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7 22:35:3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最新小學數學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眾所周知,不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數學都是一門重要且有價值的學科,因其重要性,小學數學教學應積極探討創新方法,著力提高教學質量。因此課堂教學最為關鍵環節,就成了教學方式轉變的突破口。
一、對話教學的基本概念
“對話”是人類用言語進行交流、相互溝通的過程和形式。從廣義范圍內思考,“對話”不僅僅是言談這樣簡單,戴維伯姆還提出“對話從本質上來理解問題”的觀點。也就是說對話除了語言交流外,還是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對話教學”,就是抓住對話的特性,將其運用于課堂,有利于協調教與學關系的模式。新思路:傳統教學,教材是教師講授的重點及核心,課堂內容不脫離課本內容,由老師強制灌輸。在對話教學中,由于引入對話模式,教材的核心地位發生改變,教材內容變成了探討的對象,由一個點進行發散思維,進行互動,激發學生的探索和創造意識。
二、具體應用步驟
1、學生主體間對話此種對話,老師盡量不參與,只是退居其后,引導學生自主對話。學生之間交流彼此觀點,了解彼此思路,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體會其他同學的個性想法,整體對話顯得輕松而有活力,帶動整體課堂氛圍,不沉悶,有生氣。例如,老師可以提出“人數加減”的問題,“班里總共有多少人?下課后,如果出去幾個人,教室內還剩多少人?若班內當前狀態下有幾人,說明幾人出去活動了?”等。學生之間若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交流,彼此闡述原因,共同思考。小學生這個群體其實有著強烈的交流欲望,通過課堂上的表達和溝通,可以得到同伴的認可,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另外,老師還可以從教材中提煉有價值的話題,讓學生探討,在他們對話的過程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增加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熱情。
2、主客體間對話在課堂上,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而客體則是教學的文本輔助內容。文本雖然不能主動和人交流,但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使文本更加的鮮活,增添趣味性和知識性。數學這門學科雖然注重計算環節,但是也離不開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比如“黃金比例”,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們人體黃金比例的測量方法,教給同學們這種比例的審美,讓學生在課下親自動手,探索數學的奧秘。又比如“三角形的穩固性”,教師可以搜集相關資料,介紹埃及金字塔屹立不倒的科學道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3、教師與內容對話內容往往是死的、固定的,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未必能準確的把握和明白,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發揮詮釋功能,用更加生動,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小萌一分鐘走30米,走了8分鐘;小明一分鐘走40米,問小明在第幾分鐘追上小萌?若是剛接觸這類問題,學生往往不能理解,會被題目繞暈,這時候老師就可以教學生掌握關鍵詞,通過某些關鍵詞,了解這個問題屬于什么類型,像這個例子就是追擊問題。教師與內容對話往往能夠很出彩,老師運用自己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讓學生愿意去思考,而不是懼怕和抵觸,也不覺得無聊、枯燥和乏味。
三、對話教學的重要作用
1、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們只是被動的知識吸收者,教師充當主體,進行知識的灌輸,這種方式下,學生很容易產生學習的惰性,因為本來很多知識復雜且枯燥,再加上數量的增多,學生會覺得痛苦,不利于知識的掌握。而對話教學,教師走到引導臺上,成為一個傾聽者,就像一個放風箏的人,只需要輕輕拽著風箏線,不讓其掙脫,在合理的范圍內任其發散思維,張開思考的翅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課堂的高效和教學的質量。
2、培養學生的對話思維當代社會,人際交流以及溝通能力是每一個社會人應該具有的技能。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有可能養成孤僻、不愛回答問題、不擅長和同學相處的壞習慣,人格發展不完善、不健康。而對話模式可以提前教會學生交流和對話的魅力,通過與同學、文本、教師的溝通,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知識理解能力,鍛煉思維,享受對話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對話思維,有利于學生理性思考能力的發展,和“說”的能力。
3、優化課堂,提高質量同樣的教學內容,方式的優化有利于質量的大大提高。不同課堂間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然而枯燥沉悶的課堂很難產生真正的智慧,也很難引發有效的思考。在對話模式下,師生間進行良好的互動,不僅增添學習樂趣,而且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質量,達到課堂追求的目的。
加入收藏
聯系我們
|首頁|最新|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音樂|體育|美術|科學|計算機|公文|
論文搜索:[熱門]素質教育寫作總結說課計劃心得體會教案操行評語
首頁>>數學論文>>小學生計算出錯原因分析及對策
-
【加入收藏夾】【搜索相關的文章】【關閉窗口】
湖北省興山縣高陽鎮中心小學/黃峰
培養學生正確,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但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做計算題差錯多,準確率低,學生的計算錯誤僅僅是因為粗心大意嗎?他們計算出錯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們的教學對策應加強針對性,根據不同的“病因”,開出不同的“處方”。
一、注意力發展不完善
小學生的注意力既不易集中又不善于分配,有意注意總是讓位于無意注意,并且注意到的范圍也比較狹窄。他們在觀察試題中抽象的數字,運算符號時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不能看出他們之間的聯系。對事物的觀察缺乏整體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暫,因此常發生抄錯數字,寫錯符號以及漏寫數字等所謂的粗心錯誤。例如有的學生在列豎式時計算及結果是正確的,可寫到橫式上時卻抄錯了。
二、概念、法則不清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只有概念明確才能判斷正確,運算推理才合乎邏輯,概念不清便會引起計算錯誤。
三、感知不準確
小學生的感知特點是比較籠統,模糊,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感知的印象缺乏整體特征,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選擇性,很容易出現感知錯誤,有的學生把35看作是53,把“+”看成“÷”。
四、負遷移的干擾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薄弱,感知試題時,總是受到容易計算部分,能簡便計算,比較熟悉部分等強刺激的作用,以致于把運算的法則,定律等知識忽略掉而造成干擾,對于相似的知識點往往難以區分。如:25×4=100是一個強信息,很多學生再計算24×5時受到干擾而產生錯誤。
五、思維定勢的負面影響
思維定勢既有著積極的作用,又有著消極的影響。而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則主要依賴感性經驗的傳遞,受思維定勢影響較大。在計算方面,則會看不到題目的變化與獨立性,仍舊以舊經驗去解決問題。例如:教學完20以內的進位加法后,學生習慣了用“湊十法”進行計算,而見到不同的“8-6”之類的題目,往往會不假思索得到“14”。
六、不良的學習習慣,態度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保證計算正確的重要條件。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認真的書寫習慣,審題習慣,檢查習慣,檢驗習慣。由于學生的這些習慣沒有完全養成,所以容易造成錯誤。
二、避免計算出錯的措施
1、重視學生有意注意的培養
教師要求學生在計算時,從審題、計算到書寫,一氣呵成,中途不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應加強意志的鍛煉,教育學生樹立責任感,自信心,力爭算一題,對一題,還可以選擇好作業典型范例讓學生仿效,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2、加強概念及法則的理解與識記
概念的不理解,法則的不熟練直接導致計算存在很大問題。這是掌握好計算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礎,計算能力才有質的飛躍。首先加強對計算法則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在教學法則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記憶深刻,還可以將某些法則編成順口溜,兒歌,這樣記憶就更深刻了,運用起來更方便。例如在教“混合運算”時,引用下面的兒歌:“加減乘除是一家,我們學習要用它;加和減是弟弟,乘和除是哥哥;兩個弟弟一樣大,兩個哥哥一樣大;哪個在前先算誰。哥哥走在前,弟弟走在后,先算乘和除,再算加和減。媽媽的懷抱是括號,括號里是誰先算誰。”
3、首次感知新知識時,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深深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準確,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時間內難以清除。因此數學試題計算時,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口,促進多種感官協同參與認知。其中,對教學中學生容易忽略的環節,應作必要的突出,或采用反例,可專項訓練,或對比辨析,保證學生在開始時就形成鮮明的印象,盡量減少失誤。
4、加強計算基本功的訓練
計算的基本功要堅持天天練,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熟練程度。這些基本功包括:20以內的加減法的口算,表內乘除法,能湊成整十整百數的加減法,判斷積和商的位數的方法等。我們可以在每一節數學課前用5分鐘的時間進行口算練習,由易到難,堅持下去,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在計算中,我們還有必要引導學生發現和總結一些運算技巧,并加以靈活運用,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兩位數乘99、101,多位數乘11等等。
5、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書寫工整,格式規范,自覺檢查,隨時驗算的好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幫助孩子糾正:1>仔細審題的習慣。教育學生拿到題目后認真審題,看清題目的要求,想明白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然后再動筆計算。2>細心檢查的習慣。要求學生從題目入手,一步一步檢查,先檢查運算符號,再檢查數字是否搬錯,抄錯,再進行認真的驗算,看結果是否一致,達到檢查的目的。也可以不看自己的計算過程,重新把題再做一遍,看結果是否一致,來查找問題。3>認真書寫的習慣。教師要教育學生凡作業即使是打草稿,都要寫得干凈整潔,這樣,既能使作業本美觀,也能使自己在做題時看清題目,避免錯誤的發生。
6、加強課堂練習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