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17:4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神經內科科室管理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以往發生的不良事件及原因
1.1 加錯針水發錯藥。發生原因:未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輸液高峰時段呼叫的鈴較多,手抄輸液卡字跡潦草,看不清床號、姓名、藥名等。
1.2 漏液致局部軟組織壞死。神經內科偏癱病人較多,偏癱側上下肢血循環不好,如在偏癱側上下肢輸液并且外滲極易致局部組織壞死。腦水腫的病人多用20%甘露醇脫水降顱壓,因該藥為高滲性液體,如輸液時外滲,處理不及時,易出現軟組織壞死;同時危重病人多,使用升壓藥時如外滲,由于該類藥物有強烈的收縮血管作用,處理不當或不及時,更易出現軟組織壞死。
1.3 跌倒、墜床。神經內科病人常有偏癱,行走不便、頭暈等癥狀,如無家屬陪伴,容易發生跌倒。因危重病人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煩躁抽搐等癥狀,若陪護人員知識缺乏或護理人員工作經驗不足易造成墜床。
1.4 窒息。腦干病變的患者出現飲水嗆咳,吞咽困難,構音不清、聲音嘶啞等癥狀,如飲食護理不當或未及時吸痰可致窒息的發生。
1.5 燙傷。感覺障礙的病人如果熱敷或使用熱水袋不當易造成燙傷。
1.6 走失。走失易發生于伴有精神障礙癥狀或老年癡呆的患者,如未做到24小時專人看護,很容易出現走失。
2.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
2.1 設置病區小組長。因為我院神經內科有2個病區,106張床,一個護士長,所以每個病區選擇專業知識扎實,業務技術精,具有較強的管理、溝通、協調與工作能力,能對科室護理差錯、糾紛提出技術性鑒定意見并有前瞻性防范能力,具有良好的應變和急救能力并且愛管事的高年資護士作為病區小組長,負責查找影響本病區護理安全的因素,了解掌握各種相關信息,識別并確定本病區目前存在和潛在的病人安全隱患,協助護士長制定本病區病人安全管理工作計劃,并按計劃組織實施病人安全管理工作。
2.2 鼓勵護士自愿上報護理不良事件。以不首先處罰當事人,而是以積極補救、發出警示、共享經驗教訓為指導思想,鼓勵護士暴露自己的錯誤,在晨會上對前一天存在和潛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整改措施,使護士將怕出錯的意識轉變為積極思考“哪里可能出錯”。
2.3 查對制度的“落實、落實、再落實”。每天強調“三查八對”的重要性,教育護士“三查八對”是我們的前輩用血的教訓總結的經驗,是護士工作的法寶和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群體性護理工作,要求各個班次的人員嚴格把關,環環相扣,只有每個人都具有讓“隱患從我這里消失”的思想,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督查“查對”制度的落實情況,如藥房擺好的口服藥必須經2人核對后方能發給患者。輸液時的核對輸液卡、擺液體、擺藥、核對藥液也必須2人核對后方能配液。輸液、加液體時責任護士之間交叉檢查,治療高峰時段護士長巡查等,所有的治療必須經過2人核對方能落實在病人身上。
2.4 改進工作流程,杜絕差錯事故發生。加強藥品的管理,藥品分類放置,高危藥品用醒目的標識,固定基數,每天有固定的班次對藥品進行管理,做到先領先用,無過期變質,防止護士在工作忙時疏忽細節上的查對所致的差錯。輸液卡用機打不用手抄,防止因字跡潦草所致的看錯藥名、叫錯姓名等。輸液卡上配液、輸液、加液的時間、責任者記錄清楚,起到我的崗位我負責的督促作用。
2.5 加強穿刺部位的巡視和觀察,掌握偏癱肢體血循環情況保證輸液安全。禁止在偏癱側上下肢輸液,提高輸液技術,預防輸液滲出,正確處理輸液滲出,防止組織壞死。加強穿刺部位的巡視和觀察,除每小時巡視一次外,要求每位護士不論到病房里做什么,都應看一下所到房間里輸液病人的輸液部位是否漏液,一旦漏液,立即停止該部位的輸液,給予積極處理。患者躁動時,使用靜脈留置針,減少輸液滲出。
2.6 醫護共同參與病人安全的管理。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共同對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全程動態地進行安全危險因素評估,確定高危人群的安全防范措施。夜間新入院病人則由值班護士和醫生自行評估與確定,次日再經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重新審核,任何時刻凡是高危人群就必須立即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病人墜床。保持病房光線充足,夜間開壁燈,衛生間有防跌倒標識,保證走廊、衛生間扶手完好,所需物品放在病人隨手可及之處,并交待無陪護的病人需起床時按鈴叫護士協助,防止跌倒。
2.7 加強患者或家屬的飲食指導。腦干病變的病人床旁備有吸痰裝置,對有輕度吞咽障礙者,喂半流質飲食,進食速度慢,嚴密觀察有無嗆咳,中重度吞咽困難的病人給予鼻飼,每次喂食前拍背,吸凈痰液。喂食時,若病情允許,抬高床頭,喂食后盡量減少吸痰或翻身,以免刺激引起嘔吐誤吸而導致窒息。
2.8 對患者或家屬做好防燙傷的宣教工作。對感覺障礙的病人一般不熱敷,不用熱水袋。必須用時,注意熱水袋的溫度和使用方法,經常用手觸摸病人皮膚的溫度。讓病人和家屬知道,感覺障礙的病人如用熱水袋取暖,易致燙傷。天涼了,應及時為病人加蓋毛毯。
2.9 伴有精神癥狀或老年癡呆的病人交待家屬24小時陪護。對有精神癥狀和老年癡呆的病人,告知家屬留陪護,并做到24小時不間斷看護。加強巡視,嚴格交接班,發現病人不在病區,及時通知家屬、護士長、保安人員,查看監控錄像,確定尋找方向,全力尋找。
3.結果
加強安全管理一年后,收住我科的病人安全意外事件發生率與上一年相比顯著下降,(見表1)。
4.體會
4.1 顯著降低了病人安全意外事件發生率。加強安全管理后,病人安生意外事件發生率由0.71%降為0.14%,所發生的3例意外事件中,1例為加錯針水,因為使用多穿輸液器和加強了巡視,在未輸注時即由護士本人發現。1例是墜床,相應的安全措施都采取了,是因患者未聽醫護人員和家屬勸告擅自起床所致。1例是燙傷,是因家屬為病人洗腳時自認為水不燙所致。因為安全措施、告知都比較到位,所以未造成糾紛。
4.2 建立有效的安全質量管理體系,是提高護理安全的保障。建立護士長—病區小組長—護士層層阻斷安全隱患的安全管理體系,每個人樹立“隱患從我這里消失”的思想,使護士能對護理安全隱患的各個環節進行自檢自查,在班人員交叉檢查,病區小組長、護士長再進行檢查和監督,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及時反饋、整改,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為消除安全隱患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神經內科 監護室 風險 管理
護理風險是指醫院因病人在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神經內科監護室(NICU)收治的病人都是病情危重的神經系統病變的患者,多數病人有意識障礙、肢體功能障礙、小便功能障礙、語言溝通障礙等。而NICU護士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高強度工作狀態,容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NICU實行封閉式管理,護理人員如何在病人病情復雜、無患方監督的情況下做到慎獨、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保證護理質量護理安全,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1 NICU常見的護理風險事件
1.1 護士的專業能力不強 護士專業理論及基礎知識欠缺,對危重病人病情的評估能力差,預見性護理能力不足,慎獨精神不強,對搶救儀器、設備的使用不熟練等均可導致護士發現病人病情變化推遲,不能進行深入地觀察及分析,不能及時報告醫生,延誤治療搶救時機,造成不良后果。
1.2 護理文書記錄缺陷
護理文書是證明醫療護理行為的重要法律依據,在NICU中,護士對病人的病情判斷不準確,護理記錄醫護不一致,記錄不及時,缺乏連續性,對病情的記錄不準確等降低了護理文書的法律效力。
1.3 醫囑執行不規范
包括醫生開具醫囑和護士執行醫囑不規范兩方面。監護室醫生常常出現未搶救病人而下達口頭醫囑,而護士照樣執行口頭醫囑。在搶救病人時醫生下達口頭醫囑,護士執行時未嚴格按照醫囑執行制度要求做到“聽、問、看、補”,導致醫囑執行錯誤。
1.4 缺乏有效的溝通
NICU實行的是封閉式無陪護管理,多數病人有意識語言障礙, 病人病情復雜危重,家屬對病人病情擔心,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護士如不能與病人、家屬耐心、細致的交流,容易引發糾紛。
1.5 非計劃性拔管
ICU病人的監護儀多,身上的管道多,各種管道可能出現意脫管,在胃管、氣管導管、靜脈置管、導尿管、引流管中,以氣管導管脫至體外或自動拔除的風險最大[2]。主要原因有病人意識不清、約束不到位、置管不適、固定方法欠妥、健康教育不到位、醫護操作不當等。氣管內插管在意外拔管后8h內重插管有88%,快速重建人工氣道,再實施機械通氣,可降低死亡的危險性,但仍可能發生重要器官的受損,以至功能衰竭[3] 。
1.6 誤吸返流
NICU病人多數存在意識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為保證營養供給,常需留置胃管予鼻飼飲食,但留置胃管護理不當易導致胃液返流誤吸。大多數誤吸發生在吞咽反射減弱的病人,特別是老年及昏迷病人。
2 護理風險管理
2.1 嚴格NICU護士準入制度,合理排班
新進NICU工作的護士應進行規范化培訓后,掌握常見疾病的觀察要點、危重病人搶救技術、各種儀器使用方法,進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NICU病人病情重、病情變化快,護士工作量大,護士長排班時要根據工作量,實行彈性排班,注意護士新老搭配,合理安排護士休息。
2.2 加強護理文書書寫的學習
根據護理文書統一書寫要求,可制定適合本病區的標準化格式化護理記錄單,擬定重點記錄內容,防止漏記、少記并減少護士花在護理記錄上的時間,把時間還給病人,以利于更好地觀察病人病情。加強與醫生的溝通,減少醫護不一致的現象發生。護士長及責任組長每天檢查危重病人的護理記錄,確保護理記錄及時、真實準確、完整,保證護理記錄的質量。
2.3 嚴格執行醫囑制度
護士應嚴格執行醫囑制度,執行醫囑前認真查對,非搶救或手術進行中等特殊情況不得開具和執行口頭醫囑,在可下達口頭醫囑時,護士必須嚴格按照醫囑執行制度要求做到“聽、問、看、補”,以防止醫囑執行中出現差錯。
2.4 提高溝通技巧,加強環節質控
2.4.1 對溝通有困難的病人,如失語、氣管插管、言語不清等病人要耐心細致、主動詢問病人,可通過寫字板、圖畫等方式進行交流。
2.4.2 加強與病人家屬的溝通。病人入院時詳細與家屬交待入住監護室的各項規章制度,每天探視時間充分與家屬溝通,向家屬進行疾病健康教育,讓家屬了解病人的病情,減輕家屬的不安情緒,使其配合醫療護理工作。
2.4.3 加強與醫生的溝通,每天晨交班與醫生一起床旁查看病人,評估病人病情,杜絕對病情描述醫護不一致現象。
2.5 制定風險防范預案、減少非計劃性拔管
對意識不清、留置管道的病人要有預見性護理,評估意外拔管等的危險因素,如病人的意識狀態、管道固定情況、約束是否到位等,選擇適當有效的管道固定和約束方法,定時檢查,對意識清楚的病人做好心理護理,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知能力,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2.6 避免誤吸的發生
評估病人的意識狀態、吞咽功能等,意識清楚的病人抬高床頭呈坐位進食,有吞咽困難、意識不清的病人留置胃管鼻飼飲食,胃管注食前確定管道位置正確,抬高床頭至少30°,鼻飼前后30分鐘盡量不吸痰,以防止嘔吐及返流發生。
神經內科監護室病人病情重,意識障礙病人多,病情變化快,只有加強護士本身的業務素質的提高,科學制度化管理,強調精細護理、預見性護理,護士有強烈的慎獨精神,才能將NICU的護理工作質量提高,有效地規避護理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李曉惠.臨床護理風險事件分析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5.
[2]錢淑清.ICU病人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分析與護理防范[J]1.護理研究,2005.
【關鍵詞】 柔性管理;神經內科;護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4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51-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隨之不斷的提高。如今,腦血管疾病已是全世界的首發疾病,此類型的患者病情相對較為復雜、病情較重,因此神經內科的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相對較大。醫院管理中一再提倡“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這也是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需要,是醫院發展的道路,同時也是醫院增強競爭力的所在[1]。護理管理實施柔性管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體系,它是在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加重情感、欲望、個性以及能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管理的目的是采取非強制的方式進行,能夠使人接受,并有一定的說服力,從而強制的意志轉變為個人的自覺行為動力[2]。主要包括人性化管理、情感化管理、激勵性管理、民主管理以及培訓管理等非強制性的新型管理手段和方法[3]。筆者現將柔性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實踐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2年度護理管理中實施柔性管理理念的護理工作人員為觀察組,以2011年度護理管理中未實施以柔性管理理念的護理工作人員為對照組,兩年內的護理人員沒有變化,護理工作人員的一般情況進行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未實施以柔性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的護士經過以柔性管理理念的培訓,具體實施如下:
1.2.1 注重整體觀念,改變傳統觀念 在日常管理中護理管理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方式。在護理工作中讓護士充分享受到尊嚴,感到被他人尊重,采用參與式管理模式,貫徹人性化管理的原則,努力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性。發揮l+l>2的總體系統功能[4]。
1.2.2 合理安排人員 根據病房患者的情況合理安排人員工作,實施彈性排班制度,為護士合理安排工作量。并根據護士的身體以及生活情況合理的安全工作崗位。
1.2.3 為護士減壓 運用溝通與交流的技巧及時排解護士的心理壓力,護理服務的實踐主宰者是全體護上,而護理質量的好壞與護士的工作態度、熱情以及心情密切相關.要定期與護士進行溝通,了解護士的生活及工作壓力,根據護士的特點安排工作。護士長應鼓勵護士說出自己的不良心理感受,及時幫助護士解決內心壓力,工作上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服務對象。
1.2.4 采取激勵技巧 希望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可,而這種認可就是一種自我價值得的標志。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人性化管理的作用是設法滿足護士的需求。護理管理者對護士采取多鼓勵少懲罰,努力發現每位護士的價值,并對工作給予肯定和承認,使其護士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定考核細則,進行質控考核,將結果與獎金掛鉤。護理管理者采取激勵理論,落實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管理理念。充分調動護士的主觀能動性,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潛力投入到護理事業中。
1.2.5 加強專科護士的培訓,實施績效考核 實施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模式以后制定計劃對各級護理人員進行專科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加強護士的溝通技巧、急救意識、應變能力以及搶救技術,定期對全科護士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與護士的獎金牽拉,以增強護士的積極性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
1.3 判定標準 由護理部制定的護理質量考核表,進行統一考核,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高。
1.4 數據統計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統計分析使用SPSS11.3軟件包完成,P
2 結果
兩組不同的護理管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以及護士的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3 討論
神經內科的護理工作人員面對特殊的人群,患者多數是老年、病重、神志意識改變,功能異常的患者,住院時間長,治愈率低。因此為護士帶來很大的工作壓力。實施柔性管理后,不僅減輕護士的工作壓力,而且提高護士的工作質量,充分調動護士的主觀能動性,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潛力投入到護理事業中,從而有效推動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人性化護理服務以在市場經濟及醫療市場競爭的嚴峻形勢下醫院的立院之本,只有樹立良好的醫院形象,以人性化服務為宗旨,贏得患者和社會的良好評價。
參考文獻
[1] 李彩云.淺談以柔性管理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J].教育管理,2010,1(22):230.
[2] 侯秀梅.柔性管理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3(32):4297.
【關鍵詞】 神經內科; 分層級護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6-0111-02
神經內科具有技術要求高、基礎性工作繁重、專科性強等特點,而且危重病患者較多,以往傳統的輪班式護理模式缺乏一定的連續性、完整性,無法合理利用醫院的護理資源,無法確保護理質量[1];而分層級護理模式能夠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為了探討關于神經內科實施分層級護理模式的效果,選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護理人員20名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護理人員20名作為觀察組,實施分層級護理,年齡22~45歲,平均(25.4±2.7)歲,工齡2~26年,平均(5.4±1.4)年。本科學歷13名,大專學歷7名,其中1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17名初級護理人員;選取2010年6月-2011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護理人員20名作為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年齡24~40歲,平均(33.5±2.9)歲,工齡2~19年,平均(11.5±1.8)年。本科學歷12名,大專學歷8名,其中1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18名初級護理人員。兩組護理人員年齡、工齡、學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模式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行輪班護理工作的方式;觀察組采用分層級護理,具體模式如下。
1.2.1 層級設置 根據護理人員的學歷、工齡、職稱、工作經驗等進行護理分級,確定護理組長的人選,按照護士長――護理組長――初級護理人員三層級進行設置,進行不同的責任分配。(1)護士長:從總體上把握神經內科護理工作,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對危重患者和2、3級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指導;組織護理會診和護理查房,2~4次/月,并且組織護理人員進行三基培訓和考核,對護理質量進行評估;掌握危重患者的情況,執行難度較高的護理操作,確保神經內科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有效;(2)護理組長:對神經內科患者的病情進行全方位評估,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并且對初級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3)初級護理人員:負責做好神經內科患者的基礎護理、病情觀察、健康教育等工作,為其提供各方面的生活護理,做好患者從入院至出院的全方位護理工作。
1.2.2 排班模式 根據神經內科的具體情況實行靈活、彈性的整體護理排班模式,必要時增加中午和夜間時段護理人員的數量,實行24 h小時值班,為患者提供持續的護理服務。
1.2.3 培訓和考核 實行層級培訓和考核,根據護理人員的學歷、職稱、經驗等進行層級培訓和考核,并且建立護理人員檔案,將考核結果與護理人員的薪酬掛鉤。
1.3 觀察指標
(1)醫生滿意度和患者滿意度;(2)護理診斷準確率、護理措施落實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醫生和患者的滿意度
觀察組醫生和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護理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護理診斷準確率、護理措施落實率、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醫院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神經內科是一個專業性較強也較為復雜的科室,需要護理人員做好全方位護理[2]。本研究中采用分層級護理模式,設置了護士長――護理組長――初級護理人員三層級護理工作模式,每層護理人員都根據自己的職責進行護理工作。這種崗位設置比較合理,能夠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作用;同時,選擇護理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擔任護理組長,能夠加強對各級護理人員的指導,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讓各級護理人員充分參與進來。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層級培訓,能夠提高各級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最終提高護理質量。通過本次研究發現,患者通過分層級護理后醫生滿意度、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護理診斷準確率、護理措施落實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這與呂彩霞等[3-4]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分層級護理模式能夠取得顯著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實施分層級護理模式能夠減少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和護理質量,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妮,文鋒華,張玉梅,等.層級全責護理模式在護理人員分層次使用中的實踐[J].當代醫學,2012,2(3):105-106.
[2]梁雪芬,李素琳,李愛軍,等.層級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08,8(8):65-67.
[3]呂彩霞,劉杏仙.分層級管理在護理人員職業生涯規劃中作用的探討[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17):107-109.
科學發展觀是與時俱進的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和精神實質,對于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極為豐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一條重要經驗。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我們要求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更加注重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更加注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更加注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我們才能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保持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摘要目的:探討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我院神經內科于2014年開始在護理工作中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以2013年1~12月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前神經內科14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以2014年1~12月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后神經內科152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情況。結果:試驗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具有滿意的應用效果,有助于減少護理風險,增進護患關系。
關鍵詞 PDCA循環管理模式;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應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5
作者單位:523750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醫院
尹玲:女,本科,主管護師
PDCA循環管理模式又稱戴明環,是管理學中的通用模型,廣泛運用于持續改善產品質量的過程中。PDCA循環管理模式包括P(plan):計劃,D(do):執行,C(cheek):檢查,A(action):處置等4個階段,是一個循環、持續改進的過程。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應用于醫院護理管理工作中,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持續改進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文分析了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神經內科共收治住院患者297例,男156例,女141例。年齡32~85歲,平均年齡(62.46±11.24)歲。體重46~82 kg,平均體重(63.72±12.58)kg。住院原因包括腦梗死80例,腦出血92例,帕金森病60例,病毒性腦炎43例,結核性腦膜炎22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8例,大專38例,高中90例,初中72例,小學60例,文盲29例。
以2013年1月~12月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前神經內科14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以2014年1~12月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后神經內科152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住院原因、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本院神經內科于2014年1~12月開始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首先對2013年1~12月神經內科發生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1年內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發生跌倒8例,墜床3例,藥液外滲20例,非計劃性拔管4例,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高達24.14%。針對上述護理風險事件,在2014年1~12月實施相應的改進措施,具體方法如下:(1)P階段。分析神經內科發生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神經內科多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著聽力、視力等生理機能退化,血管狀況差、反應遲鈍、行動不便、判斷力差等問題,加之疾病的影響,導致患者易發生頭暈、躁動癥狀,易發生跌倒、墜床等意外[2]。神經內科患者留置胃管可引起異物感、疼痛感等不適,尤其是神志不清、躁動患者約束不到位常意外拔管,多發生于夜間。如護理人員未牢固固定胃管,在幫助患者翻身、拍背時也可導致胃管意外拔出[3]。神經內科護理人力資源不足,護理人員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精神倦怠,無法細致觀察和護理,導致護理工作質量下降,對護理風險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識薄弱,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不到位,導致跌倒、墜床、藥物外滲、非計劃性拔管等護理風險事件[4]。
(2)D階段。針對引起神經內科發生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在患者入院時對其本人或家屬開展健康教育,使其認識到住院期間發生跌倒、墜床的危害,并對患者進行風險性評估,加強對跌倒、墜床高危患者的觀察。高危患者床頭懸掛防跌倒/墜床警示牌,及時與患者家屬或護工溝通,共同做好防跌倒/墜床護理。加強病房環境安全管理,病房光線明亮,干凈、整潔、無雜物,地面拖洗后及時吹干,保證無水跡、油漬。走廊、衛生間安裝扶手,盥洗間放置防滑墊,有臺階的地方醒目標志。地面清潔拖洗后放置防滑警示標志[5]。將病床調至最低,固定床腳剎車,對存在躁動癥狀者適當制動,并安裝床檔。囑患者下床活動時穿軟底防滑鞋,并由家屬或護工陪同,肢體功能活動障礙者建議使用助行器。對使用鎮靜劑、降壓藥、利尿藥或有頭暈、站立不穩者建議其臥床休息,起床或翻身時注意動作緩慢[6]。留置胃管者牢固固定,適當制動,對患者進行各種護理操作時注意保護胃管,防止牽拉導致意外脫出[7]。患者輸液期間加強巡視,嚴密觀察病情和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觀察輸液部位情況,囑患者勿隨意活動輸液部位,如有輸液部位疼痛、腫脹癥狀及時報告醫護人員處理。合理增加護理人員數量,合理搭配資質,避免安全隱患[8]。
(3)P階段。建立以病區護士長為組長的質量控制小組,每日檢查病房環境安全工作,檢查內容包括病區地面是否干凈,有無雜物、水跡,衛生間、盥洗間有無設置預防跌倒安全警示,高危患者是否安裝床檔,輸液期間是否加強巡視。護理部每月組織人員巡視病房,督查神經內科護理工作和制度的落實情況,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滿意度,綜合評價護理風險管理的成效。如發現問題及時記錄,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討論,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9]。
(4)A階段。每月進行護理風險事件分析,并實施相應的整改干預措施,逐步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保證神經內科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10]。
1.3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情況。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護理人員儀表、服務態度、服務主動性、責任心、溝通交流能力、護理操作技術等方面的內容,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對護理工作越滿意。其中≥90分者為非常滿意,70~89分者為比較滿意,<70分者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2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表1)
3討論
神經內科患者多數年齡偏大、病情危重、進展迅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等問題,因此神經內科護理工作繁重,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是神經內科護理質量管理工作中一直未能較好解決的問題,不僅影響了患者的康復進程,還會引起醫療糾紛,損害醫院形象。因此在神經內科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十分重要。
PDCA循環管理模式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系統性、可評價的質量管理體系,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P階段通過分析引起神經內科患者住院期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尋找護理薄弱環節。在D階段針對原因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護理人員與家屬或護工共同幫助患者避免安全隱患。在P階段由質量控制小組檢查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在A階段實施整改干預措施,可將護理風險事件從事后把關前移至環節管理上來,將一切安全隱患扼殺于萌芽階段,提高整體護理服務水平,為廣大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PDCA循環管理模式通過持續質量改進,不斷尋找和發現護理安全隱患,并提出改進的環節和糾正措施,使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不斷完善和提高。本研究試驗組神經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神經內科的護理風險。試驗組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護理滿意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明顯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具有滿意的應用效果,有助于減少護理風險,增進護患關系,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章瑩,師俊萍.PDCA循環在腦血管病藥物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9):31-32.
[2]吳鷺梅.PDCA循環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跌倒和墜床預防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36):214-215.
[3]郭敏慧,陳雪蓮.持續質量改進在神經內科晨間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1,17(11):128-129.
[4]吳金香,沈立芳,吳麗紅.持續質量改進在預防神經內科留置尿管感染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0):940-941.
[5]鄧艷莉.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57-58.
[6]李敏.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在預防神經內科留置胃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3,34(14):2803-2804.
[7]孫偉燕,吳麗仙,葉麗敏,等.品管圈活動對神經內科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9):1759-1761.
[8]張欣.應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在持續提高醫院優質護理服務質量的效果[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0):1-3.
[9]周如女,羅玲,周嫣,等.應用PDCA循環管理提高護理滿意度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1):48-51.
[10]李燕,陳晨,郭亮梅.責任制護理小組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的實施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10A):1503-1504.
【關鍵詞】管理流程 跌倒/墜床風險評估 干預措施 老年患者 護理安全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27-02
Fall into bed management process and risk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s in neurological medicine application
LEI Xue
(Sichuan Province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Guangyua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628017)
【Abstract】Objective We will discuss the management processes of fall bed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fall/fall b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 sheet in Neurology. Method We chose the 706 patients who was admitted in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September in 2011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with conventional anti-fall ca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the anti-fall care by using fall bed management process, risk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heet to compare their incidence of falls. Result The result between two groups is P<0.01. This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n the fall incidence of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all / fall bed management process ,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in tervention shee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fall incidence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protect the care safety of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
【Key words】management processes fall / fall bed risk assessment interventions elderly patients care safety
跌倒是我國傷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則為首位。神經內科患者多高齡, 加之意識、感覺、運動障礙及用藥等,使跌倒與墜床的危險性增大。跌倒除了導致老年人死亡外,還導致大量殘疾,并且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跌倒后的恐懼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活動能力,使其活動范圍受限,生活質量下降。為減少和避免患者跌倒與墜床的發生,降低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同時為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我們在借鑒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跌倒管理流程[1],實施了“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有效地預防了跌倒事件的發生。
1 方法
1.1 跌倒墜床管理流程
1.1.1 高危跌倒墜床篩查 實驗組在入院評估上增加了跌倒、墜床風險評估評分,使新入院患者跌倒墜床風險評估常規化。制定了跌倒與墜床風險評估,年齡大于65歲或小于14歲、孕婦、意識障礙、疼痛、行動不便及危重患者必須進行篩查。評估內容包括:①最近一年曾有不明原因跌倒史(1分);②意識障礙(1分);③視力障礙(1分);④活動障礙、肢體偏癱(3分);⑤年齡≥65歲或年齡14歲(1分);⑥體能虛弱(3分);⑦頭暈、眩暈、性低血壓(2分);⑧服用影響意識或活動的藥物(1分),如散瞳劑,鎮靜安眠劑,降壓利尿劑,鎮攣抗癲劑,麻醉止痛劑;⑨住院中無家人或其他人陪伴(1分)。每個因素按不同等級評分, 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發生跌倒的危險性越高,評估得分范圍大于4分為高危險。
1.1.2 高危跌倒墜床預報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的使用 實驗組患者于入院當天由責任護士或值班護士采用跌倒風險評估表評定,將分值≥4分的患者列為跌倒高危人群,填寫住院患者跌倒/墜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表上制定了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同時上報護士長、護理部,并重點交班,形成一個以責任護士-科護士長-護理部為一體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 并給予持續性評價[2]。根據評分調整對策:每周評估一次,家屬簽字確認,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一式兩份, 護士、患者或家屬簽字,護士長審核后簽字,一份交給患者,一份保存于護理意外事件檔案中。
1.1.3 實施干預措施保障安全①環境安全:地面無潮濕、積水,病室光線充足,配有地燈,床頭燈。走廊寬敞明亮,兩旁安置扶手。廁所有蹲式及坐式裝置且裝有扶手,使用防滑墊。病房物品規范放置,通道無障礙物, 病床固定良好,按要求使用床擋護欄。將常用物品放置患者可及之處。②合理運用各種標識:在病人手腕上佩戴身份識別帶, 防止病人離床活動時發生跌倒便于身份識別,病房衛生間粘貼 “小心地滑”的標識,高危患者床尾掛上紅色“ 防止跌倒”的警示標識。高危患者用醒目的黃色三角形標識貼在責任護士分管患者一覽表上,嚴格交班,加強巡視,語言提醒,發現問題及時處理。③保證護理設備齊全:呼叫器安裝在患者能觸及位置,教會患者使用呼叫鈴。科室備有多功能擔架推車,輪椅,并安裝保護帶,保障安全運送。④用藥安全管理:藥物在老年人體內代謝相對較慢,容易發生蓄積,嚴格遵醫囑服藥,告知注意事項,觀察用藥后的反應。服降糖、降壓、利尿藥要床旁看服,避免藥物影響患者的神志、精神、視覺、步態、平衡、血壓等,易引起患者跌倒[3];服用鎮靜、安眠藥叮囑其完全清醒后再下床活動;應用血管擴張劑的患者,加強巡視,指導緩慢活動,防止頭暈。改變應遵循“三部曲”,即平躺30s、坐起30s、站立30s 后再行走,避免突然改變。
2 結果
表1 有無實施跌倒管理流程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比較( n,%)
注:p
3 討論
3.1 管理流程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降低了神經內科患者跌倒墜床率,有效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隨著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國內人口的老齡化及慢性病的增加,以及新醫改政策的出臺,神經內科的病人逐年增多,因此,做好老年住院患者的防跌倒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對老年患者的跌倒墜床風險進行早期篩選,同時實施防跌倒墜床的護理措施、改善病房環境,應用輔助保護器具,針對不同級別的老年患者應用個性化的防跌倒墜床流程,有效降低了老年患者跌倒墜床的發生率,為患者提供了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
3.2 增強了護士的安全意識。有研究表明護士對住院老年跌倒知識掌握不足,且護士對住院老年跌倒知識掌握情況的差異與學歷、職稱和工齡均無關,僅僅與護士是否接受過跌倒相關知識培訓有關[4]。為了規避護理風險,提高護士對患者防跌倒的安全意識,科室內組織護士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跌倒墜床管理流程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并開展預防跌倒的護理應急預案演練,以預防跌倒及墜床等不良事件的處理,不斷強化護士護理工作安全意識。
3.3 加強了護患溝通。有研究表明, 陪護人員對于跌倒的原因及預防常識認知率低也是跌倒的重要原因之一[5],因此,應用跌倒墜床管理流程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和陪伴加強教育,能有效地防止跌倒墜床的發生。這不僅是對患者及家屬知情權的維護, 而且是護士進行自我保護的需要。由于加強了護患之間的溝通, 使患者更加理解和信任醫院, 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有利于避免或減少醫療糾紛,同時一旦發生不可避免的糾紛, 還可作為院方履行安全告知義務的法律依據。
3.4 豐富了護理管理的內涵,提高了護理服務品質。通過實施跌倒管理流程和跌倒墜床風險評估及干預措施增強了護士的服務意識和質量意識,現代護理要求護士除具有良好的服務態度、精湛的業務技術外,護患溝通、健康教育等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蔣小劍.住院患者跌倒管理流程的建立和應用[J].護理雜志,2008,25(24):67-68.
[2]楊君艷.跌倒、墜床危險評估表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32 (23 ): 4907-4908.
[3]庫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2):143.
1.1一般資料
品管圈小組的成立。內科室內以自愿發起的方式,以護士長擔任小組顧問,1名科室業務能力強者擔任圈長,主要工作任務為對整個治療質量進行監控并落實治療計劃實施的具體情況,同時設定一名有資料整理經驗的人員作為小組秘書,主要任務為整理校對整個質控的資料。科室內其他人員包括各層的護理人員為品管圈內的組成員。共有的圈員有15名。將圈名經過討論命名為溫暖圈。QCC小組成立后對小組全部人員進行培訓。要求掌握全部的圈內原則與計劃等。
1.2情況調查與原因剖析
2016年1月~6月,對神經內科靜脈留置針的效果進行調查分析,使用的調查方法是每日除了對已經除去靜脈留置針的患者進行備案登記,還采用自主填表的方式,讓患者填寫每天的登記表。表格內容包括姓名、病床號、留置針類型、留置針留置時間、留置針部位等,登記在案的資料需品管圈小組專業人員進行統計。總的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1月~6月進行的留置針調查顯示的是總的留置針共有533個,其中平均的留置時間為(35.11±0.42)h。QCC小組人員對具體的拔針原因進行統計,具體結果見附表。QCC小組組長組織討論,從護理措施、護士管理、患者情緒管理、留置流程等方面討論影響神經內科患者靜脈留置針安全性的原因并分析效果較低的原因。
1.3實施改進措施
針對調查結果和拔針原因分析,召集品管圈小組討論發現的相關問題,并對原因進行剖析,提出改進的措施和建議。根據神經內科靜脈留置針的拔針原因,大部分是由于護士護理時處理不及時、責任意識不強、工作認真程度較低等,QCC小組對此討論,提出解決對策并比較分析前后的效果。
1.4統計學分析方法
2016年1~6月,2016年7~12月留置針時間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操作方法與措施
品管圈小組做出以下整改措施及建議:①與2014年7月~12月間每兩個月開一次會,并對全部精神內科的護士進行質量管控培訓。培訓后針對不足與缺陷進行整改措施及方向的討論。②合理針對不同患者使用留置針型號。保護靜脈,穿刺部位需要離開關節3cm以上,不在留置針位置周圍測血壓。③做好患者情緒的安慰,適當溝通。④加強夜間的值班,提高交接班的銜接度。
2.2品管圈的實施成效
對實施半年的品管圈小組,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匯總、整改。一共收集到550個留置針,平均留置時間長達(71.34±0.34)h,這一方面解決了在外周靜脈留置針時間縮短的問題,患者的舒適度也有所改變。與之前的留置時間相比改進后有所延長,x2=151.419,P<0.05,統計學上有差異。
3討論
3.1增強醫院護士的責任心
對神經內科科室的護士們進行思政上的教育,徹底改變以往無登記記錄的現象,同時在每個患者穿刺及放置留置針時都做詳細的記錄。實施責任到個人的制度,做到及時處理隨時會出現的問題,避免過于頻繁的血壓監測。對患者的情緒護士也應該做好溝通和交流的工作。
3.2對留置針置放流程改進
對于留置針的放置順序應該制定一個標準的流程制度,讓護士貫徹執行,對操作步驟詳細登記,以備做到按照標準的操作流程工作。邀請有關專家對無張力貼膜的標準操作進行演示,同時保證靜脈滴注的流暢性,對輸液的速度的掌控等。
3.3品管圈的運用提高了靜脈留置針患者的適應性安全性
運用品管圈的管理活動之后,對留置針時間進行比較得知,由原來的平均時間(35.11±0.42)h延長為(71.34±0.34)h,一方面說明QCC組活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說明患者對改進后的措施確實依從性較大。減少了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同時也減少留置針的不良反應。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可從一定程度上改進了患者對護士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神經內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防控對策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以高齡患者居多,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進展快等特點,且患者多伴有各種基礎疾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治療過程中各種侵入性操作較多,故醫院感染風險大[1]。這部分患者一旦并發醫院感染后可進一步導致原發疾病病情加重,使得治療的難度及復雜性大大增加,不利于患者預后。因此,對神經內科醫院感染情況進行系統性分析并采取相應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意義重大[2]。對此,本研究就醫院感染發生情況進行分析,旨在降低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發生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第一一三醫院2012~2013年的450例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為對照組,2014~2015年的450例住院患者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38例,女212例;年齡37~90歲,平均(66.20±10.90)歲;對照組男244例,女206例;年齡38~90歲,平均(64.7±12.5)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分析對照組醫院感染的原因與情況,觀察組給予醫院感染的防控措施。1.2.1醫院感染情況分析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發生醫院感染者的年齡、住院時間、原發病、侵入性操作、感染部位、合并基礎疾病種類、病原菌檢測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上述因素與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高齡、住院時間長、原發病為腦梗死、各種侵入性操作、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基礎疾病種類多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比例高。另外檢出的65株病原菌中,耐藥菌株占到72.31%,這主要與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關。1.2.2制定防控對策(1)加強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培訓:定期組織科室內醫護人員參與各種培訓課程,明確神經內科醫院感染高發的原因、危害以及相應的防范措施,提高其對醫院感染的認知水平及防控醫院感染的能力,培訓重點在于促使醫護人員掌握好消毒隔離措施、無菌操作技術等。專職人員利用查房,宣傳相關醫院感染管理的新規范、新法規、新標準等。根據現場督查發現的問題責令整改,同時根據神經內科科室特點,制定及下發各種知識手冊,組織醫護人員學習。(2)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要求科室內醫護人員加強學習《手衛生規范》,掌握六步洗手法正確的方法及步驟,洗手池墻上貼上洗手流程圖。同時不定期進行現場督查。改進洗手設施,使用洗手液及干手紙巾。(3)加強呼吸道護理管理:本研究顯示,神經內科醫院感染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為多見,這主要與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氣管切開等密切相關,故需加強對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嚴格規范相應的操作流程及規范,包括呼吸機使用規范、吸痰操作規范等。(4)加強管道護理管理:侵入性操作可破壞人體屏障功能,可帶入一些條件致病菌,或導致正常菌群出現異位定植。故強調醫護人員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對需給予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嚴格執行相應無菌操作規范,盡可能縮短置管的時間,同時加強對呼吸機管道、中心靜脈置管、尿管等的護理。嚴格執行無菌包溯源信息系統,便于感染發生后的追蹤。(5)重視環境管理:加強對保潔員的消毒培訓,使其掌握消毒劑的正確配制及使用方法,潔具消毒后需做分區使用,加強對物體表面的消毒。要求病房內每日定時通風,患者出院后加強終末消毒措施。按照III類環境要求定期監測環境衛生,并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根據疾病傳播途徑、感染及非感染患者做好隔離及分開管理措施。對特殊感染者單獨進行安置。(6)加強抗生素管理與控制: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使其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適應癥,強調抗生素的使用需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進行,不盲目更換抗生素種類及用量。并對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況進行定期督查。(7)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管理: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不可隨意出入醫院,指導患者做好相應防護措施。對家屬的探視時間進行嚴格規定,家屬在探視時間外禁止隨意進入病區內,避免引起院內感染的傳播。1.3統計分析采取統計軟件SPSS18.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醫院感染率與相關因素調查分析結果顯示,450例住院患者中,醫院感染發生例數為56例,發生率為12.44%。見表1。2.2兩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比較結果顯示,實施措施后,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率為3.7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44%(P<0.01)。見表2。
3討論
神經內科是醫院感染的高發科室,這主要與多方面因素有關[3]。本研究調查發現,高齡、住院時間長、原發病為腦梗死、各種侵入性操作、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基礎疾病種類多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比例高。另外檢出的65株病原菌中,耐藥菌株占72.31%,這主要與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關。分析其原因主要為:①腦梗死、腦出血患者多伴不同程度意識及功能障礙,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咳嗽反射減弱甚至消失,無法將下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地排出體外,故極易引發肺部感染。腦血管病患者由于病情重,影響了吞咽功能,患者多攝入流質軟食,容易導致細菌繁殖[4]。②侵入性操作多,如氣管插管、器官切開、反復吸痰、使用呼吸機、留置各種導管等,由此導致機體天然免疫屏障被破壞,使得細菌乘虛而入,誘發感染[5]。③高齡患者由于機體各項機能衰退,多合并各種慢性基礎病,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在受到創傷后,機體恢復慢,加之各種侵入性操作多,極易引發醫院感染[6]。④本研究56例發生醫院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泌尿道、胃腸道,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這主要與腦出血、腦梗死等高危患者病情重,長期臥床,使得痰液淤積于肺部難以排出有關,多數昏迷或意識障礙患者吞咽及咳嗽等反射消失或減弱,容易引起呼吸道細菌定植,另外,氣管插管、呼吸機等的使用可導致肺部感染發生率的明顯增加[7]。⑤長時間住院的患者多病情重,加之長期住院可使全身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低下,導致醫院感染發生風險增加。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引發各種醫院感染的常見原因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現象包括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未根據藥敏試驗選擇針對性抗生素、多聯抗生素使用頻率高,這些都使得細菌耐藥性明顯增加,導致菌群失調。針對引發神經內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我們制訂了一系列防范對策,包括加強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培訓、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加強呼吸道護理管理、加強管道護理管理、重視環境管理、加強抗生素管理與控制、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管理,通過嚴格執行護理管理措施,使護理人員加強了對醫院感染的重視,并提高其防范醫院感染的能力,避免醫院感染在醫院內傳播[8]。實施護理干預后,醫院感染發生率僅為3.78%,較實施前的12.44%顯著下降。綜上所述,神經內科是醫院感染的高發科室,引發醫院感染的因素眾多,針對易引起感染的危險因素制定針對性防控對策并實施,對于降低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扣真.神經內科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6):11-12.
[2]欒蘇妮,胡東輝.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情況調查結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1):2085-2087.
[3]林海.神經內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7):97-99.
[4]劉娟,汪志云,張堅磊,等.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209-210.
[5]呂榮輝.神經內科患者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河北醫學,2014,20(7):1211-1213.
[6]韓玉梁,王凱,嚴小艷,等.神經內科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目標監測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6,18(1):7-9.
[7]黃艷.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的發生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