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30:4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經濟學的分類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計量經濟學 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在1998年教育部舉行的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上,確定了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共同核心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統計學、會計學和國際經濟學共8門課程。計量經濟學從30年前的幾乎無人知曉,到今天近乎50%的經濟學文章使用計量經濟學實證技術以及幾乎所有的大專院校均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然而,對于經濟類專業的學生而言,相較于其它專業課程,計量經濟學因其強調數理基礎的特點,一直以來被諸多學生稱為“最有難度的課程”,教學效果也很難有保證。本文以調查問卷為基礎,探討了影響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的諸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對于如何提高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提出了對策建議。
1 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它將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推斷等工具用于經濟現象定量分析,相較于其它經濟類專業課程,其自身特點鮮明,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注重數理基礎,強調邏輯推導。在經濟類專業的培養大綱中,一般先行開設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類與數理統計,再設置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在初級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最為核心的是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計及高斯-馬爾科夫定理。這兩者的實現,本質是數理推導。如果學生未掌握微積分、線性代數及概率論相關知識,就難以理解OLS和高斯-馬爾科夫定理,也無法學習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
第二,理論教學和實驗上機并重。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教學包括兩方面:理論教學和軟件運用,即在理論推導的基礎上,利用軟件實現估計結果,這兩者缺一不可。在經濟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如果不講授理論,只講解軟件操作,學生會看不懂計量結果、一頭霧水;如果只學習理論,而不進行計量軟件操作,學生則體會不到計量經濟學的實用性,不能實現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互促進的目的。這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學習要求,即在理解理論的基礎上,熟悉計量軟件操作與運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或由于尚未理解理論推導,或由于上機環境不能滿足要求,導致學生覺得計量經濟學課程晦澀難懂。
2 對經濟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的隨堂調查
本文采取計量經濟學課程結束時發放隨堂調查問卷的方式,選取湖北工業大學2010級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保險學3個專業的260名學生為分析樣本。在3個專業260名學生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115名,其中75名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為65%;金融學專業學生149名,其中52名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為35%;保險學專業學生26名,其中5名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為20%。
2.1 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調查分析
51%的學生對學習計量經濟學不感興趣,38%的學生對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一般,僅有11%的學生對學習計量經濟學十分感興趣。
32%的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學習對將來的學習或就業沒有用處,51%的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學習對將來學習或就業幫助一般,僅有17%的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學習對將來學習或工作意義重大。
結合平時和學生的交流,“學習興趣”“有助于就業”這兩者的調查結果反映了,有部分學生對待大學課程學習的實用主義傾向較嚴重:學生對將來就業有直接幫助的課程感興趣,而對將來就業沒有直接幫助的課程不感興趣。比如,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普遍對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程感興趣,因為他們認為這門課程與將來就業緊密相關;而對于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對于將來從事國際貿易實務工作沒有多大幫助,也沒有多大興趣去學習這門課程。
2.2 計量經濟學學習難度的調查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72%的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較難,23%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的難易程度適中,僅有5%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較簡單。
雖然高達72%的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偏難,但在學習方法上,36%的學生從不進行課前預習,64%的學生偶爾會在課前預習,幾乎沒有學生在每次課前預習。結合在計量經濟學課堂上,有小部分學生從不完成課后作業,甚至在課堂上出現打瞌睡的現象,這說明有少部分學生認為這門課程雖然有難度,但是并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采取措施降低課程難度給自己學習帶來的障礙。
2.3 計量經濟學課堂教學的調查分析
我們選用的教材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的《初級計量經濟學》,54%的學生認為教材選用合適,而46%的學生認為教材不合適,究其原因,絕對多數學生認為教材晦澀難懂。
計量經濟學教學學時設置是48學時,其中理論教學36學時,上機學時12學時。對于這樣的學時設置,只有21%的學生認為合理,35%的學生認為上機學時偏少,15%的學生認為理論學時偏少,也有15%的學生認為上機學時偏多,14%的學生認為理論學時偏少。計量經濟學學時設置的調查結果顯示了學生需求的多樣性,但其中較為突出的是1/3的學生認為,上機學時偏少。
教學手段的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學生認為多媒體和黑板板書相結合的方式更好,19%的學生認為僅使用多媒體教學更好,16%的學生認為僅使用黑板板書教學更好。
2.4 計量經濟學課堂講授效果的調查分析
55%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效果一般,20%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十分好,25%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效果不好。該結果和前面各項調查指標的結果基本吻合。可見,學生普遍對這門課程較畏懼。即使一些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并最終取得不錯考試成績的學生,也對所學內容體系覺得不知所以然。
3 提高經濟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對策建議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糾正實用主義學習態度。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大學生的學習更加以就業為導向,實用主義傾向加強:即對將來就業有用的課程,就認真學習;對將來就業用處不大的課程,沒有學習興趣和動力。除了準備繼續教育的學生,經濟類本科生畢業后幾乎都從事實務性工作,因此他們認為作為研究工具的計量經濟學“不重要”或者“沒有用處”。針對部分學生有失偏頗的實用主義學習傾向,要求學生提高對自身的要求,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對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學能力。在正確認識計量經濟學學習的難度之后,教育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被動為主動,具體包括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小組討論等。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將得到提高和鍛煉,這將是其受用一生的技能。
(3)創新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在學時設置上,經濟類專業計量經濟學學時設置不應少于54學時,其中上機實驗學時至少占三分之一。在課堂教學中,黑板板書與多媒體課件并用,黑板板書有助于講解數理推導,多媒體課件有助于提高課堂信息量。結合本科應用經濟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針對經濟類專業學生數理基礎偏弱的特點,重點講授一元回歸的OLS估計,證明高斯-馬爾科夫定理,讓學生明白其中原理,對于多元回歸可以依此類推,讓學生自學,重點以軟件操作為主。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具體體現在計量方法在經濟研究中的運用。這樣一來,只懂數理推導的老師就無法很好地講解這門課程。這就要求從事該門課程教學的教師必須同時參加科研工作,長期地進行教學與科研實踐,才能對課程準確把握,才能融會貫通、深入淺出地進行計量經濟學教學。
(5)創新考核方法。考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充分發揮考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學習方法的作用。改革單一的閉卷考核方式,可以采取上機操作、分組撰寫科技論文的考核方法。
參考文獻
[1] 劉發躍,王婭.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研究——兼論探索性實驗教學方法的運用[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2(9).
[2] 方雯.提高“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關鍵詞 分類教學 工程經濟學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4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assified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Economy in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ZHANG Jin, LIU Ying
(Shenyang Urba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8)
Abstract Engineering economy is a very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economy, consider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economy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alents of application type" in the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article divides the students into the skill-applied, the knowledge-applied and the research-applied, and expound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such as "capital equivalent calculation".
Key words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engineering economy; applied talents
工程經濟學既是一門工程與經濟的交叉學科,又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學科。目前大學課堂普遍采用的班級授課制教學組織形式雖然能夠快速普及教育、擴大教育規模,滿足了工業化大生產對人才規模化的需求,但是教師對全班學生的統一備課、統一要求、統一內容、統一方法而不區別學生的專業基礎、個人能力和個性需求的教學,往往導致學生主動性難以發揮、學習過程困難。分類教學模式不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在國內外中小學以及大學數學、大學英語等基礎課程中都較受青睞,但在工程經濟學這類大學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尚屬空白。筆者結合長期從事工程經濟學課程的一線教學實踐,將傳統的班級授課制與個性化分類教學模式相融合,擬提高學生對學習效果的滿意度。
1 影響工程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原因
1.1 課程涉及的學科門類多
工程經濟學是一門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密切相關的邊緣學科,其課程內容與多門課程相關聯,如工程數學、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工程技術類基礎課程以及工程估價等。工程經濟學的這種學科特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兩類問題。一是先后續課程安排不合理的問題。以筆者曾就讀的本科院校和現在所任教的學院為例,工程管理專業教學計劃都將會計學、財務管理與工程經濟學安排在同一學期或其后。這樣的課程安排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工程經濟學的過程中感覺非常困難,尤其是學習編制財務評價中的現金流量表等。二是工程經濟學授課教師本身的知識結構不具有跨學科性、交叉性和復合性。無論是安排具有土木工程專業背景的教師授課還是安排具有財務會計專業背景的教師授課,恐怕都很難將課程教學演繹得深入淺出、融會貫通。
1.2 課程內容與學時不匹配
大部分高校工程經濟學課程安排48學時,應完成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資金時間價值與等值計算;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指標;建設項目方案比選;建設項目財務評價;建設項目國民與社會經濟評價;不確定分析與風險分析;設備更新的經濟分析;價值工程;項目后評價。教學內容若既想保證課程講授的廣度和深度,又想讓學生接受、理解、掌握并應用,恐怕在短短的48學時內很難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1.3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
近些年,心理學、哲學及教育學的長足發展都讓人們認識到個性教育的重要性。不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統一班級制教學,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性,就要求在教學中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速度、教學方法等不同方面考慮到這種差異性,以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使教與學兩個系統更好地結合起來。①
目前學者們對前兩種原因已經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但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方面關注得較少。
2 分類教學模式
分類教學模式屬于分層教學的一種。分層教學是一種班級授課制形式下的基于學生差異基礎上的個性化教學模式。②結合大多數民辦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學習工程經濟學的實際情況,擬將工程經濟學課程學生分成技能應用型、知識應用型、研究應用型三類進行分類培養。技能應用型,即培養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能夠熟練應用EXCEL軟件,具備一定軟件實操能力的人才。知識應用型,即培養理論知識比較深厚,能夠應用EXCEL軟件,具備一定知識應用能力的人才。研究應用型,即培養理論知識比較深厚,能夠應用EXCEL軟件,具備一定研究能力的人才。
3 分類教學模式在工程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
3.1 合理劃分學生類別
綜合考慮學生的專業基礎(扎實、一般)、思考能力(較強、一般)、就業意向(考研、本專業方向就業、其他專業方向就業)等劃分學生類別。專業基礎較差、思考能力一般,選擇非本專業方向就業的學生可歸類為技能應用型;有一定的專業基礎,選擇本專業方向就業的學生可歸類為知識應用型;專業基礎較好、思考能力較強,有意向考研的學生可歸類為研究應用型。具體分類可采用學生問卷調查、學生座談會、專業教師座談會等方式,既要保證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也要保證學生分類的嚴謹性、合理性。
3.2 分類制定教學計劃
目前工程經濟學課程理論教學環節仍然采用班級統一授課形式,分類教學模式主要在教學日歷中安排的四次習題課(資金等值計算習題課、經濟評價指標習題課、方案比選習題課、財務分析習題課)和實踐環節中應用,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都應結合學生能力特點分類制定。例如考核方式:技能應用型學生總成績構成可為筆試(40%)+上機(60%);知識應用型總成績構成可為筆試(70%)+上機(30%);研究應用型學生總成績構成可為筆試(60%)+專題報告(30%)+上機(10%)。
3.3 分類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以“資金等值計算”知識點為例)
根據本學院工程經濟學教學日歷安排,“資金等值計算”知識點講解完畢之后將有2學時的習題課(機房上課)。習題課教學組織及教學內容如下:
3.3.1 集中授課
向所有學生演示EXCEL軟件中POWER函數、FV函數、PV函數、PMT函數的使用。
3.3.2 分類練習
(1)技能應用型學生練習題。
練習一:制作間斷復利系數表。
通過該練習可讓學生掌握EXCEL軟件中POWER函數的調用、相對引用與絕對引用、單元格格式設置、單元格拖曳復制操作等。
練:某工程項目建設期2年,第一年初總投資35萬元,第3年建成投產,投產后能有10年的收益期,每年末凈收益10萬元,請計算所有現金流量的現值(0時點)、終值(12時點)及年值。
通過該練習可讓學生掌握FV函數、PV函數、PMT函數的調用,特別是參數中type的應用。
(2)知識應用型學生練習題。
某承包人參與一項工程的投標。在其投標文件中,基礎工程的工期為4個月,報價均為1200萬元,主體結構工程的工期為12個月,報價為3960萬元。該承包人中標并與發包人簽訂了施工合同。合同中規定,無工程預付款,每月工程款均于下月月末支付,提前竣工獎為30萬元/月,在最后1個月結算時支付。簽訂施工合同后,該承包人擬定了以下兩種加快施工進度的措施:①開工前夕,采取一次性技術措施,可使基礎工程的工期縮短1個月,需技術措施費用60萬元;②主體結構工程施工的前6個月,每月采取經常性技術措施,可使主體結構縮短1個月,每月月末需技術措施費用8萬元。假定承包人借款施工的月利率為1%,各分部工程每月完成工作量相同且能按合同規定收到工程款。
問題:若按原合同工期施工,該承包人基礎工程款和主體結構工程款的現值分別為多少?該承包人應采取哪種加快施工進度的技術措施方案使其獲得最大收益?③
該練習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先繪制正確的現金流量圖然后再進行解答,其中計算部分用EXCEL軟件編輯公式完成。通過該練習可讓學生深刻體會資金時間價值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
(3)研究應用型學生練習題。
練習題目同知識應用型學生練習題,但將問題改為:①該承包人應采取哪種加快施工進度的技術措施方案使其獲得最大收益?②上網查詢相關資料與文獻,總結工程實踐中常用的趕工措施,并分析這些趕工措施將如何影響工程的質量、成本及進度。
通過該練習既讓學生掌握資金時間價值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EXCEL軟件操作,又讓這部分學生開始接受查詢資料及分析問題等科研所需基本能力的訓練。
3.3.3 分類指導與評價
在學生分類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認真解答,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分類練習。同時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在分類練習過程中對所在類別練習所體現出來的興趣程度,并結合練習成果動態調整學生類別,不斷鼓勵學生向多方面發展。
4 結語
在工程經濟學課程中引入分類教學模式尚屬探索階段,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如劃分學生類別的方法還不夠成熟,未來如何在理論授課環節中也實施分類教學等諸多問題,仍然需要教師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以探索出更好的分類教學實施方案。
注釋
① 張健.學校教學實用全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關鍵詞: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護理; 研究進展;
Abstract: Hemodialysis is the important treatment to maintain the life of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It is mainly us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kidney disea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people's quality of life has been improved,and the diet structure has changed,which makes the number of nephrotic patients continue to rise,so hemodialysi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medical work. Most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 lack of effective cure methods,so they need to receive the treatment of long-term hemodialysis. In this process,the nursing of vascular acces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nursing effec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 and obstruction of access. In the process of hemodialysis,the establishment of vascular acc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s life safety and the effect of hemodialy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nursing of vascular access in hemodialysis.
Keyword: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Nursing; Research progress;
目前大多數終末期腎病患者將血液透析作為疾病的最主要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有效果明顯、不良反應少等優勢。而血管通路則是透析過程中將人體血液引出、過濾、送回的通路,在血液透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為了進一步提升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護理的質量和效果,本文針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護理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分類及護理路徑
1 、血管通路的分類
依據性質的不同,血管通路有長期性和臨時性兩種。臨時性血管通路包括經皮股、直接動脈穿刺以及動靜脈留置針。長期性血管通路則主要由動脈外瘺、內瘺以及移植血管內瘺構成[2]。經過對血管通路應用情況的研究,臨時性血管通路中以動靜脈留置針最為常見,而動脈內瘺在長期性血管通路種類中具有安全性高和效果理想的優勢[3]。
2 、血管通路的護理
2.1 、術前護理
通過分析影響患者血管通路的因素,將感染的發生和血栓的形成作為兩組主要原因,所以,護理干預方法的提出以及成功建立血管通路,是影響血液透析效果的關鍵[4]。對于整個血液透析過程來說,依賴于血液透析的患者,常有較大的負面心理情緒,疾病及治療的痛苦以及經濟負擔,都是降低患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的因素[5]。有學者對98例血液透析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實施護理干預組的護理滿意度是常規組的1.3倍,滿意度接近98%,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的分值降低近10分,取得滿意效果[6]。因此,在穿刺開展以前,應針對治療過程以及治療后可能發生的風險、治療效果向患者明確告知,并及時發現和排解患者的負面情緒。以促進血管通路建立的成功[7]。
2.2 、穿刺護理
從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實際情況來看,穿刺效果對治療和護理最終效果的影響較大。所以,護理人員要確保穿刺的穩、快、準,針頭保持20°的傾斜角度,當穿刺成功后,立即固定針柄。如果穿刺失敗,則選擇另一個合適的位置重新進行穿刺[8]。根據患者情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如一部分患者血管較細,則可使用罌粟堿擴張血管,然后實施穿刺。注意觀察患者的血流情況,如果流量不足,則需調整穿刺針位置。如果有滲血情況發生,應使用無菌紗布壓迫,后用棉簽按壓,按壓的過程也要注重對力量的把控[9]。
2.3、 置管護理
應按照臨床無菌操作的標準完成透析接管工作,接管完成后,使用肝素清洗導管,如果導管出現推注不暢的情況,應謹記不要強行推注,可以用一定量的尿激酶進行沖洗處理,以免出現栓塞問題。并且,每日消毒置管表層,更換紗布,過程中消毒工作可應用碘伏,對患者的傷口使用無菌敷料掩蓋[10]。為了防止靜脈導管因空氣流入而發生栓塞,透析以后應使用夾子對靜脈管端實施封夾處理,并擰緊肝素帽,以防止空氣的進一步流入[11]。
2.4、 并發癥護理
按照并發癥種類,將血液透析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分為感染、出血以及血栓等,具有不同的護理措施[12]。從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臨床護理工作的發展情況來看,感染是患者最常發生的并發癥種類,感染一旦發生,患者有瘺管位置的灼燒感、發熱和紅腫現象,對這部分局部感染問題的護理措施,首先要求按照無菌操作標準完成各項術中操作,然后進行瘺口的有效清潔,尤其重視對瘺口與皮膚接觸位置的清潔和護理,保持干燥是避免這一部位發生感染的前提條件[13]。一旦患者有感染發生,則可及時終止內瘺,替換血管通路,并應用抗生素治療,避免患者感染問題的進一步惡化[14]。對于出血類并發癥,發生時患者有穿刺部位滲血和皮膚紅腫的問題,這種問題的發生對于患者的血液循環不利。護理工作中為了減少出血的發生,應避免重復穿刺以及過早穿刺[15]。并且,還要勤于檢查瘺管,保持通暢,同時避免過度按壓。針對血栓類并發癥,可以將瘺管雜音和震顫的消失作為診斷依據[16]。對于這種問題,護理人員必須隨時檢查瘺管,增加患者的營養攝入,借助抗凝藥物等手段降低患者血栓的形成概率[17,18,19]。
3 、結語
綜上所述,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護理非常重要,護理質量直接影響患者血液透析效果和身體健康,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針對穿刺、置管和術前相關工作,落實好相應的護理措施,并根據患者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確保血液透析的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黃允,李惠勤,樊桂娟.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護理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93):62-63,65.
[2]茹曾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選擇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25(21):142-143.
[3]肖玉虎,鐘永,王清華,等.湖南省婁底地區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現狀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9,40(6):401-403.
[4]陸賽.濟南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多中心研究[D].山東大學,2019.
[5]德吉扎桑.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類型選擇及護理方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3):309,311.
[6]戚秀麗.心理護理干預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療,2019,38(24):125-128.
[7]王秀輝.維持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灌流凝血原因及護理進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34(4):51-54.
[8]邱素真,鄭茜子,劉鐘緣,等.我國血液透析導管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27(6):4-7.
[9]危志強,章旭,蔡小琴,等.單中心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現狀分析[J].臨床腎臟病雜志,2019,19(3):211-213.
[10]韓慧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OST、DKK1蛋白水平與骨密度及血管鈣化的關系[D].河北醫科大學,2019.
[11]嚴寧,嚴連喜,石平.不同血液透析通路對老年患者透析效果的比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12):115-116
[12]馬慧超,于洋,崔天蕾,等.心功能檢查在慢性腎臟病患者血管通路術前評估的研究進展[J].中國血液凈化,2019,18(1):50-53.
[13]由曉艷.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護理進展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11.
[14]雷奎.不同血管通路下尿毒癥病人透析充分性與腎性貧血的關系[J].心理月刊,2019,14(5):129.
[15] Elizabeth LH. Outbreak of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Site Infections Related to Malfunctioning Permanent Tunneled Catheters:Making the Case for Active Infection Surveillance[J]. Infection Control&Hospital Epidemiology,2002,23(9):538-541.
[16] Pandora G,Tori B. Cannulating an arteriovenous access in hemodialysis settings[J]. Nursing Made Incredibly Easy,2019,17(4):21-24.
[17] Hedia H,Jedjiga A,Gilbert F,et al. Clinical hemodialysis experience with percutane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 created using the Ellipsys誖vascular access system[J].Hemodialysis International,2019,23(2):167-172.
[關鍵詞] 技術性貿易壁壘 供求曲線 博弈分析 納什均衡 聚點博弈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關稅逐漸降低,進出口數量配額、許可證制度、外匯管制等非關稅措施也日益受到約束和限制。相反,以技術法規、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成為最普遍、最難以對付的貿易壁壘,成為各發達國家保護產業和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繁瑣、苛刻的認證認可制度與檢驗程序,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下降,或者因為延誤時機而失去市場機會。
一、TBT供求曲線分析
一般認為進口國設置TBT時是出于技術、安全、健康方面的原因,但從供求角度分析會表明進口國實施TBT的目的是為了打壓出口國的出口價格優勢。因為進口國實施TBT會導致出口國的企業的供給曲線向左移動,由于出口國的有關企業的生產不能達到TBT的要求而退出該產品生產,從而使出口國的供給曲線不僅向左移動且變得更加陡峭,從而導致出口國的國內均衡價格上升更快,從而使出口國出口產品價格優勢減少相應地出口也減少,甚至變為價格劣勢反而成為該產品的進口國。
二、TBT的一般博弈分析
1.基于兩國模型下單一產品進出口時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分析
在當今的國際貿易新形勢下,TBT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保護手段是在一系列的需求因素和供給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不斷強化的。
這里采用博弈模型的方法分析設置TBT的貿易保護作用。假設:(1)甲、乙兩個國家,都能生產X產品。(2)在自由貿易條件下,甲國在X產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乙國在X產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劣勢。即甲國是X產品的出口國,乙國是進口國,兩國的收益狀況如表1所示,運用博弈論的劃線法,博弈的納什均衡的結果是:當甲乙兩國都生產時,這時甲國獲利75萬元,乙國由于生產成本較高只能獲利25萬元。
假設乙國政府對甲國出口的X產品實施TBT,以保護其國內的進口競爭產業的生產,這種保護措施使兩國相關產業的損益情況發生了變化(表2)。運用博弈論的劃線法,博弈的納什均衡的結果是:乙國生產X產品的產業受到保護,收益增加到75萬元,而甲國在乙國較高技術標準情況下生產,導致相關產業由于成本增加使出口減少,收益下降到25萬元,甚至失去乙國市場。此時,甲乙兩國收益剛好轉化。
這樣,乙國可以在WTO允許的限度內通過設置TBT實現保護國內產業的目的。因此,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利用其技術領先的條件頻頻設置TBT,而發展中國家在這場博弈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
2.基于兩國模型下兩產品進出口時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分析
從理論上說,在自由貿易條件下,世界各國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貿易能夠實現其利益最大化。但是,自由貿易制度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在當今的國際貿易活動中存在著包括技術壁壘在內的形形的貿易保護主義現象。這里采用兩國博弈的方法,分析貿易國設置技術壁壘的內在動機。
假設:(1)A國和B國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貿易:A國在甲產品生產上有優勢,B國在乙產品上有優勢;兩國分別從對方進口自己的劣勢產品,即A國從B國進口乙產品,B國從A國進口甲產品。(2)A國和B國只允許采用技術壁壘方式來限制對方出口,它們的利得和策略分析如下:兩國均實施TBT時各自的收益均為0;一國實施而另一國不實施TBT時,則實施TBT國家的收益為1,不實施TBT國家的收益為-1;兩國均實施TBT時則各自收益均為0.5。博弈的納什均衡的結果是:當A、B兩國都設置TBT時,兩國獲利均為零,且只要兩國不同時采取不設置TBT時,任何一國如果不設置針對進口產品的TBT將是嚴格劣策略,但是如果兩國均不設置TBT的兩國的均為0.5個單位的帕累托最優收益,所以此時的博弈均衡陷入了囚徒困境。
三、TBT的聚點博弈分析
博弈論中的聚點博弈論認為博弈局中人在策略選擇應按從眾策略進行選擇才是最優的,因此我國也應仿效對我國實施TBT的國家的做法來實施與構建我國的TBT。一方面,面對國外針對我國出口產品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我國應該實施相應對策;另一方面,我國進口國外產品時通過實施與構建我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來更好地保護國內進口競爭產業的發展。面對進口產品我國實施的TBT的對策為:根據我國產品的特色,利用標準合理地設置技術壁壘;完善檢驗檢疫應對措施體系;采取進境前檢疫審批、指定口岸進口等其他有效措施。
關鍵詞:統計教學;滿意度;多分有序Probit模型;教學成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3-0121-03
一、引言
《統計學》是一門搜集、整理、分析數據并進行推斷的方法論學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數據的內在規律性,使人們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專業技術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對于經管類專業的《統計學》課程來說,其培養目標就是使學生能運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為今后從事經濟管理工作打下基礎。因此,經管類專業的《統計學》課程教學應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著“服務專業,突出應用”的原則,加強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經管類人才。但從教學實踐來看,盡管近年來國內院校經管類專業統計教學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改進,但是,當前非專業《統計學》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仍不夠理想,為此,以在杭高校的經管類專業學生為例,通過統計調查探究《統計學》在經管類學生科研創新及實踐中的應用狀況及教學滿意度,并據此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及建議。
二、經管類專業《統計學》教學現狀分析
為探析經管類專業《統計學》教學滿意度,從教學目標與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教學應用與效果評價等多方面設計調查問卷展開統計調查。本次調查總共發放問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問卷485份,有效率達93.1%。在所有受訪者中,男女同學的比例為36∶64,符合經管類專業學生的性別分布特點,問卷涉及各個專業,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學生對統計教學的基本評價
1.課程設置與本專業目標的符合度較高。調查結果顯示,51.34%的人認為統計課程與本專業培養目標基本符合,26.80%的人認為比較符合,10.10%認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認為很不符合。可知《統計學》課程設置與各專業的培養目標符合程度較高。
2.統計學在以后專業學習中的作用較大。在調查的群體中認為《統計學》該門課程設置基本有用、比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數占63.30%,只有4.95%認為是基本沒用的,可以認為設置《統計學》這門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統計教學的專業針對性不夠強。63.09%的同學更傾向于分專業組織上課,他們認為不同專業對于統計知識的接受程度、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強統計課程學習的專業針對性很有必要。但同時,學生反映當前非專業《統計學》課程主要通過介紹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別強調各不同專業需要掌握的共性統計理論知識,與專業的融合不夠,導致教學效果較差。
4.男女同學對《統計學》課程的難度、興趣度及實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顯著差異。50.52%的同學認為《統計學》課程基礎實用,29.90%的同學認為課程難度大,24.54%的同學認為統計學枯燥無味,只有11.34%的同學選擇課程是生動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該課程的教學雖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難度較大使部分學生無法接受而且上課的興趣不大。可見,《統計學》教學需要改進以使更多學生對該課程產生興趣,使實用性擴大。
進一步探析男女同學對統計課程的看法差異,運用假設檢驗對課程難度、興趣度、實用度、基礎實用度、生動及抽象程度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學對課程難度(P值為0.018)和實用度(P值為0.002)的看法存在顯著差異。
5.學生對實踐中鞏固統計學知識的意愿較強。學生是否愿意在實踐中鞏固統計理論知識是實現統計學的關鍵。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學愿意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的統計學知識,可見在課程教育中應增加更多的實踐訓練。同時,在考核方式上,絕大部分學生也愿意增加實踐操作考核。
(二)《統計學》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教材主要存在結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問題。學生普遍反映:教材結合案例不夠(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統計軟件應用(37.73%)以及過于注重數學公式推導(36.49%)等問題是當前統計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
2.教學內容與專業融合度不夠并過于機械化。被調查者認為教學內容主要問題在于與相關專業融合不夠的占57.88%,認為教學內容過于機械化的占40.82%。
3.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傳統落后。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學生認為統計教學方式多為灌輸式教學,啟發式、互動式、案例式教學不足的問題非常突出。此外,統計實踐教學的缺乏、師生交流過少等問題也不可輕視。
4.考核方式單一,考核內容過于理論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最為突出的是考試內容過于理論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對應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見學生更愿意接受實際操作性的東西,對于理論的內容認為考核中可以少出現。
(三)《統計學》在學生創新研究和實踐中的應用狀況
1.對統計方法的運用認識大多限于統計描述分析,對統計推斷方法的應用價值了解不夠。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統計調查方案設計(62%的同學選擇了此項)、問卷設計(61.3%)、統計調查方法(49.9%)及統計圖表分析(44.7%)等方法對將來用途較大,其余依次是相關回歸(32.4%)、假設檢驗(29.9%)、參數估計(26%)、統計指數(22%)和時間序列分析(15%)等。可見,當前學生對統計方法的運用認識大多還限于統計描述分析,對于統計推斷方法的應用價值了解還不夠。
2.統計調查和整理方法運用較廣泛,對于統計推斷方法的運用相對較少。調查結果顯示,當前經管類專業的學生曾運用過的統計方法主要集中于問卷設計(70.4%的同學選擇了此項)、統計調查(46.8%)、方案設計(46%)、統計圖表(35.6%)及頻數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簡單的方法,對于統計推斷方法的應用,除相關回歸(22.8%)和假設檢驗(21.5%)外其余則較少。可見,當前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對統計知識運用的深度及廣度還遠不夠。
3.學生在各類實踐競賽和創新研究中運用統計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為薄弱。在大學參與的各類競賽及創新研究中,運用過統計知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鄉調查(74.7%)和企業調查(77.8%)中,而其他創新研究及競賽(如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大學生“新苗人才”培養計劃、課題研究、創業設計大賽等)中應用統計知識和方法的極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學生運用統計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統計教學滿意度評價模型構建與分析
(一)教學目標與課程安排對統計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統計教學目標與課程安排所包含的項目評價得分構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對《統計學》教學滿意度的影響,Ordered probit模型擬合結果顯示似然比LR為196.86,顯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顯著性意義;同時輸出教學目標與課程安排對統計教學滿意度的影響結果如表1所示。
表1顯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教學目標、專業融合、理論課時以及實驗課時因素對于統計教學滿意度具有顯著影響。可見,清晰的教學目標,能夠讓學生明確這門課的內容和要求,了解該課程的應用情況;理論課時與實驗課時的合理分配,能夠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當這些滿意度提高時,能增加統計教學滿意狀況提高的概率,且教學目標的明確性對教學滿意度的影響最大,從系數來看它的提升對教學滿意度等級的提高效應最為明顯。而專業針對性前系數較小且不顯著,說明它對教學滿意度狀況的提升影響相對較弱。
(二)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對統計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是影響教學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據所包含的項目評價得分構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對統計教學滿意度的影響,似然比LR為263.55,顯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顯著性意義。各因素影響結果如表2所示。
表2顯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教學內容、課程內容、教學媒體、實驗教學方式以及實踐訓練的滿意情況會影響統計教學滿意度。從結果來看,這些影響因素的系數符號與數值大小與實際相符。評價一門課的重要指標就是這門課的教材內容,因此該模型下其前的估計系數最大;此外,當課程內容具體豐富、有實例、教學媒體效果良好時,學生更有興趣學習這門課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統計學》教學滿意狀況提高的概率。統計與生活息息相關,好的實驗教學方式與實踐訓練能夠培養學生將其所學到的統計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上,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自然會增加他們對于統計學的好感。而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數較小且不具有統計顯著性,因此它們的提升對教學滿意度的提升影響相對較弱。
(三)教學應用與效果評價對統計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理論知識和實際的結合應用是評價一門課程教學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課程教學滿意度的重要評價尺度。根據教學應用與效果評價所包含的項目評價得分構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對統計教學滿意度的影響,似然比LR的值為222.51,顯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顯著意義;各因素影響結果如表3所示。
表3顯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影響統計教學滿意度的因素有教師講授技巧、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統計軟件應用以及課程考核方式。
現實中,老師的講授技巧和實踐教學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該課程的興趣、學生聽課狀態以及吸收知識的情況等。面對枯燥乏味的講課,學生可能對這門課產生厭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們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會越來越重視創新,當然學生也希望能夠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因此創新能力對于教學滿意度的評定情況具有正影響,且影響較大。此外,課程考核方式也會影響學生的滿意程度,學習認真,統計學知識掌握較好的同學可能會希望通過一定的閉卷考核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對統計學略知一二的學生可能更傾向于開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們對于考核方式的滿意度也是影響因素之一。而教師理論水平以及學評教評價方式前系數較小且不顯著,說明其對教學滿意度的提升影響相對較弱。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當前經管類專業學生對于《統計學》課程的總體滿意度不夠高,統計教學仍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課程設置與本專業目標的符合度較高、實用性較強,但專業針對性不夠。
2.《統計學》教材結合案例不夠、缺乏趣味、注重數學公式推導且忽略統計軟件應用。
3.教學內容與相關專業融合不夠,內容過于機械化;統計教學方式則多為灌輸式教學,互動式等教學方法應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學對當前采用的純粹理論考核方式表示不滿意,而更傾向于實踐測評。
5.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問卷設計以及統計調查方法對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有幫助;70%以上的學生在城鄉調查、企業調查和專業調查中能運用統計調查和統計整理方法,但對其他統計知識的應用極少。
從教學目標與課程安排的視角來看,教學目標、專業融合、理論課時以及實驗課時的設計對于統計教學滿意度具有顯著影響;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學內容、課程內容、教學媒體、實驗教學方式以及實踐訓練的滿意情況會影響學生對于統計教學滿意度;教師講授技巧、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統計軟件應用以及課程考核方式等則是影響統計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對策建議
1.統計教學內容的調整和創新。統計教學應避免把時間放在講授抽象理論、數學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學內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據專業需要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增強統計教學的專業契合度,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
2.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轉變。調查結果表明,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問題為灌輸式教育,互動教學不足,所以即由“灌輸式”轉變為“互導式”教學。在統計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時間。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同時,運用統計案例教學,培養學生運用統計思維的基本思想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通過課程案例學,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重視課程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基本統計業務操作技能和基本統計分析技能。
3.優化考核內容及方式。基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評分標準應隨之進行匹配,將考核方式由記憶性的閉卷筆試改為多樣化的著重考查學生對所學統計知識的應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應采用綜合考核的形式,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期末項目研究報告、上機操作和實踐成績等綜合評定其學習成效。
4.構建統計實踐教學平臺,提升統計實踐應用價值。依托學校實驗中心建成全校大學生基礎實驗設備平臺、統計建模演示與實現平臺、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仿真模擬等平臺,為統計的創新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吳喜之.統計學:從數據到結論[M].第3版.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曾五一,肖紅葉,龐皓,朱建平.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J].統計研究,2010,(2).
[3]袁衛,劉超.統計學教材建設的問題與思考[J].統計研究,2011,(9).
關鍵詞:氯鹽類融雪劑;生態環境;影響;途徑
引言
2008年初在我國南方地區發生極為嚴重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持續時間之長,降溫幅度和降水強度之大,覆蓋地域之廣,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冬季降雪對城市道路交通的影響愈加突出,大量積雪阻塞了鐵路和公路交通,造成交通事故頻發,影響人們出行。因此降雪后如何及時有效地清除道路上的積雪,對于保證交通的暢通和車輛、行人的安全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大部分城市采用物理機械清除和化學融雪劑除雪等辦法。其中,化學融雪劑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融雪快等優點,因而在城市道路除雪中得到廣泛應用。
1 融雪劑的應用現狀
從國外來看,美國、加拿大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撒氯化鈉除雪,美國每年“化冰鹽”的使用量可達千萬噸,占鹽業總產量的1/3;加拿大每年用量為400~500萬噸。法國每年冬季要花4億法郎購買150萬噸融雪鹽,主要還是氯化鈉[1]。北美、北歐、日本等國自九十年代以來對融雪劑的需求與日俱增,每年的需求量大約在2000萬噸左右。從國內來看,北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撒鹽水除雪,天津也采取撒鹽化雪的方法[2]。據資料顯示,2005年冬天,為緩解道路交通的巨大壓力,北京八個城區范圍內共使用了8000多噸融雪劑。2008年雪災期間,武漢共撒下3000多噸融雪鹽,交通部僅對京珠高速公路湖南、廣東路段結冰就噴灑了5000多噸融雪劑,河南省拋灑融雪劑4300余噸[3]。2012年,沈陽全市專業化除雪區域為175條主要街路,比去年增加5條街路,橋梁除雪66座,新增9座,全部納入專業化除雪范圍,除雪總面積達1497萬平方米,新增97萬平方米,2300余噸融雪劑已采購入庫。目前,市面上出現的融雪劑種類很多,按照融雪劑的組成成分,可以分為兩大類:非含氯型融雪劑和含氯型融雪劑。氯鹽型融雪劑也稱化冰鹽,包括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鉀等,價格便宜,融雪效果明顯,因此以氯化鈉為主的傳統融雪劑除雪仍然是目前道路除雪的主要方式。
2 氯鹽類融雪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 氯鹽類融雪劑對生態影響的原因分析
含氯鹽類融雪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含鹽雪水融化后滲透到土壤中,不斷在土壤中積累,從而引起土壤鹽分過高,進而影響植物生理功能實現的。當土壤表層含鹽量超過6‰時,大多數植物已不能生長,只有一些耐鹽性強的植物尚可生長。當土壤中可溶性鹽含量達到10‰以上時,則只有一些特殊適應于鹽土的植物才能生長,植物會因生理性缺水而“渴死”。鈉鹽化合物還可以阻止土壤給養,從而使植物缺乏營養的供給。這些危害所引起的直接后果是植物葉黃、枯枝甚至整株死亡。同時含有氯鹽的融雪劑能夠改變土壤的性質。隨著氯鹽的滲入,鈉離子置換了土壤中的鈣、鉀、鎂離子,使土壤的pm(金屬離子濃度的負對數)值升高,造成土壤板結,出現鹽堿化現象[4]。
2.2 氯鹽類融雪劑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現狀
叢日晨等[5]研究表明融化后的雪水一旦滲入到土壤中將會把大量的可溶性鹽離子帶到植物根系周圍,推斷出融雪劑中鈉離子和氯離子的毒害作用是造成白楊樹和欒樹枯萎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張進鳳[6]等從生理生化的角度研究了化學融雪劑對水稻幼苗的影響。研究表明,融雪劑質量濃度大于1g/l時,隨著融雪劑處理濃度的增加,苗高、根長和葉綠素含量明顯下降,水稻幼苗生長受到明顯的抑制作用。嚴霞[7]等指出含氯融雪劑對小麥和玉米種子的萌芽均會產生抑制作用,且處理濃度越大,種子發芽率、發芽指數越低。查湘義等研究了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鎂等氯鹽類融雪劑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研究表明:在1.0g/l處理濃度下,各種融雪劑對綠豆種子的影響較小,當濃度達到5.0g/l時,種子受害情況明細增加,當濃度達到10.0g/l時,不僅抑制了種子的生長,而且還對部分種子產生了腐蝕,導致種子發生霉變現象。
氯化鈉融雪劑融化后,隨著鈉離子在土壤中的積蓄,土壤鹽度上升,鹽度增加的同時,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也發生了改變。高濃度的鈉離子能分散土壤中有機顆粒和無機顆粒,最終導致土壤滲透能力下降,土壤板結。叢日晨等[5]對被融雪劑
污染后的土壤進行鹽分檢測,并以干凈雪覆蓋下的土壤為對照,結果表明土壤中氯離子含量是對照的33倍,全鹽量是對照的4.4倍,說明經融雪劑融化后的雪水可造成土壤的嚴重鹽化。除了對土壤鹽漬化影響外,部分融雪劑會隨著雪水通過地表徑流、排水系統流入附近地表水或通過土壤滲透的途徑進入到地下水環境中去,造成水體不同程度的污染。據《羊城晚報》報道,廣東韶關市乳源縣飲用水源遭融雪劑污染,地下水就變得苦咸發澀,不少村民飲用后出現了發燒、喉嚨痛、惡心等癥狀。經過初步調查,撒落高速公路的千噸融雪劑是此次水源污染的罪魁禍首。briggins等[4]研究表明,鈉離子能引起水中藍藻的繁殖,當鈉離子濃度超過40mg/l時就會引起藍藻的過分繁殖,從而進一步加劇水體污染,致使其他水生動植物死亡。
3 結束語
融雪劑以其價格便宜,撒布方法簡單、快捷、高效,而在道路除雪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除雪的同時所帶來的環境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受融雪劑污染的雪水會對植被、土壤、水體以及道路基礎設施產生較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在融雪劑除雪的同時,如何有效的防止或避免融雪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作為政府部門,要制定融雪劑檢測和使用規范,改進融雪劑撒布方式,控制融雪劑使用量、使用范圍和使用時間。如雪前撒布和雪后撒布方式相結合,融雪劑除雪與機械除雪和人工除雪相結合,傳統融雪劑和環保型融雪劑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加大新型環保型融雪劑的研發力度和使用程度。由此可見,在清除道路積雪、保障通行安全的同時,如何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避免環境污染、走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友好之路,仍是擺在政府和科研人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洪乃豐.氯鹽融雪劑是把“雙刃劍”-淺議國外使用化冰鹽的教訓與經驗[j].城市減災,2005(4):19-21.
[2]趙瑩瑩.化學融雪劑的環境影響探討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3]傅廣文.融雪劑對瀝青及瀝青混合料性能影響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0.
[4]朱文航.氯鹽類融雪劑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24(11):1019-1021.
[5]叢日晨,李芳,古潤澤.融雪劑對城市園林植物傷害機理的研究[j].中國園林,2005(12):60-64.
[6]張進鳳,韓寒冰.融雪劑對水稻幼苗生長及部分生理特性的影響[j].茂名學院學報,2009,19(4):14-16.
一、貨幣本質的分析
在經濟學中,對這一問題最為精湛而深刻的分析出自于馬克思。他從商品二重地存在這個簡單的事實出發,看到商品一方面作為特定的產品存在,在其存在形式中觀念地或潛在地包含著自己的交換價值;另一方面商品作為表現出來的交換價值(貨幣)存在,又拋棄了它同產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的一切聯系。“這種二重的、不同的存在必然為差別,差別必然發展為對立和矛盾。”而“商品的特殊的自然屬性同商品的一般的社會屬性之間的這個矛盾,從一開始就包含著商品的這兩個分離的存在形式不能互相轉換的可能性。商品的可交換性作為同商品并存的物存在于貨幣上,作為某種和商品不同的、不再和商品直接同一的東西而存在。”①這便在第一個層面上展現了貨幣作為一種商品,在商品世界的矛盾運動中分離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在這一層面上所形成的表象是,貨幣發展的最初起點是以一切實在的產品和勞動而形成的。但應該看到的是,在那些打上了貨幣烙印的直接作為消費品或生產工具的商品身上,商品是由于自己的特殊使用價值而成為貨幣;而在作為貿易品的商品身上,即為著用它再去交換其他商品而換進來的商品上,則是由于它充當了貨幣而獲得自己特殊的使用價值。也正是這種不是作為消費的對象而是作為流通的對象商品,被人們最經常地作為需求的對象換進來,成為最初充當貨幣的商品,表現了貨幣是和其他商品一樣的商品,同時又不是和其他商品一樣的商品的性質。這樣,在本質上作為一切價值代表的貨幣,使物的價值同物的實體分離了。
——————————————
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2頁。
作為交換價值最初的表現形式的物物交換,不是每一種物品都能和任何一種物品相交換的,也就是說,交換價值這一規定還沒有支配整個生產,還沒有使產品成為交換價值。它的消失和它的發生都是偶然的,是由偶然的需要、欲望等等決定的。交換的擴展和穩定,要求有一種一般的、不依賴于每一個人特殊生產的交換手段,超越直接的產品形式。可見,貨布存在的前提是社會聯系的物化,它首先是表現一切交換價值的平等關系的東西:一切交換價值在貨幣上都是同名的。我們由此得到了一個警句:“一切商品都是暫時的貨幣;貨幣是永久的商品。”①在產品或活動成為商品、商品成為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成為貨幣的過程中,“貨幣內在的特點是,通過否定自己的目的的同時來實現自己的目的;脫離商品而獨立;通過使商品伺交換價值分離來實現商品的交換價值;通過使交換分裂,來使交換易于進行;通過使直接商品交換的困難普遍化,來克服這種困難;按照生產者依賴于交換的同等程度,來使交換脫離生產者而獨立”。②
在這一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的理論,揭示出了一個更為重要而深刻的分析:即人們的勞動交換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的交換。“貨幣代表一種社會關系,不過采取了一種具有奇特的社會屬性的自然物的形式。”③這種拜物教的神秘性質,既不來源于商品的使用價值,也不來源于價值規定的;而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④商品的交換是以對勞動的抽象為前提的,“而在實際交換中,這種抽象又必須物化,象征化,通過某個符號而實現”。⑤這樣,交換過程使產品成為商品,商品成為交換價值,產品開始在頭腦中取得了二重存在。“這種觀念上的二重化造成(并且必然造成)的結果是,商品在實際交換中二重地出現:一方面作為自然的產品,另一方面作為交換價值。也就是說,商品的交換價值取得了一個在物質上和商品分離的存在。”⑥這兩者之所以能夠并存,只是商品取得了二重存在:“除了它的自然存在以外,它還取得了一個純經濟存在;在純經濟存在中,商品是生產關系的單純符號,字母,是它自身價值的單純符號。”因此,商品作為價值的自身和作為產品的自身是不同的。價值不僅是商品的一般交換能力,而且是它的特有的可交換性。 “作為價值,商品是一般的,作為實際的商品,商品是一種特殊性。”⑦可見,產品作為交換價值的規定,便產生了一個同商品界本身相脫離、而自身作為一個商品又同商品界并存的交換價值,這就是貨幣。從而,“商品作為交換價值的一切屬性,
————————————————————
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4頁。
②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6—97頁。
③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99—100頁。
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89頁。
⑤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88頁。
⑥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89頁。
⑦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85頁。
在貨幣上表現為和商品不同的物,表現為和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相脫離的社會存在形式”。①事實上,被用作交換媒介的商品,只是逐漸地轉化為貨幣,轉化為一個象征;而在發生這樣的情況后,“這個商品本身就可能被它自己的象征所代替”;因此,貨幣在其完成形態上,是作為“交換價值的被人承認的符號”,“作為商品的象征”而存在的。②
這一事實充分表明,“一旦貨幣成為同商品并存的外界的東西,商品能否換成貨幣這一點,馬上就和外部條件聯系在一起,這些條件可能出現可能不出現;要受外部條件的支配。”③為了弄清貨幣本質上的社會涵義和制度性關聯,對貨幣的分析就必須超越貨幣在完成形態上的某種具體形式,而擴展為一個全面性的分析。盡管馬克思的整個經濟理論都立足于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但是,僅把貨幣的本質歸結為勞動的產品形式,僅從某種特定的物質形式來理解貨幣的存在,實在是對馬克思的一種誤解;并往往使人們過多地忽略了馬克思對貨幣存在“非物質性”的表述。
馬克思曾明確指出:“既然交換價值是表示消耗在物上的勞動的一定社會方式,它就像匯率一樣并不包含自然物質”;④“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⑤貨幣在“價值形態上蛻掉了它自然形成的使用價值的一切痕跡,蛻掉了創造它的那種特殊有用勞動的一切痕跡,蛹化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同樣的社會化身”。⑥“因為從貨幣身上看不出它是由什么東西變成的,那么,一切東西,不論是不是商品,都可以變成貨幣”。⑦一切投入流通這個巨大的煉金缽的東西,再出來時都成為貨幣的結晶;流通不斷地把貨幣像汗一樣從每一個毛孔中滲出來。這樣,由貨幣(或特定的金銀形式)所體現的這種社會存在,就具有了一種鄰近又超越社會財富真正因素的物質或商品的側面。
————————————————
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0頁。
②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1頁。
③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2頁。
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99頁。
⑤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89頁。
⑥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28頁。
⑦ 馬克思:《資本論》第l卷,第151—152頁。
某種實物形式作為貨幣而存在的基礎,甚至也不在于它所具有的使用價值或直接有用性。盡管經濟學的貨幣理論假設,貨幣是由效用交換的過程提升到價值標準的地位而形成的,但實際上,最初充當貨幣的不同實物形式,往往是由它們所擁有的非經濟因素及其它們在各種儀式中的實質性位置,及其一起進入特定民族共同體社會生活的不同方式.使它們與這個民族中其他類型的財產相區別而獲得貨幣地位的。貨幣也由此獲得了一種權力,成為了溝通社會與經濟之間的一種制度性手段。“隨著生產的社會性的發展,貨幣的權力也在同一程度上發展,也就是說,交換關系固定為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外在的、不依賴于生產者的權力。最初作為促進生產的手段出現的東西,成了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異己的關系。生產者在什么程度上依賴于交換,看來,交換也在什么程度上不依賴于生產者,作為產品的產品和作為交換價值的產品之間的鴻溝也在什么程度上加深。”①進而使“貨幣對個人的關系,表現為一種純粹偶然的關系,而這種對于同個人個性毫無聯系的物的關系,卻由于這種物的性質而賦予個人對于社會,對于整個享樂和勞動等等世界的普遍支配權”。②這樣,馬克思關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以現代社會為基點提供了一個關于經濟過程的文化層面的經典論述,揭示了被嵌人生產過程之中的系統的社會是如何通過貨幣形式,而在生產者對商品的偶象化和移情意識中獲得表現的。然而,這一具有深刻意蘊的洞見,并未被經濟學充分理解,而是在人類學的場地中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運用。
如用于特羅布里恩島庫拉交易圈中的交換手段——紅色貝殼項鏈“索拉瓦”和白色貝殼手鐲“母瓦利”,在其本身并無直接經濟有用性的同時,卻擁有一種社會身份的認定和穩定的非經濟的社會涵義;與此并存的“財富標志”,也是用“希罕并難于獲得的”材料并花費“大量時間和勞動”來制作的、而“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用途”的“儀式使用的大斧斧身”;③勞姆(Laum)則證明了《荷馬史詩》中著名的牲畜貨幣不是從牲畜作為實用產品的任何用途中產生,而是從牲畜在獻祭和儀式性的聚餐(圣餐)中所具有的神圣意義里產生的。他還從贖罪儀式的收費中引出了等值(相同價值)概念,從象征性替代的儀式中引出了價值象征的概念,從儀式中散發圣餐引出了價格的概念。盡管人們把一些古代貨幣看作裝飾品并從其裝飾目的中產生其價值,但勞姆也明確地論證了裝飾不能被視為終極的心理范疇來接受,而且裝飾品事實上基本是巫術護符和象征。④人類學的諸多資料都表明:“被無文化民族用作貨幣的物體中很少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是給展示它們的人帶來聲望。”⑤同樣也可以看到的是,“金銀根本不是必要的使用對象,所以它們也被排斥在直接生產過程之外”;“金銀的使用價值的性質就在于它應是某種多余的東西”。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地表示:“在商品流通的初期,只是使用價值的多余部分轉化為貨幣。這樣,金和銀自然就成為這種多余部分中財富的社會表現。”⑦貨幣作為剩余使用價值的特點,隱含著金錢即聲望,而聲望與實際無用的“剩余使用價值”關聯的觀念,揭示出把真正人性的需要與無用的(非理性的)需求區分開來的必要性。“金和銀同別的財富形式的區別何在呢?不在于價值量(因為價值量是由其中物化的勞動量決定的),而在于它們是財富的社會性質的獨立體現和表現。”⑧似乎可以這樣說,金錢的本質是其絕對毫無價值。因為以合理用途和真正的人類需要來衡量,現代經濟中的金銀和古代經濟中的貝殼、狗牙或羽毛束毫無區別,雅普島的那些“即使在海下也繼續象征著價值”的巨大石盤與諾克斯堡地下的黃金也并無不同。在某種充盈著社會文化和制度性涵義性的實物形式向貨幣形式的轉化中,在無價值的東西向昂貴的東西的轉化中,許多具有深邃洞察力的學者都看到了作為貨幣完成形態的金銀所具有的文化和制度性涵義。
——————————————————
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1頁。
②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1頁。
③ [美]諾爾曼·布朗:《生與死的對抗》,貴州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94年版,第263頁。
④ [美]諾爾曼·布朗:《生與死的對抗》,貴州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94年版,第263、264頁。
⑤ Herskovits M.J.,Economic Anthropology,New York,Knopt 1952,P.214.
⑥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58頁。
⑦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50頁。
⑧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649頁。
當然,需要指出的一個事實是,經濟學也并未完全放棄這一方面的思想努力。如國際通貨理論的權威波爾.愛因齊格(P.Einzig)曾為了弄清包括“金問題”在內的現代通貨問題的本質,以數年時間完成了《原始的貨幣——從民族學、歷史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一書,就受到了經濟人類學者的高度評價。①古代經濟的權威海希爾海姆(Heichelheim)指出,在古代近東地區附加于金銀之上的價值,本質上具有巫術一宗教的性質;約翰.洛克對這一現象的表述是“人類同意給金銀賦予一種想象的價值”;凱恩斯也在其《貨幣論》中充分承認,現代經濟附加在金銀之上的想象的價值,是從宗教領域中衛生出來的,他曾寫到:“古老埃及祭司的巧計使這種黃色的金屬充滿了其有魔力的特性,這至今也沒有全部喪失。”①
應該看到,貨幣形式在財富的名義下,真正渴望獲得的實質上是對人的權力。而其經濟上的重要結果,便是創造了“超出需要的財富形式”。③正是對這種超出需要的財富形式的渴望,改變了事物的固有價值,而這本來僅僅取決于事物對人的生存的有用性。在此,我們再次看到了貨幣形式所展現的所謂現代“理性”的虛假性,正是這些理性原則,使我們一直把某些最令人厭惡的人類品質抬高到最高美德的地位,使我們沒有膽量按照金錢動機的真實價值來評價它。這昭示著,從人類的本性需要和人的真正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關于交換價值的,同時需要一種關于使用價值的科學,以便使人能擺脫異化,擺脫社會的奴役,把外在化了的經濟活動同人的發展的真正需要聯系起來,而最終實現人向其本質的回歸。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看到,貨幣存在的本質,可能并不僅僅在于其所謂的“經濟性”規定,只有同時把握住貨幣的“制度性”涵義,才能對貨幣存在的本質作出全面的審視。
————————————————
① 參見[日]栗本慎一郎:《經濟人類學》,商務印書館中譯本,1997年版,第115頁。
② 參見[美]諾爾曼·布朗:《生與死的對抗》。貴州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94年版。第264—265頁。
③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40頁。
經濟學從一開始就作出的許多有價值的探索,也是具有啟示意義的,它看到了交換經濟資源的所有權是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當我們把引導權利轉移的這種安排稱作交易系統時,一個交易系統是由、法令、傳統習慣和各種促進付給的手段、工具所組成的。在幾乎所有已知的社會中,人們看到了某些特定的資產、物品,經常充當間接的連結環,頻繁地出現在交易鏈中。這些資產、物品就被稱之為交換媒介。而當某種交換媒介經常性地使用,并排除了其他物品充當潛在的或現實的媒介和支付的作用時,這種物品就被稱之為貨幣。經濟學在個體交換中看到,貨幣的有用性在于它使使用信息經濟化,并帶來了交易成本的概念。這樣,經濟學分析的一個基本假定是,貨幣需求的部分原因在于出現了與生產專業化有關的收益。只要人們的生產與消費直接相聯,或者說人們同時專業化于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交換媒介就沒有必要存在;而且,只要專業化分工和交換中的信息使用是無成本的,交換媒介也沒有必要存在。從直接的易貨貿易和相對迂回的交易比較中,可以很好地認識專業化的間接物流中所可以產生的利得。在直接的交換中,所交換的商品必須在時間和空間上巧合,即便獲得了這一條件,若商品是不可分的,也會出現交換的困難。這樣,人們的交換面臨著兩種選擇:或者為了直接交換而花費一定的成本來搜集信息,以確定他們商品制作的質量和對特定商品的需求,用經濟學家的語言就是試著發現特定商品的實際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或者就是在他們的交易鏈中加人間接連結環,以獲得有關質量信息而降低交易成本。如果人們愈多地交易同一種資產,有關成本就下降得愈低,最終絕大多數交易者所面臨的交易成本結構是可以比較的。一旦買賣雙方作出某些安排來降低不確定性和改善期望價格時,某些商品就開始充當專門的交換媒介了。假設每個交易者都擁有一份最初的資源稟賦,假設交易成本與交易量成正比,把交易成本納入交換模型。那么,交易者在追求最優化過程中所面臨的選擇范圍是很廣的。他的問題是,在挑選最優的一組商品或在確定消費計劃時,如何找到一個最優的交易結果并確定最優的信息成本該是多少。交易成本類型不同,所得到的付給體系就不一樣,有些是貨幣型的,有些是非貨幣型的。這一理論分析指出的是,貨幣并非從來就有,而在同一個經濟中可能同時存在著幾種交換體系。
經濟人類學對解釋現代社會的基本主張之一是:盡管市場經濟的原則支配著整個現代社會,但是在這個社會的許多方面,依然可見大量的文化延留的母斑。貨幣表現就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個。當然,作為社會深層的某些存在物的影像或象征,除了貨幣以外還有其他許多東西。但在所有的影像或象征中,只有貨幣,才成為財富的化身;才擁有社會性權威并具有強烈的拜物教性質;才能夠穿梭于交換的并在歷史上被普遍地當作“物神”來頂禮膜拜;才能夠成為統攝社會的物。貨幣作為顯現在社會制度表層上的所有物象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規定物”,它的運動和性質是標識社會基本性質的主要因素。離開了對貨幣本質的這種社會涵義和制度性存在的考察,是不可能對人類社會的經濟過程作出全面審視的。
二、貨幣的功能差異
溯源于古希臘的西方思想長河,使亞里士多德在技術意義上對現象的,成為了經濟的一個重要起點。如在工9世紀得到的對貨幣功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經典論述,前三種都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闡述。亞里士多德的貨幣理論是想解釋貨幣是什么,貨幣做些什么。但他對“”和“公正”的聚焦,以及邏輯分析和善良生活的理想出發點,使其強調了貨幣為克服直接交換困難的目的性功能和貨幣作為商品的物質性基礎,而忽略了貨幣在最初形式上就具有的社會性規定。不幸的是,這竟演化為經濟學的教條。貨幣理論在經濟學中被局限在某一社會經濟中貨幣有哪些經濟功能的上,進而把這種特殊對象物的“貨幣性”作為衡量“貨幣”所有不同形式存在的標準;顯現了經濟學貨幣理論的重大缺陷。這種缺陷,使人們對貨幣功能的理解長期制約在一個極其狹隘的空間。如在經濟學對貨幣所歸納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大經典功能中,人們雖然看到貨幣在其不同的功能發揮中,可以表現為“觀念的”或替代性的“符號的”存在,即始終不愿放棄貨幣在金銀實物形態上的“商品性”定位。
應該看到,貨幣在執行其不同職能的過程中,隨著這些職能的獨立化而得到了特殊的存在形式,并獨得了不同的符號指向。例如,貨幣作為交換手段的符號指向,是其“五個性財產”的表達,是它成為儲備,成為“未來的一般生活資料的保障:貨幣是無需要的人用來占有財富的形式也就是人們用來占有多余的部分,即占有財富中無須直接作為使用價值的部分的形式等等。貨幣既是對未來需要的保障,又是超出需要的財富形式”。①而貨幣作為尺度職能的符號指向,則在形式上一般具有民族的、的限制。拿鑄幣來說,它起初無非是金的一定的重量部分;后來加上花紋作為保證,作為重量的名稱,所以還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作為價值的外形即標志的花紋又使價值符號獨立化,并通過流通機制本身取代形式而變為實體;在社會的獨立權力即國家的干預和保障下,貨幣在這種職能中自行分立并能升華為純粹的價值符號。從而,貨幣在鑄幣形式的符號指向中,喪失了它的“普遍性,而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它取得了一個政治頭銜,并且在不同的國家可以說操著不同的語言。”②這樣,貨幣的存在被概念地當作一種“超現實的物”;而貨幣職能及其符號的獨立化,必然使中的貨幣表現出功能的差異性。
其實,只要理解到貨幣所具有的一種鄰近又超越社會財富真正因素的物質或商品的側面的這種社會存在的本質,就能清晰地了解到“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的這句名言,前半句道出了這種存在與表現的關系本質,后者僅僅是對人類歷史中一個特殊的運動過程所造就的一種具體的社會習慣或文化模式,并且這種模式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空中獲得了支配性地位的觀念表達,或者簡潔地說,是對“歐洲文化中心”的一種觀念反映和陳述。如果還能進一步理解金銀的“無用性”或“無價值性”,那么也能清楚地看到,當人們把貨幣的貯藏手段功能定位在金銀上時,貯藏的實質并非金銀的“實物性”或其自身的“物質有用性”,而是社會賦予它的一種“權力關系”的價值。一旦這種社會的賦予發生位移,用于貨幣貯藏手段的“實物”也就不可避免地隨之變更。貯金與古代社會中的貯貝,甚至與社會中更為常見的對紙幣這種被克納普和韋伯稱之為“官許憑證”③的保有,實在是沒有什么本質性的區別,唯一的不同僅僅反映了“權力賦予”的社會情境的變化。如果說,紙幣這種純粹符號的貨幣形式具有價值不穩定的特征,那么,今天擺放在精致櫥窗中的、價值不菲的金銀珠寶飾品,在60年代的大陸,當特定的社會情境賦予它們某種階級性的“穢物”涵義時,其所表現的價值同樣也是一落千丈,在當時昆明菜市的地攤上,一個質地精美的翠玉手鐲,普遍不能與100斤大米等值。在社會情境的變化中,當人們從“保值”的角度,或者把金銀珠寶這類貨幣的“實體”轉換成“官許憑證”的紙幣或其他物品時,或者在面臨通貨膨脹的可能和現實而把紙幣轉換成金銀珠寶和各種各樣的、耐用的和日用的商品時(這種轉換不是為了現實的或即時的使用,而是為了獲得未來的更多的使用或轉手),都共同展現了貯藏的實質就在于為了獲取支配未來的權力;反映出貨幣貯藏是對超越人的真正和直接需要的剩余積累的追求。這種積累的動力來源于把人的享樂延遲到永遠延遲的未來,這種沒有真正目標的從而也沒有止境的追求,實際上表現著把金錢視為人本身,從而把現實的生命轉移到不朽的、然而卻沒有生命的物體上來克服死亡的一種社會性幻想。同樣,當世界貨幣的功能定位在金銀上時,僅僅只從實物的或商品的形態上來作出理解也是不夠的,在更深層的涵義上,貨幣存在的這種特定的物質形式,實際標志著一種強勢文化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的支配地位的確立。
————————————————
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40頁。
②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6頁。
③ [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商務印書館中譯本.1997年版,第101頁。
事實上,貨幣表現出不同的功能,甚至表現為目的本身,不過反映了貨幣在不同的領域發揮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的職能擴展。波拉尼以“有限目的貨幣”(Iimited purpose money)和“全目的貨幣”(all purpose money)概念,強調了貨幣的社會性規定,貨幣在不同社會中的不同用法以及貨幣在這些社會中所發揮的不同功能,并以對貨幣作為溝通社會與經濟之間的一種制度性手段的描述,形成了對經濟學貨幣理論的重要補充。
作為一種“涵義論”系統存在的貨幣,它不同的用法通常體現在各種不同的對象物上;僅僅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構架中才變成一種“全目的貨幣”,使其所有者能得到所有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和勞動工具。從交換意義上看,貨幣的三種職能(支付手段、價值尺度和標準、交換手段)在這一框架中聯合運作并一體化;但在其他的交換和貿易形式中,貨幣只存在于三種職能的任何一種或其他兩種職能上。假設這三種職能從一開始就同時出現并成為每一種貨幣形式的特征是不對的。以波拉尼的觀點,經濟學家——以及那些追隨其引導的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在其把用于分析“自由和價值創造”的市場的現代形式及其貨幣形式的觀念投影到交換和貨幣的每一種形式上時,便隱藏了事實。從而也能理解,當他們依據規范一般化商品交換的因素和機制來力圖實現互惠和再分配的非市場基質的理論化時,為什么會遭遇失敗。
有限目的的貨幣存在于經濟人類學的不同研究實例中。如存在于特羅布里恩德島庫拉交易圈中的“貨幣”,在擁有能購買各種物品的交換手段功能的同時,還能給參加庫拉交易并持有這種“交換價值”——即便是暫時持有——的人帶來一種社會身份的認定和穩定。又如在羅塞爾島的貝幣——達普幣中,不同種類的達普幣有的只能與豬交換,有的則可交換新娘。在羅塞爾島,交換手段就這樣分別地對應各種特定的商品,不用說全目的貨幣,就連一般的交換手段也不存在。在非市場經濟中的貨幣有時甚至按照人們在社會上的身份地位而區分為不同的種類,形成所謂富人貨幣與窮人貨幣的分離。可以說,這種連一種經濟功能也被分解承擔的有限目的貨幣形式,是非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一個普遍存在;甚至在現代社會中,也可找到其存在的蹤影。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前蘇聯社會中的盧布:在20世紀初期的蘇聯社會中,雖然盧布用于家庭經濟間的各種交易,但卻被嚴格界定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無論是在商店用盧布標價的手提包,還是家庭間的互助,盧布都不是像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貨幣那樣用作一般交換手段,而僅在形式上反映其作為交換手段的局部性質。盧布在此最主要的作用是充當手段。中央經濟計劃、生產計劃、利潤、工資、稅收、商品價格等等,全以作為計算單位的盧布表示。但是,手提包的生產者并不以在競爭市場上的商品出售為目的,產量和價格也主要由中央計劃決定,盡管企業也采用計劃指標,但指標使用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產品質量的下降和職業道德的敗壞,當然也就談不到市場經濟的競爭。這樣,商品的“出售”和盧布的“購買”,都成為中央管理的財產分配計劃中的一個環節,盧布承擔著作為“指令的運營手段”的社會功能。基本上表現出一種分配手段和管理手段的性質。
全目的貨幣意味著某種具備了從交換手段開始的貨幣的全部經濟功能的具體貨幣形式,這只發生于其在社會上被普遍地當作財富的一般代表的貨幣的具體對象物形式上。浪漫主義可把貨幣媒介的交換過程描述為冷酷無情的金錢關系代替了人類豐富多彩的緊密關系,然而,正是“在這種形式上,財富完全擺脫了地方的、自然的、個人的特殊關系。”①“作為財富的一般代表,作為個體化的交換價值,貨幣也是一種雙重手段,它使財富具有普遍性,并把交換的范圍擴展到整個地球;這樣就在物上和在空間上創造了交換價值的真正的一般性。”②交換雙方彼此只代表“交換價值本身的抽象的社會的人而發生關系”,即交換“借助于社會過程取得了無差別的形式”,“在從前的形式中掩蓋著交易的那種適意的外觀就消失了”。③這樣,貨幣成了“無個性的”財產。如馬克思所說,“我可以用貨幣的形式把一般社會權力和一般社會關系、社會實體,隨身揣在我的口袋里。貨幣把社會權力當作一件物品交到私人手里,而私人就以私人的身份來運用這種權力。社會聯系,社會的物質變換本身通過貨幣表現為某種外在的東西。”④
有限目的貨幣和全目的貨幣的分析,揭示了交易、貨幣和市場在本質上各有其獨立的起源;進而暗示著這種獨立起源并不局限于交易、貨幣和市場,其他大部分經濟制度從起源上看,幾乎都可獨立發生。在現代市場框架中,許多經濟制度表面上似乎不可分割地連結為一體,但實際上,它們的這種連結不過是在掩蓋著各自不同本質起源的基礎上的一種功能連結而已。自19世紀以來在“市場經濟”分析中產生的經濟理論,把交易、貨幣和市場視為“三位一體”的幻覺就這樣被打破了。
事實上,馬克思也曾闡述過歷史上貨幣在不同社會中所發揮的不同功能。它既可以表現出“凡是在貨幣本身不是共同體的地方,貨幣必然使共同體瓦解”的情況,⑤又可以在貨幣已成為流通的前提和結果,是流通的一個要素,是流通設定的一種東西,成為共同體的要素——既是一切人賴以生存的一般實體,又是一切人酌共同產物的情況下,起生產作用,成為“社會形式發展的條件和發展一切生產力即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主動輪”,⑥使其對共同體的瓦解轉化為涉及個體的瓦解。所有這些都表明,貨幣作為交換價值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經濟交換從物物交換的情境制約中解脫出來。它使交換在原則上不再同任一特定的場所連結在一起;使人們能跨越時一空地組織和調整“產品”和“存貨”。這樣,貨幣成為了“貯存和轉化資源的手段”,“擴張的手段、時一空延伸的手段,因而也就是權力工具”。⑦這種制度性的貨布存在,具有一種決定和調動整個社會生活的無形的、幻想般的力量;而其所以能發揮把社會整合為一個統一體的功能,又是與社會的傳承因素緊密相關的。因此只有通過對貨幣的象征系統或貨幣的現象學的分析,才能深刻而全面地透視貨幣的存在。
————————————
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30頁。
②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5頁。
③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29頁。
④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31頁。
⑤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4頁。
關鍵詞:常微分方程;可解類型;成本和利潤核算
常微分方程是代數中最簡單但是亦是最重要的一類方程組,常微分方程是我們在解決日常經濟生活問題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常微分方程的作用也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領域、自動化領域、電子通信領域、化學反應研究領域等,科學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來解決研究中的問題。許多難解的問題,解法中的式子最后都能化成常微分方程,所以常微分方程對于計算數學是極其重要的。遇到問題時,我們需要在已知條件中找出已知數和未知數的關系,并利用已知的關系列出方程,然后進行求解,逐步推出我們需要的未知數的值。
常微分方程式在經濟學中的最重要的應用是其在公司成本與利潤核算中的應用,成本與利潤的常微分方程雖然簡單易懂,但是其突破了傳統的計算能力,運用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人力幾天甚至幾個月的工作量,是現代科技力量對商業最大的貢獻之一。可以說這一方程式在計算機中的運用是商業核算精準化和便捷化的最大保證,帶來了現代商業會計核算、審計核算的革命。
數學知識運用到商業是古已有之,但是微分方程在商業計算中的應用,只能計算到資本市場的完全興起,我們了解的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電《大空頭》里幾位銀行家合作做空資本市場的舉動,雖然電影演繹的精彩絕倫,妙趣橫生,但是現實中的事實遠比電影來的精彩。2007年-2008年之前,john Paulson作為一個籍籍無名的對沖基金經理人,與華爾街精英圈無緣。在他四十歲的時候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經過十年的默默打拼,2003資產規模才達到15億美元,這在精英云集的華爾街連二流都算不上,當然這是他還沒遇上他的同學Paolo Pellegrini之前,2004年10月,兩人才正式合伙,雖然Paulson當時只給了Pellegrini一個初級分析師的職位,但是對于畢業于哈佛大學的Pellegrini來說這已經足夠了。當第一次Pellegrini向Paulson建議用CDS工具做空美國房地產時,相信Paulson也是驚詫不已的,但是Pellegrini在大量基礎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模擬計算,說服了自己的老同學同時也是自己雇主的Paulson,Pellegrini向Paulson展示的美國房地產走勢圖,像一張藏寶圖一樣展示在他的面前,讓他看到了做空美國房地產的美好前景和巨額利潤收入。
沒有微分方程的大規模運算和Pellegrini精準的分析頭腦,把一張市場走勢圖擺在任何人的面前,他們都無法看到里面蘊藏的巨大財富。Pellegrini作出那張美國房地產走勢圖被譽為價值“200億美金”,可想而知。
后來,在現實生活的應用中,人們又發現,往往解決問題并不需要求出通解或者特解,而是需要知道方程組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什么類型的解,就能滿足一些生產生活的需要了。比如,給定一個方程,我們需要知道該方程在什么情況下存在解,什么情況下不存在解;或者,在給定方程的前提下,能夠知道在什么條件下能求出幾組通解,而哪些通解是對于我們求出所需特解有價值、有作用的。往往我們現在關注的多是這樣的問題,而不僅僅限于尋找微分方程的解上。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領域、自動化領域、電子通信領域、化學反應研究領域等,科學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來解決研究中的問題。研究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類型,是幫助我們在各個學科中,處理難題,突破難關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需要對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類型進行更深的研究,通過對方程組的解析來促進各個學科的蓬勃發展。
在經濟學領域中,分租制和定額制在現代商業公司管理中作為兩種最基本的管理模式的根本,受到各種研究者的青睞,要想分清這兩種模式那個更加實用高效,必須用到常微分方程的計算方式,這也是數學對現代經濟學的巨大貢獻之一,計算出了分租制和定額制的優劣之后,現代公司才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本身的管理模式,才會衍生出現代意義上的國有公司,股份制公司,人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等各種形式,讓我們明白了商業市場的運行子單位是怎樣的構成部分。
許多微分方程要求求出方程的近似解,并且保證一定范圍內的精確度就可以,人類的科技在不斷發展,所需要的精確度也會越來越高,而隨著數學學科的進步,能夠求出的精確度也會越來越高,才能適應其他學科對于數學手段的需求。尋找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類型是研究微分方程的科學家們、數學家們一直努力的目標。目前,已知的可解類型并不多,在變化眾多的方程組中,目前已知的可解類型相比之下,還是屈指可數的,還需要通過大量的研究才能判斷和解決其他的可解類型的常微分方程。
結束語:微分方程就是指未知數以導數的形式與已知數產生關系,也就是說,在微分方程中未知數是以導數形式存在的。這樣的方程的求解過程可能非常復雜,對于求解的方法要求比較特殊。我們就可以利用微積分的知識求出一些微分方程的近似解。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是我們在解決日常經濟生活問題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常微分方程的運用在的幫助下經濟領域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是企業的很多工作變得簡單、清晰,在常微分方程的幫助下人們對經濟規律認識精確度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近年,常微分方程在生活,經濟領域的運用也越來越多。常微分方程作為輔助手段,讓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研究做到了簡潔和精確。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就是將經濟數學理論與生產實踐活動很好結合的典范。數學方法,特別是常微分方程進入入經濟科學的領域,成為了研究和分析社會經濟現象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力工具。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一類新非線性常微分方程的可積判據-湯光宋,潘小群-《Academic Forum of Nan Du:naturalences Edition》-2001;
【關鍵詞】教學改革 統計學 經管類專業 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6-0026-02
統計學是一門搜集數據、整理數據、顯示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并在數據基礎上得出結論的方法性科學。它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作為經管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為解決各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提供了工具和方法。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統計軟件的開發與應用不僅大大簡化了統計的運算和分析,更大大拓展了統計方法的應用領域。從市場調查到企業管理再到銀行、保險和證券,各類經營管理活動無不滲透著統計的思想和統計方法的應用。因此,如何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在本科階段扎實掌握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夠運用所學幫助其解決本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就成為當前高校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為了對目前經管類專業統計學的教學現狀有一個客觀的了解,為進一步推行統計學教學改革指明方向和提供參考依據,提高經管類專業統計學的教學效果,我們采用了向學生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對上學期剛學完統計學的國貿、會計、公管、市場營銷、農林經濟管理及物流等6個專業的學生隨機抽取10個班,共3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87份,有效率為95.67%。其中,男生123人,占42.9%;女生164人,占57.1%。分別是國貿60人,會計85人,公管50人,市營29人,農林28人,物流35人。
2.調查方法和內容
采用課堂發放問卷當場收回的方法以及校園網問卷上傳兩種方式進行信息收集。調查項目包括:統計學考試成績、對統計學方法掌握情況的自我認知、課堂授課方式評價、授課內容建議以及考核方式建議等。
3.統計分析
采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雙份錄入、核查,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定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多組資料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資料的統計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檢驗。
二、結 果
1.教學效果
樣本的統計學考試成績基本呈正態分布(見圖1),平均成績為77.65±8.65分。
在有效樣本數據中,認為自己能夠獨立進行數據資料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的占87.1%,能夠獨立進行列聯分析的占68.8%,能夠獨立進行相關與回歸分析的占64.6%,能夠獨立進行方差分析的占58.2%,尚有15.3%的學生認為自己無法獨立完成數據處理。
2.課堂教學
課堂講授是影響經管類專業統計學教學效果的核心因素。為此,我們針對課堂講授的學時設置、選用教材、教學內容、進度安排、教學方法以及課堂管理等進行了專項調查。
學時設置。目前我院經管類各專業統計學的學時數均為72學時,均為理論課。調查結果顯示87.3%的學生認為可以適當減少理論教學的學時數,增加實驗設計的教學環節。
選用教材及教學內容。目前我院經管類各專業統計學選用的教材是中國人民大學賈俊平教授編寫、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統計學(第四版)》,教學內容包括:統計學基本概念、數據的搜集、數據的整理和顯示、數據的概括性數字度量、參數估計、假設檢驗、列聯分析、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以及指數等。內容涵蓋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的大部分方法。調查結果顯示,85.2%的學生對所選教材感到滿意,43.2%的學生感到教學內容較多,36.4%的學生感覺內容適中,2.3%的學生認為還可適度增加一些有關多元統計分析的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和進度安排。調查顯示,90.3%的學生更喜歡體驗式教學方法。建議教師的授課方案由“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分析問題,應用統計方法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統計思維的訓練和統計方法的掌握。9.7%的學生表示傳統的授課方式更易于被接受。95.7%以上的學生都表示授課過程應多聯系實際,從應用或今后工作需要的角度來介紹統計知識。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深刻了解“統計是一門方法,一種工具”這一重要思想,并擁有掌握數據處理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巨大熱情和迫切希望。有關進度安排,54.3%的學生認為授課進度合理,32%學生認為應該適度縮減描述統計部分的授課時間,而適度增加假設檢驗和方差分析的授課學時。13.7%的學生認為有關統計軟件的操作速度偏快,講解速度也偏快。
課堂管理。調查顯示,57.8%的學生認為授課教師應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23.8%的學生認為課堂紀律主要靠學生自律,授課教師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18.4%學生認為授課教師應該嚴格課堂教學秩序,課堂管理的松散化也是導致部分學生缺勤或思想開小差的一個主要誘因。
3.考核方式
考試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目前我院經管類專業統計學的考試方式采用的是閉卷考試,考試題型一般有填空題、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簡答題和計算分析題等6類。調查結果顯示,76.7%的學生認為目前的閉卷考試方式可以部分或全部反映其真實的學習情況,23.3%的學生則認為不能反映。關于考試題型, 34.2%的學生認為可以去除簡答題,而56.4%的學生則認為可以減少簡答題的數量或分值,但不能去掉。60%以上的學生認為客觀題容易考查學生對統計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死板掌握,而無法測試和體現學生運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7.5%的學生建議考試采用開卷方式,給出幾則案例,寫明分析要求,由學生自由選擇測試題目,以統計分析報告的形式利用各種手段完成測試。87.9%的學生認為開卷考試更能體現學生對統計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綜合應用水平。
三、討 論
通過問卷調查和以上的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基本掌握了目前我院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的來說,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良好,大多數學生較好地掌握了統計的基本思想和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和社會對于統計方法的應用需求越來越多,需要掌握的深度也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便是對統計學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的轉變。為此,我們建議:
1.改革考試方式
對于學生而言,考試就是指揮棒,考試方式和考查內容決定了學生努力的方向。從社會需求和學生自身需求的角度看,應用是根本。就經管類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統計學的第一目的和最終目的都是用其去解決經濟管理和社會實踐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因而我們的考試方式和考查內容應該著重測試和體現學生對統計知識和統計方法的應用水平。
改革構想如下:將考試成績分為三個部分:課堂表現、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第一,課堂表現占總成績的10%。課堂上思維活躍,積極與老師互動、思考回答問題的得10分。課堂表現分成五檔,每檔之間的差距為2分。分值檔級按課堂上的精神狀態和發言次數評定。第二,期中考試占40%。期中考試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主要考查學生對統計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況,一般以客觀題為主。第三,期末考試占50%,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考試時間設定為2~3個小時。由任課教師出4~5個分析案例,要求學生自由抽題并對選中的案例進行分析,最后撰寫,形成統計分析報告。
2.改革教學內容
本次調查顯示,接近一半的學生認為整個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較多,同時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應用這些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表現出不自信。我們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我院經管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沒有開設實驗課程,72個學時均為理論講授,雖有多媒體的協助,但學生缺少親身實踐的機會,加上大學教育的松散化,學生應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空間不足。第二,目前統計學的整體教學內容較基礎,應用的空間有限。在我們講授的內容中,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和列聯分析的應用面最廣,然而我們的講授也僅限于一個總體參數(均值和比例)的假設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兩個變量之間的列聯分析。這些內容基礎,但在實際場合,往往變量較多,問題較復雜,所以很難直接應用。第三,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統計分析的結果往往要用統計分析報告的方式來呈現,而在我們目前的統計學教學中缺少這部分內容。
為此我們建議:減少理論講授的時長,增加實驗上機的學時;減少描述統計等簡單內容的講授時間,增加統計分析報告撰寫的教學內容;適度介紹多元統計分析的內容。
3.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和簡單的教學方法是遵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介紹每一種方法。該種模式內容完整、邏輯性強,但會造成課堂教學氣氛的沉悶與乏味,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無助于提高學生的統計實踐水平。在社會實踐中往往是由實際需要出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得出結論,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理應遵循這樣的程序,從實踐中尋找問題,整理形成案例,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講解應用統計思想和統計方法,讓學生在探求與摸索中體會統計方法的“威力”,自覺地對統計方法進行理解和學習,并將其應用到類似的社會實踐中。
總之,我們希望通過對考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統計方法的積極主動性,增強學生實際處理數據的能力,達到經管類專業學生學統計用統計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 施紅英、閆洪濤、楊新軍.醫學統計學教學的現況調查與分析[J]. 西北醫學教育,2009(6):1164~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