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48:0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商業模式的常見定義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功能型CVP;構成要素;競爭性績效;關系;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2)09—0120—07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al 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and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s
——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Data from GEM and SME Listed Companies
ZHANG Xiao—ling1, ZHAO Y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2. School of Financial, 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anyang 712082)
Abstract: The 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CVP) is a core element of business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functional CVP and uses SEM to analyze the consequence probably existing between the functional CVP and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It forms the relation model of CVP components and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The data of 214 listed companies in GEM and SME board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VP compon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 Some tactics are provided to acquire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Key words: functional CVP; CVP component;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引言
在數字化技術、Internet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等快速發展的今天,商業模式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實踐界的高度重視,企業對其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已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成功因素[1,2]。盡管人們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和定義各不相同,但都緊緊圍繞企業如何為客戶和自身創造價值這個核心[3]。
在構成商業模式的基本要素中,最一致認同的要素是價值主張[4~6],它既能為公司創造卓越業績提供一盞指路明燈,又能為創造卓越業績打下堅實的基礎[7],而合理構建、妥善傳遞的客戶價值主張可以對公司戰略和業績做出重大貢獻[8]。制定合理的客戶價值主張有助于公司抓住重點,集中精力向客戶推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本文主要借助于結構方程模型,探索功能型客戶價值主張(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CVP)與企業競爭性績效的作用關系。
一、功能型CVP界定與假設推演
1.功能型CVP界定
目前對價值主張較系統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如何有效組織價值訴求,以最大限度影響目標客戶的購買行為以及品牌忠誠這些議題上[7],最常見的應用領域是營銷中作為廣告的促銷宣傳口號。
關于價值主張的定義,眾多學者給出界定,根據提出的時間順序,典型的價值主張定義有以下幾種:
那么,商業模式到底怎樣理解更全面?商業模式分成哪些類別和要素呢?這篇文章,對互聯網商業模式以及相關的一些概念做一下更簡單易懂的解讀。商業模式的定義
關于商業模式的定義,很多人給出了不同的理解。在這里我來做下整理,分析出一個更全面且更容易理解的解釋。
商業模式描述了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基本原理。--《商業模式新時代》
為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把能使企業運行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并通過最優實現形式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客戶價值,同時使系統達成持續贏利目標的整體解決方案。--《商業模式》
在我看來,商業模式就是你如何賺錢,其核心就是三個問題:你賣什么?怎么收費?怎么賣?--《創業36條軍規》
一句話,商業模式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給什么樣的用戶創造什么樣的價值;在創造用戶價值的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方法獲得商業價值。--《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
從上面的摘選可以看到,人們定義商業模式時,基本上會從兩個層面來討論:公司層面和產品層面。本文分別從這兩個層面,對商業模式進行解讀。
從公司層面解讀商業模式
從公司層面,商業模式包含了公司運作的方方面面,《商業模式新生代》中將公司的商業模式總結為了9個版塊,每個版塊都代表公司運營中的核心事務。在這里將其簡化,可以理解為四個核心要素:
產品:公司能提供哪些產品、服務、解決方案。
資源:公司所擁有的有競爭力的資源有哪些,比如技術資源、合作資源、政府資源、內容資源、業務資源。
客戶:公司面向的目標客戶群體,建設了怎樣的銷售渠道體系,客戶關系怎樣。
錢:公司的成本結構、收入來源、資本增值等跟錢有關的事務。
由于不同公司所擁有的各要素的資源和能力不同,所以才出現了各公司多樣化的商業模式。那么,公司層面的商業模式,可以通過這四個要素進行歸類,比如資源驅動、客戶驅動、產品驅動的商業模式。下面舉幾個例子:
客戶驅動的商業模式:一些公司沒有核心產品、核心技術,要么提供一些沒有技術門檻的產品和服務,要么其它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這樣的公司更依賴于建設有力的營銷體系維持客戶關系構建商業模式。比如常見的提供網站建設的公司。比如一些提供項目外包開發、設計服務的軟件、設計公司。還有一些專門為客戶提供廣告推廣、運營的公司。這些公司的特點是:大多以接客戶項目單生存。
資源驅動的商業模式:一些公司占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利用資源優勢研發產品、提供服務、甚至獲得項目訂單,以資源為基礎構建商業模式。一些有特定資質(牌照)的企業擁有業務資源優勢,比如電信運營商、出租車公司。一些基于高校的企業擁有技術資源,比如科大訊飛、清華紫光。一些有行業積累的企業擁有內容資源。一些有政府關系或大企業關系的公司能夠承接到大型項目。一些有業界口碑的企業(或高管)能夠獲得更多的合作資源。
產品驅動的商業模式:一些公司以研發解決行業(企業)、用戶問題的產品、服務、解決方案為核心目標,利用產品的低成本可復制性構建商業模式。產品主要分為實體產品和虛擬產品兩類。實體產品主要是需要生產制造的產品,比如玩具、書籍、消費品等。虛擬產品主要是以人的體力和智力轉換成的產品和功能,比如電子游戲、培訓課程、手機話費等。另外還有平臺類的產品,用于整合多方用戶需求為多方帶來價值,比如百貨商店、電影院、淘寶、滴滴出行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企業通過不同商業要素驅動構建的商業模式,都有著不同的特點。但是無論是資源驅動、客戶驅動還是產品驅動,其它的商業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錢”這個核心要素。一個成熟的企業必須要考慮成本、收入、增長等跟錢有關的問題。
從產品層面解讀商業模式
從產品層面討論商業模式的前提條件是這個公司是以產品驅動的公司,其產品是自己研發并做為公司核心業務。由于目前實體產品業務也在逐步互聯網化,而互聯網產品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論來支撐互聯網產品的商業模式邏輯。所以這里主要討論互聯網產品的商業模式。
在我看來,一個產品的商業模式可以拆分成用戶價值、盈利模式和運營方式三個基本要素。比如,我們在討論搜房網這個產品,會說它是一個“房產交易資訊類平臺”。其中包含的信息是“房產交易資訊”--用戶價值、“平臺”--運營方式,而盈利模式可以進一步分析得出“廣告”、“基于流量的交易分成”等模式。
下面詳細說明一下這三個基本要素:
用戶價值
這個產品是什么樣的產品,滿足了用戶怎樣的需求,為用戶提供了哪些價值。對于用戶價值的分析,首先要分析用戶場景確定目標用戶群體,然后分析用戶需求找到痛點并分析需求的質量,然后設計產品的核心功能如何去滿足用戶的需求,最后要跟其它滿足需求的產品(方案)相比較,建立競爭優勢。
一個優秀的產品在用戶價值方面應該滿足三個條件:抓住用戶的痛點、用戶需求質量高(廣泛、高頻、剛需)、與其它產品(方案)相比更有競爭力。
拿滴滴最早推出的打車功能來舉例。分析用戶打車的場景:最早打車要么在路口攔車、要么打出租車公司電話叫車,這個場景帶來的問題有:
不知道附近有沒有車,不確定等待的時間。(或者附近恰好有車,前一個路口轉走了的杯具)
高峰時間很難打到車。
多個人在同一地點打車時,有人不遵守秩序搶車。
攔了車之后,很有可能是黑車,跟乘客討價還價。
招手攔車效率低,很有可能出租車看不到而錯過機會。
分析以上五個問題,不難發現,前兩個問題是用戶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是打車這個用戶場景的核心痛點。
接下來,分析這個需求的質量:
打車難的問題不是個例,是很普遍發生的現象--需求范圍廣。
很多人每天都要打車,甚至一天打多次車--需求頻度高。
不打車的話就要擠公交、擠地鐵,對于經濟條件可以的用戶來說是最好的代步選擇--剛需。
所以,打車這個場景是一個廣泛、高頻、剛需的需求場景,需求質量高。
然后我們看看產品功能的設計是否解決了用戶的問題:
用戶打開APP后就能看到附近有哪些出租車,距離多遠一目了然。
高峰時間可以提高價格叫車,以金錢換等待的時間。
以在線搶單的形式,出租車與乘客建立一對一的契約,解決了不遵守秩序搶車的問題。
出租車的信息在APP中都有認證和備案,排除了黑車的可能。
下單后出租車司機會主動電話聯絡乘客,確定位置,不會出現錯過的問題。
最后,分析一下滴滴打車產品的競爭力,相比傳統的招手攔車、電話預約的方式,利用手機APP打車更加便捷、效率更高,解決了很多傳統打車時遇到的麻煩,競爭力更強。
盈利模式
關于產品的盈利模式,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話題,除了直接用于買賣的商品模式之外還有很多的花樣,直接的、間接的、不可告人的... ...。為了能夠更方便理解,在這里用最簡單的方式將其分成“免費”、“付費”兩種。
免費模式:
免費模式是互聯網產品最常見的盈利模式。需求強調的是:這里討論的是產品的“盈利模式”,不是“營銷手段”(不是免費送個小禮品什么的、或者免費做個小項目拉住客戶下個項目再賺回來什么的)。免費模式可以細分為:免費+廣告的盈利模式、免費+流量的導流模式、免費+增值功能(服務)的盈利模式。
免費+廣告:這是互聯網最早的一種盈利模式,搜索引擎、門戶網站、功能網站大多都利用這種盈利模式。無論是融入到產品中的閃屏廣告頁、還是損害體驗的突兀的廣告位,還有搜索推廣、軟文推廣等,都是廣告的一種呈現方式。
免費+流量:基于龐大的人口紅利,很多軟件的目標已經從單純的付費模式轉移到流量模式。流量模式的變現途徑有很多,為其它產品轉移用戶,為服務提供商導流意向客戶信息,為其它產品獲取曝光,為線下服務提供商引流訂單。
舉幾個例子:
滴滴出行的“發現”功能里,是在向各合作產品提供的服務導流。
裝修管家的“申請免費報價”功能,目的是為了采集意向用戶的信息,之后傳遞給合適的裝修服務商。
駕考寶典的“百寶箱”功能里面,放置了很多與駕考功能沒有任何關系的產品和服務,是為了基于其APP的高流量進行導流。
免費+增值功能:免費增值功能的利用方式也比較豐富。比如AppStore中:
提供免費的Lite版和付費購買的Pro版。
直接使用會員年費(或一次性VIP會員費)獲得增值功能。
讓用戶直接購買一些增值功能(或服務)。
以虛擬貨幣的形式讓用戶購買增值功能。
游戲也會采用免費+付費道具的方式盈利。
付費模式:
付費模式主要為銷售實體或虛擬的“商品”。以電商模式和App Store為代表的虛擬商城兩種模式。用戶付費購買的都是有價值的商品:實體商品、APP、書籍、音樂、游戲等虛擬內容。
運營方式
在確定了“產品為用戶提供什么價值”和“如何通過產品盈利”兩個要素后,策劃運營方式實際上就是解決“通過怎樣的方式能把產品送到用戶手中”和“通過什么方式能讓用戶使用付費功能”這兩個問題。根據產品的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公司制定的運營方式也是不同的。
基于用戶:
互聯網產品最核心的資源就是用戶,服務好用戶是第一要務。用戶運營的核心指標是用戶量和用戶的活躍度。所以產品運營的重點要放在“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并留住他們”和“如果讓現有用戶更頻繁的去使用”這兩個問題上。
基于內容:
對于以內容為主的資訊類產品、閱讀播放類產品,其核心價值在于內容的質量,不僅要把握好優質內容的來源,有時還要自己生產內容。內容運營的工作主要是內容的生產、整理、分發。一些其它品類的互聯網產品,有時也會利用內容運營增加用戶粘性,提升推廣效果。
基于數據:
很多互聯網產品對于數據分析非常重視,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總結出用戶的使用習慣、反饋產品的功能設計優劣,分析出用戶使用的頻度和粘性。通過數據分析的結果,可以指導產品的下一步功能研發目標,營銷活動的側重點,甚至調整產品的方向定位。
一、 商業模式的概念
根據MarkW.Johnson,ClaytonM.Christensen和Henning Kagermann等人的觀點,商業模式包括顧客價值主張、盈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四個相互關聯的組成要素。顧客價值主張和盈利模式定義了顧客和企業各自的價值,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則描述了如何為雙方提供價值。
1.顧客價值主張即企業為顧客創造價值,滿足顧客關鍵需求的方式。確定顧客價值主張的關鍵在于準確地找到顧客尚未滿足的關鍵需求,并設計出相應的產品來滿足顧客。著名的個人計算機制造商DELL公司采用直接面對最終顧客的按單生產模式來銷售電腦,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的核心抓住了顧客的個性化需求,按照顧客的需求量身定做個人電腦,顧客可以自己進行配置、選擇喜歡的外形和色彩等。
2.企業盈利模式是指企業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同時為自身創造利潤。大家通常認為企業的盈利模式等同于商業模式,但是盈利模式只是商業模式的一個方面,商業模式需要多個要素共同支撐,才能實現盈利。Mark W. Johnson, Clayton M. Christensen和Henning Kagermann等人提出,確定盈利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首先確定提供給顧客價值所需的價格,然后追根溯源來決定可變成本和毛利潤,也可由此來決定生產規模和資源的周轉率。DELL的直線訂購模式省去了中間商環節,同時降低了庫存成本,不僅滿足顧客的個性化定制,同時也實現了低成本運營,保證了企業的收入和利潤。
3.關鍵資源指的是企業獨有的人、技術、產品、設備、渠道、品牌等資源,這些資源一般企業都有,但是關鍵資源具有獨特性,而且必須能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競爭優勢。一個企業必須占有關鍵性的資源,才能支撐其商業模式獲得成功。
4.關鍵流程指的是使企業能夠提供顧客價值,并可以重復進行的運營和管理流程,例如制造流程、預算流程、計劃流程、銷售流程和服務流程。關鍵流程也包含企業的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等方面的內容。DELL公司的關鍵流程在于其供應鏈運作流程,DELL沒有自己的倉庫,完全依靠與供應商的密切合作來迅速滿足顧客需求。DELL的供應商在DELL公司周圍都建立了自己的倉庫,而且DELL與供應商之間實現信息的實時交流,共享顧客信息,DELL要做的就是將顧客訂單需求反饋給供應商,由供應商完成組裝,這一些列的供應流程既減少了DELL的庫存壓力,又實現了與供應商的密切合作,為DELL的低成本直銷模式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二、 如何進行商業模式創新
根據商業模式的四要素,Mark W. Johnson, Clayton M. Christensen和Henning Kagermann提出了建立新商業模式的關鍵點。
1.要確定顧客價值主張,找到顧客尚未滿足的關鍵需求,并想方設法來滿足顧客。一般而言,常見的阻礙消費者獲得滿足的因素主要有資金、渠道、技術、時間等四個因素,其中任何阻礙消費者需求滿足要素都可能成為企業形成顧客價值主張的關鍵著眼點。Tata汽車公司管理者在看到印度孟買的大街上到處都是載著大人小孩的小型摩托的時候意識到,為這些家庭提供一種更為安全的交通工具或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商機。他進一步了解到,印度最便宜的汽車的價格是小型摩托車價格的五倍,很多家庭負擔不起汽車的價格。因此,Tata公司敏銳地意識到,阻礙印度家庭滿意的關鍵因素是資金的問題,如果能提供一種能負擔的、安全的、適應各種氣候的汽車,則公司就能抓住顧客的關鍵需求,提出有力的顧客價值主張。
2.要設計相應的盈利模式。Tata公司為印度顧客生產替代小型摩托的汽車時,將汽車價格定為2500美元,低于當時最便宜的汽車價格的一半。但是由于潛在的顧客群體非常龐大,只要能夠提高銷量,公司還是可以獲得利潤。根據這一價格定位,Tata公司必須大幅削減成本構成的各個要素。
3.要識別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不同行業的公司有不同的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例如服務業的關鍵資源通常是員工,其關鍵流程也就是與人相關的流程。通常而言,單個的資源和流程并沒有多大的意義,重要的是它們之間獨特的整合方式。這種整合方式要根據前兩個要素,顧客價值主張和盈利模式來確定。Tata公司確定了為顧客提供的價值和盈利模式后,建立了一個相當年輕的工程師團隊來設計、制造和分銷Nano這款車,之所以啟用年輕的團隊是因為他們能避免公司現有的盈利模式的影響和限制,來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年輕的工程師們盡最大可能減少Nano的零部件,外包了85%的零部件制造,減少了銷售商的數量,以此來降低成本,并實現了較理想的經濟規模。
4.需要考慮的是規章制度和相關準則。規則的制定往往是在新產品測試之后進行,因為在產品開發的最初時期需要商業模式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來支持創新活動,因此必須具備充分的制度自由才能發揮商業模式的動態創新能力。
值得重視的是,商業模式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要素本身的創新,而是要在四個要素之間建立創新的聯結方式,使得四者互相影響,相互支撐,形成一個有效運行的系統,來滿足顧客的需求,實現企業的良好運營。
三、 商業模式創新可能遇到的阻力
商業模式創新與其他的創新行為一樣,在執行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來妨礙它的順利進行,我們主要從組織結構、路徑依賴、員工認知、資源配置和權利等方面來分析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1.組織結構。因為商業模式的創新需要很多基礎性的改變和深刻的變革,而作為企業資源和權利分配的載體的組織結構必然需要作出改變,因此現有結構的特點可能會影響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研究表明,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與否與組織內部權力結構有關,分散的權力中心不利于商業模式創新的進行。而且,創新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就是企業對創新活動的資源投入,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的匱乏都將影響創新的質量和速度,而企業的資源大都被現有的商業模式占用,因此商業模式的創新還會遇到資源配置方面的阻礙。
2.路徑依賴。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對于新創企業而言,不存在成形的商業模式,企業在路徑依賴方面的阻力幾乎沒有,但是對于已經成長起來的企業,其原有的商業模式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對現有路徑的依賴,這就使企業很難從中跳出來,采用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3.員工認知與行為。商業模式創新從主意的產生、主意的評價到主意的執行,都需要企業員工的參與,因此,員工的認知和行為會貫穿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從模糊概念到具體執行的整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員工對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將會產生較低的創新意愿,或者在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中員工可能會因為現有習慣被改變或者是既得利益受損,而產生抵制創新的行為,阻礙商業模式創新的順利進行。
經研究分析,我們將以上阻力歸類為兩大類:原有商業模式的惰性和企業員工的認知及行為。因此,要想成功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必須對原有的商業模式進行突破性的改進,堅定地對組織結構、資源配置和路徑依賴做出適應創新需求的改變。同時企業應加強對員工創新意識的培養,形成不斷創新的文化氛圍,使創新成為員工的思維方式,掃清商業模式創新的認知障礙。
四、商業模式的創新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般而言,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主要有突破性新技術、變化的競爭環境和新的市場技術等三個。因此當企業需要商業化一項新的技術,現有產品或服務不能滿足顧客需求,或者競爭基礎發生了劇烈變化,企業不得不做出回應的時候,企業可以選擇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
雖然商業模式的創新成為大家競相追逐的領域,很多企業也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企業也必須對此保持謹慎,因為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條件。只有當企業可以用聚焦的、有吸引力的顧客價值主張來解決顧客的關鍵需求,能夠設計出一個能夠很好地整合四要素的模式并使其避免現有核心競爭能力的消極影響,而且該模式能夠給對手帶來巨大打擊的時候,企業才能進行商業模式創新。
【關鍵詞】 高檔酒店 商業模式 創新
一、引言
作為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商業模式創新是指企業價值創造提供基本邏輯的變化,即把新的商業模式引入社會的生產體系,并為客戶和自身創造價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模式創新已經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對于生產型企業如此(付倩,2012),對于商貿企業也是如此(鄭艷,2010)。因此,商業模式創新吸引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郭陽旭用商業模式理論引入飯店集團的戰略管理分析,并根據價值鏈理論、企業組織行為學與企業流程再造理論分析了國內外飯店集團商業模式的內部結構與邏輯關系;杜群(2011)提出酒店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生存空間并能持續盈利就得靠系統的安排和整體的力量,即商業模式的設計;黃麗莎(2009)指出以技術為驅動的網絡酒店是經濟型酒店商業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就網絡酒店的定義進行了界定,最后根據價值網絡、價值主張、業務流程、目標市場、渠道拓展、核心能力這幾個商業模式的核心組成因素,設計出基于網絡的經濟型酒店商業模式。然而尚無學者對酒店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尤其是沒有對高檔酒店的商業模式創新予以研究。鑒于此,本文擬以“高檔酒店的商業模式”為題進行研究。
二、高檔酒店的商業模式內涵
1、產品的豐富性、高雅性
高檔酒店緊扣酒店的核心價值——超值享受,以客房產品為基礎,提供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寬泛的、享受,從而大幅度提高顧客消費過程中的精神體驗。一般來說,經濟型酒店除了提供客房和早餐之外,餐飲、休閑、健身、旅游和會議設施等服務也在供應范圍之內,甚至奢侈品銷售也在其中。
2、產品和服務的優質性
與一般社會旅館不同的是,高檔酒店非常強調客房設施的舒適性和服務的個性化、特色化,突出安全清潔、舒適高雅、服務上乘等特點,強調情調的鋪成、氛圍的釀造和文化底蘊的烘托,這一切都是以產品和服務的優質為基礎的。
3、市場定位明確
高檔酒店往往以高端商務客人、高收入階層、公費旅客(含政府高級別官員)為主要目標市場,而經濟型酒店的目標市場是一般的商務人士、工薪階層、普通自費旅游者和學生群體等。
4、高檔酒店一般采取個性化、特色性經營方式
高檔酒店一般采取個性化、特色性經營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樹立行業標桿,成就品牌優勢,所以這些高檔酒店常常是一個城市的地標。而經濟型酒店一般采取連鎖經營的方式,通過連鎖經營達到規模經濟,提高品牌價值。高檔酒店的商業模式不同于一般酒店的商業模式,高檔酒店是以集成企業內外部資源服務于顧客,使顧客獲得超值體驗服務,并實現持續盈利、環境共生為目的。
三、我國現行高檔酒店的商業模式
1、人文酒店商業模式
一些酒店,其建筑常常是文化底蘊的重要設施或一定區域內的典型建筑,這種優勢常常使之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代表著該地的文化特色,以致吸引著眾多文化品味追求者和城市特色旅游者。對于這一類型的酒店,常常采用人文酒店商業模式。但人文酒店商業模式的缺點是形成條件較為苛刻,對建筑物的要求較高,一般應具有代表性,并借助口碑效應實現營銷,特點是這種商業模式形成之后的穩定性高,具有不可復制的贏利點。
2、商務酒店商業模式
作為企業整合市場資源、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和提升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企業的商務活動越來越頻繁。為了滿足企業商業活動的需求,為其提供會務、溝通、交流、宣傳、公關和推廣等活動平臺是必須的。一些酒店就采用商務酒店商業模式,扮演著這種平臺供應商的角色。對于這類酒店而言,其商業模式的成功受制于城市商業發達程度、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因其經營著住宿、會務、高檔餐廳、酒吧、休閑健身娛樂、通訊等多元業務,會務在其業務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3、度假酒店商業模式
在休閑經濟時代,人民大眾的旅游需求不斷增加,因旅游而引發的住宿、休閑、娛樂甚至購物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為了滿足游客的這些需求,一些酒店以旅游景點為依托,建立了面向游客以住宿、休閑、旅游、購物等業務為主體的商業模式,這就是度假酒店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也具有多贏利點,但是其經營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景點的旅游淡旺季。當旺季來臨時,游客劇增,管理壓力增加;當淡季來臨時,游客劇減,成本壓力增加。所以,度假酒店的管理模式要求更高。
4、會展酒店商業模式
在體驗經濟時代,會展業的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其為消費者提供了新產品體驗的機會。當生產者展示其產品時,當消費者體驗新產品時,都可能伴有住宿、會務、休閑等需求,這些需要會展場館附近的酒店就可以提供。因此把這些以會展場館為依托、以服務會展游客為中心的酒店的商業模式稱之為會展酒店商業模式。這一類酒店是商務酒店商業模式的一種特例。這種商業模式受到會展場地利用頻次、會展規模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其入住率具有較大的波動性,這也給其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賭場酒店商業模式
賭場酒店主要存在于我國澳門地區,已經成為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酒店的存在和發展是以合法化的賭場為依托的,其顧客多數為來賭場光顧的游客,這部分游客常常攜有巨款或身價不菲,因此其安全性就顯得額外重要了,而這也是他們對賭場酒店最基本的要求。此外,住宿、餐飲、休閑、娛樂、旅游也是這類酒店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賭場酒店商業模式是一種安全管理更加突出的多元化服務型商業模式。
我國現行高檔酒店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賣點式經營,具體而言,就是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之上,圍繞一個特定賣點進行重點經營。這種經營模式的生態性非常強,人文酒店商業模式依賴地標,商務酒店商業模式依賴便捷交通,度假酒店商業模式依賴景點,會展酒店商業模式依賴會展館,賭場酒店商業模式依賴合法賭場,這種依賴關系構成了高檔酒店商業模式的生態性基礎。所以,現行高檔酒店商業模式具有生態性,但是其系統性尚顯不足。例如度假酒店商業模式尚無法克服景點的旅游淡旺季,會展酒店商業模式尚無法克服會展周期長短等。不僅如此,現行高檔酒店商業模式的持續盈利性也略顯不足。當其依賴的條件發生變化時,這些高檔酒店的盈利將受到極大的影響。例如在城鎮化進程中,地標在不斷刷新,為此人文酒店、商務酒店的盈利性將受到影響;在城市管理規范化、治安持續改善的過程中,賭場酒店的盈利能力將受到影響等。所以,現行的高檔酒店商業模式尚存在問題和不足,仍有改進的空間。
四、高檔酒店的商業模式創新
1、高檔酒店商業模式創新的視角
(1)高檔酒店商業模式更加系統。商業模式是指為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把能使企業運行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并通過最優實現形式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客戶價值,同時使系統達成持續贏利目標的整體解決方案(王嘯楓,2010)。這種解決方案包括經營模式、服務模式、營銷模式、管理模式、投融資模式、擴大模式等內容,并且這些內容是相互關聯的。
(2)高檔酒店的盈利性更加持續。商業模式應描述為企業與其產品和服務之間的商業關系,構造各種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Hawkins,2002),是企業能夠獲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邏輯表達(Sterwart,2000)。既然是邏輯,那就有因果,應充分認識并利用高檔酒店經營過程中的邏輯關系,以此建立更加廣泛的盈利空間、更加有生命力的盈利策略。
2、高檔酒店商業模式創新的途徑
(1)以穩健的客源流為基礎,發展體驗經營業務。客戶入住酒店本身是一次對酒店內飾產品和服務試用體驗的全過程,為此會對高檔酒店的服務、內飾產品等產生一些感性認知,這種認知可能影響其未來的購物行為,所以高檔酒店可以開拓體驗營銷業務。這種業務對于那些提供新內飾產品、新服務的供應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些企業積極參加產品展示會、交易會的根本原因。而高檔酒店可以為這些供應商提供上述服務,發展體驗經營業務。
(2)以品牌經營為紐帶,開展冠名權經營業務。冠名權經營是重要設施、重大活動常見的一種經營方式,在體育領域應用非常廣泛,這種方式在高檔酒店經營過程之中也是適用的,根本原因是:冠名權經營實質上是一種品牌經營方式,借助品牌優勢進行價值傳遞的一種經營模式。在許多酒店,其房間號常常用特定的名稱代替,特別是一些酒店內的餐廳名常常是有特定稱呼的,這種稱呼旨在傳遞一種文化氣息。所以,高檔酒店也可以以冠名權經營業務。
(3)堅持長租和短租相結合、租賃與再租賃相結合,實現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對于高檔酒店而言,無論其級別如何,為顧客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仍然是基礎。顧客獲得住宿服務是通過租賃實現的,沒有房間經營權、所有權的轉移。為了節約成本,短租是一種常見的方式,但是短租特別容易導致客流的淡旺季。為了穩固客源,高檔酒店可以實施短租和長租相結合,并給予長租一定的優惠。此外,還可以實施租賃與再租賃相結合,即長期租賃用戶可以將住宿資格再轉租他人,也可以在房間閑置時委托酒店管理者轉租他人。這種新的模式更加有利于客源的穩定和市場的開拓,還可以提高酒店的利用效率。
五、結語
為適應市場環境的需求,人文酒店、商務酒店、度假酒店、會展酒店、賭場酒店等不同類型的酒店形成了不同的商業模式,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生態性,但是從系統動力學的視角而言,其商業模式還缺乏系統性和盈利的持續性。基于此,可通過開展體驗經營業務、冠名權經營業務、長租和短租相結合、租賃與再租賃相結合等方式實現高檔酒店商業模式的創新。
【參考文獻】
[1] 付倩:汽車商業模式創新方向[J].現代商業,2012(12).
[2] 鄭艷:基于商業模式創新的零售業發展思考[J].中國商貿, 2010(17).
[3] 杜群:如家快捷酒店的商業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11(33).
[4] 黃麗莎:基于網絡的經濟型酒店商業模式研究[D].暨南大學,2009.
[5] 郭陽旭:集團飯店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6] 董紅衛:經濟型酒店管理的商業模式[J].中國商人,2002(1).
關鍵詞:云計算 技術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deepening,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tend to be huge, huge data mining processing, distribution problems such as heterogeneous gradually revealed, and then the new concept of new technology also emerge in endlessl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network computing method, the cloud computing, it in people in work and life more and more application, the impact of the more and more deep.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mainstream to the cloud computing method from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in detail, and the technology is a thorough analysis.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TN7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云計算定義
云計算是一個大規模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其提供抽象的、虛擬的、動態調整以及可管理的計算能力、存儲、平臺以及服務提供給因特網上的外部用戶。
從定義可以看出,云計算是一個巨大規模的分布式計算環境,與傳統的計算模式不同的地方是:
1) 具有巨大的規模;
2) 可以封裝成一個單一的入口,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
3) 服務可以動態配置和按需提交。
推動云計算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以下四個方面:
1) 快速降低的硬件成本,以及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
2) 多核技術的廣泛采用和現代高性能計算機能夠提供的幾十萬個核的計算能力;
3) 科學計算面臨的成指數增長的數據以及互聯網上的巨大數據處理要求;
4) 廣為接受的面向服務計算和Web 2.0應用。
2. 云計算分布式系統
從云計算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云計算與網格計算、公共計算、服務計算、分布式計算等技術存在相互交叉的內容。云計算是從網格計算演化出來的,其框架體系在一定程度依賴網格計算的框架體系。公用計算僅僅是一個計算和存儲的商業模式,其通常采用網格架構提供記帳和監控服務實現。圖1 說明了云計算和其他分布式計算之間的關系。
Web2.0 幾乎涵蓋了面向服務應用,云計算在Web2.0 中占據重要地位。超級計算和集群計算更多的側重于傳統的應用計算。
2.1 商業模式
傳統的商業模式是軟件(通常在一臺計算機上運行)一次支付終身使用。在以云計算為基礎的商業模式中,用戶采用租用模式,由于規模效益,云計算提供的產品價格將大大降低。例如,亞馬遜在線主要提供一個計算云和數據云,計算云的收費方式是根據每個應用實例消耗的計算小時數,數據云是根據每GB/月來收費的,數據傳輸是按照TB/月來計算的。
2.2 體系結構
云計算用于解決因特網規模的計算問題,這與網格所解決的問題是完全不同的。云計算采用標準的協議和接口實現一個巨大的計算和存儲資源的共享。云計算構建在一系列已存在的協議之上,例如Web Service 協議(WSDL,SOAP),一些Web2.0技術例如REST、RSS、AJAX 等等。
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同樣有很多種,這里給出最常見的四層架構定義。基礎層、架構層、平臺層和應用層。基礎層包含了原始的硬件資源,例如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架構層通常采用虛擬化技術將基礎層的資源進行抽象和封裝,對上層提供一個集成的資源環境,例如,虛擬的計算機和集群,一個邏輯上的文件系統,邏輯上的數據庫系統等等。平臺層在統一資源層的基礎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工具、中間件和服務來作為開發平臺環境。應用層則在平臺層的基礎上提供面向服務的應用。
在云計算的商業實現種,云通常在三個層次上提供服務,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架構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平臺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
IaaS 提供硬件、軟件以及應用程序運行環境。云的架構可以根據應用程序使用資源需求動態伸縮。典型的例子是Amazon的EC2(彈性云計算)服務和S3(簡單存儲服務),其提供開放的計算和存儲服務。Eucalyptus是其開放源碼實現,提供類似Amazon 的EC2 接口,允許用戶建立一個云架構的試驗環境。
PaaS 提供一個更高層次的集成環境,以便用戶建立、測試和部署定制的應用程序。為了獲得程序的可擴展性,開發者需要遵守軟件開發上的一些限制,否則程序無法提交到云上運行。典型的平臺即服務是Google 的App Engine,它提供終端用戶在可伸縮環境下開發Web 應用程序的能力。
SaaS 采用計費模式提供一些特定的軟件允許用戶遠程使用。Sale force 是在線客戶關系管理的業界領先廠商。微軟提供的Live Mesh 服務允許多臺設備的文件和目錄同步共享。
雖然云提供了三層模型架構,但是三層模型之間沒有標準接口協議。因此,云間互操作幾乎不太可能。目前云提供商重點是提供更好的云服務,一旦云計算技術成熟后,各種云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互操作有可能發展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商業環境。
2.3 資源管理
虛擬化:虛擬化技術已經成為云計算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對于使用的用戶而言,虛擬化給用戶造成云中所有的資源均被用戶獨占的假象。虛擬化同時對于基礎層(計算、存儲、網絡資源)提供統一的資源描述。虛擬化同時提供每個程序封閉的運行環境,提供例如配置、部署、啟動、遷移、暫停、恢復和停止的統一機制以實現更好的安全、管理和隔離。
云計算采用虛擬化技術還有以下原因:
1.服務器上應用程序聚合,將多個應用程序運行在同一臺服務器上可以使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2.由于每個程序對資源需求不同,例如有的需要大規模計算,有的需要更多的存儲。采用虛擬化技術可以針對
不同的應用程序需求提供不同的資源;
[關鍵詞]網絡企業;商業模式;電子商務
[中國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70(2008)03-0081-04
[收稿日期]2008-04-18
[作者簡介]張淑梅,女,山東泰安人,山東財政學院國際經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商務與網絡經濟。
傳統的企業創新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三個方面,但網絡經濟的發展給企業創新帶來了第四個方面的問題,即商業模式的創新。網絡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極其迅速,截止到2007年6月,中國大陸上網的計算機已經達到6710多萬臺,上網人數已上升到16200萬人,WWW站點數超過918萬多個,CN下注冊的域名數為615萬多個。[1]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網絡大國,以百度、騰訊、新浪、搜狐、網易等為代表的大批互聯網企業,推動著中國網絡經濟快速發展。從網絡企業誕生起,關于網絡企業的商業模式的討論,就一直是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研究的熱點,因為商業模式對網絡企業發展的作用極為關鍵,它決定了網絡企業從創立到成長壯大的全過程。本文在總結中國網絡企業主要的商業模式基礎上,對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方法進行研究,探索中國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實現途徑。
一、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內涵及研究進展
(一)本文關于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等的界定
從互聯網對社會經濟的雙重意義出發,對網絡企業這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廣義地說,隨著互聯網向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滲透,互聯網將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引擎,任何企業的發展都將離不開互聯網,企業網絡化是趨勢和潮流,正如世界企業巨頭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所宣傳的口號那樣:“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因此廣義的概念,網絡企業就是所有的企業形態,將來任何企業都可以理解為是“網絡企業”。網絡企業狹義的概念范圍則大大縮小,是指誕生于互聯網基礎之上,基于互聯網提供信息產品服務和產品交易為內容,按商業原則規范運作的一種企業模式。網絡企業是通過網絡技術來進行商業活動、提供節目內容、電子郵件、信息搜索、以及廣告傳播來贏利,或者通過相關性再投資贏利;電信運營商提供的是網絡的基礎設施服務,如光纖通路,數據傳輸來獲得贏利,本文研究狹義的網絡企業,不包括電信運營商。 商業模式的概念,在學術界沒有準確、一致的定義。商業模式是一個來自英文的概念,其原意為“Business Model”,有人也譯作“生意模式”。聶正安認為,認為所有的企業行為取向都會表現為一定的“商業模式”,為此,他歸納定義的商業模式的概念是,“一種由企業的基本制度、組織架構、管理規范、業務流程、經營戰略等要素組成的企業運作機制,商業模式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狀況”。[2]清華大學雷家授認為,企業的商業模式應當是一個企業如何利用自身資源,在一個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商業流程中,將最終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并收回投資、獲取利潤的解決方案。[3]汪蓉等人對商業模式的概念總結得極為直白和簡單:“商業模式就是企業在其運行過程中使其收入大于投入而獲得利潤的方式和方法。”[4]本文把商業模式概括為企業的商務活動盈利模式,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是指以網絡企業為主體的商業模式創新。
(二)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研究進展
國內較早系統地研究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是網絡經濟學者呂本富,他從全球500多個商業網站中,選取了100多個商業模式,逐一歸納分析研究他們的內容。[5]他的歸納是較好的理解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素材。但是,呂本富的研究只是對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靜態研究,動態研究較少,由于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發展很快,很多已經成為歷史;另一方面,他所研究的案例多是國外的網絡企業,對中國網絡企業的商業模式較少涉及。
Amir Hartman等認為,在網絡時代正創造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其中能夠改變創造價值的方式的商業模式只有五種,即電子商店、信息中介、信用中介、電子商務實施者和基礎設施供應商/商務社區。他們指出,這一分類體系和歸納結果不純粹是指網絡企業的商業模式,而是包括了網絡時代所有創新的商業模式。[6]
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是網絡企業實踐者的一種知識創造,在國外,許多人認為,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網絡企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智力,有時候很可能比發明一項新技術還要難,現代社會對新技術是有法律保證的,比如專利,因此,他們認為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也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有些文獻在研究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問題時,對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專利問題進行了研究。[7]“商業模式專利”從法律的角度對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進行鼓勵和保護。由于中國還沒有類似的法律和案例,目前這些中文文獻多是根據國外的相關案例,尤其是美國的企業案例和法律進行介紹和分析。[8]
二、中國網絡企業的主要商業模式
(一)內容型網絡企業商業模式
網絡內容(Internet Content)是指互聯網上的信息、資訊,從事網絡內容產品提供的網絡企業一般被稱為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網絡內容提供商)。很多人把網絡內容與互聯網絡的關系形象地比喻成車和路,網民們上網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和應用。從內容型商業模式來看,中國網絡企業最主要的網絡內容型商業模式就是門戶,還包括各種網上社區和博客(Blog)等。
1.門戶。門戶網站類網絡企業中是網民們接觸最多、應用最多的網絡企業,在中國最著名的網絡企業新浪、搜狐、網易等都屬于門戶類型,被稱為中國互聯網的三大綜合門戶網站。作為網絡門戶的網絡企業和網站,為了幫助網民更好地應用互聯網,一般都具備一些互聯網最基本的功能,包括信息檢索(搜索引擎)、信息交流(聊天室和各種網絡論壇)、信息傳遞(電子郵件等)。新浪網被認為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綜合門戶網站之一。新浪網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超過9000萬注冊用戶,日瀏覽量最高突破3億次,是全球影響最大的中文網站之一。
2.社區。社區是網絡上提供內容和信息的一種重要方式,雖然并不是所有網絡社區都是經營性和
商業化的,但是由于社區會吸引到大量的人群注意力,社區擁有者可以進行商務和經營,因而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事實上,很多網絡企業都是社區發展而來,比如新浪就是由四通利方的體育沙龍發展而來。
3.博客。網絡出版(Web Publishing)、發表和張貼文章是個急速成長的網絡活動,也是網絡上新出現的一種內容提供方式,現在出現了一個用來指稱這種網絡出版和發表文章的專有名詞――Weblog,或Blog,中文被翻譯成博客。
(二)網上服務型商業模式
1.信息搜索服務。雖然信息對每個人都異常重要,但是,進入網絡時代,網上信息呈現爆炸性增長,人們發現他們遇到的麻煩往往不是信息的獲得,而是信息超載。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的技術服務可以幫助網民對所需要的信息進行定位、過濾和傳播,在這個領域也就誕生了一些網絡企業和成功的經營方式創新,百度和3721是兩個最典型、最成功的中國網絡企業。
2.網絡廣告服務。網絡廣告,是指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廣告的廣告方式和商業行為。根據iResearch的調查數據,2005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為31.3億元,比2004年增長77.1%,并且這一市場正在快速擴大,這給中國的網絡廣告公司提供了巨大的贏利空間。
3.網絡短信經營方式。中國網絡企業能夠走出網絡的冬天,短信服務居功至偉,新浪、網易、搜狐等中國主要網絡企業的贏利都靠短信業務,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中國短信業務收入每年超過千萬元的網絡企業就有幾十家。嚴格說來,短信的主要推動者不是網絡企業,而是移動運營商,網絡企業只是短信產業鏈中的一環,但是,鑒于短信對網絡企業是如此重要,以至在網絡企業的運營模式中,短信已經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業務。
4.網絡通訊服務。互聯網作為通訊的平臺,是其三大基本功能和應用之一,在網絡的通訊功能方面,網民使用最頻繁、網絡企業經營方式創新最多的集中在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網絡聊天)服務。
5.網絡娛樂服務。由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接入速度的提升,不少企業開始嘗試把傳統的各種服務放到網絡上運營,網絡教育、網絡銀行、網絡電影、數字圖書館等等都是網絡時代新出現的經營模式,而最為成功的就是網絡游戲。
(三)電子商務網絡企業商業模式
1.網上零售。從交易的主體來看,網上零售經營方式其實是網絡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是一對多的關系,所以這種商業模式又常被業界稱為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業對消費者)商業模式。在中國最早嘗試網上零售業務、知名度最高的是8848網站,1999年,8848.net網站對外,之后注冊成立北京珠穆朗瑪電子商務網絡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20萬元,在網上零售15000多種商品,并在同年很快獲得風險投資,注冊資本超億元,每月零售額達到1000多萬元。另一著名企業是卓越網,2000年5月對外,主營音像、圖書、軟件、游戲、禮品等流行時尚文化產品,其工作流程是:用戶需求―選品―采購―編輯(銷售)―訂單―物流―配送―完成需求,進入下一循環,在這種流程中,網站起到溝通企業和顧客的溝通平臺的作用,而商品的交付則在通過線下進行。卓越網誕生以來,憑借獨創的“精選品種、全場庫存、快捷配送”之“卓越模式”,迅速成長為國內最有影響力和輻射力的電子商務網站。
2.網上拍賣。市場是供求雙方交易的場所,在現實生活里,由于市場的空間有限和信息溝通的不暢,供求雙方都很難找到最合適的交易對象,但是網絡作為交易的平臺,商品信息的容量是無限的,而信息的溝通是沒有障礙的,隨著網民的增加和網絡環境的改善,網絡拍賣正在興起,開始挑戰固定價格制度。拍賣的對象可以是收藏品和二手貨,也可以是企業采購和各種勞務。在網絡拍賣的電子商務領域里,易趣是做的非常成功的一家(www.eachnet.com)。這家成立于1999年的網絡企業,現在每天有15萬件商品展示出售,有70―100萬顧客光顧出價,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上交易平臺。易趣的發展目標是做好C2C(個人――個人)與B2C(商家――個人)的網絡平臺的搭建與服務。讓所有易趣用戶能買到品種繁多,價廉物美的商品,同時也可以處理賣出自己的閑置物品。
3.網上貿易市場。對于商業交易來說,重要的是吸引人流,只要有人流就能有銷售機會。對于許多產品制造商來說,自己建個網站很難吸引到大量的人流。最好的把自己的產品交易移植到網上開展電子商務的業務,就是尋找那些在網絡虛擬世界里最能吸引人流的網絡企業合作。阿里巴巴作為全球企業間電子商務的著名品牌,它開創的B2B發展模式目前已成為全球頂尖的網上貿易市場。
三、中國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方法和實現途徑
(一)中國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方法
(1)產業鏈方法:在互聯網產業的鏈條中尋找角色。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互聯網的建設本身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大的方面來說,網絡接入、域名和虛擬空間、內容提供、信息交流等都是這個產業鏈條里的節點。網絡企業要想實現和確立自己的經營模式,必須在這個產業鏈條中尋找到機會和位置。一家網絡企業,必須根據企業自身擁有的資源(技術、資金等)先在基礎平臺、技術支撐、內容提供、增值應用這樣的產業層次里,確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在選定的層次里,繼續進行分析,最終選定本企業自身最適合的領域,提品和服務進行經營。從中國網絡企業的發展實踐來看,現在幾乎所有的著名網絡企業的經營模式都是沿著這條產業鏈確立的,都能在這條產業鏈中尋找到角色。263網絡集團在網絡接入服務上建立自己的經營模式,新浪在內容提供方面確立了自己的經營方式,騰訊QQ在信息的即時通訊服務上確立自己的經營模式,阿里巴巴在電子商務平臺確立自己的經營模式等等。中國網絡企業先后出現的類型也基本上是沿著這條產業鏈相繼出現的,從最初的接入服務(ISP)熱潮,到后來的內容服務熱潮(ICP)等等。
(2)效率方法:用互聯網利器分食傳統產業。互聯網這一比特網絡具有原子網絡所不具有的許多優點,它在速度、容量、成本等方面的優勢,使得它比原子網絡更有效率。在許多領域,尤其是服務、出版、娛樂、金融等第三產業里,比特網絡與原子網絡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和效率,來替代傳統行業所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互聯網經營模式創新的一種重要思路和方法,這可以稱為效率方法。利用效率方法,用互聯網這一利器分食、改造、替代傳統企業,給網絡企業提供了大量的經營模式創新機會,雖然網絡企業的經營模式還不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替代基于原子網絡的傳統產業,但是隨著網絡企業的發展,這一趨勢已經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3)版本劃分方法:改造網絡企業現有產品和服
務。在中國已經出現許許多多的網絡企業,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不同的用戶對產品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而對于這些大多是信息產品的產品和服務,如何把它提供給最需要和最合適的用戶,也是商業模式創新的一種重要方法和角度。在這一思路上,最常見的方法重新設計產品和服務系列,進行版本劃分。版本劃分方法,是以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版本向不同的市場和客戶提供服務,從而進行經營模式創新、實現企業收益最大化的一種方法。版本劃分進行產品系列規劃有兩個基本的原則,一是根據不同的顧客需求提供不同的版本,對網絡企業來說,一個完整的產品系列會使經營模式價值最大化,二是根據版本的方法設計產品系列時要突出不同的顧客群體的需求,以便每位顧客可以選擇最適合其需求的版本。經濟學家把第二個原則稱為“自我選擇”。也就是說,網絡企業在設計產品系列進行經營模式創新的時候,不必考慮顧客對產品的評價,因為顧客可以通過他的選擇來體現其評價。
(二)中國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實現途徑
從中國網絡企業的發展實踐來看,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實現途徑主要有復制、并購、基于內部資源整合、基于外部合作等幾種。
1.復制。復制即是網絡企業學習與模仿別的企業的商業模式,形成自己企業商業模式的一種途徑與過程。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實現可復制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學習與模仿國外的網絡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包括國內不同的網絡企業之間的互相學習與模仿,復制途徑在表現形式上也多種多樣,既可以在不同地域復制、也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復制,還可以表現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復制等等。復制是中國網絡企業發展初期商業模式實現的最基本途徑。
2.并購。并購是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實現的重要途徑,一些網絡企業欲進入新的服務領域,豐富和健全自己的商業模式,往往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對相關企業進行并購。這種途徑在近兩年來隨著網絡經濟形勢的好轉尤其經常被網絡企業使用。新浪和搜狐等門戶網站企業的許多商業模式都是通過收購實現的。例如,新浪網自2003年以來就進行了數次收購,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商業模式。
3.基于內部資源整合。基于網絡企業內部的資源整合是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實現的一種重要途徑。網絡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體現在多個環節之中,不同的商業模式之間有許多相同的環節和資源,比如客戶、技術等等。網絡企業可以利用這些相同的環節和資源,整合到不同的領域,從而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商業模式,加速商業模式的實現。基于內部資源整合實現商業模式的案例很多。比如新浪網最初是不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的,但是,隨著其內容的領先優勢的確立,吸引了大量的訪問人群,新浪網開始買入相關技術,向廣大網民提供電子郵件服務,使得自己的電子郵件業務很快發展起來。
4.基于外部合作。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重要基礎技術之一,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層面,與傳統產業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對傳統產業也有著巨大的改造和提升作用,在這種環境下,許多網絡企業的商業模式跟傳統企業的經營領域已經越來越密不可分。因此,外部合作也成為加速網絡企業商業模式實現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CNNIC.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07年10月http://www..en/index/OE/OO/11/index.htm
[2]聶正安.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J].湖南經濟,2003,(1).
[3]孫英輝.關于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探討[J].中國礦產經濟,2003,(1).
[4]汪蓉等.制造企業的商業模式的創新與轉型[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2,(6).
[5]呂本富,張鵬.77種網絡經濟創新模式[M].大連: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6]Amir Hartman.Net Ready:Strategies for Success in the economy[M].McGraw-Hill,2000.
這兩天一則新聞,雅虎宣布,將于5月24日關閉2007年初收購的MyBlogLog服務。而另外一則跟雅虎相關的新聞也了,雅虎視頻網站擬3月15日刪除所有用戶上傳的內容。另外,當初以收購Myspace進軍Web 2.0的新聞集團也一直在尋找買主。曾幾何時,一度紅遍全球、來勢洶洶的UGC(User Generate Content),如今卻變成許多網絡公司的燙手山芋。
無論是博客還是播客,在幾年前開始的Web 2.0的浪潮中,都成為全球矚目的新網絡平臺模式,吸引許多創業公司及重量級網絡公司競相投入,其盛況就如同目前的團購網站一般,說是千博大戰或千播大戰也不為過。最大的差異是引起全球團購網站熱潮的創始者Groupon,不僅創下互聯網產業有史以來的記錄,公司銷售額從零到五億美元只用了18個月,創立七個月就實現盈利,而且被《福布斯》雜志的封面文章稱之為“史上增長最快的公司”。而當初引領博客風潮的博客網站如今卻黯然無光(事實上,我也不記得是哪一個)。當初引領播客風潮的Youtube,仍然處于虧損狀態,將獲利希望放在不斷加強的長視頻上的廣告上。
UGC這個一度對互聯網業界奉為圭臬,認為其將改變網絡媒體生態的網絡內容出版形態,曾一度成為憑著由用戶創造及分享內容而快速增長用戶數量并且在極低的成本下快速且大量的創造網站上的內容數量的網絡平臺模式。如今卻一方面受到版權的困擾,一方面也一直無法發掘出真正通過用戶與用戶創造內容來轉換成為具規模的商業模式,而逐漸由當年如日中天的明星成為過氣。唯一獲利者,大概只有早期從創業時因募資或出售股份而得利的創始人或是天使投資人吧!當然,還有一部分就是藉此成名的博客跟播客,得到的個人利益。
打從UGC風潮席卷全球開始,我就一直在苦思,博客跟播客上能否創造出具備規模化能力并且可以幫助企業獲利的商業模式。可惜的是,到現在我還沒有想出來。而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好像也沒人能找到答案。歸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UGC是極端碎片化的獨立媒體聚合體
博客的形態基本上可以定義為以個人博客為個體的媒體聚合平臺,而播客更是可以定義為以影片為個體的媒體聚合平臺。雖然平臺通過UGC能夠聚合龐大的用戶與流量,但卻形成非常碎片且分散的自媒體形式,與目前常見的網絡媒體廣告操作模式有著極大的差異,也給熟悉傳統廣告采購的廣告客戶或廣告公司造成一定的困難。
UGC過分強調非硬廣模式的營銷手段
一直以來,UGC都在強調與其他網絡媒體的差異性,從而凸顯其獨特性。因此,衍生出許多新創的UGC營銷模式,而幾乎很多現行的UGC,都需要大量的訂制化,無法像傳統的Banner廣告或者搜索引擎的關鍵詞廣告的模式可以大量復制。這些UGC平臺創造了龐大的流量,但卻無法單純依靠流量來創造收入。
【關鍵詞】商業模式 核心資源 運營模塊 盈利模式 戰略定位
一、商業模式理論基礎
(一)商業模式的概念
早在1939年,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創新經濟學之父約瑟夫?熊彼特就已經提出:“產品和價格的競爭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來自供應源、企業和技術之間所具有的商業模式的競爭。這也是商業模式一詞最早的來源。
關于商業模式的簡單定義,現在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所謂商業模式,其本質就是企業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增值的方式;第二種觀點認為商業模式的根本在于盈利,因此它是企業獲得利潤的盈利模式;第三種觀點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自身的一套完備系統,是企業諸多因素有機地結合。
關于商業模式的具體定義,《中國商業評論》曾給出過這樣的說法: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企業要達到的財務目標,以及在給定的經營環境中實現既定的財務目標所需要的所有內部活動和能力。而當前學術界公認的商業模式具體定義是:企業為了實現價值增值的最大化,整合企業內部外部所有要素,形成具有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一套高效的商業系統,并通過該系統輸出產品或提供服務,最終實現持續盈利目標的一整套組織設計的解決方案。通過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商業模式中,實現價值增值的最大化是商業活動的根本目標,系統、高效、整合是必備元素,核心競爭力是基礎,持續盈利是商業模式的最終目標,將這些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就構成了檢驗商業模式的唯一標準。
商業模式涉及企業的全部業務流程、企業的產品、企業提供的服務及實現方式、企業的收入模型、銷售模型、客戶模型以及物流管理模型等一系列關鍵環節,其中至關重要的有一下兩點:
(1)商業模式與企業的發展戰略是不同的。簡單地說,商業模式是有機組合能夠創造最高效益的各種要素;而企業發展戰略則是服務于企業的發展方向與愿景的,它是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對自身發展方向的選擇。商業模式偏重于企業的實際運營,包含更多的企業運營要素,而企業戰略卻包含了更多的遠景規劃,是在企業競爭層面中的優勢選擇。
(2)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是不同的。盈利模式是指企業的利潤獲得方式,它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涉及企業利益相關方的各種成本、收入、利潤結構、甚至包括相應的利潤指標在內的一種反映。盈利模式是企業維持生存的根本,而商業模式是企業生存的平臺。
(二)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
基于各位學者對于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理解不同,筆者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對于國內外學者的的觀點進行了整理,基本有以下幾種:①戰略資源、消費者界面、價值網絡、核心戰略(Hamel,2000年);②價值創造、目標顧客、參與主體、價值端口、價值目標、價值交換、價值界面(Gordijn等,2001年);③市場定位、產品和服務組合、成本收入定價、核心競爭力、投資模式、市場范圍(Morris,2005年);④目標顧客、網絡形態、成本管理、價值內容、伙伴關系、隔絕機制、業務定位、收入模式(原磊,2007年);⑤企業價值、定位、關鍵資源能力、業務系統、自由現金流結構、盈利模式(魏煒、朱武祥,2009年)。
通過進一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盡管各位學者對于商業模式要素的細分各有不同,但大多包含了如下幾項:產品、服務、定位、業務模式、盈利模式、客戶關系等。本文將以這些主要構成要素為基準,結合數字出版理論,最終對數字出版產業商業模式做出相應分析。
二、數字出版商業模式
(一)數字出版商業模式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數字出版商業模式是以將用戶價值實現最大化,整合內外部各運營主體后,形成一個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效商業系統,并通過產品和服務,最終實現持續獲利的一整套運營解決方案。
筆者結合商業模式構成要素,也將數字出版商業模式分為核心資源、運營模塊、盈利模式、戰略定位等四個主要構成元素。
(1)核心資源。核心資源具體指代數字出版企業所具有的各種資源,可通過這種資源進行某些重要的商業活動,這種資源可包括產品或服務。
(2)運營模塊。運營模塊是指企業為獲取盈利所進行的生產及商業活動,其中包括產品的生產流程、重要的客戶關系以及核心業務等內容。
(3)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指在確定運營模塊中各個價值鏈所有權及分配權的前提下,通過企業各相關方利益分配格局的整合與分析,使企業最終獲得盈利的方式,其中包括收入方式、成本結構、利潤分配等。
(4)戰略定位。戰略定位需確定數字出版企業在市場上的主要業務、提供的服務及產品、所針對的客戶群,以及企業的品牌及形象等。
(二)數字出版商業模式的分類
在《2007-200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課題組將數字出版商業模式分為教育出版、大眾出版、專業出版等三個。
傅芐的數字出版商業模式將其分為數字圖書館、在線網絡出版、電子書、移動教育、數據庫、在線教育、在線工具書、電子雜志訂閱、手機書、按需出版、多媒體在線電子書、圖書搜索等12種。
在探索數字出版商業模式時,國內外學者分析了很多商業模式,如網上銷售電子書的模式、數字圖書館模式、專業平臺互動銷售模式、原創模式、手機閱讀模式、硬件捆綁銷售模式等等。但這些商業模式之間界限模糊,尚不清晰。
按照企業利潤來源,尚瑩瑩將數字出版盈利模式分為基于服務與產品兩種。基于產品交易的盈利模式是目前中國數字出版企業最常使用的商業模式,是指間接或者直接銷售數字產品獲利的方式。基于服務的盈利模式是指企業通過提供按照客戶某些需求定制的服務以實現盈利的模式。
數字出版企業商業模式的選擇決定于企業自身的戰略定位、內外部環境及核心資源所歸屬的領域,并非任何模式都能帶來真正的盈利,在我國的數字出版產業中燒錢的不在少數,但終歸只有成熟的商業模式才能給企業帶著真正長久穩定與發展。
數字出版的盈利,不能只把著眼點落點眼前的利益上,而更應注重在流程中減少成本及在運營過程中各個環節中增加盈利點的可能。數字出版企業實現真正的盈利必須要發散思維、大膽設想,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商業模式。
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核心產品的價值鏈必須在整頓流程、完善機制、健全組織、促進競爭、發現資源的基礎上才能轉換為穩定的價值流,最終得以實現企業的盈利。忽視了流程中任何一點,數字企業盈利都能成為空中樓閣。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會從數字出版發展較早的歐美數字出版企業商業模式談起,總結他們的經驗,提出他們的不足,并最終探討出我國數字出版企業的商業模式。
三、美國數字出版發展現狀
1971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學生哈特把部分版權過期的圖書錄入為電子文檔,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古登堡計劃”,為美國數字出版產業的開端。但由于受到技術條件制約,數字出版產業一直以來發展得相對遲緩。2000年3月,史蒂芬?金發表在亞馬遜網站上的一本定價只有2.5美元的電子圖書《騎彈飛行》,最終獲得了超過100萬美元的銷售收入。至此,傳統出版企業便對電子書引起了極大的興趣,蘭登書屋成為這方面步伐最快的人,先后成立了電子重印出版社、現代叢書重印出版社,并收購了兩大數字出版公司,希伯里斯和“聲頻”公司的股份,涉足到電子圖書市場的商業模式;時代華納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網站,小說以及少量電子圖書為其主營業范圍;巴諾書店則采用了可以方便讀者采用多終端下載的清晰版式軟件圖書。
美國傳統出版單位隨著這股浪潮也都開始數字化轉型的嘗試。一方面,對數字化設施的建設以及數字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重視,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展開新的數字出版業務,一些大規模出版企業開展數字出版項目、成立數字出版部門,數字化傳統出版物并宣傳推廣延伸至互聯網,以探求新的利潤空間。
2006年底,據相關資料報道,湯姆森出版集團69.2%、培生教育集團50.4%、愛思唯爾集團70.3%的收入都來源自數字出版,并且美國出版企業80%以上都進行了電子書方面的業務。以約翰?威立為代表的數據庫模式及以培生為代表的教育服務模式的商業模式逐漸成熟。
隨著科技與內容的日漸融合,技術提供商也開始了內容資源的創造,并且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這方面的表現以亞馬遜kindle電子閱讀器最為突出,筆者將在下一部分詳細論述這一方面的發展。
本章主要介紹了美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最為典型的三種電子圖書商業模式。
從運營模式上看,亞馬遜和Apple采用的是“終端+內容資源平臺”的模式,而Google采取的是一種為用戶提供圖書搜索以及付費下載服務的數字圖書館模式,從內容平臺的開放性來看,亞馬遜Kindle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只通過Kindle或安裝Kindle應用的終端下載Kindle格式的數字文檔,iBookstore也僅供支持ePub或PDF格式的電子書,蘋果用戶可以通過iBooks購買電子書,也可以通過出版企業開發的App進行閱讀,還可以從互聯網瀏覽器獲得文字信息,Google 則未推出自己的閱讀器軟件,但差不多每種提供互聯網瀏覽的數字設備都可以支持登錄谷歌圖書;從內容上看,Google電子書的內容資源最多,不過主要是版權過期的公版書,所以在電子書店里是免費的,擁有版權書數量最多的是亞馬遜Kindle電子書店,而蘋果在線書店的內容資源種類是最多的,包含游戲、電影、軟件、音樂、圖片等等。從盈利模式上看,亞馬遜的銷售收入主要來自內容產品和kindle終端,蘋果的收入來自于iPad、內容產品以及其他服務產品收入,而Google的收入則主要來自于收費的廣告服務,其次是內容產品和平臺管理費用收入。如果把電子書店看作是一個實體的商店,Google更像是一個購物中心,收納獨立書商和出版商在其中開店經營,宣傳和推廣他們的品牌產品,蘋果和亞馬遜亦可以進入其中成為它的商戶。
美國的數字出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并顯現出“術業有專攻,聯合推動發展”的特點。就電子書產業結構而言,其包括:內容提供商(麥格勞?希爾、培生、湯姆森等出版商)、電子圖書銷售平臺(亞馬遜Kindle電子書店、英格拉姆電子圖書批發商、巴諾Nook電子書店等)、硬件生產商(Nook、Kindle為代表的E-ink閱讀器和以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設備)、圖書數字化技術提供商(以Adobe等為代表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提供商)、移動運營商。產業鏈的各個主體根據在產業鏈上的不同定位進行有效分工協作,在商業模式上也各有其不同側重,呈現多元客戶價值而非單一模式,例如谷歌、亞馬遜、蘋果等企業都具有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創新,培生、英格拉姆、麥格勞?希爾、愛思唯爾等企業的商業構建都源自的各自的優勢而非一種模式。我國電子圖書相對國外而言,產業鏈結構較不清晰,數字出版產業還持續著“上游冷、下游熱”的局面。由于尚未開創出可以顛覆傳統業務的商業模式,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大型出版集團對電子商務平臺和硬件終端商的合作做了大膽的嘗試。
四、美國主要的數字出版商業模式分析――以電子書為例
亞馬遜Kindle模式、蘋果iPad模式、Google數字圖書館模式在美國的數字出版商業模式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這三種模式我們將在下文中逐漸展開。
(一)亞馬遜Kindle模式――資源整合平臺+Kindle終端
亞馬遜作為一個美國最大的資源整合平臺,憑借著kindle閱讀終端,在走過了漫長的業務拓展與并購重組之后,現已擁有龐大的消費人群及數十萬數字圖書內容。數字圖書出版業務在亞馬遜公司的推動下走向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通道。憑借著優良的配送及結算系統,亞馬遜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數字圖書銷售平臺。在亞馬遜公司20年的快速發展史中,它被世人公認為是一家勇于擴展、具有戰略發展眼光、擁有執行魄力及清晰思路的公司。
貫穿亞馬遜整個運營版塊的每一個經營環節都貫穿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這一理念。首先,技術創新以提供更好的購買及閱讀體驗為出發點。在Kindle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亞馬遜關注消費者的閱讀體驗,在消費者的使用舒適度方面不斷改進,采用電子墨水技術,閱讀體驗更近于紙質書;內存達到16G,提供支持3G聯網和Wifi聯網兩個版本。
其次,內容多樣。目前亞馬遜已經與多家出版社、報社、雜志社以及獨立作者簽訂了合作協議,積累了大量的內容資源。同時,亞馬遜提供很多增值功能服務,如方便讀者多種文本格式相互轉換的服務、方便閱讀未加密格式電子書的服務以及個人上傳制作電子書等服務。再次,個性化服務。只要是在亞馬遜網站注冊并消費的讀者都可以終身享有購買的該本圖書,就算是更換了閱讀設備,只要登錄賬號就可以繼續免費下載閱讀該圖書。另外亞馬遜還提供了一系列服務,如消費者商品評價、推薦書目、章節部分預覽、圖書搜索等。
最后,考慮到消費者對于定價的接受程度。盡管Kindle比起Sonyreader功能更加先進,但是其定價也僅僅比Sonyreader高出59美元,從而以物美價不高的商品特質搶占市場。在圖書定價上,均低于紙質出版物的價格,使消費者在選用時不會為高定價而糾結。
亞馬遜更為重視與代工廠、運營商、提供商之間的關系。它為內容提供商特意設置了一套數字出版流程,使得傳統出版企業能夠迅速跨進數字出版產業。它還與Sprint公司(網絡技術)和E-ink公司(顯示屏技術)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亞馬遜還對零部件更新情況非常關注,只是為了提供給讀者良好的閱讀體驗,及更好更全面地控制硬件的成本。
亞馬遜Kindle作為其數字圖書唯一的下載通道,使得亞馬遜公司對于自己提供的內容具有很好的把控能力。一方面,亞馬遜掌控了kindle store的關鍵流程,使這一商務平臺的數字書刊上下架、營銷推廣、及客戶管理等一切盡在掌握。另一方面,kindle store中電子書刊的定價權也由亞馬遜公司定奪。為了爭取到更多的消費者,保持讀者購買閱讀服務的活躍度及對商務平臺的忠誠度,亞馬遜的定價從來都只是維持低端的水平。
(二)蘋果iPad模式――內容+iPad終端
2010年4月3日,美國蘋果公司生產的iPad產品在美國市場上正式發售,僅僅在發售當日便對外銷售了30萬臺,購買用戶在當天就下載了25萬余本電子圖書,根據相關情況,IPAD模式的優點在于:
(1)強大的終端功能。該模式的核心就是平板電腦,該產品的目標群體是讓用戶體會到不同的閱讀體驗,是閱讀變得更加娛樂化,基于此目的,蘋果公司機一部強化了該產品的閱讀效果,提升了相關的應用功能。IPAD注重多媒體的綜合使用,將圖片、食品和文字通過多種方式提供給閱讀群體。用戶可以通過IBOOKS程序將目前市場上最為暢銷的圖書置于IPAD的暑假之上,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月度,最為貼心的是,IBOOK還允許作者對相關內容加注標示和添加書簽,另外,IBOOKS還能兼容PDF格式的電子書。此外,諸如一鍵開機、重力感應等設計也為IPAD取得市場競爭優勢提供了技術支持,這些不同于其他同類型產品的特殊體驗使得客戶更加具有偏好,及時IPAD售價將近500美元,客戶的購買數量也超過了亞馬遜推出的Kindle閱讀器,盡管亞馬遜的閱讀器要比蘋果IPAD低100美元。
(2)成熟的商業模式。Ipad+ibookstore是以音樂軟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蘋果公司為iPad+iBookstore模式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提供了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品牌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力,商業模式也漸漸成熟起來,通過iTunes,蘋果公司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厚的利潤,1.25億客戶成為了潛在的市場,IPAD的發展基礎是得天獨厚的。iBookstore、iTunes同屬半封閉性質的平臺,蘋果公司給予了出版商在定價方面的主動權,這對于出版商來說是充滿有活力的。而在蘋果公司之前,亞馬遜公司對于電子書定價則采取了獨斷獨行的態度,招致了大量出版商的季度不滿。而蘋果公司則與出版商定下了三七比例的分賬模式。
iPad既不支持USB連接,也不支持數據線上網,因此很難通過直接復制來進行數據傳輸,數據的傳輸必須通過APP Store中的相關軟件才能建立平板與電腦的聯系,如果要享受ipad強大的功能,就要求客戶前往蘋果商店購買軟件,這些軟件必然是正版的,在很多情況下需要支付費用。這種設計一方面提高了蘋果軟件商店的訪問量,培養了尊重知識產權的習慣,另一方面也保護了正版產品生產方的利益,因此蘋果公司同出版商之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3)多元的盈利模式。蘋果用戶購買相關網絡產品只能通過APP STORE進行,價格參差不齊,當然蘋果也會提供一些免費軟件和免費游戲,但是這部分免費軟件僅僅是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吸引客戶通過付費享受相關服務。
蘋果公司為了快速搶占付費電子書市場,對于出版商的利益十分關注,也出讓了部分利益給出版商,保證了出版商的相關利益。根據蘋果公司與相關方關于定價的合同,定為12.99至14.99美元之間,相對于亞馬遜公司將電子書定價為9.99美元,雖然價格上具有優勢,但是其他的性能使得亞馬遜電子書在競爭正處于明顯的劣勢。蘋果公司同出版商之間按照三七比例進行分賬。近期蘋果公司增加了報紙訂閱的新服務,服務針對的人群就是電子出版商,蘋果公司的收益來自廣告收入,大約抽取三成到四成的利潤。
未來,蘋果IPAD還能實現3G上網的功能,網絡費用將會以年化收費的形式存在,這將是蘋果未來最重要的收入之一。
(三)谷歌電子書模式――數字圖書館模式
2010年12月6日為標志,電子圖書市場中出現了谷歌公司的身影,Google eBookstore是技術基礎就是云技術,已經向市場推出了超過4000家的網絡出版商,超過300萬種電子圖書與讀者見面,如此之多的圖書都可以為相關用戶進行下載和購買,其中公共版權圖書超過280萬種,與蘋果、亞馬遜、巴諾書店分庭抗禮。谷歌公司對于電子書店十分重視,認為該系統能夠成為一個溫室,或者一個生態系統,該系統的長遠目標是培養電子書的閱讀人群,以形成潛在市場,這種模式與美國目前最大的網絡閱讀平臺蘋果與AMZON在本質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區別。
(1)基于云儲存技術的服務。谷歌書店的基礎是云技術,電子書不在是通過有形設備進行存儲,而是存在無形的網絡之中,注冊用戶自帶一個線上圖書館,通過注冊GOOGLE賬號便能夠使用配套的檢索裝置,快速找到到他們想找的圖書,在付費后就可以將相關書籍存儲在“在線圖書館”中。閱讀的方式也比較靈活,既可以在線觀看,也可以下載后進行閱讀。而閱讀可以實現跨平臺閱讀,即跨平臺的閱讀進度存儲。這種方式無疑增加了閱讀的方便性,這是蘋果以及亞馬遜無法比擬的,后兩種閱讀方式必須先行下載,之后才可以閱讀。云計算技術為讀者和創造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2)海量內容開放。Google電子書店在內容上面的優勢更加明顯,受限是上線的超過300萬眾電子書籍,而在過去的流年時間里,Google公司借助圖書館計劃成功完成了1500萬冊圖書的掃描。但由于版權的限制,這部分圖書還不能完全進行線上閱讀,但是每年Google都將花費超過1個億的美元來進行知識產權的和解,而相關協議只要通過法院認證,那么Google eBookstore就將出現上百種已經絕版的珍貴書刊。
(3)具有較高的開放性的閱讀終端。谷歌并未生產屬于自己的閱讀終端,因此谷歌書店占有的大量資源可以在多大十余種電子閱讀終端上進行閱讀。亞馬遜的出版商無需考慮客戶的需求,只需按照協議來設定專門的格式,不僅如此其還設定了多項旨在觸及出版商控制權利的規定,反襯出GOOGLE的強大優勢。
(4)銷售渠道開放。GOOGLE BOOKSTORE,在市場開發的同時還在個性化定制方面做足了功課,出版商可以采用提成的方式賺取利潤。通過該項服務,谷歌利用搜索引擎的優勢有效地彌補了其在圖書銷售方面的經驗欠缺。而且另一方面,谷歌還節約了大量的平臺維護費用,有效地平衡了產品銷售以及產品成本之間的關系。截至目前,GOOGLE已經開展同Powell’s Store、Alibris和美國出版商協會之間的全面合作。消費者能夠從谷歌商店直接下載電子書,或者通過谷歌搜索進行圖書檢索功能,從合作商或者出版網站上直接購買相關圖書,這是與亞馬遜和蘋果明顯不同的地方。除此之外,谷歌還通過在blog或者門戶網站上添置電子圖書的快捷按鈕簡化購買的步驟,這些起到宣傳作用的blog和網站能夠獲得谷歌的利潤分成。
此外,谷歌不吝惜出讓主導權和利潤分配權,出版商在定價方面具有較高的自,而且經營方面也能夠自己做主,谷歌按照一定比例同銷售商和出版商進行利潤分成。這些措施無疑會增加谷歌電子書店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我國數字出版商業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我國數字出版商業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硬件技術的提高和普及,我國的數字出版產業產值屢創新高,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數字出版產業的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值屢創新高。數字出版作為新聞出版產業的新興力量,如今正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2013年已突破2500億元。在從2006年至2013年的這八年中,我國的數字出版經歷了一個長足的進步,基本上呈現出直線上升的態勢。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傳統型出版企業轉型升級更進一步加快,首批轉型示范單位的示范效應明顯且成效顯著,見圖3-2。互聯網企業在這場科技與內容融合的出版革命中發揮了全產業布局的魅力,成為數字出版的主要陣地。
據統計,2013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總產值達2540.35億元,產業增長率繼續保持高增長速度,達到31.25%。其中電子書(含網絡原創出版物)達38億元,互聯網期刊收入達12.15億元,數字報紙達11.6億元。互聯網廣告、手機出版、網絡游戲成為數字出版產業名副其實的三巨頭,而電子書和在線音樂在版權保護未有開創性進展之前也仍保持著小規模的進步。
互聯網期刊、電子書、數字報紙這三個與傳統出版關系最密切的三個方向中,共實現產值達61.75億元,占數字出版全部收入的2.43%。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傳統出版轉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卻仍需深入,需從內容上深挖掘,強化品牌效應,適當地在品牌方面進行設計與開發,方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進入21世紀以來,數字出版產業發展開始進入快速通路。據統計,2012年達1935.49億元,2013年為2540.35億元,遠遠超出其他行業增長率,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實現了數字出版飛躍發展。
(2)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閱讀終端設備不斷創新。科技應用與創新是數字出版業不斷發展的源動力。近兩年來,以移動智能終端、搜索引擎、電子閱讀器等為主的創新技術日新月異,跨屏技術、4G、大數據等理論與技術不斷升級換代,使網民的應用體驗得以快速提升。移動智能終端不斷提高的閱讀體驗促進了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從pc端的逐漸轉移,同時也為智能手機在數字出版方向悄然孕育了一個具有極大消費潛力的市場。
伴隨著移動應用市場的高速發展,基于各種需求的移動互聯終端不斷出現,現已涵蓋了包括閱讀、娛樂、購物、導航、社交等等,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對于傳統出版行業而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其轉型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方向,互聯網提供的新技術以及開辟的新媒介,為商家與客戶之間的廣泛交流建立了更便利的條件,從而擴充內容與體驗,提供適合客戶們所需要的服務與產品。
(3)跨領域出版不斷實現,合作全面開花。產業協作是企業得到真正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社會經濟有序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今,數字出版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不斷加強,協作的意識更為深入民心。一方面,其他企業隨著媒介的廣泛聯合,積極地投入到出版領域,數字出版涉及領域得到極大的擴大;另一方面,傳統出版企業之間合作共贏趨勢不斷深入,共建資源平臺,共享優質產品,集中力量抓大放小、挑優剔劣,以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總之,數字出版產業的整體規劃布局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跨行業、跨技術、跨平臺、跨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這樣的環境下,產業融合加劇、強強聯手局面不斷出現。許多傳統出版單位與技術公司不斷溝通,甚至于直接入股技術公司,達到出版社提供內容,技術公司提供軟件支持的最優效果,這種合作模式之下出現了不少經典之作。
(4)營銷策略有所突破,新興媒介助推企業轉型。如今,人們獲取資訊的形式多種多樣,其快捷與便利是任何從前的時代所無法比擬的,多媒體新媒介的出現對于出版企業進入全媒體時代起到了推動機的作用,并且改變著產品的宣傳推廣渠道、營銷傳播策略。如天貓的出版社官方網站、微信的訂閱平臺、微店的銷售模式等紛紛登上傳統出版企業推廣發行必修課名單。傳統出版企業利用微信進行推廣宣傳、樹立品牌效應、形成粉絲群體,將這一免費的宣傳平臺利用得淋漓盡致,并以開設微店的形式直接嘗試實現銷售的新渠道;許多的自媒體更是憑借微信這一平臺推送自己的作品,充分地實現了自由自主地積累有共同需求的信息群,乃至打造專為自身需求的定制行知識信息群,從而最終實現自媒體的商業化運作;更有甚者,是如今眾籌出版模式的出現,這更是充分體現出了互聯網的魅力,《社交紅利》這本書尚未出版就已在眾籌網上銷售3000余本,并最終實現了紙質出版,而這僅僅只是靠網絡傳播、吸引大眾資金而實現的。
總而言之,現今的傳統出版企業、互聯網技術企業,乃至是個人自媒體都對數字出版的推廣、銷售與營利模式進行了創新和探索,并不斷地展現出新的亮點,這些都與新媒介的發展不無相關,甚至于可說是齊頭并進。
(5)數字出版保障體系逐步升級,支撐著數字出版產業穩步向前。2013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方面的版權保護與標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具體事項如《電子書內容標準體系》等四項電子書新標準正式,正式實施《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三部修訂條例,成立中國網絡版權維權聯盟;成立首都版權聯盟等。
(二)我國數字出版目前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日益發展,我國出版社在發展數字出版產業的道路上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其中主要涉及版權合同問題(即知識產權問題)、數字出版社運營管理流程問題、內部分配問題、自身供血能力不足問題等。
(1)版權合同問題。在出版社由紙質書籍轉向電子書籍等數字出版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涉及了一個版權所有者的問題,在過去的紙質出版物合同中并無對數字出版物版權的詳細說明,只是一語代過,這些合同嚴格來講是不能夠包含數字出版物版權的。正式的數字出版物,應在單本圖書交易額巨大的時候,與版權所有者再簽訂附屬合同,而這一方面的問題在目前僅僅是剛剛起步,由于涉及圖書量達,跨越年代久遠,所以這看似是可行,實則很難實行。這方面的工作涉及面廣而布局凌亂,因此電子版權正規化的方案舉步維艱。
(2)數字出版物運營管理流程問題。對于出版社而言,大都有比較系統的比較有質量的紙質圖書存檔管理,但對于紙質圖書的電子存檔來說,可就是相當混亂且損失嚴重的,出版物電子存檔梳理工作相當煩瑣。
(3)內部分配問題。出版社大多未對數字出版物利潤有比較系統詳細且成熟的分配方案,而對于曾經策劃出紙質圖書的編輯而言無外乎都是關心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的:①出版電子圖書是否會影響其紙質圖書銷售利潤;②在出版電子圖書之后是否能夠獲得屬于自己的利潤分成。內部分配方案總是難以得到合理解決的原因卻也關系到多個層面:①數字出版物運營合作平臺眾多,它們雖大部分如今都已對出版社開放后臺,但涉及的圖書數量極多,若是以每本書為單位進行銷售利潤核算,這對于電子圖書方面有限的人員配置來說其工作量不可小覷;②數字出版物合作運營平臺雖多,但目前都是剛剛起步,其盈利大部分微乎其微,若再詳細加以細分,其投入與產出比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4)自身供血能力不足問題。數字出版由于大多涉及內容、技術與平臺等幾個方面,所以必然會涉及與方方面面的合作,這對于某個產業的有效建設與健康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如亞馬遜等公司正在致力于這件事情,發展出數字出版的全產業鏈。在下一章中,筆者會就數字出版商業模式的特點,對于數字出版產業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做出一個合理的對策以及商業模式的構建。
六、數字出版商業模式構建及對策
如前所述,商業模式涉及企業的業務流程、客戶流程、產品和服務、目標客戶、服務提供方式、分銷渠道、收入模型、物流管理模型等一系列關鍵環節,而在數字出版商業模式中四個重要的構成元素則包括核心資源、運營模塊、盈利模式、戰略定位。結合這些內容,針對前一章提出的數字出版存在問題,筆者在下文中就數字出版商業模式構建給出以下幾點主要建議。
(一)戰略定位――走差異化的競爭之路
戰略學專家邁爾?波特在20年前三大競爭致勝戰略法寶,包括成本領先、專注化、差異化。究其根本,這三點都可以歸結到差異化上來。戰略定位的差異化能夠讓企業迅速立足市場,將企業產品及服務與競爭者區別開來。
(1)內容的差異化。從數字出版的整體環境來看,決定數字出版發展未來的并不是終端或技術渠道,而是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牽引數字出版行業發展方向,多層次的受眾群體有著多元化的需求。數字出版不是簡單地轉化幾本電子書,建幾個數據庫,而應是滿足消費者閱讀需求而生的一個產業,包括所有已知的和潛在的需求。因此,數字出版企業應當將消費者分成不同的群體,并按照各群體的需求特點,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內容產品。
以出版專業出版物為例,專業出版物往往具有如下幾個特點:①專業化程度高,出版門檻高,具有一定的剛性需求;②學術性強,讀者面窄,編輯校對質量要求較高,印刷成本高,印數少;③專業出版物不會因為時間的延續而失去它的價值;④獲利是圖書銷售的根本目標,因此圖書經銷商會努力追求圖書上架的動銷率、周轉率,而銷量不高的書籍將最早下架,這就造成了學術著作深受其害。專業出版自身所攜帶的特點,使得在傳統出版方式中專業出版有著很多不利的條件,但是在數字化轉型中,數字化出版發展為專業出版提供了很好的機遇,體現在具體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就國際上的出版局勢而言,專業出版銷售持續而穩定增長,占有全球前十大出版社銷售業務的43%,其次是貿易(31%)和教育(26%)。而與此同時,全球出版巨頭也已經逐漸探索出了數字出版的贏利模式,在專業出版業務遙遙領先的前提下,配套的數字出版也已經緊隨其后,快馬加鞭而來。而在我國,由于數字出版技術提供商具有技術優勢,先發占據了主體地位,因此專業出版企業就必須主動適應變化發展,盡早在市場上占據有利地形。專業出版企業所具有的專業性資源越是豐富,也就是在企業主營業務中,專業出版業務比重越大,通過數字化轉型后,形成的數字出版業務帶來的收入越大。正是基于對這種觀點的認可,國際上專業出版巨頭們已經給自己重新定位,淡化了“出版商”的身份,轉變成了信息服務提供商。
第二,數字化出版與專業出版的有機結合,即數字出版的專業技術與專業出版的專業性、學術性、不可替代性的出版內容相結合,將專業出版的資源通過數字出版的IT手段封裝再現,可以生成新型信息資源,例如專業信息數據庫、專業信息共享平臺和專業資源互動平臺等。在新型信息資源中,將專業化的信息進行分類、索引,所有信息可以實現同類的縱向鏈接,也可以實現異類的橫向貫穿,充分利用IT技術實現前所未有的資源調配,使得原來孤立的出版物可以按不同需求整合在一起,能夠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應用價值,提升了專業出版創造價值的能力。專業領域的數字出版提供給用戶的不再僅僅是簡單的電子書,而是可以按照用戶的需求,提供某些問題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可以提供交叉領域內的綜合性的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數字化了的專業出版企業,其主營業務不僅提供電子書的銷售,更能夠提供專業性的查詢與咨詢服務,有著更廣泛的發展空間,能夠實現企業自身的價值增值。
第三,專業領域的數字出版是基于互聯網、IT手段來完成的出版活動。由于互聯網是虛擬空間,沒有物理空間的時空限制;又因將專業領域數字出版的產品“放在”互聯網中,產品的銷售成本和銷售效率可以忽略不計,這為“長尾理論”提供了充分必要條件。非主流產品即需求不多、銷量偏少的產品,在虛擬空間中獲得了幾乎無限制的存儲空間與流通渠道,可以進行無限制的銷售,這種銷售形式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持平甚至超過主流產品所占份額,其帶來的收入結果也類似。專業領域數字出版的產品多屬于非主流產品,但在遍布全球的網絡平臺上,所獲得的收益頗為可觀。
(2)閱讀終端的差異化。鑒于我國很多出版社是小型出版企業,因此大規模地研發閱讀終端對企業發展來說并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針對某一具體內容或是具體課題的專項性研發還是有必要并且具有可行性的,提供閱讀終端是將數字產品盈利擴大化的最直接途徑。在具備合理研發條件的基礎上,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進行閱讀終端的差異化建設。
(二)盈利模式――尋找多元化利潤空間
盈利模式是指企業的利潤獲得方式,它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涉及企業利益相關方的各種成本、收入、利潤結構,甚至包括相應的利潤指標在內的一種反映。針對出版社的業務模式,筆者覺得還是有很多的利潤空間有待挖掘的,例舉幾種形式如下。
(1)成本的多元化。數字出版企業的成本可定義為:企業在生產數字出版產品和為用戶提供所需服務時,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資源,所費資源對應的價值即為成本。例如數字出版產品中的電子書,其成本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內容成本和閱讀客戶端成本――硬件成本。
內容是數字出版的靈魂,內容成本包括支付給作者的酬勞及版權保護成本等。從支付給作者的酬勞上看,由于對電子書版權預期收益的不確定以及盜版的存在,國內很多版權擁有者對電子圖書版權的出售并不積極。
從支付運營平臺的費用來看,主要有一個是電子圖書的制作成本,由于目前我國電子書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需要多種不同的圖書格式、流式、版式,因此就需要各個運營平臺根據自己的要求制作相應格式的電子書,這其中就要收取一定的成本,一般為收入的5%左右;支付運營平臺的費用中還有一部分是推廣運營以及銷售的成本,國內出版企業與運營平臺之間分成比例不確定,運營平臺大部分占收入的30%~60%之間。
(2)盈利渠道的多元化。從本篇文章之前的論述可以看出,目前數字出版幾種比較常見的盈利模式包括:①生產者直接銷售數字出版內容產品,包括電子書、電子文獻、電子期刊以及信息資源數據庫等;②銷售硬件設備,包括閱讀終端及相關配件;③提供數字出版服務,包括基本信息查詢、解決方案、專業化咨詢等;④廣告收益⑤其他服務收益,如平臺管理服務、信息服務、自動出版服務及自助服務等。
當下,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粉絲媒介得到了蓬勃發展,公眾號注冊數量達到了千萬量級,但也只有不足1%的公眾號嘗到了盈利的甜頭,粉絲經濟能否堪當未來商業的重任,的確是個未知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的確處在粉絲經濟的快速發展期。
騰訊有個定義,粉絲是未來最主流的客群關系。雖然一直對粉絲經濟抱有信心,但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是被震了一下,畢竟在這之前,我的習慣認知仍是客戶歸客戶,粉絲歸粉絲。粉絲之微薄,當下仍然是被商業機構嚴重忽視的一個邊緣力量。但細思極恐,也許有一天,粉絲經濟會如滴水穿石般發展起來,當一個商業機構所擁有的粉絲數量超過了一個地方媒體的發行量,當基于公眾號所創造的交易額占比超過10%甚至更多時,當這些擁有龐大粉絲數量的商業機構依靠大數據加速產品進化時,也許奇點正在臨近,也許我們也必將被這股力量所顛覆。未來衡量一個企業的市值,也許會由資產價值轉為用戶價值,也許就是粉絲量及ARPU值。
移動互聯網技術是當下最重要的經濟變量。我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的終極歸屬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商家與客戶的關系發生了顛覆式變化,一方面用戶話語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商業模式將由易貨模式轉向O2O運營模式。我覺得商業的本質就是流量經營,也就是獲取一個UV的邊際成本大小決定了商業模式的發展路徑。
目前隨著網商獲取UV的邊際成本在不斷攀升,導致線上的流量邊際成本已經遠遠高于線下的流量。而且在轉化率方面,線下的轉化率也是線上的幾倍,所以O2O全流量運營一定是傳統商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我們曾在一年前提出,互聯網+在商業模式上的核心變革就是由易貨模式轉向運營模式。而運營模式的核心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獲取用戶、響應用戶、關聯用戶、謀求用戶的終身價值是運營模式的基本邏輯。
社群簡單認為就是一個群、一個社區、一個公眾號,但是社群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現形式。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社群它是一個有態度的社交關系鏈,不僅只是拉一個群,而是基于需求和愛好將大家聚合在一起,我們認為這樣的群落就是社群。社群的出現為新型電商帶來了一縷陽光,美麗說、蘑菇街、美柚等社群電商迅速發展起來。
社群有兩個明顯的特征,第一,價值觀趨同,即社群中的人是靠價值觀聚合在一起的,相比普通的消費者,社群具有強烈的歸屬感。第二,去中心化,社群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強利益關系,沒有權力中心,投票是社群常見的決策機制。
我感覺未來的商業邏輯也許是:再小的個體也有社群!而且,我相信未來的品牌也必將會社群化,或者可以說沒有社群的品牌不是真品牌。
當我在旅游類APP里找酒店的時候,我有一個體會,那就是當我上下滑動屏幕選酒店的時候,我會覺得很茫然,因為我并不知道這些酒店到底怎么樣,但當我看到君亭、書香、桔子這些熟悉的品牌時,我會快速預訂下去。
這個場景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發,那就是未來,未來的未來,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連接越發達,信息越透明,品牌越重要。我想這就是我們酒店人的機會,埋頭做好產品,打造出真正擁有粉絲的品牌才是制勝未來的關鍵。
這兩年酒店行業在產品創新方面持續升溫,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大有關系,因為客流已不再囿于線下。尤其是民宿,可以說沒有互聯網就不可能有民宿。各種文化類、主題類酒店,也是層出不窮,本質上都是因為體驗類產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相信隨著90后、00后逐漸進入酒店消費主體,二次元等各種亞文化社群酒店將會成為一個新的利基市場。
場景即時間、空間、狀態、情緒的聚合。凡是聚合了的時間、空間、狀態、情緒都有可能構建出極具商業價值的營銷場景,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引發了旅游行業的接龍式創意傳播。社交網絡越發達,傳播速度越快,今天,一個小小的行為在一兩個小時后就有可能形成一個蝴蝶效應,也就是可以快速聚合出一個場景,借場景之勢做營銷已成為當下最主流的營銷行為。
在這里,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場景營銷不僅僅是個新的營銷概念,它必然會顛覆傳統的營銷模式。因為我們都知道商業的起點就是需求,而需求的產生源于場景,更何況,好的移動端產品也是基于各種線上線下場景而生。滴滴打車只是把在馬路邊打車這個場景移植到了手機里,就催生出了千億級的商業模式。微信紅包也只是把傳統紅包文化移植到了社交平臺里面,微信紅包不僅帶來了微信支付爆炸式的增長,更為人類貢獻了一個社交貨幣,新人入群、喜事慶賀、節日慰問、甚至夫妻致歉都可以靠一個紅包搞定,這都是傳統貨幣不曾到達的空間。
對于一個酒店而言,除了線上場景外,線下場景豐富且受眾精準。例如會議室這個場景,如果客人在早上可以搖出來一份面包,在下午搖出來一杯咖啡,是不是很酷;再比如客房這個場景,客人可以通過掃碼預訂一份宵夜,可以通過掃碼獲得一瓶水,是不是也很愜意。諸如此類,經過我們這兩年在酒店場景營銷方面的實踐,越來越覺得酒店場景開發價值巨大,可以逐級連接到酒店曾經想做但做不了的藏在長尾里的各種需求。
全員分銷的本質就是員工共享經濟,即利用員工的認知盈余,基于線上線下場景做導購,以期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會把全員分銷引入酒店行業,我說這是微信的力量,因為微信把我們每一個人都連接了起來,全員分銷只是在這些連接關系上疊加了一層業務邏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