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1 15:38:2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糧食;勞動力;農業機械化;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036-02
農業機械是優良耕作栽培方法的載體,它擁有人畜力無法比擬的動力和持續力,可以實現人工達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質量、先進技術和作業方式,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節本增效;在災害天氣下利用機械可以完成就地搶收搶種。農機在抗災救災中,為恢復生產和災民生活起到了人力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辛街鄉農業機械化發展概況
(一)辛街鄉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辛街鄉位于隆陽區保山壩南部,距隆陽城區15公里,分別與西邑鄉、蒲縹鎮、漢莊鎮、施甸縣水長鄉、老麥鄉等交界。2014年國土總面積141.33平方公里,全鄉轄18個村民委員會,98個自然村,232個村民小組,共有20 532戶、68 823人。實有耕地面積61 189畝,其中田27 862畝,地33 327畝。
(二)辛街鄉農業機械化宣傳發展初始期
近十多年來,每年到4―5月份小春收獲和大春栽插及9―10月份秋收秋種這兩個農忙時節,市、區農機推廣站每年都到辛街鄉組織2~3次農機耕地和機械收割現場觀摩會,準備買農機的人還現場親手操作農機,學習機械收割、耕地的技術;另外,2008年以前,每年都有外地農機來辛街鄉幫助農戶機收和機耕,農機跨區作業獲得快速發展。
自從國家出臺良種直補、農機購機補貼等相關政策以后,農業機械化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農民對農業機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這種大環境下,辛街鄉的農業機械快速發展。
(三)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
2012年3月20日,辛街鄉成立了第一個農盛農機專業合作社,購進1套聯合收割機、1輛東風牌沼氣車、久保田大中型拖拉機1臺、久保田攏墑機1臺、插秧機兩臺;杜家烤煙專業合作社同時也購買了3臺大中型拖拉機;經銷商陶有寬代農戶申報120臺微耕機,3臺大中型拖拉機;經銷商李如軍代農戶申報申報85臺微耕機,兩臺大中型拖拉機,共計農機購機補貼78.25萬元。
至2013年末,農盛合作社擁有旋耕機18臺、插秧機16臺、龍舟旋耕攏墑機1臺、農用運輸農機專用工程車1輛,后勤服務皮卡車1輛,后傳動農用運輸拖拉機4輛。
(四)農機化快速發展期
2013年,辛街鄉購機19兩臺,國補資金61.56萬元,省補資金34萬元,合計95.56萬元;2014年購機29臺,國補資金54.72萬元,省補資金45萬元,合計99.72萬元。2014年新增了利民農機專業合作社、辛街鄉農機協會。拖拉機由18臺增加到704臺,其中大中型耕地拖拉機25臺、每天可耕整地500畝,小型旋耕機615臺、每天可耕整地2 460畝,新增了水稻育秧播種機兩臺,水稻插秧機19臺,其中自走式插秧機5臺、每天可插秧200畝,手扶式插秧機14臺、每天可插秧280畝,稻麥聯合收割機8臺、每天可完成收割240畝,排灌動力機械307臺,脫粒機械386臺,農產品初加工動力機械355臺。
2015年辛街鄉共購機40臺,國家補助金額12.62萬元。其中農盛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增農機15臺,即微灌設備10臺,深松機1臺,旋耕機兩臺,噴桿機噴霧機兩臺;利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增22臺,微灌設備10臺,噴桿機噴霧機兩臺;其余3臺(1臺微耕機和兩臺旋耕機)為3個農戶個人購買。
(五)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及成效
2013年,農盛在胡家、杜家兩個村實行機插秧全程作業300畝,每畝收農戶290元;每畝機收180元,而人工作業需710元,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530元。
2014年,農盛和利民兩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實行水稻機械化播種、機插秧及機收面積800畝(其中農盛500畝、利民300畝),涉及50戶。人工作業,每畝需花費1 200元以上,機械作業每畝交520元,每畝可節約680元,800畝面積可節約54.4萬元。其中有3戶種植大戶:第一戶是杜家村上杜自然村村民杜文會種植面積19畝,共計節約12 920元;第二戶是胡家村張春金種植水稻面積11畝,共計節約7 480元;第三戶是鄒里村鄭國愛種植面積106畝,共計節約72 080元;該農戶機械化種植小麥6畝,每畝需280元,而人工作業每畝需320元,每畝節約40元,6畝共計節約240元,兩項共計節約2 320元。而且還幫助外鄉機耕達5 000多畝,收割麥類、水稻4 000多畝。
2015年農盛合作社水稻實行全程機械化3 000畝,小春僅機耕的面積達11 000畝;利民合作社大春機械收割面積200畝,小麥機耕面積100畝;機插500畝。大春全程機械化每畝需630元,人工作業每畝需900元,水稻機械化作業每畝可節約220元,3 200畝可節約70.4萬元;小春機耕每畝100元,人工播種每畝180元,機收每畝120元,3項合計每畝400元;人工作業僅起溝和播種兩項每畝要450元、收割及打好麥子每畝要450元,合計900元。實行機械化每畝可節約成本500元,11 100畝可節約成本555萬元。
二、辛街鄉農業機械化發展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特點
1.在發展體制上,鼓勵和支持農民、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合作組織自主購買使用農業機械,初步形成了以農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和多種所有制經濟競爭并存的發展格局。
2.在發展機制上,面向社會和市場,進行有償服務,積極推進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初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主導,各級政府示范引導的發展機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化結構性問題突出,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設施農業設備、畜牧業機械裝備水平與農業生產需求不相匹配。
2.農機專業化服務組織配套設施不完善、服務能力弱,一是農用柴油價格較高;二是購機成本大,資金周轉困難;三是沒有固定的停放場地和機庫;四是農機手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
3.農機化投入渠道單一,雖然購機補貼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但是國家農業開發資金、地方財政投資、社會資金及企業投資用于農機化項目的投資太少,不能滿足農機化發展的需求。
4.村與村之間發展有差距,一是經濟發展相對不平衡,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緩慢;二是經濟發展不均衡,山區和壩區村之間差距大,三農問題突出;三是教育落后,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四是地域分散,氣候獨特,農作物種植差異大;五是山區的耕地條件不適應現有機械技術性能的發揮。
三、辛街鄉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展望
(一)多渠道增加投入是農業機械化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1.建立農民購機的補貼機制,在繼續爭取、實施好國家、省財政購機補貼政策的同時,市、區爭取資金、適當補貼。
2.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采取投入補貼形式,在一定范圍內加大政策性貸款、貸款貼息和貸款擔保。
3.金融機構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購置、更新農業機械要給予借貸支持。
4.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導、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投資為主體、社會資金和銀行借貸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5.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對購買農機的農戶給予一定的燃油補貼,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低,政府更應該加大對農機的扶持力度,保證農機化工作健康、穩定地發展。
6.加強科技推廣培訓、使農機與農技高度統一結合,做好“宣傳、培訓、服務”。
7.積極爭取項目是發展的重要支撐,主要是爭取國家購機補貼項目、農機裝備項目、農機化先行等項目。
(二)農業機械化將在更廣泛的生產領域受到重視
1.新產業就是農機化發展新的突破口,烤煙是辛街鄉的支柱產業,2013年、2014年及2015年烤煙面積分別為19 805畝、15 390畝、11 800畝,機耕率達100%,辛街鄉有烤煙播種機6臺,每臺每小時可播種60盤,目前現有的旋耕機、播種機、植保機,為烤煙生產提前節令移栽,提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另外,煙草公司給種煙戶每畝50元的燃油補貼,這極大地調動了農戶使用農機的積極性,以此為契機和切入點,推動辛街鄉農機工作的開展。
2.農業生產的多領域和多環節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發展空間,2015年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3 000畝,僅占總面積2.6萬畝的11.5%;辛街鄉壩區機耕率已達80%,半壩區機耕率達40%左右;40%以上的麥類、40%的水稻已實現機收,農產品加工、包谷、林業、漁業、畜牧業機械化作業相對較低。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一、新時期農業機械在農村中的使用狀況
1.農機裝備數量不高
2.農業生產的地區發展不平衡。
3.生產作業方式落后
二、農業機械化的地位
1.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生產方式將發生變化,一是機械化生產由輔助、次要地位轉化為居主導地位的根本性轉變。二是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格局逐漸優化、現代化。三是農業機械裝備向技術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結構優化,品種多樣化、系列化發展,農業裝備逐漸形成系列產品、成套設備、機器體系。四是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由重生產能力提高、資源開發型向重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由投入型增長向效益型增長轉變。
2.農業總體素質提高的特征表現為隨著農業裝備水平的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也大提高,從而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都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鄉差距縮小。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是農民素質提高、是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也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應用新裝備、新科學知識和手段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農民由使用傳統手工生產工具到使用現代農業機器,從憑經驗、體力生產轉變為應用科學技術和先進裝備生產。
3.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以后,收入并不高的農民會主動加大農業機械化投人,逐漸成為我國購置農業機械的主體。
三、農業機械化在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農業機械化能解決農村生產力問題
(1)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產值,在大量農民轉移出去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后,農民迫切需要使用農業機械來完成人力無法完成的作業項目,同時要求提高單位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致富手段和致富項目,以此達到高產值換來高收入。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手段,是農民“生活寬裕”的重要保障。
(2)農業機械化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主要有:①農業機械化是改善農業勞動條件,減輕勞動強度,實現更具人文關懷的農業文明生產,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②農業機械化促使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營造和建設和諧農村,建立“學科學、用科學;學技術、用技術”的良好氛圍,使文明之風進入千家萬戶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③農業機械化是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人口素質與修養,連通城鄉文明,拉動城鄉互動的橋梁與載體。
2.農業機械化能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1)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機械化是強大的支撐。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要提高種植業中經濟作物、畜牧業中養殖業、農產品中名優特新產品、農村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農業機械化將為此提供技術和保障。
(2)農業機械化改善和美化了農村和城市的環境。機械化植樹、造林、種草,為改造自然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美化農村城市的前提和手段,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3)農業機械化是農村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農業機械化為農村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精準農業、標準農業的發展,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地方工商業建設、牧業建設、林業建設等諸方面都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為農村綜合發展起到促進和保護的作用。
3.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得到提高
使用農機在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質量。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得到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也就降低了,社會也得到了發展。
四、農業機械化進程中的主要困難及解決措施
1.對農機的投入力度不足
(1)農機裝備結構性矛盾突出
(2)農機科研創新、生產能力不夠
(3)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覆蓋面廣的大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少,基層公益體系不健全,農機服務隊伍的總體素質還不高;農機市場管理不夠規范,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農機化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機信息化建設滯后;跨區作業以機收為主,其他作業較少,農機綜合利用率還較低,規模效益較差。
2.農業機械化的解決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增加投入
充分認識農業機械是先進農業技術的實施載體。各級政府要提高對農業機械化重要性的認識,把農業機械化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要積極引導不同經濟成分的組織和農民加大對農機化的資金投入,爭取銀信部門的信貸支持,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投資為主體、社會資金投入為補充的良性投資機制;進一步增加購機補貼資金規模,適度調整農機補貼方案和投資方向,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的拉動效應;出臺各種農機補貼政策,農村信用社要按有關政策規定,積極發放農戶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解決農戶購機貸款擔保難的問題。
(2)加大農機化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
穩定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和隊伍,建立以省市農機推廣站為龍頭、縣級農機推廣單位為骨干,專業性農機服務組織、農機生產和經營企業、協會、作業服務公司、農機大戶和經紀人等為基礎的農機技術推廣體系;制定、完善并及時公布省級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鼓勵和扶持農民及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購買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圍繞農業優勢產業和區域農機化特色,建立農機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術和新機具的轉化速度,切實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步伐。
(3)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機械使用率,解決人機矛盾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大數據;農業信息化;農業機械化
0引言
在信息化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各類數據潛在的價值已具備充分挖掘的可能,通過搜索、分析、總結等過程,數據產生的價值將不可估量。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滲入包括農業機械行業的各個領域,但我國農機水平起步晚,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隨著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農業機械的信息化應用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1大數據背景下農機行業該如何發展
近年來,中央1號文件和國務院相關部委都對我國發展智慧農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利用各種經濟手段對農業機械的研發、購買等進行補貼。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信息已經和能源、材料等共同成為驅動國家發展的三大戰略資源。信息技術已經成了各個傳統行業發展的驅動劑。如,運用大數據分析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業機械安全監管環節的漏洞,可以及時發現哪些農業機械不按時年檢、逃檢等問題。還可以利用大數據的分析功能,讓傳統的農業機械設備具備定位、測量、計算、管理、自動調度等功能,使得農業機械使用和管理更加科學和規范。
2大數據在農機方面的應用前景
2.1開展數據的收集和優化控制
我們可以開發專門的系統,利用遙感、傳感等技術手段,采集農業地理、土壤、氣候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并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歸類、分析等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應用。再將這些數據作為農業機械操作的決策依據,幫助實現精準的農業種植和養殖。如,可以根據土地的肥力等因素,進行變量播種、變量施肥、變量噴灌等,大大減少了農業資源的浪費,節約了成本。也可以用數據分析的結果為農業機械的操作提供決策。以收割作業為例,運用信息技術,不需要人工對作業的場地進行測量,只需通過GPS的定位就可以得出農業機械的運動軌跡,把經緯度進行計算,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支持下,對參與收割作業的機械的行駛速度、割臺、脫粒等零部件的參數進行動態優化配置,從而降低收割物的掉籽率、機械故障率。還可以對收割作業的倉庫進行監控測量,不僅可以精確計算出收割地的產量,還可以有效評估農業機械操作員的效率。
2.2對大規模機械作業提供調度決策
信息化技術可以對各類農業機械進行定位、導航和聯動調度,大大提升了農業機械作業的自動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在大規模的農業機械系統作業時,如果沒有借助信息技術,管理者很難對作業的情況進行全面的掌握,很容易造成農業機械的閑置或沖突,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影響協同效率。如果借助發達的信息技術,管理者可以實時掌握各個農業機械的工作情況,通過專門的軟件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加工,根據作業場景的模板給出決策數據,幫助管理員對參與作業的機械進行合理的調配。另外,通過對歷史數據的管理,可以對各個參與作業的機械進行評估,為提高作業效率,減少空駛率提供幫助。
3加快農業機械信息化應用的建議
3.1為農業機械信息化制定行業標準
為了加快信息化技術在農業機械上的應用,國家有關部門一定要結合實際,為行業量身定做產業鏈標準,如統一數據格式、編寫數據接口規范等。通過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將農業機械的作業信息與農業地理信息、氣候信息、土壤信息等有機結合起來。同時,為了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還要開發一個便捷、直觀、數據可管理的農業機械化管理系統,并引入虛擬管理技術,讓管理系統具備智能化、網絡化,對農業機械化的應用實施集中化管理。
3.2加大人才隊伍的建設
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建設必須將農業機械化和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必須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進一步加大科研院所對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力度,多給一下政策性引導。大力發展農業高等院校中農業信息類和農業機械相關學科建設和專業高層次人才的的培養,要支持和鼓勵產學研聯合技術研發,從實際生產中的難點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科研攻關,突破瓶頸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加強現有農業機械化設備操作人員的水平,安排一些專題培訓,提高他們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
3.3加大對農業機械智能化產品研發的政策支持
要重視農業機械化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加快國內信息化農業機械生產企業和相關農業化機械產品的供給能力。要大力建設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基地,多引導和鼓勵相關行業國內外龍頭企業入駐,對產業鏈中的電子控制單元、數據采集器、數據傳感器、B/S平臺、3S技術(GPS、CIS、RS)等關鍵技術的研發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促進行業的技術革新。同時,也要加大對農業企業購買智能化農業機械和大型、高端農業機械化裝備的補貼力度,進一步優化農業機械的結構,提高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孫忠富.大數據在智慧農業中研究與應用展望[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6):63-71.
[2]李到亮.物聯網與智慧農業[J].農業工程,2012,2(1):1-6
農業機械化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作為農業科技人員,應認識到農業機械發展的必然趨勢,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做出貢獻。文章分析了新時期農業機械化裝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前景展望。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對于鞏固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新時期農業機械化裝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
1.1農業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大量勞動力,提高農業收益率
傳統農業需要人工進行種植的全過程,而農業機械化當前不斷發展、更新,日益發達。很多原來必須由農民親自完成的工作,可以交由機械來完成。生產效率十倍,百倍的提高了。而這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未來,中國即將進入到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帶來的大量剩余勞動力的時代已經悄然而去。未來,每一個勞動力都需要更高效的實現價值。而所有,可以由機械來完成的工作都將不再需要人的參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正是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當前,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大量農業人口將轉移至城鎮,由農業生產轉業工業生產與工業服務。那么就需要不斷的提高勞動生產力,以解放大量農村勞動力。
同時,對于農民種田來說,大規模機械的應用可以使農業的收益不斷的提高。這也是當前,農業機械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東北作為農業的主產區,農業耕種面積大,很適合大規模農業機械作業。隨著國家宣傳力度的加大,對于農業機械購買補貼的廣泛實施,很多農民都用上了農業機械,在生產中嘗到了甜頭。部分農民也因為實施農業機械化生產有能力耕種更大范圍的土地,從而進行土地承包,進行更大范圍的機械耕種。
1.2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增強了農業抗災能力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在農業各部門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種機械代替手工工具進行生產,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如在種植業中,使用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動力排灌機、機動車輛等進行土地翻耕、播種、收割、灌溉、田間管理、運輸等各項作業,使全部生產過程主要依靠機械動力和電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來完成。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克服自然災害的能力。
2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雖然已經很多年的歷史,但是在過去10年當中,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飛還發展階段。據官方數據統計,2002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32.3%,至2011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54.8%,10年間這一數據增長了22.5%。學者們稱這是“10年跑贏30年”!
農機總動力作為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參數,在2011年我國的農機總動力達9.8億千瓦,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增長迅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裝備穩步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極大增強。
當前農業機械化已經不僅僅是為農民、機械操作人員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同時還為我國的農業生產起到了很好的保駕護航的作用。例如,過去縣域內的小麥收割時間通常為20天左右,而在2011年底的數據顯示縣域內的小麥收割時間為10天左右。縮減一半的收割時間,對于我國的農業生產來說,是可以避免病蟲害,尤其是自然災害的重要方法,而這只能由農業機械化收割來實現。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僅包含技術水平的進步、應用的不斷推廣,同時也包括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截至2011年底,全國擁有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17.1萬個,組織化水平持續提升,農機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達到2.8萬個,入社人數達58.2萬人。以財政補貼為引導,農民個人投資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漸形成。訂單合同作業、承包租賃服務等社會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農機作業環節從產中向產前、產后擴展。
3 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展望
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到了飛速發展階段。在未來,我國農業必將進入更高水平的機械化階段。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農機農藝、農機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將深刻影響作物品種選育方向、耕作制度變革方向、栽培模式改進方向。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日益從以生物技術為主轉向生物技術與機械化技術并重。
(2)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將由解決關鍵環節機械化為主向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快速推進轉變,從產中機械化向產前、產后機械化全程延伸。
(3)農機服務組織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力量。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功能將顯著增強,服務質量、能力和效益進一步提升,將成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及其他公益性職能延伸的重要組成部分。
(4)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各區域將進一步明確適合當地特點的農業機械化技術路線和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模式,地區間農機化發展水平差距逐漸縮小。
4 小結
農業機械化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作為農業科技人員,應認識到農業機械發展的必然趨勢,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C],喬金亮.通訊員.鄒 紅, 經濟日報, 2012-09-17.
[2]論農業機械化發展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J],王麗[D],吉林農業[D],2013-10.
[3]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D],陳金虎,長江大學, 2012-04.
[4]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系統分析與對策研究[D],鞠金艷,東北農業大學 2011-04.
[5]遼陽市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與發展模式研究[D],錢學龍,沈陽農業大學, 2011-06.
關鍵詞:農業機械;新技術;計算機視覺
在農業中大力發展機械新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實施農業機械化建設,采取更多的機械新技術,可以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其次,通過農業機械新技術,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農村勞動力。
1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1.1計算機視覺技術
因為在當前的經濟社會,農業經濟效益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產品質量好壞,優質等級的農產品價格會更高。但是如果以人工方式對農產品進行分類,不但費時費力,而且效率很低。而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其主要是依靠圖像處理、視覺模擬等先進技術作為技術依據來對農產品品質進行分級檢驗。現如今,計算機視覺技術還在農業機械收割、播種等領域有所涉及,但目前還無法有效處理快速獲取動態圖形信息,為收割、播種這一領域的應用帶來了一定的難題,還需要相關人員繼續進行研發[1]。
1.2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是當前社會上討論的熱點話題,是最前沿的高科技之一。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傳統的農業中是時展的需求,也是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初步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如美國農業已經開始使用激光拖拉機,實現了人工智能操控拖拉機的方向、所在位置和工作動態,極大的解放了勞動生產力,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操作精準度,也使得農業生產更加舒適省力,尤其適宜大規模的農業生產。
1.3自動控制技術
在農業生產中,自動控制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但是還有很大的應用與提升空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生產領域,依然還屬于機械新技術。例如,在蔬菜大棚的農業生產中,通過自動控制技術就可以自動對大棚內部的溫度與濕度進行合理的實時調節,不但使調節后的溫度濕度更加科學精準,更適宜蔬菜的生長,也大大減少了人力勞動工作量。
1.4聯合耕作機械技術
所謂聯合耕作,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機械一起使用進行農業耕作。通過聯合耕作,可以縮短農業生產時間,提高農業耕作效率。通過采取聯合耕作機械技術,可以一邊耕地一邊播種,也可以一邊采收農作物一邊打碎秸稈。這樣的耕作要比傳統耕作更加高效省時,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液壓機械技術
采取液壓機械技術,不但能夠節省大量的能源,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還能夠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性,不會因為其他因素影響其工作效果。這是因為與其他的農業機械相比,液壓機械采取靜液壓轉動技術,根據實際需要調節轉速,不但對機械本身的使用壽命有很大益處,也提高了農業機械生產的穩定性。另外,采取液壓機械技術,最顯著的優勢除了節能環保以外,還在于其不會發生任何泄漏,所以不會對土壤造成污染,這也農業機械化生產中很關鍵的一點。
2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及對策
農業實現機械化生產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此形勢下,需要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進農業機械新技術實踐運用水平的提升[2]。
2.1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大力扶持農業機械新技術
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為縮短城鄉差距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農村經濟依然比較落后。在此情況下,政府應當大力扶持新型高效農業機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并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和補貼政策,為農民負擔一部分的購置機械費用,促進農業機械新技術快速轉化為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2.2大力推廣農業機械新技術
我國是地大物博的農業大國,各個地區都有農業生產,但是農業機械新技術在研發應用時往往只是先在一部分發達地區實施。而在偏遠地區,人依然是最主要的勞動力,新的農業機械無法普及到這些地區,極大的限制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此,新時期下還需要大力推廣農業機械新技術,使更多的地區實現高科技的現代化機械生產。
2.3注重機械化生產的節能性
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生產與人工生產之間存在的區別之一就是人工生產時會更加注重對資源的利用,而機械化生產有時則會造成生產原材料的浪費。例如在玉米的采收中,人工采收基本可以實現顆粒歸倉。但是機械收割則有可能無法將倒在地面的玉米采收起來。這與農業機械化建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使用農業機械新技術時,應該要注意節約資源,避免浪費,實現工作效率和生產效益的雙贏[3]。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與發展潛力,并且在很多領域都還有很多的可發展空間。這就需要技術人員不斷的積極研發更多更高效的農業機械技術,同時還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支持,做好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工作,從而最大程度的將人工勞動力解放出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芬.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J].南方農機,2016(11):22+28.
[2]李錦圖.農業機械新技術應用探索[J].農業工程,2016(6):13-14.
關鍵詞:農業機械;新技術;計算機視覺
在農業中大力發展機械新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實施農業機械化建設,采取更多的機械新技術,可以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其次,通過農業機械新技術,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農村勞動力。
1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1.1計算機視覺技術
因為在當前的經濟社會,農業經濟效益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產品質量好壞,優質等級的農產品價格會更高。但是如果以人工方式對農產品進行分類,不但費時費力,而且效率很低。而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其主要是依靠圖像處理、視覺模擬等先進技術作為技術依據來對農產品品質進行分級檢驗?,F如今,計算機視覺技術還在農業機械收割、播種等領域有所涉及,但目前還無法有效處理快速獲取動態圖形信息,為收割、播種這一領域的應用帶來了一定的難題,還需要相關人員繼續進行研發[1]。
1.2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是當前社會上討論的熱點話題,是最前沿的高科技之一。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傳統的農業中是時展的需求,也是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初步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如美國農業已經開始使用激光拖拉機,實現了人工智能操控拖拉機的方向、所在位置和工作動態,極大的解放了勞動生產力,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操作精準度,也使得農業生產更加舒適省力,尤其適宜大規模的農業生產。
1.3自動控制技術
在農業生產中,自動控制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但是還有很大的應用與提升空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生產領域,依然還屬于機械新技術。例如,在蔬菜大棚的農業生產中,通過自動控制技術就可以自動對大棚內部的溫度與濕度進行合理的實時調節,不但使調節后的溫度濕度更加科學精準,更適宜蔬菜的生長,也大大減少了人力勞動工作量。
1.4聯合耕作機械技術
所謂聯合耕作,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機械一起使用進行農業耕作。通過聯合耕作,可以縮短農業生產時間,提高農業耕作效率。通過采取聯合耕作機械技術,可以一邊耕地一邊播種,也可以一邊采收農作物一邊打碎秸稈。這樣的耕作要比傳統耕作更加高效省時,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液壓機械技術
采取液壓機械技術,不但能夠節省大量的能源,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還能夠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性,不會因為其他因素影響其工作效果。這是因為與其他的農業機械相比,液壓機械采取靜液壓轉動技術,根據實際需要調節轉速,不但對機械本身的使用壽命有很大益處,也提高了農業機械生產的穩定性。另外,采取液壓機械技術,最顯著的優勢除了節能環保以外,還在于其不會發生任何泄漏,所以不會對土壤造成污染,這也農業機械化生產中很關鍵的一點。
2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及對策
農業實現機械化生產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此形勢下,需要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進農業機械新技術實踐運用水平的提升[2]。
2.1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大力扶持農業機械新技術
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為縮短城鄉差距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農村經濟依然比較落后。在此情況下,政府應當大力扶持新型高效農業機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并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和補貼政策,為農民負擔一部分的購置機械費用,促進農業機械新技術快速轉化為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2.2大力推廣農業機械新技術
我國是地大物博的農業大國,各個地區都有農業生產,但是農業機械新技術在研發應用時往往只是先在一部分發達地區實施。而在偏遠地區,人依然是最主要的勞動力,新的農業機械無法普及到這些地區,極大的限制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此,新時期下還需要大力推廣農業機械新技術,使更多的地區實現高科技的現代化機械生產。
2.3注重機械化生產的節能性
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生產與人工生產之間存在的區別之一就是人工生產時會更加注重對資源的利用,而機械化生產有時則會造成生產原材料的浪費。例如在玉米的采收中,人工采收基本可以實現顆粒歸倉。但是機械收割則有可能無法將倒在地面的玉米采收起來。這與農業機械化建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使用農業機械新技術時,應該要注意節約資源,避免浪費,實現工作效率和生產效益的雙贏[3]。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與發展潛力,并且在很多領域都還有很多的可發展空間。這就需要技術人員不斷的積極研發更多更高效的農業機械技術,同時還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支持,做好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工作,從而最大程度的將人工勞動力解放出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芬.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J].南方農機,2016(11):22+28.
[2]李錦圖.農業機械新技術應用探索[J].農業工程,2016(6):13-14.
關鍵詞:玉樹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45
玉樹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受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的影響,該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生產條件差,農業機械投放不足,農業機械專業人員匱乏,從而嚴重地制約了當地農業機械的發展。截止2015年,玉樹州有拖把機8595臺,其中14.7KW及以上的有4183臺,占48.67%;拖拉機配套農具6997部,其中小型的5077部;播種機699臺;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1臺,全部為柴油機;農用運輸車376臺;農用基本建設機械14臺。雖然比地震前提高了許多,但對于農業機械化玉樹仍有很遠的路要走。
1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
2015年底,玉樹州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達8萬多人,耕地面積1.41萬hm2。全州有拖把機8595臺,其中中小型(14.7KW及以上)有4183臺,占48.67%;拖拉機配套農具6997部,其中小型的5077部;播種機699臺;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1臺,全部為柴油機;農用運輸車376臺;農用基本建設機械14臺。雖然比地震前提高了許多,但對于農業機械化玉樹仍有很遠的路要走。
2 玉樹農業機械化面臨的問題
2.1 農民和農技人員的整體素養有待提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影響,玉樹地區的農民普遍沒文化或文化水平低,對農業機械的認識與使用,都不具備一定的知識,在使用農機產品時不會操作或操作不當,從而影響了農業機械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雖然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加快了農業機械的推廣,但卻忽視了農機的操作人員和技術維修人員等專項人才的培養,從而導致農機的指導工作和服務工作不能到位。
2.2 缺乏農機經費,推廣難度大
雖然政府對于農機補貼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受當地財政的限制,能夠享受購機補貼的農民比例仍然比較低。同時,由于經費不足的問題,也制約著對新型農機的推廣、示范、培訓和維護工作,從而阻礙了農業機械的投放、推廣和普及。
2.3 農業機械化的水平低
在玉樹的農業發展中,中小型的拖拉機比較多,高性能動力機構少,并且拖拉機作業項目單一,且大部分的機械已經老舊,耗能高污染重,利用率作業率都不高,缺乏適應玉樹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農用機械。
3 玉樹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3.1 加強政府資金的扶持力度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想提高農民購買農機的熱情,政府就必須在資金上給予保障。由于玉樹農民靠天吃飯,缺乏副業,農民們收入單一且不高,所以嚴重缺乏購買農機的資金。為此要努力倡導政府資金的扶持,加大購機的補貼力度;也可加強貸款的扶持。通過銀行的一些信貸服務為購買農機的農民提供免息或低息等貸款方式,刺激農民購買,從而加快農機的發展。
3.2 加強農業機械的宣傳力度
由于玉樹農民居住比較分散,信息閉塞,文化程度低,對新事物認知能力差,為此加強農機的宣傳工作尤其重要。在宣傳方式上,采用當地農民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講座和培訓;在宣傳渠道上,利用他們的大型節日、宗教活動等發放傳單和實地演示。同時對于農機工作人員,則需定期進行培訓,或向農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進行觀摩學習、交流、從而累積經驗,與時俱進。并且讓農機工作人員到農民中去走訪,發現問題現場指導解決,從而加快農民對農機的認知、使用、推廣和普及。
3.3 加快農業機械現代化的進程
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探索和研發適合玉樹區域作業的農用機械。根據玉樹的地理特點,應選用操作簡便、機動性靈活、安全性能高、用途廣的高質量農業機械,從而推進現代化農業機械的進程。
3.4 完善農機服務體系,提高管理水平
玉樹農業機械若想長足發展,必須要完善農機服務體系,培養專業農機隊伍,同時整合新的農機發展信息,以科技的力量,解決農機創新滯后的問題。同時加強各區域服務部門的聯系,形成農業機械服務網絡化,以保證農民遇到問題時有處可詢,有人可解決。
4 結論
在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在農技人員的努力下,在農民的素養提高下,玉樹的農業機械化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1.1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
以集安市的葡萄噴藥問題為例,在政府的引導下當地農民種植葡萄200hm2,但是由于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雇工噴藥不僅用工價格高,而且很少能夠雇到人。因此,由于防治不及時,人工作業效率低,葡萄病蟲害發生嚴重,輕者減產,重者絕收,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種植葡萄的積極性。為此,一些農民自行改制自走式噴藥機,大大提高了葡萄噴藥時期的作業效率。目前,青石村葡萄發展前景良好,其種植面積已超過666.67hm2。
1.2農業機械是實施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重要載體,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的主力軍
目前,有許多技術如化肥深施技術、秸稈粉碎還田技術、種子磁化技術等是無法依靠人畜力作業來完成的,必須依靠機械技術的應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技術的效果。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已成為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實施的重要載體。同時,農業機械化在解放農村生產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全面提升農業綜合能力等方面功不可沒[2]。
2農業機械化使農村經濟更加活躍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年輕力壯的農民開始進城務工從事二、三產業,留守農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的多是老弱婦孺。大量勞動力轉移以后,農村迫切需要更多的農業機械,以完成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因而,要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設施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是重要保證[3]。
3農業機械化是改善農村面貌的重要手段
隨著農機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土地風蝕水蝕現象得到抑制,水土流失現象減少。同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僅美化了農村、城市的環境,而且對農村不良衛生習慣的改變起到積極的作用,使村容村貌發生巨大改變。因此,農業機械化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自然資源利用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4]。
4農業機械化是鄉風文明的保障
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除了在改善農業勞動條件、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作用外,還進一步促進了城鎮化建設,在農村形成了“學科學、用科學、學法律”的良好氛圍,推進了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使文明之風吹進農村的每個角落[5]。
關鍵詞 高粱;機械化;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4;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4-0045-02
Sorghum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China
LI Hui-ming 1 LI Xia 2 PING Jun-ai 1 * DU Zhi-hong 1 ZHANG Fu-yao 1
(1 Sorghum Institute,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nzhong Shanxi 030600; 2 Seed Management station,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f Shanxi Province)
Abstract Sorghu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ereal in human cultivation.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tered a market development stage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90s,but development was not in balance.At present,Sorghum production was still mainly rely on manual.Sorghum had great dem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the wine sorghum requirement was increasing in domastic.Sorghum production had a better prospect.Seed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we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to achiving the target of Sorghum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so a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orghum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Key words sorghum;mechanization;cultivation techniques
高粱作為重要的谷物之一,在世界五大洲48個國家的熱帶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種植,寒帶、溫帶也有種植。由于高粱耐干旱,耐瘠薄,抗逆性強,在氣候惡劣、條件差的地方也能生長,因此,高粱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占有重要作用,被稱為 “生命之谷” “救命之谷”。至今,高粱在非洲大陸、印度等國家地區,仍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目前,全世界年種植高粱約4 400萬hm2,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列第4位。全球高粱種植面積逐漸下降,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總產稍有提高,近2年種植面積有增加的趨勢。我國年種植高粱150萬hm2,產量低于4 500 kg/hm2,居世界中上等水平。高粱生產條件已由過去主要在平肥地種植,現在逐漸向半干旱、干旱、鹽堿、瘠薄地區發展,由食用轉為釀酒等多種用途,由以糧食收益轉為綜合利用的收益上來[1-2]。我國從20 世紀90 年代后,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階段,發展很不平衡,目前高粱生產還是主要靠人工完成。國際市場上,高粱需求量很大,國內酒用高粱需求量增加,高粱生產有著很好的前景。實現高粱機械化需要的2個條件是種子和農業機械,從而推進高粱生產機械化的進程。
1 國內外機械化生產現狀
1.1 發達國家機械化發展概況
20世紀40―60年代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在美國農業生產中,其70%的農業生產率增長來源于農業機械化。2000年,美國工程院指出,農業機械化是20世紀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20項工程技術之一,可見美國乃至世界農業受機械化影響非常明顯。目前,美國農業人口、農業勞動者分別占總人口的2.20%、1.00%,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負擔人口達128人;法國農業人口、農業勞動者分別占總人口的3.20%、1.40%,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負擔耕地面積21 hm2。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迅速發展,農業勞動者比例不斷下降,將更多的人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社會其他工作,推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實現農業、其他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2 我國機械化進展情況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后,農業機械化發展以市場為主導。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推動新機具、農機化新技術的應用推廣,農業機械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到2005年底,我國農機工業總產值、全國農機總動力分別為1 083億元、 6.8億kW,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水稻插秧機分別為8.9萬、 47.4萬、 8.0萬臺。全國機耕、播種、收獲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6.50%,其中,小麥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機播、機收水平80%;水稻機收、種植水平分別達到30%、10%;玉米機播水平50%,機械化收割水平不高;而高粱在機械化生產方面,水平更低。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逐漸由產中向產后、產前延伸,發展空間不斷擴大;作業領域由大田農業逐步向設施農業、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種植業向農產品加工業、養殖業發展。雖然我國農業機械化生產取得了巨大發展,傳統農業迅速向現代農業轉變,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還很低[3]。目前,我國玉米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而高粱在播種和收獲農機上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一段時間的農機農藝配套。
2 高粱的主要用途及需求
2.1 高粱的主要用途
高粱既可直接食用、飼用,又可加工利用。近年來,國內外高粱深加工研究發展十分迅速,高粱籽粒可作為主食、飼料,在釀制啤酒、白酒、食醋、生產酒精、提取淀粉、生產高粱面包、高粱甜點、加工成麥芽制品方面應用廣泛,飼草高粱可青貯作飼料,甜高粱莖稈可用于造酒,高粱殼可提取色素、種植食用菇,高粱莖稈制板材、造紙、日用品、編織品、制飴糖、做架材、做蠟粉等[4]。
2.2 我國高粱生產現狀
我國高粱栽培歷史悠久,20世紀初種植普遍,1914年全國種植高粱740萬hm2,占全國農作物面積的7.5%,總產1 110萬t。由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條件逐漸改善,小麥、水稻、玉米種植面積增加明顯,高粱生產逐漸萎縮,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到20世紀60年代為400萬hm2。70年代,高粱雜交種發展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粱的種植面積,達到600萬hm2,平均產量2 310 kg/hm2。80年代后,我國高粱生產出現三大轉變:一是應用范圍擴大。高粱產品原來主要供食用,現在飼用、釀造、加工等方面發展迅速。二是種植區域改變。高粱以前主要在平肥地種植,現在逐漸向半干旱、干旱、鹽堿、瘠薄地區發展。三是高粱發展方向轉變。高粱以前的生產主要是生產籽粒,提高產量,現在向優質、專用方向發展,高粱產量不斷提高。2002年,我國高粱種植面積、總產分別為為146.3萬hm2、585.7萬t,分別占世界的3.3%、8.9%;單產4 005 kg/hm2,為世界的2.7倍[5]。
2.3 國內外高粱市場需求
目前,國際市場對高粱需求量較大。僅東亞的日本、韓國和南亞國家每年就需要500萬t高粱作飼料,大多從澳大利亞、美國進口,由于受轉基因影響,有轉向從中國進口的趨勢,因此國際高粱市場較好。
國內釀酒業發展勢頭不減,酒用高粱需求逐年增加。除傳統的四川、貴州等地名酒,如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市場持續走強外,一些新興白酒產地,如東北、山東、內蒙古等地產白酒銷售見熱見旺。據經濟日報統計,國內大型酒廠在百家以上,年需高粱100萬~150萬t,各地的中小型酒廠需高粱也在100萬t左右,都較往年增加約10%。初步統計,國內所有酒廠需要高粱250萬~280萬t,釀醋用全國每年用高粱70萬~80萬t,其中山西省一直生產老陳醋就有30萬t[5]。
3 高粱機械化需要的條件
3.1 實現高粱機械化生產首先是對品種的需求
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輪作倒茬的需要,機械化栽培高粱日益受到關注。我國一直沒有專用機械化栽培高粱品種,品種選育嚴重滯后,嚴重影響我國的高粱生產。為此,選育耐密植、產量高、專用、矮稈、抗逆性強的機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種非常緊迫[6-7],以滿足市場需要、種植結構的調整。從株型選擇、種子質量選擇、幼苗拱土能力選擇、品種耐藥性選擇、品種抗性選擇、經濟系數選擇、落粒性選擇及破碎率選擇等方面選育高粱機械化栽培的品種[8]。選擇實現高粱機械化在于品種,有了專用機械化高粱品種,才有高粱機械化的基本。
3.2 實現高粱機械化對農業機械的需求
實現高粱機械化首先要從高粱播種,高粱播種實現機械化必須有專用播種機,目前我國的玉米等作物已經很好的解決了播種問題,高粱播種滯后于玉米等作物,不過在玉米播種機械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即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宋旭東等研究出了專用高粱播種機,并獲得了專利。其次是中期管理,中耕除草及病蟲害防治,除草劑的使用可以解決除草,病蟲害防治新式噴霧器也能夠很好的解決。最后高粱收獲需要專用高粱收割機械,目前還是利用小麥或者玉米收割機,存在問題是損失大,小麥或者玉米收割機要收割還需要加以改進。
4 機械化高粱高產栽培技術
4.1 實現高粱機械化對種子的要求
主要考慮的是種子的播種質量,包括種子籽粒的大小、均勻程度、發芽率等,應該從抓種子質量入手,保證種子籽粒大小均勻,發芽率90%以上。
4.2 實現高粱機械化的主要栽培技術
根據專用機械化高粱品種特性及生長發育特點,采用全程機械化輕簡栽培技術保證得高產,必須改變原來的栽培模式。一是改變施肥措施,播前采用施肥機一次深施復合肥600~750 kg/hm2、尿素225 kg/hm2,有條件的地塊加施農家肥,不追肥。二是改變播種方式,4月下旬播種,機械化單粒播種,免間苗。三是改變管理方式,播種后出苗前在地表機器噴施40%莠去津除草劑。四是改變收獲時間和收獲方式:霜降后機械化收獲。五是增加種植密度,種植密度由原來的12萬株/hm2增加到15.0萬~16.5萬株/hm2。
5 機械化高粱發展前景
5.1 提高機械化程度
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適宜機械化栽培高粱品種的推廣,高粱機械化生產規模擴大,要使高粱生產獲得高產,對機械整地、播種、肥料施用、田間管理、防治病蟲草害、收獲等進行試驗研究,實現農機、農藝的有機融合,快速推進高粱機械化生產的發展。
5.2 改變觀念,提高認識
高粱曾經是我國在糧食緊缺時解決人們口糧的重要糧食作物,隨著改革開放、科技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不是那么重要,高粱生產逐年下降。主要原因:一是高粱已經不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口糧;二是高粱生產較費工,高粱的價格和玉米基本持平,有時略低于玉米,用工比玉米多;三是玉米的用途廣、用量大,商品玉米好銷售,高粱相比玉米用途較單調,銷售難;四是高粱的機械化程度很低,而小麥的生產基本上已經是機械化,玉米的機械化程度也遠遠高于高粱。由于上述原因我國高粱生產正處于低谷狀態,但是這不能說明高粱就滿足了市場需求,目前生產的商品糧高粱遠遠不能滿足市場,許多大型酒廠還得靠進口商品高粱來維持生產,還有許多中、小型酒廠用玉米來代替高粱作為原料,但是酒的獨特風味受到很大的影響。要改變目前的狀態就必須改變人們的觀念,提高對高粱生產的認識,認識到高粱產業的重要性和急迫感,而推進高粱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改變目前高粱生產狀態的重要途徑,是實現高粱規?;⒓s化發展的基礎[9]。為此,抓住我國大力發展農業機械的契機,逐步提高高粱播種、施肥、收獲等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從而解決高粱生產規模小、質量低、不穩定等問題[10]。高粱機械化栽培是高粱種植的必然趨勢,機械化高粱發展前景廣闊。
6 參考文獻
[1] 成慧娟,馬尚耀,白大鸝,等.高粱新雜交種赤雜16號的選育研究初報[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1(6):13-14.
[2] 張志學,劉占江,高振東,等.國內外高粱發展趨勢及對策[J].雜糧作物,2002(2):72-74.
[3] 史紅梅,宋旭東,李愛軍,等.高粱產業化生產如何與現代農業機械相結合[J].山西農業科學,2012(4):307-309.
[4] 鄒劍秋,朱凱,張志鵬,等.國內外高粱深加工研究現狀與發展前景[J].雜糧作物,2002(5):296-298.
[5] 盧慶善,鄒劍秋,朱凱,等.試論我國高粱產業發展:論全國高粱生產優勢區[J].雜糧作物,2009(2):78-80.
[6] 焦少杰.機械化栽培高粱龍雜7號的選育[J].中國農學通報,2006(2):140-141.
[7] 王黎明.早熟機械化栽培高粱品種龍雜7號[J].中國種業,2006(3):44.
[8] 焦少杰,王黎明,姜艷喜,等.粒用高粱機械化栽培品種選擇[J].園藝與種苗,2012,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