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3 18:30:0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古建筑保護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1缺乏對古城保護的整體規劃無論是由于旅游業的價值增值,還是對明清文化的歷史傳承,興城政府及當地百姓都已經認識到古城保護的重要性。但長久以來,都只是對城墻、鼓樓等國家重點文物的保護與修繕,處于一種單一的保護方式,對古城內部大片的街坊、一般的傳統建筑關注不夠,建筑風貌與質量都不能很好的延續明清建筑的特點。缺乏對古城整體保護的規劃,固有的傳統建筑形式隨著發展不斷減少,不具有動態持續性。實際上,從長遠規劃的角度,只有將古城及古城內部一般的傳統建筑或建筑群協同保護,古城整體風貌才能有根本性的改觀,以延續古城的景觀作用和文化價值。
1.2新舊建筑不協調,城區過度開發破壞了古城原有的空間肌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城原有的建筑格局與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出現了將原有建筑拆除建設大尺度的現代建筑或者新建仿古建筑的現象,如學校、醫院、商業區等。目前,興城古城的南部建有大型商業街,修建了很多商業樓盤以滿足整個城市的需求。熱鬧嘈雜的商業氛圍、大尺度的商業建筑都與古城整體的氛圍相背離。在古城中西部修建了學校、醫院、診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往往是占用古城內原有的廟宇、府衙或宅院所形成,較大的破壞了原有建筑。興城古城建筑主要以青磚灰瓦為主,城市的整體色彩樸素莊重。而城中一些新建仿古建筑也并未較好表達出明清古建筑的風韻,在細節處理上現代化的痕跡過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古城固有的空間肌理,影響了整體景觀的和諧性、統一性和美學特征。
1.3旅游市場的發展,過度消費興城古城資源興城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以境內的奇特自然風光及獨特的人文景觀著稱于世,以古城、溫泉、首山、海濱等景區為一體,構成興城海濱風景名勝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古城景區和海濱景區為國家4A級景區,溫泉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首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興城文物古跡繁多,全市有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余處,其中興城古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但游客數量的增加給古城的保護帶來巨大壓力,例如:1011年已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興城古城城墻歷來是游客的必到之地。游客踩踏城墻,使城墻海墁、臺階、城樓內的磚鋪地面受到磨損。
1.4古城內綠地少,基礎設施不健全由于古城承載商業功能,古城內建筑密集,導致綠化空間有限,主要集中在城東。古城內衛生基礎設施不健全,垃圾點、公共衛生間不能有效利用,衛生條件低下,造成整體衛生環境不佳。居民的垃圾基本堆放在街巷的路邊或公共廁所旁,廢水的排放很多都是傾倒于城市道路排水系統里,造成街巷內的氣味和景象都很差,影響了景觀的和諧,也給古城保護帶來負面影響。
2興城古城保護與開發的對策建議
1)充分考慮古城空間肌理,對古城保護進行整體規劃。對于古城保護,要在對古建筑進行普查和價值評估后,設計整體保護方案。將古建筑周圍環境與古建筑共同納入到保護規劃中。對于傳承歷史特色的古建筑,要本著立地保護、修舊為舊的原則,不破壞建筑的原有特征。對于在不斷的修復過程中,歷史風貌漸失的古建筑,對建筑細部缺失的部分用傳統工藝的手段加以修復,逐漸使其恢復原有的建筑面貌。對于大尺度的商業建筑或者其他的基礎設施建筑要逐步拆除,更新為適合保護的傳統建筑形式。
2)加強管理古城內新建筑布局,維護古城特色。興城古城至今仍保持著十字形大街的原始布局,高聳的城墻、鋪路的青石條、巍峨的祖氏石坊、曲徑通幽的文廟等等無一不彰顯了古城的城貌與歷史價值。在當前古城的保護工作中,更多傾向于古建筑物質形體的保護,而忽視了古建筑周圍環境與古建筑協調性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古建筑的原初風貌。只有將古建筑保護與周圍環境高度融合,共同保護,才能將古建筑所負載的原真與完整的歷史信息傳承下去。對于那些私拆、亂拆以及肆意改變古城風貌完整性的行為,應采取措施堅決制止。而對于濫用古城傳統元素或者將古建筑改變用途的“破壞性建設”行為也加以避免。
3)引導適度旅游開發,確保古城可持續發展。隨著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古建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歷史上,古建筑設計并不會考慮如今眾多游客的需求,使游客體會不到當年的空間與尺度感受,甚至對古建筑造成隱性破壞。因此,對于旅游規劃要科學持續進行,充分考慮古城古建筑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以保護為前提,合理設定旅游開發區。確定合理的旅游容量,針對節假日、季節性特征,合理預測旅游者規模,在旅游旺季適時疏導,在旅游淡季積極吸引。同時,也要加大宣傳力度,不僅要讓游客認識到保護古建筑的積極意義,也要讓當地居民理解古建筑原初風貌對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從供需雙方共同促進古建筑保護與旅游事業的共生發展。
1.原始記錄性價值。古建筑檔案是還歷史面貌之依據。古建筑如同其他歷史文物一樣,一旦毀去,將無法挽回,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既能反映中華民族建筑風格又能反映出自身建筑特點的分門別類的古建筑檔案體系,有利于對古建筑的維修、保養與利用。
2.依據憑證價值。古建筑的構造復雜,由于構件本身材質性能所限,再加以人為的破壞和自然營力的侵蝕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建筑必須經常保養維修,才能保護其年代久遠[3]。為了對其進行科學的保護,需要在研究古建筑遺物的同時,配合相應檔案資料的研究,兩者互相作證、互相結合可以使研究成果更為可靠,更具有說服力。因此必須重視檔案資料,發揮其依據憑證作用,應當要求達到萬一這一建筑物全部毀掉時,能根據檔案資料加以復原的程度。
3.參考決策價值。古建筑檔案在古建筑保護中除了具有依據憑證價值,還具有參考決策價值。如文化部門在研究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時,借助檔案,便于了解古建筑的全貌與細節,或者對古建筑進行綜合比較與分析;規劃建設部門在研究古建筑價值,衡量哪些古建筑在城市發展中是否應該保留修復、拆除或者改造時,借助檔案,便于進行反復研究并作出科學決策;設計施工單位在修復或改造古建筑時,借助檔案,參照古建筑過去原貌細節,便于制定科學的設計與施工方案[4]。
4.科學技術價值。中國古代有著領先世界的建筑技術,而作為這些技術載體的古建筑檔案也是浩如煙海、富有特色。研究古建筑檔案的科技價值,不僅對檔案管理工作具有借鑒意義,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建筑技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資料。比如通過現存的樣式雷圖檔,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建筑完整的設計程序,無論是宮殿、陵寢還是園囿,都是先由算房丈量地面,再由樣房里以掌案為首的“樣式雷”進行設計,然后是設計繪制地盤尺寸樣,即立樣圖并估算工料,呈奏欽準,而后實施[5]。
5.文化藝術價值。建筑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文化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經過歷史積淀,同時還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體系,是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當前各地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已日漸增強,在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修繕維護中,古建筑檔案在體現其文化藝術價值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對木(石)構件的更換,對碑文的復原,對建筑雕飾的修補不僅僅靠工匠的技藝和經驗,將檔案的原始記錄利用于此,無疑能更真實體現該物質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
二、古建筑檔案工作
1.科學鑒定是確保古建筑檔案真實性和準確性的首要環節。古建筑檔案鑒定是指運用古建筑和檔案學的理論和技術,科學地判定古建筑檔案的真偽、是否準確、價值大小等。由于古建筑形成時間長,設計、施工、實測、歷史考證和現狀調查各步驟間隔時間久,經手人員多等因素影響,檔案中記載的信息,特別是古建筑實測、歷史考證和現狀調查部分檔案的內容只有經過后人的鑒定方能確定其真實性。根據《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規定,古建筑檔案鑒定工作要在總建筑師或工程師的領導下,由相關專業的科技人員和檔案人員共同組成。上述“三結合”的組織形式,適應了鑒定工作的實際需要,是古建筑檔案鑒定工作經驗的總結。
2.全面收集是保證古建筑檔案齊全完整的有效手段。首先,改變古建筑檔案不齊全的被動局面,從古建筑測繪入手,積極主動立項開展專題研究,保證古建筑檔案的齊全完整。古建筑測繪的基本原則是:弄清歷史沿革,保持建筑風貌,據實測繪。具體要求是:據實精確測繪,做到圖物一致,測繪語言統一,凡是原古建筑物已無遺跡或遺址,而由測繪者根據各類材料繪制的建筑圖,應注明原由;測繪圖中反映不清楚的,應以文字、圖表作補充說明。實測內容包括:總平面圖;單體平面、立面、剖面圖;單體臺基、結構圖;節點大樣詳圖;屋蓋結構圖;特殊結構用料情況、截面尺寸、圖例等。測繪所附說明包括:古建筑物的歷史沿革;所處地理平面分布位置;各個立面照片及局部照片;現使用單位及使用情況;文物保護等級及保護方法,維護管理等有關規則;名人參觀記錄及名人題詞;事故報告及處理情況記錄;今后規劃設想。對于圖紙、文字說明難以反映的應采用錄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補充[6]。其次,除了實測和現場拍照外,多渠道地對相關歷史文字和圖片信息進行收集,如檔案部門保存的檔案、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門保存的檔案、地面遺存的石刻檔案、古人今人的科技建筑匯編、以相關著作等保存的史志著述等,有利于全面收集到珍貴的檔案資料。
3.現代化管理手段是保護古建筑檔案安全的重要途徑。古建筑檔案的壽命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內因即檔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如發黃、變脆、褪色等現象,尤其是經過復印的圖紙和文字更難保存,二是外因即檔案保存環境與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線、有害生物等都是影響古建筑檔案壽命的因素。因此需要及時補救受損的古建筑檔案,可采用防治結合的保護措施,一方面改善檔案保管條件,防止或減緩自然環境中各種有害因素對檔案的破壞;另一方面,運用檔案保護技術對受損的古建筑檔案進行修復、補救;此外,在生成古建筑檔案時要注意對檔案生成材料的規范要求,從源頭上保護檔案的安全,延長檔案的壽命。另外要逐步實現雙軌制管理,運用高科技手段,將紙質檔案數字化,既有效保護古建筑檔案的實體,也提高了檔案利用效率[7]。
(一)現代影視技術在族群古建筑藝術保護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對古建筑進行深入研究都有不少的研究性書籍和論文。如:
1.古建筑保護措施與意義的探討,《古建筑保護的意義與措施》(楊笑天,1997),提出古建筑保護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明確地說明保護古建筑既是見證歷史的需要,也是建筑專業學習和旅游產業發展需要。
2.古建筑數字化保護研究,《基于GIS與三維激光掃描的古建筑保護》(邢昱等,2009),提出以三維激光掃描點云數據作為基礎數據,結合地理數據庫和三維建模技術,通過建立古建筑數據庫,設計基于GIS的古建筑數字化保護系統。這些研究大都側重于方法論即數字化的保護研究,對立體保護古建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過去,我們僅依靠文字、圖片去詮釋古建筑藝術,這對于古建筑藝術文化內涵的解讀顯得薄弱而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而文字和圖片呈現給人們的僅僅是二維的影像,在文字方面僅依賴于講述者的個人感官意愿,無法正確闡釋其古建筑文化內涵,也無法及激起族群內部人的自覺性,其建筑藝術也難以賡延。只有通過現代影視技術的立體性展現,引入當地建筑文化持有者的講述,利用現代影視技術對族群古建筑進行全息性保存,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藝術元素的本真性;編輯和整合族群古建筑藝術系列影視片,傳播族群古建筑藝術文化內涵。
(二)賀州族群古建筑的藝術特點
對賀州族群古建筑藝術進行分析和研究,是我們將現代影視技術引入的第一步,只有對古建筑的藝術特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使族群古建筑藝術得到保護與傳承。賀州的族群古建筑隨著族群社會各方面的變遷與發展,特別是族群文化藝術的發展,表現出極富地域族群性和藝術多樣化的特點。
1.建筑布局方面。賀州的族群古村落的建筑布局各有不同,大到整個古村的整體環境布局,小到每一間房屋的建筑布局,都經過了古人的精心布置。有的古村呈八卦圖形,有的猶如蛟龍盤旋而上之勢,有的依山臨水,每一處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賀州黃姚古鎮,整個村落有八條街巷形成建筑組團的網絡,布局呈“九宮八卦”形,呈現的是枕山、環水、面屏的“風水寶地”。大部分建筑白墻灰瓦,兩層磚木結構,一樓多為商鋪,二樓住人,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筑特色。每一座建筑在整個布局當中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它們用其特殊建筑語言詮釋不同的族群文化。
2.建筑結構方面。賀州目前大致保存的古建筑包括有干欄式、半干欄式和磚木結構三種主要類型。在不同環境下生活的族群,地理、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其建筑結構也受地形、氣候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所影響,因而古建筑的選址、風格與造型、內部結構、布局等方面都有不同之處。如: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福溪村百柱廟,采用我國北方常見的抬梁式和南方的穿斗式構架相結合的建筑風格,建筑形式獨特,內部裝飾精美,為全國少見。其特殊的結構形式,是楚文化沿賀州古道南傳的重要歷史遺跡。
3.建筑裝飾方面。古建筑中的雕塑刻飾也是由早期的簡單質樸向繁復精細發展,形成圖案化、規格化,時代風格非常明顯。如賀州龍道古村,整個古村的建筑為青磚瓦房,特別是建筑中的“三雕”即灰雕、木雕和磚雕的構圖、內容及文化蘊涵,在建筑雕刻藝術根植于深厚的族群傳統文化,體現出獨特的民俗藝術氣息和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
4.建筑形式方面。賀州地處三省交界,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多樣的建筑形式,在賀州的族群古建筑中有些建筑物有著明顯的外國建筑裝飾藝術的特點,這表明了早期國外建筑藝術對中國古建筑的滲透和融合。如臨賀古城,整個古村建筑群中形成國外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相生相惜的格局。在建筑構件上,護欄、壁柱、拱券等西式建筑構件的廣泛運用,也體現著外國建筑技術與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相結合,使古建筑具備了中國式的新風格、新形式。
(三)現代影視技術的應用
現代影視技術在古建筑藝術中的最優化研究,主要探索攝像與對象的高保真問題,即解決色差、解析度等技術問題,最大限度保留建筑藝術元素的本真性。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影視技術、影視材料對古建筑細節進行刻畫和表現,甚至是對古建筑的仿真性的影視重構,在影視片段的后期處理中還可以運用多媒體集成技術(Presenter、CorelDraw、PhotoShop、IEBook、Captivate、Cooledit、Flash、SwiffChartPremierePro、SwishMAX等等)對文本、圖形、圖像、音頻和視頻等進行編輯,同時對各種媒體進行采樣、壓縮、編輯、修改、整合、存儲、傳輸等交互性處理,通過對多種媒體表達的建筑元素進行恰當地整合、提煉,展示出古建筑的素材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從多角度去體驗古建筑的魅力。如:Premiere是非線性編輯軟件,由于它的編輯功能強大,文件格式和相關軟件的兼容性好,在視頻、音頻編輯方面表現出色。可以根據族群古建筑所反映的真實的藝術內涵和腳本,對采集的數字視頻、音頻進行處理、合成、最后形成具有真實性的影視片段。從而使族群古建筑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實現藝術和技術并行。
二、族群古建筑藝術保護與傳承的策略
(一)加強古建筑持有者保護藝術文化自覺性
當地居民作為族群古建筑的“持有者”,族群內部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是解讀族群古建筑藝術文化的關鍵。所以,實實在在的將保護族群古建筑的自交回古建筑的擁有者———當地居民,由他們直接管理和經營,并與相應的旅游開發商洽談合作,在此過程中,政府只是加以適當的調控及幫扶,使古建筑“持有者”真正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增加居民收益,同時也減輕了在古建筑維護、維修方面的資金壓力,形成不斷提高古建筑應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經濟利益鏈”。同時,當地居民在保護族群古建筑中應該處于主導的地位,他們除了充當保護的使者同時也是古建筑藝術文化的詮釋者,通過宣傳、教育等多方面手段,提高“持有者”的藝術文化修養,使其具備對本族建筑與藝術文化獨特的思維和視角。通過對族群古建筑藝術元素的提取及其“持有者”的文化解讀,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古建筑的文化內涵及藝術特點,給我們破解其“文化地圖”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護族群古建筑藝術的完整性、保真性。通過實施一系列積極保護與傳承相結合策略,以激活族群的傳承內動力和文化自覺,達到古建筑藝術文化的自然傳承與延續。
(二)加強對古建筑藝術文化的挖掘與開發利用的研究
目前,對賀州族群古建筑的研究僅有少量的文獻資料,而對于古建筑藝術文化的解讀顯得薄弱,而對賀州族群古建筑藝術進行影視化保護,是用影視文化特有的方式詮釋古建筑藝術的魅力。目前,賀州族群古建筑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也相對落后。近年來,《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月光戀》等影片在國內火熱上映,賀州的深厚文化底蘊不斷地呈現在全世界人民的眼前,被人們所熟知。隨著賀州古建筑的知名度不斷地提高,我們更需要以此為契機,利用專業的團隊研究,充分發掘和整合古建筑的人文歷史資源,并運用影視媒體等宣傳手段具象地將族群古建筑的藝術文化呈現出來,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進一步發掘族群古建筑的藝術價值。同時,以影視化為載體,將發展當地特有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互結合起來。如賀州黃姚古鎮年接待游客上萬人,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帶動當地的相關旅游業、服務業、手工業、食品業等行業的發展,具有三維立體的影視片段可以廣泛應用于各行業的推廣及廣告宣傳等方面,從而成為整個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分。
(三)古建筑的維護應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
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及旅游產業的開發必定會對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損壞。特別是古鎮的旅游由開發商運作,為求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古鎮接待游客的數量大大超過的所能接待的能力,這給古鎮的定期修復造成較大影響。如何對古建筑進行合理的修復,也是廣大學者所重點研究的內容。我國對古建筑的保護研究,緣起古文物修復理論。梁思成留下了珍貴的《圖像中國建筑史》等學術遺產,并提出“修舊如舊”的方法,給人以啟迪。賀州的族群古建筑中,依附于古建筑并存的還有大量的建筑裝飾藝術,如:白墻灰瓦的色彩搭配,體現了質樸淡雅的嶺南特色;磚雕、灰雕、石雕和壁畫、匾額等,其表現形式、藝術造型、色彩的運用等方面,都有其不可代替的意義。在修復的過程中,只有保持原有的修復工藝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保護與傳承古建筑文化藝術。
(四)注重保護整個族群的居住環境
本體理論的概念最初是從哲學的層面轉化而來的,檔案學主動吸納了本體理論的精華部分并將其應用到檔案學的研究中來,接下來筆者將具體論述一下本體理論的相關概念。
1.本體理論的含義。中國哲學的本體觀念及本體構建的方法,早就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時期就奠定了基礎,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發展到宋明理學時期,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的融合,達到了成熟階段,中國哲學的本體觀念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中國傳統哲學本體理念是在生存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哲學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本體論[1]5,但是在倫理規范建立的時候,由于人們對于自然和人的理解就產生了本體論,而且本體觀念與認識論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一直互相滲透、相互影響。
其實,我們在政治課上通過對實踐論和認識論的學習,就已經對本體理論有了一定的認識。像是我們知道的思維和存在何者為世界的本原,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作為研究本體理論的基石。也就是說在哲學的范疇之中,所謂的本體理論就是回答何者為世界的本原,也就是關于世界本性的問題。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本”這個字的概念。本和末是相對的兩個字。我們都聽過這么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這里所說的“本”就是事物的根源、根基,所以人們在生活中總是喜歡追本溯源,反對“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等等。這也就引申出了本的重要含義,像是“本部、本題”這兩個詞中的“本”就是重要的、中心的意思;像是“本人、本國、本鄉、本土”這四個詞中“本”就是自己的或者是自己方面的意思;再像是“本質、本意”這兩個詞中的“本”就是本來的、原來的意思[2]104。所以說,本體的概念總是追求最根本的東西,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尋找最終的根據。
2.國內關于本體論的研究。為了深入地認識本體理論,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國內關于本體理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隨著本體理論的深入發展,這一理論不斷成熟,而且運用到很多領域。
國內在本體方面的研究是比較晚的,最多也就是十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國家最近這幾年才開始重視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等方向。不管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國內的研究都趕不上國外,只是在近幾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中國知網”,在中國知網中的文獻檢索記錄就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國國內本體論的研究方向。
從表一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關于本體的文獻篇數在急劇上升,在2005年以后的這個時間段的研究成果是比較多的,而且也比較集中,從圖一來看更為直觀一些。一方面,國內對于本體的研究和應用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理論研究和技術都比較少,這跟國外本體領域是截然相反的。可以說,目前我國已經有相關的研究團隊,但也只是初具規模,數量還是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就是檔案學領域專業的研究人員很少。雖然國內有眾多的關于本體理論的研究,但也只是停留在論文或者是一些小型的本體構建上,那些被廣泛使用的本體系統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我國的國內研究主要是側重于對本體本身的研究,而且大部分研究人員只是簡單地進行相關的討論,未能形成系統全面的本體領域。所以說,我們國家的本體研究還是落后于其他國家的。
二、檔案學本體論的研究
1.檔案學的學科性質。作為檔案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我們首先就要明確什么是檔案學,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學科性質是什么。在研究檔案學的內涵的同時,要知道檔案學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基礎理論,包括檔案學理論的相關利用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我們要突出檔案作為第一手資料的原始記錄性[3]39。
2.確定檔案學的學科特點。檔案學的學科特點在幾十年的發展中日漸完善,真實性、原始記錄性等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容更加詳盡,與檔案學本體論中的“完美”相呼應。同時,檔案學也在時代的變化之中不斷發展其新的學科特點,積極與時代相結合,成為一門獨具先進性與創新性的學科。
3.確定檔案學的學科體系。學科體系主要是指某個學科中研究的類型以及互相之間構成的有機的聯系。檔案學也是如此,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檔案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檔案學應用技術的研究、檔案學的開發和利用的研究[4]9。這些類型依次相連,缺少其中的一項,檔案學的學科體系就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環節相互配合,促進了檔案學系統的高效運作。
4.確定檔案學的研究方法。檔案學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同其他學科相一致的研究方法,由于各學科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在這里就不詳細地進行介紹了。主要介紹的是檔案學特有的研究方法:現實與歷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國際化與中國化的研究方法、現象與本質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些都是由檔案學本身所具有的特點而決定的[5]256。
三、檔案學本體理論的應用
從哲學的角度看,理論指導實踐這一方法論說明了我們研究一個學說其最終的目的是要服務于實踐的需要,這一理論在檔案學本體論中也有了充分的體現,下面就具體闡述檔案學本體論在保護古建筑和口述檔案方面的作用。
1.對于古建筑保護方面的應用。
(1)對古建筑的本體領域進行檢索。對于古建筑的保護其實就是將有關古建筑方面的知識進行重組與繼承發展的過程。而這些知識大多記載在此學科領域知名專家學者所發表的著作、依據工作實踐所形成的經驗中。檔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保存一直是檔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們的古建筑保護部門在對信息進行整理的過程中仍然使用傳統的模式,檢索速度很低,甚至影響了整個檔案工作的發展。
(2)利用案件推理的方法進行古建筑保護。在對古建筑的保護過程中,有些古建筑具有相似的特征,這就使得它們的保護方法同樣具有相似性。所以,工作人員要利用之前在古建筑保護過程中相關案例所得到的經驗與知識來進行類似保護工作[6]175。但是,如果單憑記憶來查找在文檔系統中錄入的相關案例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有時也不能準確地想起與之相似的古建筑保護的文件及內容。為了更好地對古建筑進行保護和利用,我們可以采取案件推理的研究方法,將古建筑所蘊含的所有的文化和價值通過案件的推理進行充分的顯示,尤其是檔案內容的真實性。
2.對口述檔案保護方面的應用。
口述檔案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特殊的價值,包括文化價值、民族感情價值、科學文化價值等,而這些價值實現的前提是對口述檔案加以重點保護,使其流傳下來,為社會公眾所利用。
(1)從檔案本體論出發建立口述檔案數據庫。傳統的口述檔案傳承形式是以“傳承人”為傳播渠道來進行的,這種方式效率低下,容易使檔案的原始記錄性受損,可能造成部分檔案的失傳。因此,我們要運用計算機本體技術來建立專門的口述檔案數據庫[7]427。目前,建立口述檔案的數據庫迫在眉睫,這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重要措施,要用文字、聲像、圖表、多媒體等形式對口述檔案進行全面記錄,建立口述檔案數據庫,利用此類數據庫能確保口述檔案的長期保存,使其能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將傳統的技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實現其長久的流傳,便于社會公眾的利用。
(2)從本體論的本質出發——保護口述檔案傳承人。“口述檔案”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的一個方面,口述檔案的傳承人如今越來越少了,如果這些群體全部消失的話,可想而知,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成為歷史。因此,從檔案學的本體論角度出發,我們要從事物的本質中進行研究,如何保護這些口述檔案的傳承人至關重要。我認為首先國家應將口述檔案的重要性認識起來,派專人記錄老一輩傳承人所掌握的一些口述檔案,將其集中記錄下來;另一方面,我們要培養新一代的口述檔案傳承人,國家加強對此項事業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讓廣大人民積極地參與到其中,確保這項技藝能代代相傳。
近年以來,本體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本文從檔案學的視角出發探究了檔案學本體理論及其相關的應用,具體地闡述了什么是檔案學本體論。同時也從理論層次的角度進行了具體分析,從如何對古建筑進行保護和對口述檔案進行保護的事例中,闡述了檔案學理論體系在實踐方面的重要作用,人們可以利用本體所提供的語義查詢相關的信息,而且非常準確、快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檔案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價值,滿足信息用戶的需求。對本體的研究進行展望我們就會發現,對本體的研究和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仍然還有很多問題。比如本體的構建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我們都希望在未來,檔案學能與日益先進的、各種在計算機領域、社會科學領域的本體論進行結合,從而促進檔案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正聿.本體的反思與表征——追問和理解哲學的一種思路[J].哲學動態,2001(3).
[2]趙巾幗,徐德智,羅慶云.本體論及其應用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自科版),2007,20(6).
[3]丁海斌,肖哲.從實體與事物的角度論檔案形成規律(下)[J].中國檔案,2010(4).
[4]潘連根.要重視檔案學基礎理論——文件、檔案本體的研究[J].浙江檔案,2007(4).
[5]魯嶸,毛崢嶸.檔案學本體論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
歷史建筑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記,除卻歷史研究價值外,亦具有建筑學、美學、以及文化觀光的價值。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現存的歷史建筑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然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歷史建筑的保護狀況卻著實堪憂。當諸如“梁林故居”之類的名人故居被拆的報道屢見報端時,我們不經需要反思,我國現行的歷史建筑保護法律模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將歷史建筑絕對國有能否達到預期保護之目的,能否從公物制度相關理論中尋求到歷史建筑保護的新途徑?
一、現有歷史建筑所有權體系下的保護模式
通過梳理現行立法后,筆者認為,我國現有的歷史建筑所有權制度是以國家所有作為原則,以集體與私人所有作為例外。具體如下:第一,歷史建筑以國家所有為原則是指,國家通過指定的方式,將古建筑的所有權歸屬于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五條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屬于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畫、近代現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除國家另有規定的以外,屬于國家所有。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改變而改變。”由文物保護法第五條可以看出,古建筑屬于國有,是歷史建筑所有權的原則性規定,以文物保護指導性法律明文規定的方式確定下來。對于屬于國家所有的歷史建筑,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八條的規定,國家通過中央地方兩級三層的模式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第二,國家對歷史建筑既定的所有權采取承認的態度,作為古建筑國家所有原則的例外情形。針對《文物保護法》第五條第二款所規定的“國家另有規定”的情形,《文物保護法》第六條規定:“屬于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傳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文物的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
二、現有保護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學術成果
山西省現存文廟24處,對于文廟專門性的研究甚少,大多都是在古建筑的專著中涉及。《山西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文集》中對研究山西建筑的理論作了概述;《山西南部全國重點文物古建筑保護規劃研究》對山西南部古建筑的現狀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提出了文物古建的保護規劃;《中國古建筑名詞圖解辭典》主要對古建筑特別是山西古建筑的結構、法式、裝飾部件等以圖片的形式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山西古建筑通覽》以圖片文字想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山西古建筑的精粹;《山西古建寫生》用畫筆盡可能多地描繪下了山西的古建筑,尤其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古建筑,真實的記錄了這些璀璨國寶的現狀。雖然山西古建筑的專著眾多,學術論文更是不勝枚舉,但是關于山西文廟的研究極少。本文主要通過對山西現存的文廟資料的整理,來分析研究理論與方法,試圖探討古建筑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二)山西文廟的分類
根據表一,我們能看到,山西現存的文廟保存情況并不一樣,多數經過歲月或人為的破壞,都以殘碎不堪,有的文廟只有大成殿殘存。同時也可看出,大成殿的規格也不盡相同。所以,在研究山西文廟時,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以地區為分類標準,可分以下三類:晉北地區:大同府文廟、渾源文廟、代縣文廟、埻陽文廟、靜樂文廟晉中地區:離石文廟、太原府文廟、清源文廟、晉源文廟、平遙文廟、左權文廟、金莊文廟、靜升文廟晉南地區:襄垣文廟、潞城文廟、長子文廟、浮山文廟、永和文廟、聞喜文廟、新絳文廟、絳縣文廟、萬泉文廟、陽城文廟、南召文廟以大成殿的建筑類型(屋頂形制)為分類標準,可分為以下幾類:單檐歇山頂:大同府文廟、渾源文廟、代縣文廟、埻陽文廟、靜樂文廟、離石文廟、太原府文廟、清源文廟、晉源文廟、平遙文廟、潞城文廟、長子文廟、浮山文廟、永和文廟、聞喜文廟、絳縣文廟、萬泉文廟重檐歇山頂:左權文廟、新絳文廟、陽城文廟單檐硬山頂:金莊文廟單檐懸山頂:靜升文廟、襄垣文廟、南召文廟筆者認為,除了以上兩類分類標準之外,還可按照年代、建筑布局、裝飾特點、殘存情況進行分類,在這里不作詳細論述。
(三)山西文廟的橫向及縱向比較研究
本文在前面已經說過,建筑的特點與文廟歷史文化的淵源以及地域建筑藝術的審美取向都有關聯,對其進行討論,既應該考慮針對其文化背景的縱向發掘,也應該考慮對不同地區同類建筑形態差異的不同比較。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以下的比較研究均以大成殿為標準。1、橫向比較研究(以元代為例)根據表一統計,元代,在晉北、晉中、晉南都有文廟的分布,其中以左權文廟大成殿的建筑規格為最高,其次為晉北,最后為晉南。山西地區的文廟作為地方性建筑,文廟的建筑必定要服從中央的安排,不得僭越,但是又由于地方的因素,包括財力因素、人為因素、審美因素等又有不同。2、縱向比較研究(以晉南地區為例)在晉南地區,從金至元、明、清都有文廟的建設,其中以明、清時期最為突出。而明清時期多為“擴建”,即將面闊三間的擴展為五間,五間的擴展為期間,尤其是晚清為盛行。結合當時晚清的政治情況來說,擴建文廟大成殿或許是官員政績的一種表現。所以,文廟的縱向比較研究應與當時的社會情況相結合。
(四)山西文廟的歷史價值
文廟的建設是與儒家文化的傳播密切相關的,山西地區文廟的盛行同樣也是儒家文化滲透的結果。文廟的存在,無論對古代教育還是現代教育都有很深刻的影響。下面就左權文廟來說明這一情況。左權文廟建于大成殿重建于元大德年間,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第一,左權文廟大成殿建筑結構簡練,造型優美,做工上使用圓木為梁材,甚至使用彎木,表現出構架設計中的簡單靈活。從現存彩繪上看,用料和工藝都十分講究。建筑氣勢恢宏,做工精細,用料碩大,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第二,左權文廟大成殿坐落于左權中學南邊,其教育作用也顯示得尤為重要。(五)山西文廟的修護保存(以埻陽文廟為例)已有近1700年歷史的中原邊陲重鎮——崞陽在《讀史方輿紀要》中這樣記載:“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云朔,蓋地利得也。”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崞陽無論在哪個朝代都倍受重視。文廟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殿、祠、坊、閣、亭、臺、樓、榭等百楹建筑星羅棋布,構設精巧,是其歷史上一座極具魅力的儒學圣地,可想而知其昔日的繁華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現在,崞陽文廟已經失去了往昔的輝煌。近8米高的崞陽文廟的大成殿地基為磚石結構,由于自然和人為的毀壞,周邊的條石已經脫落,磚面松動。古廟前院養雞后院曬糧,城墻上挖磚種地,城墻邊挖土蓋房,保護不力導致文廟嚴重損壞。而今,文廟的危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一方面面臨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又面臨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這也是現在山西大多數文廟面臨的問題。要想文廟面臨的問題得到實際的解決,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加大關注力度和資金投入,是我們的寶貴文物財富得以保存。
二、古建筑的研究理論及方法
展覽開幕式由中國國際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主持。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張秋儉,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樹立銅像組委會主任羅哲文,日本奈良縣副知事田修,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原日本駐華大使阿南惟茂,中國日本友好協會副會長許金平,兩院院士吳良鏞、周干峙,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理事長村岡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等200余人出席了揭幕式。
2010年是日本奈良遷都1300周年紀念,梁思成銅像被列入其主要慶典活動之一。此次贈送給日本奈良的梁思成銅像取材于梁思成先生20世紀40年代的形象,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雕塑家王青春創作,由“梁思成銅像評審委員會”從候選的三件作品中綜合評定后選出。據悉,參加評審的另兩尊銅像分別由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雕塑家李象群和銅雕工藝大師朱炳仁創作,展覽結束后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除三尊梁思成銅像外,本次展覽以圖片的方式呈現梁思成的人生歷程和重要貢獻。展覽由六個部分組成“出生日本:少年記憶;求學美國:中西融貫:探索中國:古建研究;創立體系:獨樹一幟;現代探索:建筑創作;古都保護:人類情懷”。內容囊括梁思成各時期生活和工作照片、古建筑照片、測繪和設計圖紙等200余張,是有關梁思成先生最為系統、全面的回顧和追憶,尤其以梁思成、林徽因以及中國營造學社同仁進行古建筑考察、保護的內容令人感念至深。展覽還以古今對照的方式,沿著梁思成先生考察的足跡,對西安、揚州、大同等古城保護進行展示。
6月12日下午,由《建筑創作》雜志社精心策劃并作為學術支持媒體的“梁思成學術思想暨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論壇“全國政協禮堂召開,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樹立銅像組委會主任羅哲文擔任論壇主席,并在論壇上向日本奈良縣頒發了”梁思成銅像贈送證書”。并向大同市人民政府、北京萬科企業有限公司頒發譽獎。《建筑創作》雜志社金磊出任論壇主持人并談到:“梁思成先生不僅僅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者和中國現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更是古代建筑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倡導者,今天所舉行的活動,使塵封半個多世紀的那段歷史重新面世,必將拉近中日兩國人民心與心的距離,增進兩國人民的友好情意,促進中日友好事業的發展。”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張秋儉,兩院院士周干峙,日本奈良縣副知事田修,梁思成先生之女梁再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建設計集團總建筑師張錦秋,原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所長鈴木嘉吉,檀原考古學研究所所長官谷文則,日本文學博士安田順惠,原正倉院事務所長米田雄介,大同市人民政府市長耿彥波,揚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揚,揚州市文物局局長顧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宇,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趙元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國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呂舟,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院院長劉臨安,《建筑創作》雜志社特約研究員殷力欣,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副所長劉暢,萬科集團副總裁毛大慶,翔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葛艷華等300余人出席論壇。
論文摘要:三河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建筑風格獨特、規劃肌理明晰的皖中水鄉古鎮,歷朝歷代皆為軍事重鎮、交通樞鈕鎮、文化名鎮、商貿集鎮。對其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客觀評定,充分挖掘資源,進而對其量身定制合理的保護發展方案,意義重大。
三河古鎮,地處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鎮區面積4.71KM2,轄區面積65.5KM2。境內豐樂河和杭埠河兩大水系環繞鎮區交匯后,東流巧公里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據《左傳》記載,古鎮史稱“鵲諸”,有可考歷史2500多年。現名“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豐富的水網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厚重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橋、流水、人家”的市井風貌。鎮區內渠塘縱橫交錯,商貿沿河成街,建筑臨水而建,廊橋躍水相連,是典型的“皖中水鄉古鎮”。悠久的歷史,長期的文化積淀,給三河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尤以古城墻、古河、古橋、古街、古茶樓、古名居、古廟臺、古戰場等“八古”景觀而著稱于世。是皖中地區反映晚清時期歷史風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類型較完整的水鄉古鎮,其綜合歷史文化價值,當可和馳名中外的蘇州古鎮周莊相媲美。
一、三河古鎮的歷史價值與風貌特色
1、歷史價值。歲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雖幾易其名,但古鎮在各朝代都顯示出它的獨特魅力。顯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軍事重鎮。公元前537年,吳楚之爭在此演繹了“鵲岸之戰”。1858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此大敗湘軍,創下了載人史冊的“三河大捷”。至今遺存的古戰場、古城墻、英王府似乎仍在訴說著那些硝煙散后的功過成敗。“雞鳴三縣”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皖中商貿集鎮的理想之地。透過現保存完好的古商業街、鋪宅,仍可遙想昔日的繁華。水陸兼備的交通要道,使其歷朝歷代皆為江淮區域交通樞紐重鎮,現存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家族的糧倉、四川總督劉炳璋的三河房產可說明一二。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眾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古鎮。窄窄的“一人巷“、幽靜的故居,依稀可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少年時學習、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鎮現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時期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東街,街區肌理完整,建筑風貌依舊,保存2000多米長的青石板路轍印深深。目前,已經批準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三河大捷遺址—包括的城墻、英王府(即軍大本營),全省最長的古街巷—包括劉同興隆莊(清代),青陽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楊振寧故居,清代),鄭善甫故居—鶴廬(民國時期),三縣橋(清代)等。
2、規劃肌理。三河古鎮的規劃以“水”為靈魂,水陸交織的街區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條件,巧妙地將城鎮、建筑、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街區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鎮,臨水建房;以碼頭為端點、河道為邊沿,隨著歲月的流逝,輻射狀衍生成數條古商業街。
三河的規劃以“街巷”為骨架,支連眾多窄巷,竄起成片民宅,縱橫交錯,分布均勻。街巷宅院相對規整,有中心軸、方向感、邊緣界定。只是有些宅門因風水關系稍有凹凸轉折。造型各異的石橋與街道的交匯節點,往往是茶樓、戲臺、鋪地等公共場所,空間轉接自然,迭起。古商業街道空間尺度適宜,漁儷延伸,店鋪、民宅、酒肆隨形就勢分呈兩側,各商號標新立異的招牌點綴得古街熱鬧繁華、多姿多彩。又因是水災多發區,三河作為古時軍事重鎮,防御性也是其規劃特征之一。深而寬的河道,既有供給貨物的功能,又有防御的功能。在窄形市鎮的兩端修筑防御工事—城墻、炮臺,使整個市鎮宜攻宜守。
從三河鎮現存古跡來看,有著樸素的規劃意識,商貿、防御、文化特征突出。而建筑、河道、橋梁及市井百態則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小鎮景象。
3、建筑風貌。歷史上的三河地處江淮之間,水運發達,商賈云集,南北文化在此沖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筑風格南北兼容,別有特色。大王廟、城陛廟、萬年臺、英王府等公共建筑宏偉、莊重、色彩鮮艷,更具北方建筑風格和官式建筑特征。而民宅、商鋪小巧、簡樸、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筑風格。
古街兩側的鋪宅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商住特征明顯,多為一、二層磚木結構。平面呈塊狀,二或三進庭院。從街至河道依次為鋪面、作坊、宅、儲藏(如有二層,則一樓宅為廚房、餐廳,二樓為住宿),底層空間通透,如劉同興隆莊。鋪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產工藝不同,柜臺或當街設置或在室內兩側設置,沿街一色紅色板門。因商貿繁榮,建筑也較早地吸收了泊來文化;二層以走馬專心廊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鋪宅間以簡化了的馬頭墻分隔:門樓、窗眉、扶手等細部造型樸素,突出實用性;墻面以清水磚為主,灰墻灰瓦,紅色門板、彩色招牌點綴其問。有韻律,有變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鎮的繁華街景。
4、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河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人文環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三河的飲食融南北之長有獨特風味,品種豐富,創造出享譽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目前開發有土菜系列、茶干、米餃、米酒等;三河民間文化繁榮,主要有鬧花船、車上轎、河蚌舞、花旦、蘭花等傳統節目,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并流傳皖中地區的廬劇,是全國知名的地方戲劇種,創始于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間小調、越劇等曲調,豐富、圓潤,深得民眾喜愛;三河鎮的傳統手工業發達,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桿秤等手工藝品制作考究,產品遠銷海內外。
三河鎮現存古建筑核心區面積達8.74公頃,總建筑面積約為25460M2。區內街巷格局完整,傳統功能健全,韻味和肌理依然清晰。以現存較完整的西街、南街、東街為骨架,前店中坊后居的古建筑為街景,以原有建筑功能和特色傳統商品為依托,再現了古時三河的繁華與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幾點建議
1、成立保護機構。成立以鎮長為總負責人、文物、古建專家組成的保護領導小組,以城建、規劃、文物、文化、工商、財政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執行機構,以群眾推選代表組成文保協會實行監督核心保護區的管理、城建、古建保護與修復、資金投人的情況,定期核實文保規劃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協商解決,并定期向鎮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護與發展機制。
2、摸清古鎮資源,建立基礎檔案。應在全鎮范圍內,深人調查,登記建檔,內容包括:名稱、位置、面積、年代、材料、歷次修復情況、產權歸屬、價值特色、保護責任者等,實行掛牌保護,同時對建筑遺址的保護修復建設情況在公示欄中公示。
3、修編總體規劃與保護規劃。應高度重視對轄區內古建筑、古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聘請規劃專家修編《總體規劃》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站在保護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從保護獨具特色的皖中水鄉風貌占鎮景觀出發,充分挖掘古鎮文化內涵,對三河鎮歷史街區的保護原則、目標、內容進行詳細規劃。
關鍵詞:LIBGuides 學科的服務 墨爾本大學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185-02
一直以來,澳大利亞大學圖書館隨著信息環境和用戶需求的變化,為讀者提供的全方位的學科服務。墨爾本大學圖書館利用LIBGuides平臺從學科門戶導航、參考咨詢服務、信息素養教育、嵌入課程的教學資源以及個性化服務等角度開展了一站式信息服務工作,尤其值得借鑒學習。
1 墨爾本大學圖書館基本情況
1.1 基本情況
作為澳洲最古老和最杰出的大學之一, 目前墨爾本大學正努力通過改革和創新, 使學校成為世界公認的最好的大學。從2008年開始墨大推行課程和學制改革, 追求課程的深度和廣度、理論與實踐相聯系以及國際化和交叉性的融合,在這種背景之下,墨大圖書館的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尤其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展學科服務,以適應課程改革后的學科發展。[1]墨大圖書館由多個學科圖書館組成,包括Baillieu圖書館、Brownless生物醫學圖書館、建筑和設計圖書館、法律圖書館、獸醫學圖書館、土地和環境圖書館等。多學科圖書館的模式主要是在物理空間上方便讀者借閱符合學科專業需求的文獻資源,而在虛實空間圖書館只有統一的網頁,不同學科數字文獻資源的需求主要由基于LIBGuides的學科服務平臺來滿足。墨大圖書館的Guides共了200多個,并定期更新和不斷增加,參與建設LIBGuides的館員為面向不同學科60余位館員,館員工作在不同的部門,除了本部門的工作外,每人平均都要承擔多個Guides的制作。墨大圖書館的Guides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學科導航、參考咨詢服務、信息素養教育培訓以及嵌入課程的教學資源,而其中數量眾多的學科導航和嵌入課程的教學參考資源兩項工作尤為突出。
1.2 實地考察
在墨爾本期間,墨大圖書館的館員Bick-har Yeung引領筆者參觀了她工作的Baillieu圖書館。進入圖書館,計算機以及復印掃描等設備隨處可用,咨詢館員在大廳處隨時為讀者解決問題,尤其是將咨詢臺劃分為網絡和書目兩個不同內容的咨詢區域。Bick-har Yeung館員為以其服務的學科東亞研究為例,介紹了如何開展嵌入課程學科服務。由于長期在圖書館東亞部工作,Bick-har Yeung館員與從事東亞相關課程教授的教師聯系密切,建筑學院開設ABPL 90146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in East Asia這門課的教授在開課前,將需求告訴她,制作完成guides后,Bick-har Yeung將在開課前采用2至3次專題講座的形式為學生講解本課程guides的使用。Bick-har Yeung館員告訴筆者由于ABPL 90146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in East Asia這門課講授的是東亞古建筑保護,因此學生在上課期間需要參考大量的中文語種的資源,因此除了介紹課程涉及的中國大量古建筑、石窟、墓葬等信息外,還要把中文數據庫中關于古建筑保護的學術論文呈現給學生。因此Bick-har Yeung針對這門課制作的guides包括了19個欄目,其中有石窟介紹、遺存保護以及中文字體如何安裝、學術參考書目、論文以及中國世界遺產站點導航等。
2 基于LIBGuides的學科服務工作
墨大圖書館基于LIBGuides的學科服務平臺突出的優勢和特色,主要為(1)數量眾多、內容廣泛以及涉及本校所有學科的學科導航;(2)嵌入課程的教學參考資源。
2.1 數量眾多的學科導航
墨大圖書館投入了大量的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制作了240多個guides,幾乎覆蓋學校所有的學科以及開設的相關專業。學科導航可以從學科角度瀏覽大量的學科信息指南。同時,LibGuides允許快速嵌入各種檢索系統,包括館藏檢索、跨庫檢索和Web檢索。每個學科指南根據學科專業的不同設置相應的欄目。如會計學就包括期刊全文及數據庫、圖書、字典與百科全書、新聞、公司及行業信息、學會、學術能力等欄目。學科導航除了大量的學科信息指南外還有涉及到各種內容的信息素養教育的guides。
2.2 嵌入課程的教學參考資源
墨大圖書館的館員與教師密切聯系,在學科平臺的支持下根據本校課程設置,以guides形式呈現課程學習指導。學科館員在開課前,與主講教師深入溝通,充分了解課程信息以及教師對課程相關參考信息資源的需求后,在guides首頁全面呈現課程背景資料,并收集、整理課程相關的數據庫、重點圖書、核心期刊、學科背景資料等信息,利用教學課程學習模塊快速描述、一鍵,指導用戶課前預先了解課程信息、在線自學、課后利用參考信息完成作業和進行相關研究。
3 基于LIBGuides的學科服務之啟示
3.1 細節化服務以及營造數字化學習環境的普遍服務啟示
墨大圖書館極為務實,為了方便學科讀者,在校區內臨近學院設置學科分館,其中建筑圖書館就設置在建筑學院之內。(1)圖書館從務實出發細節化服務。為了使讀者在書庫關閉后可以繼續使用圖書館計算機設備和閱覽座位,館員下班后,放下懸掛式卷軸隔離墻,讀者就可以使用圖書館到深夜。從而節省了人力資源,又實現節假日不閉館,館舍開放時間長。(2)在書庫里為了使讀者隨時了解分類法,每隔一定的書架,就會貼有分類法的說明。同時,處處貼著如有問題請到大廳咨詢臺詢問的溫馨提示。(3)在各個分館咨詢臺后面設置有借期7天的教學參考書書架以及預約圖書書架,以方便讀者。(4)圖書館為了營造數字化學習環境為讀者提供了大量的計算機、復印掃描設備,在各個分館計算機設備隨處可見,尤其是為了節省空間,各個分館的設備因地制宜的安放。(5)為了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圖書館為各種設備配備詳盡細致的使用說明。僅舉一例,筆者曾發現有這樣一個說明,內容為此處的設備已移至左邊。(6)各個分館內都設有配備信息設備的學習討論空間。學生可以通過預約系統預約使用。(7)以強大的信息技術能力營造的數字化學習環境。讀者可以預約學習館內課堂講授的信息素養培訓課程,課程內容不僅包括信息資源的檢索與利用還包括SPASS信息分析軟件以及文獻管理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等。
3.2 內容豐富的學科導航
墨大圖書館建立了覆蓋12個主題的246個guides,因此建設學科導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了提高效率各館應該結合學校重點以及特色專業建設學科guides。一般而言guides應該包括學科參考信息、數據庫、書目信息等同時也應建設針對不同的特色學科滿足學科信息需求的特定欄目,如墨大圖書館的會計學除了常規欄目還設立公司及行業信息、專業字典和百科全書等欄目。以數個guides作為主頁,使主頁能以清晰的分類顯示非常豐富的資源,從而揭示學科資源整體布局以引導用戶進行資源發現。
3.3 在線信息素養教育
建立基于學科服務平臺的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信息素養培訓界面。以便解決用戶在識別、獲取、篩選和有效利用信息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與線下培訓互補優化信息素養培訓效果。信息素養教育培訓界面應該分類呈現在LIBGuides主界面,類別包括學科、不同層次用戶、培訓主題、資源類型、通用和專業素養教育資料。培訓內容包含信息檢索、信息組織、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培訓方案,為用戶提升信息素養提供總體指導。培訓方式包括允許用戶無縫檢索OPAC、數據庫和課件庫,便捷獲取多媒體類型的圖書館使用指南、數據庫演示視頻、講座課件等資料。
3.4 嵌入課程的教學參考資源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建立的基于LIBGuides學科服務平臺基本上都未建立嵌入課程的教學參考資源的guides。而墨大圖書館由于其嵌入課程的guides為學生學習課程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撐作用。館員密切與學院教師聯系并在其的支持下,根據本校課程設置,以guides形式呈現指導課程學習的教學參考資源。由具有學科背景的學科館員收集、整理課程相關的數據庫、重點圖書、核心期刊、課程背景、符合課程特色的定制信息等。利用平臺指導用戶課前預習、自學課程、完成課后作業和開展相關研究。Guides與學校的教務系統無縫連接實現信息融合和共享。同時定期收集整理課程課件、講義、習題、試卷等資源,不僅包括本校的教學資源還應包括開放獲取類型的教學資源。
3.5 融入Web 3.0元素
墨大圖書館LibGuides完全融入Web 3.0元素,因此墨大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平臺體現了開放、參與、分享和創造的精神,貼近用戶,滿足了用戶個性化需求。我國高校圖書館應該充分發揮LibGuides的開放融合能力,在平臺中融入Web 3.0元素。(1)包括嵌入式的RSS博客訂閱、指導和教育視頻、播客及屏播或截屏視頻。(2)圖書館員將RSS訂閱直接嵌入圖書館目錄,在指南上即刻提醒讀者新增館藏。方便讀者檢索處于LibGuides任何地方的RSS訂閱,查看本學科主題有哪些新增信息資源。(3)嵌入在線聊天和小工具,從而實現讀者獲取研究和參考問題的即問即答服務。LibGuides的“widGets”能支持創建者將圖書館資源嵌入任何博客、網址、社會網絡和課件系統。因此通過Lib-Guides嵌入的小工具,圖書館員可在任何地方聯系用戶,并擴大圖書館在互聯網上的存在范圍和提高館員與用戶的互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