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32:4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金融危機的形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美國房地產泡沫泛起。
2000年底科技股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事件后,美聯儲大幅降息,從2000年底的6.5%降到2003年中旬的1%,這刺激了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美國的房貸有很多創新形式。比如“無本金貸款”、“2-28可調利率分期付款”(貸款人在前兩年為30年的貸款付很低的利率和月供,利率突然在第三年提高)、“循環貸”(如果房產增值,就可以用增值部分作抵押貸出更多的錢)。在這種低利率環境和“創新”手段的刺激下,誰都愿意貸款買房,無論有沒有還款能力。房產價格從平均家庭收入的2.8倍-3倍增長到4.1倍,而這個高價位是不可持續的。
房產泡沫破滅。
從2004年6月開始,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苗頭,美聯儲連續17次升息。房貸負擔加重,房價開始下跌,很多無力償還貸款的購房者開始斷供。即使有還貸能力的購房者發現貸款額已經超過房產當前的價格,也選擇退房。貸款拖欠率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率大幅飆升。2006年第四季度次級貸款的違約率上升至13.3%。
房貸證券化產品減值讓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遭重創。
美國的房貸資產普遍進行證券化。其中以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CDO(抵押債券憑證)最流行。此類品種是風險偏好高的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的最愛,他們可以用高達50-60倍的杠桿對投資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獲利。而一旦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MBS和CDO等產品的市場價值就縮水,惡化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的資產負債表。貝爾斯登旗下的兩只對沖基金就死在這上面,直到整體被摩根大通賤價收購。房利美和房地美也因此陷入困境,最終被政府接管。
CDS引爆全球金融危機。
投資銀行的杠桿操作風險高,就拿去做“保險”,這種針對債券違約的保險叫CDS(信用違約掉期),美國CDS市場從2001年的9千多億發展到2007年底的62萬億美元的恐怖量級。顯然,這種保險并不“保險”,AIG手中持有大量的CDS合約(占這個市場的80%以上份額),當與次貸相關的CDS產生巨大損失,美國政府亳不猶豫的國有化AIG。CDS還是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用于對賭某家公司未來是否會破產的工具。雷曼兄弟破產前,CDS的價格(1000萬美元債務損失的五年保險成本)就大幅飆升。而華爾街也就是通過CDS將MBS和CDO賣給全球的投資機構和個人。所以美國遭殃、全球受罪。
去杠桿化導致全球流動性緊縮,各國政府救市忙。
關鍵詞:民間借貸;過度自信;易獲得性偏誤;心理帳戶;從眾效應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1-0145-02
近來,江蘇泗洪、浙江溫州、內蒙古鄂爾多斯、廣東東莞……這些地方相繼爆出企業資金鏈斷裂、老板欠賬“跑路”的事件,引發了人們對于民間借貸的高度關注。
民間資本已形成一套相當完整和初具規模的民間借貸體系,甚至于可以與當地銀行體系分庭抗禮。民間的借貸資金融入資金利率達到月息3%,季節性需求旺盛時,貸出資金利率月息可達3.5%至5%不等。民間借貸是把雙刃劍,它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亦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全國部分地區出現的企業倒閉、老板外逃和跳樓事件,甚至導致區域金融危機的發生就是其負面影響的集中表現。當前,民間借貸危機有蔓延的趨勢。
借款人明明知道月息3%―5%的利率很高,但是還是選擇了到高利貸去融資。這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投機的行為,其自身也知道這只是飲鴆止渴。行為金融學認為,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目前已經很難解釋某些金融異常的現象。行為金融學對股票市場中人為因素研究是成功的,并且形成了相關的理論。借用其理論對分析民間借貸問題,與股票一樣,是同樣適應的。
基于行為金融學理論,本文引入行為金融學基本內容這個嶄新的分析視角來解析國內民間借貸危機的成因,并在此基礎上討論解決問題對策,為政府宏觀調控民間借貸市場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支持。
一、行為金融學角度民間借貸危機的成因
傳統金融學明確的把人看做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市場是有效市場,如果用傳統理論解釋民間借貸等非理性的利率,停留在經濟人層面上,很明顯是不合時宜的。行為金融學認知的人的有限理性,為研究民間借貸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基石。
它在承認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時候,同時認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許多理性之外的情感、沖動等的影響,在外界條件約束下人對自己理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這些是和原有理論截然不同。是對原有理論的改正和充實。傳統金融學承認理性經濟人、有效市場和完全套利假說,不注重行為主體心理訴求,而行為金融學脫離了傳統金融學理論束縛,重新探討民間借貸市場主體的心理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尋求民間借貸危機形成的微觀原因。
(一)過度自信。人常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機率,傾向信奉自身的判斷能力,放松本人對待理性態度的限制,無形之中拔高了自我意識形態,對事物的理解過于簡單化,作出抉擇時都有自我歸因偏差等等,種種上述心理表現就叫做“過度自信”。在決策者中間,無論是是非理性決策者還是理性決策者,都堅持認為理性站在自己這邊。而且決策者認為自身具體了一定專業知識和掌握了若干有用信息,因而進行投資決定,便對自己的判斷力極度自信。
反映在借貸市場上,當市場波動與貸款人的私人信息相斥時,貸款人的信心并不是等額地減少,而將原因歸于客觀,而當市場波動與貸款人的私人信息相符時,貸款人的信心就會膨大。貸款人的這種過度自信是推動市場成交額一路飆升,最終釀成民間借貸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過度自信往往讓交易者相信自身能準確地認知市場的變動軌跡,即便自身理性地認為價格是不可預測的。正是這種直覺判斷形成了貸款人投資方向――譬如地產價格不跌的基礎。面對高額利率,仍然義無反顧。要理解民間借貸危機,我們一定都要意識到貸款者的過度自信心理發揮了根本性的作用。
(二)易獲得性偏誤。易獲得性偏誤是這樣一種現象:如果人們比較容易聯想到某件事情,決策者便可能會錯誤地認為這個事件常常發生;反之,假如某類事件讓人很難意識到,相關信息在人的腦海里匱乏且模糊,貸款人就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低估這類事件發生的概率。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某個社會、某個時代所盛行的、為人們熟悉的信息自然不難獲得,因此,不能忽視貸款人在決策時受社會化影響的程度。
當借貸的價格即貸款利率上升時,貸款人會預期對應的投資項目價格不會繼續下跌,從而繼續貸款,于是就推動了更大程度的資金需求;然而,相應的貸款利率下跌,貸款人預期對應的投資項目價格繼續下跌而拋售,會導致利率繼續下跌。長此以往,資金價格慣性產生并進一步促進了利率的提高。
(三)心理帳戶。它是指無論個人、家庭和公司都存在一個或多個確定的或潛在的帳戶體系。這些帳戶體系往往遵循與經濟學的運算規律想違背的規則。這使個體、家庭或公司做經濟決策時候常常以非預期的形式影響本身,使本身決策違背最簡單的經濟規律。心理賬戶使得貸款者面臨很高的利率時仍然無所畏懼,從而導致了市場投機者的產生。貸款者將損失放在某個獨立的“心理賬戶”,他們的心理呈現遞減的敏感性,也就是當損失逐漸增加,痛苦程度會逐漸減少。所以貸款者在投資過程中表現出“贏利拋出,虧損持有”想法,最終便產生處置效應。貸款市場中,當投資品價格升高,利率處在升高階段的時候,市場非常活躍,換手率非常高,價格被逐漸推高,逐步導致民間借貸的繁榮;反之,隨著投資品價格下行,交易量也會逐漸下降。這就闡述了利率上升出現時總是隨著交易量的上升,利率上升的初始會持續相當長時間。正是處置效應的存在導致了上述現象。即市場上有更多資金涌入民間借貸公司,利率持續上升的現象。
(四)從眾效應。從眾效應也叫羊群效應。是指決策者在信息環境非確定的情況下,其行為很容易受到其他參與主體的影響,從而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小道消息、忽視自有信息,依賴輿論從而采取從眾的策略。當民間借貸市場產生從眾效應時,民間貸款人和借貸人往往會跟隨其他人做出決策,導致借貸市場對信息過度反應,利好信息導致借貸需求猛增,投機膨脹,直到引發借貸危機;反之,利空信息會導致民間借貸市場加速泡沫破裂。
(五)模糊規避。是指參與者在進行決策時候會排斥不確定性。在面臨冒險的抉擇時,會產生以已知的概率作為依據的慣性,而回避非確定的概率。很顯然,當新的金融產品出現,參與者往往增加過多的風險溢價,而經過一段時間后,當參與者對該金融產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自然地便會降低風險溢價。
在民間借貸市場,對于借貸人和貸款人而言,巨大利息收益和支出伴隨著中國房地產等高回報資產的一路上揚。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對于潛在的風險,會比較現有的狀況作出調整。
二、結論和對策
(一)研究結論
通過行為金融學的若干理論深入地討論借貸雙方行為背后的心理過程就會發現:民間借貸主體決策跟傳統經濟學分析相反。參與主體不會像完全理性的“經濟人”那樣行事,即會按照預期效用理論和貝葉斯法則理性地進行市場交易和主體抉擇,保持市場均衡的秩序。相反,借貸雙方的判斷和抉擇過程中常常會受到若干心理因素的影響,表現出各種認識和情感上的差異,故此,民間借貸市場的參與者只能保持有限理性。
(二)對策
為了阻止民間借貸市場的非理,從政府、借貸雙方的視角提出對策;以此來對政策進行建議
1、大力整頓民間市場秩序,規范擔保公司等的行為。政府職能管理部門應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發展典當行、小貸公司、村鎮銀行等,能從根本上緩解民間借貸危機。定期匯集民間借貸信息和出現的問題;建立民間借貸監測網絡,時時監控民間借貸市場情況;建立健全“銀監―銀行―企業”的信息通道,及時觀測企業資金流向,特別是關注大額資金流向非合同關聯方的領域。對一些擔保公司、銀行等市場的違法違規行為給予行政制裁,嚴厲追究其相應法律責任。
2、加強對民間借貸雙方的正確引導,構建對稱的信息平臺機制。由于社會公眾缺乏民間借貸的專業知識和有效信息,很容易產生羊群效應,政府應構建一個公開、透明的民間借貸信息平臺,逐步完善民間借貸市場的信息和交易機制,媒體、專家和學者發揮正面輿論的積極作用,利用輿論進行合理引導,消除民間借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政府部門還應在民間借貸過熱時適時預警信號,同時鼓勵相關金融部門給予民眾投資基本知識培訓,強化借貸雙方投資風險教育,調節市場情緒,引導貸方需求主體形成合理的預期,有效抑制投機心理,減少非理。
3、規范借貸雙方行為,加強金融監管。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提高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進一步規范個人貸款審查的程序和標準,逐步建立并完善個人誠信系統。發揮中介機構、新聞媒體及主管部門的作用,對市場上的投機心理和投機行為加以正確引導,防止市場中多度投機。出臺合理信貸政策,增加投機者的資金成本,提高其投機風險,必要時給予經濟甚至是行政制裁,盡可能地遏制投機行為,減緩其對市場的沖擊,減少市場中的噪聲交易行為。
作者單位:商丘工學院管理系
作者簡介:李超(1978- ),男,漢族,江蘇省徐州市人,商丘工學院,講師,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產業業經濟、企業管理、市場營銷。
參考文獻:
[1]饒育蕾,劉達鋒.行為金融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徐松茂.房地產市場異常現象的行為金融學研究[J].北方經貿,2010,3.
[3]蔣勝,黃迪.從行為金融學角度詮釋股市財富效應[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2:43-47.
[4]夏秀淵.以小額貸款公司引導民間借貸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5.
一、商業銀行實施成本控制的目的
商業銀行的成本是指商業銀行在從事業務經營活動過程中發生的與業務經營活動有關的各項資源的補償性支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企業財務規則》中指出金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與經營有關的支出,包括各項利息支出(含貼息)扣除允許資本化的部分、手續費支出、傭金支出、業務給付支出、業務賠款支出、保護(保障、保險)基金支出、應計入損益的各種準備金和其他有關支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計入當期損益。商業銀行成本既是商業銀行媒介資金與社會生產活動的必要消耗,又是商業銀行推動社會價值運動的必要補償。隨著城市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的轉變,對商業銀行成本控制的實施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和穩定性。
(一)實施成本控制是商業銀行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徑
根據“收入-成本=利潤”,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潤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潤增加,有效的成本控制會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增加商業銀行的價值。
(二)成本控制是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的源泉
只有把成本控制在同行業的先進水平上,才有迅速發展的基礎。我國加入WTO之后,國外眾多銀行紛紛涌入中國,我國的商業銀行在進行改制的過程中,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保持自身的發展,增強競爭力是商業銀行的首要任務,而把成本控制在同行業的先進水平之上,無疑為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我國商業銀行的成本控制現狀
(一)成本控制形式單一、責任不明
目前, 成本控制工作主要是通過上級行對下級行下達成本指標,執行統一的成本控制措施,統一檢查、監督和考核。會計部門也僅僅是按成本費用性質核算,費用賬戶劃分很粗,不利于分析,不能起到真正的監督作用,銀行各職能部門的成本控制權限及相應責任不明確。目前成本控制的重點主要在于對業務管理費用的控制,采用硬性指標、限額控制手段,與基層行經營的實際需求有一定差距。而對占成本比重最大的負債利息支出基本沒有控制措施,管理考核也無從下手。
(二)新產品損失率高、損失成本十分巨大。我國商業銀行的新產品損失率是十分驚人的。一些新產品在調查、預測、分析都很不充分的形式下匆忙上市,由于不適應市場需求, 若進行功能補充開發或重新開發必然增加成本。新產品功能不全制約了其開展,最終導致新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影響預期收益,甚至有的新產品推出后很長時間難以收回開發成本。
(三)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落后,資金籌集費用過高
我國商業銀行的存款歸集和增長主要依靠“網點戰術”和“人海戰術”競爭和發展起來的,每筆資金成本既包含較高原材料價格“存款利率”,還包含巨大的“采購成本”即籌集費用。銀行組織存款求量不求質,內部資金占用偏大,籌資成本加大,增人員、上網點具有盲目性,固定資產購建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投資過大,增加了折舊和各項費用支出。
(四)成本控制還停留在顯性成本控制的階段,不重視隱性成本控制
隱性成本在經濟學上所稱的是一種在未來存在的某種支付(可能或不需要支付)的成本。如:顧客流失、銀行形象受損等。隱性成本雖然短時間看不到效益,但從長遠來看,有效的控制隱性成本更利于增強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三、加強我國商業銀行的成本控制的途徑
(一)樹立成本控制新觀念
打破傳統成本控制思想的局限,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樹立“成本節約是無止境的”的觀點,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階段,都有實施成本控制的空間。因此,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是執行成本管理的戰略的前提。領導以身作則,將成本控制文化灌輸到整個組織和每個職員身上。要認識到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全員性。銀行員工不但是成本控制的主體,也是成本控制的客體,其成本責任意識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解決人的觀念問題,改變只有財務管理部門才具有成本控制責任的思維定式,牢固樹立全員成本責任意識,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理財文化,使成本控制觀念從根本上得以扭轉。
(二)建立責任成本控制中心
實行責任成本管理,成立責任成本控制中心。責任成本控制中心依層次的劃分:依據銀行經營規模的大小,遵循信息溝通快、簡便節約原則。通過劃分責任層次,實行內部分級控制責任制,把成本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各個部門、每個職工,做到層層控制、人人控制。應根據成本控制的需要,結合自身的工作組織形式,構造一個由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反饋機構四部分組成的管理控制系統。依照“權責利”結合的原則,要授予責任人一定的管理權限,規定相應的成本控制責任,責任人應對本責任單位的成本控制狀況負完全責任,并以責任完成情況作為考評獎懲的依據。
(三)建立與成本控制相配套的考核機制
完善成本控制工作,提高經營效益。我國的人民幣利率尚未放開,在存款規模和結構一定的條件下,利息支出屬于固定成本,在利潤考核機制中,可用收入費用率考核各支行對各項費用的使用和控制情況,并作為利潤考核增減因素,核定支行的考核利潤,正確反映成本的全面情況。同時利用回歸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銀行存款邊際成本率及成本結構,為存款成本控制提供定量決策依據。
(四)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綜合考慮
在成本控制中,管理者更多的關注顯性成本,對隱性成本往往容易忽略。商業銀行屬于服務性的企業,員工每天面對的是形形的社會人員,這些社會人員構成了商業銀行的顧客群,如何有效的為之服務是商業銀行目前面臨的首要課題,要加強服務成本與服務質量的協調性,一味追求最低的服務成本,而降低服務質量,不考慮市場和消費者的需要,就會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譽、形象,最終會犧牲商業銀行的未來利益。
Abstract: This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heaviest one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30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deep social and economical origins.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origins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how it influences on Chinese banks' operation.
關鍵詞:全球金融危機;商業銀行;經營
Key words: global fiancial crisis;commercial bank;operation
中圖分類號:F830?99;F8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09)10-0138-03
0引言
在金融方面,美國一直處于全球領跑者的地位,我國在建立現代金融制度的過程中,美國的金融制度也是我國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參照。此次全球金融危機起源于美國次貸領域,并迅速在金融系統蔓延,表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金融制度存在根本性缺陷。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研究,對于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體制,確保信貸安全穩健運行,進而保障我國經濟快速平穩地健康發展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研究,深入了解造成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和機理,揭示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經營的影響,研究總結其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啟示,探討如何在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應對危機、支持經濟發展,防范信貸風險,促進我國銀行業務持續健康發展。
1全球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分析
1.1 危機的直接原因分析
從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來看,造成危機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
(1)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
造成此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經歷了戰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2001年IT泡沫破滅后,為了刺激經濟,美國采取了極具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經過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1%,創45年來最低水平。對利率極具敏感性的房地產市場價格急劇上升。自2003年以來,每年都有經濟學家警告說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將會破滅[1]。2007年8月,美國房地產泡沫終于破滅,次貸危機爆發,由此引發了自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
(2)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利率的調整。
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繁榮,然而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開始逆轉。到2005年6月,經過連續13次調高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聯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標志著美國擴張型貨幣政策完全逆轉。連續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貸成本,開始發揮抑制需求和降溫市場的作用,房價下跌,按揭違約風險加大,至2007年導致次貸危機爆發。
(3)金融資產證券化過度發展等。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工程技術取得長足發展,資產證券化發展迅猛。金融工程學家可以針對任何現金流設計出市場化的金融衍生產品。結構化金融產品使得信用級別低的客戶可以獲得金融支持。針對次級貸款的證券化和房地產市場相互推動成長。次級抵押貸款經過多次打包、分層處理形成CDO、CDO2、CDO3等多級證券產品,衍生品市場嚴重背離基礎資產交易規模。據統計,2003年至2006年,信用衍生類金融市場規模膨脹了15倍,以達到50萬億美元的驚人規模。證券化將眾多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聯系起來,房產價格下跌導致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價格迅速縮水,市場迅速萎縮,產生連鎖反應,危機在全球范圍內蔓延。
1.2 危機的深層原因分析
此次全球金融危機是二十世紀初世界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全球經濟危機,是世界經濟運行內在矛盾的集中反映[2]。造成此次世紀金融海嘯的深層次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金融系統運行中的內在矛盾。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同時金融領域面臨的內在結構性問題也在不斷深化。這些內在的矛盾與問題交織發展,相互作用,最終促使危機的爆發。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包括:以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存在問題,過度追求利益過程中的過度風險承受;信用評級機構的委托問題;金融自由化導致的金融監管問題;微觀金融風險管理與宏觀經濟政策之間的割裂和矛盾;結構性金融產品的特殊風險特點與監管之間的協調等。
(2)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內在矛盾。
金融危機反映了經濟運行中的失衡問題,如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失衡、儲蓄與消費的失衡、進口與出口的失衡、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失衡等等。
(3)經濟體制與經濟思想方面的問題。
經濟運行的問題,可以追溯到經濟體制和經濟思想方面的根源。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市場化趨勢不斷發展,兩次石油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資本主義滯漲危機,使得新古典經濟思想取代凱恩斯主義而成為主流經濟思想。20世紀末,劇變和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最終形成了全球市場經濟體制。推崇市場機制,放松政府監管成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主要趨勢。市場經濟固有的盲目性和社會經濟日趨復雜的社會化程度之間的矛盾不斷累計加深,這是導致危機的重要根源。
(4)倫理道德方面的反思。
經濟主體的行為總能找到最終的道德根源。此次金融危機從一開始就充滿著倫理道德的色彩。一方面企業破產,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一方面卻是金融資本的自私與貪婪。市場主義思想的重要倫理基礎是對財富的追逐和私利的維護。人們只之間復雜的社會關系被不斷壓縮至單一的市場交易關系之中,從而形成了異化的倫理道德。此次金融危機實質上是道德危機,資本的貪婪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2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經營影響
2.1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經營的短期影響
短期來看,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具有兩個方面的直接影響:
首先,全球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尚未見底,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行業結構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作為和經濟周期依存度很高的銀行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對商業銀行市場競爭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都將是一場研究的考驗。
其次,國家應對危機,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一大批基礎建設項目投入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空前,都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前所未所有的發展機遇。如何把握發展機遇,控制經營風險是商業銀行必須很好把握的問題。
2.2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經營的長期影響
從長期來看,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將動搖許多原有的思想、理論和經營模式,將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產生深遠的影響。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以新古典經濟理論為基礎,以資產定價理論為核心的微觀金融理論獲得長足發展,借助資本市場金融衍生工具對風險進行組合管理成為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主流方式。此次全球金融危機表明,組合管理可以局部分散風險,但不能解決整體系統性風險[3]。
我國銀行業近年來積極引進國際先進風險管理技術,借鑒國際先進風險度量模型,風險組合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從商業銀行組織架構、業績考核、業務流程等方面,我國銀行業也積極向國際銀行業靠攏,但此次金融危機對西方銀行的運營模式提出了考驗。我國銀行將在如何立足傳統,又借鑒吸收國際經驗與教訓上求得權衡與統一。
3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啟示
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具有多方面的啟示:
首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社會經濟理論與實踐不能照搬別國的理論與做法,必須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社會經濟理論與實踐道路;
其次,信貸風險仍然是最大的金融風險,尤其是在經濟社會聯系不斷加深,而我國的直接融資比重較低的情況下,必須保證信貸融資渠道暢通和信貸安全穩定至關重要;
第三,西方自由金融體制及其金融理論基礎還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需要進一步整合、完善和發展;
第四,必須加大對銀行業的監管,要正確處理好競爭、效益、風險之間的關系;
第五,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調金融機構經營中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絕不能成為唯利是圖的資本工具。
參考文獻:
[1]余永定:《美國次貸危機:背景、原因與發展》[J];《當代亞太》2008(5):14-32。
近年來,我國金融改革呈加速推進的趨勢,尤其是2016年對于我國金融事業的發展注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年。當年9月在杭州舉辦G20會議,中國政府首次將綠色金融理念寫入到公告中;同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這充分表明我國金融業改革有了重大突破。不僅是中央層面,地方政府也更加重視金融業的發展。目前國內已有不少的省份提出要將金融業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并且設定未來幾年內地區金融業增加值占當地地區生產總值要達到具體指標。西藏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近些年迅速提升,金融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其影響力已不容忽視。在產業發展水平總體偏低的情況下,分析研究金融產業作為西藏支柱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大力發展金融產業,對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特征和選擇標準
1. 支柱產業的特征。支柱產業不同于一般產業,最突出的特點是發展速度快,引導推動作用強,先導示范性明顯。促進形成支柱產業的目的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配置在一國或地區的優勢產業上,以利于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學術界對于支柱產業的特征達成了三個方面的共識:一是所謂“支柱”,顧名思義,一定是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所謂“相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量經驗研究得出的可參考的結論是占比大于5%。二是什么因素導致成為“支柱”。首先規模擴張快,易于形成規模經濟,生產成本不斷下降。其次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呈加速增長的態勢,發展速度遠遠快于一般產業。三是成為“支柱”效應,主要體現在擴大就業、加強產業關聯度和節約能源和資源上。
2. 支柱產業的選擇標準。學術界對于支柱產業的選擇標準,一般包括羅斯托標準、筱原標準、動態比較優勢標準、過密環境標準、拓寬瓶頸產業供給標準、豐富勞動力內容標準、擴大就業標準、保護環境標準以及改善生產力布局標準等等。對于支柱產業的原則,一般包括區域優勢與特色原則、有所不為與突出重點原則、技術開放原則、規模帶動原則以及扶持培育原則等等。但是如何將一系列標準和原則轉化為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是判斷什么產業可以成為支柱產業的關鍵。
一般來說,選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支柱產業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標準:生產率上升標準、收入彈性標準、產業關聯度標準。一言以蔽之,備選作為支柱產業的產業代表科技創新的方向,代表消費升級的方向,代表產業協作的方向。此外,完整的支柱產業指標體系還應當考察社會狀況、人口素質、基礎產業條件、資金保障體系和現有產業優勢等因素。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支柱產業的選擇標準,選擇支柱產業主要還應該重點達到以下標準:一是產業規模大。二是符合國家政策和市場導向,發展前景好,市場擴張能力強,并有助于環境保護。三是對有助于本地區比較優勢發揮的特色產業應單獨考慮,不用完全對應上述標準。
三、 西藏金融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十二五”期間,西藏金融?I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金融機構體系不斷豐富,金融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金融業服務水平現狀提升,為促進西藏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十三五”期間金融業更好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金融機構體系不斷豐富。2015年末,西藏各類金融機構總數742家,較2010年末增加128家,增長20.8%。其中,西藏銀行業省級機構和法人銀行機構13家,各級機構網點數667個;西藏法人證券機構2家,證券營業部10家;西藏保險業省級機構和法人保險機構共計7家,各級保險分支機構達到48家。西藏融資性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行分別達到15家、42家和5家。
二是金融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快速增長。2015年末,西藏銀行、證券、保險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4 216.51億元,較2010年末增長2.4倍。其中西藏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4 051.71億元,較2010年末增長2.37倍;2015年實現利潤總額87.95億元,較2010年增長7.32倍,年均增長49.62%;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其中西藏證券機構資產總額154.31億元,較2010年末增長3.31倍;2015年西藏證券公司實現利潤總額3.03億元,抗風性能力明顯提升。其中西藏保險機構資產總額10.49億元,較2010年末增長2.95倍;2015年西藏保險公司實現利潤總額1.02億元。
三是金融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十二五”期間,在中央賦予西藏的特殊優惠政策支持下,在藏金融機構不斷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支持實體經濟快速發展。2015年西藏社會融資規模為793.89億元,較2010年增加674.90億元,增長了5.67倍,年均增長46.17%;社會融資規模與GDP之比為77.35%,較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高54.58%。其中,信貸投向重點突出,主要支持涉農、中小微企業、重點建設項目、民生、扶貧等領域的發展。截止2016年9月末,西藏金融機構貸款總量2 908.59億元,較2010年末增長了8.8倍。在銀行信貸的有利支撐下,西藏金融業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能力大幅提高。
四是金融業產出水平不斷提升。2015年西藏金融業增加值69.79億元,較2010年增加42.7億元、增長1.5倍,年均增長20.85%,增速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19位,分別較西藏同期現價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5.72%和5.83%,較同期全國現價金融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3.35%;西藏金融業增加值在同期西藏GDP的比重為6.8%,較2010年提高1.47%,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12.88%,較2010年提高3.03%。2015年西藏金融產業對西藏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3.74%、貢獻度 為1.5個百分點,分別較2010年提高9.33%和0.95個百分點。
數據表明,西藏金融業不僅完全具備成為引領其它產業發展的現代服務業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條件,而且逐步為實現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關鍵驅動力。因此,?應經濟和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分析金融產業成為西藏支柱產業發展的可行性,是進一步做大做強金融業,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四、 金融業作為西藏經濟支柱產業的可行性分析
1. 產業增加值比重分析。從表1顯示的數據看,西藏金融業呈現跨越式發展,增加值比重呈持續穩步上升趨勢,并基本保持在5%以上,且2014年、2015年上升幅度較大。2015年西藏金融業增加值69.79億元,與工業增加值基本持平,是全國唯一的一個金融業與工業增加值接近的省份。近十年,西藏金融業現價增加值年均增長24.87%,增速分別較同期工業、房地產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高出10個、13.5個和10.7個百分點,是西藏發展最快的產業。2016年前三季度西藏金融業增加值已經達到83.85億元,同比增長37%,在同期GDP的比重達到10.1%,金融產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
西藏和拉薩金融業增加值比重遠遠高出了一般支柱性產業所要求的5%以上的標準。從產業強弱系數來看,西藏和拉薩市金融業增加值比重在西藏同等級產業中處于上游水平,產業強弱系數大于1。相對于西藏和拉薩市的其他同級產業,金融產業是一個高增加值產業,在GDP中增加值比重相對較高,滿足了選擇一般支柱產業基準所要求的增加比重條件。
2. 收入彈性分析。考慮的數據可得性,本文使用轄區銀行業機構的產出來近似代替金融業產出。由于銀行業體系是轄區金融體系的主體,其產出占金融總產出的比重在三分之二以上,其分析結果能夠反映西藏金融業產出的變化規律。
根據收入彈性的支柱產業選擇基準,應選取在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程中需求增長率最快的產業作為支柱產業。2010年~2015年西藏金融業的收入彈性起伏比較大,但總體上呈較快增長趨勢,從2000年的1.55增長到2014年的3.9,2015年略有下滑。
總體上看,金融產業的收入彈性還是比較高的。盡管我們缺少其他產業的比較數據,但金融產業本身具有人力資本密集性的特點,同時勞動生產率高,結合“十二五”期間金融資產總規模年均27.7%的增速,可以認為金融業的收入彈性高于多數同級行業。
3. 產業關聯度分析。金融業的產業鏈條較長,幾乎同所有的產業都有相關,歷來是公認的關聯度最高的產業之一。金融業與其它產業既互相依存,又相互促進。根據姚戰琪(2005)《金融服務業產業關聯度的比較研究》中測算的結果,我國金融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前向關聯度較高,并且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前向推動能力隨經濟發展能夠持續增強;后向平均關聯度與發達國家差別不大。西藏產業發展水平低,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傳統服務業比重雖高,但現代服務業仍處在初級階段。不可避免造成金融業與各產業的前向關聯度較大程度比我國的平均水平更明顯。因此,可以認為,西藏金融產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較強,滿足一般支柱產業基準。
4. 其他因素分析。從就業系數看,2015年末西藏金融業從業人員總數為11 585人,較2009年末增長49.3%,年均增長6.91%,增速較同期國民經濟各行業從業人員年均增速高出1.29個百分點。這表明西藏金融產業直接吸納就業增長率已經高于西藏就業平均增長率。如果考慮帶來機會就業、社會貢獻就業方面的就業增長,金融產業就業系數達到支柱產業就業系數滿足大于1的標準。
從優化產業結構看,金融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子產業,其本身發展就能壯大第三產業規模,帶來產業結構的優化。金融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利促進了西藏乃至全國的產業結構優化。2015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二三一”型產業結構有23個,在僅有的8個“三二一”型產業結構中,西藏位列其中之一。
從環境保護看,金融業作為一種清潔無污染的產業,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較為適合自然環境條件較差、資源稟賦較弱、經濟欠發達的西藏發展的產業。
上述分析顯示,金融產業發展速度快,增加值在西藏GDP中的比重已經達到5%以上,產業關聯度、需求彈性和就業系數高,發展前景良好,有利于環境保護,已經具備成為經濟支柱產業的基礎。
總的來說,西藏金融業規模、在GDP占比與西藏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和階段是一致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仍繼續保持穩步提高。但從實踐情況看,作為欠發達地區,西藏金融產業發展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金融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已經占有一個較大比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大部分同級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并未確立為支柱產業,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尚不明確。二是發展水平還不高。西藏金融規模相對偏小,金融體系尚不健全,金融子行業門類不夠多,不利于金融資源的充分控制和利用。三是金融信用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這些問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給予解決。
五、 將金融業作為西藏支柱產業的發展思路
金融資源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源。推動金融先行,合理調配金融資源推動經濟建設向深度、廣度、高度發展是當前國內較為普遍的做法。現階段,西藏金融業已經具有了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基礎,西藏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為金融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下一步,要做大做強金融業,取得更大的發展,為西藏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必須調整思路,深化認識,科學合理的布局金融產業發展。
1. 盡快明確金融業的支柱產業地位。目前,西藏金融業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已經具有了成為經濟支柱產業的基礎。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業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加之居民收入的不斷提升,將對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行業發展速度將不斷加快,各類金融機構將迎來更多發展機會。應該順應西藏經濟發展變化趨勢,合理把握金融業的功能定位,在相關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金融業的支柱產業地位,以推動金融產業做大做強,切實增加金融有效供給。
【關鍵詞】微型金融 孟加拉鄉村銀行 借鑒
一、我國微型金融發展現狀
我國的微型金融市場隨著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逐漸發展壯大。20世紀90年代,國有銀行啟動市場化改革后,中國開始進行微型金融的探索和嘗試,主要開展小額信貸業務,2000年以后,發展到儲蓄、匯款和小額保險等區域,眾多的微型金融機構和組織也大量出現。截至2012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貸公司5267家,組建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858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但是,中國微型金融市場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缺乏明確的針對微型金融發展的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業務管理支持政策等;對于微型金融機構的監管缺乏系統完善的設計、目標和統一的操作;微型金融機構普遍存在資金來源渠道狹窄的問題,組織存款困難,缺乏品牌認知度和市場吸引力;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知識和經驗缺乏,對市場變化反應不夠迅捷,難以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業務開展的風險較高,微型機構對于風險的防范和抵御能力偏弱,容易形成信用風險;國內不同地區之間微型金融的發展存在明顯不平衡等等。
國際市場微型金融的起步較早,發展較國內更完備,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接下來本文將探討國外部分成功的發展案例,希望能夠從中為我國微型金融市場的發展尋找積極的經驗借鑒。
二、國外微型金融發展的成功案例
(一)孟加拉鄉村銀行
孟加拉鄉村銀行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金融機構,從最初主要依靠捐款及專項撥款獲得啟動資金,到1993年轉化成為了一家獨立的銀行,至1996年完全依靠市場化運作獲得資金,自負盈虧。目前,該銀行已擁有600多萬借款者,2185個分行,遍及69140個村莊,發展成了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金融扶貧機構之一。
其微型金融服務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以扶貧助困為根本原則。始終堅持為孟加拉貧困人群提供貸款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小手工業等能夠快速見效的生產活動。二是設有明確的層級組織結構,并以借款小組和鄉村中心作為運行的基礎。其組織結構嚴謹完整,分為貸款體系和借款體系兩部分。貸款體系形成總行――分行――支行――營業部四級結構,各級分工;借款體系則分為鄉村中心――借款小組――組員三級,借款人自愿組成借款小組,組內成員承擔連帶擔保責任。三是嚴格的風險控制和成本控制,靈活的業務模式。針對不容客戶需求和還款能力,推出了靈活多樣的貸款產品。
(二)玻利維亞團結互助銀行
其是世界上第一家專門為微型企業服務的商業銀行,是非政府組織微型金融商業化運作的典型代表。其前身是非營利性組織――促進和發展微型企業,旨在為微型企業提供貸款,緩解玻利維亞微型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
團結互助銀行小額貸款業務的主要特點有:一是實行靈活的團體貸款和個人貸款制度。貸款期限一般在4至12個月,平均貸款額度為800美元左右。二是商業化經營,以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為首要目標。客戶群體主要是城市地區的微型企業和小企業主。三是具有相對完善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貸款手續的審批十分簡單,且貸款保證制度較為寬松。
三、我國微型金融深化發展可吸收的經驗借鑒
結合目前國內微型金融發展現狀以及國外成功經驗,我們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改進,爭取我國微型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
(一)差異化發展,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微型金融服務體系
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性,在發展微型金融的過程中也要因地制宜,構建多層次的服務體系。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可以鼓勵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致力于為三農及小微、中小企業服務,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而對于經濟較為落后偏遠的地區,可以考慮由監管機構和政府組織出面協調組建或者出資組建農村資金互助社,以及由政府資助非政府組織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強化政府的帶頭支持作用。
(二)鼓勵微型金融機構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從國際成功經驗來看,微型金融機構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是必然之路。目前可以鼓勵有意愿建立規模化微型金融機構的銀行或其他機構及個人,規模化開展微型金融服務。尤其鼓勵有較好群眾市場基礎的地方信用合作社及有明確戰略規劃和經驗、有志于此的商業銀行進入該領域。
(三)努力拓寬微型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
一是政府應當加強對微型金融機構拓寬融資渠道的支持。可適時合理放寬對小額貸款公司改制升級為村鎮銀行的嚴格限制標準,為其拓展融資渠道開辟新出路。二是微型金融機構自身也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拓寬融資渠道。
(四)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微型金融風險管理
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應盡快建立起適合我國微型金融發展的法律框架和監管體系。監管當局應加快改革創新步伐,根據微型金融機構的性質、業務范圍等開展差別化分類監管。
對于微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一是發展評級和信息中介服務;二是加快征信系統的建設;三是提高監管覆蓋面,確保資本充足;四是微型金融機構要加強與保險公司、擔保合作公司、政府等的合作,有效分散風險。
參考文獻
[1]楊先道.國際微型金融發展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金融,2013(04).
[2]汪小亞.拉美三國微型金融的特點[J].中國金融,2012(05).
[3]文維虎.國際微型金融發展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09(07).
[4]戚麗麗.國外幾種典型的微型金融模式[J].農村經營管理,2011(02).
本文基于對河南省 100 個中小型內銷服裝企業作為樣本的調研數據,發現:金融危機對河南省服裝中小型內銷服裝企業的影響可以劃分為 4 個階段,即初步影響期、影響深入期、影響最深時期和影響回暖期。每個影響階段有其明顯特點。即初步影響期以庫存積壓量開始增加為代表形式;影響深入期以市場需求持續低迷、訂單不足為最主要表現形式;以市場需求已到最低、影響最深時期以市場需求已到最低、訂單極度不足為主要表現形式;而影響回暖期以“市場需求回升,訂單逐漸恢復”為主要表現形式。正確認識金融危機對河南省中小型內銷服裝企業的影響歷程,對更好地面對挑戰有著深遠的意義。
1金融危機對河南省中小型內銷服裝企業影響 的歷程
1.1第一階段(2008年下半年):初步影響期
1.1.1劃分依據
在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的開始影響時間進行調研時,在 100 個樣本中,選擇2008年8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的企業分別占 20%、10%、10%、30% 和 30%。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對中小型服裝企業的影響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波及河南省。
1.1.2初步影響期特點
(1)金融危機剛剛波及河南省;
(2)調研中發現:金融危機在該階段對中小型內銷服裝企業的主要影響表現和該影響項目在調研樣本中所占比例見表 1。
由此可見,該階段以庫存積壓量開始增加為代表 形式。
1.2第二階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上半年):影響
深入期
1.2.1劃分依據
在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明顯加深的時間進行調研時,在 100 個樣本中,選擇2008年11月、12月,2009年1月、 3月和4月的企業均為 20%。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對河南省服裝企業深入影響期為2008年11月到2009年上半年。
1.2.2影響深入期的特點
(1)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加大,部分企業受到較大沖擊;
(2)調研中發現:金融危機在該階段對中小型內銷服裝企業的主要影響表現和該影響項目在調研樣本中所占比例見表 2。
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對河南內銷服裝企業影響深入期以市場需求持續低迷、訂單不足為最主要表現形式。服裝市場中訂單包括生產訂單和庫存訂單兩種。對內銷服裝企業而言,由于內銷市場中國際大牌的打壓、國內大型服裝外貿企業轉型內銷,使得內銷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價格戰使得原有的價格空間一再壓縮,甚至使得一些中小型企業虧損經營。市場中顧客的可選擇性太多,加上金融危機對居民收入的影響,使得眾多顧客少消費或不消費,市場需求低迷日趨顯現。因此,無論是生產訂單還是庫存訂單都隨之不斷 減少。
1.3第三階段(2009年下半年):影響最深時期
1.3.1劃分依據
在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最深入時期進行調研時,在 100 個樣本中,選擇2008年12月、2009年1月和2月分別為 8%、6% 和 6%,而選擇2009年10月、12月,2010年1月、4月的企業均為 20%。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對河南省服裝企業深入影響期主要在2009年下半年。
1.3.2影響最深入時期的特點
(1)金融危機的影響持續加大;
(2)危機已觸底,企業各項指標達到最低;
(3)調研中發現:金融危機在該階段對中小型內銷服裝企業的主要影響表現和該影響項目在調研樣本中所占比例見表 3。
由此可見,該階段以市場需求已到最低,訂單極度不足為主要表現形式。服裝在市場中甚至出現商品滯銷,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停產、半停產、企業虧損、資金鏈斷裂、瀕臨倒閉困境。而大量外出打工者返鄉在本階段也是最多的。
1.4第四階段(2010年上半年):影響回暖期
1.4.1劃分依據
在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開始減退的時間進行調研時,在 100 個樣本中,選擇2009年8月、9月分別占 15%、10%;而選擇2010年上半年的占 75%。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對河南省服裝企業影響回暖期為2010年上半年。
1.4.2影響回暖期的特點
(1)經濟停止下滑,但復蘇尚未開始;
(2)前景明朗:抵御危機的各種扶持政策還在,投資成本低;
(3)新的機遇與新的挑戰并存;
(4)調研中發現:金融危機在該階段對中小型內銷服裝企業的主要影響表現和該影響項目在調研樣本中所占比例見表 4。
由此可見,該階段主要表現形式為“市場需求回升,訂單逐漸恢復”,其次是由于訂單量逐漸恢復而使得工人開始恢復上工。在該階段,不少企業表示,可以逐漸接到一些“一手訂單”,這樣企業的利潤空間逐漸出現或加大。
2結語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對河南內銷服裝企業的影響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都有非常明顯的特點,各階段中的主要影響指標變化大致呈圖 1 所示狀態。
正是基于互聯網與金融融合發展的潛在可能性,可以預見,未來互聯網金融將繼續進行行業細分和模式創新,O2O金融服務、產融結合等領域的藍海價值將會顯現。互聯網金融產業整體規模將持續走高,并不斷涌現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推動互聯網金融走向應用和服務深化的發展新階段。
想要在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取得成功,無論是互聯網新貴,還是傳統金融機構,都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合理組織金融服務的價值鏈。金融產品和服務從開始設計到最后到達客戶,需要經歷基礎設施、平臺、渠道、介質及場景等諸多環節,而金融市場競爭的關鍵則在于有效把控價值鏈上的核心環節,充分利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在互聯網金融動態、多維的生態系統中選擇合理的交易主體,設計合理的交易客體和標的,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合理定價,進而設計出便捷、合理、風險可控的交易結構,從而在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商業變革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革命與金融創新共舞下的深刻商業變革。互聯網技術指的是新支付技術、云計算、社交網絡、大數據、移動技術、搜索引擎等,傳統金融業務則包括資金融通、信息中介、資產證券化等。在互聯網技術下,這些金融業務會出現新的形態和創新的商業模式,比如P2P、第三方理財、移動支付等,涌現出一系列的金融創新。對金融體系而言,互聯網金融是新經濟下的新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改造和革新更多來自于業務創新、模式創新、價值創新。
日常消費場景的改變,智能手機和4G網絡的普及逐步實現人類線上線下O2O生活的融合;信息數據24小時獲取,連通人們以前下線后無法跟蹤的行為斷層;多樣化的線上、線下行為使數據能更好地描繪出不同主體的真實肖像。而這些改變都在倒逼著整個金融體系的革命,因為金融就是與各行各業不同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緊密相連的,當金融行業的參與者、參與內容、參與方式都發生改變時,金融必然要發生改變。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金融產業將發生哪些突破?如果從商業模式的分析視角來看,金融行業的價值空間、交易成本、驅動力、結構形態等都有可能產生突變。
第一,價值空間空前提升。價值空間提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在用戶規模和交易數量上,由于長尾市場的消費金融、大眾理財、小微貸款的需求被激發,創造出許多以往沒有的、小額、巨量的金融交易。比如,余額寶的出現讓普羅大眾喚醒理財意識,只需將支付寶上的資金余額購買貨幣基金,即可享受到最高7%的理財收益,而不必準備5萬元以上的存款到銀行柜臺簽署多份理財協議,如此小的金額還可以隨時調用,理財、消費兩不誤。還有,P2P和眾籌的發展,使長尾市場便捷、小額地出借高息資金對自己的資產進行差異化配置成為可能。隨著長尾市場金融品種的增多,各種為普通大眾服務的第三方理財APP也相應推出市場,比如隨手記、銀率網、中民保險網都在長尾市場幫助客戶進行產品篩選和資產配置。其次,在效率上,移動互聯時代下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真正融合創造出更高頻次的交易,提升了交易效率。以往的線下網點受到銀聯POS機的數量約束;用戶擁有多張銀行卡,容易忘記密碼,或者卡內余額不夠,導致很多交易無法完成;同時POS刷卡手續費讓許多商家仍愿意接受現金,接受現金便會產生驗鈔、清點、找零錢的時間損耗,造成許多交易頻次被削減。而在移動互聯時代,商家或者個人一個APP,一個第三方支付賬號只需二維掃碼一個步驟即可完成支付全過程,免去所有手續費、裝機費、設備維護成本,減少了現金或者銀行卡交易的多種時間浪費,降低了長作業流程的人工干預風險,提升了交易效率。
第二,交易成本下降。交易成本下降除了得益于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支付方式便捷化,節約了各種交易過程的顯性成本,同時還得益于多網融合加速,違約逃逸成本增加,降低了違約失信所帶來的隱性成本,而這種成本正是約束著中國金融無法高效運作的深層次原因。違約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政府、商界、民間都意識到只有將信息孤島鏈接起來才能對那些交易不誠信的主體進行懲罰,也只有當不誠信之舉有了便捷、低成本的跟蹤技術渠道,才能回到金融的信用本質,實現整體交易成本的下降。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不僅讓交易過程和交易體驗在人性化方面得到大大的提升,同時還因在交易過程中記錄下了人們線上線下交易行為的數據,使得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不再涇渭分明,每個人都更真實地被數據監測跟蹤還原了其最真實的整體肖像。
第三,行業商業模式驅動力改變。過去由于技術成本限制,導致長尾(帕累托分布)市場服務受到限制,長尾群體的長期金融需求被壓抑,互聯網金融的介入使長尾市場得到解放并發展迅猛,金融服務由20%高凈值的高端市場走向普惠金融。而由于高額的交易成本,國內金融市場難以顧及小額“長尾”投融資方。據統計,對于多數商業銀行,當單筆貸款小于一定額度和期限時,銀行信貸審查成本是要高于貸款收益的。由于居高不下的人力和渠道成本約束,銀行所覆蓋的客戶群體較小,無法滿足廣大的中低端客戶需求。傳統金融機構的網點都是圍繞優質客戶群體展開,市中心布局私人銀行服務網點,中央居住區布局貴賓客戶和理財客戶服務網點,但這些金融服務很難真正惠及到普通大眾家庭,剛入職的白領、學生以及三四線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和廣大農村居民很難享受到金融服務。低廉的移動技術交易成本,日益改進的用戶交易體驗,足夠大的長尾空白市場,形成一股新的驅動力改變著整個傳統金融的商業模式。在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里面,金融體系的盈利不再單一依靠融資利息收入,與此同時,金融機構還會付給資金投資者更高、更有吸引力的利息成本。因此,其盈利驅動力不再來自息差,而是來自其他附加價值的盈利。而對不同附加價值驅動力的設計,就構成了不同的新商業物種。
第四,商業模式管道形態改變。價值空間提升、交易成本下降、商業模式驅動力改變的綜合結果,就是出現了獨立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純中介的、不承擔風險的去中心化金融撮合平臺,如P2P、眾籌等。簡單來講,金融業態可以分為投資端、融資端以及中間各個金融主體提供的金融產品三大版塊。融資端是拉動整個金融行業創新的動力。隨著時代的發展,融資端衍生出新的需求,為滿足客戶需求,金融行業必須進行創新,從而拉動投資端。如果把所有的金融產品比喻成連通投融資端的管道,那么金融機構則是管道鋪設者,投資資金相當于管道里的水,由于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以及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在進入市場時就帶上了不同的標簽,相當于液態分層,這就決定了投資者的資金會進入不同的管道,而管道的另一端接通的是融資端,融資端不同的融資需求決定了資金的收益和風險。可以將融資端比喻成一片“農田”,不同層次的資金灌溉不一樣的農作物,而農作物的類型自然就決定該筆資金可以獲得的收益以及需要承擔的風險。這種“資金池模式”所帶來的固有問題就是金融機構成為中心節點,大部分風險需要自己來調查、審核、承擔,尤其在金融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的中國,“剛性兌付”、“政府兜底”是許多大眾投資者根深蒂固的風險理念,這也是許多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理財產品無法拆開為小份在大眾層銷售的原因。
平安銀行橙e平臺探索“互聯網+產業+金融”融合發展新路
互聯網金融商業變革時代下,平安銀行確定了“做互聯網時代的新金融”的戰略,并將“互聯網金融”作為潛心打造的四大業務特色之一。為此,平安銀行專門設立了網絡金融事業部,作為全行創新商業模式、優化服務手段、提升客戶體驗、推動銀行業務全面互聯網化“新常態”的裝備事業部。同時,在互聯網門戶建設方面,分別打造了面向公司、零售、同業、投行等客戶群體的“橙e網”、“橙子銀行”、“行e通”和“金橙俱樂部”。本文以橙e平臺為例,介紹平安銀行積極順應互聯網金融商業變革的舉措。
2014年7月9日,平安銀行“橙e網”上線運營,一個集網站、移動APP等各項服務于一身的大型平臺正式面市,意在幫助中小企業建立更加完善的電子商務+綜合金融的生意管理系統和營商生態。橙e平臺是平安銀行支持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升級推出的“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整合服務平臺。
我國經濟正進入以互聯互通、轉型升級為主旋律的發展新階段,金融應與時俱進,支持企業通過供應鏈協同、互聯網化、商業模式轉型,實現轉換增長方式和升級發展。同時,近年來互聯網企業紛紛介入金融,平安銀行的策略是基于既有供應鏈金融的優勢和平安集團綜合金融的領先優勢,做好實體經濟互聯網化的金融服務,為銀行公司業務互聯網轉型破題。
平安銀行“橙e網”協同核心企業、物流服務提供商、第三方信息平臺等戰略合作伙伴,讓中小企業免費使用云電商系統,以實現其供應鏈上下游商務交易的電子化協同。在橙e網構造的電商網絡生態體系,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用戶,都可以進行在線商務(客戶可以利用橙e生意管家在線下單、發貨、結算和對賬,即上下游協同管理在線進銷存)、在線支付(因生意而付款)、在線融資(因生意而融資)、在線理財投資(客戶可以在商城選取自己滿意的理財產品)。橙e網同時還嵌入了交叉銷售的功能,把平安集團的保險產品等內嵌到平臺中,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
橙e平臺中的橙e財富、橙e融資以及第三方信息平臺有著特殊的意義。橙e財富將融資擴展到資產管理領域,既可以探索進行一些類資產證券化的服務以應對界外機構競爭,同時也為平臺上眾多B端用戶(企業)的具體經辦人C提供了一站式理財增值服務。
而橙e融資則可以服務于供應鏈的全鏈條企業,不僅僅是上游企業。在國外,供應鏈金融更為常見的模式是借助核心企業為其上游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而對于橙e融資,它把融資服務拓展到了整個產業鏈,包含了上中下游的所有企業。
橙e融資將第三方信息平臺作為批量獲取供應鏈金融客戶的戰略合作伙伴。供應鏈金融3.0時代是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競爭,而第三方信息平臺,特別是細分行業的深度垂直產業互聯網平臺,是橙e融資直接介入合作的對象。例如,橙e網與海爾B2B電商官網建立了系統級對接合作,只要是海爾經銷商,且合作年限一年以上,就可以申請橙e平臺的生意管家、融資等一系列服務。
同時,橙e網與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廣結聯盟,廣泛匯聚企業的價值信息數據并探索基于大數據挖掘創新網絡融資服務。橙e網秉承供應鏈金融領先優勢,通過形成“訂單、運單、收單”閉環數據,集成“價值信息+供應鏈信用”,新近推出了一系列網絡融資產品,如與大型超市服務平臺――合力中稅合作推出“商超供應貸”;與海爾電器日日順平臺推出“采購自由貸”;與上海電子口岸的東方支付平臺推出“貨代運費貸”;與行業垂直類電商惠海國際推出“賒銷池融資”;與跨境供應鏈服務平臺一達通推出“在線貸貸平安”,與各地政府、產業園區合作基于納稅人在稅務機關的納稅記錄推出“橙e稅金貸”等,幫助中小企業借助商業信用、交易信息和日常經營管理信息,有效降低信貸門檻和借貸成本。
橙e平臺與阿里金融在商業邏輯上有較多相似之處。陌生人的生意圈是阿里巴巴,而熟人的生意圈則是“橙e網”的戰略定位。阿里小貸依托阿里巴巴平臺的大數據,建立自己的風控體系,通過小貸業務變現數據積累。平安“橙e網”則以免費的生意管家“在線進銷存”云服務吸引大量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形成所謂的熟人生意圈后,用戶的交易數據將構成數據庫的內容。此外,橙e網還與第三方信息平臺合作,與這些平臺交換訂單、運單、發票等有效信息,基于大數據分析為客戶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
與此?同時,橙e平臺還將微信訂閱號、微信服務號、橙e網建成“O2O營銷”、“O2O服務”、“O2O金融電商”的協同互動架構,形成微信訂閱號營銷導入流量、橙e網電商經營流量、微信服務號以服務轉化流量的良性循環。平安銀行公司微信服務號積極探索網絡虛擬平臺與銀行線下網點的互動創新,率先推出微信開戶、票據貼現預審預約等O2O服務,迄今已有近3萬企業享有該項特色服務,持續向橙e網轉化流量客戶。
結語
摘 要:該年度的主要研究內容和預期目標,開展了大量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工作,該報告中包含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一種簡化空芯微結構光纖的傳導機制和模式特性,揭示了其傳導機理。將熒光(激光)染料填充并復合到了空芯光纖的中心孔中,并結合光纖側面探測技術提出了一種高靈敏度的、空間分辨的熒光探測技術,實現的濃度探測極限達1pM,較傳統方法提高一個數量級以上,為目前報道的光纖基同類技術中的最好值。成果詳見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2,011136(2013)。(2)理論分析了選擇性填充不同折射率的高折射率功能材料以及不同的選擇性填充結構的微結構光纖的模式耦合特性及模式雙折射特性,揭示了纖芯模式與高折射率柱模式的耦合特性對光纖雙折射特性的調控,實現了具有獨特雙折射特性的微結構光纖。實現了不同選擇性填充結構的高折射率功能材料填充的微結構光纖,實驗研究了其Sagnac干涉儀傳輸光譜和傳感特性,揭示了具有不同群雙折射特性的微結構光纖Sagnac干涉儀不同的光譜和傳感特性,以及傳感靈敏度對波長和溫度的強烈依賴性,實現了在56.5 °C時高達-45.8 nm/°C(112,531 nm/RIU)的溫度(折射率)靈敏度,以及19.6 nm/N軸向拉力靈敏度。
關鍵詞:微結構光纖 功能器件 異質兼容結構 光子晶體光纖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ain research topic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mission statement for this year, we carried out a lot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report include the following:(1)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and mode characteristics of a simplified hollow-core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vealed. A high efficiency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hollow-core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 and lateral side detection approach has been demonstrated. A highlighted sensitivity with dye concentrations down to 1 pM is achieved, which is the best value in the reported to our best knowledge.(2)The mode coupling and modal birefrin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the high-index-filled MOFs with different selective filling configurations and different materials have been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Sensors with ultrahigh sensitivity based on the Sagnac interferometer using this type of birefringence fiber has been proposed and demonstrated.(3)A twin-resonance-coupling phenomenon in a selectively single-hole fluid-filled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 have been proposed, demonstrated and investigated. Sensitivities of 290 nm/°C (739,796 nm/RIU) and 591.84 nm/N (701.2 pm/με) are achieved, which are the highest for a fiber-based device to date to our best knowledge.(4)A fluid-filled two-mod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PCF)-based intermodal interferometer have been demonstrated and investigated.(5)We have reported on the fabrication and resonance mechanism of a fiber Bragg grating (FBG) with multiple resonances in a two-dimensional waveguide array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e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results of curvature and axial strain have also demonstrated.(6)The acousto-optic mode coupling in grapefruit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ers (GMOFs)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unequal acoustic modulation is generated, and orthogonal acoustic gratings come into being in the GMOF.(7)We have demonstrated the formation of an acoustic grating in a simplified hollow-cor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8)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mod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quare fiber.An all-fiber twist sensor with low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nd a compact magnetic field sensor have been proposed and fabricated. Additionally, we have also investigated some of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in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s and describe some of the results.
Key Words:Microstructural optical fibers functional devices;Heterogeneous compatible structure;Photonics crystal fibers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5043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