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人口老齡化研究優選九篇

時間:2024-02-08 15:02:4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人口老齡化研究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人口老齡化研究

第1篇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紀中期起,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全球性趨勢,進入21世紀,已成為人類發展的主要特征。我國是“未富先老”的發展中大國,當前正處于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期,四川省是老年人口大省,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在未來10~20年,四川省將迎來人口老齡化高峰。人口老齡化對我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地區發展的影響是系統性、結構性和長期性的,如何應對這一長期性、綜合性的戰略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和解決好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對于促進我省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老齡化社會包含以下幾個指標: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年齡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2003年,四川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上升到685. 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 86%。少兒人口比例在30%以下,1988年少兒系數為29.98825%。年齡中位數達到或超過30歲,2000年已經上升為30.14歲。老少比高于30%,2002年則達到30.99 %。根據上述四項指標的動態變化,可以看2003年,四川省的各項指標都已經達到老年型人口的指標數。

三、人口老齡化的預測及影響

人口老齡化數據預測采用ARIMA模型進行預測。從預測的圖1中可以看到2022年65歲以上的老齡化比重將要上升到12%,并有穩定上升的趨勢。

1.老齡化的趨勢將繼續,原有的老齡化人口問題更加突出和明顯

未來十年內四川省的老年人口比例依舊不斷提高。隨著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口問題將會日益成為社會的主要問題。老年人的經濟贍養、醫療保健、生活的照料等需求將會在社會的各種角落里出現,呈現出一種大范圍的比較普遍的要求。如果這些要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將會在較大范圍內引起社會的不安定和動蕩。

2.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逐步高齡化

20世紀70年代初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省人口發展的歷史軌跡,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止,人口素質也得到極大提高;但是,付出的代價卻是老年人口數量迅猛增長,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從中長期來看,勞動力供給逐步下降,勞動力過剩的現象即將改變。同時勞動力年齡日趨高齡化。

3.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隨著四川人口轉變的推進和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變化,人口紅利窗口即將關閉,人口撫養系數上升,宏觀經濟高儲蓄、高投資的現象逐步消失,這導致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逐步減弱。

4.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將迎來新的改革

我省老齡化社會到來,保險基金支付壓力進一步加大。需要尋求更好的保險保障模式,使得老齡人更好的得到社會的尊重,同時減輕青年人的壓力,促進四川經濟穩步發展,使得社會更加穩定和諧的發展。

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建議

人口的快速老齡化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及社會保障都提出了更為嚴峻的要求。根據四川的老齡化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參與和共享――人口老齡化政策的基本原則

1999年聯合國把“建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作為“國際老人年”的主題,其實質是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使老年人真正作為平等的一員融入社會;其核心是平等參與社會發展和平等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社會對老年人價值的認同,消除視老年人為社會發展消極因素的認識誤區,樹立尊老、愛老的社會風尚。

2.適當快速的經濟增長――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前提

國際經驗證明,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結果認為,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所出現的“社會保障危機”,主要原因并不是領取養老金人數的增加,而是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和失業率的居高不下。因此,政府應該及早調整積累和投資結構,改變目前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格局,形成以企業和個人投資為主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同時,繼續吸引國外資本,彌補國內資本積累的不足。

3.建立家庭養老為主的多元化養老模式

進一步明確家庭養老的主體地位,形成多元化的養老模式。在子女克盡贍養義務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提倡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有效結合。同時,建立老年服務督察制度,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4.強化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來源將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單一的老年社會保障模式在迅速到來的人口老齡化面前,已經面臨越來越多的風險,因而人們都在探討一種多支柱的保障模式,這種多元保障模式一般包括:由政府管理的、以稅收方式籌資的公共養老金,由政府或私營機構管理的強制性個人儲蓄積累,還有自愿參加的各種補充養老保險等。

第2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居民消費 靜態面板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024-02

一、引言

人口背景方面;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社會進步以及人均收入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年輕型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趨勢非常嚴峻。各年齡層人口增長速度方面,2005―2013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加424.42萬人,占全年總人口增加量的48.95%,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約為2.98%,比總人口年均增長高出約2.44個百分點。從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來看,我國老齡化出現了未富先老、規模大、速度快、贍養負擔重和二元結構明顯的現象。根據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增速來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到2050年中國的老齡化人口將會超過4億,其中75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到1000萬以上,人口老齡化系數高達35%。

經濟背景方面,在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我國居民消費水平過低,同時增長速度也非常慢。我國保持10%的經濟增長速度將近10年。但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非常不合理,我國的經濟增長一直是由投資和出口拉動,居民消費一直比較低迷,消費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挖掘。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發展速度放緩、結構轉型、動力轉型的復雜轉型發展過程。我們需要迫切分析出我國居民消費持續低迷的原因,因此,分析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結構轉型以及消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二、文獻綜述

勒夫(Leff,1969){1}利用74個國家的跨國橫截面數據,建立LEFF模型,研究了人口撫養比和儲蓄率的關系。勒夫通過研究得出:老年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以及儲蓄率,三者是負相關的,在社會中提高老年撫養比重和少兒撫養比重會增加居民消費。但是勒夫的研究方法忽略了不同國家的消費政策和消費理念不同,因此,勒夫的研究方法沒有考慮各國的特定國情,實證分析存在非常大的缺陷。汪偉(2010){2}根據生命周期理論,運用動態面板分析方法實證研究了我國1989―2006年間經濟增長、人口老齡的關系及其對中國儲蓄率的影響。汪偉的研究得出經濟增長有助于國內儲蓄水平的提升,但人口老齡化對我儲蓄率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王宇鵬(2011){3}利用最優消費函數對中國城鎮居民消費進行了實證研究。他運用了2001―2008年各省的省級面板數據為樣本,被解釋變量是平均消費傾向,同時以實際利率、本期價格、老年撫養比、少兒撫養比等作為解釋變量,采用最小二乘方法進行研究。實證結果表明:少兒撫養比對平均消費傾向影響效果不明顯;老年撫養比與預期價格會促進平均消費傾向發展;實際支配收入、本期價格、利率會抑制平均消費傾向的提升。李仲生(2004){3}通過理論分析得出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以及居民消費結構變動會影響居民消費率的發展。他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家庭用品支出的消費會增加,但中國消費水平卻沒有增長反而逐漸降低。劉源(2013){5}利用1982―2012年30年的數據,在實證分析中使用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老年撫養比等變量作為統計變量,通過檢驗得出各變量之間具有長期且穩定的協整關系。劉源同時又運用回歸分析得出人均消費支出會促進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同時消費價格指數也會上升,利率和老年撫養比重的增長會抑制人均消費的增長。

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不僅會抑制居民消費,而且還可能促進居民消費,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本文研究的重點在于搞清楚這兩者之間的確切關系,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轉型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三、經驗分析

為了驗證人口老齡化與我國消費的關系,本文擬采用中國2005―2013年31個省市自治區平衡數據,建立靜態面板模型進行分析,所選指標如下:

被解釋變量:居民消費率(cr)。描述我國消費狀況的變量有很多,國內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居民消費率來表示,本文也不例外。其具體由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計算得到。

主要解釋變量:老年人口撫養比(edr)。老年人口撫養比是指某一社會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通常采用百分數來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老年人。它從經濟學的角度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影響。計算公式為:edr=(P65+/P15-64)*100%,其中P65+為65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P15-64為15至64歲人口數。

城鎮老年人口撫養比(uedr)。包含各地區市和鎮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占勞動年齡人口比重。

農村老年人口撫養比(redr)。只涉及鄉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趨勢。

控制變量:對外開放(open),計算時先對進出口總額按人民幣匯率均價進行換算,然后與國內生產總值相除;人均實際GDP的對數(lnpgdp),人均實際GDP一般表示國內人均收入狀況,取對數是保證不影響數據本質的情況下,讓其變得線性化;經濟轉型(tran),由城鎮非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占城鎮就業人數比例表示;實際利率(r),由按時間加權的一年期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得到,如表1。

由表1可知,各變量不存在異常值,可以放心地進行模型估計。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估計結果如表2。

模型1是居民消費率關于所有控制變量的不考慮個體效應的OLS回歸,模型2是加入了個體效應后的OLS分析,燒叨員瓤梢苑⑾值髡后的R方提升了36.6%(0.88-0.514),說明諸如風俗、文化、制度等不可測量因素解釋了居民消費變動的36.6%,是影響居民消費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國人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倡導勤儉節約,這在現實生活中便表現為多儲蓄、少消費。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礎上加入了表示人口老齡化的老年撫養比變量,結果表明老年人口撫養比對我國居民消費具有顯著抑制作用。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到來,無疑增加了社會的負擔壓力,進而導致各個家庭縮減消費開支,加大儲蓄或投資力度。為了充分研究人口老齡化的內在作用機制,我們還可以將人口老齡化因素分解為城鎮人口老齡化和農村人口老齡化,并分別引入模型,即模型4和模型5,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礙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城鎮老年人口撫養比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農村老年人口撫養比則不顯著,表明在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居民消費的促退機理中,城鎮人口老齡化是主要緣由。不過無論是模型3,還是模型4,他們相比于模型2的調整后R方只提升了0.4%,表明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居民消費變動的解釋力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甚至不能算作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低下的原因。

另外,因為模型1沒有考慮個體效應,之中所有控制變量的統計推斷不可避免存在誤差,所以本文以模型2至模型5的結果為準。對外開放與居民消費為顯著負相關關系,證實了就目前而言,三駕馬車中出口與消費格局失衡,未來應著手尋找兩者之間合適的比例關系,共同協調推進經濟發展。人均收入越高的群體,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往往偏低,消費欲望較弱,不利于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模型中人均收入與居民消費的負相關關系正好印證了這一點,符合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經濟轉型在5%的水平上與居民消費呈現正相關關系,結合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效率低下、投資和出口比重過大、內需疲軟等現狀,我國經濟增長前景堪憂,通過經濟轉型,可以較好的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擴大居民消費水平。實際利率的作用與預期有所差別,模型表明其對居民消費并無顯著影響。

四、主要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中國2005―2013年31個省市自治區的平衡面板數據,建立靜態面板模型,對人口老齡化與我國消費的關系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1)人口老齡化會抑制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其中城鎮人口老齡化是主要原因,農村人口老齡化沒有影響;(2)不管是人口老齡化,還是城鎮人口老齡化,他們對居民消費的解釋力度有限,屬次要原因,相反,風俗、文化等因素才是我國居民消費的主要原因之一;(3)對外開放和人均收入的提升都不利于我國消費水平增長,經濟轉型能促進居民消費擴張,實際利率則對我國居民消費無影響。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人口老齡化增加對我國來說具有雙重作用,利用的好會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沒利用好則會抑制我國經濟的增長,因此,人口老齡化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政府應該大力構建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群體的社會安全感,讓老年人人群敢于去消費,從而促使我國消費結構轉型,最終使我國的消費得到跳躍式的進步。根據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開發適合老年人用品,提高老年人專用品的針對性和多樣性。一方面,引導企業多生產適合老年人使用的高質量產品,比如假牙、拐杖、助聽器、老年專用手機等等,同時大力發展商業養老院。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使用品的多樣性。比如,企業在生產老年人食品時應該考慮到老年人體質的特殊性,注重食品搭配和食品營養,降低老年人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等等。服裝方面,老年人服裝應使用舒適健康的優選面料(質量高對皮膚無傷害),多生產暖色系與顏色鮮艷的衣服來適用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服裝的常規,積極生產流行款式衣服,在舒適、美觀的同時展現老年人的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

第二,全面提升我國老年人家政的服務質量,增強家政服務人員的職業技能和素養。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增加導致社會“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同時,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和精力的有限,使全社會對老人家政服務的需求增大。但是,目前我國家政市場的制度不夠完善,相關法律也沒有得到出臺,導致我國老年家政服務市場上,老年人服務項目不夠不全,價格變化也非常大;同時,我國老年人家政服務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因此,政府應該大力規范家政服務行業的發展,通過相關制度和規定來完善我國的家政管理體系,促使家政服務企業加大員工培訓力度,提高員工的服務質量(包括服務態度、專業素質等),最終使得我國家政服務行業實現規模化、專業化和品牌化發展。

注釋:

{1}Horioka, C.Y. and W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6(7): 12-23.

{2}汪偉.經濟增長,人口結構變化與中國高儲蓄[J].經濟學(季刊),2009,9(1):29-52.

{3}王宇鵬.人口老齡化對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1(1):64-112.

{4}李仲生.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J].人民日報,2004.

{5}劉源,劉壯.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33):126-127..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第3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發展態勢;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4-0090-03

黨的十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寫入報告,為未來有效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了緊迫的課題。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現狀及趨勢怎樣,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結合省情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應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一、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及顯著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的現象。按照聯合國的衡量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顯著特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態勢加劇。21世紀初我國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0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為9.9%,2010年上升到13.26%,預計2015年將達到15%,屆時老年人數將增加到2.2億左右。我省的人口歷史變遷與發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省屬于人口凈遷入地區,人口平均年齡較輕,屬于“年輕型”人口結構類型。改革開放之后,我省人口遷移流動趨勢發生變化,逐漸演變成為人口凈遷出省份,雖然我省人口老齡化步伐稍晚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邁入“老年型”社會步伐較快。2000年我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6%,2005年時達到7.6%,超過了7%的人口老齡化衡量指標,標志著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2010年“六普”時老年人口比重已達8.3%,雖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9%),但十年間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個百分點。據預測,到2040年左右我省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900余萬,將占總人口比重約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將達到50歲左右,屆時洶涌的“銀色浪潮”將呈現在全社會面前。

2.老年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據“六普”數據顯示,我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17.3萬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萬人,增長了49.9%,同期全國增長了34.5%,而全省總人口僅增長了0.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7%提升到14%,發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其中法國130年,澳大利亞和美國是79年左右。中國只用了27年就將完成這個歷程,并且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間內都保持很高的增長速度,我省將同全國一樣呈現較快的老齡化增速。

3.高齡老人比重快速上升。從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齡段看,65~69歲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歲的老年人口占50.9%,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與2000年相比,65~69歲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個百分點,而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個百分點,高齡老人的比重持續、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在延長。這就對今后的社會養老服務,福利設施規模、結構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齡化程度城鄉、區域差異顯著。2010年,全省城鎮總人口達2 132.4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95.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9.2%,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3.0個百分點。鄉村總人口為1 699.0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為122.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2%,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2.2個百分點。由于經濟條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別,城鄉間老齡化進程呈現顯著差別。我省老年人口規模、還是老齡化程度城鎮均要高于鄉村,而且從老齡化速度看城鎮也要快于鄉村。這與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相同,也是城鎮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農村,但與中國目前農村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三個百分點來看,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正好相反。這是我省老齡化不同于全國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齡化在地區間發展也不平衡。據2010年“六普”數據顯示,我省老齡化程度伊春市最高達12.1%,第二位是鶴崗市10.49%,第三位是雞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為牡丹江9.86%、大興安嶺9.49%、雙鴨山9.21%、哈爾濱8.52%、齊齊哈爾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綏化7.59%、大慶7.14%,只有七臺河接近人口老齡化邊緣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主要受資源枯竭影響勞動力轉移規模較大,老齡化發展趨勢與全國呈現不同的特征。

5.老年撫養比逐漸提高,贍養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間我省15~64歲年齡段勞動人口數量增長、少兒人口比重持續下降及老年人口總量增加的影響,我省人口總撫養比呈現略有下降的態勢,但老年撫養比逐步提升。

當前我省每10個勞動力負擔的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處于勞動力資源豐富,負擔相對較輕的“人口紅利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盡管十年來人口總撫養比在不斷下降,但其中的趨勢是少兒人口撫養比下降了10.1個百分點;而老年人口撫養比則上升了2.7百分點,即0~14歲少年兒童數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人口總撫養比將不斷攀升,支撐經濟發展的一個優勢條件“人口紅利期”將逐漸消失,全社會養老壓力將加劇。

2010年“六普”資料顯示,我省人戶分離人口為505.14萬人,已占戶籍人口的13.21%。這部分流動人口與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萬人,增長49.37%,其中61%是青壯年勞動力人口,他們正是承擔贍養老人義務的主要力量。由于戶籍制度嚴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務與福利制度身份隔離等多種原因,大量勞動力流入城市化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同時,家庭中需要贍養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贍養老年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異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齡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狀況較為穩定。201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喪偶的老人占25.9%,與2000年相比減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離婚比例為0.9%,與2000年時0.7%和2005年時的0.6%相比,分別上升了0.2和0.3個百分點,盡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總體上仍保持著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為0.9%,與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數據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體狀況較為穩定,呈現出有偶率高、喪偶率低、離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點,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穩定和睦,健康程度較高。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人口發展態勢表明,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可逆轉,我省也不例外。從歐洲與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實踐表明,老齡化社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務、社會組織體系等帶來全方位的影響。分析黑龍江省實際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是:

1.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從世界范圍來看,首先進入到老齡化社會的都是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全省人均GDP僅為2.7萬元,整體經濟實力還比較弱,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是“未富先老”。應對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我們的經濟基礎不夠雄厚。

2.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人口老齡化對醫療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對養老、醫療保險的需求將會急劇增加。據調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鄉村的水平就更低。這一現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離退休養老金及社會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單位離退休職工,城鄉間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差距較大。另外,由于離退休人員醫療費用實行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因此,在離退休人員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對整個醫療費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3.城鄉社會養老機構不足,老齡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伴隨獨生子女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和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結構模式,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為繼。家庭規模進一步小型化,年輕人難以抽出大量的時間來照料老人,使得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養老機構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會養老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據統計,2010年全省擁有社會福利院、光榮院,優撫安置單位等731個,共有床位95 594張,但是面對老齡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農村地區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數量龐大,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護理、生活照料和社會服務,僅靠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完全實現養老目標,老齡產業和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和建議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各級政府要將人口老齡化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老齡事業,大力發展老齡產業,開創老齡工作的新局面。

1.樹立愛老敬老的社會風尚。老年人是社會的巨大財富,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社會都要關心重視老年事業發展,要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各級政府、機構、宣傳部門要加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宣傳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愛老、養老、敬老的傳統道德教育和宣傳引導,在全社會樹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風尚。

2.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強蛋糕”,只有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才能提高養老支付能力。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告訴我們,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既要充分挖掘當前“人口紅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質、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抓住我省人力資源豐富的大好時機,扎實推進“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依靠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支撐經濟長期平穩增長。

3.積極推進老齡產業和事業的發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其帶來的市場需求也不斷增長,從而形成新的產業,它包括所有與老年人口物質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產和服務。老年產業是一個前瞻性產業,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巨大。從政府職能看,要通過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把老齡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其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從社會上看,要逐步培養形成全社會參與、全民關懷老齡事業發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設普惠全民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城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營造讓老年人放心消費的服務環境,為老年人提供優質便捷的上門服務,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對老年設施、產品、服務、娛樂、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這樣即能解決養老機構不足、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問題,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觸社會、融入社會。也能有效解決農村贍養人口人戶分離的后顧之憂;另外,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從金融、稅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規上對民間資本參與老年社會服務事業給予大力扶持,解決資金短缺的狀況,為民眾辦實事。這樣有助于提升整體服務水平,推動養老保障事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

4.適當調整生育等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由于人口結構老化造成社會負擔沉重和養老問題突出,計劃生育政策使新生兒數量減少,人口老化趨勢加快。建議適當放寬“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緩解越來越嚴峻的人口高齡化趨勢,積極主動地引導人口結構向平衡、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此外,應努力建立起全覆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全省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盡快推進從目前保障體系制度全覆蓋最終達到保障體系的實際全覆蓋。加快改革戶籍管理制度,解決農民工城鎮身份問題,為老有所養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實現社會公平等等。為統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創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王俠.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凱等.黑龍江省老年人口狀況及對策研究[Z].黑龍江統計要報,2011:11.

第4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險

一、人口老齡化現狀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它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有三個方面。第一,人口老齡化提前達到高峰。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又由于目前實行全面二胎政策,這使人口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快。第二,在社會經濟不太發達狀態下進入人口老齡化。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于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第三,在多重壓力下渡過人口老齡化階段。中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

中國政府的最新數據顯示,21世紀頭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為0.57%,低于上世紀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長率,因此中國人口正在進入老齡化,有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今,中國現有老齡人口已超過1.6億,且每年以近800萬的速度增加,所以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快速增長的時期。

二、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影響

1、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發展

人口老齡化使得消費轉變與現有的產業結構產生重大矛盾,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老年產業的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異,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場需求。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醫療保健以及護理服務等產品的主要消費者。這些消費將會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2、加重養老負擔,沖擊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長期實行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家庭養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四位老人、一對年輕夫婦以及一個未成年小孩”的家庭模式,撫養系數比上升并失衡,將使得現行的家庭養老模式發生困難。這就加重了家庭的養老負擔,同時迫切需要通過國家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制度來減輕家庭的負擔。也就是說,人口的老齡化使得養老保險金支出增加,國家財政支出壓力增大。同時,人口老齡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對醫療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救助制度等社會保障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從我國的國情看,同時滿足這些需求也是不可能的。這種供求矛盾的長期存在,有可能引發一系列顯現和隱性的社會問題。

3、影響城鄉二元結構和農業的發展

中國人口的大部分都在農村,農村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很高,從而使得農村的勞動力減少,同時大部分的勞動力人口外出打工,使得務農人口以老年人口為主,這樣的人口結構狀況將影響農業的發展。第一,影響農業的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不利于農業對新技術的應用;第三,使農業的生產率下降。這樣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就影響著城鄉二元結構,同時人口流動性的增強更加阻礙了農業的發展。而農業作為衣食住行的重要保障,一旦受阻必將會反作用于經濟,使市場失靈。

三、人口老齡化的應對措施

1、建立更加完善的養老保險機制

隨著老齡化的發展,社會對養老、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將是非常大的,這就要求我們盡快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和醫療制度,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老年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加強社區老年衛生工作,增加服務項目,改進服務措施,為老年人提供預防、醫療、護理和康復等多種服務。建立健全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覆蓋面,通過醫療救助等多種渠道幫助貧困老年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同時,要加強社保基金監管,進一步規范社保機構設置,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針對老年人特點提供全方位的老年服務。

2、大力發展老年服務產業

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未成年人口的消費將相對降低,而老年人口的消費將相對上升,這也是對我國產業結構的一個新的挑戰。消費市場需求的變化必然導致更多的企業和商家加大對老年人口需求和服務的研究,他們將進一步開辟老年消費市場。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興建老年人活動的公共設施,擴大老年人活動場所,尋求更全面的老年服務項目,提高老年服務質量,促進老年服務產業的蓬勃發展。

3、大力發展經濟,為其奠定物質基礎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時期迎來了老齡化,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仍將以較薄弱的經濟力量來應對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長的問題,負擔較重。因此,我國要積極推動經濟的發展,為建立多層次、全覆蓋的老年人保障體系和養老保險制度,為老年人快樂、健康的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才能夠有能力去應對老齡化危機。

4、加大對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的投入,發揮宏觀經濟作用

由于人口老齡化使得家庭面臨養老危機,所以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來減輕家庭的養老負擔。政府此時需要充分發揮宏觀經濟調控的作用,加大對于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的投入,使得老人能夠得到很好的救助,子女可以安心工作,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率的帶動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應該加大對于像河南等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人口大省的轉移支付,使其有足夠的財政資金能很好的掌控人口老齡化的局面

參考文獻:

第5篇

一、烏魯木齊人口老齡化現狀

國際上一般把60歲以上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達到10%或總人口中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7%作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人,占13.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人,占8.87%。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不容忽視,烏魯木齊也面臨同樣的問題。2005年烏魯木齊60歲以上人口達24.3萬人,占總人口的11.43%。到2010年烏魯木齊60歲人口達到31.6萬人,平均每年增長6個百分點。至2010年以來,烏魯木齊老齡化速度加快,2014年全市60歲以上老人38.48萬人,占總人口的14.91%,2015年烏魯木齊常住總人口達到355萬人,較上年增長不足1%,但老齡人口已突破15%。據估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50萬人以上,烏市老年人口進入快速增長期。

二、烏魯木齊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現狀

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和確保城鄉居民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烏魯木齊市社保局在全疆率先出臺了相關規定,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針對社會不同層次的基本養老保障體系。2004年全疆首個為城鎮靈活就業者提供服務的醫療、養老保險試驗點在水磨溝區建立。起初為激發城鎮收入較低居民的積極性,水磨溝區社保局將最初的養老、醫療保險捆綁交付的方法改為兩種保險可任選其一。另外,又為不具備繳費能力的以個人形式參保城鎮居民規定了特定的繳費方式,從而短期內有效提高了城鎮居民參保率。2006年末,烏魯木齊市參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參保人數為182萬人,增加5%(離退休人員44.32萬人,增加3.7%)。2007年6月底,養老保險參與人數增加到42.52萬人,比上年增加2萬人,基金收繳率94.72,清欠率18.6%,清欠額為3160萬元。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人達13.44萬人。2008年后參保人數有所下滑,但兩年后便開始增長。2011年,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94.74萬人(其中在職職工參保人74.96萬人,離退休人數為19.7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55萬人(其中在職職工參保人數增加10萬人),增長15.27%。基本養老保險的基金收入為48.36億元,比上年增加10.48億元,增長27.67%。基金支出為42.56億元,比上一年增加8.16億元,增長23.72%。2011年底,企業退休人員的月平均養老金達1776元,較上一年的增加96元,增長5.71%。2015年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24萬人,比上年增加1.24萬人,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待遇提高到2636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380元和195元。

三、烏魯木齊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面臨的問題

養老保險的覆蓋率較低,養老資金缺乏。2015年烏魯木齊市勞動力人口270萬人,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共有124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覆蓋率僅為46%,有待于進一步的擴大。烏魯木齊的流動人口較多,有些靈活就業者,由于無固定收入來源,甚至雇傭單位不履行其職責,導致這部分人群有意參保卻參加不了的境況。處于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的環境下,烏魯木齊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政府財政收入減少,企業稅負過重等問題導致養老保險基金缺乏嚴重。有些經營不善的企業拖欠養老保險費用時有發生。養老保險基金渠道缺乏,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基金的保值增值機制不夠完善,社會救助的渠道如社會捐贈和民間慈善組織不多。另外,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進一步加大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不平衡。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和參保范圍的擴大。養老保險缺乏統一的社會化管理。就烏魯木齊市而言,養老保險的各種服務設施不齊全,社區間的發展不平衡,管理水平較為底下。由于歷史原因烏魯木齊社會結構較為復雜,兵團制度與地方存有一定的差異,建設兵團已退休人員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冒領養老金的現象時有發生。當地監管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損害公眾利益的現象仍然存在。目前,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管理和服務水平也很低,導致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仍然由企業承擔,增加了企業的負擔。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政策指導。我國關于養老保險的法律一直都很缺乏,建國初期,僅推出一些方案與指導意見,缺乏法律效應。上世紀末,我國正式頒發《縣級農村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由于國家農保的立法較低,推及到烏魯木齊,效果不盡如人意。進入本世紀,烏魯木齊推出各項政策推動養老保險的發展,短期內,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面臨許多長期的問題如兵團與地方的雙軌運行及監管漏洞等。

四、改善烏魯木齊養老保險的合理化途徑

城鄉統籌,加強養老保險體制改革。在農村,烏魯木齊農村的參保率較低,應該強制建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思想觀念的落后,受傳統養兒防老思想的束縛,對現代養老保險的觀念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強制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很有必要。在城鎮,要求所有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繳納的保險金不受職業種類的限制。設立專門的機構,統一管理,專業化的運營,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多元化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和籌集資金渠道。為了平衡養老基金的收支,可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允許外籍人士購買養老保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資金的不足。目前銀行的利率不足以彌補物價上漲的幅度,養老基金放入銀行反而會貶值。養老基金應有專門的人員負責管理,選擇合適的方式如投資項目等盤活養老資金。養老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捐贈,填補養老資金的缺口。烏魯木齊民間慈善組織較為缺乏,發展慈善組織,凝聚各民族力量,鼓勵其積極募捐資金用于養老保險,活躍民間資本,牽引民族向心力。延長法定退休年齡,減輕養老保險支付的壓力。前幾年,我國開始進行逐步延長退休年齡的討論。目前我國退休年齡相對較低,另有部分居民提前退休,加大了養老金的支出。國際上,很多國家適當延長了退休年齡,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因此逐步延長適當退休年齡,是烏市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可行手段之一。在進行延長年齡時,為穩定起見,可進行逐步延長。比如每隔五年延長2-3歲,用十年時間延長到既定退休年齡。這種階段性的退休年齡的調整可以一段時期內提供勞動力,又能以最優化的方式分配勞動力資源。

作者:姚雪蓮 孟玉龍 單位:新疆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趙殿國.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J].經濟研究參考,2008;(32).

[2]馬彥.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0;(6):79-83.

[3]胡紹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5):1-7.

[4]周瑩.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推進策略[J].南京社會科學,2009;(9):107-108.

第6篇

關鍵詞:(中)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擴展索洛模型;合理養老水平系數

中圖分類號:(中)中圖分類號D6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3)05-0098-09

收稿日期:(中)收稿日期2013-03-21;修訂日期:(中)修回日期2013-05-22

作者簡介:(中)作者簡介李紹泰(1988-),浙江臺州人,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統計、抽樣調查。

正文

一級標題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反映了人類的進步,表明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們的健康、營養水平的提高。法國在1865年率先進入老齡化國家,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進入,我國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7%,也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養老保障體系面臨著巨大挑戰。如何確定不同老齡化率下合適的養老金支出,既能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又能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水平,是目前研究的重點。穆懷中在研究社會保障適度水平時將養老金占工資收入總額的比重作為養老保障的考核依據[1]。姜向群通過計算養老金總額在職工工資總額的比重來觀察人口老齡化對退休金繳費負擔的影響,并提出了改革養老金制度的建議[2]。李敏用養老金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研究合理的養老金支出,雖然采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函數,但并沒有在生產函數中加入年齡結構[3]。

本文通過建立加入年齡結構的索洛模型,推導出老齡化率下養老金支出系數公式,測算了給定老齡化率下國民經濟中應該分配給老年人養老所占的比重,文中稱為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反映在不同的人口結構下,考慮老年人的消費水平,推導出養老金總額應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而中國目前實際的養老金支出比例,文中稱為實際養老水平系數,根據模型中推導出來的公式,用養老金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與老齡化率的比值來表示。本文將合理的養老金支出與中國的實際情況作了比較,分析了目前養老金支出比例與合理養老金支出間的差距及原因,為政府制定養老金支出政策提供參考。

一級標題二、合理養老水平系數的推導與分析

二級標題1擴展索洛模型的建立

索洛模型是研究經濟增長理論的起點,主要關注四個變量,即總產出Y,資本K,勞動L,以及“知識”或“勞動的有效性”A。假定勞動的規模報酬不變,它的生產函數采取如下的形式:Y=F(K,AL)。本文研究中加入老年人口和少兒人口,索洛模型中的勞動L僅僅指實際參與經濟活動的勞動力數量。擴展后的索洛模型形式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形式:

其中:N代表總人口,α是65歲及以上人口(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即人口老齡化率。β表示0~14歲少兒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稱為少兒比。1-α-β則表示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γ表示勞動參與率,所以實際參與經濟活動的勞動年齡人口可表示成L=(1-α-β)γN。

θ是老齡人口的人均養老收入與全體國民人均收入水平之比,稱為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即在給定老齡化率情況下老年人養老金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其中: Yα是經濟總產出中分配給老年人的養老總支出,即老年人的養老總收入。Lα表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則 Lα=αN。從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公式中可以看出,經濟總產出中分配給老年人越多,養老水平越高。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可以很好地研究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情況。

經濟產出在消費與投資之間進行分配,投入投資的份額s是外生的,現有資本以速率δ折舊,投入資本的增量為:

二級標題2老齡化對平衡增長路徑上的經濟影響分析

為了觀察人口老齡化因素對經濟產出的影響,下面推導加入老齡化因素的索洛模型平衡增長路徑。

式(2)等式兩邊同乘以k,得到每單位有效勞動的資本存量的變化率為:

其中:單位有效勞動的產出f(k)=YAL,未加入年齡結構的原索洛模型單位有效勞動的資本存量的變化率k&=sf(k)-(n+g+δ)k,第一項sf(k)稱為每單位有效勞動的實際投資,第二項(n+g+δ)k為持平投資(見圖1)。與原索洛模型相比,加入老齡化因素的擴展索洛模型推導出的式(3),第一項每單位有效勞動的實際投資減少了sαθf(k),第二項持平投資減少了(m-α&+β&1-α-β)k。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效應可以從正效應和負效應進行分析。

(中)圖題圖1實際投資與持平投資線

對經濟增長的正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人們解決基本生活需要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意愿逐漸降低,使得勞動參與率下降,所以m會小于0,從而使持平投資的斜率降低,使得為了保持現有資本水平的持平投資減少,穩態資本水平k增大,對經濟增長產生正效應。第二,如果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快于少兒人口的減少速度,即α對經濟增長的負效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由于經濟產出中,單位有效勞動產出f(k)中有αθf(k)的產出分配給老年人用于消費,導致實際投資減少,從而降低了資本的積累水平,使資本低于平衡增長路徑上的穩態資本水平k。第二,由于老齡化率不斷提高,儲蓄水平下降,使儲蓄率s降低,實際投資下降,加深了對經濟增長的負效應。第三,如果少兒人口的減少速度快于老齡人口的增長速度,即α&+β&1-α-β

二級標題3合理養老水平系數的推導

其中:表示人均國民收入,Yα是分配給老年人用于養老支出的部分,Yβ是經濟總產出中分配給撫養少兒人口的部分,Yc是扣除分配給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后的分配給勞動年齡人口消費投資的部分,α是人均養老收入水平,β是撫養少兒人口的人均支出水平,c是勞動年齡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

假定老年人的消費水平是一個勞動年齡人口消費水平的μ倍,并且只消費不儲蓄,老年人的收入就等于消費:μ(1-s)c=α。假定0~14歲少年兒童的消費水平是一個勞動年齡人口消費水平的ν倍,并且也只消費不儲蓄,則有:ν(1-s)c=β。所以,可以推導出老年人的合理養老水平系數模型:

合理養老水平系數θ主要是由儲蓄率s、老齡化率α和少兒比β共同決定的。儲蓄率s與合理養老水平系數θ呈負相關,儲蓄率s下降,θ上升。反之,儲蓄率s上升,θ下降。儲蓄率高低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生活不確定的擔憂,存錢養老,存錢防病。老齡化率α和少兒比β都與θ呈正相關,老齡化率越高,合理養老水平系數越大,表明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要求分配給老年人用于養老保障的支出更多。

一級標題三、實證研究

二級標題1合理養老水平系數的計算與比較

學者們一般認為老年人的消費水平相當于處于勞動年齡人口消費水平的70%左右[4~5],也有學者認為老年人口的消費水平相當于勞動年齡人口的80%[6]。 史多尼茲(Stolnitz)對不同年齡組的消費水平系數給出了兩個假設:一是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費水平系數都為勞動年齡人口的07。二是少年人口的消費水平系數為勞動年齡人口的06,老年人口的消費水平系數為勞動年齡人口的08[7]。王金營對中國1978~2003年加入年齡結構的消費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和檢驗,發現這兩個假設都通過了檢驗,但是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費水平系數都為07時,模型的擬合優度和檢驗效果更好,更加符合中國的消費規律[8]。

本文對中國1985~2010年的消費時序數據進行檢驗,以1985年作為不變價格,對消費和GDP進行價格平減,結果如表1所示。

標準消費人口用SCP表示,SCP=[μα+νβ+(1-α-β)]×N,

一個標準消費人口的消費水平sc=CSCP,考慮消費習慣的標準消費水平函數與人均收入(用人均GDP表示)和前一期的消費sct-1有關。模型如下:

注:中國的老齡化率和少兒比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儲蓄率和其他國家的全部數據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計算。

個階段: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第一個階段,合理養老水平系數總體上呈現穩定,沒有很大的波動。第二個階段,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合理養老水平系數不斷下降,在最近幾年逐漸趨于平穩。2000年的合理養老水平系數為0531,2010年為0402。在擴展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長路徑中,實際投資為s(1-αθ)f(k),因為合理養老水平系數θ的降低,實際投資變大,使經濟產生正效應,但這個正效應是建立在犧牲老年人利益的基礎上的。

與其他四國相比,我國的合理養老水平系數較低,我國從1990年的0524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0402。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1990年的合理養老水平系數跟中國相差不多,中國為0524,日本為0552,最近20年,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在不斷地提高或保持穩定,而我國卻在不斷下降,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我國少兒人口比重從1990年的2769%降至2010年的166%,老年人口比重從1990年的557%增長至2010年的89%,但老齡化的增長速度要低于少兒比的下降速度,即α&+β&

二級標題2中國實際養老水平系數測算

三級標題(1)中國實際養老水平系數的測算與分析。實際養老水平系數是反映在不同老齡化率情況下,

中國目前的養老金支出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本文參考穆懷中的社會保障模型和姜向群的養老金繳費率模型[9~10],結合推導出的合理養老水平系數,構建了中國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從擴展索洛模型中推導的養老水平系數在實際經濟生活中主要由養老金支付水平系數和老齡化率的比值來表示,文中所用的養老金支出采用的是城鎮居民養老金支出,統計年鑒中農村養老金支出從2010年才開始有數據,且只有2004億元,相對于城鎮養老金支出的105549億元,影響不大。

實際養老水平系數=1α×養老金支出總額國內生產總值=1α×養老金支付系數

為了后面進一步研究實際養老水平的影響因素,本文把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公式分為兩個部分:老齡化率和養老金支付系數。養老金支付系數,用Z表示,即養老金支出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經濟總產值中社會分配給老年人用于養老的支出比重。

根據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公式計算的詳細結果見表3。圖2反映了20年來中國實際養老水平系數

和合理養老水平系數的變化情況,中國的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在1990年時只有0144,在2000年時達到了0305,增加了0161。這十年中國的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在逐步提高,在1999年時達到一個峰值。進入老齡化社會后,總體呈下降的趨勢,在2007年時降至近十年的最低。2010年實際養老水平系數為0296,與2000年相比,下降了3%。老齡化率的增加會使實際養老水平系數產生負向作用,養老金支出的增加會提高實際養老水平,因此,在滿足更多老年人口的同時也要適當提高對老年人的養老金支出水平。

從表3可知,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和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兩者的差距在不斷減小。中國的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前一直穩步上升,但最近十年總體呈下降趨勢;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在最近十年也是趨于下降的,下降速度要快于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因此,兩者的差距在減小。從表2可知,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計算的全球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平均值的歷年數據在066左右,因此,我國的實際養老水平系數也應該把066作為發展目標。

(中)圖題圖21990~2010年中國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和實際養老水平系數

過高的養老水平會給國家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同時經濟總產出中分配給老年人過多,會減少資本積累,從而影響經濟總產出的進一步擴大。過低的養老水平又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給家庭成員帶來沉重經濟負擔。社會保障制度應該確立合適的養老金標準,既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又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級標題(2)中國實際養老水平系數的影響因素分解研究。

我國2000、2010年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分別為0305和0296,與2000年相比,2010年下降了3%,是老齡化率和養老金支付系數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老齡化率使實際養老水平系數下降了2235%,養老金支付系數使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增加了2338%。為了進一步分析養老金支付系數的影響因素,把養老金支付系數進行因素分解,如下:

養老金支付系數=養老金支出總額國內生產總值=養老金支出總額職工工資總額×職工工資總額國內生產總值

=平均養老金職工平均工資×離退休人數職工人數×職工工資總額國內生產總值

進入老齡化十年后,中國的養老金支出總額在不斷增加,從2000年的21155億元增至2010年的105549億元,增長了3989%,老年人的迅速增加加速了對養老金制度的考驗。平均養老金和職工人數指標根據表4中數據計算,運用多因素指數分析中的連鎖替代法計算得:

平均養老金與職工平均工資的比值X1。2000年X1為0715,2010年X1為0458,下降了3693%。養老金支出在平均工資中的比重越來越低,一方面表明職工平均工資的快速增長,同時也反映了養老金支出的增長低于職工工資增長的事實。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職工工資的增長,物價水平被不斷抬高,而老年人的養老金增長速度要慢于職工工資,這將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對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要適當提高養老金的增長幅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離退休人數與職工人數的比例X2。從2000年的0270增長到2010年的0487,增加了8046%,相當于兩個在職職工繳納的養老金要負擔一個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支出,隨著老齡化的加深,這對養老金制度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2050年中國的老齡化率將達到2468%世界銀行數據庫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1564TOZS,老年人口將近1/4,離退休人數也將快速增加,而隨著少兒人口的減少,到時在職職工人數將快速減少,卻要負擔更多的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支出,養老金支出會出現巨大負擔,也更容易產生養老金缺口。

職工工資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X3。與2000年相比,2010年X3增長了671%,從0110增加到0118,變化不大,表明職工工資的增長基本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步調一致。綜上所述,影響養老金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為X1 和X2,隨著離退休人數的快速增加,養老金的支出會更多,未來將給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帶來嚴峻的挑戰,政府部門要提前做好規劃部署。

二級標題3未來中國合理養老水平系數預測與比較

2015~205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α和0~14歲少兒人口比重β的預測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儲蓄率數據作以下處理:①其他國家的儲蓄率最近十年基本趨于穩定,因此,儲蓄率的預測數據以各個國家最近十年儲蓄率的均值來代替。②中國的儲蓄率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的水平,不能簡單地以最近十年儲蓄率的均值來代替。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各項保障制度的完善,人們的總儲蓄水平會不斷下降。日本跟中國同屬東亞,民族間有很多相似性,在1990年時兩個國家的儲蓄率水平相差不多,因此,中國的儲蓄率將參照日本的儲蓄率水平。根據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世界現代化概覽》,預測中國可能在2040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30/content_12903596htm。因此,假定儲蓄率每年保持一定的速率下降,并在2040年,中國的儲蓄率降至日本最近十年的平均水平025,并在預測期最后十年保持穩定,預測結果見表6。

未來40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的合理養老水平系數逐步提高。從表6可以看出,我國在2040年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時合理養老水平系數是0635,跟養老水平最高的美國有0077的差距,與最低的瑞典有0012的差距,跟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到達2050時,中國的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將達到0641,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中國跟美國和法國合理養老水平系數存在差距的原因是中國的儲蓄率要大于這兩個國家,尤其是美國,在2010年的儲蓄率只有0120,預測期2050年的儲蓄率為0140,遠遠低于中國。中國跟日本、瑞典儲蓄率逐步接近的情況下,產生差距的原因在于中國的人口結構。我國未來人口結構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到達2050年時我國的老齡化率將達到2468%,少兒人口比重只有1352%,在五個國家中,我們的少兒人口比重是最低的。日本的老齡化率將達到3327%,遠大于中國,少兒人口的比重也略高于中國。瑞典的老齡化率為2296%,雖然略低于我國,但它的少兒人口比重達到了1779%,高出中國4個百分點還多。因此,綜合各種情況,我國的合理養老水平系數要低于其他國家的水平。

一級標題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將實際養老水平系數與合理養老水平系數進行了比較,發現兩者的差距在不斷縮小,縮小的原因一個是因為中國實際養老水平在不斷提高,養老金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增加;另一個是因為我國的合理養老水平在不斷降低,而全球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在066左右。針對以上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要不斷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提高實際養老水平。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做實養老金賬戶,提高養老金的管理水平,防止養老金缺口,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努力推進養老制度的發展。

二是要大力優化人口年齡結構,提高人口綜合素質。如果未來不調整人口生育政策,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數據,到2050年時,我國將會出現少兒人口比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個極端,對國家發展影響重大。因此,可以適當調整人口政策,從“雙獨二胎”過渡到“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二胎”。隨著未來人口的降低,應增加資源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的素質。

三是要合理利用老年資源,發展老年經濟。我國目前的退休年齡比發達國家早,到2050年占中國總人口近1/4的老年人賦閑,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老年人在達到退休年齡時還身強體健,老年人的經驗閱歷將是巨大的財富。合理利用老年人的經驗技術,為年輕人提供指導培訓,為企業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獻謀獻策。此外,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大力發展老年產業,不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可以服務經濟。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內容[1] 穆懷中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研究[J]經濟研究,1997,(2)

[2] 姜向群人口老齡化對退休金負擔影響的量化研究[J]人口研究,2006,(3)

[3] 李敏,張成中國人口老齡化與養老金支出的量化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0,(1)

[4] 于學軍 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M] 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 1995

[5] 李建民 老年人消費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及我國老年人消費需求增長預測[J] 人口與經濟,2001,(5)

[6] Stolnitz, GJ Demographic Cause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Aging[R] UN 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 and UN Population Fund, New York, 1992

[7] 同[6]

第7篇

老齡問題包括老年人問題與老齡化問題,而老年人問題與老齡化問題相聯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關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和權益保護看作“老年人問題”,把有關老年人增加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稱為“老齡化問題”,這是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范疇來認識老齡問題。

一、人口老齡化現狀

我國2000年“五普”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為0.88億,已經達到總人口比例的7%,但內蒙古的老年人口比例為5.35%。2007年,內蒙古的老年人口比例為7.12%,表明內蒙古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2010年“六普”中,內蒙古的常住人口為24706321人,同2000年的”五普”相比,十年共增加950894人,增長4%,年平均增長率為0.39%。其中,0-14歲人口數為3482599人,占14.10%,同“五普”相比,下降7.18%;15-64歲人口為19355565人,占78.34%,同比上升4.97%;65歲以上人口為1868157人,占7.56%,同比上升2.21%。

二、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原因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內蒙古自2007年起已經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同時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內蒙古實行計劃生育政策,0-14歲人口數明顯下降,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壓力,降低了全社會的生育水平;二是隨著經濟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近年來人口壽命延長了。

三、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問題

(一)青壯年勞動力養老負擔加重

人口撫養比又稱撫養系數,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65歲以上和14歲以下)人數與勞動年齡(15-64歲)人數之比,一般以百分數表示。從整個社會來看, 是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在“六普”中,內蒙古的人口總撫養比為27.64%,勞動年齡人口負擔較重。

傳統的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指的是對老人不僅包括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還包括精神上的慰藉,提供醫療費用和護理等。家庭養老即具有親情,又符合法律上的規定。目前內蒙古家庭養老模式以多個子女照顧一兩個老人為主,人口老齡化加劇使家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家庭結構趨于4-2-1式模式(一對夫婦同時瞻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小孩)。

(二)社會資源偏向老人福利

老齡化人口增加,人口結構的變化,使一部分生產者轉為消費者,按照內蒙古人口老齡化的情況,預計2020年左右,老年人口比例占10%以上。同時,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職能的轉換,企業退休人員由“單位人”轉為“社會人”,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員都將進入社區,對其實行社會化管理和服務已成必然。這就要求社區承擔起健全老年工作機制、培育和發展老年群眾組織、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提供老年活動項目、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老年人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等任務,迫切要求加強社區建設,發展社區服務。

(三)養老保障的不完善

老齡化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導致家庭養老負擔加重,勞動人口減少而非勞動人口增加,家庭養老職能將轉移到社會中,使社會保障加重。充足穩定的養老金供給是養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快速老齡化將導致撫養結構的轉變,養老金繳費者急劇減少和領取者大量增多,養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銳。

四、人口老齡化的解決措施

(一)轉變傳統的養老觀念

要解決養老負擔問題,第一是轉變老年人的傳統觀念,使存在養老負擔的家庭能夠依托社會力量養老;第二是健全社會福利機構,依靠社會為家庭提供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完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加強養老服務工作的專業化;第三是鼓勵、支持民辦養老院,增加服務機構的數量,不斷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人口老齡化迫切要求發展各項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事業,以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

(二)增加財政支出

政府應加大公共財政的支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關注老年人多方面的物質需求,解決老年人的醫療需求,積極發展老齡產業,關注銀發經濟,豐富老年人的文體活動,這樣才能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第8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經濟社會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C924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85831(2014)02014008

中國自199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之后,目前老齡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4.3%,且老齡化步伐正在不斷加快。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為了解重慶市老齡化現狀,把脈重慶市老齡化發展趨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推動重慶朝“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方向發展,我們成立了課題組,并于2012年3-8月期間,對重慶市各地老齡化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走訪了大渡口區、渝北區、涪陵區、綦江區及市老年大學,召開了5次座談會。同時,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課題組制作了封閉式問卷,根據重慶市的現狀,隨機抽取了5個區縣,每個區縣發放100~200份問卷,并在選擇被調查者時盡量平衡城鄉分布。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23份,回收有效問卷701份,有效回收率85.2%。樣本構成情況如表1。

一、重慶人口老齡化現狀、特點及趨勢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定義

人口老齡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總人口中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長的動態過程。人口老齡化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二)重慶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

1.老齡人口絕對數量大,且發展迅速

截至2011年,重慶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560.13萬,老年人口占全市戶籍人口的17.2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3.5%,人口老齡化程度居全國第6位,居西部第1,直轄市之首。據預測,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將達637萬人,問題尤其突出。

表1 重慶老齡化調查樣本構成情況

從2008年到2011年,短短三年的時間,重慶市的老年人口從465萬增加到560.13萬,足足增加了95.13萬,這樣的老年化發展速度在全國也排在前面。市老齡委介紹,重慶市進入老齡門檻的人,每年至少凈增10萬左右。到2036年,重慶市將出現900萬老人,屆時4個重慶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2036年,將是重慶人口老齡化的最高峰值年,全市老年人口將突破900萬,占總人口的25%以上。

2.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未富先老,邊備邊老”形勢嚴峻

西方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時(約在1990年左右),人均GDP超過10 000美元。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約在2000年,當年人均GDP為860美元。而重慶市1994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當年全市人均GDP僅為471美元,工業化水平非常低,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時至今日,盡管重慶市人均GDP已經在2011年突破5 000美元大關,但重慶市在中國仍然屬于初等發達地區,現代化水平還相當低。

3.老年人口結構性問題突出

人口結構主要包括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教育結構、收入結構、家庭結構、城鄉分布等幾個方面。重慶市老年人口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高齡化程度明顯。如圖1所示,在重慶市老年人口中,70~79歲年齡段人數占29.4%,而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占23.0%。表明重慶市的老齡化將會持續增長,且高齡老人的比重逐步升高。

其二,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由于女性壽命普遍高于男性,重慶市老齡人口呈現出嚴重的性別比失衡,本次調查數據如圖2所示,重慶市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顯高出男性比例。

其三,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如圖3所示,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學文憑占35.2%,初中文憑人數比例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共約占74.0%;而中專和高中分別只占8.0%和6.4%,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11.6%。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其四,老年人口城鄉分布失衡,農村空巢群體龐大。相關數據顯示,重慶市農村老年人口317.13萬,比城鎮多74.94萬。這是由于人口大規模流向城市,導致了農村的空巢化、常住人口的高齡化,空巢老人已成為農村常住居民的主體。而相關研究指出,城鄉倒置狀況將持續到2040年,未來農村老年人口生活保障、醫療衛生、生產建設、精神撫慰等各方面需求將暴增。加大農村老年協會建設,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探索新型農村社區養老模式,增強老年人抗風險能力,將是未來中國應對老齡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4.老年人收入來源單一,基本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但呈現出明顯的城鄉差異

調查中,57.3%的老人表示自己有固定收入,79.9%的老人表示收入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深入分析發現,老年人的收入來源結構較為單一,如圖4所示。

半數以上的老年人依靠離退休金生活,20.7%的老年人靠家庭養老,13.4%的老年人靠國家最低生活保障或優撫金生活,這三種收入來源是老年人收入來源的主要渠道。

老年人收入來源的城鄉分布分析顯示,城市老人中有固定來源收入者

占88.2%,而農村的比例僅為19.2%。收入來源結構的城鄉分析顯示,城市老年人收入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約占83.5%,而農村老年人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子女給予、最低生活保障或優撫金以及勞動收入三項,約占農村老人總收入的83.3%。農村老人對子女的依賴程度、參與勞動的程度以及對最低生活保障的依賴程度高于城市老人,說明重慶市老年人存在較為嚴重的分配不公和城鄉收入差距,老年人的兩級分化非常明顯。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經濟來源的城鄉對比

(三)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

重慶市人口老齡化水平目前為17.25%,比全國高出3.5個百分點;根據有關部門專家預測,重慶市人口老齡化2015年將超過20%,2031年達到30%以上并趨于基本穩定,21世紀中葉將成為重度的人口老齡化區域。

重慶市人口老齡化將與高齡化并駕齊驅。至2050年期間,當60歲以上老年人口從現在的560.13萬人增加到1 084萬人,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128萬人增加到271萬人。重慶市被撫養(贍養)對象的主體將由以少年兒童為主轉變為以老年人為主,2009年后老年人逐步多于少年兒童。2005年勞動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為6.2∶1,2020年降為4.0∶1,2050年只有2.0∶1。

二、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的因素分析

(一)物質基礎逐步增強

重慶直轄以后,迎來了加速發展期。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11 45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 191美元,趕上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2.8%和16%。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養老水平也不斷提升。城鄉養老、醫療保險提前實現全覆蓋,五大保險全部實現市級統籌。2012年中國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月養老金約為1 650元,同期重慶市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為1 796元,排全國第14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保障了130萬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擴大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及新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建立,都是重慶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的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醫療保健水平提高

近年來,中國逐步建成世界最大醫保體系。重慶市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醫保體系也逐步得以完善。2000年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13.5億元對市級醫院進行擴建;投資30億元對急救中心等十大公共醫療衛生項目進行擴建,新增病床3 000張。除此之外,還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21億元,逐步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方便了居民就近就醫,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群眾治病更便宜。

2012年,重慶市出臺了“十二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提出加快健全全民基本醫保體系的目標。在中國社科院2011年的《公共服務藍皮書》中,重慶醫療衛生滿意度總分為68.36分,居全國第一,說明重慶市的醫療條件、醫護水平大大改善。1999年重慶市人均預期壽命71.7歲,2010年男性提升到78.97歲,增加了7歲多。

(三)政策措施扎實有效

“老有所養”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需要政府和社會齊抓共管。 為更好地應對老齡化社會壓力,鼓勵社會養老機構興建養老設施,重慶市于2012年出臺財政激勵措施,社會養老機構新增床位最高可獲20萬元財政補貼。同時,自2012年起,新建和擴建社會辦養老機構增加床位100張以上、符合建設項目管理規定和養老機構建設標準的,重慶市財政對其新增床位給予每張4 000元的建設補貼,每個機構最高補貼不超過500張床位。同時,對租用房屋興辦的社會辦養老機構,增加床位50張以上、房屋租期5年以上(含5年),重慶市財政對其新增床位給予每張1 000元的建設補貼,每個機構最高補貼不超過200張床位。此項財政補貼資金在養老機構建成投入使用且入住率達到50%后,經核準一次性撥付。

2012年通過的《重慶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重慶市將來一段時間老齡事業的主要任務,包括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加強老年醫療衛生保健、建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強化敬老優待和權益保障、豐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創新老年社會管理、建設老年家庭和宜居環境、培育發展老齡產業等。

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重慶老齡事業的健康發展。2009年以來,全市新建、改建了一批敬老院,五保供養床位達到6.4萬張,集中供養能力達到40%。部分地區的“銀發經濟”初現雛形,比如歌樂山鎮的生態養老產業,50多家農家樂轉型為老年公寓,接納3 000多名老年人在此養老。

(四)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近10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慶市逐年加大投入,10年累計投入超過1 500億元,用于推進企業環保搬遷、關閉采石場、實施清潔能源改造、加強垃圾和污水設施建設、整治水環境等關鍵工程。重慶環境整治取得的成效,得到國家環保部和社會各界的肯定。目前,重慶已成功通過了國家環保部創模專家組驗收,成為首個省級單位的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市民對城市環境的滿意率超過了95%,環保投訴處置滿意率達到96%。

隨著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重慶市整體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達到41%,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7.6%,主城創建成為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3%。2012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40天。

生態環境的改善,為老年人創建了良好的養老條件,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空間,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五)社會關愛不斷加大

關心關懷老年人,是全社會的事情。重慶市在關懷老年人方面工作扎實,除了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體制外,對年滿70歲的老人,每月有10元的額外補貼,對年滿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各地都有相應的高齡補貼,補貼標準從300元到3 600元不等。

城市生活中,處處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和優待。截至2012年,全市為170萬名老年人辦理了敬老優待證,老年人乘坐免費公交路線457條,免費公園396個,免普通掛號費醫療機構540個,為老年人的生活、出行和就醫提供了方便。

三、應對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的對策和建議

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和標致,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重慶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并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人口老齡化狀態。我們應充分認識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性、緊迫性,樹立老齡意識,增強老齡觀念,以積極的態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應對措施不僅要著眼于現狀,更需要放眼于未來,因為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事關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一)遠景規劃

以“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為指導思想,在重慶試點構建一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老齡化社會的公共管理平臺。通過公共管理平臺的構建,希望能夠從頂層制度設計上改變涉老政策碎片化管理的現狀,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建立綜合性為老服務網絡。

各種數據表明,中國社會即使不會永遠處于老齡化社會,也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老齡化社會,很難再回到以前的年輕化社會。而我們以前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都是按照過去年輕化社會狀態

進行安排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一直沿襲。老齡化并不是一個短期的挑戰,而是我們必須長期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形態,所以需要重組公共政策體系,改變既有的社會觀念,理清社會的管理體制,構建一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老齡化社會的公共管理平臺。而這個公共管理平臺包括制度、經濟、服務、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的統籌綜合管理。

管理平臺應包括三大組成部分:一個管理中心,即老齡化社會中政策的制訂者;一套管理機制,即管理的運行機制;一系列管理的事務,即在老齡化社會中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具體結構如圖5所示。

圖5 老齡化社會公共管理平臺

1.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首先要對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的責權進行界限劃分,明確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責任,有所為有所不為。并要進一步對政府的管理職能進行整合,因為目前政府對老年工作管理涉及多個職能部門,

需要把多個職能部門的工作整合到一個管理平臺,建立統一的管理中心,通過政策的制訂及法律法規的完善,依法管理,并兼顧效率與公平。

2.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主要指管理系統的結構及其運行機理。老齡化是一種生命現象,它并不是問題,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不需要過于強調其負面影響。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只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管理機制,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3.管理事務

老齡化社會公共管理平臺涉及的管理事務包括:經濟發展的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社會文化的弘揚等。在各個方面產生的社會問題通過管理平臺反饋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通過一定的機制作出反應,并綜合協調,合理配置資源,提出應對措施,頒布相關的政策及法律法規,從而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

(二)近期目標

上述綜合性的公共管理平臺是應對老齡化社會所作出的一個遠景規劃,平臺的建設需要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從現階段對重慶市人口老齡化調研數據的分析發現,重慶市人口老齡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老齡化程度高,人口老齡化程度居全國第6位,居西部第1。(2)經濟發展的速度落后于老齡化的速度。(3)高齡化程度明顯,70~79歲年齡段人數占29.4%,而8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為23.0%。(4)老年女性比例為54.8%,比例明顯高于男性比例。(5)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6)老年人口城鄉分布失衡,農村空巢群體龐大。(7)老年人收入來源單一。

面對這些問題,筆者通過專家訪談等各種方式,并借鑒發達地區及國外先進經驗,提出以下應對措施。

1.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吸引“人口回流”,稀釋人口老齡化

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居西部第1,全國第6。除了人口因素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受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而發生的人口由“西”向“東”的大遷徙,即由經濟不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而重慶屬于西部重鎮,在過去的20年間為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提供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這也是造成重慶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問題上,可探索運用人口遷徙的機制,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吸引人口向西部流動。在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思想的指導下,大力發展西部中小城鎮,統籌規劃新城鎮的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等,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從而吸引“人口回流”[1],通過“人口回流”來“稀釋”人口老齡化。

2.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經濟,提供養老資金保障

第一,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性產業。重慶市的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于其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生產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出來的新興產業,在企業生產的上中下游諸環節中發揮輔助作用。環境和資源的外在約束、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升級的內在需求,使得現代服務業成為各地區實現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如運輸、倉儲、信息咨詢、會計事務服務、管理咨詢、通信服務、技術鑒定服務等都屬于生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服務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經濟和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發展現代服務業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重要保障,是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關鍵選擇。目前中國正處于中、東部地區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制造業逐步向西部轉移的歷史時期,借此契機,大力發展生產業,承接服務業外包產業,加速引進新技術和投資資金進入廣大內陸地區,既能逐步改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也有利于本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轉變,有助于在重慶市集聚起新的生產力。更重要的一點,借助于生產服務性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建立長效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而為人口老齡化提供有效的資金保障。而服務性產業也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特別是其中有很多崗位對于具有一定知識技術背景的老年人來說能夠繼續發揮余熱,如信息咨詢、會計事務、技術鑒定等,能夠讓老年人實現“老有所為”,更可以緩解勞動力資源不足、養老資金緊張等問題[2]。

第二,調整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著力開發老年用品產品。第二次產業的發展方向是第一次產業的再加工。針對老年人的消費特點,可生產具有高營養、易消化和補充人體正常需要的特殊食品;興建適合老年需要的公寓式住宅,特別是醫療、衛生、保健相配套的住宅小區;老年出行需要的拐杖、輪椅,老花鏡、助聽器等特殊需要產品的生產;滿足老年健身、體育及文化、娛樂等產品的生產;輕便、耐用、質高價廉的老年旅游用品的生產等。

第三,加大老年服務性產業的市場化運作。重慶肩負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歷史重任,處于工業化中前期,碳減排壓力巨大,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策略上應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特別是加快低碳服務業的發展。老年服務性產業多屬第三產業中的低碳服務業[3]。從消費的角度看,老齡化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將產生超強需求: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服務、心理咨詢等必須加強;文化性、娛樂性消費行業要盡快發展,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場所(商業性的),而不僅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或老年人)活動中心;擴大老年照料、護理業等勞務消費的比重,加強社會服務行業使家務勞動尤其是老年家庭的家務勞動社會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讓第三產業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真正成為產業,而不是事業單位。通過加大市場化運作的力度,也才能讓老年服務性產業提高服務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不僅為老年人解決確實之需,也成為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因之一[4]。

3.建立長效的志愿者服務體系

重慶市老年人口中高齡化程度明顯,高齡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需要在生活上給予更多的照顧和照料,由此對照護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老齡化社會中本身勞動力資源不足,特別是對于養老服務體系的中的服務人員更是缺乏。解決這一供需矛盾,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一幫一”老年志愿服務隊伍。老年志愿服務隊伍的建立,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已開始嘗試。通過各地的實踐經驗表明,這種“一幫一”的形式,即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即解決了勞動力資源不足問題,也讓老年人充分感受到老有所為,更重要的是在全社會弘揚了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老年志愿服務隊伍的建立,在操作層面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完善老年志愿服務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強老年志愿服務隊伍的技能培訓。

第二,建立大學生為老志愿服務隊伍。作為社會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大學生在志愿服務的隊伍中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發揮大學生在為老志愿服務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學生服務提供的可持續特點,建立長效的大學生為老志愿服務,能夠有效解決養老服務體系中服務人員短缺問題。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志愿活動效益評價機制。為了能夠客觀地評估社區服務的性質和效率,有必要進行服務項目的成本核算;二是志愿者利益保障機制。如可探索實行志愿服務時間儲蓄制度,創新對為老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也更能夠保證大學生為老志愿服務的長效性和可持續性;三是加強為老服務的技能培訓,提高為老服務的效率和效果。探索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導入家庭生活技能的基本培訓,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生活能力及幫助他人的能力。

4.探索建立針對女性老年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

女性老年群體的平均壽命高于男性,由此造成老年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調,這種現象在重慶較為突出。重慶市老年人口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顯高出男性比例。而女性老年群體在社會保障體系中長期處于弱勢,一方面由于女性在家庭和職業的選擇上對家庭投入更大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在職業待遇上受到不同程度性別歧視,導致女性群體的工資收入水平低于男性群體,由此影響其養老金收入水平。壽命長,但養老金收入水平卻偏低,會降低女性老年群體的養老生活質量,因此需要探索建立針對女性老年群體的養老保障制度。

在很多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中都有遺屬津貼這一項目,以保障一個家庭中主要勞動力(主要指男性)去世后,其他成員(主要指女性及其子女)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中國遺屬基本生活保障始終停留在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層面,從目前人口老齡化特點看已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女性老年群體的需求,因此在制度建設上可探討建立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女性保障制度,體現社會的公平與公正,確保性別平等,保障家庭穩定。

5.慎提延長退休年齡

針對老齡化社會中勞動力資源不足問題,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延長退休年齡的建議。但是,延長退休年齡的基礎是建立在延長仍具有勞動能力(其中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老年群體的退休年齡。如果所延長的那部分老年群體到了退休年齡已基本不具備勞動能力了,那么延長退休年齡對于增加勞動力資源將是個偽命題[5]。

從重慶市人口老齡化情況調查中可以看到,重慶市老年人口特點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學文憑占35.2%,初中文憑人數比例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

占74.0%;而中專和高中分別只占8.0%和6.4%,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11.6%。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在重慶實行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那么這部分老年人將無法從事技術含量較高的腦力勞動,若從事體力勞動也無法和青壯勞動力競爭,因此,在現階段提出延長退休年齡需謹慎。

當然,國際上面對勞動資源不足及養老金壓力問題,通常通過延長退休年齡予以解決,而且國外退休年齡通常也比中國大,大部分發達國際都達到65歲,但這都是建立在已普及了高等教育的基礎之上,且身體素質狀況比中國人強。因此現階段在重慶到底應不應該延長退休年齡?在什么時候才適合實行?或者怎么實行?這些問題還都有待于進一步論證,在政策的制訂上需謹慎。

6.加大老年繼續教育力度

不管是從解決勞動力資源不足的角度還是從老有所為的角度,加大老年繼續教育的力度都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探索將老年大學改為老年人再教育、再培訓、終生教育機構。目前的老年大學主要是讓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讓他們快快樂樂琴棋書畫,如果讓老年人繼續發揮他的作用,經過幾年再教育、再培訓,學電腦、學IT技術和其他技能,通過這種辦法使之能夠再就業,能夠繼續

發揮其人力資本的作用。通過加強老年繼續教育的力度,提高老年勞動力資源的價值,這應該是延長退休年齡的前提。

同時,也應該大力發展社區繼續教育,開辦社區大學,提供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不僅為老年人,也為更多的居家婦女及社會青年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率,應對人口老齡化導致

勞動資源不足問題。

7.發展現代家庭農業

老年人口城鄉分布失衡,農村空巢群體龐大,這不僅是重慶市老齡化社會的現狀,也是全國的現狀。如何解決龐大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其中涉及經濟問題及社會服務等各種問題。

在鄉務農的中老年人在城市就業沒有優勢,但是從事小規模的農業經營,比如種植業和養殖業等,卻能夠發揮自身優勢。有專家做過相關調研,資本農場在種植糧食方面敵不過家庭農場,因此制訂發展現代農業相關政策時,需鼓勵發展現代家庭農業,而不能鼓勵更不能支持資本下鄉。通過發展現代家庭農業,讓“回流”農民工能夠以小農經營獲取經濟收入,完成養老生活。這種回鄉生活對他們來說不僅生活成本低,而且更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也有利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發展現代家庭農業,提高農民收入,也能夠吸引第一代農民工“回流”,這批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在四五十歲,回鄉后除了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也能夠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無人照料的問題,再通過進一步加強農村老年人的繼續教育培訓,包括農業知識技能、現代家庭生活知識技能、科技信息化知識技能等,讓他們掌握更多現代化知識,將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6]。參考文獻:

[1]劉云剛.中國地方城市的人口回流與振興戰略[C]//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2011.

[2]彭湘君,孫志軍,王玲.產業轉移背景下重慶市生產業發展策略選擇[J].技術經濟,2012,31(11):1-2.

[3]陳英.重慶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4):33-40.

[4]王立勛.北京市人口老齡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5]王純.延長退休年齡 應對人口老齡化[J].科技咨詢導報,2010(17):227-229.

[6]宋金文.日本農村社會保障:養老的社會學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U Xia,ZHANG Heng,CHENG Xingyuan

(School of Social Affairs,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0030, P. R. China)

Abstract:

第9篇

【關鍵詞】社會保障 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險

一、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和特點的研究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根據“六普”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我國大陸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人,占總人口的8.87%。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因此,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自有的特點。我國論者們一致認為:(1)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以較快的速度持續增長,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2)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出現“未富先老”的現象。(3)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影響了我國各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和程度,與城市相比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大。

二、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影響的研究

國內學者一般從養老負擔、基金供給、基金管理等幾個方面入手分析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

許多學者一致認同:(1)人口老齡化弱化了家庭養老功能,導致社會養老負擔加重。伴隨著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我國贍養比不斷上升。特別是實行計劃生育后,我國家庭結構模式大多呈現“4-2-1”型,這意味著:一方面,養老保險交費人數減少且交費額下降;另一方面,領取養老保險的人數增加且養老支出金額上升,這給養老保險的償付能力帶來了沉重的壓力。(2)老齡化導致退休壽命增加,制度給付年限延長,養老保險金供給不足,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運行”。林義指出,養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現實壓力,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約,居民的社保繳費能力有限,企業經濟組織的持續繳費能力下降,各類社保補貼及緩繳項目增多,給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資金平衡帶來很大壓力。(3)人口老齡化凸顯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社保統籌層次太低,投資渠道太窄,轉換基金籌集模式以及如何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成為一個迫切解決的問題。

三、關于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策與建議的研究

在分析了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及特點以及其對養老保險影響之后,大多數論者提出了應對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背景下,我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優化與制度頂層設計,重視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戰略構想及有效實施。通過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逐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不斷提高養老保障水平,讓老年人口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

第二,建立完善新型的多元化養老模式,將政府養老發展為全民養老。我國應該建立“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尤其要重視構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首先要加強宣傳,使居家養老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政府要加大政策、資金上的扶持,引入社會資金,以保證資金的穩定性;最后,面對當前農村居家養老發展并不完善的現實,應明確各方面主體所承擔的責任,責任主體包括政府、家庭、集體及專業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機構。

第三,在養老保險基金方面,首先,要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和資金保證機制;其次,切實做實個人賬戶,完善統賬結合模式,合理拓寬養老金投資渠道,有效實現保值增值;最后,要建立健全的政府監督管理體制,加強養老基金的統籌監管。

第四,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合理發揮老年資源優勢。實行彈性退休能使退休養老保障更具靈活性,既能減輕勞動力市場供求壓力,又能適應老年人心理狀態的調整。

此外,學者李珍還注意到養老金的性別差異,她提出,當務之急是提高女干部、女職工的退休年齡,使其與男性一致,統一全國的退休年齡,在此基礎上再穩步提高整體退休年齡。另外,15 年的資格年限要求太寬松,需要整體考慮逐步提高。對于靈活就業等確有困難的群體,可通過失業保險等措施幫助繳費。

第五,增加和完善老年人社會救助,落實好低保人群的救助政策和措施。

四、總結與評述

上述分析可見,國內學者就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影響的研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及趨勢、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大部分學者就這三個方面達成了共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

(一)關于研究方法

通過對近四年(2011-2014年)文獻的查看,可以發現:

第一,理論分析多,相關實證研究少。

第二,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通過查看外文資料,外國關于養老保險的研究大多包含詳細的數據表格和各類調查,并且通過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得出最終結論;但是我國的文獻中,統計數據比較簡單,主要包含老年人口數量,基金支出結構等,很少構建數據結構模型,缺乏對統計資料的深入分析。

第三,研究的實用性差,研究所得的對策比較籠統,缺乏針對不同地區具體情況的相應措施。

(二)關于研究內容

第一,調查研究多集中于沿海發達地區及城市,而有關中西部及農村地區的研究明顯少于前者。

第二,在養老金方面,重視養老金最優化管理問題。具體側重研究最優化最低保障、最優化投資組合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國際視野下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和歷史發展進程,遵循普適的社會保障規律和投資規律,真正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三,在養老機構方面,注重對民辦養老機構的研究。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養老機構無法應對老齡化市場的需求,需要大力改善民辦養老機構的經營和服務模式,實現養老服務的產業化,最終實現公辦與民辦養老機構的共贏與互補。

總之,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會隨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而日益深遠,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才能為老年人穩筑起養老的安全網,最終實現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萬.基于“六普”數據的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淺析[J].學術探討,2012.

[2]林義,林熙.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政策思路[J].群言,2013,(7).

[3]高雋.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養老保險影響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3.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99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 欧美色资源|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 久久福利视频导航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 | 奇米第四色888 | 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 午夜电影网国产中文亚洲 | 黄视频网站在线看 | 精品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 欧美男女爱爱视频 | 99热最新网站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一区二区高清 | 国产亚洲精品片a77777 | 欧美激情网址 |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 久久riav国产精品 | 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男人天堂2017 | 狠狠天天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无毒 | 日韩久久免费视频 | 国产福利免费 | 青草国产在线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卡乱码 | 亚洲激情综合 | 久久六月丁香婷婷婷 |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 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 夜夜激情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专区 | 精品视频第一页 | 亚洲精品aaa |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 欧美大片日韩精品四虎影视 |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精品 破 过程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 日本高清不卡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