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經濟態勢分析優選九篇

時間:2023-10-09 10:52:5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經濟態勢分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經濟態勢分析

第1篇

關鍵字:宏觀經濟;離婚率;影響;非參數統計方法

一、引言

近幾年來,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社會大變革以及經濟全球化下的經濟大發展,使得以婚姻為紐帶聯接起來的家庭關系承受越來越大的沖擊。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可避免的社會貧富分化和社會分層所帶來的生活壓力嚴重制約了純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的建立;而另一方面,現代人對婚姻生活品質期望提高,許多人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又重新著眼于較高的精神追求,開始不滿現實的"湊合婚姻"而提出離婚。離婚率逐年上升,給婚姻家庭生活蒙上一層陰影。

二、離婚問題研究現狀

在國內,由于數據的缺失以及影響離婚率的因素不好量化,目前關于離婚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文字敘述階段,很少進行實證分析。進行實證分析的學者中大多數只就GDP對離婚率的影響進行一元回歸,說明了經濟的發展對離婚率有負面影響,方法比較單一;而另一些學者雖然盡量細分了經濟的各個方面,但由于中國數據缺乏的問題只能采取截面數據進行研究,因此不能反映離婚狀況的逐年趨勢與經濟發展趨勢的關聯性。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收集及處理

通過《中國統計年鑒》查詢2001-2008年各省的離婚對數、期末人口數,并計算年平均人口數=(期初人口數+期末人口數)÷2;粗離婚率 =當年離婚對數÷年平均人口數;平均離婚率 為2001-2008年各省的離婚率的算術平均數。

(二)分析

從橫截面來看,將我國31個省按經濟區域劃分[1], 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其中經濟發展程度由高到低為:東部>中部>西部。按照隨機原則,在東部抽取8個省,分別為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中部抽取7個省,分別為:山西、吉林、安徽、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西部抽取8個省,分別為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廣西。通過非參數統計分析[2]的kruskal-wallis檢驗方法,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省級之間離婚水平的是否存在差別進行檢驗,原假設為東部、中部、西部的離婚率無差異,備擇假設為東部、中部、西部的離婚率存在差異,采用的數據為2001-2008年各省平均粗離婚率,以此消除偶然誤差。

通過minitab軟件,得出Kruskal-Wallis 檢驗結果,已對結調正的H值為4.65,P值為0.098。在10%的顯著水平下,P中部>西部,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

從時間序列來看,用非參數統計的Page檢驗方法來檢驗,在2002至2008期間,隨著經濟不斷飆升,全國各省平均離婚率的的發展趨勢是否也呈上升趨勢。原假設為離婚率呈不變的趨勢,備擇假設為離婚率呈上漲趨勢。算出數據集的秩 ,得出Person相關系數為0.8,Page檢驗的P值遠遠趨近于0,小于0.05,可見拒絕原假設,認為各省平均離婚率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上漲。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宏觀經濟與離婚率正相關,也就是說宏觀經濟對離婚率有負面影響。隨著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轉型,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城市化進程、經濟的發達、居民消費水平,使社會和家庭聚合力大為弱化,因此離婚率與經濟發展趨勢相一致并不奇怪。而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更大的一個變化是女性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逐漸提升,許多職業女性的工資高過了其丈夫,可能也會令雙方關系緊張,加之工作時間的增加相對縮短了夫妻雙方溝通的時間,這也可能使婚姻觸礁。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于婚姻質量、感情需求和愛情期望也有所上升,以前覺得能湊合的,現在就不能容忍了,也是導致離婚率上升較快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周紅.中學地理教學[M].2003

第2篇

2007年上證指數在連續突破3000點、4000點兩個關口后,5月29日上證指數報收于4334.92點,創歷史新高。10月16日上證指數收于6092.06點,為歷史最高點,年末上證指數收于5261.56點,較年初上漲2545.84點,漲幅為93.74%。2007年債券一級市場發行次數和發行規模都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全年共發行債券636次,發行總量達7.98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37次,2.27萬億元,兩項增幅分別為27%和40%。央票、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仍然是一級市場的主要品種,三者發行量占市場總發行量的90%以上。2007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728426794手,同比增長62.06%;累計成交額為409722.43億元,同比增長95.06%。

一、2007年證券市場運行狀況及特點

(一)股票市場

1.股市總體走勢。2007年上證指數在連續突破3000點、4000點兩個關口后,5月29日上證指數報收于4334.92點,創歷史新高。5月30日上調印花稅稅率至3‰,受此影響,滬深股市放量下跌,上證指數當日收于4053.09點,下跌6.50%。此后近兩個月,股票市場呈現寬幅震蕩調整走勢。去年8月初,股票市場開始新一輪的上揚,股指快速上行,10月16日上證指數收于6092.06 點,為歷史最高點,此后,上證指數沖高回落,大幅回調至5000點附近后再次寬幅震蕩調整。年末上證指數收于5261.56點,較年初上漲2545.84點,漲幅為93.74%。

隨著股票市場的發展,股票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進一步提升。2007年,滬深兩市規模迅速擴張。中國石油、中國人壽、中國鋁業、建設銀行、中國遠洋、中海油、中國神華等一批大型優質企業先后登陸A股市場;整體上市、并購重組成為市場熱點;深市中小企業板取得跨越式發展,寧波銀行等100家上市公司登陸中小板。2007年,A股新股發行117家,A股新發籌資4552億元。

2.股票發行情況。2007年12月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包括A、B股)數量為1550家,較上月增加18家;總股本為22416.85億股,同比增長50.47%;市價總值為327140.89億元,較上月增加37256.36億元。其中,流通市值為93064.35億元,較上月增加14541.72億元。12月份投資者開戶數13887.02萬戶,較上月增加299.43萬戶。2007年全年,企業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通過發行、增發和配股累計籌資8431.86億元,同比增長50.72%,其中A股首發籌資4595.79億元,H股首發籌資61.36億美元。

3.交易情況分析。2007年,股票市場成交量放量增加。全年滬、深股市累計成交460556.2億元,為上年總成交量的5倍。日均成交1903.12億元,同比增長406.97%。其中,12月份,股票成交額為29069.92億元,同比增長89.63%。

2007年,上海證交所股票交易累計成交金額為305434.29億元,同比增加428.28%。日均成交金額1262.13 億元,同比增加426.11%;累計股票成交數量為24325.38億股,同比上升136.54%;日均成交100.52億股,同比增加135.58%。

2007年,深圳證交所股票交易累計成交金額為155121.93億元,同比增加375.07%。日均成交金額641億元,同比增加373.14%;累計股票成交數量為12078.38億股,同比上升106.07%;日均成交49.91億股,同比增加105.22%。

(二)債券市場

1.債券發行情況。2007年與2006年相比,各主要券種發行人都增加了在債券市場上的籌資額度, 債券一級市場發行次數和發行規模都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全年共發行債券636次,發行總量達7.98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37次,2.27萬億元,兩項增幅分別為27%和40%。央票、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仍然是一級市場的主要品種,三者發行量占到市場總發行量的90%以上,分別為4.07萬億元、2.18萬億元和1.09萬億元,(三者占比分別為:52%、27%和14%);信用類債券本年發行量雖然仍然占比較小,但較上年卻有較大突破,企業債和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繼續保持小步快跑態勢,本年企業債發行量1719.86億元,較上年增長73%,短期融資券發行量3349.10億元,較上年增長14.71%。

2.債券存量。截至2007年末,在中央結算公司托管的債券共有997只,比上年增加223只。人民幣債券存量達12.33萬億元,比上年的9.25萬億元增加3.08萬億元,全年托管量增幅33%。其中,銀行間市場可流通量11.14萬億元,占債券存量的90.35%;交易所市場可流通量0.33萬億元,占債券存量的2.68%;商業銀行柜臺市場可流通量0.04萬億元,占債券存量的0.32%;不可在上述市場流通量0.83萬億元,占6.73%。從現有的債券結構看,國債、央票和政策性銀行債三足鼎立,托管余額分別為4.65億元、3.66萬億元和2.87萬億元,分別各占市場37%、30%和23%;信用類債券余額則已突破萬億元,占到剩余的10%,包括由企業債(4422.10億元,3.6%)、短期融資券(3203.1億元,2.6%)和商業銀行債(3127.7億元,2.5%)。

從機構投資人持有結構看,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和基金作為主力機構,分別持有債券市場67.6%(8.33萬億)、7.6%(0.93萬億)和4.2%(0.52萬億)的存量。

從各期限品種存量結構看,1年期以下的短期品種存量增長幅度最大,本年末托管量達3.25萬億元,占全市場托管余額的26.3%,較上年的1.81萬億元增加了80%;1~3年期品種托管量和市場占比均有顯著增加,分別為3.18萬億元和25.81%;3~5年期品種托管量則大幅下降,年末托管量1.26萬億元,較上年的3.69萬億元縮減了2倍多,托管占比也由原來的39%下降到10%。5年期以上品種托管量也比上年有所增長,存量規模達4.6萬億元,占比為37.7%,其中5~10年期品種比重增長較快,年末達2.53萬億元,占比增長20.5%。

3.債券交易結算情況。2007年,中國債券市場交易結算量再創新高,全年共結算103.86萬筆,結算量高達64.88萬億元,同比增長率達到61.43%。其中,銀行間市場交易結算量放量增長,交易所市場和商業銀行柜臺市場交易結算量有所下降。三個市場交易結算量分別為631273.09億元、17462.25億元和35.67億元,占市場交易結算總量的97.31%、2.68和0.01%。

一是銀行間債券市場。2007年,銀行間市場全年交易呈快速增長勢頭,共交易結算18.86萬筆,交易結算量超過63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和57.5%。本年共248個交易日,日均結算761筆、254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3筆,998億元,也大大超過本年交易所A股日均交易量1912億元的規模,銀行間市場繼續在我國資本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交易品種中,質押式回購大幅放量是拉動債券市場交易規模擴張的主要原因,現券交易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買斷式回購、遠期交易和借貸交易作為新興的衍生品業務,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投資人參與熱情也比往年更加高漲,交易結算量呈倍數增長。

二是柜臺市場。本年度,商業銀行柜臺債券市場規模和交易品種保持穩步增長態勢。2007年柜臺市場投資者數量已經達到533萬個,較上年增長1.8倍。同時,承辦商業銀行記賬式國債柜臺業務的機構也由原來的四家增加為8家,新增的機構有民生銀行、南京銀行、招商銀行和北京銀行。

2007年與上年情況基本相似,受到股票市場過熱影響,柜臺市場交易相對比較清淡,全年交易僅發生35.67億元,投資人主要以賣出為主,賣出規模的32.68億元遠遠高于買入規模的2.99億元。

從承辦銀行的記賬式國債柜臺交易量來看,投資人通過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辦理的國債交易量最多,分別為15.31億元和9.05億元,通過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辦理的國債交易量也較大,分別為7.29億元和4.01億元。分券種來看,一些老債交易比較活躍,而新債買賣則比較稀少,040004、040007和060001為最為活躍的品種,當年交易量為5.58億元、5.14億元和3.64億元。

三是交易所市場。2007年,交易所債券市場走勢與銀行間市場走勢基本一致,全年指數振蕩走低,年初開盤于114.31點,年底收于112.14點,下跌2.17點,跌幅大于銀行間市場,達1.94%。交易所債券交易量合計為17462.25億元,較上年的18279.33億元有所下降。其中上交所全年國債現券交易量1164.27億元,國債回購量16292.9億元;深交所國債現券交易量僅有5.08億元。

4.2008年債券市場展望。2008年,債券市場依然要在多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繼續博弈。從全年來看,空頭因素主要有:一是通脹壓力不容忽視,特別是春節前后由于消費需求旺盛,有可能拉動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漲;再加上翹尾因素,CPI上半年上行壓力較大。外部沖擊如國際糧價上調壓力增大與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企等因素也對內輸入了通脹,加大成本上漲動力,這種情況在2008年可能演變為成本推動性通貨膨脹。其次,2008年宏觀部門明確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基準利率仍有上升空間。第三,地方政府換屆,投資增速過快的趨勢要想得到控制,難度較大。多頭因素主要有:第一,貨幣信貸增速背離程度有望趨勢性擴大,商業銀行債券配置需求將大幅增加,資金面推動將形成債券市場的趨勢性上漲。其次,股票市場收益率降低將減弱“羊群效應”,股市資金有望回流銀行間市場。另外,通過收益率曲線的點差也可以預測未來通貨膨脹的變化,美國國債收益率的點差和通貨膨脹率就呈負相關關系,且相關性很高,即CPI越大,長短期利差越小,且在CPI到達峰值時,長短期利差將會擴大,而在CPI到達谷底時,長短期利差面則臨縮小的趨勢。那么,在我國目前CPI創歷史峰值,收益率點差亦同時有探底跡象的情形下,有專家認為未來通貨膨脹走勢已走到了一個新的拐點,2008年全年CPI指數會有所回落,且整體走勢表現為前高后低。2008年,債券市場整體回暖,而且下半年表現要好于上半年。中長端收益率在資金推動下有望下行,短端收益率受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有抬升壓力,收益率曲線有望平坦化下行。

(三)期貨市場

2007年1~12月份,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728426794手,同比增長62.06%;累計成交額為409722.43億元,同比增長95.06%。

1.分交易所情況。2007年1~12月,上海期交所累計成交量171,127,666手,同比增長47.25%; 累計成交額231304.66億元,同比增長83.43%。大商所累計成交量371,227,674手,同比增長54.23%;累計成交額119,245.39億元,同比增長128.64%。鄭商所累計成交量186,071,454手,同比增長101.02%;累計成交額59,172.38億元,同比增長86.12%。

2.分品種情況。分品種看,2007年1~12月,上海期交所期鋁合約的交易量為9647104手,同比下降65.38%;期鋅合約的交易量為20430898手;天然橡膠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84383454手,同比增長61.98%;燃料油期貨合約交易量為24010188手,同比下降5.72%。

2007年1~12月,鄭商所棉花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5886502手,同比增長41.91%;菜籽油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1319052手;白糖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12148958手,同比增長284.73%,環比下降18.79%;PTA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90936110手,同比增長54.96%;強筋小麥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77956702手,同比增長165.70%;普通小麥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51438手,同比下降8.32%。

2007年1~12月,大商所黃大豆一號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94865442手,同比增長433.13%;黃大豆二號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40062手,同比下降98.96%;玉米期貨合約的成交量為118873484手,同比下降12.13%;豆粕期貨合約的成交量為129438932手,同比增長105.14%;棕櫚油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678350手;豆油期貨合約的成交量為26567732手,同比增長28.56%。

二、2007年四季度行業政策熱點

(一)中國證監會頒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

醞釀多年的基金管理公司專戶理財業務終于塵埃落定。中國證監會2007年11月29日頒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

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標志著基金管理公司為特定客戶提供理財服務的試點工作即將展開。

根據試點辦法,基金公司可以從專戶理財業務中收取不低于同類證券投資基金費率60%的固定管理費率以及不高于委托投資期間凈收益20%的業績報酬。專戶理財委托財產的投資范圍包括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金融衍生品等。

按照試點辦法要求,申請專戶理財業務的基金管理公司凈資產及資產管理規模,應符合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規定,也就是說,凈資產不低于2億元,在最近一個季度末資產管理規模不低于2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匯資產。基金管理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起就可申請這項業務。

試點辦法還要求,申請此業務的基金管理公司應有健全的公平交易管理制度,有效的投資監控制度和報告制度,并已就防范利益輸送、違規承諾收益或者承擔損失、不正當競爭等行為,制定了有效的業務規則和措施。試點辦法要求,基金管理公司應當公平地對待所管理的不同資產,建立有效的異常交易日常監控制度,對不同投資組合之間發生的同向交易和反向交易進行監控,并定期向證監會報告。證監會要求,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與公司的其他資產管理業務之間,應當建立嚴格的“防火墻”制度,嚴格禁止各種形式的利益輸送行為。通過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強風險管理,防范和化解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保護好各方的合法權益。

據了解,監管層目前正在根據基金管理公司業務發展的特點,抓緊制定公平交易制度指引,力爭在投資管理、交易分配等各個環節,公平對待各類投資者。

(二)證監會、銀監會聯合下發《證券公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商業銀行第三方存管技術指引》

中國證監會和中國銀監會2007年12月聯合并施行《證券公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商業銀行第三方存管技術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旨在推動第三方存管技術系統建設、管理、運行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此次的《指引》在技術管理體系、系統建設、據交換、運營保障、應急恢復與事故處理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在技術管理體系中,明確了各參與方的總部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三方存管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第一責任人,負責本單位第三方存管系統的管理。同時,還要求指定專門的技術聯絡員,具體負責與監管機構、技術協調小組、相關參與方之間的對口聯絡。另外還規定,各參與方應積極參與探索建立證券業和銀行業之間的第三方存管技術溝通協調機制。等到時機成熟,可成立由證券業和銀行業共同組成的技術協調小組,負責對第三方存管系統的重大問題及安全情況進行溝通、協調和通報,建立健全聯動機制及制度。

在第三方存管系統的建設上,《指引》對各參與方總體主要提出了以下明確要求:系統日處理能力應達到最近一年內銀證轉賬最大日處理量的5倍以上;應建立災難備份系統、主用系統;災難備份系統的設計恢復時間目標應少于60分鐘,恢復點目標應少于10分鐘,系統運行性能降低預期應少于50%,主用系統和災難備份系統的通信線路應保持暢通。有條件時,建議采用主用系統和災難備份系統處理能力相同、輪換交替使用的雙系統模式;相關的應用系統應實現系統的熱備份,支持自動切換。在進行數據交換時,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指引》指出,數據交換機制應支持報文校驗、動態密鑰交換、數字簽名等安全措施。在交換的數據中,客戶資金密碼、銀行結算賬戶密碼等重要信息應加密,不得以明文方式交換。同時,為確保客戶資金的安全,對轉賬交易類業務,第三方存管系統應具備“不可否認性”。為了有力保障運營的順利,《指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第三方存管系統全年實際可用性應達到99.9%,單次故障停機時間不超過60分鐘。

《指引》要求各相關參與方之間應建立直接的溝通協調機制,協作完成第三方存管系統的聯調、上線等工作,共同確保第三方存管系統的安全運行。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事前做好應急處理,各參與方應對第三方存管系統的軟件升級、變更等操作建立規范的流程,確保變更的請求發起、開發測試、實施等工作規范開展。并在冗余備份及處置技術事故時規定當出現故障時,應能在30分鐘內完成備用設備的切換。并在30 分鐘內向相關參與方緊急通報,以便共同配合解決問題,并在2個工作日內向相關參與方提供有效的事故說明及處理文檔,各參與方應共同做好技術事故發生后的投資者解釋與安撫工作。

按證監會規定的時間表,所有券商必須在2008年8月31日前實現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在銀行的第三方存管業務,12月底前全面完成上線工作。此《指引》在第三方存管業務全面上線之前推出,也為第三方存管在技術的實現上提供了相應標準,從而有據可依,為此業務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三)《證券投資者保護條例》草案擬定,已進入相關審核階段

經過約兩年的反復研討、修改,《證券投資者保護條例》草案日前擬定,已進入相關審核階段。業內人士透露,通過行政、司法手段加大對中小證券投資者的保護力度,是草案主要內容之一。此外,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最終將走向市場化,管理方式將轉變到動態的以績效為導向上來。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成立兩年來,在風險券商處置、債權人賠付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集中的券商綜合治理結束后,該公司如何經營管理、運作發展等問題也提上了日程,其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也較為復雜,有待通過理論研究和進一步實踐來解決。

《證券投資者保護條例》是證券市場“兩法四規”的組成部分。“兩法四規”包括《證券法》、《公司法》,以及《上市公司監管條例》、《證券公司監管條例》、《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和《證券投資者保護條例》四部行政法規。其他三部行政法規被國務院列為力爭年內完成的重點立法項目,但目前均未出臺。業內人士預計,《證券投資者保護條例》的出臺也尚待時日。

(四)中美鑒署加強衍生品市場監管合作協議

2008年2月12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管理委員會官方網站公告稱,中國證監會和CFTC已于當日達成相關協議,雙方將舉行正式會議來提升中美兩國在衍生品市場跨境監管等方面合作的力度。已于2002年1月與CFTC簽署“期貨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的中國證監會,并未在其官方網站上披露相關信息。而業內相信中美在衍生品市場跨境監管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機已經來臨。

根據證監會網站日前公布的“中國證監會與境外監管機構簽署的備忘錄一覽表”,早在1994年4月,中國證監會已與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簽署過“關于合作、磋商及技術協助的諒解備忘錄”。在美國,有關大宗商品的衍生交易由CFTC監管,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由CFTC與SEC共同負責。在衍生品市場國際化色彩濃厚及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加快的今天,中美這兩個大國在衍生品市場監管方面加強合作已日顯重要,這不僅表現在崛起的中國向成熟市場學習先進監管經驗上。

(五)證券期貨業首個推薦性國家標準出臺

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證券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消息,我國證券期貨行業首個推薦性國家標準《證券及相關金融工具國際證券識別編碼體系》,已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并于2月正式。證監會發出的通知要求,加強國際證券識別編碼(ISIN編碼)在證券期貨行業的推廣應用,以促進證券期貨信息交換的標準化、國際化。ISIN編碼是全球通用的、用于識別各個國家或地區證券的唯一代碼,主要用于證券的跨境交易和結算。該編碼由12位數字或字母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前綴是由2位字母組成的國家或地區編碼(中國為CN),此后的基本號碼為9位字母或數字,由各個國家和地區自行編制,最后1位是校驗碼。根據上述編碼規則,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證券分技術委員會為我國證券自主分配了相應的ISIN 編碼,并已在全球正式啟用。

(六)商業銀行參與期指結算門檻或將降低

商業銀行參與股指期貨結算門檻或將降低。最新一稿的《商業銀行從事期貨保證金存管業務和期貨結算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辦法》)中顯示,商業銀行參與股指期貨,取得特別結算會員資格至少需要繳納6000萬元人民幣的結算備付金;隨著結算業務規模增加,結算備付金需按照客戶權益的6%增加。

據相關人士介紹,經過去年下半年的討論,業內爭論較大的商業銀行從事期貨結算業務結算備付金問題基本已經確定。根據最新《辦法》顯示,取得特別結算會員資格的商業銀行,應當以自有資金,向期貨交易所在交易保證金存管銀行開設的結算備付金專用賬戶繳納結算備付金,繳納的標準按照以下兩標準中的最高值:人民幣6000萬元,特別結算會員商業銀行結算的非結算會員權益或者非結算會員客戶權益之和的6%。

此前,有消息稱在這新一稿中還添加了有關銀行有權要求期貨公司提高保證金的規定。如果商業銀行認為期貨公司風險較大,商業銀行有權要求期貨公司提高保證金,但判斷期貨操作風險的標準暫時沒有明確。一位銀行的期貨風控業務員稱,目前在股指期貨壓力測試中,銀行基本都是通過期貨公司的業績排名、在商品期貨中是否有過違規行為以及該期貨公司的財務指標,確定不同期貨公司的保證金標準。

(七)黃金期貨上市交易

第3篇

1、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質量和效益同步上升。

據資料顯示,2004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815.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332.68億元,綜合經濟效益指數148.8%;實現利潤376.52億元,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28.6億元,財政支出877.9億元財政實力明顯增強。全省進出口總值66.1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08.17億元。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3.15元。

2、 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結構呈現優化趨勢。2004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99億元。從投資結構來看,第一產業投資34.02億元;工業投資1085.65億元;第三產業投資1310.45億元。三次產業的結構和增加值亦趨于優化。

3、 化改革力度增強,對外開放成效顯著。2004年河南的改革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國有企業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實現了產權多元化;非公有制經濟加速發展。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2004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7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7%。

4、 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城鄉居民實際收入穩定增長。全省不但認真落實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也切實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2004年全省共籌措63.8億元用于農村道路、飲水工程建設和救災、發放助學貸款等,為群眾生活排憂解難。

5、 科技教育發展迅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省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開發和創新能力進―步提高。2004年全省用于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財政支出201.7億元,比上年增長15.7%。27個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轉制順利進行,新組建1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二、河南省經濟的良好走勢

近年來,河南省國民經濟呈現出不斷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總量、財政收入、金融機構存款等主要經濟指標,2003、2004兩年的增長量相當于過去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累,中原崛起邁出堅實步伐。河南省綜合經濟實力將躍上一個新的臺階,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1、理論基礎

(1)、清晰的戰略目標。在中原崛起的總體目標體系中,經濟目標居于核心地位。中原崛起就是用20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省基本實現工業化,推進河南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在中原崛起戰略的引領下實現上述三大目標,是河南人民的偉大歷史創舉。

(2)、正確的發展途徑。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選擇科學的途徑。河南從農業大省的實際出發,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實現中原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追求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處理好調控與發展的關系、強力推進改革開放、統籌協調各項工作,不但是河南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也是下一步發展的重要方針。

(3)、戰略舉措行之有效。為了實現中原崛起,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六大戰略舉: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不斷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力實施開放帶動,不斷擴大東引西進;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科教興豫,實施人才強省;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一致。在實踐中已證明這六大戰略舉措都是行之有效的。

2、實踐基礎

(1)、充足的自然要素。河南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以煤、鋁、鉬、金、石油、天然氣、天然堿、螢石、耐火粘土等儲量較大,尤其是煤、鋁、鉬、石油在全國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優越的自然條件,為河南擴大對外開放,加速經濟的發展,奠定了極為有利的天然基礎。

(2)、有利的政策因素。“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又使中原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中西部地區之間歷來在不少領域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諸如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管道輸送、通信聯接等內容的延伸與跨越,都會給中原帶來莫大的受益

第4篇

關鍵詞 財務管理 高校經濟行為 介入態勢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一、在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的原因

(一)現實依據。

1、財務管理的介入是高校經濟行為所存在的窘境管理必須要求的。財務具備著結付審查、過程監督、項目管理以及預算管理等管理手段和工具,擁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較為靈活的管理方法,在高校經濟行為中積極的介入財務管理是較為必要的。

2、財務管理的介入是高校經濟行為所存在風險時迫切要求的。因為高校行政的管理體系中一般所使用的管理模式,都是將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放在首位,在參與的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薄弱的風險意識促使經濟行為存在的風險較多,例如:公益性失衡等,必須要對不同的經濟損失正確面對。財務管理中的調控手段較為獨特,在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可以將龐大的作用發揮出來。

(二)理論角度。

1、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的重要推力,是高校法人的資格確立。在高校財務管理方面會存在有限的作用,以及簡單的功能。在深入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高校逐漸興起了新型的辦學模式以及辦學自。具備獨立行使的法人資格和法人財產權。能夠按照實際的需要對學校的資金自主使用,對資金的籌集可以使用多種的方法和渠道。

2、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的潛在原因,是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性以及特殊性。在當下投入高校教育資源,具體是將政府中的公共財政資金放在首位。國有資產自身所存在的特性主要包含了外部監督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且,政府投入在有限的狀態下,高校所具備的公益非盈利,讓珍貴的教育資源有所凸顯,同時稀缺性也較為突出。

怎樣才能夠將風險降低,將使用資源的效益提升,是將高校財務管理做好的必要措施。可是,高校在經濟活動介入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較大的盲目性,還會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對教育資源的安全性有所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高校經濟行為中使得財務管理積極的介入。

3、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財務管理理念的變革。在完善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和逐漸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高校中的內部以及外部環境都產生了更改,進而有了更高的要求。管理重點方面,要對有關技術層面嚴格轉變成為宏觀的調控。管理職能方面,要關注點的深入以及面的拓展,并且要將兩者相互融合。

二、在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

(一)對財務管理人才的培訓和儲備要嚴格關注。

在開展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最為主體的要素就是管理人員,在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所展現出的成效在一定意義上是由于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所制約。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狀態下,高校中的諸多環境也跟隨其不斷更改,在經濟行為中會逐漸的產生復雜多樣的層面,對于經濟管理人員而言,需要對綜合素質要求逐漸提升。

就財務部門中的管理人員現狀來分析,一定要將財務管理人員的結構有所優化,一方面要將基礎性的服務人員保障其充盈度,另一方面要對財務部門中的經濟管理人員相對的比重加大,對經濟管理的主要崗位合理配置,職責匹配方面要大膽的開展,這樣的方式能夠讓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的人力動能不斷增強。

同時,要對培訓人員加強重視程度,將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和業務素質有所提升。在人員培訓方面,需要重視長期性、實用性、多樣性以及針對性。此外,還需要在創新性的財務管理人員儲備中加大力度,對人力資源的潛能要發掘和培養,要將財務職能的轉變合理促進。

(二)高校經濟行為管理中,財務理念基礎地位的確立。

所謂財務理念指的是財務運作的信念、觀點以及看法,是因為專業的管理者在不同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將不同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性質的權衡,得出的結果就是共有的信念系統,在高校所進行的財務管理活動是較為根本性的準則,具備著強硬的慣性作用力和穩定性。

能夠在高校發展形勢以及經濟行為特點中相對適應,同時在財務管理方面需要對傳統慣性的思維束縛有所掙脫,對管理理念要時刻轉變,將探索積極開展,對財務管理中所體現出的基礎地位要逐步的確立。

(三)財務監控體系中的運行和構件要促進。

所謂監督控制制度就是對高校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合理調整,讓其可以根據預期的目標和規劃開展流程,以這樣的方式對學校的計劃任務完成力度有所保證,將風險有效的減少和防范,對高校經濟行為中的有效性要有所增強,對教育資源的流失和浪費要有所避免。

想要將財務監控能力有效提升,就要將監控體系合理構建,其中需要做到將內部監督管理制度完善,并將較多層次的內控防范體系建立健全。同時要監控事中業務操作,還要對程序制約嚴格關注,對工作流程嚴謹對待,有效的控制主要業務,一定要通過記錄、執行以及授權等程序進行控制。

(四)對財務管理所介入的支撐要建立健全。

在高校管理體系中,財務管理是較為核心的成分,擁有較強的時效性、政策性和綜合性,所以在進行制度管理方面是處在較為基礎性的地位中。對高校財務活動的規范,是財務管理制度有所完善的,能夠讓財務安全得到確保,讓財務工作可以合理的支撐高校的根本保障以及經濟改革。對財務管理的作用發揮,就是要將制度建設作為根本。

在財務管理的本質要求中,主要是對程序用制度規范,對行為用程序約束。對于制度約束中的覆蓋面需要進行系統的拓寬,對制度約束的針對性要有所增強,對有關制度的建設方面要加快,將財務管理中所介入的支撐和數據要建立健全。

(五)促進運行機制以及財務管理體制的調整與適應。

按照高校經濟活動的復雜程度,財務管理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隨之進行變革和調整,才可以對新形勢有所適應,將新型的作用有所發揮。

在高校經濟行為的管理體制中具體包含:監控體系構建、具體崗位分工、部門權責劃分以及管理部門設置等,同時還會設計出流暢、縝密、合理、有效的財務管理工作流程和運行機制,也會把每一個環節合理的進行銜接,讓不同的部門都能夠互相的配合,積極的溝通,構成一個立體化、多層次的財務管理外延機構和管理內涵的主干。

三、在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的具體效果

(一)經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高校經濟管理整體框架不斷平穩。

在高校內部的控制制度中,財務管理是較為核心的成分,在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會合理的延伸高校的內部控制,繼而對高校內部的控制機制合理的完善和健全,支撐著高校經濟管理中的宏觀框架,從而將高校經濟管理水平逐漸提升。

(二)對財務管理理念中的機制完善和創新有所促進。

在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一方面可以將高校的對外經濟活動有效開展,另一方面還能夠將良性發展相繼實現。從而創新了高校財務管理的職能和理念,建立健全了財務制度,合理的對體制進行設置,在財務手段的運用方面也會在開展經濟管理中較為熟練,提升了財務管理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新型的發展過程。

(三)高校經濟行為的風險系數有所降低。

市場經濟作用在高校,難免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潛在風險,容易陷入經濟糾紛中。財務管理會利用高校經濟行為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對高校經濟行為中的執行力和有效性提升和增強,對風險隱患合理減少,對高校所產生的風險系數在極大程度上降低。

(四)高校經濟行為活力受到了激發和促進。

高校在一定意義上是屬于獨立行使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中有所參與的時候,所顯示的行為能力是不夠成熟的,一般會產生內外的困境,對高校經濟行為中的活力有所挫傷。在高校經濟管理中,財務管理是較為合理的調控手段以及基礎內容,可以利用現代化的財務管理,將高校經濟行為的有效性和規范化程度提升,對風險能夠合理降低和防范,繼而有效的激發和促進高校經濟行為的活力。

四、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的具體體現

(一)現實體現。

1、事前的預算決策。調研是在預算時較為注重的,對預算的合理性、規范性以及科學性有所增強。在執行預算方面,會嚴格關注對權威性以及嚴肅性的維護,若產生較為特殊的狀況需要系統的進行預算調整,就一定要根據學校的法定程序進行詳細的辦理。

2、事中的控制監督。在經濟合同管理方面,簽署經濟合同之前的準備階段,在學校的發展目標以及經濟政策的要求中,財務部門能否對學校的利益有所維護,在經費的來源方面能否得到保證等,財務部門會進行控制和干預。力爭在監督過程中,把外部風險以及財務風險降低到最小的范圍內。

3、事后的分析比評。在高校的經濟行為中,具備著多樣化以及不可逆行的發展模式,讓事后的財務分析被財務部門極度重視,對財務監督有所加強。對財務的分析搞好,能夠將財務管理水平提升。高校的專業財務人員會將財務報告作為重要的憑證,進行詳細的比較和分析,讓領導可以對決策有所完善。能夠讓高校的經濟行為規范能夠合理的開展。

(二)制度體現。

1、財務管理會按照學校的發展狀況以及經濟管理要求,與不用的職能部門有效聯合,對高校經濟行為有所制定。不論在辦法的配置上還是制定上,都會體現出高校經濟行為中介入財務管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財務管理中的制度和法規中的很多內容,都會規范高校的經濟行為。例如:在修繕、采購等經濟事項中的可行性、合規性以及合理性的要求,可以通過項目管理制度加強。此外,資金結算以及會計核算制度,會加強檢查手續完備性。財務管理能夠將高校周邊開發等一系列經濟的行為規范有效加強。

四、總結

根據以上論述,在經濟管理中財務管理是較為核心的手段,積極介入高校經濟行為時,會顯示出一定的不可逆行以及必然性。在進行高校經濟管理的過程中,已經逐漸的顯示出管理監控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將積極的效能有所發揮,同時一定會隨著自身的全面投入、適應以及變革,將財務工作管理可以實現熟練的理念,要力求將高效經濟行為中財務管理的介入態勢順利開展。

(作者:鄂東職業技術學院財務處高級會計師,本科學歷,主要從事財務管理方向)

參考文獻:

[1]趙元麗,程秋梅.財務管理對高校經濟行為的介入態勢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2]韓凌云.財務管理對高校經濟行為的介入態勢分析[J].現代商業,2013(02).

[3]董文晶.財務管理對高校經濟行為的介入態勢分析[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10).

[4]邱永芳.基于價值管理的高校財務戰略管理研究[J].西南財經大學,2010(02).

第5篇

內容摘要:本文在循環經濟背景下對企業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并提出了相關建議。這可以提升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力度,同時還可以有效完善企業的運營管理體制,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循環經濟 企業競爭 競爭優勢

循環經濟是一種可以保護生態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人們順應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進行經濟活動。與傳統的經濟發展相比較,傳統經濟具有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特點。而循環經濟需要遵循低消耗、高產出、低污染的原則,堅持以環保、綠色為前提來發展經濟。

價值鏈與企業優勢

(一)價值鏈

價值鏈就是產品從生產到使用的過程中,企業對其進行從策劃到銷售的一系列活動的集合。企業將消費者購買企業產品作為最終價值,當最終價值比企業價值鏈大時,企業利潤便隨之產生。對價值鏈的每個步驟進行分析判斷,能不斷優化企業的整個生產過程,進而不斷在關鍵環節中實施創新,以節約成本,使其成為企業的優勢。同時對價值鏈進行分析有利于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具體表現為:可以不斷地了解企業資源處于怎樣的環境狀態;可以提升企業內部系統的工作效率;可以客觀為企業的發展戰略環節做出正確判斷。

(二)循環經濟中的價值鏈

在經濟、生活快速發展的現在,隨著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還會帶來資源的大規模浪費,環境的日益破壞,生產能源的日益枯竭等嚴重問題。這些不能避免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因此,我國采用了循環經濟的方法,并且事實證明循環經濟是我國必須選擇的發展道路。原有的價值鏈理論需要通過新的改變來適應循環經濟的要求。循環經濟作為新型經濟形勢,與傳統經濟相比,其本質上都是產生價值的流通經濟,但循環經濟更加符合當前社會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無論是如何建設循環經濟,都會有相應的價值進行投入,這些投入包括產品所需的原材料,一定的資金作為運作保障,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按照生態規律來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善企業的價值鏈。但是在價值鏈的投入環節中,還需要注意最大限度的降低企業對環境產生的破壞,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同時在生產環節上,生產技術作為企業人力勞動和物質化勞動的結合,在整個過程中對資源進行了綜合開發,并加強了企業生產過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

(三)循環經濟的深入發展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生產過程后,生產好的產品最終會通過企業的物流手段、經營手段以達到產品的價值。因此,價值鏈持續運營的關鍵就是價值實現的過程。此時,企業在每個層面的發展水平都會影響循環經濟的發展走向,企業在層面經濟中的基礎發展水平、物流能力,以及服務能力都是考驗企業經營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循環經濟是否能長久發展的關鍵因素。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可能將所用材料、資源百分之百的都制作成產品,因此,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出現生產垃圾。如果按照傳統的生產手段,這些生產垃圾將會回歸到大自然中,這樣不僅浪費了生產資源,而且還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而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會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生產“垃圾”進行回收再利用,對于那些無法處理的廢物,將其對環境的污染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更好的發展。大力實施循環經濟,不僅能將廢品變成價值,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增加了處理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生態價值,提高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

企業的競爭優勢

(一)構建模型

以Lotka-Volterra模型作為構建企業競爭、合作優勢模型的基礎,假設(1):在企業循環發展的系統中只有兩家企業(A、B),A、B需要遵循循環經濟“3R”原則進行經濟活動,A、B在發展過程中會相互制約、影響,并且都有其自身最大的資源容量。假設(2):R(t)表示企業所擁有資源的數量,即擁有資源的水平為時間(t)的函數。假設(3):假定市場的經濟參數不會變化,即經濟參數不是時間(t)的函數。

(二)競爭模型

在(1)、(2)兩式組成的競爭模型中,RA和RB表示的是A、B兩家企業所擁有的環境資源;和表示A、B兩家企業所擁有環境資源的增長率;rA和rB表示A、B兩家企業所擁有環境資源的自然增長率;KA和KB表示A、B兩家企業所擁有自然資源的容量;α(0

KA-RA-αRB=0 (3)

KB-RB-βRA=0 (4)

將(3)、(4)中企業資源的isolines在平面坐標中表現出來。

1.當,且KA

2.當,且時,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A、B兩家企業有共同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在兩家企業所擁有資源容量的范圍內,取得一個特定的數值,可以使A、B共同存在。并且是當KA和KB的值越大,α和β的值越小時,對A、B共同存在更為有利。

3.當,且時,如圖3所示。從圖3中可以看出,A所擁有環境資源的容量大于B的,同時A在競爭中對B的競爭系數β也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是A贏得優勢,戰勝B。

4.當,且時,如圖4所示。環境資源isolines KA-RA-αRB=0在環境資源isolines KB-RB-βRA=0的下方,這使A、B不可能共同生存。

通過對A、B企業在競爭中存在的四種形式進行分析,本文認為除了在特定條件下,A、B企業能夠共同生存之外,A、B是不可能在競爭中同時存在的。

(三)合作模型

在循環經濟背景下,對A、B兩家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合作模型進行分析。在這里可以將α、β設為A、B合作的互惠系數,其余的字母和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和競爭模型中相同,得出的合作模型為:

令=0,可得到(5)、(6)兩式的isolines方程為:

KA-RA-αRB=0

KB-RB-βRA=0

經過對方程進行求解,得出交叉點為:

在循環經濟背景下,將A、B發展循環經濟后的合作模型在坐標圖(見圖5)中表現出來。從圖中可以看出isolines的軌跡都偏向交叉點。通過建立合作模型,并對其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在循環經濟背景下,企業之間進行合作,能夠提高合作企業彼此的市場競爭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業所擁有環境資源的容量。

結論

在循環經濟中企業主要是從合作中獲得競爭優勢的,雖然在經濟發展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競爭一定是在合作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就需要構建一個狀況良好、能夠與自然環境(經濟、社會)保持相應的動態平衡,并且要有合作存在的企業經營系統。

一是在循環經濟背景下,企業需要遵循其發展原則。而且通過對資源的循環利用,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對資源的浪費,同時還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效益,并且通過對資源的回收再利用,降低了企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提高了產品的生態價值。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絕對可以獲得競爭優勢。但是企業想獲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在相應條件下才可以,所需要的條件有:首先企業需要加強自身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文化建設;其次完善自身的產品、文化、管理的綠色制度,使企業的循環經營模式順利進行;最后與政府機構進行協調,以加強政府機構對循環經濟的管理制度。所以企業內部的制度建設和政府機構的管理力度,對循環經濟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循環經濟背景下,企業能夠獲得競爭優勢的地方,除了加強企業自身循環經濟的實施力度,還需要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良好的合作,以促進整個經濟環境的優化,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所以應加強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建設,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的順利發展,以提高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的發展優勢。

參考文獻

1.王建明,陳紅喜,余建.循環經濟產業價值鏈測度的實證研究—以江蘇板塊上市公司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10)

2.康志勇.全球代工體系下我國地方產業集群升級研究—基于GVC與NVC的比較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10)

3.劉光東,丁潔,武博.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升級研究—以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為例[J].軟科學,2011(3)

第6篇

關鍵詞: 西部大開發 地區差距 發展態勢

一、引言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格局戰略性調整、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決策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進入第8個年頭,中國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繼續給予財力傾斜,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加速發展。該戰略實施以來,共投入了大約1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1220多億元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投資、310多億元的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投資……那么,從實際經濟發展狀況來看,西部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究竟有沒有縮小?造成縮小或者擴大的原因是什么?這是本文將研究的問題。

區域劃分是制定區域政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由于歷史和現實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使用較多的還是“七五”計劃時劃分的“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的提法,這種劃分方法顯得過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區域差別和制定區域政策,難免產生政策上的“大而統”和“一刀切”。為適應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之需,基于空間距離、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行政區劃等因素的綜合考慮,我們擬將整個經濟劃分為綜合經濟區,并探究西部大開發以來區域差異:

1.東北綜合經濟區――遼寧、吉林、黑龍江:重型裝備和設備制造業基地、全國性的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基地; 2.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最有實力的高新技術研發和制造中心之一; 3.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最具影響力的多功能的制造業中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區之一;4.南部沿海經濟區――福建、廣東、海南:最重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基地;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地;高檔耐用消費品和非耐用消費品生產基地;高新技術產品制造中心; 5.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陜西、山西、河南、內蒙古:最大的煤炭開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氣和水能開發基地、鋼鐵工業基地、有色金屬工業基地、奶業基地;6.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為主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基地及相關深加工工業;以鋼鐵和有色冶金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漢“光谷”和汽車生產基地;7.大西南綜合經濟區――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以重慶為中心的重化工業和以成都為中心的輕紡工業兩大組團;以旅游開發為龍頭的“旅游業―務業―旅游用品生產”基地;8.大西北綜合經濟區――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重要的能源戰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綜合性優質棉、果、糧、畜產品深加工基地;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和中亞地區經濟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二、西部大開發前后地區差距的變化

在描述區域差距狀況中,本文主要關注兩個問題:以西部大開發為界,中國綜合經濟區區域差距的歷年變動趨勢如何,目前區域差距已經發展到什么程度。 本文主要是通過對綜合經濟區采用泰爾(Theil)指數和綜合指標體系人文發展指數(HDI)加以測度。

Theil系數是一種具有空間可分解性的區域差異分析方法,類似于熵多樣化指數。可以用來分析區域差異總體變化過程、區際差異和區內差異變化的情況,以及區際差異和區內差異變化對區域總體差異變化的影響,并從中獲得更多的政策信息,其計算方法如下 :

式中, gi為第i個子區域的GDP值;Pi為第i個子區域的人口值;G為區域的總GDP值;P為區域的總人口值。

如果把總區域劃分為不同的區域組,利用對Theil系數進行分解,可以進一步分析群體差異、區際差異及其對區域總體差異的影響。Theil系數的分解計算式如下:

式中:

Tb為區際差異;Tω為區內差異,是各區域內部差異 Tω(i)的加權和;Gi為第i個區域GDP占總區域的份額; Pi為第i個區域人口所占的份額;gj為第j個子區域GDP所占的份額;Pj為第j個子區域人口所占的份額。Theil系數越大,區域差異越大;反之亦然。

人文發展指數(HDI)是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由三個指標組成的綜合指標體系:平均壽命、成人識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壽命用于衡量居民的健康狀況,成人識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用于衡量居民的文化知識水平,購買力平價調整后的國內生產總值用于衡量居民掌握財富的程度。本文主要選用人均GDP這一指標,這一選擇主要是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指標本身的內涵來看,由于人均GDP是一個反映人均經濟總量的指標,能夠比較充分地反映區域差異的內涵;二是從技術層面上來看,GDP從現行的官方統計數據中容易獲取,數據可信性和完整性較好。

三、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分析

(一)區域經濟發展結果的差異

1.中國地區差距軌跡的總體趨勢微弱地類似“V”型。具體說來,1985~1990年逐步下降,1991年以后逐步上升,2000年略有下降。進入90 年代后,特別是1993 年,地區差距的上升幅度明顯加大,之后呈現一種徘徊趨勢。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后,除2000年略有下降外,一直呈現一種上升趨勢。2005 年地區差距為1985年的1.19倍,為1999年的1.08倍。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庫涅茨假說(倒“U”型曲線),即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隨著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收入分配也隨之惡化,但當經濟增長達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分配逐步得到改善。因此,從動態的角度看,中國地區差距在不斷擴大,即趨于發散。

2.綜合經濟區差距的總體趨勢也呈現類似“V”型,其變動趨勢自1998年維持了與地區差距演變的大體一致的趨勢。與總體差距相對應,1986 年到1998年上升趨勢不明顯,自1990年以來,呈現一種上升趨勢。2005 年地區差距間為1985 年的1.82倍、為1999年的1.09倍。2005年,總體差距達0.1235,其中,區域間差距為0.0939 ,即區域間的差距占總體差距76%。從總體差距和區域間差距變化趨勢和變化幅度上看,二者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并且所貢獻率超過區域內差距,可以說,不斷擴大的區域間差距是導致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

3.區域內的差距呈現出不斷縮小的趨勢。這與Tsui (1991、1993) 、Jian 等(1996) 、世界銀行(1995、1997) 等的研究結果相類似。1985 年中國8大區域內部差距為0.0522 ,之后呈現一種緩慢的下降趨勢,2005年下降為0.0296。

4.8大綜合經濟區內部變化趨勢。顯著收斂區: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綜合區和北部沿海綜合區內部差距的下降是導致區域內差距下降的主要原因。值得關注的是東北綜合經濟區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該區域內差距在逐年呈現下降趨勢。

微弱發散區:大西南綜合經濟區、大西北綜合經濟區。大西南綜合經濟區自1985-1990年間呈現下降趨勢,是導致該時段區域內差距下降的主要原因。但自1991-1999年間,該綜合區內差距卻呈現急劇的上升趨勢,是導致該時段區域內差距下降緩慢的主要原因。盡管大西南、大西北區內部差距變化呈上升趨勢,但由于其變化幅度很小,對整個地帶內部差距縮小趨勢的反向影響較弱。從該區域歷年經濟增長率看,區域內省區之間經濟的非平衡發展是其內部差距上升的重要原因。中性區域: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和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由于三大區域內部各省在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資源稟賦、人力資本、技術等方面的差距相對較小,特別是這些區域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的差距性也相對較小,從而使內部差距相對較小。

(二)人類社會發展指數差異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經濟發展地區差距十分顯著的國家,而且也是社會發展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從人類發展指標(HDI)看,中國也存在地區發展差距。根據UND(2002)計算,2000年中國已經屬于世界上中上等人類發展水平。從各地區看,1999年有5個西部地區人類發展指數介于0.650~0.500之間,屬于下中等人類發展水平;有23個地區人類發展指數介于0.800~0.650之間,屬于上中等人類發展水平;有上海、北京、天津3個直轄市人類發展指數大于0.800,屬于高人類發展水平。僅從人類發展指標來看,西部地區還有5個地區還沒有達到上中等人類發展水平,中西部還有15個地區人類發展指標在世界17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位在100位之后。

四、有關結論

本文采用1985~2005 年間21年連續的時間序列數據,將中國分解為8綜合經濟區,用Theil 指數、人類發展指數(HDI)分別計算了總體差距、地帶間和地帶內的差距。通過以上的分析,結論如下:

1.中國的區域差異是長期存在的。在現階段,盡管國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但是中國的區域差異并沒有呈現出收斂的跡象,特別是大西北、大西南與北部沿海和東部沿海之間的差異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2.中國的區域差異不僅表現為8大綜合經濟區之間的差異,而且區域內部的差異也非常的明顯。但是在8大綜合經濟區內部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和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以及東北綜合經濟區呈現內部差距下降趨勢;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和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區域內差距變化不大,而大西南綜合經濟區和大西北綜合經濟區呈現弱的擴散趨勢,即其內部的差異還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

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內部差距不斷縮小的重要原因在于山東、江蘇、浙江等省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內部差距縮小的同時又有較大的總體增長,從而又成為地帶間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可以預見,由于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在市場化程度、城市化水平、科技能力、勞動力素質等方面的優勢,加之體制先行轉軌和先前優惠政策的特殊擴散效應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慣性影響,該區域的經濟發展還將保持高速增長。短時期內東北綜合經濟區、大西北綜合經濟區、大西南綜合經濟區,在經濟發展速度、人均占有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方面趕上它們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因地制宜實施綜合經濟區的協調發展,將區域差距擴大的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并促使其向不斷縮小的方向轉變,仍是中國區域經濟政策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總體來看,進入1990年以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日益顯著,實施西部大開發后,地區差距變得更加顯著。地區差距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政治變革和社會穩定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它使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面臨極為復雜的挑戰,中國如何走上區域協調發展之路是學術研究和實際政策決策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林毅夫,蔡,李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 [J].經濟研究,1998,( 6).

[2]蔡,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啟示[J].經濟研究,2000,( 10).

[3]沈坤榮,馬俊.中國經濟增長的“俱樂部收斂”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2002,(1).

[4]高鴻楨,我國各地區農民收入差異實證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

[5]劉榮添,葉民強.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差距變動趨勢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10).

[6]胡鞍鋼.中國:走向區域協調發展[J].中國脈搏,2007,(3).

第7篇

關鍵詞:結構突變;宏觀經濟運行;雙變量結構突變模型

一、 引言

識別和診斷出我國主要宏觀經濟變量之間關系的穩定性以及可能發生的結構突變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增強我國經濟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對保持我國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發現,我國學者多是針對某單個經濟變量的時序路徑的結構轉變點進行檢驗,雖然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結論,但對這些變量之間關系的穩定性以及可能發生的結構性轉變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將基于雙變量結構突變模型,利用Andrews統計量和Bai子樣本過程以及Hansen異方差固定回歸元自舉法對我國主要宏觀經濟變量之間關系的穩定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結構突變點進行檢驗,并根據這些結構突變點發生的位置和階段來判斷和預測我國宏觀經濟運行趨勢。

二、 宏觀經濟時間序列的結構突變檢驗

首先,雙變量回歸模型可表示為如下形式:

yt=?茁0+?茁1xt-1+?著t,t=1,…,T(1)

其中,yt為t時刻的被解釋變量,xt為t時刻的解釋變量,?著t為隨機擾動,滿足?著t∈N(0,?滓2)。(1)式可以用列向量表示為:

yt=x′t-1?茁+?著t(2)

其中,xt-1=(1,zt-1)′,?茁=(?茁0,?茁1)′,zt為一個備選的解釋變量。由于回歸方程的截距項?茁0和斜率系數?茁1都對解釋變量yt的條件期望(即E(yt|xt-1))有影響,所以假設在?茁0和?茁1中都有可能存在結構突變點是合理的。所以,假定(1)式在k時刻存在一個結構突變,那么雙變量結構突變模型可以表示為:

yt=x′t-1?茁0+?著t,t=1,…,k(3)

yt=x′t-1(?茁0+?啄)+?著t,t=k+1,…,T(4)

其中,?茁0=(?茁00,?茁01),?啄=(?啄0,?啄1)′,(3)式和(4)式用矩陣表示為:

yt=X?茁0+X0k?啄+?著(5)

其中,yt=(y1,…,yT)′,X=(x0,…,xT-1)′,X0k=(0,…,0,xk,…,xT-1)′,?著=(?著1,…,?著T)′。

為了全面描述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特點以及檢驗我國主要宏觀經濟變量之間關系的穩定性,我們選取國內生產總值(Yt)作為被解釋變量,用居民消費(Ct)、固定資產投資(It)、政府支出(Gt)和凈出口(EXt)這四個宏觀經濟指標作為解釋變量,應用雙變量結構突變模型對模型中可能存在的結構突變點進行檢驗和分析。數據樣本為199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1季度,數據來源為《中國經濟景氣月報》和《中國統計月報》。

在根據方程(5)構造我國宏觀經濟變量的結構突變模型以前,我們首先對這五個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原因在于,利用Andrew(1993)給出的supF統計量檢驗結構突變需要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都要滿足平穩性的要求。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這五個變量均為非平穩時間序列。針對Andrew supF統計量在變量非平穩的情況下無法識別模型參數的條件分布和解釋變量邊際分布的缺陷,Hansen(2000)提出了異方差固定回歸元自舉法,有效地解決了Andrew supF統計量的有限分布不能適用于解釋變量存在均值突變、方差突變或單位根的情況。因此,本文將采用Hansen(2000)的算法結合Andrew(1993)給出的supF統計量對模型的結構穩定性進行檢驗。

根據方程(5),分別以居民消費Ct、固定資產投資It、政府支出Gt和凈出口EXt這4個變量作解釋變量對國內生產總值Yt做回歸構建雙變量結構突變模型,得到的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應用supF統計量對總體樣本進行結構突變檢驗,結果表明以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分別作為解釋變量得到的回歸模型都顯著拒絕不存在結構突變點的原假設。而j統計量的檢驗結果也顯示這4個雙變量結構突變模型都至少存在一個結構突變點。雖然四個模型中突變點的發生時間不盡相同,但均說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發生了一定程度的結構突變。

具體來說,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在2005年第3季度發生了結構性轉變,這是由于從2005年7月開始,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國內成品油一度處于供求緊張狀態,我國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原油短缺的現象,不僅給我國消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也導致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有所下降。投資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為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投資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工業 (特別是制造業)和社會服務業投資快速增長,在投資總額中的比重持續上升,有效地改善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在1994年~1999年期間處于長時間的收縮與衰退狀態,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復蘇和快速增長。對于財政支出來說,發生結構突變的時間與1998年我國開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時間正好吻合。由于我國經濟自1992年以來連續7年處于下滑態勢,1998年底我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發行建設國債,調整稅收政策,增加政府投資的積極財政政策,成為這一時期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是靠凈出口,1997年下半年,始發于泰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明顯減慢,我國經濟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出口增長近于停滯,失去了對經濟增長的有效拉動作用。

為了檢驗模型中是否可能存在多個結構突變點,下面根據Bai(1997)子樣本估計方法進一步對以上4個模型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的結果顯示,由消費作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中存在2個結構突變點。突變點發生的時期分別在1995年第2季度和2005年第3季度。對于投資來說,Bai(1997)子樣本估計方法驗證了模型中僅存在1個結構突變點。而對于政府支出和凈出口來說,則存在多個結構突變點。在1998年第1季度、2001年第1季度和2003年第3季度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生了結構突變。在凈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1995年第2季度、1997年第2季度、2000年第2季度和2003年第2季度發生了結構突變。

基于以上檢驗結果,我們選取其中的部分突變點,利用Bai和Perron(1998,2003)子樣本估計方法對每個子樣本區間進行參數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結構突變點分割的各樣本子區間內模型的截距項和斜率發生突變的情況。

對于消費來說,在2005年第4季度到2014年第1季度這個樣本區間內發生了顯著的斜率突變,說明石油等原材料價格的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平均消費水平,進而導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動效應降低。在第3個子樣本區間發生了顯著的截距突變,說明這種情況在第3個子樣本區間內并沒有發生明顯的改善,同時回歸系數繼續降低0.4個百分點。對于投資來說,則是截距項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提升,第2個子區間截距是第2個子區間的7倍左右,這與我國投資在2001年左右加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增速的實際相符,同時我們注意到,進入21世紀,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有所降低,原因與這一階段我國固定投資波動較大有關。對于財政政策來說,1998底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在金融危機等外部沖擊造成的全球經濟發展減緩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這體現在1998年第3季度~2003年第3季度樣本子區間的截距項顯著大于第1個樣本子區間內的截距項,雖然回歸系數有所降低,但相對于居民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投資和政府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仍然較強。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主導作用開始減弱,但由4.94回歸系數來看,財政政策對保持我國經濟穩定發展依然具有良好效果。最后,對于凈進口來說,三個子樣本區間內的回歸系數都發生了顯著的結構突變,說明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凈出口來說,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國際貿易的沖擊和影響非常顯著,進而導致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降低,但隨著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和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進出口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凈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說明我國的經濟增長仍然是主要依靠進出口來拉動。

三、 結構突變點檢驗結論和經濟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雙變量結構突變模型對消費、投資等主要宏觀經濟變量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之間關系的穩定性和可能存在的結構突變點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金融危機、石油沖擊等外部沖擊下以及自身體制改革的雙重作用和影響下,我國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進出口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結構突變。

2005年的石油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沖擊對我國消費的影響作用較大,進而導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發生了顯著的結構突變。21世紀初我國投資結構的調整使得投資也有效改善了金融危機和世界性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增速減緩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受到政策因素影響較大的財政支出則由于自身的政策調整使得政府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在1992年~2014年間發生了3次顯著的結構突變,而對于最容易受到外部沖擊影響的進出口來說,1998年~1999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嚴重阻礙了進出口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多個結構突變的存在也驗證了進出口波動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我國,主要依靠投資和凈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從長遠來看,特別是在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下,完善投資環境和投資機構,充分發揮財政職能和財政政策作用,逐步從依賴投資和進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到以消費拉動為主,消費、投資和進出口三者協調發展的增長模式,降低外部沖擊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對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入2014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依然存在,如何更加準確及時的診斷和識別出外部沖擊和來自體系內部沖擊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增強我國經濟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是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Andrews, D.W.K., Tests of parameter in- stabil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s with unknown change point, Econometrica,1993,(61):821-856.

2. Bai, J., Estimation of a change point in multiple regression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79):551-563.

3. Bai, J.and Perron, P., Estimating and testing linear models with multiple structural changes, Econometrica,1998,(66):47-78.

4. Bai, J.and Perron, P., 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of multiple structural change model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3,(18):1-22.

5. 劉金全,金春雨.鄭挺國:我國通貨膨脹率動態波動路徑的機構性轉變特征與統計檢驗.中國管理科學,2006,(2).

6. 王少平,李子奈.結構突變與人民幣匯率的經驗分析.世界經濟,2003,(2).

7. 梁琪,滕建州.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總量結構變化及因果關系研究.經濟研究,2006,(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周期波動態勢與宏觀經濟調控模式研究”(項目號:10ZD&0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形勢下非線性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在我國貨幣政策規則評價中的應用”項目號:7120307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周期波動態勢與經濟政策調控模式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分析”(項目號:11YJC790158);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收入狀況與消費行為研究”(項目號:2013M530961);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新形勢下中國農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與傳導機制研究”(項目號:2012BS051)。

第8篇

然而泰順縣發展旅游劣勢和存在的問題尤其明顯:地理區位差,交通環境差至今沒有高速和高鐵,就算自身環境優美也嚴重影響游客的旅游目的的選擇,不利于吸引足夠的客源。從直觀的數據對比來看問題,2014年,溫州市共接待境內外游客6578.4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81億元,全市累計接待入境游客91.08萬人次。而對比泰順縣2014年數據,全縣實現接待游客249萬人次,旅游綜合產值13.36億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198人次。泰順屬于溫州下轄的11個縣(市、區)之一,但旅游統計數據卻連平均數的一半都達不到,是什么原因導致呢?

包秀明等認為泰順旅游科學發展規劃缺乏、資源利用不充分、發展要素制約嚴重、生態環境污染威脅加劇、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嚴重制約泰順旅游。但以上因素沒有確切的大數據來證明,本文提取2009―2016年來泰順旅游的不同地方客源,以親景度和競爭態來對泰順旅游市場進行特征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地點

泰順山清水秀,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生態優勢、資源優勢突出。泰順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縣域“九山半水半分田”,平均海拔490米,千米以上山峰179座,森林覆蓋率達76%。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水質優良,是水凈、土凈、空氣凈的“三凈”之地,被譽為“天然氧吧”,是適宜人居的理想環境。氡泉景區、烏巖嶺自然保護區被評為“溫州十大避暑勝地”,2005年、2007年在泰順生態環境狀況評價中位居全省第一。

(二)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泰順縣風景旅游局提供的2009―2016年來泰客源地的旅游人次數市場統計數據,其中省內數據以市為單位,省外數據由于較少,統一以省為單位。由于2009―2016年《中國旅游統計年鑒》、《中國入境旅游抽樣調查資料》和相關中國旅游網,旅游客源地在全國的總旅游次數和平均旅游次數并不存在,而溫州市旅游局有相關旅游客源地比例統計,所以客源地在溫州市場中的平均出游人次數和總人數為統計標準。就是建立完善的親景度或是競爭態相關模型,利用相關SPSS軟件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由此可以直觀的看出2009年到2016年,溫州、麗水、臺州、金華及福建、上海、江蘇等7個入泰旅游主要客源市及省份的市場親景度與競爭態勢。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利用SPSS18.0等軟件對信息數據進行全面的處理與分析,在此之后,利用單樣本K-S等檢驗方式對其進行檢驗,以此得出相關檢驗結果,然后應用(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全面開展相關分析工作。

(三)研究方法

在旅游進行分析的過程性,相關人員需要利用年際集中指數A對當地的旅游需求進行表示,主要就是在某一時間段之內,或是年度集中分布、離散分布的度量指標,同時,相關人員需要利用年際集中指標等數據對客源市場的時間結構進行測量處理,保證可以得出準確的結果,如表達式(1)所示。

在表達式,字母A就是年際集中指數的數據,n就是某時間段之內的年度數據信息,也就是1009年到2016年這八年之間的數據,Xi就是在每年數據值占有時間段之內的相關總數據值,利用百分比對其進行表示的分子值,其中指就是在2009年到2016年之間,客源地的游客數量平均值,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之內,游客總量的百分比,其中,i就是在某年。

地理集中指數H是衡量地理集中或分散程度的重要指標,可以測量客源市場地理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如式(2)式所示。

在表達式,B就是當地客源的地理集中指數相關數據信息,其中,Xi指就是在某年當地游客數量數據信息,C就是相關地點游客總數量的數據信息,n就是當地客源地的總數數據信息。

親景度模型的建立是馬耀峰等基于國際客源市場來華旅游人數的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的,但本文2009-2016年來泰順旅游的國際游客的統計數據存在一定的盲區和不確定性,所以研究來泰國際游客的親景度, 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2008年泰順提出智慧旅游,該智慧旅游由泰縣科技局牽頭負責在各個景點安裝,只要游客到泰順景點旅游,他們的來源地的手機記錄(比方說麗水客人號碼顯示麗水號碼,江蘇客人號碼顯示江蘇)就會在智慧平臺上面顯示,這樣我們在智慧旅游統計了來泰順旅游客源地的數據,已知條件的充分,就可以直接分析其絕對親景度,用式(3)表示。

在實際分析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就旅游產品市場增長情況或是占有情況,將當地旅游市場氛圍4個象限,然后對其進行散點圖的制作,保證可以在散點圖中查看出旅游發展實際分布情況。也就是旅游市場的相關競爭態勢模型,在實際分析中可以看出,明星、金牛、瘦狗、幼童等市場占有較為重要的位置。很明顯具體競爭態模型及其市場特征

二、泰順縣客源地旅游的時空特征

(一)相關客源地的年際變動數據信息與相關指數差異較大

根據相關分析,當旅游需求年際集中指數提升的情況下,說明游客數量指標年際差異性越大,表3中上海年際集中指數最大12.32,這表明來泰順的上海游客人數年際間客流相對不穩定;而指標年際集中性越強;值越小,說明游客數量指標年際差異性越小,在表3中金華值最小4.73,但實際上表1中來泰的金華游客數量偏少,而其次溫州的年際集中指數為5.44,每年旅游游客數也是最多,客流最穩定。總體而言,利用單樣本T檢驗分析各個客源地的年際差異大(t=7.289, df=9 , P

(二)地理集中指數整體呈下降趨勢

地理集中指數B值越大,客源地越集中,不利于目的地旅游的長遠發展。從圖1可以看出2009年到2016年泰順旅游的地理集中指數在60-80之間徘徊,客源地趨于集中,穩定性越差,旅游經營的風險越大,需要警示的當H=100時,表明只有一個客源地,客源集中,經營失敗。

(三)親景度分析

各個客源地中的省或是市不存在較為明顯的變化。根據2009年到2016年的過程中,泰順縣一共有8個主要客源地的旅游人次,相關人員可以利用親景度方式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得出相關情況調查表,如表4,經K-S檢驗2009-2016年泰順縣客源地親景度變化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P0.05),從表3可以看出最小值為0.10,最大值為3.12。

相關人員要想合理定位當地的客源市場,就要利用親景度方式對其進行標識,也就是Q=1,其中,(Q≥2)屬于親景度較強的相關市場,(1≤Q

在利用親景度的方式對其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在2009年到2016年過程中,相關人員利用兩個時間段對其標示,全面了解其實空演變情況。

(四)客源地競爭態分析

1.競爭態計算

在對其競爭情況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在2008年的時候,泰順的統計口徑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泰順在2008年的時候,相關市場存在較為明顯的卻是現象。在對市場類型進行分析的時候可以看出,缺失數據信息較為明顯。利用相關方式對其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表5.

2.競爭態時間變化分析

在對其競爭情況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相關人員要想得出直觀的競爭數據信息,就要利用親景度分析方式對其標識,將2009年到2016年的競爭情況分為兩個時間段對其進行標識,然后得出準確的數據信息:并計算2個時段的平均市場增長率和占有率。分e以m1=12.33%,n1=12.29%(前期),m2=36.94%,n2=27.93%(后期),對8個客源的競爭態進行時間上的劃分,結果見表6。

在對表5進行分析之后可以得知,當地市場的競爭情況較為明顯,一共存在4征。其一,相關市場不存在類型方面的變化,像是溫州市場等,這就說明相關市場的發展趨勢為飽和,泰順縣需要針對此類市場進行全面的開發,積極開發出新型的產品,保證可以提升起創新能力,并根據市場實際需求,制定擴張性的戰略方案,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減少其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其二,對于幼童市場而言,江蘇省的新生潛力較高,但是,發展前景很難預測,雖然可以獲得較多發展機遇。但是,還是會出現一些挑戰性問題。其三,部分市場出現盲目投資的現象,像是杭州等地區,市場占有欲增長情況都很低,相關部門需要對市場進行合理的開發,保證可以利用放棄型戰略方案減少市場經濟損失。其四,一些市場出現二次變化,像是上海等,一直在幾個市場中徘徊,不能對其進行明確的選擇,無法提升市場穩定性,因此,需要明確較為良好的市場。

三、討論

(一)親景度與競爭態市場發展策略

當然此次統計時,我們把省外的數據以省為單位,地理集中指數分析稍弱,接下去泰順旅游要盡量將G值越接近0,表明客源地越多,客源越分散,泰順旅游的經營面就會越廣,迎客八方。由圖2可知江蘇、金華、杭州等市場屬于親景度弱疏的市場,起內部的變化很小,并且在2009年到2016年之間,排名沒有明顯的變化。上海、福建的親景度變化幅度較大,上海由弱強疏景回歸到弱疏景;溫州本地親景度變化不大,溫州一直強親景,一直位列第一。

競爭態分析比如溫州、福建市場趨于成熟飽和,需實行擴張性戰略,保持其市場增長率;江蘇省是發展新生力量的潛力,杭州和金華應注意避免盲目的投資,科學開發市場的需求;上海、臺州有成為穩定的明星市場的潛力,要強化宣傳促銷,不斷拓展旅游市場。要按照“立足浙南閩東、拓展長三角、面向國內外”的市場拓展思路,深入挖掘廊橋文化、溫泉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豐富內涵,精心組織參加國際國內各類展會、博覽會,認真辦好“元宵節?百家宴”“三月三”“畬族風情節”“廊橋文化旅游節”“中國(溫州)森林旅游節”等各類節會,舉辦“江南尋福記”全國媒體泰順清涼避暑行、有氧泰順行―千車萬人游泰順、“詩畫泰順?最美廊橋”全國高校巡回展、舌尖上的泰順―泰順首屆特色菜大賽等活動,完成《泰順旅游專刊》《泰順導游詞》《泰順生態休閑養生游一冊通》等宣傳手冊編印,全方面、多角度、深層次宣傳展示泰順旅游形象。同時,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營銷,要多組織旅游企業赴杭州、臺州和福建寧德等主要客源地開展“資源共享、客源互送”推介活動。

(二)“打鐵需要自身硬”,全力實施“生態立縣,旅游興縣”

近年來,泰順縣以“生態立縣、旅游興縣”為根本戰略,明確將旅游業擺上產業發展的主導地位,突出抓好旅游規劃、旅游招商、項目建設、宣傳促銷等工作,旅游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態勢。

第9篇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競爭力;揚州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068-03

2013年以來,我國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日趨錯綜復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濟增速呈放緩趨勢,2013年GDP增長率僅為7.7%,2014年又僅為7.4%,2015年又將增速目標設定為7%左右。這充分表明,我國經濟已經開始進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的新發展階段。階段的轉換不僅意味著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也意味著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

經濟競爭力反映了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實力和潛力,是評價一個地方科學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新常態下,揚州市如何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找準自身差距和薄弱環節,實現順利轉型具有十分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一、揚州市經濟綜合實力及相關對比

近年來,揚州市經濟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3 697.89億元,是2010年的1.67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2 654元,是2010年的1.69倍;財政總收入726.27億元,為2010年的1.81倍;實際利用外資到賬15.02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 416.66億元,農村常住居民、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5 284元和30 322元。

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層次也逐步趨于合理。產業結構上,農業份額下降,二三產業份額上升;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由2009年的7.8:56.1:36.1調整為2014年的6.5:51.0:42.5。企業組織結構上,規模經濟發展較快,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 681家,產值過億元的工業企業1 444家中,100億元以上的有6家,50億―100億元的有19家,30億―50億元的有17家,10億―30億元的有118家,5億―10億元的有204家,1億―5億元的有1 080家。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共完成總產值9 457.1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 043.9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 083.47億元、利稅1 06 6.57億元、利潤61 6.95億元。

二、寧鎮揚三市經濟競爭力相關指標比較與分析

本文以代表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經濟發展速度、經濟效益和經濟外向性的關鍵指標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進出口總額,對南京、鎮江、揚州三市進行時間序列的動態分析。

(一)地區生產總值

該指標大致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規模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2009―2014年5年間,地區生產總值總是南京高于揚州,揚州高于鎮江。

(二)第三產業產值

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是現階段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結構的發達程度和境界發展階段的主要依據。從表中看出,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是南京高于鎮江,鎮江高于揚州。

(三)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表示一個地區的人均產出,大致反映了該地區的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近年來,寧鎮揚三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均呈穩步上升態勢,但與南京、鎮江相比,揚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有下降的趨勢,從2009年的差值15 452元和15 494元,擴大到2014年的24 891元和19 997元。

(四)地區生產總值

增長速度基本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發展潛力。可以看出,寧鎮揚三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高的時期都高,低的時期都低。

(五)進出口總額

這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外向程度的重要指標。從表中可以看出,南京的進出口總額遠遠高于鎮江、揚州,這說明南京具有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但近幾年,除2010和2011兩個年份揚州略高于鎮江外,其余年份一直是鎮江高于揚州,這說明揚州受南京都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用沒有鎮江明顯。

三、經濟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揚州市東依上海市,西接南京市,南臨長江,北接淮水,中貫京杭大運河,素有江蘇中部門戶樞紐之稱,是長三角經濟圈輻射蘇北、魯南、皖東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雖然在區位、資源和生態上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比較優勢不等同于競爭優勢。現從以下幾方面對揚州市的未來經濟競爭力進行分析。

(一)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地區財政實力的強弱反映了產業結構的優劣,而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則又反映了經濟結構的變化。

由表中可以看出,鎮江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雖然比揚州略少,但近三年來,其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均比揚州市高約0.5個百分點。

(二)投資總額

現階段,資本投入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其規模決定著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與后勁。

(三)規模企業

規模企業是區域經濟的主體和重要推動力,也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由表看出,雖然揚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鎮江市具有一定優勢,但鎮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卻由2012年的比揚州市少455個,變為2014年比揚州市多255個;且鎮江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2012年占揚州市的83.87%增長為2013年的84.68%和2014年的85.67%。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免费精品 | 天天插天天搞 | 97公开视频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 |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3 欧美日日夜夜 | 九九视频只有精品六 | 国产精品免费播放 | 你懂的在线免费视频 | 九九视频只有精品六 | 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 | 日本欧美在线视频 |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爱情动作片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快 |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 免费黄色视屏网站 | 婷婷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卡 | 国产婷婷| 欧美超高清在线观看 | α片免费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 | 欧美 日韩 中文 |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 99久久精品国内 | 2020久久国产最新免费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 | 狠狠干欧美 | 国产亚洲精品中文带字幕21页 |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性色 | 欧美日屁 | 噼里啪啦免费版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二区 | 欧美性活生活视频 |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免费在线小视频 |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善良的嫂子3电影 | 国产免费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一区 | 免费在线一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