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18:28:0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嘻哈文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論文關鍵詞:哈薩克族 傳統養老文化 農村社會養老保障 新疆
論文摘要:在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養老文化特別是哈薩克族養老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哈薩克族人長期以來形成了敬老愛老、社區互助、鄰里幫助、家族保障、牲畜保障和以孝為核心的傳統養老文化。但是這種傳統養老文化對于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構建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積極引導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構建符合新疆區情的現代養老文化是我們當前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由習俗、傳統、道德、信仰、儀式、禮節、禮貌、慣例、制度、理想與價值觀相關聯而構成的網絡。在這樣一個概念中理解養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會為老年人提供物質贍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養老資源方面的思想觀念、社會倫理、價值取向和制度規范。其中民族養老文化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區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禮節、慣例、價值觀、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是代代沿襲、傳承下來的針對養老問題的基本的看法、道德規范等文化積淀。筆者認為,所謂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是指哈薩克族人長期受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熏陶而產生并代代相傳的關于養老觀念、養老思想、養老理想、養老習慣和養老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和總稱。
哈薩克族文化得以吸收各種古老文化的精華,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形成以家庭養老、家族互助、鄰里幫助為主,社區互助為輔的多層次、多渠道的特殊的養老文化。其內容主要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三個方面。從內涵上看,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既有養老方面的認識,又有關于老年人的倫理思想、價值觀、養老傳統和養老習俗,主要包括關于家庭、經濟和宗教方面的理念。其養老體系主要包括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自我養老等三個方面。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具有民族性、繼承性、多樣性、連續性、獨立性及融通性等特點。其中,以孝順父母和敬老愛老為基礎的孝文化是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如果說西方國家的社會化養老是一種制度安排,那么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可以說是哈薩克族人的一種道德觀念和行為規則。家庭養老、家族保障和社區互助是這種傳統養老文化的必然選擇,家庭和諧和代際傳遞是這種養老文化的直接體現。
二、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的基本內容
(一)家庭養老
1.強調自力更生,以孝為核心。家庭養老目前是哈薩克族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也是傳統的自然經濟、封建倫理思想、宗教理念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家庭養老不僅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文化模式。家庭養老的運行,主要靠的不是現實行為,而是源于文化的動力。哈薩克族特殊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思想和草原文化對家庭養老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首先,哈薩克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中,人煙稀少,交通很不方便,基本上過著自給自足的原始游牧生活。由于生活相對原始、封閉,經濟不發達,所以家庭成員之間,阿吾勒之間互補性和依賴性很強,氏族成員之間的關系比較融拾。其次,、哈薩克族人彼此相處很密切,同一阿吾勒、阿塔內的人經常在鄰近的地方放牧,對方的脾氣、好惡、生活狀況,甚至其祖宗三代都了如指掌,虐待老人或對父母不孝者必然遭到周圍人的譴責和唾罵。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認為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是上下、尊卑的關系,子女有為父母養老送終的義務。哈薩克族人生活環境造就了哈薩克族人深沉、勤勞、堅韌、獨立自主和自食其力的性格。哈薩克族老人一般健康長壽,自理能力很強,經常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不是干家務,就是照顧小孩或養育后代,滿足自己繼續付出情感和享受尊敬的需要。哈薩克族家庭非常尊敬老人,家中大事由老人當家做主,這種敬老、愛老的傳統對子女的養老行為具有極強的約束力和強制力。
2.“還子”防老。哈薩克族傳統家庭是以父親或丈夫為核心的封建家長制家庭。哈薩克族家庭一般規模較大,平均家庭人口為5. 94人,以兩代人為核心的主干家庭居多。多子女的家庭,在兒子長大成婚后即與父母分家,另立門戶(多在父母氈房旁邊設一新氈房居住),父母身邊通常要留下一個最年幼的兒子,作為養老送終的依靠。獨生子一般不分家,盡贍養之職。哈薩克族傳統家庭中普遍存在“還子”習俗。所謂“還子”是指每對新婚夫婦,要把婚后生的第一個孩子送給親生父母。祖父母把孫兒當作自己親生的最小兒女看待并加以寵愛。祖父母和孫兒之間的關系被看作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系。哈薩克族人的還子習俗增加了嬰兒的存活率,減輕了年輕父母的生活負擔,讓孤獨老人在孫輩的身上重溫自己的童年夢,找到新的生活樂趣,驅散年老所帶來的憂郁,真正享受天倫之樂;在撫育過程中,老人與孫輩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還子作為促進代際關系的重要紐帶,為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提供了潛在的文化支持和社會基礎。
3.知足意識強,老人養老需求不高,家庭養老成本低。在哈薩克族社會中自給自足的畜牧經濟和自然經濟處于主導地位,商品經濟不發達,經商意識不強烈。自然災害、戰爭比較頻繁,物質資料不豐富,家庭經濟收人微薄,養老能力十分有限,自足意識根深蒂固。人們普遍認為,不知足是人最大的恥辱,知足的人是人中豪杰,人只有學會知足,其品行才能完善,不懂得知足就是一切災難的罪魁禍首。對現狀不滿,也被視為是一種貪婪的表現。哈薩克族人相信“榮華富貴和人生磨難”是命中注定的,不可改變,也不能怨聲載道,只能容忍,滿足現狀。因此,哈薩克族牧民生活非常樸素,養老保障水平低,老人養老需求非常簡單,只求吃飽吃好,心情舒暢,健康長壽,別無他求。
4.土地保障。草場和牲畜不僅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而且是養老的可靠保障,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一般來說哈薩克族家庭都有植樹造林和種草的傳統。青草和樹木不僅是一種防沙固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家庭經濟和養老的基本收人來源,這為家庭養老和土地保障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文化支持。
5.祖先崇拜。由于哈薩克族是古代許多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所以部落意識與祖先崇拜等觀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祖先崇拜意識遠遠超出對創世主迎薩甘的崇拜。哈薩克族人認為牢記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是每個哈薩克人的歷史責任,給子女傳授前輩的系譜,是哈薩克族父母應盡的義務。景教特別是佛教對哈薩克族養老文化都有深刻的影響,信奉佛教時期古代哈薩克人有這樣一個習俗:如果老人去世,那么他的兒子、女兒或兄弟就會做一個與他相似的偶像,加以崇拜。伊斯蘭教在9世紀初開始傳人新疆,16一17世紀成為哈薩克族官方信仰的宗教。此后,哈薩克族傳統養老觀念就具有了濃厚的伊斯蘭色彩。哈薩克人一般對自己祖先的靈魂和墓地特別崇敬,普遍認為祖先會把生命的力量賜予自己的后代。有些地區的人們在天旱時或災年時,到祖先墳地求雨,祈求神靈保佑。這種宗教理念有利于孝順父母、關心老人、尊重老人等養老習慣的產生和發展。
(二)社會互助
1.強調團結,熱情好客。哈薩克族人主要生活在天山北部草原,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繁。因此,哈薩克人特別強調團結合作,認為團結是福,沒有團結就不能生存。哈薩克族人作為熱情好客的民族,把客人看成是真主的恩賜。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的話:“父母留下的財產一半是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薩克,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著帶一粒糧、一分錢,也不會挨餓”,“好客人來到,羊要下雙羔”。哈薩克族人過去常常以登門客人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受人歡迎、愛戴的尺度。吝音或小氣者是最為人們所鄙視的。
2.互助。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和諧,一貫以幫助別人、熱愛公共事業、團結鄉親、遵行禮儀、不侵占他人財務、珍惜友情,不做鄉里鄉親所厭惡的事等為每一個哈薩克族人應具備的美好品質。在草原上老人一旦遭受水災、火災、風災、雪災等自然災害而生活困難時,部落的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盡力給以資助。如某出現拒絕資助的人,則會被全部落的人歧視或侮罵。如果老人欠了債務無力償還,得了疾病無力醫療,全部落均會協助幫忙,有人出人,有物出物。互相幫助被哈薩克人看作是美德,如果誰拒絕幫助有困難的,那么他就失去了被別人幫助的權利,同時還會被同部落的人看作是破壞禮俗的人。哈薩克族人的互助思想還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伊斯蘭教教義普遍認為孝順父母是子女的天職、虐待父母罪孽深重,人與人之間不應互相仇視、互相傷害,而應當相互同情、相互憐憫、相親相愛,幫助老人功德無量,人應多多行善,尊老愛幼的人是最高尚的人等等。伊斯蘭教教義還規定天課是每個富人的義務,富有者必須把純收人的一部分拿出來幫助那些老人和窮人。民間關于互助的思想代代相傳,這種思想至今在民間影響頗深。哈薩克族人的這種互助思想不僅增強了本民族內部的親和力,而且也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道義力量、生活照料及物質保障。
(三)精神保障
敬老是新疆各民族的傳統習俗,哈薩克族青少年從小就接受過尊老敬老教育。哈薩克族人認為不論你年紀多大,地位多高,如果你不尊重老人,便受到人們的譴責和唾棄而威信掃地。“不論在什么場所見到老人,都要邊祝福邊握手,吃飯、喝茶、開會、娛樂,都讓老年人坐上席,請老年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吃喝。進氈房門和行路,都必須請年長者先行。老年人騎馬到別人家作客,年輕人必須出迎并扶老人下馬,然后牽馬、飲馬、卸鞍、喂馬,老人臨行時必須把老人扶上馬。晚輩不能當著自家老人的面抽煙,更不能喝酒。如果對老人不尊敬,則會受到人們恥笑和處罰。”對長輩的尊重還表現在:青年人不得直呼長者的名字,婦女不能從長輩面前走過,要從身后繞行;在過節的這一天,要把羊頭奉獻給老人。在宰殺羊只招待客人進餐時,主人將羊頭獻給客人。客人要用小刀割下一塊面額肉捧獻給在席的長者。哈薩克族傳統倫理道德規定年輕人必須憐憫老人,對身體虛弱和年老多病的老人應嚴加關懷和幫助,裹讀老人普遍認為是最不可饒恕的罪孽;無論老人有天大的罪過,都不能頂嘴,也不能還手,必須忍耐、禮讓。這種尊老美德普遍存在,使老人心情舒暢、能夠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
三、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對新疆農村養老保障的影響
(一)在新疆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堅持家庭養老模式的主導地位
首先,家庭和社會的和諧是哈薩克族家庭養老文化的宗旨,敬老、侍老、助老、娛老是其精髓,是促進家庭幸福,代際和諧,社會穩定的基石。哈薩克族人代際關系相對融洽,家庭成員之間分工明確,家庭既是一個生產單位,又是一個保障主體,也是老年人的精神樂園。如今,北疆牧民總體收人比較低,個人養老能力較差,老人對家庭的依賴正在顯著增加,哈薩克族老人在物質上并沒有過高的要求,只要吃飽穿暖就行,但精神需求甚高。在現實中,如果忽視精神贍養,只重物質供養,往往適得其反。哈薩克族牧區普遍存在的敬老愛老、祖先崇拜和還子傳統為牧區的家庭養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因此,家庭養老的精神養老職能是任何養老模式不能替代的。其次,北疆地區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國家養老方面財政投入不足,牧民參保能力有限,對于經濟極不發達的北疆農村地區來說家庭養老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現實基礎,有效減輕了政府和社會的養老負擔,彌補了新疆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不完善的缺陷,又為政府的養老行為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比較符合新疆的區情。
(二)堅持弘揚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取長補短
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猶如一把雙刃劍,影響著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一方面,哈薩克族傳統養老文化把個人的養老、尊老行為上升到道德和宗教的層面,對個人養老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督,從而促進家庭幸福、代際和諧及家庭美德的建設。哈薩克族綠色文化、社會互助、氏族保障、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理念為社會化養老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行善,鄰里互助、天課等風俗習慣為社會化養老提供了潛在的資金支持、組織保障,有利于向土地換保障、牲畜換保障等現代養老模式的過渡。哈薩克族人自古以來產生的草場公有制和團結合作、互利、互助傳統以及部落、氏族意識向以合作經濟為載體的農村養老模式的過渡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輿論環境。另一方面,哈薩克族居住比較分散,家庭養老意識很強,這種家庭養老文化的強化不利于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普及和發展。哈薩克族人的知足思想始終影響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進取心,最終會導致牧民收人的減少、家庭養老能力的弱化和牧民參保能力的下降。哈薩克族人因受封閉的游牧文化的影響,經常與世隔絕,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對社會養老保障認識不足,對于外來文化,新文化特別是現代養老文化產生一種由來已久的敵對心理,少數民族牧民普遍存在“四怕”思想,即怕政策變,怕不兌現,怕錢貶值,怕干部換,尤其害怕國家政策的大起大落,因而投保積極性不高。這種封閉保守思想嚴重阻礙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順利普及。因認識方面的誤區,部分牧民總是把農村養老保障與亂收費混為一談,甚至有些年輕人認為父母參加農村養老保障是自己不孝順和軟弱無能的表現,感到屈辱,怕別人說閑話,從而反對父母參加養老保障。哈薩克族人的大家庭、大家族觀念嚴重影響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和現代生育文化的普及,導致人口快速增長,牧民收入的急劇下降,牧民自保能力、投保能力的減弱和國家負擔的加重,從而妨礙家庭養老模式向社會養老模式的轉變。
(三)保證社會主義先進養老文化在新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工作中的主導地位,促進傳統養老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關鍵詞:浙南;民間;壁畫;產品設計
壁畫是墻壁上的藝術,是人們直接畫在墻面上的畫。壁畫作為建筑物的附屬部分,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其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眾多現代產品相繼出現,使人們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在產品設計方面,呆板、陳舊的產品設計方案無法使產品受到顧客的青睞。設計者可在產品設計中應用浙南民間壁畫元素,從傳統文化入手,尋找突破點。這樣不僅可以進行創新,還可以使傳統文化得到傳承,有利于產品的持續發展。
一、我國產品設計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1.產品設計現狀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產品設計者多從使用者、客戶源、經濟因素等角度考慮,提高產品的性能,追求產品美觀、方便等,以期在短時間內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但這樣的產品設計缺乏內涵,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顧客失去興趣,影響產品設計的持續發展。2.發展前景在當今社會中,商品淘汰速度加快。商家要想在市場營銷中取得成功,單純依靠產品本身是不夠的。設計者可在產品設計中巧妙地運用壁畫元素,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融入現代設計的表現形式,使產品具有較強的時代感和民族特色,盡顯產品的個性特征,這對產品的銷售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浙南民間壁畫中存在特有的設計元素,設計者將之應用到產品設計中,能夠從獨特的角度設計產品,從而有效提高產品的美觀度與文化內涵。
二、浙南民間壁畫的特點
1.空間因素壁畫藝術作品從來就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建筑環境相得益彰。一幅優秀的壁畫作品,一定和周圍的環境相映襯、相協調。浙南民間壁畫打通了被墻面隔絕的自然空間,通過特定的形式與建筑環境相協調。壁畫藝術創作者不僅要根據有限的建筑條件創作壁畫,而且要考慮壁畫與建筑的匹配關系。2.色彩因素色彩作為浙南民間壁畫藝術中的重要因素,能在公共環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壁畫創作中,創作者充分利用色彩產生的不同效果調節壁畫,甚至能夠改善環境,從而給觀者更美好的感覺。浙南民間壁畫藝術使用的綜合材料不同于其他平面藝術所使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著不同的特點,固有色也各不相同。另外,浙南民間壁畫設色體現了一定的等級制度,如《文丞相圖》《太白醉酒圖》的設色。3.光源因素光既能夠渲染空間,又能夠改變形象的秩序和感覺。外界的光源主要是陽光和天光。不同的光源條件下,浙南民間壁畫的形態和給人的感覺也不同。壁畫創作者借助光線照射可以營造不同的環境氛圍。
三、展望
設計者將浙南民間壁畫元素有機地應用到產品設計中,結合古典美與現代美,能夠打造出一場視覺盛宴,為產品設計注入新的活力。1.提高產品設計的可持續性設計者可結合浙南民間壁畫的特點,挖掘其中的題材與材料,然后運用到產品設計中,從而提高產品的可持續性,避免產品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潮流中被逐漸淘汰。在選擇題材、材料時,設計者應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情況,促進企業的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傳承。2.選取色調方面在選取色調方面,產品設計者也可以借鑒浙南民間壁畫的特點,采用壁畫中獨特而優美的色調,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從而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品牌的發展。3.空間效果設計者應結合壁畫與建筑空間的效果,注重創新,通過打造獨特的空間效果將產品的優點展現出來,讓消費者直觀地感受到產品的優雅和美觀,體驗到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品質。總之,浙南民間壁畫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設計者將其與產品設計相結合,既能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能促進產品設計的創新。
參考文獻:
[1]遆素麗,喻廳.傳統壁畫的色彩藝術.作家,2015(5).
[2]遆素麗.演變歷程——繪畫顏料生態型研究之二.藝術科技,2014(5).
[3]張潔.壁畫色彩因素在公共視覺中的作用.湖北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
摘 要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對河南工院街舞開展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 街舞運動開始走向正規化,具有很大發展空間,對大學生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符合社會對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 河南工院 街舞運動 開展現狀
街舞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國,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它以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風格魅力風靡于世界。它是以體育運動為核心,以流行舞蹈動作為素材,體現時尚、青春、活力,并帶有欣賞性和娛樂性的新興運動方式。街舞具有極強的參與性、表演性和競賽性。作為美國黑人“嘻哈文化”(HIP HOP)的組成部分,街舞出現在街頭,不拘于場地器械。在其逐漸的發展中,習練街舞的青少年形成了一種共同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他們以街舞來張揚自我個性,展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表達用于進取的生活態度,因而深受大學生喜歡,將街舞引入并推廣大學校園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街舞社團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大量有關高校開設街舞課程的專著、論文、報道、文件及有關的資料,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2.訪談法。專訪學院街舞指導教師和街舞社團社長,了解街舞教師授課、學生學習街舞的情況以及街舞社員學習街舞情況。
3.問卷調查法。對街舞社團成員和街舞選修課成員發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收回率100%
4.數理統計法。利用統計學知識對所得數據進行數理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街舞師資條件現狀調查
河南工院目前有2名男性街舞教師,并且都是兼項,專業技術不高,給女生參與帶來不便。兩個街舞社團,“星期舞”社團有社員175人,教練2人,“EM”街舞社團有社員220人,教練2人。并且兩個社團的成員人數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星期舞社員比去年增加了近50人,EM社員比去年增加了75人。這兩個社團在校外都有自己的專業團隊,教師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他們還經常在學校辦各種有關街舞的演出活動,宣傳自己的社團和街舞文化。社團定期對社員進行街舞培訓,根據各個社員學習情況不同做出不同的教學計劃,不定期的舉辦各種關于街舞主題的party,宣傳街舞文化,使每個社員都有表演的機會,通過街舞來鍛煉自己。“星期舞”街舞社團每個月定期組織社員在本部體操館進行街舞培訓,同時他們還和其他社團聯合舉辦一些公益演出,邀請社員積極參與進來,做到學有所用。但同時他們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處。在校園里幾乎沒有固定的街舞練習場地,大多只能在角角落落里教學,音響設備也不健全,條件極其簡陋。雖然校外有專業舞蹈教室提供,但很多學生出于安全和時間考慮,不愿意來,這就大大限制了街舞在我校的開展。
根據調查可以看出,河南工院街舞師資不夠完備,在校生一萬多人,參與的人數比例不高,這主要是由于場地設施不夠完善,學院的街舞師資狀況也比較欠缺。加上沒有女性教師現場指導,使許多有興趣的女生不便參與。
(二)校園街舞發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1.學生對街舞的認識。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街舞有一定的了解,占總人數的90%,有95%的學生愿意學習街舞,同時有 85.5%的學生有信心學好。可以看出大多學生對街舞非常喜歡并有一定了解,同時,大多數學生愿意主動學習并有信心學好街舞,這說明街舞在我校有充分的學生基礎和發展空間。街舞也正在成為一種大眾體育運動而逐漸被大學生們關注。
2.學習街舞的主要動機。學生學習街舞的主要動機排序依次為流行48%、時尚37.5%、完美體形6.5%、增強體質4.5%、減肥3.5%。隨著街舞的宣傳推廣,它憑借流行時尚的風格魅力,越來越受大學生的喜愛,經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學習街舞的原因是流行和時尚,這和其他體育運動的學習動機有很大區別,也正是其獨特魅力所在。
3.學習街舞的途徑。通過調查了解到,河南工院學生學習街舞的途徑排序依次為:街舞社團、街舞選修課、健身俱樂部、光盤自學。學生學習街舞途徑主要通過街舞社團和街舞選修課,可以看出學習途徑顯得比較單一,街舞社團的作為和選修課的師資將直接影響街舞在河南工院的開展。
4.校園街舞開展形式。經過調查得知,校園街舞的開展形式主要有學生社團活動、課外活動時間。可以看出幾乎所有學生只愿意在社團內和教師業余指導下進行街舞練習活動,街舞開展形式單一化,課外自由時間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街舞的宣傳和普及還未達到理想狀態,應加大宣傳和師資建設。
經調查發現,81%的學生對學校關于街舞的師資投入不滿意,這種現狀嚴重制約了街舞的發展,限制了學生學習街舞的條件,學校應加大師資投入。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調查統計分析可知街舞以它流行時尚的特點廣受我校學生喜愛,并取得一定練習效果,學生主要通過街舞社團和街舞選修課來學習街舞。但由于受到場地器材等因素制約,學習途徑顯得比較單一。
(二)建議
1.開放更多的練習場所,提供所需的音響設備,比如舞蹈教室,低音炮等。
2.幫助街舞社團或街舞愛好者舉辦校園街舞比賽,大力推廣街舞文化,普及街舞知識。
3.街舞社團或個人應提高自身水平,加強與社會團體或66666其它院校的交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公益演出等。
參考文獻:
[1] 黃璐,邱新宇.街舞與健美操項目特征之比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