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0 10:51:2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初中教育政策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Analyze of the Education After Junior Middle School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Based on System Theory
QIAN Xue
(Education School,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Systems Theory is a subject to study the general pattern of research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principle。The education after junior middle school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s a social project. Government, schools, and families should corporate to solve this question.
Key wordsSystem Theory;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education after junior middle school
隨著我國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城市就業,其子女也隨父母到城市讀書和生活,在流入地長期居住,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二代移民”。受戶籍制度和高考政策的限制,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問題日益凸現。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問題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各個利益主體,只有各方力量協力配合,構建相關的因素模型,多元化的觀察這一問題才有取得突破的可能。
1 對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問題的系統論認識
所謂系統,簡單的說就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是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的綜合體。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由政府、學校、企業和家庭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開放系統。政府、學校、企業和家庭肩負著不同的社會職能,但它們又不是一個獨立的子系統,而是與外部環境有著復雜聯系的開放系統,關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首先要認清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于是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民工在城市生活p生產相對穩定后,一部分人把生活在原籍的子女接入城市讀書和生活,此外他們還在城市生兒育女,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群體―“二代移民”。在義務教育階段,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辦法來保障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權利,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在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不斷取得成效的同時,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問題卻日益凸現,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文件規定,也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成了教育政策系統的一個盲點和斷層區。搞好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其次要認清“二代移民”的獨特性。與農民工子女的父輩不同,一方面“二代移民”有著不同的生活追求和心理預期,他們是未來的城市新公民。當他們較多的體會到與遷入地人群的生活地位差距時,在心理上會產生更多的被歧視感,對他們的成長很不利。另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也很大,初中畢業的農民工子女正處于青少年期,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現狀,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上海市對外來務工子女受教育情況調查顯示,初中畢業后繼續讀書是農民工子女及其父母的主要意愿,而在流入地繼續就讀是農民工子女的主要期望。①所以創造條件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接受初中后教育,已經是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了。
2 系統論的角度分析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主要障礙
教育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子系統,也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獨立系統,教育系統的存在和發展,要依賴外部環境,要時刻與外部環境保持物質p能量p信息的交換。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問題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政府、學校、家庭等各個利益主體。下面我們就從系統論出發來探討影響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主要障礙因素。
2.1 制度性因素的限制
(1)戶籍制度的限制是影響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首要障礙。我國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幾乎所有的省市都明文規定,當地高中(含中專,技校,職高)只接納有本地戶籍的初中畢業生。雖然部分地區有所松動,但成效不大。受到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子女不能享受與本地學生接受初中后教育的平等權利。教育制度的頒布實施和戶籍制度也有密切的關系,教育福利直接與戶籍本身掛鉤。由于初中后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非本地戶籍人口沒有納入當地的教育財政預算,難以享受到優越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福利。②
(2)高考政策的限制是影響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初中后教育的主要障礙。我國現行的高等學校招生嚴格執行按戶籍報考的規定,非本地戶籍不能在當地參加高考,這說明,即使農民工子女有幸在流入地高中學習,也無法在當地參加高考,只能回原籍參加高考,而各地的課程設置不一致,教材也大不相同,而且有的省市實行高考自主命題,這就使得回原籍參加高考的農民工子女面臨巨大的困難,使得他們高考困難重重。
2.2 財政性因素的制約
由于初中后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國家缺乏針對農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經費投入。地方政府預算也只考慮了本地戶籍的教育經費。所以幸運進入高中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除交納學費、雜費外,還要負擔一筆借讀費和擇校費。我國有三分之一的農民工家庭處于城市貧困群體中,根本沒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學習費用,只能對高中階段教育望塵莫及。
2.3 結構性因素的影響
(1)高中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大多數農民工都希望孩子通過接受高等教育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所以他們對進入高中學習有較高的預期。而高中屬于非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資源相對來說比較稀缺,高中學校的規模受到師資、校舍、經費等種種條件的限制,無法容納數量眾多的農民工子女。所以學校處于自身因素考慮設置了較高的入學門檻,來限制進入學校的農民工子女的數量和質量,使得眾多的農民工子女無法進入流入地高中學習。③
(2)與高中教育資源短缺不同的是,職業技術類學校資源相對寬松。目前部分職業類學校存在生源不足的現象,職業類學校的教育資源仍有較大的剩余空間。這就形成了一個結構性的失調問題,一方面高中教育資源供不應求,另一方面職業類學校還存在生源不足的現象,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農民工子女初中畢業后可以考慮在職業類學校就讀,即充分利用了職業教育資源,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初中畢業后的教育問題,提高自身的學歷水平和職業技能。
綜上,我們從制度性因素的限制、財政性因素的制約,以及結構性因素的影響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了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主要障礙。可見各個因素都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互交叉的。所以我們不能獨立的來分析每一個問題,而是要綜合起來考察事物,把它置身于社會大環境中,來尋求解決的思路和辦法。
3 系統論視野下的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探析
目前,針對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問題,我國部分地方政府正在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這反映出了地方政府對解決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問題的重視。但要全面解決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問題,僅僅靠地方政府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要從一般系統論出發來綜合尋求解決的方法和策略,使得各方力量協力配合來解決這一城市邊緣群體的教育政策問題。
3.1 采取分層推進策略,逐步打破戶籍限制,為農民工子女接受高中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目前我國采取的嚴格戶籍制度嚴重制約了農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通過傾斜性的誘導政策,在有條件的地區逐步放松對戶籍的限制,分層分步驟地從戶籍制度逐步向居住證制度過渡,逐步打破戶籍制度對農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限制。有選擇地放寬對農民工子女進入高中的入學限制,使高中教育資源更有效的發揮作用。這樣也許短期內會引起大量的農民工子女為接受優質教育資源涌入城市,引起對教育資源惡性的爭奪。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來規范準入的標準,設置一定的條件,滿足條件的人才能獲得本地居民所享有的教育權利和利益。④
3.2 充分利用職業類教育資源,為農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提供便利
在我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中,各行各業對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需求日益旺盛,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為中等職業受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中等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明顯增強。著眼于滿足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就業需求,中等職業教育無疑會成為農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一個重要選擇。因此,政府和職業類學校要采取措施為農民工子女提供便利,降低入學門檻,通過助學金,獎學金,貸學金等多種途徑來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經費問題,多方位多渠道的吸收民間資金,鼓勵企業和學校合作辦學,以此解決教育經費問題,為農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提供便利。
3.3 建立法律保障機制,從法律的高度來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權利
教育是關系到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民族前途的事業,農民工子女屬于城市的邊緣群體,政府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權利。政府在建立法律保障機制時要考慮種種因素,以及防范特殊問題的發生,是一個有待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吳曉燕,吳瑞君.大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現狀p問題及難點分析―基于上海市的專題調研[J].教育導刊,2008-12(上半月).
②雷萬鵬.從多元需求看流動兒童教育政策選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一“、情境”激趣,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具輔助教學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被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在成為教師教學“好幫手”的同時使得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氛圍更加輕松,從而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的普遍應用也給初中政治教學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環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把枯燥的書本內容以充實豐滿、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音樂、視頻中引發其情感體驗,從而迅速地理解課本知識并形成深刻的記憶。可以說,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初中政治課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滿了吸引力。例如,在教學“珍愛生命”這一節內容的開始,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段充滿生命氣息的影像,影片中既有新生的嬰兒,也有地震、洪水來襲的場面;有人群與時間賽跑挽救生命的景象,也有一些捕殺野生動物的冷酷場景……通過多媒體影像繪聲繪色地全面展現,促使學生們在觀影后更加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實踐證明,在如此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們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和熱情是傳統政治教學所不能比的,學生在內心觸碰中也將感受到學習政治的魅力。
二“、案例”導學,合理選擇典型案例深化教學
由于初中政治課程既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又具有一定的實踐性,這就對政治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課本上的基本知識,還要創設一定的實踐環境讓學生來實踐,從而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升華。案例教學法作為政治課程中普遍適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很好地滿足教師的教學期望,同時也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具有極強的可行性。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的案例引入和講解,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最終使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此外,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更加頻繁,討論更加激烈,這些有利條件使得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效果朝著可喜的方向發展,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才會收獲知識,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學“法律護我成長”這一章時,教師可以通過列舉一些學生身邊的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實事案件,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案例違背了什么法律,形成了怎樣的危害,從而幫助學生深化法律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三“、時政”促思,密切關注時事熱點鞏固教學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方法;探索;實踐
引言:隨著新課程改革深入開展,初中政治課程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考試只是對學生能力考察的一種形式,其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宗旨并沒有變。因此,在教學中要一如既往地貫徹新教改的理念,逐步改變教學方法,稟承著“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在政治課堂上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
1.讓學生切身感受,自我認知,加深理解。
初中學生雖然在知識層面有一定積累,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長期以來比較固定的校園生活使他們對“外面的世界”缺乏足夠的了解,社會生活經驗相對不足,如果只是依靠想象來理解比較抽象的政治理論,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困難的。《課程標準》增加了與學生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相關知識,力求把大道理的灌輸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知識的傳授有機的結合起來,以學生當前和未來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具體知識為載體,滲透政治,經濟,法律的基本觀點和黨的重大方針政策的教育。因此,我在教學 中盡可能的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會來領悟課本知識。
如在教學《保護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時,我準備了一些道具,請幾個同學分別來體會殘疾人,老年人生活上的不便:讓同學蒙住眼睛扮成瞎子遠處取物;讓同學扮成聾啞人表達復雜意愿;模擬老年人拄拐杖與其他同學比速度――看到同學的情境表演,許多同學情不自禁地伸出援助之手,紛紛表示要在生活中給予他們幫助。其他課程中,我也根據課標要求,能模擬的情境就不用語言表述,學生通過自己的體會來認同觀點會讓他們記憶猶新,遠比教師滿堂灌的效果要好的多。
2.組織學生走訪調查,培養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同一種能力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特別注重對學生參予社會生活的實際能力的培養,在序言中明確提出:要幫助學生形成觀察社會、分析問題,選擇人生道路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提高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基于這種要求,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使課堂的外延不斷擴大,使學生獲取知識的空間不斷拓展,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研究,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還原,在生活中領悟課本知識,繼而用理論知識去指導生活行為。
如在教學《適合國情的基本經濟制度》時,我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對家庭成員的收入與支出情況作了系列調查,通過這次調查活動,使學生明確這些信息來源于現實生活,體現了真實性,增加了教材的可信度,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這一切都源于我國富有活力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采取課本與學生手中資料相結合起來的教學方式,不僅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理論與現實的辯證關系,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開展主題班會,培養創新能力。
在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今天,人才已成為當代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創新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內容,思想政治作為對學生政治思想和行為規范教育的主力軍,必然要擔負起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任。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力圖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大力倡導課本知識引導下的創新思想,創新行為。
如在教《民族精神代代相傳》時,我設計了一個主題班會,活動方案是:體現民族精神的特色旅游線路設計大賽,形式是模擬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完美假期”的節目形式,讓每組參賽者將自己精心設計的作品進行簡介、評價,小^眾們投票選舉出最佳設計方案,創新設計方案等……同學們各顯神通、集思廣益,有的組設計“井岡山革命老區教育游”,有的組設計“體驗游”,有的組設計“四川藏族文化特色游”……
此次活動在獨具特色的形式中,讓同學們去體會各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精髓,學生深入理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在過程中不僅將課程標準的具體知識貫穿其中,更使同學們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設計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課堂效果非常好。
同時,我們也適時搞一些小規模辯論賽等活動,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如講到《走艱苦創業之路時》,我們根據教材內容,組織了一場關于艱苦奮斗的辯論賽,正反方分別抽取過去物質條件差、環境艱苦、生活困難提倡艱苦奮斗是必要的、現在物質條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艱苦奮斗就不必要了等題目,正方陳列了發揚艱苦奮斗的諸多理論。思想政治課通過一系列辯論、演講活動,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學習,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競爭與合作精神。
4.精講釋疑,提升層次。
在學生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要做到精講點撥,進一步引導學生提升學習層次。教師在精講點撥時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突出重點、難點,理清思路、方法。二是要講清疑點和易混點,必要時可聯系現實進行講解,并分析個別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提出防止的辦法等。三是要及時補講學生在“三論”交流中存在的與教學重點、難點有關的“遺漏點”、“忽視點”,從而使學生能全面系統地掌握和運用知識。四是要強調德育的落腳點。教師要根據教學的性質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品德實際,進行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結束語:
總之,在不斷深化與優化素質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也應該從自身做起,積極探索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政治課實效,朝著素質教育目標大步踏進。
【參加文獻】
一、德育教育在常規教學過程中的滲透
首先,德育教育應在初中政治常規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應注意的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德育教育內容在政治教學中進行滲透,使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如果在政治教學過程中僅僅是傳授抽象的知識概念,必然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影響學習效率。所以,政治教師必須將學科與實際相結合,利用生動形象而又具有豐富道德內涵的典型事例、時事新聞、歷史典故等,使抽象難懂的知識通俗化、具體化與生動化,將深刻的道理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理解掌握。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入地了解社會生活,科學、全面地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自立自強》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課前搜集一些名人自立自強的事例,如洪戰輝帶著妹妹上大學、青年舞蹈家劉巖自強不息、臺灣腦癱畫家黃美廉成才之路等,讓學生在搜集與講述、討論與探究之中受到教育,從而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品質。
二、德育教育在多媒體教學模式中的滲透
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普及應用,德育教育也應利用多媒體教學實時互動、聲色并茂的優勢,使學生始終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同時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進行有效強化,從而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例如,在教學《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節時,筆者就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如長城、故宮、京劇、皮影戲、瓷器等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使學生為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而感到震撼,同時產生思想共鳴,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這樣一來,原本枯燥、抽象的政治教學內容一下就變得具體形象、生動可感了,讓學生很好地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三、德育教育在社會實踐教學中的滲透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這種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各類學校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生活、與社會零距離接觸的重要方法。初中政治教師應通過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對學習、生活、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進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社會實踐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參觀訪問活動、調查實踐活動,充分關注家鄉的人文特征、風情風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優秀思想品德。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學生分組的形式,采取競賽比拼、分工合作等模式來進行實踐教學,使學生養成一種積極參與、善于競爭、樂于探索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競爭、合作、發展的樂趣,使學生形成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德育教育在師德示范作用中的滲透
在初中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學生眼中,教師往往是知識淵博的智者與學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教師是否具有優秀的教學水平與高尚的道德情操,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示范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注意自身的形象,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言傳身教的作用,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文化修養,樹立起遠大的目標與理想。
可以說,只有在教師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下,學生才能對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進行合理的調整,最終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成為祖國21世紀的接班人與建設者。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也應根據初中生的學習特點與興趣愛好,采取相應的方法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問題
1.1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
經濟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基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較低,經濟收入的有限必然導致教育投入的縮水。盡管國家特別關注教育問題,并對《義務教育法》進行了修訂,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費。但是,對于有些農村學生家長來說,在家務農或者外出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他們的經濟收入一直呈低水平,對其子女上初中、高中、大學的經濟支持度就低。
1.2“讀書無用”思想泛濫
近年來,國家對大中專畢業生的分配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過去上了大學就包分配、吃國庫糧的格局,大中專畢業生不再統一包分配,而是實行“雙向選擇”,機關事業單位招錄都是“逢進必考”。也就是說,舉全家之力供養孩子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找得到好的工作,這種現實嚴重挫傷了農村家長希望孩子讀書成才的積極性,使他們滋生了“讀書無用”的想法。
1.3 思想政治課中考分值比重小
隨著中考體制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課在初中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小,無論是在教師眼中還是在家長和學生眼中,思想政治教育課成為名副其實的小科,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視程度降低。例如,2011 年臨沂市中考,總成績860分,思想政治課50 分,還不到總成績的6%,分值比重很小。
1.4 思想政治課教師力不從心
由于思想政治課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有限的緣故,平時教學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時間安排相對不足。不論是自習時間還是輔導時間,見到的往往是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課”教師的身影。
同時,有些教師也給學生灌輸學習思想政治無用的思想,致使思想政治課學習時間被占用現象時有發生。
1.5 學生歧視思想政治課現象嚴重
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思想政治課程受到學生的嚴重歧視,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投入到了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中。即使是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學生做數學題或者學習其他科目的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思想政治課學習量很難保證。 轉貼于
2對策
2.1 多種措施提高農村經濟收入
2.1.1 強化政府職能,加大對農村農民經濟扶持和幫助力度,為農村子女上學提供可靠經濟基礎和保障,縮小城鄉差距。
2.1.2 農村農民積極進取,抓住國家的一切惠民政策,如種糧補貼、生豬養殖貼息貸款等好政策,利用當地有利條件,努力發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業等,為家庭增產創收。
2.1.3 積極響應國家的好政策,主動爭取國家的各種貼息貸款,利用當地有利條件,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從而使他們各自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
2.2 強化教育,杜絕“讀書無用”思想
讀書是農村學生改變命運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舉措。即使國家對大中專畢業生不再實行統一分配,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不管在哪行哪業的人都要有較全面的知識。成才不在于學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起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2.3 轉變教師思想政治課教育觀念和學生思想政治課學習觀念
2.3.1 轉變教師思想政治課教育觀念。盡管思想政治課在中考中占有比較小的比重,但是思想政治課教育工作一樣重要。一方面,利用校內的資源,如圖書室、多媒體教室等來擴大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爭取和利用校外現有的資源,如去當地的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等部門,看看他們是如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來維護國家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從而增加自己的社會實踐方面的知識;把課堂知識用來指導社會實踐,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與社會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因為教師講課只有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排憂、解惑,才會使學生感到政治課的實際用途。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45-02
在現階段的新課改背景下,要全面倡導創新教學,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因此,初中政治作為教育教學的學科之一,教師應當充分把握課堂實踐,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抓住改革的銜接,樹立良好的教育教學理念,讓學生更好的在初中政治中進行理性思維以及對想象能力的有效培養,以此來培養更多更好的創新型的復合型人才。
一、興趣是關鍵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唯一動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激發興趣的教學方法。在日常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盡量采用有趣的導入形式來進行教學。所謂趣味是吸引學生的良好途徑,有趣、和諧的課堂不僅能讓學生學得開心、愉悅,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靈性,讓學生發散其思維,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例如:在講解“禮貌”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類似的環境,如巧遇教師的這樣一個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應當如何處理呢?再如:教師在講解中,應當向學生仔細說明所謂禮貌是什么,怎樣才算是禮貌的打招呼,為什么要進行禮貌的行為習慣。這樣的教育教學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言傳身教,也是一種良好的新課導入形式。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多媒體、視頻以及圖畫來進行新課導入,這樣能順利的將學生代入課堂教學的情境中。教師在進行初中政治教育教學中,可以采取各種幽默的語言來進行教育教學。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以幽默的語言來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更有興趣,尤其是初中政治教學,其本身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如果教師講課再是枯燥乏味,那學生學起來就會毫無興趣,因此教師應當用幽默的語言來進行教學,讓初中政治課更加充滿趣味,并以此來提升初中政治教學的教學效果,以及有效地提升初中政治課的教學質量。所謂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現代學生之所以對初中政治學習食之無味,主要是被應試教育所束縛,因此,在現代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務必讓學生改變這一觀念,真正理解政治教育的宗旨,全面地感受初中政治的良好魅力。
二、生活化的初中政治教學
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生活化”的教學,正所謂“教育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而教師在進行初中政治課程教學時應當充分落實其教學,徹底的將生活與教學相結合,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講解“禮貌的重要性”這一章節時,大多數獨身子女并不能充分理解禮貌是什么?什么樣的行為規范才算是禮貌?他們往往會單純的認為說謝謝就算是禮貌,但是禮貌的范疇并不僅限于此。這樣教師可以為學生舉例一個學生熟悉的例子,讓學生間進行相應的情景模仿,讓學生親眼看看何為禮貌,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到禮貌的重要性,然后從學生本身拓展開來,讓學生徹底的明白禮貌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在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形式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需要教師主動地將學生引入積極思維問題的狀態中。例如:教師在講解法律時,教師當堂進行法律講解,讓學生來判斷是非對錯,學生有的說“對”,有的說“錯”,此時有個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不是對就是錯,是不是有其他角度來看待整個問題呢?”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法律角度的思考,此時,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時學生會以極高的熱情進行教學內容學習。這樣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教學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激發其求知欲,并且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再如:教師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講解“勞動的可貴”這一章節時,大多數城里的學生并不能充分理解勞動是什么,什么樣的活動算是勞動。他們往往會單純地認為打掃家務就是勞動,但是勞動的范疇并不僅限于此。這樣教師可以為學生舉例一個學生熟悉的例子,把學生帶到學校旁的鄉間,讓學生親眼看看農民進行勞動,看谷子和麥子是怎么被打出來的,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農民的重要性,然后從農民本身拓展開來,讓學生徹底地明白勞動的重要性。正如人們常說的“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實踐于生活,學習于生活。課堂僅僅只是學習的一小塊地方,而課堂上,我們進行的不僅是學習,更是生活!所以,快樂愉悅的生活,才能讓學生熱愛學習、認真學習。活躍初中政治課堂,體會政治帶來的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初中教育教學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政治教育教學應當充分積極的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全面地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更加有效的教學情境,讓教學更加生活化,倡導合作學習,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逐步引導學生轉變傳統的教學角色,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初中政治教育教學的目的,以此來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明鳳.有效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1,(35).
[2]葉曉燕.試析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海外英語,2011,(02).
關鍵詞:初中政治;政治教學;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379-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初中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學生的教育已經不止停留在傳統的知識教育階段,政治教育也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初中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校教育除了要對他們的學習能力進行培養之外,還應該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從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在初中教育中,尤其應該要加強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初中的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以及問題比較多,在具體的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將挑戰變為機遇,促進初中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從而提高初中學生思想道德的整體水平。
一、初中政治教育工作現狀
當前社會和經濟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初中學生的思想受到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初中教育中加大對政治教育的力度,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設以及綜合能力素養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當前很多學校都加強了對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在當前的初中教育過程中,在課程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傾向性,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空間以及時間。在很多初中的教育工作中,都將政治教育工作納入必修課程范圍之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治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初中也加強了對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在師資力量上有一定的投入,配備了更多高素質的教師,很多學校還加強了心理中心的建立,為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為初中的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必要的條件。雖然我國初中對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仍然還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初中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對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一定影響。當今很多初中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常常容易養成個性較強的性格特征,加上一些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其思想道德品質不過關,對政治教育更是沒有深刻的概念。當前一些誠信問題和不講道德的行為在初中學生中還時常有出現,這些都是政治教育工作不足帶來的后果。另外,在新的時代背景和要求下進行初中的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作保障。當前很多學校的政治教師更注重科研,而忽視了學生的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導致初中政治教學水平受到影響。
二、初中政治教育對策
1、提高對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教育的重點主要在教育的手段上,傳統的教育都是依靠政治教師對學生進行單純的教學管理實現的,缺乏創新的教育理念。在新形勢下加強初中學生的政治教育工作,應該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對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首先要對初中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狀況進行準確的了解和定位,對于一些少數的但是影響很大的深層次的思想問題要進行解決,注重思想教育的整體性的同時也要注意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政治教育工作。當前,思想品德理論課仍然是初中進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這門課程的教學要從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點出發,因人、因時、因地而宜,并且要根據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制定不同階段的教育目標,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使得政治教育工作能落實到實處,如何初中學生的實際需要。
2、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問題是當前初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政治教育過程中,也要不斷加強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要引入心理的輔導,比如開展團體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團隊的活動中改變一些行為方式,不斷改善人際關系,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再比如進行個人心理輔導,則是針對學生的個人情況展開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把握學生的問題關鍵點,開展有效地引導。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是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念,有助于初中學生政治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此外,在日常教育中要將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在心理教育過程中將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往一個合格人才具備的思想道德素質方向靠攏,還要通過各種豐富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不斷開闊眼界,提高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促進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3、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實踐性
在初中的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各種比較切合實際的問題進行分析,采用各種熱點問題分析法對學生進行教育,調動學生對政治教育課程的積極性。這也是以人為本思想在初中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有效實踐。當前初中的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通病就是缺乏時代感,側重于理論內容,與現實生活中有一些脫節。往往導致學生對政治教育課程提不起興趣。因此在初中的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要貼近生活,跟著時代的腳步,關注學生的各種需求,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對于當前社會上的一些思想觀念以及行為,可以進行詳細的分析,防止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侵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另外,還要將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的建設進行結合,利用學校的各種文化平臺進行充分的宣傳,比如校刊、櫥窗、廣播等,都是進行文化宣傳的重要場地,對各種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介紹,引導學生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
在初中的教育過程中,政治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進程不斷加深,當前很多初中都在積極改革政治教育方法,針對當前初中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應該要積極加強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以提高初中政治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層次。
參考文獻:
[1] 郭樹奎.新時期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商情,2012(12)
關鍵詞: 英語學習 焦慮癥 體現 對策
“情感態度”作為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目標之一已寫入《英語課程標準》。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積極情感的參與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相反,消極的情感如焦慮、抑制、沮喪、懷疑等會影響學習潛力的正常發揮。
一、焦慮癥在英語學習中的表現
一般認為,焦慮是指個體由于預期不能達到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得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感的情緒狀態。外語學習中的焦慮情感可分為兩種:促進性焦慮和妨礙性焦慮。適當的緊張可能會使學習者保持一種特殊的、活躍而敏捷的狀態。這種輕度的、不能完全放松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外語學習。但過度緊張就會形成退縮性焦慮,從而阻礙或影響學習者成功地掌握外語。在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了焦慮癥的以下癥征。
1.課堂焦慮。
在課堂中常表現出退縮躲避行為。如膽小害羞,過于拘謹;不開口讀書,有由于受挫或發不出或發錯某些音而產生被批評、被取笑的心理障礙;怕老師提問,回答問題時會發抖甚至出冷汗,擔心一旦出錯被嘲笑等。
2.作業和考試焦慮。
表現在不會做作業又不得不做,為了應付而隨便亂寫;聽說考試就緊張,擔心考不好。
3.交際焦慮。
沉默寡言,不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不敢正視對方,心慌臉紅,過度焦慮,甚至有意退縮躲避。
4.評價焦慮。
過于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缺乏信心。
二、形成外語學習焦慮的原因
1.學生的性格特征。
性格內向的學生自信心不足,不善交際,適應環境困難,很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課堂上比較被動,學習積極性不易被喚起。性格外向的學生反應敏捷,活潑開朗,善于交際,易適應環境,不介意別人的評價;課堂上比較主動,學習積極性容易被喚起。但無論是什么類型個性特征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會因受挫而產生心理壓力,壓力就會帶來焦慮,焦慮則使學生陷入緊張、害怕和不敢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情緒中,直接影響學習效率。再加上獨生子女的意志薄弱、受挫能力差,更容易產生焦慮情感。
2.學生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對學生的情緒有很大影響。和諧、溫馨、舒適的教室,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教學環節;如果進入競爭和緊張的教室,看到板著臉的老師,焦慮之情會油然而生。
3.教師的負面影響。
教師的課堂行為和態度也是引起學生學習焦慮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師還沒有更新教學觀念,“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氛圍異常緊張;教師給學生任務的難易度也會導致焦慮;有些教師對學生所犯的錯誤缺乏容忍,學生一犯錯誤就呵斥不止,這也是加重學生課堂焦慮的重要因素。
患有焦慮癥的外語學習者往往自信心不足,學習主動性不夠,用消極的方法來避免犯錯誤,整個學習是在一種壓抑的心境下進行。這種心境會阻礙外語學習的進步。
三、降低或克服英語學習焦慮的對策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見學生的焦慮情感在英語學習中的副作用非常突出。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態度,盡可能減輕甚至排除其消極的情感態度,以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克服焦慮而產生的心理屏障。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1.教會學生克服或減輕焦慮癥的方法。
(1)深呼吸,盡量使自己的肌肉放松。當發現自己比較緊張時,可以進行幾分鐘的深呼吸,然后用意念來使自己的肌肉放松。
(2)自我心理暗示。自己暗暗地對自己說:我一定能學好英語,犯錯誤沒關系,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我有信心改正并完成任務。
(3)傾吐自己焦慮的心情。根據心理學的原則,將不愉快的心情傾吐出來,是擺脫焦慮不安的第一步。可以通過日記的形式,也可以向自己的好友、老師或親人訴說。后一種做法可以得到親朋好友的安慰和勸告,對降低焦慮程度有更好的效果。
(4)哼唱歌曲。輕輕地哼唱某些歌曲或隨意的某些旋律,不用刻意記歌詞,不用多好的嗓音,用“滴答滴答”代替即可,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能開心放松就好。哼唱可以釋放心中怨氣,沖淡不和諧的氣氛和情緒。
2.關注學生情感,提高人文素養。
情感教育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情感,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因為性格內向者在課堂中更易形成焦慮。教師應該多鼓勵他們參與課堂活動,如可以適當降低條件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較容易的問題留給他們回答;進行小組活動時,多走近他們中間與他們互動,使其在課堂中獲得成功,樹立自信,消除緊張不安,形成坦然心定,成為課堂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者,而非消極避讓者。
3.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降低學習焦慮。
為了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焦慮,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師應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友好、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放松自己,積極大膽地說英語,并且使可能出現的異常心理現象減少到最低程度。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教學內容的設計及課堂教學的組織都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難度較大的內容可以先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教師總結講解,化難為易。同時,教師傳統的權威性教學會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所以,教師必須打破“教師中心”,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師生互教互學,讓教學成為一種互動的過程,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這樣有助于每個學生都能放松地加入到課堂活動中來,形成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氛圍。
四、結語
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個情感過程。學習者和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對教學過程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積極的情感使學習者更好地學會并運用好一門外語。因此,不論是學習者還是教育者都應該充分重視情感活動管理,促進認知過程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提高,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閱讀課文;整體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56
一、引言
英語閱讀能力作為一項語言技能在《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中有著明確的分級目標和教學指導意見。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包括義務教育和高中兩個階段)按照能力水平設為九個級別,其中五級為九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五級語言技能對讀的要求有以下幾點: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能讀懂相應水平的常見體裁的讀物;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能利用詞典等工具書進行閱讀;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要達到新課標的五級閱讀要求,探索初中英語閱讀課文教學的策略至關重要。
二、初中英語閱讀課文教學現狀
1. 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多年的應試教育,導致教師養成英語閱讀課文的教學方法就是“逐字逐句”翻譯,忽視了語篇的整體思維和寫作意圖。這樣的教學方法弱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一味地在被灌輸知識,忽視了學生自主的思維意識,從而導致學生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的制約。
2. 沒有給足學生充分閱讀和思考的時間
一堂初中英語課,時間只有四十分鐘,在這四十分鐘里,教師一系列的教學目標。從生詞的導入到詞組、句子,再到課文,很多方面教師都想面面俱到,導致整堂課都在趕時間。很多教師往往限定學生的閱讀時間,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里,完成語篇的閱讀,沒有給足學生充分的閱讀和思考的時間。長此以往,學生閱讀語篇就只求快,不求精,不能很好地體會文章的精髓,閱讀興趣就會慢慢減弱。
3. 過于注重語言知識的講解和應用
很多教師會有一個誤區:以為把語篇中涉及的所有語言知識講解到位,學生就會根據這些語言知識答題,那這篇文章就學會了,忽視對語篇本身的閱讀和思考。這種誤區會阻礙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難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4. 缺少對學生閱讀策略的指導和培養
教師把重點過多地放在語言知識上,弱化了對語篇的閱讀和思考,缺少對學生閱讀策略的指導和培養。忽視學生自主閱讀的培養,導致一部分學生閱讀習慣出現一些問題:有聲閱讀、手指逐字逐字指著閱讀、一碰到生單詞就退縮或查詞典等現象。
5. 忽視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關系
學生課內閱讀時間有限,因此可以延伸到課堂之外。教師如果忽視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關系,沒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加以指導,會導致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選材和難易程度上出現偏差,不利于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初中英語閱讀課文整體教學實施建議
1. 注重閱讀課文整體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目的在于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師要注重閱讀課文的整體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整體教學的實踐中,教師設計的每個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設計情景盡量真實。要有具體的操作要求,難易程度符合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活動太簡單,學生則認為沒有挑戰的意義;活動太難,會讓學生失去信心和積極性。因此,“跳一跳,能夠到”的活動設計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學習知識既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目標語言項目的真實意義和用法。整體教學活動應包括學習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的過程,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節,逐步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同時,活動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 加強整體閱讀策略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語篇閱讀的整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加強學生整體閱讀策略的指導,理解英語句型的結構和語用功能,初步運用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技能獲取、處理和傳遞所需信息,主動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策略等。培養良好的英語感知能力和語言學習習慣,如碰到生單詞,學生應該通過上下文的意思推測生單詞在文中的意思;形成無聲閱讀語篇的習慣等。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采用直接講解、間接滲透、學生相互交流等方式,向學生介紹和示范不同的英語閱讀策略,鼓勵學生不斷地嘗試各種新的閱讀策略:克服逐字讀,盡量擴大視距,也就是《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二級中提到的“按意群閱讀”;尋讀所需信息;尋讀具體細節等。指導學生在閱讀語篇的過程中,尋找主題句,并運用主}句去推測、揣摩作者意圖,運用歸納、對比、演繹等技能,運用背景知識去探索、挖掘語篇深層含義。同時,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真深入地體會作者的語氣和感情基調。比如,作者是贊同、反對、否定、疑問、厭惡、驚訝或諷刺等,以及句子后面的標點符號:句號、感嘆號等。再如一些關鍵詞、形容詞、副詞等,都有利于推測語篇的深層含義,不斷地提高和改善整體閱讀策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初中英語閱讀課文整體教學實施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1. 閱讀前導入
導入是語篇教學的重要前提。有效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學生的知識背景和求知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語篇。導入的方法多樣:有故事講述法、師生問答法、英語歌曲欣賞法、英語電影欣賞法、語篇背景介紹法等。教師應該在課前認真備課、熟悉教材、設計好精彩的閱讀前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筆者以一堂浙江省“百人千場”活動新目標八年級下冊Unit8 How to survive(生存)on the Island ? Unit 8 Section A Period 2 (3a-3c),杭州東城中學錢佳筠老師的公開課為例,詳細闡述一下在初中英語閱讀課文中實施整體教學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錢老師先創設一個情景:假如你乘著一艘豪華游輪在旅行,聽海風的聲音,還有海鷗在海面暢游,錢老師播放了一個音頻,讓學生閉眼,想象自己就身在其中,很愜意,很享受。突然之間,又轉換成了另一個音頻,海上發生了一個暴風雨,游輪側翻了,所有人都掉到河里了,你拼命的游,游到了一個荒島上。那接下來,你一個人在荒島上應該怎么生存呢?通過這個情景的創設,錢老師很自然地導入到文本。同時,由于假設是學生自己在荒島上,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更真實自然。
在充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錢老師導入四個單詞:ship, knife, gun, mark,為接下來的整體閱讀做鋪墊。
What are the things on the sand?
Something you use to travel in the sea: ship
You can use these to cut things: knife
You can use these to shoot things: gun
Signs(號) left behind by someone or something: mark
2. 閱讀理解
(1)泛讀,把握語篇大意和重要事實
泛讀要求學生快速瀏覽文章,通讀全文,把握語篇大意和重要事實。形式多樣:判斷正誤、回答問題、課文內容填空等。
在How to survive(生存)on the Island ? Unit 8 Section A Period 2 (3a-3c)中,錢老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泛讀語篇,快速找到Robinson一個人在島上,What to eat, where to live, what to use?
Robinson Things to live on
what to eat:
where to live:
what to use:
在通讀全文找到Things to live on之后,錢老師進一步提問What has Robinson done to get things on the island?讓學生找出Robinson為了得到需要的東西所做的事情。
What has Robinson done to get things on the island?
① He______________________animals and birds for food.
②He______________________to grow fruit and vegetables.
③He______________________already______________________trees and______________________a house.
④He______________________many things he can use______________________food, drink, tools, knives and guns.
(2)精讀,培養學生的深層理解、推理和判斷能力
精讀要求學生細細品讀語篇,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把握全文結構,抓住關鍵信息;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深入理解語篇深層含義。同時,解決一些語言知識、重難點,更利于學生對語篇的理解。教師可以采用復述課文、短文改錯、課文內容填空、回答問題、判斷正誤等。
在How to survive(生存)on the Island ? Unit 8 Section A Period 2 (3a-3c)中錢老師要求學生再次精讀文章,培養學生對語篇的深層理解、推理和判斷能力。在一個荒島上,Robinson有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但是光有物質還不夠,特別是在一個荒島上,Robinson在精神上也有需求,于是錢老師設計了以下表格,以時間為線索,清楚明了地講述Robinson遇到Friday的整個過程。
A friend to live on
How does Robinson meet Friday?
Time Events
A few weeks ago I found the ________ of another man’s feet on the _________.
Not long after that Some cannibals tried to _____two men. One man died but the other ______ ______ me.
Now Friday _____ with me and _____ me.
接下來把go for it書本上的3c糾正句子的習題做了一下,來檢測和鞏固學生對于語篇的整體把握和深層理解。
3c. Correct(糾正) the sentences.
①Robinson Crusoe arrived on the island with enough food and drink.
②Friday made a small boat.
③Robinson had some food and tools when he first arrived on the island.
④Robinson used the ship to build his house.
⑤Friday saw some marks of another man’s feet on the beach.
⑥Robinson tried to kill the two men.
3. 強化鞏固
通過學生對語篇的泛讀、精讀后,學生對語篇的內容、結構、主旨等已有深層理解。接下來就是對語篇知識的強化和鞏固,知識的適當擴充,補充語篇的背景,加深鞏固學生對語篇的了解和產出。教師可以通過練習、游戲、比賽、復述等方式對語篇進行強化和鞏固。
在How to survive(生存)on the Island中,錢老師設計了游戲和復述兩部分。錢老師先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鞏固和拓展關于Robinson Crusoe的更多知R。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you______________________Robinson Crusoe yet?
-Yes, I have.
A. Did read B. will miss C. Have read
(2) How do you make fire on the island?
(3) How many years has Robinson stayed on the island?
A. 12 years B. 28 years C. 35 years
(4)A person who eats humans(人類).
(5) Who is the author(作者) of Robinson Crusoe?
A. Daniel Defoe B. Mark Twain C. Shakespeare
(6) What do you think of Robinson Crusoe?
(7) How does Robinson leave the island?
(8)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does Friday probably say to Robinson in the picture?
在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活動后,錢老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鞏固課文內容。學生輕松的掌握了這個語篇的內容,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閱讀后輸出
在經過了充分的閱讀輸入之后,輸出就變得切實可行。初中英語學習語言的輸出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模仿、背誦、復述、情景對話、書面表達、角色扮演、做游戲、習題鞏固等。
錢老師這堂課最后的輸出環節,聯系實際,讓學生列舉非常真實有用的生活小貼士。如果你一個人在一個荒島上,你應該怎么生存。學生個個開拓思維,提出大量利于生存的方式方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Group work
Tips(小貼士) for surviving on an island:
(1)You can cut down trees to build a house.
(2)Try to grow fruit and vegetables.
(3)Use leaves or animal fur for clothes.
(4)Try to make fire and cook food.
(5) ...
最后,錢老師提出兩個問題 How does Robinson survive on the island? What spirit(精神) does Robinson have?讓學生去思考。Robinson能在荒島上生存,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不管生活有多艱難,都不放棄的精神。在這個強大的精神支柱下,他才能成功脫險。升華文章主旨,深入挖掘語篇深層含義,培養學生的情感文化。
How does Robinson survive on the island?
What spirit(精神) does Robinson have?
Although I have lost everything, I have not lost my life. I will not give up and I will wait for another ship.
The spirit of never giving up.
五、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