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6:5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老年患者的生活護理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進食
老年癡呆患者常常忘記自己是否已進食,故而不斷索食;也常常因不懂得怎樣使用餐具,在進食時弄得一團糟;還可能因為忘記飲水而導致缺水。
護理方法首先應讓患者定時與他人一起用餐。如果患者不停地想吃東西,不必對患者過分指責或對其要求置之不理,可以將用過的餐具放在洗滌盆中,以提醒患者在不久前才進餐完畢,也可在正餐時不要給患者過多食物,將部分留下待患者要求時再給。
進餐時,不要太介意禮儀,可讓患者用手拿取食物,或使用一些特別設計的餐具,如需要可喂食。要避免患者在同一時間吞食固體和液體食物,因為這樣做患者會把食物吞下而不加以咀嚼,并因此導致窒息。
此外,每天要定時安排患者飲水,并注意水溫不可過熱或過冷。最好為患者提供規律的生活和適當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以免患者時常嚷著要吃東西。
梳洗和沐浴
患者常因身體不適,或誤以為已經梳洗過、不能分辨清潔與否、需要他人幫助洗澡而感到尷尬等原因拒絕梳洗。
護理方法制訂一個適合患者梳洗的時間表,由患者熟悉的人協助其梳洗。同時告訴患者溫水浴是很舒服的,或使用氣味清香的浴液、香皂等來吸引患者梳洗和沐浴。
如果患者身體虛弱,護老者應陪伴在側,以防發生意外。如條件允許,可在浴室安裝扶手和浴椅。要尊重患者的隱私和尊嚴,如沐浴時應用浴簾遮擋,浴室內溫度和光線適中。
洗澡時應注意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如皮膚褶皺部位、足部等是否清潔;皮膚有否出現紅疹、硬化、破潰、水腫等異常變化,發現問題應及時就醫、處理。
大小便失禁
大部分老年癡呆患者都會間斷出現大小便失禁,或因找不到或來不及去洗手間、脫衣困難以及腹瀉等原因弄污床褥、衣褲,患者也會為此而感到尷尬。
護理方法護老者應定時帶患者入廁,如定時在早晨起床后、飯后、臨睡前及每隔2~3小時。以尼龍搭扣代替拉鏈或紐扣,并選擇寬松的的內褲。睡前盡量不要讓患者喝過多的水。患者的床位應盡量接近洗手間,去洗手間的路要有充足的照明及清楚的指示。最好是在臨睡前或半夜叫醒患者入廁。
對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護老者切忌責備,避免使其尷尬,應向患者清楚地解釋大小便失禁的原因,及提示患者如何避免再次失禁。如患者大小便失禁的次數增多或出現持續性失禁,需請醫生診治。
“日落癥候群”
很多老年癡呆患者會在晚間特別煩躁,或在半夜醒來,在房間內徘徊、制造聲響。這是老年癡呆癥的癥狀特點,稱為“日落癥候群”。
護理方法晚間為患者提供適當的照明,避免因光線不足而令患者產生錯覺或感到不安。睡前避免攝入茶、咖啡等食物,減少環境的刺激,以協助患者入睡。為患者建立有規律的生活,日間為其安排適當的活動,如定時做早操、看電視、適宜的運動等,避免過長的午睡。
如果患者在半夜醒來,應給予輕聲的安慰,有助于患者再次入睡。如果患者以為是日間,切勿與之爭拗,可陪伴患者一段時間,再勸說其入睡。若情況嚴重,可遵醫囑給予助眠藥物。盡量避免強行約束患者的行動,以免患者更加躁動不安,而且容易發生危險(如呼吸困難、褥瘡等)。
關鍵詞:護理干預; 痛風; 老年患者;生活質量
痛風是由于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種與現代經濟發展和飲食結構有密切關系的疾病[1]。痛風遷延反復,較難根治,不僅給老年患者造成了軀體上的嚴重損害,且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探討護理干預對改善老年痛風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影響,本院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對收治的48例老年痛風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4年8月住院患者48例(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診斷標準確診),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齡58~86歲,痛風病史6個月~16年。按患者就診時間的先后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4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文化程度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痛風健康知識宣教。對治療組予護理干預,干預內容包括:①認知干預:向患者宣教痛風的相關知識,包括痛風的病因、誘發因素、預防和治療,識別并發癥發生的先兆,特別是嘌呤、酒的攝入對痛風的危害性,提高患者對痛風的認知程度;②心理干預:關心愛護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了解患者的真實心理動向,取得患者的信任;獲得家庭成員的理解、支持、幫助;與患者家屬溝通,讓家屬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態,動員家屬以樂觀的態度,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來感染患者,提高其心理應對水平;鼓勵家庭成員監督、支持患者完成飲食、運動等干預計劃;③行為干預: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制訂飲食卡,幫助患者將經常食用的食物進行分類。限制嘌呤攝入,嘌呤的攝入量應在75mg/d以內,鼓勵多飲水,多補充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予低熱量、低脂肪、低蛋白飲食,禁飲酒;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督促患者適當運動、堅持服藥、定期監測尿酸、定期來院復診等。采用電話、門診復查等形式,由專職護士對患者和家屬每月隨訪1次并記錄患者的血尿酸、服藥、并發癥發生情況,隨訪時間1年。
1.2.2生活質量評定采用SF-36生存質量表[2],其中項目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軀體疼痛、總體生活質量和以往健康相比較。每個項目得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健康狀態越好,生活質量越高。
1.3觀察指標 包括患者的生活質量、血尿酸水平,依從性、并發癥的發生率。飲食治療依從性問卷均參考國外相同問卷,根據中國人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修正和增減[3]。
1.4統計學方法 計算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的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1年后兩組生活質量情況 除生理功能外,兩組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軀體疼痛、總體生活質量和與前1年健康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血尿酸的變化 在干預開始前兩組患者的血尿酸從總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資料有可比性;1年后對照組患者血尿酸水平與1年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組1年后血尿酸水平卻有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痛風患者飲食依從性的變化 在干預開始前兩組患者的依從性從總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資料有可比性;1年后對照組患者依從性與1年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組依從性有顯著性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痛風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容易轉成慢性,導致關節僵硬、變形,形成痛風石、瘺管、腎結石,嚴重者導致腎損害,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的疾病,防治的關鍵在于有效地控制高尿酸血癥,但其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單用藥物治療不能取得滿意效果,只有將健康教育與飲食結構的調整、生活方式的改變相結合,才能有效地控制痛風的發作,同時家庭關系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統,與情緒、心理活動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家庭成員的參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4]。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認知、心理、行為、社會支持等綜合護理干預的進行,治療組患者的飲食治療依從性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熊曼琪,鄧先智.內分泌科專病與風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69-291.
[2]Ware JE,Sherboume CD.The MOS36-item shortfom health survey(SF36).Conceptual fm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Med Care,1992,30:473-483.
[3]王淑英,闞麗君.淺談痛風的食療[J].中醫藥信息,2009,26(1):42-44.
關鍵詞:優質護理;老年患者;生活質量
本組抽取了120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探究優質護理對老年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120例老年患者中,男76例、女44例;年齡61~89歲,平均年齡(76.8±2.1)歲;28例為心血管疾病、22例為呼吸系統疾病、19例為神經系統疾病、21例為糖尿病、12例為癌癥、30例為其他疾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相關護理人員做好打針及發藥工作,同時需保證患者輸液臥位的正確性及科學性[2]。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方法,主要措施如下。
1.2.1實行護士分管患者制度,每一位責任護士均需要做好自己分管患者的各項工作,包括病情觀察、健康宣教、基礎護理及專科護理等。
1.2.2實施彈性排班措施,對患者進行固定分管。由于干部保健病房保健對象較為固定,需對其構建系統化的護理鏈條,包括干部社區醫務室、體檢、門診及住院等內容。
1.2.3不僅需要對老年患者進行身體方面的治療,還需要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消除焦慮、害怕及恐懼等心理狀況,同時給予他們生活方面的關心,以此為老年患者積極面對治療樹立信心。
1.3判定標準 生活質量方面使用SF-36量表評定[3];滿意度方面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設置四個等級,即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4];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例數/n×100%。
1.4統計學分析 患者的統計數據均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頻數和率(%)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和組間比使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結合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
2.2兩組老年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為98.33%,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為68.33%;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
3 討論
老年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老年患者身體的各方面機能均呈現衰退的情況,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便顯得極為重要。同時,對于醫院來說,要想實現穩健發展,便需要建立"以患者為核心"的服務方針,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臨床護理,這樣患者才能感受到醫院的優越性,從而促進醫院的良性發展。
筆者認為,優質護理關系到多方面的護理優化,主要包括:住院環境、服務態度、護理管理、生活護理、健康教育等[5]。①住院環境。病房需保持一定的溫度與濕度,各項設施需齊全,如電視、空調、呼叫系統及洗浴設施等。走廊需有扶手,鋪防滑地板,墻壁需體現出藝術化布置,流露出積極健康的文化氣息,以此增強患者對生活的熱愛。條件允許情況下需為老年患者提供象棋盤與麻將桌等娛樂實施;②服務態度。相關護理人員需注重自我素質的提升,對于老年患者的問題需耐心解答,并充分滿足老年患者的合理需求。對待工作需保持高度的熱情,懂得尊重、寬容及同情老年患者;③護理管理。圍繞老年患者建立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對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采取規范科學的預防措施。落實各項規章制度,使護理管理體現出優化的特點;④生活護理。大部分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護理人員需積極主動為老年患者喂水喂飯,處理大小便、理發及修剪指甲等[6];⑤健康教育。無論是對老年患者還是家屬,均需要進行健康教育,以此引起他們對疾病的重視。比如對于糖尿病老年患者,需告知藥物及食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參考文獻:
[1]彭曉梅.優質護理對老年患者住院滿意度的提升[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06:389-391.
[2]朱淑貞.優質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07:90-91.
[3]袁瑞香.循證護理對老年結腸癌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9-10.
[4]傅荷蓮.優質護理對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2,22:124-125.
關鍵詞:綜合護理;老年癡呆;生活質量
老年癡呆為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該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大幅度上升的增長趨勢,該病僅依靠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還需要給予患者精神、心理以及生活護理[1]。本院在對2013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給予綜合護理,效果理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3年4月~2015年12月符合 CCMD-3中關于老年癡呆癥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并且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老年癡呆患者93例,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為41例和52例;患者的年齡57~83歲,平均年齡(67.58±4.92)歲;病程1.8~14.5年,平均病程(7.11±1.22)年。將以上患者采用多中心、隨機、平行、對照設計的研究方法隨機分為參照組(46例)和實驗組(47例),入院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病情程度等一般基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具有高度相似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1.2方法 參照組的46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主要措施包括:保持病房干凈、溫馨、舒適以及濕度、溫度適宜,勤換洗被褥以及衣服,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穩定患者的情緒等;實驗組的47例患者除了接受上述護理措施外還給予綜合護理,具體如下:
1.2.1心理護理 患者經常會存在焦慮不安、自卑、沮喪、煩躁以及孤獨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要微笑耐心的與患者交流,與患者交談時不能使用刺激性的語言;鼓勵患者訴說自己的疑慮以及問題,護理人員要耐心的進行解釋,并鼓勵患者與患者家屬等交往,使患者的孤獨感盡量降低,并讓患者感受到關心、愛護與體貼。
1.2.2飲食護理 老年癡呆患者會出現內分泌功能、代謝功能以及消化吸引能力等減退的情況,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和愛好給予低糖、低熱量、低脂肪的飲食,保證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的攝入量;對熱量以及鹽的攝入量進行嚴格控制;鼓勵患者多食用新鮮的水果、蔬菜等。
1.2.3生活護理 如果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休息,護理人員要經常給患者勤換洗被褥以及衣物等,使用氣圈、氣墊床以及定期翻身等來避免褥瘡的發生;進食后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口腔清潔;讓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形成科學的作息時間。
1.2.4用藥護理 遵醫囑給予患者相應的藥物,并且在給藥前要對患者的姓名、藥物名稱、使用方法、劑量、時間等進行準確核對,然后在護理人員的監督下讓患者服藥,并確定其將藥物咽下;如果存在吞咽困難的情況,則可以將藥片研碎后進行服用[2]。
1.2.5睡眠護理 很多老年癡呆患者均會存在程度不同的失眠等睡眠障礙,護理人員可以在白天為患者安排針對性的娛樂活動,夜間不讓患者飲濃茶、咖啡等;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溫室要適宜,光線要柔和,或者讓患者通過飲熱牛奶、用溫水泡腳等方式來促進睡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音樂療法來改善其睡眠質量。
1.2.6功能煉 通過體能訓練、日常家庭生活訓練、定向能力訓練以及集體社會認知行為訓練等方式來進行認知功能的訓練;鼓勵患者自己刷牙、洗臉、穿衣、大小便以及吃飯等來培養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鼓勵培養其看電視、下棋、養花、聽音樂、書法等生活情趣;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體質等綜合情況來制定針對性的體能訓練,讓患者通過體操、太極、散步等有氧呼吸方式來進行功能鍛煉[3]。
1.3統計學分析 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P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的活動能力和認知功能評分 護理前,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ADL評分、MMSE評分比較,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不同方式的護理工作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MMSE評分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是實驗組患者的ADL評分、MMSE評分均明顯高于參照組,組間差異經t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
2.2比較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 實驗組患者的記憶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2.99±3.51)分 VS(1.61±2.37)分],語言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4.71±2.86)分 VS(3.21±2.01)分],智力水平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6.10±1.59)分VS(4.89±1.87)分],t=5.23,5.84,5.01,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老年癡呆這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發病率,不僅僅需要藥物治療,由于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日常行為損害等因素的影響還需要給予一系列規范、系統以及科學的護理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將常規護理和綜合護理分別應用于我院收治的93例老年癡呆患者中,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ADL評分、MMSE評分均明顯高于參照組,并且記憶能力、語言能力、智力水平等認知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參照組,組間差異經t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老年癡呆患者應用綜合護理的效果確切,對患者認知功能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冰,馬穎,陳任,等.護理干預對中國老年癡呆癥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Meta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1(01):10-11.
[關鍵詞]老年患者;骨折;護理干預;疼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3)06(b)―0027-02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呈上升趨勢。隨之而來的老年骨折患者越來越多,老年患者的臨床特點不同于其他,護理方面應制定有效地措施減輕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質量,加速疾病愈合。為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骨折后生活質量及疼痛的影響,該院對2011年9月―2012年9月間收治的66例老年骨折患者中的33例采用綜合護理干預介入整個治療過程,對疾病的治療產生了積極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科接受治療的老年骨折患者66例,經x線拍片診斷其骨折明確,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8例,年齡54―72歲,平均(66.5±7.2)歲;其中,跌倒傷20例,車禍傷13例;實驗組中男27例,女6例,年齡53―76歲,平均(67.8±7.9)歲;其中,跌倒傷21例,車禍傷12例;均除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手術者,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護理干預
1.2.1對照組護理采用常規護理,觀察并記錄治療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通知醫生給予及時處理,并給予對癥護理措施。
1.2.2實驗組護理①術前準備:老年患者因傷后活動能力明顯下降,使其在術前養成床上大小便的習慣,因其接受能力不如年輕人,需耐心教其使用呼叫器、學會在液體輸盡或不適時呼叫護理人員,加強皮膚護理,特別是術區周圍的皮膚護理。②疼痛護理:針對老年患者對疼痛反應較差,但持續時間較長的特點,耐心解釋疼痛原因,注意觀察疼痛是否由于術后不佳所致,給予及時的指導和糾正;老年患者對止痛藥物的反應較差,在使用正確藥物的前提下,護理人員多花時間對其采取注意力轉移的方法減輕疼痛:可以將老年患者合理的分區管理,相互間通過聊天等方式轉移對疼痛的關注。③營養護理: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其每日進食量及進食次數,制定個性化進食方案。同時老年患者胃腸道功能下降,需進食高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個性化強調患者對味覺的滿足,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要求,但仍以清淡飲食為主。④睡眠管理:需護理人員密切關注,了解影響睡眠的原因,給予合理的干預措施。若是環境改變所致,需加強溝通,疏導其對病房環境的認同:若為疼痛所致,可在疼痛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相應藥物治療;若為焦慮等心理因素,需加強心理疏導強度使其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⑤并發癥預防:特別是褥瘡的發生,需協助其床上翻身,變換姿勢。對活動能力重度下降者,需要給予褥瘡易發部位的按摩,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做好床旁清潔護理。對有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應特別留意其癥狀的變化,如加強排痰,教其有效排痰的方法,鼓勵排出痰液,合理使用祛痰藥物等等。⑥心理干預:需加強疾病宣講力度,使其對恢復健康充滿信心,通過聊天方式,傾聽患者的述說,使其心理得到合理有效地舒展。通過鼓勵機制,強化其對治療的依從性。⑦康復訓練:使病人認識到積極而正確的功能鍛煉是康復的關鍵、調動病人積極性,根據病情、體力、耐力制訂鍛煉計劃。掌握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原則,逐漸從被動向主動過渡。如果功能鍛煉需要借助支撐物如:拐杖、輪椅、步行器等,最好在手術前教會并能運用。
1.3觀察指標
1.3.1疼痛評分記錄入院時(110)、手術前(T1)、術后2d(T2)及術后7d(T3)時的疼痛評分。采用數字疼痛評分法(NumericalPain Rating Scale,NPRS),是用數字計量評測疼痛的幅度或強度。數字范圍為0―10,0代表“無痛”,10代表“最痛”,患者選擇一個數字來代表他自覺感受的痛。“無痛=0,1,2,3,4,5,6,7,8,9,10=無法忍受的痛”。
1.3.2疼痛引發的相關性癥狀觀察并記錄術后因疼痛引發的需要給予對癥治療的相關性癥狀,主要為心悸、血壓升高、血糖升高。
1.3.3生活質量分別于護理干預前和手術后1個月,采用“生存質量測量量表簡表”(WHOQOL-BREF),通過填表問答形式從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及環境領域評價其生活質量。得分越高者,生活質量越高。
1.3.4住院天數特指術后住院天數。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處理數據,觀察指標采用均數±標準差(x±y)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
2結果
2.1兩組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的比較
入院時(T0),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術前(T1)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患者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明顯;術后隨著護理干預的進行,兩組患者的疼痛開始降低,均于手術2d后(T2)疼痛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術后因疼痛而引發的相應癥狀的比較
實驗組中術后患者因疼痛發生相應不良癥狀的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在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及環境領域各方面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患者住院天數
對照組33名患者的住院天數為27-45d,平均(37.5±7.2)d;實驗組患者的住院天數為18-33d,平均(25.6±7.7)d,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疼痛是創傷后和術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老年骨折患者雖對疼痛的反應性降低,但其持續時間長,對老年患者的影響很大,特別是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其他器官功能的下降,易出現因疼痛而導致的繼發病變。所以臨床工作中,在疼痛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如何通過護理干預有效地減輕疼痛,是護理工作者面對的一大難題。綜合分析,老年骨折患者主訴疼痛的原因如下:①軀體性疼痛,其特點是多為輕中度疼痛,但持續時間長,可通過藥物治療有效干預:主要由于不佳所致,需要護理人員的協助。②心理因素:老年患者隨著認知能力的下降,對疾病的愈合情況及生活、住院費用等的憂慮,也會加重期疼痛值。有效地心理疏導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在該次的實驗中,實驗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方法,兼顧了對疼痛的護理和心理因素的干預,起到良好效果,術后第2天開始,患者的疼痛值開始明顯降低,與對照組的明顯區別體現出干預的有效性,并再次證明了有效地生理和心理護理能減輕疼痛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同時,這種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因疼痛而導致的不良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老年癡呆;預見性護理干預;生活能力
老年癡呆是一種慢性精神衰退疾病,發病后具有不可逆性。為進一步提高醫院護理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本研究選取72例老年癡呆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干預兩種護理方法的對照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本院2008年2月~2014年2月診治的72例老年癡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其中對照組36例,男女比例為25:11,年齡為56~84歲,平均年齡為(74.2±5.4)歲,研究組36例,男女比例為21:15,年齡為58~81歲,平均年齡為(73.1±4.8)歲。兩組患者中輕度癡呆31例(43.05%),中度癡呆14例(19.44%),重度癡呆27例(37.5%),病程均在1~3年間。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程度等基數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癥狀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老年癡呆的診斷標準;簽署相關治療方案知情同意書;無應用相關藥物的禁忌癥[1]。排除標準:不配合護理方案實施者;資料不完整者。
1.3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方法,研究組則包括心理、飲食以及生活方面的預見性護理,強調護理的預見性,盡量避免護理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
1.3.1心理預見護理 老年癡呆患者在患病期間易出現抑郁、焦躁情緒,護士在進行老年癡呆患者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時,需要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避免患者出現抑郁情況,抵制治療。與家屬溝通患者各項情況,緩解家屬對患者病情的緊張。
1.3.2生活預見護理 老年癡呆患者大多生活無法自理,在老年癡呆緩和的預見性護理干預中,護士應該著重患者的生活護理。長期臥床的患者中需要對其進行定時翻身,并對局部易受壓處濕熱敷,避免局部皮膚組織壞死。還需要對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使用收集容器,用紙尿片或接尿器,避免皮膚受尿漬、糞便的刺激。
1.3.3飲食預見護理 由于老年癡呆患者消化功能大多存在障礙,護士需要在飲食方面注意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蛋白質與各種維生素的均衡攝入,防止患者出現便秘、腹瀉問題。另外,還需要進行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復訓練,從而幫助患者維持正常的攝食、吞咽功能。
1.4療效觀察指標 予以不同的治療方案后,采用癥狀自評表(SCL-90)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進行簡易智能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與生命質量測評量表(QOL-AD)綜合測評,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2]。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用標準差(x±s)表示數據資料,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組間比較,當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CL-90因子分值情況 予以不同護理方案后,兩組患者SCL-90因子分值均有所下降,并且研究組化療后患者的抑郁、焦慮分值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后MMSE、ADL、QOL-AD量表評分對比 予以不同護理方案后,兩組患者MMSE、ADL、QOL-AD分值均有所改善,認知能力、精神情況以及生活能力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老年癡呆是一種起病隱匿、具有發展進行性特點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患者臨床表現為記憶、認知功能、個人行為能力的障礙。醫院的護理方案應當重視啟發臨床預見性思維,增強老年癡呆患者護理的預見性,及時發現和解決患者存在和潛在的護理缺陷,對護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起到有效的保障與促進作用[3]。
預見性護理是護士運用護理工作經驗,對患者治療中存在或潛在的隱患問題,予以相應預先的護理干預措施。根據本研究數據可見,研究組予以預見性護理干預的患者化療前后SCL-90因子分值情況中各項分值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預見性護理更能有效提高患者護理后的身體與心理狀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MMSE、ADL、QOL-AD評分可以科學、綜合的反映出患者護理后的生命質量與生活質量恢復情況,廣泛應用于醫院老年癡呆病癥情況分析中。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各量表評分結果MMSE為(23.49±4.52)分、ADL為(27.14±6.53)分、QOL-AD為(28.91±4.16)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在老年癡呆的護理干預過程中,護士還需要注意患者的安全護理。護士需要注意保障患者行動的安全性,盡量做到預防絕大多數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隱患。醫院應當將加強護士護理工作的預見性作為護理工作的未來工作目標,以便提高預見性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老年癡呆患者應用預見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和效果,綜合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與生活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江皋軒.老年癡呆患者個性化護理及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2,4(12):126.
【關鍵詞】 心理護理干預; 急性牙髓炎; 咀嚼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3.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4-0069-02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Po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Pulpitis/Gulinuer Heat Shaq,ZHANG L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4):69-7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life qualit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pulpitis,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Method: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December 2013,162 cases of acute pulpitis in elderly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81) and the control group(n=81).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implemented perioperative routine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compar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masticatory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lif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cute pulpitis; Masticatory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Urumqi Stomatology Hospital,Urumqi 830002,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04.034
急性牙髓炎可引起劇烈疼痛,在牙髓疾病中發病率最高,主要臨床表現為自發性疼痛,在夜間疼痛癥狀會進一步加重[1]。若遇到冷、熱刺激,疼痛感會讓人難以承受。服用止痛藥僅能維持一段時間,患者來筆者所在醫院求診過程中基本主訴為疼痛難忍,且伴有高度緊張情緒,尤其是老年患者[2-3]。為緩解患者恐懼緊張心理,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筆者所在醫院不斷強化心理護理干預,指導患者如何配合醫師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為進一步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牙髓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本文選擇162例老年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6月-2013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62例急性牙髓炎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98例,女64例,年齡61~87歲,平均(69.3±4.9)歲。治療前,所有患者全部接受病史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并進行常規體檢,將口腔惡性腫瘤者和其他全身性惡性疾病患者排除。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81例)和對照組(81例)。觀察組男42例,女39例,年齡62~87歲。對照組男48例,女33例,年齡61~8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病因、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確診后,均執行開髓手術進行治療,并在圍術期開展常規護理方法。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術前護理。術前要對患者進行急性牙髓炎治療的方法和步驟,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并進行健康宣傳和教育,并做好精神安慰。闡明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和目前先進治療手段。(2)術中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過程中要盡量用親切輕松的語氣同患者交流,在執行相關操作時應注意保護患者,減少疼痛感。(3)術后護理。術后及時向患者傳達有利消息,及時復診,按時完成治療,并掌握治療后牙齒保健常識,提升預后效果[4-5]。
1.3 滿意程度判定標準
對患者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將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生活質量評價指標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兩組患者實施生活質量評估工作,評估內容主要包括:咀嚼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每項計分為1~5分,得分越高,證明其生活質量越高,心理狀態則使用焦慮量表實施評估。牙部疼痛、牙部疲勞兩項指標得分越低,證明效果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生活質量變化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咀嚼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方面均有顯著提升(P
2.2 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1.4%,明顯高于對照組患的69.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對比 例(%)
組別 非常滿意 比較滿意 滿意 不滿意 總滿意
觀察組(n=81) 31(38.3) 26(32.1) 18(22.2) 6(7.4) 75(92.6)
對照組(n=81) 18(22.2) 10(12.3) 28(34.6) 25(30.9) 56(69.1)
3 討論
急性牙髓炎產生的劇烈疼痛給老年患者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6-7]。心理護理干預是指根據老年患者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確定護理目標和模式。我院老年急性牙髓炎患者年齡偏大,疼痛難忍,護理人員應根據服務對象特征和需求,結合臨床實際,逐漸規范心理護理服務方法[8-10]。根據多年護理經驗,心理護理干預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1)牙髓炎健康教育。在開展治療前,護理人員要針對急性牙髓炎臨床特征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將疾病病因、治療方法、預后注意事項等情況詳細告知患者,并尊重患者和家屬心理訴求[11-12]。(2)心理輔導。老年患者情緒易出現波動、心理壓力較大,醫護人員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降低患者心理負擔和負面情緒,使患者積極樂觀面對疾病,并主動配合治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語言安慰,并表示同情和理解。相關資料顯示,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措施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牙齒疼痛感知,并主動配合醫師治療[13-14]。(3)良好護患交流。在與患者交流談心時,可相應列舉治療成功案例,增加患者治療信心,減少恐懼心理。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開展心理護理干預,以護理心理學作為理論支持,可調整患者心理狀態,實現護理目標[15]。通過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及時排除患者潛在不良心理,為手術順利開展奠定基礎,進而減少手術風險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可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急性牙髓炎老年患者臨床護理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趙銥民,陳吉華.老年患者咀嚼器官的生理特點//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96-298.
[2]姚樹橋,孫學禮.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姚樹橋.醫學心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2-54.
[3]段桂林.不同方法在急性牙髓炎治療過程中控制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3,32(4):34.
[4]張璐璐.心理護理對老年急性牙髓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7):4109-4110.
[5]佟小輝,季麗彬.老年人磨牙一次性根管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8):101-102.
[6]藍偉紅,肖悅.成人牙髓炎患者的心理護理[J].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12,10 (12):140-141.
[7]劉敏.心理護理干預對口腔科老年潔牙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4,12(6):125.
[8]錢靚,季彤,柳正明,等.伴牙科焦慮癥的心血管病患者阿替卡因麻醉拔牙的臨床觀察[J].口腔醫學,2014,34(2):118-120.
[9]孫俊毅,茍建重,宋健玲,等.老年牙周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對策[J].中國倫理醫學,2012,6(1):118-119.
[10]趙海燕.心理疏導對老年口腔修復患者焦慮情緒影響的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4):470.
[11]謝桂英.局麻藥在治療老年人急性牙髓炎中的應用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4):3171.
[12]鄒群.口腔局麻藥的臨床應用現狀[J].天津藥學,2008,20(1):50-52.
[13]任延平,黃若文,高路,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合并抑郁狀態與性別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1):2310-2312.
[14]龍世明,毛峻武.根管超聲預備和手動預備老年人磨牙根管的臨床對比[J].醫藥前沿,2012,10(2):114-115.
【摘要】 目的 對采用早期心理護理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確診老年患者病例,將其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4例。分別采用臨床常規方法和再次基礎上進行早期心理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結果 B組患者在治療后SAS、SDS評分下降幅度明顯高于A組患者;該組患者在治療后出現復況的人數明顯少于A組患者;該組患者對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高于A組患者。結論 采用早期心理護理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十分明顯。
【關鍵詞】 早期心理護理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CHF)指的是以進行性的左室收縮和或舒張功能不全做為臨床主要癥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是目前臨床心內科中一種最常見的綜合征,對人類健康的造成了特別嚴重的危害[1]。為了對采用早期心理護理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為臨床提供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進行護理的最佳方案,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該類患者在治療后的復況得到有效控制,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來我院就診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確診老年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采用臨床常規方法和臨床常規方法基礎上進行早期心理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對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變化情況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治療后的復況進行比較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在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這四年時間內,抽取來我院就診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確診老年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患者中年齡最大者87歲,年齡最小者58歲,平均年齡71.6歲;患者中有49例男性患者和39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長者14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6.3歲;抽樣患者的所有自然資料,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
1.2 方法: 將抽樣中的88例臨床確診患者病例隨機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4例。A組患者采用臨床常規方法進行護理;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進行早期心理護理。對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變化情況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治療后的復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患者心理狀態評價:采用SAS、SDS評分標準對患者在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進行客觀的評價[2]。
1.4 數據處理: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6.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當P<0.05時,我們認為數據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B組患者在治療后SAS、SDS評分下降幅度明顯高于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
3 討論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受到自身臨床癥狀、活動力逐步下降以及慢性疾病所普遍具有的長期性的特點的因素影響,比較容易發生且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情焦慮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目前導致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出現的具體機制尚還不是十分明確,可能與患者的遺傳史、生化、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諸多因素都有關系[3]。接受住院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現的主要心理問題包括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而且上述因子得分明顯較中國成人常模高出很多。臨床心理護理具體指的是護理人員通過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術手段,通過語言、表情、行為舉止等方式,對患者進行潛移默化地引導,使其不科學、不正確的思想認識與生活方式得到顯著改變的活動,對患者的全面的身心康復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相關研究證實,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患者進行常規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和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再增加實施心理護理可以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有效控制。
總而言之,采用早期心理護理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十分明顯,可以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使患者對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國仗,吳寧,胡大一,等.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26(6):12-13.
[2] 李杰,黎頻,吳紅金,等.心力衰竭患者年齡、性別及心功能分級與心理因子的相關性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8):622-624.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a)-0135-02
在老年慢性疾病當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即為糖尿病[1]。糖尿病的臨床特點是病程長、治療時間長、發病率高等。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嚴重影響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護理工作者在護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過程中應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護理措施,護理干預措施相較常規的護理手段更能滿足患者的根本需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代謝指標情況。該文當中,對該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展開研究,尋求適宜的護理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治療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共收集60 例),將這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隨機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對照組這2組,每30例為一組。觀察組男、女性患者各為14、16例;年齡范圍上限值:85歲,下限值62歲,年齡平均值(70.28±3.12)歲。對照組男、女性患者各為16、14例;年齡范圍上限值:82歲,下限值63歲,年齡平均值(70.36±3,28)歲。對比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項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則2組可以實施比對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護理工作者對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包括:①遵醫囑為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給予基礎護理,為患者做好晨晚間護理,幫助患者保持個人衛生。②為患者辦理入院,帶領患者熟悉醫院內的環境,教會患者使用醫院內的基本設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使患者盡快融入新的環境。③幫助患者完成相關的檢查,并查看檢查的結果,一旦有異常情況則立即通知醫生,必要時可進行會診。觀察組:護理工作者對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為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如下[2-3]:①護理工作者應給予患者心理護理,糖尿病病程長,治愈困難,長久的病痛折磨給患者帶來了生理及心理的折磨,老年人心理更為敏感、脆弱。因此,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是至關重要的。老年人理解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與年輕人存在代溝,往往易產生孤獨感,護理工作者應指導患者家屬多陪伴關心老人,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消除患者的孤獨感,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愛,護理工作者還應指導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出病室散步,與同齡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交流及溝通,緩解患者焦慮、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②護理工作者應為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飲食及生活的護理,指導患者飲食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多飲水。提高對維生素及優質蛋白質的攝入,補充營養。囑患者每餐主食不能超過2種,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入,早、中、晚餐糖分攝入的占比可為:1∶5、2∶5、2∶5的比例。指導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每日進行適量的鍛煉(如:慢走、太極等有氧運動),每日按時排便,避免便秘,注意保暖,戒煙忌酒,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③護理工作者應為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用藥指導,指導患者按時按量的服用降糖藥物,告知患者藥物的服用劑量、方法、不良反應及發生不良反應后的處理方法。護理工作者在患者服用降糖藥物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一旦發生惡心、頭暈、乏力等低血糖反應時,應指導患者立即服用糖果、巧克力等含糖量高的食品。護理工作者還應教會患者正確注射胰島素,告知患者胰島素的作用,不良反應等。④護理工作者應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各項生命體征情況,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皮膚及末梢循環情況,注意保持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膚的清??干燥,保持患者床單的干凈平整,避免發生壓瘡。護理工作者應記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每日的大便次數及尿量,一旦尿量異常或長期未排便,則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導尿、灌腸等)。⑤護理工作者應給予該組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發病機制、發病原因等相關的疾病知識,告知患者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進行終生的治療,幫助患者對自身病情有進一步的了解,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教會患者自測血糖,教會患者記錄每次血糖的數值并繪制血糖變化表,囑患者隨身攜帶糖果、降糖藥物及疾病卡等物品,囑患者定期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代謝指標情況。②觀察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
1.4 統計方法
在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后,用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指標情況和生活質量情況,并用t檢驗,P
2 結果
2.1 2組對比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觀察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2組數據存在高度的對比性(P
2.2 比較2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指標情況
觀察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項代謝指標數據均優于對照組患者(P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