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外科手術治療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26 09:27:3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外科手術治療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外科手術治療

第1篇

【關鍵詞】  直腸癌;tme;tem;外科手術治療

大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是我國第四位高發的的惡性腫瘤。而我國的大腸癌的發病以直腸癌常見,一般研究顯示:70 %~75 %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直腸癌的70 %左右發生在距肛緣8cm以內,用肛指可以檢查出50 %的大腸癌[1]。但由于其深入盆腔,手術難度較大,不如結腸癌易得到徹底根治,術后局部復發率高,中、下段直腸癌與肛管括約肌接近,不易保留[2],不過目前外科手術仍是直腸癌治療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手術的目的是既要根治又要保留其功能。現將直腸癌外科手術治療近年來的進展作一綜述。

    1  直腸全系膜切除

    直腸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是一種針對直腸中下段癌腫的規范手術操作方式,它最早是由英國的heald等人[3]于1982年首先報道并強調的。由于直腸癌在還沒有區域或局部淋巴轉移的情況下,直腸系膜中已存在癌細胞巢或癌結節,而這種系膜中的癌細胞播撒,不論是腹會陰切除術、保肛手術或擴大根治術,癌細胞都會遺留或種在手術野中,所以以往的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居高不下。而tme切除了存在于人直腸系膜中的腫瘤結節,這種結節可以存在于腫瘤上、下5cm范圍,超過腫瘤向上下沿腸管侵犯的距離,切除保持完整的直腸系膜,避免撕裂包繞直腸的盆筋膜臟層,減少腫瘤的術中播散,保證了根治手術的質量,使局部復發率下降到前所未有的水平[3-7]。tme的手術操作不但降低了手術后的局部復發率,并減小了手術的創傷,讓手術變得更容易,手術時間更短,術后恢復更快,實際上體現了微創的概念,這正是tme的優勢所在。

    2  保肛手術

    長期以來,對癌腫手術的要求是根治和長期限生存。miles倡導的腹會陰聯合直腸癌切除術可治愈直腸癌,是延續數十年的直腸癌手術的“金標準”。可是miles手術帶來乙狀結腸永久性造口,排便不能控制、性功能障礙,以及造瘺口諸多合并癥,因而保肛手術一直為直腸癌患者所祈求[2]。隨著人們對直腸癌認識的增加、對生存質量要求的提高,同時醫療器械的迅猛發展,保肛手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保肛術包括局部切除術、直腸癌拖出吻合術、各種拉出式直腸切除術、會造瘺術等[7]。總之,保肛手術應該把腫瘤的根治放在第一位,在不降低根治原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保肛機率,同時保留的具有完整的感覺、控制功能,嚴格掌握保肛手術治療直腸癌的適應證是預防并發癥和減少復發的關鍵。

    3  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

    自1991年jacob施行了首例腹腔鏡結腸切除術后,至今腹腔鏡已能開展幾乎所有類型的結直腸手術。腹腔鏡下直腸癌切除主要適用于尚局限于腸壁、無周圍組織、臟器侵犯的直腸上段癌,對已明確病變已無法切除的晚期大腸癌也可以通過腹腔鏡進行結腸造口以解除梗阻[7]。因腹腔鏡下直腸癌切除術被認為能減少術中出血,降低術后疼痛及有利于腸功能的恢復而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同時由于存在腫瘤切除的徹底性、轉移、復發等問題,尚存在較多爭議。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切除范圍及手術方式基本上同傳統的開腹手術,但對術者的技術要求較高,它不僅要求術者有嫻熟的腹腔鏡手術技術,同時還要有豐富的直腸癌手術經驗,由于手術費用較高,目前在國內開展得還很不普遍。但用于癌癥手術的二大憂慮,即是否能達到根治要求和開窗部位復發問題,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基本上可以達到與開腹手術相同的效果[8]。相信隨著手術技術的成熟和器械的改進,以后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將成為常規手術。總之,微創外科手術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腹腔鏡技術在大腸癌外科中雖取得了許多令人鼓舞的成果,但其廣泛應用尚需大宗長期臨床實踐資料的支持。

    4  經內窺鏡手術

    近年來,經內鏡顯微手術(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正在國內推廣, tem不同于傳統的經手術和一般的內鏡手術,具有創傷小、顯露良好和切除準確等優點,是治療直腸腫瘤的微創新技術[9],德國buess于1984年首次報道。其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10]:(1)可視圖像是從先進的體視光學雙目鏡獲得的,提供的視野深度大大得到改善;(2)設備是特制的,器械插入和操作是在平行的平面上進行,明顯有別于腹腔鏡手術;(3)tem能治療傳統器械不能及的較高部位的腺瘤和經選擇的早期癌。相信隨著手術方法的成熟和對輔助治療手段的應用,tem治療直腸癌的適應性將進一步得到拓展。

    5展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醫療器械的改進、手術技術的提高,近年來直腸癌外科治療進展在于改變原來只是單純追求長期生存,而是要求在不斷提高生存率的前提下,盡量使病人在手術康復后有健全的體魄和完整的功能。現在直腸癌的單純外科治療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進一步技術改進來提高治療效果已經非常困難。因此,如何開展新的外科手術治療研究結合多學科綜合治療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成為現今直腸癌外科手術治療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 蔡三軍.直腸癌的外科治療進展[j]. 中國癌癥雜志,2004,14(5):410414.

2 韋彪.直腸癌手術治療進展[j]. 廣西醫學,2008,30(6):867869.

3 heald rj,husband em.,ryall rdh.the mesorectum in rectal cancer surgery ,the clue to pelvic recurrence[j]. br j surg,1982,69(5):613616.

4 heald rj,chir m.,karanjia ns.. result of radical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j]. world j surg,1992,16(7):848857.

5 scott n.,jackson p.,aljaberi t.,et 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and local recurrence:a study of tumer spread distal to rectal cancer[j]. br j surg,1995,82(8):10311033.

6 reynolds jv,joyce wp,dolan t,et al. pathological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rectal cancer [j]. br j surg,1996,83(8):11121115.

第2篇

【關鍵詞】直腸癌;外科治療;進展

縱觀直腸癌外科手術的發展歷史,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腸癌外科手術的初期發展

最早的直腸癌外科手術可以追溯到18世紀。那時已經有了外科醫生、專家對直腸癌患者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由于受到諸多外在條件因素的限制與約束,手術患者已處于直腸癌發展的晚期,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并不明顯。為了提高臨床手術治療的效果,找到更好的手術方法,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Faget醫生于1739年采用――經過會陰――進行手術切除的方法。這種方法特別著重于治療晚期腫瘤引起的肛周膿腫。但鑒于當時麻醉技術等相關醫學手段發展的緩慢程度,無法滿足這一手術的需求,因此直腸癌外科手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雖然部分效果明顯,但整體上沒有取得臨床上實質性的進展。直到1826年,法國的 Lisfranc醫生在醫療條件受限制的情況下,經直腸用剪刀直接將腫瘤剪除。但這樣的手術損傷比較大,直接導致了患者失血較多。直到1874年,瑞士的Koeher醫生引入了經過骶尾部入路的直腸外科手術。該手術的特點在于:在手術的過程中保留了括約肌的完整。由于治療效果十分顯著,隨后此手術在臨床醫學中得以被進一步推廣。雖然此手術從整體治療效果已經是一種很好的技術,但是在臨床手術中保留的括約肌的完整還是不夠高。因此Mason醫生在采用該手術的同時特別強調對括約肌的縫合修補,從而保證了良好的括約功能。19世紀末期,隨著全身麻醉技術和無菌原則的問世,外科手術借此機會也得以進一步的發展。1879年,Gussenbauer醫生在維也納首次實施了經腹腔入路切除近端直腸,將遠端直腸縫閉后留置在原位的手術方式。使得直腸癌外科手術走向臨床醫學的濫觴階段。

2.Miles經典術式

Miles經典術式是英國圣?馬可醫院(St.Marks)的Miles醫生在1908年結合解剖學、麻醉學以及腫瘤的生物學行為方面的知識提出的。其提出的依據是通過57例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觀察。患者經過實施從會陰入路的手術切除后,對尸檢標本中的復發部位和直腸上方的淋巴播散區域進行的研究,并且引入了癌細胞經淋巴管轉移這一關鍵性的概念。Miles醫生建議在臨床醫學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的過程中,應該連同上行的區域淋巴結進行整塊的切除。從而臨床醫學降低了患者的局部腫瘤復發率,直接導致了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此手術的治療方式在直腸癌外科手術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眾多醫學專家學者隨后不斷對此手術進行探索和改進,直到20世紀的80年代,由Williams醫生提出了“2cm法則”這一方法,隨著“2cm法則”廣為外科醫生接受后,才使眾多直腸癌患者的在手術中得以保留。

3.保肛手術的推廣

隨著Miles手術在臨床醫學中的長期應用,Miles手術雖然有效的改善了直腸癌的發病率,但術后付出的代價卻是犧牲了患者的。同時,許多外科醫生也試圖尋求一些其他的手術方式,力求既可達到理想的腫瘤治療效果,又能保留患者的。其中較為代表性的是:奧地利維也納的Hochenegg醫生(1888年)、英國的 Harrison Cripps醫生(1897年)等。在眾多研究者中,產生了具有代表性的術式---經腹直腸前切除,并以端端吻(end-to-endanasto-mosis)重建消化道。而在1930年英國圣?馬可醫院的病理學家Dukes經過長期臨床研究后認為 Miles過高估計了直腸癌向遠端和向側方淋巴轉移的可能性。大多數情況下只有晚期直腸癌才會出現的近端、側方和遠端三個方向淋巴轉移,他的發現為之后的手術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另外,美國明尼蘇達州Mayo Clinic 醫學中心的Claude F.Dixon醫生,他在1930年左右開始將前切除手術應用于直腸癌的外科手術當中。初始的手術被分為三個時期完成:首先行橫結腸造口以轉流腸內容物,二期切除直腸腫瘤,三期再進行橫結腸造口還納。此后他開始進行手術前腸道準備的研究,發現臨床手術前使用磺胺類、鏈霉素等藥物可以大大降低腸道的大腸桿菌數量。因此他試行了一期切除腫瘤,并吻合結腸和直腸,同時行橫結腸的轉流性造口。之后Maunsell和Weir將這樣分兩次完成的手術改為一期切除并吻合,這就是在腫瘤遠端切斷直腸后,將遠段直腸殘端外翻并經此將近段直腸拖出體外,切除直腸腫瘤和相應腸段之后,將外翻的直腸端和拖出的結腸端在體外吻合后再還納入盆腔。隨后直接的科學技術突破是在1980年之后出現了一次性使用的吻合器,吻合釘的制作材料也由不銹鋼變為了鈦合金。1980年Knight等又提出了雙吻合器技術(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即用閉合器閉合遠端直腸端,經置入吻合器后與近端結腸進行端端吻合。吻合器的誕生給直腸外科的發展帶來了劃時代的推動,尤其是對于低位的直腸吻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操作困難、術后并發癥多等直接影響治療預后的缺點,使低位直腸的吻合變得操作簡便、可靠和安全,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保肛率。有相當部分的中低位直腸癌患者,因手工吻合困難而接受了Miles手術或Hartmann手術,而吻合器的臨床應用使這類患者的功能得以保留。此后,吻合器械的使用在結直腸外科手術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而被廣泛的認可。隨著臨床信息的不斷反饋和制作工藝水平的不斷革新,現今的吻合器和閉合器在臨床使用的安全性和范圍已經有了很多的擴展,其中DST在今天的開腹和腹腔鏡結直腸手術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微創手術的產生

隨著腹腔鏡技術、機器人手術,以及內鏡下的微創手術的出現,都對中低位直腸癌進行術前新輔助治療,其目的主要在于降期、提高保肛率和降低局部復發率。術前新輔助治療-手術-術后輔助化療已經成為進展期直腸癌的綜合治療模式。

通過治療效果對比分析,高科技設備的應用,微觀技術層面的層層深入,部分學者認為要提高直腸癌外科手術治療效果主要在于側方淋巴結清掃,由此可以術后生存率。但部分學者認為對中下段直腸癌行側方淋巴結清掃并未提高術后生存率,而且側方淋巴結清掃時易損傷盆腔的自主神經,術后排尿及障礙發生率高,因此歐美國家的外科醫師不主張側方淋巴清掃治療,但也有研究表明側方淋巴清掃術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尚需RCT研究證實其療效。直腸癌的現代外科治療過程中,經歷了局部切除術、根治性切除術、更合理的保留功能手術和多學科的綜合治療模式的逐步發展、逐步完善的進程,從單一化手術方式到現在的多元化手術方式,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患者的功能等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直腸癌外科的發展凝集了眾多專家學者的辛勤耕作的汗水,呈現出他們為人類社會進步堅持不懈的志向。

5.直腸癌外科手術治療的反思

綜合直腸癌外科手術治療的發展進程而言,以及眾多專家學者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隨著對晚期結直腸癌治療經驗的不斷積累、相關學科的飛速發展,晚期結直腸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逐漸擴大,切除標準也在不斷完善,其中微創手術治療模式是確保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獲得最佳治療的根本。手術前輔助放化療也是轉移性結直腸癌不可切除患者獲得手術切除機會的重要方法,同時也降低了術后轉移、復發風險。已有證據表明,術后輔助治療可降低術后復發、轉移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起到明顯的臨床醫學作用。

參考文獻:

[1]董新舒,徐海濤,王平,等.915例直腸癌前切除術后并發癥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16-22.

[2]李世邦,劉牧林,孔令尚等.我國直腸癌前切除術后發生吻合口瘺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2013,7(3):222-230.

[3]邱輝忠.經內鏡微創手術[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1:135-139.

[4]肖毅.直腸癌外科手術治療的發展歷程[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9(10):1130-1135.

第3篇

【關鍵詞】胃腸腫瘤 外科手術 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7-169-02

胃腸道腫瘤是我國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病之一,其中以胃癌居首。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臨床干預治療等,胃癌的發病率有所下降,但仍為常見的惡性腫瘤[1]。近年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從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 6 位上升到第 4 位,并且有年輕化趨勢[1]。胃腸道質瘤是一組獨立起源于胃腸道間干細胞的腫瘤,其基本腫瘤細胞為非定向分化的多潛能梭形或上皮間質瘤細胞,可發生于消化道的各個部位,約占胃腸腫瘤的 2%。目前對胃腸腫瘤的治療模式為多學科診斷和治療評估,以胃腸腫瘤外科醫生為主,由內窺鏡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療科、化療科、介入科以及營養科醫生等組成胃腸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multi- disciplinary team,MDT)根據術前檢查和評估,按照臨床治療指南或循證醫學高級別證據,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前沿的、較公認的治療計劃。客觀而科學地評價手術在胃腸腫瘤的綜合治療過程中所占地位的問題變得十分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 31例胃腸腫瘤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和跟蹤觀察。31例腫瘤患者中男 19 例,女12例,年齡 38~71 歲,平均年齡 66. 8歲。腫瘤位于胃部 16例、十二指腸 6例、小腸 4例、結腸間質瘤 2 例、腸系膜 3例。患者的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腹脹痛不適與脹痛。其中出現反酸等 11例,黑便或嘔血 7 例,上腹部漸進性腫塊 8例,體質量下降 5 例、體檢時發現 1 例。體格檢查: 腹部壓痛或輕壓痛 18 例,捫及腹部或盆腔包塊 8例,其余均無明顯體征。

1.2 臨床輔助檢查 胃腸道腫瘤的臨床癥狀相對不典型,腹部不適、腹痛、腹脹 的患者有11 例,消化道出血( 嘔血、黑便、血便) 7 例,發生腸梗阻的患者6例,無任何癥狀而意外發現腹部包快 8例。大體形態特征,腫物大小不等,多呈扁圓形、實性,可單發或多發,直徑1. 5 ~ 1. 8 cm,腫物多位于胃腸黏膜下層 ( 63% ) ,漿膜下層( 30%) 和肌層( 7%) ,無包膜,界線清楚[2]。

1.3 治療方法 隨機選擇的 31例患者全部進行外科的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根據探查所得結果來確定腫瘤的大小、形態以及部位,同時可以進一步的判斷腫瘤的良惡性和類別,并且可結合腫瘤所在的部位來選擇患者手術方式。其中有4例患者行近端胃的大部分切除,12 例胃間質瘤的患者中,7 例患者行遠端胃大部分的切除,有 5 例患者行胃楔形切除,; 4 例小腸間質瘤患者行腸段的切除術,2例結腸間質瘤患者行腸段的切除; 6 例十二指腸間質瘤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腸的切除; 3 例腸系膜間質瘤患者行腫塊的切除。手術后患者均行病理免疫組織化學治療,其中 1 例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后進行口服的藥物治療。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 腫瘤發生位置與數量見表 1。

表 1 腫瘤發生位置與數量( 例,%)

全組病例術中及手術期無死亡,住院時間 7 ~36 d,平均14. 1 d。其中發病部位以胃部為首,其次為十二指腸(見表1)。31 例均完整切除,腫瘤直徑 1. 5 ~ 14cm,其中直徑≥3 cm 者 14 例,平均( 2. 9± 1. 4) cm; 腫瘤質地中等,較大者可見瘤內出血和壞死,包膜不明顯但邊界大多尚清楚。5例為多發結節。手術切除標本均經病理檢查,未發現周圍淋巴結轉移。術后并發頑固性腹瀉1 例,經保守治療后痊愈; 胃排空障礙1 例,為1 例近端胃大部切除術患者,上消化道排空 X 線造影檢查提示胃空腸吻合口狹窄,胃鏡提示吻合口水腫,經禁食、胃腸減壓加生長抑素治療3周痊愈;切口感染1例,經環丙沙星治療痊愈(見表2)。

表 2 術后患者病情調查( 例,%)

隨訪期 12 個月 ~5年,平均隨診 2. 5 年,其中 4 例死亡,均為惡性,2死于肝轉移; 2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的衰竭。11例復發,局部復發 7 例,腹膜復發4例,進行了再次手術( 腫瘤單純切除術或含大網膜的腫瘤切除術) ,隨訪至今患者仍然存活見表 3。

3 討論

通過本組資料觀察發現胃腸道間腫瘤具有下列特點: 發生于各年齡段,但有年輕化的趨勢,多見于中老年人,本文平均年齡 66.8 歲。腫瘤的臨床表現各異,缺乏特異性,最常見的癥狀是腹痛不適,腹脹、腹部包塊、消化道出血四大癥狀[2]。腫瘤可發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胃、小腸最為常見。手術過后要及時接受輔助治療,以防止復發和傷口感染等情況的發生。密切關注是否切除完全[3]。

對于尚未轉移的腫瘤患者,外科手術依然是首選治療,醫生應該將腫瘤的不同情況以及患者的全身狀況相結合,綜合考慮以確定手術切除的范圍以及方式[4]。胃間質瘤的患者,在腫瘤直徑尚 < 5 cm 并且距離胃幽門或賁門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可以行胃的楔形切除,但是手術切緣應該保證距離瘤體 2cm 以上; 腫瘤體積較大或者呈侵襲性生長的的患者,手術切緣應距離瘤體 5 cm 以上,可以考慮行胃的大部分切除甚至切除聯合臟器;小腸間質瘤的患者,手術的兩端切緣均應距離瘤體 10 cm 以上; 對于直腸間質瘤,手術方式為完整的切除腫瘤且切緣陰性,這樣才能達到了腫瘤手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韓方海. 胃腸腫瘤的外科治療和重建[J]. 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2010,6(4)3 :185-186.

[2] 牛四明. 胃腸腫瘤患者外科手術治療效果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2011,3 (6)7 :128-129.

第4篇

【摘要】 目的 針對患者梗阻情況,研究腸梗阻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是治療腸梗阻患者的有效手段。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診治的87例腸梗阻手術治療的臨床資料。結果 87例腸梗阻患者保守治療無效,給予手術。治愈84例;死亡3例,病死率為3.5%。結論 腸梗阻發生絞窄早期診斷困難,嚴密觀察其動態變化,綜合分析判斷,早期及時采取正確的手術處理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

腸梗阻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具有病因多樣、病情發展快、對機體生理影響大、診斷復雜、病死率高、外科手術方式不定型等特點。如何選擇合適的時機對腸梗阻的患者進行外科手術的干預則成為治療過程中的關鍵,對減少嚴重并發癥、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腸梗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87例,男57例,女30例,年齡13~78歲,本組病例均手術治療,發病至手術時間3~72h。其梗阻原因及腸壞死情況:粘連性腸梗阻57例;其中粘連壓迫42例,腸壞死4例;粘連使腸管成角13例,腸壞死1例。結腸腫瘤15例。腹外疝8例,腸壞死1例。乙狀結腸扭轉3例,腸壞死1例;腸套疊2例。腸系膜血管栓塞2例,腸壞死2例。

1.2 臨床表現及診斷 本組患者腹痛87例(100%),腹脹84例(96.6%),停止排便、排氣80例(92.0%),嘔吐73例(83.9%),腸型36例(41.4%),腹肌緊張23例(26.4%),腹部包塊7例(8.0%),血便4例(4.6%),腹部透視有液平87例(100%)。術前診斷為腸梗阻者87例。

1.3 治療方法 87例中術前診斷為絞窄性腸梗阻者僅為22例,均給予急診手術治療。其余65例經保守治療無緩解,中轉手術,保守時間12~72h。手術方式:粘連松解術44例,小腸部分切除術13例,腸套疊復位術2例,腸扭轉復位術3例,疝內容物回納+疝囊高位結扎術7例,腸部分切除1例;結腸腫瘤切除一期吻合8例,腸造瘺術7例。

2 結果

本組患者治愈84例,死亡3例,病死率為3.5%。2例死亡原因是感染性休克、嚴重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1例死于手術后并發心肌梗死。

3 討論

腸梗阻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一旦發生,可引起各臟器的功能變化。如何根據梗阻的原因進行分析,對病情變化嚴密觀察,不失時機的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是治療梗阻的關鍵。

3.1 腸梗阻的病因分析 腹部手術的增多使腸粘連成為腸梗阻的主要原因,發生絞窄的機會亦增加。腸粘連和腹外疝致絞窄性腸梗阻均占較大比例,為絞窄性腸梗阻發生的最常見原因,約占其發病率的40%;腸道腫瘤患者中約30%可發展為腸梗阻,腫瘤直接浸潤腸壁,堵塞腸腔,腔外壓迫或誘發腸套疊均可引起腸梗阻。近年來隨著血管硬化發病率的上升,腸系膜血管栓塞引起的絞窄性腸梗阻亦有上升趨勢。

3.2 絞窄性腸梗阻的診斷 絞窄性腸梗阻除具有單純性腸梗阻的一般臨床特點:如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便排氣等外,若患者出現下列情況者,應考慮絞窄可能:(1)腹痛發作急驟且劇烈,陣發性轉為持續性;嘔吐出現早且劇烈;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2)腹部壓痛明顯,有腹膜刺激征。腹脹不對稱,腹部有隆起且觸痛的包塊。(3)體溫升高,脈率加快,血壓下降,早期出現休克癥狀,抗休克治療效果不明顯。(4)白細胞計數,血清淀粉酶、血磷、堿性磷酸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 MM、CPK MB、CPK BB)增高。(5)嘔吐物、胃腸減壓液、排出物為血性,腹腔內短時間出現積液或腹腔穿刺為血性液。(6)X線提示有孤立、脹大突出的腸袢,不因時間而改變位置,或有假腫瘤陰影。(7)非手術治療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有進展 [1] 。最近的研究還發現B超、CT等影像學對判斷是否有腸絞窄的發生有很大的幫助。超聲檢查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考慮絞窄的發生:①擴張的腸管呈麻痹狀態,喪失蠕動功能;②失去蠕動功能腸袢的近端小腸仍有蠕動功能;③腹腔滲液的快速積聚,呈血性或腹腔液白細胞數超過周圍血或發現細菌者。④連續觀察腸袢5min以上無蠕動或腸腔內點狀回聲不運動,則可定為無活性腸袢;腸腔內液性游離暗區出現或急劇增加;腸系膜上動脈末期舒張壓減低,同時阻力指數增加,二者在單純性和絞窄性腸梗阻有明顯差異。這些B超下的發現早于腹膜刺激征的出現,這為及早發現絞窄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不斷擴展的腸管對絞窄的診斷具有很高的特異性 [2] 。CT能幫助判斷腸梗阻發生的原因及梗阻的部位,而且CT也能在臨床體征出現以前即提示絞窄的發生,其主要征象有:梗阻處呈鋸齒鳥嘴狀、較快增加的腹水、腸系膜血管充血、腸系膜水腫、腸管壁增厚(>0.2cm)、增強掃描時腸管壁的增強不明顯 [3]。

3.3 腸梗阻的手術時機選擇 腸梗阻作為外科常見急腹癥具有病因多樣、病情發展快、對機體影響大、診斷復雜、病死率高、手術方式不定型等特點。如何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成為治療過程中的關鍵。根據病情的變化,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手術對減少嚴重并發癥,降低由此所導致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認為以下幾種情況,都應該當機立斷行手術治療,避免病情惡化:(1)絞窄性腸梗阻或將要絞窄的腸梗阻:絞窄性腸梗阻伴有腸壁血運障礙,腸壁充血、水腫,繼而腸管缺血壞死,患者的病死率可達10%~30%,要及時行手術治療,是手術的絕對適應證。應該爭取在絞窄的早期來發現它,防止嚴重并發癥的發生。(2)一部分腸梗阻的患者,其梗阻的病因及梗阻的部位不易明確,而且也未出現明確的絞窄的表現,但在嚴格的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下,癥狀不能緩解或更重,對這種患者的保守時間不宜太長,一般不超過48h [4] 。(3)腹痛癥狀不能緩解甚至加重,或 一度稍減輕又再度加重的。(4)腹痛發作頻繁而且劇烈,解痙藥不能緩解。(5)腹脹進行性加重的。(6)老年性腸梗阻患者以結腸腫瘤多見,占老年梗阻原因的30%左右,而且易形成閉襻性梗阻,經短時間保守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亦應果斷手術治療。主要原因有:(1)對于這些患者,即使更長時間的保守治療可能也不能解決其梗阻;(2)這些患者可能會發生腸絞窄或已經發生腸絞窄,因為腸絞窄沒有特征性的癥狀和檢查指標,故可能在絞窄發生時,第一種情況中所列的征象還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3)腸梗阻反復發作:一些患者經保守治療后恢復部分排氣排便,但長期處于一種不完全性梗阻的狀態,患者腸道多數有狹窄,因此可以引起腸梗阻反復發作,長時間保守治療可能引起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全身情況惡化,只有手術才能解除梗阻的病因。

參考文獻

[1] 陳國衛,劉玉村.腸梗阻的手術適應證和剖腹探查.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7):398.

[2] Ogata M,Imai S,Hosotani R,et al.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strangulation in small bowl obstruction.Br J surg,1994,81(3)∶421-441.

第5篇

適應對象:

1、單純痙攣型腦癱,或以痙攣為主的混合型腦癱,肌張力3級以上。

2、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齡為3歲以上,以利于術后康復訓練。

開展單位: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南京腦科醫院、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院

前列腺癌內放射性粒子植入術

前列腺癌內放射性粒子植入術近 10 余年發展極快,對選擇合適的前列腺癌,其治療效果可與根治性切除術以及外放療相媲美,同時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又明顯降低。并且,這一技術創傷小、住院時間短,一般手術后當天即可進食活動,術后 2 、 3 天即可出院。為前列腺癌患者所青睞。

前列腺癌內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就是在術中超聲( CT 或者 MRI 也可)引導下,應用專用的設備將放射性粒子準確地植入前列腺組織內。目前用于植入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有碘和鈀兩種同位素,分別有不同的適應證。放射性粒子在前列腺腫瘤靶區劑量分布高度集中適形,前列腺周圍的直腸、膀胱以及尿道等正常組織接受劑量則最小,因而控制腫瘤療效可靠,并發癥低。

患者應由醫生對前列腺癌進行臨床分期和評分,并檢測PSA值,以判定是否合適接受這種手術,是否需要配合雄激素阻斷治療或外放療。當然,作為一種手術,前列腺癌內放射性粒子植入術仍然有一定的并發癥,除了泌尿系癥狀、腸道癥狀、三方面外,極少數情況下還可能發生粒子移位。

開展單位:北京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河北省人民醫院、中國人民總醫院、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微創外科中心、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泌尿科

老藥片穿“新衣”

對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而言,一粒為了遮掩苦味而裹上糖衣的小藥片,無疑是一枚貨真價實的“糖衣炮彈”,不吃不行,吃了更不行。如今,高分子薄膜材料問世,使薄膜包衣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成為制藥工業的“新熱點”,而且薄膜包衣逐步替代了糖衣片,給廣大老百姓帶來了福音。

薄膜包衣是一種新型的包衣工藝,是直接在藥片芯外包上一層薄薄、穩定性好的膜?薄膜包衣與早些年使用的包糖衣比較,主要有以下優點:

1. 質量穩定:薄膜包衣是高分子材料,因此,不但能防潮、避光、掩味、耐磨,而且不易霉變,容易崩解,大大提高了藥物的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延長了有效期。

2. 形象美:片型美觀,色澤鮮艷,標志清新,形象生動。包好薄膜衣后,藥芯仍清晰明顯,可起到防偽作用。另外,薄膜包衣的片劑堅固耐磨,不易開裂。

3. 品種多:現在除胃溶膜、腸溶膜外,還有口溶膜(含片)、緩釋膜、復合膜,以及最新型的多膜層、微孔膜、滲透泵包衣、靶向給藥包衣,大大提高藥效。

第6篇

關鍵詞:外科手術;胃腸間質瘤;臨床研究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常見的胃腸間葉組織腫瘤,食管、小腸、腸系膜等均為胃腸間質瘤多發部位,患者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消化道出血等,一些患者無明顯癥狀,在查體時發現。以往臨床常將胃腸間質瘤分為良性、惡性及潛在惡性,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學界認為胃腸間質瘤是獨立的臨床實體腫瘤,均應被視為潛在的惡性腫瘤[1]。手術是治療胃腸間質瘤的主要方式,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局部切除術、胃或小腸部分切除術、完全切除術等。為進一步分析和了解外科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的臨床效果,我院對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胃腸間質瘤患者進行分組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行手術治療的胃腸間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經超聲內鏡、B超等確診為胃腸間質瘤。患者主要臨床表現:23例貧血伴消化道出血,17例中上腹飽脹、疼痛,7例腹部包塊,2例患者無明顯癥狀。腫瘤發生部位:25例為胃部腫瘤,空腸部9例,十二指腸部15例。根據Flercher分級可將危險程度分為:極低度7例,低度8例,中度21例,高度13例。采用簡單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4例。觀察組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齡分布為39-75歲,平均年齡為(58.6±1.4)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5天-4年,平均為(1.2±0.3)年;腫瘤直徑為0.3-39cm,平均為(12.5±1.6)cm。對照組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齡分布為37-74歲,平均年齡為(58.7±1.3)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4天-3年,平均為(1.1±0.4)年;腫瘤直徑為0.4-37cm,平均為(12.3±1.8)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藥物保守治療,觀察組根據患者腫瘤所在部位行外科手術治療,其中10例胃大部切除,5例胃底部切除;4例空腸腸管切除,5例行十二指腸腫瘤切除。術前均行全身麻醉,術前采用B超確定手術部位,術中避免擠壓腫瘤,防止出現破潰。行腸道手術的患者需先對供應血管及回流血管進行結扎,以免術中出現大出血。對合并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行淋巴結清掃術,徹底剔除腫瘤、放置引流管后關閉切口。

1.3觀察指標

記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對兩組患者復發率、1年生存率及轉移率進行比較和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8.0對本文所有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患者手術情況

術中未出現死亡病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為(84±12)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97±11)ml,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2.5±1.3)天及(7.6±2.3)天。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經隨訪,觀察組患者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率及轉移率明顯較低,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3.討論

近年來,在治療胃腸間質瘤的過程中,采用電鏡、免疫組化等技術證實大量梭形細胞腫瘤均為非定向分化的間質瘤,大小及形態不一。胃腸間質瘤發病對象廣泛,任何年齡段的人群均可發病,大部分為中老年,男性比例略多。主要發病部位為胃、小腸、結腸、直腸及十二指腸等,少部分腫瘤可發生在膽囊、腸系膜、大網膜等部位。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周圍環境的改變,胃腸間質瘤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相關研究表明,胃腸間質瘤是中胚層組織胃腸間葉腫瘤,具有惡性潛能,大部分胃腸間質腫瘤邊界清楚,瘤體呈膨出性生長[2]。胃腸間質瘤對放療及化療均不敏感,且以血行及腹腔種植轉移為主,淋巴結轉移較少。本組研究中,行外科手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中,1例出現淋巴結轉移,行淋巴結清掃后,手術取得成功。

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癥狀與部分常見消化道疾病相似,缺乏特異性,因此,該病的早期診斷較困難。早期臨床診斷可結合多種方式,如B超、CT、X線等,B超具有無創性、可重復的優勢,可作為首選檢查方式,X線及超聲檢查的診斷效果較高,檢出率較高,但是可對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3]。本組研究中,患者均經B超和內鏡確診,觀察組患者在術前均采用B超進一步明確病灶位置,以指導手術操作。

外科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胃腸間質瘤的重要方式,手術需根據腫瘤的性質、位置及大小確定手術范圍,通常情況下,胃賁門部位的腫瘤可進行遠端切除術,幽門腫瘤則可行近端切除術。惡性程度較高的腸道腫瘤可行完全切除,惡性程度較低的腸道腫瘤可給予局部切除。在腫瘤切除過程中,應避免對腫瘤進行擠壓,以免出現破潰。對于已破潰的腫瘤,如液體滲入腹腔并與周圍臟器粘連,則需進行臟器切除。手術過程中需注意減少對瘤體包膜的破壞,以免引起腫瘤的復發及種植[4]。本組研究中,施術者嚴格遵守無瘤原則,切除了包括腫瘤及周圍部分正常組織,切除邊緣最少需距離腫瘤2厘米,術中選擇無損傷腸鉗將胃體夾起,以免腫瘤出現破裂,并在腹腔內擴散。另外,從腹腔取出腫瘤時需用塑料套將其包裹,以免切口種植;如腫瘤體積較大,可另做小切口將腫瘤取出,以減少手術對病人產生的創傷。藥物保守治療多使用于早期患者或存在手術禁忌癥的患者,部分治療胃腸間質瘤的藥物價格昂貴,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本組研究中,采用手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生存率明顯高于使用藥物保守治療的對照組,復發率及轉移率明顯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外科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組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應用的為傳統開腹手術,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微創治療胃腸間質瘤的報道日益增多。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患者痛苦少等優勢,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部分學者認為腹腔鏡手術引起瘤體破裂的風險高于開腹手術,只有在腫瘤直徑不超過2厘米時才可選擇腹腔鏡手術。有學者認為,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與施術者的操作經驗密切相關,瘤體大小不是行腹腔鏡手術的最重要指征,腫瘤包膜的完整度、腹腔轉移等均是腹腔鏡治療的重要指征[5]。無論是傳統開腹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施術者在手術過程中需動作輕柔,遵循無瘤手術的原則,盡量避免引起瘤體破裂和傳播,保障患者的安全。

綜上所述,外科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安全可靠,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腫瘤的復發率及轉移率,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葉穎江,高志冬,王杉.胃腸間質瘤基礎研究現狀和展望[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4,31(04):695-698.

[2]王巨羲,辛芝,孔棣.31例胃腸間質瘤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威客雜志,2014(05):470-473.

[3]丁偉超,張蓬波,張秀忠,等.胃腸道間質瘤的術前診斷分析[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4,6(01):54-56.

第7篇

【關鍵詞】 胃腫瘤 外科手術 不良反應 治療效果 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041-01

胃腸腫瘤是我國常見的腫瘤疾病,發病率極高,大概占所有腫瘤發病率的2%左右,可在消化道的每一個部位發生[1]。該病極易演變成胃腸癌,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外科手術治療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其主要是通過外科儀器或設備在專業外科醫師操作下切除患者體內的病變組織,其臨床治療有效性已得到廣大臨床醫生及患者的認可,較其他治療手段而言,外科手術的臨床治愈率更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本文對80例胃腸腫瘤患者均行外科手術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在2009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胃腸腫瘤患者,其中男50例,女30例;患者年齡在40歲~75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3.3±3.5歲;患者病程在6個月~6年之間,平均病程在(3.1±2.2)年。所有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阮腹不適以及脹痛等癥狀,其中出現反酸癥狀患者17例(21.25%),上腹出現進展性包塊13例(16.25%),出現嘔血患者12例(15%),出現黑便患者12例(15%),出現體重明顯減輕患者8例(10%)。對所有患者均行常規體格檢查,32例患者腹部出現叩擊疼痛及壓痛感,12例患者發現盆腔及腹部出現包塊,其他患者均無明顯癥狀。腫瘤部位主要分布情況:①胃部29例。②十二指腸23例。③小腸17例。④結腸間質瘤6例。⑤腸系膜5例。

1.2 方法

術前應用腹部CT平掃以及增強檢查等輔助檢查,提示腹痛不適者27例,消化道出血13例,腸梗阻12例,無癥狀患者中發現腹部包塊4例。檢查結果的腫瘤大小及形態不一,常見的為實性或扁圓形,大多數分布于肌層、腸胃黏膜及漿膜下層,腫物直徑在1.4~1.9 cm左右。術中綜合評估患者腫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態,判斷腫瘤的良惡性,確定最合適的手術切除方式,①29例胃部間質瘤患者,其中18例患者行大部分遠端胃切除,5例行胃楔形切除,4例行大部分近端胃切除。②23例十二指腸間質瘤者均行胰十二指腸切除。③17例小腸間質瘤者以及6例結腸間質瘤者均行腸段切除。④5例腸系膜者行腫塊切除。術后對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檢查,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一旦出現異常立即告知醫生處理,惡性腫瘤患者應給予適當口服藥物治療。

1.3 統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13.0對觀察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t 對兩組的計量數據進行檢驗,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

2 結果

2.1 術中及術后不良反應情況

本組患者圍術期未發現1例死亡病例,術后13例患者出現多發結節,出現胃排空障礙及頑固腹瀉各5例,1例出現切口感染,經積極對癥處理后均痊愈。如表1所示。

2.2 術后隨訪情況

經1~4年隨訪,3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亡,1例患者因肝轉移而亡;27例患者復發(局部復發者18例,腹膜復發者9例),再次行外科手術切除,均得到治愈;50例患者最終治愈,最終存活率達到96.3%。

3 討 論

胃腸腫瘤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腫瘤[3],可發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患者因腫瘤的發生部位、性質等方面的差異,臨床表現各有不一,并未表現出明顯的特異癥狀。患者常常主訴有腹脹、上腹部疼痛、不適、惡心、嘔吐、反酸及消化道出血癥狀,盆腔及腹部發現包塊。本文通過對80例胃腸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腫瘤發生部位主要集中在胃部(29例)、十二指腸(23例)及小腸(17例),且患者大部分為中老年人(平均年齡為63.3±3.5歲),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阮腹不適以及脹痛等癥狀,經體格檢查發現盆腔及腹部包塊,情況基本與臨床關于胃腸腫瘤的研究相符。

牛四明等[4],曾有文獻報道提示手術是治療腫瘤未轉移患者的首選方法,臨床手術治療中,應該結合患者的年齡、全身身體狀況以及腫瘤發生部位、大小、形態、性質以及病變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綜合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以及切除范圍。本文對80例患者根據腫瘤發生部位,結合腫瘤的性質,對胃間質瘤患者若腫瘤體積過大(直徑≥5cm),或有繼續惡變的趨勢可行大部分胃切除術;腫瘤直徑

參考文獻

[1]湯月良.胃腸腫瘤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診治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26 .

[2]代紅權.外科手術在胃腸道腫瘤的臨床應用[J].健康必讀,2012,11(5):201.

第8篇

【關鍵詞】 胃腸腫瘤;手術;療效觀察

作者單位: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醫院外科

胃腸道腫瘤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病之一,其中以胃癌居首。臨床治療主要為通過外科手術以切除病變組織[1]。傳統“以外科手術切除病變為主”的治療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面對著很多的挑戰,手術在胃腸腫瘤的綜合治療過程中的作用也隨著先進治療觀念的不斷改變而發生了很大變化,客觀而科學地評價手術在胃腸腫瘤的綜合治療過程中所占地位的問題變得十分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選38例胃腸腫瘤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和跟蹤觀察。其中男20例,女18例,其年齡在6歲~75歲之間,平均66.5歲。腫瘤位于十二指腸患者11例、位于胃部的患者14例、位于小腸的患者8例、位于結腸的間質瘤患者3例、位于腸系膜的患者2例。患者的臨床表現均為不同程度的脘腹不適與脹痛,其中出現反酸的患者8例,上腹部有漸進性腫塊的患者6例,有嘔血或黑便的患者6例,體質量明顯下降的患者4例,后經體檢發現的患者2例。臨床體格檢查情況:可捫及盆腔或腹部包塊的患者8例,出現腹部輕壓痛或壓痛的患者14例,其余患者均沒有明顯的體征。

1.2 治療方法 所選38例患者全部進行外科的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根據探查所得結果來確定腫瘤的大小、形態以及部位,同時可以進一步的判斷腫瘤的良惡性和類別,并且可結合腫瘤所在的部位來選擇患者手術方式:其中有5例患者行近端胃的大部分切除,12例胃間質瘤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行胃楔形切除,7例患者行遠端胃大部分的切除;4例小腸間質瘤患者行腸段的切除術,4例結腸間質瘤患者行腸段的切除;8例十二指腸間質瘤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腸的切除;5例腸系膜間質瘤患者行腫塊的切除。手術后患者均行病理免疫組織化學治療,其中2例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后進行口服的藥物治療。

1.3 臨床輔助檢查 胃腸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相對不典型,其中腹痛、腹部不適、腹脹的患者有1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6例,發生腸梗阻患者6例,并無任何明顯癥狀而意外發現腹部出現包塊患者3例。腫瘤的形態特征及腫物的大小均不等,多數可呈現扁圓形且實性,多發或單發,其直徑在1.5~1.9 cm之間,腫瘤物質大多位于腸胃黏膜的下層,漿膜下層以及肌層,基本無包膜,其界線清晰。

2 結果

經手術治療之后,有2例患者出現了頑固性腹瀉,占全部患者的4,5例患者出現了多發性結節病,占全部患者的25,2例患者出現的胃的排空障礙,占全部患者的4。上述患者的不良癥狀均通過臨床治療得到了好轉并痊愈。

長期的臨床跟蹤調查,有24例患者最終得到治愈,占全部患者的63.2,有11例患者在一段時間后病情有所反復占全部患者的28.9,最終有1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的衰竭最終死亡占全部患者的10.5。

3 討論

對于尚未轉移的腫瘤患者,外科手術是首選治療,醫生應該將腫瘤的不同情況以及患者的全身狀況相結合,綜合考慮以確定手術切除的范圍以及方式[2]。胃間質瘤的患者,在腫瘤直徑尚

綜上所述,外科手術切除病變組織一直是胃腸腫瘤治療中最有效的方案,醫生應該根據患者腫瘤的大小、部位、輔助檢查以及病變同周圍組織的關系、全身癥狀和年齡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患者情況,從而確定手術的切除范圍以及切除方式,這樣才能更加安全且有效的治愈胃腸腫瘤患者。

參考文獻

[1] 湯月良.胃腸腫瘤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診治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26.

[2] 陳凜.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2008,2(1).

[3] 李葆青.胃腸道問質瘤的螺旋CT診斷及臨床應用.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8,16,23(6):420.

第9篇

【關鍵詞】 乳腺癌;保乳手術;輔助放療;療效

【中國分類號】 R737.9【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082-01

乳腺癌屬于臨床女性高發的一種癌癥,對女性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目前,臨床上對乳腺癌的外科手術治療方法越來越重視[1]。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以及臨床手術不斷提高,保乳手術在臨床上的效果廣受人們的關注。為了進一步分析乳腺癌患者外科手術聯合化療治療的臨床效果療效,本文以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39例確診為乳腺癌病患為研究對象,對全部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現做如下報道:

1.臨床治療

在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39例乳腺癌病患都是女性,最小年齡為25歲,最大年齡為45歲,平均年齡34.6歲。經過臨床診斷全部為早期乳腺癌患者。全部患者手術的入選標準為:(1)CT圖像、B超等檢查沒有多中心的病灶。(2)患者的腫瘤5cm可是經術前化療之后降期,病患要求行手術的[2]。(3)患者的腫瘤和的距離超5cm的。全部病患在術前的乳腺X線示有可疑的病灶,經過術中病理的證實,全部患者均是原發性乳腺癌,經TNM 分期分類:Ⅰ期的占21例,Ⅱa 期的占18例。

2.臨床方法

2.1手術方法:全部患者都要求保乳,故均做保乳手術。在完成手術后均進行化療輔助治療。若激素受體呈陽性的病患另服三苯氧胺,以病情為根據決定服用時間,通常是4年左右。有10例患者做局部的廣泛切除聯合腋淋巴結,有14例患者做象限切除聯合腋淋巴結;所有有切除需要的患者均將腫瘤所在乳腺組織均切除掉,切除邊緣和瘤緣的距離為2~3cm。在經過術中冷凍的切片檢查結果切緣若是呈陽性,在行擴大手術切除,直至切緣為陰性[3]。

2.2化療方法:12例患者服用表阿霉素500mg/kg;17例患者服用多西他賽50mg/kg;10例患者服用紫杉醇100mg/kg)。手術結束后1周對患者術前、后證實是II患者進行化學治療。

3.結果

全部患者在結束手術治療之后,均做病理檢查,切緣結果全部呈陰性,有4例淋巴結出現轉移,轉移數量為3枚,轉移率為10.3%。在39例患者中,4例為ERICH性者,5例為PR陽性者,8例為ER和PR全部呈陽性。

4.討論

早期診斷及治療乳腺癌是拯救廣大女性病患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的一個關鍵點。人們應該對乳腺癌及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手術有一定的認識。早期乳腺癌通常腫塊比較小,時常會難以區分小葉增生和良性病變。不過即便是小腫塊亦會導致乳腺的懸韌帶受損,導致回縮、局部皮膚發生凹陷等之類的癥狀,極易發現[4]。在以往因醫療水平存在差異,在就診時病患的腫塊已比較大。在早期乳腺癌病患會出現程度不一的觸痛或者是溢液等。在近年來,乳腺癌檢查得到很好的普查,所以臨床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率逐漸增多。目前,我國臨床乳腺癌治療手術方式已經由傳統的改良根治術向保乳治療逐步轉變。

乳腺癌的手術主要包括乳腺腺段切除術、原發癌切除術等,這些手術方法都需要同時進行腋窩淋巴結的清除術[5]。近些年來,我國此類手術治療方法用于治療乳腺癌病患的病例逐漸增多。據多項研究表明,局部進行廣泛切除聯合放療和改良根治術比較,它的遠期療效沒有明顯的差異。在近10余年來,國內這類手術普遍得到開展,但是乳腺癌保乳手術仍存在一些問題,即局部的復發率比典型的根治術以及改良根治術高,大約高出2倍左右。而要減少這類的復況。關鍵在于掌握好這類手術的有關適應證,不僅要在手術保留一定的乳腺組織,確保乳腺外形正常,同時還要切除干凈原發癌,要盡可能避免有殘留的腫瘤。若是病理明確切緣呈陽性,通常進行普通劑量放療是無法控制好此類病灶的,在放療之前應該展開擴大手術。

目前術后乳腺癌的放療治療早已從以往單一的手術治療轉變成綜合治療。通過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筆者保乳手術治療需要注意到乳腺癌患者行根治術之后的放療,實質是針對于乳腺癌患者淋巴引流區以及其有復發傾向的潛發手術床。給予放療,主要是為了預防性照射。在術后進行放療,應以病患原發灶的部位以及腋窩淋巴結的具體轉移情況為根據確定。基本的原則為:首先,I期的乳腺癌患者在行根治術之后沒有特殊指征的,在術后不做放療。其次,Ⅱ期的乳腺癌患者在行根治術之后,其的腋下淋巴結的相關組織呈陰性,在術后不做放療。第三,腋下淋巴結的第一水平有3個左右呈陽性的,通常情況下可以不做放療。可是若是腫瘤的組織學道道Ⅲ級,沒有斷經,而且存在受體陰性等因素時,應該加以胸壁照射。第四,患者的腋下淋巴結≥4個陽性水平淋巴結并且是伴有腫瘤的患者應行鎖上,進行內乳以及胸壁的三野照射。

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術治療的原則通常是基于保根治的安全性之下減少手術的創傷以及美容效果目的。在本資料中,全部患者在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結果為:保乳組明顯優于改良根治組,而且住院得時間較短短,還能保留乳腺,臨床美容效果令人滿意,在很大程度上突出處保乳外科手術用于治療乳腺癌的優勢。總而言之,乳腺癌病患應該切實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臨床進行保乳手術聯合化療治療,操作方便,治療效果好,病患復雜率小,而且并發癥也少,癌轉移率也小,不僅減少病患的痛苦,同時又有較好的美容效果,因此應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遲達,羅婭紅,于韜,趙英杰. 應用乳腺X線檢查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J]. 當代醫學. 2011(10).

[2] 杜稼苓,路選,王穎,孫鶴慶. 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對照研究[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1(04).

[3] 孫永強,楊雯雯,梁文軍,孫敬巖. 保留乳暈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Ⅰ期假體植入重建20例[J]. 醫藥論壇雜志. 2011(22).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精品suv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激情一区 | 热99在线| 中国一级免费毛片 | 久久中精品中文 | a天堂资源在线观看 | 免费网站美女视频观看 | 五月天爱爱网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 | 五月激情久久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 99re6在线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青草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 欧美精品九九99久久在免费线 | 国产精品深夜福利免费观看 | 色综合中文网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香蕉视频 | 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 国产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大全 | 国产一级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 国产精品第一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欧美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 毛片在线网站 | 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欧美 | 看久久|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96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本亚洲 | 久久免费视频网 | 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欧美顶级情欲片免费看 | a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高清另类自拍视频在线看 | 国产大学生真实在线播放 | 免费网站视频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