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海洋文化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2-08-16 04:02:0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海洋文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海洋文化論文

第1篇

一、海洋文化與海洋文化旅游

人類的生命與海洋息息相關,人類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文化是屬于濱海地區的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區時,借助海洋從事政治、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活動,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藝術。海洋歷史、海洋考古、海洋宗教、海洋軍事、海洋民俗、海洋漁業、海洋生物、海洋美食、海洋信仰等與海洋有關的人文景觀都屬于海洋文化的范疇。海洋旅游是人們在海洋進行的活動,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開發海洋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以海洋為依托,為滿足人們愉悅需求而進行的旅游、休閑、度假活動。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海洋文化為主要吸引物,為旅游者提供觀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產品形式。

二、廣東海洋文化旅游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廣東海洋文化旅游發展現狀特征

1.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廣東是我國的海洋大省,岸線漫長,不僅擁有廣闊的海洋空間優勢,還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廣東21個地級市中,有14個濱海城市,大陸海岸線長4100多公里,居中國沿海各省區之首。不僅如此,廣東海島眾多,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就有759個;全省可供開發的濱海沙灘有174處,沙灘總長572公里;水深200米以內大陸架海洋國土1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廣東省的陸地面積。廣東海灘資源豐富且分布較廣,漁業資源產量大、種類多、品質優良。廣東沿海擁有眾多的優良港口資源,包括廣州港、深圳港和湛江港等。生態景觀紅樹林分布廣、面積大,另外還有中國惟一的大陸緣型珊瑚礁。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發祥地,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最長、港口最多、航線最廣的省份。南海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了許多古海港遺址,它們遍布整個廣東沿海地區。除此以外,海洋非物質文化資源也比較豐富,例如潮人文化、雷州半島文化、疍民文化等。由此可見,廣東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資源優勢明顯,潛力巨大。

2.海洋文化旅游產品漸成體系。廣東各地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內涵,開發出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產品。一是利用其豐富的海島旅游資源,著力打造湛江東海島、茂名放雞島、汕頭南澳島等自然文化觀光旅游景區;二是培育了以海洋為主題的節慶、會展品牌,如珠海沙灘音樂節、湛江東海島人龍沙灘旅游文化節、湛江海鮮美食節等;三是開發了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項目,其中包括具有濃郁廣東地方特色的民俗戲曲和廣東方言特色的民間漁歌,以及舉辦濱海地區休閑體育比賽、創作海洋文化特色影視作品,如《大清海戰》《南海潮》等。因此,廣東省海洋文化旅游產品日益豐富,體系也逐漸完善,這不僅拓寬了廣東省海洋文化的研究領域,也促進了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3.海洋文化旅游產業初具規模。目前,廣東開發建設了一系列現代海洋文化旅游景區,這些景區環境清新優雅,設施完備齊全,服務水平優良,能夠滿足游客休閑度假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是國內外游客理想的度假目的地。惠州海濱溫泉旅游度假區將海洋文化與溫泉文化有機融合,創造出全新的溫泉養生文化。同時,廣東將海洋文化旅游產業引入市場機制,積極爭取舉辦國際國內體育賽事,擴大濱海體育的社會效應,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吸引了國內外游客到廣東濱海度假區域休閑療養、養身健體,使廣東的海洋文化體育產業逐漸成為全國的知名品牌。

(二)廣東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海洋文化旅游開發理念相對滯后。海洋與廣東省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沿海地區的一種特色海洋文化。然而,廣東人對海洋文化的旅游價值認識不夠充分,海洋文化意識落后于浙江、山東等海洋旅游發展先進的省份,與世界海洋旅游發展的整體水平尚有差距。另外,海洋文化與海洋旅游的融合度不高也是缺少海洋文化深度挖掘的體現,嚴格來說,海洋旅游與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產品和文化產品的簡單疊加,而是在旅游產品中能體現出獨特的海洋文化元素,把海洋旅游要素與海洋文化資源有機融合并相互滲透。但是,廣東目前的海洋旅游活動中文化要素植入的太少,許多濱海旅游景點缺乏文化背景的渲染與支撐,一些涉海節慶與會展商業味道濃重,文化含量偏低,海洋文化旅游品質有待提升。

2.海洋文化旅游產品體系不夠完善。從產品結構形態來看,旅游產品類型比較單一,仍以基本層次的觀光旅游產品為主,而提高層次的度假旅游以及專門層次的會展商務、科學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產品的比重相對較低。廣東海洋旅游產品結構中傳統的海洋觀光旅游比重較高,濱海休閑度假、海洋節事旅游、海島影視旅游、海洋民俗旅游等產品比例較小,創意性海洋旅游產品和體驗性海洋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力度不夠,產品附加值低。從產品開發層次來看,廣東海洋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主要針對低端的基本消費群體,消費水平高、附加值大的養生、醫療、保健、康體、美食、購物等休閑度假衍生產品相對缺乏。

3.海洋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管理體制不盡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健全,海洋文化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不夠完備。海洋文化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安全保障服務體系、交通便捷服務體系、惠民便民服務體系、行政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的現代化和人性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海洋文化旅游規劃不夠科學,開發行為不太合理,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濱海旅游環境受到威脅。

三、廣東海洋文化旅游發展策略分析

(一)重視海洋文化宣傳,增強海洋文化旅游意識

積極開展海洋文化宣傳,培養社會公民關注海洋、熱愛海洋的人文情懷,不斷提高廣東民眾海洋開發意識和海洋文化素養。通過出臺文件、媒體宣傳、課題講座等方式強調海洋文化開發的重要性。積極推進海洋文化創新,大力弘揚海洋文化精神,加強海洋文化的傳播力度,營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圍。在海洋文化資源挖掘方面,對海洋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逐步開發具有創新意識的海洋文化產品,以滿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重點挖掘漁家民俗文化和休閑漁業文化,大力發展漁村游、漁家樂,讓游客體驗漁民生活,感受淳樸風情。舉辦涉海慶典活動,旅游搭臺,文化唱戲,以旅游節慶活動促海洋文化發展。積極研發涉海工藝品,開發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嶺南民俗尤其是疍民文化資源,舉辦海洋文化演藝節目,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的體驗層次,達到海洋文化資源的充分利用。

(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旅游體制

廣東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內涵,制定海洋文化產業政策。政府有關部門應采取相關措施,加大海洋文化旅游財政支持,設立海洋文化旅游專項資金,對海洋文化旅游企業予以優惠政策,推動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廣東可以出臺《廣東省海洋文化開發總體規劃》,對海洋文化進行統籌規劃,確定明確的目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廣東與港澳相鄰的區位優勢,通過政策調控引導,促進廣東和港澳的合作,塑造“魅力海洋,歡樂廣東”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大力推進粵港澳游艇自由行,完善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合作機制,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有序進行海洋文化開發,打造以藍色海洋、綠色海島、金色沙灘、紅色歷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藝品、銀色魚類飲食文化產業為主線的、絢麗多彩的海洋文化旅游產業鏈。

(三)整合海洋文化資源,規劃海洋文化旅游布局

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挖掘海洋文化資源潛力與價值,準確定位旅游功能,建立海洋文化旅游發展集群,推動海洋文化旅游集聚發展。例如,陽江市擁有豐富的海洋節慶與民俗風情,可以根據各自特點將其進行融合,在開漁節上增加風箏、賽龍舟、唱山歌等表演,進一步創新和豐富《南海1號“船說”》等海洋歷史文化題材故事。以碧海、藍天為背景,以海水、沙灘為舞臺,以當地漁(農)民生產生活用品為道具,以音樂、舞蹈形式和宏大的場面來展現陽江海洋文化和風土人情,打造出陽江版的“印象劉三姐”,提升陽江市海洋文化資源之間的融合度,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產品結構。湛江市可以將海鮮美食節、湛江珍珠節、湛江海濱酒吧歡樂節等節慶活動整合起來,實現海洋節慶文化與海洋飲食文化的融合。通過科學規劃海洋文化旅游產業布局,實現廣東海洋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促進廣東海洋文化旅游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旅游產品體系,塑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廣東要塑造海洋文化品牌,為了更好滿足客源市場的需求,既要完善對原有產品的設計,又要加大對創新體驗性旅游項目的投入,構建多元化海洋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如海洋主題公園之旅、海洋民俗風情之旅、海洋美食文化之旅、海洋生態環保之旅等。加強對高品位、高質量旅游項目的引進和建設,突出娛樂性、趣味性、參與性、文化性。汕頭南澳島、汕尾紅海灣、惠州巽寮灣、深圳小梅沙、珠海海島群、江門上下川島、陽江海陵島、茂名放雞島、湛江東海島等景區可以加強區域合作,塑造統一品牌,建設品位高、吸引力強、效益好的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在海洋旅游線路的設計上,要堅持市場導向原則、突出主題原則、合理搭配原則。市場導向原則即適應旅游市場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旅游者的需要;突出主題原則即依靠廣東海洋特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主題與特色;合理搭配原則即充分考慮來粵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游覽順序與節奏,科學設計廣東海洋文化旅游的完美路線。

(五)開展海洋旅游教育,完善海洋人才培訓機制

第2篇

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因時而異,即文化的時代性。大陸文化如此,海洋文化也不例外。一種文化隨著時代變化可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但也有的被保留下來,或融合、滲透在新誕生的文化之中,構成文化層次結構,如同地層古生物一樣,層層積壓,呈現文化縱向剖面。眾所周知的港澳文化,本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港澳被英國、葡萄牙統治以后,西方文化在港澳地區大量滲入、傳播,與本土文化交流整合,形成以海洋性為特質的港澳文化。本土文化不是被融合就是作為底層文化沉淀下來,形成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疊加現象。即西方文化在上層,本土文化在下層。而1997年和1999年港澳回歸以后,內地文化更多地進入港澳。這一文化層次,是港澳新歷史的文化篇章,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港澳文化的層次結構說明了文化概念的動態性。這恰如著名史地學家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指出的“:任何時代都不存在一種全國共同的文化。”這也包括海洋文化在內。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海洋文化主題,古代海洋文化以海產捕撈、海涂圍墾和海上航行、海上貿易為主,到了近現代,海上貿易成為海洋文化一項最主要內容。我國在唐宋時代,海上貿易很興旺,明初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彪炳世界海洋文化史冊的大事,只是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海上貿易萎縮,海洋文化發展大受打擊,與西方國家比較,相形見絀。當代,開發海洋已成為一項規模巨大、科技含量最高產業,海洋文化也由此提升到一個最高發展水平。同文化的時代差異一樣,文化還有地域差異,這是由于文化形成的地理環境不同而產生的。譚其驤教授也同樣指出“:中國文化有地區性,不能不問地區籠統地談中國文化。”[1]基于此,近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國地域文化叢書,把全國劃分為24種地域文化,即為文化地域差異的反映。誠然,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有自己的特點,如渤海海洋文化、黃海海洋文化、東海海洋文化、南海海洋文化等,都各有自己的特質和風格。但海水是流動的,全世界的海洋是一個整體,非常方便相互交通往來,這決定海洋文化相對大陸文化具有較多的共同之處。一般說來,凡是臨近海洋的地區,海洋文化都應為當地文化的主流,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也有例外。山東古代漁鹽業很發達,但到明前期,由于“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切斷了與海洋聯系,到明中葉,山東人甚至不吃魚,海洋經濟式微,海洋文化大為萎縮,山東這時不屬海洋文化區域[2]。而在同樣“海禁”背景下,廣州仍維持一口對外通商地位,嶺南沿海百姓仍冒險出海,從事海事活動,海洋經濟和文化從未斷層,嶺南也就屬海洋文化區域。

二、我國海洋文化研究現狀

近年,“文化熱”在我國方興未艾,海洋文化實際上也是一種地域文化,因而也受到一定重視,在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產業熱潮中,海洋文化也被列入其中。廣東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主持過五次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海洋文化論集,不少學者提出“時代呼喚開拓海洋文化研究”[3]。在這片呼吁聲中,海洋文化成果相繼涌現,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資料,1979年以來,發表在各類期刊上海洋文化論文226篇。專門性學術著作也漸見問世,如曲金良主編《海洋文化概論》[4]、宋正海著《東方藍色文化——中國海洋文化傳統》[5]、徐曉望著《媽祖的子民——閩臺海洋文化研究》[6]。但這些論著,不但數量少,而且內容主要局限于文化學和考古學、歷史學范圍,包括我國海洋文明起源,海洋歷史文化、海洋思想、海洋權益、海洋文學藝術[7][8],以及航海史、造船史、漁業史、外貿史、科技史等所涉及海洋文化問題。而從文化地理,甚至范圍更廣一點人文地理學視野出發,研究海洋的文化地理論著,可謂鳳毛麟角。檢索美國“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PQDD)系統收入1861-2007年約170萬篇高校博碩論文,也未見以海洋文化地理命名的論文,可以說海洋文化地理研究領域,還是一片荊棘叢生的處女地,有待她們的哥倫布們來開墾。

三、海洋文化研究內容

海洋文化研究的對象是海洋,這個占地球表面70%面積的最大地域單元,它的特性如著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感到自己底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壤上,把他卷入無窮的依賴性里邊,但是,大海卻挾持著人類超越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的圈子。從事貿易必須要有勇氣,智慧必須和勇敢結合在一起。這種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海的活動,是亞細亞各國所沒有的。”[9]雖然黑格爾在這里否定了亞洲具有海洋文化,但他對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的區別、海洋文化的本質和內涵是作了深入分析的,故200多年來,這個論斷被人們反復引用,特別是海洋環境對海洋文化產生的作用和肯定海洋文化的商業性,已成為不刊之論。從這個文化視角來觀察海洋文化地理研究內容,大致可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海洋文化賴以產生的歷史地理基礎

恩格斯說“:如果地球是某種逐漸生成的東西,那么它現在的地質的、地理的、氣候的狀況,它的植物和動物,也一定是某種逐漸生成的東西。它一定不僅有在空間中互相鄰近的歷史,而且還有時間上前后相繼的歷史。”[10]海洋文化也是如此,與任何一個區域文化面貌一樣,總是由多種多樣的元素長期作用形成的。這包括了自然、政治、歷史、技術、經濟、心理等元素的特定歷史過程的產物。創造海洋文化的主體是人,人主要生活在大陸,所以海洋文化必須以大陸為依托而產生,由此決定研究海洋文化也必須同時研究大陸環境,而不僅僅是研究海洋環境。大陸與海洋環境的統一或者綜合,加之它們各自歷史過程,共同構成了海洋文化生成的歷史的地理基礎。

(二)作為海洋文化經濟基礎的理論總結

舉凡人類涉及海洋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屬海洋文化的經濟基礎。這包括海洋交通、海洋商業、海洋礦業、海洋工業、海洋手工業、海洋漁業、海洋種植業等[11]。海洋文化是在這些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但這些經濟基礎并不等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凝聚了這些經濟基礎的科技成果,是在這些基礎上產生的理論總結、規律性升華、更多的具有理性層面的原理、價值等,而不囿于這些產業本身的研究和表述。例如海洋交通作為一項產業,涉及海洋經濟眾多領域,但從海洋文化立場,只研究與之相關密切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導航技術,以及航線、港口的技術進步水平,反映某個時代海洋交通的科技成果,以有別于海洋交通經濟所注重的交通成本、貨流結構、經濟獲益及其分配等。海洋文化與它有聯系,但不能取代和混為一談,否則海洋文化覆蓋范圍過廣、外延過大,也就失去自己的內涵。

(三)海洋文化的社會結構和景觀

創造海洋文化的主體是社會人類群體,包括農、漁、商、工、軍人等,形成海洋文化的社會結構。他們各有自己的職業、行為、性格等,成為海洋文化景觀重要組成元素。沿海居民“以海為田”,從事海產采集、捕撈或圍墾海涂為田,是海洋農業文化主體;在海上漂泊,以舟楫為家宅的海上蛋民,作為一個特殊群落,生產生活方式皆以海洋展開,婚姻、習俗等都異于陸上居民,文化景觀自成一體。嶺南商幫集團,既浪跡天涯,遍設會館于神州大地,也“以海為商”,把生意做遍全世界,成為最富冒險、超越精神文化的一群,并以此區別于我國徽商和晉商。南海中有些海島長期為“海盜”盤踞,其中不少是失地農民,無以為生,飄泊島上,靠打劫往來商船為生。他們桀驁不馴,敢與官府對抗,引導得當,可成為反封建、反殖民主義的堅強力量,同樣是海洋文化一個載體。舉凡這些涉及海洋的人群,包括他們的社會分層、家庭、家族構成、文化稟賦、生活習俗等文化景觀,無不彰顯著海洋文化的品格及其與地理環境關系,列入海洋文化地理研究內容。

(四)海洋精神文化和景觀

海洋精神文化即狹義海洋文化,包括人類對海洋的崇奉、海洋神話、信仰、宗教、戲劇、藝術、歌謠、舞蹈等,它們都與海洋文化的傳承有密切關系。例如華僑作為海洋文化一個特殊群體向海外漂泊、開拓,使中華文化,特別是嶺南文化在海外弘揚、綿延、傳播,為中國海洋文化在五大洲取得一定地位做出積極貢獻。故華僑文化的語言、建筑、風習、生活方式等文化景觀也屬海洋文化范疇。又如南海神、媽祖、雷神、北帝崇拜等,已成為沿海地區一種風俗活動,其景觀研究是海洋風俗地理一個重要內容。

(五)海洋制度文化與空間分布

海洋茫無際崖,人類活動多處于漂流、自由狀態,不易約束。海洋生活的這種特殊性,需要法律制度加以規范。翻開海洋史,海盜出沒,劫掠客商之事時有所聞。毋論古代或近代,實際上在原始資本積累時期,歐洲殖民主義者在亞洲、非洲、美洲洋面所作所為,多為海盜行為,幾無法律可言。隨著海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地位日益凸顯,尤其是海底油氣資源的發現和開采,海洋權益爭端成為當今世界不安的一個根源。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和后來的實施,特別是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使臨海國家在海洋權益上的矛盾和爭端日趨復雜尖銳,所以臨海國家自定海洋法規與國際海洋法規之間的不整合,更需要通過平等協調方法解決。我國海洋法制的建設嚴重滯后于大陸法制建設,也同時面臨著與國際海洋法的對接等問題,所以海洋制度文化的研究,迫切地擺在海洋文化研究者面前。大海的波濤,造就了沿海百姓剽悍的民風。不少志書都說生活在海邊的古越人好斗輕生,一言不合,即使父子之間也拳腳相向。有人指出“:湛江沿海地區村斗之多,在中國是罕見的。村斗不管出自何因,同姓人都趕來助斗,往往釀成幾千人手持兇器,你死我活的大廝殺。造成嚴重傷亡的村斗,在歷史上例不勝舉。”[12]這種現象在沿海地區帶有普遍性,其深層根源仍是法律意識薄弱,無視或蔑視法律所致。無論何種海洋制度,它們的實施都有一定空間范圍,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規定專屬經濟區,從制度文化而言,即屬功能文化區,有確定邊界;某種商品進出口也有規定流通地區,故不少海洋制度文化所及地區,實際是一種功能文化區,為海洋文化地理主題之一。

(六)海洋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海洋文化發展的長河中,留下許多寶貴的海洋文化資源,既有物質形態,也有非物質形態,都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等價值,可為海洋科技史、海洋自然哲學史、海洋文學史、海洋藝術史等研究,沿海城市和區域開發、海洋觀光旅游,以及其他各項海洋開發事業提供決策上重要參考。例如已在南海陽江海域上出水宋代沉船“南海1號”的綜合研究,就有非同尋常的科學價值。前些年發現珠海高欄島寶境灣摩崖石刻,保留了許多至今未解古越人活動文化信息,有待人們破譯。珠三角經濟起飛,深圳、珠海經濟特區崛起,港澳經濟領先、法制觀念深入人心等許多人文社會現象,都需要從它們的文化海洋性上找根源;而它們的發展規劃,更需要從它們海洋文化寶庫中借鑒經驗和教訓。至海洋風光之勝,海洋魅力之強,更是發展海上旅游、振興海洋產業的有力杠桿。這都展示了海洋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非常巨大、實用價值很高,是海洋文化地理應用研究一個重要領域。

(七)海洋文化區域分異

海洋雖然是一個整體,不像大陸那樣有山川分隔,人文景觀不一,區域差異了然在目。但海洋文化所依托的大陸不同,特別是各海區所屬人類對海洋認識、開發利用歷史早晚、方式方法、創造物質財富形態、景觀有異,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海洋制度、精神文化也各具特色,并且一切海洋文化都涉及到它們的空間結構與地區分布問題。要弄清海洋文化現象這些空間分布特點和規律,必須借助海洋文化地域分異研究,即劃分海洋文化區。海洋文化區綜合地反映了海洋文化形成環境、歷史過程、景觀特色、海洋文化傳播和海洋生態文化等一系列特色在空間上組合表現,應視為海洋文化區域研究的高峰和終結,在海洋文化地理上具有不可替代意義。例如南海周邊臨海居民分為廣府、福佬、客家民系,他們對海洋依賴、開發利用方式、成果等有較大差異,有論者認為可以劃分為粵東、珠江口、粵西南、海南島、北部灣、南海諸島六個海洋文化區。透視這種分區,可以深刻理解南海海洋文化在各海區特點和地域分異規律,不但具有重要學術意義,而且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也提供了決策上重要參考。近年珠三角經濟崛起全國,并成為全球產業轉移一個中心,其中一個強大因素即為珠三角擁有嶺南文化海洋性最大優勢,故能在地區競爭中遙遙領先,且立于不敗之地。基于此,海洋文化區域分異研究,無論對南海還是其他海區,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長期的研究任務。

四、海洋文化特質與海洋環境關系

文化史專家馮天喻先生指出“: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類化’,是人類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對象化,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價值,經由符號這一介質在傳播中的實現過程,而這種實現過程包括外在文化產品的創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13]簡而言之,文化特質是指文化的價值,它一方面體現了自然界在人類創造文化過程中的作用和變化,另一方面也蘊含了人類自身性質、內在特點及其變化,是兩者緊密關聯和互動的產物。文化特質的這一界定,用于大陸文化,是大陸自然資源和環境對文化產生的參與,另外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在其中的能動作用,最后制造出來的文化產品,體現了自然和人類活動的統一。而海洋是沒有自然界限,因而是世界性的。有人據此認為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14]。然而,海洋文化到底要依托大陸而產生,無論大陸或海洋某一部分,都有自己環境和資源特點,這不能不影響到海洋文化同樣有地域個性。但海洋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相比較,前者畢竟是第一位的。廣西民族大學徐杰舜先生把海洋文化基本特征歸結為外向性、開放性、冒險性、崇商性、多元性[15],看來是十分精到的。但恰如酈道元《水經注》曰“:水德融和,變通在我。”還應加上一個包容性或兼容性。研究這些特質與海洋環境關系,也是海洋文化地理一個不可或缺內容。

(一)外向性

作為海洋文化載體或介質,海水永遠處于無休止的運動中,處于從不間斷的流動中。人類必須適應海洋這種屬性和環境來進行創造海洋文化活動。因海水不停頓地在一個海區與另一個海區之間交換,具有穩定的外向運動特點,所以海洋文化也從它產生的海區或大海邊緣向外傳播。特別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海洋是人類往來的重要通道,文化交流藉此而發生,這比大陸要容易得多,這也決定了海洋文化的外向性特質。古代孤懸海外的海南島,不但沿島居民生活資仰于海洋,而且深處五指山區的黎人,也以輸出檳榔、椰子為經濟來源。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勝•瓊州》指出“:瓊人以檳榔為命,歲過閩廣者不知其幾千百萬也。又市舶門曰‘:非檳榔之利,不能此一州也。’”檳榔文化支持了海南經濟發展,是海洋文化外向性一個范例。

(二)開放性

海洋是一個大系統,這個系統下的某個海區、海島、海灣、海峽、海岸帶等都是它的子系統,不但在這些大小系統內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以維持各自生存、運動和平衡,而且在海洋和大陸之間,也發生同樣的過程,舍此海洋文化不能產生,這就決定了海洋文化必定是開放性的。另外,只有依靠這種開放性,海洋文化的結構、功能、景觀等才不斷得到調整,其文化勢能、動能得以消長,產生勢位差,形成文化運動,即文化交流,產生文化區域效應,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海洋文化這種開放性,是它優越于大陸文化特質之一。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島國,完全依賴海外資源、技術等發展起來,海洋文化為其立國之本。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臺灣、韓國)或為海島、或為半島,同樣敞開自己的大門,吸納四海各種資源,充實、壯大自己,在世界經濟版圖上贏得一席之地。

(三)冒險性

海洋風波險惡,變幻莫測,歷被視為畏途。宋代坡過瓊州海峽,“艤舟將濟,股栗魂喪”[16],直到海上交通頗為發達的明代,據正德《瓊臺志•雜事》說,進入海南的人“稍有識者,當少知避”,瓊州海峽仍是一道巨大障礙。近現代航海技術進步,但要超越海洋,仍有許多風險。在這種海洋環境下創造的海洋文化,冒險性是它的一個顯著特征。明清時期,海上走私貿易十分興旺,實際上這些商人集團不少是海盜式的,一方面出于武裝自保,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掠奪。史稱明嘉靖年間“閩廣徽浙,無賴亡命,潛匿倭國者,不下千數,居成里巷,街名大唐,有資本者則糾倭貿易,無財力者則聯夷肆劫”[17]。以后,“自外夷通商以來,商船大半歇業,前之受雇于訪商者,多以衣食無資,流而為匪”[18]。所以海洋文化中冒險性,就是指海上活動要有冒險心態,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的價值觀,以及敢于面對大海、挑戰大海的大無畏精神。研究這種冒險性產生地理環境、社會基礎、景觀特色等,構成海洋文化地理一個必要組成部分。

(四)崇商性,或曰重商性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談到西方海洋文化,實際就是海上貿易,說中國沒有海洋文化,沒有分享海洋賦予的文明,也就是缺少海上貿易。這種悖論,雖不足取,但也說明,海上貿易確是海洋文化一個最主要的內涵。海上貿易不僅發生在沿海,而且穿過海洋腹地,抵達遠方港口,是最富于商業性、冒險性的活動,因而是海洋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研究內容。嶺南人自古以來,從物質形態到精神形態都充分表現出對商品的價值取向。廣州是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外貿中心,唐代有著名“廣州通海夷道”,宋代與40多個、元代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明清時形成近乎全民經商狂熱。屈大均《廣東新語•事語•食語》說廣東“無官不賈,且又無賈不官”,“民之賈十三,而官之賈十七”,“儒從商者為數眾多”,“而官之賈日多,遍于山海之間,或坐或行,近而廣(東)之十郡,遠而東西二洋,無不有也”。近年改革開放,廣東商品經濟大放異彩,一方面是“廣貨”節節北上,另一方面大批嶺北人南下,形成“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時代潮流,將各種地域文化帶進廣東,使廣東文化景觀非常豐富多彩,即為嶺南海洋文化重商性在當代一種折射。

(五)多元性

《易》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相互溝通或與江河對接,接受多種文化成份,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形成多元文化特質。嶺南文化的海洋性,除了緣于南海海洋環境,主要還有假道南海傳播而來的海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近世西洋文化等,既相互融合,又和而不同、共生、同存、共榮,形成一種復合型文化,其多元性甲于內地許多地域文化。當然,多元性并不是海洋文化所獨有的,許多地域文化都有這種特性,但海洋的寬廣無涯、強大親和力等環境性質,卻是大陸難以相比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海洋文化更富有多元性也是不爭的事實。香港、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其文化的多元性既是一個背景,也是這種交流的一種結果,都與它們的海洋文化環境息息相關。

(六)包容性(兼容性)

海水有溶解萬物的自然屬性,且不停地流動、交換。海洋這種作用可以將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在海水所到之處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夠相互容忍、自由地發展,并相互交流、整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狀態,這就是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嶺南文化發展史上,絕少出現因文化特質差異而發生重大沖突、對抗事件。自明末西風東漸以降從西方傳進被北方一些人喻為“奇技巧”的科技文化到近年改革開放傳進新鮮事物,無不如此。相反,一些大陸文化因缺乏包容性而凸顯、強化了它們的排他性,結果由文化沖突導致政治、軍事沖突。中東地區近年暴力事件不斷,從深層根源來說,與文化的排他性不無關系。實際上,海洋文化這些特質,都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不但可以溝通,而且相互影響。上述外向性與開放性的關系如此,多元性與包容性的關系也一樣如此。又海洋文化主要以海上商業貿易為主流,商品生產和流通具有強烈的外向性和擴張性,目的是追逐利潤,由此必須要有勇氣、有膽識、有謀略去挑戰大海,渡過驚濤駭浪,航行到利潤所在一切地方,為此,也必然要承擔風險,所以海洋文化的冒險性與生俱來。在商業貿易背景下,商品價值觀念、交換觀念、競爭觀念等深入民心,崇商性也就成為海洋民族最為本質的一個文化個性。

五、結語

第3篇

宋代以后,媽祖(天妃)由福建莆田的一個地域性海神迅速成為環中國海海域最具影響力的海神。媽祖(廣西沿海稱三婆)逐漸成為漁民崇信的溫柔善良的女神,廣西沿海的海神從神格化走向人格化。明朝洪武年間,天妃擁有“圣妃娘娘”的封號,“民間舟中所事海神不一,廣瓊有天妃祠,亦敕封王祭”。對天妃祭祀禮儀也因各地而異。天后宮是漁家出海前舉行祭祀儀式、祈禱平安和漁獲豐收的場所。在廣西沿海,天后宮(天妃廟)的規格僅次于觀音廟,廉州、欽州、靈山、東興等地的沿江兩岸、沿海岸、島嶼遍布天妃廟。如合浦、北海境內有20多座天妃廟(有的稱天后宮,有的稱三婆廟,有的以地名稱之)。現存有北海潿洲島的三婆廟,合浦乾江天后宮、海角亭天妃廟、廉中天妃廟、南康三婆廟、黨江天妃廟,東興竹山三婆廟等,甚至在佛寺和道觀里也設有媽祖神位。

二、廣西海洋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及交融性

佛教、道教、天主教及基督教等傳入廣西沿海后,與當地原有的民間宗教一起構成多元并存的局面,出現了諸神一廟、諸神同拜、神靈共祭、道巫結合的現象,各種和平共處,各種文化相互交融。

1.諸神一廟現象

這在廣西沿海的天妃廟、佛寺、道觀中可以看到。隋唐時期是廣西沿海對外交往最頻繁的時期,也是寺廟出現最多的時期,在漢唐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港口合浦就出現了“一寺三庵七十二廟”。至今人們還能在史籍記載中查到的寺廟有:東山寺、真武廟、玉皇閣、元妙觀、三清觀、藥王廟、觀音堂、三官廟、三圣廟、云霞寺、大云寺、康王廟、東岳廟、準提庵、慈云寺、保子庵、廟、北山庵、三界廟、平江廟、鎮海廟、武刀東廟、武刀西廟、西海廟、譚村廟、四帝廟、關帝廟、文昌廟、靈隱寺、平馬三官寺、太軍廟、沙場寺、永泰寺、北帝廟、滿堂寺、太平寺、平隆寺、文武廟、接龍觀、火神廟、龍王廟、孔廟、華光廟、地母廟、福壽庵、萬靈寺、普云庵、三婆廟、真君廟、武圣宮、風神廟、惠澤廟、雷神廟、城隍廟、萬壽宮、學府圣廟、武廟、文昌宮、馬王廟、羅公祠、忠義祠、陳五公廟、節孝祠、賢良祠、昭忠祠、鰲魚寺、覺音庵、海寧寺、接龍庵、萬壽宮、千歲廟、新廟、地母廟、佛祖廟、豐隆寺、五谷廟等。此外在東興有觀音寺,防城有水月庵,欽州有崇寧寺和女庵廟等。其中天妃廟(又稱三婆廟)占了近二十座,還有部分是道教觀院如元妙觀,純粹是佛教寺的不多,大多數寺廟都具有佛道合一甚至儒佛道合一的功能。如在佛寺和道觀里一般設有武帝或華光帝的神牌,天妃廟中往往出現諸神集中,在康王廟中也可看到眾神聚會的現象。北海普渡晉宮是現今保留最完整的儒佛道合一廟的體現。天妃廟原是媽祖的供奉場所,但長期以來,廣西沿海的天妃廟中,除供奉媽祖外,也供奉土地、神農、關帝等。有的還供奉觀音菩薩,甚至釋迦牟尼、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韋陀等佛教眾神。天妃廟成了融佛、道與民間宗教于一身的綜合性廟堂。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北海普渡震宮,是一座集佛、道、儒三家于一體的古廟宇。清末梁鴻勛在《北海雜錄》里描述它“廟貌燦然,為北海諸廟冠”。普渡震宮的頭座中天殿奉祀玉皇大帝,太陽太陰等神,并設立如來佛祖、孔圣先師、太上老君牌位,集佛儒道三教于一宮。金母殿,正殿祀奉瑤池金母,左殿祀奉三官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右殿祀奉二圣帝君(文昌帝君、關圣帝君)。地母殿的正殿祀奉地母元君,左殿祀奉觀世音菩薩,右殿祀奉李鐵拐,呂洞賓兩大仙,殿左有廳祀奉貞烈圣母等。

2.諸神同祀現象

在廣西沿海的寺廟中,所崇拜的神均有主神與非主神之分,但老百姓在日常所供奉與獻祭的各種神靈是沒有區別的。人們到寺廟里拜祭神祇,表達希望生活幸福,遠離災難的愿望,至于所祭拜的是何方神圣、它們屬何教派、教義是什么等并不關心。如一個整天吃齋念佛的老太太,可以在去佛堂上香的途中拐進天后宮點燃香燭。老人過世一般都請師傅做法事,超度亡靈,以示隆重和兒女孝心。但在師傅為亡靈超度的過程中,其唱詞中所涉及到的人物或事既有佛教特色也有道教特色。在人們看來,無論佛教、道教,做法事都是為超度亡靈,至于是何方神靈、屬何種宗教根本無關緊要。無論哪種宗教神靈,都是令人敬畏的“神”。人們的信仰是多重的,多種信仰往往和諧地統一于一個信徒身上。

3.神靈共祭現象

在廣西沿海民間,道教的內丹修煉成為民間宗教的重要內容,關帝、城隍、土地等民間神祇成為道教的神祇,一般寺廟也附設壇祭祀關公、土地公等,佛寺建筑上有道教的明、暗八仙圖案,康王廟中觀世音菩薩與關公老爺同列殿堂。廣西沿海人民崇拜的神多,節日也多,但一年中,民間最重要的宗教祭祀活動一般有兩次:正月十五那天,人們抬著菩薩巡村接受香火祭獻,故統稱為“游菩薩”、“扛菩薩”;八月十五前后,人們請來師公進行祭祀,在祭祀中,師公除了進行念咒、卜卦、請神、驅鬼等巫術活動外,主要是戴面具跳神,并演唱各位神的傳說故事,即跳“師公舞”(或稱跳嶺頭)。兩次活動都俗稱“打醮”,但其活動內容有區別,正月十五側重在游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八月十五側重在祭祖,祈求祖先保佑人丁興旺、人畜平安。但兩次活動實際上都是眾神的狂歡,所有的神靈———不管佛教神、道教神、祖先神還是自然神、人神,都享受著同等的祭獻。4.道巫結合現象自古以來,廣西沿海民間民俗信鬼、好祀,病鮮求醫,專事巫覡。道教作為來自中原的巫覡之術,傳入廣西沿海,與民間信鬼好巫的習俗相遇,互相滲透,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一種道巫難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不辨的局面。道教的主要活動逐漸演變成設齋打醮、操辦喪事、超度亡靈、作會誦經、消災彌難等。不管城鎮農村,不管貧窮富有,道教威儀經常進行,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有的求神保佑,祛除災難;有的祈福求子,辟邪治病;有的為了斬妖招魂;有的為了占卜吉兇等。直到現當代,在廣西沿海民間,四時奉神,香煙裊裊,有病跳鬼驅鬼,遇喪做道場等仍可見。承擔鄉村道教活動的人,一般稱為巫覡(一般女性為“巫”,男性為“覡”,都是指從事與看不見的鬼神進行溝通的人)。巫主要是受病人家屬所托,查看病人為何方鬼神所戲弄,指引如何送鬼安神治病,有時還降仙藥。“覡”與道士實際上合而為一,主要從事做法驅邪、超度安靈等活動。人們每遇不幸或奇怪的事情必請巫,每遇紅白喜事便請道公。此外,巫覡有一套完整的經書,記錄著喪葬、架橋安花、安神安灶等法事的具體操作過程和內法秘旨,影響了當地民間的生子、婚禮、喪葬等人生禮俗和醫術系統,起著傳承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如在京族的宗教活動中,除“師傅”外,還有“降生童”即降神扶乩,他們自命是神與人之間的溝通者,能夠平妖除怪,影響很大。每村有五六個人至十幾人不等,全是男性。京族人若有人蓄不旺及身體疾病等,就請降生單作法除妖,以保平安,這種現象還沿續到今天。巫覡早已超出了道教的傳統宗教意義,成為廣西沿海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廣西海洋宗教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作為廣西沿海的代表性海神龍王、媽祖、龍母、伏波將軍、白龍鎮海大王等淵源各異,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但它們互有交叉,相互影響著廣西沿海人民的生活。其中龍母信仰是繼承土著越人的信仰演變而來的,龍王、媽祖與伏波將軍屬于外來神靈,但它們逐步走進沿海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成為人們精神信仰的一部分。京族人民所信仰的白龍鎮海大神則是京族三島的開辟神和海上保護神,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更為濃厚。龍母信仰來自嶺南土著越人的龍蛇崇拜,主要盛行于西江流域,存在于珠江流域、港澳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據史志載:南漢后主大寶九年(966年),龍母被封為“博泉神日龍母夫人”,此后歷代屢有封敕。據方志資料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廣東地區龍母廟達64所,遍及廣州府、肇慶府、高州府、韶州府等地,沿江沿河傳播拓展,形成西江干流流域和西江支流流域兩大祭祀帶。廣西沿海有多處龍母廟,最典型的是北海外沙龍母廟和東興江平京族三島的龍母廟。北海外沙龍母廟建于1823年,至今仍延續著形式完備和豐富的民間祈福活動。每年正月十六,外沙居民扛著龍母神像,抬著燒豬,穿街過巷,來到龍母廟前舞獅舞龍,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豐收。到農歷十二月十六日,人們又向龍母還福。活動持續三天,龍母廟香客云集,香火鼎盛。此外,在二月初二的社王誕、二月十九的觀音誕、三月初三的北帝誕等誕期,當地漁民也舉行小型的祭祀儀式,把漁船停泊在外沙海面,船頭朝向龍母廟的方位,殺雞、放鞭炮、燒香祭拜,祈求龍母娘娘和諸神庇佑他們出海平安。白龍鎮海大王是廣西沿海的京族人民供奉的核心神祗、信仰神格的最高者。白龍鎮海大王被認為具有保護漁民出海平安、驅趕海賊、管轄海域安全和賜予人民生產豐收的四大法力。白龍島怪石灘西岸白龍嶺上有鎮海大王廟,立有石碑。京族人把鎮海大王的牌位放在哈亭中央供奉,哈節期間要到海邊將鎮海大王迎回哈亭祭拜。京族確定每年農歷八月二十日為鎮海大王的“誕日”。

四、廣西海洋宗教文化的功利性與變通性

廣西海洋宗教文化是人們走向海洋、追求海洋利益時產生的,這就決定了它具有很大的功利性。隨著正統與民間文化的結合,民間信仰的體系越來越龐雜,供奉的神祇也越來越多,民間信仰的功利性與變通性也就更加明顯。

1.宗教形式重在實用功利

黎人“遇有病即宰牛告祖先,或于屋,或于野,隨其所便,也不設位”[8]。廣西沿海各地各村往往都有各自的土地神,但所立的土地廟往往是在路邊、村邊、樹下或田頭立一塊石頭,作為土地神的形象。不重其表,表現了功能信仰。

2.天妃與送子觀音形象的統一

觀音是天妃(三婆)出現之前沿海人民的第一位女性海神。觀音除了是“求子娘娘”、普度眾生外,還在海上巡洋、護航、驅妖、解困等方面都有求必應。宋元以后,天妃(三婆)成為沿海人民的第二位女性海神。相傳天妃不僅能保佑航海捕魚之人的平安,而且還兼有送子娘娘的職司。其道教封號:輔兜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天妃出現后,人們往往把天妃的形象與送子觀音的形象聯系在一起。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圣誕日,已婚尚未生育的婦女常到天后面前虔誠祈禱,以求早得貴子,供奉天妃的香火之盛遠勝其他海神。這既是廣西沿海漁民宗教功利主義思想的反映,又呈現了“佛、道相融”即天妃(媽祖)信仰與觀音靠攏的跡象。廣西沿海各地所建的天妃廟或三婆廟內一般都同時立有觀音像。

3.崇拜海神與得到庇佑

在廣西沿海的人們看來,凡是能夠保佑海洋活動安全的都可以作為海神,所信仰的海神被賦予了多種職能,甚至無所不能:如避難求生、求漁、求子、求雨、求安、引航、助戰等,反映了人們對海神的世俗性要求。如信仰媽祖,是因為媽祖能保佑他們、帶來海上活動的安全。當對海神有所求時,人們往往會許下諾言,如果“靈驗”則給以各種好處,大者如修廟,或為神像塑造金身,小者有增添香火錢等。如果不是很“靈驗”,廟宇就會變得冷冷清清,民眾轉投其它神靈。

五、開發和利用廣西海洋宗教

文化時要注意的問題廣西海洋宗教文化是以海神崇拜為核心的多神崇拜,多元性和交融性緊密結合,民族性和地域性相互影響,功利性和變通性密切聯系。廣西沿海人民用開放的眼光、冒險的精神、實用的心態、變通的手段,對外來宗教廣納善取,在差異中存大同,在沖突中求和諧,從而形成了廣西海洋宗教文化的特質。與此同時,這種宗教文化也豐富了他們的生活,深深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為此,在開發和利用廣西海洋宗教文化中,要注意:

1.肯定宗教文化是廣西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西海洋宗教的核心是海神崇拜。但“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一帶有佛教文化特征的話語成為平民百姓的通俗語言。廣西沿海民間特別是農村,四時奉神,香煙裊裊,有病跳鬼驅鬼,遇喪做道場等仍時有出現。天主教和基督教堂在各地都有影子。不少宗教性節日成為民間的重要節日,體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與儒、釋、道等多種傳統文化資源相組合的特色。宗教文化已滲透到廣西沿海人民社會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成為廣西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特殊的海洋歷史文化現象。

2.充分認識廣西海洋宗教文化的二重性特征

由于宗教自身的復雜性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需求的不同,宗教文化社會作用的復雜性較明顯,具有積極與消極的“兩重性”。古代廣西沿海,邊遠偏僻,地理環境惡劣,開發程度有限,社會生活閉塞落后。宗教作為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精神活動的寄托及反映,多少反映了人們的訴求,保存有廣西海洋文化的豐富內容,其宗教教義和道德中的積極因素對鼓勵廣大群眾追求良好的道德目標有積極作用。但廣西海洋宗教文化也表現出信仰內容龐雜,形式原始,多神信奉,巫占盛行的特點。其崇拜的神具有多樣性與分散性,從自然精靈、天神地只到佛道師祖,無所不有,缺乏統一的。即使同一形式,也可能表現了不同的層次或內容。與多神信仰相適應,則是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特色,如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等在廣西沿海長期占主導地位,宋代欽州“家鬼者,言祖考也,欽人最畏之”,明人講:“志稱粵俗尚鬼神,奸祀,病不服藥,惟巫是信。因詢所奉何神,謂人有疾病,惟禱于大士及祀城隍以祈福。行旅乞安,則禱于漢壽亭侯,如此安得為,以上二事,賢于吾鄉甚遠”。說明古代廣西沿海人民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方面仍有較大的局限性,這與該地區相對落后的社會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有著密切關系。為此,我們在研究和了解廣西海洋宗教文化的豐富內涵時,對其積極地揚棄、批判地繼承,充分發揮其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服務的積極作用。同時,在開發時,也要持一定的謹慎態度。

3.充分發揮海洋宗教文化在構建北部灣地區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廣西沿海處于中國—東盟的前沿陣地,與越南陸海相連,沿線分布著漢、京、苗、壯、瑤等10多個少數民族,大都屬于跨境民族,各跨境民族的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關系到邊疆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在多樣性與多元化的背景下,廣西沿海的京族、壯族、瑤族等基本上都保留著自身延續幾百年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并用之來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情感、思維、道德和社會秩序。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文化不發達,長期處于較低的歷史發展階段等原因,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往往通過宗教神話和史詩的形式,用生動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豐富的資料表現出來。廣西沿海民族傳統文化和社會歷史的發展,不能忽視這些宗教文化所蘊涵的多樣性與多元化的文化內涵的影響。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宗教文化用的因素,教育引導他們互相尊重、和諧相處,為構建邊海疆地區的和諧穩定體系服務。

4.深入研究、挖掘和利用廣西海洋宗教文化特色資源

第4篇

關鍵詞: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空間 虛擬現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如下定義:“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而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沿海居民在長期的涉海行為過程中積淀形成的具有海洋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包括文學藝術作品、民間習俗、海洋節慶活動、民間傳統技藝、海洋信仰等。

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植根于遼闊的海域疆土,又受制于海島的封閉性與獨立性,相對來說,它具有較為穩定的海洋地域特征。于是,海洋文化空間對于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延續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文化空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的一種描述,但是,特定的文化空間的形成是因為有特定的文化活動的存在,而文化空間又成為文化活動不可脫離的空間環境。

1.文化空間的概念

長久以來,“空間”一直被視為是一個純粹的幾何、地理概念,是指由點、線、面構成的方向或者形狀空間。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對“空間”做出了新的哲學詮釋。他在《空間的生產》里建立了空間社會學的理論框架和概念體系,由原先的“空間中的生產”轉向“空間的生產”的分析研究。他認為“空間是一種(社會)產品”,每一個社會或每一種生產模式都會“生產”出相應的空間。進而,他在列舉空間類型的時候,也提到了“文化空間”一詞。他認為“空間的概念與精神的、文化的、社會的、歷史的空間聯在一起”。這樣的描述,很明顯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考慮的。

但一個專門術語,文化空間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中。宣言指出,文化空間是“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表現,它是一個集中舉行流行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也可定義為一段通常定期舉行特定活動的時間。這一時間和自然空間是因空間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存在而存在”。

值得強調的是,人類學的文化空間是物質與非物質的結合,它既有物化的形式,也有人的行為,甚至有精神的展現。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學的“文化空間”,首先是一個文化的物理空間或自然空間,是有一個文化場所、文化所在、文化物態的物理“場”;其次在這個“場”里有人類的文化建造或文化的認定,是一個文化場;再者,在這個自然場、文化場中,有人類的行為、時間觀念、歲時傳統或者人類本身的“在場”。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不斷深入,從文化空間的形成和作用來看,它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類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空間。在此,筆者把文化空間分為兩類,一類文化空間是單一、純粹或動態的文化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不產生、包含其他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類文化空間既可以是一個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其中又包含了其他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資源狀況

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獨特的海洋地域特征和海洋文化特征,使得其對文化空間的依賴性更加地突出。截止目前,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沒有文化空間的形式,但中國并不缺乏文化空間。而且,從文化空間的第二種類型來看,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一個相對應的文化空間。

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是指定期舉行海洋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形式的場所,或是某項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根據文化空間的性質、內涵、特征與形式,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涉海生活生產行為。沿海居民的涉海生活生產行為明顯區別與大陸居民,漫長歲月的涉海生活生產行為形成了沿海居民的海洋生活習慣、海洋生活習俗、海洋人格精神、海洋信仰,也促進了諸如漁業、鹽業、造船業、航海業、海洋科技等海洋產業的形成,還造就了極富海洋特色的人文歷史景觀建筑等。涉海生活生產行為是一個活態的空間,樣式多樣且極富有變化,流動性較強。

第二,海島村落。海島村落尤其是傳統海島古村落濃縮了海洋文化、海洋經濟發展的歷史,蘊含著海島文化的精髓。它不僅是物質空間,更是海洋文化的精神空間。舟山市農林與漁農村委員會在2014年3月的《海島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價值與路徑淺析》的調查報告中,將舟山群島海島村落分為三種主要類型,一是古建筑村落,如岱山縣的倭井潭村,嵊泗縣的峙岙村等。二是民俗風情村落,例如定海區的紫薇村,普陀區的蓮興村。三是自然生態村落,例如普陀區的西岙村。海島村落在文化具有很大的天然包容性,存在文化的多樣性。

第三,海洋自然地域景觀。海洋自然地域景觀是一種自然景觀,但是由于其能被人直接或間接利用,因此,也逐漸融入到人文歷史景觀當中。比如,海島村落從海島地理地貌視角來看,它是屬于自然地域景觀。但從村落文化視角來看,它是屬于人文歷史景觀。不同的地理決定了海洋自然地域景觀的結構、樣式、文化特色和素質等。例如,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第四,海洋方言俚語。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海洋方言俚語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口頭遺產的首要條件,使其具有獨特的地域色彩。舟山話被當地人叫做“舟山咸話”,這“咸話”兩字并不是“閑話”的錯別字或諧音。因為“閑話”的意思是“閑暇無事,隨便聊聊”。而“咸話”的“咸”是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一種,“淡”就是淡而無味,那么“咸”就是有滋有味了。“咸話”,就是指舟山的海島居民講的有滋味、有風趣的一種語言了。

第五,海洋信仰。海洋信仰是沿海居民由對海洋崇拜、禁忌的心理活動和精神感受所創造出來的神、靈形象,以及對這些神、靈形象的崇拜和禁忌儀式及其傳承活動。海洋信仰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空間。但從相對的角度來看,它也一種文化空間。例如舟山群島普陀山的觀音信仰,觀音信仰是一個文化空間,在這個文化空間里,誕生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寺廟文化,誕生了觀音文化節、觀音祭祀朝拜禮儀,也誕生了觀音餅工藝、觀音傳說的口頭文學等。

第六,海洋節氣。海洋節氣是中國傳統節氣與沿海和海島地區的特殊地域節氣相結合的用來指導涉海生活生產的一些特殊性時刻或時段。在這一時間階段,為了輔助涉海生活生產,沿海居民往往會舉行相應的習俗、禮儀、節慶等方式,進行表達和紀念。中國傳統的節氣因為沿海或海島特殊的地理,會披上海洋的特色,而這些每到節氣,也會有自己獨特的紀念和慶祝方式。

3.文化空間之于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傳統的觀點認為,文化空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主要用來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形態和樣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在1998年提出文化空間的概念的,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155次大會上成立了一個專項獎金,用來激活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或文化表達形式”。后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官員埃德蒙?木卡拉對此解釋說:“文化空間指的是某個民間傳統文化活動集中的地區,或某種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選擇的時間。”從這個解釋來看。文化空間似乎又不僅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類型,也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而正如上文所述,文化空間一詞,亨利?列斐伏爾早就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在其著作《空間的產生》中提到了。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文化空間,去研究文化空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那么,文化空間的內涵與外延會豐富得多。

文化空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

文化空間是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空間。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都有其特殊的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產物,它有別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文化。中國的觀音信仰大致起源于兩晉時期,但把觀音奉為海神,作為海洋信仰的對象,則是唐代開始的。舟山的觀音傳說具有濃郁的海洋氣息,這和普陀山稱謂南海觀音的道場是有關系。例如不肯去觀音、慧鍔請觀音等觀音傳說故事,都是依托海洋這個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而逐漸形成的。

文化空間是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文化空間的土壤而生,如果離開了這個文化空間,它就可能變異,甚至消亡。以舟山的漁歌或漁歌號子為例,它們是漁民在漁業勞作時為了休閑放松、或調節、統一行動和工序的一種口頭語言藝術。然而,隨著漁業科技的發展,隨著漁民生活水平尤其是休閑方式的轉變,我們現在已經很難在現實的漁業生產現場聽到自然的漁歌或漁歌號子了。

文化空間是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空間。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傳承,那就必須得到橫向和縱向的轉播。還是以漁歌或漁歌號子為例。盡管人們也在想方設法地搶救、保護和傳承。但傳統的漁業生產的環境發生了改變,傳統的漁業生產技術得到了革新,甚至連方言俚語也逐漸被淡化,這讓漁歌或漁歌號子失去了文化空間。藝術是需要靈感和情感的,這樣脫離實際氛圍的傳習,即便是繪聲繪色的舞臺表演,都很難讓演唱者和聽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文化空間之于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或作用,除了物質上的支撐之外,更是精神上的養成和寄托。一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空問,可以“生產”出源源不斷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

4.基于文化空間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基于文化空間視角,對于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原著空間保護。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著空間是指現實的海洋生產生活環境空間,原著空間保護是基于現實的地理或者文化空間的基礎而采取的一種措施。自從舟山群島進入大橋時代,原本的離島變成了半島,經濟發展對傳統文化尤其是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巨大沖擊。不過,舟山群島有13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那些遠離本島的海島便成為原著空間保護的典型樣本。例如,舟山市的嵊泗列島便是典型的離島群落。在嵊泗離島當中,像黃龍島、花鳥島、枸杞島等海島村落,都是遠離舟山本島甚至遠離嵊泗縣主島的小島,相對來說,原生態的海洋資源保護得比較好,體現了濃郁典型的海島特色。

第二,裝飾空間保護。所謂裝飾空間保護就是利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商業街、廣場等文化經濟場所,以實體的形式再現某個海洋文化空間,利用真實的實物模擬,再現具有海洋、海島特征的生產生活場景與氛圍。這樣的文化空間一方面能夠作為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也能夠作為參觀的對象。很多海洋的節慶禮儀活動都是可以通過裝飾空間來得到展現和傳播。另外,建立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也是一種良好的途徑。

第三,藝術空間保護。藝術空間保護是指通過藝術表演舞臺、氛圍的營造,來展示、傳播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把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改編、演繹成文藝表演的形式來進行傳承、展示和傳播。例如,將觀音傳說改編成舞臺劇、戲曲的形式,通過舞臺背景的布置,舞蹈音樂的渲染,人物造型和語言的表達,將觀音傳說由平面的語言轉化成立體、流動的空間表演藝術,更加有利于表達和接受。

第四,虛擬空間保護。所謂虛擬空間保護是指利用能夠再現海洋現實文化空間的虛擬現實技術,對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和傳承。我國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汪成為在其著作《人類認識世界的幫手:虛擬現實》一書中是如此來定義虛擬現實技術的:“是指在計算機軟硬件及各種傳感器(如高性能計算機、圖形圖像生成系統,以及特制服裝、特制手套、特別眼鏡等)的支持下生成一個逼真的、三維的,具有一定的視、聽、觸、嗅等感知能力的環境,使用戶在這些軟硬件設備的支持下,能以簡捷、自然的方法與這一由計算機所生成的“虛擬”的世界中對象進行交互作用。”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虛擬現實空間就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海洋原著空間以立體三維空間的形式再現,利用光、影、聲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嗅覺等,使其身臨其境地感受一種現實動態的海洋場景。形象逼真的虛擬現實空間,能把你帶回到真實的海洋生產生活場景、海洋自然場景當中。它可以成為一個接近于現實的平臺,去體驗文化,接受文化。

第5篇

[關鍵詞]日本文化;海洋性;特點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2-0191-02

一、引言

塞廖爾?亨廷頓曾說過:“在后冷戰的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別。”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地理條件下,經過許多代人無意識的集體選擇而形成、積淀起來的。一個民族的文化一旦成為一種傳統,就會對該民族的發展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今天,文化已然成為不同民族的身份標識。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助于加深民族問的相互理解,促進交流。

《辭海》規定:“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據此,從過程來講,文化是人類社會的歷史實踐過程,即“人化”過程。從結果來講,文化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人化”后的產物。因此,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只有經過人類實踐或加工后的物品才可稱之為“文化”。

根據人、自然、社會的關系,文化系統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物質文化是由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產生的、可觸知的文化事項,包括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物,它是文化的表層。制度文化是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的產物,包括風俗習慣、行為規范、組織形式等,它是文化的中層。精神文化是人與自我意識關系發展的產物,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發展進化,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它是文化的底層,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曲金良主張:“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其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因此涉海性是海洋文化的顯著特征。日本是四面環海的島國,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必然受到海洋的影響,其文化產物也必然與海洋息息相關,存在海洋性特點。

二、日本物質文化中的海洋性特點

(一)飲食文化

日本飲食文化的海洋性體現在其原材料上。典型的日本料理有壽司、刺身(生魚片)、天婦羅、章魚燒、清酒等,多以魚食為特色。日本人自稱為“徹底的食魚民族”,據日本政府2013年度《水產白皮書》稱,2012年日本國內魚類產品食用消費量為652萬噸,處于世界前列。

在日本,伴隨著魚食文化的興盛,各地漁民每年都會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來慶祝豐收,如“鮑魚祭”“蝦祭”“螃蟹祭”“海膽祭”等等。還有一些與魚有關的節日,如每年的5月5日為日本的男孩節,也叫“鯉魚節”。

(二)服飾文化

日本的傳統民族服飾是和服,因日本屬“大和民族”而得名,它起源于中國隋唐時期的官服,后經日本人歷代改良,逐漸發展成為適合日本民族穿戴的獨特服飾。

和服種類繁多,根據性別、場合不同而不同,穿戴繁瑣,需別人幫忙才能完成。根據季節不同,和服表面會紋上不同的圖案。和服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只在領窩處開一個口子。如將和服拆開,其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和服以直線創造美感,能顯示出莊重、安穩、寧靜等特點,適合不同體型的人。

和服蘊涵著日本文化的海洋性特點。日本地處日本海和太平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對自然的變化極其敏感,體現在和服上,是根據季節而描繪的不同紋樣圖案,這些圖案多以動植物及自然現象為主,如花鳥蟲魚、松竹柏、山水川等。另外,日本夏季全國氣溫普遍較高,降水充沛,氣候炎熱,為了順應這一環境,和服設計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具有良好的通氣性。

(三)建筑文化

日本的傳統建筑明顯受到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影響。在日本絕大多數地區,夏季通常漫長、炎熱而又潮濕,為適應這種氣候,日本傳統房屋的底層稍稍抬起,脫離地面,使房屋的四周和下方保持良好的通風狀態。日本傳統住宅幾乎都是木結構的,因為木材具有冬暖夏涼、柔韌抗震的特性,因而成為日本建筑的首選材料。

日本傳統住宅的典型代表是和室,和室地面鋪有榻榻米,在和室里不需要穿鞋子(包括拖鞋),赤腳走在以自然素材燈芯草做成的榻榻米上,猶如徜徉在大自然一樣。和室內部是開放式的,沒有實墻,僅用活動的拉窗或隔扇分割,既保證了空間的利用率又兼具便利性,同時紙質和木制的拉窗或隔扇具有良好的吸潮調濕作用,又因榻榻米的使用,和室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充分體現出日本民族與海洋互動時的智慧。

三、日本制度文化中的海洋性特點

(一)婚姻與家庭

日本四面環海,火山地震頻發,自然環境惡劣,國內適宜稻作農耕的平原稀少,古代日本人多以撒網捕魚為生。因此,為了保證勞動力數量,日本女性在婚姻與家庭中的作用,與內陸型中國相比,更加受到重視。如中國古代女性長期遭受裹足之苦,以滿足男性的畸形審美,而善學的日本卻并未移植這一做法,其原因在于海洋性作業的撒網捕魚不同于內陸性的育苗耕種,具有高風險性和不穩定性,若作為勞動力的女性被裹足束縛,則無法保證家庭收入的穩定。

另外,日本自大和時代開始,長期存在“訪妻婚”,直到平安時代后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長達一千多年。訪妻婚又稱“妻問婚”,這種婚姻是夫婦別居,男女各自與自己母親和同母兄弟姊妹同住,男方在晚上進入女方家中,短則翌日清晨離開,長則在女家逗留數年,然后回到自己的家,所生的子女隨母親生活。這體現了母系社會中女性的特權和中心地位。同樣,在今天的日本婚姻制度中,女性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傳統的日本家庭中,妻子負責育兒持家,掌管經濟大權。

日本現代家庭制度與中國的家庭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在日本傳統的家庭制度下,家長位于權威結構的核心,長子繼承家業,非血親者同樣可以成為家庭的正式成員。日本的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基礎群體,它同時又是一個經營家業的經濟組織,具有功能群體的性質。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和日本社會的一個重大差異,即中國的家庭遵循嚴格的血緣原理,人的信任關系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之上并且很難超越這一范圍;而日本的家庭遵循能力原理,人的信任關系很容易超出血緣關系范圍。之所以如此,恐怕也與日本人為應對被海洋隔絕、惡劣的生存環境有關。

(二)民族與國家

日本99%的人口屬大和民族,“大和”一詞源自公元3世紀的日本政權所在地的大和地區,之所以日本人自稱為“大和民族”,與日本四面環海的島國環境密不可分,一般來說,島國因海洋天然的屏障,不怕外敵入侵,歷史上日本也很少被外族入侵成功過,島國因封閉的環境,最怕的是內部戰亂,一旦內亂,無處可逃,再加之日本火山地震頻發,日本人需要“以和為貴”,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日本的民族性格具有極端的矛盾性,他們“既生性好斗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如果深究產生這種民族性格的根源,恐怕也與海洋的變化莫測密不可分。海洋在風平浪靜時,顯得迷人優美,在波濤洶涌時,又顯得面目猙獰,無法捉摸。大海這種極端的兩面性無異會滲透進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海洋民族因海洋的殘酷和封閉,其生存方式和生活樣式必然帶有競爭性和擴張性。日本自成立國家后,從公元4世紀至20世紀中葉,一直謀求對外擴張,以釋放生存壓力。歷史上日本多次入侵朝鮮,妄圖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進而稱霸世界,其背后的文化動機恐源于此。

四、日本精神文化中的海洋性特點

(一)文學藝術

島國的自然環境決定了日本文學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海洋性色彩,自覺或不自覺地涉及到航海、海上探險、海外貿易、海外擴張等內容。早在“記紀神話”中就出現了“山幸海幸”的傳說,甚至連日本島的誕生都與海洋有關。《浦島太郎》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深刻反映了古代日本人對海洋的向往與眷戀。《土佐日記》、《平家物語》、《雨月物語》、《蟹工船》等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日本人與海洋的互動關系。

另一方面,諺語作為最簡潔凝練的語言,最能反映民族特性,日語諺語中存在著大量的涉海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與海洋魚類相關,如“鯛魚爛了依然是鯛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二是與海洋生活相關,如“未見大海先備船(未雨綢繆)”。三是與海洋環境氣候相關,如“沙丁魚云(卷積云)”等。

(二)

神道教是日本傳統的宗教,以自然崇拜為主,屬于泛靈多神信仰,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祗。神道教的重要儀式“禊祓”是在水中清洗自己的身體,除去污穢和罪惡,儀式所用的水最初是海水,后來逐漸使用河水,用鹽潔身。海水在神道儀式中代表著神圣,可以清除一切污穢和罪惡。

另外,日本民間普遍存在著海神信仰,海神信仰指日本海民群體在其所從事的涉海生產生活過程中,為確認自身與海洋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一系列旨在表達對各種人海關系的認知情感的文化實踐活動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實踐手段。海神信仰與日本神道教關聯密切,帶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以及多神崇拜的神道特點。今天,日本存在專門的“海神神社”和法定假日“海之日”。日本亦呈現出海洋性特點。

五、結語

與政治、經濟等概念相比,文化是最穩定的因素,文化性格昭示著民族命運,欲了解一國民族性格,最好的途徑是研究其文化。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研究其文化有助于促進兩國的深層理解。

通過分析日本文化中物質、制度、精神等三方面的代表性事項,可以看出作為島國,日本文化具有鮮明的海洋性特點。

參考文獻:

[1]陳建憲.文化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黃桂峰.從日諺看海洋文化的特點[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7).

第6篇

關鍵詞: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策略;河北省

河北省是我國的沿海省份,其海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是一種地域文化,它是生活在海洋環境中的河北省人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可以說海洋環境是其“獨特的文化搖籃”。

一、河北省海洋環境

1 海岸海洋地貌

河北省海岸線長487公里,海岸帶總面積11379.88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6%。海洋地貌類型主要有沿海陸上地貌、潮間帶地貌、海島地貌和海底地貌。

2 氣候條件

河北海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疾風氣候,氣候適宜,四季分明,與同緯度的內陸平原相比,具有夏季涼爽、濕度大,春季增溫、秋季降溫向后推遲等特點,有旅游避暑之利。

3 資源豐富

河北省海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豐富的港口資源、海洋生物資源、鹽業鹽化工資源、能源、礦產資源以及旅游資源,孕育了獨特的海洋環境及文化。

二、河北省海洋環境中的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是指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這里的“地”是指地理環境,它既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條件,也是在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不斷影響下形成的環境;這里的“人”則不是指單個的人,而是社會的人,是指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會組織程度的集團或集體。海洋環境是一種自然環境,其中的人地關系是提供沿海地區的居民生存的必要物質原料,它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和生活中有著不同的體現。

1 生產活動中的人地關系表現

首先,海洋環境決定人們生產活動的主要內容,它為沿海居民提供了生產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物質基礎。河北海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港口、海洋生物、鹽業、旅游、能源礦產等五大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對振興河北沿海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次,人們的生產活動對海洋環境也存在著明顯的正負反饋作用。一方面人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使環境朝著有利于人類發展的方向演變,另一方面,河北省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種工業污染,致使海洋環境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污染。

2 生活中的人地關系表現

首先,海鮮海產是沿海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由此也形成了海鮮海產的飲食文化。其次,海洋影響著民間的交通工具與旅行,沿海居民日常的生產及生活都離不開船、港口碼頭,秦皇島港、唐山港和黃驊港為河北省三大商業港口。第三,海洋影響著民間風俗的儀式與內容。河北省的漁民習俗炮火把、祭海等,鹽民習俗敬天地等風俗都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第四,海洋還影響著民間的信仰,包括俗信和禁忌,如漁家生活禁忌中烙餅不能說翻個,要說“劃一下”等。

三、基于人地關系理論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分類

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物質文化亞類,精神文化亞類和人文活動亞類。其中物質文化亞類主要以海洋遺存及現代海洋文化景觀為代表,代表性的旅游資源主要有海洋古遺跡、遺存文化旅游資源,如秦皇求仙入海處;現代海洋景觀文化旅游資源,如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海洋產業文化旅游資源,如秦皇島港。精神文化亞類主要體現在宗教和文化藝術領域,代表性的旅游資源主要有海洋文學藝術文化旅游資源,如海洋文學作品《浪淘沙 北戴河》。人文活動亞類,主要以人群活動為標志,表現形式為諸多文化現象,代表性的旅游資源主要海濱浴場文化旅游資源,如北戴河浴場;海洋民俗、節慶文化旅游資源,如跑火把、望海大會;海洋體育文化旅游資源,如沙灘排球、帆船、沖浪等。

四、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策略

1 依托地方文化創出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河北省地方文化豐富,形成久遠,流傳廣,且各具特色,如燕趙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可見,海洋文化作為河北省的主題文化之一,應當注重其與地方其他類型文化的結合。這樣,才能夠使河北省的海洋旅游產品的異質性更為突出,特色更為鮮明,從而增強對旅游者的吸引力。

2 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多種產品

河北省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數量多、類型全,因此,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資源優勢,就必須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構建綜合性的旅游產品體系,包括建立休閑度假旅游、觀光旅游以及專項旅游穩住的旅游產品體系。其中,休閑度假旅游可以具體開發康復療養度假旅游、水上水下運動旅游、訪古探勝旅游;觀光旅游可相應開發海島觀光旅游、海上游船觀光旅游;專項旅游則可開發海洋生態旅游、科考旅游、節慶旅游、美食旅游等,從而進一步完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產品。

第7篇

廣泛開展東海區域島嶼文化研究。浙江海洋學院充分發揮學校地處東海、熟悉舟山群島的優勢,對浙江及舟山海洋文化開發多方面研究,廣泛整理東海區域海洋文化資料,準確把握海島海洋文化特點,尤其是探索浙江海洋文化發展軌跡、深入研究海島民俗、積極發掘海洋文化資源等,取得了一批成果。柳和勇教授承擔了“舟山群島海洋文化說”及“浙江海洋文化發展軌跡”等省級課題,海洋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員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地域海洋文化的力作《舟山群島海洋文化論》和《浙山越水普陀潮》《慈航慧炬化絲路》《吳方言與東海文化》等著作。

海洋文化研究所外聘特約的專家,也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如方長生主編的《海洋文化研究叢書》內容廣,影響大;金濤撰寫的《舟山龍文化》和《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內容豐富,頗受學界關注;還有《舟山漁業史話》史料豐厚,廣受好評。《普陀山史話》和《舟山民俗大觀》資料齊全,研究深入。

開展海洋漁、鹽文化研究。側重于對漁歌、漁業和鹽業民俗及漁業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承擔了“浙江漁業史”“岱山東沙古漁鎮史”“浙江鹽業民俗研究”和“浙江漁俗文化的語言學研究”等省級課題,并協助浙江省漁業局完成了“浙江省振興漁文化工程對策研究”報告,發表了《舟山群島漁滲的語言特色與文化內涵》《東海漁歌語言的韻律美》《浙江鹽業民俗初探》和《我國非物質海洋漁捕文化資源的價值研究》等文章,其中不少文章都是我國對某一方面海洋文化研究的開拓之作,有一定影響。

開展海島歷史文化的研究。主要開展海島歷史文化著作整理及研究。張方淌凇⒊碳毯旖淌諍駝慚竊敖淌詰確直鴣械A恕啊端目餿書》中的舟山歷史文化研究資源匯編”“黃以周著作整理”“黃式三集”等省級課題,韓偉表教授承擔了“金性堯著作整理”省級課題。

側重海洋文學研究和創作,涌現出一批海洋文學作品。王學淵教授出版了《遠去的帆影》詩集,倪濃水教授創作了《螞蟻蕩漾》《開一扇門,望見觀音》等海洋小說、散文,其中《螞蟻蕩漾》獲2002年全國海洋文學大賽二等獎。李松岳副教授創作《沙器》《大海作證》和《內心的尺度》等海洋詩歌和散文,《內心的尺度》獲2007年舟山市“五個一工程獎”。海洋文化研究所還編輯出版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作品選》,承擔了“中國古代海洋小說和文化”和“中國海洋文學研究――以浙江為焦點”等省級課題,發表了《西北和東海:“精衛填海”里的南北文化隱喻》《中國古代海洋小說中“人魚”敘事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蘊涵》和《中國海洋詩歌的審美高度》等海洋文學研究文章。

根據自身特點,積極開展海洋文化教育。培育學生的海洋文化素養,形成具有豐富海洋文化內涵的辦學特色,撰寫海洋文化教材,開設“海洋文化概論”課題;經常性地舉辦海洋文化講座,普及海洋文化知識,提高海洋文化基礎理論修養;支持學生辦好海洋文化研究會社團,組織學生參與海洋文化田野調查;積極探索海洋文化特色教育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和能力提高的相互促進;鼓勵學生開展海洋文學創作和海洋文化研究,支持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參加舟山市系列海洋文化節慶活動,增加海洋文化的具體感受。2002年以來,人文學院學生發表海洋文學題材作品近60篇,撰寫海洋文化科研論文30余篇,其中5篇有關漁民畫的論文收入《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篇文章收入《第二屆中國海洋文化節研討會論文集》;還撰寫了18篇有關海島海洋文化的調查報告。周鳳平等同學創作的海洋文學作品入選《人民文學》主辦的中國校園文學新人優秀作品選。徐方成同學畢業后因創辦海洋文化旅游企業而被評為“首屆浙江省大學生創業之星”。

第8篇

關鍵詞:海洋文化產業資源;效用價值;層次分析

1 引言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決定了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海洋文化產業已成為沿海城市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的經濟領域。因此,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與有效的利用,將有利于加快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本項研究是以煙臺市為研究區域,通過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試圖對煙臺的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進行因地制宜的客觀評價,以期為管理者提供對海洋文化產業開發建設的有效參考。

2 煙臺海洋文化產業資源概況

煙臺市地處中緯度,位于山東半島中部,瀕臨黃海與渤海之間,海洋資源豐富,對應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09.1公里,占全省的27.2%,其中規劃港口岸線98公里。這里有72個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巖海島,總面積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7%。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對煙臺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數量進行考察統計如表1所示

3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評價內容

“文化產業資源的評價,是以發展文化產業為目標,對文化產業資源的可開發利用價值的估量,也就是對文化產業資源蘊涵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等的考量估價。”[1]這也正是反映了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進行評價所需的內容。即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資源價值、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條件評價、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效用價值評價。

3.1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資源價值評價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價值指的是某種海洋文化產業資源所具有的價值。海洋文化產業資源,其基本價值是由文化特征和內涵體現的,并沒有準確的量化指標。海洋文化產業的資源價值主要是由觀賞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構成的。

3.2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條件評價

海洋文化產業的資源條件評價包括資源的市場條件評價和開發建設條件評價[2]。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市場評價是對以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為生產要素的市場進行前景評價。主要針對的是對市場的規模、市場的層次、市場的潛力、以及消費的對象而做出的評價。

3.3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效用價值評價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效用價值,是衡量一個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開發是否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據海洋文化產品所具有文化的屬性,可以判定其既是經濟商品也是社會產品。因此,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存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的效用。在評估中必須要綜合平衡兩種效益,既要評估可以產出的最大經濟利益,同時也要遵循社會效益第一的評價標準[3]。

4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原則

為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制定如下基本原則。

客觀性。對于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文化特色、美學特性指標等無法直接量化或難以量化的復雜指標,采取對其進行定型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并加以德爾菲法分析,降低主觀因素的影響,尋求一個具有客觀性、科學性的真實評價結果。

全面性。公眾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感知將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盡最大可能的涵蓋對影響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的因素,建立具有全面性和綜合性的評價指標體系。

可操作性。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評價,要能夠反映特定時期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實際狀況,并實事掌握產業資源的動態變化趨勢,做到及時的反饋和動態化地評價,因此需要建立的評價體系必須具有可操作性。

5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是以海洋文化產業文化資源文化和產業的雙重屬性為中心;然后,從產業屬性和海洋文化內涵兩個角度對資源進行考核和評價;最后,提出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的理論依據和指導。

在進行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指標體系建設中,根據國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體系》,并參考王穎[3]在其《山東海洋文化產業研究》的博士論文中所建立的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的一般性指標體系模型(表2)。

該評估體系建立了資源價值指標、資源條件指標、效益價值指標3個一類指標。在充分考慮各類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設立了7個二級指標和21個三級指標。

6 評價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專家調查法對判斷矩陣進行確定,如表3所示。

對判斷矩陣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出其特征向量,說明對于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指標來說,第一層的權重資源價值為0.2970,資源條件為0.5396,效用價值為0.1634。第二步,運用公式,計算可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為,,,,這表明一級指標構成的判斷矩陣通過了一致性檢驗,一級指標的權重是可信的。運用同樣的方法可計算出二級指標及三級指標的權重及位次如表4所示。

通過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資源條件的權重是三個一級指標中最高的,這說明煙臺海洋文化產業擁有較好的資源條件,但這也反映另一個問題,煙臺在海洋文化產業資源并沒有發揮出較好的效用價值。因此,煙臺在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與建設方面只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從評價體系中的二級指標中觀賞價值、市場條件、經濟效益的權重分別在各自的體系中是最高的,這說明煙臺由于自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獨特的海洋文化資源,而且由于煙臺的經濟發展迅速也極大地拓展了海洋文化產業的市場發展空間,同樣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給煙臺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從評價體系的三級指標的權重結果來看,市場潛力以0.1997權重居于主導地位。市場潛力關系到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前景,煙臺擁有強大的市場潛力一定能夠為其海洋文化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歷史久遠性的權重值為0.125 8僅次于市場潛力。資源的獨特程度的權重值為0.087 5位于權重值的第三位。煙臺的海洋文化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觀賞價值,她的獨特魅力可以使人心情愉悅,心態輕松,實屬旅游勝地。另外,煙臺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擁有許多大型企業以及海內外的外商投資企業,這極大的豐富了消費群體,也提高了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

通過對評價結果,不僅能看出優勢,也能看出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在權重排名中比較之后的有,市場規模權重為0.0077位列最后,開發技術與人才配套情況權重為0.0102位列20,產業帶動能力權重為0.0145位列19,文化資源的保護權權重為0.0168位列17。

從這些數據及排名我們可以看出,煙臺市在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與中存在著三方面下問題。第一,經濟主體弱小,缺少大型的海洋文化企業,例如,年產值上億元的海洋文化企業。第二,人才短缺,創新性及經營管理性高層次人才缺乏。第三,文化資源的保護的已經敲響了警鐘。對傳統海洋文化的繼承、保護和開發力度不夠,導致海洋環境污染日益加劇。

為解決以上問題,建議城市發展建設決策者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

第一,加強創新建設。不斷引導海洋文化企業提高自身的創新和研發能力,積極推動海洋文化產業中的文藝和科研成果的轉化。第二,樹立自己的品牌。著力培育地域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產業品牌,積極對現有的海洋文化品牌進行保護。第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充實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充分利用駐煙高等教育院校及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和教育的優勢,有計劃有目標地培養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第四,加強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保護,遵守保護與開放相結合的開發理念,對海洋文化產業進行有序合理開發。加強對民眾的宣傳與教育,激發對海洋文化產業的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江奔東.文化產業經濟學.泰山出版社.2008.

[2] 高艷艷、林憲生.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年 第10期.

[3] 王穎.山東海洋文化產業研究.山東大學學位論文.2010年 .

[4]曲金良.海洋文化與社會[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22.

[5]呂偉達.膠東半島食俗與膠東菜,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

[6]葉濤.海神、海神信仰與祭祀儀式――山東沿海漁民的海神信仰與祭祀儀式調查,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7]閻化川.媽祖信仰在山東的分布、傳播及影響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8]王欽法、于魯年、滕惠卿、于霞.乳山大秧歌.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9]鄭貴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定位與建設思路初探,理論學刊.2009年第8期.

第9篇

涉海高校培養目標就是為成就海洋大國與海洋強國儲備和輸送更多優秀人才。涉海專業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如何直接影響著我國在國際航運領域的競爭力的高低。本文通過分析涉海高校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涉海高校,顧名思義———就是涉及海洋領域教育的高等院校,以培養優秀的海洋人才、振興中國海洋事業為目標,讓中國海員成為國際航海市場的主力軍,使中國成為海運大國和海運強國。近年來,我國海員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升,得到了國外船東雇主的廣泛好評。但跟海運強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涉海高校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

(一)涉海高校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識的現狀大多數涉海高校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知識匱乏、中英海洋文化意識淡薄。中國海面幅員遼闊,可是許多學生都錯誤地認為我國的國土面積僅為960萬平方千米陸地,對我國的300萬平方千米的海疆知之甚少。英國是個島嶼國家,四面環海。中英兩國人們在與大海相處的過程中,都產生了大量的能反映出當地的海洋文化的習語、諺語、俚語、文學作品等。可是能準確描述一些中英海洋典故的學生屈指可數;學生普遍對中英海洋風俗、海洋經濟、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很欠缺。雖然學生普遍能很好地解釋漢語中“海水不可斗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鯉魚跳龍門”、“魚米之鄉”等的涵義。然而,當被問及英語海洋文化的詞匯、習語、諺語、文學作品(如《魯賓遜漂流記》的創作背景以及反映的精神)等知識時就顯得很局促,了解甚少。

(二)涉海高校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涉海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低下。目前,高校的大學英語課時普遍都被大大削減,大多數高校都采用了大班教學,主要上精讀和聽力課,沒有開設寫作課和口語課,學生的寫作和口語練習只是零星穿插在精讀或者聽力課中進行。而且,由于目前高考、大學英語四級、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都還沒有普遍實行口語考試,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重心還放在英語應試上面。因此,盡管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大班型+課時有限+教學任務繁重、缺乏大量的練習和缺乏英語語言環境、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和延續性的培訓,學生很難在口語方面得到專門的訓練和提高。盡管學了十來年的英語,學生們對英語和母語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民族的風俗習慣、英語國家人民的思維方式等仍知之甚少。問題主要體現在與外國朋友的交際中,要不因有心理障礙而羞于開口說話,要不就是在對話中出現許多偏差、誤解、甚至笑話。

二、增強涉海高校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策

要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就必須高度重視海洋文化的研究,大力弘揚先進的海洋文化。何為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與海洋相關的文化,是源于海洋而形成的文化,也就是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針對學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識存在的問題,涉海高校應提出相應的有效的措施。

(一)增強涉海高校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異意識

第一,科學地進行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大部分涉海高校的英語課程設置都是前兩年安排大學英語公共英語課程,后兩年安排專業英語課程。進入大學一年兩個學期后,大多數學生都已經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因此,第三和第四學期可以給學生安排海洋英語拓展課或選修課。拓展課或者選修課都要以提高學生口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重點。第二,加強中英海洋文化對比研究。在筆者的拓展課實踐過程中,分別給學生教授了《現代海洋英語閱讀教程—海洋經濟》和《現代海洋英語閱讀教程—海洋文化》兩本教材。學習內容為:海洋貿易、海上運輸、海洋民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學藝術等。授課方式為:把學生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讓他們去承擔不同的單元任務,課后去收集資料,著重對比研究中英海洋經濟和文化的不同,課上在一定時間內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學展示成果,作為教師授課的一個補充。比如,在講授中英航海歷史的時候,通過對比學習,學生了解到了一方面,東西方海洋文化有著共同的特征:開放性、拓展性和冒險性。中華航海歷史上有“鄭和精神”、“鑒真精神”、“媽祖精神”等;西方則有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到達印度、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等。另一方面,東西方文化也有著本質的不同。中國海洋文化體現農業性、倡導以和為貴、缺乏海洋戰略意識、保守性、有強烈的自然主義色彩。相反,西方海洋文化的特點主要為:商業性、侵略性和擴張性、有海洋戰略意識、原創性和進取性、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拓展課的考核方式為:平時表現論文撰寫+閉卷考試。結果顯示,學生對這樣的拓展課程展示了較高的學習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洋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知識。而且,通過對比研究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異的敏感度。第三,開辟海洋文化的第二課堂,營造濃厚的海洋文化氣氛。首先,學校的櫥窗和班級的黑板里可以定期展覽一些名人肖像和故事、介紹海洋文化和海洋民俗、展示近期海洋事故和相關法律法規等,以此來營造一種海洋的氣氛。其次,學校應該定期邀請海洋專家到校做一些講座如海洋文化專題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海洋人文精神的傳播、東西方海洋文化對比研究、我的航海故事等等,學生一定能受益匪淺。再次,學校應當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海洋類的高校可以結盟,互派學生交流學習;通過慕課、微課分享優秀師資、精品課,實現跨校選課、互認學分。另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國內的海濱城市參觀,了解每個城市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

(二)提高涉海高校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一,結合教材內容,適當滲入中英文化差異意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由于每堂課都有不同的學習內容,英語文化可能體現在單詞、短語、句子和篇章段落中。如單詞pigsty表示“狗窩”;短語gobananas表達“發瘋;發狂”的含義;句子Loveme,lovemydog.是“愛屋及烏”的意思;中國人的寫作習慣是在字里行間去表達作者的意思,常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辭”,而西方人更喜歡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所以文章主題更突出,篇章結構更加清晰。所以,教師要根據授課內容,適時補充增加文化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的中英文化差異意識。第二,改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質量。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下,教師應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新穎的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質量。影視是傳播文化的一個極好的平臺。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導入海洋主題電影教學是個值得一試的教學方法。地道通俗的英文電影語言能為學生提供聲、圖、文并茂、生動而逼真的語言環境,學生能從中想象得到自己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場景,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交際意圖,讓學生可以主動地、愉快地參與到有意義的語言交際活動當中來。《海底總動員》、《碧海藍天》、《海洋》、《海豚灣》、《大白鯊》、《水中生活》、《深海狂鯊》等電影能從不同側面給學生帶來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與海洋有關的人文景觀等方面的知識。第三,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環節。在課后練習中,教師應該每一節課都留給學生一部分關于文化方面的作業,要求學生去擴充相關知識。如學完gobananas之后,要求學生課后收集有關水果方面的英語短語,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掌握了the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topbanana(大老板),alemon(沒有價值的東西)等。第四,定期舉行中英文化主題知識競賽。主題涉及到中英文化差異的各個領域如動物、節日、顏色、姓名、稱謂、數字、飲食、禁忌、風俗等,競賽形式可以是演講、辯論、表演、答題等。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如英語原版書籍閱讀小組、英文電影賞析小組、英語詩歌文學小組等;教師帶領學生組織各種英文比賽如演講比賽、配音大賽、戲劇小品大賽、歌唱比賽等。

三、結語

總之,涉海高校作為具有海洋特色的辦學單位,理應擁有先進的海洋文化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海洋文化素養。只有提高了學生的海洋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國未來的海員們才能出色地完成海洋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2]劉家沂,肖獻獻.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較[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2(5):1-6.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五月丁五月丁开行停停乱 | 日本不卡视频网站 | 精品无人乱码区1区2区3区 | 一级毛片不收费 | 国产精品视频99 | 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韩国剧情片的网址 | 聚会的目的迅雷下载 | 四虎影院国产 | 亚洲人人精品 | a级毛片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级片视频在线 | 国内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 久久九九精品一区二区 | 第一国内永久免费福利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 2020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 国产男人天堂 | 一级片视频免费 | 欧美成人区|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 |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 色综合狠狠操 | 王朝的女人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 四虎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 久青草免费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无毒 | 免费视频久久 | 99精品热线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久久精品视频大全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夜色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 成人免费观看男女羞羞视频 | 你懂的成人 | 美人图在线播放 | 99久久免费观看 | 2021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 久久厕所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