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民族文化交流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10 14:48:0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民族文化交流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民族文化交流

第1篇

【關鍵詞】蒙漢翻譯 文化交流 作用

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民族發展,因此,在各民族交往過程中,對語言的理解將成為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伴隨著國家間經濟、政治等活動的日趨頻繁,不同民族與國家的文化滲透與交流得益于翻譯。翻譯作為不同語言相互轉換的重要手段,在民族交往與國家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文化背景以及用語習慣的不同,要求翻譯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在翻譯中,對于文化差異的正確理解和認知將決定翻譯的水準。蒙漢翻譯同樣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實現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一、蒙漢翻譯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風以及民情,構成了一個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被和建立,在未形成穩固的生活區域之前,與歷史演變相攜。伴隨著民族與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的日趨完善,為了互通有無,形成了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語言的不通促使翻譯的出現。在跨文化翻譯中,注重民族文化特點,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底蘊,對于文化交流以及經濟、政治等社會活動往來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我國的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故事講述了一個偷盜的人看中了一家人門上的鈴鐺,想將它偷取過來,可鈴鐺在碰觸下會發出聲音,容易被人發現,于是,這個偷盜的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會聽到聲音了,可想而知,偷盜的人很快就被人抓住了。這個故事的告知,不要做愚蠢而自欺欺人的人。如果對歷史文化了解不夠深入,那么,很難得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寓意。在蒙漢翻譯中,譯者對于兩個不同民族的歷史典故、朝代更迭、生活習慣等的了解,將決定著譯文的欣賞性和研究價值。

二、蒙漢跨文化翻譯的意義

蒙漢跨文化翻譯在解決語言障礙的同時,也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在人類語言形成之初,語言就與文化相互依存,這意味著語言的流通也將促使文化的交流。對于不同語言的翻譯,在增進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間產生的碰撞,這種碰撞容易激發人們對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由此引發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在蒙漢文化交流中,翻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文化交流的意義上看,翻譯對不同語言的構成以及使用條件有了一個全面的闡述,在思維層次上向人們揭示了文化的差異性,同時內在的文化信息又向人們闡釋了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以及深遠的民族文化,從而實現了文化的互通。在蒙漢翻譯中,對于語義的表述以及語法構成的研究,將決定譯文的表述是否符合限定的文化背景。例如:對于語法,從宏觀的角度出發,譯者要從主語和主題兩個方面考慮譯文的組合。漢語對于動作的發出者或實施者賦予了決定的權利,所以,具有強烈的主導作用,因此,在蒙漢翻譯中,確定主語或主題,對于有效完成譯文翻譯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蒙漢翻譯的文化傳播功能

在各民族與國家交往中,語言上的交流讓人們了解了彼此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以及風俗習慣等,從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蒙漢兩個民族很久以來就建立了友好的往來,在蒙漢交流的過程中,兩個民族語言上的互通對于社會活動的友好進行創造了條件。蒙古廣闊的草原賦予了那里的人們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生態倫理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而漢族則以農耕為主,他們在耕作中收獲希望和幸福,對賦予他們生命的土地極其熱愛。在漢耕文化中,大儒思想讓人們懂得了順應農節耕作,才能有所收獲,這也體現出了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思想。在蒙漢翻譯的過程中,兩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發生了改變,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民族間的交流更為順暢,為建立良好的民族關系創造了條件。蒙漢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上的交流,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對于文化差異的認知,將決定翻譯的好壞,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堅持“文化傳真”的原則,以構建良好的文化傳播橋梁,使蒙漢文化能夠相互影響,共同為民族發展貢獻力量。

(1)文化的凝聚功能。在不同的文化領域,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得不同的文化具有了相同的文化傳播主旨,通過對文化的凝聚使得民族間形成了和諧的發展氛圍,對維護民族穩定以及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民族間文化的傳播,使得文化不斷吸納新的事物,實現了文化的創新和豐富,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將推動文化傳播向著更為深遠的方向發展。從某種角度上看,翻譯不僅是語言的相互轉換,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傳真”,所以說,翻譯也是文化翻譯,也只有這樣,翻譯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使命。

蒙漢兩個不同民族在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的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族關系,在社會活動交往過程中,翻譯有效地避免了兩民族文化差異造成的審美以及理解上的誤區,進而突破了交流的瓶頸,使社會活動更為活躍。蒙漢翻譯將文化交流變得順暢,實現了不同民族在某以方面思想上的共通,所以,翻譯的凝聚功能對民族核心文化的交流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2)文化教化功能。文化傳播的受眾者在對文化的感知中逐漸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核心內容,從而自覺遵守該文化的要求,這就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譯的目的不僅是讓人們理解彼此的語言表述,同時也要讓人們對彼此的文化能夠認同,進而能夠自覺地將該文化帶入到自己的生活范圍中影響他人,從而使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播,這也是翻譯要達到的最高目標。在蒙漢文化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關注受眾者的感知情況,并盡量讓其接受文化熏陶,從而達到影響的目的。一般來說,譯者要有強烈的文化意識,重視文化差異,才能發揮出蒙漢兩種文化的教化功能。

總之,蒙漢翻譯作為兩個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對文化差異有足夠的認知,這不僅能使翻譯完成基本的作用,同時也能促使兩個不同文化相互滲透和影響,從而使接受者能夠受其影響并能夠自覺接受這一文化的熏陶,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以推動不同的相互交流,為實現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促進貢獻力量。蒙漢翻譯是凝聚蒙h兩個民族的重要紐帶,為促進民族間的友好發展,文化的相互交流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2篇

一、滿語文與中華民族文化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可以概括為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下面就滿語文與清代滿族文化、漢文化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關系展開敘述。首先,滿語文是滿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全面反映滿族的產生方式、社會組織、文化藝術、、思維方式,承載著滿族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各個方面,可以說是滿族文化模式中的重要一環。而且有清一代,滿語文的發展演變情況也是滿文化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清入關以后,滿族生產方式的轉變引發了生活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滿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異質文化,尤其是漢文化,語言上尤為明顯。然而,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如果放棄其固有的民族特征(主要體現在“國語”和“騎射”兩個方面),滿族獨立于世的標志將不復存在。因此,在文化發展過程中非常注重保持滿族文化的特色,為此制定了保持“國語騎射”的文化政策,正是這種文化政策使得滿族文化不是被漢文化全盤取代,而是在借鑒和融合中有所發展,同時也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

其次,滿文與漢文化的關系方面。入關后,滿族很快就被融入到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的大海之中,漢文化與滿文化就是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關系,反映到語言文字方面,漢語文強勢,而滿語文則處于弱勢地位。在語言方面,清代乾隆年間以后,滿語逐漸衰落,從駐防八旗到京旗,從關內到關外,這個過程是滿語不斷受到漢語這種強勢語言“融合”的結果。另外一個方面,對于滿文而言,清入關后滿文的職能有一個明顯的轉變,就是與入關前滿文主要是滿文化的載體不同,滿文承載更多的是漢文化。這主要體現在:大量的漢文書籍被翻譯成滿文,而用滿文創作的政治、軍事、歷史、文學的極少;大量的滿文檔案、奏章、辭書、譜牒、神詞、碑刻等,公文體或應用體的居多,而從深層次方面展示滿文化的滿文作品很少,乾隆皇帝一生做了約4萬首詩,但據目前所知,用滿文創作的詩歌卻寥寥無幾,這足以說明問題。清代的翻譯科考試也是將漢文翻譯成滿文,其目的固然是要保持滿語文的“國語”地位,但是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清代滿文更多地是一個外殼,承載漢文化的因素更多一些。對于這一現象,不能簡單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必須從清代當時的社會環境去客觀分析。正是由于滿語文在清代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其生命力和創造力與漢語文相比就遜色多了。這也是清代的社會環境和語言環境所造成的必然結果。相反,西遷新疆伊犁的錫伯族卻能創造出大量的滿文文學、歷史等作品,也與新特的地理環境、文化環境有關,這里受漢文化的影響與內地相比就小得多,故而滿語文不再弱勢,而是呈現出勃勃生機,這也新特的社會環境和語言環境所造成的。

再次,滿語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歷史軌跡,像“雪球”一樣,以華夏———漢文化為核心,不斷融合了諸多民族的文化。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漢民族是一個“和而不同”的整體,文化的凝聚作用使漢民族這個“雪球”越“滾”越“結實”。在這個過程中,滿族及其先世文化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另外,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來看,文化融合是文化調整的方式之一。指兩種比較接近的文化體系接觸后,原來的文化體系隨之消失或改變其形貌,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文化體系的過程。文化融合的一般過程為:接觸———撞擊和篩選———整合。在清代,既存在著滿族“漢化”的情況,同時也存在著漢人“滿化”的情況[3],由此可知,文化融合是互動的、漸進的,即在互動過程中經過調適整合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體系。

二、清代滿語文對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古往今來的外國人都認為漢語難以掌握,但清初的西方傳教士則注意到,滿文因其為拼音文字而較漢文更容易被西方人所接受,比較容易學習。以著名法國傳教士張誠(J.F.Gerbillon)為例,在漢文與滿文的學習上,他認為:“漢文很難學,首先是難說,因為每個字有不同的讀音,而每個字依照其不同的讀音,要表達15—20個不同的含義。再就是難寫,因為有與字同樣多的字母。中文的字母和我們的不一樣,但相同的是,有多少個字,就有多少個不同的字母組合?!币虼藵h語文對西方人來說,就像“天書”一般。而滿文恰巧沒有這些難處。因為滿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其動詞的變化、動詞詞尾的變化、連貫語的連接詞等語法特點對西方人而言比較容易接受,葡萄牙耶穌會士安文思說:“他們的(指滿洲)文字與語言都容易學。”“滿文無論從文字或語法結構上看,都比漢語更接近于我們的語言。”另一方而,在宮廷供職的傳教士有需要也有機會學習和掌握滿語。清廷的統治者與決策人多是滿洲權貴重臣,與他們交往,掌握滿文甚是必備。加之滿語和西方語言特有許多共通之處,所以早在清順康年間,西方傳教士就非常熱衷學習滿語文。因為滿語文比較好學,所以將其視為了解中國文化的橋梁,他們出版了很多著述,并將西方的一些著作如《幾何原本》《西洋藥書》《割體全錄》等譯成滿文進獻給皇帝。

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FerdinandVerbies,1622—1688)自康熙十年(1671年)起擔任康熙啟蒙老師,服務達27年之久,深得康熙賞識。自此之后,他經常謁見康熙帝,進講天文、數學、地理、樂理和哲學等西洋科學知識。康熙則派專人教他滿語和漢語,他學習的效果非常顯著,能夠同康熙帝用滿語討論西方科技,還用滿漢文譯了不少歐洲的數學和天文學著作,如滿文本《歐幾里得幾何學》等。數學的樂趣吸引了年輕的康熙,他把處理政事之外的時間幾乎全用在學習上。學完了幾何學和天文學中最有趣最易理解的東西,又學習了西方哲學和樂理知識。南懷仁接著又竭力給他講解地理知識,明末傳教土利瑪竇繪的《萬國輿圖》、艾儒略寫的《坤輿圖論》《職方外紀》等,都是他學習的教材。南懷仁還編寫了《坤輿外紀》等,來進一步介紹西方地理學和地理知識。頻繁的教授活動,使雙方關系更密切。南懷仁很得意地炫耀道:“每天早晨,我就進宮并立即被帶到康熙的住處,往往要呆上三四個小時。我單獨同皇上在一起,給他讀并加以解說,直到中午才能離開。他也常留我吃午飯,并從金盤中給我夾些精美的肉”。1696年,南懷仁完成并出版了第一本用拉丁文撰寫的滿語語法書,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繼南懷仁之后,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白晉(JoachimBouvet,1656—1730)和張誠于1688年抵達北京,被康熙帝留京供職。傳旨白晉、張誠學習滿語,用了不到七個月的時間(也有些資料記載為用了9個月的時間)就將滿語文學得差不多了。尤其是張誠,深受康熙帝的器重,曾數此隨帝出游東北和蒙古。因為他熟諳滿族語言文字,是當時傳教士中學得最好的一位,所以得以幫助清政府與俄國進行有關《尼布楚條約》的談判。他不僅在一些重要場合充當翻譯,還指導其他傳教士學習滿文。1696年,他在巴黎出版了《韃靼語概要》,在歐洲是滿語研究的開山之作,對整個歐洲的滿語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也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發展。此外他還編寫了滿語教科書和《滿語字典》四卷。法國耶穌會士錢德明(Jean-Joseph-MarieAmiot,1718—1793),其老師宋君榮在研究并翻譯《尚書》時所采用的版本,就是康熙年間出版的孔安國古文《尚書》的滿文譯本。他之所以要選《尚書》的滿文譯本作底本,滿文的語言結構與法文相似是重要原因。他說:“歐洲人翻譯韃靼語,不至于像翻譯漢文那樣,一不小心,就會受對漢文結構的誤解而產生的約束?!?/p>

他受乾隆帝敕編,第一次將《清文鑒》譯成法文,經法國王家圖書館東方手稿部主朗格萊斯補充滿文字母后,于1789年至1790年間在巴黎出版,名為《漢、滿、蒙、藏、法五國文字字匯》,字典收錄了約13000個詞條,是最早出版的一部滿—西對照字典,堪稱西方人研究我國滿族語言文字的集大成者。此外他還出版了《滿洲文法》和《滿法辭典》。德國語言學家克拉普羅特(JuliusHeinrichKlaproth,1783—1835)編著了《滿文選集———為學習滿文的人準備的滿文文集》一書,由皇家出版社出版。在1828年他寫的序言里,我們了解到,在此之前,阿米奧(JeanJosephMarieAmiot,1718—1793)已將其翻譯的Mandchouisaboukhabitkhe(《滿漢詞典》)及一份法語版的滿語語法摘錄寄回歐洲,這些著作后來由熱爾比勇(JeandeThévenot,1633—1667)著Relationd’unvoyageauLevant(《特夫諾文集》)。1665年,郎格列(Langlès)又將其列入Mem-oiresconcernanantlesChinois(《關于中國人的綱要》)的第十二卷。因此,當時在歐洲已經有了滿語的語法和詞匯學習書,不過尚缺滿語的文章選集,這便成為了JuliusHeinrichKlaproth決定編寫這部文選的動機。這部作品中收錄了許多滿語文章,其中還包括一些漢語翻譯成滿語的文章。1789年,郎格列還出版了Dictionnairetartare-mantchou-francois(《韃靼滿法字典》)。在序言中,他再次強調學習滿語是研究中國文化的關鍵:它幫助我們進入中國人文學的土地,并讓我們避免學習難度極大的漢字,這種文字系統甚至嚇壞本地人。然后,郎格列又接著補充列舉了學習滿語的眾多優勢:我們對滿文書并無任何認識,這種語言的利益不可比擬,它能代替用來書寫古書的其他三個或四個其他語言。作者警告,如果翻譯詞典時只是簡單地去翻譯一部現成詞典,就會局限于只是對中文釋義進行翻譯。由上可以看出,以郎格列為代表的西方學者試圖以中國多語種的語言資料來進行學術研究,這種廣泛收集資料的嚴謹治學態度值得肯定和效仿。西方傳教士充分認識到滿文文獻的重要價值,所以在中國大量收集滿文圖書運回國內。滿文圖書以其獨特的優勢在歷史上幫助了西方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起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用。

第3篇

【關鍵詞】民族體育;交流融合;文化傳承

新疆古代稱“西域”,是一個多元文化匯聚的地方,歷史文化獨具特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眾多民族以開放的胸懷吸收著外來文化,并不斷地融合、創新,進而創造出絢麗多彩的地域文化,豐富著中華民族的體育文化寶庫。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眾多的出土文物,再現了新疆包括體育在內的民族文化昔日風采,也是我們研究民族體育及其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據。本文試圖通過文獻與文物的互證研究,探討民族體育交流融合的特征軌跡,為弘揚和發展民族體育文化提供有科學價值的歷史借鑒。

1、達瓦孜

達瓦孜是維吾爾族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維吾爾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作為一種展現維吾爾族民族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的體育活動,現已享譽世界。達瓦孜的起源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一種說法是: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在空中活動的妖怪,時常興妖作怪,殘害百姓,后來,有一位青年為了消滅此妖怪,在地面上豎起一根30多米高的竹竿,并用一根60多米長的大繩連接竿頂,他赤腳沿著竿頂與妖怪展開搏斗,將妖怪殺死,為民除了害。從此以后,達瓦孜便成了英雄的象征。這個故事不一定真實,卻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民的一種美好的愿望。關于達瓦孜運動在歷史文獻及文物遺跡中均能找到相關的線索,《突厥語大詞典》有走軟繩,耍達瓦孜。人走軟繩了,即在繩子上面嬉戲了等詞條。楊彬在《新疆游記》中有“婦人善歌舞,嫻百戲,折斤斗,踏銅索然”的記載。據《晉書?樂志》記載,東漢年間繩技隨佛教傳入中原,從西域來的佛教徒曾在宮廷表演,表演時,把長繩系在兩根大柱頭中間,繩兩頭各一名,同時向繩中央行走并在繩上舞蹈?!缎绿茣?回鶻傳》也有“黠戛斯……樂有笛、鼓、、篥、盤玲,戲有弄駝、獅子、馬伎、繩技?!钡挠涊d。《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回人,有能繩伎者,與內地不同。內地走索之法,兩桿于地,以索平系于桿,而人往來其上耳?;厝藙t立一木,高數丈者,其顛斜系長綆,屬于地,回人手橫一木,取其兩頭輕重相等,不致欹側,則步綆,唱歌,良久始下?!边@段文字明確了達瓦孜與內地走索的明顯區別?!肚宄ǖ洹肪砹?,二,回部伎記載,“用一根,二寸,長一丈余,或用麻一根,二寸,長三丈余,橫於架木之上。架木高二丈五尺,又下曳一,斜於地面之,一邊立桅木一根,高六丈?;厝朔?,兩手木一根,赤足自地登斜上,履而走,往返游于上。既而又服其靴,足掌下加一,踏而履,亦可往返行之?;蛉?,踏一立木,二寸許,高五寸許,游於上亦可,或履或行或跳或,或跨而騎或坐而起,如履平地然。下立回人一,亦服衣鼓而喧於下。既,左弓,右矢,抱桅而直上,至桅頂,地設帽球一枚,授弓而射之。”《清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二十一也有達瓦孜表演的描述。乾隆皇帝曾在北京多次觀看過維吾爾藝人的達瓦孜表演,與詞臣共賦“觀回部繩伎聯句”詩,贊嘆其技藝的驚險和神奇。

清宮舊藏《臚歡薈景圖冊?回人獻伎》圖,描繪了維吾爾人表演高空走繩即“達瓦孜”場景,記錄了1761年,葉爾羌諸部進京入覲,回部繩技至圓明園獻技史實。自治區博物館保存的建于七八世紀的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伎樂俑中,有一對手持平衡桿腳高高翹起的陶俑,其形態酷似今天的達瓦孜動作。拜城縣附近的克爾孜千佛洞第77號洞窟的壁畫中也有表演達瓦孜的繪畫。龜茲石窟因緣故事中也有“表演走繩索之技”的內容。

在近代體育史上,達瓦孜藝人曾赴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國家表演,向世界人民介紹了達瓦孜,對促進我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達瓦孜已被列入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達瓦孜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發揮著突出的多功能作用。

2、民族式摔跤

摔跤是新疆多民族共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由于受生存環境和生產特點的不同以及民風民俗、生活習慣的影響,各民族摔跤也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形式,各具特色。維吾爾族稱“且力西”;蒙古族稱“博克”;哈薩克族稱“庫熱斯”;回族稱“絆跤”;藏族稱“北嘎”等。新疆民族式摔跤具有悠久的歷史,據《漢書?張騫傳》記述公元前2世紀時,西域的摔跤已很盛行,那是稱摔跤為“角抵”。元朝的職業摔跤手叫“角抵者”,由“勇校署”統一管理,在西域還專設“校署”,統管各個民族部落的摔跤等競賽活動?!锻回收Z大詞典》收錄了“勿與姑娘摔跤,勿騎裸馬奔跑”,“他和我摔跤了,在摔跤中比試我們誰有能耐”等詞條。《白頭巾女神》中有“四方聚來靈捷的力士,摟腰抱腿相較量。較力較技較速度,如同肉搏在戰場。最喜兩強來相持,一對雄獅戰沙崗”的精彩描述。新疆圖志還記載:“嬰兒四五歲行割禮,諸戚友相率饋物致賀,為賽馬斗跤之樂。英雄史詩《江格爾》中對摔跤的服裝、比賽前的儀式,摔跤的技術動作等都有詳盡的描述。

民族式摔跤不僅在文獻中有大量的記載,考古發現的歷史文物成為民族式摔跤活動的物證。1983年巴楚縣的“瓊提木”遺址中發現的古代摔跤手陶俑,其姿態造型與現在開展的維吾爾摔跤相似。據考這個陶俑所表現的是7~10世紀時回鶻摔跤手的風采,說明早在那個時期維吾爾族摔跤已相當普遍了。在新疆各地發現的古代巖畫也有似乎在比試體力,兩人相擁做摔跤動作的畫面。從古代角抵到后來的摔跤,歷時數千年,這類競技活動相沿成習,發展成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在山西省西安客省莊第140號墓出土了兩個雕刻精美的放行銅牌,上面鐫刻的圖案中有兩人兩馬。人物造型為身穿長及小腿部的寬腿褲,作摔跤狀,人物的面貌特征為隆鼻、披發。兩匹駿馬相向而立??脊艑W家研究認為,他們可能是匈奴出使漢朝的使節或其隨從人員。該圖案所表示的摔跤姿勢與哈密、吐魯番、托克遜的現代切里西跤式頗為相似。顯示出古代西域與中原體育文化交流之實情。中原地區的體育文化既深受西域體育的影響,同時對西域體育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這種體育文化間的密切交流,加深了中原與西域各民族間的友誼,也為我國體育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了積極地貢獻。

3、民族舞蹈

舞蹈出自于游牧民族,而且也傳播于游牧民族,這在考古學上也得到了證實。在新疆各地以及內蒙古等地發現的舞蹈巖畫,再現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場景,充分顯示了先民們與大自然斗爭中所表現的堅韌活力與豪邁氣概。至今許多民族仍保持真酷愛歌舞的傳統。早在漢代,西域就有著名的龜茲樂舞,它以舞姿飛旋如風、音樂美妙迷人而廣泛流傳。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密切,西域地區有不少各民族藝人帶著自己精湛的技藝,先后進入中原,使西域的音樂歌舞等傳入中原,并影響到中原舞蹈。在各民族長期的文化交流中,西域舞蹈和中原地區原有的舞蹈相結合,形成具有新風格的舞蹈。在山東省濟寧古亢父城漢畫像石上有一幅樂舞百戲圖,更能顯示出古代西域與中原樂舞交流之實情。其樂舞圖分上下兩組,上組為10位樂人,全部坐姿,戴冠著袍,是漢人面容和裝束。下組為舞人,表演者均為高鼻、、椎髻之胡人形象,分別演出舞輪、跳丸、擲倒與鼓舞。從樂隊(上組)與舞蹈(下組)兩部分來看,是中原樂隊與胡舞雜技的結合。由此可見,古代西域舞蹈已經交融于中原文化之中。西域民族體育在與長期與中原體育交流融合的影響下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體育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我國宮或民間的許多游戲活動都來自少數民族,如獅子舞是從波斯傳到龜茲,又從龜茲傳到內地,并很快流行開來,為我國各族人民所喜愛,在民間流傳至今。擊鞠,即打馬球,是唐代十分盛行的體育活動,最初從吐番傳入,歷五代、宋、遼、金、元、明而不衰。事實上西域是絲綢古道上中國與西方文化、中原與西域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臺,這種交融貫穿于古代歷史之全過程。

【參考文獻】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匯編[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1.

[3]王天軍.從歷史文物看西域體育文化及其特征[J].體育文化導刊,2004(4).

[4]尚衍斌.西域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第4篇

關鍵詞:婚禮;葬禮;文化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Wedding and Funeral Ceremonies in External Exchanges

CHEN Ping

Abstract:Yunnan possesses varieties of ethnic minorities, with exotic and colorful folk customs, among which weddings and funerals are particular. The rituals, procedures and ceremonies on ethnic weddings and funerals not only show us varied and graceful folk customs but also embod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us,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se ethnic culture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our task.

Keywords:wedding ceremony; funeral ceremony; culture

在云南的大部分少數民族中,婚葬禮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事項,往往承載著本民族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在這些婚葬禮儀中,蘊涵著各民族的社會理想、民族心理、、神話傳說以及風俗習慣等。因此,對少數民族婚葬禮習俗的考察與研究,具有進一步了解各少數民族現存或已失傳文化事項的現實意義,從而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更準確、更傳神地宣傳這些少數民族。

一、婚禮習俗文化

(一)傳統習俗儀式的展演

少數民族的婚禮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習俗,同時婚禮儀式又是這些傳統習俗展示的極佳平臺。人們借助這一歡樂喜慶的氛圍,通過各種形式,將本民族最本質、最突出的特征展現出來。如喝“三道茶”習俗,就是大理白族婚姻禮俗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三道茶的順序是一苦、二甜、三回味。因此,新婚人喝“三道茶”的儀式,被賦予了提示新人“生活并不總是甜美如意的,要經歷勞動的苦才能更懂得珍惜生活的甜”,以及啟示新人甘與苦的交替將伴隨著人的一生,到老年方能在回首往事時感悟人生百味的深層含義。又如在部分地區的彝族婚禮中,至今仍保留著娘家人向迎親客人身上潑水的習俗。這種習俗來自彝族的一個古老的觀念, 水是萬物之源, 有水始有萬物, 才有生命, 才有了人類。透過這一婚俗習慣,我們看到在崇火、敬火的彝族人民心中,水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生命、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二)教育意義

少數民族的婚禮大多由族中的長者以及專門主持婚禮的人所主持。例如,在麗江華坪花傈僳的婚禮上,東巴(當地人叫“尼扒”或者“畢扒”)在主持婚禮時要唱民歌,他們把本族的源流、關于婚姻的美麗傳說,以及男女的感情等內容都融入到歌聲之中。于是,許多族人在婚禮喜慶歡快的歌聲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本民族豐富的歷史傳統、起源傳說,加深了對本民族的情感與認同感。又如,在普米族的婚禮中,對入席的先后順序以及就坐的位置,都有十分嚴格的規定。在這樣的婚俗禮儀中,普米人從小就懂得長幼之分,以及尊重長者的傳統。由此可見,婚禮為眾多少數民族提供了展示各種禮儀習慣和行為規范的活動的極佳平臺,在其喜慶氣氛的烘托下, 其感染力是其它活動所無法相比的, 因此, 就成為年輕一輩學習本民族傳統的最好機會。

(三)人際關系的協調

“兩家聯姻,家家幫忙,全村寨熱鬧”是很多少數民族的婚禮習俗,在婚禮前后,村寨里的許多人都會來幫忙。例如居住在云南怒江大峽谷中的怒族,當某家人辦喜事時,除了家族中人以外還有全村的相親們都會熱情地前來幫忙,男的幫著主人家挑挑水、砍砍柴,女的幫著打掃衛生或做一些手工活。其實這種婚俗現象普遍存在于云南的很多少數民族當中。因此,少數民族村寨中的婚禮,往往展現出一幅大家歡聚一堂、縱情歌唱、老友舉杯暢飲、陌生人相互認識的熱鬧景象。這種歡樂、和諧的氛圍使得親戚朋友、父老鄉親們的溝通和交流更加順暢,聯系更為緊密。另外,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不同民族混居現象普遍存在。一個民族婚禮常常會邀請別的民族的朋友參加,這在無形中又增進了各民族間的友誼和文化交流。由此可見,少數民族的婚禮無論在調節親人之間的關系、不同輩份的人們之間的情感,還是在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友誼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生產和生活技能的傳承和交流

婚禮被許多少數民族視為家庭中的頭等大事,在他們看來,婚禮辦得是否隆重是家庭興旺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婚禮的準備工作從一年,甚至幾年前就開始了,如蓋新房, 備嫁妝, 育豬羊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經濟實力的展示,也是家庭生產技能的比拼。新娘則要靠一雙巧手,為自己準備一套漂亮的婚服。婚服的精美程度,是人們評價新娘手巧不巧、人勤不勤快、能不能干的重要標準。再加之婚服的制作較為復雜,需要新娘子向母親、姐妹和親戚們虛心請教,這一學習過程甚至從小就開始了。而造房子、種地、打獵等,則是新郎所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婚禮的籌備過程就是婚姻雙方不斷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而婚禮中物品的豐盛程度和儀式的熱鬧程度,則是一種生產技能水平的展示與交流。

(五)宗教文化的傳承

篤信神靈與原始崇拜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共性特征之一。于是在婚禮這一盛大的儀式中,自然貫穿了許多拜神、驅邪的宗教活動。人們希望通過這些宗教儀式,使一對新人的結合能夠得到神靈或祖先的認可和保佑。例如大理鳳羽白族的婚禮中舉行“新房掛鏡”儀式,他們相信鏡子具有驅邪照妖的功能,可以保佑新婚夫妻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另外,在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傈僳族等眾多少數民族中,至今仍保留著新娘要跨過火盆、跳過火堆或鉆過火門才能進男方家門的原始宗教習俗。這一習俗的由來,一方面源于他們對火的原始崇拜,另一方面則是人們對火賦予了驅除邪魔的象征意義。正是人們這種借助宗教儀式,以保佑新婚夫妻平安幸福的心里訴求,使得各民族的傳統通過婚禮這一形式得以展示和傳承。

二、葬禮習俗文化

(一)延續氣脈

云南少數民族普遍認為,死亡只是人去了另一個地方,而不是真正的消失。他們認為在呼吸停止后,靈魂將開始一段新的旅程,雖然人死了,但他(她)仍將以一種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間,并與生者保持著某種聯系。如哈尼族喪禮習俗就是這樣: 當年長者臨終時, 眾孝子女必須守候在旁邊, 并由孝子通常由長子履行“ 薩策把” 儀式。在哈尼語中, “ 薩” 為氣流、氣息, 引伸意為血脈、生命,“ 策” 為斷開、裂開,“ 把” 為扶住、抬起或端住等。“ 薩策把” 合為扶著讓長者咽氣, 意譯為延續氣脈。延續氣脈的具體程序是臨咽氣時, 一名孝子用手竹環抱臨終者的脖頸, 稍微扶起讓其斷氣。在元江縣羊街鄉忙葉村一帶的哈尼族山寨, 長者咽氣的當口, 孝子要對著死者的衣袖口吹一口氣或者與死者嘴對嘴吹一口氣。在紅河縣樂育鄉一帶的哈尼山寨,孝子用左手拉著左袖口, 等候在老人的旁邊, 當他呼出最后一口氣的時候, 左手拂過老人的嘴邊, 表示把氣接過來, 并立即送進里屋, 裝入米籮或框子里, 把它珍藏起來。比如, 綠春縣大興鎮大寨村的哈尼人稱承接衣食的儀式為“ 格朗把”。 其過程是喪牛宰殺以后,無牛以豬代替, 眾孝子女圍牛而哭, 直至牛糞泄出。若牛糞不泄出, 須月手按壓牛腹擠出,眾孝子女逐一用右衣襟, 將牛糞連同土灰捧到正堂中的供桌上。

(二)祖先庇佑

云南許多少數民族都會精心選擇墓址,因為在他們看來,祖先神靈愿不愿庇護生者,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看埋葬死者遺體的墓址選得好不好。例如,哈尼族就認為,墓址選擇得當與否,將從根本上決定生者未來的命運。墓址選好了,死者的子子孫孫就會人丁繁衍、糧畜富足、家道興旺、蒸蒸日上,甚至能夠官運享通。另外,有的少數民族相信,故去的家族先烈具有神一般非凡強大的力量,能夠庇佑族員強健、族群興旺。因此,當族群中的長者離世,甚至已故多年后,族員們仍要為其舉行盛大的“武打喪”祭祀儀式。這種儀式既是對祖先亡靈的告慰,更是對祖先亡靈的取悅,它體現了人們希望得到祖先更多的庇護、幫助和保佑的帶有功利性的內心訴求。

(三)親情與孝道

葬禮時三親六戚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悼念逝去的親人,因此,葬禮往往是少數民族家族成員的一次聚會。這時的氛圍更有利于家族同根一體,抱成一團, 共尋生存意識的形成。而對未成年人來說,葬禮為他們直觀展示了今后將立足生息于其間的社會網絡。例如,在極其重視血緣關系的古代哈尼社會中,個人必須完全服從于家族和家庭,個人的情感、意志、思想和行為,都必須符合已有的規范,不容超越。在哈尼族地區,孝子在葬禮中必須履行如下儀式:延續氣脈承接衣食與好運,填實口含,為亡父母小鹼沐浴凈身,并將其大鹼入棺,參與選擇墓址,確定墓址的雞蛋必須由孝子跪地拋擲。起棺出殯時,孝子跪地, 讓棺槨從頭頂上方反復通過三次, 或者參與抬棺等等。這樣的葬禮儀式,使得哈尼族的年輕人在耳聞目濡中,懂得并自覺地繼承了本族的孝道,同時,又獲得了強烈的血緣認同感和血緣歸宿感。

(四)村落意識

自然村落是少數民族具有全方位功能的社會組織,是管理和協調社會事務的最大單位。自然村落都擁有一塊專屬于自己的界線分明的土地,和附著于這塊土地上的水利和森林等一切資源;以及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全體村民構成一個在根本利益上榮辱與共的共同體的特征。因此,少數民族往往傾盡全村之力共同辦理喪事,喪期自始至終歡聲笑語不斷, 村民們同餐共飲,正可借此調整因長期面向險惡人生所導致的壓抑的心境。同樣,比如在哈尼族看來, 死者不僅給生者留下衣食,死者的亡靈還要向生者顯示種種征兆,以此為媒介向他生前所在的村落暗示村落的前景與命運。鑒此, 解讀死者亡靈顯現的征兆,以此把握村落的未來是哈尼族葬禮的一項重要的內容。葬禮中反復渲染強調的村落地域共識,在哈尼族地區所具有的積極的社會意義是不容低估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 少數民族婚喪禮是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展示,在他們社會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社會的變化,特別是現代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少數民族婚喪禮中的許多傳統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述的功能有減弱的趨勢。在相當多的地區,婚禮越來越簡單。因此,如何研究和保護少數民族婚喪禮中那些優良的傳統,使之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存在并有所發展,是云南少數民族對外交流中值得重視和探討的項目。

參考文獻

[1]郭大烈.云南民族傳統文化變遷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2]張文勛,等.民族文化學[M].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楊政業.白族本主文化[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4]云南民族文化大觀叢書[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陳萍(1975-),女,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跨文化交際與翻譯。

第5篇

可以說,一個民族一旦缺少了民族精神,那么,這個民族就無法光大,可是,一個民族有了民族精神卻沒人把它發揚光大,那么也不行。因此,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就應成為我們每一個中華民族一員應盡的義務。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是光從嘴上說說就可以了,我們還應該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中去。就拿生活中的舉手之勞說起吧,居住在同一個村,同一個鎮的人,大家就應該互相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使各村之間的人際關系保持在友好交往,善待對方的狀態下,這便是不可缺少的團結的力量。

還有,我們青少年一代,應多幫助弱者,尊老愛幼,使老年人不孤獨,幼兒們不寂寞,使整個中華民族,整個國家被愛包圍著。

我們只要多為別人,多為中華民族,多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著想,努力做到自己應盡的責任,能多做一些有益的事,那也算是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而出一份力。

第6篇

1.1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精神動力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顯。一些西方國家推行所謂的“優勢文化”,企圖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發達國家。他們還利用我們改革開放、引進文化的機會千方百計對我們進行文化滲透,企圖影響我們的意識形態和優秀的文化傳統。這對于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重要時期的大學生來說,會使他們面對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產生困惑,特別是由于青年學生對我國不同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理解膚淺,因而對本民族認同弱化、邊緣化,帶來民族意識的淡化[2]。高校通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進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感受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了解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從而增強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傳承和創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提高文化辨別力,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襲。

1.2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路徑每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質,從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3]。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融入國際社會步伐的加快,我國的民族文化結構發生著急劇的轉變,對于民族文化現狀的認識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離我們遠去。一些獨特的方言、文字和習俗正在消亡,另外一些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禮儀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青年學生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力軍,因此,高職院校通過民族文化融合,促進青年學子吸納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而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創新。

2高職院校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亟待解決的問題

2.1學生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雖然眾多的高職院校意識到了校園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但現有的民族文化交流方式大多局限于課外的文藝性的校園活動,交流的方式單一且深度不夠,并未深入到日常的課堂中,導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精髓沒有很好地理解,更加不能體會各民族文化融合對于本民族文化發展和繼承所帶來的好處,同時,各民族的學生缺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加強學生對于各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高校實現校園民族文化融合需要解決的問題。

2.2校園民族文化交流工作與職業教育脫節高職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職業性”的基本屬性。高職院校在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同時也要遵循職業技術教育的一般規律,最大限度地體現民族文化特色,而現在許多高職院校在開展民族文化融合工作中,缺乏對職業態度、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培養,因此,我們必須把各民族人民的優秀品質如團結協作、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誠實守信的精神,貫穿于民族文化交流活動中,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職業態度,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和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

2.3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缺乏有效的交流平臺在校園里我們通??梢砸姷皆趯W生內部存在因民族或地區形成民族小團體,其團結度和集體認知程度更高,這種民族小團體由于缺少與外界交流,或是過分集中在團體內部交流,有時容易在本民族和小團體內部與外界造成隔離,一旦受到外界影響容易引發矛盾,影響著民族之間的關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校園內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交流平臺,使得各民族的學生由于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而不能夠很好地交流。而這種文化交流的缺失有礙于民族文化融合的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校園的和諧穩定造成不穩定因素。

3高職院校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徑探索

3.1貫穿一條主線,弘揚中國精神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中,高職院校要始終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主線,切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深入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國防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強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培育學生艱苦奮斗、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營造和諧奮進的文化氛圍[4]。學??梢匝堉麑<摇⒌赖履7丁⒊晒θ耸颗e辦以中國夢等弘揚社會主義民族大繁榮為主題的講座,讓不同民族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品味不同民族文化的博大情懷。同時,還可舉辦以大學生人生理想主題征文和演講等各類比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2把握兩個結合,彰顯民族特色一是注重各民族的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相結合。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中,高職院校既要注重各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更要注重隱含其中的內在品質,從而提升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教育價值和影響力。如學院舉辦民族風采展、民族建筑特色展時,注重挖掘出這些藝術品里面所蘊含的民族風情、主題思想及文化底蘊等,對學生形成感性和思想的雙重影響。此外,應該發揮民族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可以在、新疆、廣西、湘西等民族地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通過考察、調查、支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不同民族學生接受文化熏陶提供平臺保障;二是注重中華民族的共性文化和不同民族個性文化相結合。在民族文化交流中,高職院校既要注重弘揚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彰顯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要注重展示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語言文字等文化特色,彰顯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實現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統一。

3.3形成三種關系,創建和諧校園一是思想互導。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學??梢远ㄆ陂_展專題教育活動,采取學習、討論、交流的方式,使學生對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積極引導各民族學生主動吸收其他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剔除其糟粕,確立符合民族特點和體現個性需求的價值取向,形成思想上共同進步的互導關系。二是學習互幫。在文化學習中,學校可以以社團活動為載體,開展社團活動月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各民族學生自主學習,主動交流,互相關心,形成學習上積極進取的互幫關系。三是生活互助。在日常生活中,以宿舍文化建設為著力點,開展宿舍文化建設活動月系列活動,積極引導生尊重其他民族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性,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形成生活上和諧相處的合作關系。

3.4建立四種機制,促進文化交流一是建立多元互動機制。高職院校應該注意不斷健全民族文化交流互動機制,拓寬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間和渠道,實現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多樣化。健全院系聯動機制,落實了民族文化交流的任務和要求。健全全員參與機制,強化了全院教職員工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識。二是建立制度保障機制。為了推動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工作,應該制定民族文化交流項目管理辦法,出臺民族文化交流協會章程,完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方案。同時,還可以成立精品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全面加強項目管理。三是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把考核評價作為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民族文化交流項目考核細則,堅持過程考核和績效考核相結合的原則,把民族文化交流開展情況納入系部學生工作考核指標體系,實現責、權、利統一。四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堅持激勵和約束相結合,以激勵為主的原則,對在文化交流中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予以獎勵,對影響民族學生團結的言行予以制度約束。開展“文明標兵”、“自強之星”、“社會實踐典型”、“學習標兵”、“優秀學生干部”、“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組建先進事跡報告團在各系進行巡回演講[5]。

3.5搭建五個平臺,豐富交流形式一是搭建融合交流平臺。在校園內建立民族文化融合基地為高職院校民族文化融合互動提供了強大的融合交流平臺。民族文化融合基地可以舉辦民族文化藝術節或民族風采展,向師生展示各民族風采及歷史文化[6];同時可以在舉辦的各級職業技能大賽中將民族文化作為比賽的內容之一,更好地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和校園民族文化的特色,為各民族的同學提供一個展示本民族職業技能特色的平臺,讓學生在民族文化互動中體驗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此外,民族文化融合基地還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調研活動、愛心助學活動和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在互幫互助的服務社會中成長成才。二是搭建實地考察平臺。組織少數民族學生參觀高職院校所在省市及鄰近省份的人文景觀和革命勝地,可以分批組織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師生去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實地考察,感受民族風土人情。讓學生既釋放了工作、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和疲憊,遠離了城市的嘈雜與喧囂,享受了一份心靈的澄明與寧靜;又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增長了見識,磨練了意志,更多的收獲是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增強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三是搭建課堂滲透平臺。

第7篇

關鍵詞:交際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際;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2-0162-02

跨文化交際研究近三十年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績卓越。許多學者多角度地提出了系統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涵蓋了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文化交際與翻譯、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非語言交際、詞匯的文化內涵、跨文化交際與修辭、經貿領域的跨文化交際等。[1]不難看出這方面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外語教學界,研究的成果不僅數量頗豐,而且已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和普及。然而當今的世界發展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要培養這樣的新型人才不言而喻首先從文化入手。如何使這樣的新型人才具有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自然也就是跨文化研究的任務和宗旨。

仔細分析跨文化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大都以中西方文化作為比較的對象,卻很少涉及一個國家范圍內民族、種族及區域文化的差異。眾所周知,許多西方國家跨文化交際除了探討國家與國家之間人們的交際活動外,還涉及到了同一國度內部主體民族文化與其它亞文化族群之間的交際問題。

一、跨文化交流的先決條件

所謂“文化”,是指借助于語言文字的運用,以內隱或外顯的方式傳出的意義,它構成了處于一定歷史傳統和地理環境下共同生活的群體的“特殊成就”―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特殊經驗、智慧,它體現在可觀察到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其核心要素是價值觀念(包括與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2]從宏觀上理解,文化是各民族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在長期生產和社會活動中積淀下來的成就與經驗,各民族文化共同建構了人類文明。因此,民族文化作為人類智慧的共同產物具有一定的共性。這種普遍性和共同性為各民族國家跨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另外,從微觀的角度上審視,由于各文化群體、社會群體在各自不同的境域和時代背景下千差萬別,因此各民族、種族所積淀的文化成就也就深深地刻上了民族的烙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就必然存在了。這種各文化群體的差異和民族性決定了跨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必要性。總的來說,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決定了各文化群體的互補性,這正是跨文化交流的根源所在。

文化交流就其內在實質而言,一種文化不論歷史多么悠久,多么燦爛,如果只限于在同一宗族內流傳,其社會價值也不可能源遠流長??缥幕涣髂茉谑澜绶秶鷥绕毡榇嬖?,其本質的原因在于,各民族主流文化之間彼此競爭、排斥,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是相對獨立、自我演變、充實和完善的。正如法國作家丹納所說:“一個民族永遠保留著他鄉土的痕跡……”。但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各種民族文化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在彼此滲透、交融、互補中,覺察到了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所必須克服的弊病,和相對于其它民族文化的優勢和劣勢。于是文化與文化之間開始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文化在這種優勝劣汰中,一方面不斷地捍衛和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時又不斷地吸納其它民族文化的精髓??梢哉f,不同文化的相互競爭構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二、文化的民族性對跨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

保持各民族、種族的優秀文化和歷史傳統拓寬了多元文化的并存空間。民族文化涉及到一個民族的倫理、社會制度、民俗、宗教、哲學、藝術等精神領域和物質生活領域。所以,一個民族文化的實質就是該文化群體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經驗積累,是人們在各自的地理環境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智慧結晶。不同的民族、種族由于他們的生存空間受到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制約,其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方式也千差萬別,因此其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態勢。民族文化的進步與落后只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相對的動態過程??梢姡褡逦幕豢赡苡肋h閉關自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繼承和創新為民族文化創造了生命力。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提升傳統文化的意識,也就會逐漸失去了活力。但必須警惕的是西方少數國家試圖利用霸權文化強調文化的同一性,這種征服和統治“異族”文化的做法違背了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勢必遭到其它民族文化抵制。

當今社會由于人類科技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各民族、種族在生產、貿易、信息等環境之內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全球作為一個經濟、文化共同體而存在的趨勢越來越顯著。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日漸削弱,各民族都以空前的開放度和包容度與其它民族展開交流、溝通與融合,不斷從獨立、封閉、排斥的狀態轉為相互吸納文化精髓以謀求共同發展的境界。

文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經濟全球化在文化領域的深層反映和體現。交際民族文化的發展無疑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交際民族文化主要是指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種族之間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借鑒、文化滲透以及文化互補,最終不斷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境域及傳統模式的束縛而走向世界,實現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文化的融合的過程。

各種民族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各自的文化淵源。因此,大多數民族幾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的文化都是勞動人民從實踐當中積累出來的經驗,是隱含在一個文化群體內部的思維方式、價值體系、民族精神、、審美情趣等要素的結合。所有這些都是由其多年的經濟發展狀況,傳統習俗,社會生產力所決定的。

同時,民族文化的發展需要注入新的生命活力,需要與其它文化相互交融,而不是文化間的相互排斥。

民族文化應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

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動力。在《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一書的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闭怯捎谖幕涣?,才形成了今天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繁榮景象。

眾所周知,美國社會具有包容性。美國文化的包容性在于,美國容納了各國文化之精華。美國文化兼容了德意志文化。到美國生活的德國移民帶去了德意志文化,美國的德裔人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中把許多德國文化特征融入到的了美國的文化習俗中。猶如許多像漢堡包、啤酒等具有種族特色的食物一樣,熱狗也是德裔人在美國的即興之作。美國文化也包容了亞洲文化,美國華人通過各種方式傳承中華文明。美國文化還包容了拉美文化,印第安文化等等。而今由于美國文化的開放性,美國文化又被輸出到世界各地。在這種情況下,各民族、種族在保持各自的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的同時,又將本民族文化輸出到世界各地,吸納、融合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進而呈現出當前絢麗多彩的文化面貌。因此民族文化發展需要一種寬松的交際環境,要求多元文化共同發展與繁榮。

三、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意義

今天,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文化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跨文化交際變得越來越頻繁,提高跨文化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同民族文化間的彼此交流與兼容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重新構建使得接觸甚少或是毫無接觸的民族之間創建一種新的聯系―“智力聯系和精神聯系”。民族文化的封閉態勢將逐漸消退,多元文化的并存,世界文化的共享,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缥幕浑H責無旁貸地需要肩負起了這一歷史重任。

(一)跨文化交際可以提升民族意識,抵制霸權文化的沖擊

現在,不少國家已經意識到,如果不加分析的接受外來文化,盲目地使文化看似多樣化,最終將忽視本民族文化的內在價值,阻礙民族文化傳承的進程。身處如此波瀾壯闊的全球化進程中,捍衛民族文化成為每個社會成員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面,人類文明的進程各不相同,必然會導致文化交流的不平等,甚至出現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主義現象。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的落后,思想愚鈍不開化,以排斥的態度面對異族文化,也會阻礙民族文化發展的進程。但捍衛民族文化絕不意味著要導向“民族主義化”的自我孤立。借助跨文化交際思想所提出的“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為”方案,使全球化與本土化和諧統一、謀求共同發展。

(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情感、行為諸方面的能力,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根據實際情況,去學習和順應與之不同的文化習慣,并能創造性地處理交際雙方之間的文化差異。[4]學習和借鑒異質文化的先進成分,堅決抵制異質文化的腐朽內容,把民族意識融入到全球意識當中,不斷地創造出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只有“會同中外,融貫古今”,以寬廣的胸襟批判地繼承古今中外一切有價值的文化成果,才能很好地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豐富和完善自己。

隨著人類共同利益的日漸增加,共識領域的日益擴大,民族文化發展的綜合性趨勢越來越明顯??缥幕涣饔兄谧约好褡逦幕拇嬖诤头睒s,同時也吸收外來文化精髓,以文化交流促進科技、經貿、軍事等其它領域的交流,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騰飛,這正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根本所在。

作者單位:哈爾濱學院外語系

作者簡介:邴(197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和中西文化對比。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5:323.

[2]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王小鳳.中西文化與英漢熟語比較研究[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4]成中英.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8.

[5]高寶虹.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2.

第8篇

一個國家的形象既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也是認知者對于該國家認知的反映。歷史上,中國形象在世界上有著不同的面貌。從哲學家萊布尼茨、伏爾泰等對中國的崇拜和贊美,到19世紀的政客商人對中國形象“墮落的黑暗王國”的丑化;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黃禍論”的流行,到20世紀對紅星照耀下的蘇維埃政權的禮贊;從費正清對于現實中國中傳統的探究,到覺醒的龍、可怕對手的言論,中國的國家形象在認知者眼中不斷發生著變化。美國學者哈羅德?伊薩克斯撰寫的《美國的中國形象》一書,就將美國的中國形象細分為6個時期:18世紀的崇敬時期;1840年至1905年的蔑視時期;1905年至1937年的仁慈時期;1937年至1944年的欽佩時期;1944年至1949年的幻滅時期;1949年開始的一段敵視時期。

文化是一個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是外來者認知該國國家形象的體驗對象;它是一個國家形象的基本面容,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具體體現。在努力提升國家形象的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文化建設與文化形象的塑造。但是目前,從文化建設方面提升中國國家形象還存在著一些困境,如思維與觀念的惰性,我們常常重視硬件建設,而忽視軟件建設;常常重視現代色彩,而忽視文化傳統;常常重視西方文化,而忽視東方文化。同時,我們還在民族文化素質方面存在一些弱點,如國民文化素質有待全面提高、崇洋心態、現代化的物質形態化等。我們的文化理論也十分薄弱,通行的文化理論大多從西方“拿來”,缺乏本民族的東西,缺乏文化理論創造的心態,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傾向比較嚴重。此外,我們仍然存在上下之間的差距,如政府行為與民眾意識的差距、領導意識與群眾觀念的落差等。

黨的十七大強調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對于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建筑在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基礎上,國家的發展才是有后勁、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我們注重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就必須注重推進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提升中國國家形象中的文化含量。

在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建設中,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努力發掘弘揚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著世界性的重要影響。自孔子以來的中國優秀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更為世界所折服。歐洲18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風俗志》中就寫道:“讓我們首先注意一個民族,她在我們還沒有發明文字時,就已擁有一部以固定的語言連續記載的歷史了?!薄皻W洲王公及商人們發現東方,追求的只是財富,而哲學家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敝袊幕膬灹紓鹘y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和資源。在中國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關注西方、崇尚西方,而忽略了本國文化優良傳統的發掘與弘揚。我們應當在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典籍中,去粗取精、古為今用,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在充分發掘弘揚中國文化優良傳統中,樹立中國的國家形象。

二是全球化背景中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人們常說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既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又對于發展中國家構成某種威脅,其中包括在世界性的文化趨同中對本民族文化帶來的弱化影響。文化構成了一個民族的面容,它是一個民族歷史積淀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形態。梁漱溟在談到中國文化傳統時認為,“我相信全部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至少與各部門各方面相連貫)。它為中國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國人之所創造,復轉而了中國人”。這表明,在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在城市改造建設中注重保護文化遺址和民族特色,在社會生活中強調傳承民族節慶和民俗傳統,在文化藝術中注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民間手藝的傳承保護。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本色構成了民族的面貌,也成為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推進文化建設中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真正提升國家形象,也才不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模糊了民族的身份和認同。

三是在汲取域外文化精髓中建設當代文化。推進文化建設、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并非意味著封閉、排外。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大國的氣度,不斷接受和汲取域外文化精髓。要以“拿來主義”的姿態,經過分析甄別,分清精華與糟粕,在傳承中國文化優良傳統中,汲取域外文化精髓,建設中國當代文化,在與時俱進中使中國跟上世界的步伐,使中國人的文化生活與世界接軌。余英時在《以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意義》中指出,“整體地看,中國的價值系統是經得起現代化以至‘現代以后’的挑戰而不致于失去它的存在根據的?!鞔笪幕斎欢冀涍^了多次變遷,但其價值系統的中心部分至今仍充滿著活力。”這一分析,道出了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因此,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既要關注中國文化傳統的傳承,也應充滿信心地汲取域外文化。

第9篇

【關鍵詞】漢族 藏族 跨文化交流和諧文化建設

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使我們同時也進入了傳播全球化時代??萍嫉陌l展為“地球村”村民之間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缥幕瘋鞑ト找婷芮?,不同民族之間的跨文化交流也變得更加頻繁。本文取漢族和藏族文化習俗作為切入點,倡導多元文化的“共存互補”。

一、漢族和藏族的文化習俗

“文化習俗”也可稱為“風俗習慣”,是出現最早、流行最廣的一種社會規范,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它表現在飲食、服飾、節慶、禮節、婚喪等各個方面。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能凸顯出來,文化習俗的對比亦是如此。文化習俗的對比,可以客觀公正地提示已經隱含于交際行為和交際手段之中的文化差異現象,能增加彼此的了解。

1.稱呼習俗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不同的民族稱呼習俗各不相同。例如,漢族素來就有輩分觀念之分,為了表示對人的尊敬,對比自己高兩輩的人稱其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高一輩的稱其為“伯伯、阿姨”等,平輩稱其為“哥哥、姐姐、弟弟”,不過常常在稱謂前加上姓。稱呼上級、領導時習慣在此人所擔任的職務前加上姓,如“馬廠長”、“劉經理”等。藏族也是個非常重視稱謂的民族,稱謂不準確往往被視為不懂禮貌、沒有教養。藏族人在稱呼別人時一般在對方名字后面加一個“拉”,表示尊敬。例如,稱格桑為格桑拉,扎西為扎西拉;教師稱為格拉,廚師稱為瑪青拉等。

2.飲食習俗

中國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不同的民族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各不相同。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食是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漢族人喜歡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很講究烹飪,有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各種烹飪方式。藏族也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和食品結構。其中酥油、茶葉、牛羊肉、糌粑被稱為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藏族人講究口味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放鹽巴和蔥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調料。

3.婚禮習俗

漢族人在結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禮。結婚當天男方家要有人去迎親,女方家也會有人送親。要舉行婚禮,新娘要穿婚紗,在婚禮上新郎新娘要互換戒指。還要舉行婚宴,在婚宴上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鬧洞房是婚禮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禮都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婚禮的也是最有趣、最熱鬧的節目。地區的婚姻禮儀差別較多,因人因地而異,且奢簡有別。藏族年輕人結婚早的十八九歲,晚的三十歲左右。議婚時講究雙方不能是同骨系,而且屬相要相宜。求婚時要先向女方家長獻哈達等禮品,女方接受哈達即表示同意。擇日寫婚約,向女方父母獻“奶錢”及禮物,視為訂婚。結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服裝、頭飾等。迎親之日,男方的迎親隊要以有地位和名望的人為首,女方則要舉行送親儀式,送親的一般是新娘的兄弟、舅舅或至親好友。新娘到達男家后,除舉行一系列的儀式外,還要舉行熱烈、隆重的婚慶宴?;楹螅履镌谀屑易∑咛熳笥遥缓笈c新郎一起回娘家。講究的人家回娘家時,在路上遇到什么東西都獻哈達。

4.待客習俗

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漢族和藏族的待客之道也各不相同。客人到藏族人家里做客,主人一般都要對客人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主人敬青稞酒時,客人要是不喝,主人會端酒前來勸酒。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是不能拒絕的,至少要喝3碗,喝的越多越受歡迎。一般漢族人家里來了客人,沏茶、獻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茶葉和茶具也很講究。除了敬茶,還會挽留客人一起進餐。

5.禁忌習俗

禁忌是風俗習慣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禁忌就是“忌諱的話和行為”。禁忌是跨文化交流中敏感的問題,也是跨文化交流中最應注意的方面,如不尊重就會刺激甚至傷害對方的感情。在禁忌問題上,也反映了漢族和藏族在文化方面的差異。例如,藏族人忌殺生,忌食狗肉、驢肉和馬肉。有些地區還不吃魚肉。藏族人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圣物,認為觸犯禁規,對人對畜不利。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細節。如,到藏族同胞家里做客,男的坐在左邊,女的坐在右邊,不能混雜而坐。如果看到門口生一堆火或者門口插上樹枝,上面貼上一紅布條,表示這戶人家里有病人。

二、和諧文化建設中的跨文化傳播

文化的交流不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被另一個民族文化所取代,導致這個民族或那個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文化受到削弱,而是使本民族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內容后更加豐富更加興旺發達。按照和諧文化建設的理念就是指:“以追求和諧價值為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于一體,最終達到平衡、和諧狀態”。①藏族作為少數民族的一員,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藏族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寶貴資源。藏族的首府宮殿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殿建筑群,它的建筑風格聞名遐邇。藏族文化博大精深,除舉世聞名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還有文學、哲理、史地、天文、醫藥等方面的專著。漢族應該充分吸收和利用藏族同胞的優秀文化資源,尊重和發揚藏族傳統文化。下面幾個方面的跨文化交流體現了漢族同胞和藏族同胞之間的一種平衡、友好的跨文化交流狀態。

首先是旅游文化。具有奇異風光的,很受旅游者青睞。像塔王白居寺、珠穆朗瑪峰、布達拉宮等,每年都會有很多的漢族同胞前去觀光。人們到旅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欣賞邊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更重要的還在于親自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而在北京故宮、天安門廣場、八達嶺長城、王府井、避暑山莊等一些旅游景點同樣也可以看到藏族同胞的身影,他們在旅游的過程中不斷地了解漢族同胞的一些風俗習慣,感受漢族的文化氣息。由于旅游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這個交流的過程是彼此相互滲透、影響的過程。旅游者和東道主之間的交流,文化的相互傳輸,不僅引起了目的地社會文化的變化,也能通過對旅游者的影響來引起客源地文化的變化。②因此可以說旅游對推動漢藏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促進了彼此的文化傳播。

其次是藝術文化交流。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音樂、舞蹈等方面有著豐富的文化傳統。藏族的舞蹈種類很多,其中以鍋莊舞最為著名。人們用這樣一句話來贊美鍋莊舞內容之豐富,“天上有多少顆星,卓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卓就有多少詞;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有反映勞動生活的叫“羊毛鍋莊”,反映婚慶的叫“吉慶鍋莊”,表現生活情趣的“兔子鍋莊”等。藏族人每逢重大喜慶活動都會跳起鍋莊舞?,F在鍋莊已不是藏族人民獨享的舞蹈了,很多地方的漢族人也跳起了鍋莊。在節日慶典、文藝匯演、每日晨練中都能看到很多人穿著漂亮的藏族服飾跳著優美的鍋莊舞。很多地方還成立了鍋莊舞蹈團。2007年春晚中藏族同胞的“弦踏青”、“歡樂和諧4季風”、“敬酒歌”等節目讓觀眾陶醉,獲得各界好評。藏族同胞的歌舞盡顯民族特色,讓其他同胞體驗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文化。2007年春晚的主題是“歡樂和諧中國年”,把藏族同胞的歌舞節目編入到春晚中,充分體現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發揚、和諧文化的建設。同樣,漢族的很多流行歌曲也頗受藏族同胞的歡迎,像“龍的傳人”、“童年”、“花蝴蝶”、“喜唰唰”等歌曲。藏族同胞通過電視、收音機來收聽這些流行歌曲。還可以在大學校園里、大街上、公交車上都可以看到藏族同胞在聽這些流行歌曲。

在服飾上也體現了漢族和藏族人民的跨文化交流。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為華夏民族的“皮膚”,漢服深刻地烙印在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代表了這個古國民族華麗,優雅,博大的氣質。和古中國一樣,漢服的基本形式為東方世界提供了標準,今天中國及東亞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裝,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受到了漢服的影響。漢服款式多,布料純正,色澤好,穿起來美麗又大方?,F在在很多藏族同胞家的衣櫥中增添了漢族服飾。同樣,美麗的藏服也很受漢族同胞的歡迎,很多漢族同胞在跳鍋莊舞時都會穿著藏服。

飲食上的跨文化交流。藏族的飲食“四寶”:酥油、茶葉、牛羊肉、糌粑現在也很受漢族同胞的歡迎,尤其是牛羊肉和各式奶制品。的牦牛肉干更是遠近聞名。同樣漢族的主食米飯,饅頭等也很受藏族同胞的歡迎。

三、結語

跨文化傳播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換一個視角看世界,不斷增進文化認同,倡導文化多元化,促進相互理解的過程?!昂<{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民族眾多,文化多樣性特征比較突出,主流民族文化與非主流民族文化間交流的目的不是雙方獲得“共同方向”(co-orientation),而是“相互調整”(co-ordination)。今天,中國之所以能和諧、統一,正是各兄弟民族團結、和睦相處和不同民族文化受到尊重,相互認同并共同發揮各自優點的結果。當今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間的跨文化平衡傳播雖然取得了進步,但是要建設和諧文化,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建設和諧文化要求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不僅要做到“各美其美”,還要做到“美美與共”。這樣,不同的民族在人文價值上才能取得共識,民族間才能和平共處,才能建設和諧文化?!?/p>

注釋

①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與民族地區和諧文化建設[J].龍慶華、段全武.新西部(下半月).2007,(06)

②《從旅游人類學的視角看旅游過程中的跨文化交流》韓曉蘭、王力峰、李艷艷.消費期刊.2009年01期

參考文獻

[1]《跨文化交流學》關世杰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0

[2]藏北牧民――那曲地區社會歷史調查.木格勒、劉一民、張建式、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

[3]《跨文化傳播學導論》.孫英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版

[4]baidu網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看片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 久久久久久国产视频 | 国产在线视频在线 | 青草伊人久久 | 久久国内免费视频 |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爱瑟瑟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肉体奉公bd免费看 | 免费级毛片 | 免费国产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 91久久老司机福利精品网 | 免费一级国产生活片 | 97视频免费上传播放 |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 国产二区精品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 |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琪琪 | 你懂的国产视频 | 久久两性视频 | 久久久高清免费视频 | 日韩国产免费 |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不卡 | 2019天堂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福利视频导航 |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视频97 | 97狠狠干 |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 | 国产门事件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欧美成人 | 2019亚洲男人天堂 | 久久久全国免费视频 |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米奇电影院免费观看 | 九九视频在线播放 |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 | 久久国产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