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心理學的基本要素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28 09:21:0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心理學的基本要素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1篇

一、會計信息系統中會計人員素質的重要性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逐漸演變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在市場瞬息萬變的形勢下, 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 能為企業提供及時、會計畢業論文準確、有效和完整的財務信息, 從而增強決策有效性, 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 進而不斷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 會計信息系統也是一柄雙刃劍, 其不當使用的負面作用不可小覷。企業到底要不要設立會計信息系統,使用何種會計信息系統, 如何使用會計信息系統, 如何控制會計信息系統實施過程中的風險等等, 這一系列問題都涉及“人”的作用,“人”是影響會計信息系統實施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二、會計信息系統中對會計人才的能力要求目前在我國, 既掌握扎實全面的會計專業知識, 又具備相關的計算機知識、財務軟件的使用技術、保養和維護、管理等多方面的專業素質以及與其他技術人員有效溝通和合作的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還非常缺乏。信息時代對新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已不僅僅是會計專業知識本身,更是對會計人才信息技術的駕馭能力、創新意識、管理才能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1、綜合能力。會計專業人員不但要具備過硬的會計知識和全新的財務理念、開放性思維和宏觀把握的相關領域觀念, 領悟先進的管理思想, 還必須具備熟練的網絡技術和對信息的迅速反應能力和控制能力。

2、合作能力。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 更加重視人際合作與信息交流。有效借助組織的團結和他人的幫助, 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力量, 從而實現共贏。

3、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信息社會所需新型會計人才必需具備的重要的能力素質, 創新型會計人才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探索勇氣, 能夠敏銳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本科會計信息系統教與學的啟示會計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基本定位是: 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熟知國內外會計財務、審計、金融、證券、稅務等業務慣例, 完成會計師基本訓練, 能在中外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相關教學、科研工作, 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的用計算機分析和解決會計、財務管理和審計監督中具體業務能力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具體地說就是一種掌握經濟、管理、法律、會計、財務管理等相關專業知識,能應用計算機技術熟練解決財務、會計和審計問題的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本科學生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外, 還必須掌握計算機硬件軟件和計算機系統分析、設計方面的知識。與此相適應, 提出幾點啟示:

1、建設校內模擬實驗室進行模擬操作。會計模擬實驗, 就是將模擬對象模型化, 通過模擬其生產經營過程讓學生在其中進行會計活動。實驗的范圍一般是從建賬、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開始, 然后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 這樣能使學生獨立完成整個會計循環, 從而掌握會計理論和熟悉會計操作技能。會計模擬實驗主要是培養財會學生綜合應用會計理論知識去分析、處理、解決會計實踐問題的能力。

2、建立校外會計實訓基地。實驗室畢竟代替不了真正的會計信息統的工作環境, 要深入切實地了解體會會計信息系統, 實踐是檢驗功夫的唯一標準。學生直接深入企事業單位進行實地操作, 不僅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了解, 實踐實驗室的模擬, 而且能夠在具體的業務與環境中觸類旁通, 發現問題,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3、建立手工模擬與計算機模擬相結合的綜合比較。學生在熟習會計學原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相關會計知識的基礎上, 先根據資料進行手工模擬, 建賬、審核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 每月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賬表、編制年末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然后再根據同樣的經濟業務, 以及手工編制的記賬憑證進行上機操作, 將憑證輸入計算機, 并自動生成報表, 可將自動生成的報表與手工報表相核對。既可檢驗手工操作的正確性,又可以形象地認識計會計信息系統的實質, 比較手工環境下與計算機環境下處理的異同。

4、正確處理會計信息系統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目前會計信息系統技能訓練只通過一門課程來完成,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只能學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簡單操作, 根本談不上系統掌握和熟練操作。而會計信息系統涉及到的經濟、管理、法律、會計、財務管理等相關專業知識又絕非一門課程所能夠容納。所以, 如何樹立正確的意識, 合理安排會計信息系統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 在學習中融會貫通, 在實踐中舉一反三, 是留給學生的最大的思考。

5、具有較強表達溝通協作能力。實際工作中往往需要互相合作, 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停留在書本, 而且要平衡自己多方面的發揮, 鍛煉語言文字表達、人際溝通、知識再生、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從而成為一個學習性、適應性強的人才, 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總之, 會計信息系統光有精湛的計算機技術人員或者光有經驗豐富的會計業務人員或者管理人員都是遠遠不夠的, 而應該是這三者的完美結合。因此,企業要真正做到充分有效利用會計信息系統, 就要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計算機信息技術, 又專于財務管理知識, 能夠熟練地進行財務信息的加工和分析, 滿足各方對財務信息需求的“會計—計算機—管理”型的復合型人才, 促進會計信息系統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會計專業畢業論文《信息社會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徐躍華,《中國農業會計》, 2007 年11 月。

第2篇

關鍵詞:觀察法;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意義

一、引言

觀察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認知心理學作為研究人如何覺知、學習、記憶、思維和決策的一門科學,是繼行為主義之后心理學的第。它在承繼過往的基礎上銳意創新,形成了以反應時測量、口語報告、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方法為主的獨特研究手段,而作為心理學研究古老方法的觀察法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意義何在呢?

二、觀察法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歷史地位

心理學作為一門中間科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共同孕育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觀察法在兩者對心理學的探討和研究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社會科學對心理學的探討以哲學心理學為主,其研究心理學的主要方法是觀察和思辨,觀察是思辨的前提,也是檢驗思辨結果的手段。自然科學對心理學的探討主要以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為代表。其中生理心理學在探究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中自然離不開觀察,而以韋伯和費希納為代表的心理物理學在發現感覺閾限和對數定律的過程中同樣離不開觀察。

認知心理學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論來探究人的認知過程。其雖然起步較晚,但卻源遠流長。對認知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始于構造主義學派。馮特認為對認知活動的研究就是分析感覺的基本要素。構造主義研究認知的方法是內省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內省法乃是觀察法的一種變式,兩者的區別在于觀察對象不同,前者的對象是自己,后者的對象是他人,但二者在基本原理上一致。

行為主義主張研究客觀行為。因而,作為研究意識活動主要方法之一的內省法也被拒之門外,但觀察法仍然是行為主義研究心理活動的客觀方法之一。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活動的探討主要表現在對知覺的研究上。格式塔心理學以胡塞爾的現象學作為其主要哲學基礎,其方法論主要是一種純粹的經驗的觀察。

三、觀察法在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意義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主動地尋找信息、接收信息并在一定的結構中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自我觀察是口語報告法的核心,研究者探究被試認知活動規律的基礎是被試出聲報告的材料,而出聲報告材料的準確性取決于被試自我觀察的水平。

反應時測量法同樣離不開觀察。反應時測量法中,無論是實驗的主試還是被試,都需要進行觀察。被試需要對特定的刺激進行特定的反應,而主試則需要觀察被試對刺激的反應是否符合實驗要求。最后,對于實驗得到的數據同樣需要主試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腦成像技術得以應用于人腦的認知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當中,并促使認知神經科學的誕生。腦成像技術的應用使研究者的視野得以向微觀層面延伸,研究者可以通過相關的儀器設備直觀地觀察到認知活動的生理機制,更深入地研究認知活動的結構與功能。

此外,近年來興起的生態學研究取向對于在實驗室中進行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結論持懷疑態度,強調要在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認知活動。在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認知活動,觀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自然情景中的認知研究需要準確地描述認知,這離不開科學細致的觀察活動。

四、總結和展望

無論從認知心理學的歷史淵源,還是從當今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進展來看, 觀察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盡管當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觀察無處不在,但是研究者往往將其視為一種輔工具,甚至將之視為維持日常生活的普通觀察,并沒有把它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以重視。隨著認知心理學研究邁向生態化,它同人類的實際生活結合得更加緊密,相信觀察法也會受到更大的重視。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臨床心理護理;基本要素

心理護理是整體護理的核心內容,心理護理質量的高低決定著對患者護理質量的高低。隨著整體護理、心身護理、系統化護理、個體化護理等現代護理觀念、護理模式的相繼提出,其核心是以護理對象為中心,為其提供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全方位的整體護理。心理護理的意義不容小覷,那么護士應掌握心理護理的基本要素即啟動臨床心理護理的前提條件主要包括護士、患者、心理學理論及技術、患者的心理問題四個成分。

1以心理學理論、技術為指導

臨床心理護理的實施是否具有科學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施者能否較好地掌握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即建立于清晰概念的臨床心理護理的新理論、新技術。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只有較系統地掌握心理護理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的護士,才能較準確地把握患者心理反應的一般規律;才能較深入地分析患者心理失衡的個體原因;才能準確評估患者心理問題的主要性質、反應強度及其危害程度;才能正確的選擇心理護理對策等。臨床心理護理的新理論、新技術為臨床護士普遍掌握和應用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來指導實踐,才能充分展現心理護理的最大價值。

2正確評估患者心理問題,選擇合適的護理對策

提及"患者的心理問題",大多數臨床護士會迅速的反應出"焦慮、抑郁、恐懼、憤怒"等描述負性情緒反應的詞匯。其實,負性情緒反應只是"患者心理問題"的表征,而不是"患者心理問題"的全部。就如同"發熱"是疾病的表象,只能反應疾病的一個側面。

"患者的心理問題",指其心理狀況不佳,輕者有心理偏差,重者有心理失衡或危機。"焦慮、抑郁、恐懼、憤怒"等,為所有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共有;就如同"發熱、腹痛、惡心、嘔吐"等為各科疾病所共有一樣。患者負性情緒狀態的表述,類似患者陽性體征的報告,但負性情緒不能作為疾病的診斷,同時心里問題也不能作為心里的診斷,兩者只能作為疾病與心里診斷的判斷依據。

在疾病面前,多數的患者都會出現一些負性情緒,那么作為護理人員許亞萍給以心里護理指導,緩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具體的什么時間或者癥狀下我們需要什么護理方式。通過臨床經驗來分析,一些患者"發熱"癥狀并不是全是病理的原因,更不需要不需要進行物理降溫。如進行手術的患者,在術后的3d內,體溫會比正常人體溫高0.5℃時,屬于正常的術后反映,患者由于機體創傷會吸熱所導致的發熱現象。如果體溫持續增高時,可以不強制性的降溫措施,當體溫大于39℃時,需要采用物理降溫或者藥物降溫或其他強制性降溫措施,特別注意冰袋降溫的選擇,感染性患者所引起的發熱不宜采用。所以,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對于并熱的發熱處理不能盲目的進行,要綜合患者的病情和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進一步實現科學的疾病診治方法。由此在疾病診治過程中,要有清晰的思路,對于病患者的癥狀進行合理的判斷,根據科學規律的診治標準采取有效的方法來處理。顯而易見"焦慮"的癥狀,在臨床上也是有性質差異的,護理人員應該考慮病患的周圍環境、機體內環境、心里健康等因素所造成的,這并不是患者的"心理問題",所以要綜合分析患者焦慮的原因,從而進一步選擇合理的、科學的干預措施。

由此對于并熱的心里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①正確的確定患者的心里反映性質、反映強度。②心理反應的表現是負性的主要原因,排除疾病、環境等因素的影響。③最后綜合評估心理反應的具體表現原因,從而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3]。

護理人員仔細的觀察病兒的心里問題,有助于護士清晰的掌握不良情緒的整體性,避免由于描述不清引起的遺漏心理現象。合理的、科學的分析患者的不良心理的原因,要通過多方免得綜合評估,從患者自身、環境、疾病因素、護理人員自身等方面著手分析,從而實施心里護理對策,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個性化的護理對策。同時可以針對個體的認知水平和自身素質,調劑日護理方法,充分的利用患者的內在潛力,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有效認知水平。

3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心理護理的實施能否獲得明顯療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能否給與主動積極的配合,使其對護士產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那么,護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多重角色功能:

3.1照顧者 護士的工作目的,就是給予患者全面的高質量的服務,幫助患者康復以及一些有益于健康的作用,從多方面協助患者度過一段時間。

3.2教育者 護理人員要充分的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臨床護理經驗,樹立來年更好的護士形象,在護理工作中,通過多途徑加強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促進個體在恢復過程中學會自我護理、保護的技能,加快患者康復的時間。并且通過有效的教育,對于今后類似的疾病有較強的預后意義。

3.3協調者 護理人員給予患者的醫療護理照顧是一個整體性的,需要多方面的人員互相配合才能夠完成。在這個合作性的團隊中,需要聯系并協調與之有關人員及機構的相互關系,以保證患者的診療、護理工作能有序、高效地進行,贏得患者和家屬的放心、滿意。

4具有健康向上的職業心態

護士在職業中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扮演著,因此一名合格的護士不僅需要在專業的護理知識,同時也需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職業心態和工作態度。護士的工作情緒,直接影響患者的心里狀態,在醫學模式的快速發展下,我們在護理工作中要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全面的、高質量的服務。要尊重患者的隱私,不以患者的身份和地位來評判一個患者的護理需要和給予,早護理工作中,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21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民群眾對健康的認識和期望不斷提高,對護理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要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與實施技巧,使心理護理的對策有針對性,持之以恒地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實現科學、藝術和愛心的結合。

參考文獻:

第4篇

論文關鍵詞 知識產權心理學 外觀設計相同相似性判斷 認知混淆分值表

一、問題的提出

2011年中旬,中國最高法院公布了2010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十大案件,其中包括一件申請再審行政案件。在該案件中,申請再審人為日本的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被申請再審人為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原審第三人為石家莊雙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新凱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該案件的基本案情是:本田株式會社是01319523.9號“汽車”外觀設計專利權(簡稱本專利)的專利權人。雙環公司于2003年12月24日、新凱公司于2004年12月10日分別就本專利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專利復審委員會將上述兩無效宣告請求案合案審查,于2005年3月28日進行了口頭審理。2006年3月7日,專利復審委員會做出第8105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簡稱第8105號決定),宣告本專利無效。該決定認為:“…將本專利與日本國外觀設計公報JP1004783(簡稱證據1)進行比較可以看出…但是,本專利與證據1的產品在外觀上的上述區別均屬于局部的差別,根據整體觀察、綜合判斷的原則,上述差別對于汽車的整體視覺形狀和風格來說屬于較細微的差別,不足以使普通消費者產生明顯不同的視覺效果而將兩者認定為具有不同款式的產品,而兩者的主體部分的相同之處卻使普通消費者易于將兩者混同。”

本田株式會社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做出的第8105號決定,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維持專利復審委員會做出的第8105號決定。

本田株式會社不服一審判決,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本案中,判斷的主體應當是對“汽車”這一類產品有常識性了解的人,其對外觀設計產品之間在形狀、圖案上的差別具有一定的分辨力,但不會注意到產品的形狀、圖案的微小變化。“…本專利與證據1所存在的差別屬于局部的差別,一般消費者需要施以特別的關注、反復比對才能區別開來,這樣的差別對整體視覺效果不具有顯著的影響。…”據此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田株式會社仍然不服,隨后申請了再審。中國最高法院經審理認為:“基于被比設計產品的一般消費者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對被比設計與在先設計進行整體觀察,綜合判斷兩者的差別對于產品外觀設計的視覺效果是否具有顯著影響,是《專利審查指南》規定的判斷外觀設計是否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基本方法。根據《專利審查指南》的規定,一般消費者的特點是,對被比設計產品的同類或者相近類產品的外觀設計狀況具有常識性的了解,對外觀設計產品之間在形狀、圖案以及色彩上的差別具有一定的分辨力,但不會注意到產品的形狀、圖案以及色彩的微小變化。據此得出結論:“這些差別對于本案訴爭類型汽車的一般消費者而言是顯而易見的,足以使其將本專利圖片所示汽車外觀設計與證據1所示汽車外觀設計的整體視覺效果區別開來。因此,上述差別對于本專利與證據1汽車外觀設計的整體視覺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二者不屬于相相似的外觀設計。”至此,該案“蓋棺論定” 。

由于最高法院是中國的最高級別的司法審理機關,其對于此案的再審審理結果無可更改,是中國對于這起行政糾紛所涉及的全部問題的最終答復,是被理解為正確的、中肯的和全面的終極裁決,應該說本已沒有質疑和思考的余地。然而,如果我們對此案的審理全過程做進一步考察,不難發現此案仍然遺留了一個關于如何判斷外觀設計相同相似性的核心問題,即:確定一個“判斷主體”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客觀標準是什么?

眾所周知,對于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性狀判斷,在一個特定的時空域內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介入到判斷過程之中:判斷主體、判斷客體和判斷方法。表面看來,中國的法律法規在如何判斷外觀設計相同相似性方面,對于這三個方面的因素似已規范得十分細致和周詳。比如,《審查指南》第四部分第五章之4就對“判斷主體”規范為“一般消費者”,而且是根據適用外觀設計的產品種類的不同,具有“對涉案專利申請日之前相同種類或者相近種類產品的外觀設計及其常用設計手法具有常識性的了解。”以及“對外觀設計產品之間在形狀、圖案以及色彩上的區別具有一定的分辨力,但不會注意到產品形狀、圖案以及色彩的微小變化。”等能力的不同消費者群體。中國最高法院在其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中也對“判斷主體”相應地規范了:“應當以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一般消費者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判斷外觀設計是否相同或者近似。”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上述規范并非被落實成原所設計或預期的那樣周詳和嚴謹,事實上,作為判斷主體的“一般消費者”及其“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概念和程度并未形成相對統一的共識和實施。筆者根據“北大法寶”對近兩年來中國法院的外觀設計專利訴訟案件做了粗略的檢索和核查,發現中國不同法院以及國家知識產權局復審委員會對于“一般消費者”及其“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具有不同的認識和判斷,比如:

1.在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2010)昆知民初字第302號民事判決中,法院認為:“普通消費者施以一般注意力,容易產生兩者整體美感相近似的印象。”

2.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2011)一中知行初字第482號行政判決書中,法院認為:“參照2006年版《審查指南》第四部分第五章第4節規定,(該款規定判斷主體是‘一般消費者’-筆者)…但從整體觀察、綜合判斷的角度而言,本專利與附件1的整體形狀近似,前述方面的差異僅屬于外觀設計局部的細微差別,不足以對兩外觀設計的整體視覺效果產生顯著影響。”。而在同一案件中,被告專利復審委認為:“一般消費者在觀察本專利電燉盅和附件1電燉盅整體外觀效果時,會注意到二者之間在控制裝置和控制面板部位存在明顯區別而不易混淆。”

3.在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2010)穗中法民三初字第115號民事判決書中,法院認為:“經對比,被控侵權產品與原告外觀設計專利各面視圖相比兩者的整體視覺效果基本相同。”

上述案例“1”中,法院把《審查指南》以及最高法院規范的對外觀設計相同相似性做判斷的“一般消費者”認定為“普通消費者”,而且把最高法院明確地在司法解釋中規范的“整體視覺效果上無差異”詮釋為“兩者整體美感相相似”(見“被訴侵權設計與授權外觀設計在整體視覺效果上無差異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兩者相同;在整體視覺效果上無實質性差異的,應當認定兩者近似。”-《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可見該案法院與最高院對于判斷主體的“一般消費者”及其“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概念和程度是有差異的。如果說一般消費者里的“一般”與普通消費者里的“普通”屬于同義詞并可互釋,則作為丈量“一般消費者”及其“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尺度的“整體視覺效果上無差異”一語與“整體美感相近似”則相去甚遠了。在上述案例“2”里,復審委的“會注意到”和法院的“不足以”在一般消費者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判斷上或稱擬制程度上以及掌握的尺度上呈現出直白的對立或對抗。在上述案例“3”中,三地法院雖然都在判斷主體上采用了一般消費者的概念,但在以判斷結果作為尺度對于判斷主體的判斷能力的認定,則產生出不甚相同的判定:最高法院對于外觀設計判斷的“整體視覺效果上無差異”或“無實質性差異”的規范,在三地法院的詮釋下成為了“整體視覺效果基本相同”、“整體視覺效果上的近似”和“顯著的視覺差異”。

從上面引述的案例和對比中不難看出,即便有了相對明確的規范,目前施行的外觀設計相同相似性的判斷仍呈現為一種客觀依據較差、主觀意識較強的人類對于客觀事物的認知過程。對待“一般消費者”是否“根本不存在顯著的視覺差異”,還是“會注意到二者之間…存在明顯區別而不易混淆。”這一問題,在進行判斷的時候仍然存在有很大的主觀性,因而造成公眾/當事人對于外觀設計相同相似性判斷結果難以預判或使判決結果難以達到更趨合理的判決公平和公正度。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青年旅行總社CYTS商標與中國國際旅行社CITS商標的駁回復審案件等案件上。我們是否可以對外觀設計相同相似性的判斷摸索出一個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來?

只有掌握了客觀的、人類認識、分析和判斷事物的規律,才能夠對人們會不會在“相關公眾不會混淆或誤認”或“相關公眾會混淆或誤認”的問題上得出正確的結論,才能夠有可能達到或盡最大限度地接近社會公眾、法制建設所需求的公正和公平乃至正義。

二、心理學和外觀設計的判斷

所謂心理學,目前取得比較一致性的觀點是:研究人類和動物的心理過程和行為的科學。根據研究目的、對象和方法等等的不同,將心理學大致可分為普通心理學、法律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審美心理學、等數十個心理學分支學科。與知識產權聯系相對比較密切的,當屬法律心理學。然而,正如某心理學家所言,心理學家在法律問題上開展的研究“過分犯罪化”了。應當說,法律心理學應當除對與法律具有緊密聯系的、立法心理、普法教育心理、司法心理、勞動改造心理和民事訴訟心理等部分的研究外,還應當包括對偵查心理、預審心理、審判心理、犯罪人心理、受害人心理、侵權人心理、證人心理、法官心理等之外的、知識產權訴訟中涉及的對于兩種以上事物的感知心理、聯想以及錯覺心理等內容。可以說,涉及知識產權的心理學應當是隨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而應當確立起來的一個新興心理學學科,它當歸屬于法律心理學的一個部門學科。它是將法律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和對象從上述刑事司法審判過程中的心理現象擴展到在涉及知識產權的法律環境中相關社會公眾和/或消費者對事物的認知心理現象和規律上的學科。

同樣道理,外觀設計的相同相似性判斷,如上所述實質上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過程,它服從于客觀存在的人類認知心理規律。面對外觀設計的各類組成要素,如形狀、線條、色彩等,做相同相似性判斷,人們就是進行了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想象和思維等心理活動。因此,為了使外觀設計的相同相似性判斷更加科學化和實用化,將人類的對事物感覺和知覺以至思維過程中產生的此類認知和誤差規律適用到知識產權法律實踐當中去,就成為了解決外觀設計相同相似性判斷的一個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知識產權法律心理學適用設想

將心理學研究成果、方法和人的心理規律結合到知識產權法律實施的實踐之中去,實際上是研究、掌握和運用人們是否會根據一個外觀設計連帶想起另一外觀設計并進一步將兩者混同起來的心理學中“聯想”以及“錯覺”等等這種人類認識事物的心理規律的問題。

事實上,盡管存在有人的知識層次和社會生活實踐的不同以及思維能力的差異,但造成人對兩個以上的外觀設計產生混淆的心理過程都具有符合上述心理學的聯想和錯覺的規律:它以被感知事物的各個特征,即由人的感知器官如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得到的特征信息為基礎,在感知一事物過程中,引發出與其在各個特征相接近、相關聯的它事物的回憶,進而在知覺的過程中,將此與它事物誤認為相同。

就外觀設計而言,使人就一外觀設計聯想起在其知識和經驗中的另一外觀設計,甚至造成兩者相混淆(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外觀設計的基礎特征信息,即:該外觀設計的基本構成要素以及其構成方式。一個外觀設計的基本構成要素以及其構成方式可以拆分成各個不同形態的元素。根據《審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三章之7.2款的規范:“構成外觀設計的是外觀設計要素或要素的結合,其中包括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同理,兩個商標的聯想以及混淆的心理構成過程也是取決于商標基礎特征信息,即商標構成要素及其方式。根據商標法的規定:“第八條任何能夠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商品與他人的商品區別開的可視性標志,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均可以作為商標申請注冊。”這里可以看到,法律對商標構成要素規定了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或顏色等項內容。然而,對這些元素做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一個商標的基礎特征信息事實上應當由下列元素所組成:點、線、顏色、點線組合構成的發聲(文字發聲)、點線組合構成的符號含義(文字含義)、點線面組合而成的三維物體形態(方形、長形、圓柱形、菱形、球形…)、上述要素的組合方式以及排列順序。

從上述規范和分析中不難看出,構成外觀設計和商標的基本要素,無非是點、線(條),顏色(呼叫)及其組合。而這些能為人們所感知的視覺和聽覺客觀要素,是造成人們聯想和錯覺的基本素材或基礎。心理學告訴我們,由于人類生理結構的限制,人們通過視覺或聽覺感知這些基本要素的某些時候,必然會產生認知結果與客觀實際相符或不相符合的心理現象。因此,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把這些自然(生理)現象或規律加以采集、整理、歸納并抽象出來若干規律或定律,然后應用到外觀設計和商標的相同相似性判斷的行政和司法實踐中,則可以制訂出科學的和客觀的相同相似性判斷準則、尺度和標準,這不僅會大大提高判決的公信度、公平公正度和廣大公眾的認可,而且在實踐中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如何將其適用到實際審理實踐中,是一個將心理學上的有關外觀設計異同的辨識規律與傳統方法相結合的過程。

第5篇

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

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可以說,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第6篇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可以說,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第7篇

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可以說,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第8篇

【關鍵詞】現象學;方法論;心理學

一、現象學及其心理學方法論的蘊涵

現象學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Husserl,1859-1938)創立的。胡塞爾所說的現象不僅包括事物及其性質以及人對它們的直觀感受,而且包括人自身的主觀體驗。他還認為現象與本質不能分開,現象即是本質,本質不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東西,一個人在直觀中就能立即把握呈現在感覺印象中的本質。現象學哲學由胡塞爾創建,先后經歷了胡塞爾及其追隨者的現象學、海德格爾等人的存在主義現象學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后與其它流派交融的綜合發展時期三個階段。其基本主張是將現象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認為現象乃呈現在我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中的一切東西,現象即本質,而本質是被直觀到的。要把握現象學哲學研究方法,必須關注四個最基本的方面:懸置、現象學還原、意向性觀念和想象變更。

現象學心理學研究方法是人本心理學家在現象學哲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心理學研究方法。它保留了現象學哲學方法的基本要素,但在資料來源、還原的層次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實現了對后者的超越。它體現出人本心理學家試圖將心理學發展成為人文科學的努力。

1、以意識經驗為研究對象

胡塞爾主張以現象為現象學的對象。他所謂的現象,實際上是人的意識經驗。受這一主張的影響,許多心理學家將個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確定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格式塔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研究直接經驗或“現象的經驗”。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也強調心理學要研究人的經驗,包括人的價值、尊嚴、需要、動機等內容。羅杰斯用現象場的概念表示個體經驗,它既包括意識到的知覺,也包括意識不到的知覺,并認為正是這種主觀的現實而不是自然的現實指導著人的行為。他說,人是根據自身而并非現實的知覺來生活的,每個人都存在于以他為中心的一個不斷變化的經驗世界中。正是由于羅杰斯強調個體經驗的獨一無二性,我們稱他為現象學家。

2、整體觀

現象學主張對完整的行為和心理活動進行分析。胡塞爾認為現象本身是一股意識流(詹姆士的思想--意識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斷,而是整體的經驗,一種川流不息的狀態),是能被主體直觀描述的,絕非感性觀察的各種屬性的結合,這是現象學的整體觀。整體觀的體現有對象問題(現象即本質)和方法(本質即直觀:本質的還原先于量的把握)。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經驗是整體性質的,即格式塔。這種格式塔所具有的性質就存在于整體之中,整體不是各種元素的總和,它先于元素,決定著元素的性質。了解心理現象的最恰當的途徑就是通過整體描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心理的如實描述就是它的主要方法。另外,由于對現象采取整體把握,強調揭示事物的先驗本質的目的,采取本質的還原與先驗的還原方法,暗含對質的把握的重要性。許多心理學家因此重視質的研究,走從質到量的道路。

3、直覺主義

胡塞爾認為直覺分為兩類:第一類所把握的事物是經驗的、個別的事物,他們是占有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處在一定的因果關系范疇內,是經驗的、感性的、低級的直覺。另一類直覺所把握的事物是概念的、抽象的,如本質、觀念、表象等,他們不占空間和時間,也沒有明顯的因果制約特點。是自我意識的內省活動,是一種本質的洞察。胡塞爾認為科學思維不僅對經驗事物的研究,還包括對經驗事物的直覺和觀念事物的直覺。現象學是直覺的哲學,直覺就是簡單地面向意識所呈現的事物,不受任何前提和邏輯、成見和假設的干擾,即"面向事物本身"。對于心理學家來說,知覺、注意、認知、記憶、想像等都是直覺的不同表現形式。直覺就是面向事物本身,沒有任何非理性的色彩。現象學的直覺類似于心理學的內省。胡塞爾把直覺作為獲得知識的可靠方法,為心理學家使用內省法找到了一種依據,內省法從此具有了合法性。胡塞爾的直覺主義是認識論的直覺主義,還沒發展到人性的直覺主義。

4、主觀范式

與實證主義相比,由于現象學的研究對象發生了變化,導致其研究方法也相應改變。實證主義對心理學的研究采取的是客觀性和定量化的研究,這種研究多是在實驗中進行的。但現象學面對直接的經驗,它采用的是主觀意識經驗的整體體驗和描述,設定意識主體與經驗對象的意向性關系。然后再還原,尋求心理現象的本質。這種研究方法會帶來極強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特別是在對個案分析時,心理學家個人的主觀因素對研究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象學研究的主觀性,并不排斥現象學研究也采用實驗,但它與經典實驗是不同的。

5、問題中心論

現象學主張把人的主體性問題作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而不是把客觀方法作為哲學研究的焦點,不能因為人的主體性問題不符合科學的客觀性原則就排斥之。心理學家接受了胡塞爾的這一觀點,并使之成為問題中心的方法論原則。人文主義心理學家反對方法為中心的傾向,主張以問題為中心,根據心理現象的實際選擇研究方法。馬斯洛曾指出:“方法中心就是認為科學的本質在于它的儀器、技術、程序、設備以及方法,而并非它的疑難、問題、功能或者目的……持方法中心論的科學家往往不由自主地使自己的間題適合于自己的技術而不是相反。他們往往這樣發問:用我現在掌握的技術和設備可以進攻那些課題呢?……大多數平庸的科學家將畢生耗費在一個狹小的區域內,這個區域的疆界不是由于關于世界一個根本問題來劃定而是由一件設備或者一種技術的局限性來劃定的。”方法為中心是心理學一味追求客觀性,造成遠離人類生活的實際的主要原因;方法中心也必然限制了心理學研究范圍,把心理學局限在某一方法或技術所能許可的范圍內。正確的做法是:以問題為中心,方法順應問題,根據問題選擇方法。可以說,現象學的主體性中心為心理學的方法中心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9篇

關鍵詞:中醫學,情志,情緒,翻譯

中圖分類號:NO4;H059;R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10

Abstract: In the Ming dynasty, Zhang Jingyue put forward the term “Qing Zhi Jiu Qi” in Lei Jing, and soon the word “qingzhi”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nce then. Although “qingzhi” had been translated as “emotion” before as a term of TCM, not like what “qingxu” did in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evidence for modern translation by comparison between “qingzhi” and “qingxu”.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ngzhi, qingxu, translation

“情”“志”二字始于《禮記》,至元代一直獨立使用,并不合用。《說文解字》言“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解“志”為“意”。今謂“七情”源于《內經》,定名于陳言《三因極―病證方論》,云:“喜、怒、憂、思、悲、恐、驚,七者不同”。“五志”則源出《內經》“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明代張景岳在《類經》中首次將情志并稱,提出“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情志”名稱由此確立[1]。由此可見,傳統中醫學認為“情志”為“七情”與“五志”的合稱,作為人精神情感變化的外在表現,囊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基本情志。

而現代研究卻給出了有異于此的定義。比如:金光亮[2]認為情志本質為一種內心體驗,是在外界多種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五臟精氣變動而產生的傾向性的態度表現。喬明琦等[3]通過文獻研究提出:情志是人和高級動物共有的對內外環境變化產生的復雜反應;它具有特有的情志體驗、情志表情和相應的生理和行為的變化;它發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其表達方式與個體生理、心理狀態密切相關。以上各家對情志內涵定義皆有不同之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傳統意義上的“七情”“五志”之說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研究的需要,百家爭鳴的現代化理論研究的目的正在于完善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難言對錯。

既然如此,情志和情緒能否畫等號呢?

情緒,通常由情緒體驗、情緒表現和情緒心理三部分組成,作為有機體的一種復合狀態,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或生理過程。由于概念的產生必然經歷理解和再理解的過程。心理學各家的理解也是各有異同。《簡明牛津英語詞典》載:“情緒是一種不同于認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情緒心理學》[4]則稱:“情緒是人或動物所有的一種心理形式,不同于認識活動,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現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獨特的生理基礎(皮層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動)。”

宋煒熙等[5]進行過多角度和多方位評析后認為,情緒與情志的內涵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情志并不等同于情緒,因為情志除包括七情與五志外,也涉及五神的內容。既包含了部分現代心理學的情緒,也包含了認知、意志的心理過程。邢玉瑞[6]通過比較認為情志應該視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基本等同于現代心理學的情緒。故對情志的定義也應包含發生基本機制,以及情緒體驗的基本要素。喬明琦等[3]認為情緒具有東西方雙重含義,古代文化中指特定的情緒狀態和一般的心情心境,西學東漸,情緒被早期心理學賦予廣、狹二義。而且現代情緒理論極大地深化了情緒概念,情志是對現代心理學情緒、情感的特有稱謂。此觀點契合邢玉瑞的觀點,他認為情志概念相當于人的情感系統或過程,其代表心理成分分為情感、情緒與心境,三者在心理功能和外顯表征方面常難截然分開[7]。

由此看來,情志與情緒并不完全等同,卻也難分彼此。所以,喬明琦認為情志是中醫對情緒的特有稱謂,未嘗不可。事實的確如此,因為情志是中醫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而“中醫情志學”的學科概念已然被提出,現有《中醫情志學》[8]一著,構筑了中醫情志學學科的理論框架。情志屬中醫心理學范疇,而情緒是西方心理學范疇概念,但二者發展至今早已是現代化闡釋過的概念。湊巧的是,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情志理論,用現代科學理論闡釋中醫情志學,在《中醫情志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且該書與普通心理學、心理生理學、實驗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心理醫學等交叉甚多。Noteexpress論文數據顯示,情緒被譯為“emotion”引用次數最多達1310次,這個現象很好解釋,畢竟這一譯法已得到大家公認。而情志的最多引用也是“emotion”,見表1。

而《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對emotion定義有二:(1)An emotion is a feeling such as happiness, love, fear, anger, or hatred, which can be caused by the situation that you are in or the people you are with;(2)Emotion is the part of a persons character that consists of their feelings, as opposed to their thoughts。而檢索詞典可發現,emotion的中文譯名有情感、感情和情緒,但并無情志一說,見表2。原因多在于中醫術語尚未形成規范,而Noteexpress結果顯示,現今文獻中emotion中文譯名為情緒。所以相關術語的規范化應用勢在必行。

現今,諸如心理學和生理學等學科的專業術語早已形成規范,不僅相關書籍有據可查,網絡資源也查之有據。而中醫學術語仍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規范。特別是,中醫情志學早已形成獨立學科,情志學相關術語卻未成體系。綜上所述,現有的研究中,多把情志譯為emotion,共識已有,何不趁勢促成相關規范,以免初學者視聽混淆,難辨術語真意,影響交流。

參考文獻

[1] 楊巧芳.情志內涵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9):1320-1322.

[2] 金光亮.論情志與情志病因[J].中國醫藥學報,1997,12(3):9-11.

[3] 喬明琦,韓秀琴.情志概念與可能的定義[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 21(4):258-262.

[4] 斯托曼,燕云,心理.情緒心理學[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5] 宋煒熙,胡隨瑜.論情志與情緒的異同[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7(4): 250-252.

[6] 邢玉瑞.中醫情志概念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7):2278-2280.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视频第一页 | 国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 欧美日韩福利 |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 国产小视频网址 | 给我们免费播放片 | 五月天丁香激情 | 久久国内| 日本久久免费 |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福利不卡 | 免费国产小视频 | 久久国产夜色精品噜噜亚洲a | 成人亚洲欧美综合 | 婷婷综合五月天 |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 | 试看视频免费体验区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 毛片在线免费 | a级毛片免费看 | 五月激情综合丁香色婷婷 | 伊人精品在线视频 |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男女乱配视频免费观看 | 精品福利| 青青草直播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 | 青草综合| 99精品视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a天堂资源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9热在线免费|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 |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 拍拍拍交性免费视频 | 青青草色青伊人 | 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