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9:5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關于化學的知識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化學實驗 教學質量 研究 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70089
中學階段的化學實驗教學是整個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要教學手段。為實現學生對化學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充分理解和認識,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思路
,拓展教學手段
,實現多元化教學,更好地滿足現代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需要。
一、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需要不斷實現教學方法的更新升級,選擇一些可以調動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以
提升
學生參與化學實驗的積極性。例如,將一些生活中有關化學的小實驗進行有效的收集,并運用到不同的實驗教學之中,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又如小組合作法,就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實現小組內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通過溝通交流實現互補,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相關實驗操作要點。另外,還有問題情境法。例如在粗鹽提純的實驗中,在演示實驗之前,可以設置相關的教學問題:整個過濾蒸發過程中,幾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別是什么?還有哪些用到玻璃棒的實驗?如何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在引導學生解答消除粗鹽雜質的問題時,需要注意相關的原則:將雜質轉化為氣體或沉淀或水,以易于分離除去;加入的除雜試劑要過量;不增加新的雜質;不減少被提純物質。這些問題可以有效引發學生對粗鹽提純實驗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實現了教學主體的轉化,確立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二、多種教學手段相融合,
營造
輕松的實驗教學氛圍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融入現代高中化學教學之中,營造出輕松的實驗教學氛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很多,如多媒體課件、微課教學、互動式白板教學等,這些教學手段都比較適合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使得化學實驗的展示更加具體、形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實驗現象。例如,微課教學中,教師提前錄制一些化學實驗的教學視頻,掛在網上,在化學實驗教學前,先讓學生仔細觀看,然后帶著問題進行化學實驗,增加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實現對相關教學過程的微觀動畫演示。如微觀世界中化學離子之間的重新組合,通過動畫演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實驗內容。例如,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課堂上演示酸堿中和反應,實驗操作的步驟不變,只是變換了形式,用視頻動畫來表現,這樣的方式更形象,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三、拓展探究性實驗,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學生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性實驗操作,以實現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創新精神的提升,幫助他們樹立研究性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例如,對此溴在H2O、C6H6、CCl4中的溶解度情況,讓學生設想一下將其加入順序進行相應調整,是否可以實現相關的實驗目的。這種開放式的實驗可加強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的創造性,拓寬思維的廣度。又如,關于SO2的化學性質,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手中的實驗設備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學生可能會想到用NaOH進行酸堿中和,體現SO2的還原性,但是他們可能沒有想到該實驗沒有明顯的實驗現象,只能宣告失敗。此時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探究思路的引導,例如NaOH不行,可以使用C20H14O4,因為C20H14O4是紅色的,這樣就可以展示相關的實驗現象了。在探究性實驗中要注重教師在其中的指導作用。教師的引導最好點到為止,主要還是以學生自己研究思考為主,這樣的探究性實驗才能實現學生的創造精神,提升他們對相關化學原理的認識和理解。
多數中學化學實驗只是對相關理論知識的驗證,教師需要在實驗教學環節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有效創新,以
提升
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同時介入更多的探究性實驗,
激發
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關鍵詞 食品化學 教學改革 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ZHANG Daohong[1], ZHAO Lei[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Food Chemistr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s very strong,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in the College of food disciplines are set. In this paper, from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form on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tatus of food chemistry course of thinking, put forward some exploratory suggestions, hope to be able to develop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食品化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主要研究內容涉及食品的化學組成,以及各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變化,是食品加工、新產品開發、工藝改革等的理論基礎,也是銜接食品科學理論和食品產品制造工藝的紐帶。
食品化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習食品中營養、非營養或各類有害成分的種類、性質結構和功能,同時了解各類食品在儲藏加工過程中成分的變化和調控知識。作為任課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思考提高教學效果方法與手段,使學生學到更多知識,從而提高未來崗位就業的競爭力。
1 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食品化學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涉及植物、動物、食品加工、酶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對于初學者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多給學生講授在食品化學教學與研究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通過一些例子來講明,讓學生知道食品化學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其知識在食品各行業中的應用。
2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1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提升信息的傳授量
食品化學課程內容比較眾多和籠統。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借助文字、圖象和動畫效果等多種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興趣,便于對抽象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方式,有時應結合板書的傳統方式把問題講清楚。
2.2 開展互動式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有效的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方法。通過營造主動參與氛圍,開展課堂討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要求學生結合食品化學的知識,查閱當前食品質量安全領域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制作幻燈片,上講臺演講。針對每個同學演講的內容,同學們可以發表意見和提問。這樣不但豐富了食品化學教學的內容,引入了食品化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還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組織材料、制作幻燈片、上臺演講的能力,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 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課堂上理論與實際聯系的案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講解有關粉絲的制作原理及工藝,讓學生加深對直鏈淀粉、支鏈淀粉的理解;可以利用淀粉糊化和老化的原理解釋方便面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米飯放置一段時間后出現的硬化現象;平常生活中學生們吃的面包、蛋糕等不僅風味獨特并且具有誘人的色澤,這是與美拉德反應有關。
4 優化實驗內容,提升實驗課程地位
實驗教學是食品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實驗教學才能大幅度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將理論與實踐觸類旁通、促使開發學生實踐創新的才華,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驗內容安排方面,緊扣食品化學理論教學的側重點,更加注重食品結構、性質、功能和應用等方面的應用。將食品化學實驗課與理論課分別進行考試考核,將實驗課置于同理論課同等重要的位置,對于提升學生的實驗綜合能力,促進教師和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改變“重教學、輕實驗”的狀況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5 精心布置學生作業,開展實踐性教學
作業是學生鞏固對知識的掌握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理論性較強、對知識的理解普遍存在一定難度的食品化學課來講,如何安排好學生的作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做到布置學生作業時,注意聯系實際,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同時注重學術培養。可組織學生到食品企業實地參觀學習,如參觀雨潤公司的培根、煙熏肉生產線,匯源公司的果汁生產線等,使學生對現代食品生產有更多的感性知識。
6 小結
食品化學課程是我高等院校中設置范圍較廣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研究,始終要把握好在化學基本理論和食品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前提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覺到所學知識在未來工作中有價值,可以運用得上。為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宗旨,為食品科學專業在培養創新應用性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應勇于進行教學改革,并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適時進行調整和優化,不但要適時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還應對一些經典的和新出現的案例進行講解、引導參與生產實踐等。
參考文獻
[1] 姚瑰妮,李燦鵬,趙逸云,王宗艷.《食品化學》精品課建設探索和實踐[J].綠色科技,2013.6:328-329.
[2] 韓俊華.《食品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3):177-178.
[3] 付曉萍,黃艾祥,高斌,李凌飛.《食品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大理學院學報,2013.12(4):78-79.
[4] 馮麗莎.案例教學法在食品化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化工管理,2013(8):80.
[5] 張麗,王海英,梁建軍.關于食品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J].科技資訊,2013(35):195.
[6] 肖瀛.關于提高食品化學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幾點思考[J].飲料工業,2012(6):49-51.
[7] 朱建華,鐘瑞敏,趙世民,單斌,鄒秀容.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9):4202-4204.
[8] 汪薇,白衛東,任文彬,劉功良.食品化學的教與學[J].廣東化工,2013.19:176-177.
[9] 付曉萍,李凌飛,趙靈芝,黃艾祥.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343-344.
[10] 葉陽,王洋,袁先鈴,劉清斌.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 學,2012.40(24):12292-12294.
[11] 王岸娜.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10.20:65-66.
一、在體育教學中應用文化知識時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為了將有關的文化知識和體育教學結合好,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熟悉學生現階段所掌握的文化知識,以便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靈活運用,這樣既能讓學生學會體育技術要領,同時也是對文化知識的一個再加強。其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做到熟知體育運動的基本技術原理,并在掌握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體育教學。再次,體育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盡量使用引導思考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地進入到學習體育技術的過程中來,通過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教師的引導,學會新的體育技術要領。最后,體育教師在將體育原理與科學基礎知識結合講解時,最好安排在某一個科學基礎知識原理剛教完時進行,同時要避免體育課上過多講解文化課的內容。
二、文化知識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體育運動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其科學理論基礎,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的體育技術和技巧都是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指導的,而學生平時所學習的各科文化知識,又與這些科學理論基礎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物理學中的力學和數學中的幾何學尤其如此。例如,在進行跨越式跳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盡快掌握正確的過竿動作,體育教師可以用“力偶”的道理來引導學生,向學生說明只有積極地下壓已經過竿的擺動腿,才能反射性地引起尚未過竿的踏跳腿上升。由于學生學過了“力偶”的特點和性質,從而使得他們在運用這一原理改正竿上動作時,就顯得更加積極主動,同時跳高水平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在三級跳遠教學中,學生很難掌握前二跳的節奏和幅度,有時甚至因第一跳跳得過大、過猛,導致踝關節受傷。為了使學生盡快地掌握好合乎自己身體素質的三級跳遠節奏,我結合“平行四邊形”法則,向學生講解各級跳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從理論上明白了為什么第一跳不能過大、過高的道理,增強了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減少了傷害事故的發生率,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練習體育的自覺性。在鉛球教學時,我首先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物理學上的初速度與物體飛行的遠度什么有關系?做拋物線運動的物體的飛行角度多少最合理?學生根據力學原理(物理中射程公式),很容易出回答v與S成正比關系,最適宜的出手角度為45°(由于出手點高于落地點形成地斜角,田徑理論中正確的出手角度是42°)。于是我沿著這個思路,接著問道:鉛球出手后運行軌跡也是一個斜拋運動。那么,我們在推鉛球滑步和最后出手時是快好還是慢好,出手角度多少最合理呢?學生很自然地得出出手速度越快越好,角度45°最適宜。由于學生從理論上了解和掌握了推鉛球的原理,所以在學習推鉛球的各種滑步技術時,自然性、積極性,以及動作的準確性都比以前有所提高,起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據統計,聽過運用這個原理講解鉛球投擲的學生,比未聽過這個原理講解的學生,對出手角度的掌握高出了30%以上。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感到讓體育教學和知識相結合,有利于提高體育教育的科學性,讓學生不再是單純地模仿,從而激發更多的中學生立志體育事業;有利于調動那些文化成績好,但體育水平較差學生的積極性,引起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努力學好文化知識,達到體育教學與文化知識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目的。
作者:顧志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古溪初級中學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生管理;軍事化
一p準軍事化管理的初衷
學生難管p教師難教是中職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怎樣管好學生?職業學校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認真分析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分析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p措施和方法,開辟正確的工作路徑。
1.學生現狀令人擔憂
我校是由五所老牌中職學校整合組建而成的中等職業學校,因此我校的生源情況能夠代表絕大多數中職學校的學生狀況。中職學生正處于最需要接受教育的年齡階段,人生觀p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固化定形,認知能力有限,可塑性強,如果關愛到位,引導得當,教育有方,他們一定會健康成長,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教書育人責無旁貸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這告訴我們,職業教育仍然大有可為。
生源質量不高且嚴重不足的狀況在短時間內不會得到改變,那么職業學校如何才能擺脫招生難p管理難p就業難p發展難的惡性循環的怪圈?這既是學校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職業學校的職責所在。從我校的情況看,實施準軍事化管理是強化學生組織紀律性p提高學生身心素質p改善教學環境p提升辦學水平的有效辦法。
二p準軍事化管理的成效
準軍事化管理就是把軍隊建設的光榮傳統引進學校,在學校管理中滲透軍事紀律、軍事作風、軍事要求,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責任心、紀律性,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進而形成良好的校風。
我校委托有資質、有經驗的外訓機構實施準軍事化管理,并成立了“訓教中心”,建立了由主題講師、心理輔導師、拓展師、教員、教研員和宿管近40人的訓教隊伍。訓教中心承擔學校日常管理、學生宿舍、校區警衛、主題教育引導等工作,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禮節禮貌、內務衛生、儀容儀表進行統一規范和管理。學管軍事化作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我校推行伊始,就得到了學生家長的一致認可,其管理優勢日益顯現:校園干凈明亮,宿舍整潔衛生;學生集合迅速,口號響亮,動作整齊;著裝統一,舉止文明,行為規范;師生精神狀態大為好轉,教育教學環境明顯改善。
三p準軍事化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職業學校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在短時間內力圖借助外力提高管理水平的做法無可厚非,但事物都存在兩面性。職業學校利用外訓機構,通過“托管”或“外包” 的方式實施準軍事化管理,對重塑中職學生行為習慣、改善教育教學環境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教學對象個性差異等因素的存在,學校對學管準軍事化管理模式還需要認真研究。
1.處理好學校整體工作與學管準軍事化的關系
準軍事化管理必須在學校統一領導下有秩開展,準軍事化管理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服從于教學,服務于教學,學校學管工作精力和重心應隨著準軍事化管理的深入而調整變化。
2.處理好準軍事化管理與人性化管理的關系
準軍事化管理比較嚴格,具有強制性的特點。職業學校在準軍事化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采用剛柔相濟的管理模式,尤其需要在柔性管理上動腦筋、下功夫,認真研究在準軍事化管理的環境下如何創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能力,做到剛柔相濟p寬嚴適度。
3.處理好準軍事化管理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準軍事化管理以養成教育為工作重點,在規范學生行為習慣方面確實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但它僅僅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學校必須處理好準軍事化管理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細化內容,統籌兼顧,科學安排,有秩推進,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4.處理好學習借鑒與長遠發展的關系
一、科學素質的內涵
科學素質包括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觀、科學品質等。即以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觀念、知識、方法和態度等為根本目的。
我國目前的國民科學素質遠遠適應不了新世紀的要求。而國民科學素質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教育中長期以來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重應試技巧,輕素質教育;重知識灌輸,輕智能開發;重標準答案,輕多途徑探索,等等。造成了創新意識薄弱.知識面狹窄等缺陷,大大影響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進程。
科學素質的培養一方面依賴于傳統的科普地盤,像科技場館、大眾傳媒等,另一方面依賴于正式教育機構——中小學課堂,而后者是主陣地。有良好的科學素質,你才有可能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個人的各種決策,去參加討論關系社會的各種科學問題。有扎實的科學基礎可以強化人們日常所用的許多能力,諸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判斷進行思維的能力,在集體中協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運用技術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學到老的價值等等。深諳基本的科學觀怎和基本的科學方法,因而能生活得較為充實,工作得較高效。重視科學基本素質的培養是科學教育面向未來發展的要求。
二、化學史對培養科學素質的作用和意義
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說過:“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史可以給人以智慧。”由于化學史在科學中具有多重角色與功能。因此,“一般大眾最好以科學史的方式學習科學,以理解科學方法”.科學史可以幫助學生知覺到自己的觀念,并提供建立概念的方法,了解科學探究過程是獲得知識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是培養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
化學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化學方法和化學智慧的歷史。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貫穿化學史,可以使化學不只局限于現代知識本身的靜態結論,還可以追述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揭示出反映:在認識過程中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想,使學生得到發展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構成和動力系統的發展,使學生具有科學精神和科學品德,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和科學能力,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對科學概念的歷史了解可以豐富對科學探究本質的理解,學生還能了解科學概念是如何發展變化的,了解科學概念如何受到當時流行價值觀、概念和當時備有資源的影響,學生會逐漸意識到科學理解并不是突然出現或者一次到位的。例如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過程。189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橫型——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它們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后來,湯姆生發現了電子,并于1904年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原子是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許多電子,中和了正電荷,從而形成中性原子”。到了1911年盧瑟福認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帶正電荷的核,它的質量幾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在它的同圍沿著不同的軌道運轉,就像行星環繞著太陽運轉一樣。化學史是進行科學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1913年,波爾提出量了化原子的模型。1935年建立了現代物質結構學說。現在,科學家已能利用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表示原子圖像的照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原子的認識過程還會不斷深化。就今天看來,前面的幾種模型、觀點中都有不正確的,但對整個原子結構的認識過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讓學生了解科學理論是次序地改進著,也因而使學生能開闊心胸,接受錯誤。利用科學史,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理論的暫時性與不確定性,能增加學生對科學家及其工作的興趣及鑒賞。由科學史可以了解科學家面對問題時的思考或實驗探究的歷史,有助于學生領悟解決問題的方法。科學史讓學生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縮小科學與人文的距離,科學史可以提供科學在社會的角色很多新的透視,并能促使人們注意到科學一科技一社會的關系。
聯系到杰出的科學家對化學的貢獻及他們的卓越事跡,在學習了杰出的化學家的成長過程,研究工作的偉大貢獻的簡史之后,必然會為他們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奮斗的精神,艱苦卓絕的勞動,輝煌燦爛的成就所感動,在學習思想、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上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歷史的教訓,依然可使人大受裨益。在化學發展史上,“燃素說”統治人們的思想幾乎整整一個世紀,18世紀最有名的化學家如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許、舍勒等他們的試驗工作很出色,但他們固執地相信“燃素說”,即使普利期特里發現了氧氣,他還是始終反對拉瓦錫的燃燒氧學說。卡文迪許早框1785年就發現了惰性氣體,但他未經進一步實驗就輕率地下結論。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對于人們深刻、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是多么的重要。
一、中學化學課外活動的組織
要使中學化學課外實驗高效、安全、有序地開展,有計劃、有目的的科學組織是關鍵。因此,在開展中學化學課外實驗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課外實驗開展要做到與教學同步
中學化學課外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擴展,其開展既不能超越課堂教學,也不能滯后于課堂教學,必須緊跟課堂教學內容,使之同步進行,否則就起不到“推波助瀾”和“共振”的強化作用。
2.n外實驗開展要考慮器材易得
化學實驗離不開實驗器材,教師在安排課外實驗時,必須事先考慮該實驗所需器材在學生家庭中是否現有,是否有替代品,市場上可否買到,如果安排的課外實驗器材難以獲得,那么,學生在開展過程中就會遇到挫折,遇到多次挫折后就會喪失信心。
3.課外實驗開展要做到難易適中
課外實驗內容的難易程度決定著學生的興趣高低。如果內容太難,學生無法完成,自信心會受到打擊;如果內容太簡單,學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也會對課外實驗失去興趣。只有難易適中,通過努力才能實現,學生才會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
4.課外實驗開展要做到有計劃
計劃是行動的指南,要高效開展化學課外實驗,就必須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安排課外實驗教學內容時,既要與課堂教學同步,又要以課堂教學為基礎進行拓展,理論與實踐并重,學以致用,將科學性、教育性、趣味性、多樣性、實用性與可行性統一。既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需求,也要照顧到個別學生的需求。
二、中學化學課外活動的管控
中學生化學課外實驗的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決定了在開展中學化學課外實驗時,有效、科學、合理的管控是保證其順利開展的關鍵。為此,在開展中學化學課外實驗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活動計劃管控
活動計劃管控就是在開展課外實驗之前對整個課外實驗活動要做出全面的計劃,明確實驗前應做什么工作,實驗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實驗結束后如何評價,等等。為了做好活動計劃管控,通常應該做好以下計劃。
(1)準備階段計劃
提出課題:確定課題題目;確定人員:劃分小組,確定組長,進行小組成員分工;部署計劃:制訂小組研究計劃方案以及確定時間,實驗探究時間,得出結論與評價時間,并將所擬計劃交與相關部門,以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
(2)實驗階段計劃
提出假設:學生主動查閱課外實驗內容的相關資料,對要探究的目的、要求和任務做到心中有數;實驗論證:確定研究原理,擬定出實驗程序,進行實驗,記錄數據,描述現象。
(3)評價階段計劃
問題討論: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驗現象、實驗結果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小組自我評價,之后與各小組交流討論;實驗報告:對實驗事實進行歸納,將所得的結果寫成實驗報告;教師評價:教師應對學生的活動態度、技能掌握情況、能力發展情況與情境體驗情況作出公正、激勵性的評價。
2.活動過程管控
一個好的課外實驗活動計劃,只是課外實驗活動的開始,要將課外實驗活動落到實處,過程管控至關重要。為此,有效的過程管控應做到以下幾點。
(1)為學生提供有效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擺脫怯懦情緒
離開課本開展學習就不知所措是中學生課外實驗活動開展的心理障礙,學生容易產生怯懦情緒。要幫助學生擺脫怯懦情緒,首先要與學生保持聯系暢通,及時給出思路和方法指導;其次要指導學生如何在眾多資源中尋找與實驗所需要的資源與注意事項,指導學生分析、篩選和使用信息。
(2)指導學生進行科學記錄,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實驗記錄是探究活動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是科學研究素養養成的關鍵。在開展中學化學課外實驗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數據記錄、處理、分析等環節做出必要的指導,要培養學生“數據決定結果,過程反映結論”的科學價值觀。
3.活動結果管控
活動結果管控即對學生課外實驗活動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對中學生化學課外探究活動的評價要側重它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為此,對活動結果的管控應做到以下幾點。
(1)以激勵促學習
激勵的功能在于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內在動力,調動學生的內部潛力。心理學研究表明,被評價者都有獲得較高評價和實現自身價值的愿望。因此,對學生課外實驗活動進行評價時,要以褒獎為主,只衡量學生本人是否有突破、有進步,而不做不同學生(橫向)之間比較好壞評價,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在喜悅中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欲望。
(2)以診斷促管理
【關鍵詞】 嬰兒,新生;窒息;血清酶;診斷
新生兒窒息指嬰兒出生后無呼吸或呼吸抑制而致低氧血癥和混和性酸中毒,可致腦、心、腎、胃腸道等多器官損害,而血清酶學的改變與器官損害有直接關系。本文對117例窒息新生兒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進行檢測,以觀察窒息程度與血清酶學變化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窒息新生兒117例,為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病兒,入院日齡均小于24 h,其中男50例,女67例;早產兒13例,足月兒71例,過期產兒33例;體質量4 000 g 38例;其中輕度窒息組84例,重度窒息組33例;健康足月兒15例為對照組,男8例,女7例。
1.2 監測方法
所有對象入院后第2天清晨均空腹靜脈采血1.5 mL,對照組出生后12~24 h清晨空腹靜脈也采血1.5 mL,采用CLT 3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酶比色法檢測酶學指標。
1.3 結果
輕度窒息組與對照組血清除ALT外,其他指標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t=3.88~6.61,P
2 討 論
文獻報道,新生兒窒息后器官損害的發生率可高達82%,其中腦損害者占25%~72%,腎損害者占41%~57%,心損害者占25%~29%,肺損害者占23%~26%,胃腸損害者占11%~29%[1,2]。新生兒窒息早期,低氧和酸中毒引起體內血液重新分布,即肺、腸、腎、肌肉和皮膚等非生命器官血管收縮,血流減少,以保證腦、心、腎上腺等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如低氧血癥持續存在,代謝性酸中毒進一步加重,腦、心、腎上腺的血流量也相應減少。此時上述器官的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細胞內酶釋放入血,使血清酶增加[3]。
AST廣泛分布于人體各組織,心、肝、骨骼肌和腎臟含量豐富。LDH分布于心肌、紅細胞、腎臟、腦組織、肌肉和肝臟中。CPK位于胞漿和細胞器中。CKMB為CPK的同工酶,主要分布于心肌、膈肌、骨骼肌中。 αHBD主要存在于腦、心肌、腎等組織器官中。而上述器官有低氧損害時,血清酶值即升高。
本文117例窒息新生兒血清酶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說明窒息時同時存在腦、腎、心、肝、肌肉等器官功能損傷,統計學結果表明,ALT變化較小,AST、CPK、CKMB、LDH、αHBD有顯著變化,且隨著窒息程度的加重,上述血清酶值增加越明顯。因此,臨床上根據酶變化程度,可對新生兒窒息時器官損傷的程度、治療及判斷預后有一定的指導作用[4],從而減少窒息新生兒的病死率和后遺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TNIONI A. Adhesion moleculestheir role in health and disease[J]. Pediatr Res, 1996,39:191.
[2]MARTINANCEL A, GARCIAALIX A, CABANAS F G F, et al. Multiple organ involvement in perinatal asphyxia[J]. J Pediatr, 1995,127:789
根據中學生形象思維長于抽象思維的特征,直觀手段易使學生形成概念。因此,我們必須充分運用這一手段。如對于單質、化合物、酸、堿、鹽等,教師可讓學生直接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形成明確的概念。有關物質的結構、性質及其變化的概念,教師應在學生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歸納,形成正確概念。對于初中生首先要接觸的“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這兩個概念,教師可結合“鎂帶燃燒”“堿式碳酸銅加熱分解”“水的沸騰”和“膽礬的研碎”這四個演示的分析后形成。實踐證明,在教學初始階段,許多化學概念如果不通過演示實驗表達,單純依賴書本或抽象思維是難以理解的。實驗提供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思維,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概念。化學實驗中有聲、光、色、態、味等多種的現象。學生通過觀察,在大腦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經過認真的加工就能比較牢固地掌握知識。例如,學生通過觀察色態、聞氣味、燃燒、水溶性、水溶液的pH值、通過亞硫酸等一系列變化,就能鞏固硫化氫氣體的有關知識。
二、培養和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能力主要體現在觀察、分析和推理等方面,而觀察是基礎。學生學習的好壞,能力的高低,往往和他們對客觀事物反應的敏銳度和對科學知識探索的細密程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社會實踐和教學中經培養和鍛煉才能形成,而化學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化學實驗中常有溶解和沉淀生成,氣體產生,顏色變化,發光、發熱、發聲、氣味的變化等。教師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這些現象,就是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動腦思維,多問些為什么。教師對實驗的目的、意義要十分清楚,必須緊緊圍繞目的開展教學活動,做到概念清晰,引導有序,表達嚴密,要充分應用心理學上注意的規律,把學生的觀察活動引上正確的軌道,指導學生觀察什么、怎樣觀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觀察的主要方面。如對于“鎂的燃燒”,在初中緒論課中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建立化學變化的概念,而高中實驗則是認識鎂的性質。實驗目的不同,觀察的重點就有所不同。在解釋現象、分析結果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清晰闡明實驗數據、實驗現象與所解決問題的關系,獲得結論,發現規律。實驗出現失敗或誤差在所難免,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產生失敗或誤差的原因,通過系統分析發現癥結,找出解決辦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推理的能力。
三、幫助學生掌握常用的化學實驗技能技巧
實驗技能的訓練必須借助于化學實驗,這是任何教學方式和方法不能代替的。學生學習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實驗技能,要經歷模仿練習、獨立操作到熟練操作這幾個階段。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勤于思考,不僅要掌握儀器的名稱、形狀、用途、操作方法、步驟,還要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如制氧氣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橫放的試管底部為什么要略高于管口?為什么要先預熱后才固定加熱?為什么用排水集氣法?實驗結束時為什么先把導氣管拿出水面再熄滅酒精燈?”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手腦并用,思維貫穿于整個實驗過程,從而可以熟練掌握該知識點的技能技巧。
四、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關鍵詞] 初中化學;編輯;預習題
化學預習題的編制非常有學問,好的預習題能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為了指導學生預習化學,筆者在試題的編制上有一些心得。預習題是將書本上的知識點用題目的形式表示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書本,從書本中找答案。如果學生能預習得當,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了方便,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學習。
一、題型多樣化
多樣性的題目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維、推導。課本中知識類別不同,其教學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物質的性質、用途和制法等知識一般用敘述的方式教學,則可以用簡答題或敘述題的方式設問。如:請敘述NaOH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實驗室制取CO2的原理是什么?
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電離和復分解反應進行到底的條件等用演繹推理的方式進行教學,用推斷題或研討題的方式設問。在預習復分解反應進行到底的條件時,可以編制如下問題:
1、下列物質分別混合發生什么現象?寫出能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l)KCI溶液和AgNO3溶液 (2)稀HCI和石灰石
(3)NaOH溶液(滴幾滴酚酞溶液)和稀HCI
(4)NaCI溶液和KNO3溶液。
2、上述物質相混合能反應的是_,不反應的是_。請回答下列問題:
(l)參照反應式依次分析各組物質,在溶液中
A.混合前存在幾種自由移動離子?混合后存在幾種自由移動離子?
B.混合后減少幾種自由移動離子?
(2)在自由移動離子減少的各溶液中,我們觀察到的宏觀現象是什么?
(3)不反應的一組溶液在混合前后自山移動離子的種數有沒有增減?為什么?
3、復分解反應進行到底的條件是什么?
4、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是_
(1)Na2CO3+KNO3 (2)FeC13+Ca(OH)2
(3)KOH+H2SO4;
(4)MgC12+H2SO4
這組題目1、2、3是通過實驗現象,用電離知識分析,再演繹推導出結論。在題目的點撥下,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順藤摸瓜地歸納出結論,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歸納推導能力。第4題用選擇填空的形式來鞏固知識。這類題不宜多,因為預習題是以疏通書本為宗旨,不是習題集。
二、預習題全面化
編題,首先要理順各節課文的知識脈絡,抓住知識的重點進行歸納綜合,將知識點轉換成題目。課文有重點和難點,作為以疏通書本內容為目的的《預習題》更應注意題目的覆蓋面,不能遺漏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因為它們都是化學體系的一部分,只有密而不漏的編題,才能讓學生全面地系統地獲得化學的基本知識。
如“氫氣的性質和用途”一節,筆者編制了14條題目。
其內容是:
1、氫氣有哪些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純凈的氫氣在空氣中點燃時的現象和產物是什么?如果氫氣不純,混有空氣(或氧氣),點燃時的現象和產物是什么?
3、上述實驗中為什么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現象呢?
4、氫氣的爆炸極限是多少?還有哪些物質跟空氣充分混合也可能發生爆炸?
5、點燃氫氣時,一定要進行什么操作?為什么要如此操作?敘述用排水集氣法和向下排空氣集氣法檢驗氫氣純度的操作過程。用后一方法若經檢驗不純再檢驗時為什么用拇指堵住試管口一會兒?
6、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
(1)通入氫氣前是否要檢驗氫氣純度?為什么?
(2)為什么試管底部的CuO要鋪成一薄層?
(3)為什么試管口略向下傾斜?
(4)為什么先通入氫氣,后給氧化銅加熱?為什么導氣管要仲到CuO的正上方?
(5)為什么停止加熱后仍繼續通氫氣,直到試管冷卻?
(6)敘述實驗現象。
7、什么叫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8、在氫氣和氧化銅的反應中什么是氧化劑?什么是還原劑?什么被還原?什么被氧化?
9、根據氫氣的性質敘述氫氣的用途。
這14條題目按課文順序編排,為學生提供了學習這一節的程序和提綱。預習題的內容包括了了解、理解、掌握和操作注意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在自學中,隨著這些問題的解決,有關“氫氣的性質和用途”這一節知識也就基本掌握了。
三、題目的對比性
隨著學到的知識增多,學生在各知識點之間的混淆和模糊的現象也隨之而產生,要清晰理解逐漸增加的知識,有必要將有聯系的知識點進行縱向或橫向對比。
當教學至某章節時,可以將本章節內的或本章與前幾章的有關聯的概念、定律、性質、制法、用途等內容進行比較。把這些關聯內容設計成各種對比形式的題目。
1、相似類對比。如分子、原子、電子;如溶解性和溶解度;如百分比濃度和體積比濃度等。
2、對立類對比。如陽離子和陰離子;氧化和還原;分解和化合;酸和堿等,
3、綜合類對比。如H2和O2的性質、制法和用途,如酸、堿、鹽的化學性質等。比較性題目可設計成問題,也可以設計成表格式或圖解式。在運用中,后者更加明確和直觀。
如:溶解度和百分比濃度可以從意義、溫度要求、溶劑要求、是否飽和、單位、關系七個方面比較,學生從七個方面去認識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對比度清晰,對比操作方便,既溫故知新,又增強了分析概括能力。
復習某一章節知識前,也可先設計題目引導學生預習,這類題目以更能體現綜合性和對比性的圖解式為最好。如在復習第四章前,可以用圖表對比O2和H2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填寫下圖中的空格。
[參考文獻]
[1] 楊美秀. 科學探究成為化學課堂學習方式的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02,(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