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7 10:43:5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我們自1956年起開展冬病夏治,用藥餅灸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咽炎、過敏性鼻炎、陽虛易感等,療效滿意。現對近5年來臨床所治的105例觀察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105例患者門診治療3年及以上者,病例診斷均符合《實用內科學》第11版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齡最大90歲,最小3歲,平均年齡44.2歲。屬慢性支氣管炎46例,支氣管哮喘46例,陽虛易感4例,過敏性鼻炎5例,慢性咽炎4例。
2 治療方法
藥餅制作:取延胡索、細辛、甘遂、白芥子各12g(為一成人患者3次的量,兒童藥量減少1/3),研末后用適量的新鮮姜汁調勻,制成直徑2cm、厚0.5cm左右的藥餅,取0.1g左右的麝香置于藥餅的表面作為藥引。取穴:天突、肺俞(雙)、心俞(雙)、膈俞(雙)。敷貼方法:于每年伏天的頭伏、二伏、三伏11點前貼敷。準確定位后取藥餅放于穴位表面,用醫用膠布固定,囑患者于午后1時取下敷貼膏,如熱辣感不強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如熱辣刺痛感太強難以忍受則提早取下,以免皮膚起泡。注意事項:貼敷期間忌辛辣、冷飲。防止大量出汗以免藥餅脫落。如有皮膚紅腫起泡,消毒后用針灸針刺破水泡后用棉簽擠干液體,再涂龍膽紫,避免摩擦水泡。皮損恢復前不要洗澡。連續3年為1療程,療程滿后可繼續治療仍有效。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治愈:主要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好轉:主要癥狀及
體征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無效:主要癥狀及體征未明顯改善或惡化。
3.2 治療結果:105例患者經上述方法治療后,治愈20例,好轉72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87.62%。具體分病種觀察情況見表1。
4 體會
【關鍵詞】穴位敷貼;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療效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氣管哮喘,因患病人數多、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沉重等特點,近年來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所面對的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此類疾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一般治療上應用祛痰劑、鎮咳、平喘藥或抗膽堿藥、β受體激動劑、激素等對癥處理,但臨床上存在療效不顯著、耐藥和毒副反應等不足。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3]。故本研究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科住院患者92例,兩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所規定診斷標準;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氣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氣管炎15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齡41~82歲,平均(65.25±9.34)歲,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齡47~81歲,平均(67.50±9.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肺功能、癥狀等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臟疾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過敏體質、局部或全身皮膚感染等。
1.2治療方法分別按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2008年修訂的《COPD診治指南》,哮喘學組2008年修訂的《支氣管哮喘診治指南》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對照組:控制性氧療、支氣管擴張劑、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癥狀好轉后減量)、祛痰劑、霧化吸入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穴位敷貼治療,貼敷藥物為穴位敷貼治療貼(上海豐澤園醫藥研究所研發),貼敷部位:包括肺俞(雙側)、腎俞(雙側),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風門、定喘;貼敷時間:每天上午外敷相關穴位,1日1次,治療7天,每次貼2~4h,依個人皮膚敏感度不同,可適當增減時間。
1.3護理干預
1.3.1一般護理病房環境安靜、舒適;提前準備敷貼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治療的目的、方法、療效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惑和不安情緒。
1.3.2操作護理操作護士敷貼前需洗凈雙手,操作時,一般站于病床右側,貼前清潔患者局部皮膚,確定貼敷穴位,將治療貼貼于相應位置,將雙手拇指指腹在貼有治療貼的穴位緩緩施加壓力至患者能耐受為度,局部感覺以酸、麻、脹為宜,按壓手法為先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接著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每個穴位持續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貼的穴位,共持續15~20 min。
1.3.3操作后護理一般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若貼敷后局部皮膚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時,應立即取下藥膏,囑患者切勿抓撓,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告知醫師,必要時聯系皮膚科會診。
1.3.4情志護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喪失,加之社會、家庭、環境、經濟等多方面的壓力,常常伴有焦慮情緒,對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護理人員需經常關心患者痛苦,耐心傾聽其主訴,并協助患者獲得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關懷。
1.3.5飲食護理告知患者在貼敷治療期間,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或軟食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飲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觀察指標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參照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支氣管炎”章節所觀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癥狀、兩肺的聽診)及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MRC),治療第1、7天各評估一次。
1.5臨床癥狀療效判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療效評定方法:以治療前后的積分差與治療前的積分相比的比值來評定療效:療效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①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率≥95%;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證候積分
1.6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土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或四分位數表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正態分布),對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Mann-Whnitney U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3討論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程長,發展病情遷延不愈,導致患者肺功能明顯下降、呼吸困難等癥狀亦較明顯,因此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期望于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發揮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貼,由治療膏、醫用膠布和保護膜構成,通過生物波效應和經絡穴位效應發揮作用。特別是它能通過吸收人體和周圍環境的能量,發射8~14μm的生物波,該波作用人體時通過“吸收”、“透射”、“反射”等過程,產生“生物共振”效應作用于人體穴位,通過經絡傳導發揮其疏通經絡、調節氣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體內確實存在由機體細胞為基本單位的生物場,該生物場自人體組織細胞的物理場效應而表現出來[5]。
同時,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廣泛應用于COPD、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評估,與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能夠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臨床癥狀。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訂版,已將該量表列入病情評估體系中,其可靠性和反應性均較滿意,可以體現出患者的健康損害[6]。
本研究發現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在臨床療效、呼吸困難指數指標方面均優于常規西醫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其具有費用低廉、操作簡便等優點,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姚建義,苗樹軍,紀雪梅,等.我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0):15-17.
[2]崔宴醫.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貼敷治療緩解期哮喘500例[J].中醫雜志,2009,50(5):438-439.
[3]王蘭娣.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補肺益壽合劑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9,26(6):33-35.
[4]王超東,鄧柏穎,蘇莉.經絡實質假說的文獻綜述[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1):71-72.
[5]張懷亮,潘鈺蔚,李曉霞,等.中醫經絡細胞生物場與生物共振概述[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性病學雜,2009,8(5):329-330.
關鍵詞:納洛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2-0105-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病人數多,占40歲以上人群的8.2%,病死率高,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目前以傳統的給藥、物理和手術治療,效果不佳,或伴有并發癥[1]。本文以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Ⅱ型呼吸衰竭的68名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61~85歲,病程為5~15年;治療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58~82歲,病程為5~15年。兩組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采取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治療,包括祛痰平喘、消炎、抗感染、止咳、抗生素、吸氧、補充人體電解質和營養,維持平衡;治療組采用在患者常規綜合治療基礎上,再使用納洛酮靜脈滴注,直到呼吸平穩后可停藥,療程1周。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嚴密觀察其意識情況,呼吸情況及血氣分析等生理指標數據的變化。
1.3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軟件SPPS17.0進行統計分析,P
2療效判定標準[2]
顯效:患者肺功能有了明顯改善,呼吸系統的感染也得到有效控制,咳、痰、喘癥狀明顯減輕;有效:患者肺功能有一定改善,呼吸系統感染基本控制;無效:患者病情無明顯改善甚至出現死亡。
3結果與分析
由本文研究結果可知,對患者肺功能和呼吸系統恢復情況的評價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1]張志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臨床診斷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2):209-210
[2]馬存有.納洛酮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58例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2,19(33):4126-4127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氣驅動式霧化吸入;超聲式霧化吸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死率高。由于其進展緩慢,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1、2]。霧化吸入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較口服藥物治療相比具有藥劑量小、見效快、副作用少和使用方便的特點。但霧化吸入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危重患者表現尤甚。為探討超聲式和氧氣驅動式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療效,筆者對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間本院住院治療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年齡58~76歲,中位數年齡65歲。其中男76例,女44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并排除支氣管擴張、肺間質纖維化等疾病,將120例患者隨機分入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臨床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止咳、化痰、氧療等常規治療,兩組所用霧化液配置相同,霧化吸入液為復方異丙托溴銨溶液2.5ml+氨溴索注射液15mg。超聲霧化選用超聲波霧化器,氧氣霧化選用氧氣霧化器,用氧氣做氣源,氧氣流量一般在6-8L/分,吸入時間約10-20分鐘。2組霧化吸入療程為5~7d,2次/d。
1.3觀察指標:兩組霧化吸入后30min后行血氣分析,比較PaO2、PaCO2變化。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前兩組PaO2與PaCO2無顯著差別,治療后觀察組PaO2顯著優于對照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60例對照組患者8例出現胸悶不適、呼吸困難癥狀。60例觀察組患者有2例出現輕微頭暈,其余患者無明顯不適反應。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率較高,我國近期的調查顯示其患病率占40歲以上人群的8.2%,病殘率及病死率高,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會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氣道受炎癥刺激而致痙攣,同時由于患者長期呼吸肌疲勞,合并肺感染后,炎性滲出增多,導致潮氣量減少,缺氧和CO2潴留癥狀嚴重,合理氧療及霧化吸入是治療的重要輔助手段[3、4]。
本組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aO2顯著優于對照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本組采用的是復方異丙托溴銨溶液+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異丙托溴銨是膽堿能M受體阻斷劑,M受體主要分布于大中呼吸道,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要為大中呼吸道痙攣,因此臨床上異丙托溴銨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氨溴索是一種動力型祛痰藥,能有效地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形成表面活性物質,調節交流和黏液的分泌,增加抗菌治療效果[8]。
在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護理中,我們的體會是:①霧化前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霧化吸入可以帶來的臨床獲益,對于心情焦慮、煩躁的患者給予心理疏導,緩解負性情緒。耐心地解釋用藥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②氧流量調節:超聲霧化接鼻導管3L/min,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時為5~6L/min。氧流量過小,藥物吸入少,氧流量過大會導致霧化器與流量表連接處脫管。③正確:霧化前協助患者采取正確,可采取高枕位、端坐位,將頭抬高30度,這樣更有利于霧化液到達肺深部。④霧化指導:在患者霧化吸入前后均應漱口、刷牙,霧化藥液應現配現用,藥量準確,治療前后30min避免進食及喝水,以免影響藥物治療效果。⑤密切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在霧化吸入過程中應避免藥液或氣霧接觸患者眼睛,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呼吸、心率及SPO2等,發現不良反應要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利用氧氣驅動式霧化吸入異丙托溴銨及氨溴索溶液可改善呼吸道局部痙攣,有效緩解呼吸困難,不良反應好,患者依從性好。與超聲式霧化吸入相比,氧氣驅動式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黃勇,崔社懷,李昆霖,等.兩種不同霧化吸入劑聯合應用孟魯司特改善重度COPD穩定期患者的作用.重慶醫學,2009,38(15):1908-1912.
[2]祝安華.霧化吸入時氧療途徑對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氧飽和度的影響.臨床護理雜志,2006,5(1):7-9.
[3]林梅.兩種吸人方法對兒童支氣管哮喘效果觀察與護理.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13):1651-1652.
[4]潘春燕,廖飛雪,章燕華,等.不同霧化吸入方法對COPD患者的療效觀察及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2):15-16.
[5]楊春梅,王鎮山,臧育霞,.2種霧化吸入方法對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氣末C02分壓及血氧飽和度影響的比較.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70-71.
[6]曾穎,夏莘,秦燕,等.96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霧化吸入療效觀察.重慶醫學,2009,38(23):3042-3043.
【關鍵詞】 無創正壓通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肌疲勞
中圖分類號 R56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6-0019-02
COPD是一種嚴重并且普遍的呼吸系統疾病,常常伴隨有呼吸衰竭癥狀,病情發展較慢,但會隨著病程的延長而加重,甚至導致日常活動能力的喪失。目前為止已經是全球第五大致死疾病,每年都有百萬人被診斷為COPD[1]。COPD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慢性咳嗽、咳痰、氣短或者呼吸困難、喘息和胸悶等。RMF是COPD常見的并發癥,傳統的有創通氣是治療COPD合并RMF的有效手段,但是有創通氣不僅花費大、痛苦且易引起感染[1]。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考慮使用NPPV來治療COPD并RMF。本文對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COPD并RMF患者37例采取NPPV治療,效果顯著,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5月-2013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共收治74例COPD并RMF患者。COPD的診斷標準按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的COPD診治規范進行診斷。而肌肉疲勞主要通過下列癥狀進行判斷:呼吸急促、困難或者呼吸不同步等。隨機將兩組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42~75歲,平均(53.1±17.2)歲。對照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44~79歲,平均(56.9±15.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均經患者及其親屬知情同意。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抗感染、酸堿平衡糾正和支氣管擴張。試驗組經口鼻面罩進行NPPV,選擇壓力支持(PSV)+呼氣末正壓(PEEP)通氣模式,吸氧流量為5 L/min,每次持續時間為1~2 h,2次/d。治療結束后,統計患者預后情況和住院時間。
1.3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9.0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治療結束后,試驗組患者有4例患者出現呼吸衰竭,其中1例死亡,對照組有12例出現呼吸衰竭,5例死亡,兩組預后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COPD并RMF的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逐漸出現呼吸困難,直至呼吸衰竭,傳統的機械通氣法對治療COPD并RMF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傳統的機械通氣法會使患者比較痛苦,且花費較大,有些患者及家屬就可能會選擇拒絕治療[2-6]。而對于醫生來說,也會考慮到采用傳統通氣機械治療后容易產生并發癥,例如肺炎等,另外患者采取了傳統通氣機械治療后對通氣機械有較強的依賴性,這些問題也會讓醫生猶豫不定[7-10]。
表1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及住院時間比較
組別 治愈(例) 未治愈(例) 住院時間(d)
試驗組(n=37) 33 4 10.2±2.4
對照組(n=37) 25 12 21.5±6.8
無創正壓通氣是一種不需要人工氣道的機械通氣方法,20世紀90年代大量研究評價了此技術用于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充血性心臟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等疾病的療效,使得該技術被廣泛應用,該技術常需要借助呼吸機而實現[11-13]。筆者本次研究利用NPPV治療37例COPD合并RMF患者的結果表明,NPPV治療能顯著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并且明顯的改善患者的預后。因此,NPPV治療COPD合并RMF應該在臨床上進一步進行推廣。患者可以在早期便接受NPPV治療,無需先經過常規治療,而對于呼吸道感染嚴重的患者則需要先進行抗感染治療,待病情有所好轉之后再采用NPPV治療。
參考文獻
[1]Elliott M W.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new gold standard//Applied Physiology i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M].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335-338.
[2]韓李周,吳艷艷.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早期肺性腦病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7):1231-1232.
[3]呂鵬翔.BiPAP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8):68-69.
[4]沈宏韜,顧雪峰,邵傳利,等.BiPAP無創呼吸機治療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臨床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2):218-219.
[5]呂文.中醫藥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療效[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6):676.
[6]史增信.中醫藥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療效研究[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31):101.
[7]徐淑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無創通氣的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13,18(7):3935-3937.
[8]趙紅旗,羅曉寒.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臨床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0,7(2):95-97.
[9]葉爾肯,凌曉菲.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急診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7): 259-260.
[10]朱應群,范杜,李,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癥狀緩解策略的探究[J].醫學信息,2012,25(7):172.
[11]李鳳,胡德忠,董麗萍.無創呼吸機治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94-95.
[12]黃玉蓉,閔麗,郭素君,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并發呼吸衰竭甲狀腺激素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新疆醫學,2009,39(9):48-50.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無創正壓通氣 呼吸衰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35
Key words COPD;NPPV;Respiratory faillur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以氣流受限為特征,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老年人多見,患病率較高。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重,病死率較高。早期應用NPPV治療AECOPD的療效逐漸得到肯定。本文就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應用NPPV治療進行臨床研究。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2月~2010年2月收治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57.2~78.1歲,平均67歲。均符合AECOPD診斷標準[1]。
方法:32例隨機分為標準治療組16例和NPPV治療組16例。標準治療組:常規氧療、積極抗感染、激素、支氣管擴張劑、祛痰劑、營養支持、糾正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等治療。NPPV治療組:標準治療組的治療基礎上,采用雙水平氣道正壓BiPAP呼吸機進行輔助通氣。
結果
兩組在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見表1。
兩組治療前HR、RR及血氣分析指標比較,見表2。
標準治療組和NPPV治療組住院病程差異有顯著性,見表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發作期過后,臨床癥狀雖有所緩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繼續惡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種有害因素的影響,經常反復發作,而逐漸產生各種心肺并發癥。
本研究結果表明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經NPPV治療24小時后與對照組相比HR、RR及血氣分析指標均有明顯改善。NPPV組平均住院病程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吸氣時給予壓力支持(IPAP)幫助患者克服氣道高阻力以增加肺泡通氣量,改善呼吸肌疲勞,降低耗氧量與CO2產生量,同時也能改善氣體在肺內分布不均的狀況,改善彌散,減少無效腔氣量;呼氣時給予壓力支持(EPAP)可對抗內源性呼氣末正壓,防止細支氣管的氣道陷閉及肺泡萎陷,改善通氣和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增加肺氧合,改善彌散功能,促使肺泡內CO2有效排除,從而達到提高PaO2、降低PaCO2的目的。早期使用NPPV可緩解呼吸肌疲勞、防止呼吸功能不全進一步加重及提高患者的自主排痰能力有關,防止呼吸衰竭進行性加重。本研究結果顯示,NPPV可加速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PaO2、PaCO2,早期使用能阻止病情的發展,可明顯縮短住院時間。NPPV是治療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一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統化整體護理;臨床療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組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性,疾病進行性發展,多發生于老年人[1]。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氣短或呼吸困難等,病情反復發作,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2]。在臨床治療中,除了對其進行正規的抗炎、止咳化痰、平喘等治療外,正規的護理對該病的預后起著重要作用。我科自2013年4月~2014年8月對50例COPD患者給予系統化整體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COPD患者,住院2w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COPD學組修訂的COPD診治指南[3]中的各項診斷標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咳痰、咳嗽、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排除存在認知障礙、嚴重心肺功能衰竭及其他降低生活質量的疾病的患者。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58~81歲,平均(70.2±4.8)歲;病程1~12年,平均(6.38±1.27)年;慢性支氣管炎型30例,肺氣腫型20例。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進行相同的常規治療,包括抗炎、止咳化痰、平喘及氧療等;若患者出現其它癥狀給予相應對癥治療。
1.2.2護理方法
1.2.2.1入院護理 在患者入院時對其進行評估,包括自理能力、睡眠、飲食,咳痰量、顏色以及咳嗽的頻率,是否有吸煙史,患者胸悶、憋氣的程度,是否合并肺感染,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制定個體化護理計劃。
1.2.2.2健康教育 對患者進行疾病宣教,包括病因、影響因素及治療護理措施,指導患者進行合理安全用藥,告知患者該病治療及護理的重要性,告知患者要堅持治療。
1.2.2.3心理護理 由于該病病程較長且容易復發,患者常產生抑郁、恐懼、焦慮等心理,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消除相關不良情緒,以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
1.2.2.4康復期鍛煉 在急性期要減少活動,最好絕對臥床;當患者癥狀緩解后,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鍛煉:包括有效的咳嗽及咳痰,深而緩慢的呼吸,根據患者肺功能制定運動計劃,若患者在鍛煉時出現心悸、胸悶、憋氣等癥狀時應及時停止鍛煉并臥床休息。
1.2.2.5飲食護理 指導患者進行合理、易消化飲食,少量多餐,食用高維生素、高蛋白質類食物,減少或者不食用刺激性食物,指導患者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戒煙戒酒。
1.2.2.6氧療護理 告知患者氧療的重要性,采取持續低流量吸氧,在吸氧過程中,密觀患者病情變化,避免由于吸入氧氣濃度過高引起酸中毒及二氧化碳潴留;在吸氧過程中使用濕化瓶以保證氧氣的濕度,避免因氣道、鼻腔的干燥而阻礙痰的排出。
1.2.2.7出院前護理 告知患者出院后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正確且規律服藥,告知其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
1.3評價指標 入院2w后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價,包括以下方面。
1.3.1肺功能檢測 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氣容積(FEV1)及第1s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 FVC)。
1.3.2治療有效率測定 分為4個水平,即臨床控制(動脈血氣正常,咳痰、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消失)、顯效(咳痰、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和血氣分析明顯改善)、有效(咳痰、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和血氣分析有所改善)及無效(咳痰、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和血氣分析無改善)。計算治療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臨床控制率。
1.3.3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SGRQ量表[4]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分,該評分系統包括社會活動能力、抑郁癥狀、焦慮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四個方面,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P
2 結果
2.1肺功能檢查 2w后患者FVC、FEV1及FEV1/FVC分別為(2.54±0.26)、(1.99±0.23)及(78.35±6.65);對應指標入院時分別為(2.08±0.53)、(1.19±0.31)及(57.21±8.65);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治療有效率 治療總有效率為92%,其中達到臨床控制18例、顯效21例、有效7例、無效4例。
2.3生活質量評分 根據SGRQ量表評分,入院后2w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各指標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COPD是臨床中尤其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征為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但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若治療不當或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加之該病容易復發,患者及家屬容易滋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一步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5]。有文獻表明,單純的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法有效阻止疾病的發展,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6]。
結果顯示,經過2w的治療與護理,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92%,FVC、FEV1及FEV1/FVC等各項肺功能指標較入院時明顯改善(P
我們采用的系統化整體護理是根據患者的心理、生理、文化、社會及精神狀況等各個方面的需要,來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對患者各方面進行評價,預測患者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規范護士的行為,提高護士的職業水平;對患者進行宣教,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消除其顧慮,改變其不良習慣,以此來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
綜上,系統化整體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魯萬芳,郭曉芬.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護理[J].天津護理,2010,18(4):213.
[2]尚茜,鄭美瓊,孫亮.慢阻肺護理管理的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4):220-221.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定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4]朱圓,余小萍,潘莉倩.看護者認知行為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7(6):201-203.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無創正壓通氣
[中圖分類號] R56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7(c)-0038-03
Application value analysis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acute c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CHEN Ming-hui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ming New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complicated with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57 patients with AECOPD complicated with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from July 2012 to June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28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29 case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number table.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treatment plus inhalant of budesonide and formoterol powder.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Improvement conditions of ventilation,oxygenation,heart rate and breathing frequency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heart rate and breathing frequency,the level of PaCO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at 2,72 hours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the value of pH and the level of PaO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at 2,72 hours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肺功能可急劇下降,嚴重者可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改善或延緩肺功能、糾正Ⅱ型呼吸衰竭是治療的主要目標[1-2]。近年來,無創正壓通氣(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各種疾病導致的呼吸衰竭中被廣泛應用,其中就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導致的Ⅱ型呼吸衰竭[3-4]。本院將NIPPV措施用于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57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齡43~79歲,平均(59.3±10.6)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觀察組(29例)和對照組(28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齡為(59.1±10.7)歲;平均病史為(19.3±2.6)年。對照組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齡為(61.2±11.8)歲;平均病史為(18.9±3.0)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標準[5]。②伴有急性加重和呼吸困難等相關癥狀,如氣短、喘息、咳嗽咳痰或痰量增多,痰液性狀改變呈黏液膿性或伴有咳痰能力下降。③動脈血氣檢查提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④神志清楚,有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存在,無排痰障礙。⑤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對本研究內容知情。
1.2.2 排除標準 ①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癥、支氣管哮喘等患者;②合并嚴重的心、肝、腎、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③對藥物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等過敏者;④對NIPPV不能耐受者;⑤孕婦和哺乳期婦女;⑥因酗酒、吸毒和其他原因不能遵從治療方案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氧療、抗感染、祛痰、糾正酸堿失衡等常規治療,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英國阿斯利康公司生產,商品名:信必可都保)吸入治療,每次吸入160 μg/4.5 μg,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美國偉康公司生產的BiPAP version型呼吸機配合進行NIPPV治療。治療前,要提前跟患者進行溝通,做好其思想工作,避免因患者的恐懼心理而給治療帶來負面影響。治療時,可采用經鼻(面)罩雙水平氣道正壓(BiPAP)進行輔助通氣,通氣時須選定固定的工作模式,包括壓力支持通氣(S)或壓力控制通氣(T)兩種模式,同時將呼吸頻率調整為12~16/min。隨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輔助壓力進行合理調節,可遵循逐步增加的原則,將初始吸氣壓力(IPAP)設定為0.78 kPa(8 cm H2O),呼氣壓力(EPAP)設定為0.39 kPa(4 cm H2O),等到患者適應以后,再以2 cm H2O/次的水平進行遞增,直至將吸氣壓力調節到0.98~1.96 kPa(10~20 cm H2O),呼氣壓力調節到0.39~1.59 kPa(4~6 cm H2O)。在進行輔助吸氣的整個過程中,要將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保持在90%~95%之間。在治療早期,每次通氣要持續24 h以上,隨后根據患者的病情好轉程度將壓力支持水平逐步降低,同時將通氣時間減少到2~4 h、1~2次/d即可。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治療前、治療2 h后、治療72 h后的心率、呼吸頻率、血氣變化。統計兩組的出院率、插管率、病死率和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2、72 h后的心率、呼吸頻率、PaCO2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同時間段,pH值、PaO2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同時間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預后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對照組的不良事件主要為血肌酐增高1例,頭痛1例,口干2例,經對癥處理后緩解。觀察組的不良事件主要為口干2例,面部皮膚損傷2例(與機械通氣相關的不良事件),胸悶、氣喘加重3例,腹脹4例,經對癥處理后癥狀均緩解。觀察組的出院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插管率、病死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治療預后及住院時間的比較[n(%)]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老年人多發[6],其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預后不佳。對于該類患者,可通過制訂合理的方案改善其通氣功能、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插管率及降低死亡率[7],主要措施有以下兩點。①藥物治療:早期使用藥物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減少插管率。②加強輔助通氣:通過機械輔助通氣的方法,加強肺通氣,減輕呼吸困難,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
由于NIPPV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近年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療中,多在早期就采取該方法[8]。相關研究顯示,Ⅱ型呼吸衰竭導致的低氧血癥能通過NIPPV得到明顯糾正,且二氧化碳潴留及呼吸性酸中毒也能得到有效減輕和緩解[9]。除此之外,NIPPV療法能有效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臟前負荷,減慢心率,很好地改善其心功能[10]。BiBAP呼吸機能夠提供較高的吸氣壓(IPAP)和較低的呼氣正壓(EPAP),雙向壓力支持通氣[11],即患者吸氣時會有較高的IPAP作為壓力支持(PSV),呼出氣體時能自動調低到較低的EPAP。當患者自主呼吸較為穩定時,PSV能在患者吸氣時給予一定程度的壓力支持,讓患者吸氣增加,從而保證適量的通氣量,同時也能讓患者呼吸頻率、做功和耗氧量隨之減少,并有效降低PaCO2水平。與此同時,采用PEEP能有效降低CO2水平,原因主要在于PEEP能避免小氣道陷閉,而肺泡萎縮和不張癥狀也能得到緩解[12]。
當氣道分泌物較少、呼吸平穩、神志尚清楚時,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宜早期使用NIPPV[13];當患者出現中等程度呼吸困難、呼吸需要呼吸機參與、pH
綜上所述,無創正壓通氣治療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患者預后,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 Ford ES,Mannino DM,Giles WH,et al.Prescription Practices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survey 1999-2010[J].COPD,2014,11(3):247-255.
[2] Mapel DW,Roberts MH.Management of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combination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and long-acting β-agonists:a review of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J].Drugs,2014,74(7):737-755.
[3] 劉曉燕,馮國和,吳立燕.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Ⅱ型呼吸衰竭療效分析[J].浙江醫學,2014,14(7):624-628.
[4] 黃楚麗.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急性加重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6):133-135.
[5]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6] 劉升明,王小平,王大禮,等.廣東部分地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狀況調查[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8):747-752.
[7] Karabis A,Mocarski M,Eijgelshoven I,et al.Economic evaluation of aclidinium bromide in the manage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COPD:an analysis over 5 years[J].Clinicoecon Outcomes Res,2014,6(2):175-185.
[8] 詹慶元,黃絮.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指征[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38):2966-2967.
[9] 趙蕾,丁薇,曾海珠.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9(13):3740-3741.
[10] 李波,陳明賢.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發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3):358-360.
[11] 童國強,熊小明,羅于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3):69-70.
[12] Kelly AM,Kerr D,Clooney M.Outcome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treated for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J].Chest,2008,134(5):1033-1036.
[13] 李新科,汪金鋒.無創通氣早期治療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時間窗探討[J].中國急救醫學,2009,29(10):932-935.
[14] 董芳,佘暉,袁秀勇,等.BiBAP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合并多發性肺大皰臨床觀察[J].國外醫學呼吸系統分冊,2005,25(12):943-944.
關鍵詞:無創機械通氣;COPD;Ⅱ型呼吸衰竭;護理干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破壞性的肺部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氣流受限通常呈進行性發展并與肺對有害顆粒或氣體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常易合并Ⅱ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又稱高碳酸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嚴重的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嚴重的Ⅱ型呼吸衰竭病死率較高,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癥,機械通氣尤其是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是搶救患者的重要手段[1]。但在呼吸機使用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會引起嚴重并發癥,因此在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進行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為探討應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護理干預方法及其護理效果,本文特選取我科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應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給予不同護理方式,觀察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應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26例和對照組21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3例,年齡61~77歲,平均年齡68歲。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實驗組給予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
1.2.1常規護理方法 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定時翻身、飲食、、口腔及皮膚護理等常規護理措施,密切觀察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出現相應病癥通知醫生并協助護理。
1.2.2護理干預方法 ①帶機過程中的護理:首先根據患者舒適度選擇合適,如坐位、半臥位,保證呼吸道通暢。協助患者翻身取舒適不會影響無創通氣效果[3]。根據患者臉型和舒適度選擇合適的鼻面罩,調節好松緊度,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幅度、呼吸機參數及心電監護、基本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等的動態變化。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協助醫生查出原因并迅速給予處理;②氣道護理:保證有效濕化,避免建立人工氣道后導致呼吸道粘膜脫水干燥;協助患者排痰,保證呼吸道通暢,但是病情危重或痰液過多的患者不宜一次性將痰液吸凈;③心理護理:因病史較長并反復發作及長時間佩戴面罩帶來的憋悶感和使用呼吸機時的噪聲也易使患者產生恐懼、焦慮、抑郁。因此,給予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在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導護理后可以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④并發癥護理:在使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容易發生胃腸脹氣、口咽干燥、誤吸、皮膚損傷等并發癥。針對胃腸脹氣護理人員可告知患者以鼻吸氣,以口呼氣來避免;對于口咽干燥可者可加強霧化濕化力度來緩解;注意通氣時間,避免飽餐后使用,鼓勵患者咳嗽、咳痰也可有效防止誤吸的發生;有研究表明使用口鼻面罩壓力過大時阻礙了組織灌注會導致皮膚壞死[4]。因此在使用口鼻面罩時應首先應選擇合適松緊度,如果使用時間過長可預防性增加紗布襯墊以防止壓力過大造成皮膚損傷。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輸入Excel表格,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總體護理效率比較見表2。
3 討論
COPD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作為一種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多易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其患患者數多,病死率高,并且常呈緩慢進行性發展,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多采用機械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尤以無創機械通氣為首選。而在使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過程中合理有效地給予護理干預措施,對于取得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提高患者救治率,促進患者康復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臨床廣泛應用[2]。
參考文獻:
[1]肖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40例臨床護理[J].中醫藥導報,2009,15(1):75-76.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