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9 16:08:2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低碳經濟的目標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一、在傳統經濟的模式下,電力企業行為目標的多元性以及局限性
第一,電力企業傳統的多元化的行為目標。
如果我們從計劃經濟的角度進行分析,從產權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國有企業可以說在微觀經濟中占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并且電力企業在國有企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電力企業在微觀經濟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與此同時,電力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也都要圍繞著國家的經濟利益而展開。這是因為,電力企業并沒有自主的權,而國家是通過企業的業績來綜合考量企業的業績。這也就是說,電力企業的行為目標只能制定為產值的最大化。
然而,現在的社會正是處在一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當中,因此微觀經濟的主體產權結構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電力企業在影響力等方向還是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從經營結果方面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電力企業在經營之后的利潤不僅可以直接的反映出國有企業在創造剩余產品的時候的多少,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的經濟效益的高低,以及對國家的經濟貢獻的多少。
在這種情況下,電力企業就會自然而然的將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行為目標。在市場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的時候,電力企業就開始和其他一些的上市公司一樣,將“股東財富的最大化”作為了新一輪的行為目標。然后,在事實上來說,這一行為目標的確定并不適合我國目前發展的國情,這一目標同時也很難被廣泛的承認和實現。
第二,電力企業傳統行為目標的局限性。
通過我們對于微觀經濟主體多元化的行為目標的考察,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產值最大化”或者是“利潤最大化”還是“企業價值的最大化”這些行為目標都是以價值作為最終的考量標準。而這一行為目標制定的方向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樣的大背景下力求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有一定的相悖之處。
并且“最大化”的目標帶有一定的極端性的色彩,如果是出于低碳經濟的框架之下,微觀經濟的主體應該出于多邊治理的情況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還是將“最大化”作為行為目標,那么就會勢必與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及微觀主體目標的確定之間產生較大的沖突。這是因為,首先,將價值最大化作為經濟主體的行為目標,很容易就會讓電力企業經濟行為以及決策帶有短期傾向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忽視企業的長遠發展。
從另一個方面看,“最大化”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因為缺乏了一定的邊界而顯得目標制定不夠清晰。這也從某種角度上表現為最大化實際上就是無邊無際的,同時它對于企業行為目標的實現也是不現實的。同時,電力企業的經營者主體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約束,所以在企業當中也并沒有過多的激勵措施,所以這一行為目標是非常難以實現的。
二、將電力企業的行為目標進行重塑同時也是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一,在傳統行為目標制定下的企業行為并不利于發展低碳經濟。
在國有企業傳統的行為目標下,多元目標化下支配競爭的情形下,市場競爭的結果下也必然會受到這個行為目標的影響。在這種情況會造成生產過剩或者是低效率低質量的這種情況。并且很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出現一些“惡性競爭”的情況。
與此同時,電力企業的行為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構成了中國轉軌經濟的一個微觀的基礎。這也就同時決定了在宏觀的經濟在運行中的一些基本的特征。例如說有大量的重復投資,或者是產生一些供大于求的惡性競爭、甚至會出現價格大戰或者是全行業虧損的情況出現。同時,為了防止這些情況的產生,我們就一定要從根源上,從電力企業行為目標的變革上面來考慮和解決在生產中容易產生的生產過剩或者是低效率的問題。
第二,電力企業行為目標的制定應該和在低碳經濟中所承擔的社會使命與責任相匹配。
由于電力企業在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占有著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不僅僅是能表現微觀經濟的一個主體,同時還是政府作為干預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電力企業應該成為中國經濟建設中的領跑者,并走在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在目前世界上資源緊缺,呼吁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之下,電力企業應該充分利用政府、人才、政策、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優勢,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來引起整個社會對于低碳經濟模式的關注。用這樣的經濟形勢帶動起一個新的風潮。另一方面,電力企業本身也要自覺的承擔起這樣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成為環境保護的優秀公民。
三、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下電力企業行為目標的選擇
在低碳經濟大背景的影響下,電力企業的行為目標應該和宏觀的經濟保持一致,同時也要體現出利益相關者的長期利益的導向,這也就是說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的電力企業的行為目標的制定既要做到利人,又要做到利己。這樣才能保證電力企業經濟的快速穩定的增長。
第一電力企業的價值可持續增長的目標一定要與行為經濟學的行為主體雙重動機論做到相互契合。
從行為經濟學上看,新古典經濟學是建立在一個顯示偏好的假定的基礎之上。這樣就是說個體具有單一的自利的動機存在,而顯示偏好就是這種動機的外在的表現形式。這也就要求我們只需要對觀察個體所顯示出的選擇行為,而并不需要我們對行為背后的心理和動機做出考慮。然后從實際的情況出發,選擇行為的不同完全有可能是出于不同的選擇動機而產生的。這也就說明選擇偏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個體行為的本質。而自利與利他也同時應該作為在研究經濟問題的一個邏輯的起點。這是因為行為個體的本性是自利動機和利他動機的雙重行為動機,它預設每一個行為個體都是自利和利他的矛盾的統一體。
第二,電力企業價值的可持續增長目標與可持續的發展、價值的增長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三者應該做到相輔相成。
如果要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入到電力企業的行為目標當中,那么實質就是要求電力企業要承擔起一個社會責任人的身份。首先一定要帶頭將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思想進行到底,并且要兼顧利益相關者的長期利益。這樣才能追求電力企業的長期發展和總價值的不斷增殖。同時,在自利和利他的雙重的動機之下,才能做到自身的良性循環,進而會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在傳統的行為目標的主體之下,微觀的經濟主體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所考慮到的成本只是經濟活動中的經濟成本。同時也正是這種短期的效益觀和經濟觀導致了資源方面的問題產生。
三個指標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它們最終都指向一個共同的話題:控制并減少CO2的排放量,如何才能從目前一個嚴重依賴化石能源的重工業發展中國家逐步過渡到非石化能源依賴的溫室氣體(CO2)排放量比較合理的低碳型較發達國家?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當前CO2排放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1.1能源消費現狀
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國,我國有著與世界上其他國家迥異的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相對于世界其他主要大國,我國煤炭儲量資源相對豐富,占目前世界探明儲量的13.5%,總共為1145億噸,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居于世界第三位。而對應的石油、天然氣的化石能源探明儲量僅僅占到世界總儲量的1.3%和1.1%。我國目前的資源稟賦可以用“富煤、貧油、少氣”來形容。這種資源結構就必然導致我國的能源消費層次以“煤炭”為主。據2007年BP數據統計,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平均占28.5%、石油平均占比35.5%、天然氣平均占比23.7%、其他能源如水電、風電和核電總共平均占比為12.4%。通過數據比較,相對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國家,我國能源中煤的消耗量所占比例超過70%,遠遠大于世界上對煤的平均消費量;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只占總能源的22%上下,而其他主要國家大都超過50%;核電和其他新能源我國也僅僅只有8%[3]。2013年最新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依然不容樂觀,煤炭消費量比例為68%,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不變,依然為22%,水電、風電和核電則提高到了10%。這就表示我國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還將嚴重依賴于污染能力最強,CO2排放最大的煤的開采與消費來進行工業和社會現代化發展,而減少CO2的排放量將主要集中在逐步減少社會發展中對煤炭的過度依賴上。
1.2溫室氣體排放
行業按溫室氣體(CO2)排放量來統計,我國有著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行業。由于我國正處在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同時,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在低端制造業也獨占鰲頭,使得電力與熱力、制造業與建筑業的CO2排放量超過總排放量的80%,而其他國家大體也就50%上下。這就表示在接下來的不到7年的時間內,我國控制CO2的排放量將主要集中在電力與熱力部門和制造業與建筑業部門。
1.3單位能耗效率
從能源工業單位產品能耗的角度比較(如表1所示),我國在幾乎所有的能耗指標上都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的單位能耗。2007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折合為26.5億噸標準煤。基礎能源消費量1863.4百萬噸油當量,占世界基礎能源消費量總量的16.8%,但創造的GDP僅占世界的6.0%。以占我國電力70%的火電為例,雖然能耗從2000年的363克煤當量/千瓦時降低到2007年的333克煤當量/千瓦時,效率提高了近10%,但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還落后了11.4%。總體比較,我國的能耗效率在2007年相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近20%。換句話說,如果我國的單位能耗效率能夠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應的CO2排放量將相應降低20%。2012年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量更是達到36.2億噸標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因此,在未來不到7年時間,我國可以從提高單位能耗效率的角度間接減少CO2的排放量,同時提高單位能耗
1.4核心技術
我國的能源工業核心技術或關鍵材料大部分都控制在美英等發達工業國家。以新能源中的風電為例,我國目前雖然也有上兆瓦級別的整機以及部分的零部件生產能力,但更為關鍵的整機控制技術、葉片設計技術、新型碳纖維葉片材料、以及葉片檢測和軸承技術還大規模依賴于英美發達國家進口。我國風電專利的十大申請廠商中,前三名都是國外廠商,前十名中中國也只占三位,專利總量僅僅占總比例的20%。這就意味著我國必須提高國內能源領域的科研水平,逐步掌握能源工業核心技術才能在未來低碳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
1.5森林覆蓋率
我國的森林覆蓋率相對于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偏低(如表2所示)。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蓋率為25.81%,日本更是高達64.57%,而我國按下表的統計僅僅達到16.6%。我國國土遼闊,森林資源少,森林覆蓋率低,地區差異很大。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于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臺灣山地及東南丘陵,而廣大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而森林是CO2天然的凈化者,這就意味著我國將加大退耕還林的力度,在廣大西北地區推廣種植高CO2吸附能力的森林植被,以提高我國森林覆蓋率同時改善生態環境,達成向世界承諾的森林面積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的目標。
2針對以上障礙的五大應對措施
以上僅僅是從硬件條件上客觀分析我國能源和技術現狀,不包括我國制度環境,人文素質等情況。總之,能源現狀比較嚴酷,要達到我國2020年制定的CO2減排和新能源消費比重占15%的目標,任務比較艱巨。但是,危險總是意味著機會的到來,我國可以在今后的不到七年時間以著重解決上述五個問題的方式來進行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1大力發展新能源
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8》的資料顯示:全球的化石能源資源將在22世紀內開采殆盡。按照當前世界能源使用量推測,全球煤炭探明儲量可供生產使用133年,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供應更少,分別為40多年和60年。將當前的能源儲量與我國能源消費需求情況比較可知:我國化石能源供應前景不妙,三大化石能源中煤炭剩余儲量僅僅100年;石油探測儲量的保證程度不足20年;天然氣探測剩余儲量也不足30年。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依賴煤炭的特點,國家應該調整發展思路,將能源開發逐步轉向其他能源種類。破解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瓶頸,未來國家更多的要依賴于包括自然能源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和海洋能”;由可再生能源的衍生能源:比如生物燃料、氫能的新能源;還有核能源的發展。爭取在未來的7年時間內,在穩定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條件下,降低煤的能源比重到60%,增加新能源和核能比重到15%以上。
2.2可再生能源及綠色建筑針
對我國CO2的排放量主要集中在電力與熱力部門和制造業與建筑業部門的情況,國家應該逐步控制相關行業的CO2排放,減少部門對環境氣候的污染,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發電(如表3),新能源不僅可以解決我國對煤炭的能源依賴,還能極大減少碳排放量。針對制造業和建筑業中對環境破壞嚴重的企業,國家要堅決關停或限期要求升級制造設備和提高工藝水平,同時提倡綠色環保技術,比如建筑業中提倡綠色建筑等。
2.3推廣先進技術針
對我國的單位能耗效率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的情況,國家應整頓高能耗企業,提高能效技術國外引進和自主研發與推廣相結合方式。在中國的科研能力處于起步階段之時,比較可行的辦法是采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出新標準”的技術模式。以我國核能發電的大型先進壓水堆示范電站CAP1400(C即代表China,中國)項目為例,它就是我國在引進美國較為先進的AP1000技術基礎上,消化、吸收、全面掌握,再創新并開發出來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在功率上更為強大的核電技術,電功率由AP1000的125萬千瓦一次性提升15%到了140萬千瓦。像這種引進、吸收、再創新的技術革新手段也不存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
2.4打破壟斷,激發創新
針對我國能源領域核心技術控制在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情況,國家應該“打破壟斷,建立風投,激發創新”。針對煤、石油、天然氣和水力等部門的壟斷,已經使得我國失去技術創新活力。國家應該只在做好監管的前提下,放開民間市場,鼓勵風險投資,激發國民創新活力,讓民營資本在高新技術和新能源領域大展拳腳,承擔高風險的同時獲取高額利潤回報。國家在制定稅收等收費政策時對這部分企業降低收費標準,同時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比如貸款利率優惠等。
2.5植樹造林
針對我國森林覆蓋率低的問題,國家應該針對不同地域給與不同的政策激勵。對于廣大西北干旱地區,國家應該通過生物工程來培植耐旱、耐咸類植物品種,同時激發當地人的植樹造林熱情,給以相應財政補貼,落實專款到戶。對于西南邊區等貧困地區,國家應鼓勵當地居民大量種植生產乙醇的甜菜、甘蔗等和生產生物柴油的棕櫚油、可可籽等經濟類作物,既幫助當地居民提高經濟收入,又可以改善環境提高森林覆蓋率。
3國家戰略
[論文摘要]在草地畜牧業標準化的生產經營管理中。成本利潤分析和經濟核算的方法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為任何管理決策都要對成本和利潤進行分析,只有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的方案。才是可接受的方案。初步探討在建立貴州草地畜牧業國際標準化體系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成本利潤分析和經濟核算的方法嘗試介紹一些能運用于實際生產中的方法和表格,以幫助農戶和技術人員更加方便地掌握成本利潤分析和經濟核算的方法.
在貴州省草地畜牧業國際標準化體系的建設中,除了優良品種的選育、人工草地的建植、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外,我們還需要對養殖場(或養殖戶)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的經濟分析和經濟核算,從而幫助養殖戶或養殖場獲得理想的利潤。為此,對經濟核算的一些方法進行了探討。
1草地畜牧業國際標準化體系經濟核算的方法
在開始建立草地牧場之前,農戶應當首先考慮自己的資金是否足夠建立一個牧場,特別是開始兩年的預算尤其重要。預算包括建立牧場所需要的啟動資金成本和經營成本。
1.1建立牧場所需要的啟動資金
啟動資金成本是指在建立牧場時進行施工、購買各項設備物資所需的成本,通常發生在經營的第1年。一般來說,啟動資金成本除自籌部分外,均需要通過借貸來支付。借貸款及其利息的償還必須通過經營預算后,將啟動資金成本按年度攤派,這樣就可讓養殖農戶更加合理使用資金去經營牧場,并有經營利潤產生。
1.1.1在建立牧場前,農戶應當首先考慮的是(1)測算所需要的資金和所需成本內容,并在表格中填寫出來。(2)估計資金數量及何時需要這些資金,每個階段各需要多少?(3)完成第1年的預算,并決定資金總成本以及所需要的借貸數額。在表格上記錄這些數目。(4)完成第2年的預算,計算牲畜的狀況。然后,在第2年的預算表上填寫相關數目,完成表格。
1.1.2建立牧場所需的成本(1)建筑及設備成本。包括畜圈、青貯池、圍欄、給排水系統、照明、動力、便道、擠奶設備等。(2)基礎牲畜的購買。(3)肥料購買。(4)人工草場建植。
1.2建立牧場所需要的經營成本
第2年以后的預算主要集中在經營成本上,能夠顯示出牧場較長遠的效益。經營成本是指在牧場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開支,主要包括:勞動力成本、獸醫及技術服務成本、補充飼料成本、牲畜銷售(不同大小、性別和健康狀態的牲畜價格不同)、運輸成本、人工草場維護成本、貸款償還、圍欄、道路、圈舍等硬件維護成本和其它成本(水電、稅收等)。另外,每年因為牲畜數量及類型會有變化,所以農戶必須重新評估畜群的價值,并且牲畜的價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想比較科學地掌握其變化,可以使用表l來計算。例如:l戶農戶計劃購買5頭奶牛經營,第1年啟動的預算明細表和第2年的牲畜對賬表及預算明細表,見表1、表2、表3。
2草地畜牧業國際標準化體系經濟核算的作用分析
2.1放牧可減少常年經營的成本,保護生態,生產無公害產品。實現可持續發展
使用人工種草劃區輪牧技術飼養奶牛等草食牲畜,可在較大程度上降低牧場的飼料成本和管理風險。以獨山草種場為例:該場目前飼養奶牛300頭,全部采用全天候劃區輪牧的飼養技術喂養。以平均每頭牛日采食12kg營養平衡干物質計算,日需配合精飼料14kg,價值24.5元,但由于該場奶牛采用全天候放牧,每天采食鮮草7okg,每天僅需補精料1kg,價值15.75元,比傳統圈養節約飼料成本8.75元。該場全年可節約飼料成本95.8萬元。在節約飼料成本的同時,由于采取的是劃區輪牧技術,牲畜糞便直接排泄在草地上,通過分解成為牧草所需的最佳肥料,促使牧草生長,減少了施用肥料的成本,達到草畜和諧發展,保護自然生態的目的。
2.2圈養以青粗飼料為主可減少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在沒有放牧條件的城郊地區,飼養牲畜一般采用圈舍飼養的方式。采用這種方式喂養牲畜應對日糧的構成成本進行核算,以期把成本降至最低,達到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精料對于食草家畜不一定都是營養最平衡的飼料,它只是用作家畜的補充飼料之一,且價格較貴粗飼料營養價值很低,也只能在加工處理之后作為家畜的另一種補充飼料。但是,如果在夏、冬兩季采用引草入田的方式,即夏季和冬季分別在田土中種植適應該季節的牧草,用青綠飼草替代精粗飼料。經測算,大約6kg鮮草可生產1kg營養平衡的干物質,約合市場價1.2元,1kg配合飼料干物質的市場價為1.98元。由此可見,飼喂青綠飼料的成本最低,而且營養價值最高。
2.3種植豆科牧草。減少肥料投入
種植豆科牧草或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混播的方法,利用根瘤菌可將空氣中的氮固定于土壤之中,施用磷肥可以促進根瘤菌形成,進而促進牧草生長。這樣就可以大量減少氮肥的施用,減少人工草場建植成本。
2.4栽培有藥用價值的牧草,減少家畜的保健成本。利于生產有機食品
在牲畜的飼養過程中,家畜的疾病控制是一筆較大的成本,為了減少疾病控制成本,農戶可以在牧場混播栽培一定數量的藥用牧草讓家畜采食(如蒲公英、馬齒莧等等),以使牲畜增強自身抵抗力,達到少生病或不生病的目的。另外,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要求的不斷提高,有機畜產品是今后畜牧業發展的方向,但由于有機食品對生產的環境、家畜健康、飼料、加工等方面要求嚴格,傳統的家畜疫病處理方式顯然不能滿足生產有機食品的要求。因此,種植適量的藥用牧草也町很好地解決有機畜產品生產的問題,促進牧場的產品朝著有機食品的方向轉變,從而提高種草養畜的效益。
2.5利用雜交優勢。縮短飼養周期,生產優質畜產品
采用優良的家畜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本地黃牛品種普遍存在生長慢、個體小,因而飼養成本較高。但利用引進品種(如荷斯坦、西門塔爾公牛等)與本地品種雜交生產出的雜交品種牛不儀個體比本地黃牛大,母牛泌乳(抗病、抗寄生蟲)強的優點。由于雜交品種在泌乳量(指母牛)、體重、凈肉率、肉質等方面均有明顯優勢,可顯著地增加經濟收益。
3通過經濟核算提高管理水平
經濟核算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任何管理決策都要對成本和利潤進行分析,只有能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的方案。才是可以接受的方案。通過對成本和利潤的分析,可以達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1選用高素質的人才
要對生產的成本進行嚴格的控制,就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在生產中對各個環節作到成竹在胸,作出有效的管理。
3.2建立關鍵性評價指標
要想達到經濟核算中各個環節所規定的目標,管理者還應建立一套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并拿出具體的指標,這對整個牧場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3暢通運輸環節
通過經濟核算,町以知道農戶在能力范圍內能夠接受的最有效的運輸方式和工具,保證產品對外輸送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3.4開發優質產品。具備競爭能力
通過經濟核算,我們知道只有不斷提高優質牲畜的種群數量,開發有特色的畜牧產品,才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增強牧場的競爭能力。
3.5保護生態環境
由于采用不破壞原生植被的人工建植草場全天放牧或人工種植優質牧草飼喂牲畜的生產方式,除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外,還能夠以草定畜、以畜管草、草畜平衡,達到保護生態自然環境的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3.6進一步提高完善草地畜牧業國際標準化體系
(一)低碳經濟的認知度不足
由于低碳經濟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很多商業銀行對于其認知匱乏,同時也由于當下低碳經濟成功的案例較少,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銀行,因難以確定可靠的投資收益,對于低碳行業的投資熱情不高從而導致低碳經濟類的相關業務難以得到開展,低碳經濟的社會地位停滯不前,對于整體社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造成阻礙。
(二)與企業自身經營目標存在矛盾
目前大部分企業主要是以營利為目標,其目標是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實現企業收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經濟表面理解是在經濟發展時降低相應的能源消耗,從而保證經濟的長久發展。但這一目標的實現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先進科學技術的低碳經濟模式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巨額的成本投入與未來的投資回報是否成正比,令許多企業望而卻步。這也成為了當前企業是否選擇低碳經濟模式的最大矛盾。
(三)缺乏對風險的可靠計量
由于低碳經濟往往具有較長的周期性,而風險性和安全性是大部分商業銀行在開展集資項目時優先考慮的內容,在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前往往需要對企業進行資質審查和風險評估,但是根據目前我國市場現狀,低碳經濟類風險預估缺乏一個標準、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風險的不可估以及擔保中介機構的缺乏導致很多銀行機構對于低碳經濟相關的項目投資保持著謹慎的態度。
(四)政府關注度不夠
對于目前市場而言,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較為模糊,政府對低碳經濟的行業補貼以及政策引導還遠遠不夠,使得低碳經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同時政府未完善法律法規,使得很多指標以及資質都缺乏認定,從而導致其中空白性較大,對于其有效的監督管理也是極其不利的正是這些原因,讓一些商業銀行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前景持有懷疑態度而不愿出資嘗試。
二、低碳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發展對策
(一)加大政府宣傳力度
對于低碳經濟發展,商業銀行是當之無愧的最大的資金支持者,而目前最為缺乏的則是該經濟體系對低碳經濟的認可,而政府部門則需要帶頭充當這一認可角色,即首先對低碳經濟加大宣傳的力度,從而保證讓商業銀行熟悉低碳經濟,認識其發展的前景,并且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其次需要將國外的成功案例代入到低碳經濟項目經營中,讓銀行機構體會到低碳經濟將會給他們帶來更多利益和價值。
(二)促進戰略目標形成
很多企業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往往存在盲目性,而政府部門則需要推行一些優惠政策,讓低碳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雛形能夠形成,而各大商業銀行就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情況以及市場情況制定相應的符合自身發展的戰略目標,促進商業銀行與企業合作的順利達成。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出面作為擔保機構,讓更多的銀行得以放心放貸,降低低碳經濟放貸風險,實現低碳經濟戰略目標同時惠及企業和商業銀行。
(三)把握時機推出低碳類金融產品
當前國際已有不少大型商業銀行參與到低碳經濟市場,我國商業銀行也可緊跟時代潮流,不局限于傳統的存貸業務、中間業務等,可采取金融工具的創新,如適時推出低碳經濟類投資基金、碳排放量期貨交易等金融衍生品,在市場上釋放流動性,商業銀行的積極參與也將吸引大量人氣,加快低碳經濟產業資金周轉。
(四)強化人才培訓
人才可以說是任何企業發展的核心,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特別是對于低碳經濟這種新興經濟,更需要有新型的人才作為支持,即而對于人才的培訓,商業銀行需要培養一支精通低碳經濟的人才隊伍,熟練掌握相應的金融操作和業務知識,同時在銀行內部設立專門服務低碳經濟的柜臺,為企業提供便利。在業務開展后,配備專人對企業運營狀況進行跟蹤了解,定時匯報分析,有效防范風險。
三、結束語
【關鍵詞】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模式;環境效益
低碳經濟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每個國家需要以自身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低碳經濟在不同的國情下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時期,這一時期對資源和能源有著巨大的消耗量,而走低碳經濟道路能夠為我國經濟建設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夠有效的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此,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模式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才能有效的促進低碳經濟的實施。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指的是利用更少的自然資源和更少的能源,來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此提高人們居住和工作的環境效益。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低碳經濟:第一,溫室氣體的排放速度應當不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生長速度;第二,實現零排放;第三,絕對排放量的減少。這三個方面的理解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在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追求的絕對的低碳經濟,也就說實現零污染和零排放;而對于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我們追求的目標是相對的低碳。也就是說,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在于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速度進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夠消除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政府在針對低碳經濟的的目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也應當將溫室氣體的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速度相聯系,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作為前提,通過有效的生物技術生源應用,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全面的控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主要以控制石化燃料的消耗為主要的目標,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從另一方面來說,低碳經濟的實質就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
(二)低碳經濟的特征
1.經濟增長性。這一特征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低碳經濟的發展也要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體制;另一方面是低碳經濟的發展應當以不會造成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作為前提。總之,低碳經濟反對的是奢侈和浪費,在此基礎上要保證居民生活水平不受影響。
2.技術創新性。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低碳技術,也就是說需要依靠技術進步來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通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的同時,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這種背景下,要求人們要不斷的加強對能源服務和技術的提高,同時要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基礎上,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這些都需要依靠技術的不斷進步來實現。
3.目標和諧性。低碳經濟的主要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濃度,不會對全球的氣溫和氣候造成巨大影響,不會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實現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總的來說,低碳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保證不會影響到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基礎上,降低能源的消耗量,并且不斷加大對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力度,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
二、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及動因
(一)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目標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對我國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制定過程中,主要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第一,使能源的消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都獲得較大程度的降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利用當前較為先進的能源技術完成工業生產,減少加工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三,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業,不斷地提升其在節能減排技術和產品等方面的開發力度,以此不斷提升我國的綜合競爭力;第四,積極參與各種國際性的談判和碳規則的制定,為我國工業生產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因
第一,工業化生產的過程中,我國未來的發展需要較大的能源供應量和溫室氣體排放空間。目前我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凈增長趨勢嚴重不協調,這更加凸顯了我國減排形勢的嚴峻。節能提效與溫室氣體減排已成為我國基本國策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必然帶來公路、鐵路、橋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我國在減排方面遇到的國際政治壓力將會越來越大。要樹立作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我國必須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第三,不論從產業盈利潛力還是創造的就業機會來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是一個潛力無窮的朝陽產業,這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直接動因。
三、我國低碳經濟實現的途徑
1.合理的調整煤炭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生產中,尚且無法擺脫對礦物燃料的依賴,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能夠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加大力度,而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將煤炭資源在傳統的礦物資源中的比例進行調整,減少煤礦的比例。這不僅能夠有效的控制煤炭資源產生的碳排放,這也是發展中國家開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趨勢。當前,國際油價的波動對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與其他的減排方式相比,通過擴大進口的方式來改善我國國內的能源結構是成本和風險都相對較小的一種途徑。作為當前最為主要的礦種,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體地位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加強對煤炭凈化技術等相關技術的開發力度,以此為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改善提供基礎。
2.改善城市能源消費結構
低碳經濟提倡的減少能源消耗的發展思想,不僅能夠節約能源,保證工業生產有充足的能源供給,同時也能夠有效的促進技術的進步,提高環境效益。當前,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都將能源效率的提高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策略之一,發達國家在新能源的應用與開發方面,主要是將傳統的能源燃料的清潔技術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我國也更加注重對城市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積極開發各種新型的燃料生產技術,利用先進的節能技術實現對可再生能源的儲存與開發。雖然我國在工業生產的過程中造成了能源強度的下降,但是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在能源強度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開發空間。目前,我國的綜合能源效率約33%,比發達國家低近10%。電力、鋼鐵、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8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鋼、水泥、紙和紙板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分別高21%,45%和120%。另外,我國正處在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城市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與城市燃料的供應都需要進行緊密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高城市能源消費結構的科學化。
3.將低碳經濟發展納入國家戰略
低碳經濟的理念需要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發展型”社會作為國家戰略理念和戰略目標。低碳經濟發展理念與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一致的。應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國家戰略來考慮。著眼于未來30~40年的國際競爭力來培養。應制訂國家戰略層面的低碳經濟發展體系,制訂低碳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指標下降納入考核體系之中。
4.積極參與國際減排活動
低碳經濟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未來社會的競爭,將更加依賴于國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以及環境效益的增加。與此同時,低碳經濟在為國人創造就業機會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了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不斷提升,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作為發達國家也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和技術的專注,在國際上開展各種減排技術交流活動,正是一個有效的契機,我國應當積極地參與國際上關于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交流活動,通過各種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索取也逐漸的增多,由此而造成的氣候變化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低碳經濟也成為了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低碳經濟成為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通過低碳經濟,有效地解決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的問題,其核心的思想在于實現能源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以此來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嚴重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低碳經濟也可以視為一場能源革命,以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為基礎,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旭.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商業時代,2010(19).
[2]付允,馬永歡,劉怡君.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03).
[3]付加鋒,鄭林昌,程曉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內差異與國際差距評價[J].資源科學,2011(04).
[4]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實現途徑[J].節能與環保,2009(06).
[5]喬永平.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2).
[6]丁丁,周冏.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實現途徑和政策建議[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8(03).
[7]國勝鐵.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適應性問題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關鍵詞] 低碳經濟;公共工程項目;項目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 F29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3)01―0069―04
一引言
近年來,“溫室效應”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溫室氣體對環境巨大的破壞作用。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正是產生于人們溫室氣體減排意識覺醒的大背景之下。現在,低碳經濟的理念越來越為國際國內社會接受與重視。而我國政府對公共工程項目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時,由于較少從低碳經濟的角度考慮公共工程項目的績效,導致項目在促進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也引起諸多的環境問題。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低碳經濟理論和公共工程績效評價理論作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沒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即:在進行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時候沒有考慮低碳經濟理念,不能對公共工程項目的資源利用效率、碳排放量、碳污染等方面進行有效地評價。這顯然與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不符合,也與我國兩型社會的建設理念不相符合。
隨著政府對公共工程項目投入的不斷加大,將低碳經濟理念融入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中已經越來越重要。本文從“低碳經濟”的內涵和現有公共工程績效評價理論入手,在總結分析低碳經濟的概念、特征以及現有的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成果之上,分析低碳經濟發展對我國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要求,提出績效評價的目標和評價內容,綜合闡述了低碳經濟背景下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內涵。二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的概念是2003年提出,只有短短七年。同時,由于低碳經濟內涵豐富、涉及的學科廣泛,如經濟學、社會學、環境能源學等,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低碳經濟的內涵進行了解釋,先后可見到國內外各方的多種定義。
魯賓斯德認為,低碳經濟是市場機制下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動能效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以實現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綠色經濟模式[1]。這是一個被普遍認同的觀點。李勝、陳曉春等人認為“低碳經濟”的核心內涵是通過政策創新及制度設計,提高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實現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四個低碳化體系[2]。付允等人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和可持續發展[3]。劉曄、耿涌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促進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轉型和生活消費朝向低碳、節約、文明方式轉變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活消費方式[4]。
目前各國學者對實現低碳經濟的模式和途徑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國外學者主要是從微觀的技術層面來研究實現低碳經濟的途徑,包括: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碳捕獲和存儲技術(CCS)( Barbara 和Katja,2009)、清潔發展機制(CDM)(Patrick 2008)[5]、碳信用額度交易等。我國學者除了對低碳經濟的定義進了詳盡的研究之外,還從宏觀方向研究探討實現全社會低碳經濟的途徑,即建立低碳城市、低碳建筑。這些都是低碳經濟內涵的擴展和延伸。
此外,低碳經濟既然是一種經濟模式,就必須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這種經濟模式對社會經濟的整體影響。最新的低碳經濟研究集中于減少碳排放、改變能源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如Dagoumas 和Barker(2010)[6]利用宏觀經濟“能源―經濟―環境”混合模型,以英國政府實現不同深度碳減排目標為例,通過建立模型表明不同程度碳減排目標對整體經濟GDP的影響不同。
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低碳經濟的內涵可以被認為是:通過能效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碳捕獲和存儲技術,提高碳生產率和碳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新興經濟模式。具體的發展模式包括建立低碳建筑和低碳住宅,發展低碳社區和低碳城市。三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理論
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理論可以從政府管理的角度和企業管理的角度討論。
(1)從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主要體現在政府對大型公共工程項目的管理中。目前,國內對政府項目管理績效評價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績效評價技術的微觀層面。李林(2007)利用平衡記分卡法、邏輯框架法對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7]。羅輝(2007)認為公共支出項目的績效評價要從“3E+1F”原則出發來構造具有公共支出項目特點的績效指標[8]。
(2)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關于工程項目的績效評價,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①不同類型項目的評價框架和評價指標選取。如John(2007)研究了香港地區合作建設項目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9]。②評價模型的選擇,這是學者重點關注的內容,出現了許多新方法。如Gabriel & Rafael(2007)采用一個能同時衡量實際成本和時間的績效控制曲線方法[10],Han(2008)采用6δ原則建立績效改進目標和評價績效改進的度量方法[11]。
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3年第1期李林,朱沙沙等:低碳經濟下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內涵探析 盡管目前的這些理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但是,這些理論和評價方法都沒有結合低碳經濟的特點,不適合低碳經濟下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要求。四低碳經濟下公共工程項目
績效評價的內涵 低碳經濟背景下公共項目績效評價的內涵,就是根據低碳經濟的內涵和特征,明確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目標,在此基礎之上,確定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項目績效評價指標內容。(一) 低碳經濟下的公共工程項目評價目標
低碳經濟下公共工程項目評價有其直接目標和間接目標。直接目標是從低碳經濟的角度,衡量我國政府管理各項公共工程項目的效率,尤其是減少碳排放的效率,這樣有利于加快我國低碳城市的發展,實現我國既定的碳減排目標,為我國在國際上贏得碳交易主動權做準備。
間接目標是喚起政府相關部門和公眾的低碳意識。首先,由于我國絕大部分公共工程項目是由政府主導和管理,從低碳經濟角度評價公共工程項目,能夠幫助政府相關部門加強環境保護意識,開展生態保護等低碳工程的建設,樹立低碳消費的模范作用,推進低碳城市的建設。其次,社會大眾是公共工程項目的參與者和被影響者,低碳公共工程項目宣傳的低碳知識能夠讓社會大眾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推動他們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和使用低碳產品,從而在全社會都樹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二)低碳經濟對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要求
(1)項目績效評價要順應低碳經濟發展、低碳城市建設的趨勢。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后,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許多國家、許多城市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在建立低碳社會的過程中,發展低碳公共工程項目、低碳建筑也應該成為公共項目建設的主流方向。所以,在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項目的理念、設計是否與城市發展方向相吻合。
(2)項目績效評價更注重評價項目建設的全過程,以及項目完成以后對社會的影響。低碳經濟要求項目的全過程都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經濟也不僅僅只是針對正在建設中的項目,對已經完成的項目是否能繼續使用清潔能源、新項目是否有利于周圍群眾低碳意識和低碳生活模式的形成等等問題,也要在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指標上體現出來。
(3)項目績效評價要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動結構性改革,推進提高增長質量的深層次改革措施,應包含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環境、能耗等評價內容。同時對碳排放、新能源、環保等方面給予更大的重視。
(4)項目績效評價需要一套碳排放評價標準來有效控制和降低項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建筑類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各種機械設備、化石能源的利用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項目使用過程中的建筑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等方面的碳排放量也很大,因此,在項目績效評價的時候,就必須建立一套碳排放評價指標來有效控制和降低項目的二氧化碳排放。(三) 低碳經濟下的公共工程項目評價內容
(1)技術績效評價
技術績效評價包括兩個方面: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術,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技術。主要的指標內容:項目是否采用了提高能源效率的技術,包括提高供能效率方面的技術和用能效率方面的技術,采用的程度如何。項目是否采用(采用程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和應用技術;溫室氣體回收利用技術;廢棄能源回收技術;二氧化碳清理和存儲技術;資源節約技術的創新和突破;項目中節能工藝的創新等等。
b.能源消費結構指標,即項目所消耗的非煤能源在項目消耗的整個能源利用總量中所占的比例。眾所周知,煤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能源,在利用的過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非煤能源在公共工程項目的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則碳排放量越少。在考察和評估公共工程項目的績效時,必須要考察這些內容:非煤能源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推廣應用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的程度;節能產品、設備和機械的使用率等等。
(2)經濟績效評價
從表面看,溫室氣體減排、開發新能源等可能增加成本,但是它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夠降低營運成本,又可最大限度的減少碳排放量,能為項目贏得后發優勢。低碳經濟下公共項目經濟績效評價指標內容包括:低碳公共項目對所在地區的GDP增長的貢獻率;項目周圍居民綠色消費價格指數;能源結構高度化指數;單位產值二氧化碳排放;單位產值能耗;高新技術增加值等等。
(3)社會績效評價
目前國內各個低碳城市將建筑、交通、工業這三大主要碳排放源的低碳規劃納入城市的整體運行規劃中,希望減少城市的碳排放量。雖然我國目前至少有100個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號,但發改委官員姜克雋2010年5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專訪時表示:“我國并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可見,為了符合低碳城市發展的需要,公共項目必須建立科學的低碳社會績效評價指標,如項目能否引導群眾使用節能產品、是否幫助群眾樹立了節能減排意識;是否有利于低碳經濟理念的傳播;清潔能源、低碳能源等技術進步對工業、建筑能源利用的影響;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效果;社會公眾的滿意度;對公眾傳播低碳意識的效果;對群眾綠色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對人文發展指數,包括人居環境指標和社會發展指標等等內容。另外可將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工業等指標融入公共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當中。
(4)生態績效評價
根據低碳經濟的概念可知,公共工程項目生態績效評價的內容必須重點突出:項目直接產出物的生態環境績效指標;減少對林木的砍伐以及植樹造林所增加的碳匯;項目對碳平衡的影響;項目對生態重建和生態系統保護的影響;項目對周邊景觀的影響;項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環境污染損失比重;廢棄物碳排放強度等。
(5)可持續發展績效評價
低碳經濟背景下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必須滿足自然、社會、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必須要建立一些可以衡量項目可持續發展的績效指標。可持續發展績效評價指標的主要內容包括這些方面:反映項目促進可持續人口居住發展的指標;項目對區域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對區域投資綠色GDP的貢獻;項目對區域低碳可再生能源的貢獻;能源創新能力的貢獻;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貢獻;二氧化碳的回收和資源化再利用貢獻;環境整體質量改善等等。五結語
在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的發展模式下,建立一套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已經勢在必行。本文系統分析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和特征,將其應用到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中,明確了低碳經濟發展對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要求以及績效評價目標。最后從技術績效、經濟績效、社會績效、生態績效和可持續發展績效五個方面分析低碳經濟背景下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內容,構建了低碳經濟下的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體系的大體框架。當然,具體的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指標還需要根據項目本身的特點和要求,在大框架的基礎之上,建立實際可操作、詳細的考評指標。 [參考文獻]
[1]劉楊.低碳經濟文獻綜述及經濟學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7):24-25.
[2]李勝,陳曉春.低碳經濟:內涵體系與政策創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44.
[3]付允,馬永歡等.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14-17.
[4]劉曄,耿涌. 低碳經濟認識探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0):123-126.
[5]Patrick Nussbaumer.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abelled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CDM projects[J]. Energy Policy,2009:91-101.
[6]A.S. Dagoumas , T.S.Barker.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 Energy Policy ,2010(38):3067-3077.
[7]顏艷梅,李林. 基于平衡記分卡法的公共工程項目績效評價指標設計[J].社會科學家,2007(1):168-170.
[8]羅輝. 公共支出項目績效評價的“本量效”分析[J].財政研究,2007(7):44-47.
[9]John F.Y, Albert P. C,Chan, Daniel W. M. Development of a partnering performance index (PPI)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Hong Kong: a Delphi study[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 Economics, 2007,25,(12):1219-1237.
關鍵詞:低碳審計;低碳經濟;審計監督方法
中圖分類號:F2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1)04-0094-03
低碳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經濟的發展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和平崛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最大化地充分、循環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生態退化、環境污染的最小化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見,審計監督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應該發揮積極而重要作用。
一、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加強審計監督
氣候變化,一方面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另一方面與人類的活動有關,尤其對二氧化碳的排放更敏感。由于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威脅,使選擇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必然。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可以與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相比。能源的低消耗和高效利用是低碳經濟的實質所在。開發新能源和實現綠色GDP是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發展是低碳經濟的核心。低碳經濟形態主要包括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和低碳生活等。這種經濟形態是以經濟發展為前提,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手段,通過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使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以便減緩氣候的變化,使人類能夠實施可持續發展。
2003年,在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2005年2月16日,1997年在日本京都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標志著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有了法律依據。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的《低碳經濟法案》,標志著低碳經濟將成為美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同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這將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經濟在全球發展。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協議》進一步明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分別應當承擔的義務和采取的行動,表達了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資金、技術和行動透明度等問題上的共識。總理在會議上表示,中國愿意同各方一道,以哥本哈根會議為新的起點,切實履行承諾,加強合作,盡早完成“巴厘島路線圖”談判,推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應有貢獻。
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但是,人們對低碳經濟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低碳經濟發展理念尚需要完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還不十分清晰,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審計監督的漏洞需要補充和完善。節能減排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節能可能不減排、減排可能不節能的現象仍然存在。這是影響企業自主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可能對企業的決策產生誤導。如果把不利的節能減排技術應用于企業發展中,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而且會使低碳經濟的發展受到影響。在這方面的審計監督還沒能及時跟進,審計監督的方法需進一步創新和探索。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探索適應低碳經濟發展需要的審計監督新方法是客觀需要的。
二、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審計監督方法創新
低碳經濟審計的目的應該是督促被審計單位把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目標落在實處。所以,在實施低碳經濟審計時,應該以“低碳”為核心,根據審計對象的類別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審計。
(一)建設低碳審計制度
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是審計信息的重要特征。審計信息的這種特征對于補充市場缺陷,找出并糾正外部性產生的根源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審計關系中有一定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另一方面審計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力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是機會主義行為產生的原因之一。通過建立低碳審計制度,可以規范審計主體的行為,有利于審計動機的轉化,使社會公共利益得到保障。《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和《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等制度可以成為低碳審計理論與實踐的依據。為了對低碳消費成本和效益進行客觀評價,需要建立信用的評價原則和評價指標體系。這樣還可以加快低碳審計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
建立低碳經濟的評價標準是實施低碳審計的關鍵所在。目前,在低碳消費審計監督方面,沒有完善的標準可依。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時的正確判斷和決定,使低碳審計沒有足夠的依據可循,審計風險也會由此而生。在建立低碳審計的評價標準時,應該關注低碳消費的某些特殊性。鑒于低碳消費在社會責任方面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可以使低碳審計的評價標準具有現實性。在不同行業,低碳消費的社會責任具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因此在審計中也應有所區別。總之,企業只有做好結構低碳、基底低碳、方式低碳,才能滿足低碳消費要求,企業應該發揮高新技術、低碳技術的作用,對傳統的產業結構進行更新改造;通過運用新能源使低碳消費得到實施;把低碳消費方式貫穿于生產的全過程,以此作為建設低碳審計評價標準體系的基礎。
(二)強化企業低碳審計
建設低碳經濟的過程中,企業在短期內的付出將會大于收益。為了促使企業自覺開展低碳消費,需要強有力的監管,需要對企業實施低碳審計。企業低碳審計(企業低碳消費社會責任審計),是依據低碳審計標準,委托低碳審計主體,運用低碳審計方法,對被審計單位所承擔的低碳消費社會責任,從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方面進行鑒證。經過企業的低碳審計,可以找出低碳消費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促使企業實行低碳消費模式。
企業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變化有可能引發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為了解決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可以委托獨立的第三方對相關人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鑒定(低碳經濟審計)并應用其審計結果,調整相關者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在低碳經濟審計中,注冊會計師可以作為審計主體進行低碳經濟審計。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它們將會把經濟活動的外部性通過一定的方式轉嫁給社會或他人。這一外部性僅僅通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還沒有辦法徹底消除。政府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其權威性,組織稅務部門、財政部門、金融部門、環保部門等單位進行聯合審計,這樣便于監督企業低碳消費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通過內部審計可以對企業在低碳消費社會責任方面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督管理。如果低碳消費對企業的產品銷售產生影響或對銀行信貸資金的獲取產生影響,那么內部審計部門就應該對相關部門低碳消費的情況進行及時檢查與評價,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和建議,力保企業的低碳經濟發展取得優勢。
為了提高低碳審計效率,需要明確低碳審計的重點內容。一方面,要目標明確。企業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出低碳消費的合理目標;明確低碳消費的社會責任,堅持節約與高效并存;明確企業低碳消費的管理目標,給出經營活動的預期效果;明確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保證高效率實施低碳消費活動。另一方面,企業的經濟活動要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把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貫穿于產品生產、制造、使用的全過程。
在企業的低碳審計方面,考察一個真正的低碳產業,一方面要考察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所排放的碳量;另一方面要考察企業采購的產品是否為低能耗和低碳量,考察這些產品的生命周期鏈條上的碳排放量。對于一個產品的低碳性質,一是要考察該產品碳的直接排放量;二是要考察該產品碳的間接排放量,包括與該產品有關的配套設備、生產該產品時所消耗的能量及污染物的排放量;包括該產品在不同環節中的增加的能耗及污染物的排放量。由此可見,在低碳行業中的企業未必就是低碳公司,在新能源行業中的企業也未必就是低碳公司。同樣,某產品具有節能和減碳的效果,但其未必就是節能或低碳的產品。例如,廣泛使用的太陽能能源,它的應用是非常環保的。但如果太陽能光伏產業采用的是單晶硅或多晶硅時,那么它仍屬于高污染和高能耗產業,把這些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疊加起來,所形成的碳排放量就會非常大。而當太陽能光伏產業采用非晶硅時,所形成的產業則是低污染和低能耗。因此,企業可以借鑒經濟效益審計方法進行低碳審計。在低碳審計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事前審計、事中審計或事后審計的方式,發現的問題及時追究。企業的低碳審計,既可以通過政府進行審計,也可以由事務所進行審計。
(三)發揮財政低碳審計作用
財政低碳審計應重點關注財政預算草案的編制過程、追加預算的審批和撥付等環節、材料采購、設備購置以及減少排放、節約資源等方面。審計人員還應檢查監督財政部門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對企業和社會實行的促進節能減排的財政激勵政策的情況,應該檢查監督補貼資金的撥付情況。
對于各級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審計,審計人員需要檢查監督這些財政資金的使用部門在資金的使用上是否符合預算安排及低碳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原則;選擇的交通運輸設備、照明設備、材料等,是否符合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節能減排要求。在績效審計方面,還應檢查被審計單位在節電、節油、節水方面的措施是否得力,成效是否明顯,在建設節約型社會方面是否發揮了國家機關應有的表率作用。
(四)做好低碳審計宣傳
為了有效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應該做好低碳審計的宣傳工作。采用正面宣傳、從嚴處罰和公開披露相結合的方式,運用適當的媒體進行宣傳。宣傳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或機關事業單位,并以審計機關的影響力,推廣它們的先進經驗。對那些管理混亂、浪費嚴重、節能減排指標完成不力的企業或機關事業單位,堅決給予從嚴懲處并曝光。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全社會倡導自覺節能減排,逐步建設成節約型社會。
(五)其他方面的低碳審計
1. 關于政府推行的低碳經濟制度實施效果的審計,一是要把握預期目標的實現情況,二是要為低碳經濟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做好服務工作。
2. 關于對低碳經濟資金方面所進行的績效審計。主要對資金預算方面、資金籌措方面、資金管理方面、資金使用方面、資金投資方面等進行審計,對其科學性、合理性、經濟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做出評價。
3. 關于對政府履行職責情況的評價,主要包括機構設置是否合理、項目計劃是否科學、目標執行是否有效等所做的評價。
低碳經濟的發展才剛剛開始,新情況、新問題會不斷地出現,低碳審計的方法需要作出及時的調整、更新和完善,使審計監督在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祖達.碳審計在總體規劃中的角色[J].城市發展研究,2009,(11).
[2]李兆東.低碳審計的動因目標和內容[J].審計月刊,2010,(8).
[3]錢英蓮,樊鵬燕.煤炭企業低碳審計內容與方法研究[J].會計之友(上旬刊),2010,(11).
Research on Auditing Monitoring method Boost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Wang Weiya
(Auditing Depart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發展路徑
來自于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共識。我國從2007年開始布局低碳產業的試點工作,到今天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我們正在摒棄過去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通過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和創新機制,推動低碳經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這一思想理念,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所提出的,主要是通過技術和制度方面的創新,產業轉型等手段,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實現減少溫室氣體的目的,保證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構建形成一種協調統一的狀態。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低碳經濟,減少碳排放是保護環境的必經之路,對于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達成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可以促使各廠礦、企業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努力降低本單位的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其次,低碳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低碳經濟的關鍵在于降低碳排放,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必然需要在技術上實現改革創新,促進各行各業在技術革新、創新改革方面加大投入,從而直接或間接推動產業技術的發展。與此同時,低碳經濟還會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改變以往“小、散、亂”的局面,逐步形成“大、聚、合”的新型產業結構。最后,發展低碳經濟,能夠切實減少能源消耗,對于提高能源安全性具有重大意義。煤炭和石油是發展經濟的關鍵性資源,而這兩類資源均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隨著經年累月的消耗必將不斷減少。一旦能源不足,則會威脅國家經濟。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能源消耗,保證能源安全。
二、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
(一)在規劃中納入減排目標
降低碳排放,這既是責任,也是任務。到2020年,我國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需要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我國對世界的承諾。要實現這個承諾,就需要在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將節能減排的目標納入其中。對于社會上的各個企業、單位、機構來說,也需要將減排目標納入到發展規劃中,從短、中、長三個階段制定目標,使低碳經濟的發展做到井井有條。
(二)樹立典型引導效仿
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很多行業都是高碳經濟,依靠能源的消耗來換取經濟利益,這樣雖然可以一時間獲得利潤,但是卻難以長久維持。發展低碳經濟,雖然很多地方都有了認識,但是如何發展卻還不是很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樹立典型,分享經驗,引導其他地方合理效仿,結合地區實際發展符合本地的低碳經濟。比如,深圳就是國家住建部批準建立的第一個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城市,在深圳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先進的經驗和方法。這就可以以深圳為典型,將這些經驗和方法向全國推廣,號召其他城市學習深圳低碳經濟發展的經驗,結合本地實情,快速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建設。
(三)構建專門的監督機構
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監督管理。畢竟市場這么大,低碳經濟發展得怎么樣,這是很難從表面上認知的。需要通過監督管理工作,獲得各種調研數據,才能從這些數據背后,分析出低碳經濟的發展情況。因此,各個地方就需要建立起專門的低碳經濟監督管理部門,對市場低碳經濟發展情況實時進行監督。并針對出現的問題展開管理,指導督促相關企業單位做出改進,及時消除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
(四)建立健全制度和政策
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相關制度的保障,也離不開配套政策的指引和扶持。首先,在制度這個方面,要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指導制度,明確發展低碳經濟的目和意義,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的具體規劃,突出不同行業的責任。同時,還要加緊相關政策的建立,比如人才政策,通過政策傾斜吸引高精尖人才匯聚,為技術創新和產業重組提供人才保障。完善土地使用配套政策,為產業轉型打下基礎。建立資金保障制度,為發展清潔能源、節能技術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等等。通過制度和政策上的雙重保障,為低碳經濟發展構建良好的環境。
(五)加強輿論宣傳工作
發展低碳經濟,輿論宣傳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但是還是有不少企業未能形成認識,尤其是社會上的普通民眾,對于低碳經濟的認識非常有限,這樣的狀況急需改變。所以,要通過輿論宣傳手段,將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進行推廣宣傳,讓更多人認識到低碳經濟的內涵意義,切實參與其中。
三、結束語
發展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的必然趨勢,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無需多言。在具體實踐中,要將低碳經濟發展目標納入總體規劃,樹立典型,建立監督管理機構,完善制度和政策,做好輿論宣傳,創建一個良好的低碳經濟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徐洪波.我國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效率測度及評價[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06):116-119.
[2]謝志祥,秦耀辰,沈威,等.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績效評價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7,37(03):1-9.
[關鍵詞]齊齊哈爾市;低碳經濟;戰略目標;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097 — 02
齊齊哈爾市是黑龍江省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擁有規模龐大的企業群,地方經濟的發展受到能源與環境方面的壓力,突顯出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低碳經濟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齊齊哈爾市要保持經濟和社會長久和諧發展,必須積極探索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與機制。根據復雜科學理論,低碳經濟系統本質上屬于復雜巨系統,一個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系統由三部分構成:作為系統運行的主體——生態經濟系統;作為運行的支持系統——綠色能源和環保技術;以及政府作為保障(如圖1所示)。〔1〕本文基于低碳經濟系統的視角研究齊齊哈爾市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并提出戰略目標和保障措施。
一、齊齊哈爾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問題分析
(一)齊齊哈爾市低碳主體系統存在的問題
1.能源結構單一
齊齊哈爾市冬季長而且寒冷,因此供暖需求較大,煤炭的消耗遠遠大于全國平均水平,導致其能源結構較為單一。另外,齊齊哈爾市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均不能自給。比如:天然氣加油站只有二馬路和南市郊。
2.產業結構不合理
(1)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大部分工業企業的生產組織結構是“大而全”“小而全”形式,大企業本地區專業化配套產業集聚作用不強,社會化專業化協作生產程度差,大企業對本市經濟拉動小。
(2)工業布局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區外緣不斷向延伸,很多工業企業分布在中心城區,工業布局分散、零亂,未能及時形成推動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工業園區。
(3)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存在“大企業發展難,小企業難發展”的現象。大企業的產品,如機床、鐵路貨車、軋鋼設備等產品水平基本為國內先進,提高檔次需要的科技、固定資產、資金投入偏大,發展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小企業規模太小,原始資本積累還沒有完成,不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4)地方財政對工業扶持力度小。近年地方財政對工業企業基本沒有資金投入,國家出臺的一些稅收和融資扶持政策,因企業存在債務冗員等歷史遺留問題,很多政策享受不到,影響工業企業發展。
(二)齊齊哈爾市低碳支持系統存在的問題
1.節能技改資金缺口問題
節能技改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節能減排工作的難點。
2世界金融危機波及到我國,經濟增長面臨嚴峻形勢,齊齊哈爾市的一些涉及出口和國際生產的部分企業效益受到很大沖擊,節能技改資金供應不足,嚴重制約著企業推進產品的升級換代和節能技改工程的建設上馬。
3.對節能減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節能減排工作對于發展齊齊哈爾市的經濟來說,迫切重要,但是政府、企業到社會公眾普遍認識不到位。特別是部分企業依然沒有擺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片面追求經濟增長,GDP的提高,卻忽視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甚至還有些企業被明令并停的設施,依然明關暗不關的現象,檢查時關閉,檢查后偷開、偷排,這些現象屢禁不止。
4.市民對節能減排的參與不夠
從齊齊哈爾市節能減排的實際效果來看,僅停留在重點縣區、重點企業的減排上,廣大市民的參與熱情不高,程度不高。如果公眾參與意識提高,通過輿論等手段監督到位,也會使很可能使一些企業偷開、偷排現象有所收斂,減排的效果會明顯提高,而不是流于形式。
5.技術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新能源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風險性和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對新能源產業的資金投入較為謹慎,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從而限制了新能源產業自主研發的進程,嚴重阻礙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進一步推廣應用。
(三)齊齊哈爾市低碳保障系統存在的問題
1.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收入短期受到的損失嚴重
節能減排工作關系到企業和地方的利益,關系到政府績效指標的考核,關系到員工安置、經濟補償、債務清算等善后處理問題,工作難度大。齊齊哈爾市為了節能減排工作需要淘汰和關停的對象,通常是主要的就業渠道和收入來源,淘汰工作阻力太大。因此從政府到企業因以上的財政稅收壓力對節能減排工作開展不力。
2.產業政策體系不完善
齊齊哈爾市已經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措施,但是總體上看來,其新能源產業政策體系還需完善。如新能源規劃與能源總體規劃之間脫節;新能源的各種優惠政策之間缺乏協調性等。要推動新能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還需加強整體規劃等相關制度建設。
二、齊齊哈爾市低碳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齊齊哈爾市在低碳經濟發展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因此需要建立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本文根據系統科學對齊齊哈爾
(一)長期目標
1.制定具體的發展低碳經濟的能效目標
到2020年把煤炭資源在總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把煤炭資源在總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降到40%以下,不斷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比例。把總量能效控制目標分配到各個產業,通過合理的分配最終實現既定的目標。
2.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到2030年,齊齊哈爾市基本實現向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化。由于資源過度消耗,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必須向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換,這個轉換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必須做好每個環節,最終實現完成模式轉化。
3.建立比較完善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
到2050年,把齊齊哈爾市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低碳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應該加快能源結構的調整,大力開發新能源,減少碳的排放,加強低碳社會的建設。
(二)中期目標
1.加強能源市場管理,深化能源市場體制改革。齊齊哈爾市在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注意根據自身情況優化能源市場結構,保障能源市場安全,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
2.通過合理引導社會能源需求,來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一個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管理體系。
4.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節能激勵體制。
(三)近期目標
1.開發和引進新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齊齊哈爾市必須繼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來應對能源短缺、能源安全等多種問題。
2.改變不合理的能源結構現狀。化石能源仍然是齊齊哈爾市消耗的主要能源,這是齊齊哈爾市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為改變這種現狀,必須要推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這些能源的消耗比例,最終把化石能源淘汰出歷史舞臺,實現碳的減排。
3.大力加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齊齊哈爾市必須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技術,加強企業間、省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爭取在新能源技術上的實現突破,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道路。
三、齊齊哈爾低碳經濟發展的保障機制構建
為了保障戰略目標的實現,構建可持續的低碳經濟發展系統,需要有效的戰略保障機制,具體需要做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立法扶持和財政支持
立法和財政支持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能效標準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規章制度;其次是實施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財政政策。在財政預算中增列低碳經濟發展預算支出項目,建立政府低碳經濟投資增長機制,明確政府低碳投資所占財政支出的比例。
(二)經濟杠桿和市場機制
實施碳交易,即政府對一個部門或者企業規定溫室氣體排放的上限并派發許可證,如果企業的排放量低于這個量就可以將剩下的指標放到碳交易市場上進行交易,而買方就是那些超出許可證上限的企業單位。運用市場機制解決碳排放的問題,通過將利益從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轉移進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交易的市場機制能夠克服強制性限制以及自愿性的不足,更好地推動湖南低碳經濟的發展。
(三)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從生產和生活的角度來看,生產最終產品的中間過程是碳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降低中間需求的碳排放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齊齊哈爾市應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方向加快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步伐,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勢企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裝備制造業的生產方式,降低單位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單位生產總值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耗能行業和高能耗產品的比例,促進節能和高能效產業發展,并最終降低GDP的碳強度。
(四)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和低碳產品
經濟發展離不開能源支持,特別是齊齊哈爾市正處于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的發展階段,更需要大量的能源作為強有力的保障。目前齊齊哈爾市能源結構以傳統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資源為主,而水電、核電、風電等低碳能源所占比重很小,發展低碳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空間很大,因此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對降低或減少碳排放具有直接、明顯的作用效果。
(五)加大超額排放的懲罰力度
對于超額排放的企業要加大懲罰的力度,務必使碳排放權交易的成本要小于懲罰的額度,這樣理性的人為了使成本最小就會自覺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交易、私下交易和幕后操作等行為。此外,基于配額的交易數量漸漸增多,交易法規必須根據交易變化積極應對,細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項法律法規,包括溫室氣體排放許可、分配、收費、交易、管理等內容的規定,符合齊齊哈爾市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六)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加強企業間合作
發展低碳經濟,必須立足于自主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碳技術。在政府總體發展規劃支持下,一方面鼓勵工業企業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一方面支持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形成自主低碳創新能力。在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需要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新。
(七)倡導低碳的生活方式
提高民眾環保意識,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齊齊哈爾市必須要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使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倡導低碳生活。通過合理安排城市各項用地的空間布局、改變居民的出行方式、改分散供暖為集中供暖、改變建筑材料及建筑結構等手段;推進新建筑節能,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鼓勵和引導消費者購買符合國家認證標志的節能產品;強化政府對節能的監管、引導,促進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抓好農村節能,大力開展沼氣發電,推廣省柴節煤灶;鼓勵購買節能小排量汽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