疂G傳》中浪子燕青巧搏任原和武松醉打蔣門神的打法充分體現了傳統武術的技擊特色。
4.3 “點到為止”的和諧觀
傳統武術在技擊中注重“制服”而非“制死”,即“點到為止”。歷來習武之人十分重視個人的武學修養,鄙視“逞兇斗狠”,推崇“好仁惡殺”,將武術作為物化的“至善”情感,講求仁愛為懷和自強不息的浩然正氣。這一點是其它任何技擊體系所不具備的?!包c到為止”的技擊價值觀是傳統武術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融洽,一交手從神態、勁力、蓄勢上邊可分出高下,并不需要數十個回合的搏殺。但“點到為止”的技擊方法是建立在高超、精湛的武藝基礎上的,只有平時刻苦修煉,才能在實戰中運用自如。
5 結束語
武術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和內容,是具有很強的健身、文化、防衛價值的武學體系。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武術的科學性不斷增強,文化屬性和體育屬性快捷發展。武術運動正在以穩健的步伐向世界性體育項目邁進,在未來發展中,武術的文化價值、健身價值、道德價值、技擊價值將會對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曾秀霞,張瑞潔.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價值和發展方向探驪〔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6(7):103-105.
〔2〕郭玉成.武術傳播的文化自覺:從走出傳統到發現傳統〔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1):25-28.
交互式合作營銷的英文表述為∶ICM(Interactive Cooperation Marketing)
定義:利用公司現在已有的關系將部分未來目標客戶企業的采購或主要負責的技術人員變成我們的忠實用戶和變位銷售員。
交互式合作營銷是一種的嶄新營銷模式。它獨創造了客戶成為經營者且平等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的新型商業營銷模式。提出了商品銷售領域的新理念---“客戶同我們都是老板”!把客戶與零售終端消費的一買一賣的純客戶關系變成了跟零售(消費)終端是合作經營的生意伙伴關系。作為世界流行的銷售模式,交互式合作營銷在大客戶銷售領域也很多值得借鑒。
案例
A公司是一家設備銷售公司,主要來自德國的機床及相關配套產品,下面是他們利用交互式合作營銷的思想制定的銷售發展計劃說明。
具體操作方案
1. 單筆返點:企業的采購或主要負責的技術人員直接協助我們向他們所在企業銷售了產品,我們在收到回款后將銷售額的5%提出返給主要的負責人。
2. 總量返點:以半年或年為單位計算客戶單位的采購或主要負責的技術人員協助我們累計進行了多少額度的銷售,并以10萬以上為返點量級再進行1%的返點獎勵。同樣這也以回款數為提成的基數。
3. 間接業務:如果是協助為我們間接介紹了客戶而非直接銷售的情況,不進行該筆業務的提成,但是間接介紹達成的銷售額以40%的比例記入總量返點的基數中。
例如:采購張三協助我們向他的公司進行了銷售,一次4萬,一次6萬,回款分別是4萬和5萬;又間接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其他公司客戶達成了3萬的銷售。我們將給他以下返點
單筆返點:40000*5%=2000 50000*5%=2500?。ㄉ杏?00返點待回款后再付)
總量返點:(40000+50000+30000*40%)*1%=1020
說明:建全完整的檔案管理機制,為合作伙伴提供的每一個客戶信息進行詳細記錄
具體操作方式必須成文,而且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的合作對象。
只要對方回款及時,我們的提成也必須及時給出,與對方建立信用。
經常性溝通,避免誤會。
為合作方做好保密工作。
ICM交互式合作營銷
優點:變相發展了多名兼職銷售員,而且身居銷售最關鍵的位置
培養了忠實的用戶,無論客戶走到哪里都會想起這個品牌
成本低
企業采購人員除了協助銷售方銷售,還會協助銷售方全力催款
終端客戶不會損失
缺點:必須擁有完善的檔案管理
現金流要求高
二、技術交流式的銷售法
如果需要銷售人員對客戶進行深入了解,并介紹方案,常常需要到客戶那里做現場一對多的介紹,就是進行技術交流或匯報。這對大客戶進行銷售是非常好的方式。
一般來講,有經驗的銷售人員特別善于使用到客戶方進行交流的方式,而沒有經驗的銷售人員則喜歡拜訪客戶。
到客戶方介紹產品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技術交流,每次交流都可以在客戶內部覆蓋到不少潛在客戶,只要有了新產品或新的解決方案,銷售人員就可以進行介紹,技術交流針對的是特別的客戶,銷售人員應該把方案做的更深入,在介紹的現場還可以進行討論,而討論的過程就是宣傳和挖掘客戶需求。
通過交流銷售人員還可以掌握客戶背景資料,競爭對手資料,項目資料,個人資料。這些資料對后續的銷售工作有重要的意義。
三、《孫子兵法》式營銷法
《孫子兵法》誕生于我國2500多年前,是一本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思想的高度成就,其內涵的謀略原則和軍事辯證法思想,至今仍然啟迪和影響著當今的高技術戰爭和軍事革命。上個世紀在我國有人將《孫子兵法》中思想運用與企業管理中取得了頗受矚目的研究成果,現在《孫子兵法》的思想也開始啟迪和影響著市場競爭的營銷原則和方法。因為商場如戰場,營銷的目標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要打贏一場戰斗。
《孫子兵法》在關于彼己、攻守、速久、虛實、利害、安危、強弱、勞逸等一系列對立統一和轉化關系的謀略原則和哲學思想,是完全可以用來詮釋營銷戰略與戰術的新思維。歐美營銷界從這種研究思想誕生起就對此推崇備至。從戰爭法則的經典理論中研究市場營銷,使歐美高新技術公司在具體的營銷實務中運用自如、獲益匪淺?,F在在中國國內也已經開始用《孫子兵法》的思想來研究營銷,同時還在就中外營銷思維進行比較。
四、展覽會銷售法
“展覽是一種既有市場性也有展示性的經濟交換形式。”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展覽都對經濟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宏觀經濟方面還是企業市場營銷方面,展覽的作用都不可忽視。展覽又是一種特殊的流通媒體,從流通性質上講與批發、零售等流通媒介相同。通過展覽會,購買方與銷售方可以成功的協議,達成銷售。
展覽會在現實的經濟領域存在著4大基本作用。
(一)聯系購銷雙方
展覽會可以將很多分散的客戶集中起來,既便于客戶與銷售人員的交流溝通也有利于行業客戶之間的交流溝通。展覽會在聯系作用上有三個明顯特點:
接觸量大。一般一個展覽會只有幾天時間,但是行業內的客戶出現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可以說任何一個銷售人員很可能自己辛苦一年聯系的客戶都不會比展覽會見到的多,而且很多時候一個客戶企業的幾位采購關鍵人物都會出現在展覽會中,這對銷售人員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據美國調查,專業展覽會上的84%參觀者具有訂貨決定權或訂貨影響力。他們之中有很多是供銷的關鍵人物和決策人物。
接觸面廣。在展覽會上客戶可能接觸到的不僅有自己領域內的客戶、潛在客戶還有很多行業內的相關企業和潛在競爭對手,這種見識既可以增長銷售人員的眼界,了解對方,還可以提升銷售人員的素質。
溝通效果好。誰都知道面談的效果肯定會優于電話或郵件書信,展覽會當然在交流質量上具備優勢。 參加展覽會的觀眾基本上是行業內的專業人員。參加展覽會就是為了接觸、交流、收集信息、洽談貿易。因此,參會者處于一種心理開放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與客戶進行交流就容易得多。而且,展覽會提供的是一種面對面的雙向而直接的交流方式。交流效果優于單向的、間接的交流方式。
(二)有利與行業調研和信息收集
一次權威的展覽會相當于一次行業信息的大匯集,有經驗的人會從一次展覽會中了解到某個行業動態,現狀和發展。
展覽會匯集的行業客戶很多,展示的信息也很多,所以也對調研工作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美國的一位營銷專家說過:“好好地了解一個展覽會,就基本上可以了解這個行業和市場的基本情況。一般說來,在展覽會上開展最多的是對產品和市場進行的調查研究。”
(三)展覽會具有很好的宣傳的廣告作用
展覽會的廣告宣傳作用是不同于媒體的,它可以將視覺宣傳,產品立體展示,宣傳反饋,宣傳效果等工作在同一空間和幾乎同一的時間內體現出來。
同時展覽會對于一個行業的新企業有極大的宣傳作用。在很多時候,能否有實力參加一個行業內的權威展覽會決定了這個企業的在行業內的地位,很多新公司可以借此立刻出現在行業客戶面前,成為行業新的家族成員。
展覽會同時還是展現和提升企業文化的大好時機。
(四)促成銷售的作用
展覽會的主要目的當然還是要促成銷售,前面提到的所有作用都是為了銷售服務的。有良好的溝通氛圍,開放的溝通心理,再加上同類產品充分的比較和企業關鍵人物的到場,這些都是促成銷售的原因。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據美國權威機構調查,54%的參觀者會在展覽期間簽訂合同。展出方為銷售產品而參展,參觀者為采購產品而參觀,都是有備而來。參觀者當場了解產品品種、性能、質量、價格,比較同類產品,并做出選擇,再坐下與展出者、賣者洽談價格、包裝、付款等貿易條件,雙方談妥便簽約成交
同時在展覽會結識的關系和打下的信任基礎對未來(后續)的成交有重大影響。仍舊是美國權威調查機構的數據表明,16%的客戶需要在展覽后再聯系一次才簽約,10%需二次,20%需三次。
在產品的展示介紹會進行銷售及宣傳有一種應用及其廣泛的宣傳方法——說明性演講。說明性演講主要是的工作是介紹一個產品,介紹一種情況,并能讓客戶能夠立刻明白大意并決定是離去還是進入展廳詳細了解。做這樣的說明性演講應該有一個所要表達內容的步驟和流程,表達的目的就是要讓客戶能真正聽懂,讓他記住。只有那些有邏輯順序的內容聽眾才容易記住,所以如果要做說明性的演講,必須先選擇一個正確合理的邏輯順序。
說明性的演講的目的就是讓聽眾聽懂。如何做到呢?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不要用太專業的語言來說平常的事,演講者用專業的術語來描述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這樣演講造成的結果會使聽眾聽不懂他說的是什么。其次是在面對專業人士時應該用專業的語言來進行學術討論。最后是為了使所有的聽眾非常容易地理解你說的內容,應該盡量用平常中的語言來說專業的事,說明性的演講最好的效果就是力爭能達到這個層次。
在做說明性的演講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些細節:必須提前有計劃——按什么樣的流程;演講的模式是用電腦投影儀、用白板還是給所有的聽眾發一份參考資料。另外要注意在演講過程中,對于需要突出的內容要加強力度,把它重復幾次或者加大聲音。保證路過展廳的參觀者能被吸引過來。
五、整體解決方案式營銷法
這種銷售法主要出現在進入信息化時代之后,很多高新技術產品如計算機設備、軟件的銷售出現了新的挑戰,這寫類型產品的銷售與復雜的安裝和調式結合在一起,所需要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往往難以在銷售實施前被詳細描述、而且技術含量高、使用難度大、價格昂貴、銷售周期長(主要是試用和調式)、參與購買決策的成員多(技術部門在采購中的意見占據主導)等,一般的銷售辦法對于這些新營銷挑戰往往難以奏效,并暴露出許多弱點,現在在這些IT行業營銷模式都出現可創新,出現了以解決方案成了營銷的核心和重點的新的營銷模式?,F在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整體解決方案”就是這種全新的銷售模式帶來的。
六、合作營銷法
所謂合作營銷,就是指產品制造商與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合作,為了共同提高其收益和利潤而聯合面向消費者開展營銷活動。合作營銷為制造商開辟了一條新的營銷思路,給制造商的市場營銷帶來了震撼性的變化,對制造商的銷售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合作營銷中,制造商與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的合作已不是停留在簽訂一些供銷合作原則的表面上,制造商要參與到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的從廣告到倉儲的一系列經營活動中去,與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共同面向市場,尋找調動消費者購買積極性的手段。
合作營銷的特點是制造商與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在思想上的整合。制造商們認識到必須將促銷精力集中于面對消費者的促銷上,通過促銷刺激消費者購買來促進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進貨。在合作營銷中,制造商不是通過對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開展貿易推廣來盡可能多地取得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的進貨,而是通過面向消費者開展廣告、營業推廣等促銷活動,參與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的商品編配、陳列形式、倉儲與進貨、商品促銷與銷售等多方面方案的設計,來刺激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進而增加自己產品的銷售量,與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共同實現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增長。
通過合作營銷,制造商與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建立起了共同的利益關系,使制造商的品牌在商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可以更好地發揮出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的作用,提高自己的市場份額。制造商的營銷人員不斷與銷售渠道或銷售伙伴保持直接聯系,能直接了解到消費者對其營銷組合策略的反映,進而可以及時調整營銷組合策略;還可以直接掌握商場的存貨水平,及時確定合理的發貨時間和發貨量。
七、核心客戶管理營銷法
“二八”理論告訴我們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或商家,80%的收入是由20%的大客戶帶來的,有些甚至90%的盈利是由不到10%的客戶創造的。這個理論的意義就是將客戶按其對企業的貢獻可分為利潤貢獻的大客戶、維護品牌的問題客戶、忠誠購買的老客戶、成長潛力的小客戶、不斷變化的新客戶五類(本書第九章將信息介紹)。這樣的分類可以幫助企業在營銷過程中區分關鍵的少數和一般的多數,合理地分配營銷投入力量和資源而不是平均使力、全面出擊。同時要關注、影響客戶類別向有利的方向層面轉化。
在今天,全世界已經有很多高新技術公司都在其營銷方法體系中普遍采用大客戶管理方法。與采用大客戶管理方法相對應的是,很多企業同時還部署了各種客戶關系管理軟件來固化其大客戶管理方法深層應用。
八、培訓客戶銷售法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講到過培訓客戶,培訓客戶的確是實現銷售的一個好方法。很多時候,銷售人員推銷產品時,因為技術含量太高或是產品功能意識太超前,會導致客戶理解困難。這個時候派出優秀的培訓市或技術人員對購買方進行培訓講解,會對銷售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九、S.P.I.N銷售法
S.P.I.N銷售法是由尼爾.雷克漢姆先生創立的,雷克漢姆先生是全球著名的銷售大師,在他《SPIN銷售》一書中,他以全新視角研究大型銷售問題,并且進行了在銷售技巧的改善上大力的研究與分析。書中倡導的S.P.I.N銷售模式風靡全球,成為推銷高價產品和大規模銷售的最佳利器,這種銷售法非常強調與客戶的溝通交流,目的是發掘、激活、加工、引導和滿足客戶的需求并使客戶認同從而獲得成功的銷售。在這方面由的S.P.I.N銷售法從談話提問技巧和談話條理性角度另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營銷理念和方法,并為不少世界大型企業使用,據調查世界財富100強中的半數以上公司也利用它來訓練營銷人員。
在講緒論時,應重點強調傳統文化在中醫學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醫學形成時期,正是百家爭鳴時期,中醫學在這種大環境下自然融入了大量的哲學思想,而且不斷地吸收中國古代數學、歷算、地理、天文、軍事等優秀的自然科學成果。中醫學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梢哉f,中醫學來源于傳統文化,是一門獨特的學科,正所謂醫道相通、醫儒相通、醫易相通。只有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淀的人,才能夠真正認識到中醫學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才能把握住中醫的思維特征,真正領悟中醫的真諦,從而把中醫的思維和診療效果發揮到極致。“只有博學于文,始得精專于醫”,所以要學好中醫,首先要學好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要成為“國醫大師”,首先就得成為“國學大師”。
2、多闡釋后世醫家對經文的活用
經典是指導臨床的有力武器。例如,在講授“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這句經文的時候,可引用清•尤怡《金匱翼•泄瀉門》謂:“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氣衰,不能腐熟水谷,而食物完出。經所謂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是也。又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者,謂陽氣虛則下陷也。”“脹,胸膈脹滿也。經云:濁氣在上,則生脹是也,宜升清降濁。蓋清不升則濁不降也。又七情郁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腹大而四肢瘦削,即氣脹也。”“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肝脈循于兩脅,肝實脅脹;脾虛腹滿,木乘土位;食少運遲,營衛不和。補中益氣,是其法程,更兼以澀固胃關之品,冀效。洋參、茯苓、冬術、炙草、川連、升麻、柴胡、歸身、木香、陳皮、山藥、補骨脂、肉豆蔻。”(《王九峰醫案•泄瀉》)通過舉這樣的例子讓學生明白臨床離不開經典的指導,后世的醫學大家甚至許多學科都是對經典的發揮。
3、引導學生多讀經典文獻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者,“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在相關經文之后推薦學生閱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典籍,告訴他們如何搜集學習資料,幫助學生尋找學習的路徑,以促進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比如,在講到“陰陽”與“道”時,可推薦老子的《道德經》,講到用藥原則之時,可以推薦《孫子兵法》,《內經》中多涉及天文歷法,可推薦學生閱讀天文著作《甘石星經》、《靈憲》等,其他如《論語》、《易經》,以及經史子集中的醫藥內容等亦可推薦給學生去閱讀。此外,可介紹給學生有關傳統文化的文章、雜志、報刊等,以引導學生擴大知識面。同時,更要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網絡資源,推薦瀏覽如“國學網”、“鐵桿中醫”等等之類的網頁,開拓學生的視野。
4、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參與引導
2.管子學刊 孔子評管仲新解沈素珍,ShenSuzhen
3.《管子》財富哲學思想初探沈尚武,袁岳,ShenShangwu,YuanYue
4.《管子》的天地人和合觀探析李長泰,LiChangtai
5.齊文化法治思想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研究張愛民,ZhangAimin
6.先秦齊國休閑娛樂文體活動探微劉瑛,LiuYing
7.先秦齊國音樂繁榮原因之我見唐藝,唐寧,TangYi,TangNing
8.齊地音樂之音地關系探微董蕾,盧乃鑫,DongLei,LuNaixin
9.齊都臨淄空間形態演變的功能性導向胡方,HuFang
10.山東東周鼎簋制度初論——以中原地區為參照畢經緯,BiJingwei
11.重論孔子的歷史文化定位問題葛志毅,GeZhiyi
12.戰國俠義精神張彥修,ZhangYanxiu
13.儒學與社會轉型期的新舊對決——以麗末鮮初的社會轉型為例邢麗菊
14.論孔子的孝道觀及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啟示褚兆勇
15.儒學普及與傳統美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許宏,XuHong
16.談古琴歌的演唱藝術劉海莉,LiuHaili
17."以人為本"與現代陳列設計理念張寶
18.高青陳莊西周遺址與齊都營丘王恩田,WangEntian
19.高青陳莊銅器銘文與城址性質考方輝,FangHui
20.陳莊西周城與齊國早期都城魏成敏,WeiChenmin
21.陳莊考古發現比較摭談孫敬明,SunJingming
22.莒國亡年辨杜勇
23.讀《儒行》札記管子學刊 宋立林,孫寶華,SongLilin,SunBaohua
24.西漢銅鈁的整形與修復畢延銘
25.淄博考古工作之匯結地方史研究之精粹——讀張光明研究員新著《齊地考古與齊文化研究》徐學琳,許志光
26."商周文明學術研討會"綜述阮明套
1.論管仲學派生態倫理思想的層次結構王文東,WangWendong
2.管子社會控制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王博識,WangBoshi
3.《管子》公平思想研究牛喜霞,張生元,NiuXixia,ZhangShengyuan
4.試析管仲的改革思想與實踐宮芳,GongFang
5.論管子"以人為本"生命學說對和諧社會建構的文化觀照張鵬飛,ZhangPengfei
6.《管子》的"管人"思想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董青霞,DongQingxia
7.《晏子春秋》中晏嬰的廉政實踐及意義周云釗,ZhouYunzhao
8.盲視與洞見——《荀子·非十二子》今讀劉劍,LiuJian
9.論《荀子》的幽默藝術特色魏裕銘,WeiYuming
10.黃老學派"類法治"思想探析張繼,ZhangJi
11.試論慎子的學術思想范國強,管祥久,FanGuoqiang,GuanXiangjiu
12.齊秦兩國軍事制度之比較齊廉允,QiLianyun
13.莊子安頓生命的策略王焱,WangYan
14.倫理與審美的雙重奏——儒家之禮的人類學解析毛新青,MaoXinqing
15.管子學刊 孔、孟所論"圣人"異同考魏忠強,WeiZhongqiang
16.海岱地區古代文明的地理環境與遠古居民宣兆琦,XuanZhaoqi
17.從山東地名解讀齊魯文化季麗莉,JiLili
18.西周音樂教育及其歷史意義賈劍蕾,JiaJianlei
19.中國古代法律文明的特質及現代意義趙玉環,ZhaoYuhuan
20.論漢代孝倫理的刑法化李文玲,LiWenling
21.高青陳莊遺址M18出土豊簋銘文考釋及相關問題探討任相宏,張光明
22.從傳世山東藏家的藏品看高青出土的青銅器陳青榮
23.從南河崖看魯北商周海鹽考古現狀李慧冬,趙光國,LiHuidong,ZhaoGuangguo
24.關于《道德經》第七十九章部分注譯與陳鼓應先生商榷劉長欣
25.于慎行、馮琦文學思想略論張秉國,陳件輝
26.郯城徐氏家族文化試探馬納
27.論張積中的三教觀許東,XuDong
1.《管子》風險防范思想探析房曉軍,胡業福,FangXiaojun,HuYefu
2.論《管子》"德""法"并重的治世思想李哲,LiZhe
3.對《管子》中和諧思想啟示作用之管見張海蓉
4.論明代士大夫對管仲的評述張艷麗,ZhangYanli
5.《管子·內業》篇道之形象化探析袁岳,沈尚武,YuanYue,ShenShangwu
6.試述《管子》的五大教育成就郭秋菊
7.《管子》治國思想的淵源探析瓦永乾,馬森,WaYongqian,MaSen
8.晏嬰音樂思想初探石蔚,ShiWei
9.晏嬰的禮治思想與春秋后期的社會變遷鄭曉華
10."以道制欲,樂而不亂"——試論荀子的音樂教育思想陳陽,ChenYang
11.齊俗尚"悍"新議谷玉梅,王瑞芳,GuYumei,WangRuifang
12.再釋"齊"劉海宇,韓偉東
13.齊地陶器藝術文化研究二題王百靈
14.孔子的仁與禮樂唐藝,TangYi
15.王培荀對傳統史學的發展與創新劉芹,LiuQin
16.論漢人義利觀與漢代家庭關系管子學刊 秦鐵柱
17."齊魯十二圣"文化現象在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楊宗杰,劉要停,劉若斌
18.禮法并重:先秦和諧管理思想的新篇章郝翠榮
19.傳統道德文化中的"心"與當代道德教育的人心工程劉興清
20.五音戲源流新探王藝玲,WangYiling
21.華夏歌唱史擷英——兼議歌舞的認識史價值林海
22.中國軍事透明的歷史起源及發展探析釋清仁,李學俊
23.卜筮對早期中國至上神信仰的影響王汐朋,WangXipeng
24.獨尊儒術與儒學獨尊是一回事嗎?任懷國,范秀美
25.中西文化互釋與世界根源性精神楊育華,王彩霞,YangYuhua,WangCaixia
26.中西方古代"性善論"比較研究賈玉潔,JiaYujie
27.管子學刊 貞觀之治與齊文化宋玉順
28.莒城·莒墓·莒鼎——莒文化三事劉興林,LiuXinglin
1.從戰國秦漢古籍看《管子》的早期流傳鞏曰國,GongYueguo
2.《管子》國土資源管理哲學思想初探劉煜瑞,LiuYurui
3.《管子》與漢初法制重構呂華僑,LvHuaqiao
4.管子的"禾變"君子觀及儒家的"合變"傳承——以《管子》為中心李長泰,LiChangtai
5.管子經濟思想散論王正立,WangZhengli
6.管仲治國思想的突出特點孟凡濤,MengFantao
7.虞舜部族早期活動區域和西遷史跡的考古學研究張光明
8.東夷文化中的體育文化因子推闡張樹軍,王寶珍,ZhangShujun,WangBaozhen
9.對齊國《韶》樂內容的探討邵彬
10."薛譚學謳"與先秦民間聲樂教育探微高梅進
11.從孔子的評論中看齊《韶》的"善"與"美"李紅云
12.論先秦"軍事軟實力思想"劉慶,LiuQing
13.《論語》文體形式的文化闡釋呂逸新,董梅,LvYixin,DongMei
14.孔子論"言"代國璽,DaiGuoxi
15.孔子"忠恕"思想發微邢培順,XingPeishun
16.柳宗元對道教"真經"的理解與評價張勇,ZhangYong
17.管子學刊 《孫子兵法》為何可用于商業經營等經濟活動鄭杰文,ZhengJiewen
18."齊魯十二圣"文化現象的客觀基礎、文化條件和精神特質楊宗杰,賈斌昌,劉若斌
19.齊魯文化的社會和諧思想卓成霞,ZhuoChengxia
20.傳統齊魯文化與當代山東書風鞏緒發,GongXufa
關鍵詞 基礎教育 中國元素 思想理念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英國的教育體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體制之一,這一點我們早有耳聞;但真正讓我們震憾的卻是,中國古代自孔子以來的教育家、思想家們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傳統教育理念、哲學思想,在北愛爾蘭人那里卻真正得到了落實,并取得了創新和突破。
1 擁有完備的教育體制并“知行合一”
英國是一個有悠久教育傳統的國家。它的教育體系經過幾百年的沿革,相當的完善和復雜,且具有非常大的靈活性。
這次我們所考察的北愛爾蘭的教育,就有著完備的教育體系。對中小學發展,其教育政策規定:“每一所學校都應該是好學?!薄U诮涃M保障,設施設備配置,課程設置,考試管理,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有系統規范的管理制度,并認真執行,確保了學校規范辦學,平穩健康發展。應該說,北愛爾蘭人是真正把中國老祖宗的“知行合一”落在實處的,他們的教育政策得到了始終如一的貫徹。
2 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并“因材施教”
2.1 課程設置科學實用,教學管理行之有效
盡管北愛爾蘭頒布有課程大綱,但學校決不局限于大綱,每所學校根據學校實際開設了幾十門課程,每所學校課程設置都不盡相同,除必修課之外,還開設富有特色的選修課程,如烹飪課、家政課、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法語等課程,每所學校還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課,成立了各種各樣的音樂、體育、藝術俱樂部。學生采取選課制、走班制和不固定班級為單位的授課,確保了課程計劃和目標實施。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并沒有忽視考試對學生學業水平的評估測試。例如,通過小學的11 +考試,將決定學生可否就讀文法學校 (重點中學);初中的GCSE考試和高中是否參加A-level考試,將決定學生是走學業發展還是職業發展之路,保證了學生學業質量。
2.2 以生為本的育人觀充分彰顯
與我國現行教育相比,英國基礎教育管理中把學生的學習與興趣、與未來的擇業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是他們的一大特點,例如,高二年級,在微機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未來將要選擇的職業花3個月的時間進行學科專業設計,所修學分占畢業學分的60%。我們看到,學生有選擇做電影編導、雜志編輯、工程師的,學生所編寫的電影劇本、設計的雜志及封面、技術產品已體現出一定的專業水準。
學校的職業發展培訓,頗有特色,8~14年級(小學到高中),都有職業發展指導,并且開設課程。教師與學生一起開展活動,讓學生發現自己喜歡什么,有什么特長,指導學生的課程學習,與今后職業選擇及發展方向相結合。
此外,針對優生,特長生,殘障生,以及患有自閉癥,強迫癥等病癥的孩子開展特殊教育和輔導,從制度、科研、措施方面加以落實。
2.3 積極的校園文化是樂學、樂教的動力
我們看到的每一所學校,都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和一切空間,展示學生的風采,激發學生學習成才的熱情。教室里個性化的布置,走廊、樓道里張貼有每年評選的最優秀男、女學生的照片,各俱樂部隊長名字公示張貼,開展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照片,學生的美術,發明創造成果展示等,讓學生體驗到成功,校園里時時處處都能看到孩子們和老師們充滿陽光和歡樂的笑臉,感受到師生樂學樂教的熱情,師生們這種良好精神風貌,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這正是學校文化精神力量的展現。
我們不禁感嘆,我們老祖宗提出的因材施教,尊重差異等在這里不只停留在標語上,喊在口號里,而是切切實實落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
3 教育改革與西方教育的“中國元素”
從教育透視社會,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許多可學之處也令我們不勝唏噓,如健全的法制,民眾強烈的環保意識,紳士之國的文明自律,守序禮讓的汽車社會以及安全健康的食品衛生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英國也存在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例如,經濟危機的陰影,隨處可見商場里商品滯銷,各個學校反映辦學經費不足,北愛爾蘭社會治安不穩等等。對比我國現在快速發展的經濟、不斷增長的教育經費、政府高度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讓我們充滿了信心。
但是,僅僅有信心還不夠,我們還應該反思,有哪些東西是我們不夠珍惜卻為別人所用,且取得了驕人成績的。除了英國在教育中能夠把我國古代的教育理念、哲學思想運用得爐火純青,令我們羨慕之外,我們發現還有很多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把“中國元素”運用得非常具有創新味道。例如,日本、韓國等國能夠把中國的《孫子兵法》《三國演義》運用于商戰并取得實效,在經濟領域占領了我國大半市場;美國人在“貨幣戰爭”中能夠把帶領解放區軍民與作斗爭的手法用到極致,令我國在貨幣領域蒙受巨大損失。
都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我們在考察資本主義國家的相關領域時,應該向他們學些什么?是學那些表面的東西,還是更深入地思考其背后的理念與思想對我們的啟示?通過對其教育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我們更加迫切地感到:在教育改革中,我們不僅僅要學習他們操作層面的東西,更重要是學習英國校長和老師對教育本質的理解,把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育管理行為這一“知行合一”的做法。學習他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為未來發展服務的育人觀和質量觀;學習他們作為校長和教育人的責任和使命感;借鑒他們的方法、措施和經驗,他們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