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10 mm Hg時,心血管發病危險性增加10倍,降壓治療..." />
時間:2024-01-10 10:31:5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慢性病防治知識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圖分類號]R18[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7(c)-090-02
社會經濟在飛速發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現代化,而人們的健康意識卻相對滯后,體力活動逐漸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素的不合理飲食,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發病率快速增長, 發病年齡明顯提前。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與上述危險因素密切相關的心腦腎血管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慢性病成為對人類健康的首要威脅。全國慢性病的死亡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的70%以上,約25%的城市居民患各種慢性病,60%的就診病人為慢性病人[1]。重視三級預防,全面構筑針對慢性病的各道防線已刻不容緩。
1 慢性病對健康的危害
高血壓作為最大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是造成腦血管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從110/75mm Hg(1mm Hg = 0.1133kPa)開始,隨者血壓水平升高而心血管發病危險性持續增加, 血壓>180/110 mm Hg時,心血管發病危險性增加10倍,降壓治療可降低腦卒中危險性的40%,冠心病事件約15%,心血管死亡率33%,總死亡率20% [2]。我國高血壓人群存在 “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三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 如何提高人們對高血壓危險性的認識,早發現、早診斷、規范治療,綜合控制高血壓及與之相關的危險因素,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病死率、病殘率,將是今后醫務工作者乃至全社會面臨的一個艱巨的任務。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 膽固醇是增加最顯著的危險因素, 血總膽固醇(TC)降低1%, 冠心病發生和死亡的危險降低2%, 他汀類治療3~5年可使冠心病患者、冠心病高?;颊?、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卒中和猝死等嚴重事件的發生率降低20%~40% [3]。
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殘、致死率以及對總體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第3位。通過健康促進手段,可使糖耐量減低,從而使糖尿病的發病率下降46%,即一級預防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發展成為糖尿??;干預和強化治療即二級預防可使腦卒中、心功能衰竭、眼底病變等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30%~60%,明顯減少與糖尿病有關的死亡。同時在發病后做好三級預防即防治病殘和醫學康復工作,可預防或減少后遺癥和功能障礙,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壓的發生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二者并存,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對靶器官的損害是高風險的聯合,血壓水平相同的高血壓患者,有無糖尿病使其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相差10~20倍[4],因此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惡性腫瘤已成為一類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腫瘤病因除了與機體因素有關外,80%~90%由環境和社會生活習慣引起,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止和消除環境污染、消除職業性致病因素、識別并消除醫原性致癌因素、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不合理膳食等是預防腫瘤的重要措施。對高危人群定期進行健康普查,及時治療癌前病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惡性腫瘤的患病率、病死率,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需要醫務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大力開展衛生宣教,喚起全社會共同參與。
2 慢性病控制工作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國慢性病防治存在許多問題:健康教育工作深度不夠,普及面較小,人民群眾防治知識欠缺,絕大部分地區還是以大中型醫院為基礎的診斷和治療服務,重個人、輕群體,重治療、輕預防,重生理、輕心理的現象還很普遍,巨額衛生資源更多地投向了疾病晚期的被動治療,而不是用于主動預防。胡大一等著名專家多次提出:全國心腦腎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防治亟待實施新思維新策略,要轉變目前慢性病的防治模式,變以醫治病人為重點的“下游干預”為防止危險因素生成的“上游預防”,變經驗醫學為循證醫學,變單學科對單一危險因素干預,為多學科聯合進行多種危險因素綜合控制, 從以大醫院為中心的治療轉向以社區為中心的預防。防危險因素、防發病、防嚴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嚴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復發,三級預防是慢性病預防控制的一道道防線。
3 如何做好慢性病防治
發達國家多年的防治經驗表明:在社區開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主的行為危險因素干預和病人治療管理活動,是預防控制慢性病的關鍵措施。以社區和家庭為中心,提供連續、長期、整體和個性化的衛生服務,是實行慢性病綜合干預措施的最佳途徑[5]。通過健康管理,倡導社區居民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引導大家遵守健康的“種子(S-E-E-D)”法則:即①睡眠(sleep)法則 :合理睡眠、午間小憩;②情緒(emotion)法則: 情緒穩定、心態平和;③運動(excise) 法則:有氧運動、動靜結合;④飲食(diet) 法則: 科學飲食、營養均衡(包括戒煙限酒)。教會慢性病患者掌握冠心病二級預防的ABCDE策略:即A. 阿斯匹林(aspirin)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 inhibitor)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B. 受體阻滯劑(blocker)和控制血壓(blood pressure control);C. 降膽固醇(cholesterol lowering)和戒煙(cigarette quiting);D.合理飲食(diet)和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ontrol);E. 運動(exercise)和健康教育(education) [6]。增強人們防病治病的主動性、自覺性和依從性,使之能積極參與到健康維護和預防疾病的過程中,養成健康行為,糾正不良習慣,消除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發生,早日實現構建“全民健康社會”這一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丁靜,杜雪平.有關冠心病社區防治的現狀和問題[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7, 6 (4):226.
[2]李莉.高血壓治療:從臨床指南到臨床實踐[J].中國臨床醫生,2007,35 (3):67-71.
[3]“十年百項”會議資料.高膽固醇血癥的診治[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 (8):63-646.
[4]陳國偉.高血壓與糖尿病[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2,22(4):200.
[5]謝廣寧,李應光,王繼泉,等.現階段高血壓防治工作現狀與對策[J].社區醫學雜志,2004,2(4):486.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老年多發的常見病,其預后不良。本文主要從病因、日常生活、飲食調理、康復鍛煉、家庭氧療等幾個方面敘述慢阻肺患者的防治措施,以促進康復和降低并發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防治
寒風起,天氣逐漸轉涼,又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發季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也是全球十大疾病“殺手”之一。有半數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質量已嚴重下降,且造成了患者本人、家庭和社會極大的經濟負擔。然而慢阻肺并沒有受到大眾的高度重視,許多患者對自己得了慢阻肺也茫然不知,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慢阻肺的標志性癥狀是氣短或呼吸困難,隨著疾病的發展,當肺功能嚴重受損時,患者在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活動時就會發生氣促,甚至在靜息狀態下也會感到胸悶氣急?;颊咴谑艿郊毦虿《靖腥竞笸鶗l生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表現為咳嗽、咳痰增加,胸悶、氣促加劇,嚴重時可出現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慢阻肺早期可沒有癥狀,肺功能檢查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對于一些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常規的肺功能檢查非常必要。如何判斷自己可能患上慢阻肺了呢?有以下五個問題,你三個回答“是”,就應該到醫院去做肺功能檢查:1、你抽煙嗎?2、你年齡超過40歲了嗎?3、你經常咳嗽嗎?4、你經常有痰嗎?5、與同齡人相比,你是否更容易氣短?當然,超過40歲的長期吸煙的男性,即使沒有癥狀也最好每年去醫院檢查一次肺功能,有利于早期診斷。
慢阻肺的病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為吸煙(包括被動吸煙),其他引發慢阻肺的危險因素還包括環境污染、職業性粉塵和有害化學物質的接觸、氣候驟變、衰老與遺傳等。研究證明能提高慢阻肺患者生存率的干預措施之一就是戒煙,戒煙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阻止慢阻肺肺功能下降的措施。上呼吸道感染極易引起慢阻肺急性發作,一年四季中尤其是冬天和早春,要注意防止受涼,在雨雪霏霏或多霧的天氣,不要外出,選擇在室內活動。在冬春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盡量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去,減少感染機會。室內要保持一定溫濕度,以利于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以進行流感、肺炎等疫苗的接種以及定期口服免疫增強劑對預防反復呼吸道感染是有幫助的。若一旦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應盡快請醫生治療,迅速控制消除感染。另外在天氣干燥秋冬季,年老體弱的慢阻肺病人氣管內分泌物增多,因呼吸道濕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加重呼吸困難。所以要及時給予祛痰止咳藥,鼓勵病人有痰盡量咳出來,解除呼吸道阻塞。對于無力咳痰的老年病人,可采取坐位或俯臥位,醫務人員或家屬將手掌蜷曲呈覆碗狀,自胸廓邊緣向中間,胸下部向上中部有節奏地拍擊,增加空氣振動力量的同時,讓患者自動咳嗽,或在患者用力咳嗽時用雙手用力壓迫下胸部或上腹部以增加膈肌的跳彈力量,促使痰咳出,以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保證老年患者進行正常呼吸。
愉快規律的日常生活很重要,慢阻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只是日積月累生活無度的結果。因此慢阻肺患者一定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生活規律,勞逸結合,戒煙酒,保證睡眠,千萬不要干力所不及的勞動,有心慌氣短者更應掌握好自己的活動量,以減輕心臟負、擔保護好心肺功能。醫護人員和家屬要有愛心和耐心,針對患者具體病情,給予詳細指導,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積極配合治療。患者本人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莫為雞毛蒜皮之事去勞心費神,擁有樂觀、開朗、豁達的心理狀態,對于治療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營養物質攝入減少、消化吸收不良、能量需求增加和分解代謝增強等原因,常發生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以患者們要合理調配好膳食,注意優質蛋白的攝入及脂類、碳水化合物的平衡,還必須補充好電解質和微量元素,尤其是影響呼吸肌功能的電解質如磷、鉀、鎂等。攝入的營養比例為,碳水化合物50%,脂肪35%,蛋白質15%。如體重為65公斤的男性慢阻肺患者,每天可給予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米飯、面食等)282克,脂肪88克,蛋白質84克。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飲食調理在本病治療、恢復和鞏固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在病情較穩定時,給予雞蛋、牛奶(以新鮮牛奶為主,少用煉奶及奶粉)、瘦肉、新鮮淡水魚、豆類制品等。天冷時可選用羊肉、牛肉、狗肉等,但發作期最好暫時停用狗肉、羊肉等,宜用理氣止咳化痰的食物,如蓮子、百合、枇杷等。緩解期可用健脾補腎養肺之品,如胡桃肉、紅棗、白木耳等。應少食糖類及含糖較高的食品,因其在代謝過程過易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增加肺部的排氣負擔,減少氧的有效利用。經濟條件允許下可適當食用燕窩、蛤蚧、鮑魚及劍花、草莓、白果等。還有張仲景在太陽病篇桂枝湯方后提到的生冷、粘滑、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飲食禁忌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均可列入忌食之列。對食欲不好,消化吸收差的病人,必要時可靜脈輸入脂肪乳、多種氨基酸等,有助于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促進康復。
堅持適度康復鍛煉能起到增強體質、抵御呼吸道感染的作用。須知適度的戶外運動有益無害,患者可根據自身體質選擇合適的有氧活動,例如散步、小跑、太極拳、中老年健身操等,一定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逐漸增強運動耐力,運動后以自我感到舒適為度?;颊哌€可以進行耐寒鍛煉,先用冷毛巾擦頭面部,逐漸擴展到四肢。對體質較好、耐受力強和呼吸功能Ⅲ級以下者,可全身大面積冷水擦浴,堅持到9、10月份后再恢復到面、頸部冷水摩擦,耐受力強者可堅持到冬季,水溫在15℃-20℃,每次5-10分鐘,可使身體適應外界氣候變化,增強耐寒能力,有效地改善氣道營養,防止慢阻肺的發作。此外,呼吸鍛煉亦很重要,有一種反自然式的呼吸鍛煉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全身放松,雙目微閉,排除雜念,自然入靜,意守丹田,吸氣時要即刻提肛縮腹,在吸氣過程中應慢、深、勻,以逐漸增加腹壓,隨著腹壓增大腹腔內血管的阻力也隨之增大,而同時胸腔內為負壓,氣道也處于相對擴張狀態,可促使主動脈的血液向胸腔和頭部流動,有利于支氣管動靜脈血液順利通過氣管平滑肌。呼氣時再慢慢舒肛展腹,將氣徐徐呼盡??擅客硭昂颓宄扛髯龆危看?0分鐘,既能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又有利于對大腦的血氧供應,促進大腦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簡易的縮唇呼吸操是在深吸氣后,嘴唇呈吹口哨狀,緩慢呼氣,也能增強肺功能。呼吸肌鍛煉,重點是訓練腹式呼吸,協調膈肌和腹肌在呼吸運動中的活動。
對于COPD的病人,有條件的可進行家庭氧療。長期氧療能糾正低氧血癥,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慢阻肺患者的生存期,降低病死率。但并非所有的慢阻肺患者都需要長期氧療,最好先咨詢專業醫生,并做相關檢查。氧療要特別的注意,是持續低流量,就是吸入氧的濃度不能高(28%--30%),持續的時間要長每天要進行15個小時以上,否則是達不到預期的療效。要說明的是使用氧氣不會成癮,氧氣不會爆炸,卻會助燃。由于新的氧療技術的產生和氧療方法的不斷改進,不僅提高了氧療效果,也給患者的使用帶來了極大方便,使長期氧療的應用更加廣泛。家庭氧療也被認為是最能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根據慢阻肺嚴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對于輕度患者只需氣促時臨時用些平喘劑,對于中、重度患者可長期吸入一種或多種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如噻托溴銨、福莫特羅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穩定期中醫辨證多屬肺氣血虧、肺脾氣虛及肺腎兩虛型。因此,采用的中醫康復療法大多為補肺、健脾、益腎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方法,臨床常用玉屏散、四君子湯、黃芪健中湯、六君子湯、金匱腎氣丸等方藥加以調治。日常藥膳有黃芪山藥羹、枸杞大棗小米粥、參粥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種病因復雜,不易治愈的老年慢性、常見病。日常生活中加強自我保健,提高機體素質,積極參加肺部康復講座,了解慢阻肺相關知識,有助于病情好轉和康復。同時慢阻肺作為慢性呼吸道疾病,定期的隨訪有助于及時控制病情發展和防治。所以建議即便是穩定期的慢阻肺患者,也應定期到門診做常規的肺功能檢查,通過測定肺功能情況來評估氣道阻塞程度。全科醫生在社區醫療工作中,應不斷積累臨床經驗,加強技術業務水平,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醫訊,發揮社區醫院的優勢,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必要時上門隨訪和指導,幫助廣大患者安然度過嚴冬。
參考文獻
“四分之一”的啟示
早在80年代末,美國有醫學專家報告說,在80歲上下老年人的尸解中,1/4左右身體內患有腫瘤,但這些老人生前都無與癌癥有關的任何癥狀。而他們的死亡,也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原因。換句話說,在老年人體內,出現腫瘤是十分自然之事。
近有海歸學者黃又彭教授,在歐洲從事免疫學研究,自訴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尸體,80歲左右老人100%地體內存在隱匿性的、無任何癥狀的腫瘤。他預計如人的平均壽命達到100~120歲,每個個體體內的腫瘤將達到3~4個。但多數情況下,這些腫瘤并不一定威脅老年人的生存質量,甚或一定條件下不影響他們的生存期限。
以上海地區和美國為例,每年新發癌癥患者比例都約占總人口的千分之三,如人的平均期望壽命以80歲計,約1/4的人在一生中會因癌癥而求治。這再清晰不過地表明了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常見病,是一種伴隨著衰老而出現的常見疾病。
最近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的專家預測,假定美國公民期望壽命達到90歲,那么,將有47%的男性和32%的女性死于癌癥!
人類還不可能攻克癌癥,只能預防某些癌癥的發生或減緩、延遲其發生的時間,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其帶癌生存的時間。從本質上說,多數上了年齡的老人所發生的腫瘤,是一種伴隨著機體的衰老過程而難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會患骨質疏松、腦組織會變性(早老性癡呆)一樣。
眾所周知,癌細胞是細胞(主要是干細胞)的分化障礙,也就是說細胞在復制過程中出現了偏差,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生物學現象。正因為有這種偏差,生物才會進化或衰亡。越到老年,細胞復制的次數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因此,老年人好發腫瘤。當然,這時,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監視、識別、清理系統等的功能,也隨著衰老日漸弱化,偏差增多。故異常分化的癌細胞難以及時被識別和清除,也促成了癌變。
研究表明,如今臨床上80%的癌癥發生與生活方式不良有關。努力糾正諸如酗酒、抽煙、過食肥甘等不良生活方式,至少可以減少30%-40%腫瘤的發生,延緩許多腫瘤出現的時間。這等于是抗擊了腫瘤,延長了生命。此外,中老年后,適當用些調整制劑,特別是有明確的調節免疫、誘導細胞分化、誘導細胞凋亡的中成藥,是有積極的防范或延緩癌癥發生功效的。
對付癌癥的六字方針
腫瘤是種難治性的慢性病。人類對付腫瘤,應打“組合拳”,強調綜合措施。在過去的20多年實踐基礎上,醫生們總結出了醫、藥、知、心、食、體的六字方針,作為“組合拳”的核心內容,實施10多年來,收效顯著。
所謂“醫”,就是醫師、各種醫療措施。除人們熟知的手術、化放療外,還強調腫瘤科醫師給予病人的,絕不僅僅是醫療中與治療腫瘤有關的東西,還可以給得更多。許多老病人常半月、一月或三五個月來到醫院一次,或為了改改方,聽聽建議和鼓勵;有的說白了,就想來感受一下圓桌診療氛圍,聽聽醫生的說法,給自己來打打氣,“充充電”,回去就心里坦蕩踏實多了。
所謂“藥”,就是醫院所給予的中西藥物,也是治療中“組合拳”的主體。當然,是以中藥為主,湯方、片劑等都有。醫院不時還建議配合一些必要的西藥,這須以病人確有需求,且代價最小,利益最大為宗旨。
所謂“知”,是認知、知識、態度。關于癌癥,人們普遍存在著認識偏差,并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精神心理問題。而這些又是促使人們對癌癥高度恐懼的根本原因,也是腫瘤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禍根之一。認知療法認為,只有改變了認識問題,才能形成正確的知識和相應合理的應對過程,也才會有正確的態度。醫師給病人的首先應該是關于癌癥的正確認識。
所謂“心”,就是精神心理。心理治療絕不是一句空話或一種點綴!它既實實在在存在著,又實實在在地有效。這其中充滿了倫理、智慧、方法與技巧。
所謂“食”,就是飲食問題。癌癥患者通過良好的營養維持,能夠提高和鞏固療效??筛鶕煌∏椤⒛挲g、體質、嗜好等的特點綜合調配,忌口不宜過多,應掌握新鮮、營養、清淡、對味、少食、多餐的原則。
所謂“體”就是體能鍛煉問題。關于體能鍛煉,各地癌癥康復樂園組織了心身鍛煉功,如新郭林氣功,均已形成慣例和制度,腫瘤學員們普遍反映效果很好,可分別尋求相近之處的相關組織支持。
分別對待癌癥
臨床上,癌癥異常復雜,即便是同一種類型的癌癥,也常常千差萬別。對此,應對方略應早期、中期、晚期有別。治療的短線效果與長期利益兼顧。
對于早期癌癥,一般比較好應對。這些患者大多是體檢中偶而發現的,若整體身體狀態許可,應強調先以手術、放療、化療等措施為主。先求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殺滅癌細胞,消除可能的隱患。與此同時,中醫藥零毒抑瘤可積極配合,既能對這些創傷性治療措施起到“減毒增效”之功,又盡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調整其免疫力,同時積極防范復發與轉移。手術等治療方法著重于短線效果,調整免疫和防范復發轉移則是著重于長期利益。
對于中晚期患者,情況比較復雜,需區別對待。首先,中晚期,特別是晚期患者,若僅僅追求短線的殺死所有癌細胞,完全清除癌癥,既不現實,又無可能,且代價巨大,每每得不償失。因此,短線治療的目標應定位為首先消解癥狀,改善或提高生存質量;同時盡可能控制癌癥的進一步發展,能穩定下來就算上策。能穩定的同時癌癥明顯縮小或有所消失,更是上上策。即便暫時不能穩定,但發展趨勢明顯減緩,也是值得慶幸的。再加一把力,很可能就穩定住了。
而長線所追求的,當然是進一步控制或減緩癌癥的發展,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用中醫藥零毒抑瘤為主,如3~4月內發展變緩,5~6個月內癌癥發展有所控制,后續的效果就會越來越好。因為中醫藥治療腫瘤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長期控制腫瘤的療效大大優于短期療效。這可能是中醫藥對內環境、微環境的調整,以及誘導癌細胞分化,并誘導其凋亡大都是一個需要慢火細熬、假以時日的“細活”,3個月內發展變緩,就有可能6個月內穩定,1~2年后甚至逐步縮小、消失。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幼兒教師慢性咽喉炎的病因及防治。方法將2006年~2008年對皇姑區幼兒教師體檢中慢性咽喉炎病例統計分析。結果幼兒教師患慢性咽喉炎的比例各年平均為39.5%,且患病數構成比有逐年上升趨勢。結論幼兒教師慢性咽喉炎的病因除共同因素(病毒、細菌感染、粉塵、化學氣體刺激、飲食)外,還有其獨特的職業因素,該病的預防及治療應采取綜合措施。
慢性咽炎及慢性喉炎常合并存在,習慣上稱為慢性咽喉炎,應是教師職業的常見病,因職業特點而發聲過度,長時間受粉塵刺激及呼吸道有慢性炎癥,長期咳嗽及膿性分泌物刺激咽喉部,急性咽喉部炎癥長期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最后都容易引起慢性咽喉炎。
t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2006年一2008年皇姑區幼兒教師體檢中慢性咽喉炎病例,分類統計見表1。
1.2診斷標準與方法
診斷標準:凡有咽部發干、刺痛、灼熱、發癢、異物感等自覺癥狀之一和咽部粘膜充血及咽喉壁淋巴濾泡增生半年以上者診斷為慢性咽炎。間接喉鏡下見聲帶充血肥厚,閉合不良,聲帶小結或息肉且患病在三個月以上并自覺聲音嘶啞者診斷為J漫性喉炎。
1.3方法
按統一設計表格,進行病例資料統計,算出慢性咽喉炎病例占體檢總人數的比例。
2結果
慢性咽喉炎各年平均病例占體檢總人數的39. 58%,且患病數有逐年上升趨勢。見表to
3病因分析
幼兒園教師慢性咽喉炎的患病率占體檢人數的構成比很高,這表明幼兒教師的發病原因除共同的因素(如病毒、細菌感染、粉塵、化學氣體刺激)外,還可能與其職業因素有關。
3.1職業因素
即長期不恰當的發音和過度用嗓,幼兒教師長期講課及發音方法不科學,使喉部和咽部粘膜在強氣流的長期沖擊下充血腫脹,易發生慢性咽喉炎。
3.2精神因素
由于幼兒教師責任重大,心理壓力大,大腦神經系統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失去對中樞或外周免疫器官的有效調節,繼而神經末梢遞質和多膚與淋巴細胞膜表面相應受體結合而介導對免疫系統調節失調,致使免疫功能降低,易發生慢性感染。
4慢性咽喉炎的預防
4.1注重環境衛生
減少不良刺激,建立優美整潔的教學環境,注意室內清潔,空氣流通,保持溫度適宜,干燥的室內應用加濕器,避免有害粉塵,氣體刺激鼻咽喉,氣管等上呼吸道部位,保持口腔清潔。
4.2保持心情舒暢
盡量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心理失衡、傷心、焦慮、憤怒而感到不愉快,從而產生氣郁不暢,最終導致咽喉疾病。
4.3加強鍛煉
增強體質,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減少上呼吸道感染機會,
4.4科學飲食
少食油炸、煎、炒、葷發海鮮、辛辣食物,力戒煙酒。
4.5學會科學發音
就是充分利用共鳴器官及合理利用氣息,使用“高位置聲音,低位置氣息”的科學方法,這樣減少聲帶負擔,防止聲帶疲勞,使聲音洪亮、渾厚、清晰。
5慢性咽喉炎的治療
5.1藥物治療
慢性咽喉炎可選用中成藥健民咽喉片,桂林西瓜霜、草珊瑚含片、華素片等,中藥可選用黃氏響聲丸、清音丸、金嗓子喉寶。也可使用復方硼砂溶液,吠喃西林溶液,2%硼酸液含漱,含漱時頭后仰,張口發“啊”音,使含漱液能清潔咽后壁。急性發作時可采用霧化吸入法,用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4萬單位一8萬單位和地塞米松5毫克放人超聲霧化器中使藥液霧化,讓病人吸人霧化藥液,每日一次,4-6次為一療程。
【關鍵詞】 慢性盆腔炎性疾??;治療時機;治療方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55
Treatment opportunity, measure and method for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ZHONG Lian-na. Guangdong Zhongshan City Chen Xinghai Hospital, Zhongshan 5284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reatment opportunity, measure and method for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Comparison was made on curativ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3.33%, which were lower than 2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8.09, P
【Key words】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reatment opportunity; Treatment method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主要是指女性體內生殖器和生殖器周圍盆腔腹膜、結締組織發生的炎癥, 在一個部位或者多個部位發病, 以人體輸卵管卵巢、輸卵管炎最為常見, 具有發病率高、遷延性等特點[1, 2]。目前在臨床中尚無特效、規范、統一的治療方式, 因此, 本院對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療時機和治療方法進行分析, 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 收治時間為2015年2月~2016年7月, 12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診斷標準。診斷標準根據B超檢查、婦科檢查、婦科病史相結合診斷:①均伴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慢性盆腔痛主要包括下腹部疼痛、墜脹, 常在月經前后、后、勞累時加重;③月經失調、月經量多以及月經不規則。12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不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按照不同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0~32歲, 平均年齡(26.15±2.27)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1~33q, 平均年齡(27.05±2.18)歲。兩組患者的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鹽酸克林霉素膠囊(北京恒生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1021333)治療, 將0.9 g鹽酸克林霉素膠囊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給予患者靜脈滴注, 1次/d。觀察組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 在患者月經期中期給予患者口服散結鎮痛膠囊(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Z20030127)治療, 3次/d, 口服4粒/次;若患者伴有明顯癥狀時, 則給予患者采用甲硝唑片(上海新亞藥業邗江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5258)治療, 1次/d, 0.2 g/d。所有患者均治療3個月,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及皮膚瘙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1. 4 療效判定標準[3] 顯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治療后,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并且婦科檢查結果均正常。有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治療后, 臨床癥狀有效緩解并且婦科檢查結果有所改善。無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治療后, 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并且婦科檢查結果無改善??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 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09, P
2. 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91, P
3 討論
近年來,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為臨床上的常見疾病, 主要包括盆腔腹膜炎、輸卵管膿腫、子宮內膜炎等,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后衍變而成的, 易引起不孕癥、異位妊娠、月經不調、疼痛反復發作等情況, 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在臨床中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方式具有多種, 但是其治療效果均不理想[4-9]。因此, 本院對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療時機與方式、方法進行研究, 為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提供有利依據。
本院在患者月經中期實施治療, 其效果顯著優于月經期, 主要因素為:月經中期為人體下丘腦、卵巢軸、垂體內分泌功能最為旺盛的時期, 患者活躍、機體雌孕激素水平均升高, 在該時間段對患者進行治療, 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而在患者月經期實施治療, 由于患者月經期常伴有盆腔充血情況, 患者各種臨床癥狀加重, 易導致自身情緒波動較大, 為了緩解患者的不適感, 常常給予患者使用藥物, 從而分散了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療藥物的效果, 使患者正氣未補、瘀滯未化、邪毒未解, 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療時機應選擇在患者月經中期[10-13]。
西藥對于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但是多數患者實施該種治療方式后, 易導致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增加, 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14-17]。因此, 臨床不推薦西藥單方面進行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病程長等特點, 應采用通絡止痛、活血化瘀、利濕止帶、清熱解毒原則進行治療, 在患者月經中期給予患者采用散結鎮痛膠囊治療, 散結鎮痛膠囊具有龍血竭、浙貝母、三七、薏苡仁等多種中藥成分, 對患者體內多種細菌具有殺滅和抑制作用, 增強患者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 改善患者微循環, 從而發揮較強的抗炎作用, 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癥狀。再給予患者采用甲硝唑治療, 不僅能殺滅患者體內的病菌, 還能彌補臨床單一用藥的不足, 能有效減少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促進患者較快恢復健康。因此, 中西醫結合治療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18, 19]。
本文研究表明,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 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09, P
綜上所述, 在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月經中期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不僅能有效減少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還能增加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療效果, 促進患者較快康復,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新霞. 盆炎湯保留灌腸加腹部熱療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2例. 中醫外治雜志, 2011, 20(3):22-23.
[2] 李詠梅, 黃敬東. 微波結合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260例.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36):423-424.
[3] 韓矗 韓超, 曲淑君. 高壓氧聯合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6例療效觀察. 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 2016, 23(3):239-240.
[4] 呂亞利, 許粉利. 灌注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0例療效觀察. 基層醫學論壇, 2013, 2(28):3699-3700.
[5] 吳舒. 盆炎湯保留灌腸加腹部熱療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82例. 光明中醫, 2012, 27(9):1812-1813.
[6] 張蕾, 李妮.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療效觀察. 內蒙古中醫藥, 2016, 35(7):61.
[7] 王淑.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40例臨床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 2013(11):485.
[8] Ness RB, Randall H, Richter HE, et al. Condom use and the risk of 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hronic pelvic pain, or infertility following an episod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4, 94(8):1327-1329.
[9] S敏, 吳寧寧.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62例. 河南中醫, 2012, 32(9):1205-1206.
[10] 楊柳明, 陳麗霞.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臨床觀察. 臨床醫學工程, 2010, 17(11):75-76.
[11] 李芹, 張帆.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214例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 3(9):117-118.
[12] 侯玉華.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不孕療效觀察. 慢性病學雜志, 2010, 12(1):22-23.
[13] 陳麗梅.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50例療效觀察.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2(6):153-154.
[14] 張惠.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研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35):288-289.
[15] 李文英, 劉霞.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86例療效觀察. 甘肅醫藥, 2010, 29(5):522-524.
[16] 徐靜.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療效觀察.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4(2):108-109.
[17] 黃宏娟, 容素儀. 中西醫結合治療186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體會. 中國衛生產業, 2013(25):146-147.
[18] 張亞洲.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52例. 河南中醫, 2015, 35(3):602-603.
【關鍵詞】 慢性肺心病;低鈉血癥;病因分析;防治措施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12-0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心病,其發展至失代償期常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低鈉血癥為其中之一。據調查,慢性重癥肺心病合并低鈉血癥的發生率占半數以上。慢性肺心病患者合并低鈉血癥,可導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對于治療和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1]。本文對我院住院治療的80例肺心病合并低鈉血癥患者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發生原因,探討有效防治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住院治療80例慢性肺心病合并低鈉血癥患者,均符合199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范》診斷標準[2]。其中男49例,女31例;發病年齡59-83歲,平均年齡75.3歲。低鈉血癥指血鈉
1.2 臨床表現 輕度低鈉血癥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頭暈,淡漠;中度低鈉血癥除有上述癥狀外,還有惡心、嘔吐,皮膚彈性差,脈搏細速,淺靜脈及眼窩凹陷等;重度低鈉血癥有神志恍惚,肌肉痙攣性抽搐,木僵狀態,昏迷等。凡是有意識障礙、抽搐者,均經顱腦CT檢查排除腦血管意外及顱內占位性病變,同時排除內分泌疾病引起的低鈉血癥及嚴重高脂血癥、高蛋白血癥而致的假性低鈉血癥。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痙平喘等常規治療;積極尋找病因,去除誘因;同時積極糾正低鈉血癥,低鉀者同時補鉀。肺心病并低鈉血癥患者多為稀釋性低鈉血癥,輕者以治療原發病,糾正心衰為主,低鈉血癥可隨心衰糾正而好轉。①輕度缺鈉者,可暫不靜脈補鈉,可在飲食中補充氯化鈉5g/d,注意觀察患者的飲食、精神,定期檢測電解質。3-5天后血鈉未恢復正常,按缺鈉0.5g/kg加上每日4.5g/d生理需要量為補鈉總量,當天先補充總量的1/2或2/3,直至血鈉恢復正常。②中度缺鈉需先計算缺鈉總量,先以1ml/min的滴速靜脈補充3。氯化鈉150ml-200ml/d,其余以等滲鹽水補給。③重度缺鈉患者常伴意識障礙,以2ml/ml滴注3%氯化鈉100ml后減慢滴速為1ml/min,直到血鈉升至>120mmol/l,繼而補充等滲鹽水,同時靜脈注射速尿,根據心功能及利尿情況,觀察血鈉變化,8-14天使低鈉血癥得到糾正。
2 結 果
80例慢性肺心病合并低鈉血癥患者經治療后,73例臨床癥狀消失(91.2%)。院內死亡7例,均為重度低鈉血癥者。其中1例因并發急性心肌梗死,2例因并發高血壓腦出血,4例因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討 論
低鈉血癥是肺心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在急性發作期肺心病的發生率可達到50%,且病死率高[3]。慢性肺心病并發低鈉血癥可使臨床癥狀加重,常與肺心病本身的病情進展和肺性腦病難以鑒別,易誤診而延誤治療以及不適當地治療增加病情的危險性。肺心病合并低鈉血癥的病因較為復雜,考慮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長期反復使用利尿劑或利尿過猛,使尿中鈉離子排泄增加。②長期低鹽無鹽飲食或因右心衰竭限制鈉的攝入而不限制水的入量引起稀釋性低鈉。③心衰時心排血量減少,有效血容量減少,使ACDH分泌增加,導致水鈉潴留引起稀釋性低鈉。④肺心病高碳酸血癥時兒茶酚胺分泌亢進,可引起大量出汗使氯化鈉大量丟失。⑤肺心病為慢性消耗病,常出現低鉀血癥加上呼酸,可使細胞外鈉移入細胞內,與細胞內鉀進行交換而發生低鈉。⑥長期單純輸注葡萄糖液而忽視電解質的補充,在右心衰的基礎上可引起嚴重水腫稀釋性低鈉血癥使血漿滲透壓下降,引起腦水腫。若血鈉低于120mmol/l,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而使病情加重[4]。
臨床上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診療過程中應特別注意:①提高對慢性肺心病易并發低鈉血癥的認識和警惕,加強水和電解質代謝知識的學習;②對新入院肺心病病人檢測電解質的情況,嚴密觀察肺心病住院病人的病情演變,當出現神經精神癥狀時,應當同時檢查動脈血氣和電解質,必要時行頭顱CT等檢查,以便及時確定原因;③避免過分限鹽,長期大量應用強效利尿劑及單純輸注葡萄糖液等容易導致低鈉血癥的因素;④對納差、嘔吐及應用利尿劑,激素的肺心病病人,應注意電解質及全身各臟器功能的監測并及時發現異常并合理治療;⑤補充鈉離子時應注意輸注速度不宜過快,以免血容量急劇增加,心臟負荷突然加大,加重心力衰竭和發生肺水腫,并同時尋找處理低鈉血癥的原因,以糾正慢性肺心病患者并發的低鈉血癥。
綜上所述,在臨床診療中應對慢性肺心病合并低鈉血癥的患者提高重視,注意其電解質情況,定期復查,對飲食情況的調整,盡量不長期使用利尿劑。及早發現電解質的紊亂并且進行糾正,對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臨床癥狀及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Valli G,Fedeli A,Antonucci R,et a1.Water and sodium imbalance in COPD patiants[J].Monaldi Arch Chest Dis,2004,61(2):112.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OPD):診治規范(草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7,20(4):199.
飲食治療原則 掌握膳食總熱能和蛋白質的攝入量,不同病情的營養治療原則見表1。
調節膳食中電解質主要包括鉀、鈉、鈣、鎂、磷等。當患者出現浮腫時,應限制鈉鹽;當合并嚴重腹瀉、嘔吐時,為了防止出現低鈉血癥應及時補充鈉鹽,膳食中鉀含量應根據病人血鉀檢查結果進行調整;磷已在低蛋白膳食中得到限制;鎂一般多在臨床設法處理;膳食應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通過膳食調節鉀、鈉、鈣、鎂、磷與急性腎小球腎炎相同,以下不再贅述。
水分的控制 液體控制計算公式如下:總入量=不顯性失水-內生水+顯性失水+前1天尿量;不顯性失水=經肺和皮膚丟失的水分700~1 000 ml/日;內生水=體內代謝過程中生產的水分300~400 ml/日;顯性失水量=嘔吐、腹瀉或引流的失水量。
藥膳舉例 赤豆粳米粥:赤小豆約50g,粳米100g,白糖適量。赤小豆魚粥:鯉魚(或鯽魚)1條、赤小豆約50g。
選擇食物類別及量見表2。
慢性腎小球腎炎飲食防治
飲食治療原則 此病病程長,營養治療目的是減輕腎臟負擔,設法消除或減輕癥狀。腎功能損害不嚴重的輕型病人,膳食限制不必過于嚴格。蛋白質供給量為0.8~10 g/(kg?日)。根據病人臨床癥狀如浮腫、高血壓等和出現程度,限制食鹽攝入量。
水分的控制 液體控制計算公式如下:總入量=不顯性失水量-內生水量+顯性失水量+前1天尿量;不顯性失水=經肺和皮膚丟失的水分700~1 000 ml/日;內生水=體內代謝過程中生產的水分300~400 ml/日;顯性失水量=嘔吐、腹瀉或引流的失水量。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蔬菜等。
藥膳舉例 姜附燒狗肉:狗肉100g,熟附片10g,生姜片50g,水發玉米片50g,香菜20g,醬油15g,蔥段20g,姜20g,料酒25g,清湯100g,濕淀粉20g,植物油750g,精鹽、味精、桂皮、花椒、白糖、醋各適量。
赤豆粳米粥:赤小豆約50g,粳米100g,白糖適量。
選擇食物類別及量見表3。
腎病綜合征的飲食防治
飲食治療原則 營養治療主要針對臨床特點,如低蛋白血癥、高脂血癥等。糾正蛋白尿、浮腫和營養不良。發病初期,可供給高蛋白膳食以彌補尿中丟失的蛋白質。
一般根據尿中的丟失量而增加膳食中蛋白質含量,供給量為1.5~2.0 g/(kg?日)。熱量供給應充足。
要限鈉鹽,應為1 000~2 000 mg/日;若水腫嚴重,應限鈉500 mg/日。
水分的控制 液體控制計算公式如下。
總入量=不顯性失水量-內生水量+顯性失水量+前1天尿量不顯性失水=經肺和皮膚丟失的水分700~1 000 ml/日。
內生水=體內代謝過程中生產的水分300~400 ml/日。
顯性失水量=嘔吐、腹瀉或引流的失水量。
脂肪選擇 以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豐富的油脂類為好,如花生、魚類。應注意補充鈣、磷、鐵、維生素。
【關鍵詞】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預防并發癥;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高血壓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也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疾病,近年來,隨著環境的破壞,該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種慢性疾病,難以治愈,需要長期服用藥物進行血壓控制,因此,針對該病的管理模式非常的重要,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1]。為探討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對于高血壓并發癥的預防效果,特選取9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醫院進行治療的9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依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齡31-66歲,平均年齡為(50.21±1.26)歲;觀察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為(50.24±1.23)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基本資料進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確診為高血壓患者;②均屬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療法,給予患者血壓檢測、高血壓知識宣教等。
觀察組患者應用慢性病管理模式,措施為[2]:①針對患者的性別、性別、身高等資料建立完善的管理檔案,方便查看。②健康鍛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況,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的運動鍛煉,提高身體素質。③根患者血壓監測的結果,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④定期為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培訓,提升知曉率和依從性。⑤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
1.3指標觀察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舒張壓、收縮壓變化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分析 將數據錄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18.0軟件實施統計分析,用(±s)來表明計量資料,用檢驗計數資料,P值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舒張壓、收縮壓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進行組間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壓明顯好于治療前,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89%相比于對照組的22.22%,觀察組明顯更低,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病癥,引發的機制非常復雜,與患者的遺傳、精神狀況、生活習慣等有著一定程度的聯系,癥狀表現為頭痛、心悸、頭暈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嚴重的影響,需要給予關注[3]。
高血壓患者的典型癥狀就是血壓較高,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的狀況,會對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形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針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非常的重要,一旦治療不合理或血壓控制不當,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腎衰竭疾病等,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嚴重威脅[4]。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至關重要,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應用,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度,提高患者治療過程的依從性,根據患者的血壓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飲食計劃,同時,還應對患者的血壓進行密切的監測,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并處理,這些措施能夠有效的穩定患者的血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的產生,因此,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對于預防并發癥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5]。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血壓患者實施慢性病管理模式,患者的血壓得到有效改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古繼紅.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對于預防并發癥價值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26(1):188-189.
[2]張一英,李安樂,邵月琴,等.上海嘉定區高血壓患者并發癥的發生譜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6,24(11):870-872.
[3]張偉華,曾廣民,胡海霞.社區慢性病管理對高血壓伴腦卒中二級預防的效果分析[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5,9(11):825-827.
圖1 上海市肝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原發性肝癌在世界癌癥中男性排名第3,女性排名第5。主要流行在亞洲和非洲人民中。該病病情重、病死率高、病程短、死亡率和發病率之比達0.92,素有“癌中之王”之稱。中國的肝癌病例和死亡均占世界肝癌病例和死亡的53%,防治肝癌既是我國義不容辭的一項任務,也是一項國際主義義務。從圖1可以看出,上海市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40年來長期、持續、穩定地下降,這是上海市防治慢性病中少見的一個成功典范。
取得這樣的成績與以下幾方面的努力是分不開的:① 靠吳孟超、湯釗猷院士及所有在肝癌臨床領域不懈努力的醫務工作者。他們搶救了大批病例的生命,獲得各級領導的贊譽和群眾的好評。② 靠不斷地普查、篩查、體檢,使早期病例的5年生存率不斷提高。③ 靠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使發病率能夠持續下降。蘇德隆教授提出的肝癌預防七字方針,即管水、管糧、防肝炎的措施持續有效地進行中,并取得顯著成績。如上海市飲水中藻類毒素和直接致突變物與肝癌關系系統研究的深入,黃浦江、青草沙水源地的改造,食品衛生的加強和防霉去毒的成效,體內黃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測定表明上海市人民處于安全水平,這些都為肝癌預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3年以來,長期堅持對新生兒進行出生后24 h內、 1個月、6個月三劑全程乙肝疫苗的接種,加上上海市進一步擴大免疫到中小學生、新兵、新大學生等中去,使廣大居民從嬰幼兒開始形成了預防乙肝的免疫屏障。上海市十幾年來小于10歲兒童的HBsAg陽性率始終維持在1%左右的水平,該年齡段乙肝的發病率也維持在零上下。
上海肝癌防治的實踐能為今后上海市慢性病防治提供些什么經驗?① 慢性病需要多方協作,全面出擊。不僅需要加強臨床醫學研究,增添病房和病床,還要研究影響發病下降的因素,增強其有效的預防措施。② 狠抓主要危險因素,打蛇要打7寸。防治慢性病要分析影響發病率的主要危險因素,如肝癌預防的7字方針是長期流行病學研究的成果。③ 每年減少1%?2%的慢性病是可行的目標,要加強上層設計。④ 控制肝癌的行程已過半,但還有許多方面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乙肝疫苗的預防接種效果和免疫的成功率;對HBsAg陰性但HBV DNA陽性病例的防治[2];不同型別、亞型別及突變株在肝癌發生中的作用等 [3]。對肝癌另一病因丙型肝炎也應予以重視,大規模應用黃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進行人群防霉去毒效果的監測也需推廣應用。
慢性病防治任重道遠,不要忘記國家制定的8個目標、24個指標、3項原則、7項策略和5項保障[4]。讓我們一起繼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俞順章,鄭瑩,吳春曉,等.上海市肝細胞肝癌防治40年[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6):637-641.
[2]Yao QQ,Dong XL,Wang XC,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positive and HBsAg-negativ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mong mother-teenager pairs 13 years after neonatal hepatitis B virus vaccination[J]. Clinical and Vaccine Immunology,2013,20(2): 259-275.
[3] Tong ST, Li J, Wands JR,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genetic variants: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2013)2,e10; doi:10.1038/emi2013.10. 摘自:/emi
[4]俞順章.慢性病防治的戰役已經打響[J].上海預防醫學,2002,24(11):58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