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汽車機械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16 16:39:1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汽車機械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汽車機械論文

第1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7例脫機困難的患者中,男10例,女7例,年齡28~78歲,平均年齡54.6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性腦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1例,重癥胰腺炎、藥物中毒各2例,腦血管意外、一側肺切除術后各1例。上機時間為48h~44天。

1.2方法(1)脫機指標[1]:①引起上機的原因已去除,無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②感染基本控制,體溫低于37℃;③血Hb大于100g/L;④FiO2小于0.40,血PaO2大于9.3kPa,SpO2大于95%,自主呼吸頻率低于30次/min。(2)撤機成功標準:在停機24~48h,患者主觀上無不適,無窘迫呼吸,循環穩定,血氣分析檢查無酸中毒加重和低氧血癥的發生。(3)撤離呼吸機方法選擇:①持續正壓通氣(CPAP);②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③壓力支持通氣(PSV);④SIMV+PSV;⑤直接撤機(多用于麻醉恢復期)。

2結果

17例MV患者中,其中最后脫機成功15例,其中,合并呼吸機并發癥9例,上機時間較無明顯并發癥發生患者時間明顯延長;合并低蛋白血癥,營養狀態差3例,心理因素導致撤機困難2例;因醫源性撤機時機把握不佳導致上機時間延長1例。而17例患者中有2例因嚴重的并發癥死亡。

3討論

MV患者因疾病本身因素及長期的機械通氣治療,多有出現撤機困難的可能性。對于本組17例患者,雖多采用目前較為公認的SIMV+PSV兩種撤機模式,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出現撤機困難,其中慢阻肺患者占大多數(本組占47.1%),因多合并呼吸道及肺部的感染,呼吸道相關性肺炎的產生使呼吸機上機時間延長,且該組患者初期多采用CV模式,患者的自主呼吸受到限制,呼吸肌廢用,同時患者內環境的不穩定,全身的營養狀態差;后期患者對撤機的恐懼心理等均為撤機的不利因素。

3.1原發病未完全控制,并發癥的多發導致撤機困難在患者原發疾病未得到完全控制,如肺部感染未完全控制,心功能未完全糾正,或中樞性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肌肉系統疾病未完全治愈等情況下,患者撤機時均可發生撤機困難。而MV并發癥的產生,特別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作為MV最常見、且死亡率最高的并發癥[2],可造成發熱、氧耗增加及通氣負荷增加,尤其對于那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感染的加重使病程進一步延長,導致機械通氣時間的相對增加,通氣時間大于72h稱為呼吸機依賴,此后撤機失敗率很高[3]。且初期機械通氣次數較高,使呼吸肌長期處于靜止狀態,營養不良、用力呼吸、呼吸做功增加均易引起呼吸肌疲勞和衰弱,導致呼吸機撤離困難??梢娫l疾病的治療,并發癥的控制,特別是避免VAP的發生,是避免撤機困難的首要前提。首先,醫務工作者需較好掌握撤離呼吸機的指征和標準:當病人一般狀態較好、感染得到控制、循環血壓平穩、內環境穩定、肌力良好、血氣分析在一段時間內穩定,同時呼吸功能明顯改善,自主呼吸增強,吸痰等暫時分開呼吸機時無呼吸困難時方可考慮撤機。其次,加強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做好呼吸道的霧化、濕化,護理工作強調無菌操作,減少VAP的發生幾率;控制感染,多結合痰培養結果合理選用有效抗生素治療,避免無病原學診斷的經驗性用藥,更忌濫用[4]。再次,對于那些長期MV患者,應加強呼吸肌的鍛煉,可鼓勵患者行深呼吸,可在PSV進行過渡時增加呼吸肌鍛煉的次數,防止呼吸肌的廢用。對于醫務工作者,及時合理調整呼吸機模式及參數設定,在撤機階段,可每日逐步減少潮氣量、呼吸頻率、PSV等的設定值,待患者耐受后可進一步調整,最終完全脫機。

3.2MV患者全身營養狀態差應用呼吸機病人以老年人多見,營養情況均較差,多合并有低蛋白血癥、貧血等,機械通氣時機體又處于高代謝狀態,當營養不足時,機體此時靠分解蛋白來提供能量,引起呼吸肌肌力和功能下降,呼吸做功的能力減退,導致呼吸肌無力,患者自主呼吸弱,增加了患者對呼吸機的依賴性,故臨床上有些患者雖呼吸功能已得到極大改善,但仍不能脫機,或出現脫機后因患者呼吸肌無力需要反復重新上機的情況,延長了帶機時間。另一方面,患者的營養狀態差,機體抵抗力弱,易合并感染,加重病情。故此時治療重點應積極采用合理的營養配給方案,對長期應用呼吸機患者可采用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營養物質的配比多推薦每日供給熱量50%~60%為碳水化合物,20%為蛋白質,30%為脂肪[5],但需盡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因高碳水化合物攝入會增加二氧化碳的產生,加重呼吸負荷和氧耗。同時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及水、電解質的入量與出量的平衡。并積極預防靜脈營養液、鼻胃管等管路的細菌污染,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呼吸肌的能量匱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自主呼吸有力,脫機后能維持正常肺通氣。國外已開始應用rhGH(重組人類生長激素)來治療此類患者,rhGH能維持和再補足機體肌肉群中的氮儲備,以改善呼吸肌功能,從而有利于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并順利撤機[6]。3.3心理障礙對于意識清楚病人,心理因素是導致撤機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患者,特別是那些長期上機、反復應用呼吸機的病人,隨著療程延長,患者對自主呼吸的能力產生懷疑,對呼吸機依賴性較大,在已符合機械通氣的撤機標準時,撤機時出現撤機恐慌,撤機后自訴“不會呼吸”,“不能呼吸”,“憋悶”,呼吸窘迫,嚴重的可出現進而血流動力學變化。所以在撤機前,醫生應向患者交待長期機械通氣的弊端,讓患者了解撤機計劃,鼓勵患者消除恐懼心理,爭取患者主動配合,醫務工作者可在撤機時守護在患者病床前,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鼓勵患者平穩的自主呼吸。本組患者中,有2例撤機時因心理障礙導致撤機困難,其中1例經上述措施最后成功脫機,有1例撤機時無明顯作用,故筆者采取在患者“不知情”情況下撤機,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及血氧指標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最終該患者成功脫機(此時呼吸機參數已調整至低限值,呼吸機此時做功多用于克服呼吸機管路阻力)。

可見,因MV患者多存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參與,如營養不良、全身衰弱、呼吸功能不全、通氣泵衰竭和心理因素等,增加了脫機的難度,進而出現撤機困難,或長期撤機失敗加重患者的心理及經濟上的負擔,故醫療工作者應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制定合理方案,做到MV患者能脫機、早脫機、易脫機。

【參考文獻】

1SapijaszkoMJA,BrantR,SandharnD,etal.Nonrespiratorypredictorofmechanicalventilationdependencyinintensivecareunitpatients.CritCareMed,1996,24:601.

2左建云,尹立云,穆信利.呼吸機常用脫機方法及其臨床應用.實用醫學雜志,2003,10(5):482-483.

3GriffinJJ,MeduriGU.Newapproachesinthediagnosisofnosocomialpneumonia.MedClinNorthAm,1994,78:1091-1122.

4陶一江,何禮賢.機械通氣并發下呼吸道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6,6(4):193.

第2篇

論文關鍵詞:車身設計,逆向工程,曲面光順,模型重構

 

車身在汽車的整體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響到整車的動力性、燃油經濟性、操縱穩定性、行駛安全性等,這就需要在整個車身設計過程中融合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工程材料、生產工藝、美學、心理學、人機工程學等相關知識,因此,在缺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下,要完全自主開發一款汽車車身的難度是很大的,而參考國外同級別的成熟車型進行逆向設計則變得相對簡單,既可縮短產品開發時間,提高產品開發成功的機率,也可快速吸收國外汽車車身設計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提高我國汽車自主開發能力。

1 逆向工程技術原理及流程

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RE)亦稱反求工程,就是根據現有的產品模型機械論文,利用數字化測量設備獲取實體數據,然后對這些數據進行擬合,構建一個完整的CAD模型,繼而用于分析和制造[1]。相對于傳統的正向設計方式,逆向工程可以在沒有產品圖紙的條件下實現產品的制造。長期以來,由于設計環境和設計手段的局限,限制了車身設計師的創造能力的發揮以及和工程技術人員有效的交流與協調,使得新產品的開發效率低下,進展緩慢。車身設計需要一種新的設計手段和思路。逆向工程不僅能完成對現有產品的仿制、復制,更能快速實現超越。

車身設計逆向工程可以分為三個過程―數據采集(data acquisition),數據處理(data processing),抽象建模(abstract model)。本文主要基于Pro/ENGINEER研究兩種不同的建模方式。

2 數據采集及處理

數據采集是數據處理、模型重構的基礎,按采集的接觸方式不同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大類。在對車身零件和產品模型數據化之前,首先必須理解原有模型的設計思想,在此基礎上還要修復或克服原有模型上存在的缺陷。主要考慮好以下幾點:(1)確定設計的整體思路,對手中的設計模型進行系統的分析,確定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將模型劃分為幾個特征區,得出設計的整體思路,找到設計難點,做到心中有數。(2)確定模型的基本構成形狀的曲面類型,這關系到相應設計軟件的選擇和軟件模塊的確定。對于車身大型的外覆蓋件等自由曲面,一般采用具有方便調整曲線和曲面的模塊。值得注意的是,在設計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點都要選取的,因此,在確定基本曲面的控制曲線時,需要找出那些點和線是可用的機械論文,哪些點和線是一些細化特征的,需要在以后的設計中用到,而不是在總體設計中就體現出來[2]。

3 Pro/ENGINEER軟件抽象建模

抽象建模,即為將測量點還原為車身模型。內容包括曲線構建與擬合、曲面構建與光順、實體構建等。目前較為成熟的模型重建技術是通過構建曲面來實現模型重建。因此,構建曲面是車身模型重建的關鍵。

3.1、根據車身點云數據建模

由于測量過程中得到的是離散點數據,缺乏必要的特征信息,往往存在數字化誤差,需要對曲面和曲線進行光順。光順是一個工程上的概念,包括光滑和順眼兩方面的含義。光滑是指空間曲線和面的連續階,數學上一階倒數連續的曲線即為光滑的曲線;而順眼是人的主觀感覺評價期刊網。圖2就是以豐田商務車為例,在獲得點云資料后,在Imageware中處理出需要的抄數線。對于抄數線的處理,應注意,在變化趨勢小的地方的點應盡量的少,對于明顯偏離趨勢的點應略去,以免過多的點造成曲線不光順。曲線光順應滿足3個條件:曲線二階幾何連續;曲線沒有奇點和多余拐點;曲率變化均勻,應變能較小。曲線光順可分3步進行:尋找壞點,并修改壞點的坐標值;粗光順使曲線上各段的曲率符號一致,保證曲線單凸或單凹性:精光順,使曲線上各段的曲率變化均勻,滿足光順的要求。[3]再根據抄數線,在Proe中建模。圖3是在Proe中建模的一個片段通過此種方式所建模型,精確度和效率都很高。

圖2 三維抄數線 圖3 建模片段

3.2、根據車身圖片數據建模

在不能直接獲得原始車身數據的情況下,根據車身圖片采集數據,也是逆向工程的一大特色。大致操作步驟是:1)找到要作為車身數據采集對象的三視圖(圖4);2)在CAD中將視圖對齊,描繪主要輪廓線,即抄數線(圖5);3)將獲得的抄數線導入Proe中作為參照(圖6);4)在Proe中根據抄數線逼近建模(圖7)。

圖4 車身圖片圖5CAD中抄數線

在建面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面與面之間的光順。為了保證誤差盡可能小,可以到分析模塊中使用高斯曲率法對曲面進行分析。當曲面曲率變化比較均勻時即可為達到設計要求。若曲面質量很差需要對構成的曲線進行重新調整機械論文,直至曲面讓人滿意為止。逆向工程既要保證曲面質量又要保證設計精度。除了對原始型值點進行光順之外,有時還要控制修改后的型值點同原始型值點的坐標偏差,該偏差不應太大,以保證設計部門給出的指標不致受太大的影響。目前,曲面構建方案主要有三種:1) 以B-Spline或NURBS曲面為基礎的曲面構造法;2) 以三角Bezier曲面片為基礎的曲面構造法;3) 以多面體面片為基礎的曲面構造法。[4]

圖6 曲面光順擬合圖7 車身實體

前期工程做好之后,打開Pro/ENGINEER 軟件的殼體特征創建方法,利用Create/Prot rusion/Use Quilt將所建立的曲面生成實體完成3D建模。建模后可通過Pro/ENGINEER軟件中的View/advanced--iPhotorender進行渲染處理,及Analysis-- ModelAnalysis/Curve Analysis/Surface Analysis的分析方法來檢驗所建立的模型、曲線和曲面的合理性與精確度。

3.3后處理

利用Pro/ENGINEER軟件進行逆向工程設計還可以進行相應的后處理工作。將前面完成的3DCAD Model匯入Pro/ENGINEER軟件的Manufacturing模塊中進行Nc加工程序的制作,并利用Pro/ENGINEER軟件生成NC加工的G代碼輸入三軸(或五軸)加工中心加工出產品。

4 結束語

對于車身設計,采用逆向工程做法是制造技術信息化、科學化的必然趨勢,也是一項開拓性、實用性和綜合性很強的技術,開辟了車身設計制造的新途徑?;贑AD/CAM的逆向技術,可以大大縮短模具設計制造周期,這也適應汽車行業對產品進行快速更新的需要。實踐證明,車身設計逆向工程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已經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金濤,陳建良,童水光.逆向工程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機械工程,2002.8,1429~1435

[2]馬鐵利,蘭鳳崇.車身逆向工程應用中的點云處理與曲線曲面光順[J].機械設計, 2000.8,175~178

[3]于哲峰,張國忠.基于Pro/ENGINEER的汽車車身逆向設計[J]. CAD/CAM與制造業信息化,2007.10 187~189

[4]盧金火,蘭鳳崇.汽車車身曲線曲面光順處理方法的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 1996,3, 215~218

第3篇

關鍵詞:開放存取文獻,文檔文獻資源;互聯網

一、OA概述

OA全稱為Open Access,簡稱OA,一般被翻譯為“開放存取”,是一種在科學領域學術信息免費共享的理念與出版機制。簡而言之,“開放存取”就是使任何人都可以及時、免費、無限制地通過互聯網獲取各類文獻,允許任何用戶閱讀、下載、復制、傳遞、打印、檢索以及獲取在線全文信息,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動,從而實現科技文獻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傳播。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共享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對于促進利用互聯網進行科學交流與出版,提高科學研究的勞動生產率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世界各國平等、有效地利用人類的科技文化和科技成果具有重要意義。OA文獻資源有圖書、期刊、報紙、論文、會議文獻、學位論文、標準、專利、音視頻、文檔等多種類型。

隨著2008年10月14日被確定為世界第一個“開放存取日”,有27個國家的120所大學參與慶祝。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2009年4月2日報道,瑞典隆德大學通過了2009年度預算,擬投入150萬瑞典克朗(約合19萬美元)用作開放存取期刊的出版費,以鼓勵并幫助開放存取期刊的出版。這是目前為止一所大學在支持OA期刊出版上投入數目最大的基金之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簽署開放存取的《柏林宣言》為標志,表明中國科學界和科研資助機構支持開放獲取的立場和決心,免費獲取與使用互聯網學術文獻信息資源的OA運動正在我國多種文獻類型領域逐漸展開。為此,本文對如何開發利用互聯網OA文檔文獻資源進行探討。

二、我國OA文檔文獻資源簡介

1,綜合OA文檔文獻

(1)“豆丁網”。該網站是文檔、分享與銷售平臺,其文檔與分享的理念與開放存取的理念是相通的。豆丁網希望讓各類文檔通過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從而終結原來只能通過單一出版物進行傳播的時代,使用戶自由地分享各種文件格式的文檔。網站目前共收錄OA文檔文獻13大類200多萬件,分類內容包括小說、經管勵志、辦公工具、明星娛樂、汽車、體育、生活時尚、計算機、法律、教育考試、科技、藝術、社科,每類中均提供其2級分類內容。文檔格式目前提供5種:doc、xls、pdf、1313t、txt。文檔類型包括圖書、論文、報告、文件、數據、圖片、表格、標準、專利、學位論文、課件等。用戶需要免費注冊、登錄使用。每件文檔提供:題名、圖片、頁數、內容簡介、瀏覽、收益、購買、下載、評論、收藏、來源、時間等信息。其“高級搜索”可通過文檔名稱、標簽、文檔分類、文檔格式、時間進行檢索。并可按相關程度、瀏覽量、時間、支持度排序。

(2)超級資料庫。該網站目前共收錄OA文檔文獻11萬多件,免費注冊、登錄即可利用。文檔格式有8種:doc、ppt、13dr、eke、pps、rar、him、xls。專業分類內容為: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培訓資料、財稅管理、企業管理、生產管理、企業戰略等幾十種。行業分類內容為:飲食酒料、房地產、日化用品、零售、汽車、醫療藥品、電信、服裝、保險、媒體廣告、旅游、鋼鐵、酒店、超市連鎖、煙草、石化、家電、物業裝修、行業報告、電子、美容、工程建筑、軟件、其他。

(3)中國文檔網。該網站目前共收錄OA文檔文獻22大類310小類52000件。22大類內容如,行業資料、企業管理、年度計劃、行政管理、財稅管理、經營管理、質量體系、市場營銷等。壓縮文檔的解壓縮密碼為該網站的網址“省略”。每件文檔資源提供的信息有:文檔題名、軟件(將所有文檔按軟件對待)大小、軟件語言、軟件類別、運行環境、授權方式、軟件等級、整理時間、相關鏈接、下載次數、貼心提示、內容簡介、下載地址。

(4)中國文檔在線。該網站目前共收錄OA文檔文獻14大類33960件。22大類內容為:程序開發、web開發、網絡技術、編程語言及開發環境、平面設計、操作系統應用、數據庫技術等。

2,專業類OA文檔文獻資源

(1)電力文檔網。該網站目前共收錄電力類OA文檔文獻10類3710件。分類內容為:設備、技術、安全、營銷、范文、工具、標規、百問百查、管理、培訓。用戶不需要注冊即可下載利用該網站的0 A文檔文獻資源。

第4篇

關鍵詞:協同理論;研究生;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067-02

隨著社會、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競爭。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最高層次的教育,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創造型人才責無旁貸。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戰略任務后,教育部在教育“十二五”規劃中指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尤其加強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快高校研究生創新教育的改革,突出創新能力培養,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一、目前國內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原因

通過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的實例分析[1,2],結果表明,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研究生存在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缺乏,創新技能不足等狀況。而究其原因,除了研究生自身原因、經費投入和硬件建設方面等原因外,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2-5]:

1.培養體制的問題,這是導致研究生創新能力差的首要原因。我國的研究生選拔培養機制基本上是“嚴進寬出”,這種制度下培養的研究生質量令人堪憂。中國教育在線201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6]中顯示,截止到2009年,我國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已經跨入教育大國的行列,與美國21世紀初水平相當。我國2001—2006年間,博士學位授予人數與博士研究生基本持平,自2007年起,博士學位授予人數則略超過博士研究生畢業人數,而碩士學位授予人數一直超過碩士研究生畢業人數。這說明我國研究生教育與本、??平逃南嗨?,在“嚴進”的同時,未能實現“嚴出”。同時,研究生培養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也是目前的一個主要問題。大部分省屬院校的課程設置中缺乏跨學科選修課程、方法論性質的課程、相關學科前沿性課程以及創新課程講座等創新課程,而只有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等,這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非常不利。這一點在我院的培養中尤其明顯。

2.指導老師的原因。目前我國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在不斷擴大,從1978年正式恢復研究生教育開始錄取10708人已經發展到2013年計劃招收的60.8萬,增長了近60倍。這種大規模的擴招,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擴招使導師學生比例嚴重失調,客觀上導師不能充分指導所有研究生,使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論文質量下降。同時,省屬高校中的非強勢學科專業的導師所主持的大型的、可延續的科研項目不多,在缺乏科研經費支持下培養的學生很難做出創造性成果。此外,有些導師本身的創新意識不強、創新素養不夠,因而很難指導學生創新。因而,本文針對目前研究生存在的課程體系不合理、研究生自律性較差、實踐性較弱等問題,引入協同創新理論,開展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

二、基于協同理論的創新能力培養措施

要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從學校內部協同創新和校外協同創新兩個類別分別進行研究,內部協同創新是在本學院內部以及院系中形成知識、導師等分享機制,建立相近學科之間的跨學科培養;外部協同創新的主要形式就是產學研協同創新,以學院已有的省級、校級優秀實習教學基地為依托,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與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研究生協同創新機制中的課程體系。要構建具有寬厚、系統、彈性等特點的研究生創新課程體系。除了公共課、學科通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開設一些供研究生選修的跨學科課程、方法論課程及相關學科的前沿性課程,如跨學科課程可以有跨學科分析、工程問題研究案例、項目管理、機械論壇研討會、法律與政策、財務概論等課程,讓學生受到各個領域知識的熏陶。其次,設立系列化創新課程講座和開設文獻閱讀研討課。此創新課程最好以學分形式納入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中,作為學生畢業學分。再次,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晒膭疃嗝蠋熤v授同一門綜合性研究型課程,如檢測技術課程可由學院中研究方向相近的老師共同承擔,使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精華的內容在最短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探究的時間。

2.構建研究生協同創新機制中的導師指導模式。推行由2~4位導師構成的導師組聯合指導模式。打破目前我院研究生與各個導師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建立導師組聯合指導制,充分發揮導師團隊的智慧,使研究生在學習和研究中能夠從導師團隊中獲得全方位的幫助和指導。導師組的形成可根據方向相關性、項目的互通互補等原則,在院領導或校領導協調組織下進行。導師之間的研究方向既有協同性,也有差異性,鼓勵形成交叉學科的科研團隊。在導師組的培養指導下,讓研究生更快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3.設計研究生協同創新機制中的實踐環節。首先,對學位課程中的實踐環節盡量采用綜合性實驗設計,以團隊形式進行,明確分工,既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綜合把握問題的能力,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協作與溝通能力。其次,豐富研究生的第二課堂。增大校級和院級研究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職業技能培訓等活動,拓寬學生創新的途徑。再次,進行校企聯合培養??蛇x擇一些表現優秀的學生,與我院的省級、校級優秀實習基地(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聯合培養模式,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參與企業的管理和科技攻關,讓研究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實際、鍛煉能力,使他們在理論上的創新能及時得到驗證和完善,從而提升應用創新能力。最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導師組的科研項目的研究,在實際項目中鍛煉研究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不同課題組成員之間進行定期交流,擴大研究生的知識面,形成更廣泛的學術交叉。

本文通過對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的分析,針對本院目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課程體系不合理、研究生自律性、實踐能力較弱等不足,引入協同理論,提出了構建研究生協同機制中的課程體系、導師指導模式以及實踐環節等措施。這對提高研究生人文素養、科學素質,進一步激發起參與科研、技術開發等實踐活動的動手能力,對推進我校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課題組.2009博士生教育質量調查報告[R].2010:26-38.

[2]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3]徐亞清,王怡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述評[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4(2):98-101.

第5篇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代價的。這就要求我們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的循環發展。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面的支持,政府的推動和積極倡導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保證,而稅收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無疑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所以當前如何利用稅收政策來推動中國經濟的循環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關注的是資源減量、循環及再利用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尤其是財政稅收政策,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起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

1稅收與發展循環經濟的關系

稅收是調節收入分配和調控企業經濟行為最有效的措施,政府制定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由立法機構和政府制定一系列強制性的法律和政策規則,規范企業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不是直接作為微觀的主體加入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而是通過制度安排,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激勵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循環經濟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其中政府制定的稅收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適當提高資源稅和改進計征辦法,使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獲得應有的收益比如對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物品開征環境稅,提高排污收費標準或將費改稅,從嚴征收,使環境成本內部化;比如擴大綜合利用“三廢”稅收減免的范圍,對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減免稅收;比如加強對資源性產品和開發生產過程中高污染的產品進口關稅或出口退稅的調節力度,等等。總之,通過有增、有減的稅收調節,起到限制和鼓勵某種經濟活動的作用,也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2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資源利用環節

2.1.1對資源課稅的目的局限于調節級差收入,其定位與當前循環經濟的戰略不相符合

現階段我國自然資源由國家壟斷,而參與市場經濟的主體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均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必然體現為一定的經濟差別。而我國現行的資源課稅體系是通過制定定額稅率對經營過程中的級差收入進行調節,而對占用國有自然資源必然帶來的收益未納入資源課稅體系,使各個經濟主體競相掠奪性地開采和使用自然資源,從而影響我國循環經濟戰略的實施。

2.1.2現行稅制對資源課稅的范圍窄,稅收的調控功能無法發揮到位

目前,我國對資源課稅范圍僅限定在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其他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屬于資源課稅體系,仍然征收資源使用費,形成稅費并存的局面。收取資源使用費,隨意性很大,社會效益低下;資源課稅和資源使用費給經營者帶來的負擔不同,產生不公平的問題;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嚴重,生態效益低下。

2.1.3資源課稅的規定比較分散,未形成統一、協調的課稅體系

我國現行資源課稅的規定主要分布于《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資源稅暫行條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和《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等稅收法規之中,各個條例都有自己的立法目的,稅收政策體系不配套,無法形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成嚴密的調控體系。

2.1.4資源課稅的計稅依據不合理

資源課稅的計稅依據是銷售數量或自用數量,對企業已經開采但未銷售或未使用的資源不征稅,直接鼓勵了企業和個人對資源的無序開采,造成大量的資源積壓和浪費?!冻擎偼恋厥褂枚悤盒袟l例》規定,計稅依據是納稅人實際占用的土地(耕地)面積,基本未考慮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及以后該地段的土地價格及收益情況,刺激了企業和個人占用好地以及繁華地段的土地,加劇了人類生存空間與土地使用的矛盾。

2.1.5稅率的設計與價格機制不協調,無法實現立法初衷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按照市場機制原理,資源的價格必然會提高。但我國現行資源課稅稅收制度大多數采用定額稅率,使應納稅額與資源的價格相脫離,稅率、應納稅額與價格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聯系,稅收杠桿和價格杠桿均無法發揮調節作用。

2.2產品制造環節

2.2.1增值稅存在的問題

雖然新稅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可以抵扣,但該項優惠局限性很大。另外,當前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只集中在電力、水泥、新型墻體材料方面,僅涉及煤研石、石煤、爐渣、粉煤灰、油母頁巖等幾項,這些只是循環經濟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循環鏈及相應的原料和產品未被納入。

2.2.2消費稅存在的問題

現行消費稅對發展循環經濟能夠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從范圍上看,沒有涉及我國消費最主要的能源產品—煤炭,那些容易給環境帶來污染的日常消費品如電池、一次性塑料包裝袋、一次性餐飲容器等,也沒有被列入征稅范圍。而且從力度上看,現行消費稅很難對重要戰略資源(如石油)的消費起到限制作用。

2.2.3企業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首先,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期限過短、優惠方式單一。目前所得稅對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優惠期限為5年或1年,不符合循環利用企業的運行規律.因為循環利用企業從正式投產經營到形成一定規模并初見效益一般需要幾年的時間,維護正常生產的成本也比浪費資源進行生產的企業成本高。所以,一旦優惠期過,企業面臨的是同其他非循環企業一樣的稅收政策以及高于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很容易導致企業放棄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的生產模式,轉向低成本利用原生材料生產的模式。同時,優惠方式單一,僅限于減免稅,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其次,企業所得稅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及無形資產的攤銷管理很嚴,對折舊方法,折舊年限,殘值比例,攤銷方法和年限都有嚴格的限定。

2.3資源再利用環節

2.3.1增值稅存在的問題

在資源再利用環節,增值稅沒有形成合理的稅負差距。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來說,以低成本的廢渣等廢棄物為原料進行生產,產品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較高,而使用的廢棄物又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或雖然取得相關票據,但抵扣率低于征收率,在按增值的比例繳納增值稅時,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狀況,與其他非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相比要繳納更高比例的稅收。另外,增值稅優惠政策的設計思路遵循的是“末端治理”的資源化原則。比如對廢舊物資回收企業的增值稅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和以廢舊物資為原料的生產企業一般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但其優惠程度回收企業明顯高于生產利用企業,具有鼓勵回收有余、促進生產利用不足的嫌疑。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的增值稅優惠,促使一部分企業投資于對資源廢棄物的綜合治理中,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但這一政策只是促使企業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而沒有考慮從輸入端節約資源的減化和盡可能延長產品使用周期的再利用原則。

2.3.2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企業所得稅仍然存在著稅收優惠期限過短、優惠方式單一的問題,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在廢棄物產生環節,沒有設立適當的稅種。目前對企業的污染行為,是以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排污費的形式對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排放進行末端約束?,F行排污費制度存在收費標準偏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據不科學、征收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且專向收費的收入功能在一些地區被異化,演變為收入第一、治污第二,在制度安排上不利于環保及循環經濟工作的開展。由于總體上企業的排污負擔較低,一些社會責任感不強的企業在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與排污兩者之間選擇排污。

由此可見,我國現行稅制中的優惠政策本身沒有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稅收理念,不利于政策引導作用的充分發揮;而涉及循環經濟的主要稅種調解力度不均衡、不到位,甚至缺位,不利于資源的節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

3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的完善

3.1資源利用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1)生產和消費要盡可能地從使用污染環境的原料和能源轉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來,從而奠定了減少污染物排放和廢物資源化的基礎,是再循環的前提。而且,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通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減量化,也可以使不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周期拉長,為自然資源的再生和人類尋找替代資源提供了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從而促進自然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生產者應盡可能地生產可以滿足消費需求的、可以直接再延用或回收再利用的包裝材料、容器和其他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為再利用原則創造條件。顯而易見,通過再利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又深化了減量化的實施。而循環經濟的稅收政策中,資源課稅是實現減量化的有效手段,所以,當前對資源課稅的改革和完善也就成為了重點。

(3)建立一般性質的資源稅,弱化其原有的調節級差收益的功能,向所有的自然資源開采、生產單位和個人普遍征收。改革之初,建議先將水資源、森林資源和草場資源納入征稅范圍,以解決我國日益突出的缺水和森林、草場資源的生態破壞問題。條件成熟時,將現行的其他稅種如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納入資源稅,并將其他資源(如海洋、地熱、動植物等)納入其征稅范圍。

(4)調整稅率,對所有的資源應普遍提高單位稅額或稅率,使之與目前資源市場的供求狀況相協調。通過對資源稅的改革,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價格,有利于從物質輸入端對物質的輸入量進行控制,適當減少對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同時也有利于縮小原生.資源與再生資源的價格差距,促進對再生資源的再循環利用。

3.2產品制造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3.2.1增值稅的完善

當原材料投入生產環節后,稅源不容易控制。因此從效率角度看,不適宜作為重要的納稅環節。重點應該放在對符合循環經濟的行為給與相應的稅收優惠上。針對國家將要出臺的發展循環經濟的產品目錄,結合工藝流程特點、重要性、現實可操作性一要求,有選擇地擴大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產品適用面。重點是重化工產業部分產業鏈上的產品,因為這些產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其稅收優惠效應將會得到有效擴散,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進而引起我國經濟結構和布局的變革。

3.2.2消費稅的完善

要重點將非循環經濟范疇的重要消費品納入消費稅范疇,以此拉開其與循環經濟范疇產品的稅負差距。應把資源消耗量大的消費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檔建材等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對高能耗的享受型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車、越野車、摩托車等征收較高的消費稅,對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實行低稅或免稅。為了保護煤炭這一寶貴的戰略資源,縮小其與石化能源的比價,可增設煤炭資源消費稅稅目。對于資源消耗量小、能循環利用資源的產品和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綠色產品、清潔產品不征收消費稅。

3.2.3企業所得稅的完善

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只要在生產過程中積極購置機器設備防止污染,改進技術、工藝流程,生產高產出、低消耗產品,或者在資源開采和利用中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回收率以減少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均給予稅收減免優惠。

3.3資源再利用環節相關稅收的完善

3.3.1增值稅的完善

對利用廢舊物資生產的產品,除繼續實行從廢舊物資經營單位取得普通發票所注明金額的10%抵扣進項稅額的政策外,在企業能按稅法規定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核算條件下,再按利用廢舊物資的價值比例給予同比例減征增值稅的優惠。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從外部購入的廢渣等原材料、循環利用的內部廢棄物等納入增值稅抵扣鏈條。在核實購入量、使用量等數據基礎上準予抵扣,從而降低企業稅負,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對于意義重大、但回收成本高、經營虧損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如垃圾電廠、廢舊電池處理廠等,可由他們在即征即退和免稅等優惠政策中自行選擇一種優惠方式,并上報主管稅務局備案。

3.3.2企業所得稅的完善

對綜合利用資源的企業,制定多種優惠方式。例如對于新成立的以廢棄物為原材料的企業,可以采用在開始經營生產的五年內減免稅收的方式;對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綜合利用內部生產形成的廢棄物,可以給予延期納稅或退稅的政策;也可以由符合條件的企業自行申請所得稅優惠方式,稅務機關予以審批。另外,對按照循環經濟模式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綜合稅收優惠,以從源頭上鼓勵企業進行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孟赤兵.循環經濟要覽[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

[2]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組委會秘書處.中國循環經濟高端論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6篇

【摘 要 題】觀點與流派

【關 鍵 詞】視覺文化/文學的終結/電影小說/日常生活審美化

【正 文】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技術狂歡的時代。視覺文化,是一種在數碼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推動下立足于視覺因素,以“形象”或是“影像”主導人們審美心理結構的嶄新文化形態。視覺文化的興起,是當今文化生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似乎將已有的文字的傳統闡釋功能和表現功能排斥殆盡,而引發了“圖像”與“文字”之爭,使曾高居“象牙塔”中的文學藝術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那么,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沖擊之下,“圖像”能替代“文字”嗎?文學會走向“終結”嗎?本文主要以電影(電視)與文學的關系為個案,試圖探討這些問題。

問題的提出

在西方,不少理論家們驚呼“圖像”已然戰勝了“文字”,認為“文字”屈從于“圖像”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海德格爾認為,近現代社會是一個“技術時代”、“世界圖像的時代”(注:海德格爾:《世界圖像的時代》,《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2、73頁。)。丹尼爾·貝爾聲稱:“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我相信,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保ㄗⅲ旱つ釥枴へ悹枺骸顿Y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156頁。) 詹姆遜則指出,在現代主義階段,文化和藝術的主要模式是時間模式,它體現為歷史的深度闡釋和意識;而在我們所處的后現代主義階段,文化和藝術的主要模式則明顯地轉向空間模式——一種以復制與現實的關系為中心,以及以這種距離感為中心的空間模式。他在一次訪談錄中說:“我用時間的空間化把這兩組特征(表面與斷裂)聯系起來。時間成了永遠的現時,因此是空間性的。我們與過去的關系也變成空間性的了”;換言之,種種“類象”或“影像”的文化邏輯是一種空間意義的聯系,它們將眾多歷史性的片段攤到一個平面之上,彼此之間沒有歷史的縱深感(注: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陳清僑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455頁。)。面對機械復制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全面滲透和形象的壟斷性推進,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會》中指出“景象”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生產,而大膽宣布了“景象社會”的到來(注:Guy Debord,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New York: Zone, 1994) , 4~5. )。后來的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提出了“機械復制時代”文明的闡釋。接著,利奧塔在肯定了圖像形式所表現出來的生命能量的同時,提出了“圖像體制”問題,并對這一體制進行了批判。稍后的博得里拉又提出了“類像時代”的概念,并指出這是一個由模型、符碼和控制論所支配的信息與符號時代;他說:“景象決不能理解為是視覺世界的濫用,抑或是形象的大眾傳播技術的產物,確切地說,它就是世界觀,它已變得真實并在物質上被轉化了。它是對象化了的世界觀”;它的“基本特征在于這樣一個簡單事實,即它的手段同時就是它的目的,它是永遠照耀現代被動性帝國的不落的太陽,它覆蓋世界的整個表面但永恒沐浴在自身的光輝之中”(注:居伊·德波:《景象的社會》,肖偉勝譯,見《文化研究》第三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在《圖像的威力》一書中,法國思想家勒內·于格更是對人們膜拜與迷戀圖像的文化景觀作了一個極其生動的描述:“盡管當代舞臺上占首要地位的是腦力勞動,但我們已不是思維健全的人,內心生活不再從文學作品中吸取源泉。感官的沖擊帶著我們的鼻子,支配著我們的行動?,F代生活通過感覺、視覺和聽覺向我們涌來。汽車司機高速行駛,路牌一閃而過無法辨認,他服從的是紅燈、綠燈;空閑者坐在椅子里,想放松一下,于是扭動開關,然而無線電激烈的音響沖進沉靜的內心,搖晃的電視圖像在微暗中閃現……令人癢癢的聽覺音響和視覺形象包圍和淹沒了我們這一代人。圖像取代讀書的角色,成為精神生活的食糧。它們非但沒有為思維提供某種有益的思考,反而破壞了思維,不可抵擋地向思維沖擊,涌入觀眾的腦海,如此兇猛,理性來不及筑成一道防線或僅僅制作一張過濾網?!保ㄗⅲ豪諆取び诟瘢骸秷D像的威力》,錢鳳根譯,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頁。)

面對信息技術的幽靈,法國后結構主義者雅克·德里達借《明信片》中主人公的驚人之口說:“所謂的文學的整整一個時代,即便不是全部的話,都不能活過電傳的特定技術制度(在這方面政治制度是次要的)。哲學或精神分析學也不能。愛情信件也不能?!泵绹又荽髮W學者J·希利斯·米勒舉電訊媒介、因特網對文學、對全球化、對民族國家權力、政治施為行為的影響與滲透為例,得出了一個令人憂慮的結論:“文學研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再也不會出現這樣一個時代——為了文學自身的目的。撇開理論或政治方面的考慮而去單純研究文學……文學研究從來就沒有正當時的時候,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保ㄗⅲ阂陨弦囊奐·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 圍繞“圖像”與“文字”之爭,影視與文學的關系是研究者的主要關注點之一。與西方學者的思想同步,國內學者也相繼提出了“圖像化轉向”,以及我們已進入“圖像時代”,傳統的文學與文學研究即將“終結”的論說。

可以斷言,影像的誕生是當代文化生產的一大轉折。麥克盧漢說:“電影的誕生使我們超越了機械論,轉入了發展的有機聯系的世界。僅僅靠加快機械的速度,電影把我們帶入了創新的外形和結構的世界。”(注:參見《麥克盧漢精粹》,何道寬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頁。) 而繼電影之后,電視更是大規模地擴大了影像生產的規模。這些影像正在強有力地介入、包圍和控制著人們的生活,而印刷文化的中心地位則岌岌可危。布爾迪厄就注意到了電視對報紙一類傳統文字媒介的有力挑戰,他說:“今天,在新聞界圍繞著電視展開的斗爭是主要的斗爭……有跡象表明,與電視相比,文字新聞業在漸漸地萎縮:電視增刊在各家報紙中的比重不斷增大;文字記者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作品被電視所采用(當然,也一心想在電視上露面,這有助于提高他們在報社的身價。任何一個記者,若想要有影響,就必須上電視做節目;這樣一來,某些電視記者反而在報社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從而對文字這一行的特殊性提出了質疑;如果一個電視女主持人朝夕之間就可以成為一家報社的主編的話,那人們就不得不發出疑問,一個文字記者的特殊技能到底何在);被美國人稱為‘agenda’的東西(即議事日程,那些必須討論的東西,如社會的主題,重大問題等)越來越受電視的左右(在我作了描述的信息的循環流通中,電視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文字記者推出一個主題,如一個事件,一場論戰等,一定要被電視采用,重新策劃,擁有某種政治效力,才會變得舉足輕重,成為中心議題)。文字記者的地位因此而受到威脅,這一行業的特殊性也就遭到了質疑?!保ㄗⅲ翰紶柕隙颍骸蛾P于電視》,許鈞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7~58頁。) 記者的文字不過是結構上依附于電視的信息,文字記者被邊緣化了。這里,電視的威力也就是圖像的力量。在當代文化中,“圖像”似乎已然凌駕于“文字”之上。

受到西方理論家的影響,國內有學者也提出,“圖像時代”的到來,意味著電影的進攻和文學的退縮;“在這場美學革命中,電影以其逼真性對于藝術的規則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在資本經濟的協同作用下,作為藝術場域的后來居上者,它迫使文學走向邊緣。在此語境壓力下,文學家能夠選擇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稱臣,淪為電影文學腳本的文學師,或者以電影的敘事邏輯為模仿對象,企圖接受電影的招安,或者以種種語言或敘事企圖沖出重圍,卻不幸跌入無人喝彩的寂寞沙場?!膶W的黃昏已然來臨?!保ㄗⅲ褐靽A:《電影:文學的終結者?》,《文學評論》2003年第2期。) 其言外之意是,文學將讓位于電影,“圖像”將替代“文字”,文學將不可避免地走向“終結”。

影視與文學的聯姻

在我看來,影視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那么簡單。作為兩種有著不同的表現形態和藝術特質的藝術樣式,影視與文學有著各自不同的生存方式與發展道路,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復雜的關系。

電影藝術興起之初,為了擺脫“雜?!迸c“游藝場玩藝”,電影虛心地向經典的文學著作“求教”?!爱敃r的電影缺乏想象力……為了從不景氣的情況中擺脫出來,為了把那些比光顧市集木棚的觀眾更有錢的人吸引到電影院里來,電影就必須在戲劇和文學方面尋找高尚的題材”(注: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頁,第77頁。)。通過大量地改編、演繹文學名著,依賴這些原作的權威地位,早期的電影俘獲了大批的觀眾。于是,法國電影導演阿培爾·岡斯在1927年就熱情滿懷地說:“莎士比亞、倫勃朗、貝多芬將拍成電影……所有的傳說、所有的神話和志怪故事、所有創立宗教的人和各種宗教本身……都期待著在水銀燈下的復活,而主人公們在墓門前你推我搡?!保ㄗⅲ恨D引自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浙江攝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8頁。)曾有人做過細致的統計,自有電影以來,大約70%以上的中外故事片都改編自文學名著(主要是小說),而且文學名著一改再改,像法國文豪雨果的《悲慘世界》,曾被改編高達17次。難怪前蘇聯的電影理論家波高熱娃感慨道:“沒有萊蒙托夫和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爾扎克的作品的改編,那么電影的歷史也是不堪設想的?!保ㄗⅲ豪顣x生編:《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上冊,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版,第503頁。)盡管如此,人們在觀賞了這些改編的電影之后,還是有相當多的人愿意甚至更喜歡閱讀原著,其中重要的原由是原作精神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王安憶就表示:“我覺得電影是非常糟糕的東西,電影給我們造成了最淺薄的印象。很多名著被拍成了電影,使我們對這些名著的印象被電影留下來的印象所替代,而電影告訴我們的通常是一個最通俗的,最平庸的故事?!娪疤貏e善于把名著平庸化,大眾化,變成一種可使大家廣泛接受的東西?!保ㄗⅲ和醢矐洠骸缎撵`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頁。)

顯然,在影視對于文學名著的改編過程中,作為文學作品的原作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并影響著人們對于影視作品改編成敗的評判。我們知道,電影受到時長、攝制技術和觀眾的生理要求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對于作品復雜人物關系和社會狀況的表現往往力不從心,而無法與文學作品中那種運用文字以持續不斷地鋪陳、描寫、刻畫而帶給讀者的審美體驗同日而語。如,電影《紅樓夢》盡管盡量忠實原著,總會掛一漏萬,使千百萬觀眾不滿足。此外,影像文本能否改編成功,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于編導對于原著和作者的理解深度,只有和原著有著精神的共鳴和溝通,才能改編成令人信服的作品。如,電影《城南舊事》,抓住了林海音原作中那種淡淡的感傷情緒,改編獲得了成功。而電影《駱駝祥子》,編導出于對祥子的特殊喜愛,草率地變動了祥子的墮落結局,不僅破壞了祥子性格的發展邏輯,而且削弱了影片社會歷史的內涵價值。

也有些影視所選取的文學原作并非文學名著,這些文學原作的名氣遠遠不如名著,或僅僅是在文學圈子里為人所知。影視藝術家以它們為素材進行再創作,使它們為一般大眾所接受,而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如,電視劇《圍城》播出后,錢鐘書先生的原著小說在書攤上成為熱銷,而在此之前并不大為人所知;瓊瑤、金庸、老舍、二月河、張平、海巖等人的小說也都是如此,它們都伴隨電影或電視劇相繼成為讀者的案頭之物。同樣,電影《哈里·波特》、《指環王》以及斯蒂芬·金的電影引入中國后,這些翻譯作品也迅即風靡了大江南北。在這種改編過程中,不可否認,影視藝術家起了主導的作用;但是,他們仍然遵循著從原作到劇本到拍攝,即從“文字”到“圖像”的路徑。

還有一些影視是對文學原作的戲說,它們是借助于一種與原作格調的對比和張力關系,而有意脫離文學原作所進行的自由創造。這些影像文本離文學原著越來越遠,甚至于面目全非。譬如,在大陸與香港合拍的電影《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大圣娶親》里,編導不過是借了《西游記》的軀殼來編織自己對于愛情與人生的夢想,其中根本就沒有多少原著的影子。

但是,前蘇聯的著名導演C·格拉西莫夫說得好:“一個電影導演是可以從崇高的文學典范中學到很多東西的。這兩種藝術之間存在著聯系,而且這種聯系應該得到加強。偉大的文學所積累的經驗能夠幫助我們電影工作者學會怎樣深刻地去研究復雜多樣的生活。”(注:轉引自《歷史積淀與時代跨越——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影視改編透視》,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一期,第41~49頁。)

這讓人想起了中國電影史的一段佳話:1947年12月14日,由張愛玲編劇的電影《太太萬歲》在上海各大影院同時上映,據記載,在連續兩周里,即使大雪紛飛,劇院仍是場場爆滿。上海各報競相報道這一盛況,有“連日客滿,賣座第一”;“精彩絕倫,回味無窮”;“本年度銀壇壓卷之作”云云(注:參見1947年12月13日~27日上?!洞蠊珗蟆?、《申報》、《新聞報》等報章報道。),關于《太太萬歲》的評論熱潮直到第二年才漸趨平淡?!短f歲》成功的原因很大部分應歸于張愛玲,她堅持在劇本創作中沿襲了自己一貫關注小人物平淡人生的視角,以及淡淡的“含著微笑”的藝術風格。有評論者談及這部影片時指出,無論是影片的選材,還是在表現方式(如影片中的場景處理、細節安排等)上,都帶有典型的“張愛玲風”——“它的風氣是一股潛流,在你的生活中澌澌地說著、流著,經過了手心掌成了一酌溫暖的泉水,而你手掌里一直感到它的溫暖,也許這緩緩的泉流,有一天把大巖石也磨平了。”(注:參見《文華影片公司新片特刊·〈太太萬歲〉中的太太》,《大公報·大公園》1947年12月13日。)

影視與文學的疏離

不可否認,影視一直在追求自己獨立的探索與發展道路,試圖把自己的觸角伸向各個領域。目前的電影制作就出現了通過高科技、大投入、大場面以追求視聽感受的發展趨勢。如,風靡全球的《侏羅紀公園》、《哈里·波特》、《指環王》和《功夫》等影片都是靠著讓人匪夷所思、嘆為觀止的聲音和畫面效果讓觀眾如癡如醉,而創造了不菲的票房價值。沃卓斯基兄弟1999年的《駭客帝國》與2003年的《駭客帝國:重裝上陣》更被評論為開啟了電影敘事語言的新紀元。這些電影竭力沖擊當代技術所能提供的視覺效果的極限,而其中的文學性因素受到了擠壓,給觀眾提供的是目不暇接的視覺大餐。但是,我們不能由電影與文學關系的這種疏離,而對這種現象在理論上進行無限引申和擴展,得出“圖像時代”的到來或是“文學的終結”。因為,在廣闊的文學天地里,仍然有很多東西是影視無從插手的。

一般說來,影視是通過畫面與音響作用于大眾感官的視聽藝術,它必須把所要表現的內容一概化為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而文學則是經由文字的傳達作用于讀者頭腦的想像藝術,它可以毫不費力地表述抽象概念與凌亂而不相接的心理流程。在畫面思維與想像思維之間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視覺、聽覺藝術直接訴諸人的官能,而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卻不直接訴諸官能,但在深入探索和表現人物細致入微的思想感情上,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文學接受過程中,視覺不過是一個始發點,它所傳導的符號信息只有通過讀者中樞神經的再造想像,在腦海里破譯出一幅符合文字描繪的藝術圖景,才能讀出凝結在書中的意思或意味——這是心智性的;而熒屏則是全息性的,音、像、語俱全,它們在同一瞬間撞擊著人的整體機能,其間無需任何語符的轉譯,人們很容易就被激活,仿佛尚未動腦,卻一下什么都懂了,實際上卻不一定都懂了。

以對《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天方夜譚》改編成果而蜚聲影壇的意大利導演比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指出:“我覺得電影和文學作為表現手段之間區別,主要表現在隱喻上,文學幾乎完全是由隱喻構成的,而電影幾乎完全沒有隱喻。”(注:轉引自《西方文學與電影》,載于《廣西藝術學院學報》1996年增刊。)也就是說,文學作品里充滿了文字構成的隱喻,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無數隱喻的終極指向,讀者必須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全過程之后,結合自己的日常經驗加以分解、類比、綜合才能獲得審美享受;而電影則只能通過畫面凸現鮮明視覺形象,觀眾所得到的是導演強加的、先聲奪人的視覺印象。安德烈·勒文孫說:“在電影里,人們從形象中獲得思想;在文學里,人們從思想中獲得形象?!保ㄗⅲ恨D引自愛德華·茂萊:《電影化的想象——作家和電影》,邵牧君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頁。)身跨文學與電影兩界,既是“新小說”派代表,又是“左岸派”電影重要編導的阿蘭·羅伯—格里葉也感慨地說:“文學——這是詞匯和句子,電影——這是影像和聲音。文字描述和影像是不相同的。文字的描述是逐漸推進的,而畫面是總體性的,它不可能再現文字的運動?!保ㄗⅲ恨D引自《西方文學與電影》,載于《廣西藝術學院學報》1996年增刊,第41~44頁。)

因此,正如莫言所說的,文學原作和影視作品“畢竟是有獨立品格的兩回事,……改編是一種固定化,每個人在讀小說時都在想像和創造,比如林黛玉是高是矮,長臉圓臉,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但一旦改成影視作品,就明確了,固定了,也就限定了,林黛玉就是某某演員那樣瘦的長臉。所以影視其實是用對作品的一種解讀代替抹殺千萬種不同的解讀。從這種意義上講,文學是活的,影視卻是死的”。這一番話道出了小說與劇本寫作不同的特性和要求,文學具有影視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之處(注:陳潔:《作家的影視新感覺》,《中華讀書報》1999年6月1日。)。

愛德華·茂萊精辟地指出:“由于小說家掌握的是一種語言的手段,他在開掘思想和感情、區分各種不同的感覺、表現過去和現在的復雜交錯和處理大的抽象物等方面得天獨厚。盡管晚近以來某些電影導演力圖在表現復雜的主觀關系方面與文學一爭高低,但電影畢竟在這個領域里比小說略遜一籌,難相比美。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人的內心世界上的電影導演,或者換句話說,當他們處理一些更適合于文學家的題材時,結果往往拍出靜態的、混亂的和枯燥乏味的非電影。”(注:愛德華·茂萊:《電影化的想象——作家和電影》,邵牧君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140、306、302頁。)像魯迅的小說作品,除個別篇目外許多都不適合改編電影,雖然《祝?!?、《傷逝》已改編成功,但《在酒樓上》、《藥》、《離婚》、《狂人日記》等都不適合。先生甚至認為《阿Q正傳》也不具有改編成電影的可改性,他指出,“要在舞臺上或銀幕上表現阿Q的真實性格而不流于庸俗和‘滑稽’是十分不容易的”(注:轉引自《論改編的藝術》,《世界電影》1983年第1期。)。再如,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屬于書信體小說,作品中充滿了少年人對生活的感受,但關于情節、場景的敘事則顯單薄、次要,以表現視覺形象為重心的電影就很難把它搬上銀幕。又如,一些意識流的文學作品更是根本就無法改編也拒絕改編,“把《尤利西斯》拍成電影的嘗試是注定要失敗的。雖然喬伊斯的小說里充滿了和銀幕上使用的技巧很相類似的技巧,這些技巧在書本里是用詞句來完成的,或者是在語言的和理性的層次上運用,并非電影攝像機所能攝錄。我們如果想了解喬伊斯筆下的人物,就必須進入——深深地進入人物的內心。電影的再現事物表象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在需要深入人物的復雜心靈時,電影就遠遠不如意識流小說家施展自如了。”(注:愛德華·茂萊:《電影化的想象——作家和電影》,邵牧君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140、306、302頁。)

可見,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文學和影視的藝術規律和表達方式是不同的。小說的最終產品和影視的最終產品,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美學種類,就像芭蕾舞不能和建筑相同一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學與影視是藝術天地中并流的雙河,那種認為電影將取代文學,使文學會成為自己的附屬品的論斷是偏頗的。

詩意地棲居

在“圖像化”轉向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文學樣式處于低谷,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文學語言的實驗性和先鋒性與新媒介進行競爭,不斷地拓展著文學的生存空間。

我們注意到,影視藝術的發展使作家的創作在技術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新小說家薩洛特、格里葉、布托爾都認識到新興電影藝術對小說技巧的意義,說“電影這一前程無量的藝術,其嶄新的技巧,馬上使小說受益匪淺”(注:娜麗塔·薩洛特:《從陀斯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見柳鳴九《新小說派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4頁。)。格里葉的創作活動就像一臺機器,按照事先設定好的程序進行循環往復的復制。如,他的《去年在馬里安巴》標明是“電影小說”,其敘事策略多采取淡化人物情節、簡化敘事,強調片段記錄、復制和迷宮手法等。而且在格里葉的代表作《嫉妒》的開篇,小說家則像一臺攝像機,從露臺將場景一一精確地描寫下來,其故事和情節則如機械一樣不斷復制,阿X的故事和弗蘭克的故事重復寫了九次,一只蜈蚣的死說了九次,“香蕉林”的描寫重復了六次,汽車拋錨敘述了六次……這些重復都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小說中的人物似乎已然迷失在現代技術的叢林。對于自己的創作取向,格里葉有一段自白:“但在我這里,人的眼睛堅定不移地落在物上,他看見它們,但不肯把它們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肯同它們達成任何默契或曖昧的關系……人的視線限于攝取準確的度量,同樣他的激情也只停留于物的表面,而不企圖深入,因為物的里面什么也沒有;并且也不作任何感情表示,因為物件不會有所反應?!保ㄗⅲ毫_伯特·格里葉:《自然,人道主義,悲劇》,見柳鳴九《新小說派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頁。)因此,閱讀這些“電影小說”,我們仿佛穿梭于技術之網,讓人感覺技術復制時代的技術和機器不僅裹挾了現實中的人,而且進入了當代的藝術世界之中。對于“電影小說”的藝術特點,愛德華·茂萊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概括:“膚淺的性格刻畫,截頭去尾的場面結構,跳切式的場面轉換,旨在補充銀幕畫面的對白,無需花上千百個字便能在一個畫面里面闡明其主題”(注:愛德華·茂萊:《電影化的想象——作家和電影》,邵牧君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140、306、302頁。);他強調指出,“如果要使電影化的想象在小說里成為一種正面力量,就必須把它消解在本質上是文學的表現形式之中,消解在文學地‘把握’生活的方式之中,換言之,電影對小說的影響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是有益的:即小說仍是真正的小說,而不是冒稱小說的電影劇本”(注:愛德華·茂萊:《電影化的想象——作家和電影》,邵牧君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140、306、302頁。)。

暢銷小說作家海巖指出,“我們現在處于視覺的時代,而不是閱讀的時代,看影視的人遠遠多于閱讀的人,看影視的人再去閱讀,其要求的閱讀方式、閱讀心理會被改造,對結構對人物對畫面感會有要求,在影像時代,從事文本創作時應該考慮到讀者的需求、欣賞、接受的習慣變化,所以作家在描寫方式上很自然會改變,這是由和人物和事件結合在一起的時代生活節奏和心理節奏決定的。”(注:鮑曉倩:《作家紛紛觸電影視 創作心態各不相仿》,《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26日。)但是,顯而易見,小說并不會因此而成為影視的附庸。文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即使文學中有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分野,它們也是彼此共存,各有各的市場,各有各的發展;而影視不過是“嚴肅文學的通俗讀本”(蘇童語),它對于精英文學作品的改編,只不過是把它大眾化,變成大眾的精神食糧,實際上永遠無法取代它的精英本體。因此,小說的改編大戶王朔說:“寫影視劇來錢,但寫多了真把人寫傷了,再要寫小說都回不過神來?!保ㄗⅲ宏悵崳骸蹲骷业挠耙曅赂杏X》,《中華讀書報》1999年6月1日。)

海德格爾說過,人應為自己創造一個能詩意地棲居的場所,這便是心靈的歸宿。他提出近現代社會是一個“技術時代”、“世界圖像的時代”,本意是要人們區分“世界圖畫”和“關于世界的圖畫”。詩意的居所無需豪華,無需珠光寶氣;適合于肉眼縱情聲色的錦繡谷,未必宜于心眼居住。因為它亟須提供的是安魂,而非肉眼的煩躁。人的主體性與科學技術的共同發展,使人們生活在一種所謂的“世界圖畫”之中,這種“圖畫”實際上是一種幻覺,它雖有逼真的外觀,卻不一定指向外在真實的世界。更多的情況是,彩色熒屏因有全息性直播物質現實之特點,而迅猛淪為商業廣告媒體,日夜著人們的欲念。紅的是唇,綠的是懷春的貓的眼睛。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官能,很少思想;充滿生物性,很少價值性。一言以蔽之,現代文化工業是用高科技來煽動低品位,用物質文明來包裝原始——以是之故,面對這滾滾的視覺洪流,有的北歐國家已法定孩子每周看電視的時間,以便他們能夠用心讀書。

第7篇

關鍵詞:技術、座架、自主決定論、社會建構論、環境技術創新。

Abstract: Heidegger’ Ge-stell nature about technology is the reason which destroys environment. The nature is not inherent in technology. It is based in science,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value, etc. We must change these factors, set up new technology, which is beneficial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 word: technology, ge-stell, self-determinism, social constructism,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技術是造成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是不言而喻的。問題是技術何以造成環境問題?對該問題的回答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一是具體考察技術知識體系,發現它破壞環境的方面,然后推進技術進步以有利于環境保護。這是環境技術研究的內容。另一是從技術哲學的角度進行,以探求技術的深層次內涵與環境破壞及其保護之間的關聯。前者的研究已經廣泛而深入地展開了,成果很多;而后者的研究并不多見。由此造成一手硬、一手軟的局面。如何從技術哲學的層面探討技術與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解決之間的關聯,就成為科技哲學工作者必須面對和加以解決的一個非常重要和困難的問題。本文結合海德格爾爾關于技術對自然的破壞的論述,具體論述了技術的中性論、自主決定論、社會建構論對于環境保護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給出建構環境技術創新走出技術破壞環境誤區的恰當途徑。

一、海德格爾的技術“座架”本質與環境破壞

技術的本質是什么呢?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中性論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技術中性論認為,技術只是人們達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體系,與政治、經濟、倫理文化因素等無關。技術的本質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技術手段和技術效率的高低與技術應用的善惡沒有必然的聯系。“技術產生什么影響,服務于什么目的,這些都不是技術本身所固有的,而取決于人用技術來做什么?!盵1]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如核能既可以用來造原子彈,也可以用來發電;原子彈既可以用來進行非正義的戰爭,也可以用來保家衛國……等就比較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有道理的東西并不意味著它是絕對正確的。如果我們相信技術中性論是正確的,那么,環境問題就是人們為了發展經濟,忽視了環境保護而產生的;環境問題的解決就不需要改善技術,而只要端正人們應用技術的態度,不將技術應用到破壞環境之中去就行了。很顯然,這是極端錯誤的。這也表明技術中性論的不恰當性。現實情況是,技術本身不是中性的,負荷價值,有好壞之分。為著善的目的去使用某項技術并不一定取得善的結果,也可能得到惡的或善惡皆有的結果。如在工業生產中,技術應用的目的是生產產品以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但是,它卻消耗了過多的資源,產生了過多的廢棄物,造成了資源和環境問題。很顯然,這種問題的產生不是人們有意為之的結果,而是來源于技術本身對自然的作用方式。

海德格爾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認為,傳統技術的工具性和人類學規定是正確的,但不是真實的,沒有揭示出技術的本質。這點正如“國畫是由線條和墨塊構成的”沒有揭示出國畫的本質。通過對技術的歷史學和詞源學的考察,海德格爾認為,技術不是單純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世上萬物的一種解蔽方式,只不過古代技術的解蔽方式不同于現代技術的解蔽方式。前者與藝術、科學等密切聯系,而且相統一。它帶出“物性”,是自然狀態的解蔽,反映了自

[收稿日期]2003-3-1

[作者簡介]肖顯靜(1964-),男,江蘇南京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科技哲學與環境、生態政治與哲學、科學傳播的研究。

然理性,是天地神人的四重統一體。例如,古代的風車轉動就是自然力的體現。有風則動,無風則靜。一切順其自然,保持了自然和人的本真狀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而后者對自然的解蔽是通過座架(Ge-stell)進行的。座架意味著那種解蔽方式,此種解蔽方式在現代技術之本質中起著支配作用,而其本身不是什么技術因素?!盵2]它是技術的本質,使得自然在這種技術的作用下處于非自然狀態,失去了古代技術所包含的“詩一樣的東西”,造成了環境破壞。

那么,什么是座架呢?海德格爾認為,所謂“座架”就是“意味著對那種擺置的聚集,這種‘擺置’擺置著人,也即促逼著人,使人以訂造方式把現實當作持存物來解蔽。所謂“擺置”(stellen)就是一種對在場者的限定,即把某物確定在某物上、固定在某物上、定位在某物上,從某一方向去看待豐富多彩的事物。如限定空氣以生產氮,限定土地以生產礦石,限定礦石以生產鈾,限定鈾以生產原子能。這樣就使天地萬物在技術世界中只顯現為技術生產的原材料,把某物限定為某種效用上,把存在者的存在還原為它的功能,失去了自然的整體性和豐富性,自然完全成了一個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功能性的存在,成了一個滿足人類物質欲望的工具。當然,按照海德格爾的看法,技術在對自然進行擺置的過程中,為了達到人類對它的限定目的,促逼著(Herausfordern)自然,向自然提出蠻橫的要求,從技術生產需求本身去看待事物,將自然狀態納入人的技術生產系統,迫使自然符合技術框架。在這一過程中,事物因為處處被預置(bestellen)而立即到場,并且為了本身能被進一步預置而到場。例如,要在某一江河之上建造發電廠,就要對這一江河進行改造,將之納入發電和輸電的整個技術系統之中,這就是技術對江河的預置。海德格爾將此形象地比喻為:由于攔河大壩被電力工業系統預置,萊茵河流被水壓差的提供者預置,所以,與其說攔河大壩建在萊茵河上,還不如說萊茵河被建在水站上。也正因為這一預置,技術總是挑戰自然,從人類的需要去看待自然,把自然界限定在某種技術上。自然的自然性、復雜性和豐富性沒有了,自然的單向功能性增強了,進入到一種非自然狀態,蘊藏著毀掉天然自然的危險,成為“持存物”(bestand)。所謂持存物就是“在持存意義上立身的東西,不再作為對象而與我們相對而立”。[3]也就是說,它們已經失去了對象的相對獨立性,隨時服從于人類所創造的技術對它的擺置、促逼與預置。

從上述海德格爾對技術本質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座架確實不是技術中的因素,而是技術作用于自然的方式——對自然解蔽的方式。有什么樣的解蔽方式,就有什么樣的物的展現和世界的構造,從而也就有什么樣的對自然的影響。通過座架,技術促逼著自然,對自然強行索??;通過擺置,對在場者加以限定,使自然齊一化、效用化、對象化,對自然進行了謀算和估價;通過訂造,即生產,使自然失去對象的獨立性,成為持存物。總之,通過座架的作用,自然成為人的對立物,失去了本性,處于非自然的狀態,也就是處于被破壞的狀態。這是技術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可以說,海德格爾對技術本質與環境破壞之間關聯的這種分析是恰當的,很有啟發意義。

既然如此,要走出技術的環境破壞誤區,就要分析技術“座架”本質產生的原因,走出技術破壞環境的誤區。

二、技術本質的社會建構

海德格爾沒有具體分析技術“座架”本質產生的原因。相反,他強調了技術的“座架”本質對于社會的影響。他認為,“限定和強求到處貫徹,到處決定了人與事物存在的關系,并以這種方式顯示其普遍的本質,以為獻身于純粹的藝術享受、政治或宗教體驗就可以逃避技術展現,這乃是幻想和錯覺?!盵4] 這就是說,在技術的作用下,文化的東西,如科學、藝術、宗教、政治等等已經不再是決定性地形成歷史的力量,它們都不可避免地因技術的展現而去蔽,顯示其本質。如海德格爾就認為,現代科學所提供的物的圖景就是數學化的圖景,數學化是對物之特性的籌劃,籌劃的特征是預置。這里的預置指的是“通過數學化,物被置于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之中的由力的定律所支配著的物質微粒,它是可計算的、可預測的,因而是被充分‘預置’的”。[5]

這點與技術支配的預置特征相同??茖W通過謀算、計劃使現實的東西被限定到一個因果關系的網中,海德格爾稱該網為“針織品”。不僅如此,科學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實驗室、圖書館等絕不是技術展現的外在結果,而是技術對象化的不同環節。所以,海德格爾說,現代科學是由技術支配的,技術作為座架支配著現代科學。

如此一來,在海德格爾看來,技術在把自然展現為持存物的同時,也使人自身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人變成了持存物而失去了它的本真存在。技術的座架本質成了世上萬物的展現方式,成為一個完全脫離人類控制的超然的、作用于我們的社會并影響歷史進程的力量。從這點看,海德格爾是一個自主性的技術決定論者。技術的自主決定論認為,技術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它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它的狀況和作用不會因為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而變更,相反,技術的發展決定著社會活動的秩序和人類生活的質量。

實際上,技術并非是自主的,它并非是科學、藝術、政治等的支配力量。技術的所謂座架本質不是技術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在科學、社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技術是負荷科學、政治、經濟、倫理文化意涵的。技術不僅體現了技術批判而且也體現了更廣泛的社會價值和那些設計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懊撾x了它的人類背景,技術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義上的理解。人類社會并不是一個裝著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包裹。那些設計、接受和維持技術的人的價值與世界觀、聰明與愚蠢、傾向與自得利益必將體現在技術身上”。[6]

這是關于技術的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如對于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我們就不能認為科學的本質是技術,并且技術的座架支配著科學的展開。雖然科學對自然的祛魅與技術對自然的解蔽都導致自然豐富意義的喪失,但是,兩者對自然作用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前者更多地是從人類認識自然的意義上而言,后者則主要是從人類改造自然的意義上而言的。雖然隨著科學的發展,大科學的興起,科學的操作性增強了,科學家要進行實驗,要利用技術儀器設備去進行實驗,發現事實和檢驗理論,這增強了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技術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科學的本質是技術,它最多意味著科學的技術性增強了,科學變成了技術科學。當然,隨著科學的社會應用的加強,科學與技術之間的距離拉近了,科學與技術在很多時候都在為著一個共同的目的,也就是為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向前邁進。但是,在這種作用過程中,科學與技術的角色定位并沒有改變。純科學更多地關心的是知道什么,理解世界的某些方面,去追求真理性的認識。它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體系,并不包含生產設備、交通工具、家用電器、軍事武器等的制造。而技術才以某種有利于人類的方式去改變世界。科學并不簡單地是技術??茖W已經成為技術的必要基礎,是技術的先導。在這種情況下,何來科學的本質的技術展現。

而且,從技術的發展看,現代化技術的科學化趨勢越來越強。技術進步主要地不是以日常經驗為基礎的技藝的系統知識的應用,技術的傳播也主要地不是依靠學徒制而獲得。它是為著實踐的目的,利用科學中所包含的原理去創造產品。現代科學理論揭示的自然的規律性,為揭示技術的可能性奠定基礎,預示著新技術領域的產生。鏈式反應的核能利用、半導體(晶體管)的發明、激光器的研制、基因重組生物技術的產生等都不是來自經驗探索,也不是來自已有技術的延伸,而是來自科學理論的引導。從這點看,技術反映了,最起碼是部分反映了科學認識世界的特征,部分地反映了科學的本質。

科學向技術、生產的轉化過程大致可以分如下三個階段:(1)科學原理(自然規律性)+目的性 技術原理(含目的的自然規律性);(2)技術原理+功效性 技術發明(技術 可能性實現);(3)技術發明+經濟、社會性 生產技術(社會經濟可行性實現)。[7]從這一角度考慮,“技術并非是實現人之目的的單純手段或工具本身,而是人把自己已經掌握了的自然規律能動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預期中來的一系列過程及結果;而從結果看,它本身就是人的目的性預期與其相應手段或工具(核心是自然規律)的實現了的統一體。”[8]

因此,技術是負荷科學、社會政治、經濟、倫理文化意涵的。技術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還具有社會屬性。自然屬性主要體現在科學是它的基礎和前提,社會屬性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倫理文化等條件制約著技術發展的具體目標和方向。這兩者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技術的優劣和技術應用的善惡。這也說明了技術中性論和技術自主決定論的失當。根據這一思路,應該從技術價值負荷的角度,對技術為何造成環境問題進行分析。

三、技術的價值負荷是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

上面的論述表明,技術對自然和人類生活的影響是在科學原理的基礎上,在人們倫理價值的引導下,在人們追求利潤的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完成的。正是這一點成為技術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需要我們應該更多地從技術產生和應用的科學基礎和社會環境,也就是從技術認識論和技術的社會建構論兩個角度來考察。

技術認識論方面主要問題是技術評估、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技術知識、人工物的屬性、技術理性、技術客體等問題。六十年代以來,國外技術哲學在經歷了對技術的本體追問和價值反思之后,開始了對技術起源、設計、發明、創新、技術作用的機制和技術知識的檢驗等認識問題進行反思。他們認為只有談論技術的本質和結構,分析技術的認識內容,考察技術的價值問題,真正選擇合適的技術,才能避免技術危機,實現技術與人關系的良性發展。從技術認識論來看,“技術知識是關于依據對自然物質客體的一定程度的認識,借助一定的物質手段,有效地改造、變革自然物質客體,使之成為能滿足人的需要的物質形式的知識?!盵9]由此可看出科學所揭示的自然知識原理是技術應用的基礎,科學知識對于技術知識的正確性是有影響的。而這一點又影響到技術應用的善惡。如科學對自然的祛魅和科學對自然的還原、簡化、數學化的概念規定——預置等,必然造成技術改造自然過程中導致自然的非自然化的狀態,從而破壞自然。

從技術的社會性上看,“技術總是一種歷史——社會的設計,一個社會及其統治利益打算用人和物來的事情總被設計在其中?!盵10]而且,從技術應用的目的看,技術雖然是人類借以改造與控制自然的包括物質裝置、技藝與知識在內的操作體系,是一種人類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體系,但是,技術的目的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更廣泛的社會價值和那些設計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這一點也是技術成為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的開發應用自始至終都是為經濟服務的,是為經濟人追求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服務的。雖然從經濟利益出發的科技進步能夠比早先的欠先進的科技消耗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出的產品,產生更少的副產物,從而給資源和環境帶來更少的壓力,但是,科技應用的非環境保護目的確實阻礙了環境保護科技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從經濟利益出發的技術進步看,它確實造成了經濟合理性及其生態環境保護的不合理性。

首先,從技術的產生看,它是機械論的。這一方面是由于技術產生過程的必然性使然,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經濟通常就是分立的活動,只需應用分門別類的技術即可。如此,技術不僅以分化和專門化的方式發展,而且過分簡化,具有可分割的性質,不能反映人與大自然的復雜關系。

其次,從技術應用的目的看,它是經濟主義的,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從自然界謀求最大的收獲量。這必然導致人們為了局部的、眼前的利益,而大肆掠奪自然界,造成資源危機和環境破壞。

再次,從技術應用的過程看,它的組織原則是線性的和非循環的。為了更快地取得經濟利益,傳統物質生產以單個過程的最優化為目標,更多的是考慮自然規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它方面以及所存在的整個自然界。例如,內燃機使人類發展工業的主要動力,其所造成的光化學煙霧的危害很長一段時期不為人們所知。

最后,從技術的進步看,資源開發利用和自然環境保護技術存在著明顯的不對稱。技術進步,許多源于開發實際,集中于開采利用技術以及如何降低開采或收獲成本,如何增加資源利用以獲得更多收益。技術進步往往忽略環境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環境資源的保護成了經濟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副產物,而不是將環保的追求與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一致起來。這就造成了先進技術已經使人類實現在月球上軟著陸,但卻不能控制汽車和工廠造成的污染;人類已經計劃建造規模巨大的太空城,但卻無力管理地球上的大城市。

總之,在科學、政治、經濟、文化價值等的作用下,技術的應用方式只是拘泥于自然規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它方面,違反了自然過程的流動性、循環性、分散性、網絡性,割裂了技術活動與自然生命的統一,干擾了自然過程的多種節律,破壞了生物圈整體的有機聯系,從而給自然界造成了破壞。技術應用的科學基礎的不完備性以及由此獲得的自然的局部性的規律,技術開發和應用的經濟導向的利潤合理性和生態不合理性,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念等是造成技術應用破壞自然的最根本原因。要走出技術的危機,就要在考察分析、批判、校正技術開發利用的社會背景下,給出技術應用的正確背景以保證技術的正確應用。

四、走出技術破壞環境誤區的恰當方式

如果我們認為技術的自主決定論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就沒有必要從科學、社會的角度,分析技術的“座架”本質形成的原因以及技術造成環境破壞的原因,也沒有必要從科學社會的角度探討有利于環保技術的建構,而只要從技術本身來分析就行了。

也許正因為這樣,海德格爾在對待怎樣走出技術危機這一問題上,就沒有看到技術的科學、政治、經濟和倫理意涵,也就是沒有看到這些因素對技術的“促逼”,即沒有看到技術“座架”本質形成的自然科學因素和社會歷史原因,沒有從產生技術“座架”本質的那些原因的反思、分析、改變中去改變技術本身以走出技術的危機,而是把技術的本質擴張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走向了技術自主技術論。也正因為這樣,他就只是針對技術的“座架”本質所內涵的“技術思維”——“計算性思維”進行批判。海德格爾認為正是這種“計算性思維”排斥了其他思維,使人總體的無思想;使人僅僅從技術上看待物,并把人束縛在技術之中受它控制。要走出這一誤區,海德格爾認為,應該用那種“比理性化過程之勢不可擋的狂亂和控制論的攝人心魄的魔力要清醒”[11]的“深思之思”取代“計算性思維”。這種深思之思就是走向“思”與“詩”。所謂思就是在深思中覺悟技術的本質,意識到技術的危險,看到技術的座架本質對自然和人類的解蔽給自然和人類帶來的危害。在此基礎上,人在深思中覺醒,成為存在者的看護者。所謂看護,也就是“向著物的泰然處之”,放棄對事物的功能化、降格、縮減,讓事物自身顯示其所是。而要做到這一點,人及一切存在者就要“對于神秘的虛懷敞開”,走向詩意的存在,詩意的安居,讓事物和世界在場于自身性和自立中,保持本真的存在狀態。

海德格爾的這種技術拯救方案是行不通的。他所倡導的“思”,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類“計算性思維”的片面性,而應該更多地“沉思之思”,認識技術造成環境破壞的本質并拯救之。這是必要的。但是,這還不行。主要原因一是單靠這一點并不能沖破“技術思維”。二是即使“沉思之思”能夠沖破“計算性思維”,但是,由于這種思維的轉變不是快速的,而是緩慢的,因此人類必須漫長地等待這種轉變。這點海德格爾自己也同意。問題是人類承擔得起這種漫長的等待嗎?這就是說,“深思”、“等待”、“泰然處之”、“向神密處敞開”不能現實地解決技術危機。

實際上,近現代技術是在政治、經濟和倫理價值背景的調節下,在一定的科學理論基礎上,為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而產生和發展的。因此,技術的本質中嵌入著它的產生發展所必不可少的科學和經濟內涵。要改變技術的本質,就要改變技術產生的科學形態以及單純為經濟服務的價值取向。在此基礎上,尋找既能夠保持自然的自然化狀態,又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技術。

對于科學,應該考察分析批判它所依據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原則相對于環境保護的缺陷,在此基礎上,重構科學認識自然的恰當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基礎。本體論上由自然的祛魅走向自然的返魅、由自然的分離還原走向自然的有機整體;認識論上由堅持絕對的科學真理觀走向相對的科學真理觀;由對天然自然的研究走向研究由人類社會、人工自然、天然自然三者組成的大自然系統;方法論上不僅要研究自然的規律性方面,還要研究自然的非規律性方面——結果的展現;不僅要采取還原性原則,通過認識低層次的來認識高層次的,通過研究要素來研究整體,還要采取整體性原則,通過高層次的研究來認識低層次的,通過系統的研究來認識要素;不僅要研究某些事物的外在表現,還要研究事物的經驗性的方面,如動物的情感、智能等;不僅要研究因果決定論,還要針對具有目的性的存在,研究它的果因決定論;不僅要研究具有線性、整形等特征的對象,還要研究具有非線性、分形、混沌等特征的對象。由此使得科學的發展呈現生態化、人文化的特征,與傳統科學不相一致。只有以這樣的科學作為技術的知識基礎,才能減少技術的應用對自然的破壞。 (此當另文闡述)

對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等,應該加以改變,以有利于環境技術創新,從而有利于環境保護。環境技術創新與傳統技術創新是不同的。傳統技術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生產組織進行重新組合,以建立效率更高、效能更好的新的生產體系,獲得更大利益的過程。目的是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其生產方式是一種“原料——產品——廢物”的模式,其技術原則和組織原則是線性的和非循環的,因而排放出大量的廢棄物。雖然在這一過程中,可能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環境,但那不是普遍的事情。當保護環境與增長經濟矛盾時,傳統技術創新更多地還是傾向于去增長經濟。這一點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本質使然,也是目前環境資源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環境技術創新將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結合起來,變追求經濟效益的單一目標體系為追求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多目標體系。它清楚地知道,只講經濟效益的技術創新,往往是一種短視行為,會造成環境問題,威脅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最終也會導致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而只講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講經濟效益的技術創新,會導致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導致社會的衰敗。只有將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結合起來的環境技術創新,才能使整個社會健康、持續地向前發展。由此產生的技術,在應用目標上,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在生產過程中,與生態整體性的原則相符合;在應用過程中,體現非線性和循環性。因此,它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等后現代性的特征??梢哉f,生態化的技術體現了后現代技術的本質。

不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的內在邏輯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經濟人對“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他開發采用能給他帶來更大剩余價值的技術。否則該項技術即使有利于環保而不能給他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他也不會開發應用。既然如此,最好的技術應是既能帶來更高的剩余價值,也能帶來更好的環保效果的技術。它應用于生產既可實現社會生產的經濟合理性,也可實現社會生產的生態合理性,達到兩全其美。不過,在現實社會中,環境技術創新并不是依據市場經濟邏輯開發的,往往在經濟上并沒有優勢,不會被商品生產者所采納。如此,這種技術的開發強度就不大,新開發的技術也沒有多少人利用,只能束之高閣,起不到應有的保護環境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考察市場經濟體制下環境技術創新的特征,進行制度創新,改變影響環境技術創新的各種要素,如倫理價值的內涵、政治經濟的結構、法律法規的條款,限制進而禁止破壞環境的技術創新,激勵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技術創新。這是技術的社會建構本質的必然要求。(此當另文闡述)

參考文獻

[1]Emmanul G Mesthene.Technological Change:Its Impact on Man and Society.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1970.60.

[2][3][11]海德格爾:《技術的追問》,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下卷)[C],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935頁,第935頁, 第1260頁。

[4]岡特紹伊博爾德:《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技術》[M],宋祖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頁。

[5]吳國盛:“海德格爾與科學哲學”[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年第9期,第3頁。

[6][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后果》[M],毛怡紅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2頁。

[7]陳昌曙主編:《自然辯證法概論新編》[M],東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第204頁。

[8]郭小暉:“試論一種可能的技術本質觀”[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年第11期,第2 頁。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九七电影院97写真片 | 国产精品成 | 久在草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观看 | 精品999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激情六月婷婷在线观看 | 成人中文在线 | 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浪潮 | 四虎精品影视 | 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久久r精品 |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 婷婷综合激情五月中文字幕 | 国产va免费精品 | 久久国产毛片 | 福利在线网站 |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 www.com黄色| 久久久久99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 免费观看理论片毛片 | 97色资源 | 玖玖国产精品 |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 夜久久 |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 欧美亚洲精品在线 | 玖玖玖免费观看视频 | 色综合综合在线 |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不卡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精品视频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