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圖書館職稱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4-21 18:54:4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圖書館職稱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1篇

關鍵詞:職稱 論文認定 對策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職稱評審制度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職稱評審時,將發表的職稱論文作為重要的評定指標[1],尤其是核心期刊論文更是衡量學術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職稱論文認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難點也是針對發表的核心期刊進行甄別。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認定主要針對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規期刊進行甄別。該校從2013年起開始承接職稱論文認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務對象為大學在職的教師及新疆醫科大學六所附屬醫院的醫生群體。

1 職稱論文認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讀者缺乏對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鑒別能力

目前在高校的職稱論文中,評審的形式主要還是以科研論文為主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被普遍認為是高水平的論文,并作為衡量科研工作者學術水平、晉升高級職稱、取得碩博士論文答辯資格、申報科研項目、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學術水平評估的重要依據之一[2]。

在接待讀者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職工為了能快速的,將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營利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費很快就會發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發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師和科研人員缺乏對非法期刊的鑒別能力。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常常將文章寄給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幾年隨著對晉升職稱的要求越來越高和競爭越來越激烈,發表核心期刊論文成了必要條件。很多教職工不是通過正規途徑而是通過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這些中介會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個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現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與正版期刊一致,目錄和正文不一致。

1.2 教師及職工科研人員填寫論文認定表不認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評審職稱的高峰期,在評審前圖書館都會發一份如何填寫論文認定的通知到每個單位的人事機構,而且在每個認定表的下面都會有個填寫說明,但是準備晉升職稱的教職人員,很多都不認真閱讀填寫說明,在填寫認定表時發生一些低級的錯誤如論文題目經常有錯別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發表的刊物的名稱也寫錯。上述錯誤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使得做論文認定的老師必須再次幫助重新填寫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讓讀者重新填寫,在這反復修改的過程中無形中又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更延遲了認定報告完成的時間,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1.3 醫學類院校在社科類論文認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該校是非綜合類大學主要以醫學類專業為主,在訂購數據庫資源時首先需要考慮到以醫學類數據庫和紙質期刊為主。但是除與醫學相關的學院,該校還有一些是非醫學類的學院,如:社會科學類、語言類、工程技術類和體育類等專業,在認證這些社會科學類專業老師的時候遇到社科類的資源不足。在訂購數據庫時首先得考慮醫學類數據庫,比如萬方數據庫,由于從2008年起,中華醫學會與萬方數據建立了“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數據庫”獨家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萬方收錄了自1998年至今的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全文。在獲取高質量的醫學期刊文獻全文時,萬方(期刊)數據庫有很大優勢[3]。而社科類的期刊大部分集中在中國知網數據庫,而且該數據庫每年的訂購費用漲幅比其他數據庫高,因每年訂購數據庫的經費有限不能全部訂購,不能滿足全學院老師的需求。還有對社科類的核心期刊不熟悉、不了解,無法認定或者認定時沒有把握,必須跟社科類的院校如,新疆師范大學等聯系溝通后才能確定是否為核心期刊,還有一些教職工的的是民族語言,沒有專門的民族語言的數據庫可以認定。

1.4 委托單位與認定機構之間缺乏溝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每年的職稱論文認定工作當中發現很多委托單位的人事部門與認定機構缺乏溝通,甚至不溝通。在每年的認定工作開始階段,認定機構首先要發通知到每個單位的管理職稱的部門,大部分都是學校或者醫院的人事部門在負責晉升職稱的工作,然后再由各個人事部門把文件傳達到擬進職稱教職工。在這過程中往往有一個環節溝通不清楚,就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如在某個附屬醫院通知晉升職稱的人事部門因不清楚哪些條件的職工要做論文相似性檢測,導致該附屬醫院的很多擬進職稱的職工誤以為都要做論文相似性檢測,最終和該認定機構和醫院的人事部門溝通后解決了問題。

1.5 對往年做的論文認定報告缺乏規范的存檔及整理

該校自2013年開始開展論文認定這項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論文認定報告,完成的報告也共計千份,缺乏規范化的存檔,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電腦里而沒有進行集中和系統的存檔管理。比如一個讀者今年晉升職稱,今年給他做論文認定的是一個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晉升通過,明年還要繼續評職稱那么就不能保證還是去年的老師給他再次做論文認定。或者因老師進修休假等其他原因,還得再次重復去年的工作。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因為是不同部門的老師做的論文,可能今天剛好調休不在,使得讀者不能按時拿到報告。再次就是由于電腦存在感染病毒的隱患不得不重做系統,存檔的報告就可能存在丟失的情況。

2 職稱論文認定工作中問題的解決和對策

2.1 加強宣傳提高讀者信息素養

2.1.1 開展專題講座

學科館員是學科服務的主體,是實施學科服務的核心基礎,擔負著學科信息資源服務、學科信息素質教育、學科資源建設、參考咨詢服務、院系聯絡人等職[3]。在開展論文認定工作前期做好準備工作,根據學科館員對口的單位積極開展專題講座,專門針對學校及各所附屬醫院進行專題的講座,在工作開展前即做好計劃和準備工作。

2.1.2 利用現代化手段宣傳圖書館

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圖書館通過微博、微信、移動圖書館等通信手段推廣論文認定工作的規范要求及注意事項,擴大宣傳,推廣多元化服務提高讀者信息素養。

2.2 與其他社科類院校加強合作

在解決社科類資源不足的問題上可以加強與其他社科類院校合作如新疆師范大學和新疆大學,實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類院校完成論文認定的工作。再次可通過維普數據庫和超星Medalink數據庫中的文獻傳遞功能彌補社會科學類期刊資源不足。

2.3 加強認定機構與委托單位的溝通

在每年的論文認定工作開展前積極與委托單位聯系,找到主要負責這項工作的負責人,可以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這些負責人的通訊錄,積極與他們聯系,有問題及時溝通及時解決。

2.4 建立新疆醫科大學職稱論文文檔管理系統

在每年職稱評審工作結束后,督促每位老師做好論文認定報告的存檔工作,進行規范化的存檔并建立新疆醫科大學職稱論文文檔管理系統,建立該系統可以實現提交論文認定報告、檢索、存儲、統計分析的功能。

3 結語

綜上所述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在3年的論文認定工作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有的問題比較簡單,有的問題比較復雜。該文主要通過總結、歸納、分析出最常見的問題以期能夠給從事該工作的其他單位提供借鑒,通過問題的提出最終提出面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能更好地為新疆醫科大學教職工及附屬醫院的職工服務。

參考文獻

[1] 朱康玲,李艷超.國內四大文獻數據庫醫藥衛生資源狀況對比分析及特點研究[J].現代情報,2012,32(8):157-161.

第2篇

 

1、一般要經歷以下過程:投稿、審稿、錄用/被退稿、修改潤色、終審、定稿、校對、排版、印刷、出刊、郵寄。我們操作的普通期刊正常審稿時間為1-7天,發表周期為1-6個月,學報另計。

 

2、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廣電總局合并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期刊品質的審核愈發嚴格,雜志社對稿件的要求也對應提高,在審稿及修改等流程上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

 

3、外部出版環境變化劇烈,一批品質差的雜志相繼倒閉,原本已經定稿的一批文章無法正常見刊,可發表期刊的減少,大批量稿件的轉投,導致發表競爭更加激烈。

 

4、為了評審核心期刊,應對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各類審核,多數想要尋求發展的期刊,不斷壓縮版面,稿件質量精益求精,這導致論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幾率大幅增加。

 

5、面對年審等突發時間,雜志的刊期會出現突發變動,可能原本已經計劃出刊的文章會推遲見刊,作者應為各種因素預留時間,避免因意外情況導致的延期出刊。

 

6、在整體出版環境變化的過程中,期刊的版面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高,這是不可扭轉的大趨勢,提前準備發表,不僅更放心,也更加省錢!

 

那么,應提前多久準備?

 

省級、國家級期刊:建議至少提前6個月準備。一般來講,雜志社為了確保每期雜志正常出刊,都會提前將當期之后1-6個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創刊較早,認可度更高的熱門期刊,來稿量較大,發表周期可能就會更久。提前準備,意味著雜志的可選擇性更多。

 

核心期刊:建議至少提前6-15個月準備。核心期刊正常的審稿周期為1-3個月,且審核嚴格,退稿、返修幾率更大,這意味著在流程上耗費的時間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競爭更加激烈,即使被錄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準備。

 

核心期刊論文是自己說明論述內容最真實的反饋,要做到實事求是。即使與預期不相符的研究結果都要明確道出,數據、緣由等信息,要做到根據實際情況精準繪畫,不能夸大實驗結果博眼球。隨意撰造虛假信息是不可取的行為。核心期刊又有哪些呢?

 

第一種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要目總覽》收編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種學科類別的中文期刊。其中對核心期刊的認定通過五項指標綜合評估。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眾多學術界權威專家鑒定,國內幾所大學的圖書館根據期刊的引文率、轉載率、文摘率等指標 確定的。確認核心期刊的標準也是由某些大學圖書館制定的,而且各學校圖書館的評比、錄入標準也不盡相同,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從影響力來講,其等級屬同類劃分中較權威的一種。

 

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及北京十幾所高校圖書館眾多期刊工作者及相關單位專家參加的研究項目,項目研究成果以印刷型圖書形式出版,此前已有北京大學出版社出了五版:第一版(1992年)、第二版(1996年)、第三版(2000年版)、第四版(2004年版)、第五版(2008年版)、 第六版(2011年版)。第七版(2014年版)已于2015年9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按照慣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圖書館評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錄要覽》一書。該書為全國各位大專院校進行職稱評定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

 

第二種是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限于理工科期刊)。它是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建立的, 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核心庫的來源期刊經過嚴格的評選,是各學科領域中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我校在科研成果認定中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庫中的刊物均認定為核心期刊。

 

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創建,與美國的SCI接軌,用于分析國內科學技術活動的整體狀況,幫助科教決策部門科學地評價我國科學活動的宏觀水平和微觀績效,幫助科學家客觀地了解自身的學術影響力。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數據庫的來源期刊每兩年進行評選一次。核心庫的來源期刊經過嚴格的評選,是各學科領域中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擴展庫的來源期刊經過大范圍的遴選,是我國各學科領域優秀的期刊。

 

第三種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獻計量評價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庫,我校在科研成果認定中均認定為核心期刊。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以期刊在學科中的影響力為主線,從期刊被利用的情況來評價和選擇期刊。在研制過程中始終圍繞著以使用率分析為基礎的統計原則,注重學科特點,處理好定量統計與定性分析之間的關系。

第3篇

      1、隨書光盤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1.1高校圖書館隨書光盤管理現狀目前各高校圖書館對于隨書光盤的管理存在不同的方式:

     (1)流通方式。主要是將光盤與書同時進行分類、編目,采用與書一致的索書號,在典藏時光盤與書分開存放、分開借還。這種方式雖有利于光盤的保存,但讀者借閱不方便,光盤容易磨損,電腦不易讀取。

     (2)不流通方式。即將光盤存放在電子閱覽室,供讀者查檢使用。電子閱覽室應配備專門的設備,如CDH盒、CD包、CD架等,分類存放,建立目錄。這種做法的優點是管理有序,利用方便,減少人為損壞又不易散失,缺點是增加了讀者的跑動查檢時間,不便于讀者隨需隨用。

     (3)網絡共享方式。也存在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光盤塔方式,將熱門光盤放于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光盤塔中,供讀者連網檢索。這種方式所需硬件要求較高,前期資金投入相當大。

       另一種是web檢索方式,工作人員把隨書光盤資源鏡像到磁盤陣列中,開發主頁提供給讀者檢索,讀者可在校園上通過web主頁瀏覽、下載光盤資源的內容進行閱讀使用。這種管理方式能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既保護了光盤,又方便了讀者。據調查,國內外圖書館多采用隨書光盤資源網絡化管理模式。而當前我館隨書光盤實行的還是第(1)種傳統管理模式,我們急需改變這種落后的管理模式。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選擇自主研發、建立一個個性化的基于Web的數據庫檢索系統,并與圖書館書目檢索系統OPAC有機鏈接雙向融合,同時提供圖書及其配套光盤的雙重信息。光盤的記錄標引可以從編目系統批量轉入,只需簡單修改即可使用,新書光盤的建設也不會造成編目人員的重復勞動。系統建成之后,減少了光盤多次外借和使用時造成的損壞、丟失情況,減少光盤因外借造成的時滯,提高了光盤的利用率;使讀者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使用,實現了隨書光盤內容信息的共享。不僅拓展了圖書館網上信息服務的內容,改善了信息服務的質量,體現了圖書館適應現代網絡環境,不斷追求技術進步,滿足讀者丑益增長的多樣化信息需求。 

       2、隨書光盤web檢索系統的設計

       2.1系統功能需求分析,由學校工作人員的許多讀者和需求管理的深入調查和分析歸納出隨書光盤系統主要應包括如下功能:

      (1)前臺服務功能。為在校讀者提供服務,主要有資源檢索、資源下載及在線運行、資源開放申請及讀者留言等。系統為讀者提供多種方式進行檢索,另外,由于館藏的非書資源多達幾千種,讀者對其關注程度不一,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資源同時上網,而是由工作人員定期或按需選擇讀者訪問頻率最高的部分資源即可,對于未開放的資源,讀者可提出申請。

      (2)后臺管理功能。為圖書館工作人員管理、隨書光盤等非書資源提供便利的途徑。主要包括非書資源的與更新(如光盤鏡像文件上傳等)、定期的新書數據導入、讀者請求及讀者留言處理以及數據庫備份與恢復。本系統最大的特色之一是與原有的圖書館書目檢索系統OPAC有機鏈接,所有的書目及光盤目錄數據都是從OPAC系統轉入。本系統的新書數據導入功能則為此而設,避免了工作人員對相同數據的重復錄入,而在本系統中光盤鏡像制作與上傳是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如圖1為該系統的概要模型。 

        2.2數據庫設計根據系統的功能要求,要管理的系統數據庫中的信息包括:書目數據,光盤數據,CD - ROM閱讀器CD的發行,以及訪問的應用程序等。數據庫使用的數據庫設計原則衍生的主要部分。由此轉換的關系主要包括:bookinfo(附盤圖書信息),cdinfo(隨書資源信息),uploadcdinfo(已資源信息),bookclass(中圖分類對照),cd—req(資源申請)等。系統以bookinfo關系表為入口為讀者檢索到圖書及其光盤的基本信息,并可以書的isbn進一步檢索到光盤的目錄數據,對于已上網的光盤,還可以通過uploadcdinfo關系表進行網上運行或下載。 2.3基于MVC的系統模型的建立

        2.3.1 MVC概述MVC英文Model一View—Controller,MVC結構是為那些需要為同樣的數據提供多個視圖的應用程序而設計的,它很好的實現了數據層與表示層的分離。MVC把應用程序分為三種對象類型:

        ①模型:維護數據并提供數據訪問方法。封裝了應用程序的業務處理邏輯,是應用的核心部分。

        ②視圖:定制模型的部分數據或所有數據的可視圖。

        ③控制器:處理事件。可以理解為從用戶視圖接收請求,將模型與視圖匹配在一起,共同完成用戶的請求。MVC模式被廣泛應用于web應用開發,它能帶來很好的軟件結構和代碼重用,且易于開發、維護和擴充。

        2.3.2系統的MVC模型把確定的隨書光盤系統的功能按照MVC模式進行分層,得到系統的MVC模型。

        ①將直接與用戶(讀者或工作人員)交互的模塊分離到視圖層(Viewer),如資源檢索入口及檢索結果顯示頁面則屬于這一層。

        ②把數據庫以及對數據庫的邏輯處理分離到數據模型層(Mode1),則數據庫的連接處理、數據檢索(包括圖書的中圖分類檢索、簡單檢索、高級檢索)邏輯以及數據更新(包括新書資源導人、資源鏡像上傳j刪除、數據庫備份與恢復等)邏輯都被歸屬到Model層。

        ③ 對于用戶各種請求的接受處理并轉化為對相應業務邏輯的調用,將業務邏輯的處理結果返回給相應的頁面顯示,這樣一些控制流程則交由控制層(Controller)完成。

        3、 隨書光盤web系統的實現

        3.1實現技術的選擇JSP + Servlet的+ JavaBeans的是在JS模型的MVC模式的有機結合,在應用程序開發,可以實現良好的MVC系統的功能模型。

      (1)系統的Model數據層:全部封裝于JavaBean組件(java類)中。

      (2)View表示層:由JSP負責處理頁面表,下。

      (3)Controller控制層:Servlets接受用戶在頁面的輸入以及提交動作,并根據動作指示,調用相應的JavaBean組件,然后根據處理結果交給相應的的JSP頁面程序,由它們負責表示。

        3.2基于MVC的系統模型的實現上述圖3的模型中清晰勾勒出隨書光盤系統的功能結構,而JSP、Servlets、JavaBeans與MVC模式之間又具有如此良好的映射關系,至此要實現隨書光盤系統功能已經是非常簡單的工作。

        我們將系統模型中Model層的各種處理邏輯用相應的JavaBeans組件來實現,數據庫采用MySQL建立;Viewer層的所有頁面均采用JSP編寫;同時我們主要編寫了兩個Servtets控制器,來處理用戶的兩種不同類型的請求:QueryServlet控制處理資源檢索類請求,而Updateservlet控制處理資源更新類請求。系統中資源檢索模塊各程序文件的MVC映射關系。其中M層包括book-cd數據庫以及DatabaseConnection、DAOFactory等java類,它們是以javabean形式實現的組件。V層包括所有的JSP頁面,能顯示各種形式的檢索結果。而QueryServlet則屬于C層。 

第4篇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

筆者通過文獻研究了解國內外精品課程研究的深度與維度,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參照。

(二)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對已形成的事實的考察和研究。筆者將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計劃,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概括,發現問題,探索規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課程的現狀,探尋精品課程健康發展的道路。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論 文網專業寫作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二、研究結果

(一)精品課程類別分布

教育部精品課程項目啟動十多年,我校精品課程建設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設評審出102門精品課程,其中4門國家級精品建設課程(簡稱國家級建設課),所占比例為3.92%;14門天津市精品課程(簡稱市級精品課),所占比例為13.72%;66門校級精品課程(簡稱校級精品課),所占比例為64.71%;18門校級精品建設課程(簡稱校級建設課),所占比例為17.65%。具體情況如下頁圖1所示。內容涉及理學、工學、教育學、管理學和“兩課”等學科領域。精品課程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精品課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緊跟國家教育政策的發展,非常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課程建設步伐呈逐年平穩增加的態勢。2003—2010年,我校市級精品課與校級精品課兩類課程平行有序發展并不斷增加,為我校2012年實現建成4門國家級建設課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還積極探索雙語精品課的建設思路,共建設評審出6門雙語校級精品課,擴大了精品課程的種類范疇。精品課程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并免費開放,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三)精品課程院部分布

我校機械學院、自動化學院和汽車學院三個學院既擁有國家級建設課和市級精品課,又擁有校級精品課和校級建設課,說明這些學院無論從層級上還是從數量上來講,都在精品課程建設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同時,職教學院的國家級建設課“職業教育學”在業界亦有較深的影響;信息學院、電子學院和理學院則從數量上表現出強大的發展后勁,如表2所示。然而,從整體來看,我校精品課程院部發展很不均衡,外語學院等文史經管院部的精品課程建設相對薄弱,這與其他研究者對精品課程的相關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課程學科分布

根據高等學校精品課程(本科)分類體系,我校的精品課程學科大致可以分為理學、工學、教育學、管理學和“兩課”等四類。為了統計方便,筆者將社科部的兩門精品課歸為“兩課”類。我校理工類、教育學類的精品課程一共有94門,占全部精品課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與我校擁有強大的特色品牌專業緊密相關。我校擁有11個天津市品牌專業:自動化、機械制造工藝教育、機械維修及檢測技術教育、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職業技術教育管理、動畫、網絡工程、交通運輸、教育技術學、電子商務。這些專業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學科,在國內業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響。因此,依附特色學科而建的精品課程亦顯示出強大的專業匹配優勢。相對而言,我校管理學和“兩課”類精品課程還需要加強建設力度。

(五)精品課程進入方式

課程進入方式猶如打開精品課網站的一把鑰匙,醒目的進入方式能讓學習者非常容易找到課程網站,對利用精品課資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課網站的進入方式主要有三種:教務處主頁進入、圖書館主頁進入和院部主頁進入。圖書館主頁進入和教務處主頁進入兩種方式最終鏈接的是同一個精品課網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課程。但是,通過院部主頁能夠找到入口的精品課只有26門,占課程總數的25.49%。其中,國家級建設課有2門,占總數的50%;市級精品課有9門,占總數的64.29;校級精品課僅有15門,占總數的22.73%;而校級建設課信息則沒有出現在各院部網站上,如表4所示。這些數據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課建設上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在課程宣傳上還存在很大欠缺。師生為了解信息會經常瀏覽自己院部的網站,這個途徑也是師生最易獲得精品課信息的方式,而調查結果卻凸顯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對精品課重建設、輕宣傳、輕應用的問題。

(六)精品課程可用性

精品課的關鍵在于建設,核心在于資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訪問課程網站則是實現課程資源共享的第一關。我校有72門精品課是可以成功訪問的,約占課程總數的70.59%。其中,國家級建設課均可使用;85.71%的市級精品課可以使用;77.27%的校級精品課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級建設課可以使用。網站可用性依課程級別高低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精品課不可使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服務器鏈接不通、網頁無法訪問、域名解析錯誤或該地址無效等。國家級建設課因其擁有統一的國家課程平臺,技術標準高,維護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課沒有專門平臺,基本上都是由圖書館網絡課程資源部負責、維護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較繁重,導致訪問使用率不理想。這從側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課網站資源 開放共享性較差,缺乏后期管理維護,從而給師生帶來極大的困擾,開放教學理念在精品課中得不到體現,嚴重偏離了精品課建設的初衷。

(七)精品課程運行質量

精品課程建設的理念是共享,不僅要有科學豐富的課程資源,更要有資源利用的技術保障。如果課程不能正常運行,再好的資源建設亦是無效的。相比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電子教案等課程資源,教學錄像作為一種重要而特殊的課程資源,在資源大小和使用難度上對課程建設的技術要求更高。教學錄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檢驗精品課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我校僅有30門精品課可以在線點擊播放,占課程總數的29.41%。其中,個別錄像在播放過程中會出現聲音畫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暢等現象;有16門課程需要安裝插件或者下載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課程雖然下載安裝了插件,但是依然無法播放;錄像無法打開的課程共有10門,占9.8%;還有17門課程沒有教學錄像。如表5所示。教學錄像文件比較大,占用了大量的網絡空間,而課程建設中又會存在帶寬限制、無法順暢瀏覽以及系統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學錄像失去其實際應用價值。這些現象對我校日后教學錄像的制作標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為滿足不同帶寬學習者的需要,在課程建設中可以考慮提供清晰版和流暢版兩個版本的教學錄像。

(八)精品課程互動交流

師生互動交流工具的建設是衡量網絡課程是否具有開放性的一個重要標志。我校精品課程互動交流工具可用性統計如下頁表6所示。在102門課程中,只有34門設置了互動交流工具,僅占課程總數的33.33%。其中,“網上留言”、“網上答疑”和“聯系我們”三種傳統的異步交流工具應用比較廣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臺,能夠很好地促進教學實踐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課網站中卻極少出現。整體而言,我校精品課網站互動交流工具部分建設內容比較薄弱,應該引起課程建設者的重視,要充分考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重視學習者進行人機對話或人人對話的渠道,從而將網絡精品課打造成沒有學校圍墻的第二課堂。

三、幾點思考

精品課程的建設與共享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資源建設,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校精品課程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資源規模優勢,但是還有以下幾個方面亟須我們努力改進,繼續完善網絡課程資源建設,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優質開放教育資源。

(一)精品課程平臺存在缺憾

標準統一的技術平臺,不但有利于實現資源的開放和共享,更能保證課程資源網站的正常運行。我校精品課程由各個參與院部自主確定技術規劃方案,獨立開發制作,由學校圖書館統一搭建網絡平臺進行,缺乏一個成熟的課程平臺,導致網站的穩定性不高,后期的課程更新和維護更是困難,極大地阻礙了我校精品課程資源的利用與共享。

(二)重評建、輕應用現象有待改變

通過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課程建設投入比較大,課程數量很多,但是根據課程進入方式的調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課程應用效果差,開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課程互動性薄弱,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很多課程為評而建,課程申報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維護,缺乏對課程的大力宣傳,導致課程變成無人問津的僵死課程。這些現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門對精品課程建設進行相應的總體指導與規劃。

(三)教師團隊意識應加強

在課程建設中,我校各院部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組建了自己的精品課團隊,由學科教師、教育專家和計算機技術人員等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開發精品課程。有的院部則沒有組建課程團隊,課程建設基本由申報課程的教師負責。這種情況下,主講教師擔負了課程開發者、課程設計者和技術實現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課程的資源設計上。因此,導致許多課程網站建設留下了粗制濫造的痕跡,從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課程中得不到體現,使課程資源共享成為空談,所以,加強教師的團隊意識是當務之急。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論 文網專業寫作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羅雙蘭,等.國家精品課程與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程的比較與思考[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第5篇

一、網絡中的地理資源信息

互聯網上提供的可以作為中學地理教學參考的網站有兩大類型,一類是資源型的,另一類是教學型的。所謂資源型網站是和地理教學內容中各類知識點相關的信息網站。教學型網站與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有直接關系,它提供有關教科書、教學參考、習題練習、教案設計等地理教學內容。地理知識可謂包羅萬象,前者所涉及的范圍比較龐雜博大,所有可以為地理學習知識點提供參考和借鑒的都屬于此種類型,職稱論文它們并不為地理教學所專用。網站共同要素包括地理時事新聞報道、教案、資源庫、試題課件、本地科研課題及成果展示。

網絡信息資源有很多優勢。信息的儲量大,儲存方便,通過信箱儲藏和網絡硬盤的儲藏,可以更新和節省資源空間。這些可以克服紙質的信息資源常常容易被丟失和丟棄的現象。網絡里信息的更新非常快捷,比如在高考之后的高考試題會迅速地在網絡中出現和傳播,顯示了信息的更新和傳播速度快,使我們能夠快捷和方便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源。

網絡中常常有人們在現實中很難獲得的資源。像人教出版社網站在網絡里面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配合教材的教學資源,為廣大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方便,在現實中教師很難獲得的教學資源在這里就非常容易獲得,里面有試題、有教學建議、有教學方法和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還為地理教師提供了交流和發表建議和意見的平臺,出版社希望通過這個平臺的支持來提高所出版教材的質量,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目前的新課程改革對于考試和高考有導向作用的信息是大家比較關注的熱點,教師要經常從網絡中予以重視和關注。最新的考試綱要、考試動向和學習指導等信息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導向和指導作用,需要教師從網絡中經常查詢這方面的信息,從而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及其努力方向具有指導作用。

二、教師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1、教師對于信息社會的不適應

目前還有很多教師對于網絡存在陌生現象,有的教師家庭里面沒有通網絡,而單位的網絡資源又不能夠滿足需求。網絡是需要經常摸索和習慣的,沒有經常的接觸,就不可能熟悉。有的教師不會上網,不會運用網絡查找教育教學的相關信息,不會申請和利用電子信箱,不會在線聊天。還有極少數教師對于網絡有排斥心理,認識不到信息對于人的發展和教師教學的重要作用。缺乏網絡支持的教師還是依靠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來獲取信息,依靠數量有限的紙質教學輔導材料,不會獲取和使用電子版本的教學資源,教師的視野狹窄,影響新課程標準教學工作的進行。

2、教師在時間上的困難

教師一般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壓力大,沒有很多時間進行網絡中地理資源的查找,只能利用夜間或者其他休息時間來尋找地理教學方面的網絡資源。這樣就使地理教師的網絡教學和其他信息資源的需求與查找時間相矛盾,而同類教師查找的網絡地理資源有時候還常常雷同,導致重復勞動,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3、網絡信息和資源的有限性

不是所有的信息和資源都能在網絡里面直接找到。例如,中國地圖出版社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就無法在網絡里面搜索和下載到,這就需要教師在獲得教學資源的時候通過其他方式獲取,比如通過出版社、書店購買紙質的教育教學資源。

4、教育管理部門及學校條件資源限制

學校這方面條件可能滿足不了教師對于網絡地理信息資源的需求,特別是缺乏網絡地理資源信息的整合,導致教師常常獨立尋找資源和處理資源;教育管理部門缺乏教育教學資源信息。

三、需要采取的措施

1、提高教師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

學校可以采取目前比較流行的辦法,像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人自學的方式提高教師信息化水平,請專家開講座,請同行的教師互相幫助,配合個人的努力自學,盡快適應信息社會對教師素質的需求。

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培訓使教師獲取地理教學信息的能力,教師也需要經常關注地理科目和相關科目的信息變化,大量儲存地理教學信息資源,篩選和處理所需要的信息資源,為教學工作服務。教師要建立自己的資源庫。網絡具有儲藏資源的作用,把試題、教學設計或其他教學資源儲藏起來,通過網絡的儲藏,建立自己的資源庫,集中在自己的博客或者電子信箱里面,在需要的時候調出來使用。根據資料的性質進行歸類,按照類別來儲藏,在以后需要的時候也按照類別查找和下載使用。

2、多進行網絡交流,學會使用網絡的各種功能

網絡環境下,地理教師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把自己的教學反思、感想和教學材料進行交流和溝通,可以交往地理界的朋友,坐在計算機前面就知道外地的地理教師是怎樣工作的。網可以通過地理群直接在線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詢問地理問題,尋求在線網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過視頻進行交流,達到以地理會網友的目的。課改就是要教師有自己的教學思想,與國家發展和地理相關的熱點信息也是地理教師要經常了解的信息,也是地理界學者比較關注或者對考試有一定導向的內容,教學必然要面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戰場。這是新課標的期望,也是地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的需要。教師的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會在交流過程中逐步提高。

地理教師要能夠熟練地使用電子郵件、郵件列表、新聞組等Internet工具與其他教師就作業、任務和信息問題進行交流討論;能夠掌握和熟練使用Internet瀏覽器、電子郵件、在線圖書館目錄、雜志和報紙索引、全文電子資源的功用;利用Web瀏覽器和搜索引擎、在線圖書館目錄等,從多種信息源檢索和獲取信息;學會利用FTP進行資源下載和上傳數據、文檔,利用電子表格的數據庫統計數據;能夠根據教學目標有效地搜集和選擇各種地理信息;能熟練地利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電子表格、Web網頁制作工具等來創建文檔、圖像、圖表、Web網頁,以進行信息集成;能熟練使用閱讀、訪問、討論、參觀、實驗、檢索等信息獲取和采訪、觀察、實驗、問卷調查、圖書館和光盤的利用等信息搜集的方法,培養信息運用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3、同科教師的資源加強共享和交流

對于相同科目的教師,因為教學的相似性而需求資源相似,所以查找的資源也類似,這樣,為了避免工作的重復,教師之間需要加強合作,形成互助合作的氛圍,共同促進本學科教學工作的提高。這樣可以通過分工的方式查找和篩選整合資料,實現資源共享,節省時間,形成合力。

4、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要盡力為教師提供支持

學校盡力為教師提供多媒體和網絡的支持,提供相關的硬件、軟件和網絡服務系統,促使教師盡快熟悉網絡和熟練處理網絡教學信息的能力,以適應新課改對于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教育管理機關需要建立能夠進行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適應教學信息化社會的發展。

第6篇

[關鍵詞]情境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知識轉移

為促使隱性知識轉移,各行各業采取各種激勵措施或體制上的改變來構建良好的知識轉移體系,并導入新科技、組織資訊、知識的分類進行知識管理,建立知識分享的文化。情境作為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對知識和知識管理的重要性逐漸得到認識和重視。本文嘗試從情境知識的觀點為切入點,發現影響知識轉移的關鍵點在于知識轉變過程中忽視了情境。

1知識轉移的技術觀和社會觀

當前,關于知識轉移的研究都在探討如何通過現代技術促進知識轉移,并在實踐中利用技術提高知識的傳遞,強化知識管理。如科技接受理論強調改進科技的功能,增加使用者愿意應用科技的程度。Storey強調知識管理需要一些條件,如科技的架構、專案管理的技能及組織高階層管理者的支持,以增加使用的意愿。Davenport主張在導入知識管理系統前,須先建立良好的知識分享文化。也有研究者從社會的觀點說明知識轉移導入的組織問題,Brown把對知識管理系統拒抗的原因歸咎于組織忽略與科技整合過程的溝通、合作的社會程序。Hohham指出知識轉移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知識不像商品可以自由傳遞,學習知識的時候,即知識轉移時,必須有重建的行為,而且要具備應有知識,才能完成轉移職稱論文。

Prusak認為知識轉移包括知識傳遞和知識應用兩個過程。知識轉移有知識發送方和接收方兩個主體,客體是知識,客觀條件是傳輸的途徑,目標是能夠利用知識來指導行為。接收知識意味著對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夠據此采取行動。

最近一些研究逐漸地在知識管理中應用情境,如文獻[6]設計的KnowledgeScope知識管理系統,把以過程為中心的情境信息保存在知識庫中;文獻[7]研究了以設計情境為中心的設計知識管理方法;文獻[8]研究了虛擬協同工作下的知識情境模型,并基于該模型開發了基于Web的協同系統。

上述研究雖然涉及了情境知識研究領域,但研究局限于技術方面。筆者不否認從科技、組織及社會觀點下對知識管理系統的貢獻,但這些觀點不足以完全合理解釋隱性知識為何不能有效轉移。本文探討的是一種非結構化知識,是需要跨領域相互交叉的知識,這種知識必須與當時的情境互動,才能啟發突現的知識,這就是情景知識。研究認為只有從情境知識觀點才能合理解釋隱性知識突現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力求深入探索情境知識的性質以及顯性知識號情境知識在本質上的差異,從而證明情境能夠促進隱性知識轉移,達到知識的創造、儲存、轉移及應用的目的和作用。

2情境知識的特質

隱性知識與個人的經驗及當時的情境有關。根據情境知識的復雜及難以描述的特性,對情境知識處理得宜,確實可以促進情境知識轉移,缺乏互動情境就會妨礙情境知識突現。隱性知識的隱蔽性和唯一性,屬于意識范疇,具有不完全客觀性的特征。研究發現情境知識同樣也不是完全客觀的,它是與個人或集體根據過去的經驗對當時情境的認知,經個別或共同思考認定的結果,它與當時的情境具有密切的互動關系。因此,情境知識不僅具有隱性知識的特質,而且還具有半衰期非常短的特質。由于情境重現的機率很低,隱性知識必須與情境結合才有顯性的機會。由于不同情境所造成的結果不同,而且出現時間非常短暫,因而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需要做的不是期盼某一種情景出現來誘發隱性知識的突現,重要的是讓組織成員持續地經歷各種不同的情境,才能不斷累積這些情境知識,只有人、社會、實體情境不斷的互動,從情境中體會,才能實現情境知識觸發隱性知識進而解決問題。

3情境知識觀點下的知識轉移及其重要性

首先要辨識出知識轉移過程的媒介(情境),才能促進知識轉變的模式。顯性和隱性知識的轉變,是一個互動及其復雜的過程。Mdumolu指出,隱性知識會依賴當時實際情境所產生,而立即反應出適當的行動。因此,我們認識到情境知識埋藏在個人或群體間,具有歷史背景的脈絡淵源的事實。研究發現,實現隱性知識轉移必須滿足一個前提兩個條件才能達到隱性知識的轉移目的。前提是有合適的情境;條件一是分享和繼承,條件二是奉獻。隱性知識隱蔽性很強或是絕密的知識,不會公開傳播,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文化在逐漸消失甚至失傳。繼承就是為了分享,完成隱性一顯性一隱性的傳遞過程,更好地發揮知識的作用。奉獻對隱性知識持有者而言,奉獻的結果意味著個人獻出了最有價值的資產。因此,隱性知識的轉移方法,不僅僅是要有吸引人的獎酬機制,最重要的是要在組織成員的信任下,才能順利地推展知識管理。這樣就引入了情境知識概念,如果失去情境知識這個前提,探討隱性知識轉移是非常困難的。

知識轉移要考慮知識、知識轉移主體及其相關情境、轉移的方式。知識可以通過文件或人際互動來轉移知識,通常使用結構化的格式確實對知識的轉移及知識累積非常有用,實際上僅有少數情境才能被清楚地描述。比如一個預期外的復雜方案的確定,由于是從未發生類似的情況,既沒有現存的案例也沒有先前的經驗,而且大家知道這個預期外問題若不即刻解決,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這就需要大家在一起討論并配合當時的情境相互啟發,商定解決方案,這是特殊情境下激發式的轉移隱性知識。事實說明,當時的情境確實會引起隱性知識的轉移。研究發現,雖然可以用文件方式記錄問題解決方案以及當時的情境及實體現象,但是無法記錄隱性知識互動的過程,因為在這樣的情境下激發出的隱性知識是極為短暫的。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每個人的身上或有發生,比如你遇到一個多年未見的同學,怎么都想不起來,可是提到多年前的某一情境,馬上就會清楚地想起。這個簡單的例子說明,相關情境可以調動人的思維,激活隱藏在記憶深處的知識。如果缺少情境,那么隱性知識或將埋沒甚至消失,可見情境對知識轉移的重要性。

4知識與情境的關聯度

按照知識和情境結合的程度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知識與情境的關聯度不高,也就是說,既使沒有類似的情境,也可很容易被理解并轉移,例如操作手冊;第二類知識與情境具有高度的關聯,這種知識就是情境知識。這種知識必須提供類似的情境,隱性知識才可以被完全理解并轉移,否則就可能產生隱藏或誤解。

研究資料顯示,當隱性知識被迫分類、編碼成為顯性知識時不可避免出現情境上的差異,被迫轉移的隱性知識實際是失去知識的價值,即使存儲到知識管理系統,也不能有效地轉移知識。如果采取強制獲取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這樣一種情境會產生隱性知識人為設計化和一般化的結果。轉移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摻雜太多情境,因而形成不易轉變為顯性知識的事實。目前在多種數據庫里,都可以檢索到大量的論文,研究這些論文的價值,結論是隱性知識并不是來自數據庫而是來自于經驗。

現在認識到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在本質上的不同:①情境知識是可獨立于復雜情境的知識,可以有效重復使用;②情境知識是與情境高度相關的知識,如果缺少或不同于當時的動態情境,除非使用者有經驗或具有共享的知識背景,否則很難掌握抓到隱性知識的訣竅。以情境知識的觀點,如果情境被簡化、省略,情境知識就喪失了真實性和價值性。

5基于情境的知識轉移運作機制

在知識轉移社會化情境分析運行步驟中生成情境,創設情境知識的基本要求是能引進對知識的認知沖突,形成持久的知識、知識轉移動機,提示新舊知識的聯系,開發信息要素,以利自主建構情境知識認知的路徑。

5.1知識轉移情境體系運行機制的框架設計

根據系統學觀點,機制是保證系統運動有序的程序和力量的總和。運行機制是指系統內各子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形式及其運動原理和內在的、本質的工作方式。

知識轉移情境運行機制將其各種驅動力作用于配套協作結構要素后,促進知識轉移和配套情境體系的各種效應產生,并最終轉化為知識轉移體系顯性競爭優勢。情境知識運行機制在知識轉移中將起著基礎性、根本性的作用。在理想狀態下,有了良好的情境運行機制,甚至可以使知識轉移接近于一個自適應系統,在外部條件發生不確定變化時,決策者能自動地迅速作出反應,調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實現優化目標。

情境知識運行機制通過情境與知識相互作用的方式,把國內外社會化目的“新結合”引入情境知識運行機制體系,對知識轉移的多元化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作為在多種實現知識轉移目標的可行方案中進行分析和決斷的一種快速反應體系,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情境知識運行機制為知識轉移發展指明了方向。簡言之,情境知識運行機制就是以情境為中介,結合目前知識管理領域進行情境描述,引導未來可能發生的場面或途徑,以知識社會化、國際化目的為大情境,以政府調控為導向,以區域間協調發展進行知識轉移為最終目標,協助決策者作出適當的選擇。隨著知識國際化要求,自動翻譯語音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應用于語言翻譯,同時也呈現語音背景所具有的文化、習慣或社會規范等信息,情境促進國際之間的知識交流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構建知識轉移可能發生的情境,滿足情境知識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是當前研究知識轉移的一項關鍵課題。情境知識運行機制描述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情境化就是知識、知識轉移過程等與情境匹配的過程。在知識主體從事知識產生創造等活動時,將其所處的情境與其所產生創造的知識通過關鍵技術整合為一體,通過情境形成情境知識。知識的組織存儲把集成情境在內的知識進行建模描述,并存儲于情境的知識庫中,在知識主體從事知識共享應用等知識活動時,將其所處的情境匹配到相關的知識中,通過情境增強知識轉移條件,形成情境的知識庫,擬定知識轉移未來情境中的愿景,通過反復的理論和實踐,形成較完整的情境技術,建立并模擬未來知識轉移的可能情境模型,通過情境獲取知識,達到知識轉移在社會中的新定位。

5.2情境知識運行機制模塊分析

情境知識運行機制主要是指以情境知識為核心,通過政策協作、制度協作和技術協作、文獻資源協同和大學與科研院(所)進行配套知識轉移,對知識社會化的總需求的變化做出反應,以使情境知識體系的綜合知識競爭能力達到最大化。圍繞政策協作、文獻資源、技術協作和制度協作進行擴展與反饋,構建出知識轉移情境運行機制匹配模式,如圖2所示:

情境知識運行機制強調了系統中社會需求之間的相互協作,這種協作將使系統產生出某一個子系統各要素不具有的功能和結構。要求系統中的要素在完成其自身功能時要以體系整體發展、提升體系的綜合競爭能力為目標,進行整體決策。

5.2.1政策協作政策協作主要是指將針對配套情境體系相關政策的需要進行有效協作,并采取措施提高知識轉移。政策不是簡單組合,而是政府以推動知識轉移發展為目的構建的配套、協調的政策情境體系。

5.2.2文獻資源協作文獻資源協作是針對情境配套的圖書館文獻資源進行有效的協作服務。圖書館利用先進技術和手段走協同建設、資源共享、聯合服務之路,形成合力,建立特色數據庫擴大傳輸功能,拓寬服務范圍和領域,全面提升文獻信息保障水平。建立科學的、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虛擬參考咨詢系統。

5.2.3技術協作技術協作是指在利用技術創新實現知識增長的過程中,從技術的開發到最終通過創新知識實現知識轉移的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作用。技術對知識轉移適應能力和設計配套情境潛力做出判定,從而決定其選擇的技術創新能否使知識轉移產生和發展,這將直接決定關鍵技術被采用的方式,也將影響知識轉移的方向、速度和規模。

5.2.4制度協作制度協作是指在知識轉移實現的過程中,知識轉移必將打破原有制度的框架,重新確定新的制度體系對現有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配置以及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的過程,制度是知識轉移成功推進的保障。

5.3情境知識運行機制的完善措施

5.3.1完善運行機制的基礎在知識轉移中配套情境中的各個主體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對于已有相關產業之間的情境知識體系的建立,要努力形成知識和情境緊密配合、專業分工完善的個人知識定位情境體系,改善目前知識轉移配套情境能力弱的現狀。

5.3.2完善知識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機制的完善,離不開信息服務體系和管理服務體系,信息與管理服務的核心功能是為推進配套情境的知識轉移的發展提供信息和管理服務平臺,促進技術和知識信息的交流。

5.3.3加強主體間的溝通與交流有意識加強相互的學習、交流與合作。情境知識運行機制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體系,如何把情境與知識轉移結合起來,將關系到其在未來的競爭能力。因此應加強與外部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以加速自身知識、技術的更新與循環,包括與國際、國內同行和相關組織之間的合作,絕不能受地域的限制。提供這樣的情境,對提高知識轉移質量和效率是一個重要途徑。

情境知識運行機制成功運作的關鍵因素是——情境與知識轉移相吻合。知識轉移是否順利不僅受到知識本體特征的影響,也受到知識所處的情境約束,并隨著情境差異而表現出或強或弱的轉移難度,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知識轉移的成敗。由于知識情境范圍不同,即文化、戰略、組織結構等差異,有的知識或許根本就無法在源單元和接受單元之間實現主體變更,如果由于目標不明確或受外界因素影響而進行知識轉移,則勢必或無法順利轉移,或轉移后知識、知識轉移社會的新定位與情境不匹配而運行不暢。因此,知識轉移情境機制對知識轉移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StoreyJ,BarnettE.Knowledgemanagementinitiatives:Learningfrom

failure.JournalofKnowledgeManagewant,2000,4(2):145-156

[2]DavenportTH,KalahrP.Managingcustomersupportknowledge.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8,40(3):195-208

[3]BrownJS,anizingknowledge.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8,40(3):90-111

[4]CliveG,NigelC.Developingmanageriallearningstylesinthecon-textofthestrategicapplicationofinformationandcommmticationstechnolog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ining&Development,2001,5(1):22-34

[5]常荔,鄒珊剛,知識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科研管理,2000,21(2):13-19

[6]KwanMM,BalasubramanianP.KnowledgeSeope:Managingknowl-edgeincontext.DecisionSupportSystenrs,2003,35(4):467-486

[7]楊濤,肖田元,張林鱧,以上下文為中心的設計知識管理方法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4,10(12):1541-1545

[8]KakabadseNK,KaKabadseA,KouzminA.Reviewingtheknowl-edgemanagementliterature:towardsataxonomy.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3,17(4):75-91

[9]NidumoluSR,SubramaniM,AldrichA.Situatedlearningandthesituatedknowledgeweb:Exploringthegroundbeneathknowledgemanagement.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01,18(1):115-150

[10]JarvenpaaSK,KnollK,LeidnerD.Isanyoneoutthereanteced-entsoftrustinglobalvirtualteams.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1998,14(4):29-64

第7篇

[關鍵詞]城市 互聯網 信息差距 治理

[分類號]G203

1 引言

國內研究主要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信息差距及其社會影響。而新近的調查發現,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差距超過信息差距的總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間存在顯著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而且還呈現出加劇的傾向。需要從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需求與認知能力出發,結合我國的互聯網發展模式與特征,探討治理差距的對策職稱論文。

本文首先區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具體闡述我國城市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狀況與成因,以促進就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明確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國城鄉二元分割的具體情境,提出分階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三個層次

雖然已有文獻尚未明確劃分其過程的層次性,但可以從中發現,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獲益能力差距三個層次。

2.1 第一層次——接入差距

以歐盟的互聯網調查和美國商務部的系列調查為代表,許多研究根據創新傳播理論分析了互聯網接入的發展過程。研究發現一國的不同社會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時刻、飽和率水平都有顯著差異,可以用圖1所示的分層模型來表述:

群體A屬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國最先接入互聯網的群體,該群體中的個體接入比例最高;群體C是信息貧弱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起始時刻最晚、群體中僅有較低比例接入互聯網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層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體的互聯網使用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使用能力包括基礎性技能、結構性技能兩個層面。基礎性技能即對網上文獻的閱讀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過基礎教育取得的;結構性技能是使用互聯網收集信息、加工數據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類軟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礎性技能之上,主要通過信息技術培訓與學習取得。參與網絡游戲、瀏覽網頁與設計圖文、開展網上交易之間的技能差別是顯著的。基礎性技能具有相對穩定性,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結構性技能持續變化。

2.3 第三層次——獲益能力差距

互聯網使用能力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輔助下,形成獲益能力,即運用互聯網支持工作、改善個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的一種戰略性能力。綜合已有研究,本文認為互聯網使用能力、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獲益能力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獲益能力差距最難以縮減。由于掌握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差異,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條件下,圖1中的群體C從互聯網使用中獲得的收益也低于群體A和B:

3 我國城市互聯網領域的信息差距現狀

3.1 我國互聯網發展模式與信息傳播特征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建立在政府推進和外來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務組織一用戶”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務體系。自2005年后,我國互聯網快速普及,正處在快速擴張初期,開始向農村滲透。2009年普及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網民3.84億,成為人口最多的網民國家。區別于發達國家的一個關鍵性變化,是產生了多樣化的互聯網應用方式創新。除電腦之外,手機、游戲機、電視機等,都已具備網絡接人能力,手機和電腦共為互聯網信息服務的重要基礎設施,互聯網隨身化、便攜化趨勢日益明顯。持續更新的互聯網媒介,推動了我國信息傳播向分眾化、個人化方向發展。

3.2 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

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主要包括城市戶籍的無業與失業人員、在業低收入人員等以及農民工兩類。

3.2.1 城市互聯網接入差距

根據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關于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2008~2010三年中,我國總體互聯網接入率在持續增加,網民城鄉結構對比基本沒有變化;而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率遠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農民工的接入率明顯低于城市戶籍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聯網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廣州和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之間存在明顯的互聯網使用差距。以互聯網發展全國領先的北京市為例,包括流動人口、郊區農民在內的各群體的信息化水平可分為高端、中端、低端三個層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別是9%、37.6%、53.4%。各群體之間在收入水平、電腦擁有率、互聯網接入、上網時間長度、網絡應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較大。高端群體網絡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廣泛使用電腦和網絡,平均每周上網時間超過30小時,網絡應用水平高;中端群體電腦擁有率超過五成,網絡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網時間13小時;低端群體電腦擁有率低,幾乎不能上網、沒有郵箱。占人口半數以上的低端群體包括城郊農民、下崗與無業人員、殘疾人、家庭婦女以及農民工,傳統媒體仍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雖然缺乏國家層面的量化數據,北京市的互聯網應用結構作為一個參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數量以及該群體與其他群體間的互聯網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聯網獲益差距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網絡應用產生的價值很有限。在我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制度環境缺乏穩定性、組織機構快速變遷、個體流動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服務需求主要涉及就業、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務等方面,而利用互聯網提供上述服務,在我國仍處于初始階段。第24次CNNIC互聯網調查指出,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因回避社會現實而上網的傾向,超出主動的互聯網應用,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者、企業管理人員等則與之相反;農民工與辦公室職員在網上教育、網絡銀行、電子商務等應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聯網調查發現,與我國整體網民相比,手機網民中農民工和城市無業、失業人員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機上網中使用率最高的應用是聊天,達到71.5%,信息貧弱群體從互聯網應用中獲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國城市互聯網差距成因與治理

4.1 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個體層面,低教育程度、職業狀況、收入水平以及對互聯網的有限認知是我國城市互聯網接人與使用差距的四個主要成因,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對產生互聯網獲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CNNIC歷次調查發現,個人不上網的兩個主要原因依次為:缺乏上網所需的技能、不具備上網條件。國家統計局的《2009年農民工監察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從事低收入的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幾乎沒有在崗位上獲得信息技術培訓,制約著該群體對互聯網的使用。我國市場化定價的互聯網接入費用每戶平均77元/月,網吧上網費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聯網調查),網絡接入價格占收入水平較高。城市戶籍的信息貧弱群體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農民工,但是也難以支付市場化的信息技術培訓和網絡接入費用。信息貧弱者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先賦性社會關系為主,鏈合關系短缺,導致其社會支持系統薄弱,難以通過使用網絡獲得利益。

在社會層面,農村互聯網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設施的難以獲得性,是造成農民工、城郊農民這兩個細分群體低接入率的兩大外部主因。信息資源供給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獲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貧弱群體對信息服務的類型和定價決策以及信息內容和傳播形式沒有實質性影響,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對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求的信息資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這一群體的就業、學習、生活事務。

4.2 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政策視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質是建立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動,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與公共衛生、社區服務等,促進城市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公眾的深度參與。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數量龐大,與其他群體間存在較大的互聯網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進程缺少堅實的社會基礎。在缺乏外部干預的情況下,現存差距將會加速擴大,互聯網差距會與既有的多種社會分化相互滲透,導致信息貧弱群體難以參與信息技術手段支持的社會活動,加劇這一群體在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劣勢。

已有研究發現,僅采用技術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聯網基礎設施、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提供網絡技能培訓等技術性措施,不足以縮小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關政策設計開始轉向社會性視角,在采用技術性政策措施的同時,從信息貧弱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發展障礙出發,通過社會政策,向這一群體賦權,使之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業政策與信息化政策等多個領域,需要提高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增加其社會資本,完善公共服務,使這一群體獲得更多利益。一個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公私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建立一個社會矯正機制,縮小我國城市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貧弱群體的就業與生活狀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5.1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戰略目標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社會基礎還較為薄弱。本文認為,我國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目標應具有階段性,以提高接入率為基礎,設定近期和長期目標,見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對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可獲得性。應加強城市公共網絡端口建設,將學校、圖書館、社區學習中心等接入互聯網,使信息貧弱群體能夠接觸網絡。建議以民政部門的社區信息化建設、各地區的社區學習中心為依托,通過社區、居委會統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向各類信息貧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獻電腦、免費或低收費網絡服務;各地區應探索將城市公共網絡資源向農民工開放的模式,改善他們對網絡的獲得。應融合網絡與傳統媒體,整合從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資源和服務,向信息貧弱群體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聯網使用技能與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化培訓存在多方投入、多頭管理、缺乏整體規劃等問題,應鼓勵信息技術培訓機構、用工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以及開展就業支持計劃(例如國務院扶貧辦的“雨露計劃”)的政府部門進行合作,結合就業需求(無論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業)設計教學內容,使信息貧弱群體通過培訓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強這一群體在就業市場上的靈活性。

5.2.2 長期的治理措施

·強化信息化的社會基礎。應推進競爭政策和普遍服務政策,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根據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把握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趨勢,為本土產業技術創新形成包容性空間,繼續推進信息無障礙標準,增強縮減信息差距的技術基礎;借鑒國外經驗,重視全民信息技術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際傳遞。

·提高信息服務質量。采取措施促使各類信息服務主體承擔社會責任,要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中文網絡等媒體對信息內容加強自律管理,創建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要與認知能力的信息內容。重點是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提高公共信息服務的用戶導向性,使城市信息貧弱群體能夠獲得關鍵性的公共信息服務。

·形成長效信息培訓運行機制。信息技術培訓需要進行平臺建設,吸引地方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的長期投入,對培訓項目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改進。在實踐中,一些跨國公司聯合公益性、非營利性組織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社區學習中心,項目設計和管理的規范性高,重視培訓師資和當地的骨干力量,產生了規模效應,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社區學習模式。

·增強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社會參與能力。我國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中高級藍領短缺的就業市場狀況會延續。城市信息貧弱群體就業以藍領職業為主,而當前的教育體系和就業選擇、社會資源分配不利于藍領。國家應提高職業教育的成效,創建更為多元的文化環境,使藍領在社會參與、經濟與文化資源分配中獲得更為公平的機會,提高收入和職業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新紅,中國數字鴻溝報告2008,電子政務,2008(11):25-43

[2] Empirlca Work Research Centre (Ireland) , University of Bath.Thematic Study to Analyze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Avcess to ICT as a Means of"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2006:33-42.

[3] Steyaert J. 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pide: Myths and realities//Hick S, McNutt J. Advocacy, activism and the lntemet. Chicago:Lyceum Press, 2002 : 199-211

[4]Bonfadelli H. The Interac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 17(I): 65-84

[5]邱林川,信息社會:理論、現實、模式、反思,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5:71-99

[6]Cartier C, Castells M, Qiu J L. The Infomaation have - less: Inequali-ty,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at, 2005, 40(2) : 9-34

[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北京市數字鴻溝研究報告(2005)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8] Van Dijk J, Hacker L. The digital p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315-326

[9]刁松齡,城市化進程中外來農民工信息服務研究——以珠三角為例,圖書情報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國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現狀與對策,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68(2):67-70

[11] McClure R, Jaeger 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Im-portance, approacbes, anti realit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i-ence Research, 2008, 30(4): 257-264

[12]周宏仁,國家信息化優先領域和推進策略,中國信息界,2009.1:36-43

第8篇

咨詢業是一種新型的知識產業。它一般是指在收集處理信息的基礎上,利用專門的知識、技術、經驗和信息等,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向用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策略、建議、規劃或措施等的服務行業。

自19世紀中期誕生以來,咨詢業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歷程,盡管在其發展中有起有伏,各個國家也存在差異,但實踐已證明了其生命力的旺盛,特別是在知識經濟、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面對瞬息萬變、紛繁復雜的社會,人們對于咨詢業的依賴性比以前更強。咨詢業的大發展勢在必行。日本的咨詢業較有些國家雖然起步稍晚,但發展迅速,成績驕人,目前僅次于美國而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探討日本咨詢業的發展,無疑可得到諸多的借鑒和啟示。

1日本咨詢業的發展狀況

可以肯定地說,咨詢業的產生與發展,興盛與衰落,與一個國家或整個社會的經濟環境是息息相關的。二戰前的日本是一個封建專制的國家,奉行的是一條軍國主義路線,總是企圖通過擴張侵略的途徑來達到強國的目的。二戰中,日本到處碰壁,最終以失敗告終,付出的是經濟凋敝、國運衰弱的代價。慘痛的教訓之后,日本意識到,只有痛下決心,發展經濟,才是救國復興之正道。隨后,日本的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而智力型的咨詢業也獲得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人們視咨詢業為決策的參考,解決問題的助手而倍加重視和青睞,加之政府的大力扶持,日本的咨詢機構由戰前的十幾個劇增到幾百個,20世紀70年代以后,其發展更為健康快速。目前,日本的咨詢公司、機構、團體等有6000家左右,從事經營咨詢師的人數有1萬人左右。涌現出了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咨詢機構,如野村綜合研究所、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和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等。

2日本咨詢業的類型

日本的咨詢機構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1)按性質和隸屬關系,大致可分為3種:

①外資系統和銀行系統的大型咨詢機構。這類咨詢機構以大型的財團、金融機構或大型的企業集團為后盾,跨國組建,實力雄厚,規模龐大,多數為咨詢業的巨頭。主要為本國政府和大型企業集團(財團)、國外政府和企業等提供多方面的咨詢,也參與國防和尖端技術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多數是受所屬系統的委托,經費也是由它們提供,不過這類機構也有一些到后來實現經濟獨立,進行自主研究或接受合同研究。如野村綜合研究所從1965年建所到1975年期間主要接受野村證券公司的委托研究,靠金融集團提供經費維護,20世紀70年代后期經濟上開始獨立,現在的注冊資本達20多億日元。

②政府指定的事業法人機構。這類咨詢機構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開發與管理的準政府機構,依法承擔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委托的事業,主要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事業支援,必須是非贏利性的,主要著眼于基礎信息資源建設和信息事業的協調。這類機構的業務領域、活動范圍和服務網絡覆蓋全日本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為推動和促進國家的經濟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屬于此類的如日本中小企業事業團、中小企業診斷協會、日本貿易振興會、全國中小企業團體中央會、全國中小企業情報化促進中心等。

③民間咨詢機構。包括個人獨立開業的咨詢公司和各類團體機構或企業創辦的或從中分離出來的咨詢公司等。主要對行業內或相關專業領域,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咨詢服務,這類咨詢機構數量最多,最為靈活,完全是按照市場的法則進行運作,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取得中小企業診斷士資格以及技術士資格,且具有豐富經驗的經營咨詢師創辦的咨詢公司,如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等。

2)按形式和實力,主要可分為:

①自主型的咨詢機構。這類機構集中了眾多的人才,專業齊全,層次較高,一般可獨立地進行專題研究而無需外界的參與。如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即人多勢眾,自成一體,久負盛名。

②主從型咨詢機構。指擁有一定的研究實力,在研究中起主導作用,但群體的知識結構、智力結構還不夠完善,需要經常借助外力的參與合作的咨詢機構。如東京政策研究所,只有22名成員,每年都要從社會上聘請專家學者500~600人次協助研究。

③協調型咨詢機構。這類機構本身沒有專職的研究人員,主要依靠社會的研究力量開展咨詢服務,本身只起組織和協調作用。如日本神戶都市問題研究所,只有4名職員維持日常事務性工作,該所確定或接受的研究課題,均由地方專家、學者和市政職員等臨時組成課題組,共同完成。

3日本咨詢業的業務內容

311決策咨詢

決策咨詢是一種參考性咨詢。國家制定方針政策,政府部門對一些重大問題的決策,地方政府或部門擬定有關的發展和實施計劃等等,都需要咨詢機構在進行廣泛的調研之后提供決策的依據或可供選擇的方案。這類咨詢往往是一種跨學科、跨專業、多領域的綜合性咨詢,需要方方面面的專家協同合作方能奏效,是日本咨詢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使決策部門減少決策中的盲目性,提高科學性,也能使政府意識到咨詢事業的重要,從而予以重視和支持,促進咨詢業的發展。當然企業的投資決策也需要通過咨詢公司的工作,對市場的今天和明天有個正確的把握和科學的預測,才能減少失誤,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12管理咨詢

管理咨詢是一種實施性咨詢。日本咨詢界把管理咨詢叫做企業診斷,這是日本咨詢業務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日本對企業診斷十分重視,早在1948年就建立了企業診斷制度,并建立診斷士制以保證診斷士的素質和診斷水準。日本的各類咨詢機構都承接企業所需的各專業領域內的咨詢課題,其任務是針對企業提出的問題,深入調查,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進方案,并幫助指導實施,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企業診斷對改善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為咨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技術咨詢

技術咨詢也包括工程咨詢,是一種指導性的咨詢。技術咨詢是指咨詢機構為用戶提供解決復雜技術問題的系統方案。主要為科研開發、技術引進、設備更新等提供可行性研究或咨詢,為技術攻關和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等的研制開發和利用提供咨詢,為有關地區和廠礦企業提供技術經濟情報或進行技術經濟預測以及信息環境下的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咨詢服務。工程咨詢是指對各種建設項目提供的技術咨詢,包括工程項目建設書,可行性研究、評估咨詢,工程設計方案咨詢,設備選型采購、施工管理等業務和技術性的監督指導咨詢等。

314專業咨詢

專業咨詢是一種單一的具體的咨詢。它是針對某一專業領域中的具體問題所進行的咨詢活動。這類咨詢涉及的面窄,專業性強,主要是就用戶提出的特定問題進行解答,如情報咨詢、稅務咨詢、保險咨詢、法律咨詢、心理咨詢,旅游咨詢等。這類咨詢目前尚不以單獨的咨詢企業或公司形式出現,而是依附于相關的專門服務性企業,如旅行社、律師事務所、保險公司和公益事業的圖書情報部門等。這類咨詢最貼近于生活,貼近于普通大眾,隨著人們咨詢意識的提高,需求量會越來越大,所以有獨立出來的趨勢。

4日本咨詢業的特點及啟示

411日本咨詢業的特點

41111管理規范化

日本政府對咨詢業高度重視,一方面在立法上給予有力支持,使得日本的咨詢管理制度比較完善、細致、規范,使咨詢業的運作發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就頒布了《中小企業診斷實施基本綱要》、《企業合理化促進法》和《中小企業指導法》等,60年代中期,又頒布了《建設咨詢業務登記條例》和《建設咨詢人員注冊登記章程》等,不僅對咨詢業的社會地位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予以明確的肯定,而且對咨詢業的行為提出了嚴格規范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組織上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由政府直接委托和指導的事業法人,也即咨詢行業協會,諸如“中小企業診斷協會”、“中小企業事業團”等,是聯系政府與咨詢機構的橋梁和紐帶,它們既為咨詢機構提供政府信息,也將政府的法規、政策轉化為具體的行業制度,以此來約束會員行為,實現行業自律。另外,相應的國家資格考試制度和資格認定制度以及重新登記制度等,保證了咨詢人員的素質以及咨詢水平的不斷提高。

41112運作市場化

日本咨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強化社會的咨詢意識,培育咨詢市場的基礎上的。政府不僅是咨詢業的支持者,也是咨詢市場的培育者和主要用戶。1948年建立的診斷士制度,主要就是規定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必須要有管理咨詢專家的參與,為咨詢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重要契機與市場。此后,日本的咨詢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日本的各類咨詢機構都承接企業所需的各專業領域內的咨詢,企業的咨詢意識也空前增強。在日本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與咨詢機構打過交道。作為用戶的政府,其行為也完全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規范化、科學化高效運作。政府的咨詢項目,面向市場,公開招標,與咨詢機構在合同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政府主導的信息系統,主要著眼于基礎信息資源和信息設施建設,并不干預和限制信息的自由流通和信息市場的健康發展,更不造成國家對信息市場的壟斷。咨詢業的發展離不開信息,信息的市場化必然促進咨詢業市場化的進程。

41113手段現代化

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快速發展,給日本的咨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提高信息傳遞和反饋效率,提高信息的儲量和加工能力,日本咨詢業廣泛建立全國性和國際性的數據庫和數據電信網絡,利用電訊、視頻、傳真建立和完善行業內和跨行業的全國乃至全球的通信網絡,信息處理基本實現電子化。

41114機構多樣化

日本的咨詢機構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和要求,呈現出的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格局。從規模上看大小不一,大的公司500多人,小的公司二三個人。從性質上看,事業型和企業型并存。從業務內容的側重上看,有政策建設型、研發型、管理型和經營型。

41115人員合理化

咨詢機構中人力資源的合理配備是保證咨詢質量的關鍵所在。主要指專業、年齡和層次3個方面的結構要合理。日本的咨詢機構在這方面做得較為出色。在專業結構上營造出一種多種人才組合,協同作戰的氛圍,尤其在一些大的綜合性的咨詢機構更是如此。在年齡結構上以年輕化為主要特色。據日本綜合研究所開發機構對183家咨詢機構的調查,平均年齡在30~34歲的有64家,占34197%;35~39歲的有54家,占2915%。在層次結構上以高智能占絕對優勢,據有關方面對204家咨詢機構的3661名研究人員的學歷調查顯示:學士、碩士、博士及相當于博士的比例為6916∶2214∶8。

412日本咨詢業發展的幾點啟示

41211政府支持是前提

在發達國家中,日本政府對咨詢業支持的力度最大,效果也最明顯。這是日本咨詢業發展后來居上的主要原因。其支持不光是前面提到的在立法、組織、基礎設施等方面,而且還在政策上給予傾斜,經濟上給予資助。對咨詢業務實行優惠稅制,每年的咨詢研究費約占全日本科研經費的1%,并建立海外咨詢專項獎勵金,發給占預備性調研50%左右的補助金。

41212培育市場是基礎

大的市場經濟的繁榮才會帶來小的咨詢市場的發展。日本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迅速意識到咨詢市場的重要,不失時機地率先將企業推向咨詢市場,然后又以身作則,積極參與,成為咨詢市場的重要客戶,政府的示范效應對市場的進一步擴大起到了更為積極的影響。至此,日本的咨詢市場基本形成。

41213重視人才是關鍵

日本在發展咨詢業中,緊緊把握住了人才關。資格考試從總體上把住了人才的素質關。咨詢機構對人員的知識、年齡、層次結構的合理調配也就把住了這個機構的生存命脈,保證了咨詢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咨詢業的發展后勁。

41214面向世界是必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形成,咨詢業的國際化成為必然趨勢。與歐美咨詢業相比,日本的涉外咨詢較弱,對此日本已充分正視并積極采取措施,奮起直追。設立專項獎勵和補助,建立海外機構,擴展海外業務,吸納海外人員等一系列舉措,將很快地改變目前的弱勢。

第9篇

1 引言

國內研究主要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信息差距及其社會影響。而新近的調查發現,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差距超過信息差距的總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間存在顯著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而且還呈現出加劇的傾向。需要從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需求與認知能力出發,結合我國的互聯網發展模式與特征,探討治理差距的對策職稱論文。

本文首先區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具體闡述我國城市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狀況與成因,以促進就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明確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國城鄉二元分割的具體情境,提出分階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三個層次

雖然已有文獻尚未明確劃分其過程的層次性,但可以從中發現,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獲益能力差距三個層次。

2.1 第一層次接入差距

以歐盟的互聯網調查和美國商務部的系列調查為代表,許多研究根據創新傳播理論分析了互聯網接入的發展過程。研究發現一國的不同社會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時刻、飽和率水平都有顯著差異,可以用圖1所示的分層模型來表述:

群體A屬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國最先接入互聯網的群體,該群體中的個體接入比例最高;群體C是信息貧弱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起始時刻最晚、群體中僅有較低比例接入互聯網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層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體的互聯網使用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使用能力包括基礎性技能、結構性技能兩個層面。基礎性技能即對網上文獻的閱讀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過基礎教育取得的;結構性技能是使用互聯網收集信息、加工數據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類軟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礎性技能之上,主要通過信息技術培訓與學習取得。參與網絡游戲、瀏覽網頁與設計圖文、開展網上交易之間的技能差別是顯著的。基礎性技能具有相對穩定性,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結構性技能持續變化。

2.3 第三層次獲益能力差距

互聯網使用能力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輔助下,形成獲益能力,即運用互聯網支持工作、改善個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的一種戰略性能力。綜合已有研究,本文認為互聯網使用能力、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獲益能力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獲益能力差距最難以縮減。由于掌握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差異,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條件下,圖1中的群體C從互聯網使用中獲得的收益也低于群體A和B:

3 我國城市互聯網領域的信息差距現狀

3.1 我國互聯網發展模式與信息傳播特征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建立在政府推進和外來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務組織一用戶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務體系。自2005年后,我國互聯網快速普及,正處在快速擴張初期,開始向農村滲透。2009年普及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網民3.84億,成為人口最多的網民國家。區別于發達國家的一個關鍵性變化,是產生了多樣化的互聯網應用方式創新。除電腦之外,手機、游戲機、電視機等,都已具備網絡接人能力,手機和電腦共為互聯網信息服務的重要基礎設施,互聯網隨身化、便攜化趨勢日益明顯。持續更新的互聯網媒介,推動了我國信息傳播向分眾化、個人化方向發展。

3.2 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

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主要包括城市戶籍的無業與失業人員、在業低收入人員等以及農民工兩類。

3.2.1 城市互聯網接入差距

根據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關于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2008~2010三年中,我國總體互聯網接入率在持續增加,網民城鄉結構對比基本沒有變化;而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率遠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農民工的接入率明顯低于城市戶籍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聯網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廣州和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之間存在明顯的互聯網使用差距。以互聯網發展全國領先的北京市為例,包括流動人口、郊區農民在內的各群體的信息化水平可分為高端、中端、低端三個層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別是9%、37.6%、53.4%。各群體之間在收入水平、電腦擁有率、互聯網接入、上網時間長度、網絡應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較大。高端群體網絡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廣泛使用電腦和網絡,平均每周上網時間超過30小時,網絡應用水平高;中端群體電腦擁有率超過五成,網絡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網時間13小時;低端群體電腦擁有率低,幾乎不能上網、沒有郵箱。占人口半數以上的低端群體包括城郊農民、下崗與無業人員、殘疾人、家庭婦女以及農民工,傳統媒體仍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雖然缺乏國家層面的量化數據,北京市的互聯網應用結構作為一個參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數量以及該群體與其他群體間的互聯網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聯網獲益差距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網絡應用產生的價值很有限。在我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制度環境缺乏穩定性、組織機構快速變遷、個體流動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服務需求主要涉及就業、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務等方面,而利用互聯網提供上述服務,在我國仍處于初始階段。第24次CNNIC互聯網調查指出,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因回避社會現實而上網的傾向,超出主動的互聯網應用,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者、企業管理人員等則與之相反;農民工與辦公室職員在網上教育、網絡銀行、電子商務等應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聯網調查發現,與我國整體網民相比,手機網民中農民工和城市無業、失業人員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機上網中使用率最高的應用是聊天,達到71.5%,信息貧弱群體從互聯網應用中獲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國城市互聯網差距成因與治理

4.1 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個體層面,低教育程度、職業狀況、收入水平以及對互聯網的有限認知是我國城市互聯網接人與使用差距的四個主要成因,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對產生互聯網獲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CNNIC歷次調查發現,個人不上網的兩個主要原因依次為:缺乏上網所需的技能、不具備上網條件。國家統計局的《2009年農民工監察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從事低收入的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幾乎沒有在崗位上獲得信息技術培訓,制約著該群體對互聯網的使用。我國市場化定價的互聯網接入費用每戶平均77元/月,網吧上網費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聯網調查),網絡接入價格占收入水平較高。城市戶籍的信息貧弱群體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農民工,但是也難以支付市場化的信息技術培訓和網絡接入費用。信息貧弱者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先賦性社會關系為主,鏈合關系短缺,導致其社會支持系統薄弱,難以通過使用網絡獲得利益。

在社會層面,農村互聯網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設施的難以獲得性,是造成農民工、城郊農民這兩個細分群體低接入率的兩大外部主因。信息資源供給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獲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貧弱群體對信息服務的類型和定價決策以及信息內容和傳播形式沒有實質性影響,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對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求的信息資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這一群體的就業、學習、生活事務。4.2 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政策視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質是建立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動,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與公共衛生、社區服務等,促進城市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公眾的深度參與。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數量龐大,與其他群體間存在較大的互聯網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進程缺少堅實的社會基礎。在缺乏外部干預的情況下,現存差距將會加速擴大,互聯網差距會與既有的多種社會分化相互滲透,導致信息貧弱群體難以參與信息技術手段支持的社會活動,加劇這一群體在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劣勢。

已有研究發現,僅采用技術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聯網基礎設施、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提供網絡技能培訓等技術性措施,不足以縮小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關政策設計開始轉向社會性視角,在采用技術性政策措施的同時,從信息貧弱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發展障礙出發,通過社會政策,向這一群體賦權,使之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業政策與信息化政策等多個領域,需要提高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增加其社會資本,完善公共服務,使這一群體獲得更多利益。一個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公私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建立一個社會矯正機制,縮小我國城市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貧弱群體的就業與生活狀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5.1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戰略目標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社會基礎還較為薄弱。本文認為,我國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目標應具有階段性,以提高接入率為基礎,設定近期和長期目標,見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對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可獲得性。應加強城市公共網絡端口建設,將學校、圖書館、社區學習中心等接入互聯網,使信息貧弱群體能夠接觸網絡。建議以民政部門的社區信息化建設、各地區的社區學習中心為依托,通過社區、居委會統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向各類信息貧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獻電腦、免費或低收費網絡服務;各地區應探索將城市公共網絡資源向農民工開放的模式,改善他們對網絡的獲得。應融合網絡與傳統媒體,整合從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資源和服務,向信息貧弱群體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聯網使用技能與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化培訓存在多方投入、多頭管理、缺乏整體規劃等問題,應鼓勵信息技術培訓機構、用工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以及開展就業支持計劃(例如國務院扶貧辦的雨露計劃)的政府部門進行合作,結合就業需求(無論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業)設計教學內容,使信息貧弱群體通過培訓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強這一群體在就業市場上的靈活性。

5.2.2 長期的治理措施

強化信息化的社會基礎。應推進競爭政策和普遍服務政策,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根據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把握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趨勢,為本土產業技術創新形成包容性空間,繼續推進信息無障礙標準,增強縮減信息差距的技術基礎;借鑒國外經驗,重視全民信息技術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際傳遞。

提高信息服務質量。采取措施促使各類信息服務主體承擔社會責任,要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中文網絡等媒體對信息內容加強自律管理,創建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要與認知能力的信息內容。重點是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提高公共信息服務的用戶導向性,使城市信息貧弱群體能夠獲得關鍵性的公共信息服務。

形成長效信息培訓運行機制。信息技術培訓需要進行平臺建設,吸引地方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的長期投入,對培訓項目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改進。在實踐中,一些跨國公司聯合公益性、非營利性組織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社區學習中心,項目設計和管理的規范性高,重視培訓師資和當地的骨干力量,產生了規模效應,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社區學習模式。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 91九色网址|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 精品视频 久久久 | 激情啪啪网 | 丁香婷婷网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 99ri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丁香花网站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 国产精品21区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婷婷色中文网 | 巴黎初体验 |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 |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猫咪视频网站 | 你懂的国产高清在线播放视频 | 99日韩 | 欧美性综合 | 五月婷婷基地 | 激情五月综合网 | 青青草国产青春综合久久 | 欧美视频在线观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 久久精品re| 天堂在线国产 | 国产一级毛片电影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啪啪网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久久高清 |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网 | 免费黄色视屏网站 | 玖玖爱免费 | 免费毛片电影 | 精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