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28:5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慢性結腸治療方法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慢性腎功能衰竭;JS-308結腸透析機;中醫藥療法
筆者應用JS-308結腸透析機,通過加壓全結腸清洗、結腸透析和結腸內給予以大黃為主的中藥保留灌腸治療伴有多系統疾病并存的慢性腎功能衰竭(CRF)患者34例,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4例均為2005年7月-2006年2月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齡20~91歲,平均58歲。病例選擇根據1992年中華腎臟病學會全國腎小球疾病座談會制定的慢性腎功能衰竭診斷標準及分期[1]。其中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18例,腎功能衰竭期11例,尿毒癥期5例。
1.2 治療方法
在繼續CRF常規綜合治療的同時,加用JS-308結腸透析機(廣州今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產品)治療。步驟一:全結腸清洗。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選則適當的壓力進行全結腸灌注清洗,持續60~120 min左右,直至腸道清潔無糞便排出。步驟二:結腸透析。利用已配制好的濃縮血液透析液,按比例配成患者所需要的結腸透析液進行結腸透析,每次保留8~10 min,連續更換透析液,大約60 min。步驟三:用消毒好的中藥(本院自制的以大黃為主的中藥制劑)保留灌腸。每次治療約需2~3 h。
1.3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治療前后頭痛、頭暈、全身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全身自主癥狀的變化,以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電解質、白蛋白及血紅蛋白的動態變化。
1.4 療效標準[2]
顯效:自覺癥狀明顯改善,BUN、SCr下降>10%;有效:自覺癥狀明顯改善,BUN、SCr下降
2 結果
經用JS-308結腸透析機治療CRF患者34例,總有效率為97%(見表1)。治療后BUN、SCr比治療前有顯著降低(見表2),血電解質、酸堿平衡、血漿白蛋白及血紅蛋白與治療前相比無特殊變化。在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生。表1 JS-308結腸透析機治療CRF療效分析(略)表2 治療前后34例CRF患者BUN、SCr變化(略)
3 討論
研究表明,正常人每日攝入蛋白后,其代謝產物及毒素75%從腎臟排泄,25%進入結腸,由腸道排出。在慢性腎功能衰竭時,腸道尿素的排出量從占正??偭康?5%上升至80%。尿毒癥患者腸道內每日排出尿素70 g、肌酐2.5 g、尿酸2.5 g、磷2 g,明顯多于尿液中每日排出的含量。針對此特點,臨床治療大都采用口服吸附劑、大黃為主的中藥湯劑,或是利用大量液體通過鼻飼或口服來達到腹瀉的方法(即腸道清除法),如口服甘露醇鹽水制劑等。但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患者難以耐受。
筆者根據慢性腎功能衰竭時除呼吸和皮膚排出一部分毒素外,其80%的身體代謝產物及毒素從腸道排除的理論[3],以及結腸黏膜面積巨大,血流豐富,可作為半透膜的特性,采用JS-308結腸透析機,將腸道清洗、結腸透析及結腸給藥依序治療的方法,不僅可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進展,而且有效地維持了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總有效率達到了97%。
近年來,雖然強化了透析前的綜合治療,以達到保護腎臟、延緩進展的作用,但其作用有限,尤其延緩慢性腎功能不全早、中期的治療仍是一大難題。尤其對伴有多系統嚴重疾病的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患者、高齡老人和因為多種原因不能進行腎替代治療的患者缺少治療手段。本觀察結果顯示,全結腸凈化、透析聯合灌腸不僅對早、中期腎功能衰竭患者有效,對終末期尿毒癥患者也有肯定的療效。尤其對高齡老年人,或伴有多系統疾病等原因,以及不能接受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老年患者,提供了一項安全、無創傷、操作簡便、成本低的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 中華腎臟病學會.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分型與治療及診斷標準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內科雜志,1993,32(2):132.
[摘要] 目的 探討參苓白術散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的療效,用于指導臨床治療。方法 整群選擇2014年3月―2016年1月該院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12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64例,將治療組用中醫方法治療與對對照組西醫治療進行療效比較觀察。結果 治療組治愈39例(60.94%),總有效率90.63%;對照組治愈27例(42.19%),總有效率70.32%。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40, P
[關鍵詞] 中醫;參苓白術散;慢性結腸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1(b)-0132-03
Shenling Baizhu Powder Together Tongxie Decoction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Colitis
DAI Ming-jun
Department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Jilin Provincial People s Hospital,Changchun, Jilin Province,1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en Ling Bai Zhu Powder together Tong Xie Yao Fang in Chronic colitis.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128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l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from March 2014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hich group included 64 cases. We compared the therapeutic group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control group in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 39 cases were (60.94%) cured in therapeutic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90.63%. while 27 cases (42.19%) were cured in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70.32%.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herapeutic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8.40,P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henlingbaishu;Chronic colitis;Treatment
慢性Y腸炎是一種反復性、多發性、慢性以結腸、直腸及乙狀結腸為發病部位的肛腸疾病,該病也是一種發病原因不明的非特異性炎癥類疾病。目前多認為與遺傳、免疫、過敏等因素有關,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粘液便伴有腹部下墜感明顯等。另外該病也具有病情輕重不一、病程較長、極易反復發作等特點。對于該病的治療,在西醫范圍內缺乏特效藥物。近年來隨著研究者對中醫藥領域的不斷研究和探索發現中醫藥在慢性結腸炎的治療方面極具優勢。該研究整群選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來該院就診的128例慢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使用中醫療法與西醫療法進行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該院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128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64例,男32例,女32例;年齡25~77歲,平均年齡(45.6±6.1)歲,病程0.5~1年;對照組64例,男33例,女31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45.4±7.2)歲,病程0.5~0.85年。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輕重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治療方法
1.2.1 中藥治療方法(治療組) ①脾虛肝旺型。臨床癥狀:陣發性腹痛加劇、腹瀉伴腸鳴音增強、頻繁排泄膿血便、胸悶、噯氣、睡眠不佳、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治法:健脾益氣、止瀉治療。方用:痛瀉要方為主合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物組成:焦白術20 g,茯苓10 g,陳皮10 g,黨參15 g,枳殼10 g,白扁豆15 g,防風15 g,薏苡仁20 g,砂仁10 g,蓮子肉10 g,炒白芍15 g,桔梗10 g,山藥20 g,木香10 g,甘草10 g。②脾虛濕盛型。臨床癥狀:腹痛加劇、大便溏瀉并帶有膿血和粘液、腹脹、頻繁納差、面色青黃、舌淡胖、脈滑數。治法:穩中健脾、清熱化濕。方用:參苓白術散為主合痛瀉要方,藥物組成:茯苓20 g,蓮子肉20 g,山藥20 g,藥用黨參30 g,扁豆20 g,炒白芍15 g,防風15 g,焦白術20 g,薏苡仁20 g,陳皮10 g,肉豆蔻10 g,砂仁10 g,葛根10 g。以上中藥水煎服,1劑/d,2次/d。
1.2.2 西藥治療方法(對照組) 選擇柳氮磺胺吡啶(國藥準字H31020840),用量為:初始口服劑量為2~3 g/d分3~4次口服,如無腸胃道反應或過敏反應,則逐日增至4~6 g/d分4次服用,待癥狀好轉后,可逐漸減至維持量,1.5 g/d,分3次/d服用,直至癥狀完全消失。
1.3 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主要癥狀如腹脹、腹痛、肛鳴、肝門下墜感等消失,查體可見下腹部壓痛感消失,大便、舌及脈等恢復正常,便常規連續3次檢查均顯示正常,腸鏡復查粘膜病變情況,結果顯示正常。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如腹脹、腹痛、肛鳴、肝門下墜感等基本消失,間或發作,查體可見下腹部壓痛感基本消失,大便、舌及脈等恢復正常,便常規連續3次檢查均提示正常,腸鏡復查粘膜病變情況,可達2級以上。無效:經治療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無緩解,查體未見好轉,便常規及內鏡檢查均無改善或病情加重[1]。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完成數據的統計處理,觀察兩組數據進行結果比較,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經χ2檢驗,P
2 結果
經治療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0.63%,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0.32%,治療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0,P
3 討論
慢性結腸炎屬于屬于中醫學中的“內瘍”“泄瀉”“腸風”“腸蕁薄傲〖病鋇確凍耄其發病多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感受外邪等導致[2]。針對該疾病的治療,中醫主要采用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止瀉治療等方法,具體做法為①脾虛肝旺型。焦白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之功效,茯苓則健脾利水滲濕,其中焦白術與茯苓配伍具有除濕運脾之功效,二者聯用可以使脾氣充足,有化濕之力濕濁去則自有健脾之功,脾健濕除而瀉自止;山藥益氣補脾,蓮子肉補脾澀腸,又可健脾開胃,使食欲增加,二藥聯用有助于焦白術健脾益氣,厚腸止瀉;扁豆和薏苡仁可健脾化濕,添加二者有助于焦白術和茯苓發揮滲濕止瀉之功效。桔梗宣肺可通利水道。處方可隨癥加減,肝旺者加枳殼、桔梗、木香、甘草。②脾虛濕盛型。焦白術兼具補氣健脾燥濕之功效,茯苓可健脾利水,二者聯用可除濕運脾;薏苡仁和扁豆可健脾化濕熱;蓮子肉可開胃健脾,山藥益氣補脾,二藥配伍可增強健脾益氣之功效;白芍酸寒,緩急止痛,養血柔肝,兼斂脾陰;陳皮辛苦而溫,醒脾和胃,理氣燥濕,有助于焦白術的健脾功效;防風舒脾升陽,兼散肝郁,防風與陳皮聯用可消除噯氣、胸脅脹滿等。處方可隨癥加減,濕盛型者可加肉豆蔻和葛根。劑型使用湯劑,原因在于湯劑可被胃腸道較快吸收,有助于快速發揮藥效,也利用隨著癥狀及時調整藥物使用,既滿足辯證論治的治療原則,也方便易攜,為患者帶來了方便[3]。
該研究通過對慢性結腸炎患者使用參苓白術散合痛瀉要方加減進行研究,結果顯示④甙資跎⒑賢蔥閡方治療組總有效為90.23%,柳氮磺胺吡啶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0.87%,治療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χ2=8.40,P
該研究證實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結腸炎方面雖然具有很大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中醫對于慢性結腸炎的治療機制尚不明確;中治療方法缺乏統一、規范的辨證論治標準。所以對中醫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加強理論學習和實驗研究,深入探索中醫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機制,使得該病的治療有據可循;需要制定統一的辨證論治標準和療效評價標準,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不僅需要重視祖國醫藥對疾病治療的發展,也應與現代醫學和實驗研究想結合,使慢性結腸炎的治療不斷發展,為追求系統有效的治療方案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劉超.中醫藥治療慢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4):1365.
[2] 田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22):104.
[3] 井小會.中醫藥治療慢性結腸炎研究進展[J]. 河南中醫,2014,34(1):178.
[4] 侯杏.加味左金丸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D].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2014.
[5] 王羽豐.八味結腸湯治療慢性結腸炎臨床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3.
[6] 張承紅.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D].太原:山西中醫學院,2015.
[7] 樸有為.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34例[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8):122.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06-0048-01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病變主要位于結腸粘膜層,且以潰瘍為主,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病情輕重不一,多反復發作,目前國內外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筆者近年采用推拿手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65例,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65例患者為2005~2009年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43例;年齡最小31歲,最大72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35a。臨床類型:慢性復發型45例,慢性持續型14例,初發型6例,無急性暴發型。病情程度:輕度11例,中度48例,重度6例。病變部位:左半結腸炎22例,右半結腸炎9例,全結腸炎9例,直、乙狀結腸炎18例,單純直腸炎7例。
1,2 診斷依據 根據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65例患者治療前均行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
2 治療方法
2,1 腹部操作 患者仰臥,醫者以沉著緩和的全掌按揉法施于腹部,由中脘穴漸移至關元穴,往返5遍,繼以柔和深透的一指禪推法施于以上部位,時間約10min;拇指按揉關元、氣海、雙側天樞穴各3min;摩腹5min;施掌振法于神闕穴1~3min。
2,2 背部操作 患者俯臥,以攘法沿脊柱兩旁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治療,自肝俞至大腸俞,時間3min;點按兩側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諸穴,時間共5min;沿兩側腰部夾脊穴或膀胱經循行部位施平推法,透熱為度。
2,3 治療時間及療程 以上治療方法每天1次,每次30~40min,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近期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粘膜正?;騼H余留疤痕,觀察6個月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粘膜輕度充血、水腫,可見少許糜爛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纖維結腸鏡檢查粘膜仍嚴重充血、水腫,多發性淺潰瘍,附有膿性分泌物。
3,2 治療結果 65例患者中,近期治愈12例,占18.46%;有效49例,占75.38%;無效4例,占6.15%;總有效率為93.85%;復發7例,復發率為10.77%。無病情加重。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中醫治療方法;治療效果
在各種腸道疾病中,臨床中的潰瘍性結腸炎也位數不少,其患病比例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因此,日益受到中醫相關研究人員的普遍重視。普通患者在臨床診斷中發現患有潰瘍性結腸炎,一般情況下,都難以了解該疾病的具體情況,這主要是因平時不了解潰瘍性結腸炎的而有關癥狀表現。潰瘍性結腸炎在臨床中屬于非特異性的一種炎癥性腸病,目前還未明確其具體致病原因。病變一般都處于結腸黏膜及其下層,在病理方面具有結腸黏膜慢性炎癥及形成潰瘍等特點,多累及對患者直腸與遠端結腸產生不利影響,嚴重患者還將擴展到近端甚至整個結腸。
在中醫臨床中,屬于“腸癖”、“腸風”等范疇。容易導致患者腹痛或便血等,嚴重患者還將產生癌變,對患者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一定要在臨床中提高對該疾病的重視程度。有關研究人員在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方面近年來積累較為豐富的經驗,并獲得顯著療效,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 中醫治療方法
1.1口服中藥方法 目前,在中醫臨床中還沒有固定的辨證分型施治處方,單純辨證分型治療方法采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湯、太子參、陳皮、葛根等中藥材進行治療,共對15例患者進行治療,有9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病情好轉。
有研究將潰瘍性結腸炎分為五種類型,脾胃虛弱型患者采用參答白術散進行治療;脾胃虛寒型患者采用理中湯進行治療;肝郁脾虛型患者采用痛瀉方進行治療;脾腎陽虛型患者采用四神丸進行治療;脾虛濕盛型患者采用葛根蘋連湯進行治療。共對40例患者進行治療,有4例患者治愈,29例患者顯效,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無效,有效率為95%。通過分析匯總很多研究結果發現,大腸濕熱證使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證型,在臨床中主要采用白頭翁湯與香連丸進行治療。
很多研究人員的觀點也各不相同,具有比較復雜的分型,結合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及臨床癥狀表現及辨證論治積累的多年經驗,將其分為急性發作、慢性虛弱及邪留正虛三種類型比較合理。止血止瀉、健脾柔肝、燥濕清熱等類型患者可采用黃連、當歸、白芍等中藥材進行治療,勝濕祛風類型患者可采用白芷、葛根、白岌等中藥材進行治療。在臨床辨病論治方面,潰瘍性結腸炎可采用專方專藥進行治療。共對25例患者進行治療,有4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顯效,7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無效,有效率為96%。此外,在免疫調節及腸粘膜局部免疫炎癥反應減輕方面,安腸膠囊都表現出良好效果。
1.2中藥灌腸方法 中醫精髓就是在辨證施治分型中采取的施治藥方,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取腸道給藥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治的過程中,也具有十分獨特的效果。有研究人員結合中醫辨證方法對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三黃湯、黃柏、烏藥等中藥材進行治療;對虛寒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四神丸進行治療;對具有較大量便血患者采用云南白藥進行治療,上述方法都用150~200 ml水進行煎服,42例患者保留灌腸方法治療,有17例患者治愈,15例患者顯效,6例患者好轉,4例患者無效,有效率90.5%。采用黨參、黃連、干姜等中藥基本方,200毫升水煎后對患者灌腸,大便下血患者添加地榆炭,同時結合中醫辨證施治方法對證型不同患者采用不同藥溫。脾胃虛寒型患者控制溫度保持在40.5℃~41.5℃;偏重濕熱患者控制溫度保持在37.5℃~38.5℃。對27例患者進行治療,僅2例患者無效,有效率為92.6%。采用藥錫類散的中成藥及單驗方,具有除濕清熱、解毒涼血、化?;钛吧§罡刃Ч?,基于錫類散添加地榆、三七、等中藥材制成腸炎康對患者進行灌腸,對44例患者進行治療,有26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顯效,6例患者有效,3例患者無效,有效率93.2%。
1.3口服中藥與灌腸相結合方法 整體與局部配合是中醫臨床的治療特點,采用外治結合口服重要,具有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有研究結果顯示,健脾靈與苦參槐花合劑聯合對患者進行灌腸方法治療,治愈率為52.7%。采用口服健脾益腸與愈瘍煎灌腸進行聯合治療,在62例治療患者中,有28例患者治愈,19例患者顯效,14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無效,有效率高達98.4%。
2 結論
綜上所述,潰瘍性結腸炎目前在中醫藥治療方法已獲得重要研究進展,口服中藥、中藥灌腸、口服中藥與灌腸相結合等多種治療方法已充分發揮應有的效果??刹扇∫环N方法進行施治,也可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聯合治療,具有可靠效果,不具有較大的毒副作用。但因目前對中醫辨證分型方法尚未形成標準,導致分型比較分散,各分型之間具有重復的癥狀表現。所以,采用的治療方法也較為雜亂。在中藥藥理方面,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造成選方用藥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研究難度。今后將加強研究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表現,以進一步明確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理。制定診斷潰瘍性結腸炎的標準,基于此篩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藥物,才能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張傳儒.調肝理脾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30例報告[J].中醫雜志,2014.8
[2]趙涉媛,戴宗海,楊世興,等.辨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80例[J].陜西中醫,2013,11.
[3]解淑華.自擬祛風勝濕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9.
方法:對82例慢性腎功能衰竭中、晚期患者隨機分成2組,在進行常規的結腸透析后,分別給予甘露醇保留灌腸和尿毒清保留灌腸,采用自動分析儀檢測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尿素氮、肌酐、血尿酸、電解質水平及體重的變化;同時觀察其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結果:82例慢性腎衰患者中,觀察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性,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電解質無明顯變化。
結論:結腸透析聯合甘露醇保留灌腸可延緩慢性腎衰的進展,療效優于尿毒清保留灌腸。
關鍵詞:慢性腎衰竭 結腸透析 甘露醇保留灌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164-02
慢性腎功能衰竭是各種腎臟疾病進行性發展的最終結局,如何延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仍是目前科研及臨床治療的難題。早期預防、延緩或阻止慢性腎衰竭病情的進展,對于慢性腎衰患者至關重要。如何更有效、更經濟的治療慢性腎衰為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常規結腸透析后應用甘露醇保留灌腸在慢性腎衰中、晚期患者的治療,取得明顯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腎衰竭3、4期,并且無嚴重的心力衰竭,無合并感染及嚴重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近期無腸道及肛區出血的患者,給予結腸透析治療,共82例,男55例,女27例;年齡38-70歲,平均(54土15)歲。原發病分別為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慢性腎盂腎炎、多囊腎、痛風性腎病、腎小動脈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入選患者采用單盲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為44例,分別為慢性腎炎21例,糖尿病腎病8例,慢性腎盂腎炎6例,梗阻性腎病2例,狼瘡性腎炎2例,高血壓腎損害2例,尿酸性腎病1例。對照組為38例,分別為慢性腎炎18例,糖尿病腎病10例,慢性腎盂腎炎6例,高血壓腎損害3例,尿酸性腎病1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給予慢性腎衰竭基礎治療,如飲食治療,控制血壓、調整血糖,糾正貧血及酸中毒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儀器。治療儀器為JS-308F型結腸透析機(廣州市今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1.2.2 結腸透析步驟。①腸道清洗:透析治療前用清水清洗腸道,用水量10-20L,直至無糞便排出。②結腸透析:利用濃縮的透析液按比例配置成透析液進行結腸透析,利用結腸透析機反復更換透析液,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決定透析液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約2h左右。③觀察組采用甘露醇稀釋后保留灌腸,保留時間盡可能長,對照組采用中藥尿毒清顆粒30g進行腸道內保留灌腸。
1.2.3 臨床檢查指標。治療前及治療1月后(20次),采用生化自動分析儀檢測血清中BUN, SCr, UA的水平;同時檢測治療前后血清K+、Na+、Cl-,Ca2+水平及體重等指標的變化。
1.2.4 統計學分析。采用SAS統計軟件,計量資料均采用X±S,組間資料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種治療方法比較:血尿素氮、肌酐、尿酸比較見表1。序貫結腸透析治療82例慢性腎衰3、4期患者,觀察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性(P
2.2 治療前后電解質變化比較在透析過程中及透析后K+、 Na+,C1-、Ca2+水平和體重等均無明顯變化,差異無顯著性(P>0.05);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除有輕度腹脹外,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慢性腎衰是各種腎臟疾病發展的最終結局,我國有95%的終末期腎衰患者得不到有效醫治,大部分患者因經濟原因放棄治療而死亡[1]。因此尋找一個經濟有效的延緩腎衰進展的治療方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清潔腸道的方法減少毒素的吸收,對于慢性腎衰患者治療尤為重要,臨床學者根據此原理,采用結腸透析療法,利用透析液中離子濃度的不同,使體內有毒代謝產物排出,同時將透析液中對人體需要的物質吸收人血液,既清除體內毒素,又改善機體內環境。腸內容物的滲透壓是制約腸吸收的重要因素,同種溶液在一定濃度范圍內,濃度愈大,吸收愈慢;濃度過高(高滲溶液)時,出現反滲透現象,水分由血液進入腸腔,使內容物的滲透壓降低至等滲時,才被吸收。甘露醇溶液對腸壁具有反滲透作用,并且較難吸收,致使腸腔水分大量增加,具有導瀉作用。利用這個原理我們設計結腸透析后采用稀釋甘露醇保留灌腸法治療3-4期慢性腎衰患者,取得比較理想效果,這和黃遠航等[2]研究結果相符,明顯優于采用尿毒清保留灌腸療法。因此,結腸透析甘露醇保留灌腸在慢性腎功能衰竭中、晚期有一定療效,對延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有一定的作用。本方法較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有明顯的優勢,如治療費用較低,原材料價廉易得,安全性高,操作簡單,無明顯副反應,適用于輕、中度氮質血癥的患者及不宜進行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患者,因此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慢性結腸炎也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腹痛、粘液便、膿血便和黑急污熏等為主癥,似屬祖國醫學中的“腸風”、“久痢”范籌。由于病未明,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我們采用中藥通灌湯保留灌腸,同時口服甲氰咪胍治療25例,取得了較滿意效果,現小結如下:
一、一般資料
本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為27-52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10年。根據乙狀結腸鏡所見,將局部病變間要分為三種類型:1、輕度病變,以粘膜充血水腫為主;2、中度病變,以粘膜糜料滲血為主;3、重度病變,粘膜面潰瘍形成為特征。
二、診斷標準
1、 慢性反復發作的腹瀉、腹痛、粘液血便史。
2、 糞檢除外阿米巴、血吸蟲,痢疾桿菌培養陰性。
3、 乙狀結腸鏡檢有粘膜充血、水腫或有不同程度的糜料滲出及淺表性潰瘍。
4、 25例中5例曾作鋇灌腸檢查,3例提示結腸炎,2例報告正常。
三、療效分析
1、 痊愈:經治療腹瀉、腹痛、粘液血便等癥狀消失。乙狀結腸鏡檢腸粘膜正常。
2、 好轉:腹瀉、粘液血便次數減少,腹痛減輕,乙狀結腸鏡檢查,腸粘膜病變有明顯改變。
3、 無效:癥狀及乙狀結腸鏡檢查同治療前無變化。本組輕度者11例,兩個病程治愈者8例,另3例進行了第三個療程;中度者6例,三個療程治愈者4例,2例好轉;重度者8例,三個療程治愈3例,3例4個療程治愈,1例好轉,1例未堅持治療。
四、方劑組成及治療方法:
1、 處方:白芨30克、白頭翁30克、黃柏30克、苦參20克、白礬20克、地榆20克加水煎至約200毫升備用。甲氰咪胍20毫克,220-654毫克。
2、 方法:根據病情,每次取上述灌腸液40-60毫升,于晚睡前保留灌腸,每日一次。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如有腹痛不適者可短期加服654-2片20毫克,一日三次。每10為一療程,根據病情輕重,可重復數個療程。
五、典型病例
楊XX,男,49歲,干部?;颊邚?996年開始腹痛、腹瀉,解粘液便每123-4次,每于食用生次飲食后誘發或加重。曾服用抗菌素和中藥治療后未見明顯好轉。于1999年4月來我院就診。經乙狀結腸鏡檢查,見腸粘膜文泛水腫、充血,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有散在性潰瘍面。診斷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用上述灌腸液60毫升,每日上午便后給以保留灌腸,口服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交,654-2片20毫克,必要時口服。經治療兩個療程,大使次數減少,腹痛癥狀減輕,停岌3天,再續兩個療程后,大便成形,腹痛消失。乙狀結腸鏡復查,腸粘膜正常。近訪未見復發。
六、討論
1、 慢性結腸炎,臨床表現似屬祖國醫學的“腸風”、“臟毒”、“久痢”等范疇。病變部位多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對促進消炎、消腫、潰瘍面愈合及縮短療程,提高療效有較大幫助。
2、 甲氰咪胍是一種良好的組織胺H2受體阻滯劑,是近年治療消化性潰瘍較好的藥物,也有報道用于慢性腸炎的治療,取得較好效果。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機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腸壁中釋放組織胺的肥大細胞所致。我們采用中藥保留灌腸的同時,配合口服甲氰咪胍和解痙劑654-2,認為療效較好,也未出現副作用。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分析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71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5-1187-02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1]。主要侵犯大腸粘膜,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常常引起糜爛或潰瘍形成,呈慢性、反復性發作。在中西醫結合思路的引導下,我科采用獨創的"免疫修復療法",通過殺菌、中藥灌腸、口服等整體聯合治療,標本兼治?,F通過我科對收治的79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2007年10月-2009年7月收治的79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其中男52例,女27例,年齡最大69歲,最小27歲;平均48歲,其中輕型患者僅有腹部不適13例,腹瀉伴粘液血便26例,腹痛伴腹脹15例,便頻伴便血10例,腹痛伴便秘4例。
2.臨床治療與分析
2.1 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即中醫所說的泄瀉,本病主要發生在結腸粘膜層的炎癥性病變,以潰瘍糜爛為主,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粘滯或帶膿血、黎明瀉、大便不成形、一日數便或里急后重,便后腹痛可暫時緩解,脘腹痞悶,納少乏力。部分患者可出現貧血消瘦、底熱等現象。近年來主要采用內科綜合治療,控制急性發作,減少復發,防止并發癥。我科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實施西醫結合,標本兼治,總結了一套系統正規的治療方案。
2.1.1 藥物治療。水楊酸偶氮磺胺類藥物一般用水揚酸偶氮磺胺吡啶(簡稱SASP)作為首選藥物,該藥服藥后大部分到達結腸,其滯留在結腸內與腸上皮接觸而發揮抗炎作用。適用于輕型或重型經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已有緩解者,療效較好;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對急性發作期有較好的療效,適用于暴發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癥,抑制自體免疫過程,減輕中毒癥狀,常用氫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每日靜脈滴注,療程7-10天,癥狀緩解后改用強的松龍口服,病情控制后,遞減藥量,停藥后可給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發免復發;硫唑嘌呤為免疫抑制劑,適用于對激素治療效果欠佳或對激素依賴的慢性持續性病例,加用這類藥物后可逐漸減少激素用量甚至停用,慢性反復發作者,今年國外報道,對嚴重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靜脈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的病例,應用環孢素靜脈滴注大部分患者可取的暫時緩解而避免急癥手術??股?抗生素是臨床上應用范圍廣,種類繁多的一大類藥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對病情的轉歸至關重要,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廣泛受到社會的關注。據報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鏈球菌,過去對青霉素、紅霉素、磺胺等藥品都很敏感,現在幾乎"刀槍不入"[2]。對暴發型及重型者為控制繼發感染,可用氨芐青霉素、滅滴靈等治療。
2.1.2 灌腸治療。部分醫生偏好使用西藥進行治療,臨床證實,這種治療方案的弊端是過度使用西藥有嚴重副作用;其次這種西醫治療雖快,但只能治標而不治本。應當將西醫見效快與中醫藥治本的兩種優勢結合起來,在快速治病的同時,消除腸炎,由于本病主要侵犯腸粘膜或粘膜下層,伴有糜爛和淺表性潰瘍的非特異性疾玻病變以遠端結構為主,直腸給藥療法能使藥物直達病處,又可避免上消化道酸堿度和酶對藥物的影響,保持藥物性能,使藥物吸收更為完善,并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從而使粘膜修復、潰瘍愈合而達治愈的目的。所以直腸給藥療法為治"潰結"常用方法。其中包括保留灌腸法、直腸點滴法、直腸噴粉法和栓劑塞肛法等。其中保留灌腸法最常用而普通。(1)常用灌腸通用中藥方:①蚤休10g、公丁香5g。煎水100~150ml,加冰硼散1g、錫類散03g。②敗醬草30g、炒五倍子5g、枯礬3g、煅瓦楞15g、煅龍骨30g、生牡蠣30g。③05%~1%普魯卡因150ml加生肌散1g,云南白藥05~1g,青黛5g。(2)直腸點滴法:采用開放式輸液法,將藥液滴入直腸,本法給藥準確、迅速,保留時間長,方法靈活方便,具有直腸輸液的作用特點,是一種無創傷性治療方法。但需辨證選藥、藥液配制、位置、藥溫、療程等同保留灌腸法。適用于輕型而病變局限于直腸,左側結腸的患者。
2.1.3 飲食治療。因為慢性結腸炎病人消化吸收功能差,應采用易消化半流少渣飲食,少量多餐,注意補充蛋白質及維生素,以增加營養,改善癥狀。多油及脂肪類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腸作用可使腹瀉加重,所以炸、煎及肥肉應少吃。應少食糖及易產氣的食物,如薯類、豆類、牛奶等。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可經常使用食用菌類,雪耳、木耳、冬菇、靈芝等提高免疫力。
2.1.4 手術治療。并發癌變、大出血、腸穿孔、膿腫與瘺管、重型患者特別是合并中毒性巨結腸經內科治療無效者均是手術的適應證。一般采用全結腸加回腸造瘺術,為避免回腸造瘺的缺點,近年來用回腸小袋吻合術,即切除全結腸及剝離結腸粘膜和粘膜下層,又保留了排便功能,大大改善了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
2.1.5 心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性、多發性疾病,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時好時壞,纏綿不斷、反復發作。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盡量全身放松,精神過度緊張者,可用鎮靜劑如安定、舒樂安定等。
3.討論與分析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特發性慢性腸道炎癥,目前認為其發病可能與遺傳、免疫調節缺陷以及心理因素有關。目前對其治療的方法眾多,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包括一般治療、心理治療、營養治療等綜合性個體化的處理原則。通過臨床驗證宜中西結合,辨證論治,應當將西醫見效快與中醫藥治本的兩種優勢結合起來,在快速治病的同時,消除腸炎復發的隱患。在中西醫結合思路的引導下,它是從調控腸道運動的自主神經系統入手,以中西醫結合、內服外灌、心理治療為原則。通過殺菌、中藥灌腸、口服等整體聯合治療,調節人體腸神經免疫防御機制,標本兼治,攻克了直腸炎反復發作的難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中藥內服 中藥灌腸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文獻中并無此名,據具臨床表現可屬:“腹瀉”“痢疾”等范疇,其病變在大腸黏膜和粘膜下層,且以潰瘍為主要,主要臨床表現:腹痛、腹瀉、粘液血便。治法以灌腸結合內服藥,取得較好效果,中藥灌腸能抑制機體淋巴細胞的轉化和增殖,以減弱免疫反應并可解除腸道痙攣,抑制腸蠕動,另外有學者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藥進行藥理實驗,結構證明,健脾陽中藥具有明顯作用,并有促進凝血、改善微循環和調節平滑肌張力作用,以上均提示中醫內服及灌腸是多方面的協同作用。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
我院2000年-2009年共收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90例,均有反復發作的腹瀉、粘液血便,糞便阿米巴、血吸蟲、痢疾桿菌培養陰性,均行纖維結腸鏡檢查,其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齡在30-60歲,嚴均年齡40歲,粘液便50例,膿血便40例,病程3個月至數年。
2 方法
2.1 口服中藥:健脾蔬腎,清熱利濕,芳香化濁。
2.1.1 基礎方:焦三仙各15g薏仁12g黃芪15g白芍12g山藥12g梔子9g菟絲于15g灌腸;
2.1.1.1 粘液便組:吳茱萸30g,生大黃15g藕粉30g金銀花30g敗醬草15g煎后取汁,內加云南白藥粉一支,保留灌腸每日2次,15天為一療程。
2.1.1.2 膿血便組:蒲黃15g白芨15g赤石脂15g白頭翁15g敗醬草30g穿心蓮30g黃柏15g馬齒莧15g地榆炭15g赤小豆60g煎后取汁,保留灌腸,每日2次,15天為1療程,用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之品。
3 結果
經兩個療程治療,痊愈70例,即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成形,每日2次以下,腸鏡檢查腸粘膜恢復正常,并隨訪1-2年內未復發。好轉20例,即臨床癥狀減輕,大便較稀,每日3次以下,腸鏡檢查腸粘膜病變較前明顯改善,大便常規檢查有少量紅白細胞無效0例??傮w有效率為100%。
[關鍵詞] 慢性結腸炎 治療 飲食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R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130-01
慢性結腸炎經正確及時治療,并注意飲食調節,通常會有較好的預后[1]。本次研究選擇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90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5例采用中藥內服治療,觀察組45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紅外線照射的局部治療及對腸道進行清洗后再行藥物保留灌腸保留灌腸,并行飲食調節,就兩組臨床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9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21-71歲,平均31.7歲,病程為0.7-5年,住院時間23-37d,平均29.8d,均附合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1993年學術研討會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電子結腸鏡檢查、大便常規檢查及病理活檢確診。同時排除慢性血吸蟲病、慢性痢疾、腸結核等其它感染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住院時間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保留灌腸,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加用紅外線照射的局部治療及灌腸治療前先行清潔灌腸,并行飲食調節,具體操作如下。
1.2.1 觀察組治療方法 患者在每晚8時大小便排空后,常規用溫開水39-41℃清潔灌腸,在進行10min的保留后排出,后將臀部抬高10cm,應用一次性導尿管,用石蠟對前端進行涂抹,再緩慢插入20-25cm深度,屬患者取左側臥位,在25-35min內將備好的藥液用直腸滴入法灌入,后囑患次對體會進行改變,從右側臥位-胸膝位,到平臥位,在灌腸結束后行2h上的平均臥床時間,保留藥物在腸腔內在6h以上。灌腸藥物配方為:氯美松5mg,甲硝唑100ml,柳氮磺胺吡啶4.0g,慶大霉素注射液8萬U,錫類散2支,1.0%普魯卡因20ml,1個療程為14d,對照組配藥同觀察組。
1.2.2 紅外線燈照射[2] 采用1000W紅外線燈在保留灌腸后照射腹部,30min/次,1次/d。以感覺溫度為度進行照射距離的調整,一般為15-20cm,防止燙傷的發生。
1.2.3 飲食注意事項 避免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飲食不潔,可給予低脂、高營養、少渣等易消化的飲食,或多食白扁豆、山藥等煮粥,以健脾養胃。
1.3 療效評定 依據文獻標準進行療效評定,治愈:大便成形(1次/d),臨床癥狀消失,腸黏膜結腸鏡檢查呈正常狀態;顯效:大便成形(2-3次/d),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腸黏膜炎癥及潰瘍結腸鏡檢查呈明顯好轉;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腸黏膜結腸鏡檢查炎癥減輕或潰瘍縮?。粺o效:臨床癥狀無改變,腸黏膜結腸檢查無變化甚至加重??傆行蕿橹斡c顯效和有效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行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45例中,治愈17例,占37.8%;顯效19,占42.2%;有效8例,占17.7%;無效1例,占2.2%,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45例中,治愈6例,占13.3%;顯效7例,占15.6%;有效20例,占44.4%;無效12例,占26.7%,總有效率為7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結腸炎是臨床上常見的肛腸病,發生在乙狀結腸、結腸和直腸部位,具有反復性、多發性和慢性等特點。多以腹瀉、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為主要臨床癥狀,時有泄瀉、黏液便和便秘交替性的發生,呈反復發作,時好時壞[3]。
目前多采用保留灌腸做為慢性結腸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傳統的藥物保留灌腸患者只是將大小便排空,并未對殘留在腸腔內的膿因、烘塊、粘液進行清除,使藥物與結腸粘膜接觸不佳而影響吸收,本次研究在傳統藥物灌腸的基礎上,在保留灌腸前,對腸腔內粘液、烘塊、膿因、有害毒素用清水進行清除,使腸腔處于清潔的狀態,更易發揮藥物療效??墒鼓c道黏膜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強,利于創面在局部炎癥消除的情況下完成修復,增加了局部藥物濃度,在病變部位直接起到作用,使臨床療效提高,同時局部行紅外線照射,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有利于炎癥的消退和吸收,避免暴飲暴食、飲食不潔,飲食無規律、可給予低脂、高營養、少渣等易消化的飲食,以補充患者因病程較長而引起的營養損失,提高機體抵抗力。故在對腸道進行清洗后再行藥物保留灌腸,并行飲食調節,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加快了疾病康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歐陽欽.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診斷指南[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7,1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