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科技英語的特征優選九篇

時間:2023-06-11 09:07:5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科技英語的特征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科技英語的特征

第1篇

關鍵詞:科技英語 詞匯 句法 特征

科技英語常見的文體內容包括(1)科技著述、科技論文和報告、實驗報告和方案;(2)各類科技情報和文字資料;(3)科技實用手冊的結構描述和操作規程;(4)有關科技問題的會談、回憶、交談的用語;(5)有關科技的影片、錄像、光盤等有聲資料的解說詞,等等。通過對這些科技文獻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科技英語有其獨特的特征。為了更好地呈現科技英語的這些特征,下文將分別從詞匯和句法兩個方面對這些特征進行研究。

一、科技英語的詞匯特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詞語進入了英語詞匯,從第二次世界大站中轟動一時的雷達、原子彈到后來的激光、計算機、互聯網、克隆等,他們不僅大大地豐富了語言寶庫,而且在各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大量使用專業術語是科技問題的基本特征。科技文章是有關科學發展或者科技事實,為了概括社會和自然現象,揭示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科技文章必須使用能夠準確傳達意思的專業術語。如上文所表述的,大量的科技術語用于英語中,構成了科技文體的語言基礎,而且科技文體的專業術語是一般專業外讀者很難理解的,如Quantum Teleportation(量子隱形傳送)、Rufloxacin(蘆氟沙星)等。

除上文所說的專業術語外,科技文體中還有很多準專業術語。準專業術語指那些即可用于科學技術領域,又可用于日常生活領域的詞匯,但是他們在不同領域的所指卻大不相同。如prescription在日常英語里指“指示、法規”,而在醫學英語里卻是“藥方,處方”的意思。所以,在進行科技文獻翻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類詞匯在不同領域的不同含義,否則就無法嚴謹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二、科技英語的句法特征

科技英語在句法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1、較多地使用長句、復雜句

漢語的句子一般簡短,而科技英語文章為了表述邏輯嚴密、結構緊湊,其句子與日常用語、文學語言相比,則結構嚴密而冗長。且一般情況下,文獻的學術型越強,采用的句子就越長。

例 1. Each cylinder therefore is encased in a water jacket, which forms part of a circuit through which water is pumped continuously, and cooled by means of air drawn in from the outside atmosphere by large rotary fans, worked off the main crankshaft, or, in the larger diesel electric locomotives, by auxiliary motors.

譯文:因而每個汽缸都用一個水套圍著,水套形成循環回路的一部分,由水泵驅使水在回路中不停地流動,并用由外部鼓進的空氣來使水冷卻。鼓風用的大型旋轉風扇是由主曲軸帶動的,而在大型電傳動內燃機車上,則由輔助電機帶動。

2、較多地使用被動句式

被動句式的廣泛使用體現了科技英語以客觀、冷靜的表達方式敘述客觀事實和真理,凸顯起科學性,因而在進行科技英語寫作時,作者要盡量避免使用人稱作主語,而是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出來。

例 2. A diagram of the basic units comprising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shown in Figure 3.1.

譯文:組成通信系統的基本單元的簡圖如圖3.1所示。

3、較多地使用名詞化結構

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是科技英語的重要特點之一。科技文體要求行文簡潔,表達客觀,內容準確,而且科技英語類文章的信息量一般很大;強調存在的事實,而非某一行為;而名詞化表達避免了主觀語氣,有利于表達抽象的概念和深奧的科技知識。

例 3. The definition of an electric current as the flow of electric charge is familiar to all of us.

譯文:把電流定義為電荷的流動是大家所熟悉的。

4、較多地使用非限定性動詞結構

非限定性動詞結構在科技英語中使用的較為頻繁。此類結構的頻繁使用,恰可以滿足科技文章所要求的行文簡練和結構緊湊。通常情況下,科技英語經常使用非限定性動詞結構來取代定語從句或者狀語從句。這樣不僅簡化了句子結構,而且也使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更加清晰明了。

例 4. A capacitor is a device consisting of two conductors separated by a nonconductor.

譯文:電容器是由絕緣體隔開的兩個導體組成的一種器件。

5、較多地使用后置定語

后置定語的較多使用也是科技英語的重要特點之一。常見的后置定語主要包括:介詞短語,形容詞短語,副詞,分詞短語及定語從句。

例 5. The distance from the radar set to the target is called the range.

譯文:從雷達機到目標的距離被稱為作用范圍。

例 6. A quality greater than any number is called infinity.

第2篇

關鍵詞:黑人英語;語言特征;語音;語法

人物的語言,尤其是人物對話、獨白,是架起讀者與作品間的橋梁。美國現實主義文學之父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杰作之一”。小說中的語言極其豐富,尤其是黑奴吉姆,他的語言表達帶有許多黑人英語的特點,塑造出一個正直、誠懇、勇敢反抗蓄奴制的黑奴形象。

一、語音方面的特征

(一)語音代替

1.[?]代替[e]。黑奴吉姆往往把重讀閉音節中的[e]讀作[?],如:

gitget; yityet; forgitforget

2.[f]代替[?]。吉姆傾向于用唇齒音[f]來替代”th”所發的[?],例如:

Dog my cats ef I didn’ hear sumf’n.

He’d let me shove his head in my mouf.

3. [d]代替[?]。黑人英語一個重要的語音特點就在于“th” 所發的[?]一般都由[d]來代替,吉姆的語言亦是如此。

den then, dey they, widout without

4. [n]代替[?]。在-ing形式中,[?]被[n]取代很是常見。

Mind I tell you, it’s a-comin’.

5. [i]代替[?]。吉姆的語音體系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常用[i]來取代[?]。

Why, Mars Tom, I doan’ want no sich glory.

You’s back ag’in.

(二)省略語音

1.詞末輔音連綴的最后一個字母常被省讀,這在黑人英語中是非常普遍的。可見,吉姆的語言具有黑人英語的諸多特征。

I think I could. How long you ben on de islan’?

再有:sole sold, ole old, roun’ round, las’ last, bes’ best, ghos’ ghost, worl’ world

2. [?]的省略:“them”一詞中[?]被省略。

3. [f]的省略:單詞中的[f]經常被省去不發。例如:

I come heah de night arter you’s killed.

二、語法方面的特征

(一)主謂不一致

1.選用(be的人稱單數形式) “is”接續于you, I, they等人稱代詞之后,是吉姆語言的一個特點。就連被動句中“you”作主語時也用“is+done”的形式。

Who is you? Whar is you? Well, I know what I’s gwyne to do.

I come heah de night arter you’s killed.

2.復數名詞或第一、第二人稱代詞以及第三人稱代詞復數形式后接續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如:

I owns mesef, en I’s wuth eight hund’d dollars.

Chickens knows when it’s….

(二)系動詞be的省略

零系詞是黑人英語一個很重要的語言特征。“Syntactically, Black English has special uses of be, or lack of be (the zero copula)” (p333).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hurt, en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sick.

What he gwyne to do?

(三)“ain’t”的泛用

De man ain’t asleep---- he’s dead.

Ain’t dat guy? En what dey got to do, Huck?

(四)雙重否定

吉姆的另一語言特征在于他使用雙重否定來表達否定的含義。

I hain’t ever done no harm to a ghos’.

Den he cain’t git no situation.

三、黑人英語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

不難看出,黑奴吉姆的語言在語音、語法等方面都明顯帶有黑人英語的特點。如此生動的語音,讀者們能夠一下子將吉姆與其他白人分割開來,增加了讀者對于黑奴吉姆這個人物的同情與喜愛。吉姆的語言符合特定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生活境遇和性格特點,同時也有助于揭示當時的社會狀況、等級差異以及種族矛盾。

參考文獻:

[1] J.L. Dillard, Black English, Random House,New York,1972.

[2]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antam Books,1981,p7-251.

[3]方久華,熊敦禮.美國黑人英語語言特點探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4]顏志強.世界英語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第3篇

關鍵詞:新課程;英語;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課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師教的使人滿意,教學成果顯著的實實在在的高效課堂。我們要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要成績,就要注意教學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統一。

一、什么是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簡單說,“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它主要研討兩大方面,即教師與學生,也就是教與學,研究主導和主體二者的關系,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教學最優化的原則,保證課堂教學在耗費師生最少的時間的情況下,能夠取得最大的效果”(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語高效課堂成為現實,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在課堂實踐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課堂的教學要素

高效課堂教學至少包含以下三個要素,即: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

三要素的體現與衡量主要涉及三個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層面,教學效率是指在單位教學時間內,在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教師所完成的教學任務量。學生層面,教學效率=教學對所有學生的一切影響的總和/學生所用的時間總和。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要和諧、有效。只有教師的高效或學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只有三者的和諧統一,“高效課堂”才能形成。簡言之,“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達到高效的目的呢?筆者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談起。

1. 教師的具體操作

(1)教師首先要與時俱進,進行自我洗腦,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角色。要確立和增強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主導”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是認識過程的主體,他們統一在教與學的兩種活動方式之中,而面臨的一個共同對象就是“英語”。教師雖為主體之一,在課堂上應發揮其“主導”作用,但要把學生當作中心,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并采取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2)教師要擺正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關系,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從“交際論”的角度講,師生共同都是主體,即“雙主體”。而“自主”是學生主體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課堂應該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并通過教師的主導,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獨立思考,自主發展各種學習能力,以獲取必要的知識、強化學科技能。教師應該親近學生,深入地了解學生,同時,在教學環節中結合教材目錄、每個單元的“目標”“復習要點”,各單元的“學習建議”(Tips)指導學生有效地采取各種策略提高學習的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只有在這種師生關系下,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和高效教育。

(3)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備好教材、備好學生。課堂要高效,教師就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置性作業。無論是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基礎知識的講解,還是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的培養,乃至最終綜合英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教學活動(主要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實踐。因此,英語教學本身就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個科目。教師在備課時,設計不同層次和多種形式的活動時,特別注意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盡可能提供真實的情景,讓學生綜合地應用所學語言完成一些任務。

(4)教師熟練操作多媒體

多媒體呈現的知識內容,可以形成清晰具體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識點通過形、聲、情、意、形象化,讓學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可以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課堂中,多媒體作用功不可沒。

2. 學生學習熱情和正能量的激發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這里的“發展,興趣,愛好,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內容。高效課堂上,學生三種學習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對地位實力、績效優勢、聲望名譽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強弱取決于教師和家長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體驗。

(2)被賞識的需要

被賞識的需要在課堂上表現為希望獲得教師的贊許、認可和賞識。這種需要一旦得到教師的肯定或表揚,學生就會進一步努力學習,取得良好成績。因此,這是一種外在動機。

(3)認知的需要

認知的需要是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的需要,是屬于內部動機的作用。認知需要與學習的目標有關,也與學習的興趣有關。課堂學習成功經驗可以使學生增強認知需要,使學生更加愿意學習。

三、如何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1. 學法指導

教師要給學生介紹一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學生提出讀書的具體要求。筆者指導學生閱讀,注意提示學生從兩方面去看:一是從宏觀上看,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中心思想、內容要點、布局結構、寫作方法、風格特色等,把這叫做“宏觀把握”;二是從微觀上看,對詞、句、段中的難點、重點作深入的探討,把這叫做“微觀理解”。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局部的閱讀順序,有利于學生掌握閱讀的規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閱讀能力。

2. 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情感的交流。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通過觀察、傾聽和參與,調控教學,考慮學生的差異,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發現學生思維的“火花”,并加以鼓勵,增加學生的自信。

3. 質疑設問

質疑,是學習的真正開始。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倡導“發現學習法”。這是“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方法”,即由學習者自行發現問題,自己去概括,作出結論。學生能設問,常常表明他已經進入了真正學習的角色。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水平,設置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釋難解惑

問題提出后,怎樣解決,誰來解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但發揮主體作用的還是學生,提問者在繼續學習、思考或受他人啟發后,也可為自己“解惑”。一句話,可以通過師生共同討論的方式來取得共識、獲取新知。

5. 創新與提高

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創新”的課堂。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使學生獲取新知的階段,而必須進一步使學生的新知轉化為智能的階段。因此,教師應在學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時地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發現、質疑、類比、分析、綜合、聯想、求異,而達到創新的過程。

6. 鞏固深化

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學生的認識和智能形成也不可能一次實現。這就要有一個鞏固深化的階段。教師要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

第4篇

隨著各種平板電腦在教育中的普及應用,以平板電腦為終端設備的電子教材也備受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于iPad具有多點觸控、高清屏幕呈現、響應速度快等優勢,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課堂教學活動備受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青睞。但事實上,并不是有了iPad就能滿足信息化課堂學習方式的需求,電子教材正在經歷一種從“能不能用”向“怎么用”轉變的考驗。那么,如何開展電子教材課堂教學活動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將從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技術特征、電子教材走進課堂的四個環節、電子教材教學功能和典型的課堂應用方式等四個方面來談談電子教材在課堂中的應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特指利用iBooks Author開發制作的iBooks電子教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iBooks電子教材并不是孤立地在課堂中使用,而是根據教學需要,充分整合iPad上的其他虛擬學教具與課堂中的其他媒體共同發揮作用,促進有效教與學。

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技術特征

電子教材是一類遵循學生閱讀規律、利于組織學習活動、符合課程目標要求、按圖書風格編排的電子書或電子讀物。本文中的電子教材主要是采用蘋果公司提供的電子教材開發工具——iBooks Author開發制作而成。iBooks Author是2012年1月20日由蘋果公司的免費電子教材制作工具,制作出的電子教材可以在iBooks上下載,在iPad上閱讀。iBooks Author為開發者制作電子教材提供了多種模板,可以插入交互式圖片、音頻、視頻、3D物件等多媒體內容,同時還可利用HTML、JavaScript等技術,所有操作都采用所見即所得的方式進行。iBooks電子教材能夠成功地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從技術特征來看,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模擬圖書風格和富媒體性。

1.模擬圖書風格

電子教材閱讀方式應尊重學習者現有的閱讀習慣,潛移默化引導學習者輕松愉快地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體驗。模擬圖書風格主要指電子教材的頁面呈現和操控方式遵循了人們閱讀紙質書籍的體驗。從頁面呈現來說,iBooks電子教材采用目錄、章、節、頁等形式呈現,具有幫助學習者繼承紙質書籍的閱讀體驗,獲取教材內容結構和章節目錄信息的功能。從操控教材的方式來說,iBooks電子教材提供了滑動翻頁、高亮、批注、劃線、插入書簽等工具支持師生完成教學活動。

2.富媒體性

早期的電子教材僅是幾種多媒體素材之間的組合,用戶不能對媒體內容進行操控。現在“富媒體”技術日趨成熟,富媒體技術強調媒體性和交互性的有機統一。iBooks電子教材改變了傳統電子教材內容的單向呈現方式,通過提供交互式圖片、3D圖像、拖拽題、選擇題等各種Widget控件,實現了對學習者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沖擊和體驗,讓學習者可對媒體進行操控,實現了電子教材與學習者的雙向互動。電子教材的媒體操控主要有直接觸控、多點手勢和控制媒體進度三種典型方式。

電子教材走進課堂的四個重要環節

電子教材的高閱讀體驗和教學體驗可以作為紙質教材之外的一種教材選擇。那么,電子教材應該如何走進課堂呢?從筆者參與指導的幾所實驗學校的使用過程和效果來看,可以歸納為四個重要的階段,如下圖。

1.準備環節

(1)落實參與人員

實施電子教材的學校需要成立課題組,落實負責項目的領導。一般來說,選擇分管教學的中層校級領導較好,自中而上的方式有利于課題的順利開展。中層領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他熟悉學校的教學業務流程,可以盡快確定參與課題的教師、學科內容和學生;并且,他有許多機會直接將課題的實施進展程度向校長匯報。當然,如果有相關的專家團隊參與指導,會事半功倍。

(2)規劃技術培訓方案

除了落實參與的人員外,還需要規劃好對參與人員的技術培訓方案,建立技術使用規范,便于師生在以后的課堂中自如地使用iPad開展教學。

2.設計環節

在設計環節,采用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上課,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設計工作。

(1)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主要是針對實施電子教材課堂教學的科任教師而言,教師需要遷移以往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經驗,聽取技術專家講解App Store上的一些與學科教學有關的應用程序功能和iBooks電子教材的功能,對教學過程、學習過程、技術整合課程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活動。

(2)教學資源設計

在教學資源設計方面,需要考慮iBooks電子教材內容的來源、呈現和組織方式;iPad應用程序的使用方式;演示文稿Keynote等承載和表征信息資源的工具。只有緊扣教學目標,抓住媒體資源特性,才能有效進行富媒體化的教學資源設計。

(3)教學應用方式設計

iPad電子教材的課堂教學應用方式可以借鑒一對一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習經驗,充分發揮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的優勢,借助iPad聚合多種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與教方式的轉變。

3.實施環節

實施環節主要包含搭建課堂環境和課堂實施過程。其中典型課堂應用情境包含在常規課堂(學時長度以40或45分鐘為一節課)中實施教學和綜合實踐課(跨度較大的基于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實施教學。

(1)搭建課堂環境

搭建課堂環境需要考慮網絡、屏幕、資源同步與分發等技術方面的問題,如設置Apple TV無線投影,外網與局域網的設置和轉換,多屏展示的位置、同步分發資源、調試軟硬件設備等。

(2)在常規課堂中使用

根據TP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模型,對iPad操作不熟練的教師和新教師而言,其技術教學法知識儲備還不夠充沛,在開展正式課堂教學活動之前,需要進行iPad課堂教學環境的先導體驗,以便盡快適應新型資源呈現和媒體呈現的方式。當然,參與課題的教師最好現場觀摩同伴的教學過程,并交流經驗。只有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落實新課程理念,變革學與教的方式,才能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質量。

(3)在綜合實踐課使用

在綜合實踐課中使用,教師需要思考iPad的便攜性,整合iPad提供的多種應用程序(如相機功能、Wi-Fi功能、多種應用程序功能),開展主題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分工,協同探究,完成創意表達等活動。

4.反思環節

反思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反思是進行下一輪行動研究的重要基礎。反思主要包含任課教師的個人反思,參與課題的教師群體反思和整個團隊的反思。在實施反思的過程中,課題負責人可根據研究需要提供教學評價反思的模板,使教師的反思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當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一些環節是可以并行開展的,不同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調整。

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教學功能

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并不是孤立地在課堂上使用,從教學功能來說,它是以iBooks電子教材帶動iPad上的虛擬學教具共同發揮作用,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具體而言,從學習者的視角來看,主要有以下兩個重要的教學功能。

1.作為支持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是指能幫助個人有效學習和操作的任何東西,包括學習材料、學習環境與支持系統。學習材料指經過篩選符合一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可用于教學,促進學習的一切信息及其組織,包括書本、教科書、教學器具、課件等。無可非議,教材仍然是開展課堂活動的主要學習資源。iBooks電子教材繼承了紙質教材的這一重要教學功能,成為電子教材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學習資源,它借助iPad通過內外延伸,最大化發揮學習資源的優勢。

(1)向內延伸:集成多種學習材料

iBooks電子教材開發制作簡單,可以非常便捷地整合課堂教學需要的多種學習資源,同時還可通過網絡或者同步功能,實現資源之間的互通互用。這樣,整合后的教材內容充分體現了電子教材的資源屬性。

(2)向外延伸:整合App Store商店中的應用程序和網絡資源

iPad可以從App Store商店中下載許多面向教育領域的應用程序,為教學提供所需資源。這些豐富的應用程序輔助電子教材發揮作用。當然,利用iPad上的網頁瀏覽器,還可以獲取更多的網絡資源。只要對這些資源合理設計,便可作為擴展iBooks電子教材的重要補充資源,實現虛擬課堂與現實課堂同步進行。

2.作為支持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認知工具

關于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的觀點,喬納森(David H.Jonassen)早在1996年出版的《課堂中的計算機:支持批判性思維的認知工具》 (Computers in Classroom: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一書中就進行過詳細的描述。他認為信息技術的認知工具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對正在學習的學科內容進行建構性的、高級的、批判性的思考。iBooks電子教材作為支持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認知工具,它對學習的支持作用主要是:

(1)即時反饋學習結果

傳統的師生課堂反饋主要通過言語(口語匯報)和肢體語言(舉手)來完成。在iPad課堂上,借助Apple TV無線投影功能,教師可將學生在iBooks電子教材上的書寫結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實現即時反饋。當然,iBooks電子教材還可以與iPad上的多種應用程序(如應用程序“iTeach”可提供即時互動反饋功能)配合使用,借助應用程序的即時反饋功能呈現答題結果,這樣便于教師在課堂上診斷學習結果。學生通過及時反饋的數據,也便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捕捉學習活動過程

傳統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想記錄課堂教學活動的某些環節,需要技術人員通過專門的攝像機來完成,這樣非常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在基于iPad電子教材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iPad自帶的攝像頭捕捉課堂教學活動,通過攝像功能可以非常客觀地記錄課堂的精彩瞬間,記錄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知識。

(3)支持信息收集和檢索

iPad自帶的Wi-Fi功能,支持無線上網,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可以考慮網絡功能。尤其對教授高年級的教師而言,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實施在線與離線相結合的信息收集活動,讓學生利用網絡收集有用的數據信息,培養學生甄別信息和培養信息的鑒別能力。

(4)支持協同創作

自從信息技術進入到課堂中,是否有協作和展示成果是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兩個重要指標。在電子教材課堂上,教師通過組織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利用iPad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分享展示學習成果,達成學習目標,促進學生由低階認知目標向高階認知目標發展。

兩種典型的電子教材課堂應用方式

1.利用電子教材開展基于資源的學習

基于資源的學習是按照知識貫通設計原理,以認知學習、建構主義等多種學習理論為基礎,融自主、協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于一體的學習范式。在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課堂中,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理解這種應用方式。

(1)iBooks電子教材內容包含豐富的多媒體學習資源

傳統教材呈現方式簡單,多以知識的闡述和結論為主,輔以一定的插圖和作業習題,少有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的提示及引導,僅憑教材本身提供的學習材料很難展開有效的教學過程和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在筆者跟蹤的實驗校中,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主要以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為依據,對紙質教材內容進行重構,更加貼近實際教學需求。教師將各種多媒體學習材料整合到iBooks電子教材中,學生根據學習任務要求,有選擇性地閱讀學習材料,達成學習目標。這種方式既發揮了教材作為重要的學習資源的功能,同時還考慮了學習者的多樣性,并提供了有選擇性的服務。

(2)借助iPad連接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電子教材中提供的學習材料還不能充分滿足課堂教學任務的需要,為了培養信息時代環境下學生利用技術進行有效學習的能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會考慮選取一些潛在的學習資源,這些資源包含因特網上的學習資源或者App Store中的應用程序。一般來說,學生在這種課堂上學習,通常需要經歷“確定學習任務—提供學習來源-撰寫研究結果—匯報研究結果—評價學習過程”等過程。學生通過收集信息和篩選信息,將信息處理與使用和學習發生的基本要素——電子教材建立了聯系,通過與多種資源的交互深入學習某一主題;有利于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認知參與深度和廣度。

2.利用電子教材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是讓學生圍繞著解決一些結構不良的、真實的問題而進行一種有針對性的、實踐性的學習,即以問題作為開始、以解決問題為主線。在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課堂中,基于問題的學習可以從如下兩方面理解。

(1)利用iBooks電子教材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在基于問題的學習中,問題情境是課堂組織的核心。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指把學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氣氛中,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這種學習活動不僅是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而且還營造了一種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iBooks電子教材通過改變以往紙質教材的內容呈現方式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主要包含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將教材內容由“直接呈現”轉向“間接呈現”,教師通過提供輔助學習材料,設置問題情境,在疑難處作必要提示和引導,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討論、想象等途徑獲取教學內容或知識。另外一種方式是將教材內容由“肯定呈現”轉向“疑問呈現”。教學中的知識是應該允許被質疑的,教師通過設疑的方式,凸顯問題情境,通過這種以點帶面,逐漸擴展和深入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思考不同層次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學習的樂趣。

(2)借助iPad主動解決學習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者人手一個iPad終端,借助iPad開展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活動。這兩種學習活動通常包含“根據問題情境開始解決一個實踐問題,查找資料獲取知識,利用不同演示工具匯報結果,反思問題解決過程,提煉所學到的知識”等幾個典型環節。學習者可把iPad上的多種應用程序作為虛擬學教具,用以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解決教學問題。這種基于問題的學習,對學習方式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從知識獲取的途徑來看,學習者獲取的知識依賴于他自己所建構的知識意義和價值,而不是直接從教師和課本中獲取知識。從學習者主體性來看,學習者獲得知識主要靠自己,這自然而然地會使他們感到學習知識是自己的事,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因此,在基于問題的學習中,學習者通過發揮自主性、主動性,主動建構知識,不斷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種典型應用方式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往往需要綜合應用多種教學策略,促進課堂由預設走向生成,由授受走向建構。

第5篇

【關鍵詞】教學風格;課堂話語;話語分析;話語特征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2-0027-04

一 引言

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個性化的、穩定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個人一貫的、穩定的教學心理品質。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不同的學習者具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偏好。因此,研究不同教學風格的特征差異,實現教師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對于遠程教育中的個性化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對教師教學風格的測量主要是通過觀察歸納和測量量表兩種方法。觀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師回答大量的問題,而且教師對于許多主觀性的題目自己也很難準確地回答。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教學風格的特征差異,實現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

課堂話語是師生交互的主要工具,對課堂中師生話語行為進行分析就能夠把握課堂的規律和實質。早在1970年,美國學者Flanders就指出,語言行為占據了課堂中所有教學行為的80%左右,并提出了對課堂話語進行定量分析的互動分析系統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為課堂話語分析提供了一種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也為教學風格特征的定量分析提出了一種可能的途徑。但是,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信息技術的引入,FIAS在分析新型課堂教學環境下師生話語交互行為時表現出了一定局限性。

本文試圖利用課堂話語分析方法,發現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方面的個性特征,探索基于課堂話語特征的教學風格建模方法,并嘗試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實現教學風格的自動判定。論文在相關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一種面向多媒體課堂的話語分析系統,然后運用該系統分別從話語類別、話輪轉換和話語詞匯三個方面研究了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最后探索了基于機器學習的教學風格自動判定方法。

二 相關研究

1 教學風格相關研究

目前,對教師教學風格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風格的理論分類,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以及教學風格對學習的影響。教育學研究者以教師喜好的教學模式、方法、語言為依據,采用觀察歸納的方法研究了教學風格的分類及其特征。其中,李如密在綜合分析國內外16種教學風格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的教學風格分類標準與方法,最終將教學風格分為3個級別共13個三級類型。心理學中對教學風格的研究起源于對個體差異的研究,研究者從認知和社會交互的角度采用測量量表來研究教學風格的分類與測量,并進一步研究了教學風格與學習風格、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Sternberg從認知風格這一維度將教師的教學風格分為7種類別:立法型、執行型、評判型、整體型、局部型、激進型和保守型。同時,他還提供了一套在教學情景中測量教師教學風格的評價量表(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TSTI)。Li-fang Zhang等在TSTI的基礎上編制了PTSTI(Preferred 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并使用PTSTI來研究香港和美國大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偏好差異。賀雯利用TSTI研究了中學教師的教學風格特征及其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可見,教師的教學風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視,但是,對教學風格的測量卻只能通過觀察和量表的方法。觀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師回答大量的問題,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定量分析方法來研究不同教學風格的特征,實現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

2 課堂話語分析相關研究

對課堂教學中話語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外語教學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已有較長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行為主義語言學家就嘗試對課堂話語按功能進行整理和歸類,以達到指導教學的目的。20世紀70年代,Sinclair和Coulthard發現了課堂話語與自然會話的重大區別,提出了著名的課堂話語互動模式“IRF”。這些研究主要以二語習得理論為基礎,采用自然觀察的方法記錄課堂中師生的話語,然后從語言學的角度對課堂中師生的話語量、會話結構、提問類型和反饋類型等進行統計分析。在課堂話語的量化分析方面,比較成熟的是1970年美國學者Flanders提出的互動分析系統FIAS。FIAS將傳統課堂中師生語言互動的情況分為教師話語、學生話語和沉寂三大類共10個子類。然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FIAS在描述多媒體課堂教學環境下師生話語交互行為時表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據此,顧小清等提出了基于信息技術的交互分析系統ITIAS(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共包括四個大類共18個子類。ITIAS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FIAS的不足,補充了學生話語類別并增加了技術話語類別,且進一步將教師的提問細化為封閉性提問和開放性提問。但是,課堂教學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各種教學行為互相交織、彼此滲透,并不是分類越精細越好。分類過于精細不僅會破壞教學活動的整體性,而且在記錄數據時也不易于區分,導致同一課堂不同的人記錄的結果差異較大。

三 研究方法與過程

為了發現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根據Flanders提出的課堂話語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三個步驟:(1)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課堂話語行為編碼系統,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對師生的話語行為進行采樣記錄;(2)選取一種教學風格分類體系,這種教學風格分類體系必須具有配套的教學風格測量工具;(3)從不同的角度對課堂中師生的話語行為進行統計,分析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和多媒體課堂的特點,我們對ITIAS中一些聯系緊密、不易區分的子類進行了必要的合并,提出了一種新的課堂話語分析編碼系統,如下表1所示:

對于教師教學風格的分類,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分類體系。本研究使用Sternberg提出的教師教學風格分類體系,從認知維度上將教師教學風格分為立法型、執行型、評判型、整體型、局部型、激進型和保守型。選擇Sternberg提出的教學風格分類體系的主要原因是:(1)Sternberg的教學風格分類理論比較完整,是目前使用較多、被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可的一種教學風格分類理論;(2)Sternberg還提供了一套在教學情景中測量教師教學風格的評價量表(TSTI)。

在課堂話語分析系統和教師教學風格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了四節小學課堂實錄作為分析對象。首先用TSTI量表并結合Sternberg對每種教學風格特點的描述,測得四名教師的教學風格,結果依次為典型的立法型、執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然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多媒體課堂話語分析編碼系統每隔5秒鐘取樣一次,記錄每次取樣的話語類型;最后,統計每節課的話語類型分布、話輪轉換分布、話語詞匯分布,對比觀察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的個性特征。

四 研究結果及分析

1 話語類型分布特征

傳統的課堂話語分析將課堂話語簡單地分為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使用師生話語量的分布來分析課堂中師生的主從關系。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課堂中師生交互的情況,本研究根據前期記錄的11種課堂話語類型,統計了不同教學風格對應的課堂話語類型分布,如下表2所示:

從表2中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四種教學風格對應的課堂話語中,頻次最高的幾種話語類別都不盡相同,話語類別在整體上的分布差異性也較大。立法型的教師在課堂中用于講授知識的話語占據了整個課堂話語的40%,明顯高于其他的教學風格。在執行型的教師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高達38%,明顯高于其他的教學風格。保守型的教師的課堂話語中,播放媒體和講授知識的話語幾乎占據了整個課堂。局部型的教師的課堂話語行為則分布相對較均勻,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小組討論構成了整個課堂的主體,師生的交互很多。這些統計的結果表明,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類別分布上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

2 話輪轉換分布特征

話輪轉換是話語分析中另一個重要的分析維度,它反映了會話雙方的交互結構和交互模式。在會話過程中的話輪轉換通常是指發話人的變更,或者指當前發話人結束發話并由受話人開始發話。為了發現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師生交互結構上的區別,本研究進一步統計了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的話輪轉換分布,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統計結果表明: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輪轉換分布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立法型和保守型教師在課堂中的連續話語占據了50%以上,這是因為這兩種教師在課堂中主要靠講解來傳授知識,傳授知識的話語分別占據了40%~60%(見表2)。但是,保守型教師的課堂中有32.10%的連續靜默時間,明顯高于其他三種教學風格,長時間的靜默時間主要被用于教師播放媒體(見表2)。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保守型教師主要通過講解和播放媒體等廣播式的方法來傳授知識,在課堂中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相對于立法型教師,局部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輪轉換主要集中在T-T、T-S、S-S和S-T,且分布較為均勻,基本沒有課堂靜默時間。這一結果說明,局部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的交互較多,知識的傳授是通過師生交互實現的,教師和學生都積極參與到了課堂之中,使用了一種課堂效率較高的教學模式。最后,相對于保守型和局部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具有執行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輪分布則較為廣泛和均勻,這說明執行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較為靈活地使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手段來傳授知識和進行師生交互。

3 話語詞匯分布特征

從語言學的角度講,同樣的思想內容可以用不同的詞匯或不同的語句結構來表達,但是,不同類型的詞語和句式具有各自的語用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表達者的語言風格和個性特征。據此,為了考察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的語言風格特征,本研究進一步統計了四種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所使用的詞語類別的分布,如表4。

從表4的結果可以看出,課堂話語中主要的詞語是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代詞、助詞等常見的詞語,且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話語詞匯差異。這一結果說明:雖然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傳授知識的形式差異較大,但是,在內容表達上他們均沒有進行特意的選擇詞匯,而是以日常對話的習慣方式來講解知識或與學生進行交流。

五 應用探索

課堂話語分析的結果表明,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的類型分布和話輪轉換分布方面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而在話語詞匯選擇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據此,可以利用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構建一個教師教學風格模型,實現教學風格的量化分析和科學測量。

教學風格的判定是一個典型的分類判定問題。支持向量機(SVM)被認為是當前使用較多、效果最好的一種分類算法,能有效地從大規模、高維度的數據集合中學習到一個較精確的分類模型。SVM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將判別函數定義為高維空間中的一個線性超平面,從大量的樣本中學習得到這個最優超平面被歸結為一個線性最優化的問題。據此,我們以所有的課堂話語類型和話輪轉換類型作為特征維度構建一個20維的向量空間,以每種課堂話語和話輪轉化的分布比例作為特征值,將每個樣本映射為該空間中的一個向量。在課堂話語特征空間的基礎上,通過SVM算法從已知類別的樣本中學習得到一個最優的線性超平面,這個最優超平面就是教師教學風格類別的判定函數。然后,將一個待判定教學風格的樣本輸入判定函數,就能實現教師教學風格的自動判定。基本的過程如下圖1所示:

教師教學風格的判定主要包括兩個過程:訓練過程和分類過程。訓練過程首先將每個已標注教學風格類別的樣本映射為話語特征空間中的一個向量,然后運用SVM算法從這些初始小樣本集合中學習得到一個最優的線性超平面,輸出一個初始的教師教學風格判定函數。分類過程是將待分類樣本的課堂話語特征數據輸入訓練過程得到的判定函數,將待分類的樣本分配到一個或多個教學風格類別。為了實現分類模型的自學習更新,本文增加了一個反饋過程,將分類結果作為新的訓練樣本重新訓練得到新的教學風格判定函數,從而不斷地更新、修正分類模型。

六 小結

第6篇

[關鍵詞]旅游營銷;游客特征;游客行為;區域旅游

[DOI]10.13939/ki.zgsc.2016.51.192

1 引 言

在21世紀新階段,國家重視擴大內需的經濟發展方略,加快推臃務業的發展,為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旅游業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被譽為“朝陽產業”。[1]當前階段,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旅游地發展的差異越來越明顯,游客類型的差異及其行為特征,對旅游區域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人民在滿足自身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時,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方式,這就使得旅游消費成為持續性的需求,其中,我國自然風景名勝區的旅游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旅游業是以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覽服務的行業。旅游發展不是簡單地適應需求,而是滿足現實需求、引發潛在的需求和創造新的需求的綜合體現。[1]旅游者是旅游的主體[2],因此,游客是區域旅游發展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游客消費是旅游行業收入的主要來源,游客特征及行為潛在地改變著當地的社會文化和人文景觀,不同的游客類型與表現,會對所在旅游區域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旅游活動中的各項要素都是圍繞旅游者展開的,因而充分分析游客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深入了解游客的旅游動機及其特征,對旅游區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一種有效的旅游營銷策略。

本文借助對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進行的專項調研,探討影響游客消費行為、決策行為的因素以及其自身的旅游行為對當地發展的影響,從市場需求和營銷角度來為區域旅游的規劃開發和經營提供現實依據,并提出了促進當地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相關策略。

2 調查區域和調查方法

2.1 調查區域

本次組織開展的調查對象是中國廣東省肇慶市的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1982年11月公布的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同時是首批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十大文明風景旅游示范點和ISO14000國家示范區。星湖風景名勝區主要由“七星巖”和“鼎湖山”兩大景區組成,為石灰巖峰林型山水風景,總面積20.61平方公里,是我國南方著名的旅游地,享有較高的評價,被認為兼有杭州西湖和廣西桂林的勝景。

2.2 調查方法

本文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課題進行研究,分為實地問卷調查和網絡問卷調查兩種形式。問卷調查進行時間為2015年9月到2016年2月,歷時6個月,選取不同的時間段,主要針對進入星湖風景名勝區的游客和已游覽過該名勝區的游客開展調查。本次實地問卷調查前后共進行了10次調查;共有806名游客參與調查;有214名游客參與了網絡問卷調查,共有1020名游客參與了調查,最終獲得885份有效問卷。

本文在設計調查問卷的時候,把問卷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著重于游客的旅行習慣、消費偏好以及游客在旅游決策上的更多偏好;第二部分則是關于游客對星湖風景名勝區的滿意度調查。

3 調查問卷情況分析

3.1 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

3.1.1 游客來源與職業

本次調查按照游客的現居地來對游客來源進行分類,首先主要分類為肇慶市本地,廣東省所屬的肇慶市以外的行政區,以及中國的其他省份。調查結果中本地人數最多,占總樣本數的60.1%;其次是省內非本地,占總樣本的36.9%;省外人數則只占總樣本的2.9%。

到星湖風景名勝區游覽的省內游客數量超過了總數的95%,可以看出星湖風景名勝區的游覽群體具有高度本地化的特征,現居地這一因素影響著游客對旅游地的選擇。

對于游客職業的調查,對游客群體職業分為12個類別,各群體數量分布如下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星湖風景名勝區的游客群體以學生、公司職員和教師為主,約占總體比例的70%。

3.1.2 游客年齡分布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年齡主要集中在15~24歲和25~44歲的區間范圍內,而此年齡區間的群體多數為學生和在職人員。14歲以下,45~64歲及65歲以上的游客群體數量明顯少于15~44歲的群體,但數量分布較為均勻,從中可以看出游覽星湖風景區的群體的主要出游形式是結伴出游、家庭或小群體形式出游,而結伴出游的形式更多存在于15~24歲這一年輕群體當中。

游客職業頻率分布圖

3.2 旅游動機與目的地選擇的影響因素

本文把影響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類,并在此兩類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以便得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進而對星湖區域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和措施。

3.2.1 旅游動機(內因)

調查問卷中對于旅游動機的選項較多,而結果反映出游客出游首要的原因是緩解生活和工作壓力,其次是追求精神和身體健康、豐富旅行經歷和拓展視野,而在追求新奇刺激和情感交流兩個選項上的選擇較少,但仍有一定的群體需求。

3.2.2 目的地選擇的影響因素(外因)

在設計調查問卷的過程中,把影響游客選擇目的地的因素歸納為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旅游信息來源。

(1)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這一項的調查中,首先旅游地的旅游景點特色和人文環境(民風民俗)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環境氛圍、地方飲食和城市形象,而交通便利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2)旅游信息來源

對旅游信息來源的調查中,游客獲得信息的途徑較多,主流的信息獲取途徑是親戚或朋友介紹、旅游網站推薦以及網絡平臺宣傳,這三種信息獲取途徑多存在于自駕車和自助游群體,而旅行社推介這一信息獲取途徑則多存在于參加旅游團出游的群體。

旅游信息的獲取途徑間接地影響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由于當前的星湖風景區游客群體有較高本地化的特點,當前本地及省內其他行政區的游客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因而重視風景區宣傳信息的傳播途徑有利于吸引更多省外的游客,提高省外游客的游覽量。

3.3 游客旅游習慣

受到游客職業類型的影響,在出游r間的選擇上,首先大部分的游客選擇在雙休日和節假日出游,其次是選擇在寒暑假出游。在出游伴侶的選擇中,朋友、家人和同學的選擇率最高,而單獨出游的選擇率遠低于結伴出游的選擇率,由此可以得知游覽星湖風景區的大部分游客傾向于結伴出游,且偏愛選擇朋友、家人或同學作為旅游伴侶。在旅游路線的安排上,首先游客傾向自主選擇路線,其次是親戚或朋友推薦和參考旅游網站的旅游攻略。

3.4 游客消費結構

在本次調查的結果分析中,游客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飲、購物和交通等四個方面,而受游客現居地的影響,游客的消費結構總體呈現的規律是游客現居地距離風景區越遠,游客在住宿和購物上的消費比重越大,而餐飲和交通的消費比重則越小。

在景區的餐飲類消費中,特色小吃具有較大的吸引力,首先大部分游客都選擇在特色小吃類目中消費,其次是正餐的消費。在購物類消費者,占總體消費比重最大的是景區紀念品、當地特產及特色物件。而在交通消費中,首先是出租車的消費比重最大,其次是自駕車所需費用。

3.5 游客對景區的滿意度調查結果

本文設計的調查問卷中,第二部分的內容主要是關于游客對星湖風景名勝區的滿意度調查,包括游客再游景區的意愿,向他人推薦景區的意愿以及對星湖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與管理的滿意度調查。

3.5.1 愿意再游景區和推薦景區意向調查

愿意再游景區的意向調查結果顯示,89%的游客愿意再游星湖風景區,11%的游客表示不愿意再游該景區。在愿意再游景區的群體中,4.1%的游客不愿意向他人推薦該景區,主要原因是對門票的定價不滿意。而不愿意再游景區的游客群體中,66.7%的游客表示愿意向他人推薦該景區,剩余的游客不愿意向他人推薦的主要原因是對景區游覽價值以及景區的建設和管理不滿意。

3.5.2 景區建設及管理的滿意度調查

游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游客對景區內秩序管理和環境衛生滿意度最高,從不滿意度的情況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門票價格,景區外交通秩序和景區服務,其中門票價格的不滿意度高達18.2%,而景區外交通秩序和景區服務不滿意度分別為3.6%和2.4%。

游客對門票價格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游覽景區一次所需費用高于景區的游覽價值,相當一部分游客認為星湖風景區的門票價格偏高,進入景區內有其他需要自費游玩的項目,游覽景區一次所需費用較高且與景區的游覽價值不符。第二,肇慶市本地的旅游年卡優惠政策影響不同來源的游客對門票價格的敏感度。肇慶市本地居民以及在本地工作或上學并具有單位證明的居民享有辦理旅游年卡的優惠,即辦理一張旅游卡在一年的有效期內不限次數地免費進入本地多個旅游景區,因而持有旅游年卡的游客對門票價格敏感度較低,普遍對旅游年卡優惠政策感到滿意。而外地居民不能享有此優惠,每次進入景區都需要購買門票,因而對門票價格的敏感度較高,滿意度也較為分散。

游客對景區外交通秩序不滿意的原因主要在于景區外的交通堵塞,道路指示不明確和售票處的服務窗口太少。景區不同的出入口外停車場區域設置和道路指示缺乏規范管理,交通管理人員不足,致使游客對景區的滿意度有所下降。

4 促進星湖風景名勝區旅游業發展的建議

4.1 進一步完善景區旅游基礎設施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市場的競爭已經呈現白熱化趨勢,而星湖風景區作為觀光型旅游景區,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景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游客的旅游體驗有直接的影響,同時影響游客對景區的印象與滿意度。星湖風景區當前應重視門票價格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以及區內公共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加大對景區的規劃和改造力度,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公共服務設施、旅游資源整合等環節的工作。

規劃需要立足于景區自然地理特點,重點推進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與檔次,以增強星湖風景區的吸引力。景區旅游的定價應盡量符合市場需求,以此增加游客的滿意度。此外,應堅持旅游優惠政策的實施,讓景區的發展成功惠及本地居民,保留本地游客的市場份額。

4.2 加大旅游產品創新的力度

旅游消費將帶動旅游產業發展,并促使其發展方式發生轉變,旅游景區應盡可能加大旅游產品組合的創新力度,擴展組合的寬度,實行旅游項目創新。根據游客的消費結構及大眾的需求,開發和經營旅游市場內有發展潛力的旅游產品類目,豐富產品類型并擴大經營范圍,同時增加組合的附加值,刺激旅游消費。產品組合與經營項目多樣化有利于發揮旅游景區的資源潛力與市場競爭力,同時促進星湖風景區從以觀光旅游為主導的方式逐漸向以休閑、體驗為主導的方式轉變,建設成為一個深層次的休閑風景名勝區。

4.3 重視景區旅游文化的培育與品牌建設

由七星巖和鼎湖山組成的星湖風景區是肇慶市旅游區域的核心景區,具有獨特的嶺南特色,對其保護對于整個肇慶市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將星湖風景區打造成城市發展的品牌,需要提高景區的核心競爭力和探討可持續發展模式,核心競爭力是景區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旅游區域競爭力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資源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3]資源競爭力是指本區域在旅游業發展中所獨具的資源的有利條件。[4]星湖風景區的資源競爭力在于其區域具有獨特嶺南特色的地貌與景觀,若能充分利用肇慶市豐富的旅游資源,著力于景區文化的營造與傳播,培育景區旅游文化,將有利于增強旅游區域的吸引力,在競爭激烈的旅游業中形成景區獨有的競爭力。

4.4 利用現代營銷手段,提升景區營銷的效率

在當前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若能利用好現代的營銷手段,將有利于提升景區的營銷效率。現代營銷手段中,定位傳播這一方法適用于當前景區的宣傳。所謂定位傳播,就是將產品品牌定位方向或思路,轉化成精確的語言文字和生動的視覺形象,借以合適的傳播方式(媒介傳播或人際傳播)和公關營銷策劃,傳遞給目飼痹謔苤冢讓目標受眾對這一產品特色與個性有所認識,最終轉化成市場銷售力。在當今網絡傳播迅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沒有目標方向的廣而告之不能有效地傳播信息,只有鎖定目標人群進行傳播,才能把旅游產品信息或服務有效地傳達到目標受眾。總的來說,定位傳播就是細分人群有針對性地推廣傳播。

根據星湖風景區主要游覽群體和消費群體的特性,以旅游網站和網絡平臺為主要的傳播媒介,面向不同群體制定傳播策略,盡可能地讓目標受眾對旅游信息及產品產生興趣,進而轉化為市場購買力,最后通過分享旅游體驗向他人傳播旅游信息,實現人際傳播,更好地提高宣傳和傳播的效率,提高旅游信息搜索的轉化率。

4.5 加強管理,促進景區服務提升

隨著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旅游消費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和轉變,傳統的旅游生活需要結合時代的趨勢進行轉變。服務質量是決定旅游業營銷效果、經濟利益和競爭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游客服務感知的關鍵因素,因而景區發展應注重完善配套服務,建立服務型旅游區域。

從顧客滿意論出發,服務營銷的出發點是顧客的需求,終點是顧客滿意。[3]在完善基礎建設及管理的基礎上,服務型旅游區域的建設可以從服務、管理、交通、飲食、住宿、等消費熱點方面著手,經營相關產業鏈。可以考慮不同年齡、來源和職業的群體的需求,配備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務,拓展星湖風景區的區域品牌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滿足游客的日益多樣化的旅游需求,使優質服務成為星湖風景區的特色之一。

5 結 論

從當前狀況來看,來自本地區域的游客,以及年齡范圍在15~44歲的學生和在職人員是星湖風景區最重要的目標游客群體。本地區域的游客占游客總量的60%,是本地旅游市場平穩發展的保證。在職人員有較高的消費力和游覽傾向,學生群體數量較大且具有潛在的消費力和較大的游覽傾向,所以是促進旅游消費的主要群體。

從旅游營銷的角度考慮,需要注重景區旅游文化的培育,在科學規劃景區建設的前提下注重服務營銷,從品牌、文化傳播、服務等多方面提高星湖風景名勝區的吸引力,形成獨有的競爭力。未來將以自然資源為基礎,輔以優質服務,打造獨具嶺南特色的旅游區域品牌,在保證已有旅游市場平穩發展的基礎上,以吸引外地市場為目標,促進區域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以旅游消費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旅游業[EB/OL].(2016-03-02)[2016-08-15].http:///link?url=HIsL5GL7m_9iT115OTmxyFA3rPUr8Fpup6gZo0UIVO2v71y_jshtmW-8BdNHm UdKLERbjx28tJ1thvjQJtYuDMtHKUuhoMA3jEWDpAolEEs2cCgqNTpq1yt Myrsq7PcN.

[2]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udit fees were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odies of the audited entity and the accounting firm. Based on the angle of accounting firm, the factors affecting audit fees include audit cost, the size of the firm, the firm's brand effect; based on the angle of the audited entity, the factors affecting audit fees include asset size and numbers of subsidiaries,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f ownership,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of shareholder, risk level and regional location.

關鍵詞: 審計收費;影響因素;會計師事務所;被審計單位

Key words: audit fees;influencing factors;accounting firm;audited entity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1-0174-02

0 引言

審計收費一直是審計市場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在simunic(1980)研究中,被審計單位的資產規模、子公司數量、所涉及的行業數目、客戶業務復雜程度、固有風險、審計風險等均列為對審計收費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自此從各個角度研究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文獻日益增多。本文主要是從審計主客體兩個方面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明確該領域以后的研究趨勢。

1 基于會計事務所角度的審計收費影響因素

1.1 審計成本 審計收費作為會計事務所的主要收入來源,由審計成本與利潤組成,審計成本又由審計生產成本和將來可能存在的損失組成。審計成本與審計工作量和事務所投入的人力資源有顯著的相關性。中瑞華恒會計師事務所(2006)的實證檢驗發現,被審計單位工作量和事務所薪資水平等決定審計成本,由事務所規模和組織形式決定預期損失與審計收費正相關。

1.2 事務所規模 會計事務所差級(differentiation)理論把不同事務所提供的服務視為存在級差的產品。一般認為會計事務所的規模越大,提供的審計質量越好,級差就越高,相應的審計收費就越高。張帆、黃曉珍(2009)對這一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大規模的事務所傾向于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此外,張潔(2009)在其研究中亦發現,事務所規模在全行業,制造業和房地產業中均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基于這一點,目前,我國正大力推進事務所的合并,通過中小事務所之間的合并重組,實現中型事務所的規模化經營,努力將我國的事務所做大做強。蔣力、劉爾奎、崔宏(2009)研究了事務所合并前后審計收費的變化,發現合并促成了事務所規模的變化和審計市場的集中化,改變了市場的供需結構,也改變了市場供需力量之間的平衡,其造成的直接影響和表現是審計收費的提高。

1.3 事務所品牌效應 對于被審計單位來說,他們很難直接判斷審計質量的高低,一般的,他們都是通過事務所的品牌來界定事務所審計質量的高低。所以事務所的品牌越好,就代表著它的更高的審計質量。王兵,張娟,楊德明(2010),呂聯盟、呂迎(2010)研究發現公司是否是“四大”審計的與審計收費有顯著的正相關。蔣力、劉爾奎、崔宏(2009)則研究發現,由于“四大”和國內的事務所合并,因而合并之后的事務所也產生了品牌溢價效果,其審計收費就相應的增加。

2 基于審計單位的特征,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

2.1 資產規模和子公司個數 企業的資產規模越大,經濟事務和會計事項就越多,使得會計事務所要進行工多的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的測試,會計事務所就會投入更多的資源,相應的就會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早在1980年Simmunic就研究發現,被審計單位的資產規模是影響審計收費的主要因素,同樣地,王兵、張娟、楊德明(2010),呂聯盟、呂迎(2010)亦對審計市場進行考察,均發現,被審計單位的資產規模和子公司個數是影響審計收費的重要因素。

2.2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現代企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過度的盈余管理便成了利潤操縱。從研究盈余管理文獻中,可以發現兩個盈余管理的重要動機:首先,管理者通過應計利潤來掩飾不良業績,將部分收益提前確認;或將一部分優良業績遞延到未來的年份,將來的費用提前確認(defond and jiambalvo,1994);另一個動機是增加財務報表的凈利潤,促使公司的股票價格增加以增加公司的是市場價值(Kellogg,1991)。所以盈余管理的動機越強烈,審計師面臨的訴訟風險越大,從而審計收費就會增加。王猛,郝運鵬(2009)通過對其研究發現,盈余管理與審計收費之間雖負相關,但不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說明盈余管理雖然影響審計收費,但不是顯著性因素。

2.3 所有權集中程度和股東的制衡度 控股股東可以利用其控制權的優勢損害小股東的利益,則他們就有能力和動機粉飾乃至虛構財務報表,掩蓋事實,謀取私利,因此他們很可能會支付高額的審計費用,從而獲取高質量的審計意見。張薇(2009)對所有權結構、公司管理進行分析,發現公司所有權集中度與審計收費有顯著相關性,公司所有權越集中,審計收費越高。

2.4 風險水平 企業的風險水平是企業盈利能力之外決定企業價值的另一個因素。一般來說,風險水平越高,審計收費就越高。王永海、張文生(2009)基于審計需求的角度,研究發現公司的風險水平和風險管理的需求與審計費用正相關,同時還發現,企業的風險管理披露程度越高,審計費用越高。

2.5 區域位置 在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收費標準由國家各級財政部門會同物價管理部門及其他部門共同制定,用來指導會計事務所的收費行為。但是,就具體的情況看來,我國各地制定的審計收費標準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制定審計收費標準時也會考慮到當地的經濟水平。張帆、黃曉珍(2009)研究發現,我國的審計收費存在地域上的差異,發達地區比不發達地區的審計收費要高。王兵、張娟、楊德民(2010)亦研究發現地區經濟收入水平對審計收費有顯著的正相關。

3 結論和建議

本文這里主要從審計單位和被審計單位的角度,對審計收費的影響進行了文獻的綜述。從這些研究文獻中可以看出,企業的資產規模、子公司的數目是影響審計收費的主要因素,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結構、所有權集中程度和股東的制衡度、風險水平及上市公司所在的區域位置等被審計單位方面的因素歲審計收費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從審計單位主要是會計事務所來看,審計的成本、事務所的規模和品牌效應對審計收費都有顯著的影響。

目前,盡管我國已有不少學者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國的研究仍然處于不成熟的階段,許多審計影響因素還處于空白的階段,例如,資產負債率、審計意見、以及物價變動等對審計收費都存在著影響,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兵,張娟,楊德明.審計收費影響因素之長期特征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06):110-115.

[2]葉煒.審計收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文獻綜述[J].財會月刊,2009(10):70-72.

[3]中瑞華恒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預期損失與審計收費—來自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明[J].會計之友,2006(09):4-7.

[4]郭莉.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對審計收費的影響[J].會計之友,2009(04):52-53.

[5]王永海,張文生.風險和風險管理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基于審計需求的角度[J].財會通訊,2009(05):134-136.

[6]張帆,黃曉珍.事務所規模、上市公司區域位置對審計收費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滬市A股2007年數據[J].中國商界,2009(08):284.

[7]蔣力,劉爾奎,崔宏.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品牌和規模效應[J].財會通訊,2009(05):137-139接147.

[8]呂聯盟,呂迎.我過獨立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研究—基于A股市場的經驗證據[J].哈爾濱工商大學學報,2010(04):99-103.

[9]汪猛,郝運鵬.盈余管理對審計收費影響的實證研究—來自滬深A股上市公司03-06年年報數據[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08):51-55.

第8篇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5-0164-03

隨著英特爾未來教育在全球的推廣,經過十年來在我國的不斷推進,該模式正逐步推向全國,深受我國廣大教師的普遍歡迎。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課教師也嘗試著把英特爾未來教育運用到教學中去,發揮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效果十分明顯,這對于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效果如何,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評價體系對其進行評價。因此,構建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對于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的設計原則

教學評價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原則,利用有效的評價方法及技術對教學活動的價值和教學效果進行判定。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是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中進行科學管理的重要途徑,是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對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體系進行設計是十分必要的。根據構建教學評價體系的有關理論,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的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1 評價導向要體現自主性和協作性

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習環境,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進行小組合作和互助學習,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項目,共同達到知識的建構。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應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評價。由于學生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絡進行創設情景,進行自主選擇相關的信息資源,與傳統思政課學生所獲取的信息相比,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角度來說,學生的選擇更具自主性和廣泛性,這是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模式最重要的特點。同時,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應根據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模式的特點,對學生的協作性進行評價。這種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小組交流合作,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評論,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作品展示的反饋情況來調整教學,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真正交流。因此,導向性原則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評價要有利于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和協作性。

1.2 評價載體是任務驅動學習

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所采用的是任務驅動式的一種建構主義學習方式,它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任務驅動的過程中,無論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還是與組員進行交流與合作,都大大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體會到自己的主體作用,才會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使學習成為了一種自覺的行為。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創新精神;二是讓學生有機會去體驗所學的知識;三是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回答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1.3 評價目標是師生共建

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很少有機會能參與到教學設計中,師生之間是一種單向式的知識傳播方式。而在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倡導師生互動,鼓勵進行學生交流,學生還參與到整個課程建設中,實現了教學做三位一體的教學特色,是這一種新型的平等師生關系。因此,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的目標應是師生共建,促進教學相長。

1.4 評價指標科學和可行

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的指標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實際情況。思政課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確定評價標準,對于目前無法實現或沒有實效的,不納入到思政課的教學評價。另外,評價指標應做到具有可操作性,評價語言簡明和準確。

2 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的基本內容

根據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的設計原則,結合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項目的特色,可以從教師教學理念和方法、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學生學習的態度和情感、學生的作品等四方面構建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的基本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自我評價和反思。

2.1 教學理念和方法的評價

本層面評價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種理念。學生通過完成項目的情況,以及完成項目后進行的反思是否體現了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2.2 教學設計能力的評價

本層面主要是評價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體現學生的交流和協作精神。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模式強調任務驅動,學生進行教學設計是一種基于任務和項目的能力學習,學生根據教學設計后提出問題,提交一份學習報告或作品。可以從章節問題設計、學習目標制定、教學過程設計、教育技術的有效使用情況和教學評價設計等方面進行評價。

2.3 學習的態度和情感

本層面主要評價的是學生參與到項目學習中的態度。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出勤和合作學習的態度來進行評價。

2.4 作品評價

從這個角度進行評價,主要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主要從作品的規范性、創新性和可實施性進行評價。

3 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是開展評價活動的具體依據,直接關系到評價結論的形成。因此,設計出一套定位準確、系統完整、詳細具體、科學可行、操作簡便的評價指標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設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應做到準確性、全面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校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提高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質量、增強評價的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為進行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評價的實施奠定基礎。

為了檢驗思政課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模式的效果,該指標體系同時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對教師進行評價由思政主任、學科教研室主任進行評價,而對學生進行評價則有思政課教師進行評價。該指標體系由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具體的量化分值和過程評價參考構成。一級指標主要考量教學理念和方法、教學設計能力、學習的態度和情感、學生的作品等;二級指標主要考量框架問題設計、學習目標制定、教學過程設計、教育技術的有效使用和教學評價設計等情況。(見下表)

將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引入思政課是一種新的嘗試,對它進行有效地評價體系,不僅是在理論上進行研究的課題,也是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應用,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徑,還是讓高校思政課成為“大學生真正喜歡、終身受益”的課程。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英文Language B;外部評估;內部評估

一、國際文憑課程簡介

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一門兩年制的預科課程。這門課程是由國際文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簡稱IBO)組織并且管理的。由于該課程具有綜合平衡的課程設置以及高標準的學業衡量水平,其文憑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認可,目前全球已經有75個國家的2546所大學明確表示樂于接受國際文憑課程的畢業生,包括斯坦福、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一直以來,國際文憑課程的評價體系深受教育評價專家的好評。華東師范大學的鐘啟泉教授盛贊國際文憑課程“是一種類似于水仙花結構模型(如下圖)的課程”, 并且進一步指出“這一課程設計為克服普通中等教育中科目林立,將知識割裂得支離破碎的弊端,做出了重大嘗試,是現有的其他中學課程體系所不及的。”

從以上圖形中可以看到,學生要想取得文憑,除了要學習六門學科的課程之外,還要完成知識論(簡稱TOK,培養學生跨學科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學科)、拓展性論文(Extended Essay,學生自主研究的課題)以及學生創造行動服務(簡稱CAS)為宗旨的課程。該課程體系一直致力于培養有探究精神的終身學習者以及有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二、國際文憑課程英文Language B的評價體系

1.英文Language B課程的評價標準及實施

英文課程的評價由“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兩部分組成。語言能力較好的學生選擇高水平英文課程(High Level),反之可以選擇標準水平課程(Standard Level)。以下筆者將以高水平課程評價體系為例進行分析。

高水平課程的外部評價為筆試,所占比例為70%,試卷最終將呈遞IBO進行統一批閱。此部分包括卷一“文本閱讀”(25%)、卷二“寫作”(25%)以及“文學作品評論”(20%)。卷一部分共囊括五篇文本,涉及國際課程核心話題的方方面面;卷二部分則以非核心話題(IB國際文憑Language B包含三大核心話題,分別為global issues,communication and media,social relationships. 此外還有五大非核心話題,分別為cultural diversity, customs and traditions,health,leis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為根基,考查學生對于不同文體(例如news report,interview,blog,diary entry,speech等)的運用;而文學作品寫作部分則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所讀文學作品自主確定寫作內容,獨立完成創作。在學生完成創作的規定時間內,教師可以給予相應的指導。

課程的內部評價則為口試,占總分的30%,由任課教師出具測試結果,IBO對成績進行監督調整。此部分將分別對學生進行individual oral(20%)以及interactive oral(10%)的測試,前者是學生基于圖片進行個人陳述,而后者是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互動討論。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文憑組織所采用的評估標準是標準參照法而不是對比參照法,即評估方法是根據所確定的有關評估標準來評判學生的表現,而不是參照其他考生的表現。(《大學預科項目英文LanguageB指南》,國際文憑組織,瑞士日內瓦,2013年7月,第35頁)針對每一項測試內容,IBO提供了明確的評估細則并給出了0~5,0~10的分數段,教師可以更有參照地判斷考生的語言能力和水平。

此外Language B 的語言評價關注的不僅僅是語言的語法使用情況,還關注語義的組織傳達以及語言的交際性。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zdner)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由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它們是言語、音樂、邏輯、視覺、身體、自知和交往。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語言教師不應以傳統語言知識本身的測試結果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尺度和標準,應該從不同層面評價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其優秀智力領域的品質向其他領域進行遷移。

2.英文Language B 課程評價體系的特征

(1)內部評估倡導過程性評價的教學

《大學預科評估原則與實踐》(Diploma Programm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Geneva,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

tion,First Published in September,2004)中提到:“正式的大學預科評價是終結性評價,用來記錄學習結束時學生所獲得的成就,但仍然有許多評價工具可以用于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考試,尤其是內部評價。

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language B 強調學生學習動機、過程與效果三位一體的評價,倡導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這對學校的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我校為例,學校在安排教學管理時尤其重視內部評價的過程性教學。從學生進入課程(Grade 11)之后,要求任課教師在制訂教學大綱時有計劃地把individual oral 和interactive oral的訓練納入每節課堂,進入12年級之后,至少為學生模擬三次正式考試環境下的內部評價,為學生最終的內部評價做好充足準備。例如,在教授TCK(Third culture kids)這個話題時,在引導學生處理完所有文本信息之后,我有意識地設計了一次panel discussion,分配給學生不同的角色進行討論。學生在確定自身角色之后繼續進行擴展閱讀,搜尋相關知識,小組配合排練。通過觀察并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我發現學生不僅深入挖掘到TCK家庭面臨的困境和享有的優勢,還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同時通過這種操練,學生不斷自評、互評和接受老師評價,不斷深化對于interactive oral的理解。

在過程性評價引導下的內部評估使學生和老師不斷意識到評價本身就是個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在不同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及時做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學生則可以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反思,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

(2)外部評估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多元化評價,采用PTA 量表進行參照評價

PTA的意思是“基本要素分析”,根據該評價法,“任何一種行為表現,包括行為的和認知的,都會有一系列基本的要素,這些要素構成學生學習某種知識、技能或行為表現的基本單元,只要找出這些基本單元,并對學生在這些基本單元上的行為做出準確的評定,則學生在完成這些具體任務時的總體特征就可以得到適當的評定。”Language B 的外部評估對卷二以及“文學作品評論”兩個部分分別制訂了PTA量表。以卷二Section A為例,PTA量表把學生作答的內容分解為三個要素,分別為“Language”“Message” 和 “Format”, 各自關注語法、語意和語境三個不同層面。而針對每一個基本要素,又分別給出五條評估細則,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從0分到10分的成績水平。

相較于傳統的語言考試評價方式,PTA量表評價引導教師、學生在教授和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僅局限于語法知識的強化,更加關注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3)課程評價體系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根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委員會主席埃德加?富爾曾指出:“雖然一個人正在不斷地接受教育,但它越來越不成為對象,而越來越成為主體了。”教育的重心相應的也必須轉移,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成為“他自己文化進步的主人和創造者”。

仔細研究Language B 的課程評價體系,不難發現,該課程始終鼓勵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努力調動學習者的自主性。例如,學生在完成“文學作品評論”的任務過程中,首先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確定選題,然后發起研究,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能起到指導作用,可以對學生的選題和初稿提出建議,但不能對學生的論文進行修改或參與研究。在這個評價過程中,學生逐漸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和幫助。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適應海外求學生涯,甚至有研究表明,有過國際文憑學習經歷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有更強的適應力和學習力。

三、國際文憑課程Language B 評價體系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1.教學中創設更多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機會

語言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語言知識的傳播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不可以將其作為語言教學的唯一目的。學生的自我實踐方式會決定其語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每個學生的語言基礎不盡相同,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反思自身的學習策略,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合作學習將師向生的單向型互動延展為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學生不僅可以從老師那里獲得信息,還可以通過傾聽同伴的意見汲取語言知識。與此同時,每位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學會寬容溝通,協作分享。

2.將單一的書面評價方式逐漸轉換為多元化的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評價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英語課堂的評價體系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每個學生都各有所長,并且在語言學習的不同階段會展現出不同的認知策略以及探究能力。采用過程性評價能夠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對自己的特長才能進行認定,能夠增強學生語言學習的自信,并且這對于每位學生來說都是更加公平的評價過程。同時學生在過程性評價的敦促下,可以不斷反思自身的學習過程,探究更為有效的學習策略,始終做到心中有數,學有目標。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課程評價體系的沿革也勢在必行。通過研究國際文憑課程language B的評價體系,筆者發現該課程將評價納入學習過程,注重對學習者的過程性評價。同時外部評估和內部評估的多元評價方式的采用促進了學生語言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空間。這一課程評價體系對于英語教師是極具借鑒意義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重視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合作,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常慶.IB:國際教育的統一度量衡[J].上海教育,2009(12):42.

[2]霍力巖.多元智力理論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0(9):72.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在视频 | 免费毛片视频 | 开心网五月天 | 国产福利视精品永久免费 | 日韩第一视频 | 狠狠干五月天 | 日韩欧美综合视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青青日本 |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福利不卡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丁香五月缴情综合网 | 在线综合视频 |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小视频 | 久久亚洲午夜牛牛影视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中国 | 色网站在线视频 | 手机香蕉网 | 国产精品黄页网站在线播放免费 | 免费电影mv网址入口 | 久久99综合国产精品亚洲首页 | 福利视频自拍 | 伊人高清视频 | 五月婷婷啪| 国产久 |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狠狠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蜜月 | 久久婷婷色 | 久久精品.com |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www | 综合精品视频 | 99re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性色xxxx视频 | run away无删减全集动漫免费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 久久狠狠躁免费观看2020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激情影院 | 国产福利视精品永久免费 | 八月丁香|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 | 深爱五月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