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糧食生產調研優選九篇

時間:2024-02-06 14:44:2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糧食生產調研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糧食生產調研

第1篇

據介紹,1*9-20*年間我國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曾連續下降,國家在嚴峻形勢下采取緊急措施,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自20*年開始全國糧食生產形勢好轉,糧食總產量達到4.69億噸,20*年達到4.84億噸,20*年達到4.90億噸,基本實現了恢復性增長。盡管如此,我國糧食的供需缺口仍呈逐步擴大趨勢,20*年起我國已經成為凈進口國,當年全國糧食消費總量為4.9億噸,產需缺口達2000萬噸,20*年產需缺口上升到2500萬噸以上。據《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預計,到2010年全國糧食需求量將達到5.5億噸,按國內糧食自給量要達到5.4億噸計,與20*年相比需要新增糧食近5000萬噸,平均每年增長1000萬噸,年均增長率要達到2%,糧食生產任務十分艱巨。

從長遠來看,糧食生產還存在著許多不可忽視的隱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在近年來的糧食增產因素中,除了國家惠農政策的激勵作用以外,國家及省實施的重大項目的帶動起了很大作用,而保障糧食生產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并沒有真正形成。一旦有關項目實施結束,很難保證糧食生產能夠保持持續發展的勢頭;二是由于經濟建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推進必然會繼續占用一部分耕地,耕地總面積減少的趨勢難以逆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會對糧食生產構成強大競爭;三是糧食生產資料價格一直高位運行,而今年以來糧食價格提高的收益主要在中間流通環節,給農民帶來的收益提高有限。相對于棉花生產,種植糧食的比較效益仍然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四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中鄉及鄉以下的環節十分薄弱。現有的縣級農技推廣隊伍中的老技術人員相繼離開農技推廣崗位,而有的縣(市)年輕技術人員又后繼乏人,有的縣(市)農技推廣部門多年未新聘用農業院校畢業生。

為鞏固近三年中糧食生產恢復性增長的成果,應繼續下大力氣抓好糧食生產。為此,河北省政協委員、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雁鳴等人建議從以下四方面入手鞏固糧食生產:

一、采取多種有力措施,保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切實保護耕地。各級政府應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堅持對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項目不予上報或審批。基本建設要盡量減少占用耕地。重點解決農村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建房中對耕地的占用,下大力量解決“空心村”問題。采取切實措施,消除土地撂荒現象。加強宣傳,采取更為優惠的激勵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保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

二、加大糧食增產技術的推廣力度,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近年來,農業科技人員已經研究成功了一批促進糧食作物增產的技術成果。要組織農業教育、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部門,繼續加強糧食生產關鍵使用技術的集成創新,形成具有不同地區區域特色的技術體系,為糧食生產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同時要加大對糧食增產技術推廣的經費投入,使糧食增產技術成果發揮重要作用,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通過提高單產來保證總產量不斷增長。

第2篇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糧食生產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重要舉措,全市糧食生產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市土地流轉加快,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迅猛,雙季稻面積和稻谷產量一直位居湖南省前列。但還是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制約因素。

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田基礎設施的薄弱和欠賬,已經成為當前水稻生產的發展瓶頸。我市的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農業基礎設施基本上是“土質”工程。隨著農村實行后,農戶分散經營,農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難以大范圍發動籌資籌勞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有效維護和修繕,在使用過程中,這些設施水毀、老化、失修、廢棄現象普遍,即使仍在使用的,也都是帶病運行,“滲、透、漏”現象十分嚴重,防災救災能力差,使用效率低下。

二是種糧效益普遍下降。2018年,我市稻谷實際收購價格在110-120元/百斤之間,比2017年下降10元/百斤,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又在逐年上漲,尿素、復合肥、農藥、種子漲幅普遍超過15%,用工成本也不斷上漲。據調查綜合測算,目前規模大戶種植早稻成本為885-1070元/畝,晚稻成本1055-1290元/畝,一季稻成本1155-1440元/畝。2018年種1畝雙季稻純收入為216元(2017年為493元,2015年為675元);2018年種1畝一季稻純收入為215元(2017年為382元,2015年為456元)。特別是去年,種糧效益下降明顯,種得好的每畝純收入可達300元,種得差的甚至出現虧損。種糧效益下降,嚴重影響種糧農民積極性。

三是土地流轉機制不暢。當前建立在基礎上的分散經營制度已經嚴重制約水稻生產的規模化發展,加快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近年來,土地流轉存在諸多問題,如隨意流轉,無序流轉和口頭流轉等,使得土地流轉的雙方都顧慮重重,害怕失地失權,部分農戶不愿意把土地流轉給他人耕種,造成大戶流轉插花,或者流轉的時限控制在較短的年限以內;土地流入方因為土地流轉的時限短,不敢投入基礎水利設施建設。這樣使得流轉的土地水利設施和耕作條件都越來越差。

第3篇

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內涵和衡量指標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指一定時期的一定地區,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因素構成,由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決定,由年度的糧食總產量所表現。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去的質和量,就決定了糧食產出的質和量,即產出能力。糧食生產能力要變為實際產量,由國家政策和糧食供求關系等因素形成的糧食比較效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耕地保護能力。主要指能夠保持有多少數量和質量的耕地用于糧食生產。二是政策支撐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況,投入增加的狀況,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等。三是科技服務能力。包括農業科學研究水平和技術推廣體系狀況。四是抗災能力。包括排灌設施條什、物質裝備狀況和糧食種子儲備情況等。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衡量指標:一是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農業部“十五”計劃提出要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到20*年耕地面積不低于1.28億公頃(19.2億畝)。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考慮,“十五”期間,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7億公頃(16億畝)左右。二是糧食單產??删C合反映糧食的產:出水平。*年我國糧食單產為4261公斤/公頃(568斤/畝),“十五”時期的畝均單產應高于這個水平。三是抗災水平??煞从臣Z食生產基礎設施狀況和糧食生產的穩定程度??捎檬転拿娣e‘孫覽災而積之差占受災面積的比重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抗災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農戶對糧食生產的物質要素投人不斷增加。化肥施用總量(按有效成分100%計算)由1*8年的884萬噸增加到*年的4146萬1噸,有效灌溉面積由1*8年的6.74億畝增加到*年的8.08億畝。主要糧食品種良種種植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達到60—70%。國家財政用于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由1*8年51億元增加到*年357億元(同期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產條件改善,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雖然糧食播種面積有所下降,但總產量由1*8年的6000億斤增長到1996年的10000億斤。近幾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為穩定糧食生產,國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年以來,糧食產量和面積出現連續下降。*—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累計減少770.7萬公頃(11561萬畝),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62.6萬公頃(939萬畝)、469.8萬公頃(7047萬畝)和238.3萬公頃(3575萬畝)。糧食總產量累計減少1193.2億斤,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78.2億斤、924.2億斤和1*.8億斤。

近幾年糧食面積和產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種糧比較效益下降,農民自主調減糧食面積。1996年以來,受糧價持續下跌和農資、機械和勞動力等糧食生產要素價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實際出售糧食價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種糧效益明顯下降。據湖北省農業部門測算,*年糧食作物每畝成本純收益率為1%,畝均稅后收益為3.26元(其中水稻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綠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縣有關部門測算,20*年度種植水稻畝純收入約200元,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種植沙梨、蔬菜等經濟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糧食主產區及60%左右的純農戶人均純收入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二是政策引導結構調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據統計,*年全國因結構調整主動調減糧食面積333萬公頃(4995萬畝),占糧食播面減少總數的70%。近兩年糧食主銷區省份大幅度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糧食主產省份也調減了糧食面積。浙江省德清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由19*年的553,5萬畝,調減到20*年的175.5萬畝,減幅為68.4%,其中,20*年調整農田發展多種經營面積184.5萬畝,占農田總面積的59.2%。浙江全省20*年糧食播種面積2812.5萬畝,比19*年減少1396.5萬畝,減少幅度為33%。今年一些省區開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護價,通過糧食購銷公司補貼收購部分糧食,但補貼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給17個糧食主產縣按每公斤補貼6分錢汀購3()億斤優質糧,對其他縣區不下達訂購補貼任務,這些地區就相應地自主調減丁糧食種植。

三是實施退耕還林、還湖、還草,減少了耕地和糧食播種。近兩年全國因生態建設退耕,調減部分糧食種植面積。湖北省糧食種植面積由80年代的7699,5萬畝,減少刊現在的6000萬畝,其中退耕399萬畝(退耕還林還草319.5萬畝,退耕還湖約79.5萬畝)。據估計,全國因退耕減少糧食播種面積約100萬公頃(1500萬畝)。這項計劃的實施,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是有利的。四是農田基礎設施老化,糧食生產抗災能力低,因災降低·了糧食生產能力。*年代以來,國家預算內農業資金投入總量有所增加,但投資比重沒有提高。國家對農業的投資重點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直接用于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明顯偏少,農業基礎設施滯后,田間排灌設施陳舊老化,農業抗災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飯”。19*—*年間,全國平均每年受災面積8。1億畝,成災面積3.9億畝,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48%,抗災率僅為52%,與80年代水平相比沒有明顯的提高,不如1*8年的水平(57%)。*年因災損失糧食1300億斤,比上年增加600億斤。近幾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水平趨于下降。全國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由多年穩定在1.10—1.13億公頃(16.5—17億畝),減少到警戒線1.07億公頃(16億畝)以下。20*年為1.06億公頃(15.9億畝),2002年預計為1.*億公頃(15.7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復起來代價很大。例如耕地的減少,*年耕地占用2349萬畝(其中建設占用244.5萬畝,生態退耕1144.5萬畝,農業結構調整占用867萬畝,災毀耕地93萬畝),耕地補充436.5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開發276萬畝,廢棄地復墾99萬畝,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萬畝),占補相抵,*年耕地實際減少1912.5萬畝。從*年以來的情況看,在糧食生產和流通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糧食生產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潤,糧農的生產積極性難以得到保護,投入糧食生產的各種要素會減少,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將受到嚴重的挑戰。

三、糧食供求趨勢預測

(一)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

由于我國人口繼續增加和糧食轉化與深加工的進一步發展,對糧食的需求將早剛性增長。近年來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對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的中長期預測很多,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1、20*年的糧食需求總量為1062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985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69斤;飼料糧需求量4108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及損耗,人均需求量為786斤。

2、2*5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167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503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12斤;飼料糧需求量5545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04斤。

3、2030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3195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160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260斤;飼料糧需求量7244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54.9%;加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24斤。分品種來看,今后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增長主要來自飼料糧增長。據預測,從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麥需求持續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長。玉米20*年需求量占糧食總量的比重為28.4%;2*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進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來糧食產需缺口較大

從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看,20*年、2*5年、2030年我國糧食產需缺口分別為620億斤、1671億斤和3195億斤。按照糧食最低自給率95%計算(糧食凈進口控制在總產量的5%以內),為實現產需基本平衡,糧食生產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別提高約100億斤、1100億斤和2540億斤,提高幅度分別為1%、11%和25%。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難和壓力很大。從最近十幾年的情況看,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幅度不大。19*—1994年5年糧食單產在533斤/畝左右,1995—20*年7年糧食單產在573斤/畝左右,19*—20*年12年單產提高幅度僅7.5%,年遞增0.6%。在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要實現糧食產需平衡,糧食單產必須有相應的提高。

(三)影響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糧食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目前國家資源未能有效的補貼到農民,在糧食流通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如無有力的保護措施,不解決糧食的比較效益問題,農民種糧積極性將進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資源緊張。我國耕地數量和水資源不足而且不斷縮減,是阻礙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和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為19.51億畝左右,人均占有耕地僅1.59畝,為世界人均數3.75畝的42%。即使現有耕地總是穩定,隨著人口增加,到2*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將降至1.43畝和1.34畝。農業用水也嚴重緊缺?,F階段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的25%。預計到2030年,人口達到16億時,在降水不減少的情況下,人均水資源將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警戒線。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災害的能力不強。我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小,干旱半干旱面積比重大。全國耕地中有灌溉設施水田和水澆地為7.91億畝,僅占總耕地的39%。全國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澇、低溫冷害、臺風、早霜、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的襲擊,給糧食生產造成較大的損失。

四是科技儲備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由于體制不順、科技與生產、科研與推廣脫節、經費不足、機構重疊、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問題仍很突出,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各類試驗、示范等科研推廣工作難以很好地開展,糧食生產領域科技儲備不足,技術推廣隊伍不穩,糧食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更新推廣速度較慢,直接制約著糧食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農田環境污染狀況加劇,耕地的持續生產能力下降。由于工業和城市“三廢”對基本農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和質量。全國已有1000萬公頃(1.5億畝)農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占灌溉總面積的7.3%,’且呈上升趨勢。每年農業環境污染事故數千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億元。由于地力下降、環境污染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直接影響,難以估計。

四、建議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國情,要從長遠戰略考慮,采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使藏糧于庫與藏糧于地有機結合,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一)依法保護耕地和水資源,確保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由于部門分割,制定的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相互脫節,造成破壞糧田、濫占耕地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耕地和水足糧食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要樹立保護耕地和水資源就是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觀念,建立健全耕地等農業資源保護法制體系,依照《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水資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和水資源,保持耕地數量的動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水資源利用率。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減少國家對耕地的低價征用和高價出讓,避免對農民利益的損害。

(二)實施農業補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于我國糧食產品成本高、品質較差,國際競爭力不強,逐步增加的糧食進口勢必會沖擊國內糧食市場,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和提高。因此,我們應在WTO規則框架內,利用政府補貼彌補完全市場調節的缺陷,調節糧食風險基金的使用方向,實施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以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三)加大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力度

近些年來,糧食作物科研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薄弱,科技儲備嚴重不足。種質資源創新與品種選育相對滯后,優質品種不多,專用品種不全。農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仍比較缺乏。要樹立儲備科技就是儲備生產能力的思想,加大糧食作物科技投資力度,集中資金,集中人才,大力開展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的研究,力爭在短期內有所突破。建立對良種和適用新技術推廣的補貼制度,加強技術推廣力度,確保糧食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糧食市場競爭力。

(四)加強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關規則,特別是國內支持保護的“綠箱”政策,借鑒國際經驗,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資力度,加強基本農田沒施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抗災能力和土地生產力,直接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糧食主產區選建500個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加強農田灌排體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農機服務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建設,在這些基地縣,形成年產糧食5000—6000億斤的生產能力,保證每年提供*—2800億斤商品糧。

(五)建立國家糧食預警體系,及時調控糧食市場

在糧食市場全面放開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食市場和價格大幅度波動,國家應建立糧食預警體系,確定糧食警戒線,進行指標監測。同時對糧食預警進行立法,確保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發出警報,要求各級政府,采取緊急措施,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應。

第4篇

一、積極正視矛盾,是解決問題的基本理念

求發展必須正視發展中遇到的矛盾。現實中,一些同志只談發展不談問題,只報喜不報憂,只愿聽表揚不愿受批評,只喜歡順水推舟不敢仗義執言;一些部門和單位只顧局部利益不求發展全局,只圖舒服度日不求解決難題。導致貿促事業發展過程已經存在的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和潛在現實矛盾越積越深,新舊矛盾交織,結果引發并發,嚴重制約和影響著貿促事業的科學發展。

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輕,盡快建立起立足長遠發展的思想理念,把解決問題作為推動貿促事業發展的動力和著力點,抓緊消除急功近利和只顧眼前不及長遠的利益觀念,才能保證我們的決策更科學,我們的作為更順乎民意,才能把握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勇于破除習慣,是解決問題的核心關健

求發展必須走出舊的傳統和習慣?,F實中的矛盾往往出現在發展過程中的新與舊、習慣與改變的矛盾之間。現實中,貿促事業發展的腳步與政府的期望之間存在差距,發展的方向與企業的利益訴求之間存在差距,原有的工作理念與飛速發展的現實之間存在差距,政府和企業最關心最迫切需要提供幫助的問題解決得不夠好,表面上個個項目得到落實,實則面臨著凝聚力越來越弱、影響力越來越小、業務工作范圍越來越萎縮的尷尬境地,全系統上下守著金飯碗,到處發愁找米的現狀值得我們深思。日積月累,習慣成為自然。

走出習慣,打破舊的思維定勢,從行動上掌握了解政府和企業需要什么,從思想上明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誰,從機制上形成協調的運行架構,從分工上明確部門的應該履行的職能,才能保證構建科學的發展思路,匯聚成強大的發展合力,就能實現貿促事業發展與和諧的雙贏。

三、大膽觸及難點,是解決問題的動力之源

求發展必須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多年以來,我們的貿促工作形成了一些傳統的發展理念、工作模式和純粹的利益訴求,形成了已被認同和接受的關系鏈、經濟效益鏈,一些能夠立竿見影迅速形成收益的展覽、組團等事項成為各個部門和單位爭相承辦的熱門工作,而那些事關全局長遠發展的對外聯絡、情報信息、會員隊伍建設等難于一時見到成效但卻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被冷落缺少過問和研究。究其原因,依舊是不正確的政績觀和經濟利益觀做祟。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倡導積極有為的全局觀,敢于觸及一些部門一些單位的局部利益,勇于正視現實、正視矛盾,千萬百計去解決影響貿促事業發展的、系統上下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們就能自覺轉變工作思路,爭取全系統干部職工的理解和支持,克服各種困難,實現新的突破。

四、實現積極有為,是解決問題的最終目標

求發展必須有主動作為的積極意識。現實中,我們對老經驗老套路依賴的多,對新形勢下貿促事業如何發展創新開拓研究的少;對政府和企業不理解不支持埋怨的多,貼近政府和企業開展積極服務的主動意識和行動少;滿足于已有的活動形式和渠道多,積極開拓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和空間的努力手段少。導致我們在政府和企業中的影響位次逐漸靠后,不是無位,而是積極探索通過履行貿促系統職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措施,努力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的積極意識不足。

第5篇

關鍵詞:規模經濟;糧食生產;生產效率;成本收益

糧食價格的變化趨勢歸根結底是由糧食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程度所決定的,糧食生產效率直接影響了糧食的生產成本和收益,而不同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造成生產效率的不同。我們近期對河南省杞縣、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湖北省鐘祥市、黑龍江省紅興隆墾區管理局和寶泉嶺墾區管理局進行種糧農戶及農場職工的問卷調查,從糧食生產第一線了解中國糧食生產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并對未來中國糧食生產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有效問卷數量為293份,問卷有效率達到72.2%。其中,河南和山東這兩個糧食主產省的有效農戶問卷數量總計為203農戶,湖北省鐘祥市有效農戶問卷調查數量為41戶,黑龍江省紅興隆墾區管理和寶泉嶺墾區管理局的有效國營農場職工問卷調查數量為49戶。

一、對糧食生產者的基本情況的比較分析

種糧農戶的戶均人口數量為3.99人,戶均男性勞動力數量為1.37人,戶主平均年齡在43.27歲。戶均耕地數量為49.14畝,戶均耕地塊數為2.36畝,平均最大地塊面積為141.85畝,距離耕地平均距離為4.08公里。

在所調研的四個省中,黑龍江省調研地區為國營農場地區,戶均耕地數量最大,為169.5畝/戶;湖北省次之,為14.41畝/戶;位于華北平原地區的山東和河南兩省的種糧農戶的耕地數量最少,并且這兩個地方的種糧農戶的耕地的細碎化程度最高,這就為糧食穩產和增產所必需的改善灌溉條件等技術措施的投入產生了困難。從戶主平均年齡看,黑龍江省墾區的農場種糧職工的平均年齡最低,其他地方的種糧農戶的平均年齡都在45歲以上,這表明糧食生產規?;捷^高的黑龍江墾區的農業生產者的勞動能力也要高于其他地方。

二、糧食生產者成本收益的比較分析

(一)生產成本比較分析

1. 糧食生產的生產成本與產出的總體情況分析

山東、河南和湖北三省的畝均糧食生產成本為448.07元/畝,要比黑龍江墾區的畝均糧食生產成本高出11.5%,糧食畝產量為450.21公斤/畝,比黑龍江則要少23.77%,同時三省單位糧食產量的生產成本為1元/公斤,這要比黑龍江墾區的單位糧食產量的生產成本高出33%。上述情況說明以大中型農業機械為主要生產性固定資產的規?;r業生產方式相比于分散的細小規模的小農經濟模式在經濟上更有效率,表現在糧食生產成本水平顯著更低、單位土地糧食產量水平顯著更高。

從糧食生產成本的構成上看,三省平均畝均糧食生產成本中,主要物質費用水平為每畝276.19元,占到畝均生產成本的63.16%;而黑龍江省墾區的人工費用水平為每畝110.26元,占畝均糧食生產成本的27.82%,主要物質費用水平為每畝286.13元,占到畝均糧食生產成本的72.12%。上述情況說明,在小農經濟的糧食生產模式中,人力投入相當少,而且主要物質費用投入水平也相對于農業機械為主的規?;Z食生產模式更少一些,人力和主要物質費用投入不足,造成小農經濟的糧食生產模式技術效率和經濟效率都較低。

2. 糧食生產成本的構成情況分析

(1)主要投入物費用占糧食生產成本的比重情況分析

山東、河南和湖北三省的畝均生產成本中,化肥比重最大,占到32.61%;灌溉水費次之,占到12.23%;農家肥比重居第三位,占到9.55%;農藥比重居第四位,占到9.42%;種子費用比重居第五位,占到9.19%。上述五項合計占到73%,體現出細小規模的分散生產經營的小農戶糧食生產經營模式主要以增產型投入物質來實現糧食穩產和增產的技術特征。實際上,僅化肥和灌溉水費比重兩項合計就達到44.84%,再加上農藥費用則這三項費用比重可達54.26%,更加突出地體現出細小規模的分散生產經營的小農戶糧食生產經營模式主要以增產型投入物質來實現糧食穩產和增產的技術特征。同時,糧食生產的畝均生產成本中主要是化肥、農藥、灌溉水費、種子和電費等占較大比重,也表現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維持再生產進程主要依靠用現金外購的投入物質來實現的經濟特征,即穩產和增產所必需的主要投入物質是小農戶自身無法生產的,如農家肥費用比重僅占9.55%,而且使用農家肥的農戶并不普遍,并且施用量也在逐漸下降。這就必然造成了小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經濟效果,依靠這種經濟效率不高的生產經營模式來解決長期的糧食安全戰略問題是不可能的。

從黑龍江省墾區糧食生產的畝均生產成本的構成情況看,人工費比重最大,占到28.33%;燃油費比重次之,占到21.17%;化肥比重居第三位,占到18.16%。上述三項費用比重占到67.66%,而其中人工費和燃油費比重合計達到49.5%。這種情況突出地表明以大中型農業機械為主要生產性固定資產和生產動力的規?;r業生產方式的技術特征,即農業機械動力費用和人工費用占畝均生產成本比重最大,是產生主要生產成本費用的來源。

(2)物質費用占糧食生產成本比重情況分析

山東、河南和湖北三省與黑龍江省墾區相比,種子平均費用31.79元/畝,略高于黑龍江墾區,化肥平均費用為137.68元/畝,是黑龍江墾區的1.94倍,農藥平均費用為43.10元/畝,是黑龍江墾區的1.52倍,電費平均水平為29.19元/畝,略低于黑龍江墾區。黑龍江墾區的農膜平均費用為18.78元/畝,這和湖北省種糧農戶的農膜平均費用相當,而湖北省種糧農戶的灌溉水費位71.46元/畝,則是黑龍江墾區的2.07倍。山東等三省的主要物質費用總和為347.56元/畝,而黑龍江墾區的主要物質費用總和則為283.62元/畝,比三省平均物質費用少18.9%。上述情況說明,黑龍江省墾區是土地面積相對集中的規?;Z食生產模式,要比山東等三省的分散的細小規模農戶的糧食生產模式的畝均物質費用投入明顯低一些。而且從投入結構上看,分散的細小規模農戶的糧食生產模式主要依靠化肥和農藥的投入來實現糧食穩產和增產,因此其費用水平占物質費用總和的最大比重。

(3)人工費用占糧食生產成本比重情況分析

從調研情況看,山東、河南和湖北三省的糧食生產者主要是擁有細小規模土地的小農戶,他們的糧食生產經營過程中基本上不需要雇用家庭以外的雇工,主要依靠家庭自有勞動力進行糧食生產。黑龍江省墾區進行糧食生產的農場職工雇用工人數量較多,戶均雇工人數為86.38人;戶均平均雇工工資為18081.25元,是每畝主要物質費用水平的63.75倍。農場職工的戶均全年投入人工數量為333.41個工日,人工大家為每工日166.36元,折算每戶人工總費用達到55468.73元。上述情況說明,盡管黑龍江墾區的糧食生產模式是以現代化大中型機械技術投入為主的規?;a,但對人工的需求和人工費用的投入都是相當大的,即規模化糧食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要遠高于細小規模的分散化的小農戶糧食生產模式對勞動力的需求。

(二)糧食生產收益的比較分析

黑龍江省墾區農場職工的戶均收獲糧食產量86850公斤,是山東、河南和湖北三省種糧農戶的戶均收獲糧食產量的28.81倍,戶均出售糧食數量是75700公斤,是三省種糧農戶的38.41倍,戶均糧食銷售收入是195137.8元,是三省種糧農戶的62.11倍,墾區農場職工的當年收獲糧食中銷售糧食的比重為81.40%,比三省種糧農戶高出15.99%。同時,截至調查時期,黑龍江省墾區農場職工上一年的余糧已經全部出售,而三省種糧農戶還有戶均849.53公斤存糧。此外,黑龍江省墾區農場職工還能夠對其余糧出售價格進行預測,這也是三省小農戶所不能做到的。根據實地調研的情況得知,山東省有64.71%的被調查農戶認為上一年出售小麥賺了錢,有96.08%的農戶認為出售玉米賺錢了;河南省有57.29%的被調查農戶認為上一年出售小麥賺錢了,有66.67%的農戶認為出售玉米賺錢了;湖北省有78.05%的被調查農戶認為上一年出售水稻賺了錢。三省種糧農戶認為上一年出售糧食賺錢了的農戶平均比重為72.56%,而黑龍江省墾區的農場職工中有97.92%的人認為上一年出售水稻賺了錢,后者比前者高出25.36%。

從以上情況可見,只有以農業機械化為主要技術投入的現代化規模農業生產方式,才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糧食生產成為有利可圖并有豐厚收益的農業產業。黑龍江墾區的農業機械化為主要技術特征的現代化大規模糧食生產模式是真正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糧食生產方式。

(三)糧食生產成本的變化趨勢情況分析

從調研情況看,種糧農戶反映除了農膜費用和翻耕土地費用保持不變以外,糧食生產成本的主要構成項目的費用水平都顯著上升。湖北省種糧農戶的種子、化肥、農藥、人工(包括播種、施肥和打藥等項目)、灌溉水費和機械(主要是收割費用)等費用均顯著上升,上述項目平均上升了30%,即畝均糧食生產成本平均上升幅度達到30%左右。其中,農藥費用上升幅度最大,達到60%;灌溉水費上升幅度前次,達到50%;機械費用上升幅度居第三位,達到28.57%;而人工費用平均上升25%,居第四位,作為主要施用化肥的尿素上升幅度也達到25%。上述情況表明,對于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的糧食生產模式而言,物質費用和人工費用上升導致生產成本年度間顯著上升,從而使種糧農戶難以分享到得近年來糧食價格上漲的溢出效益,體現小農經濟的糧食生產模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系的經濟特征。

三、兩種農業生產方式的生產效率差異性的原因分析

(一)土地規模差異是根本原因

山東和河南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湖北和黑龍江則以種植水稻為主。對于山東和河南而言,小麥是兩地農村居民的主糧品種,玉米主要是經濟作物。由于戶均耕地規模的限制,這兩地的種糧農戶的年度糧食總產量都不很高,山東省種糧農戶的小麥年產量平均為2940.59公斤,玉米總產量平均為3400.31公斤;河南省的種糧農戶的小麥年總產量平均為1944.46公斤,玉米年總產量平均為2059.3公斤;玉米的產量水平均略高于小麥。山東省的戶均糧食年總產量水平明顯高于河南省,主要是由于山東省的戶均耕地規模相比河南省較大一些。

湖北省種糧農戶的戶均耕地規模平均為6.68畝,水稻年總產量平均為3773.54公斤,比山東省和河南省要高,這是因為其戶均耕地數量較多和一年可以種植兩季以上水稻造成的。而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的戶均耕地數量相當高,戶均年度糧食總產量也遠遠高于其他各省,由此可見黑龍江省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主糧產區的顯著特征。

總的來看,被調研地區的種糧農戶的年度糧食總產量與其戶均耕地的規模成正比,這表現出糧食生產主要依靠土地資源的技術特征。

(二)兩種生產方式采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同

山東、河南和湖北三省種糧農戶使用的主要是農用拖拉機和農用三輪車等小型農業機械,適合小型地塊和小規模農業模式使用;而黑龍江省墾區農場職工主要使用的是大中型農業機械,適合大片耕地和規?;r業生產模式使用。三省的種糧農戶的戶均農業機械投資費用水平為5166.92萬元,遠低于黑龍江省墾區農場職工的戶均82447.67萬元的水平。三省的戶均農業機械使用年限為8.74年,黑龍江省墾區的農場職工的農業機械使用年限平均為4.2年,前者是后者的2.08倍,說明三省種糧農戶的農業機械使用年限長、折舊慢,存在相當多的農戶使用老舊農業機械的情況,而黑龍江省墾區的農場職工的農業機械更新速度較快。三省的種糧農戶的戶均農業機械年維修費用為143.04元,黑龍江省墾區農場職工的戶均農業機械年維修費用是前者的27.79倍,說明黑龍江省墾區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大中型農業機械,因此一次性投資水平高,同時年度維修費用水平也比較高。

黑龍江省墾區農場職工租用農業機械的比重為63.27%,農業機械的平均租金價格為每畝67.62元,租用農業機械的農場職工的戶均租金支出水平為11568.18元,上述情況說明農場職工租用農業機械的情況較為普遍,而租用農業機械的成本也相當高。出租農業機械的農戶所占比重為12.24%,與租用農業機械的農場職工的比重相比,說明有能力提供農業機械出租服務的農場職工不多。出租農業機械的農場職工給出的租金價格平均為每畝56.67元,與租用農業機械的農場職工的實際租用價格相比要低16.19%,說明對農場職工對農業機械的需求水平高于供給水平,因之抬升了最終的農業機械租賃成交價格。出租農業機械的農場職工的戶均年度租金收入為36000元,與租用農業機械的農場職工的戶均年度租金支出相比要高3.1倍,由此可見,有租用農業機械需求的農戶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

四、主要結論和政策性建議

1. 規?;r業生產方式的糧食生產效率要顯著高于分散的細小規模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主要表現在糧食生產成本水平低和單位土地糧食產量水平高。

2. 規?;Z食生產方式對勞動力的需求水平顯著高于小農戶糧食生產模式,小農經濟的糧食生產經營模式是產生剩余農村勞動力的根源。基于上述分析和結論,政策建議如下:

3. 適當擴大土地規模對糧食增產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適度擴大糧食生產經營規模,實行適度規模經營;

4. 在促進發展規?;Z食生產方式的進程中,通過培訓以提高農民使用現代化農業機械以及其他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能力,并且帶動更多農業勞動力進入規?;r業生產。

參考文獻:

[1]張梅.黑龍江墾區與農村主要農產品成本效益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2007(03).

[2]尹榮梁,章輝.規模經濟、規模報酬與農村適度規模經營[J].經濟研究,2011(03).

[3]張忠明,錢文榮.農戶土地經營規模與糧食生產效率關系實證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0(08).

[4]秦立建,張妮妮,蔣中一.土地細碎化、勞動力轉移與中國農戶糧食生產[J].農業技術經濟,2011(11).

第6篇

1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確保國家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糧食的安全供給,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戰略性任務?!度珖略?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指出:“應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落實相關財稅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糧食生產?!?/p>

實踐中,由于種糧的成本收益低下,工商資本在糧食生產環節的投資積極性小。農業部的典型調查顯示:“外來業主流轉耕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只有7% 以制種等方式與糧食生產相關,其他的無一例外的都是蔬菜、瓜果、藥材等附加值更高的經濟作物,更有甚者打著休閑觀光農業的幌子肆意改變土地用途。”[ZW(]郭曉鳴中國糧食安全的遠憂與近慮[J].農村經濟,2013(2).[ZW)]即使和糧食生產有關的企業,比重也是越來越小,而且越來越傾向于農資供給、糧食加工、流通等在糧食生產鏈中相對高利潤的環節。

通過解讀國家相關政策,筆者認為:糧食生產領域并非工商資本主營業務。2013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钡募⑽疵鞔_提出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種植。2015年,農業部、中央農辦、國土資源部、國家工商總局四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O管和風險防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各地要強化租賃農地的用途管制,采取堅決措施嚴禁耕地非農化?!薄皩α袒母?、非糧化等行為,可以停發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對在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高產創建項目實施區、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范實施區違反產業規劃的,停止享受相關農業生產扶持政策。”我國《土地管理法》第19條規定:“我國將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農用地?!笨梢钥闯?,在對待工商資本非糧化問題上,國家政策導向只是對糧食安全保障核心區進行了特殊強調,不允許工商資本在上述區域內大面積租賃糧田后改變用途。對于非糧食安全保障區,工商資本要能夠保證參與農地經營,杜絕非農化。從二者的關系角度看,非農化一定是非糧化,但非糧化不一定是非農化。非農化是非糧化的必要而不充分條件。

新時期,為了更好地規范和引導工商資本參與糧食生產,首先,嚴禁工商資本規模化農地流轉后非農化行為,明確工商資本在糧食種植上的定位;其次,全面分析典型地區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的實踐,合理引導工商資本參與糧食產業鏈,充分發揮資本在糧食生產中的生產要素功能。

2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的相關文獻梳理

目前,學術界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工商資本投資種植業的范圍界定,糧食是否屬于工商資本投資的主營領域;二是工商資本種糧的運作機制,投資糧食生產環節能否盈利,是否能夠帶來農民增收。綜合近幾年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的相關文獻,大多數學者認為:工商資本種植糧食是不現實的,家庭規模經營才是糧食種植的主要方式(賀雪峰,2012;陳靖,2013;涂圣偉,2014;蔣永穆,2014;呂軍書、張鵬,2014;劉成玉、熊,2015;中國人民銀行達州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17)。少數學者認為:工商資本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規模化經營實現規模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楊立、郝晉珉,2014;張洪源、張利庠,2015;曲峻嶺、孔凡丕,2016;穆娜娜、孔祥智,2017)。綜上所述,學者們大多從理論視角對糧食種植的特征、成本收益率、資本逐利性等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有必要對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進行實地考察并做出形勢判斷。

3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的現狀調查及形勢研判

本部分選取了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的幾個典型區域,包括了農業部賀軍偉、王忠海、張錦林(2013)在湖南省的調研;陳靖(2013)在安徽省的實地調查;筆者(2014)在四川省的調研;賀雪峰(2015)以華中為主區域的全國范圍調研。

31現狀調查

(1)陳靖在安徽省的實地調查。安徽黃村通過招商引資推動整村流轉形成大規模經營,外來資本下鄉并進入農業產業各個環節。資本主導下農地規模化經營更加注重資本、技術的投入,地租和工資也成為資本有機結構的重要部分。黃村的規模化農地流轉后選擇了成本―收益更高的行為:一是良種種植。部分工商資本經營的是改良后的小麥種子,收獲后作為良種出售而非主糧;二是轉向規模化種植經濟作物如蔬菜、苗木等。若資本單純種糧,除去地租、雇工工資、固定資產等投入外,年畝均收入僅為200~400元;三是轉向深加工和銷售渠道,拓展產業鏈獲益。一旦進入糧食深加工、流通、銷售環節,在轉嫁風險的同時提高增值收益。因此大資本更愿意進入農業產業鏈前、后端,將生產環節直接外包。

(2)農業部賀軍偉、王忠海、張錦林的調研。根據農業部賀軍偉、王忠海、張錦林(2013)的調研:“工商企業進入農業,主要瞄準了附加值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經濟作物和生豬養殖、水產養殖等規模化、特色性的養殖業。在湖南省衡陽縣,前幾年搞糧食生產的工商企業有十來家,現在只剩兩家,一家是湖南安邦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富農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目前,兩家在全縣共流轉土地43000多畝?!盵ZW(]賀軍偉,王忠海,張錦林邁進農門以后一三省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調研報告[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3(21).[ZW)]而在這僅有的糧食生產的企業中,其重心已經開始向糧食加工、流通以及農資經營等產前產后利潤率高的產業鏈環節轉移。

(3)賀雪峰覆蓋全國的調查。調研顯示:在適宜耕種的地方無土地拋荒,然而資本與農民爭田耕種的現象愈演愈烈。目前,工商資本流轉土地占全國流轉土地的1/10左右。工商資本加速進入與土地要素密切相關的種養環節。結果顯示:工商資本規?;r地流轉后非糧化比例很高,資本下鄉種田很難成功。工商資本種糧,需要支付地租、固定資本、市場價格下的勞動力工資等,難有利潤空間。華中某地推動土地流轉搞土地產權交易所,但是幾乎沒有流轉土地用于種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擾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4)筆者在四川省的實地調查。四川省工商資本在糧食種植上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以銷售為目的的綠色有機糧食種植。由于普通的糧食作物種植幾乎沒有收益,所以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種植,也是以高附加值的有機綠色糧食為主。比如,四川省航粒香米業有限公司以有機稻米的生產、加工為主,種植有機大米11000畝;二是以有機農產品生產原料為目的的有機糧食種植。西充縣金科種養殖有限公司是大型的高科技種養殖企業,主要以牛奶、豬、葵花雞、蓮花茶等為特色。該公司有機大豆、有機玉米等僅是公司產業鏈的前端,屬于原料供給環節;三是在生產耕作期間以糧食套種為輔。比如四川綺香紗絲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絲綢企業。不過在桑樹種植以及蠶桑生產期間,該企業兼有2000畝大豆套種。總體來看,四川省工商資本在種糧上積極性較低,種糧也是以高附加值的綠色有機糧食種植為主。

32形勢研判

(1)工商資本下鄉種糧的成本―效益分析:規模化糧食生產并非有效。規?;r地流轉能夠培育一批糧食生產主體。城市工商資本機會成本較高,投資于糧食生產仍服從收益分配的微笑曲線。因此直接投資糧食生產是不經濟的選擇。

規模化種糧效果不佳的原因如下。

一是農地租金高。理性資本下鄉,必須形成規模經濟,才有可能形成線性利潤積累。實踐中,工商資本租賃連片耕地種糧,必須以連片耕地中最不愿意土地流轉的農戶租金為基準,這無形中提高了租金的標準。因此,相比農戶間自發土地流轉的租金,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租金要更高。據不完全統計,有的地區農地租金高達每畝每年1000元,這使得工商資本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二是固定資產和勞動力投入高。資本下鄉進行規模經營,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投入增加。機械化程度提高帶來了固定資本投入的增加,雇工投入意味著更高的市場價格下的勞動力成本。在資本主導下的雇工模式中,與家庭經營方式相比,田間管理細碎、無法計量、監督成本高。

糧食種植上,國家對糧食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因此糧食作物一般不存在與市場對接的問題,糧食種植收益穩定。因此,規?;Z食經營也難突破產業分工體系和收益分配格局,只能通過規?;€性累積而獲得微薄利潤,這是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環節的結構性缺陷。

(2)工商資本種糧的機會成本高。從農產品供給角度看,主要分為種植業與養殖業。種植業中主要包含糧食和經濟作物。工商資本種植經濟作物,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選擇。“從工商資本種糧的機會成本看,種植經濟作物,可能收益高,也可能嚴重虧損。若總體上糧食供給充足,當種植經濟作物收益較大而風險較小時,糧田轉而種植經濟作物就是理性選擇?!盵ZW(]賀雪峰澄清土地流轉與農業經營主體的幾個認識誤區[J].探索與爭鳴,2014(2).[ZW)]此外,工商資本種糧面臨著多重風險。一旦發生旱澇災害、農資漲價,其盈利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

(3)初現強勢資本與弱勢農戶間新型二元結構。馬九杰(2013)指出:“當存在資本、土地、勞動三個要素分配不公平,或在交易、配置過程中不同要素主導權不一樣時,擁有資本所有權的主體往往擁有主導權,從而在農業價值分配中對農戶不利。”[ZW(]馬九杰“資本下鄉”需要政策引導與準入監管[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3).[ZW)]因此,農戶的談判話語權被大大弱化。從長遠看,若工商資本大規模進入糧食種植,則會使農民加大資本依賴性,影響農業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利于農業深層問題解決。

(4)糧食補貼政策的低效化。以承包地面積平均發放補貼的普惠制方式是糧食直補的主要方式,補貼的只是土地承包者而非實際生產者,因此僅能達到惠農民而非強糧食的政策目標。實踐中,多地土地撂荒后農民繼續享受種糧補貼,政策效能大大弱化。在分級承包的背景下,糧食補貼由農戶獲得,扶持大戶政策被規?;黧w獲得,真正種糧者沒有獲得扶持。

4新時期進一步推進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的思考

新時期進一步推進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思考。

41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糧食范圍界定

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是指產業鏈相對較長、產業化程度較高,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功能性、提升農產品價值鏈的領域。在糧食范疇內,玉米、大豆等相對于小麥和水稻,產業鏈相對較長更適合企業規?;a業化運作,可以進行精細加工和深加工。在種養業中,應結合區位優勢以及資源稟賦特征,優先鼓勵企業進入玉米、大豆等產業鏈價值長、附加值高的糧食領域,而非進入小麥、稻米這種價值鏈短、不適合企業化經營領域。

42家庭規模經營是糧食生產最佳方式

馬九杰(2013)指出:“作為農業要素的所有者和配置主體,家庭擁有剩余索取權,將會克服農業企業管理對生產員工的監督困境?!盵ZW(]馬九杰“資本下鄉”需要政策引導與準入監管[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3).[ZW)]對于不適合企業化經營的小麥、水稻等,更適合以家庭農場等家庭經營為主。在農地分級承包的背景下,工商資本等流轉大戶規模化農地流轉后并非自己種植。對于分級承包后,以家庭經營形式種糧面積10~15倍、約100畝的,應給予重點扶持。

43鼓勵將種糧低端環節外包,充分發揮工商資本生產要素優勢

2015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鼓勵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 因此,應鼓勵工商資本投資糧食生產中的適宜產業化、??;c集約化的領域:一是良種服務。比如改良后的小麥種子,并非糧食市場中流通的主糧,而是附加值較高的良種;二是糧食全產業鏈。

糧食價值鏈可以通過延伸來實現增值:“一是縱向擴展。工商資本一方面要注重糧食全產業鏈縱向擴展,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二是節點裂變。從糧食產業鏈加工、銷售等中下游環節入手,在每個節點不斷裂變出新的橫向子環節,使農產品附加值產生倍增效應?!盵ZW(]張尊帥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風險及其防范[J].現代經濟探討,2013(8).[ZW)]因此,應延伸糧食生產產業價值鏈,讓農民平等分享增值收益;三是社會化服務。在農產品商品化進程中,鼓勵工商企業在糧食生產基地設立如烘干、配送、倉儲、物流等生產配套設施,提供全程服務。

44提高糧食補貼瞄準度,注重分級承包后思路轉變

2014年11月,國務院《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指出:“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原有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歸屬由承包農戶與流入方協商確定,新增部分應向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傾斜?!痹谵r地分級承包的大背景下,應實行“有種有補,無種無補”“誰種糧誰受益”的基本原則。在農地種糧的農戶享受補貼,而非由土地承包者獲得。在補貼標準上,將按主要糧食作物的實際種植面積進行補貼。

45相關保障措施

第7篇

1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2013年在安徽省糧食主產區18個糧食生產示范縣的糧食種植戶的問卷調查。每個示范縣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式選擇15至20戶農戶,共獲得有效調研問卷238份。調查內容主要涉及種植戶糧食生產情況、糧食生產技術采用的情況、及農業新技術的需求情況和農戶獲取農業新技術的來源等。

2農戶農業技術采用現狀

2.1良種采用率較高品種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物產量和品質,近而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益。調研結果顯示,超過50%以上的(占54.08%)的農戶選擇了高產、優質、抗倒的品種,其次有23.98%的農戶選擇高產的品種。表明,在實際的糧食生產過程中表現出高產、穩產等綜合性能好的品種,較易獲得農戶的認可。

2.2農戶農業機械化比重明顯提高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可以解放勞動力,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加快農業集約經營等重要作用,進而可以解決誰來種地難題。近年來我省糧食生產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農機化作業普及程度的提高對提高糧食單產、減少自然風險、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發揮了關鍵作用。由調研結果顯示可知,所有農戶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均采用了農業機械化服務,其中,小麥、水稻的耕作機械化率分別為97.7%和99.6%;播種、插秧的機械化率分別為89.0%和31.9%;收獲機械化率分別為97.7%和93.7%。

2.3農業技術信息來源多元化趨勢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信息及相關技術服務的主體呈多元化趨勢,主要包括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組織、農業企業、村委會、農資銷售部門、農民協會、農民合作社、親戚朋友鄰居及網絡等。隨著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戶對農業新技術的需要也越來越多。調研結果表明,仍是傳統的方式跟周圍農民看樣學習和自己摸索農業技術的的農戶分別占被調查農戶的14.99%和6.31%,來自縣鄉農技人員田間指導的農戶所占比重為38.07%,看電視、書刊、報紙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農戶比重為22.68%,手機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農戶占7.50%。可以看出,農戶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渠道日漸的多元化,其中外部渠道起了主導作用。

2.4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程度逐步提高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方式主要有直接露天焚燒、全量還田、出售、生產沼氣、用作青飼料、用作燃料等,目前各地大多以秸稈直接燃燒為主,利用效率低,且環境污染嚴重。今年安徽省農委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方案》,包括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利用、飼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渠道,制定了詳細的技術實施意見。省財政廳向我省生物質電廠下達農作物秸稈發電財政獎補資金加快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促進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改善了大氣環境質量。目前,安徽省農作物秸稈利用具有明顯的環境友好型特點,主要是將作物秸稈還田、燃料用、飼料用等。

3農戶技術需求分析

3.1農戶對未來糧食生產中最希望使用的先進農業技術分析農戶按照自己的需求對未來糧食生產中最希望使用的先進農業技術進行排序,排序情況如圖1所示。排序在第一位的農業技術是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技術需求的農戶比例達78.2%,其次是新品種和簡化栽培技術,技術需求的農戶比例分別為54.62%和50.84%,再次是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技術需求的農戶比例分別為46.64%和45.38%,對灌溉技術、新農機農具新肥料和新農藥的需求也有較大比例。由此可見,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多種栽培技術,其中農戶對產中病蟲害防治技術、新品種、簡化栽培技術、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需求較為迫切,對灌溉技術、新農機農具新肥料和新農藥技術也有比較大的需求。通過對糧食生產過程中最希望采用的農業技術類型分析看,高產技術需求比例最大,占32.18%,其次是省工技術占技術需求比例的26.47%,優質技術和節水技術分別占技術需求比重的19.20%和13.49%,環保技術也有一定需求,占需求比重的8.13%。圖1農戶對糧食生產先進技術需求總體狀況

3.2農戶對糧食生產具體技術措施的需求分析農戶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調查結果顯示了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是農戶技術需求比例最高的農業技術。說明在糧食生產中,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較重。對安徽省糧食主產區水稻、小麥和玉米的調查結果顯示,水稻的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中,由病害、蟲害和草害引起損失的比例分別約為53.79%、40.69%和5.52%;小麥的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中,由病害、蟲害和草害引起損失的比例分別約為79.78%、11.80%和8.43;玉米的小麥的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中,由病害、蟲害和草害引起損失的比例分別約為35.62%、60.27%和4.11%??梢姡诩Z食生產中由病害和蟲害造成糧食損失較為嚴重。采用農作物新品種可以節省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投入,也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農戶調查顯示,新品種是農戶需求僅次于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的農業技術。農作物的品種性狀包括產量、品質和抗性。農戶選擇高產、優質、高抗的品種比例達到54.08%,說明農戶綜合性狀較好的品種作為首選。其次是產量高的品種占比23.98%,高產、優質的品種占17.35%,優質的品種僅占4.59%,可見目前僅品質好的品種仍然不能獲得農戶的認可。農戶把高產、穩產的品種作為首先的因素。伴隨著安徽省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農業勞動力的快速轉移,種糧兼業化現象普遍發生,在目前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形式下,農戶對簡化栽培技術需求較為迫切,農戶的技術需求比例達到50.84%,提高機械化裝備水平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小麥和玉米的播種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9.0%和84.5%,播種機械化水平較高,水稻的插秧機械化率達到31.9%,機械化水皮較低,主要是以人工插秧為主,當前迫切需要提高插秧的機械水平。肥料在糧食增產中發揮重要作用,調查顯示當前氮肥使用過量,化肥農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對生態環境和土壤已造成嚴重污染,目前農戶迫切需求改進測土配方施肥和施肥方法。

4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安徽省糧食主產區農戶的調研,結果顯示有75.88%的農戶認為近幾年的糧食產量比以前略有增產,而增產的原因主要是用了新品種、新農藥防治病蟲害、掌握了新的施肥方法及氣候好,風調雨順。調研農戶對糧食生產先進技術的需求顯示農戶對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新品種、簡化栽培技術、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需求較大,其中有78.15%的農戶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排在了技術需求的首位。表明在糧食生產過程中,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調查顯示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超過1/2以上的農戶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不知道何時打藥及打多少藥。建議農技部門提供病蟲草害的精準預報技術、加強合作社的植保服務工作和建立完善植保社會化服務。新品種是僅次于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求的一項需求較強的技術。在農戶對新品種的性狀調查中,高產、高抗的品種是農戶選擇作物品種的首要考慮因素。在目前生產條件下氣象因素仍然是限制糧食穩產的重要因素,農戶選擇受高溫、旱災影響的農戶比例分別達50.98%和24.18%,農戶選土壤肥力差和土壤質地差的比例分別為59.46和29.13%??梢姡诩Z食生產過程中,氣候條件和土壤質量仍然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影響因素。建議農業氣象部門做好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高中低產田改造技術及選育高產、穩產等綜合性狀好的品種,以滿足糧食生產的迫切需求,以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第8篇

摘要:隨著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戰略轉型的關鍵時

>> 金融支持“國家糧食戰略工程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著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 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傳統農業結構調整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加快糧食生產核心區現代農業發展 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原則 引導糧食生產核心區土地有序流轉的探討 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核心區建設模式研究 河南900億元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 糧食生產核心區農民收入現狀與增收對策分析 關于湖南省財政支持糧食生產的若干思考 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建設的農業保險問題探析 氣候變暖對甘肅隴中旱作農業區糧食生產的影響分析 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實踐與思考 關于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服務模式的思考 農業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思考 關于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對農業保險供給側改革的思考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9年11月3日。②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16》,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tjsj/ndsj/2016/indexch.htm。③喬金亮:《我國糧食生產地域重心北移》,《經濟日報》2013年1月15日。⑤李華林:《新型主體唱主角適度規模有效益》,《經濟日報》2016年11月23日。⑥高云才:《農產品加工業將更有活力》,《人民日報》2017年1月2日。⑦魏后凱、王業強:《中央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的理論基礎與政策導向》,《經濟學動態》2012年第11期。⑧張先鋒、程瑤、李敦瑞:《我國耕地保護的約束條件分析與政策取向》,《科學?經濟?社會》2005年第3期。⑨“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在地形版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是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⑩《關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農業部網站,http:///sjzz/qiyeju/dongtai/201505/t20150514_4594357.htm,2015年5月14日。薛江華:《廣東糧食自給率僅32%》,《羊城晚報》2015年2月8日。

Abstract:While the deepe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become the main line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work in the next period,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he core area of national grain production is the core area of guaranteeing the production and safety of the national grain.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ts important position and demonstration role are more obvious, meanwhile, its own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bottleneck are more prominent, the reform task is more important, and challenge is bigger. The core area of national grain production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support, grain and oil production,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ransformation of processing,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adjusting the product structure, production mode and industrial system.

Key words:the core area of grain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recommendation

第9篇

關鍵詞:區域經濟;城鎮化;糧食生產;農業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09-0061-04

糧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是區域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08年底人口已達13.28億,糧食消費量巨大,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剛性需求還會繼續增長[1]。保證糧食產量的穩步提升,不僅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也對世界糧食安全有積極影響。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資源被城市建設占用、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業水資源緊張態勢日趨嚴峻、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使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快速城鎮化給糧食生產帶來了諸多挑戰。本文以山東省為例,通過分析快速城鎮化對糧食生產所需基本要素的不利影響,探討未來城鎮化以及糧食生產所應注意的問題,為穩定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政策建議。

一、山東省農業和糧食生產情況分析

山東省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華北平原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期,有利于多種農作物生長;降水量適中,河流、湖泊眾多,農業水資源較為豐富;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耕地率高,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優勢。山東省是我國種植業發源地之一,農業歷史悠久,是農業大省,其糧食、棉花、蔬菜、水果的產量和質量在全國名列前茅。近30年來,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山東省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根據農業統計資料,2008年山東省利用占全國6.2%的耕地和1.2%的水資源,生產出占全國8.1%的糧食,8%的棉花,11.5%的油料,14.9%的水產品,9.1%的肉類,同時完成全國9.6%的農林牧漁產值①,既保障了全省居民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需求,又支援了全國的農產品市場供應。

山東省是全國糧食特別是小麥的主要產區之一,2008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695.6萬公頃,占全省總播種面積的64.6%和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6.51%,其中小麥播種面積為352.5萬公頃,總產量2 034.2萬噸,分別占全國的14.93%和18.9%。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山東省糧食產量穩步攀升,糧食單產由1978年的2 469公斤/公頃提高到2008年的6 125公斤/公頃,總產量從2 288萬噸增長到4 260.5萬噸,全國糧食總產量比重從7.5%提高到8.1%,僅次于河南省居全國第2位。按照人均年消費糧食量計算,山東省在保障糧食自給的同時每年還為國家提供600余萬噸糧食,糧食單產和總產量的持續增長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現狀與展望

城鎮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加快城鎮化發展對優化產業結構,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的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1990-2008年,山東省城鎮人口由2 308萬增長到4 480萬,城鎮化率由27.17%提高至47.75%,高于同期國家平均水平2.05%,年均提高1.07個百分點。1998-2006年,受國家加快城鎮化建設政策及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山東省的城鎮化建設進入快車道,城鎮人口由3 093萬增加到4 291萬,城鎮化率由35%提高到46.1%,年均提高1.2%。2006年以后出于對城鎮化發展過快帶來的負面影響考慮,城鎮化速度有所放緩,2006-2008年城鎮人口僅增加189萬,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率僅為0.74%(見圖1),城鎮化發展的重點轉向與工業化相協調和全面提高城鎮建設質量上來。

山東省的城鎮化水平雖然比同期國家平均水平高,但從整體上看,城鎮化水平仍滯后于工業化水平。2008年,山東省城鎮化率為47.57%,而工業化水平為51.28%,其比值為0.92,明顯低于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合理比值區間(1.4~2.5)的下限。因此未來仍需要大力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鎮化和工業化協調發展。根據山東省規劃,到2012年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0%以上,到202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60%以上,快速城鎮化進程必將給山東省的糧食生產帶來更多壓力和挑戰。

三、快速城鎮化對山東省糧食生產的挑戰

(一)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質量下降

山東省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區面積不斷擴大,據統計,2001-2008年,城鎮建成區面積從1 707.97平方公里擴大到3 261.03平方公里,年均增長11.4%。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從1 684.92平方公里增長到3 191.51平方公里,年均增長11.1%。城鎮建設用地的飛速增長導致大量的耕地資源被占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1952年山東省耕地面積為918.3萬公頃,到2008年減少到751.1萬公頃,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重從58.8%降到47.8%,人均耕地面積由0.19公頃下降到0.08公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2年是山東省耕地流失最多的一年,年內原有耕地減少面積達32.1萬公頃,雖然經過開荒和園地改造等新增加耕地5.6萬公頃,當年凈減少耕地面積仍達到了26.5萬公頃。耕地的減少導致糧食播種面積不斷下降,1952年糧食播種面積為歷史最高,達1 170.2萬公頃,2008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到695.6萬公頃,降幅高達30.6%。

(二)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下降

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意味著每年將有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據統計,2005-2008年,山東省勞動力轉移人數分別為162.2萬人、159.2萬人和149.9萬人。龐大的農村人口轉移直接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減少,1980-2008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整體從業人員比重由78.9%下降到37.4%。按照現在的生產力水平,一個農民種植1公頃土地可以獲得規模效應,但是2008年山東省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4公頃,相當于農戶單體規模經營面積的13.66%。由于目前農業經營方式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糧食生產難以實現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率普遍不高;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不利于糧食產量的穩定和提高。同時,由于制度性原因,外出勞動力閑置的耕地不能有效流轉,土地拋荒現象日益嚴峻,給糧食增產增收帶來了隱患。

(三)城鎮水資源需求加大,加劇了農業缺水程度

水資源短缺是山東省的基本省情,全省多年平均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322立方米,不到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5。城鎮化使原本不足的水資源更加緊缺,由于工業用水和城鎮生活用水緊張,不得不擠占農業用水,加劇了城鄉用水矛盾,農業生產及農民利益受到了很大影響[4]。2001-2008年,農業灌溉用水從167.32億立方米下降到142.33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比重從66.2%下降到64.7%,生活用水量從23.07億立方米增加到28.71億立方米,比重從6%上升到13%。隨著城鎮面積的不斷擴大,地面不透水面積也在增加,減少了降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同時,城鄉用水量加大,導致地下水超采嚴重,形成大面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8年,淄博―濰坊和莘縣―夏津的漏斗區面積分別達5 370平方公里和3 958平方公里[5],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加大了農業灌溉的難度。

(四)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糧食種植比重下降

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產品的市場需求結構,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種植或養殖那些附加值高、市場銷路好的農產品,而不從事糧食作物種植。1978年,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的81.9%來自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產業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11.9%和3.4%,林業產值占1.8%。到2008年,種植業占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51.6%,畜牧業和水產業分別上升到30.4%和12.2%。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78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為81∶19,2008年降低到65∶35,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的比例不斷下降。

四、促進山東省糧食生產的對策建議

在城鎮化與糧食生產兩者的關系中,糧食生產是根本,城鎮化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富國強民不可逾越的階段。只有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城市化發展的基礎才會更加堅固。鑒于快速城鎮化給糧食生產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在快速城鎮化的同時促進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

(一)合理規劃城鎮用地,走集約化土地利用道路

政府要合理規劃城鎮建設用地,對城鎮大規模開發特別是開發區項目嚴格把關,堅決遵守國家關于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國策,杜絕耕地亂占和浪費。一方面要明確公共利益范疇,提高土地特別是優良耕地補償標準,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將由于制度阻礙而大量撂荒、占用的土地解放出來,盤活土地存量,增加耕地面積;另一方面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占補平衡,大力推進土地整理戰略,進行耕地復墾工作的同時提高復墾耕地質量,降低中低產田比率。走集約化土地利用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倡舊城改造,充分開發城鎮的立體空間,增加城鎮容積率。

(二)加大糧食生產補貼力度,提高補貼效率

政府要增加資金投入規模,加大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力度,擴大專項補貼的水平和范圍,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實施差異化的補貼策略。提高補貼效率,改變當前按耕地面積和人頭發放的補貼方式,嚴格按照糧食播種面積進行補貼。進一步完善主要糧食作物最低價格收購政策,建立完備的價格預案體系,加強對糧食生產的引導。逐步建立綜合性收入補貼和農產品價格、農資價格的聯動機制,真正發揮種糧補貼、農資增支補貼等對于種糧農民收入的保障作用,縮小種糧農民與其他勞動者的收入差異。

(三)推進農業科技發展,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各級政府要重視農業科技研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開辟融資渠道,形成多來源、建立多形式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保障對農業生產和相關技術研究的投入。同時,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優勢,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培育高產、優質、多抗的優良品種。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投入,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協會的紐帶和橋梁作用,逐步建立一個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改善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四)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

政府要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針對不同人群的多層次教育體系。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證農村義務教育政策得到有效貫徹,提高農村居民的基礎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工作,在技術技能培訓的同時著眼于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的科技興農意識,引導農民自愿采納新技術。另外,還要有意識地培養一批專業的農業研發和管理人才,作為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和農業規?;洜I的后備力量。

(五)建設節水型城市,減少城鎮污水排放

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種渠道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在全社會樹立珍惜水、保護水、節約水的緊迫感。做好城市規劃,減少城市不透水面積,充分利用城市雨水資源,實現不同水質不同用途,緩解城市供水壓力。加大對城鎮節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的投入,全面提高污水處理標準,提高城鎮的污水處理能力和廢水再利用率。加大重點污染監管力度,實施企業廢水排放總量控制,嚴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的工業項目,鼓勵發展節水型高新技術產業。

(六)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節水農業

政府要重視并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形成完善高效的農業水利保護網。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充分利用節水灌溉工程提高用水效率,擴大有效灌溉面積。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積極推廣農業節水技術措施,采用有效的科技和經濟手段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促進水資源的供需平衡,努力構建合理、節水、高產、高效的良性生態循環農業體系。

注釋:

①本文引用數據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歷年《山東省統計年鑒》,下同。

②本調研從2010年1月20日開始到2月20日結束,主要采取實地調研的方式,由調研小組向被調研人員進行問卷調查。調研的地方包含了山東省濰坊市、淄博市、泰安市、臨沂市、威海市等在內的12個縣市的部分村莊,共發放問卷1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73份。

參考文獻:

[1]魏方,紀飛峰.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中長期情景預測及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10,(2):137-143.

[2]趙顯周.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動態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9):116-121.

[3]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省城鎮化發展報告[M].濟南:黃河出版社.2009.20-24.

[4]鐘華平.城鎮化對水資源的影響[J].世界地質,1996,(4):49-5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0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R].北京,2009.

Challeng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on Shandong Province's Grain Production

Kang Lei, Wu Peilin

(Weihai Branch,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264209, China)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红色一级毛片 | 欧美资源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综合 | 色视频在线播放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 一级毛片免费的 | 久久久男人天堂 | 五月天视频网站 | a级毛片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级片视频在线 | 久久国内免费视频 | 99久在线| 久久艹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 99re免费视频精品全部 | a级毛片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视频播放 | 成人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丁香六月婷婷综合 | 久久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男女自拍视频 |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 久久伊人热 | 99在线观看精品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一级 | 欧美高清正版在线 | 日韩欧美福利视频 | 免费看亚洲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 | 国产真实强j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伦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热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不卡 | 2020久久国产最新免费观看 | 第一福利社区导航 | 99在线视频播放 | 毛片免费播放 | 成人精品视频 |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 色视频网站色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