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臨床醫學的專業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13 17:06:2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臨床醫學的專業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臨床醫學的專業

第1篇

【摘要】為了全面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進步對醫學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我國于1998年設置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這是醫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措施,是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方案的戰略性調整,它將徹底改變臨床醫學者的臨床能力訓練不足及臨床能力較弱的狀況,為醫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開辟一條新的途徑。

【關鍵詞】專業能力;臨床醫學

為了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社會急需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臨床專業學位教育以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師為目標,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要求研究生在系統掌握本學科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本學科的臨床技能,并能獨立處理本學科領域的常見病合并疑難病癥,從而提高臨床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臨床醫學專業現狀

1.1 臨床醫學管理的不規范,制度欠完善。醫師缺乏緊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醫院的建設目標均為自己設定,缺少具體的量化指標和參照系,加上學科分布不一,考核較難。二是上級機關由于人力、精力等諸因素限制。對臨床醫學中心運行機制研究不夠,缺乏有力指導和組織管理。

1.2 部分臨床醫學專業自身建設不足建設經費投入中絕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術室改擴建、重大儀器設備購置等硬件建設,用于科學研究、新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等軟件建設不足:人才流動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內部運行機制制約明顯;半數以上臨床醫學中心學科帶頭人已過65歲;面臨扶植、培養新一代中青年學科接班人的問題。

1.3 部分臨床醫學專業作用發揮不足大部分單位為適應發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對臨床用房進行大規模的改擴建。對一些新進設備的使用產生一定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臨床醫學發展:臨床醫學專業人員的收入與所承擔的工作數量、質量、風險、難度之問差距明顯,各醫院之間分配懸殊,直接影響人員積極性與創造性,制約了臨床專業的產出,導致其作用發揮不足。

2 未來發展政策及建議

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建設,我們提出“統籌規劃、科學管理、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發展思路。

2.1 實行科學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學、可行的申報、審批程序和管理細則以利于開展檢查與指導,體現管理效益。主管部門既要嚴格臨床醫學專業準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輪評審中加強動態管理,督促臨床醫學專業的計劃落實。

2.2 抓緊研究建設規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現:一是主管部門要通過調查研究,充分論證,組織專家對臨床專業的數量、結構、布局進行科學論證,正確引導處理增長與數量,質量與速度、效益的關系,本著“適度規模、適度數量、提高質量”的原則。即要有長遠規劃。又要有近期計劃。二是醫院要有重點學科發展的科學規劃。結合醫院自身條件、市場因索、支撐條件、專科技術等方面,在多專業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充分選擇論證重點發展專業。

2.3 建立臨床醫學中心:由于臨床醫學中心研究在當地具有專科技術優勢,能夠吸引周邊地區大量疑難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與疑難危重病例在診療技術方法、衛生資源消耗上差別很大,如不將其加以區分。就很難合理實施質量控制。傳統的評價指標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轉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醫療單位之間缺乏可比性,依據這些指標進行評價。往往不能反映醫療單位的實際情況。病例分型管理理論結合患者病情,將住院病例進行科學分類。解決了當前醫院管理中醫療質量指標體系不完善、分類過粗、可比性較差等問題。防止了臨床科室片面地強調以。指標為中心。鼓勵多收治復雜危重病例。從而發揮了醫療質量管理的正面導向作用。同時有利于獎金分配、評功評獎、職稱晉升和人才堵養、醫療保險理賠等措施的完善。

2.4 加強臨床醫學專業的軟硬件建設:針對臨床醫學專業“重硬件輕軟件”的情況,要進一步加強臨床醫學的軟硬件建設。尤其是人才培養、課題研究及管理等軟件建設。 以人才培養為例。

一是注重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培養。從崗位和需要出發進行選拔培養,綜合思想品質、工作作風、學術水平和組織領導能力等多方面,通過引進和培養相結合培養具有推動新興和前沿學科發展能力的學科帶頭人。

二是要培養技術骨干隊伍。大力啟用培養現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時,積極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體素質好、技術水平高、醫德醫風好。具有團結、拼搏、奉獻精神的技術人才隊伍,以保證學科競爭實力和發展后勁。

三是不斷改善支撐條件。完備專科設備、實驗室、圖書資料、信息網絡、醫療用房和一定規模的床位,保證資金投入,強調設備購置高精尖和配套適用,保證臨床醫療中心規模和重點學科科研順利開展。

四是努力進行技術創新。集中精力,重點突出,突破高新技術、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難危重病的診療技術,瞄準國內外學科發展趨勢和主導技術。著眼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同時注重新興、交叉、邊緣學科領域,填補學科領域空白,確實提高學科核心競爭力。最終達到持續的、高層次的學術地位和技術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勵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臨床第一線、向優秀人才傾斜,建立有效的激勵和制約機制,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支持知識、技術和管理要索參與分配。體現人才價值,對少數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實行“年薪制”。

2.5 構建優勢學科群:以重點學科為。龍頭、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疾病診治鏈為紐帶、以重大研究項目為切人點。深入開展研究。通過若干同類相關學科或跨門類學科組合、交叉、滲透和聯合,使原有學科優勢和效能得到更大發揮,進而組建集不同學科之長、體現群體協作優勢、跨學科聯合攻關的學科群,形成強大綜合實力,實現知識、技術的創新及新知識的推廣用,以此構建醫院的創新體系。

臨床醫學專業研究是為了探索專科技術新理論、創造新技術、提供新經驗,帶動整個上海市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要在技術上勇于創新、改進。及時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并負責對其他單位進行業務指導、技術幫帶和協作聯合,通過交流經驗、現場勞教指導、培養進修人員等方法促進本市醫療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組成本市同類臨床專科技術中心協作網;在臨床醫學中心運行過程中注意總結管理經驗,針對中心建設模式、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進行總結、交流,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月忠.充分發揮科主任和護士長在科室管理中的作用[J].醫院管理雜志,1999,6(4):281-282

[2] 曹德品,朱慧全,王麗娟.新形勢下加強臨床實習教學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3.4:34

[3] 楊蕾.許蘋,連斌.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績效評估[J].醫院管理雜志.2006.13(8):623-625

[4] 易學明.狠抓教學查房確保教學質量[J].醫院管理雜志,2005,12(1)

第2篇

根據口腔醫學專業特點和崗位需求,為培養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較高的臨床診療水平、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口腔醫學專業實用型人才,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革,現將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1 提高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對臨床醫學課程重要性的思想認識

很多口腔醫學專業的學生認為從事口腔及頜面部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修復與預防工作,只需掌握口腔醫學專業各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內、外、婦、兒等學科知識缺乏重視,致使學習效果不佳,這將對學生日后的專業課學習和臨床工作非常不利,為此,克服學生的輕視思想,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學習臨床醫學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使之在日后的臨床工作中兼顧局部和全身,是非常重要的。

1.1 臨床醫學與口腔頜面外科學的關系

口腔頜面外科學是口腔醫學重要的專業課程,是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頰、舌、腭、咽)、面部軟組織、頜面諸骨、顳下頜關節、唾液腺及頸部某些疾病的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學好臨床醫學專業知識對口腔頜面外科學知識體系的掌握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牙拔除術是口腔頜面外科最基本、應用最廣泛的手術,與其他外科手術一樣,能造成局部軟硬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會引起局部及全身反應,也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口腔頜面外科醫師不僅要掌握拔牙技術,更應了解各種全身疾病可能產生的影響、預防不良后果的發生、處理術中和術后并發癥。牙拔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拔牙后出血,除局部因素外,還常有可能是出血性疾病所引起,這就要求我們的醫師具有相關內科學知識。

口腔頜面部損傷發病率較高,同時容易伴發其他部位的損傷,并且有危及生命的可能,例如頜骨骨折傷員容易并發顱腦損傷,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臟器或肢體嚴重損傷,這就需要醫師有相關臨床醫學知識,根據疾病特征迅速做出正確判斷,首先搶救病患的生命,待全身情況穩定后,再行頜面部處置,若對相應臨床疾病缺乏認識與判斷,未分清輕重緩急,將治療的先后步驟弄錯,貽誤治療時間,則易釀成大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學好口腔頜面外科學更是要求必須掌握一般外科基礎:外科基本操作、水與電解質平衡、麻醉知識等。

因此,要想學好口腔頜面外科學,成為一名合格的口腔頜面外科醫師,除了必須掌握的口腔頜面外科學知識,還要學好臨床醫學中的普通外科學,麻醉學,內科學等等。

1.2 臨床醫學與口腔內科學的關系

口腔內科學也是口腔醫學重要的專業課程,主要研究牙體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和防治。口腔內科學與臨床醫學中的很多重要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

齲病是口腔內科學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齲病及其病灶可能會引起身體其他病變——心內膜炎、風濕性關節炎。

口腔醫學另一個患病率較高的疾病是牙周病,牙周病的病因復雜,近來有學者研究發現有些牙周組織疾病是全身疾病的表征或受全身健康的影響,例如有人提出將牙周炎列為糖尿病的第六并發癥,因此,口腔醫學專業的學生要想學好牙周病學,就需要對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有相當的認識和掌握。

另外,許多口腔黏膜病是全身性疾病或系統性疾病的口腔表征,如血液病、維生素缺乏癥、克羅恩病,這些疾病的早期損害就體現在口腔內,患者首先到口腔科就診。這就要求口腔醫師特別警惕,做好鑒別診斷,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除了加強局部處置,還需要重視全身的綜合治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hiv感染者在發展為艾滋病前并無明顯的全身癥狀,但多數在早期很有可能出現口腔病損,所以艾滋病的防治是口腔醫生的一項重要任務,需要他們具備相關知識,以便對疾病進行控制,提高治療效果。

2 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靈活掌握

2.1 有針對性選擇教學內容

臨床醫學的專業課程內容豐富,但對于口腔專業的學生不必一一掌握,應該本著科學、實用的原則,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學內容。內科學、外科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重點課程,重點課程中又有重點講述內容,例如外科學中重點講授外科基本操作、水與電解質平衡、休克、創傷、腫瘤、顱腦損傷、麻醉知識等。內科學中重點講授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血液與造血系統疾病,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結締組織病與免疫缺陷疾病等。總之,本著重點講授與口腔疾病相關的臨床疾病的原則進行口腔醫學專業的臨床醫學教學。

2.2 改進教學方法,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要指導思想,采用良好的教學方法,同時配合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講授糖尿病、艾滋病等與口腔疾病密切相關的疾病時,應用多媒體,在重點講述該疾病的相關知識點時不忘突出口腔特征,使學生對該疾病產生濃厚興趣,能積極主動學習,為日后專業課學習做好鋪墊。

3 加強相關教研室間的交流合作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不斷學習,擴充知識儲備。臨床醫學和口腔醫學的各教研室間應加強合作,定期開展研討活動,進行業務學習,也可有針對性的聽課,以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更全面的了解口腔醫學專業的學生需要什么、教師應該給予他們哪些知識,以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第3篇

關鍵詞:臨床專業認證 教學改革 醫學化學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Chemistry in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KONG Ling-dong,WANG Ning, LIU Jun,LI Zhen-quan, DU Zhong-yu, XIE Zeng-yang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Jining 272067)

Abstract:At present, the national med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carried out the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This accreditation had proposed the specific target for the clinical graduates and school standards of medical education.?For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the main focus should be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ideas.Medical chemistry education should enable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 teaching ideas, and gradually chang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find new ways of learning and gradually change the learning attitude, find a new learning method, and then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integration courses and clinical courses.According to the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combined with our practical, med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is mainly from revision of syllabus,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leading students to early exposur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Medical Chemistry Accredit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1-0195-02

作為一種外部質量保證制度,醫學教育認證已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認同,美國的八年制醫學教育認證體系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我國從2002年部署醫學教育標準的本土化,到2008年《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頒布,臨床專業認證工作開始啟動[1]。此次認證工作有利于提高我國臨床學生的素質和臨床教育辦學標準,從而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盡早能夠與國際接軌,得到國際認可。為適應此次認證標準,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醫學化學作為臨床專業基礎課程,在認證過程中也應該不斷改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學理念,為提高學生獲取知識信息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2]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理論教學內容的改革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醫學與化學的聯系日益密切,對于臨床專業學生,化學是一門基礎課,也是一門必修課,化學的學習為之后開設的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等學科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但是對于醫學生本身而言,往往認識不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無論是從后期的專業課學習還是后期的臨床實踐,都很難直接接觸到與化學相關的知識,這也就造成了臨床專業的學生對化學重視程度不夠,學習態度不認真,精力投入不足。另外由于臨床專業的學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素質較以往有明顯下降。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省份的學生高中階段只選修了有機化學或是無機化學或是結構化學,化學知識基礎薄弱,這也是造成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習化學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近幾年,化學理論課教學學時數不斷減少,而對于多數教材,知識點并沒有減少,這就造成了教師在上課時,急于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化學與醫學知識的相互聯系,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時缺乏興趣。因此,醫學化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有必要進行改革,以適應臨床專業認證對學生提出的要求。

1.教學大綱的修訂

為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為滿足認證工作的需要,結合臨床醫學專業特點,我們重新制訂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與其他醫學相關專業加以區分,使其更貼近臨床醫學的專業特點。

1.1注重化學發展與醫學的聯系

在基礎化學和有機化學緒論課部分,我們加入了化學發展與醫學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化學以及相關分支學科的發展對醫學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從古代煉丹術到現在基于分子、原子水平的研究,化學的發展無疑對醫學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化學研究的眾多成果也都應用到了醫學領域,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現代醫學已經進入到后基因組時代,化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也與醫學越來越相通。

1.2強化與醫學有關的知識鏈接

課本中與醫學相關的知識鏈接,在以往的講授中,只作為引言或是學生課外閱讀的資料,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化學知識點的講解上。但我們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對知識鏈接部分有很大的興趣。為了能夠將化學知識點與臨床專業密切聯系,我們把知識鏈接部分作為重要的知識點加以講解,并結合化學知識加以解釋,對于課本中沒有的相關知識鏈接,我們也注意與臨床知識相結合,適當補充,使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化學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從而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引起足夠的重視,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1.3教學內容的優化

基礎化學和有機化學中有些知識點與臨床專業的關系不是很密切,而且有些內容對于臨床專業的學生來講確實枯燥乏味,也很難掌握。因此,就這些內容來講,我們做了刪減。比如在基礎化學中關于熱力學部分,不再講述;在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律部分,對于量子力學相關的原子結構、原子軌道、電子云的角度分布等作為學生了解的內容簡要講解;共價鍵與分子間力一章中,分子軌道理論也作為一般了解性內容;配位化合物一章中,晶體場理論不再講述;將滴定分析和分光光度法的內容與實驗內容相結合,重點在操作和應用上。有機化學中的反應機理問題我們一般是作為了解性的內容來講述,不再要求學生掌握;同時強化與醫學相關的糖類、氨基酸、蛋白質、核酸等內容的講解,與生物化學等醫學相關基礎課程相聯系。

2.教學方法的改革

深刻理解“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理念的內涵,醫學化學作為臨床專業學生較早接觸的學科,應逐步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在我校2014級卓越醫師班的教學中,我們參考“三明治教學方法”,對“立體化學基礎”這一章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首先按照每五人一個學習小組分組,教師提出本章的五個問題,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問題,課下討論。課上,各小組成員互換,分別負責講述自己負責解答的問題,再由五個小組分別選出代表給大家講授,中間穿插互相討論的環節,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提出新的問題供大家討論解決。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打破了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充分參與到了教學當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革實驗教學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其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減少理論課學時數,增加實踐課學時數,將是醫學教學改革的必然。在教學中,應適當減少講授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學時數,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3]。以往在實驗內容的講授上非常注重原理和實驗步驟的講解,之后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實驗,學生在此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聽課時興趣不高。因此在實驗教學內容選擇以及實驗授課方法上有必要進行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

1.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在實驗教學的內容改革中,我們刪除了單純的驗證性實驗,只保留了基礎操作實驗,增加了綜合、設計型實驗,適當添加科研型實驗,同時增加與醫學相關的實驗。比如在乙酰苯胺(退熱冰)的制備實驗中,我們按照設計型實驗的要求,讓學生在課下查閱相關資料,自行設計實驗流程,寫出實驗方案,課上以集體討論的形式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學生從方案制定,儀器、試劑準備,儀器組裝,結果討論都主動參與到實驗中來,真正提高了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

2.增加實驗室開放項目

在實驗室開放項目的篩選中,我們主要選擇一些與醫學相關,或培養臨床醫學專業人文精神的實驗。比如在基礎化學實驗中我們確定了“濟寧太白湖水質的化學需氧量測定”,既能讓學生學習化學方法測定化學需氧量的相關知識,又能對當前的生態環境引起足夠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也是臨床專業認證的重要指標。

三、引導學生盡早參與科研

為了能讓學生早期參與科研,我們2014年申報了三項濟寧醫學院教師指導學生科研項目,通過報名和遴選,將有近15名臨床專業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參與全校教師科研課題的學生將有近百名。這對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將有很大幫助。

四、改革成績考核制度

以往考試成績只是反映在期末的卷面成績。在臨床專業認證中也特別強調了形成性評價。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我們采取了平時成績、考前測驗和網絡考試的模式,網絡考試的成績只是占到了總評價體系的50%。實驗成績比例占到到25%,其中包含實驗報告成績、考勤、實驗考核成績。其中,實驗操作技能考核更能引起學生對實驗的重視,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之后臨床技能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茶葉中咖啡堿的提取”實驗中,我們制定出了實驗考核標準(表1)。

表1茶葉中咖啡堿的提取考核標準(參考)

五、總結

在整個臨床醫學專業認證過程中,醫學化學教學的改革重點應該做到逐步轉變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方法改革;課堂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優化教學內容,加強學科之間的溝通,切實與臨床專業相聯系;推進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彭韻楊,伍林生.美國八年制醫學教育認證標準對我國醫學教育認證觀念的啟示,醫學教育探索[J].2014,35(498):71-73,96.

[2]陳 墾,馮建玲,楊建新,等.醫學專業認證下我校臨床醫學本科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進[J].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of Medicine.2011,32(16):2640-2641

第4篇

【關鍵詞】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藥理學;教學模式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是為滿足現代基層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 以培養面向農村、社區醫院助理執業醫生為目標而設置的專業, 與本科專業相比,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生源相對較少, 起點較低, 學生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弱[1], 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必須根據其特點采取一定的相應措施。

藥理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梁學科,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本專業整體教學質量, 進而可能影響這些學生畢業以后的臨床技能水平[2]。同時藥理學科學科面廣、理論性強, 難理解、難記憶的知識點多,是一門令學生普遍感到頭疼的課程, 在常規課堂教學中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成績掛科率始終處在所有專業課程前列。

我們認識到, 要達到醫學專科生的培養目標,必須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客觀實際, 革新常規的理論教學內容和模式, 努力使原本枯燥無味的知識點變得可理解、易記憶, 并激起和引導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近年來, 有不少學校嘗試了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和TBL (tea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在高職高專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3, 4]。鑒于此, 我們融合了PBL和TBL教學法, 并探索性地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教學元素, 對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藥理學科的理論教學進行了一系列嘗試, 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1 豐富教學內容

1. 1 讓“故事”串聯起知識點 在以往的理論課教學中, 我們發現學生上課不專心、課堂紀律不佳的情況較為嚴重, 但是, 我們深信:“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通過與學生交流溝通之后, 我們發現問題的癥結主要在于學生感覺“上課無味”, 即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激起學生對藥理學理論學習的興趣, 我們在不折不扣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之外, 有意識地嘗試在課堂上添加與課程相關的“故事”, 這些“故事”都是教材上沒有的內容, 包括著名藥理學家的趣聞軼事、某些藥理學重大發現或發明的前因后果、某些藥物在臨床上使用的經典案例等。對于剛接觸藥理學學習的學生來說絕對是新鮮內容, 很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 從而提高他們對藥理學科的興趣。例如, 在講解抗生素時, 可以引入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故事、紅霉素與軍團菌的故事、百浪多息和磺胺藥的故事;講解抗組胺藥物時可以穿插苯海拉明和二戰士兵暈船的故事;講解抗腫瘤藥物時候則可以講講因為誤用葉酸導致白血病加劇并最終發明甲氨蝶呤的故事等等。通過這些故事, 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 并能激起他們對藥理學的興趣。

1. 2 口訣和聯想記憶法的運用 藥理學的知識點很多, 而且各章各節之間跨度大, 知識點之間獨立性強、抽象性高, 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為此, 我們通過收集和改變了一些記憶口訣和聯想記憶法, 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這些難題, 深受學生喜愛。例如, 在抗癲癇藥物這一章, 由于不同癥狀要用不同的藥物, 記憶中很容易搞混, 記憶口訣為:癲癇小發作, 首選乙琥胺;局限發作大發作, 苯妥英鈉魯米那;卡馬西平精神性, 持續狀態用安定;慢加劑量停藥漸, 堅持用藥防驟停。局麻類藥物丁卡因、利多卡因等, 名稱接近, 用途有所區別, 記憶起來容易混淆, 口訣為:丁卡表麻毒性大, 普卡安全不表麻;利多全能腰慎選, 室性律亂常用它。通過這些口訣, 可有將零散難記、容易混淆的知識點串成一條線, 記憶起來方便而牢固。聯想記憶法是利用事物間的聯系通過聯想進行記憶的方法。通過聯想記憶法可以講藥理學中原本較為零碎的知識點和抽象的原理具體化、形象化, 方便理解和記憶, 同時一旦記住還不易忘記。例如, 用阿托品解救有機磷農藥中毒時, 機體會發生一系列變化, 初學者很容易將這些變化與有機磷農藥中毒的癥狀相混淆, 如果應用聯想記憶法就可以輕松記住這些癥狀和體征。 阿托品的作用聯想為:未孕女子持槍上戰場打仗。在戰斗中, 女子情緒激動(心率加快), 血脈噴張(皮膚潮紅), 怒目圓睜(瞳孔散大), 戰場上硝煙, 女子口干舌燥(抑制腺體分泌), 仍然只顧射殺遠處敵人卻不顧自身安危(只能看到遠處, 無法看清近處), 同時由于未孕所以子宮松弛(抑制子宮平滑肌痙攣), 由于要戰斗所以顧不及上廁所(抑制逼尿肌痙攣)。教學實踐證明, 通過聯想記憶法, 學生一看到阿托品就會聯想上述場景, 記憶深刻而持久。

2 探索創新課堂模式

2. 1 “講解+討論”的新課堂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一堂課45 min全是教師講, 學生聽。對于剛接觸藥理學科的學生而言, 藥理課是生澀難懂的。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 如果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 學生很難保持5~10 min的注意力。即使在教學PPT添加了豐富的圖片和小視頻, 講課過程中也插一些故事和醫例后, 也難以保證學生在整堂課都保持注意力。有研究表明, 健康成年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40 min[5], 超過這個時限之后, 大腦就會疲勞, 注意力就會打折扣。為此, 我們嘗試改革了課堂教學模式, 即采用“講解+討論”的新課堂模式, 在這個模式中, 教師講課的時間控制在35 min左右, 剩余的時間是小組討論和回答教師提問時間, 討論的內容主要針對但不限于本堂課所學內容(詳見下節描述)。

2. 2 “提問式”和“小組化”教學 “提問式”和“小組化”教學是和“講解+討論”的新課堂模式配套使用的。在前30 min左右的課程講解環節中, 我們有意識地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 并示意學生記下問題。在后15 min的環節中,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用搶答或者教師“點將”的方式回答問題, 教師負責當場點評并視問題回答正確性、完整度給予全組學生一定的獎勵分, 獎勵分與學生的平時成績直接掛鉤。除回答提問, 我們還引導和鼓勵學生自行尋找予課程相關的知識、疑問甚至新聞事件在課堂上分享, 教師給與點評或釋疑, 并酌情獎勵全組, 獎勵分也與平時成績掛鉤。

教學實踐證明, “講解+討論”的新課堂模式結合“提問式”和“小組化”討論的教學顯著活躍了課堂氣氛, 加強了師生溝通, 不僅完全可以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 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藥理學課程的興趣和考試成績。

3 總結和展望

藥理學是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核心和橋梁, 而理論教學是藥理學教學的核心和基礎。因此, 藥理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是事關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效果的關鍵。我們不得不承認,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與本科和七八年制同專業學生相比, 在基礎知識、理解能力甚至紀律性等方面都較有差距, 這客觀上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必要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方式。然而, 在常規理論教學中, 教師通過多媒體或者板書的形式, 按照教材的內容講足45 min, 學生則一直處于“被填鴨”的狀態, 教學質量不言而喻。為了打破這種“教”與“學”相疏的窘境, 從2011年開始, 我們以提高學生對藥理學科的興趣為切入點, 在本學科理論教學的方式和內容上都做了一些革新, 近兩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 我們設計的理論課教學新模式能很好地吸引高職高專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 教學質量有較顯著提高。下一步我們將會在藥理學教學中繼續堅持和改進這套教學模式, 同時還將以此為基礎與其他學科教師一道, 共同探索和改進這套新模式在其他學科的應用, 努力為高職高專醫學專業教學總體質量的提高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吳友科, 湯之明, 游斌, 等.探討臨床醫學專科教育課程(實驗班)改革方案.醫藥前沿, 2011,1(15):92-93.

[2] 白紀紅, 趙日紅.臨床醫學專業藥理學教學方法探析:逆向思維教學.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 2011,10(3):283-285.

[3] 王向玲, 王素利.高職護理專業藥理學PBL教學法的效果評價與分析.教育與職業, 2012,(18):149-150.

第5篇

引言:中西臨床醫學中,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技術能力,能夠運用臨床思維解決各種問題。對于臨床教學的評估工作而言,實踐教學也是主要的衡量標準。中國的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正適應目前的臨床醫學人才需要而不斷地做出調整,對于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予以高度重視。臨床實踐教學模式也需要不斷地做出調整,以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和技能需求

一、對臨床實踐教學質量具有不良影響的因素

(一)衛生服務模式有所調整。目前的衛生服務模式是不再是以疾病為主導,而是圍繞著健康而展開的。原有的以為單個患者為作為服務目標轉變為以患者家庭為中心展開。醫院是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機構,但是,衛生服務是建立在社會的基礎上的,更多地注重預防保健,在鼓勵疾病防治的基礎上,將提高全民的身心健康素質為主要目標[1]。衛生服務模式的調整必然會給目前的臨床實踐教學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傳統臨床實踐教學方法單一。長期以來,中國對中西醫臨床一些專業人才的培養都采用了傳統臨床教學,并培養了大量的醫學人才,對促進中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在教學中往往是以理論教學為基礎,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滯后于時代了,而且與目前的學生多元化思維模式不相符合。特別是沒有注重學生的臨床思維培養和一些科研能力的培養,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二、臨床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臨床實踐教學重要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要在專業技術上有很高的接受能力,還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因此,以理論教學結合實踐教學進行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是需要重點強調的。為了激發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積極主動性,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將病例引入教學課堂中,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提出各種疑問。對于有學生的疑問,解決問題的并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之后,學生可以在小組中針對問題進行討論解決[2]。教師還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課間交流的方式,將討論醫學問題的活動延伸到課間,讓學生將醫學問題討論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對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非常有利,逐漸地,學生就會有能力運用臨床思維思考問題。學生對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產生積極主動性,就會自覺地做好課程學習計劃,能夠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結合教師組織的時間教學,實現了臨床醫學專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二)設置臨床路徑以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臨床治療中,臨床路徑屬于是一種綜合性的治療模式,要求臨床治療中要按照規范的治療程序展開,對治療組織和疾病問題的解決是建立在治療模式的基礎上的,將循證醫學證據作為指導展開教學,主要的目的是對醫療行為進行規范,不進可以使醫療質量有所提高,而且臨床治療的療程也會縮短,治療的成本也會有所降低。在整個的臨床路徑中,討論貫穿于始終。在臨床實踐教學中,討論是重要的環節。將臨床的病歷引入到實踐教學中,學生以研究病歷和討論病歷的方式進行學習。關于討論的內容,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最好是能夠將執業醫師考試內容融入其中,讓學生的討論有方面、有目標、有重c[3]。臨床實踐教學雖然是教師設計和組織的,但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適當地做出調整。學生針對需要研究討論的問題要有所準備,且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資料,教師提出病歷的時候,要求學生要對病歷的特點予以掌握,通過動手實踐操作解決問題。學生從原有的被動學習逐漸轉向主動學習,摒棄了機械式的學習,而是通過思考自主地解決問題障礙,對培養學生的臨床問題的解決能力至關重要。

采用這種討論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討論和思考對教學內容充分掌握,包括患者進入到醫院之后的一系列診療活動,臨時醫囑和長期醫囑,護理內容以及整個病程的詳細記錄點的,都要從病人的診療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動態思維。

(三)強化臨床教學培訓基地的建設。臨床實踐教學需要在培訓基地展開,給學生塑造良好的實踐教育空間,同時還可以滿足學生的臨床實習需求,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在臨床教學培訓基地對學生展開實踐教學,所選擇的病歷要與教學內容相符合,且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接受引導,并獲得啟發,對于疾病問題的解決可以建立在多種臨床表現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多種治療方法[4]。在臨床疾病的選擇上,要優先選擇器質性的疾病,而且疾病要具有可治療性,之后才可選擇功能性疾病,最后選擇無法治療的疾病。在實踐教學中,雖然是以實踐操作為主,但是重在培養學生用臨床思維解決問題,因此,還要對學生進行科研訓練,將病歷作為一個科研問題,按照科研步驟解決,逐漸地,學生的臨床思維就會建立起來,科研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教學中,要做到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強化對學生的一些臨床思維訓練,將人文教育滲透于其中,以培養符合職業崗位需求的優秀人才,對推動中國醫學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通。

參考文獻:

[1]劉麗軍,裴景堂,郭聰叢,等.臨床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實踐研究[J].南方醫學教育,2013(01):42―43.

[2]劉鐵濱,符曉華,張堅松,楊華中.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03):191―193.

第6篇

1.1訪談法

采用目的性抽樣,共抽取60名訪談對象。其中市衛生局管理人員5人、區縣衛生局管理人員10人、市級醫療機構醫務科科長9人,鎮級醫院管理人員10人,服務于一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及村衛生室醫生26人,就人才結構狀況、基層醫生崗位的基本情況、崗位對從業人員知識、能力及素質的要求等問題進行訪談。調研由臨床醫學專業教師完成,教師經過統一培訓,熟悉調研目的和內容。采用開放性訪談形式,在訪談前列出訪談提綱,全程采用筆錄形式,時間控制在50~60min。其后,對訪談記錄進行定性分析,得出結果。

1.2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我校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120名學生進行培訓,以學生暑期社區實踐方式開展調研,學生到調查對象所在單位發放調查問卷,當場填答當場回收。總共調查了全國350名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生,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316份。

1.3統計學分析

建立專題數據庫,利用Excel工具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層衛生機構及醫生的人力資源現狀

2.1.1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12》顯示:我國基層醫療機構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村醫務室、門診部、診所(醫務室)共892337個,農村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32。

2.1.2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年齡、學歷、技術職務構成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技術職務偏低,學歷以大專及以下為主,技術職務以初級為主。

2.2基層醫生崗位工作任務

通過對服務于城市社區及鄉鎮農村基層一線的醫生進行問卷調研,發現他們的工作內容都非常廣泛,除了診斷和治療疾病以外,他們還從事很多其它方面的工作。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全科醫生比例最大的前3項工作內容依次是日常體檢(49%),健康教育與咨詢(43.3%)和預防保健(41.2%)。

2.3基層醫生就業崗位及準入條件

通過訪談和調研得出,基層醫生的就業,主要崗位任務是從事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等六方面的相關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工作1年后有資格考取臨床執業助理醫師。

3討論

3.1人才需求與專業定位

基層衛生醫療服務機構數量巨大,而農村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32,離國家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1.88差距甚遠,基層衛生人員的主體仍然以專科層次及以下和初級技術職稱為主,所以基層醫療機構對專科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需求量非常龐大。專科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周期短、崗位針對性強,是醫學高等教育體系的補充和完善,具有不可替代性。為滿足基層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更好地發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各環節的作用,尤其是建立健全集“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等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專科的臨床醫學專業應面向基層,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掌握基層常見疾病的診療技術,能直接服務于基層衛生機構的實用性高素質技能型醫學人才。

3.2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導向及課程體系改革

在調研中發現,傳統的“2+1”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目前基層醫生崗位不適應,專科的臨床醫學教育應該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確立面向基層辦學的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應堅持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教學上融“教、學、做”于一體,積極探索工學結合、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本科壓縮型”課程體系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現狀需求,必須根據基層醫生工作任務和崗位能力的特點,重構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中,除了考慮基層醫生的衛生服務與管理能力外,還需兼顧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標準,確定基本素質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及崗位持續發展能力,以崗位能力為切入點構建課程體系,以崗位“六大”工作任務構建核心課程,校院共同開發《內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外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婦產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兒科常見疾病診療學》、《急救實用技術》、《中醫實用技術》、《診斷學》及《預防醫學》等八門核心課程。

3.3教學內容改革的重心

教學內容主要突出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優化課程結構,合理組織和選取教學內容,將原來的《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將《老年病學》、《傳染病學》與《內科學》整合為《內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增設《遺傳與優生優育》、《康復治療技術》和《常用護理技術》,強化培養目標,淡化學科意識。以基層醫生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情景設計教學內容。

3.4人才培養目標路徑

按照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理念,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建立的科學性原則、目標性原則、規范性原則、多樣性原則,通過3次調查研究,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全面了解專科臨床醫學專業職業面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根據基層醫生崗位及崗位群工作任務,結合行業專家建議,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職業要求,據此構建學習領域課程。根據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臨床醫學專業理論課程及實踐課程體系,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養途徑。

4結論

4.1專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具有基層醫生崗位基本素質,掌握臨床醫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融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為一體的基層衛生工作的能力,能夠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農村、城鎮社區衛生服務站等)開展醫療衛生服務的實用性高素質醫學人才。

4.2專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

4.2.1知識

掌握與醫學相關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英語、計算機和法律基礎知識;掌握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城鄉基層多發病、常見病、慢性病、地方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知識;掌握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掌握改善疾患殘障及康復的有關知識;掌握傳染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防治原則;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預防控制和篩查的原則。

4.2.2能力

具備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安全、經濟、有效的臨床(適宜)技術對城鄉基層多發病、常見病、慢性病、地方病的診斷、治療的能力;具備對城鄉基層重大傳染病及時識別、早期處理的能力;具備處理城鄉基層常見急危重癥初步處理、組織搶救與轉送病人的能力;具備對常見致殘疾病進行康復治療及管理的能力;具備開展婦幼保健、計劃生育工作、實施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的能力;具備勝任城鄉基層衛生宣教、健康指導、預防保健等工作的能力;具備對未來職業生涯做出規劃,終身學習的能力;具備在城鄉基層衛生服務領域獨立應用計算機技術、利用圖書資料及網絡資源等途徑,自我發展、繼續提高的能力;具備用一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的能力;具有處理好人際關系,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具有與患者、患者家屬、同事及其他醫療衛生保健人員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具有組織協調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4.2.3職業素養

第7篇

1醫學留學生外科實習輪轉教學的困境

1.1相互國家文化差異 來我校學習的醫學留學生基本上來自于東南亞國家,而且分布幾個國家各自的語言結構以及文化背景差異性很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直接的障礙就是很難尋找統一的教學模式,最為突出的是,學生的差異直接導致教學進度的差異性,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簡單的說,醫學是一個倫理性很強的學科,在具體的醫療過程中,可能會牽涉倫理方面的抉擇,這個時候,往往決策的方向都取決于各自的文化底蘊和基本思想教育。

1.2教材的選擇問題 目前各個高校對于臨床醫學留學生的教材的選擇往往是自主選擇,選擇怎樣的教材,對于學生的領會和接受能力,有直接的關系。雖然國內的醫學教育相關的教材已經非常完善,但是,針對留學生的特征性的教材,還沒有系列的。所以,在具體的實習過程中,留學生們很難找到良好的學習方式去外科實習,更加不能跟上三甲醫院的日常的臨床任務。因而,具體的學習還是受到很大的約束。

1.3語言交流的差異 本校的留學生大多來自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本身也是以英語為基本交流語言,但是他們的英語都帶有很濃重的國家特色[1],在具體的教學中,如果以全英文的教學模式,可能很難適應相互的語言方式,因而出現不必要的溝通障礙,嚴重影響授課質量。①兩國的文化背景不一致,對于很多的價值觀,尤其是醫學倫理學,都可能存在重大的差異,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實習過程中,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具體的醫療實踐當中。②醫學的實習過程,其實最為重要的是與患者交流,患者的病情是我們最好的課本,如果留學生不能掌握基本的漢語基礎,就很難在具體的臨床實習過程中,將自己的所學通過實踐鞏固。

2加強實習輪轉的教學探索

2.1對留學生有個全面的摸查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最需要的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增加對本校留學生的認識。絕大部分的學生來自于東南亞,部分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不同于我們日常所學習的英式英語或是美式英語,往往會有濃重的地方口音,因而在彼此的交流對話中可能會出現難以理解,需要相互的磨合[2]。另外,外科輪轉實習過程中,需要和患者交流,可以充分利用來自于少數印度尼西亞的留學生,他們有很好的中文基礎,可以再具體的問診過程中充當翻譯。同時,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文化差異,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交流,彼此尊重各自的文化,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3]。

2.2加強雙語教學和逐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由于在外科的實習過程中,面對的都是中國的患者,我們的官方語言還是漢語。所以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就需要①學生能有很好的漢語基礎,以能夠與患者進行基本的溝通,幫助實習知識的鞏固;②也要求我們的教師隊伍,在加強英語功底的同時,多和外國的專家交流,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其次,在允許的情況下,逐步開展雙語教學,基本要求是將基本的漢語與教學知識相結合,以最大程度的滿足留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交流。并就外科的相關基本操作,定期開展各種類型的技術操作培訓以及考核,以提高外科輪轉的手術技術的提高。針對教師隊伍,定期對留學生帶教老師舉行相關的英語授課培訓,制定統一的教學案例,并備課的形式,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和教學任務。建立完善的聽課評課制度,鼓勵青年教師向有經驗的帶教老師聽課,學習良好的授課技巧和教學思路[4]。

3多種教學模式的探索

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基本的教學模式還是以課堂講課為主,即以傳統的教師授課傳授知識的單一形式為主,意為1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此模式下,學生往往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傳授,教學中師生間缺乏互動,甚至是討論的形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為了提高最佳的教學質量,需要帶教老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尤其是針對外國留學生外向積極的性格, 可以以教研室的集體備課制定相關的PBL教案手冊,在具體的年輕帶教老師,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授課,例如CBL,PBL,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等[1],以充分調動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學習的能力,通過網絡、圖書館、書籍、教科書等多途徑獲得所需要的醫學知識。例如,在普外科膽囊炎相關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標準化病例,選定某一患者或者正常人模擬患者,以供留學生進行病史采集以及體格檢查,從來完成教學任務[5]。標準化的病例,可以很好地解決了留學生由于語言的障礙不能很好的采集病史等實習任務,為留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模擬環境,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良好途徑。

4完善教學評估機制

采用多形式的評估機制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將課程過程中不定期的抽查和檢驗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檢驗的形式可機動采用口試的方式,靈活機動的調動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從而一定程度減輕期末考試的理論課程的壓力,真正督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積極和主動[1]。

留學生的教學已經成為蘇州大學醫學部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學部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改革,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某種程度上促進教學師資力量的發展。但是,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的針對留學生教學的困境。通過多方面的綜合探索,為了有效提高臨床醫學留學生的教學質量,首先需要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建設,其次,需要讓留學生在具體的外科輪轉實習過程中,掌握良好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專業技能,并讓臨床醫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斷加強其人文素質的提高,最終提高臨床醫學留學生的整體素質,使他們為今后的醫學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邈,鄭凱,周劍峰.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全英文教學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5:80-81.

[2]涂增,何永林,徐蕾,等.留學生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11):1036-1038.

[3]杜瑾,穆瑞鋒.多元文化融合教育手段提高醫學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質量[J].科教文匯,2014,1:102-102.

第8篇

1疾病譜變化的客觀要求    

一項由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協和醫科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等機構對中國疾病負擔進行的評估表明城市化、收人增加和老齡化等原因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突增,導致中國人死亡(2010年)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腦卒中、缺血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交通意外傷害、肺癌、肝癌、胃癌等,如將惡性腫瘤合并,則導致中國人死亡前三位的原因分別是惡性腫瘤、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因這些疾病的多病因性,發病與患者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行為模式等關系密切,僅靠臨床治療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述問題可以通過對比中美兩國心、腦血管病發病和死亡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得以展示,據《美國醫學雜志》(JA MA)報道,從1970-2002年約30年,美國心臟病及腦中風導致的死亡率分別下降了大半(中風下降63%,心臟病下降53 % )。同期我國全國的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統計數據未檢索到文獻公開報道,但從個別地區的文獻報道結果也能大體推斷出其變化趨勢,如王文化等對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腦出血和腦血栓發病率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后,發現腦血栓的發病率和構成比均在增加;吳桂賢等發現北京部分地區1984-1998年15年期間冠心病死亡比例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年均0. 52%);最近的相關報道更加觸目驚心:據2014年8月8日《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報道,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農村為38.7%,城市為41.1%;中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導致心血管病的發病人數持續增加,而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數仍將快速增長。導致中美兩國這兩類疾病發展趨勢完全相反的根本原因,不是兩國的臨床治療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也不是美國在心血管病的臨床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是20世紀70年代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吸煙、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等,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隨即實施了全民教育,號召醫生帶頭戒煙、控制血壓、加強鍛煉、降血脂等,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近150%的驕人成績。    

上述例子一方面證明了普及預防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從另一方面講,如果我國也采取相似的措施,并在加強鍛煉方面引人傳統醫學的健身方法,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將取得更好的健身和防病效果。    

2完善現代醫學理論體系的客觀需要    

現代醫學在近百年取得了長足進展,但這并不能說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得盡善盡美,它在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防治上就沒有那么得心應手,而傳統醫學則在養生、飲食和運動等許多方面值得現代醫學借鑒。例如,2009年7月,《科學》( Science)刊登了一項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將恒河猴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減食30的減食組,當對照組恒河猴只有50%存活時,減食組恒河猴則有80%存活,更重要的是減食組恒河猴糖尿病、癌癥、心血管病和腦萎縮等疾病的發病時間明顯延后,發病率顯著降低。《科學》刊登該研究結果,表明該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當然,如果大家對中醫學熟悉的話,就會發現這只是用實驗動物證實了早在我國北宋時期的醫學家錢乙就提出的“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饑與寒”論斷的一部分而已。再如,現代醫學研究非常注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如都是同一種屬、年齡、體重基本一致的大鼠等,否則得到的結論會受到質疑。但是現代醫學絕大多數大規模的人群研究,除考慮性別、年齡、行為習慣等因素外,很少對人群按體質特征進行進一步的細分,而不同體質類型的人很可能對同一藥物、環境毒物的反應差異很大,甚至相反,如有研究報道,痰濕質、陰虛質和氣虛質的人更容易患原發性高血壓。    

3醫學生的需要    

第9篇

關鍵詞:解剖學 臨床醫學專業 教學方法 第二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a)-0154-03

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是醫學生學習臨床內、外、婦產、兒科等學科的基石。近年來國內外醫學教育界已達成共識[1],即在醫學基礎教育中應更多聯系臨床問題,使醫學教育過程更連貫、更科學,努力建設一支既有堅實理論知識,又有臨床思維能力的新型醫療隊伍。該校貫徹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要求,提出基礎醫學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臨床實踐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我們教研室在臨床醫學專業的解剖學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嘗試凝練教學內容,靈活教學形式,改進教學方法,把解剖學理論知識和臨床病例手術相融合,解剖學教師和臨床一線醫生相結合,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將幾點體會總結如下,以期與解剖學同仁探討。

1 制定服務于臨床實踐的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數進入各級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因此,該專業的解剖學授課內容必須強調實用性[2],很多業內人士主張將臨床應用價值高的內容列為掌握,其余列為熟悉或了解,做到“因需施教”。面向臨床教學需要,減少復雜的細節和生僻名詞講授[3],讓學生學到真正有應用價值的基礎知識,減輕學習負擔是很必要的。我們教研室依據臨床各學科和解剖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教學大綱的設置,在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上充分參考臨床醫生的建議,每年授課內容以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和手術為依據,不斷地進行修改。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局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重點解剖操作上肢、下肢、盆腔和腹部,而頭、頸、胸部則用標本示教。學生在有限的學時里較快掌握局部解剖學的基本技能和實用性的基礎理論。

2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2.1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4]的本質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該教學法使基礎概念和理論通俗易懂,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剖學教學中,適時引用一些學生自身或周圍的常見臨床病例,可以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對臨床病例討論分析過程中,培養運用解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既能加深對解剖學知識的理解,又能夠較早培養臨床思維能力,為以后的臨床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例如:系統解剖學講課過程中,引入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來講解其與脊髓、椎間孔及脊神經根的密切關系;引入腦出血患者內囊損傷出現的“三偏癥”的臨床表現,加深對內囊中纖維傳導束的理解;再如消化系統疾病的膽囊結石、膽囊炎引發的墨菲氏征陽性,胰頭占位性病變而引發的黃疸、白陶土樣便等臨床表現,加深學習印象,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解剖學知識。在局部解剖學學習過程中,結合臨床外科手術的一些入路介紹局部的解剖層次和毗鄰關系,手術過程中注意事項等,例如:可以將氣管插管、硬膜外麻醉、腰穿等臨床操作與局解內容相融合進行講解。

2.2 啟發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5]是采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方法,引導發散學生思維,讓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首先,和案例教學法相結合,啟發學生思維活動。例如:課前采取導課策略,引入一個有代表性的臨床病例,講課結束時回歸到該病例開展討論,用與該病例相關的解剖學知識解釋一些疾病表現,讓枯燥的解剖學理論具體到實踐,把不容易識記的知識轉化為印象深刻的記憶。其次,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教師授之以“魚”,更需要授之以“漁”[6]。在課堂教學中,可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有意識地將一些學習記憶方法傳授給學生,同時啟發學生自己采取巧妙的辦法識記一些解剖學重點內容。再次,臨床思維能力的啟發和培養。教師在傳授“是什么”的同時,還要注重傳授“為什么”和“怎么樣”,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例如:局部解剖學尸體操作教學中,在觀察解剖局部結構的同時,引導學生多思考解剖結構與周圍組織的相互關系,并從疾病發生發展、手術治療等角度分析它的實際臨床意義,如在做頸部解剖時,通過甲狀腺位置、血管神經分布及毗鄰結構的觀察,設問學生在手術過程中如何進行甲狀腺上下血管的結扎,手術后可能出現哪些并發癥等。

2.3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Flipped Classroom model,FCM),是一種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課上進行知識內化的教學模式。老師在課前將大量相關的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學生利用提供的網絡教學資源自主學習,在課外完成知識傳授環節;在課堂上,學生運用課外所學知識,通過和同學交流討論,老師協助分析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最終將知識內化[7]。

隨著該校臨床醫學生招生規模不斷地擴大,尸源相對不足,成為困擾解剖學教學的主要瓶頸。另外,福爾馬林固定液的氣味之大也降低了解剖學教學效率,讓很多同學產生厭倦和恐懼感,而且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性學習,大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而FCM教學模式的出現,成為解決這些難題的有效途徑。隨著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出現了很多數字化解剖學教學資源[7],例如:數字人虛擬解剖教學平臺,國內外優秀的網絡版解剖學圖譜、三維動畫圖像、解剖操作視頻演示、網絡精品課程等,為FCM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教學實踐中引入FCM教學模式,提前將解剖操作錄像和網絡精品課程課件給學生,提供網絡學習平臺,規定在一周時間內完成自主學習,下次上課時間進行分組討論,請小組代表暢所欲言,最后老師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一起回顧該章節所學知識。學生學習自主性、積極性加強,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翻轉課堂將“教師課堂講課+學生課后復習”轉變為“學生課前學習+師生課堂共同探究”,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角[8],這種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時間分配的主動性與靈活性。

3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建立與臨床學科相關的臨床解剖學教學體系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新型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精神,開發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1)建立開放型的實驗室,該校解剖實驗中心建設有解剖多媒體實驗室和生命科學館。生命科學館是實驗中心的標本展示區,展示有大體、斷層以及塑化等各類標本,利用第二課堂開放生命科學館,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較全面地觀察各個標本,將課本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

(2)利用局解課的標本開展第二課堂的解剖學操作,鼓勵學生進行標本制作。大三學生局部解剖學結束以后,可以綜合利用教學標本,針對大二學生開展標本制作比賽活動,帶著臨床疾病的問題進行解剖操作或者標本制作,把系統解剖學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例如:在設計制作心標本時,就房間隔與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先天性心臟病,探討怎樣進行動脈導管修補,在設計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標本時啟發學生思考如果進行關節鏡修復治療等。

(3)開設選修課,開展相關外科手術模擬講座等。開設為臨床應用服務的局部解剖學類選修課,體現基礎學科的臨床實用性。根據臨床醫學生未來工作的需求,把該選修課程劃分成4大模塊:模塊一為神經科學服務,解剖頭部和腦;模塊二為普外科服務,解剖頸部、胸部和腹部;模塊三為婦產科和泌尿外科服務,解剖盆腔和腹腔;模塊四為骨科服務,解剖四肢和脊柱。每個模塊各設置30學時,供學生自由選課。另外,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開展基于“臨床手術”的《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和專題系列講座[9],每學期定期邀請臨床相關科室大夫講座,手術室視頻演示,在尸體標本上進行模擬外科手術等,將基礎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找到局解與手術相結合的交叉點與知識點,激發學習興趣,在今后臨床各學科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融會貫通,學以致用[10]。

第二課堂教學以其形式和內容上的多樣性,可以解決第一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問題,拓寬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是第一課堂的拓展和延伸。近年來,該教研室實施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第二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內容新穎,形式靈活,能夠激發學生對解剖學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實踐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 組建和臨床專業相適應的解剖教學團隊,提高解剖學教師隊伍的醫學專業水平。

4.1 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培養制度,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

首先提高理論教學水平。該校為每位解剖學青年教師安排一名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老教師擔任導師,進行傳、幫、帶,每學期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在導師指導下認真完成每次備課,要求多聽優秀教師的授課,全面深入地理解理論內容。其次,提高解剖標本的操作能力。解剖學青年教師在實驗室、陳列室全面觀察熟悉本科教學用標本、模型,在標本制作室學習常用標本制作技術。同時,在老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1~2具尸體標本的解剖操作,做好操作記錄。

4.2 招聘具有臨床醫學專業背景的解剖學教學人才

吸納具有臨床醫學背景的解剖學人才參與到解剖學實際教學中來,有助于提高臨床專業解剖教學的水平,也適應目前基礎-臨床一體化培養的要求。“必須建立有效的機制,在保證從事基礎教學的教師在該專業有所提高的基礎上,讓他們有足夠的機會接觸臨床”,我們學校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要求下,進行基礎醫學院和臨床醫學系合并,形成基礎教學和臨床實踐一體的臨床醫學院,對基礎醫學各科教師進行臨床技能的培訓和臨床思維的訓練,定期開展基礎學科教師和附屬醫院臨床醫生交流會,參與臨床案例討論會等,解剖學科的教師還可申請參加和觀摩內外科手術。通過這種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拉近解剖學教學和臨床的距離,也同時提高了解剖學教師醫學專業知識,更好地服務于日后解剖學教學。另外學校人事處近些年招聘解剖學教師要求本科為臨床醫學專業,大部分從事解剖教學的老師都有過臨床實習經驗,考取過執業醫師證,能夠更好地滿足臨床醫學專業的解剖學教學需求。

“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解剖學是醫學生醫學之旅的起點,也是最重要的根基學科。如何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幽默易懂,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個解剖學老師不斷探索的問題。我們教研室采取的系列有效教學改革,特別是多種教學方法和多種靈活教學形式的運用極大提高了教學質量,當然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會用心去發現去改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參考文獻

[1] 袁圓,耿慧慧,隋東莉.病例研究教學模式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BasicMedicalEducation,2014,16(8):596-598.

[2] 嚴莉,李國營,劉靖,等.基于臨床需要的局部解剖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解剖學研究,2007,29(3):232-233.

[3] 沃雁,劉文超,丁文龍.解剖學教學實踐與啟示[J].BasicMedicalEducation,2013,15(12):1048-1050.

[4] 陳晉,楊強.解剖學教師參與神經外科案例教學的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14(5):512-514.

[5] 劉宏偉,喬國軍,唐興國,等.啟發式教學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3,22(5):561-562.

[6] 肖春茍,陳秀琴,周星萍,等.啟發式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09,31(2):150-152.

[7] 陳禹,郝嘉南,許冬明,等.“翻轉課堂”引入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3):83-84.

[8] 王俊波,袁張根,張大勇,等.翻轉課堂應用于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的優勢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4(16):191-192.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狠狠97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 欧美一区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 2022男人天堂| 黄色网址国产 | 欧美国产高清 | 99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sese天堂|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 日韩视频一区 | 日本美女老师 | 日韩一级片免费观看 | 97香蕉网| 九九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 色老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免费在线亚洲视频 | 好色婷婷 | 97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在线精品 |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pp | 你懂的免费在线观看 |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 不卡一区二区在线 | 99久久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网站 |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 久久精品www| 婷婷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99在线视频免费 | 色老师影院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 片子免费在线观看 | 婷婷五月天.com | 四虎精品影院4hutv四虎 | 99福利网|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99热在| 久久伊人成人网 |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