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少兒文學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02 15:06:1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少兒文學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少兒文學論文

第1篇

本文作者:陳曉斌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外國語學院

我們可以看到疊音作為一種特殊的詞語使用形式在兒童文學中被大量運用,存在著AA、AAA、AAB、ABB、AABB、ABAB等多種形式。在兒童文學中,疊音詞語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相同音節的復疊使得兒童文學的語言自然而然地透出兒童式的稚嫩、童真,給人以兒童特有的“小”“、可愛”“、親切”之感。兒童特別是幼兒,受自身語言生理機能的制約,本身就常用疊音詞,兒童文學中疊音詞的使用迎合了幼兒的這一語言特點,保留了“幼兒自然口語的原生狀態”,“用最簡潔、最自然的語言形式傳達出了幼兒最本真的生命意趣”(王金禾2009)。

另一方面,相同音節的復疊和諧了音韻,調整了節拍,或模擬聲音、或描繪色彩、或狀寫情態、或摹寫動作,使語言流暢、生動,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音樂性和美感。比如,例(11)中的“喵喵叫”、“笑”、“哇哇喊”“、嗚嗚叫”,通過疊音的運用,既使得前后音韻和諧流暢,讀來朗朗上口,又是對貓和女巫聲音的模擬、狀態的描寫,生動地展現出了狂風來之前的愜意、悠閑和狂風來之后的緊張、慌亂。例(13)中的“濕答答”、例(14)中的“黑乎乎”分別描述了小青蛙剛從池塘里跳出來的狀態和小熊餅干烤糊了后的顏色,疊音的使用摹其聲、繪其色,既顯得具體真切,讓人產生了相關形象的聯想,讀來又顯得親切可愛,兒童味十足。

綜上所述,兒童文學,作為面向兒童的文學作品,其讀者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語言也必然具有特殊性,必須是兒童所“易”于接受和“樂”于接受的語言,必須具有“兒童味”。為實現此目的,兒童文學的語言必然受到方方面面的諸多制約。本文選從詞語的使用這一方面對兒童文學的語言展開了討論。從詞語的使用形式上來說,疊音詞的使用是兒童文學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具有多種不同的疊音形式,不僅使得兒童文學的語言顯得稚拙、質樸,兒童味十足,而且和諧了音韻,調整了節拍,增強了作品的音樂性和美感。當然,限于筆者本人的能力,本文對兒童文學語言詞語上的討論只能是淺嘗輒止,很多方面還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第2篇

東南亞古代兒童文學中的漢文化元素

最早的東南亞文學是以神話、民間故事的形式出現,并且缺乏文字的記錄而僅僅局限于口頭流傳,所以至今留存的古代神話、民間故事的文獻資料有限,只有少數世代口頭流傳至今的故事內容為世人所知。這些早期的神話與民間故事體現出十分濃重的熱帶地區文化的特點,如緬族群眾喜聞樂道的《拇指哥兒》,講述一個小孩因為受到太陽的詛咒而長得只有拇指般大小,長大后立志要找太陽報仇。一路上認識了破船、苔蘚、竹竿和臭雞蛋4個朋友,在他們的幫助下,拇指哥兒制服了兇殘的妖婆,并在與太陽的較量中,聰明巧妙地發揮了各自的優勢,最后在雨神的幫助下戰勝了太陽。越南的《癩蛤蟆告玉皇大帝》、柬埔寨的《為什么蛤蟆叫就會下雨》的故事體現出當地人們對雨水的渴望等等。對于關于人類起源問題,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都有不同的“人從竹生”的傳說,明顯地體現東南亞地區獨有的特色。還有部分神話故事是直接受中國的影響,其中涉及到中國神話中的龍的傳說故事,這“反映了東南亞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源遠流長的融合關系”(方漢文,2007年)。

1.有關創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話

菲律賓、緬甸、老撾各國有關創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話,與中國的同類神話接近。如越南《天柱神》:當宇宙和人類都尚未形成前,乾坤一片混沌。不知何年何月,忽然出現了一位威力無比的巨大天神。他用頭把天頂起來,然后掘土運石,筑起了一根頂天立地的大石柱,用它撐住了天的中央。天被不斷增高的石柱頂得越來越高,逐漸變成拱形的蒼穹,從此天和地就徹底分開了。后來,不知為什么,那位天神忽然間又把這根擎天柱毀了,一時間,土石崩飛,濺落在大地上,形成今天的高山和海島,當初天神掘土之處就變成了今日的海洋。這則神話傳說關于開天辟地的內容,如天圓地方的概念、混沌初開的原始世界,天柱擎天而又崩塌的結局等都與中國神話有相似之處①。菲律賓《阿陶的故事》與我國《神話》也有許多驚人相似之處。柬埔寨的《高棉王與龍公主》,老撾的《九龍的傳說》,越南的《貉龍君的故事》,緬甸的《三個龍蛋》,把民族祖先看成“龍種”,與我國人民對龍的推崇、認為是龍的傳人也有偶合之處。如緬甸的《三個龍蛋》故事中講到“早在帝釋時代,太陽神的后裔與龍公主邂逅相愛,龍公主生下3個龍蛋。一個龍蛋漂至中國,變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后來成為中國的皇后。一個龍蛋沿江漂到緬甸境內抹谷,變成了紅寶石(抹谷是緬甸著名紅寶石產地)。另一個龍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緬甸境內良宇,變成一個英俊的男孩子,長大后智慧超群,力大無比,是一位力挽千斤的神箭手。后來成為駙馬,并繼承了王位。這位國王就是蒲甘國的始祖、歷史上有名的驃苴低國王。緬甸人據此稱中國人民為“胞波”,即同胞兄妹之意①。

2.解釋自然現象的傳說

緬甸的《月中老人》、越南的《月亮》與我國吳剛伐桂故事或玉兔搗藥傳說也同出一轍。關于月食,緬甸的《月蝕》、泰國的《拉霍》又與我國民間天狗吞月的傳說幾乎雷同,只是情節不同而已(梁立基,2010年)。越南是東南亞各國中受漢文化影響最深遠的國家。越南的神話傳說就是中越文化交融,文學變異的產物。雖然這些古代的文學瑰寶散見于一些文史典籍之中,但是足以能夠窺視到越南神話傳說與中國文學的聯系。國內對越南兒童文學的早期研究主要保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人黃恭謹、曾兗所作的《交州記》、越南人李濟川所著的《粵甸幽靈集》(13世紀)、陳世法的《嶺南摭怪》(13世紀末)、阮嶼的《傳奇漫錄》(16世紀)和段氏點的《傳奇新譜》(18世紀)等古籍和作品集中。《嶺南摭怪》是古代越南流傳的一本傳說故事集,包含了一些越南古代習俗及民間傳說故事,有相當大部份的內容與中國傳奇故事接近,如《越井傳》與唐代、宋代時的《才鬼記》及元代吳來的《南海古跡記》;《鴻龐氏傳》里的涇陽王娶洞庭君之女的情節與《柳毅傳書》;《李翁仲傳》與秦代阮翁仲威震匈奴的故事等。

東南亞當代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漢文化元素

海外華文文學是一個廣闊多姿而又充滿疑難的領域,今后,如何加強這一領域的跨文化研究,揭示華族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延續的廣度、深度以及與人類其他文化(西方的和非西方的)融會相生的生命力,不僅是當今多元文化崛起后的文化理想訴求,也是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通向世界文學領域的路徑。

1.愛薇作品

愛薇原名蘇鳳喜,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縣。1998年和1999年兩次被馬來西亞讀者提名為該國“十大最受歡迎作家”之一,也是“國際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唯一的馬來西亞會員,對兒童文學的熱心聞名于亞洲兒童文學界。在馬華文壇上被喻為“多面手的作家”,在將近半個世紀的筆耕中,出版的小說、散文、兒童文學、報告文學等作品近50本之多。如著名兒童報告文學《小羊的黎明》(1979年8月),兒童小說《小野馬》(1981年5月),《小小園藝家》(1997年),《爺爺的故鄉》(2001年1月)。《爺爺的故鄉》是一本馬華文學本土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的代表作。作者通過祖孫三代一起出發旅游,以筆記式和對話式的描述呈現馬華文化與中華文化。故事情節主要為:主人公———爺爺(阿公)率領兒子、媳婦、孫子、孫女三代遠赴中國福建省的廈門市及泉州市———阿公的故鄉旅游、探親、祭祖。故事圍繞10天里的所見所聞,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解和描述有關廈門的歷史、地理環境、教育、音樂和美食等,還有泉州市的歷史、名勝古跡、及享有“海上絲綢之路”的美譽等等。該作品以思念故鄉的情懷弘揚孝親敬老的精神,也強調了華文教育與海外華裔同胞的血肉關系,表達了對兩岸統一的期盼,如歌謠“…廈門望金門,金門望廈門;何日齊開門,骨肉引進門?”作品中處處靈活融合了作者家鄉方言(福建話)、馬來本土化語言和中國耳熟能詳的詞語,如淺白的語言:本地人使用的“巴殺”“、賣豬仔”、“山芭”“、過番”、“好臉”等和中國著名詩人賀知章的短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鄭成全,2008年)。

2.年紅作品

年紅,1939年出生于馬來西亞柔佛麻坡。1971年獲馬來西亞首屆“首相敦拉薩文學獎”。1978年、1982年及1996年先后獲得馬華文化協會及福聯會頒發的“兒童文學優秀獎;2002年被譽為“世華兒童文學建設的創業者”之一。已出版小說集、散文集、評論集、翻譯小說集、寓言集、童話集、笑話集、廣播劇本及兒童文學劇作品70余部。年紅筆下的兒童世界洋溢著濃郁的童真童趣童情,又充滿著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如《紅紅燈籠掛門前》、《龍舟往前沖》。又如《生肖歌》,運用民謠“連鎖調”的創作手法,將12種動物形象巧妙地融匯在一起:“鼠偷油,看見牛/牛耕田,看見虎/虎眼凸,看見兔/兔出籠,看見龍/龍吐舌,看見蛇/蛇吞蛙,看見馬/馬首仰,看見羊/羊毛厚,看見猴/猴著急,看見雞/雞亂走,看見狗/狗追鹿,看見豬/豬睡了,夢見鼠/十二生肖牢記住!”全篇朗朗上口,生動形象,詼諧幽默,是一首十分成功的十二生肖兒歌,更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教材(王泉根,2007年)。

3.楊惠媚作品

第3篇

校外教育不同于校內教育,校內音樂課上總有一套固定不變的教材和培養目標。而校外教育在遵循最終的培養目標不變的條件下,要發展與校內教育不同的教學模式。現如今有關校外聲樂教育的教材比較單一,多為一些流傳多年的經典兒歌。經典固然是好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些歌曲已完全滿足不了少兒的求知欲與對外來事物的新鮮感。對于這些從小已經聽到滾瓜爛熟的音樂,孩子們已失去了對它們的學習興趣。

在每年的教材編寫中,筆者都盡可能的去發掘更多更新的少兒歌曲,這些最新的歌曲創編很容易就會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對于那些經典曲目,筆者亦不會舍棄,而是采用其他的教學方法來抓住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比如經典兒歌《小紅帽》,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里就已經學會唱了,那么在曲調已經熟記的情況下,筆者會設計故事情境請學生表演。將學員們分角色表演,小紅帽、大灰狼、邀請家長表演、加入詩朗誦、配合舞蹈等等,經過“包裝”的經典兒歌同樣能讓課堂上充滿歡聲笑語。

二、聲樂教學環節的生動有趣

有人說小孩子學唱歌不就是扯著嗓子大聲喊嗎?有什么學習的?其實不然,在少兒階段,孩子的發聲器官還十分稚嫩,如果一味的蠻唱會造成聲帶甚至其他身體機能的永久損傷。但對于理解接受能力遠不及成人的孩子來說,枯燥的聲樂理論知識、技能練習有時又會成為斬斷孩子興趣的劊子手。如何用簡單、通俗、生動、有趣的方法來傳授這些基礎知識又成為了聲樂教學中一個重難點。

筆者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將教學中的幾個重要環節歸納出了以下幾點方法:首先,基礎的樂理知識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孩子在學習唱歌幾年后還無法自己識譜,基本樂理知識的缺失對于學員以后的發展產生了很多不良的影響,作為老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對于基本樂理的教學,教師們可以采用圖片法、童謠法進行教學。將“1、2、3、4、5、6、7”這七個音配合形象的圖片,比如“2”就像只鴨子,“5”像掛鉤等等,聯系生活中最易想到的事物,配合簡單的童謠———“1”是老大像鉛筆”、2“是老二像鴨子……直觀又形象的教學將會把這些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有趣味,學生們學習起來也不會感到生澀難懂。其次,對于少兒來說,愛動愛玩是天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一味壓抑孩子的這種天性反而會適得其反,但是過度縱容又會打亂課堂秩序。在這里,掌握好一個“度”非常重要。

當教師發現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熱情不夠高漲時,一個小游戲就會解決這個窘境。比如簡單易學的繞口令、你來比劃我來猜、歌詞接龍等等都會成為調動孩子興趣的不二法寶。最后,要鼓勵孩子們對所學歌曲進行“二度創作”,給學生發散思維的空間。可以嘗試給歌曲配上簡單的詩朗誦,加上表情動作,甚至是對歌詞的改編等等。教師對創編活動中好的部分給予鼓勵,不好的部分引導大家一起再改編,讓孩子們在動腦動手的活動中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提升榮譽感。此外,盡可能多的給學生提供表演舞臺、多與家長進行溝通、對特殊情況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懷等都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三、總結

第4篇

(一)讓孩子快樂跳舞

善于抒情敘述的特點從古至今始終貫穿于所有舞蹈當中。拉丁舞的五個舞種有著不同的風格特點,例如:恰恰舞歡快熱情奔放,舞步花哨利落;倫巴舞音樂浪漫抒情,舒展優美;牛仔舞詼諧風趣,輕巧靈活等等。在少兒拉丁舞的教學中,我們教師除了要教授舞蹈技術外,更重的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抓住每個舞種的風格特點,讓孩子們體驗不同的舞蹈文化,只有通過快樂的學習舞蹈,才能達到以舞抒情,陶冶情操。

(二)打好良好的身體體態習慣

無論基于以上那種類型的孩子,我們教師首先應該解決的是孩子的舞蹈基本體態。

1.從舞蹈的視覺效果出發。基本體態是所有舞蹈的根基,例如:雙腳重心原地基本站位時,教師應當反復糾正并且提醒孩子的腳尖方向“小八字”方向打開、夾緊、不能塌腰聳肩等一些注意事項,使孩子無論從意識或是肢體上養成良好的習慣。

2.從身體發育情況出發。目前,很多少兒拉丁舞老師仍處于教舞步在先,跳舞步為主的教學誤區。對于少兒拉丁舞者,孩子的身體情況還沒發育健全,是養成良好體態的黃金期,如果教師忽略嚴抓體態的最好時期,那么孩子只會變成會跳舞步的機器,與他們當初選擇學習舞蹈,希望成為“小公主”“帥氣的王子”的意愿背道而馳。

(三)提高身體素質

舞蹈除了具有抒情達意的特質外,還有著強生健體的特性,通過學習跳舞來達到鍛煉身體效果同樣是很多家長的期望。拉丁舞的運動強度較高與其他舞種,對孩子的爆發力、耐力、協調性也有較高的要求,我們老師應當抓住拉丁舞這一特點,循序漸進的進行一些輔助訓練,如腰背肌、高抬腿、壓跟腱等等。

二、教學方法

(一)模仿教學法

少兒在學習舞蹈時,由于理解能力不及成人,所以我們教師在講解動作時,應該掌握“會分解”“抓重點”,對于初學者來說,教師更應該完全掌握鏡面示范教學。除了正確的動作示范,筆者認為,教師在教課中應適當加入錯誤性動作示范,并且讓孩子進行對比,并進行口頭表述,不僅讓孩子們從視覺上有了認識,而且意識上也能獨立更正錯誤動作。

(二)啟發教學法

處于少兒時期的孩子通常都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我們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在教課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課堂中。舞蹈訓練是一個枯燥單一的過程,對于年齡偏小的學生,發揮孩子的想象力更有助于教學,舉例如下。

1.命名。我們在教授恰恰舞五拍橫并步的時候,可以啟發孩子自己給這個舞步取名字,通過觀察老師的動作,很多孩子會覺得這個步子跟螃蟹走路很像,便命名為“螃蟹走路”。

2.給孩子們編舞步口令。恰恰五拍橫并步的節奏為“恰恰、1、2、3”,加上前面孩子們對舞步的新命名,我們的步子口令可以喊成“小、螃、蟹、彎腳彎腳(恰恰、1、2、3)。

3.規范動作細節。

(三)游戲教學法

游戲是每個孩子都熱衷的一項活動,將游戲與課堂有效的結合,是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的最快途徑,在這里筆者談到的游戲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游戲;另一種是教師通過編排,講授課內容和日常游戲相結合的一種游戲方式。

1.日常生活中的游戲。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在課堂中,這類游戲以獎勵的方式進行,通常孩子們是在已完成規定的動作,達到教學任務或提前完成的情況下,在下課前10分鐘進行的各類小游戲,介于游戲的吸引力,孩子們對復雜的動作有了強烈的學習欲望,而且學習積極性及高,在達到教學任務的同時,孩子們也在游戲中訓練了團隊協作的能力。

2.通過教師編排的游戲。這類游戲建立平時孩子們能接觸到的游戲的基礎上,教師再將舞蹈動作融入到游戲中。例如:擊鼓游戲,在擊鼓聲停的時候,根據教師的指令,孩子需要完成舞蹈造型或舞蹈動作,或是孩子們自行將舞蹈動作進行編排,由同學扮演的評審評分等等。這類游戲課穿插在課堂中,在游戲中通過動作反復的訓練,達到鞏固、加深印象的效果。

三、總結

第5篇

象似性(iconicity)是指語言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間即語言的形式與內容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語言的形式實際上是人們對客觀現實世界的認知和體驗的結果———語言具有理據性。當代認知語言學中的象似性理論是基于對語言的各個層面研究之上而得出的,從詞語發音、詞匯發展到句法、篇章、語用等層面綜合得出結論。形式和意義之間具有大量的象似性。而就詞匯層面而言,我們知道,在英語中有很多單詞是可以進一步再分的,那它就具有一定的理據性。認知語言學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又承認認知對身體經驗的組織作用。因此,象似性不是指語言結構與現實結構之間的象似,而是語言結構與基于身體經驗之上的認知結構象似。人類是基于對客觀外界結構的感知之上,經過認知加工才形成了人類的語言。我們若能將語言形式與所表意義之間的內在聯系描述清楚,便可大大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對從根本上提高語言能力和運用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認知語言學理論在少兒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一)原型理論的應用原型理論對詞匯教學最基本的作用是單詞間字母組合的聯系。單詞不能僅僅靠發音、拼寫和意義存儲在學習者的大腦中,不同的單詞之間應該建立起一種網絡聯系。根據原型理論,同一范疇的不同成員之間具有不同的地位,它們由中心詞也就是原型,向外不斷延伸到邊緣詞匯。例如,兒童可以很容易地學習并記憶“o”這個字母,那么我們就把它作為有相似拼寫詞匯的中心。與其相似的詞匯有on,no,go,one,now,some等。如果我們把“o”作為這個家族里面的核心,那么其他成員與其相比就有不同的相似度。當兒童熟練掌握“o”這個字母時,那么越與其相似的詞就越容易被接受和記憶。比如go會比some更容易記憶,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優先學習更加靠近原型的詞匯。在原型效應的影響下,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從基本范疇的基礎上開始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少兒,在記憶詞匯時總是偏簡避繁。因此教師可以優先選擇詞形簡單的詞匯讓學生記憶。例如,ear一詞僅有3個字母,如果把ear作為原型,那么向外延伸由4個字母組成的單詞有bear,pear,tear,hear,dear,fear,near,year等;由5個字母組成的單詞有clear,earth,early,spear等。由于詞形越簡單,少兒越容易從心理上接受。因此,如果教師先讓學生學習ear這個原型詞匯,再學習其他延伸詞匯,那么效果肯定會事半功倍。

(二)象似性理論的應用對英語詞匯來說,詞義與事物或現象的名稱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大量詞語的意義和形式、語義和語音之間存在種種不同程度的關聯,這種現象稱為“詞的理據”。Householder指出:英語中只有9%的詞匯是完全任意的,絕大多數詞匯是有理據的。所以,詞的理據對詞匯習得有重要影響。如breakfast,un-derstand都是源自古英語的復合詞,它們具有詞源特征;fast有齋戒、禁食之意,breakfast是breakone’sfast,即開戒,后引申為吃早飯;understand原意為standamong,據說,在人群前接受提問的人,如果問題答對,他就可以站到人群中去,故引申為理解;gossip在古英語里是godsib(上帝的孩子),它在現代英語中的同源詞有sibling,所以gossip原指那些無所事事、整天閑聊的教父教母們,現在gossip可以引申為八卦或愛說長道短的人。詞匯的語音理據表現在詞的語音形式與詞義的聯系上,Waugh將這種音位與意義之間的關系稱為詞匯中的擬象象似性。如sl-的聲響效果讓人聯想到嘶溜、滑溜的意味,于是在這樣的詞語中就有slip,slide,slush,sled,slick,slippy,slippery,slope等。以sn-開始的詞與鼻息有關:sneeze,sniff,snore等。英語中的短元音經常表示急促或短暫的動作,如rush,quick,swift,jump,cut,dig,run等。而長元音或雙元音表示緩慢的動作,如slow,walk,lazy,wait,stay,clam,draw,idle等。象似性理論使詞匯系統的規律性更加明顯化,對英語詞匯習得有很大的啟示作用。以這個理論為依據,將語言形式與所表意義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語義分析和認知解釋,形成有組織的系統,便可大大加深對語言的理解,使少兒在記憶英語詞匯時不覺枯燥,提高英語詞匯的習得效果和效率。

三、結論

第6篇

(一)優化德育理念

藝術學校的思想道德建設,應當立足于以藝術的“校本”特色,要求學生學習書、畫、音、舞等藝術大師德藝雙馨的美德內涵。我們可以將學生的德育從個人修養、人際倫理、愛國為民等三個基本方面充分挖掘,進行重點研究和實踐,積極探索藝術學校道德啟蒙教育的新路子。學校力求給每一名學生享受藝術與美的機會,使學生的智能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智力潛能在特定的藝術文化情境中不斷被激活、釋放,學生能充分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感受到自己才智的力量。

(二)挖掘校訓含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藝術“和而不同”,“德藝立人”,“教學相長,德藝雙馨”等觀點相繼提出,藝術學校的校訓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一些舊的學風雖然易記、好懂,但因與缺少個性化的內涵,立意措辭已不能體現時代精神,不免淡化了學校教書育人的本質屬性,其文化啟迪作用也隨之泛化。因此,將校風調整到位,挖掘校訓含義,既能保持原校訓賦予時代感的特色,又能吸收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價值觀念。

(三)建設制度文化

德育制度制定的好壞,是否科學、合理,是一所學校德育文化程度高低的標準,它能反映學校領導和文化素質,也反映學校德育管理的水平。我們可以依據教育規律,參考上級領導部門頒發的法規、條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學校藝術德育章程》、《教師德育工作考核制》等制度。在規章制度中突出目標追求、價值觀念、作風態度等文化方面的條款,注重把“軟文化”與“硬文化”熔為一爐,給制度以靈魂。

(四)獨特環境文化

我們可以把優秀的古典文化跟傳統藝術文化滲透到校園的每一處、每一景。如在教學樓的廳堂設置“書畫吧”,讓書畫藝術的文化,由靜態向動態發展;設置“戲曲、器樂吧”,置戲劇文化的精華于展廳,讓學生耳濡目染藝術大家的風范,使學校的書香文化由一元向多元發展。我們還可以在學校的每條走廊上,布置古代書畫名家如王冕、王曦之、智勇等書畫大家的生平與藝術作品,這不僅讓更多的孩子有了接觸藝術文化的機會,更使每一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知識文化、藝術文化的熏陶。

二、以陣地搭建體驗平臺

(一)“主題班隊活動”陣地

充分利用班隊課的特殊地位,從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模式中解脫出來,緊密聯系學生思想和社會十佳,確立主題鮮明、富有時代特色和童趣的班隊課,巧設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中可能出現的許多模擬場景,讓學生原有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多次撞擊,多次體驗。

(二)“校園藝術節”陣地

利用“校園藝術節”這方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節”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三月“生態節”,讓孩子學會保護生態平衡,自覺維護自然美;四月“讀書節”,讓孩子從閱讀中感受中華民族的語言美;五月“科技節”,讓學生動腦、動手,體驗到做一個勤于探索、善于鉆研的“小問號”的樂趣;六月“書畫節”,為孩子搭建一個展示自己書畫藝術才能的舞臺。

(三)“微型社會”陣地

1.服務社區,走進社會

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熟悉社區的地理環境,積累社會生活經驗,使學生能經常留意社區中人們關注的問題,并能盡自己的能力給予幫助和解決,形成對社區生活環境的良好情感和積極態度。

2.珍惜環境,保護生態

通過親自參與環保宣傳、你丟我撿、綠色行動、愛鳥周等形式的活動,體驗環境保護對于人類自身發展的意義和價值,并養成隨時隨地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習慣,提高環境責任意識。

3.善待自己,感恩親情

通過校內外各種活動感悟生命的意義、價值和奧妙。發現自己的優點與弱點,知道如何發揮優勢、彌補短處。了解自己的情緒特點和類型,并學會用適當的方法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為適應各種社會角色,正確理解個人價值奠定基礎。

三、以獎章引領德育內驅

(一)依托活動定獎章,讓獎章引領“愛與美”的體驗

根據浙江省少工委主編的《雛鷹爭章手冊》,確定有主題的基礎章和特色章,讓獎章作為育人的評價方法,使爭章的過程體現在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努力構建教學的評價新體系。

如一、二年級的主題為:感受藝術文化,體驗養成教育;三、四年級為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學會提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和藝術修養;五、六年級的主題為在研究中學習、能夠有所發現,提出獨立見解引導學生在共同研究中探究、創新。

(二)規范雛鷹爭章的操作過程,提升隊員在實踐中體驗、學習積極性

根據操作過程的基本要求和原則,我們要規范雛鷹爭章的過程,根據少工委提出的爭章五步(定章,爭章,考章,頒章,護章),在定章中體驗選擇中學自主,在爭章中體驗實踐中求感悟,在考章中展示中強自信,在頒章中體驗激勵中有內化,在護章中體驗持久中有品質,注意爭章活動的完整性,操作過程的規范性,努力提升隊員爭章的積極性。

四、以社團內化道德行為

充分發揮社團的功效,各團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兒童在學習和時間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既豐富了學生課外生活又提升了學生的藝術審美與藝術鑒賞能力。

如書法分團可以分為低、中、高段三個教學組:

低段小分團的藝術教師上課時不僅指導學生進行摹寫練習,更多的注意糾正學生不良的書寫姿勢和強調正確的執筆方法,并通過用毛筆畫直線、壓圓點等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段小分團,要求學生在臨帖的基礎上,用所學的書體進行創作。其次,藝術教師要創造學書法氣氛,幫助學生形成專注心境,讓學生臨帖、創作時排除雜念,做到平心靜氣、專心致志。

高段小分團,則注重挖掘中國書法的藝術性、廣泛的實用性,和自身蘊藏著的豐富的德育因素。藝術教師恰當地將其融合、滲透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們自身的道德素養和知識水平。如通過講述書法淵源和字體演變,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書法藝術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我們看到,許多藝術學校通過不斷的摸索,與時俱進,立足現代教育,堅持先進文化和以人為本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全面構建學生德育文化,形成了富有個性化特點高品位的德育文化。在加強學生德育教育實踐中,藝術學校更應堅持創設動態的德育,積極構建德育文化,用愛與美豐

富學生的德育體驗,改善學生的生存狀態,促進學生的協調持續發展。藝術學校的德育藝術化,既美化了學生的心靈,又完善了學生人格的塑造,培養了他們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

第7篇

從事少兒聲樂教育已有五載有余,,雖然在學校學習的聲樂專業比較成人化,但是通過不斷的努力摸索和實踐,我從基本的音樂教學到少兒聲樂教學的實踐中得到了些許體會,為將來培養出更好更多的少兒歌唱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1、 關注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它出自于好奇心,即探究新事物的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就會產生對有關事物的興趣(如學習興趣)。學生若對所從事活動感到興趣,就會導致活動動機樂趣化,活動因此成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傾向和自覺行為。前蘇聯心理學家克魯切茨基指出:“學習一定活動的愛好,導致能力的鍛煉和相應的發展,發展了的能力在活動成功上有積極作用,而成功又反轉來‘強化’愛好和興趣。”可見,興趣愛好能激發活動的自覺性,有助于個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環的基礎上發展。少兒對音樂的興趣大多較高,那么讓孩子維持這樣的心理并使其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是為下一步的訓練必要的充分的準備。我對同年級的兩個班做過半年的實驗,一個班的整體音樂天分教高,對節奏和音準的把握較好,樂感也較強,學習歌曲的速度很快,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另一個班相對在各方面都差一些。在對兩個班做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對較好的班按照正常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而對較差的班級則加以更多的關注,在教學形式上多樣化,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唱、演、欣賞等各個方面入手,擴大學生的音樂知識面,不僅只局限在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最大的提高。結果這個班的整體水平上升很快,音樂表現力反而比另一個班有更快更大的進步。所以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不僅是學習的基礎,有時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而且不會因為老師的忽略喪失可能出現的好苗子。

2、 讓孩子樂唱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狀態,歌唱的過程是以心理感受為基礎,以心理狀態引導和控制生理狀態的運動過程。在不好的精神狀態下歌唱最容易壞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機的整體,任何肌肉只有在興奮的狀態下才能靈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緊張與松弛的平衡。這樣可以培養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所以在學習之前,要制造出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歌唱狀態。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斷激勵,抓住學生點滴的進步加以表揚,讓學生始終維持那種高漲的精神狀態中,調整到最佳的歌唱狀態。教師在選擇歌曲的時候,也十分重要,旋律優美動聽的歌曲也能起到讓孩子樂唱的目的。對于處在變聲期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有讓孩子“禁聲”的說法和做法,特別是男孩子。其實,讓變聲期的孩子“禁聲”是不可取的消極措施。因為即使在歌唱中讓他們禁聲,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是不可能禁聲的,他們需要說話,需要交流,他們在體育課上打球運動時也會大喊大叫,豈不知大聲喊叫一次對聲帶的損傷卻比歌唱要嚴重得多,而積極的辦法應該是幫助他們了解如何保護聲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教師非但不必要求他們禁聲,相反應鼓勵他們積極投入歌唱訓練及演唱活動中,不要“剝奪”他們的演唱權利。正確的演唱方法反而能相對地縮短變聲期,對他們一生都有好處。

3、 在歌聲中體驗情感

孩子們的歌聲是那么清脆、稚嫩、純真、迷人,這是任何樂器都無法替代的。可是,僅僅只是愛好唱歌是不夠的。著名作家傅雷在指導兒子傅聰學習鋼琴時說:“單靠音樂來培養音樂是有很大弊害的,我覺得你需要多多跑到大自然中去,也需要欣賞造型藝術來調劑,假定你每月都郊游一次,上美術館一次,恐怕你不僅精神更愉快,更平衡,便是你的音樂表達也會更豐富、更有生命力、更有新面孔出現。” 綜合多種藝術表象進行歌唱教學,就能使童聲二度創作的空間更為廣闊,效果更為顯著,使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極大地被開發出來。音樂對人的情感影響比其他藝術影響更為迅速、更為強烈,常常是幾個樂句、幾句歌詞、幾個音符就能使人在生理上、心理上發生變化,產生情緒,引起共鳴。同時把藝術通感運用到兒童聲樂教學中,運用視聽結合的通感,美術及文學作品促使兒童情感產生共鳴。歌曲中的所有力度、速度及強弱等記號都是為了表達音樂形象、抒發內心情感的需要服務的,指導孩子們唱歌,我們首先要引導他們正確地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深刻地感受歌曲所要抒發的情感。在此,文學無疑是最佳的途徑。因為它不受技能技巧的限制,特別能啟發人的想象和聯想,它不僅僅局限于形象的敘述,而且還深入到人的思想領域,喚起人們對生活的回憶和聯想,把形象和情感化為一體。運用藝術通感,合理綜合美術及文學藝術與音樂,能使孩子們乘著想象的翅膀善于歌唱。如在學習《蘭花草》時,我讓學生觀看蘭花的圖片,了解蘭花的特性,雖然沒有牡丹的富貴,的嬌媚,卻樸實、清新,芳香宜人。再通過朗讀歌詞,知道詞意,了解主人公對蘭花的依戀和喜愛。孩子們用他們甜美的聲音將一首聽似普通的歌曲表現得出神入化。

第8篇

【關鍵詞】少兒琵琶;藝術素養;創新運用

在藝術教育日常教學活動以及考級、舞臺演出等實踐中,少兒在樂曲的內心表達和舞臺表演等方面有所欠缺的情況較為普遍。當前,單一的琵琶教學方式造成少兒內在藝術素養與舞臺表演脫節的現象,不利于他們進一步的學習和提高。少兒心智尚未發育成熟、認知能力存在局限性,如果不對其進行內涵啟迪,少兒琵琶表演只能達到率真質樸,而不能結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表達樂曲的情感。這是造成上述現象的重要原因,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在多年教學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在少兒琵琶教學中做出一些相應的探索,根據少兒身心特點,將藝術素養內容融合其中,重新設計少兒琵琶藝術素養課程,以提高少兒琵琶學習者的綜合藝術素養,解決琵琶教學形成單一及與舞臺實踐脫節的問題。

一、少兒琵琶藝術素養課概況

(一)意義和價值

少兒琵琶藝術素養課設置的意義在于,使少兒從接觸琵琶教育開始,就能夠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從豐富的藝術體驗中拓寬眼界及認知;通過課程學習提升藝術素養及琵琶技藝;從藝術實踐中培養自信心及美感意識。少兒琵琶藝術素養課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五個“得以”,即:1.由于素質教育的介入,少兒的德育、美育觀被正確引導,思想得以形成。2.由于音樂感知的培養,少兒的音樂感覺和音樂知覺被訓練開發,樂感得以提高。3.由于思維認知的拓展,少兒的想象力及創造力被探索開發,思維得以靈活。4.由于表演元素的引導,少兒表演天賦被激發挖掘,天性得以解放;5.由于豐富多樣的藝術體驗,少兒內心情感表達及心智被啟迪,表現得以自信。

(二)內涵和特點

《道德經》曰:“童蒙養正,少年養志。”少兒時期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在教學中貫徹“德育為先、以美養德、藝術育人”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增添教學趣味,構建以遵循少兒身心發展規律及符合少兒認知特點的課堂教學,以達到“品德技藝兼修”的教學效果。少兒琵琶藝術素養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少兒藝術課程,它建立在少兒琵琶教學基礎上,以琵琶樂曲教學為載體,授課側重于將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融入其中,并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形式豐富拓展少兒琵琶教學內容,旨在提高少兒綜合藝術素養,提升琵琶演奏表現力。課程的綜合性、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課堂的生動性、課程的實用性、課程的引導性是該課程的特點。該課程在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與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的結合,營造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對少兒的綜合素質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少兒琵琶教學達到由內而外、融合統一的教學效果。

(三)設置條件

少兒琵琶藝術素養課的設置對教師、學生及教學環境都有相關的專業要求,具備成熟的教學條件才可以進行少兒藝術素養課教學。首先,少兒琵琶教師既是素質教育的傳播者,又是民族樂器的傳承者,不能僅僅將自己定位為琵琶演奏技巧的傳授者,這將無法達到少兒琵琶藝術素養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身專業能力建設和業務技能提升,不僅要具備扎實系統的藝術理論素養及精湛的琵琶技藝,還要具有很強的綜合藝術能力、雅正的審美觀及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在教學方式上,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聘請業內相關藝術門類的教師進行指導;或者參加各類活動,讓少兒感受到民族樂器琵琶的藝術韻味;發揮少兒琵琶教師的教學魅力,充分挖掘少兒琵琶課程的潛在價值,不斷完善少兒琵琶教學方法,提升少兒琵琶教學的綜合性和引導性,凸顯少兒琵琶藝術素養課在少兒琵琶教學階段的重要性。其次,為了進一步提高少兒琵琶教學質量,展示少兒琵琶教學成果,展現少兒琵琶藝術風采,可采取學校推薦、選拔考核的方式,從全市及各縣區學校少年兒童中,廣泛吸納優秀少兒琵琶學習者,通過開展活動的形式,為少兒搭建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最后,完善的教學設施會保障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教學環境,不僅要具有寬敞明亮的排練教室,還要具有基礎配套的教學設施。例如,設置落地大鏡子、多媒體、音響等設備設施,通過豐富教學硬件設施設備,為少兒提供一個自我糾偏、自我認知、自我感受的教學環境。

二、藝術素養課在少兒琵琶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太湖美》是一首富有江南特色的民族小調,適合集體彈奏。筆者以民歌改編版的《太湖美》為例,談談在少兒琵琶教學中藝術素養課的實踐運用。第一環節:“奏”。根據少兒彈奏水平,選定適合演奏的曲目及演奏形式。首先,使用音響播放《太湖美》,讓少兒獲得最初的音樂感知;其次,熟悉音樂旋律后,師生共同視唱樂譜,如樂譜音符中有推拉音的地方,需要先借助視唱找準音高再彈奏;再次,教師示范彈奏樂譜中的特殊技法,分句彈奏練習后,統一校對指法;最后,樂曲熟練彈奏后跟隨音樂伴奏彈奏。第二環節:“思”。根據限定的樂曲設計教學提綱和教學內容。首先,解讀《太湖美》中自然風光景色的音樂描述,通過音樂的色彩和情緒對樂曲有所認識,使少兒能夠整體把握樂曲的地方風格。其次,通過此曲對少兒進行素質教育,提出問題引導少兒思考,如:太湖的民間特色文化有哪些?太湖的經典詩句有哪些?通過一些環環相扣的提問,讓少兒主動參與其中,使其審美意識得到啟發。在課程中,教師要始終將德育教育融入審美教育,明確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協同進行這一導向,既要教授琵琶演奏技術,更要注重素養的培養,以藝術為紐帶,以教學為載體,寓德于美。對少兒進行美的熏陶不僅可以升華他們的品德,還可以提高人文素養,讓少兒在感受美、創造美的同時煉之以志,導之以行,實現德育的內化。再次,教學中靈活創建情境,挖掘知識點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融入適當的生活素材,或者使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以此激發少兒的想象力及創造力。最后,傾聽少兒講述想象創設的情境,把想象置于情境之中,情境置于想象之中。通過琵琶彈奏與想象的完美結合,引起少兒心靈的共鳴。第三環節:“演”。根據《太湖美》的音樂風格及音樂律動設計相適應的表演訓練。首先,以樂句或樂段為單元,跟隨音樂節奏進行氣息、身韻的單元訓練,要求少兒身體自然跟隨音樂律動由內而外地擺動,根據不同的節奏類型表現出音樂的抑揚頓挫,以增強欣賞者以及彈奏者的感官愉悅性。其次,此曲的音樂情緒為柔美的、抒情的,音樂的情緒決定了表演時的表情狀態。對少兒的面部表情做專項單元訓練,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少兒的模仿能力、觀察能力、肢體協調能力,并對自身的動作方位、運動軌跡等進行精準的控制。

示范后,嚴格照鏡子模仿練習,這樣才可以讓少兒在積累的過程中不斷探究美、發現美、表達美。再次,眼睛即心靈的窗戶,眼睛能呈現出少兒的心理狀態。教學中常常出現少兒目光不夠專注、精神不集中的情況,所以教師要注重少兒的內心感受,充分挖掘少兒的內在神韻。教師可對少兒做眼神專項訓練,可以借鑒戲曲、舞蹈的“眼隨手動、手隨心動、心隨形動、形隨氣動”眼神訓練方法加以練習。最后,呈現的舞臺儀態要端莊、大方、優雅。對少兒的舞臺儀態要重視,如持琴姿勢、走姿、坐姿、舞臺上下場儀態等。第四環節:“排”。以上三個環節是排練環節的前期準備。彈奏是前提,思想是核心,表演是潤色,排練是升華。首先,彈奏與音樂表現的對位結合,包括與音樂律動、面部表情、眉眼的融合。其次,突破以往的表演形式,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進行創新。選定表演形式后,可聘請專業教師做舞臺指導,訓練形式、動作的編排、走位。之后,彈奏與音樂表現及表演形式的結合,熟悉練習,細摳處理。最后,道具及服飾精心的修飾裝扮,會給《太湖美》琵琶彈奏表演增添色彩,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為了減少少兒在習琴過程中的枯燥乏味,使少兒開心、快樂地收獲、成長,并能有豐富的藝術體驗,在不違背琵琶彈奏原則及藝術規律的基礎上,筆者嘗試借鑒其他藝術表演形式創新少兒琵琶表演。課程以藝術實踐的標準要求教學,注重少兒琵琶課堂訓練與藝術實踐活動的銜接關系,在教學中嘗試把琵琶彈奏與舞蹈、兒童劇、蘇州彈詞等形式相融合的創新編排。這些新型少兒琵琶表演形式雖然目前在全國少兒琵琶教學及表演中沒有普遍運用,但由于創新的多樣性易于少兒心理接受,所以新形式的少兒琵琶表演深得他們的喜愛,并得到了業內人士及家長的認可。

第9篇

關鍵詞: 文學;科學;相結合;科普途徑

中圖分類號:I02;B503.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8-0007-02

1科普是科學與人文的交集

2006年2月,中國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升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的行動呈現出了越來越好的發展態勢。專家學者也越來越重視科普研究和科普創新。科普創新不只是一個理論的界說,它的一個重要的實踐目標是建構一個有吸引力的科普創新體系。科普工作在保障知識科學性的基礎上,需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大膽創新。本文的焦點在于科普途徑的創新。

科普處于科學和人文的邊緣,科普創新是科技原創新基礎上的再創新,是一種綜合創新。科學技術是面對自然的創新,而科學普及則是面向公眾,面向人的創新,因此從知識領域上看,科普創新就是以科技知識(包括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為基礎的人文創新。科普途徑是多樣的,不僅包括教育途徑和傳播途徑,也需要包括文學途徑。從科普的方式和途徑來看,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理念除了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商業廣告、生產實踐、廣播電視媒體等形式傳輸給公眾以外,出版科普文學圖書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普及科學技術應該與社會文化、文學藝術互相融合滲透,形成互動關系,而不應該是君臨于其他部分之上的孤家寡人。

科學普及的內容非常廣泛,科普創作的形式也是靈活多樣。科普創作是科普活動的基礎。科普創作包括各類科普作品的產出,涉及圖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子網絡、展覽等所有與科普相關的領域,同時還包括各類創作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本文主要聚焦于普及科技知識和科學理念。在科普創作方面,本文聚焦于用文學語言和故事情節來解說、傳載某項科技知識或某種科學現象。

2文學在科普方面的作用及優勢

科普就是把人類研究開發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傳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國科普工作者比較一致地認同《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的定義,科普應包括科技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或科學精神)的普及三個方面。就科學知識的普及而言,科普工作者從來就不是直接地將科學家的原始論文或成果傳達給公眾,而是需要特別加工。對科普知識進行文學處理是一種有效的加工方式。

科普文學的優勢在于普及科學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義也正在于普及科學理性,因為科學理性是科學的根本和靈魂所在。科學為一個社會帶來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技術進步或物質文明,而是社會中的個體客觀理性地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是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心智。通過文學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把深奧的科學道理通俗化,把抽象的科學概念形象化,使讀者樂于閱讀,易于接受,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激發他們關注世界、甚至進一步探究科學的內動力。科普文學就是為了普及科學的文學,它可以有許多種表達方式以及寫作技巧。科普童話就是其中的一種。科普童話是引導少兒讀者走向科研之途的動力之一。

少年兒童代表著社會的未來,是接受科普的重點人群,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增強他們的科學觀念關系到國家的發展。科普童話寓意深刻、通俗易懂、且語言簡單明了、情節引人入勝,這種形式易于被廣大少兒讀者接受。創作科普童話故事這種途徑既符合科學特質又具有普及性特點,所以本文力薦用童話故事的形式深入淺出的介紹自然、物質、環境等科學常識,使少兒在輕松愉快的語境中,學會各種科技知識,增強科學理念。

3科普童話的特點以及在科普方面的作用

科普童話將童話故事和科技知識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在閱讀故事的同時增長科技知識。它可以使少兒在閱讀中感受萬物的神奇和奧秘,感受科學知識的力量,可以激發少兒的科學想象力和對科學探索的向往。它以傳播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培養創造能力、滿足好奇心、豐富想象能力為目標。

科普童話故事由諸多元素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還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會成分等。社會成分是背景,文學成分是樹枝,文化成分是綠葉,科技成分是花朵。

本文力薦科普童話故事的主題聚焦于環境問題。我國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已經構成了少年兒童科普教育的必要內容。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變大,這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現是: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程度加劇、草原加劇退化、森林資源急速減少、生物物種快速滅絕、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湖泊及濕地面積收縮、水體及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等等。以上每一個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都是一個對少兒進行緊迫科學教育的內容。抓住環境教育這個主題,同時結合其他科普教育,可以使少兒的環境意識和科學精神逐漸加強,從而將保護生存環境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此,本文力推科普故事從環境和資源的角度,敘述和解析故事中地球人類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好的科普故事主題并不是聚焦于討論科學技術怎樣才能消除污染節約能源,而是從更高的層面,詮釋環境能源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本文認為,環境能源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并不只是一個科技問題,而更是一個國際國內政治政策問題和人文素質問題。

4科普童話的主要評價指標及社會效益

第一,科普童話需要包含能引起孩子們的濃厚閱讀興趣的文學創作技巧諸元素。第二,科普童話要有科學依據。科普童話的目的在于普及科技知識和傳播科學精神,它是一種使少兒讀者變得充實、聰明和富有智慧的文學形式。第三,科普童話需要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那么評價科普童話作品的指標就是看其主題和內容是否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創新創造”的主題,是否以傳播科學知識、加強科學理念為宗旨。

本文預測此類科普文學會有很好的社會效益。科普童話故事是一種趣味性強、傳播面廣、影響時間久的科普教育資源,它既符合科學特質又具有普及性特點。這種既符合科學又體現少兒文學特點的科普童話故事容易在廣大少兒讀者群內傳閱,便于所承載科普知識的傳播,在培養和提高廣大少年兒童的科學意識方面將產生明顯的影響。總之,此科普文學作品的完成將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具有廣泛厚重的推廣價值,對開發新的科普途徑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同時對繁榮科普文化、提升國家及地方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長久的效益。

5完成科普童話創作和實現其社會效益的主要途徑

5.1 完成科普童話創作的主要途徑①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主題,廣泛采集科普知識。②針對未成年人,研究其閱讀心理和閱讀興趣,找出科普知識與少兒閱讀興趣的契合點。③廣泛研究國內外少兒文學作品,提煉和吸收少兒文學創作技法中最有利于傳載科普知識的元素。④廣泛研究國內外科普文學作品,吸取其創作手法方面的精華,并在其基礎上進行創作手法方面的創新。

5.2 實現科普童話社會效益的主要途徑①趣味科普讀物可以承載優秀的科普資源,并易于把科普知識和科學理念傳輸進廣大少兒讀者的心智,從而實現科普資源的共享。所以,出版科普童話圖書及雜志是開展社會化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②要實現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在國家、省、市、縣科協網站和其他網站開設科普文學專欄或專題,介紹“科普童話”和“科普小說”創作中的一些新作品。這里說的“科普小說”不包括科幻小說,它重視的是對現實科學進行文學反映,目的在于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精神的傳播。這是一種具有廣泛久遠影響和典型意義的創新性科普渠道,此渠道值得加大力度建設。建設此類特色網站,可以有效地為科普的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提供展示空間,同時還可以反映科學與文學、科學與文化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方面的最新進展。③結合區域優勢條件,把科普文學的創作與當地的地理和文化資源相結合,進而發展當地的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和展覽產業,從而促成科普事業與地方經濟文化教育共繁榮的局面。④結合科普童話的內容,開發動漫產業、影視產業和工藝產業,從而提升國家及地方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曾國屏,古荒.關于科普文化產業幾個問題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0(01).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大全 | 黄色小视频网址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 五月婷婷婷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 99资源在线 | 国产一毛片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99久久| 久久精品视频8 |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 五月天综合网 | 四虎精品影院 | 99视频观看 | 99热欧美 |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 | 日本高清色视频高清电影 | 成人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片 | 成人精品区 |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久草视频在线资源 | 久久最新视频 | 精品久久一 | 米奇777第四影视盒 迷人的保姆韩剧 | 欧美精品福利视频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久久 | 爽爽影院在线看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高清免费视频 |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 精品四虎免费观看国产高清午夜 | 网曝门精品国产事件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毒 | 激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毛片不卡 | 日韩在线视 | 四虎国产精品永免费 | 热99re久久精品精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