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24:1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華文化根本特征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中華文化;傳承;特征;小議
我國一直承載著禮儀之邦的稱號,這對于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名譽,不僅僅代表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更加證明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優良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大的家庭,在這個大家庭當中所承載的文化包羅萬象,正是這些豐富而獨特的特性讓中華文化變得更加燦爛,然而一個民族的文化需要被永久的傳承下去,這不僅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延續,更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底蘊,中華文化是偉大的更是是絢麗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要銘記屬于我們華夏人的文化,并珍惜身邊的文化,只有將它完整的保護和傳承下去,才不會在未來的發展和生活中失去華夏人的本色。
一、中華文化傳承的地域性
作為一個文明大國來講,中華文化在世界當中的聲譽是舉世聞名的,我國廣大的地域孕育了我們華夏子孫,然而不同的地域所傳承的文化是各不相同的,正是因為這個地域性的差別給我們的中華文化增添了絢麗多彩的顏色。不同的地域差別和環境導致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存在著差異,就像我們的民族一樣,五十六個民族就有著五十六種不同的文化傳承,地域性更是我們中華文化傳承的最根本的特征。
(一)地域的差異影響著一方環境文化的傳承
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來講,指的不僅僅是物質文化的傳承,更包含了大自然留給我們最為真實的環境傳承。我們每個人雖然都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但是大自然的神奇并不是任何言語能夠表達的,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環境,就說說我國的南北地域差異,南方雖不能總體概括為四季如春,但是從自然的氣候變化中,很明顯的會與北方的截然不同,南方的氣候溫暖造就了種種奇特的景觀,而北方又有著屬于北方的環境特點,冬季雖寒冷,但卻有著南方所沒有的爛漫雪季。
(二)地域的差異影響著語言文化的傳承
中華文化的燦爛是眾所周知的,在我國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中,所傳播的語言更是獨具地方特色,語言文化的不同就是受到地域的差異而受到的影響。我國的語言種類更是達到了八十幾種之多,語言的傳播承載的是我國古老文明的結晶和智慧,人們通過語言的文化,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聯系,更加構建了這個統一的大家庭。
(三)地域的差異影響著飲食文化的傳承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地域存在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在飲食的口味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也就是造就了我國菜系的重要因素。受到地域性的制約,不同的農作物或植物種類讓人們的飲食變得五花八門,雖然在經濟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隨隨便便的就買到當地所沒有的產物,但是就拿一個簡單的蔬菜來講,不同地域的人就會做出幾十種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地域所帶來的飲食文化傳承。
(四)地域的差異影響著人們生活習性文化的傳承
以南北的地域差異為例,地域的差異性造就了南北方人們的不同習性,從性格及特征的角度來講,北方人的身材相對南方人比較魁梧,性格大多心直口快、豪爽而率真,南方人的身材比較瘦小,而心思細膩語言委婉,地域的不同讓南方人的習性變得非常細膩而精致,而北方人卻是簡樸而粗獷,這種文化的傳承正是人們不同生活習性的證明。
二、中華文化傳承的時代性
如果說地域是文化傳承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那么時代就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有力鑒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都具備著一定的時代色彩,任何一種有價值而具有深淵影響的文化,都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才傳承下來的。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開端,甲骨文與明確的時間記錄法是我國古老文化能夠得以傳承的重要前提;春秋常國時期,孔子與老子的思想與文化的傳承,造就了中華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秦漢時期的統一王朝,見證了制度的統一,更加造就了氣勢雄偉的長城建筑,為我們中華文化增添了風采;隋唐時期的鼎盛與輝煌更是我們古代文化的華麗彰顯。時代的不同所造就的中華文化更是豐富而輝煌的,正是時代的傳承讓我們中國的文化得到了延續。
三、中華文化傳承的社會性
對于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來講,都需要依托于社會的發展而存在,文化的傳承也都有著屬于它自己的特點,就比如現代的社會而言,在當今社會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這從時展的角度來看固然是好的,但是對于中華文化傳承來講,也都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發生了變化。現代化的社會在吸取國外思想的同時,人們的意識與行為也在改變,很多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的文化得到了交融,以陜西的刺繡文化為例,傳統的刺繡起源于古老社會中農民家庭的,反映出的是濃濃的鄉俗寄托和燦爛的民族特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漸的演變成了現代的藝術,不僅僅是農村家庭中精神上的祝福與寄托,更成為了當前社會中的流行因素,人們將刺繡慢慢的融入了現代的色彩,在中華文化得到傳承的同時,又得到了轉變和升華,這就是中華文化傳承的社會性特征。
結束語:
中華文化是絢爛多姿的,對于文化的傳承來說,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更是人類文明的的偉大成果。中華的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的,由古至今,我國都是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文明大國,雖然中華文化在歷史的風霜中經歷過風吹雨打,但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卻從未中斷,這也就讓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鑒證了祖先留給我們燦爛的文明。中華文化的傳承所具備的特征更是豐富而含有特色,從文化傳承的地域性到文化傳承的時代性,以及文化傳承的社會性都存在著各自的特點,足以證明中華文化是多么的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余春華.淺論中華文化傳承的特征[J].長江論壇,2013,(2):91-95.
論文摘要: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弘揚中華文化,正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把中國音樂文化傳統作為當代中華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對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Keywords:mothertongue;Chineseculture;musiceducation
Abstract:Facingthewhol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weinheritanddevelopChinatraditionalculture.We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viewpointof"musiceducationbasedonnative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edevelopmod-ernChinesemusicandeducation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usiccultureandbyusingitaskeyfoundationandresources.Thepaperpresentssomeoftheviewsonmotherlanguageteachinginmusiceducation.
0.引言
自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落后論”、“全盤西化論”等問題上展開了學術爭論。為此,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本文就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1.我國音樂教育現有體制的由來
中國音樂教育在清代以前占主體地位的是中國傳統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的推行和西方音樂文化的侵入,我國音樂教育便走上了西化的道路。西化的表現可以概括為:引用歐美學校歌曲曲調作為唱歌教材、樂理采用西洋樂理體系、教學方法照搬西洋。這時候興起的“學堂樂歌”便成為我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起點。
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西化”問題。中國近百年來的音樂教育有得也有失,正如福建師范大學王耀華先生所說,其“得”在于:引進歐洲近現代音樂教育體系,使中國音樂教育走上了系統化、規范化道路;提高了全民族的音樂水準;引進西洋近現代音樂及其理論,促進了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促使某些音樂形式的誕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其“失”在于:在學校音樂教育中,以歐洲音樂理論體系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教育,忽視了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深入探討和重建,不利于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弘揚和發展。主要表現為:在專業理論方面,以歐洲音樂理論為普遍真理,而取代中國音樂理論;在音樂創作方面,以歐洲音樂體裁為效仿的楷模;在價值取向方面,重西輕中,以西否中。[1]
在對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得”與“失”思考的同時,也會引起對我國音樂發展的另一個問題——中國音樂文化發展主體性危機的思考。由于受西方工業文明價值觀及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影響,我國一些人把東西方音樂關系納入了古今關系,而不是把它作為人類音樂的成果來借鑒和接受。這樣,也就使中國傳統音樂的心理學、美學等價值被“削足適履”地納入了西方音樂演進的軌跡。這一切都要求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整體的文化價值體系進行重新評價與重構。
由此可見,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是一項嚴峻的課題,其歷史必然性更不容置疑。
2.母語選擇——中國傳統音樂
所謂“母語”,就是指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方言。[2]806本文這里說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中的“母語”,是借用了語言學的概念。美國語言學家布魯克和特雷杰認為:“語言是使一個社會集團內部協調一致和任意的有聲符號系統”??梢哉f,音樂也是人類社會“有聲符號系統”的組成部分。音樂與母語有著密切的關系。聲樂中的歌詞本身就是語言,器樂也總是體現著母語文化的特征。另外,“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必須要依靠民族某種具體語言和文字來交流、記錄和傳播,特別是沒有文詞依附的傳統器樂曲,在民間仍然主要采用‘口傳心授’的方法來傳承”。[3]39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華民族在語言特色、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審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質等方面在世界上都獨樹一幟,是中華民族本體、民族尊嚴、民族意識的標志。如“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品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等。雖然中華文化也含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君主專制主義思想、男尊女卑以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權思想和“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因循守舊思想等,但占主導地位的還是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文化母體千百年來也孕育了傳統音樂文化的成長和發展。
那么,今天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就應該指的是“以在中華民族歷代生產斗爭、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為深厚基礎和廣闊背景而進行的音樂教育”。[4]
當今中國音樂文化處于中國傳統音樂、中國現代民族音樂、外國音樂三種體系多元共存的復雜狀況。每一種音樂體系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們的音樂生活中發揮著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各自的文化價值沒有高低之分。它們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都值得保存和繼承。但是,在世界各國,音樂教育首先應該擔負起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構建。所以,最根本的“母語”選擇應該也只能是中國傳統音樂,正如當今一些研究中國的西方學者指出:“在中國面臨的各種危機中,核心的危機是自信的危機,中國人正在失去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中國性(Chinesness)。”[5]梁銘越先生也曾經談道:“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系如若失去原生態演藝的存在,其傳承也愈接近離失而無形中被埋沒了?!盵6]263也就是說,如果放棄中國傳統音樂體系而選擇其他音樂體系,則意味著否定了自我。那么,“弘揚中華音樂文化”就只是一句空話。所以,在“母語”音樂教育中,只能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為根本資源。當然,作出這樣的選擇,并不意味著排斥其它音樂體系,否定其它非母語因素。相反,還要把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知識列入普通教育的音樂課中。王耀華先生曾經指出:“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為根本,既注重繼承,又重視發展,既繼承一切優秀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使之得以弘揚,又重視對其他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借鑒、吸收。”[7]
3.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的現實意義
當今,中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要求把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作為基點,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起著并且至今仍然起著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作用。若要讓這燦爛的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這一歷史重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音樂教育的肩上。
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是增進中華民族情感交流、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的需要。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整體結構中,“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鬃拥臉焚F移風易俗觀,荀子的“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記》更是充分肯定了“樂”的美育社會功能,可見音樂的民族凝聚力十分強大。同時,建立這樣一個體系也是增進中華音樂文化內部交流、繼承發展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優秀傳統的需要。如果沒有把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好的話,就不能為人類音樂文化發展做出貢獻。另外,在世界音樂教育界也出現了重視各民族傳統音樂教育的趨勢。面對這一世界音樂教育的共同趨勢,我國的音樂教育要如何進行改革,不僅是音樂教育界,而且是整個音樂界應該重視的問題。
4.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的困難和可能性
盡管對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充滿著信心和希望,但是,這一體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其一,要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必須擺脫西方工業文明價值觀及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影響,建立新的音樂教育價值觀。
其二,必須改變中國傳統音樂非系統化的現狀,總結出適合我國音樂教育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作為教材。
其三,要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必須打破原有模式的約束,尋求新的教學方法。必須找到中國傳統音樂教學方法和當今世界先進教學方法的契合點。
其四,必須培養具有中華文化意識的音樂教師。雖然存在這么多的困難和問題,但實現“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又有其現實基礎。
在對歷史的反思中,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已成為大多數音樂工作者的共識。通過大多數音樂工作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奠基性的成就,比如,對古文獻、古樂譜、古樂種的研究、整理及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1985年,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35條,明確提出了“加強美育”,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1999年,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對“美育”又作了更進一步強調。這一切都將會對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實現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5.結束語
弘揚中華音樂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音樂文化傳統,是我國每位音樂工作者的崇高歷史使命。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弘揚中華文化僅僅依靠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的建立將與西方體系形成一種平等的對話,為世界音樂文化溝通、互補與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的得與失.音樂研究,1994,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
[3]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王耀華.根深扎于中華文化的土壤.樂府新聲,1996,1
[5]管建華.重建比較音樂學.中國音樂,1995,1
論文摘要: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弘揚中華文化,正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把中國音樂文化傳統作為當代中華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對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Keywords:mothertongue;Chineseculture;musiceducation
Abstract:Facingthewhol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weinheritanddevelopChinatraditionalculture.We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viewpointof"musiceducationbasedonnative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edevelopmod-ernChinesemusicandeducation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usiccultureandbyusingitaskeyfoundationandresources.Thepaperpresentssomeoftheviewsonmotherlanguageteachinginmusiceducation.
0.引言
自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落后論”、“全盤西化論”等問題上展開了學術爭論。為此,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本文就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1.我國音樂教育現有體制的由來
中國音樂教育在清代以前占主體地位的是中國傳統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的推行和西方音樂文化的侵入,我國音樂教育便走上了西化的道路。西化的表現可以概括為:引用歐美學校歌曲曲調作為唱歌教材、樂理采用西洋樂理體系、教學方法照搬西洋。這時候興起的“學堂樂歌”便成為我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起點。
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西化”問題。中國近百年來的音樂教育有得也有失,正如福建師范大學王耀華先生所說,其“得”在于:引進歐洲近現代音樂教育體系,使中國音樂教育走上了系統化、規范化道路;提高了全民族的音樂水準;引進西洋近現代音樂及其理論,促進了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促使某些音樂形式的誕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其“失”在于:在學校音樂教育中,以歐洲音樂理論體系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教育,忽視了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深入探討和重建,不利于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弘揚和發展。主要表現為:在專業理論方面,以歐洲音樂理論為普遍真理,而取代中國音樂理論;在音樂創作方面,以歐洲音樂體裁為效仿的楷模;在價值取向方面,重西輕中,以西否中。[1]
在對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得”與“失”思考的同時,也會引起對我國音樂發展的另一個問題——中國音樂文化發展主體性危機的思考。由于受西方工業文明價值觀及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影響,我國一些人把東西方音樂關系納入了古今關系,而不是把它作為人類音樂的成果來借鑒和接受。這樣,也就使中國傳統音樂的心理學、美學等價值被“削足適履”地納入了西方音樂演進的軌跡。這一切都要求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整體的文化價值體系進行重新評價與重構。
由此可見,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是一項嚴峻的課題,其歷史必然性更不容置疑。
2.母語選擇——中國傳統音樂
所謂“母語”,就是指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方言。[2]806本文這里說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中的“母語”,是借用了語言學的概念。美國語言學家布魯克和特雷杰認為:“語言是使一個社會集團內部協調一致和任意的有聲符號系統”??梢哉f,音樂也是人類社會“有聲符號系統”的組成部分。音樂與母語有著密切的關系。聲樂中的歌詞本身就是語言,器樂也總是體現著母語文化的特征。另外,“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必須要依靠民族某種具體語言和文字來交流、記錄和傳播,特別是沒有文詞依附的傳統器樂曲,在民間仍然主要采用‘口傳心授’的方法來傳承”。[3]39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華民族在語言特色、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審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質等方面在世界上都獨樹一幟,是中華民族本體、民族尊嚴、民族意識的標志。如“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品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等。雖然中華文化也含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君主專制主義思想、男尊女卑以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權思想和“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因循守舊思想等,但占主導地位的還是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文化母體千百年來也孕育了傳統音樂文化的成長和發展。
那么,今天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就應該指的是“以在中華民族歷代生產斗爭、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為深厚基礎和廣闊背景而進行的音樂教育”。[4]
當今中國音樂文化處于中國傳統音樂、中國現代民族音樂、外國音樂三種體系多元共存的復雜狀況。每一種音樂體系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們的音樂生活中發揮著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各自的文化價值沒有高低之分。它們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都值得保存和繼承。但是,在世界各國,音樂教育首先應該擔負起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構建。所以,最根本的“母語”選擇應該也只能是中國傳統音樂,正如當今一些研究中國的西方學者指出:“在中國面臨的各種危機中,核心的危機是自信的危機,中國人正在失去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中國性(Chinesness)?!盵5]梁銘越先生也曾經談道:“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系如若失去原生態演藝的存在,其傳承也愈接近離失而無形中被埋沒了。”[6]263也就是說,如果放棄中國傳統音樂體系而選擇其他音樂體系,則意味著否定了自我。那么,“弘揚中華音樂文化”就只是一句空話。所以,在“母語”音樂教育中,只能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為根本資源。當然,作出這樣的選擇,并不意味著排斥其它音樂體系,否定其它非母語因素。相反,還要把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知識列入普通教育的音樂課中。王耀華先生曾經指出:“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為根本,既注重繼承,又重視發展,既繼承一切優秀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使之得以弘揚,又重視對其他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借鑒、吸收。”[7]
3.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的現實意義
當今,中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要求把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作為基點,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起著并且至今仍然起著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作用。若要讓這燦爛的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這一歷史重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音樂教育的肩上。
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是增進中華民族情感交流、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的需要。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整體結構中,“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樂貴移風易俗觀,荀子的“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記》更是充分肯定了“樂”的美育社會功能,可見音樂的民族凝聚力十分強大。同時,建立這樣一個體系也是增進中華音樂文化內部交流、繼承發展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優秀傳統的需要。如果沒有把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好的話,就不能為人類音樂文化發展做出貢獻。另外,在世界音樂教育界也出現了重視各民族傳統音樂教育的趨勢。面對這一世界音樂教育的共同趨勢,我國的音樂教育要如何進行改革,不僅是音樂教育界,而且是整個音樂界應該重視的問題。
4.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的困難和可能性
盡管對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充滿著信心和希望,但是,這一體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其一,要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必須擺脫西方工業文明價值觀及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影響,建立新的音樂教育價值觀。
其二,必須改變中國傳統音樂非系統化的現狀,總結出適合我國音樂教育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作為教材。
其三,要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必須打破原有模式的約束,尋求新的教學方法。必須找到中國傳統音樂教學方法和當今世界先進教學方法的契合點。
其四,必須培養具有中華文化意識的音樂教師。雖然存在這么多的困難和問題,但實現“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又有其現實基礎。
在對歷史的反思中,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已成為大多數音樂工作者的共識。通過大多數音樂工作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奠基性的成就,比如,對古文獻、古樂譜、古樂種的研究、整理及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1985年,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35條,明確提出了“加強美育”,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1999年,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對“美育”又作了更進一步強調。這一切都將會對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實現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5.結束語
弘揚中華音樂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音樂文化傳統,是我國每位音樂工作者的崇高歷史使命。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弘揚中華文化僅僅依靠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的建立將與西方體系形成一種平等的對話,為世界音樂文化溝通、互補與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的得與失.音樂研究,1994,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
[3]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王耀華.根深扎于中華文化的土壤.樂府新聲,1996,1
[5]管建華.重建比較音樂學.中國音樂,1995,1
關鍵詞:漢字聽寫;文化強國;文化創新
由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掀起了一場聽寫漢字的熱潮。據央視統計,該檔節目播出后,同時段收視率飆升4倍,微博話題登頂熱門榜,點擊率破18萬,百度搜索高達42萬。一場沒有奢華場面,沒有明星陣容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何一經推出,便備受矚目,在觀眾中引起如此強烈反響?讓我們一起從《文化生活》教材中找找答案。
一、載體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聽寫漢字為題。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數千年來,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稘h字聽寫大會》以漢字為載體,通過參賽選手的比拼,強化漢字書寫,領悟漢字之美。
二、內容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漢字為載體,考查的內容無不體現著傳統文化,也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荚囶}目涉及了歷史、地理、人物、自然、醫學、化學、成語、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知識。比如歷史方面:甲胄、桀紂、斧鉞、蚩尤;地理方面:郫縣、鄆城、滹沱河、兗州;自然方面:霧凇、猢猻、岱宗、烏桕;醫學方面:腭裂、濕疹、矽肺病、癔癥;化學方面:鏹水、三聚氰胺、核苷酸、胱氨酸;成語方面:梟首示眾、萬目睚眥、兄弟鬩墻、犖犖大端;日常生活用語更是不勝枚舉。這些考題見證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同時也證明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征。
三、作用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播出,掀起了國人的漢字熱,通過主持人解釋考題的過程,讓我們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和獨有的魅力。漢字散發著獨特魅力,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吨袊鴿h字聽寫大會》讓我們對古老的傳統文化重新點燃激情。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吨袊鴿h字聽寫大會》的出現,讓我們重溫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內涵,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時,通過聽寫漢字,也普及了一些自然科學、醫學生物、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識,讓我們看節目的同時也收獲了知識,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提升了我們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
此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播出對外也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通過這樣一檔欄目讓更多各國的人民認識、了解和喜歡我們的“方塊字”,了解我們的文化。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弘揚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吨袊鴿h字聽寫大會》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也繁榮了世界文化,為實現文化多樣性作出了貢獻。
通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我們油然而生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正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要求。對漢字追捧熱潮的背后,正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發展建設本民族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體現了我們每一位中國人對建設中國文化強國的參與熱情。
四、啟示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保持文化的生機和活力,必須實現文化創新??梢哉f《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做到了創新,以獨特的視角和方式挖掘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蘊,向國人和世人傳播著古老的中華文明,也通過文化的創新,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時代的元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今天,我們生活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這是一個呼喚文化創新的偉大時代。人民群眾從來就是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只有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這是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吨袊鴿h字聽寫大會》的幕后策劃團隊,依托大眾傳媒,將傳播中華文化這一使命完成得如此成功?!皾h字聽寫”熱潮的背后,讓我們更多關注本國文化,了解認同本民族文化,人人爭做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弘揚者,讓中華文化這一人類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偉大文明,在新世紀綻放出更為絢麗的光芒!
知識的寬度、厚度和精度決定人的成熟度。每一個人比別人成功,只不過是多學了一點知識,多用了一點心而已。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11、傳統建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 × )
點撥: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 中國古代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2、傳統文化是固定不變的。
( × )
點撥: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3、傳統文化推動社會發展。
( × )
點撥: 傳統文化自身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推動社會發展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則會阻礙社會進步。
4、對待傳統文化要先繼承后發展。
( × )
點撥: 繼承和發展是同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不是兩個過程。
5、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 × )
點撥: 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6、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傳遞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 )
點撥: 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既具有傳遞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21、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沒有區別。
( × )
點撥:源遠流長是從時間上來講的,要從縱向來理解,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博大精深是從內涵豐富的角度來講的,要從橫向來理解,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底蘊深厚。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在于漢字和史書典籍。
( × )
點撥: 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
3、漢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 × )
點撥: 文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4、中華文化呈現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 × )
點撥: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但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間沒有共性。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5、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盤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
( × )
點撥: 對于其他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敞開其博大的胸懷,發揚其“包容性”的特點,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同時必須堅持文化發展的獨立性。
6、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總和。
( × )
點撥: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
7、中華文化的力量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決定力量。
( × )
點撥: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而非決定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31、文化只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
( × )
點撥: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純粹“自然”的東西也是文化。
( × )
點撥: 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3、每個人的文化素養都是與生俱來的,不可以后天培養。
( × )
點撥: 每個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得開物質載體。
( × )
點撥: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也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 文化傳承和發展必須通過物質載體。
5、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
( × )
點撥: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6、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因此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
( × )
點撥: 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經濟的發展。
7、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
( × )
點撥: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是經濟和科技實力。
8、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
( × )
點撥: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但不能“直接”轉化。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41、處在較好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 × )
點撥: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 處在較好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但不是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2、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不同,因此文化決定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 × )
點撥: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但不決定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每個人接受文化的影響都是消極被動的、無目的的。
( × )
點撥:文化對人的影響雖然是無形的、不知不覺的,但人們接受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不都是消極被動的、無目的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永久不變的影響。
( × )
點撥: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深遠持久是難以抹去、難以改變,但不是不能改變、永久不變。
5、積極參加文化活動,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 × )
點撥: 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6、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 × )
點撥: 文化有優秀與落后、健康與腐朽之分,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7、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決定作用。
( × )
點撥: 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說起決定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錯知識51、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 × )
點撥: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注意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對應的內容不能混淆。
2、文化多樣性等同于文化多元化。
( × )
點撥: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從文化的表現形式來說的,即人類文化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上說的,各種文化中既有優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我們要提倡文化多樣性,反對文化多元化。
3、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
( × )
點撥: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步的重要動力。 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生產,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實踐。
4、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 × )
點撥: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是正確的,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
5、尊重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認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 × )
點撥: 尊重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對其他民族文化,要尊重但不一定要認同。
6、尊重文化多樣性,要遵循各種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 × )
點撥: 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尊重文化多樣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或者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但文化有先進與落后、健康與腐朽之分,因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等于各種文化一律平等。
7、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 × )
點撥: 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徑。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有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 注意區分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文化傳播的手段。
8、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會促使舊的傳媒的消失。
點撥: 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各種傳媒都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9、文化交流有助于減少文化差異。
[關鍵詞]中華文化;匯通;惠通;會通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4-0097-02
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其文化以鮮明的特性昭示于每一個有文化存在著的疆域,但文化是沒有邊界的,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越是獨特的,也越是普世的。中華文化的“匯通性”成為了其流傳千百年來根本之一,古今綿延,融貫東西,惠澤于國。簡言之,“匯通”可以延展為會通、惠通之意。就是中華文化在傳播發展過程中融匯與貫通,繼往與開來,惠及與便及各方的一種特性。經過歷史的變遷與時代更迭的證明,倘若沒有百家爭鳴和域外文化的交流,那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就不能很好地在發展、創新的道路上前進下去。
中國人的文化哲學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那就是“和而不同”,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各安其位;而“不同”則顯示了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與博懷。這正與“匯通”性不謀而合,一脈相承。試想某一天,如果文化都成了一個模樣、如出一轍,那必定是人類和人類文明的末日。中華文化向來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各種文化在這一片廣域中各秀所長。某些文化在自然與歷史的選擇下逐漸走向衰亡,而有些則悄然潛入我們的中華文明,成為匯通的中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華文化的匯通是多向多因的,其目的是交融和革新,在此過程中會有和諧的一面,勢必也會有交鋒沖突的一面。交鋒沖突從哲學的范疇來講,就是矛盾,其促進推動文化向前發展,是一個迂回式上升、前進的過程。這種文化初交時內核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應避免。我們需要碰撞激蕩起的火花與靈感,需要碰撞在新的文化領域辟土開疆。當然,這或許來源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理念,展示了我們的文化胸懷。它帶來的不僅僅是交流,還真真實實惠及了中國人的生活。
一、“匯通”的中華文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雪凈胡天木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看到這些詩句,我們能深切地體會到中華文化強大的吸收能力,這種能力讓文化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匯”、“通”,它起到一種聚合、匯集、貫通、流通的作用。同時,也可理解為古籍中所提到的“會通”,在此,二者都有融會貫通之意?!皶ā币辉~正式出現于《易傳·系辭上》。原文是:“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苯鷮W者高亨在《周易大傳今注》中說:“此言圣人有以見到天下事物之運動變化,而觀察其會合貫通之處,從而推行社會之典章制度?!雹僭缭诿鞒┠曛袊私佑|“泰西之學”之初,科學家徐光啟就有“欲求超勝,必先會通”(《明史·徐光啟傳》)之說,而經學家焦循還有“會通兩家(指中、西方)之長,不主一偏之見”之辭。而到了晚清,王韜也有“天下之道其終也由異而同,必有人焉融會貫通而使之同”(《弢園文錄外編》)的判斷。②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創造性的活動,其中蘊含著外顯和內隱兩種模式,既包括行為規范、語言體系這些內隱模式,又涵蓋了藝術、宗教這些外顯模式。對于兩種模式的影響,“匯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匯通”之綿延
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動態發展過程。任何一個種族、國家的文化,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文明的傳承更是如此。在漫長的歷史年代里,唯有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現代的希臘人跟從前的希臘人無關,現代的埃及人跟從前的埃及人也無關,而古巴比倫文明更是早早地變成了只有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的文明遺跡,而現代的中國人卻是古中國人的后裔。很多家譜和族譜都可以追溯到數千百年前的朝代和先族,貫古縱今的的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結構是中國文化特點的重要方面。若往上追溯,可追尋到大槐樹根底下或渭水以北的黃土高原。從最初的周公制禮作樂確立宗法制度到西周姬姓家族家天下的時代統治,再到戰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制度的長盛不衰,宗法關系在中國的綿延匯通,致使“家國同構”的格局長期遺存。故梁啟超說:“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后國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 ③中國人普遍都有意或無意地能感受到一種歷史感,這種歷史感即體現在能見到古人所見,感到古人所感。
這種匯通的歷史感尤其還體現在中國的“雙文”(文字和文學)之中。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通用文字,與埃及圣書字、古代蘇美爾文字、原始埃蘭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從舞陽賈湖刻符至今,漢字已經有八千年的發展歷史。漢字與其他古文字一樣,都由最初的圖符文字階段過渡到表意文字的階段,但它們之間的區別也是顯著的。那些古文字在演變中有的停滯不前了,有的消失而喪失了生命力,有的被其他文字異化了,有的甚至不能夠被識讀,只有漢字,從未間斷,匯通至今,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基本維持了自己的特點,成為世界上最古老、最系統的文字之一。而現如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它已是能夠完整記錄漢語的文字體系?!渡袝ざ嗍俊酚涊d西周初年周公的話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④此后經歷了西周金文、春秋金文,金文鑄于青銅器皿之上,字體肥厚豐潤,排列整齊,結構趨于定型。而后的戰國文字、秦代小篆、漢代隸書和魏晉以來的楷書、草書、行書,一步步地發展,匯形通意。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所推行使用的字體,歷史上的“書同文”有很大的文化統一意義。隸書講究蠶頭燕尾,是在漢展變革使用的字體,史稱“隸變”,同樣也是文字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為后期的文字形態奠定了基礎。一直使用到今天的楷書起源于魏晉,成熟于隋唐,字形方正,結構嚴謹,便于識讀和書寫,因此流傳于千年而不變。文字匯通古今之綿延是由漢字一步一步向前革新而來,而文學則是傳承與發展、回眸與前瞻綜合促進的文化板塊。
“文以載道”這一理念始終貫通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各類文學作品在中國歷朝歷代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流傳至今,被世人誦讀、傳閱與評論。中國文學在文字誕生之前就已經產生了,即使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中國古代文學也走過了3000多年的歷程。在如此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高峰迭起,瑰麗璀璨,堪稱人類文化史上僅有之奇觀。正如前人所說,中國古代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所勝”(焦循《易于龠錄》卷15)。與此同時,中國古代文學又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其中有些文體更是綿延2000年之久。⑤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跨時代、跨地域的魅力。文學作品是文化中最容易被廣泛理解和接受的一種藝術形態,是溝通各種文化最直接的一種橋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最佳窗口。
中國古代文學輝煌成就的初期典范就是《詩經》和《楚辭》,合稱“”,是中國詩歌的兩大源頭。據考,《詩經》在孔子出生之前就已經基本編定了,這一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間的社會生活。詩歌的內容對準了國家和個人的命運疾苦,對一些社會現象特別關注和涉及。其中所使用的“賦”、“比”、“興 ”的藝術手法都對后代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匯事通文,匯實通文”的寫作傾向也具有深刻的時代特征。而楚辭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獨特文體,其形式自由,易表達奔放的感情。因屈原的《離騷》為其代表作,因此也稱這種詩體為“騷體”。直至今日,“文人騷客”依然是文人學士的代稱。
《尚書》之后蔚為壯觀的先秦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尤其是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于是產生了以論說為主的諸子散文,成為了文學史和思想史上重要的一個篇章。各家思想之匯通,提出不同政治主張并展開辯論。之后的漢賦更是以其恢弘的氣度展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空前強大的統一帝國——漢。它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高度自信和對現實世界的熱愛,事實上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世界進行整體把握的思維特征。
魏晉之際到強盛繁榮的唐代,詩歌漸漸進入了高度繁榮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詩壇百花齊放,內容、語言、風格無不呈現出“匯通、會通”的特質。中國是一個詩性的國度,唐詩攀登上詩國最為輝煌的高峰,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瑰麗光輝的閃光點之一。繼而往之,與唐詩交相輝映的是宋代的詞,宋詞從題材內容到藝術風格都顯示出異彩紛呈的景象。它委婉含蓄的美學特征是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思想的典型體現。
時代更迭,歷史的年輪到了元明清三朝,更多的文學創作形式推陳出新。元曲是元代文學中的精華,歷來與唐詩、宋詞并稱,其流傳至今的劇本尚有200余種,它的興盛意味著文學在作者和讀者兩個方面都進一步走向民間,在二者間搭起了一座匯通的橋梁。讓文學變成了不只是有學之士和文人騷客的專屬品。到了明清時代,小說臻于極盛,中國古代文學中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巨著《紅樓夢》也是古代文學的光輝總結。這一時期的小說也為后期的白話小說奠定了基礎。
時至今日,今人仍然臨摹、書寫著漢隸唐楷,仍舊學習、閱讀著漢賦宋詞。上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能吟《離騷》,下到牙牙學語的幼童會誦唐詩,這足以說明中華文化匯通綿延無絕期。
(二)“匯通”之廣博
中華文化的匯通性不僅體現在縱向的時間維度上的綿延,同時還體現在橫向的空間維度上的廣博。認為,中國文化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即是它可以把不同的東西凝和在一起,可以出現對立面的統一?!岸嘣惑w”的思想即是中國式文化的表現?!岸嘣惑w”的思想包含了“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的文化態度。⑥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的相互匯通有無,容納凝聚,做到民族、國家間“和而不同”、和平共存、共處共榮的融合。
縱觀歷史,匯通廣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在內部,還是與外界的匯合交流,一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力。這說明文化不僅僅是推陳出新,而且是廣而交融的。幾千年來,在中華文明滋生的這塊東方沃土上,先后繁衍生息過許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又勃然興起。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地區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反復交替,古代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文明共同的歷史進步。如今,我們所指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基于長期交流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聯合共同體。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是由于各地區、各民族互相接近、互相交流、互相影響,最終形成為一個匯通共同體的現象。
文化的匯通融合永遠都是一個雙向運動的過程。中華文明從形成之日起,就絕不是自我禁錮的一個系統。以遷徙、聚合、戰爭等形式為媒介,不斷地吸收著新鮮血液,最終構成了一個蛛網式的氣勢恢宏的龐大文化結構。先秦時期,當時中原諸夏自居于一種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春秋時代曾有“用夏變夷”之說,如晉“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遂于之聯兵、通婚,并有魏絳“和戎”之舉……秦國本屬“戎狄”,后來不僅自身“華夏化”,而且融合了氐、羌、巴等許多民族……總之,中原諸夏的征服擴張過程,也是華夏文明向四周輻射的過程。⑦在頻繁的文化交往中,華夏族的許多典章制度、哲學思想、語言文字、、文學作品以及神話傳說逐漸向周邊各民族傳播,并為他們所吸收,以至于不少周邊民族通過“移風易俗”而最終融合于華夏民族之中。
回溯到夏朝,“四夷”禮樂就對中原有了影響。據史書記載,當時諸夏之國“雜用夷禮”。就連大禹之后的杞國,也“用夷之禮” ……而且,當時打著恢復西周禮樂旗號的孔子明確指出,諸夏“禮崩樂壞”,“學在四夷”。⑧這些史料都說明了“四夷”在與華夏文明的匯通中,反作用于華夏文明。到了戰國時期,發生了一件對整個中華文化都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事件。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決定效仿北方少數游牧民族,實行胡服騎射,衣服改“博衣大帶”為“上衣下袴”,戰術手段由“戰車兵陣”為基,增學騎馬射箭。這種變革,極大地促進了各方文化的匯通融合。胡服騎射的實行,不僅使騎兵這種戰術手段在中原地區開始廣泛應用,而且也開了中原居民穿胡服的先河。
中華文化正是在這樣一系列的如連鎖反應般的交織、膨脹、交匯、融合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心理,在意識形態上也形成了強烈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正如荀子所說:“四海之內,若一家也”,正是其表現,這與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有一定共性。
在現存的許多歷史遺跡中也反映出文化匯通的廣博性。從地圖中看歷史,可以了解到“安史之亂”前的繁盛唐朝,疆域向西可達今天的吉爾吉斯、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向東可到今天的朝鮮半島。而到了清朝的有效統治范圍,以北京為中心的交通線都可延伸到外蒙古的恰克圖。同時,歷代留存下來遍布各地的關隘、城墻、驛站、古堡等也成為了現存的佐證。在歷史上,中國的疆域延展到何處,驛站也就會修到何處。比如今天的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家仍然還有清朝時修的驛站。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還有許多歷史上中央政府與西域少數民族實行聯姻之后的公主墳、墓、堡等遺址,這些遺址表明中央政府為了增進友誼、安定統一、共同發展,做出了很多匯通之舉,以增強同邊疆少數民族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中華文化的匯通性體現的空間范圍之寬廣、內容豐富之博大很難一一詳列,唯有前人總結和今人繼續探究。
二、“惠通”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圈域內、域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惠及于國,恩及于民。如今社會展現出的勃勃生機和社會上層建筑的某些特點都得益于曾經的兼容并蓄。
(一)“惠通”之經濟
經濟方面的惠及是最顯而易見的。漢朝自和西域溝通后,成功開辟了中外交流史的新紀元。各國商人、使者都在絲綢之路上留下了足跡。我國西域及中亞、西亞乃至歐洲許多國家的商品傳入了內地,其中包括大量的香料、牲畜、寶石、藥材及農作物的種子;而我國的許多物品也經絲綢之路輸入西域、中亞、西亞及歐洲部分地區,其中包括絲綢、瓷器、植桑、織絲技術、造紙術等。這種貿易往來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其他地區、其他國家的物資、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收取關稅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農牧業方面同時也得益于此,北方游牧民族的牲畜和各種畜產品大批入塞;同時,西域引進的農作物,如葡萄、番茄、胡麻、胡蘿卜等也豐富了人民的餐桌。值得一提的是,苜蓿等農作物的引進和種植,對中原地區農牧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完全是“匯通”所帶來的“惠通”效應。
待唐朝一統西域后,中原地區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使得這一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地提高和改善,特別是補充了那些只以游牧經濟為支柱的民族。而通過互市,也獲得了之前因戰亂缺乏的耕牛和馬匹。這對初唐經濟回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促進了唐代官營牧業的發展,這一行業的蓬勃發展對增強唐王朝的國力有著顯著的幫助。商業貿易促進了唐王朝同各地區、各國的經濟交流,加之于大一統的原因,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經濟空前繁榮、無與倫比的盛唐時期。
(二)“惠通”之文化
文化方面的惠及最能夠對一個民族內部核心進行滲透。每一種文化必然包含某種信仰或宗教,作為中國三大教之一的佛教,從創立、發展到弘揚,都惠及于各方的傳播與交流。佛教在兩漢時期經由西域漸漸傳入中原。自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后,對中國各族及中華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在中國這塊海納百川、匯通有無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經過歷朝歷代僧人的努力和民眾的支持,最終發展成了一種融合本土特色的宗教形式。它為了迎合統治者的需求和傳統的民族思想,用漢文化為其修飾,進而形成了與印度佛教相區別的中國佛教。千百年來,佛教在中華文明的這個大熔爐內完全的適應并融合,其思想也滲透到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方式;對其他文化形態也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諸如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建筑、語言,等都受到其惠及。
以藝術為例,宗教雕塑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特別是佛教雕塑,龍門、云岡、莫高三窟皆是如此。云岡石窟的大佛塑像那面部超脫一切苦難的微笑,敦煌彩塑中身體呈S形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菩薩,還有那肌肉一塊塊突出,不是按西方的健美而是依東方的氣功而顯示出力量的金剛力士,都是世界一流的藝術珍品。⑨還有宗教繪畫,隨著佛寺佛窟的大量修建,產生了以敦煌壁畫為代表的宗教壁畫,內容多為佛經故事和神佛法相。但隨著不同時代的發展,壁畫也展現出了不同的審美風貌。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多帶有印度佛教色彩:面對大若大難的寧靜和崇高;而唐代壁畫則具有佛教漢化后的宗教心態:想把現實的歡樂向未來延續。無論這些藝術形式如何變化,從現在看來都是文化匯通所產生的結晶,受益頗多,它們已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失的瑰麗的寶藏。
三、會通超勝
一.中國文化五千年傳承
在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早期的文化,如近似文字的刻劃符號,舞蹈,音樂,城市建筑等。在奴隸社會,即夏商西周時期,神權至上,青銅器文化高度發展,成熟的文字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華文化體系形成。秦漢時期,佛教、道教出現。宋朝是中華文化最發達、由盛轉衰的時期。清末以來,中華文化受西方文化強烈影響,思想活躍,但破壞嚴重,思潮奔涌。近現代,中華文化力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儒家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二.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
(一)什么是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在國與國之間的影響也在不斷地擴大,世界大國紛紛重視軟實力的建設,這是與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相伴隨的,也是與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強盛和自信相統一的。
(二)文化軟實力的缺失會導致怎樣的后果
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不夠強大,那么它將會面臨在國際社會上毫無影響力、凝聚力以及感召力的困境本文由收集20世紀的蘇聯曾強盛一時,不論是在軍事、政治、外交上,還是在經濟、工業化建設上,都與當時的美國不相上下。然而,它的文化軟實力缺失,長期的體制僵化,最終導致了蘇聯這座大廈分崩離析,永遠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中。
(三)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需要創新與保護
1.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文化的創新離不開社會大環境
環顧當今世界,財富日益向擁有知識和科技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聚集,經濟強國必然是科技強國。亞洲金融危機,從根本上講,是亞洲一些國家缺乏技術創新能力,拿不出在全球市場具有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
現在中國文化產品不是總量不足,而是產品創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資源分散,人才、資金、市場惡性競爭,效率低下,最重要的是文化產品的創意嚴重不足。因此,我們要想提高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必須把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及創意文化結合起來,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現給世界。
2.保護文化,同時也是對文化軟實力的保護
近年來,中國的四大發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自韓國申遺“端午祭”以后,一些學者提出若干違反歷史的論題:中醫乃是韓國人發明,稱為“韓醫”,老子和孔子據說都是韓國人,甲骨文乃韓國人發明的,王羲之的《蘭亭序》是用韓國高麗紙寫的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瘋狂掠奪中華原創文化為己有的民族主義成為對中國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戰,也讓中國文化走向海外面臨了更多的危機和障礙。因此,當今對中國文化安全的保護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四)如何加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
1.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
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全方位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特別要重視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統籌協調。
2.結合傳統智慧和現代文明,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個基礎性工作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具有歷史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價值,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顯其全球性價值。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與創新性。
3.推進文化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創新是文化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文化領域的創新,首要條件是形成一個使盡可能多的人們競相迸發創新智慧、使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
4.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提高國民綜合素質
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著眼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提高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實的文化根基。
三. 結語
[關鍵詞]對外漢語專業;中國文化自信;人才培養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當一國的民族語言被作為外語普遍學習的時候,就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該國國際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深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持續升溫,我國政府充分利用當下有利的形勢,加快培養造就既熟知本民族又了解世界歷史文化的對外文化傳播高級專門人才,積極傳播長期以來受到各國有識之士贊賞的中華文化價值觀。
然而,在全球一體化和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下,中國文化的傳播一時間還缺乏足夠的定力,模仿、照搬之風盛行。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包圍,我們不能妄自菲薄,忽視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和自我更新能力,而應在全球意識的觀照下,加強文化自信,尋找中國文化的坐標。高校對外漢語專業作為培養漢語國際推廣與國際交流的專門高級人才,在培養模式上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民族文化,提高中國文化的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中身體力行地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自覺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
一、對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認識
所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和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以及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作為世界古老文化中幸存下來的中華文化,孕育了博大深邃的文化智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倡導的和諧、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辯證思維等都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價值觀。對這些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要繼承和弘揚。
1、對中國文化作用和重要地位認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維系民族的精神紐帶。正是由于共同的文化,一個民族才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打不散、壓不垮,就在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她鑄就了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和不屈的脊梁,根植于民族歷史的土壤之中,流淌于五千年歷史文明的長河。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文主義思潮、自強不息精神、“天下為公”理想等這些民族精神的精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沖突,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態勢下,對我們保持并努力發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合理利用傳統文化這個重要資源并在世界范圍內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加強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強大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中國文化不僅在過去的發展中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面對人類文化多元發展的走勢,依然具有強健的生命力。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明歷經戰亂和外敵入侵卻綿延不絕,其中的原因是中國幅員遼闊,中華文明在廣袤的土地上繁衍;中華文明的規模巨大,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學、藝術、哲學、醫學等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相互關聯的整體卻又獨立的體系。但自從以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國家積貧積弱,中國人始終處于一種深刻的文化焦慮之中。中國人對曾經領先世界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如何在西方現代文化的挑戰下存續缺乏自信了。到了在,在“打倒孔家店”文化運動口號下,孔子成為了的標靶,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尤其是“”期間,傳統國學又一次遭到了沖擊了,優秀傳統文化失去了深厚的根基。改革開放之后,西方形態伴隨著西方物品進入中國,處在迷惘中的中國人受到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沒有增加,反而越來越模糊,內心深處對中國文化缺少深刻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念,從而導致后來在對外交流和傳播中的自卑和不自覺。
黨的十七大鮮明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因此,我必須站在時代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高度戰略,深刻的認識到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民族的振興中是文化起著重要地位與作用。只有這種情況下,才使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推動社會文化的體制改革。
第一,弘揚和傳承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加強對中華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傳統美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是我們現代社會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所以我們應該看到并充分尊重和肯定這些豐富的價值,堅持保護和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和創新,積極創建優秀文化體系并更好的傳承下去,使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振奮人們前進的精神力量。
第二,自覺對外傳播中國文化,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覺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是對文明進步的強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擴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從內心深處自覺認可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的修養,并在共同的價值觀、“大同”的思想指導下,自覺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是發展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形象、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國家文化安全、提高國際話語權的需要。
二、加強外漢語人才培養,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在國際交流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皩ν鉂h語”專業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全面發展,能勝任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以及勝任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扎實掌握與漢語言文字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的基本理論和教學方法,同時還具備一定的文學文化素養。
1、培養具有扎實的漢語言理論基礎和掌握一定外語水平的人才
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質是推廣漢語,讓學習者學會典雅規范的漢語言文字,能夠隨心所欲地運用漢語進行深層次的交流。高校對外漢語專業是培養漢語國際教育人才的主要機構,以培養本科和研究生人才為主。根據國家教育部對對外漢語專業提出的業務培養要求來看,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語言學和第二語言教育的基本理論,要能夠掌握扎實的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知識,要受到中西比較文化的基本訓練,還要熟練的掌握英語,最終目標是要具備從事語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而“語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之語言能力,主要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基礎和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的應用能力。如現代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匯;古代漢語之所以重要是現代漢語的許多語法、詞匯都是來源于古代漢語,且通過古代漢語課程的學習,更便于閱讀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而對外漢語教學需要扎實的語言學基礎理論和對外漢語教學理論作為支撐,只有理論扎實、經驗豐富的對外漢語老師才能在教學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當然,外語水平對于對外漢語的重要性自不必說。
2、培養具有豐富的中外文化知識、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的專業人才
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語言深受文化影響,反映文化的發展。民族語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基本形式,文化對語言的有制約作用。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民族的文化對漢語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語言教學的工具主義語言觀往往只注意對語言系統內部組織規律的學習和研究而忽視了對制約工具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學習和研究,因而使語言學習者只能學到靜態的語言知識,只能了解語言符號的語言意義,但因為缺少“文化”面不能學到運用語言的知識,不能真正把握言語的語用意義。因此,學習語言必須學習文化,學習語言須注意考慮語言以外的行為和環境。漢語的產生和發展與漢民族的歷史密切相關,滲透了漢民族的文化積淀、認識經驗、感彩。如果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及文化內蘊,外國留學生根本無法正確理解某些詞匯與語法。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注重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教學的特征,從語言和文化教學兩方面著手,使學生不僅明確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規則,同時也了解中國的文化及在這種文化中形成的交際習慣,從而得體地運用所學進行漢語交際。再如,中華飲食文化、刺繡、剪紙、絲綢等對外傳播具有悠久歷史,頗受世人矚目。傳播者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引入這些中國文化教學,樹立語言離不開文化的教學理念,無形中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得對外漢語語言教學變得不再枯燥,學生們能在有趣的文化中學習語言,必將對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由于學習漢語的學生,有來自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他們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外漢語教師對學習者所在國的宗教、歷史、文化、風俗等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尊重學習者的宗教、風俗習慣,以免出現影響國家、民族團結的錯誤。
例1 古人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黃色的礦物顏料“雌黃”涂抹后重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篇有“以雌黃改‘宵’為‘苜’”的記載。后人把那些不問事實,妄論一番,輕易下結論,稱之為“信口雌黃”。“信口雌黃”這一現象說明( )
A.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B.古代科學與技術之間開始走向結合
C.紙的應用帶動了相關技術及文化的發展
D.古人重視科學技術的傳承與創新
解析 本題考查同學們對基礎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雌黃改‘宵’為‘苜’”的記載”和成語“信口雌黃”是關鍵信息。礦物顏料“雌黃”類似于今天的修正液,說明紙的應用帶動了相關技術的發展。由此延伸出的成語“信口雌黃”豐富了漢語,所以說紙的應用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材料中沒有提到印刷術,也沒有提到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或科技的傳承創新問題。
答案 C
點撥 綜合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主要是圍繞四大發明命題,所以我們在學習此內容時應該多留心。
這里還要注意的是,材料型選擇題注重對獲取信息和解讀信息能力的考查,認真閱讀材料是做好材料題的基礎。在閱讀時要根據題意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其次要聯系教材及相關歷史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將材料反映的內容同相關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
例2 《十袈齋養新錄》載:“自明以來又多一教……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至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與這段記述相符的作品是( )
A.王陽明《傳習錄》 B.文征明《點闡貼》
C.顧炎武《日知錄》 D.吳承恩《西游記》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分析和理解歷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說自明朝以來三教之外“又多一教”,并“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并且它通俗易懂,流傳廣泛,“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聯系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壯大,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又多一教”指的是小說這種世俗文化。
答案 D
點撥 有關古代中國科技文化的材料多是文言文,給解題增加了難度,要充分利用教材知識來幫助我們理解和翻譯文言文材料。
科技文化不能獨立于經濟政治而存在,在考查古代中國的科技文化時,經常涉及到經濟史和政治史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做題時要打開思路,不要囿于文化史的范圍。以本題為例,聯系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特別是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出現和城市經濟的發展,從而助于我們理解材料并得出答案。
例3 著名學者、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說,語言使人類別于獸禽,文字使文明別于野蠻。語言的產生是自然的造化,文字的創造是文明的奇葩。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敝腥A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字大家庭里,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下面關于漢字與中華文化關系說法錯誤是( )
A.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
B. 漢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C. 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與發達的漢字是分不開的
D. 以漢字為載體的文化就是中華文化
解析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字,文化不能記載和傳承,A項正確。漢字不僅有使用價值,還有審美價值,比如書法藝術,唐詩、宋詞、對聯等這些藝術形式只能寓于漢字當中。漢字文化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B項正確。語言無優劣,文字有高低,世界上很多語言沒有文字或只有一些簡單的文字,而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是一種發達的文字系統,C項正確。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四大發明,其實漢字也是。歷史上我們的鄰國日本、越南、朝鮮等都曾使用漢字,只是近代以來才逐漸停止使用。
答案 D
例4 從甲骨的刻符、青銅器的銘文,到筆畫詳備的楷書,綴連成一幅生動的文字史畫卷。觀察以下圖片,可以得出的準確認識是( )
A. 甲骨文具有現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B.楷體漢字飛舞飄逸便于抒情達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識讀的刻畫符號
D.楷體漢字形態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解析 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歸結提煉和所學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以及對中國古代漢字的發展演變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甲骨文和現代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根據題干圖片文字比較可知,甲骨文與現代的文字具有某些相似之處。根據所學知識,甲骨文是可識讀的文字,楷書之前是隸書、小篆,楷書工整規范,“飛舞飄逸便于抒情達意”指的是行書或草書。
答案 A
1.著名科技史專家江曉原曾說:“關于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的問題,在20世紀初年的一些著名中國學者看來,根本就不是問題,他們認為中國古代當然是沒有科學的?!爆F在仍有學者認為古代中國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只有sciences(學科),沒有science(科學)。這種觀點反映了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什么問題( )
①古代中國科技發展落后 ②中國古代科技重實用,缺乏理論概括和分析 ③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主要通過經驗的總結和典籍整理取得 ④古代中國社會注重社會人文問題的探討,不重視對自然的探求,阻礙了科技的發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2.中國古代書法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些時代特點,如“宋人尚意”,即通過字體書寫,表現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圖為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局部),就很能體現“尚意”的特征。這幅作品字體的特點是( )
A. 字形方整,筆畫平直穩重
B. 字形扁方,筆畫平穩舒展
C. 字形嚴謹。筆畫密集繁復
D. 字形多變,筆畫簡約流暢
3.蘇軾對下圖評價:“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由此可見該作品( )
A.追求布局嚴整
B.富于色彩美感
C.受印象派影響
D.注重詩情畫意
4. “豆棚茅舍,鄰里聚談,父誡其子,兄勉其弟,多舉戲曲之言詞事實,以為資料,與文人學子之引證格言、歷史無異。”材料主要說明( )
A.戲曲最初在民間街坊興起
B.戲曲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
C.戲曲的興起拓寬了史學研究的視野
D.戲曲劇本主要由歷史故事加工而成
5.北魏孝文帝深受漢族文化影響,對漢族詩文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過的詩句是( )
①“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②“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6. 古代中國文學主流的表達形式經歷了賦——詩——詞——曲——小說的變化過程。這種變化反映了( )
①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②通俗文學的蓬勃發展 ③科舉考試內容的變化 ④城市經濟的繁榮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