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優選九篇

時間:2023-01-15 12:10:0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描寫端午節的詩句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

第1篇

有關于端午節詩句

1、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2、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3、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4、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5、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6、玉臺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

7、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

8、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9、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10、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11、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12、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1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14、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15、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16、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17、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1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19、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20、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21、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22、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23、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24、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25、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2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27、香蒲角黍,對暑悄無言,梅雨細,麥風輕,悵望空垂淚。

28、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29、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30、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

31、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32、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

33、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34、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35、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

36、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37、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

第2篇

端午節的詩詞佳句

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2、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陸游《春晚嘆》

3、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4、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蘇軾《少年游》

5、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秦觀《端午》

6、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7、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

8、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9、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10、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11、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端午》

12、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13、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14、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15、空惆悵,誰復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6、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盧肇《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17、玉臺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18、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端午》

19、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褚朝陽《五絲》

20、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21、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2、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殷堯藩《端午日》

23、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4、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25、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2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

27、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28、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

29、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30、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31、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端午》

32、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竇叔向《端午日恩賜百索》

33、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陳三聘《如夢令》

34、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殷堯藩《同州端午》

35、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36、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37、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范成大《鷓鴣天》

39、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

40、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盧肇《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41、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42、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盧肇《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43、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范成大《鷓鴣天》

第3篇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唐玄宗)。又到農歷五月初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亦稱端陽節。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墨客為端午感懷,留下大量詩篇。

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在古代詩句中就有流露。唐代褚朝陽詩云:“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汩羅空遠而。”詩里句間表達了對屈原的懷念。張未的《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渠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詩人為屈大夫含冤離去而鳴不平。貝瓊的《巳酉端午》:“風雨端陽生晦冥,汩羅無處吊英靈?!笔惆l了塒屈原的憑吊之情。邊貢的《午日觀競渡》:“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作者從觀看龍舟競渡而油然而生對屈原的敬慕之情。宋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詩也流露了對屈原的敬意:“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風俗五花八門,屢見于詩人的筆端,如宋代戴復古的《揚州端午呈趙師》詩:“榴花角黍斗時新,今日誰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艾上朱門?!鄙鷦拥胤从沉斯艜r人們過端午的情景。古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語升平?!闭故玖斯艜r端午民間¨曷菖蒲酒祈平安,家家戶戶懸掛艾草驅蟲去邪的場面。在眾多端午風俗詩中,詩人往往存描寫端午食粽上花贊筆墨,如“端午數日間,更約同解棕”、“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等詩句,反映了民間食棕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種“九子粽”后,贊不絕口:“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碧拼娙嗽〉摹安士|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寫出了粽子的形狀和味道。詩人溫庭筠的“盤斗九子粽,甌擎五云漿”,描述了粽予的大小。清代林蘇門的“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睂懕M了火腿粽的妙處。而清代查慎行筆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風,又傳節物近開中。靈符舊系千絲縷,玉粒新頌五彩筒。青箬香分菖葉綠,銀盤光射石榴紅。云帆不卻三韓貢,拜賜還教紀祖功?!眲t描繪了當時用高麗貢米制作粽子的情景。

在端午風俗中,龍舟競渡場面壯觀熱烈,更是牽動了詩人的情愫,成為端午節詩人高哦低吟的好題材。唐代張悅的《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儲光羲的《官莊池觀競渡》:“落日吹簫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后渡,岸擊去來波?!蓖鹑粢环堉鄹偠娠L俗畫,清新又動人。唐代詩人張封的“五月五日天晴朗,楊花繞紅啼曉鶯……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嗚千雷。鼓聲漸急標漸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更是惟妙惟肖地再現了龍舟競渡那扣人心弦的場景。唐代白居易的“齊橈爭渡處,一匹錦標歸?!眲t反映了當時龍舟競渡出現以奪錦標為勝的情景。宋代陸游的《歸州重五》詩,以極其簡練的語言把競渡盛況描繪得呼之欲出,氣象非凡:“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屈平鄉圍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清代董平章的詩句:“堂開宛在俯中流,士女傾城盡出游。記得小西湖上路,羅衫執扇看龍舟?!泵枥L了當時人們傾城看龍舟競渡的盛景。

同是端午,由于詩人們的境遇不同,在詩中所流露的情感也各異。唐代殷堯藩在《同州端午》一詩中寫道:“鶴發垂肩展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欲問何方是故鄉?!痹娙藢枢l、對親人的思念躍然紙上。唐代文秀的《端午》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詩里句間表達了作者為愛國詩人屈原鳴不平的心情。明代高啟的《端陽詠粽子》詩:“香艾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頗恨饞蛟橫,忠君竟不知!”流露了作者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無限情思。清代謝墉的《粽子》詩:“玉粒量米水次陶,裹將箬葉苧絲韜……土俗清明供祀暮,詩家端午吊離騷。年年節今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勞?!痹娙瞬粌H描寫了故里粽子的制作工藝,而且借粽子傾吐對遠方老母的思念之情。

第4篇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熏蒼術、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端午節快樂中學生作文6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端午節快樂中學生作文600字1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在這天,村里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

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著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去歡迎你。

端午節快樂中學生作文600字2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游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岸宋绻潯庇蓙硪丫谩7执蠖宋绾托《宋?。小端午是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岸恕弊钟谐跏嫉囊馑?,“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

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凄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劃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后,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尸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尸體吃掉,于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粽子包好后,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后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制成1厘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快樂中學生作文600字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原本我是可以過一個安寧的下午,可是一場演出把我的計劃打破了,不過我還是要謝謝這次演出,為什么?我不好意思說。

這是我們小紅花藝術團成立七周年的匯報演出,一共有20種不同風格的舞蹈,時間整整安排了一個下午,全團幾百名師生,觀者數不清,由于我們的舞蹈在揚州市“瓊花獎”舞蹈比賽中獲得了銅獎,所以被安排在最后一個演出,媽媽說這叫“壓軸戲”。

前面的舞蹈我就不說了,重點來談談我們跳的這支《洗衣舞》吧!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從前,藏族被日本軍團攻擊有了困難,一天,我們的來到藏族地,幫他們種地、開路、建房屋、還把日本兵趕跑了,藏民們終于過上了好生活,藏民中的一些小女孩為了報答戰士,自發的組織起天天幫他們洗衣服,這支舞蹈的內容就像動畫片一樣在我腦海里跳了出來。

在焦急的等待中,終于到最后一個的節目了,我們穿著漂亮的藏族服裝,笑容滿面,自信滿滿的走上了臺,我看見坐在臺下的媽媽為我豎起了大拇指,拼命的為我鼓掌。我用心做著每一個動作,一邊認真數著節拍,一邊回想老師在排練時對我們講的動作分解,每個動作都做到了位,仿佛自己就是那些藏族小女孩里的一員,心里充滿對叔叔的感激,開心的為他們洗衣服……

時間過得好快,當我們擺好最后一個結束的造型時,音樂停了,當我們用藏族的禮儀向觀眾們謝幕的時候,我看見老師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對我們微微點了點頭,我想這是對我們表演的肯定吧!走下臺來,媽媽一把抱起了我,吻了又吻,在我耳邊悄悄說:“今天你跳得真好,真捧!”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這就是我的端午節,快樂的一天!

端午節快樂中學生作文600字4“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痹诿鑼懚宋绻澋脑娋渲校液芟矚g這首《端陽采擷》。玉粽飄香,百舸爭流,艾葉青青,黃酒盈盈,慈父稚子佩戴香囊,俊俏媳婦巧笑倩兮,簡直是一幅絕妙的端午民俗畫。

我的家鄉端午節沒有賽龍舟的習俗,采艾草和縫香囊卻自古有之。每到春天,和風煦暖,艾草便綠意蔥蘢、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一叢叢,一簇簇,遍布田埂地頭,綠得耀眼,像綠色的翡翠,煞是喜人。

端午節那天早上,當我還在酣睡的時候,就有毛茸茸的東西在撩撥耳朵,瞬間淡淡清香直鉆鼻孔,沁人心脾。哦,是爸爸起了大早,在日出之前從野外采了青青的艾草回來。媽媽會把最鮮嫩的挑出來,輕輕掛在我們耳邊,意在保佑我們百病不生,平安長大。

在氤氳的藥香中,我睜開蒙眬的睡眼,穿好衣服。背著書包出門的時候,媽媽會把一個用五色絲線縫成的香囊,莊重地放在我的衣兜里。媽媽那一本正經的樣子,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神圣感,一顆小小的心陡然被幸福塞得滿滿的。

媽媽像突然想起什么來似的,又抓起兩個香囊塞到我的書包里,叮囑道,別忘了,送給老師。

當我們剛剛走進學校,空氣中就彌漫著一股清香。大家翕動鼻翼,四處打探,最后斷定香味是從老師的屋里傳出來的。

當我們誦讀課文的時候,老師走進了教室,大家放下課本,爭先恐后地跑到老師身邊,這個給老師耳朵上掛幾枝艾草,那個給老師的衣袋里塞個香囊,還有的把五色絲線系在老師的手腕上。

這時,師母端著個盆子進來了,里面堆滿了綠色三角的東西,熱氣騰騰,香氣裊裊。老師說,嘗嘗我做的咸肉粽子嘍!我們趕緊規規矩矩地坐好,師母把粽子一個個放在我們面前。吃完后,老師說,孩子們,你們知道吃粽子是紀念誰嗎?

我們搖頭。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大字:屈原。老師說,屈原是愛國主義詩人,他一輩子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冤屈,但是他始終熱愛自己的祖國。你們長大后會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散落天涯,但是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家鄉、忘記祖國。

接下來,老師就開始吟誦屈原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而今,又逢端午,爸媽已是耄耋之年,再也沒有人為我采艾草縫香囊了。青青的艾草和粽子的清香穿透了幾十年的歲月滄桑,還有那兩鬢斑白的老師誦讀《離騷》的情景,浮現眼前,鮮活如昨。

端午節快樂中學生作文600字5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因為放假,所以我起的比平時稍晚一點。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卻發現我的手上腳上都被帶上了五彩線。五彩線是由紅、粉、黃、綠、藍五種顏色組成的,很鮮艷。媽媽告訴我說,端午節帶上五彩線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的。

洗完臉后,我就來到了餐桌前。滿滿的一桌,真豐富啊;有大大的三角形粽子,還有香噴的雞蛋、鴨蛋、鵝蛋??粗@么多好吃的,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來。

正準備開動時,爸爸發言了:“知道今天為什么要吃粽子嗎?哪位“同學”知道請舉手回答?”

這可難倒了我了,我就裝作沒聽見,等待爸爸解釋。爸爸告訴我說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沒想到一種食物也有故事。

爸爸講完后,我已經迫不急待地想和他們做游戲了頂雞蛋。

我在盤里隨手拿了一個個頭較大的雞蛋,先和爸爸來了一個對決。而我的力氣太小了,一個回合下來,就輸給了爸爸。但是心里卻不服輸。心想:“可不能這么算了?!蔽矣秩ハ殆Z蛋,想和媽媽較量一番。

只見媽媽在盤子中左挑右選的,好像里面藏了大將軍。我好奇地問媽媽:“你在選什么?難道鵝蛋還會有什么不同嗎?”聽完后媽媽耐心地說:“你看這鵝蛋好像都一樣,其實里面的學問大著呢!首先你要看蛋的形狀,要選“小頭”尖一點的,這樣的蛋會比較有優勢一些;其次要看鵝蛋的外殼,光滑、細膩、顏色勻,這樣的蛋殼更硬一些。根據這些特點選,一定能獲勝。”

我半信半疑地選了一個鵝蛋,就開始跟媽媽較量起來了。

我雙手緊緊地握著鵝蛋,使上了渾身的力氣,頂啊,頂啊,只聽見叭的一聲,我趕緊收手,緊張地看了一下手中的蛋,我手里的鵝蛋竟然沒破,還是好好的,“原來是媽媽手里的蛋碎啦,太好了,我贏了!我贏了!”我興奮地邊喊邊跳,爸爸也高興的拍手表示祝賀,媽媽看著我高興的樣子也笑了。

第5篇

唐代詩人鄭谷在詩中寫道:“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p>

只用了十個字,島上漁家歡度端陽的熱鬧場面便躍然紙上,一個“鬧”字,一個“香”字把端午佳節的情趣寫盡了。

謝墉的《粽子》寫道:

“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將箬葉絲韜。

炊余脹滿角,剝出凝成細纖膏。

土俗清明供祀墓,詩家端午吊離騷。

年年令節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營?!?/p>

這首詩描寫了粽子的制作過程和制成后的形態,贊譽了“剝出凝成細纖膏”的粽子的美味,寄托了“佳節思親”的深厚情懷。

魏晉時的《風土記》中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的記述。書中說:“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卑兆幽戏蕉嘤皿枞~,別的地方也有用菰葉、蘆葉,甚至筍葉的。每當端午臨近,家鄉菜場便出現了青青的蘆葉,這時沒包粽子,眼睛先已一青。記得兒時的家鄉,自家包粽子吃。家里放一個大水桶裝半桶水,當嘴咬麻線包扎出來的赤豆粽、紅棗粽、肉粽漸漸放滿水桶時,便頓時來了節日的氣氛。糯米做的生粽,要用水浸泡疏松了,再放入大鍋燒熟,要好半天時間,否則就會米生不熟。于是我想到了張春華《滬城歲時衢歌》詠新蘆箬粽說:“二月春風送嫩寒,空新角黍早登盤;摘來半戶青蘆葉,香里晶瑩玉一團?!背宰约业聂兆?,蘆葉清香,青青入眼,吃的就是那份情味、那份熱鬧。

開始,人們只是吃純米白粽子,吃的時候撒白糖或淋蜜。“采縷碧云粽,香粳白玉團”指的就是這種白粽子。后來人們吃得講究了,就在粽子里加入果仁、果料,其味別具一格。再后來又發展到將豬肉、牛肉包入粽中。明清時又有了火腿粽。“不獨盤中見盧桔,時于粽里得楊梅。”是坡贊果脯粽子的詩句。在吃法上,除了吃熱粽子,由于仲夏天熱,人們還喜食涼粽。

“冰團水浸砂糖裹,透明角黍菘兒和?!奔凑f食涼粽的情況。

端陽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呢?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寫道: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第6篇

【妙語品茗】

1.口語的運用為文章增添濃厚的生活色彩。在讀者的眼中,最平淡的就應該是口語了,但《端午的鴨蛋》一文卻因口語的運用而使文章增色。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鴨蛋于是出了名。

這些都是平實的口語,有的地方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的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著說的神態,極富生活氣息。

更讓讀者“難以接受”的是“大白話”的運用。“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之處。還不就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誰能否認這語言的平淡,但平淡之中卻顯現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

2.古漢語的運用為文章增添厚重的典雅之美。在《端午的鴨蛋》中,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

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作者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自然和諧地捏到一處,使文章倍添藝術韻味。

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

前幾個分句本是很通俗的語言,卻突然用了一個“多矣”,之后馬上又回到大白話,然后引用元稹《離思》中的一句著名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運用“大材小用”的詩句來表現對別處鴨蛋的不屑一顧。這種文白夾雜的語句令人忍俊不禁,為文章增添了幽默和趣味。

3.“造型”語言的運用為文章增添獨特的神韻之美。作者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和神韻。

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

一個“哦”字,我們仿佛可以看見那個人張著嘴吃驚的樣子。此句寫出了對方的吃驚,更體現家鄉鴨蛋的名氣之大。就如作者寫吃咸鴨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真可謂繪聲繪色,扎咸鴨蛋的那種動感,看著紅油冒出來的那種,在一個平淡的“吱”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但文中的每一句話都平淡而有味,每一段文字都能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每一部分文章都滲透著淡淡的幽默。而這一切都源于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深情熱愛。

【即學即用】

1.品讀語句,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1)敢稱東北第一名菜者,非殺豬菜莫屬。先不論好吃或如何吃好,單是一個名字,南方人也好,外國人也罷,一聽就 (顯示著、透著、體現著)東北人的厚道、實在和大氣。

(2)農村的火又快又硬,豬肉下鍋不久,肉香就滿院子 (飄香、飄揚、飄蕩)。

2.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品味下列語句。

第7篇

――楊無咎 《齊天樂》

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邪避兇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是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人們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防止飯團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于是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賽龍舟、包粽子、佩香囊、插艾草、戴五彩繩等。

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賽龍舟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倍宋绻澴顭狒[的節目就是賽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飛龍”即龍舟?!断婢芳疵鑼懴嫒笋{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此后,歷代詩賦、筆記、志書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仍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屈大夫。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里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描寫了這個景象:“……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p>

劃龍舟時還有其它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游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余杭縣劃龍舟時,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云吐雨一般。

《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于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達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千百年來,盛行不衰――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歷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避邪驅瘟,吉祥如意――佩戴香囊

香囊是中國民間工藝品之一,用來裝小物品,也可作裝飾之用,不僅樣式多樣,而且有著豐富的民俗內涵。香囊內填充有艾葉等中草藥香料,可以驅蚊殺菌,有益健康??钍蕉鄻樱腥缫?、元寶、彩絲纏粽、壽桃等,這些形象都具有吉利瑞祥的意義。

端午節時,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玲瓏可愛。

激濁除腐,殺菌防病――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打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五色御惡氣,祈福求壽――戴五彩繩

早在東漢應劭的《風俗演義》中就有記載說把五色絲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

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漢代信仰五行陰陽之說,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青色屬木,代表東方;赤色屬火,代表南方;黃色屬土,代表中央;白色屬金,代表西方;黑色屬水,代表北方。以動物為標志,東方為青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龜蛇),中央為黃龍,均為靈物。五色絲可以驅邪避瘟的象征意義遠比實際功能明顯,因為至今沒有關于這幾種色彩為什么會消災祛病的具體說明??梢娺@是民俗中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和節日用的艾葉、菖蒲、雄黃等醫藥功用顯然不同,純屬求福的需要。

第8篇

關鍵詞:蒲松齡;私塾老師;假期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說,其父蒲松齡“歲歲游學,無暇治舉子業”,此處所說的“游學”,并非砌磋時文,而是坐館授徒之意。依據現有資料推斷,蒲松齡的私塾生涯從20多歲便已開始,先后在淄川的蘇李王家、窵橋王家、沈家河沈家、西鋪畢家等處坐館,教授學生,其中在西鋪畢家設帳時間最長,長達30年。蒲松齡坐館期間如何休假?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七律《九月晦日東歸》有“五次休裝歲已終”詩句,山東理工大學教授趙蔚芝先生注釋:“舊時淄博塾師,一年有五次假期,即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十月初一、春節。作者(此指蒲松齡)一年能回家五次,故云‘五次休裝’?!?① 至于每次假期時間及休假情況,趙蔚芝先生沒有注明,筆者根據《聊齋詩集》、《聊齋詞集》中的有關詩詞,試圖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并請教于各位專家學者。

清明節

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已于2008年被定為國家的法定假日,體現了政府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其實,在封建社會,這幾個節日也是大節,有的也曾經是國家認可的假日。

清明節前后正是外出踏青游玩的大好時節??滴跞辏?694)蒲松齡在家休假時,親眼目睹了家鄉的兩項民俗活動,欣然命筆,寫就了七律《清明》。一是回娘家。詩中寫道:“家家兒女盡歸寧,馬上紅妝照眼明。”出嫁的新婚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身著鮮艷的服裝,騎著高頭大馬,回娘家探望父母。根據《蒲松齡年譜》推算,蒲松齡的女兒生于康熙元年至八年,此時當為30歲左右的,按照淄川當時的風俗,她也會精心打扮一番,回娘家探望父母,只是是否騎著馬,就不知道了。二是蕩秋千。詩中寫道:“軋軋誰家庭院里,秋千遙送隔墻聲?”老百姓在庭院中扎起秋千架,婦女兒童們輕快地蕩起秋千,歡呼聲伴隨著秋千的軋軋聲,在春風中回蕩,一直傳到院墻外。蒲松齡的長孫蒲立德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該年12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少年,看到別人家蕩秋千,肯定要求爺爺蒲松齡為他扎秋千,而蒲松齡也會滿足他的這個心愿,爺孫倆在笑聲中蕩著秋千。

康熙四十一年(1702)清明節時,蒲松齡寫就七絕《清明日,絳桃、海棠并開,病中感賦》,詩云:“年年為客遠離家,栽爾十年未見花。今值花開我又病,嬌紅空趁夕陽斜?!睆脑娢膬热輥砜矗@首詩作于家中。清明時節,蒲家栽種了10年的絳桃、海棠剛好開花,而蒲松齡卻生病了,身體乏力、精神萎靡,無心欣賞這美麗的鮮花,于是大發感慨,作詩志之。蒲松齡長年在外,一年中難得幾次回家享受天倫之樂,這次在家因為生病臥床,不能盡情欣賞親手栽植的鮮花,實在讓他郁悶。

作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五律《途中》,描寫了作者在往返蒲家莊、西鋪的旅途中,于雨后日落時欣賞到的艷麗春景,也描述了旅途奔波時人困馬乏的感受。詩中寫道:“燒余草初綠,道上柳如絲。細雨新寒后,空山落照時。途賒人欲憊,村近馬頻嘶??疃物L塵里,吟思首低垂?!蓖瑯訉懧猛敬壕暗脑娖€有康熙四十一年的七律《途中遙見山村紅綠如畫》、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七律《清明后微雨,馬上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七絕《途次陰雨》。

端午節

康熙二十七年(1688)端午節期間,年近五旬的蒲松齡在其舊居東頭獨力建起第一座房屋,命名“綠屏齋”。雖然新房土墻茅項、四壁蕭然,庭院狹窄、屋小如拳,但蒲松齡十分高興,連續寫了11首七律歌詠此事。建造這座房屋,對于蒲松齡來說,實屬不易。蒲松齡在七律《荒園小構落成,有叢柏當門,顏曰綠屏齋》其一中云:“茅茨占有盈尋地,搜括艱于百尺樓?!苯ㄔ斓倪@座小屋雖然僅僅八尺寬,營造的艱難卻甚于富人建筑百尺高樓。詩其二中云:“端陽已過麥連阡,院落初成小構竣?!薄白饫舨淮呒Z未罄,三杯濁酒意醺然?!痹娭忻鞔_寫明房屋建成的日期是端午節后,此時即將成熟的小麥連綿成片,豐收在望,蒲松齡心情舒暢,三杯濁酒下肚,憧憬著自得其樂的閑適生活。詩其八中云:“世事依稀婆,元龍豪氣半消磨。千間廣廈拼如許,七尺匡床占幾何?”蒲松齡在此感嘆,世事無常,意氣消磨,拼力求得高樓大廈有什么用?一張床又能占多大面積?這表明蒲松齡面對現實生活無可奈何,唯有發泄心中的不滿。

七律《四月二十四日歸里》寫道:“東歸時節近端陽,燕子飛飛上畫梁。深夏病蠶初上簇,旱天薄麥早登場。萬端入耳心情惡,百緒縈懷鬢發蒼。枕上徘徊燈火暗,老病婦連床。”這首詩是康熙三十年(1691)蒲松齡端午節前夕由西鋪返回蒲家莊后寫作的,反映了蠶麥欠收、妻子臥病等諸事不順帶來的愁苦心情。這首詩詩題點明蒲松齡返家的時間是四月二十四日,接下來的七律《五月十二日,抱病歸齋》,則寫明返回西鋪的時間是五月十二日,這樣算來,蒲松齡在家中休假的時間是17天(按農歷大歷月計算,大盡月為三十日)。蒲松齡為什么在家待這么長時間?這是因為妻子劉氏生病,而且蒲松齡也憂傷成疾,所以耽擱了返程時間,這從第二首詩的詩題可以看出。蒲松齡為此感嘆,在家期間真是“萬端入耳心情惡,百緒縈懷鬢發蒼?!眱啥牭降亩际菈南?,各種愁緒涌上心頭,一時愁白了頭。按說蒲松齡生病,應該在家多休養一段時間,但他怕耽誤畢家學生的功課,因此,盡管病還沒有好利索,盡管心情萬端愁苦,還是抱病回到石隱園的效樊堂教授學生。這說明蒲松齡對本職工作盡職盡責。

端午節一般在麥收期間。生活在社會底層、生活拮據的蒲松齡,其心情總是隨著夏收的豐歉而歡喜而悲傷。寫于康熙四十六年的七律《麥秋旋里》中云:“迎門稚子繞征鞍,樂歲登堂笑語歡。”蒲松齡回家途中看到一派豐收景象,十分開心。回到家中,孫子們歡樂地圍繞在身邊又蹦又跳,他爽朗的笑聲回蕩在堂屋里。本來全家人歡聲笑語,蒲松齡本人心情舒暢,可當聽到家人談起今年雇工價錢上漲、皇糧折價征錢的消息,心情又轉而憂愁。這就是詩中所說的“荒余逃散傭工貴,谷賤折征辦稅難”?;始Z折價征錢,是指官府將本來繳納的實物——小麥改為折價征錢,豐年麥子價低,改繳銀兩實際上是多繳納了麥子。成本增加了,多收了三五斗又有什么用?豐年如同儉年!這是官府剝削農民的一項苛政。這項弊政在緊接其后的七絕《口號》中說得再明白不過了:“青苗滿野麥連阡,何事相逢盡黯然?路上行人多問訊,傳言夏稅要征錢。”

往來西鋪、蒲家莊的路途上會遇到什么情況?七古《四月十八日與笏過奐山,風雹驟作》形象地描述了路途的艱辛。這首詩寫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沒有點明是回家還是歸齋,但揣度詩意,應該是蒲松齡和其三子蒲笏在回家的路上遭遇到狂風冰雹。這是因為此時距端午節只有17天,按常理蒲松齡應該提前回家過節,而不會是返回西鋪。這首詩寫蒲氏父子經過奐山時突然天氣驟變,巨雷、狂風、冰雹、暴雨同時襲來,蒲松齡父子在風雨中艱難掙扎,在泥路上踉蹌前行。“霹靂震谷裂空山,碎雹彈射千冰丸。風吹岡平拔老樹,橫如百尺蛟龍蟠。馬蹄斜竄頻傾側,幾幾下墮深崖間!左手抱鞍右提笠,一步一咫愁心顏。不暇回首計行止,惟恐力懈遭風摶。烈烈如刀寒粟起,韉轡濡濕下汍瀾?!逼阉升g羨慕高人此時在家閑住,風雨寒暑不出門,不用為了生活到處奔忙,比神仙還要悠閑自在。從這首詩看出,蒲松齡雖然年過花甲,體弱多病,為了生活,還是不憚勞苦,外出奔波。

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舉家團圓的日子,不論離家多遠的游子都要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蒲松齡也不例外。

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中秋節,蒲松齡沒在家中度過。從春天開始,蒲松齡患足病,一直到秋天也沒有痊愈,雙腳又腫又疼,難以穿著鞋子,更不用說走動,當然也就不能回家過中秋節了,心情十分凄涼。這期間,他與協助畢際有??坍呑試馈妒[園集》的袁藩詩詞唱和,聊慰煩惱。中秋節前夕,袁藩病重,準備返家,蒲松齡填詞《臨江仙·送宣四兄東歸》為其送行。中秋節前連日陰雨,蒲松齡聽說袁藩未走,風趣地填寫了《釵頭鳳·中秋前雨阻,宣四兄不得歸,戲作此將寄之,聞已冒雨行矣》。袁藩走后,蒲松齡中秋佳節懷念好友,又填寫了《瑞鷓鴣·中秋懷宣四兄》,詞下闋曰:“傳言良夜曾無價,賣與離人不值錢。轉憶此時旋里客,妻孥臥對亦堪憐?!逼阉升g雖處畢氏園亭,又當中秋之夜,理應吟詩賞月,但因好友離去,無心賞玩,從而寄寓了對袁藩的懷念之情。中秋節之后,蒲松齡再次填寫了《蝶戀花·涉石隱園,懷宣四兄》,深切懷念好友袁藩,但此時袁藩已病入膏肓,不久就去世了。蒲松齡失去了一位知心朋友。

康熙四十一年是鄉試年。時年63歲的蒲松齡最后一次到濟南參加鄉試,仍然沒有考中,內心極其苦悶,連寫了3首五絕《寄紫庭》,既安慰紫庭,也安慰自己。① 蒲松齡在濟南期間,先后寫作了《客邸》、《客秋》、《中秋早眠》3首詩,此外,他還在濟南名士朱緗(字子青)宴席上結識了安丘名士張貞(字起元),為張貞的《遠游圖》題詩。鄉試的日期,據《清史稿·選舉志》記載:順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為鄉試年,辰戌丑未年為會試年。鄉試在八月進行,會試在二月進行,均初九日首場,十二日二場,十五日三場,每場時間為3天。蒲松齡鄉試結束后,于第二天急切地趕回蒲家莊,路上聽說好友王觀正(號如水)再次生病,特意繞道去看望他。等到了他的家門,卻聽到了王觀正已經去世的噩耗。蒲松齡放聲痛哭,祭奠王觀正?;丶液?,蒲松齡想寫首挽詩悼念老友,卻因為內心傷悲,無法成文。蒲松齡的五古《夢王如水,有小序》對王如水病逝表示了深切哀悼。從以上幾首詩推知,為了參加這年的鄉試,蒲松齡在考場中度過了中秋節;鄉試一結束,蒲松齡就急切趕往家中。

康熙四十六年,蒲松齡感謝友人王德征贈送獾皮褥子治療痔瘡,寫作了五古《八月十八日,王德征見贈獾褥,云可愈痔》。詩中寫道,作者未曾恣意口腹之欲,不應該患痔瘡;痔瘡發作,難以行走,痛苦異常;獾褥是否治愈痔瘡不可知,但友人的關懷之情卻令人感動。詩中提到的王德征 ② ,是蒲松齡的館東畢際有的表兄,可能住在西鋪附近。這說明,蒲松齡在家過完中秋節后,馬上就回到了西鋪,十八日王德征到西鋪探望畢際有,聽說蒲松齡患痔瘡,就將家中的獾皮褥子贈送蒲松齡治療痔瘡。由此推斷,這年的中秋節,蒲松齡是在家中與親人一起過的,但他在家時間不長。

十月初一

農歷的十月初一日,人們要到先人墳前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御寒衣物,稱為送寒衣節。淄博一帶的風俗是孝子賢孫到祖先墳墓前上供。蒲松齡每年九月底都要趕回家中,于十月初一日去墓園祭拜父母。

康熙三十六年九月的最后一天,蒲松齡穿著單薄的衣服,冒著冰涼的北風,趕往家中。七律《九月晦日東歸》其一云:“年年此日到家中,投老情懷更不同。相對只應愁歲儉,暫歸未忍課兒功。幾回聞雁秋方盡,五次休裝歲已終。雪刺可憐生鬢發,猶隨馬跡轉秋蓬?!被奕眨侵戈帤v每月的最后一天。詩中寫道,每年的這天都要趕回家中祭奠父母,但已步入老年的蒲松齡感覺與前大不相同。蒲松齡在家期間,聽到妻子說起年成歉收,心情立刻轉壞,甚至無心考查兒子們的功課。在外教書的蒲松齡,一般利用假日時間考查兒孫們的功課,講授八股文的寫作技巧,這已成了慣例,今年的十月初一卻沒了這份心情。蒲松齡想到過了十月初一這個節日,一年將要結束,自己鬢發斑白,老而無成,命運就像秋草隨風飄蕩,不能自主支配,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蒲松齡祭奠了父母,安排好家務,于十月初五起程返回西鋪??鄢齺砘芈飞系臅r間,此次蒲松齡在家只住了4天,真可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蒲松齡為此自嘲“久以鶴梅當妻子,直將家舍作郵亭。中宵酒醒聞秋雁,枕上還疑客里聽?!保ā都揖印罚┳约撼D暝谕?,雖有妻子如無,只能把梅樹、仙鶴視作妻與子。家居時少,在外時多,錯把家當成旅館,以至于半夜酒醒,還以為仍然住在西鋪書房。緊接這首詩,蒲松齡又寫了七律《十月五日西行》,著重描寫了返回西鋪的過程。詩其一云:“西望紅塵去路賒,寒風短晷苦離家。暮云遙接青山嘴,荒草歧分古道叉。月暗明河星瑣碎,風搖岸柳樹橫斜。到來村舍仍燈火,駐馬高門策亂撾。”詩中寫道,初冬日短,作者緊走慢趕,還是日落西山、銀河高懸,所幸到達西鋪時畢家燈火明亮,于是趕快下馬敲門。

康熙四十一年十月,蒲松齡在家祭拜父母后,于初七日下午騎馬返回西鋪。太陽將要落山,余輝照耀著山尖,山腳籠罩在霧靄中,蒲松齡的衣服也在晚霞的映襯下,變換著不同顏色。太陽落入地平線,黑云鑲嵌在西天,霞光漸漸消失,星星開始布滿天空。還有二三里就要到西鋪了,蒲松齡坐在馬上吟誦著詩篇,月光輝映著手中的馬鞭。蒲松齡吟誦的這首詩應該就是《十月初七日途中日暮》,詩中透露出作者自在閑適的心情,看來情緒不錯。

春 節

春節,古稱元旦,俗稱年,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民間風俗一般是臘月二十三日之前就放假,正月十五鬧完元宵才算過完年,開始上工。

約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蒲松齡于臘月十九日回淄川老家過年,繞道看望老友王居正(字心逸),傍晚時分到達王居正居住的馬家莊。此時王居正新蓋了高樓大院,雇用了看門人。看門人不認識蒲松齡,不肯開門接納,只是隔窗詢問姓名,蒲松齡怒其無禮,通報姓名后憤然離去?!伴T下無人識二仲,留將名字待君聞?!睆脑婎}得知,這年臘月十九日畢家私塾就放年假了,蒲松齡得以提前回家過年。

第9篇

【探尋節日淵源,看中國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沉淀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這些節日蘊涵著人們特殊的情感內涵和文化價值需求。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厚廣泛的民眾基礎。傳統節日的習俗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而這些充分說明了民間崇拜和信仰是民間至高無上的精神情感。

1.春節又叫做過年。民間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老百姓個個怨聲載道。這驚動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薩。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薩一商量,就派神農老祖到大地收“年”。神農手執打獸鞭,對準“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兇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動了。神農奔上幾步,一只腳踏在“年”頭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無數,作孽極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說罷,從腰間拿下兩片瓜缽,對準“年”就一合。比象還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缽里了。神農把裝“年”的缽埋在地底下,臨走時他再三叮囑說:“這缽埋在地下,將來會長出瓜來,這瓜不能破,一定要說它不破?!焙髞?,那個埋缽的地方真的長出瓜來,百姓就按照神農“不”的話音,把它叫成“北瓜”。神農除“年”的那天正巧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這一天叫做“過年”,即避過“年”和除去“年”的意思。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壓邪,人們還會敲鑼打鼓,鳴竹張燈,以紀念神農老祖的功德。

2.據史料記載,秦末就有 “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 (太乙: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之說,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而來的。漢武帝時,“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3.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傳說最早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稘h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背⒌耐瞥缡鼓辜阑顒痈鼮槭⑿?。

4.端午節的淵源有好多傳說,但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開始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后來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5.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边@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歐陽詹《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谔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祈求平安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種形式。

【探尋節日文化,看中國民俗魅力】

活動一:對聯

在我國許多傳統節日里都有對對聯的活動。節日期間,我們到處都能看到那充滿祥和喜慶氣息的對聯。對對聯,春節最為壯觀。有一個故事就是講春節寫對聯的:

清朝某年除夕晚上,乾隆脫了龍袍,換上便服,走出皇宮禁院,到三街六巷看老百姓怎樣過年。他走在大街上,只見家家戶戶掛彩燈,貼對聯,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一派升平景象。他走著走著,只見一戶人家門口沒有貼對聯,于是便輕輕敲開門。只見一個頭發花白的老頭兒,手里拿著一只正在納底的鞋子。乾隆沒客氣就進去了。原來這是一個小鞋鋪,炕上放著幾雙鞋,桌上放著大大小小的鞋楦,墻上掛著粗粗細細的麻繩。乾隆在炕邊坐下后,問:“老人家,生意不錯吧?”老頭說:“我是一個老頭子,掙得那幾個錢混住嘴巴就行了?!鼻∮謫枺骸斑^年了,怎么不在門口貼上一副春聯呢?”老頭兒說:“紅紙是買回來了,但籮筐大的字認不得一擔,自己怎么寫?”乾隆一聽,忙說:“你要不嫌棄,我就給你寫一副吧!”“那敢情好!”老頭兒說完,忙到隔壁借來筆墨紙硯,又拿出買回的大紅紙,裁了裁,乾隆提筆蘸墨,一揮而就:

大楦頭,小楦頭,乒乒乓乓打出窮鬼去;

粗麻繩,細麻繩,吱吱嘎嘎拉進財神來。

橫批寫什么呢?乾隆帝一時沒有想出來,老頭看著對聯十分高興,說:“如今乾隆當朝,天下太平,百姓都托皇上的福,安居樂業,橫批就寫‘天下萬年’吧。”乾隆聽了龍顏大悅,揮筆又寫下了這個橫批。老頭兒當晚就把對聯貼了出去,樂得一夜沒睡好。

【請你參與】

1.請你把下面的對聯補充完整。

王羲之巧防“盜”聯

據傳,某年臘月,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由山東遷居浙江紹興。春節將至,王羲之揮毫寫了一副門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讓兒子貼于門口。不料剛貼出去就讓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寫一聯:“鶯啼北里,燕語南鄰?!彼纸袃鹤淤N上,不料又被一位酷愛他手跡的當地書法愛好者“盜”走了。眼看要過節了,門口仍空空無字。王羲之的妻子很著急。王羲之略一沉思,笑著取過筆墨,又寫一聯。寫好后,他讓兒子將對聯攔腰剪開,各先貼上半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兩紙“半聯”貼出后,果然沒有人再來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親手將春聯的后半截貼在下面,結果成了“ ”,“ ”。街坊看了,無不稱妙。

2.下面是有關端午的對聯故事,請你做簡要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擅長對聯,一年端午節,他賜宴群臣,席間出一上聯,聯云:“端門北,午門南,朝廷賜宴于端午?!币m下聯有一定難度。此時,群臣中的沈應思索片刻,對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場取士在春秋。”

3.(2012年湖北咸寧卷)

同學們,你知道嗎?今年中考結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請按要求完成①②題。

①有位同學為紀念活動寫了一副對聯,請把下聯所缺詞語補充完整。

插艾葉 清香縷縷飄九州

賽龍舟 傳四海

②有同學不喜歡過端午、中秋節,而熱衷于過圣誕節等西方節日,為此,班級專門召開一次“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請你為主持人設計2—3句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揭示主旨的開場白。

活動二:猜謎語

猜謎是中國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娛樂活動。大家在猜謎的過程中,開發自己的智力,同時也享受猜中謎語后的快樂。特別是在節日里猜謎語,會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吹礁吲d時,乾隆皇帝命隨行的大臣們也出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薄∏』实劭戳粟に伎嘞?,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來,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活動三:誦讀古詩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詞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可謂雅俗共賞。

1.寫春節的古詩首推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王安石在元旦之日的感懷之作。當時他位居宰相之位,正在全國推行新法,此詩正是以欣喜的心情,描繪了新法實行后萬象更新、喜氣洋洋的景象,同時也透露出他那躊躇滿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態。它既寫出了元日的民間風俗,又通過對風俗的描寫語義雙關地表達了他對新法的評價,并反映出一個政治家的觀察視野。

2.最能夠表現出元宵節熱鬧非凡的詩應該當屬唐代大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這首詩描述了元宵節燃燈的盛況,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人們在節日之夜觀燈賞月,盡情歌舞游戲。青年男女在這個歡樂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達愛慕之意。

3.杜牧的“清明”詩可稱為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經典之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鮮明生動的形象、優美含蓄的意境,再現了清明時節掃墓時的雨中景、雨中情;抒寫了清明時節行旅之人的情懷。詩畫合一,清新自然。

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則記述了清明無人掃墓的情形:

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

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這首小曲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凄涼情景和氛圍。

4.唐詩中吟詠端午節盛況的也有不少。文秀的《端午》一詩,不僅反映了端午節的由來與悼念屈原掛上了鉤,還表現出詩人對屈原的同情和對昏君奸臣的鞭撻。其詩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屈為屈原。堪笑汩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讀后不能不使人感慨萬千!

5.描寫重陽節的古詩詞不勝枚舉,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大家所熟知的詩詞之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代表意象,展示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余味無窮了。

【請你參與】

1.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中秋月》作于熙寧十年(1077)中秋。當時詩人任徐州刺史,見到胞弟蘇轍,方作此詩。請對該詩做簡要分析。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2.中秋詠月的詩句經常出現在中考試題中。

(2009湖北荊州)中秋賞月(欣賞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完成下面各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①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 “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 ,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

②說說你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的理解。

【品讀節日美文 傳承民俗文化】

在節日里徜徉

有的日子,值得慶祝它,紀念它,這就是節日。在日復一日的時間河流里,節日就像一個個停泊的碼頭。人們徜徉其間,體味某種特定的情境,把情緒調到興奮的波段,盡情釋放。節日,給平淡的日子打上一個漂亮的領結。有了節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有些節日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它們的意義不同尋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發生了一件意義深遠的重大事情,一個本來很平常的日子,便成為365天里的一個亮點,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輻射力。譬如l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學生發起了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在其后的一個多月里,運動迅速席卷中華大地,5月4日這個日子后來成為青年節,打上了愛國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了,10月1日這個日子從此成為國慶節,凝聚了揚眉吐氣的中華民族新生與振興的希望。這類具有重大意義的節日,為人們提供了一年一度舉行慶典的緣由。每逢這些節日,人們或舉行盛大的聚會,或召開莊嚴的大會,或舉辦載歌載舞的晚會,用以歌頌人民、禮贊祖國,充分感受節日的分量和意義。公共場所則彩旗招展,彩燈高懸,呈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這些慶典,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回眸和眺望的機會,成了人們保持意義記憶的一種基本方式,更是人們生命智慧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 成人在线色视频 |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 | 久久伊人热 | 婷婷激情亚洲 |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 亚洲婷婷综合网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国产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 涩涩电影网站 | 国产午夜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六月丁香婷婷激情 | 婷婷综合五月天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久久99综合国产精品亚洲首页 | 成人伊人亚洲人综合网站222 | 欧美激情伦妇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 国产电影午夜成年免费视频 | 99久久国产免费福利 | 国产成人a毛片 | 男人的天堂最新网址 | aⅴ一区二区三区无卡无码 aⅴ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高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高清色www网站色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 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日本不卡一二三区 | 日本国产在线视频 | 五月婷婷之综合激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日韩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在线观看国产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 日韩一级一片 | 欧美一区视频 | 久久只有这才是精品99 | 欧美日韩一卡二卡 |