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循環農業技術優選九篇

時間:2024-03-18 18:35:0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循環農業技術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循環農業技術

第1篇

關鍵詞 種植;養殖;循環;農業技術;成效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269-02

1 農業模式的設計

循環農業模式的設計一定要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調查了解清楚當地的相關的資源、農業廢棄物種類及數量。為此設計了玉米種植 育肥豬養殖 蚯蚓養殖 林下雞養殖 玉米種植循環農業模式。

2 農業循環量的計算

2.1 土豬飼養量

該模式是飼養育肥黑豬。從正規種豬繁殖場購進當地黑毛豬(俗稱土豬)100頭,平均雙月斷奶重約為15 kg,料肉比約為3.5∶1.0,出欄平均重約為100 kg,則需要消耗精飼料297.5 kg/頭,100頭共需消耗精飼料約29 750 kg。每頭豬整個飼養期所排出的豬糞約為210 kg,100頭共排出豬糞21 t。

2.2 林下雞的飼養量

該模式是林下散養土雞。從正規種雞場購進茶花雞3 000羽,雛雞平均重約23 g,飼養120 d的料肉比為4.2∶1.0,出欄平均重約為1.2 kg,則需耗精飼料5.04 kg/羽,3 000羽共需消耗精飼料15 120 kg。每只雞整個飼養期排出的雞糞約為2.50 kg,3 000羽共排出雞糞7 500 kg。

2.3 玉米的種植量

該模式實施無公害玉米種植技術,按當地平均產量8 250 kg/hm2干玉米粒和豬、雞精飼料的需要量來計算,需種植玉米約4 hm2,可生產玉米粒約33 t,另外的精飼料原料如麥麩、豆粕、米糠等需從市場上購買,以滿足豬和雞的營養需要。種植玉米4.33 hm2可產生玉米秸稈約為117 t。

2.4 蚯蚓的養殖量

該模式飼養土雞3 000羽,按每羽平均日投喂10 g計算,120 d則需1 200 g/羽,3 000羽則需蚯蚓3 600 kg。按每40 kg廢棄物轉化1 kg計算,100頭的豬糞、3 000羽的雞糞和4.3 hm2地的玉米秸稈可轉化成鮮蚯蚓約3 600 kg,所以蚯蚓的養殖面積應不小于400 m2。

3 場地選擇

實施循環農業的場地一定要遠離居民區,離主要干道1 km以上,選擇植被保護完好、空氣清新、周圍無工業污染、土壤肥沃、通水通電和交通便利的地方進行實施。

4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場地選好后,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以方便生產管理和衛生防疫為標準。將場地分為生活區、種植區和養殖區3塊,種植區應選土壤肥沃的地方,而養殖區應向陽背風、林下資源豐富的地方,種植區和養殖區的間隔距離不應太遠,以減少生產成本;養殖區又分為育肥豬養殖區、蚯蚓養殖區和林下土雞養殖區。

5 關鍵技術

5.1 玉米種植的關鍵技術

玉米采用無公害種植技術,選擇優良雜交玉米品種,清明節前后塑料棚播種育秧,在3葉1心前移栽,移栽前先進行深耕整地,施足發酵好的雞糞,移栽密度約為6萬株/hm2,然后在苗期、穗期和粒期分別追1次復合肥,同時做好中耕除草、中耕培土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即可。

5.2 黑豬養殖的關鍵技術

采用無公害生豬養殖技術,選擇耐粗飼、抗病力強的當地黑毛豬,先后進行去勢和驅蟲等工作,同時做好豬瘟、口蹄疫、藍耳病、仔豬副傷寒、豬丹毒、豬肺疫和偽狂犬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種工作。在飼料上,全程使用自配混合料,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精料以玉米為主,適當添加購買的麥麩、細糠和豆粕,小豬階段混合飼料的粗蛋白≥18%,中豬階段混合飼料的粗蛋白≥15%,大豬階段混合飼料的粗蛋白≥13%。青飼料通過種植優質牧草菊苣來解決,日喂3餐,先精后青,自由采食,保持清潔飲水,注意圈舍衛生。

5.3 蚯蚓養殖的關鍵技術

采用高產養殖技術,選擇繁殖力強的日本大平2號蚯蚓作為養殖對象,搭建簡易棚進行飼養。先進行蚯蚓飼料的發酵,發酵前1 t糞用5 kg EM液對生水100 kg備用,按1層15 cm厚的豬糞,再撒1層10 cm厚的玉米秸稈粉,然后用備用的EM水灑濕,如此重復3~4層,最上面的一層是豬糞,堆積的高度在60 cm以上,最后用農膜密封的發酵方法,經過20 d左右的發酵即可待用。然后用發酵好的飼料做成寬約120 cm、高約40 cm長度不限的蚓床,按3萬條/m2的密度投放種蚓。定期除去蚓糞和添加新鮮餌料或沼液,夏季注意防暑降溫,冬季實施防寒保暖,以保證獲得較高的產量[4-5]。

5.4 林下土雞養殖的關鍵技術

采用無公害養殖技術,育雛期的前7 d溫度一定要保證在35 ℃左右,以后每周逐漸降溫,直至降到室外溫度進行脫溫,飼喂全價顆粒料,同時注意通風換氣,搞好圈舍衛生。育雛期結束后慢慢過渡到放養期,林下放養場地用雞網隔成6個區域,每個區域0.4 hm2,放養密度為750羽/hm2,即每個區域的飼養量為300羽,按強、弱、大、中、小進行分群放養,以保證雞的整齊度。飼料也從全價顆粒料過渡到自配混合料,精料以玉米和蚯蚓為主,適當添加購買的麥麩和細糠,31~60日齡混合料的粗蛋白≥17%,61~90日齡混合料的粗蛋白≥15%,90~120日齡混合料的粗蛋白≥13%。整個飼養期做好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禽流感、禽霍亂、法氏囊、雞痘等疫病的免疫接種工作,同時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控制重大疫病的發生,保證林下養雞生產的順利進行。

6 成效

6.1 黑毛土豬飼養效果

按照飼養量100頭,出欄量100頭,出欄率100%,總耗料35 000 kg,均耗料350 kg/頭,飼料價格為3.00元/kg,飼料成本1 050元/頭,每頭豬豬苗費300元,防疫費10元,水電費5元,人工費120元,不計算基礎設施投入。個體成本1 485元/頭,產值為2 400元,產出投入比為1.62,個體利潤為915元,總利潤為91 500元,經濟效益顯著。

6.2 林下土雞飼養效果

飼養量3 000羽,出欄量2 850頭,出欄率95%,總耗料14 364 kg,均耗料5.04 kg/羽,飼料成本4.00元/kg,按照每只苗費5元,防疫費2元,水電費2元,人工費3元,不計算基礎設施投入。個體成本32.16元,產值60.00元,產出投入比1.87,個體利潤27.84元,總利潤79 344元,經濟效益顯著。

7 結語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基礎較為薄弱,單一的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低下。利用養殖蚯蚓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減少了農業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更重要的是把種植業生產的廢棄物農作物秸稈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動物蛋白質飼料),動物蛋白質作為畜禽的優質飼料,可以大大降低畜禽的養殖成本,縮短飼養周期,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同時獲得健康安全優質的畜禽產品,以滿足人們生活提高的需要。

8 參考文獻

[1] 黃國勤.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農業的發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6):178-180.

[2] 王蘇民,竇鴻身.中國湖泊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59-60.

[3] 于忠華,黃文鈺,舒金華.南京市主要湖庫水環境現狀與演變趨勢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4):37-39.

第2篇

關鍵詞: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f303.4;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1-2713-04

如何科學地構建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研究的重要內容。對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架和指標進行認真研究,對循環農業技術模式的采用、實施乃至控制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1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1.1 科學性與實用性原則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充分體現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基本內涵,從科學的視角準確地把握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實質。評價指標體系應體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數據的來源要可靠、處理方法要得當,所設計的指標要能反映循環農業技術體系主要目標的實現程度。同時,指標必須目的明確、定義精準,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許多指標體系中的上一層級的指標值都是通過對大量下一層級的指標值進行加工而來的,因而,如果選取的那些基層指標的含義不夠明晰,將直接引致計算公式、運算方法難以統一。并且所用的計算方法、模型也應該科學規范,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客觀性。

1.2 系統性與層次性原則

發展循環農業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評價指標體系要能夠全方位地反映循環農業技術發展的各個方面,具有涵蓋面廣、層次高、系統性強的特點。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若干個子系統,在不同層次上應采用不同的指標,這樣有利于政府在決策時在不同層次上對循環農業技術的發展進行有效地調控,從而有效地配置資源。

1.3 動態性與穩定性原則

在一定的時期內,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內容應當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以便于分析、比較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發展的過程,預測其發展趨勢。然而,發展循環農業技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設計指標體系時需要充分考慮系統的動態變化,綜合反映出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以便于進行更好地預測與管理。循環農業技術的核心是通過自身的技術支撐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所以要求指標之間要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更全面、更科學地評價循環農業技術的發展。構建循環農業技術指標體系不僅是為了評估循環農業技術的現有發展狀況,更重要的是為了對循環農業技術的未來趨勢進行預測。因此,評價指標體系中不但要有能反映循環農業技術現有發展水平的靜態指標,還要有能綜合反映循環農業技術系統的動態變化特征與發展趨勢的指標。

1.4 可測性和可比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需要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指標量化的可行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要盡可能量化,因為數字可以準確地說明問題,然而,對于一些不易于量化,但卻有著非凡意義、影響重大的指標,亦可用定性的指標來描述。此外,指標的計算方法也應當明確,不能過于復雜,計算所需數據也要較容易獲取且可靠。評價指標設定的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并且推動循環農業技術的發展。所以,每項指標都要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從而便于對循環農業技術體系進行全面的評價。

1.5 完備性與簡明性原則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要求覆蓋范圍廣,能全面、多視角、綜合反映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發展的各個方面。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相對完備,指標體系既然作為一個整體,要能基本反映循環農業技術發展的主要特征。從理論上來講,所設指標越多、越細、越全面,其反映的客觀現實也就越準確。然而,指標數量的增加也必將導致數據收集與加工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尤其是過細的指標劃分必然會導致指標之間的重疊,甚至對立的情況發生,從而不便于綜合分析評價。所以,所設計的指標體系在內容上應當簡單明了、準確,且具有代表性。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數量亦不宜過多、過細,在相對比較完備的前提條件下,指標的數目應盡量精簡,以利于分析操作。

1.6 評價指標與系統目標一致性原則

評價循環農業技術體系整個系統

的總體發展也就是評價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目標所達到的程度。因而,評價指標與系統目標的一致性是整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的基本要求。具體表現在評價指標的內容是否反映了目標的真正含義。評價指標與系統目標的一致性不僅可以相對準確地評價此系統的發展狀況,而且還能引導系統朝著正確的、更有效的方向發展。

2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循環農業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產出的經濟。它是一個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共贏。因此,循環農業的技術目標是“一高兩低”,即資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入低消耗、污染物輸出低排放[1]。所以對循環農業技術體系進行評價,并不是對循環農業的某項具體技術進行評價,而是對整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進行評價。技術是推動循環農業發展的物質載體,循環農業的技術評價實質上就是循環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依據循環農業發展理念,應充分體現循環農業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這四大技術支撐,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等發展狀況構建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評價指標。

遵循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結合中國循環農業技術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應從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整體角度進行考量,采用目的樹分析方法,從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目標出發來設計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涉及到經濟、技術和社會3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經濟包括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技術包括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和系統化技術;社會包括社會發展、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平。三者自成體系,又相互作用。因而以此為基礎設計了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 3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與內容

3.1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如表1所示。

3.2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的解釋

發展循環農業可以更為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能降低資源和環境成本,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發展循環農業需要技術支撐,而循環農業的發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環農業技術支撐能力的強弱。因此,從經濟、技術、社會3個方面設置了相應的指標。

3.2.1 經濟指標

1)經濟水平指標。①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元)。指農村居民當年從各種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總和。是衡量農民從事各項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標志,也是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農業總產值占gdp比重(%)。農業總產值占gdp比重就是農業總產值與gdp之比。③城鎮化率(%)。城鎮化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組織程度與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城鎮化率用城鎮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來表示。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27%[2], 2011年湖南省城鎮化率達45.10%。④糧食單產(kg/hm2)。糧食單產指在糧食作物實際占用的耕地面積上平均每公頃耕地全年生產的糧食數量,即糧食總產量與耕地總面積之比。

2)經濟結構指標。①農業科技貢獻率(%)。農業科技貢獻率是指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3],也是能反映農業經濟結構的重要指標。農業科技貢獻率=應用農業科技的產值/農業總產值×100%。②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幅度指數(%)。就是指農村非農產業的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該指標反映的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水平,也是循環農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非農產業的產值等于國內總產值減去農林牧漁總產值。

3.2.2 技術指標

1)減量化技術指標。①農業用水強度(m3/hm2)。農業用水強度指農業生產用水量與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值。②農業土地產出率(萬元/hm2)。即農業產值與耕地面積之比。③農村用電量強度(kw·h/萬元)。農村用電量強度=農村用電量/農林牧漁總產值。④農用柴油使用強度(t/萬元)。農用柴油使用強度=農用柴油使用量/農林牧漁總產值。⑤農膜使用強度(%)。即農用地膜覆蓋栽培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百分比。⑥化肥施用水平(kg/hm2)。就是指農用化肥施用量與農作物播種面積之比。⑦農藥施用水平(kg/hm2)。即農藥用量與農作物播種面積之比。⑧退化

土地恢復率(%)。退化土地恢復率=已恢復的退化土地總面積/退化土地總面積×100%。⑨ 單位耕種面積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kw/hm2)。單位耕種面積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業機械總動力/農作物總播種面積。

2)再利用技術指標。①農副產品加工率(%)。農副產品加工率=已加工的農副產品總值/農副產品總產值×100%。②耕地復種指數(%)。表示全年內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標[4]。

3)資源化技術指標。①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畜禽糞便利用量/畜禽糞便總生產量×100%。②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秸稈利用量/秸稈總生產量×100%。③沼氣與太陽能灶普及率(%)。沼氣與太陽能灶的普及率=(沼氣使用戶數+太陽能灶使用戶數)/總戶數×100%。

4)系統化技術指標。①信息化綜合指數(%)。體現農民對信息化產品的消費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由信息化、電話和計算機普及率3個指標加權而成。②農業規?;洜I比重(%)。農業規?;洜I比重=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增加值/農業增加值×100%。③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這是一個定性指標,其資料無法通過現行統計渠道獲取,需要采取專家打分的方式獲取。

3.2.3 社會發展指標

1)社會發展指標。①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gdp比重(%)。②農村飲用安全水人數比重(%)。農村飲用安全水人數比重=農村飲用安全水人數/農村總人口×100%。③農業環保投入占農業gdp比重(%)。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表明有關部門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以及改善環境的力度。④森林覆蓋率(%)。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土地總面積×100%。森林覆蓋率是指以行政區域為單位的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5]。森林覆蓋率是反映森林資源與生態平衡狀況的關鍵指標。森林在保持水土、凈化大氣、調節氣候、維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2)社會穩定指標。①農業就業比例(%)。反映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比重。該指標表現了農民就業與收入來源渠道的多樣化狀況,也間接反映農業發展的經營規模。這是一個負向指標,農業勞動力就業越多,對農業資源的壓力越大[6]。②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表示食物支出占個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狀況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3)社會公平指標。①農村社會公平度(%)。農村社會公平度即農村人均純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百分比。②農業補貼支持力度(%)。此數據根據專家打分獲得。農業補貼的支持力度越大,對循環農業技術的支持力度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

參考文獻:

[1] 潘曉峰,那 偉,張明生,等.松遼平原農牧結合循環農業技術發展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0,35(6):54-57.

[2] 辜勝阻,楊 威.反思當前城鎮化發展中的五種偏向[j].中國人口科學,2012(3):2-8.

[3] 孫秋霞,楊妍妍,高齊圣.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j].統計與決策,2010(22):148-149.

[4] 張亞杰.湖北省“兩型”農業發展評價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47-50.

第3篇

關鍵詞:技術異化;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支撐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7

1 農業技術異化現象

1.1 種子過分商業化、農民喪失留種權

現代農業生產使用的種子幾乎都是雜交種,許多生產基地的主要蔬菜瓜果種子都被個別跨國種子企業所壟斷。種子產量容易受到氣候、管理、政治等影響,種子供應容易受生產面積變化、生產基地自然災害、供應商不良行為等影響,經常出現種子緊張、種價炒作等現象。對生產者來說,他們徹底喪失了留種權,每年都等著跨國種子公司供應種子,種子數量、價格都缺少保障。

1.2 設施栽培環境負面效應明顯、生產障礙突出

蔬菜瓜果等作物的設施栽培延長了生產季節,有效提高了單位產量,但由于生產者過分強調保溫增溫或管理技術不善,大棚溫室溫度、濕度、氣體等環境效應超出了作物適應范圍,出現了明顯的連作障礙、土壤鹽漬化、病蟲害加劇等環境負面效應。特別是江南地區,夏季大棚通風條件差,經常處于高溫狀態,作物抗逆性嚴重下降,青菜、茄果類、瓜類等作物種植難度加大;冬季設施栽培保溫過度,作物自然條件下依靠晚上相對低溫抑制病蟲害的生態機制遭到破壞,大棚越冬草莓、茄果類等作物病蟲害頻發。

1.3 農藥濫用普遍、產品安全受威脅

現代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已充分市場化,農藥企業或農藥店已成為農業生產服務環節的主導力量,他們有足夠的力量強勢推銷自己的農藥產品;相比之下,農民則是弱勢群體,由于缺乏自主選擇的能力,容易受其控制而產生農藥依賴癥,許多農民將使用某種農藥的經驗作為生產“秘方”,被局部公開后會迅速推廣。在這種機制之下,農業生產基地的農藥用量就會越來越大,在國家禁止高毒國產農藥后,很容易出現濫用進口農藥問題,產品安全缺乏保證機制。

2 生態循環農業的技術支撐

2015年浙江省農業部門及時提出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方向,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生態循環農業是個系統工程,可能包含養殖業環節,就種植業而言,目前迫切需要解決以下4個方面的農業技術支撐問題。

2.1 發揮區域優勢、做好作物布局

農業區域化是農業發展的大方向,中國地大物博,氣候多樣化為發展區域優勢農業提供了基礎條件,在最適宜的生態條件下生產出品質最好、產量最高的產品是區域優勢農業的本質所在,應納入廣義生態農業的范疇。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區域優勢農業得到長足發展,對全國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2 鼓勵常規育種、推動種子常規化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技術核心,為了避免種子雜交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恢復和鼓勵常規育種是當然的選擇。實際上,許多科研單位或種子企業育種家手頭都有性狀良好的常規品系或自交系,有的可以直接在生產上應用,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一般不會向社會推廣。要改變這種維商業化行為,農業主管部門應將常規種子應用當作公益性事業來做,盡量提供公共財政支持,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特別要在常規育種立項、品種審定、品種權保護和品種推廣等方面形成長效激勵機制。

2.3 研究生態技術、優化設施栽培環境

為了減輕設施栽培環境負面效應,要樹立生態農業理念,在合理兼顧產量與質量關系的基礎上,以提高農產品安全品質為主要目標,深入研究農作物設施栽培病蟲害生態控制技術,在給作物創造較好生長條件的同時,盡量給主要病蟲害創造抑制性條件。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有3個:充分利用作物對低溫的最大忍耐力實行低限夜溫管理;通過低溫鍛煉增強作物抗低溫能力;利用抗寒劑增強作物抗低溫能力。

2.4 研究精準化肥料使用技術、開發專用配方肥

第4篇

關鍵詞:東南地區;多級循環農業;構建;技術集成

現代多級循環農業模式是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優化構建,通過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設計和優化管理,著力實現物質能量資源的多層次、多級化的循環利用,力求達到農業系統的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購買性資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資源高效循環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化的產業目標。以減量化、資源化、再循環、可控化和再修復“5R遞進”為指導原則,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發展主線,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重要任務。在發展策略上,應注重產業轉型升級與經營創新,科技協同創新與集成開發;注重生產結構優化與效率提升,三產有序融合與合理鏈接;注重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生態保育與經濟并行發展;通過強化系統性設計,實現統籌兼顧與高效經營;通過強化高效性經營,實現提高“四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污染防控率)與“五化”(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產業化)水平;通過強化創新性技術,實現協同攻關與集成推廣;通過強化統籌性管理,實現政策引導與產業扶持;通過強化長期性規劃,實現“三產”融合與農村建設。致力于構建循環技術體系,引領區域農業轉型升級,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實現區域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可持續發展。本文對福建省多級循環農業模式的研究與應用成果進行綜述。

1多級循環農業模式的構建與技術

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戰略,研發和推廣應用農業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技術,結合區域農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創立福建省現代多級循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并實施集成推廣應用,不僅是解決東南地區農業資源合理開發與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且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舉措[1]。東南地區是我國農業高度集約化的重要區域之一,其最大的特點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消耗,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面臨著生產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的巨大壓力[2]。以福建省為例,全省食用菌年產量達230萬t[3],同時養豬業快速發展,年出欄約2000萬頭[4]。研究探討將大量的菌渣和畜牧業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刻環保意義。近年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相關研究所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循環農業科技工程”項目的研究任務,從農牧結合、秸稈菌業、生態循環、固碳減排等方面深入開展生產經營模式探討與關鍵技術研發,創建了農-牧-菌-肥多級循環的技術體系與生產實踐范式開辟了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廢棄物再利用型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道路,取得明顯進展與良好成效。在對東南地區農牧菌廢棄物循環利用潛力、農田環境承載力、多級循環能值、循環利用效益和食用菌栽培多級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特征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協同攻關,集成構建大中型養豬場廢棄物減量化與資源化多級循環利用、規?;B殖場微生物發酵床及其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以牧草治污與飼草利用為紐帶的多級循環利用、以菌業生產與增值利用為紐帶的多級循環利用、以菌業生產碳減排為目標的農菌立體栽培多級循環利用、以農牧菌廢棄物制肥的多級循環利用、以菌渣高效轉化為核心的多級循環利用等7種具有東南區域特色的多級循環農業模式,同時重點突破28項關鍵鏈接技術,主要包括:攻關環保型生豬飼料及健康養殖配套技術、糞便污水污染物快速減量化技術、豬糞渣代料栽培食用菌技術、利用廢渣與沼液栽培蔬菜技術、養殖場廢棄物微生物降解技術、微生物發酵床大欄養豬關鍵技術、養殖場發酵床廢棄物作為生物肥藥發酵基質及產業化技術、養殖場發酵床廢棄物作為種苗培育基質及產業化技術、養殖場發酵床廢棄物作為食用菌栽培基質及產業化技術、狼尾草草地消納養牛場廢水處理技術、飼草新品種選育和牧草加工技術、奶(肉)牛高效利用牧草技術、以狼尾草替代常規料栽培食用菌技術、草生菌培養料微生物助堆劑篩選及三次發酵技術、小型隧道式擺頭進料機的研發與應用技術、雙孢蘑菇新菌株選育和栽培技術、食用菌菌渣二次栽培食用菌技術、麻筍殼和稻草墊料代料栽培食用菌技術、菌業加工廢棄物增值循環利用技術、草生菌栽培過程碳減排調控技術、農作物(木薯、芋頭)套種竹蓀技術、茶園套種靈芝技術、設施菌-菜共作栽培技術、特色農牧菌廢棄物生物炭制備和應用技術、高效發酵菌劑組合構建和菌-畜業廢棄物堆肥技術、菌-畜業廢棄物制肥質量控制與制肥成套技術、低養分雙孢蘑菇渣做肥料造粒黏結劑技術、功能性肥料研制與施用技術等關鍵接口技術。

2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推廣應用成效

近五年來,依托所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通過科技人員共同努力,取得科技成果與科技推廣獎勵8項;授權專利28項,其中發明專利21項;獲得福建省專利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共4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制定行業標準1項、企業標準10項,福建省地方標準2項;研發新產品30個,篩選并獲得各類微生物菌株(劑)22個,篩選適宜栽培的食用菌菌株5個,認定新品種2個,篩選食用菌代料栽培新配方11個;出版科技著作7部,發表學術論文139篇;舉辦學術會議5場次。在福清市建立微生物發酵床養豬技術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個、2000m2菌蔬共作溫室復合系統1套,構建以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為紐帶的多級循環,以墊料(豬糞渣)再利用的多級循環,以菌業生產與增值利用為紐帶的多級循環,以菌業生產碳減排為目標的多級循環,以制肥工程為紐帶的多級循環等示范基地近30個,并通過現代循環農業園區的建設,實現循環農業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將傳統農牧菌廢棄物多級循環向現代設施化多級循環轉型,5年累計輻射推廣20多萬hm2,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3深化循環農業技術研究的對策

富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多級循環農業是以追求最佳效益(最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依據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突出地域特色,圍繞市場需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農村產業鏈為主,高效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以某一特定生產對象或生產目的為目標,形成規模適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非均衡農業生產體系[5]。

3.1要突出地域性

發展現代循環農業就是要合理利用環境和資源,著力優化農業生產的物質和能量輸入要素,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區域特色現代循環農業發展的方向和模式,也是特色現代循環農業的支持系統。富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在生產上局限于特定的生產區域范圍,其產品必須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容量,并在區域內形成專業化生產。

3.2要強調獨特性

發展獨特的現代循環農業就是要體現品質差異、時間差異、季節差異和營銷服務差異。獨特性還包括區域傳統的生產與產品部分,要繼承和發展祖輩們在種植、養殖、加工方面創造的有自身優勢特色的產品。富有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是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板塊,還須加入循環環節與現代元素,著力提高產業化與標準化生產水平,著力提高綠色化與高優化產品質量。

3.3要體現規模性

發展現代循環農業就是要通過種養加有效結合、產供銷一條龍經營、貿工農一體化管理,將富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再生產過程作為優化開發系統,即將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實現富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穩定、持久的規模經濟。同時,通過規模化、產業化,反過來強化其區域優勢和產品優勢,形成經濟—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

3.4要講求效益性

發展現代循環農業在選擇發展項目和品種時要統籌兼顧,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市場需求,更要考慮多數人的消費能力。富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是針對市場需要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提高農業經營收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富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重要意義就在于有利于提高糧食(農產品)生產能力、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3.5要注重持續性

結合南方區域實際,繼續優化構建與完善提升現代多級循環農業科技園、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園、現代循環農業產業聚集區等“兩園一區”的發展新格局,力求提升現代循環農業產業的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與污染防控率,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循環農業產業化的經營與高優化的開發成效。

參考文獻:

[1]翁伯琦.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是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的重要途徑[EB/OL].(2017-06-05).

[2]秦志偉.福建,現代循環農業的“特區”[EB/OL].

[3]翁伯琦,雷錦桂,王義祥,等.秸稈菌業循環利用模式與低碳農業的發展對策[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3(1):1-6.

[4]嚴順龍,何海銘.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EB/OL].(2017-06-05).

第5篇

關鍵詞:循環農業;農戶;技術效率;外生性變量

基金項目:本文受農業部軟科學專項(專0517)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第42批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陳詩波(1978-),男,湖北潛江人,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城鄉經濟發展和科技資源管理研究;王亞靜(1979-),女,河南泌陽人,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農業資源利用和農業區域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0;F1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9)01-0104-04 收稿日期:2008-10-24

一、引言

循環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涉及生產、流通、消費的產業大循環。在這個循環系統中,農戶、涉農企業、政府及農村中介組織等行為主體都對循環農業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就農戶層面,楊錦秀等(2007)通過對四川南充、綿陽、自貢等地農戶的調查發現,參與農戶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認知主要來自外界刺激,政府與媒體起主導作用,依靠自身學習所占比重較低。王延安等(2006)研究指出,農戶未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因是農戶對農業循環經濟認識不夠、意識淡薄,資金缺乏,缺少技術保證。楊明洪(2004)通過對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牽涉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戶各方的利益關系的分析,認為要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政府應選擇較高的補償方式。就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互動層面,諸大建、黃曉芬(2005)研究認為,政府、企業和市民社會三者之間互動形成的參與式治理結構是成功發展循環經濟的保證。這里的三大參與主體體現在循環農業當中,即政府、企業和農戶。農村中介組織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信息傳遞與反饋、組織帶動和促進物質循環的作用,是聯結農戶、企業、政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但現有文獻對于循環農業中農村中介組織的相關研究尚不多見。鑒于此,論文對循環農業中有關主體進行重新界定,認為農戶、涉農企業、政府及農村中介組織是循環農業發展中的四大主體。其中,企業主要是指涉農企業;農村中介組織主要是指為農戶提供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經紀等各種服務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技術協會等;政府是循環經濟政策或制度的制定和執行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職責在于利用經濟杠桿與行政手段等引導社會和個人自愿參與循環經濟發展,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行為;作為循環農業最直接的生產主體,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制約。為全面考察循環農業生產中農戶的生產效率,本文以湖北省6個國家和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為研究范圍,以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為研究對象,通過引入涉農企業、農村中介組織和政府等外生性因子,根據循環農業發展中生產投入指標及農戶對其他參與主體的感知評價等調查數據,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Translog模型)、因子分析法和OLS方法,建立循環農業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回歸模型,測量各種外生性因素對循環農業生產中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沖擊。

二、調查情況描述

我們在湖北省選定6個調查點,即宣恩縣、仙桃市、武漢市江夏區、武漢市新洲區4個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以及洪湖市、京山縣2個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并于2007年4月25日到8月5日展開正式調查。調查歷時近3個月,共獲得有效農戶問卷515份。其中宣恩縣117份,地形為山區,自然資源和鄉村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當地農戶以傳統的種植業和生豬養殖為主;仙桃市97份,屬于江漢平原,水土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當地農戶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武漢市江夏區47份,屬于平原和丘陵交錯地帶,水土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當地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武漢市新洲區116份,屬平原地帶,水土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優越,當地農戶以食用菌種植和傳統種植業為主;洪湖市88份,為湖庫區,水資源比較豐富,當地農戶以水產養殖為主;京山縣50份,丘陵地形,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各地區的循環農業模式依托當地資源各具特色。其中,新洲為食用菌種檀循環模式,洪湖為立體漁業循環養殖模式,京山縣、宣恩縣和江夏區為沼氣為紐帶的種養殖業循環模式,仙桃市形成“鵝(鴨)稻共生”循環模式等。在這些不同的模式中,有的有企業帶動,有的沒有企業參與,有的已經形成了以“農戶+企業”、種植、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6個調查地區受訪農戶戶均農業收入最高為新洲區51855.93元,最低為宣恩縣7944.74元,二者相差43911.19元。從農業收入上來看,新洲區和洪湖市兩地的農業收入水平明顯要高于其他4個地區,這說明在新洲區和洪湖市兩種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下,由于有企業帶動,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因而農戶的經濟效益更好,而農戶經濟效益的提升也正是得益于循環農業的充分發展。這說明發展循環農業,需要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詳見表1)。

三、研究模型與指標選擇

(一)計量模型

為了解釋生產技術效率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首先建立傳統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然后將估計出來的技術效率對外生性變量回歸,來度量外生性因素對農戶技術效率差異的影響。其中,第一步,本文通過515份農戶調查微觀面板數據,以農戶的各項農業生產投入作為自變量,以農戶的農業產出為因變量,建立“農戶生產技術效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Translog模型)”,分別測算出6個地區農戶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第二步,利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值進行因子分析。通過因子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線性問題的影響,篩選出各主要觀測變量,歸并成家庭特征因子得分、戶主特征因子得分、地理位置因子得分、設施及環境因子得分、政府影響因子得分、協會影響因子得分和企業影響因子得分等:第三步。以技術效率為因變量,以農戶家庭特征因子、政府影響因子、企業影響因子和協會影響因子等為自變量,建立“循環農業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線性回歸模型”。通過OLS測算各外生性因素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分析家庭特征、地理位置、政府、企業和協會等各外生性因素對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及權重。

(二)指標選擇

1、農戶技術效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的指標選擇。首先,在第一步的模型測算中,本文針對6個不同地區的農業產業的差異性,分別進行了不同的變量選擇(詳見表2)。

2、農戶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計量模型指標選擇。本文認為影響農戶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農戶家庭特征、當地政府的政策、投入、當地農業企業的影響等幾項指標。各外生性變量又包括幾個二級變量,并主要通過二級變量來表示其特征。其解釋和構成如下:(1)家庭特征。包括家庭總人口、家庭勞動力兩個二級變量。家庭人口和勞動力的多少,可能會影響農戶家庭經營規模的大小和經營效率的高低。(2)戶主特征。包括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年限、戶主務農年限、戶主是否關注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戶主獲取信息的能力等。這些基本特征將對戶主的生產決策行為產生影響。(3)農戶所處地理位置。包括農戶家庭離最近集市的距離、農戶家庭離最近公路的距離。地理位置的遠近,可能會導致農戶信息接受的差異,影響農戶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和農產品的銷售,對農戶技術效率帶來較大的影響。(4)基礎設施和環境狀況。主要包括農戶對周邊生產和生活環境狀況的主觀評價、農戶對近5年來周邊生產環境變化的認可度以及農戶對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的滿意程度等。(5)政府影響。通過農戶問卷和調查者感知來獲取有關政府所實施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和投入等,具體包括政府對農戶提供信貸資金方面的幫助、政府在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當地政府在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的努力、政府在改善交通和廣播電視方面的工作等。主要測量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面的職能和效果。(6)協會影響。二級變量主要包括協會的會員規模、協會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的效果、協會組織會員進行生產資料和產品統購統銷的效果、協會對提高當地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評價和協會對帶動當地農戶生產規模的作用等幾個變量。(7)企業影響。其指標包括農業企業對提高農戶的生產規模的評價、農業企業對提高農戶生產技術水平的評價和農業企業對方便農戶農產品銷售的評價三個方面。

四、模型檢驗與結果分析

(一)模型檢驗

1、信度和效度檢驗。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到,除了農戶所處地理位置因子和基礎設施及環境狀況因子的Cronbach’sa系數略小以外,絕大多數外生性潛在變量的Cronbach’sa系數都大于0.5,有的還超過了0.8。這說明本文開發的測量量表具有高度的內部一致性,在信度上可靠(表3)。分比均大于50%,就表示每個構念的會聚效度較高。我們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檢查各外生性變量的會聚效度,測算顯示每一個外生性因子所提取的可解釋方差百分比均大于60%,這說明每個構念的會聚效度高,測項和相關構念之間的關系顯著。

2、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除了對各影響因子進行信度和效率檢驗以外,論文還對模型擬合優度(R2)檢驗和F檢驗。在本文研究中,重點討論第二步農戶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計量模型的檢驗結果。農戶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模型擬合優度檢驗R2為0.5179,調整后的R2為0.5063;F統計值為44258895,Prob(F-statistic)為0,表明模型擬合較好,能夠較好地反映各個地區農戶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的影響狀況(表4),因而模型估計值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能夠進行下一步的變量分析。

(二)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建立“循環農業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線性回歸模型”進行的測算顯示,戶主特征因子的系數為0.000058,家庭特征因子系數為0.0035。這兩個因子對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概率都不顯著。其可能的解釋在于,一是由于各地區之間受訪農戶家庭特征,如受教育年限、生產經營規模等基本上并沒有太大區別;二是各地區農業生產規模和種養殖技術沒有太大差別,因而農戶家庭特征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影響的差異性不顯著。地理位置因子系數為0.0054,環境設施因子的系數為0.00033。這兩個因子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也不顯著。其可能的解釋,一是由于問卷設計的指標不夠精確,未能反映出地理位置和環境設施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二是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地區差異性并不顯著。

政府影響因子系數為0.0147,它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概率顯著。這說明6個地區基層政府在循環農業發展中,由于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不同,導致其對當地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具有顯著異性。實際調研中發現,在洪湖市的新旗村,由于政府加強了養殖基地的農田水利、道路交通及電網建設,保證了養殖基地清潔水源和物質的供給,較之于洪湖市的湘口村和西湖村來說,其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和技術效率也就更高。另外,在武漢市新洲區的徐古鎮,由于鎮政府加大了對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環境的整治,并積極引進龍頭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改良種植品種,扶持食用菌種植協會等,經過11年的發展,其食用菌種植從無到有,并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很好地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相比較而言,與徐古鎮鄰近的潘塘鎮,由于起步較晚,政府重視程度不夠,農戶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也不高,導致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規模均遠不如徐古鎮。

協會影響因子系數為0.0918,它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概率顯著。結果表明,不同地區農戶對協會作用的評價差異較大,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對提高當地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和農業生產的帶動作用正在突顯。實際調研發現,凡是農業生產技術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的地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比如新洲區的許易村和胡畈村,前者建立了食用菌銷售協會,后者建立了食用菌生產技術指導協會。協會通過統一生產資料采購和產品銷售、聘請專家對會員進行技術培訓以及定期開展會員交流等,很好地促進了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擴散及技術效率的提升。當地政府也十分重視對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扶持,采取了多種措施來幫助協會發展壯大。實事證明,通過扶持協會來帶動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提升,確實能夠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企業影響因子系數為0.0491,說明農業企業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具有顯著影響。實地調查顯示,農業企業對農業生產的拉動主要體現在規模化生產、便捷農產品銷售以及通過企業指向農戶的技術擴散等方面。如新洲區通過招商引資引入14家食用菌加工公司和7家貿易公司,建立了“企業+交易市場+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洪湖市德炎水產品公司建立了“企業+養殖戶”的產業化模式;宣恩縣中農春雨公司與當地農戶建立了“企業+農戶+基地”等產業模式,均對提高農戶技術效率和帶動農戶增收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另外,本文在模型測算中將政府、農業企業和技術協會3個因子進行了交叉組合,并將各組合變量代入模型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進行回歸。測算結果顯示,政府、協會和企業三者的交互效應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回歸系數為0.1006,概率顯著;政府和協會二者的交互效應影響系數為0.0611,概率顯著;政府、企業二者的交互效應影響系數為0.0076,概率不顯著;企業和協會二者交互效應影響系數為0.0271,概率不顯著。這說明,“政府+協會+農戶”以及“政府+企業+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對提高農戶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具有更明顯的效果。

分析表明,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提升不單是生產投入的問題,還受到政府政策法規、產業規劃和公共物品提供、企業的產業帶動以及農村中介組織的技術擴散、組織化程度提升和市場信息選擇等方面的影響。在三者中,農業企業和技術協會對農戶技術效率產生直接影響;政府對農戶技術效率的回歸參數估計值最小,但間接影響最大,特別是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以及推動農業產業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技術協會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主體無法替代的。

五、結論與述評

第6篇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將,綜述研究

一、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思想萌芽于美國。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enneth E. Boulding)在 “宇宙飛船理論”(Spaceship Economy)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 ,要靠不斷消耗和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 ,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 ,肆意破壞環境 ,就會走向毀滅?!彪S后,1990 年 英 國 環 境 經 濟 學 家 皮 爾 斯(D.Pearce)和 特 納(R.K.Turner)在《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書中首次嚴謹而學術的規范了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 ,并闡述了其工作原理。隨后,20世紀末21世紀初,德國與日本也相繼對循環經濟進行定義。

從此,循環經濟的概念被流傳至更多國家地區,掀起了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的熱潮。自從循環經濟首次于于 1998 年由翻譯德國頒布的《循環經濟和廢棄物管理法》引入中國 ,隨后大批學者分別從微觀宏觀層面對循環經濟進行了研究。

在微觀方面部分學者研究了如何發展循環經濟,其中,有些分別從法律調控層面和汽車回收工程入手。而另有一些,分別對清潔生產、生態工業與循環經濟的關系、作用和構建總計達70種循環經濟產業化體系這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為后來的微觀應用研究做了鋪墊與基礎。

在宏觀方面研究,大部分學者都針對循環經濟的本質和如何運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方式,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同時運用生態學與經濟學的規律,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同時應系統的做到社會各個方面的循環,并著重對經濟運行系統的關鍵點進行改進以實現經濟系統運行最優。而循環經濟模式應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通過提高技術水平和延伸產業鏈,實現循環經濟的3R原則。

二、農業循環經濟理論

我國早在 20 世紀 80、90 年代循環型農業雛形己經形成,根據農業生產過程是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過程,有學者提出了“循環農業”一詞。隨著循環經濟在我國受到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研究,他們分別從不同側面對循環農業進行了定義,大都將其定義為基于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之上的一種農業經濟形態。并提出以綠色 GDP 核算體系及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為導向,將農業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的各種資源要素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加以統籌協調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隨后,宣亞南等進一步指出,“循環型農業”的實質,要把農業關聯產業經濟活動組織成“自然資源——產品或產成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使農業產業鏈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有害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最終,尹昌斌、唐華俊、周穎指出循環農業最主要特征是產業鏈條延伸和資源節約。并進一步指出循環農業的概念經歷了循環型農業、循環節約型農業、農業循環經濟,最終演變為循環農業。

隨后,學者對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和主體行為進行了研究。根據不同的指標,發展模式也有不同角度的分類。根據不同組織方式,分為5種發展模式;根據循環規模不同,目的不同分為局部、內部和整體的三種循環;根據不同功能提出了立體復合型、物質循環利用型、能源開發利用型、綜合發展與全面建設型、以庭院經濟為主的院落生態系統型以及觀光農業型六種模式。

也有學者將我國當前發展循環農業的主流模式分地區歸納:南方“豬一沼一果”生態模式、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 、西北地區“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平原地區生產生活循環鏈條模式、農業生態園區循環模式以及農工商循環模式。

關于循環農業發展中主體行為,大部分研究都是從農戶的角度出發,對循環農業的現狀進行調查并提出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研究結果表明,有資源、資金限制,法律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缺陷,循環產業鏈條未形成,農業廢棄、環境破壞嚴重,農民素質、農村管理低等操作性薄弱的問題。

三、總結

自然資源的有限,而人類借發展經濟的理由無限制的索取,從而導致生態環境平衡被打破,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各種極端氣候,干旱、暴雨、冰凍雪災;惡劣天氣沙塵和霧霾等已危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基于龐大的人口基數,所有名列世界前茅的總量在被平分之后也會微小的令人驚詫,故而,轉變經濟發展形式,有效利用資源,在增加經濟數量的同時更應注重經濟質量與效率,發展循環經濟是必要而必須的。

農業循環經濟是由循環經濟發展運用而來,在我國的發展時期較短,理論并不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那樣成熟。并且由于我國農民人口數量大,農村經濟平均水平較低。而傳統的“高產出、高消耗、高廢棄”的農業發展方式已然使原本就質量不高的資源環境遭到了破壞,即使使用先進技術,農業生產效率一直不高。雖然已經有不少學者對循環農業在我國不同地方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且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但是目前全國的循環農業發展并不均衡,仍需進一步的分地區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德敏,王文獻.循環農業——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模式[J].經濟師,2002(11):8-9

[2]馬榮.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J].中國環保產業,2005(5):43-46

[3]徐嵩齡.為循環經濟定位[J].產業經濟研究,2004(6):60-69

[4]宣亞楠,歐名豪,曲福田.循環型農業的含義,經濟學解讀及其政策含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2):27-31

第7篇

論文內容摘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一直未能擺脫傳統農業的經營模式,特別是工業化以來出現了資源高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約農村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因此,遵循科學發展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擯棄傳統農業的掠奪性經營方式,把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目前,循環經濟在工業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較多,但對農業方面的關注尚顯不足。我國不僅是人口大國,而且是農業大國,人多地少并且資源未能充分利用,面臨著資源短缺、污染嚴重、農產品品質下降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因此,樹立資源憂患意識,科學利用有限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特點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所謂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充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當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它要求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物資的投入量和廢物的排放量,通過農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和過程后各層次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實現系統物質再生循環,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循環經濟不僅要追求農業經濟內部的良性循環,而且還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的統一,最終追求的是融入社會層面上的“大尺度循環”,即在整個社會經濟領域,實現工業、農業、生態之間共同發展和交叉利用。 

(二)農業循環經濟的特點 

對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作為一種發展模式,農業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在生產活動之初盡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資源,生產活動之中盡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資源,生產活動之末盡可能少地排放生產廢棄物。農業循環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綜合性。農業循環經濟強調發揮農業經濟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形成產業集群。這樣容易在集群區域內形成有特殊的資源優勢與產業優勢和多類別產業結構。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資源與核心的產業,成為生態產業鏈中的主導鏈,并以此為基礎將其他類別的產業與之連接,組成生態產業網絡系統。 

2.多樣性。農業循環經濟可以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農業循環經濟通過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及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從而實現經濟增值,降低農業成本,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同時,農業循環經濟還拉長了生產鏈,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農業循環經濟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使物質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制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 

 

(一)土地資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就不可能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對于人口眾多、耕地相對短缺又處在高速工業化的我國來說,問題就更加突出。我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國耕地面積為18.31億畝,人均1.4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約相當于美國的1/8、印度的1/2。與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時間,耕地凈減少1.21億畝;僅2005年一年,全國耕地凈減少542.4萬畝(《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聯合國規定的“0.053公頃/人”的危險點,而農業大省山東省人均耕地面積也僅為0.081公頃/人。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場價值顯現,許多違法占地、亂搭亂建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有限的土地資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塊的荒廢。這些不僅造成土地資產的大量流失,也對短缺的土地資源造成嚴重沖擊。 

(二)水資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農業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造成農業水資源質量持續下降,農業用水缺口逐年加大,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污染嚴重,進一步成為可供利用水資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3)報告,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國各流域水資源狀況南北方差異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積占全國的59.6%,而水資源量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國39.4%的黃淮海地區水資源量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僅占全國的34.7%,而水資源占了80.9%。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為20%,但北方多數區域已經超過50%,遠遠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40%的警戒線。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因缺水減產糧食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00億元,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

(三)環境污染嚴重且生態系統退化 

從20世紀中葉開始,我國為促進農業發展,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據測算,化學殺蟲劑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僅為10%-15%,其余大部分則逐漸散失在空氣、土壤和水當中,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更為嚴重的是化肥、農藥在農產品中的殘留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成為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礙,大大削弱了我國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由于農業的粗放型經營,無序開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觀的破壞、濕地面積減少、調控功能明顯降低,使洪澇災害威脅依然嚴重。 

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表明,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的資源環境將會承受巨大壓力,這種“資源環境的稀缺性”一方面會引發資源價格和環境價值的提高,加大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將促使人們對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深刻反思,在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資源使用總量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情況下,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經濟需要和生態需求。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經濟杠桿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F代經濟學認為,微觀經濟主體往往只關心本身的利潤最大化,而很少關心外部成本或社會成本,產生了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負外部效應,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干預,將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外部效應內部化。比如征收環境稅,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矯正外部負效應,實現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有利于財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標的實現。 

(二)加強制度創新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當前,國家有關部門應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完善有利于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增加農業的財政投入,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建立循環型農業推進組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環境管理,為循環農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循環經濟立法相呼應,建立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并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為此,我們要建立起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和收購、銷售、運輸、技術等服務組織,并制定出相適應的法規和政策,為農業循環經濟的運行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加強政府機制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的任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對政府來說責無旁貸,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擔起這一艱巨的任務。因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由政府出面組織生態經濟領域專家對循環經濟如何與農業發展實踐結合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規劃,提出切實可行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并結合實踐情況總結經驗,制定出有利于生態建設的干部考核指標,杜絕僅把經濟增長的gdp作為唯一考核標準的現象。 

(四)加強技術創新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生產技術范式的革命,它必須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點,重點組織開發資源節約和取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技術和“零排放”技術;加強研制和生產對環境溫和的新型肥料,減輕環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開發高效、低殘留的農藥,開發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全面保護和改善環境,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和清潔生產,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資源環境方面的國際標準,從而突破綠色壁壘,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倡導清潔生產和節約消費,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五)加強法規機制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過政策調整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經營行為有利可圖,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外部效應內部化機制;另一方面應建立和完善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機制。鑒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較為缺乏和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當地政府應強化責任意識,并通過立法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納入地方基層政府的職責范圍之內,加強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重要性的教育、宣傳和引導。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發展評價

一、引言

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提出“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報告在論述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指出,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區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發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部署了“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兑巹潯分袑ⅰ巴苿友h發展”作為“以生態環境保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梢?,循環經濟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在人類的所有經濟生產活動中,農業無疑是與自然環境關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環境條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資源開展生產活動。人類通過農業活動,與自然界形成了最廣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關系,因此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研究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環經濟概述

1.概念。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的投入量和廢棄物排放量,使經濟系統和諧的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農業資源持續利用、農業清潔生產,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得以統一。農業循環經濟將循環經濟理念引入農業生產過程中,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綜合應用。2.理論起源。美國經濟學家KennethE.Boulding于1962年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被看作是循環經濟理論的萌芽。Boulding受當時發射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他認為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它將因資源耗盡而毀滅。惟一使之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要實現飛船內的資源循環,盡可能少地排出廢物。同理,地球經濟系統如同一艘宇宙飛船。盡管地球資源系統大得多,地球壽命也長得多,但是也只有實現對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地球才能得以長存。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RogerPerman等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一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可持續性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而循環經濟模式兼顧了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因此發達國家逐漸開始把循環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路徑和模式。3.國外農業循環經濟的提出。20世紀2、30年代,國外學者最先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70年代后,生態農業的發展引起世界各國廣泛的關注和實踐運用,相關學者指出設計良好的運行機制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同時,農村基礎設施等硬性條件的完善和農業生產活動主體素質等軟條件的提升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關鍵。

三、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研究

我國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1.農業循環經濟內涵研究。闡述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原則,論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是這一研究的核心。例如:詳細論述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思考四個原則;分析了循環經濟和農業發展的關系,論證了實現循環經濟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等。這一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介紹農業循環經濟,論證其發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多見于研究的早期。2.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這一研究在總結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分析對我國的啟示,探索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例如:在總結美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基礎上,分析對中國的啟示,為促進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在對德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成功經驗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介紹日本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多元共治”的基本模式,分析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啟示并提出政策建議等。這一研究得出的建議和發展模式都主要針對國家層次的農業,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研究不多。此外,它與上一研究一樣都主要是定性的研究。3.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研究。這一研究主要是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定量評價,并在此基礎上識別阻礙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因素,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方法論上。評價方法多采用指標評價法,如:運用BPEIR概念模型及特菲爾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江蘇省19年間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發現影響江蘇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依次是資源減量投入、資源循環利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安全指標;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對2005年四川省21個城市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甘孜州、雅安市以及資陽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攀枝花市發展水平最低;以綿陽市為例,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綿陽市及其所轄9個地區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定量評價,結果表明綿陽市2002-2012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而資源的減量化投入水平和資源安全水平是其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等。其次使用的較多的方法是能值分析法,如:將能值理論與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相結合對吉林省西部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1985~2004年期間,吉林省西部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投入和產出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系統中物質循環利用及有效能值的轉化率明顯提高,種植業與畜牧業耦合程度有所增強,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趨勢得到明顯加強;用改進的能值分析方法對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程度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改進的能值分析方法對循環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更科學,并找到了可持續發展指數最高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境內的四墩子鄉農業系統進行能值分析,論證實施草地農業是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保障等。最后,其它方法,諸如生態足跡法等。例如:用DEA方法和生態足跡構建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的綜合指數,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大部分地區存在農藥化肥投入冗余、糧食單產不足以及農業生產的耕地足跡和牧草地足跡所占比重偏大等問題,并提出了提高該地農業投入產出率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綜上所述,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定量研究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近年比較常見,其與前兩個方面的研究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研究的理論體系。其主要研究方法多采用指標評價法,偶見能值分析法。不過,此研究多傾向于靜態研究,缺乏未來發展的預測研究,因此難以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連續性、持續性和長期性。

四、結語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其理論研究源于國外“生態農業”的提出和發展,我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內涵研究、發展模式研究以及發展評價研究。其中發展評價研究近年比較常見,但評價方法比較單一,多傾向于靜態研究,罕見預測研究,因此拓展方法論,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今后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者:楊羽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2):76-77.

[2]周柳.四川省農業循環經濟實證評價與障礙因素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6,44(9).

[3]JohnBCobb.Sustainability:Economics,Ecology,andJustice[M],Eugene,Oregon:Wipf&StockPublishers,2007:27-36.

[4]CheungSH,BeckJL.Bayesianmodelupdatingusinghybridmontecarlosimulationwithapplicationtostructuraldynamicmodelswithmanyuncertainparameters[J].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Asce,2009,135(4):243-255.

[5]盧遠,王娟,陸賽.區域農業循環經濟能值評價的實證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2):482-487.

[6]于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J].理論探索,2006第4期.

[7]史寶娟,趙國杰.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經濟運行的必然趨勢[J].中國農機化,2006年第4期.

[8]RogerPermn.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

[9]陶思源.德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世界農業,2013年第6期.

[10]何龍斌.美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2年第5期.

[11]劉佳奇.日本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5年第8期.

[12]馬其芳,黃賢金,張麗君,陳逸.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障礙度診斷——以江蘇省13個市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13]潘安興,王芳.基于熵值法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以四川省為例[J].農機化研究,2008(7):44-47.

[14]鐘珍梅,翁伯琦,黃勤樓,黃秀聲,陳鐘佃.基于能值理論的循環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發展評價——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為例[J].生態學報,2012年18期.

[15]唐靜,林慧龍.草地農業的循環經濟特征分析[J].草業學報,2013,,22(1):167-175.

第9篇

[關鍵詞] 農產品加工企業 循環經濟模式 評述

一、引言

農產品加工企業是解決農產品供大于求、農業增產不增收、農民收入低等問題的關鍵舉措,也是循環農業體系中農業生產鏈延長的必經途徑。

在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能力薄弱加工轉化率還很低,一般在20%~30%,80%的食品轉化率為30%,而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了90%~95%(見表)。再者,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規模小,環保意識很薄弱,企業自身沒有建立自己完善的清潔生產過程。由于資源的利用、生產模式、技術設備、環境污染等等,不僅降低了經濟效益也大大污染了環境。

農產品加工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必經之路,在我們積極建設循環農業的同時,農產品加工企業也要跟上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建立適應企業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

二、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循環經濟模式評述

1.農業+企業的生態園區模式

從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經濟系統中是存在著工業生態群落的,工業生態群落的不同種群即各行業部門之間存在著“工業代謝”關系,建立生態園區是實現企業群落“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的最主要的方式(見圖1)。

農業+企業的生態模式其實就是企業群落間的中循環,模擬自然系統建立產業系統中的“生產者一消費者一分解者”循環途徑,實現物質閉環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朱玉林認為在這種模式下系統組成越復雜,調節能力就越強,對廢棄物的消化也就越完善,它能很好地將企業生產的負外部性內在化。

王兆華、武春友從交易費用理論的角度,分析了園區內企業之間的共生并存。他們認為有形資產的專用性、地理位置上的專用性、享受優惠政策上的專有性、人力資本的專有性和交易頻率,促使了有交易動機的企業們形成一個經濟活動中心,空間上的集聚和企業間共生的密切交易群落――生態園區的發展正是這種動機的產物。具有副產品交易意向的企業集聚在一起形成生態工業園,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物得到有效利用,最終達到無廢棄物的零排放狀態。

學者們都在大力提倡農業的產業化,“農戶+企業園區的循環模式”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我國這種模式的發展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黃敬華和初麗霞都曾指出:我國生態園區發展速度很快,但與發展較早的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于環境保護技術落后;我國生態工業的市場機制反應不是很靈敏,這不僅使我國開發生態工業園缺乏行動綱領,而且還表現出各企業在入園時積極性不是很高;管理部門在協調企業利益和企業與社區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造成許多企業對自己的原料來源、數量、性質,能源的種類和消耗量以及排放物的種類和數量存在著一定的隱瞞,使整個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和資源協調不夠透明。我國對生態工業的宣傳和認識不充分,部分企業在入園時,對整個園區的運行機制和方式表示懷疑。所以園區的完善,需要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整體設計,企業自身素質提高和政策導向等方面入手。

2.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自我循環模式

我國工農業園區的規劃是近幾年開始的,許多企業由于空間、購地費用等因素的制約,不可能形成我們前面所述的現有園區,它只能形成一種虛擬型的園區,通過信息與外界進行物料和能量相互循環利用。這類企業實行循環經濟最重要的是通過自身工藝的改造規劃,實現企業自身的循環,減少企業自身廢氣、廢水、廢物的排放,綠化企業環境,為企業周邊市民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這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一般循環模式為:(見圖2)

朱玉林提出的鄉鎮工業的清潔生產模式,也就是企業的自身循環模式,他認為這種模式在實踐中,將減量化原則常被放在首位,從廢棄的產生源頭來采取措施,企業自身充當分解者角色,打造企業內部的物質循環,進一步減少企業所產生的廢棄物。

但是黃賢金認為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一般較小、企業家的環保意識薄弱、大多數企業家還是著眼于眼前的經濟利益,利潤型企業還是比比皆是。農業資源價格相對來說比較便宜,企業考慮到處置成本和技術的相對匱乏,這部分的資源常常被浪費,也就是說,這類企業沒有充分意識到加工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絕大多數屬于原來農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機質,相對開發價值高,開發成本低。通過對廢棄物的綜合再利用資源的處理成本和技術設備的費用超過了重新購置新資源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利潤型企業就很難實現資源的再循環。在此政府可以充當利潤性企業轉變過程中的催化劑,促進企業轉型、為企業轉型創造良好的規劃空間。

3.農業+企業+產業生態園區模式

這種模式下,我國常見的就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生態旅游農業的大力發展。它結合現代科技,通過合理布局規劃,使其具有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觀光、體驗娛樂和環境教育等綜合功能,且其發展能夠使當地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同步提高,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鄭昭佩、劉作新指出,這種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模式,一方面以農業生產為基礎,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為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緩解旅游業壓力,為人們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悅的休閑娛樂場滿足了人們遠離喧囂的工作環境“重返大自然”的欲望;另一方面以旅游經營為重點,重視有效開發旅游資源,按照旅游業發展要求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活動的規劃,切實保證在農業發展的同時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和體驗品嘗等服務,同時旅游活動體現了對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也履行環境教育的功能;再者它具有高效益、低風險特點,經營生態旅游農業可獲得農業和旅游業兩種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當由于氣候條件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條件的不穩定性造成農業生產減產時,??赏ㄟ^旅游提高農業附加值而相對減小農業風險,而旅游淡季時農業生產又可彌補旅游收人的下降,在農作物播種、田間管理、收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節能環保設施建設等環節均可吸引游客參與、參觀,既降低勞動力投入,宣揚環保意識,又提高旅游業收入,農業和旅游業相互促進、相互補充。

肖玲提出的“綠島模式”就是就是集農業、企業和旅游也為一體的循環經濟模式。他認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立有賴于一系列資源節約型的企業發展,循環企業就是其中的一種,綠島模式很有效的推動了資源節約型農業企業的建設,促進了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在這種模式下,要以企業為紐帶,帶動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相互聯系,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不僅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為農民帶了收入,還保護了環境,它必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

丁衛建提出“種養加結合、農工貿一體化的開放復合模式”,他指出該模式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大力發展以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工副業生產,積極扶持第三產業,使種、養、加、貯、運、銷、服務相配套,同時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形成以工補農、以農帶牧、以牧促農、以農牧發展推進工業生產的生態經濟大循環和開放復合式的結構。

縱觀模式的發展,章家恩,江金波認為此類模式仍然存在諸多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經營分散且規模小,資源相對不足,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融吃、住、行、游和購、娛為一體的農業旅游產業;二是重仿造、輕研發,許多項目形式單一;三是急功近利,不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園區經濟往往以最大限度獲得利潤為重,而不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使原本山青水秀、空氣清新的農業生產、加工基地生態環境趨于惡化,失去了農業生產和觀光學習的意義;四是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因而農業部門、當地政府、旅游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間的交流與溝通對發展該項活動尤為重要。

三、小結

通過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循環模式的文獻收集,我們得出結論: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循環發展模式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我國的發展還比較薄弱,污染情況十分嚴重。雖然我國學者對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的研究比較多,但是對農產品企業的循環經濟模式的專項研究還是比較少,討論研究還多處于個案的研究調查,如何使個案模式走向理論化模式,再將理論模式普遍化,還是我們所要進一步研究討論的。

我們要把環境保護放到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過技術和認識的不斷提高,加大農產品的轉化率和降低環境污染率,通過政府支持導向和企業完善發展,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贏。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上,向企業提出新時代的要求:不斷加強科學技術意識,建立現代化的生產工藝,而且要堅持利用品種標準化、質量標準化的原料農產品,從而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不斷提高的環保意識,徹底貫徹清潔生產,積極投資環保設施的建立;不斷致力于產品研發,仔細分析生產環節中產生農產品廢棄物,建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

參考文獻:

[1]平英華:農業機械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78

[2]李勝路明:農業產業化企業循環經濟模式研究――以河南天冠企業集團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4,9(5),79~83

[3]朱玉林陳洪:論鄉鎮工業循環經濟模式[J].生態經濟,2006.7,72~75,113

[4]肖龍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探索――對山東省樂陵市“希森模式”的調查[J].濟南金融,2006.09,17~18

[5]王兆華武春友:基于交易費用理論的生態工業園中企業共生機理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8

[6]黃賢金:循環經濟,產業模式與政策體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

[7]黃敬華: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6

[8]初麗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

[9]劉勇:3R原則指導下的農工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J].生態經濟,2005.10,56~60

[10]鄭昭佩劉作新:生態旅游農業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3,127~129

[11]肖玲林琳:“綠島模式”研究――一個循環農業企業案例分析[J].地理科學,2006.02,107~110

[12]丁衛建齊鑫山:農業循環經濟的結構、模式與配套技術[J].10~14

[13]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

[14]劉賓:河北省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政策導向研究[D].河北:河北農業大學,2006

[15]章家恩:關于農業生態旅游的幾點看法[J].農村生態環境,2000,16(1)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 五月婷婷伊人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观看 | 97色资源 | 欧美日韩免费看 | 国产伦精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欧美自拍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成人 | 99精品视频观看 | 精品国产成人 | 久久精品综合视频 | 国产在线观看第一页 | 欧美在线网址 | 99久久精品自在自看国产 | 久青草视频免费观看青 |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αv片免费观看 | 青草青视频在线观看 | 四虎影视国产884a精品亚洲 | 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久 | 涩涩电影网站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 |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久久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成人欧美精品在永久在线 | 五月开心婷婷 | 免费一级片观看 | 国产成人aa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草综合网 |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丁香婷婷激情网 | 欧美一区精品 | 国内永久第一免费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