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優選九篇

時間:2024-01-07 16:33:2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1篇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理論;公司治理

中圖分類號:DF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6.06

在以往的商業實踐中,公司往往逃避社會責任的履行。這主要是因為公司追求成本最小而利潤最大的經營目標。承擔社會責任對于大多數公司來說,雖然可以得到社會聲譽等無形價值,但卻不可避免地產生成本。對于股東來說,為社會其他人的利益買單并不是其設立公司的目的。上述理念在商業公司出現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占據主流地位,之后被學者歸結為“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它認為商業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公司的管理者應該對股東承擔一種受托責任,至于其他利益相關者,包括:雇員、消費者和公眾等等,法律不應該要求公司對他們承擔義務。如果公司認為需要對利益相關者承擔一定的義務,那么公司作出這種決策也應該是以股東的利益為出發點。這一理論極大地影響了各國的公司治理理念。

一、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

實踐的發展總在不斷地修正人們的觀念和認識,公司發展的實踐也不例外。作為現代社會商業活動的主體,公司行為對社會產生著越來越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逐漸延伸至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一些公司規模之大足以影響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資源分配,而那些具有壟斷地位的公司就更是如此。生態環境和消費者權益首先受到來自公司的威脅和損害。然而,如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一樣,公司經營給環境和社會帶來的破壞和影響最終將使其自食苦果。公司股東和經營者們也逐漸認識到,竭澤而漁的做法并不可取。對公司長遠利益的考慮能給公司帶來難以估量的財富和價值,盡管會產生一定的成本和風險。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更加關注公司的長遠利益,并在商業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公司的生存和發展不僅與股東的支持密不可分,而且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也緊密相關。這一理念逐漸發展成為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理論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國公司治理理念的發展。

在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眾多學者爭論中,伯利(Adolf A?Berle, Jr.)和多德(E?Merrick Dodd Jr.)的討論最為激烈突出。多德認為商業公司既有營利功能也有社會服務功能。伯利教授則認為商業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為股東賺錢。隨著公司實踐的不斷發展,社會責任理論也在爭論中不斷完善。最終,多德教授的觀點得到了包括伯利教授在內的普遍肯定和接受,并形成了“利益相關者理論”,即在公司治理中公司的管理者不僅僅要為股東利益服務,還應當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1]。這一理論以社會契約論為其理論依據之一,將現代公司視為“一組契約的聯結點”,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委托契約只是利益相關者與管理者之間契約的一種[2]。這種觀點被認為是對傳統“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的極大挑戰,因為它“弱化”了股東在公司中的地位。表面上來看“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與“利益相關者理論”似乎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前者以股東為中心,強調股東的利益即為公司的利益,公司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服從并服務于股東利益。而后者則認為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應當納入公司決策考量,甚至應當與股東利益平分秋色。然而,進一步分析上述兩個理論,它們實際上揭示了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首先公司在為股東創造財富的同時,也間接地為社會創造著財富。特別是在規模較大,股東人數較多的公眾公司。其次,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是公司得以存續和發展的要素。因為,“利益相關者”被界定為那些離開了他們的支持公司組織將不復存在的群體。[2]149兩種利益實現的共同前提是:良好的公司業績和運營。確實,只有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才有能力承擔所謂的社會責任,也才能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和兼顧相關者利益。概言之,公司社會責任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即創造財富的經濟責任和兼顧公平的法律責任。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二者之間的內部關系:是主次有別還是平分秋色?

從理論上來說,公司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公司完全有可能同時達到在保證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兼顧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只是要實現這樣一種理想狀態并非易事。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核心問題在于公司管理者如何實現各方利益的平衡?從現有的理論和實際出發,本文認為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需要兩個前提要件:首先,停留在“股東利益最大還是利益相關者利益優先”的爭論上沒有意義,傳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與“利益相關者理論”都存在明顯的瑕疵,必須加以修正,以使之更加符合實踐的要求和更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應在公司治理模式的構建中,將修正后的理念作為構建的理論基礎之一,灌注到現有公司治理模式的各個方面。

二、傳統理論的演進:改良的利益相關者理論

追溯歷史,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與公司社會責任出現了全面的融合[3],并對公司治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該理論的影響下,傳統公司治理機制存在的缺陷遭到了進一步的批判,加之公司特別是大型公司在公司兼并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忽視利益相關者權益的做法受到廣泛的指責。面對備受指責的困境,公司的管理者們必須采取措施。由此,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結構浮出水面,主張利益相關者可以與公司股東一樣參與公司的管理,并享有選舉與罷免董事的權利,有權監督公司的內部事務[4]。

支持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結構的人不在少數,并且他們認為這是用一種公司內部控制的有力手段保證了社會責任的實現,為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觀點的瑕疵在于:動機正確,方法欠妥。正如“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的代表人物詹森(Jensen)所指出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本身有著固有的缺陷。首先,利益相關者的多重價值最大化目標模糊了企業的經營目標,無法給企業的管理者提供一個完全明確的目標函數,而沒有這類目標函數,勢必導致管理上的混亂、沖突、無效率甚至完全失敗;其次,這一理論本身沒有包含如何在各類相關利益者之間進行權衡的概念框架。因此,即使認可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要,也無從在多重相關利益者的利益(有時甚至是相互沖突的利益)之間進行選擇;第三,該理論無法對管理者進行根本性的評價,反倒讓管理者和董事會無法善盡他們對公司資源所應承擔的責任,從而使管理者可以追求他們自身的利益,提高了經濟生活中的成本[2]175。另一方面,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利益相關者的范圍十分廣泛,其所代表的利益也各不相同,要整合各個利益團體的不同利益是十分困難的。況且,“利益相關者”本身是一個沒有精確外延的概念,如何選出利益相關者團體之代表進入公司,對于雇員來說尚且可行,但對于其他的利益相關者而言,其工作之巨可想而知[4]134。可見,這種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模式存在理論上的缺陷和實踐中的障礙,如果僅僅是出于對社會責任的重視而認為需要用該模式來改造現有的公司治理結構,那么將造成公司內部管理的混亂和成本的增加。

在對“利益相關者理論”加以批判的基礎上,詹森(Jensen)進一步提出了“改良的價值最大化理論”。這一理論接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絕大部分分析框架,但將價值最大化作為權衡公司各個相關利益者利益的標準。因此,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改良的價值最大化理論”同時也可以看作“改良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改良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側重于滿足公司所有重要成員的需求,同時明確將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的目標。給管理者指出一條如何在公司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思考和決策的清晰思路,致力于解決傳統利益相關者理論因多重目標所產生的難題。同時告訴管理者如果不處理好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企業將無法創造價值。這一理論的一項基本原則在于如果忽視或踐踏了與重要利益相關者的任何關系,將無法最大化公司的長期市場價值[5]。可見“改良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將公司的目標確定為公司長期市場價值的最大化,它不再將股東看作凌駕于其他利益相關者之上的特殊成員,允許管理者在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權衡,而股票的長期市場價值被看作公司價值的一項重要標準[6]。國內學者也指出,“公司的經營活動,不僅應注意實現營利的目的,還應注意社會公共利益。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能不顧及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但是,公司畢竟是‘擴大了的個人,而不是縮小了的社會’,它的法利益目標仍是股東長期的最大利益。”[7]并且,“公司價值最大化”作為公司財務管理的目標更科學。它要求

通過公司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用成本最低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公司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公司總價值達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將公司長期穩定發展擺在首位,強調在公司價值增長中滿足各方利益關系。”[8]通過分析上述觀點,不難看出“改良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肯定了股東利益在多種利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2.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一并納入公司價值體系;3.為公司的管理者進行價值判斷提供了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公司的長期市場價值,這也使管理者的行動有了評判的依據。申言之,“改良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既不是傳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它在上述兩個理論之間實現了優勢互補,應該成為構建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理論基礎。這一理論將股東利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及公司價值統合在一個綜合的價值評價體系之下,使之在有所區別的前提下又相互關聯,并為公司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提供了一種普適價值,防止了公司管理者在利益權衡時的左右搖擺,是我們在進行公司治理結構的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并且也為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引入利益相關者概念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思路。對于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而言,該理論應該成為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我們需要根據該理論對現有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局部調整,從而在公司內部形成一種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氛圍和機制,使得公司社會責任的承擔與股東的利益、公司的利益從長遠來看趨于一致。

三、改良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前提下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路徑

公司治理制度的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就如同一棵樹,最初在哪里生根也就會在哪里成長,即使經過嫁接之后會結出不一樣的果實,但是最初生長的地方卻不會改變。不過路徑依賴并不是影響公司治理特性的唯一力量。如果現有制度無法與其他類型的制度相競爭,那么,最終它們將無法幸存。選擇機制促進了更有效率的結構的功能趨同和形式趨同。并且,功能趨同首先出現,而形式趨同將最后出現。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幾種公司治理結構并沒有出現形式趨同,僅僅在某些領域出現了功能趨同,例如在對公司高級經理人的監管方面[9]。公司治理將在選擇機制的作用下作出不斷調整以適應環境的發展。對于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在改良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前提下,應該強調公司治理的功能性調整而不是形式調整。

美國公司治理的歷史是一個圍繞“股東利益”而發展的歷程。其公司治理結構在建立之初即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為基礎,產生了美國“董事會中心主義”的單層公司治理結構。即股東通過在股東大會上的投票,選任董事組成董事會,董事會是公司的經營決策機構,負責選任公司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公司總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受到董事會的監督,同時其經營業績也受到證券市場以及股東的評價。然而隨著社會責任運動的深入和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期間,美國已經有48個州通過明確支持注冊公司可以不通過特別章程條款來資助慈善事業的法案;1983年,賓夕法尼亞州開“其他利益相關者條款”之先河,率先立法授權公司董事作出決策時可以考慮股東以外團體的利益[10]。其他州也開始修改公司法,允許公司管理者為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拒絕“惡意收購”。

在歐洲,一些國家在二戰之后有愈來愈多的壓力,促使員工參與公司董事會,促進員工在公司經營上扮演更積極、更重要的角色。劉連煜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16以德國為例,公司治理采用雙層結構模式,股東會產生監事會,監事會選舉理事會來負責公司的經營,職工與股東一起共同參加公司重大決策,在進入監事會和董事會時與股東有同樣的機會與權利。這樣的公司治理模式被認為是“為保護相關人士的利益”而設計[4]118。這種體現了勞資雙方公平待遇的做法與德國工會力量的強大有關,在市場經濟國家是較為典型的立法范例。

對比上述兩種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國采董事會與監事會并列的雙層公司治理結構。董事會和監事會由股東會選舉產生,董事會是公司的經營決策機關,監事會是法定的監督機構,與董事會相互獨立,各司其職,董事會和監事會同時受到股東會的監督。在社會責任的立法方面,《公司法》首先對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加以肯定

《公司法》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其次還規定了工會參與公司重大事項決策的議事規則,允許在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設置職工董事,要求監事會中應當包括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公司職工代表,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對國有性質的公司,在社會責任的承擔上則有著更加嚴格的規定:要求在國有參控股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中設置職工董事,并且這一類公司或企業在從事經營活動時,應當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并對出資人負責。《國有資產管理法》第17條規定:國家出資企業從事經營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接受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機構依法實施的管理和監督,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對出資人負責。2008年出臺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對中央級的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指導原則乃至主要內容與措施等方面都做了規定。通過上述三個國家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在社會責任方面立法的比較,可以看出美國法律并沒有對公司履行社會責任作出明顯的強制,即使有,其范圍也十分有限。社會責任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董事會的價值判斷和決策。美國公司治理的結構也沒有因為社會責任發展的深入而產生改弦更張之念。在美國有人甚至認為,德國的職工共同決策模式過于激進,不適于美國[11]。概言之,美國主要是通過確認董事的責任體系并結合外部控制機制來解決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問題。在“改良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引下,董事的價值判斷將以公司的長期市場價值作為標準。市場成為利益平衡的重要媒介。也可以說,公司社會責任的理論正在滲透到公司實踐的各個方面。對于該理論的發源地美國而言,這種滲透更加徹底深入。德國以勞資平等的思想構造企業機關的公司治理結構,體現了對人力資本和作為公司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的勞動者的尊重,與公司社會責任的要求是相符合的[12]。職工參與管理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股東利益至上,在督促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從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德國對其他利益相關者(例如:消費者與主要債權人)的保護并沒有比別的國家走得更遠。同樣的,中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沒有因為利益相關者理念的深入而發生深入改變。但是針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中國法律在規范的全面和強制的力度方面都已經超過了很多國家的立法。這或許可以從經濟倫理學者那里找到答案:中國的私人性和公眾性公司治理體系是一種輕度的包容性管理體系。這種模式對非國家的大股東們可以強力限制,以預防這些人傷害國家、利益相關者們和社會的利益[13]。這一特點對中國的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我國《憲法》確立了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憲法》第十二條規定: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這使中國的公司治理在保護社會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時更具有明顯的傾向性。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立法要求國有性質的公司,特別是大型的國有公司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可見,在全球公司社會責任理念和實踐發展潮流的推動下,對于那些社會責任理論研究并未十分深厚的國家,其本國內長久存在的制度環境彌補了現有理論發展的不足。這不僅體現了公司治理制度具有路徑依賴性,而且說明在外國理論的影響下也會衍生適合本國的公司社會責任制度。在公司治理結構層面,這體現為一種功能性的調整。

四、結語

對我國的公司發展而言,在審視公司社會責任實現的過程中,必須承認,盡管公司社會責任的承擔和履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指引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認同,但是,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仍需要深入。在實踐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仍處在它的嬰兒階段。大多數公司尚未充分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發展中的潛在貢獻[14]。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對社會責任的履行還要盡量避免回到以往“企業辦社會”的老路上去。總之,公司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一句響亮的口號,也不是宣誓性的法律條文就能使之實現的。現有的法律規范在一定層面上能起到監督和制裁作用,社會的道德評價和輿論導向也能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但對于公司承擔社會責任這一問題的更有效的做法是讓那些有實踐價值的法律規范得到貫徹和執行。簡單地說,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不是靠我們怎么說,而是靠我們怎么做。在我國現有的公司治理結構中,需要通過治理結構的功能性調整讓公司的獨立董事、職工董事、監事、職工監事以及監事會有效地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保障監督職責的履行。并且,為了保障監督功能的實現,可以嘗試在上述監督主體中適當安排利益相關者代表參與監督。JS

參考文獻:

[1]盧代富.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結構的創新[G]//顧功耘.公司法評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沈洪濤,沈藝峰.公司社會責任思想起源與演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79-180.

[3]Jawahar I. M., and McLaughlin Gary L., Toward a Descriptive Stake-holder Theory: An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Vol. 26(3):398.

[4]劉連煜.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20-125.

[5]Jensen Michael C., 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 Unfol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 Greenleaf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77.

[6]Donaldson T., The Stakeholder Revolution and the Clarkson Principles, Business Ethnics Quarterly, 2002, Vol. 12(2): 108.

[7]王保樹.是采用經營集中理念,還是采用制衡理念[G]//王保樹.商法的改革與變動的經濟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梅慎實.現代公司治理規范運作論[M].修訂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247.

[9]羅納德.J.吉爾森.全球化的公司治理:形式趨同或者功能趨同[G]//杰弗里.N.戈登、馬克.J.羅.公司治理:趨同與存續.趙玲,劉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0]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9-63.

[11]Thomas Jon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visited, Redefined,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980): 59.

[12]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38.

[13]G.J 迪恩?羅索夫.公司治理:公司與社會利益的平衡[G]//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自由與責任: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14]Heidi von Weltzien Hoivik.中國經理人對西方‘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倫理準則和績效評估體系的理解[G]//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自由與責任: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Interest Balancing of Fulfill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LIU Yun

(Law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第2篇

一、企業新概念的提出必然要來我國建立社會責任會計。

企業一人道主義論壇協會會長約翰·馬雷斯卡在其所著《企業新概念》一文中說:“今天世界出現了一種嶄新的企業新概念,即企業已不再被看作只是為擁有者創造利潤和財富的工具,它還必須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負責。這種企業新概念注定會改變人們對企業的看法,企業對自己的看法,以及企業在對世紀社會中的位置。”

社會責任會計是在傳統的會計模式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會計分支學科,它是探討、研究如何更好地維護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管理當局、政府、社會公眾的相關利益集團和個人的決策提供特定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其直接目的是通過計算和記錄企業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真實地反映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和損害,向政府及公眾提供企業對社會的不良影響;它最終的目的是講求社會整體效益,實現社會凈貢獻最大化。因此可以說,社會責任會計應是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其實質是把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社會責任,并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

(一)企業新概念的提出,使企業從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轉移到開始重視社會效益上來。而社會責任會計的建立是正確衡量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的基礎。在社會責任會計中,社會效益主要包括質量效益、環境效益、充分就業效益、社會保險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會成本則主要包括社會物耗成本、社會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資源耗損成本、資源使用成本、環境污染成本、社會管理費用、工傷及職業病成本和其他社會成本。傳統會計對效益和成本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不了經濟發展對企業的要求,而且單純以交易價格作為前提,以貨幣作為計量尺度的會計計量方法,也難以擔當對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的計量任務。

而社會責任會計卻能以會計特有的技術和方法對各企業經營活動中所獲得的社會效益和發生的社會成本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進行核算和管理;但對于一些難以用貨幣計量的指標則以一定的公認標準為基礎采用科學的估計法,通過對各企業經營行業所帶來影響的核算和管理,使其經營行為在經濟方面和社會方面達到均衡。即各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過程中,要通盤考慮,自覺地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最后以社會責任報告的形式,核算和監督一個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對整個社會做出的總貢獻和總消耗,從而使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得到充分反應。

(二)企業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業不僅要對所有者和債權人提供會計信息,而且還應對員工、政府、社區、社團等提供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會計信息。這正是社會責任會計比傳統會計提供更加豐富的會計信息的所在:即社會責任會計不僅要求企業提供一些經濟上的會計信息,而且還要求提供社會性的會計信息,如對人力資源狀態與貢獻的揭示,對自然資源保護和破壞的揭示,對這些以社會成本為代價獲得經濟效益的現象的充分揭示,迫使企業為維護企業聲譽而必須向一般公眾、地區居民及整個社會提供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三)企業新概念使企業責任開始向社會擴展,因而建立社會責任會計也成為一種必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求趨于多元化,公眾對生活質量的期望值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世界各國人民期望環境能得到保護,期望自己享受到作為人和勞動者的某些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企業新概念,不再被看作只是為擁有者創造財富的工具,企業作為現代社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與未來有著重要關系,并且還關系到和平、穩定和全世界人民的安康。從這點來看,企業應對更多的公眾而不只是對它們的擁有者和股東負責,且它與其所在地的社區,與國際社區和世界環境有著直接關系。

而社會責任會計的宗旨是要求企業在生產新產品的同時,還應無條件履行社會責任如環境保護、就業條件等并定期報告企業為社會所創造的效益和業績。由此可見,企業通過建立社會責任會計可以促使其與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并能切實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四)企業新概念的提出,使有遠見的和開明的企業家認識到一個安全和繁榮的社會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獲利。前已述及,企業的社會作用新概念的發展趨勢將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今天,這種新概念可以通過對話和建設性合作而不是通過對抗,進一步擴大和加強。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新的態度呢?答案在于,過去所信奉的信條已經發生變化,已經有了新的價值觀。過去,企業家認為政府干預是一件壞事。現在他們認為,大多數法律實際上對他們是有利的。同樣,過去企業贊同“貨物出門概不退換”的教條。現代的企業家態度則不同,大多數認為企業的目標應該有利于社會,而不是“損害社會”。企業幫助社會,實際上也是幫助它自己。企業家利用社會責任會計來檢查公司業績,評估公司社會工作的成果,找出公司應做的社會工作,教育公司中的管理人員,使其能從社會角度來思考問題。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企業的信譽,得到社會的青睞。

(五)企業新概念的提出,使各國組織頒布了一系列原則、協定、準則,迫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從而建立社會責任會計就成為必然。如1999年11月在一些跨國大公司(包括殼牌國際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等50多家公司)高級代表的合作下,由利昂·H·沙利文教立起草了一套旨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原則,這個原則被稱為“沙利文原則”。該原則要求:“對社會負責的公司,無論大小,都可以作為目標來調整內部政策和慣例以符合參照標準。”如聯合國提倡的公司與聯合國之間簽署的包括人權行為、勞動條件和環境保護等內容的“全球協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制定的公司自愿執行的關于職業標準、行業關系、環境、競爭和稅收的“跨國公司準則”。這些原則、協定、準則的頒布,迫使參加簽約的企業密切關注本公司業績,履行社會責任,并且就義務的實施情況發表年度報告。

(六)企業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業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從而能更好地合理分配資源和滿足人類長久生存的需要,而社會責任會計的建立正能順應這一客觀要求,它有助于企業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眾所周知,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目前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正受到嚴重破壞。企業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細胞,大量生產、大量消耗也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特征。企業生產的無限擴大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致使環境危機不斷加劇,而企業對這一危機的造成顯然負有直接的社會責任,因而防治和根除危機也就理所當然。生產在擴大,自然界中的資源卻在銳減,并且很多資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為了人類的未來,為了保全這有限的資源和節約資源,為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實現對資源的有效限制,很顯然需要社會各企業提供必要的社會報告,從而也促使了社會責任會計在企業內部建立的必然性,它能正確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經濟活動保護資源,維持生態平衡。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對傳統會計產生了新的挑戰,它必然要來我國建立社會責任會計。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就是指代際間發展機會的平等性。根據1982年4月由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究加告提出:“可持續發展能滿足現在的需要,但不損害后代滿足他們自身需要的能力。”它的直接含義是:在包括資源在內的廣義財富的傳遞上,每一代留給下一代的都應該是平等的,即代際間的交換應當是平等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包括三個子系統理論,即:(l)生態持續理論: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要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之上;(2)經濟持續理論:鼓勵經濟增長不僅要重視數量增長,更應重視質量。優化資源配置、節耗增收;(3)社會持續理論: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滿足需要,促進社會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發展。

會計提供的信息對于衡量和監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會計僅僅是經濟效益的維護者,還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追求比較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是傳統會計的最大目標。至于生態環境和社會問題,會計還僅僅是一個“旁觀者”。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這是傳統會計的普遍現象。并且從另一個方面看,傳統會計的經濟效益是一種局部的、短期的利益,它阻礙著高生態效率的實現。可見,傳統會計要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必須面對新的挑戰。具體講,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會計帶來的挑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l)會計目標。傳統會計以經濟效益為目標。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會計應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企業的局部利益與社會全局利益,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當二者存在矛盾時,應當把后者放在一個較高的地位,使前者服從后者。(2)會計方法。傳統的會計方法主要是各種精確的計量方法。如折舊的方法、存貸計價的方法等。衡量可持續性的許多指標,如生態的破壞和恢復,環境的污染和治理等,是無法精確地計量其成本和效益的,這些指標必須借助于一定的評估方法來確定。(3)會計報告。傳統會計報告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對會計信息的要求。我們應當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會計目標,補充和完善一系列的指標體系。新的招標體系是在原有的會計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增加有關環境保護和治理以及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內容。根據需要,也可以單獨編制有關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的會計報告,并向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公布。(4)會計監督。傳統會計在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上基本上處于旁觀者的地位。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會計應承擔社會道義的責任,自覺監督企業的行為,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

第3篇

一、緒論

美國著名學者謝爾頓(Oliver Sheldon) 1924年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從此CSR概念進入學術界的視野。在2013年4月6日到8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指出“每天一個公司發一個社會責任報告,我真的不相信它能起好的作用。我這方面花了錢,那方面花了錢,這個東西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可以看出張維迎教授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作用持懷疑態度。從開始到現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看法到現在都沒有真正統一。

2011年,作為第三次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有240家,深交所則有135家上市公司第三次社會責任報告。然而這與我國證券交易所的政策制度不無關系,所以報告的質量并不太高,不能充分說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大多數企業不愿意花太多的經歷放在披露企業社會責任上面,可能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不能給公司帶來價值增值。有鑒于此,如果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理論基礎進行總結的話,科學的理論基礎會使得更多的企業家信服,從而會更多的履行社會責任。因此,本文對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理論基礎進行梳理和總結。

二、相關文獻簡述

(一)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價值

二者正相關。Bruce等(2003)對企業的慈善行為與企業的財務績效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企業以現金形式進行捐贈,則企業獲得的現金資源會更多,也就是可以這么說,企業可用現金資源與企業現金捐贈成正相關關系。沈洪濤(2005)選取了滬深股市非金融行業A股作為樣本,樣本時間段為1997-2003,控制相關變量之后發現,社會責任的履行和企業采取績效正相關。

二者負相關。Ingram(1983)的研究結果表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反而會降低企業的價值。李正(2006)以我國滬市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情況進行打分,以托賓Q代表企業的價值,通過控制企業性質后的研究發現,承擔社會責任越多的企業會降低企業的價值。

二者不相關。Hackston and Milne(1996)通過研究表明企業價值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不存在相關性。陳玉清、馬麗麗(2005)通過對我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情況進行抽樣分析,同時設置了社會責任貢獻指標,結果發現二者是不相關的。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品牌

Pomering and Dolnicar(2009)通過他們的研究證明,企業必須努力使消費者能夠了解本企業的CSR信息,因為這樣會使消費者對該企業產生更好的品牌評價。Valor(2008)的研究表明,在現在的市場條件下,消費者對CSR信息的關注是“不經濟”的,在消費者形成自己的品牌評價中,往往會忽視企業的CSR信息。

(三)企業社會責任與資本成本

Bhattacharya Daouk ( 2002) 第一次利用國際間的面板數據研究了信息披露的質量與權益資本成本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信息越透明的國家其權益資本成本越低。Larocque ( 2008) 在控制分析師預測的偏差后, 實證研究發現定期的信息披露與事前預期收益負相關。

三、相關理論基礎

(一) 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

本文采用ISO26000標準對社會責任的定義,即社會責任是指組織透過開放的以道德為依據的行動,承擔起因為自身決策和行為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這些行為有: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社會福利;把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考慮進來;遵守法律法規,逐漸與國際行為規范趨同。

(二) 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關于利益相關者,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弗里曼(Freeman)曾經下過一個經典的定義,即:能夠影響到組織目標的實現或受其影響的個體或者群體是一個組織里面的利益相關者。具體包括股東、債權人、客戶、供應商、社區、管理者等等。可以看得出,弗里曼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是廣義上的,這極大地擴展了利益相關者的內涵。

企業公民理論。對于企業公民,Crane and Matten在2005年進行了廣泛的定義,從三個不同的視角進行確定。第一,有限公司的觀點: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公民可以簡單的稱為企業慈善事業。第二,等效的觀點:從這一方面來講,企業公民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代名詞。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第三,延伸的觀點:從這一角度,企業公民描述了企業在管理個人公民權利上所發揮的作用。

金字塔理論。卡羅爾是商業倫理和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權威學者之一,他提出的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建設性和被大家所接受的。他于1991年發表在《商業視野》上的文章《企業社會責任的金字塔模型:組織利益相關者的道德管理》一文中提出了這一模型。他認為,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者四個相互作用的方面描述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特征。

四、綜合評述

從剛開始的西方管理世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到現在的國內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理論基礎在不斷的完善和補充。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也具有它自身的鮮明的特色。現總結如下:

研究方法以規范研究為主。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本質上是規范性的理論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作為一個新領域,在概念上尚缺乏共識,在實證研究中得到的結論也是各有不同,一套堅實和富有解釋力的理論體系急需提出。所以, 許多學者將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重點放在了規范性的理論研究上。在實證研究沒有辦法實現提出大家都一致接受的假設檢驗, 也難以依據資本市場數據直接進行驗證。

研究內容的多方面性。內容上,這一研究是多學科融合的產物。雖然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在經濟學的語境中展開討論,并在政治經濟學中找到理論支撐,但它融合了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思想,不是一個學科可以研究的透徹的。

研究指標的不統一性。雖然現已經存在著如GRI、國際勞工組織等不同機構對CSR報告指標的不同規范和指導,這些指標的理論基礎都大同小異,然而缺乏統一的各方面都認可的指標,就使得一份CSR報告的質量有不同的評價,從而會得出關于CSR作用的不同結論。一套完整的各方都信服的指標有待提出。

第4篇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公司治理 利益相關者理論 融合方式

一、企業社會責任觀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一)兩者的理論基礎同源且最終目標相同

企業社會責任有許多理論基礎,包括社會契約理論、企業公民理論、組織合法性理論及利益相關者理論等,但由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既指明了對誰的責任也包含了責任的內容,因此建立在該理論基礎上的CSR 觀逐漸為多數學者及國內外相關組織所接受。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要求企業為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履行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

從公司目標體系的層次性來看,公司治理的目標應該服從于公司的整體目標,而公司的整體目標又由公司的本質決定。關于企業的本質,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論”、“團隊生產”理論、“委托”理論雖然強調的重點不同,但都贊同企業的本質是“一系列契約的連接”。公司治理機制的直接目標是為股東服務,但最終目標還是要利于企業契約的穩定,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間利益的平衡。利益相關者理論也承認“企業是一系列契約關系的連接”,但是它認為契約關系人不但有顯性的利益相關者還有隱性的利益相關者,不同意主流企業理論將契約關系人范圍縮少化的做法。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作如下總結:第一,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觀的最終理論基礎是“企業社會契約論”,而利益相關者理論和股東至上理論只不過是人們根據企業所處社會經濟環境及自身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對企業契約各方力量進行對比之后,對誰應該是企業為之直接負責的對象的兩種不同的判斷。第二,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觀兩者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維持企業契約的穩定: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間利益的平衡。

(二)企業社會責任觀為公司治理提供了正確的行為導向

企業社會責任觀是一種行為理念,它的內涵會隨著社會經濟環境與企業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在實務中究竟要對哪些利益相關者負責任,對他們的哪些方面利益負責任以及這些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排序情況都會受到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影響。現實生活中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演變過程:從“創造利潤才是企業的社會責任(Friedman,1962)”的舊理念發展到“企業公民說”、“社會契約理論”、“相關利益人說”、“慈善投資理論”等一系列新理念,就是社會責任觀內涵具有動態性和層次性的實證。

公司治理是為了保證企業人按照委托人意志行事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只有在正確確定委托人是誰的情況下,才可能保證公司治理提供的服務是有效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根據企業自身發展階段和所處企業外部社會經濟環境的特點,科學地對委托人是誰、他們對企業的預期內容以及各自的優先順序都進行了界定,因此為公司治理指明了正確的服務對象與服務內容。而傳統的委托理論將委托人固化為股東,將股東作為公司治理的唯一服務對象是不科學的,它違背了公司治理的服務對象會隨利益相關者之間博弈力量的動態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三)企業社會責任觀可以提高治理機制的效率與效果

企業社會責任觀與治理機制的融合,會在治理機制中增加價值觀等文化控制,使現有治理的手段更全面,同時具備文化控制手段、市場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在單獨使用或與其他兩種手段的融合使用都會為治理帶來正義色彩,使各種控制手段更具說服力,從而提高治理機制的效率與效果。另外,企業社會責任觀在公司治理機制中的融入可使公司治理兼顧直接目標與最終目標,更好地解決現有公司治理完全按直接服務目標(股東至上)設計而導致的不利于最終目標實現的問題。

(四)公司治理為企業社會責任觀的貫徹落實提供制度保障

企業社會責任觀是一種理念,它可以通過影響人的思想來影響人的行為,也可以通過將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融入企業內外的制度來直接規范人的行為。前一種方法因為缺少強制性與行為指導性,而對人的行為影響效率較慢,但是它的影響卻帶有很強的穩定性,而且一旦被人接受,則時時都能對行為產生影響,人們會主動遵守。后者對行為的影響見效快,但可能因為沒有被接受而在沒有規則約束時就不會遵守。在當前急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下,應該以后一種途徑為主,前一種為輔。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相互融合的方式

兩者的融合要求社會責任觀融入公司治理的有關機制和制度中,成為公司治理機制的意識形態、精神靈魂,而公司治理機制應成為社會責任觀的物質基礎、運行載體,從而實現兩者共同的目標: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間利益的平衡,以維持企業契約的穩定。

(一)協調好利益相關者理論與股東至上理論的關系

在理論上要用企業社會契約論協調好利益相關者理論與股東至上理論的關系,用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與利益平衡取代股東財富最大化,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融合提供理論支持。

(二)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觀的宣傳

要使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明白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使企業的股東與管理層相信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股東長期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強法制建設,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行規范

將促進契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間利益的平衡作為公司的目標,要求各公司寫進公司章程,對利益相關者在公司權力機構中的話語權進行規定,如規定企業董事中應設立多少社會責任董事,他們在哪些事項中有什么樣的表決權,從而為企業中設置社會責任機構及其責任與權力分配提供法律依據。

(四)在公司外部治理機制中融入企業社會責任觀

在經理市場治理機制中,為職業經理人建立社會責任業績檔案并向社會公開,同時將經理的社會責任業績作為市場準入門檻。在資本市場治理機制中,為社會責任履行好的公司提供優先融資、低息融資;要求企業公布社會責任履行計劃及履行情況的信息,以作為社會責任價值投資者的投資參考,促進社會資金低成本、高效率地向社會責任履行良好的企業配置。在產品市場治理機制中,為企業產品與服務質量建立誠信檔案并可以公開查詢,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法律服務。除此以外,政府還要降低要素流動的交易費用,并為其他利益相關者維權提供制度保障。

(五)在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中融入社會責任觀

有兩種思路,第一種思路是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觀點,將企業的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由核心利益相關者共享,在企業中股東與其他核心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日常治理。第二種思路依然將企業委托給股東進行日常治理,其他核心利益相關者只采取相機治理。在兩種思路中,非核心利益相關者都通過外部治理來促使企業管理者對其委托責任的履行。

第一種思路的具體做法:一是將企業的股東大會改成“企業利益相關者大會”。二是在企業中設立專門的機構與人員負責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管理。包括在董事中設立社會責任董事,它是企業社會責任相關事項的最高決策層,負責對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戰略進行決策,并在總經理、副總經理等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人員招聘、考評、薪酬、晉升及解聘等重大人事工作中有權根據其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發表意見,參與決策。在社會責任董事下設立社會責任委員會,它負責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企業社會責任中長期目標與計劃,與公司內部其他制度制定者一起,將社會責任理念與公司內部治理的相關制度結合起來,負責對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與宣傳教育工作,負責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共關系管理。例如,如何將總經理受托的社會責任完成情況的衡量指標與總經理受托的經濟責任完成情況的衡量指標一起構成總經理業績評價體系。再如,在企業投資決策程序中加入生態環境投資決策審查制度。

第二種思路的具體做法:只在企業設立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它是企業外部的社會責任機構如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環保協會、工會、企業社會責任審計機構等在企業內部的人員安排。該機構負責對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監督,并對企業每年對外公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內部審計。機構工作人員部分由這些協會聘請,部分由社會審計機構聘請。他們的工資來自于國家規定的企業每年社會責任內部監督與審計費用。當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發現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重大的社會責任問題或隱患時,應馬上向董事會提出抗議,同時上報企業外部的有關協會。這些協會要馬上介入調查,根據問題后果嚴重性大小要求企業交納社會責任風險基金。當沒有發現社會責任問題時,則不得干涉企業的經營。這種方案只是在現有公司治理結構中加入了一條獨立運營的利益相關者相機治理機制,它不需要強制性的對現有的公司治理制度作太多的修改,當然企業會因為這一治理機構的存在而自覺地在經營活動中考慮其對社會責任影響的大小,而且管理層由于依然只需要根據股東財富最大化這個單一目標進行經營決策,因而易于決策與執行。

總之,社會責任理念的貫徹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又要有推動這一理念執行的制度與環境,需要有國家、企業與社會公眾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法律、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多種手段對企業的思想與行為施加壓力,使其較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李衛兵.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機制的構建與實施[J].江西社會科學,2012,(5).

第5篇

一、社會責任會計含義:從股東利益最大化到利益相關者理論

1968年美國會計學家大衛弗林斯最早提出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并進行了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認為社會責任會計是社會責任與傳統會計的有機結合,是會計結合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的應用。大衛?弗林斯的社會責任會計概念理論基礎是利己主義和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美闊會計學家斯雷克?莫布雷認為,公共部門的許多社會后果與經濟后果,來自于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社會責任會計應對其整理、加工、分析和評價,并向公共部門報告。社會責任會計的服務對象是公共部門。

美國會計學家艾哈邁德認為社會的許多不利影響.來自于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社會責任會計應核算、披露企業的不利影響和治理其不足之處在社會責任會計報告不反映企業對社會的有利影響.企業報告社會責任的主動性缺失。

曰本會計學家番田嘉一郎提出社會責任會計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出社會責任會計應核算眾多利益相關者相互關系。其目標是社會財富(而非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生存依賴于被社會認可的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服務對象包括股東、債權人、供貨商、社K.政府.消費者等相關利益人。

在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中,社會責任的服務對象不斷擴大,從公共部門—整個社會;職能不斷完善.從信息的分類、加n、分析和衡量—不利信息的治理和補償.,最后研究的中心是企業和汁會關系。n丨:述社會責任會計的含義界定不夠具體本義經過研究得出社會責任會計是財務會計學的分支,核算,計量和報告依據會計準則(陽秋林,2006),運用數觀統計等多種方法,反映、監督企業社會責fE的履行情況,向相關利益人報告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以增進撲會福利,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責任會計目標:從決策有用觀到受托責任觀

(一)決策有用觀的駁斥

FASB(1978)認為會計目標是決策有用觀。IASC(1989)提出會計目標是受托責任觀。

雷曼(1995)反對決策有用觀,批駁該觀點信奉由市場經濟,企業的社會責任依靠市場來完成。然而,市場是不完善的,企業是H利的經濟人。它們為了自身利益常損害社會利益,正是這一狀況,社會責任會計才應運而生。伯克斯蒂和朗林(1983)批判決策有M丨觀認為FASB的決策有用觀存在福利性假設,如優化資源配腎服務公眾利益。然而,現實市場中.資本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對稱,致使企業行為損害社會福利,伯克斯蒂和朗林(1983)得出:“在現實世界中,決策有川觀+能成為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

(二)民主受托責任觀

格雷(2ooi)自先提出r社會責任會計的受托責任目標企業使用社會資源,理應向社會各方報告社會責任的履U悄況威廉姆斯指出社會責任會計的受托責任觀是企業使用資源、提供倍息的權利義務行為。

格雷早在1992就指出了企業逋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存在民主性和社會性⑴。企業與社會存在隱性“社會契約”,亨受良好的經營環境、消耗社會資源,應該向公眾報告社會責任信息。并且政府應該通過法律、法規規定企業社會責任服務的對象、披露信息的內容(布朗和費熱,2006)如,投人信息、生產信息、貢獻信息。信息的應使州事項法,滿足不同公眾對特定信息加X、整理、分析的需耍.形成企業社會責任參與式民主的理念。

(三)道德受托責任觀

雷曼(2002).認為,格雷的受托責任觀不夠徹底,很難生成公正的社會趕任信息。人權、禍利、工作等“基本物品”對公眾域存用,并且比其它物品更重要,但卻不具有市場價值,決策仃用觀忽視這些基本物品信息,認為會計的職能是核算數據,不報告社會責任信息。然而真實社會中,企業承擔荇社會責任.需要公平、正義的社會責任評價標準,促進企業的和諧、持久發展,需耍數字和非數字的語言表達,披露使用社會資源的理由和W此產生的結果。世界經濟論壇(2012)也倡導公平、非歧視、機會均等的社會責任目標,因此,雷曼的公平、正義標準,屬于激進的受托責任觀道德觀。

三、社會責任會計理論基礎:從新古典經濟學到政治經濟學

(一)新古典經濟學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弗甩德曼是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代表t他認為企業經營產生更大的盈利就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企業是股東的私產,對股東負責,不應承擔社會責仟斯密認為,企業根據股東利益最大化理念,能增進社會福利最大化。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把企業社會責仟推給市場,片面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然而市場并不能服務社會利益,常損害公眾利益(格雷,2002)新古典經濟學不是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基礎(布朗,2006)。

(二)合法性理論

拉馬納森(1976)首先倡導社會責任會計的合法性理論,公司決策者的行為和戰略要相同于居民社會文化.企業被認同的社會責任行為能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意愿(萸爾和韋布,2005)和顧客忠誠度(馬琳、薩爾瓦多和路易斯、艾莉西亞和魯維奧,2009),企業要通過社會責任信息披謠來完成這一認同。林德布洛姆(丨994)指出.合法性理論成該使用合法化的過程去實現合法性理論考慮了社會群眾,似不能真正考慮社會群眾的利益。因為倡導股東利益在居民利益之上,公司社會說任會計的履行以股東和利益相關者利益一致為條件。

(三)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持續發展依靠利益相關者的合作,摒棄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斯坦福大學,1%3)?利益相關者利益均等。企業的經營理念是股東與利益相關者的長期合作,而不是股東至上(詹森和麥克林,1976)。企業的資產基礎包括債權人的債務資本、供貨商的信用資本、雇員的人力資本、公眾的支持和政府的經背環境資本,企業應該給以回報,贏得公眾信賴(瓊斯和威克斯,1W5、李,2008、柯爾克,2011)。

利益相關者理論有兩大進步:一是利益相關者平等;二是接受利益相關者監督

(四)政治經濟學理論

菩提(1986)認為,不同的社會制度,各階級的權利和利益訴求不同,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利己的資本主義社會不能實現,政治經濟學理論是社會責任會?的理論基礎會計學家森科(1980)批評弗里德曼的新古典經濟學具有錯誤假設,提出用政治經濟學理論解釋財務數據。施勒和庫柏(2004)首次使用政治經濟會計學術語,企業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經營,常損害弱勢群體利益。波特和克萊默(2011)認為,會計的職能超出f對企業經濟行為的數字披踮社會責任會汁既是經濟問題,乂是政治問題似企業社會責任的國家治理模式,由于官僚主義,易導致“大花板效應”,降低企業社會責任水平(巴登,2009)。

四、社會責任會計披露方法:從問卷調查到大樣本研究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社會責任信息報告先后經歷了聲譽法、會計法、指數法、內容分析法和數據庫法。

聲譽法是給企業設定一些社會責任指標,賦予不同分值,以問卷的形式讓居民等評價人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情況打分u匯森和阿爾伯特(1979)指出應答者對企業從事的社會責任活動,存在信息不對稱,加之應答偏見,同一個企業會有不同的得分,所以研究結果質量低。聲譽法很少被研究者使用。

會計法是把企業魄行的社會責任信息劃分為社會成本、社會收益、社會資產和社會負債,運用會計信息系統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肖那和愛波斯坦(1976)對美國ABT聯合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使用會計法進行研究。迪爾克斯(1979)對Stage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也運用該方法進行研究,馬哈帕崔(丨984>對五類企業盈利能力、污染支出、系統風險的相關性運用該方法進行研究。拉馬納森(1976)指出,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會計法無法進行市場檢驗。斯頓(1982)指出,社會成本、社會收益、社會資產和社會負債在部分領域會計法不能進行計8,當前,會計法也很少被研究者采用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指數法由蒙遜和雅培(1979)首先提出,假設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社會問題越多、數it越大,則社會責任表現越好、信息質M越高。并用該方法對財富五百公司社會責任信息的年度報告進行研究,計算SID指數。此后,在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研究中,指數法成為主要方法£阿烏加和辛格(1981)、理查德森(2001)、庫克和哈尼法(2005)等均運用指數法進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研究^布斯(1987)評價指數法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研究準確。但缺點是不研究信息披露質量(倫德郝姆和朗格,1993)。

內容分析法運用加數法計算企業披露履行的社會責任信息數量,主要依據是字數、句數、頁數。艾哈邁德和杰哈(1990),坎貝爾(2003)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根據字數計算。喬伊?史密斯(2005)在坎貝爾的基礎上增加了句數和頁數計tt。該方法具有主客觀相結合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分類,實行大樣本研究的優點,缺點是信息小類確定具有主觀性。

數據庫法。企業社會責任專業評估機構通過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數據庫來量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效果最好的是KLD多維指標,包括企業文化、員T和諧及多樣性、環境績效,產品質量、社會認同、契約執行、原子能、南非業務等(阿蓋蘭斯和古德,2005)。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數據庫評價社會責任客觀,但數據庫是一個動態數據,且多數來源于企業本身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構建成本高。

五、社會責任會計的實證研究:從百家爭鳴到與企業價值正相關

布拉格登和馬林(1972)、鮑曼和海爾(1975)運用價值法實證研究得出社會責任屜行與股利正相關。海因茨(1976)、格因特(丨977)實證得出公司社會責任和股東每股收益正相關,但使用價值衡量法對證券市場研究取得的結論不相同?莫斯科維茨(1971)得出企業良好的社會價值行為促進股票價格上漲。萬斯(1975)的研究結論相反。亞歷山大和布赫霍爾茨(丨978)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和股票風險關系進行研究.兩者沒有相關性。孟森與雅培(1979)得—152—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股東投資報酬率不相關。從上可知,到20世紀80年代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和企業價值關系研究沒有得到一致結論。

海斯格特和科特(1992)對社會責任企業文化好的公司與社會責任企業文化差的兩類公司對比研究,前者的企業價值較大。波拉斯和科林斯(1994)對注重企業社會責任且披露及時與注重企業短期行為信息披露不及時的兩類企業進行研究.從長遠看前者的財務反映好于后者。拉奧和漢密爾頓(1996),福特曼(1997)研究不良經營行為企業,結果企業業績下滑。白求恩(1998)驗證出沒有成本收益優勢“徘徊其間”的企業,通過對產品使用者的忠誠服務可扭虧增盈。米勒和貝瑟(2001)大樣本研究了675家小企業,結果是社會責任行為積極的企業,經營效果良好。希爾曼和凱姆(2001)對企業社會責任及相關利益者對企業價值影響采用大樣本回歸分析研究,得出兩者正相關,利益相關者管理對提髙企業價值具有不確定性。約翰遜(2003)對是否承擔社會責任的兩類企業進行研究,社會責任行為積極的企業帶來利潤增加,而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業績下滑㈧41。波特、克拉姆(2002)和威廉斯(2006)研究得出,企業社會責任是提升企業業績戰略資源。內曼等(2007)對企業網站的社會責任報告分析得到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和企業價值不具有規律性,有些企業兩者正相關,有些企業兩者不相關,雇員利益、產品質量和企業價值正相關,社區環保利益和企業價值局部相關。伯內特、羅伊斯和漢森(2008)通過對電力公司的污染和績效關系研究.得出積k的環境績效管理能降低企業環境成本,提高環境效率D蔡(2010)研究韓聞企業得出公司業績與社會責任指數正相關。

由上述可知,社會責任會計實證研究是&家爭鳴,沒有得到普遍認同的實證研究結果,但近年來存在一種趨勢: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或在某些方面)正相關。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加人利益相關者貢獻,進行企業價值和社會責任行為關系的實證研究表現出科學性和可行性。

六、社會責任會計研究評述

(一)國外社會責任會計述評社會責任會計不同于傳統會計的思維,是全新的一個會計分支,具有多學科知識,如行為科學、經濟學、數理統計、信息論、政治經濟學等,會計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大.服務內容不斷增多,“綠色會計”、“可持續會計”、“環保會計”等社會責任會計具有了監督、推動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職能,使企業社會責任計量、披露從空中樓閣成為現實。社會責任會計表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對傳統會計的批判。摒棄了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和決策有用觀fl標。社會責任會計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產生于物資缺乏、生產力落后的賣方市場時期,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企業的包容力很強。而在資本主義經濟的買方市場時期,企業行為、企業形象、企業文化決定企業的發展。企業理念和社會價值觀念相一致,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能增進企業價值,使所有者權益增加,產生合法性理論。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跨國公司大量涌現,競爭苒、供貨商、分銷商、消費者、職工、政府等利益息息相關,企業的發展壯大依靠利益相關者的協同.企業價值鏈由各利益相關者活動組成,產生了利益相關者理論:

但上述理論尤法解釋周期性烴濟危機等市場失靈給社會經濟和居民福利帶來的破壞,市場的制度背景和有組織導致r社會貲任會汁的階級性,其參4_民收人初次分配的職能影響若不同社會階的利益,由資本主義不能解決這種分配導致的利益和權利沖突,政治經濟學民主社會的新思維很快成為會責任會計增進社會福利的新論會計成為變笮社會分配的動力。

第二,規范會計縄論研究。與傳統會計不同。社會責任會計是經濟高度發展出現的新的會計分支,具有嶄新的會i十h標.必須建造全新的會汁理論抿架以服務會計n標(拉曼納森,1976),規范會計理論主要研究會計“應該是什么”,然后引導出良好的會計實務實證會計現論是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提出假設,用證據判斷其真偽W為各P)會計準則對企業會計問題規定很少,所以企業的會計報告很難找到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即使部分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也不能做到“標準公允”和“信息公允",加之,社會喪任會實證理論研究缺乏,學枵們眾說紛紜的假設根本沒有可獲得的企業社會責任倍息數據接驗證,所以:會責任會計研究的取點應該M?規范會i丨理論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的優點是沒行假設、偏好,邏輯推理嚴密當前,企業社會責任感缺乏,完整、成熟的規范會計理論框架來指導企業的社會責仟行為:羅伯遜認為社會責任會計描述企業的社會價值活動,涪要從規范會計理論研究開始,貝瑟也持相同觀點。

第三,開放性社會責任會計是各學科相互交叉的集合體在其發肢歷程中理論在發肢、內容在丨;.富。從單純股東利益—相關者利益—社會利益—全球利益,壞境問題(社會資源竹約和浪費、環境污染和恢鉍)、消費者利益(產品質tt和服務)、公眾福利(慈善、捐贈、杜區利益,弱勢群體救助)、鹿員福利(生產壞境、就業、安全.健康及教_),其他利益(權利平等、信川保障、道德,文化、通貨膨脹、壯界和平h還包括今天的和諧社會、綠色環保、低碳排放。

聞外社會賚任會計研究存在的不足:首先,沒有明確社會責任會H?不僅僅是企業的會計,在社會責任會計概念研究中,沒有閘明杜會貞任會計的信息質量特怔,如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實證性.公平性、可審計性。其次,在目標和理論基礎的研究中缺少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會計因素如建*可持續發展會計(即牛態會計和服務會計)的理由:綠色生產、稀缺資源、企業壓力、法律限制、企業文化道德'企業律垴后,沒能從成本管理的角度加大對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如缺少交易許可權、環境稅,總量-交易計劃、現值技術、成本收益原則等工具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缺少不同國家法律結構和財政結構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

我閘社會責任會計理論和實證研究較晚,并且與西方國家相比有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市場環境。當務之急是建立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理論框架,并增加理論研究的協調資產?

(二)構建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理論框架

1.我聞社會責任會計目標:生態受托責任觀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逮設已經取得廠舉世一目的成就,

人民福祉、社會基礎建設巳得到很大改但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生態的極大破壞,資源的巨大浪費,生態環境成稀缺資源,生態需要成為人們第一需要,生態產權成為第一產權企業直接使用公眾生態資源,產生公眾牛態成木,是第一生態個體,理應向公眾報告生態生產和生態改善,贈行生態受托責任,否則,將導致弱勢生態產權及生態破壞.當前,我國政府已推行生態市場環境建設.生態計域技術改進、生態認證,生態核算得到程序保證生態受托責任觀,不僅能考核企業生態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還能鼓勵生態投資,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

2. 我閏社會主義責任會計的理論基礎:相關者利益最大化

我_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引導市場經濟眭康發展,克服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利己主義思想,實現r社會責仟會i十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因此,我s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當前,我國國有企業與民荇企業相比承抱著丨:人就業的更大壓力,涉及到Wi十民生的部門多有國有經濟承擔,這些部門大多高投入、低回報,所以,國有企業承拘了更多的社會責任,產生r更多的相關荇利益,w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的重要指標和理論能激勵企業更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如果用利潤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將+利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也不利于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公平盤爭

3. 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服務對象

我國是社會主義悶家,社會責任會計的服務對象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信奉市場和利己主義,社會責任會計的服務對象只能是股東、債權人和政府我聞當前倡導和諧社會和和諧發展,包括社會各成員和諧和生態和諧,所以社會責任會計的服務對象是全部利益相關者(這也是由我國社會主義責任會計的理論基礎:相關荇利益最大化決定的)。包括:股東、債權人.政府、供應商、消費苕、雇員、社會大眾、社區、弱勢群體等。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應完整確認、汁童、報告企業社會責任w行信息,滿足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需要”。

4. 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內容

我w當前的和諧社會建設要求企業在追求n身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社會繁榮、生態發展、人民福祉改善的多重任務(特別是國有企業),所以,我國社會貞任會汁的內容不同于德國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會計,也不同于法國的福利主義社會責任會i十.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內容既包括企業經濟效益,還包括人力資源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人力資源效益指雇員薪酬、塥利、醫療、安全、就業、培訓等±態效益指企業進行生態投資和生態友好行為(遵循牛.態規律、生產生態產品.提供生態服務、使用生態技術)獲得的生態改善。社會效益指企業誠信、良性競爭、安全生產、依法納稅、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捐贈、法律建設(保ilH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5. 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

傳統會計采用貨幣計量.但是社會責任會計內容的復雜性決定社會責任會計計量單位的多重性:貨幣計量.食物計量,勞動計計,并且,勞動計贄、食物計量在某些方面優于貨幣計算。如.減少雇員工作時間3小時,減少空氣噪音30分貝,比貨幣計M更能反映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所以,食物計量在某些方面更能客觀、全面、具體、真實地反映企業社會責任信息3社會責任會計應該采用定量數據(報表中)和定性文字描敘相結合的方式(附注中)。具體的汁S方法包括:歷史成本法、復原成本法、影子價格法、替代評價法、調查分析法、法院裁定法。

6. 我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

美國實行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制度,法國實行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制度。當前,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愿低,且法律不完善,所以應采用強制和自愿披露相結合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對于法律規定的企業社會責任必須強制披露,企業的道義責任采用自愿披露。國家應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定。如,人力資源效益責任、生態效益責任、社會責任的最低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試點,然后全面推行。給予積極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企業以聲譽激勵,產生聲譽優勢收益

7. 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績效評價指標

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內容包括企業經濟效益、人力資源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所以社會責任評價指標應主要集中在這兒個方面。人力資源效益指標包括:就業人員、員工薪酬、員工培訓費、員工事故率、員工滿意度。生態效益指標包括:原材料投人產出率、能源利用率、水資源循環率、廢品率、廢氣廢水排放tt和處置比率、環保資產金額。社會效益指標包括:企業社會貢獻總額(雇員薪酬+退離休人員薪酬+福利+利息+利潤+納稅額)、社會捐贈額、社會捐贈率、社會積累率、顧客滿意度、礦難次數和死傷人員等U8#。

第6篇

摘 要:社會責任論是在40年代中期問世,10年后不僅在美國新聞界得到普遍認同,而且開始風行于西方各國。社會責任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西方社會的變遷,而且適合西方國家的現實需要。社會責任論的新聞自由觀在強調新聞自由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新聞媒介對社會要承擔的責任,所以它的到來是新聞界進步的一個標志。中國雖然沒有明確的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觀的說法,但是中國有著對新聞媒介同樣的要求。比較中西方對于社會責任論的新聞自由觀,從而認識兩者的相同與不同點,使我國的新聞工作者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學習到中西方的新聞社會責任理論,更好的發展我國的新聞事業。

關鍵詞: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觀;責任;自由

一、西方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觀概況

“在當代西方新聞理論中,有兩個核心概念值得高度重視。這兩個核心概念就是權力和義務。它既表明了傳媒自身的價值追求,又包含了社會公眾對傳媒的責任寄托①”。在西方人眼中新聞自由是至高無上的信念,為了追求新聞自由,人們把新聞的地位甚至提升到“第四種權力”。

現代西方新聞理論已明確地提出實現新聞自由的三個基本要求:知曉權、傳播權、傳媒接近權。隨著西方新聞自由理論的發展,西方新聞界同時也發生了一些問題,迫使一些學者開始研究以新聞自由理論為基礎而發展的另一種理論即社會責任論,學者們認為不能使新聞無條件的自由下去,新聞要對社會承擔責任。社會責任理論是對西方新聞過度自由化的一種約束與控制。

新聞自由是危險的,這個危險危及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危機了資本主義制度。所以社會責任論的倡導者驚呼“新聞自由是危險的”。社會責任論的發展對西方其他國家產生了很多積極作用,“它為公眾評價西方的新聞媒介建立了一個價值體系,成為人們對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批評的武器,從而對傳媒造成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西方各國的新聞媒介先后都依據社會責任論建構道德自律,以及同新聞協會進行自我監督和相互監督;使新聞媒介的煽情新聞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機構的判案標準;社會責任論成為新聞從業人員培訓和新聞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了幾代西方新聞從業人員②”。但是社會責任論的提出并沒有徹底解決新聞媒體和公眾與政府的矛盾,反而這種理論在西方新聞界實踐上暴露出了更多的弊端。

二、中國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觀理解

在我國雖然并沒有像西方那樣明確的提出社會責任理論,但是我國在新聞觀中,也有著新聞對社會負責的要求。我國的一些學者對社會責任理論有著中國化的理解:媒體、新聞從業人員對社會、國家、民眾所應負的責任和應承擔的義務。有些學者認為,“自由是權力和義務的結合,社會責任理論是舊的新聞自由觀念擺脫了天賦權力的魔影,把新聞自由帶回到對道德權利認識的起點上,重新加以審視?”。

我國的社會責任新聞自由觀,即強調新聞要有自由,又要承擔社會責任,如果過分強調自由,無限擴大新聞的權力,就會向西方一樣產生種種自由過度化的問題;如果新聞只強調責任化而忽視自由觀,那么新聞將會是枯燥無味的,所以我國對社會責任新聞自由觀的理解是既強調自由又強調責任的結合。

三、中西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觀的共同點

雖然中西方對新聞社會責任論有不同的理解和概念,但是總體來說,其核心都是強調新聞對社會負責,兩者還是具有一定的相同之處。

首先,兩者都強調自由和權力的統一。

不論是西方的社會責任新聞自由觀還是中國的社會責任新聞自由觀,兩者均認同權力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享有權力的新聞要對社會承擔責任。

其次,中西方都以道德標準為基礎進行判斷,以自律為形式。

社會責任很大程度上來說是道德層面上的概念,難以用具體的法律條款來約束,所以東西方都只有很少的法律涉及到新聞的社會責任問題,大多以依靠道德標準來制約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而且多是以建立一些新聞組織和道德自律信條來實現對新聞界的約束。

四、中西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觀的差異

雖然中西方對于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觀在權利和義務上是統一的,實行以及在判斷標準上均以道德為基礎,為自律為形式,但是由于中西方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中西方對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觀的理解上有著很大的差異。

首先,新聞體制的不同。

這是兩者最根本的不同,在這種不同下衍生出了兩者更多的差異。我國的新聞事業實行社會主義新聞體制,而西方是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是資本主義新聞體制,最大限度追求新聞自由,但是這種新聞自由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新聞自由,使權利集中化,易產生壟斷和大集團化,忽略了大眾對新聞的使用權利,容易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在西方的新聞體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從根本上來說是與社會責任相互矛盾的,新聞界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常常嘩眾取寵,報道一些黃色新聞,虛假新聞和低俗新聞,致使新聞界無法承擔社會責任,而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理論更是無法得到真正的實現。

其次,理論基礎不同。

西方的新聞理論基礎即社會責任論的新聞自由觀,它強調新聞自由應該承擔道德責任,應該追求積極自由,擴大和發展新聞自由的權利。社會責任論的提出,是西方新聞理論的一個進步,但是它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新聞媒介不負責任的狀況,卻使新聞媒介壟斷情況日益嚴重。

而我國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理論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新聞倫理道德觀。新聞媒體必須遵循這種道德觀,進行新聞報道,這就保證了我國新聞事業的健康狀態。

最后,記者的社會角色不同。

在西方對新聞記者的評價是“無冕之王”,具有凌駕在社會之上的特殊社會地位,進一步解釋就是新聞記者是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種等級”。但是這種“第四等級”的本質是受到社會政治集團所左右的,為某一集團服務的。就像美國傳播批判學者阿特休爾認為的一樣,西方媒介所以宣揚客觀,宣揚記者是無冕之王,只是因為這樣做有利可圖,其實還是受政治和經濟利益控制的。所以這種形式下,新聞記者想要真正的對社會負責,還是很難實現的。

我國的新聞記者則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公仆,記者起到上傳下達,聯系政府和群眾的橋梁作用。記者的權利以維護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基礎,受黨、國家、群眾的制約。在當代中國,每一家新聞機構,每一個新聞從業人員,所從事的都不僅僅是單純的傳播新聞,他們肩負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③”的重大使命。

綜上所述,中西方對于社會責任論的新聞自由觀,有著相同和不同的理解與運用,雖然西方新聞理論發源早于中國,理論發展也優先于中國,但是在理論實施上中國亦有先進之處,中國在對待西方的新聞理論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的完善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基礎,進而運用到自己的新聞實踐中,使我國的新聞工作者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國的新聞事業,使我國的新聞能夠在自由和責任中得到更好的發展。(作者單位:渤海大學)

注解

① 劉行芳《西方傳媒與西方新聞理論》2004年,新華出版社,第283頁

② 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概論》,1997年,復旦大學出版社,第38頁

第7篇

[關鍵詞]CSR;員工感知;組織公民行為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12-0100-02

1研究背景

本土企業在CSR的理念和行動上十分滯后,CSR缺失現象嚴重。在國內主流媒體上,“地溝油”、“毒膠囊”等字眼觸目驚心。在當前危機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公眾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而企業在CSR理念和行動上的提升任重而道遠,相對而言,企業對員工重要性的認識要遠遠超過對CSR的認識。本研究以企業員工為切入點,揭示CSR對企業內部員工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希望通過企業對員工的重視,進而重視CSR的履行,從而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實證支持,同時為促進更多組織公民行為的產生提出新的建議。這對于強化本土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增加社會整體福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理論基礎

21社會交換理論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本質上是一種交換關系。Blau(1964)的研究表明,除了物質交換之外,個體還會在社會生活中進行非物質資源的交換(如情感、聲譽等)。組織對待員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方式、態度會深深地影響員工的心理感知,從而決定其態度與行為付出。研究發現,員工更愿意留在有著良好CSR表現的企業,并愿意為之付諸情感和角色外的行為。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交換著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資源,并考慮以何種手段獲得更多的社會交換收益。而利益相關者理論強調群體間以及個體間因平等交換關系而結成相互依賴關系,這樣,社會交換理論也就成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員工是企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之一,社會交換理論為解釋員工與企業組織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2組織倫理氣氛理論

組織倫理氣氛指組織成員對于什么是符合倫理的行為,如何解決倫理困境或問題的共同體驗和認知,這種認知會影響個體對待倫理問題的態度和行為傾向,最終影響到員工和整個組織的倫理行為。無論是強調效率、社會責任還是法律和職業規范都可以納入到CSR的廣義內涵中來。組織倫理氣氛與個體心理與行為變量有著密切關系。Wimbush(1994)和 Victor(1988)的研究發現,組織倫理氣氛與個體倫理行為有著密切關系,由于組織倫理氣氛的推動,員工在理念上與組織的契合程度較高,相應的滿意度也較高。Linda、Trevino等人(1998)研究發現,對于強調員工、顧客和公共利益的公司,員工會更容易認可公司的價值觀。基于以上分析,組織倫理氣氛理論為解釋員工與企業組織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3社會認同理論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員工自我概念受所在的社會組織影響,而其工作的企業是重要的社會組織之一。員工憑借CSR所形成的積極社會認同感來提升自我概念,并將自己所在內群體與外群體進行比較,形成有利感知,認為自己所在群體優于其他群體,并形成積極的社會認同。作為企業的一員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員工在感知CSR和評價企業中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員工的自我概念和組織認同感。Herpen、Penngs & Meulenberg 將CSR看做社會所期待和希望企業履行的義務和責任活動,社會成員將通過對CSR的感知來形成對企業的認同或否定態度。Bhattacharya、Sen & Dan el認為員工對CSR的感知與評價會形成認同,并對其態度和行為產生影響。基于以上分析,社會認同理論為解釋員工與企業組織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3研究方法

31量表設計

本研究中涉及的主要變量(除人口統計學變量之外)的測量均采用5點Likert量表,依據程度的不同劃分為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的評價尺度。

(1)員工感知的CSR。本研究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界定,即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環境等利益主體的社會責任,這種責任包括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等各個層次。根據研究思路,本研究對這一概念從員工感知的角度去衡量,因此稱為“員工感知的企業社會責任”,簡稱“員工感知的CSR”。

目前,理論界并沒有權威的針對員工感知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測量體系,只有少數學者對此展開過研究(呂英,2008;龔博,2009)。因此,本研究在國內外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方法,先設立通用的利益相關者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測量體系,再結合問卷法來針對員工進行調查,確定員工感知的企業社會責任測量表。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及總結的基礎上,本研究將員工、消費者、社區、環境、供應商和商業伙伴六個維度作為企業社會責任通用測量體系的構成變量,對各個變量的具體指標內容則借鑒了學者呂英(2008)在結合中國的實際背景建立起來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測量指標。

(2)組織公民行為。本研究采用Bateman 和Organ于1983年提出的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的定義,該定義很好地把握了組織公民行為的實質。即OCB 是一種有利于組織的角色外行為和姿態,既非正式角色所強調的,也不是勞動報酬合同所引出的,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為所構成的。

本研究以樊景立(2004)在中國文化環境下編制的組織公民行為的測量表為基礎,同時借鑒國內其他學者對樊景立測量表進一步修正完善的研究成果。選取在國內以往的相關研究中,已經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題目作為測量量表的題項,主要選取了皮永華(2006)、曾秀芹(2008)及周蕾蕾(2010)等學者在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中的一些有較高借鑒價值的題項。

(3)控制變量。考慮到研究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將員工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員工所在企業性質及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

32數據收集及樣本描述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獲取數據,調研分為兩個過程:首先進行預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對問卷進行修正;然后選取公司基層員工作為調查對象進行正式調研,調查樣本覆蓋多個行業和工作種類。本研究的問卷調查階段從2013 年8月到2012 年11 月,共持續三個月,共發放問卷360份。考慮到問卷的填答質量,調查者親臨企業現場對問卷調查進行現場指導。本次調查共收到310份問卷,問卷的有效回收率是861%。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研究者將回收的問卷剔除缺失值超過 3個、連續極端值超過5個的樣本后,最終得到有效問卷 303份。通過對問卷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表明,男性占569%;員工年齡跨度范圍由 18 歲到 54歲不等,21~30歲所占比例最高為781%;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學歷占到了883%,其中本科以上學歷占到668%;工作年限,跨度范圍從不到半年到 33 年不等,3年及以下占到了763%;企業性質,國有企業所占比例最高為537%,其次是民營企業332%,三資企業占131%;企業規模,大型企業所占比例最高為449%,其次是中型企業占360%,小型企業占191%。

4研究結論和管理啟示

41研究結論

通過Amos 190軟件對構建的模型進行直接效應分析。直接效應(Direct Effect)指由原因變量(可以是外生變量或內生變量)到結果變量(內生變量)的直接影響,用原因變量到結果變量的路徑系數來衡量直接效應。分析顯示,員工感知的CSR到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直接效應是057。這意味著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員工感知的CSR”潛在變量每提升1個單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潛在變量將直接提升057個單位。因此,員工感知的CSR直接正向影響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和理念會被員工所感知,促使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產生。

42管理啟示

(1)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一項新的員工激勵手段。企業管理者應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一項新的員工激勵手段來看待,通過積極履行各項責任(主要有員工責任、消費者責任和環境責任)一方面可以提高組織在社會中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員工產生有利于實現組織目標和提升組織績效的組織公民行為。

(2)在招聘和培訓中突出企業“負責任”的形象。在人力資源招聘過程中,企業要盡量甄選與企業“志同道合”的員工,避免員工因“水土不服”而中途離職,降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成本;在員工培訓過程中,企業應積極對員工進行企業價值觀培訓、創造機會使員工了解并參與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活動,突出企業“負責任”的形象。這些措施可以使員工真切地感知到企業所履行的社會責任,幫助員工將自我概念與企業特征相聯系,強化員工對企業的認同。

參考文獻:

[1]Bhattacharya,CB,Sen,S,Korschum,DUs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Win the War for Tal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9(2):36-44

[2]Cropanzano,R& Mitchell,MS,Social Exchange Theory,An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31(6):874-900

[3]Maignan,I,Ferrell,OC& Hult,GTM,Corporate Citizenship:Cultural Antecedents and Business Benefit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1999,27(4):455-469

[4]張愛卿,呂昆鵬,錢振波企業社會責任形象與員工工作滿意度及組織公民行為的關系[J].經濟管理,2010(8):86-87

[5]張喆,萬迪防,賈明組織責任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255-260

[6]張小林,戚振江組織公民行為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心理學動態,2001(9).

第8篇

關鍵詞: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在這幾十年的經濟進程中的問題也值得大家反思,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更有甚者有些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的化,而不顧消費者的健康。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成為了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企業是上述現象的直接參與者,從企業出發,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是解決上述現象的重要途徑,企業是否履行了社會責任?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如何?這就需要根據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來判斷。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

Joseph Stiglitz在1985年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理論(或稱多重委托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不僅僅是股東,還存在政府、社會公眾、員工等多個利益相關者,企業的經營管理演變為了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的過程,企業追求的利益不僅僅是股東權益,而是各個利益相關者的整體權益。例如,員工是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當代市場競爭激烈的時代,員工的作用更為突出,如何維持企業人力資源上的優勢,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同時,員工獲取的薪酬是其生存的保障,企業發展也關系員工自身發展,員工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對員工各種權利的保障上,尤其是涉及員工自身安全的保障更為重要。企業對員工的保障程度相對應就是社會責任的履行程度。對于政府而言,政府從企業獲得大量的稅收用于經濟建設,企業的發展狀況影響著政府的財政,當然,政府間接調控經濟的手段也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同時,政府在社會、環境上的公共支出,需要獲取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的信息,如環境保護的信息,上述現象也說明了政府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以各種間接手段調節影響企業,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也是政府這一利益相關者的需求。社會公眾是企業生產的直接消費者,自然關系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在食品完全事件頻發的現在,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傾向。作為企業產品的直接消費者,社會公眾的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需求也是企業對外披露的重要原因。當然,企業還有其他利益相關者,這里不再逐一闡述,從上面的分析來看,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是為滿足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工廠開始遍布全球并且不斷的擴展,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另一方面,造成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環境問題等,隨著大氣、水污染的日益嚴重、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人們越來越重視經濟的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發展模式得以產生,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下,企業的生產要講求高效低能,不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對各種資源的利用都以可持續為前提。這些要求同時也是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披露的內容,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正式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理論基礎建立起來的。

三、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整體的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我國的環境問題等問題的不斷出現,所以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尤其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下更為明顯。這種重視可以體現在眾多法律法規等文件中,例如《公司法》等法律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進行了相關規定,會計準則中相關章節也都體現了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視,例如,或有事項中對環境污染的處理。同時,上海、深圳兩大交易所分別出臺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指引文件。上述現象均表明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在我國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但是,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在得到重視和關注的同時,企業扔有存在大量的違背社會責任的現象:在企業內部員工的正常福利得不到滿足,拖欠職工工資、職工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危險行業的職工安全問題,遲遲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在企業的外部,環境污染問題最為突出,河北唐山的鋼鐵廠的燃燒煤炭排除的廢氣是當地霧霾嚴重的重要原因,淮河兩岸的企業偷排不達標污水使得淮河的治理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食品的安全問題更為社會所關注,蘇丹紅、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等等,由于某些不良廠商的存在使得與大眾直接相關的食品質量得不到應有的安全保障。綜上所述,我國企業社會責任雖然得到了關注,但是,在實際的執行中卻出現了偏差。那么如何才能讓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就需要關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何種問題。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第9篇

關鍵詞:會計信息;社會責任;現狀

1引言

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除了對本單位?本部門的經濟管理負有責任外?同時也擔負著社會責任。約翰 馬雷斯在《企業新概念》中說:“今天世界出現了一種嶄新的企業新概念?既企業已不再被看作具有擁有者創造利益和財富的工具?它必須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負責。”

2 中國社會責任會計產生與發展的淵源

2、1社會責任會計產生與發展的現實依據

社會責任會計研究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其產生的現實依據體如以下幾個方面:

2、1、1.環境與資源問題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物質產品的豐富,一些生態平衡、環境污染、城市建設、文化教育等社會問題接踵而至。其中,環境問題是引發社會責任會計的直接原因。

2、2、2.社會與公眾問題

在個體利益的驅動下,企業的競爭和發展雖然推動了經濟的繁榮,但造成了社會誠信、勞動者的安全及健康等多方面的隱患。這些隱患已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健康,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程。通過企業履行社會義務,創造一個健康、誠信、文明的經濟發展環境。

2、2、3.相關法規的要求

1982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特別會議通過了《內羅畢宣言》,其目標是“處理好生產、人口、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建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國也相繼制定和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環境、資源法規,建立社會責任會計,對確保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發揮應有的作用。

3 社會責任會計產生與發展的理論依據

社會責任會計從產生至今已經30多年,這一學科的理論淵源主要包括:

3、1.相關概念的產生

西斯蒙蒂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新原理》中首次提出了“社會成本”概念。克拉克在其1923年出版的《管理成本經濟學》中提出了“社會成本簿記”和“社會價值”概念…從而使這些傳統的概念從“企業”擴展到“社會”、“外部”,為會計從“企業”拓展到“社會”奠定了概念基礎。

3-2.相關理論及其成熟

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基礎是西方經濟學派新的企業對社會的責任觀念。這里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處理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時所應承擔的義務.福利經濟學派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念認為。

3、3 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

一部分學者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為:(1)確認和計量會計主體在一定時間內的社會凈貢獻;(2)幫助決定企業的經濟運行是否直接影響相關的資源,是否與共同的社會準則全面一致;(3)以適當的方法,盡可能多地為社會各部門提供有關企業的目標、政策和計劃以及對社會的義務和貢獻等方面的信息。

2.也有一部分學者從傳統會計目標的拓展出發來闡述這一問題。他們認提出“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是計量和報告企業各項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使會計可以為各有關社會集團同時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從而擴大傳統的會計職能。”

4 社會責任會計的基本假設

.絕大部分學者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基本假設必須遵循傳統會計的假設,在繼承的基礎上修訂基本假設分為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和多種計量單位并有的假設。也有部分學者提出了創新環境價值假設:僅對直接消耗的生產要素付費,而沒有將對環境的消耗、破壞納入傳統的會計核算范圍中。但要進行社會責任會計核算,首先必須承認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

5 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和披露報告

5、1計量方法

會計是一門以計量為手段來實現其目標的管理學科。社會責任會計,其計量較之傳統會計更具復雜性和模糊性。

宋獻中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有:1.調查分析法2.替代品評價法3.歷史成本法4.復原或避免成本法5.法院裁決法6.影子價格法潘清平等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有:1.客觀歷史成本與主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2.機會成本法。3.間接評價法。4.社會公正法。5.預防成本法。

魯慧慧認為,當前可選擇的方法有:1.歷史成本法。2.替代品評價法。3.機會成本法以及影子價格法、文學描述法、預防成本等方法。

5、2 社會責任會計的信息披露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包含披露內容和披露模式。

5、2、1.披露內容

社會責任會計的對象是指社會責任會計反映和控制的客體。學者們一致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對象就是社會責任及其履行情況。學者們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反映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對員工履行的責任,包括勞動報酬;員工工作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等。(2)企業對生態環境維護的責任,包括企業對污染的防治等。(3)企業對社會及本地區的責任,包括對社會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等。(4)企業對消費者應履行的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由于劣質品問題對被損害的消費者的支出等

5、2、2.披露形式

報表分為簡單形式、中級形式和高級形式。(1)簡單形式:一是敘述性反映;二是在現有報表中添加新項目;三是附注方法。(2)中級形式包括“污染報告”、“社會責任年度報告”和“環境交易報告”。(3)高級形式包括:“社會收益表”、“社會——經濟營運表”、“綜合社會效益——成本模型”、“增值表”和“社會資產負債表”。

一般來說,企業在獨立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應包括三部分內容:(1)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情況;(2)本會計期內企業已承擔的社會責任情況以及因承擔社會責任而對財務狀況產生影響的情況;(3)影響社會責任完成情況的相關因素。

5、2、3.披露工具

企業會計信息常用的披露工具有: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基本財務報告;公網站;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

6 會計人員應有的道德修養

⑴誠實守信?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保持優良傳統的道德修養責任

⑵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

⑶科學發展、依法納稅?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⑷提供社會福利責任

參考文獻

⑴劉廣生,肖好峰.社會責任會計研究綜述[J].財會月刊,2006,(10):62.

⑵陽秋林.論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J].企業經濟,2003,(1):136.

⑶池瀟;社會責任會計的核算內容與不確定性關系分析[N];黃河報;2009年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网友自拍第一页 |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不卡日本| 国产日日干 | 国产一级真人毛爱做毛片 | 青草久草视频 |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漂亮的保姆4-bd国语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黄色小视频在线 | 男人的天堂黄色 |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无线看软件 | 四虎影院精品 | 777888免费观看 | 青春久久 | 激情奇米网 |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 免费看成人毛片 | 午夜免费观看福利片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激情五月 | 国产门事件真实视频在线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自在线观看 | 三级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在线国产精品 | 久草综合在线观看 | 久久婷婷激情综合中文字幕 |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 | 第四色网址 |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深爱激情五月网 | 日韩综合网站 | 国产成人h综合亚洲欧美在线 | 九九九久久 | 奇虎视频影库影院 | 色婷婷综合在线视频最新 | 色综合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 欧美日韩小视频 |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精品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